大乘无量寿经 (第三十七集) 1998/12/2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:02-034-0037
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,经文的第六行:
【常行布施及戒忍。精进定慧六波罗。未度有情令得度。已度之者使成佛。】
我们看这首偈,这首偈科判里面是「悉令成佛」。四句文中就具足了四弘誓愿,前面两句这是常行六度,包括学法门、断烦恼,第三句是度众生,末后一句是成佛道,所以四弘的意思圆满具足。六波罗蜜是佛的行持,也就是说诸佛如来示现在六道、在十法界,他表现的是些什么?佛法里面讲示现,我们现在人称表演,他的生活工作、教学、处事待人接物所表演,这六条就全部都包括了。菩萨学佛也得落实在生活当中去学习,如果离开生活学佛是空洞的,是不切合实际的,有理论没有事实,那就变成了玄学。佛法有事有理,理事交融,这才是真实的智慧。
经文里面,我们特别要重视『常行』这两个字,「常行」就是永远没有间断。诸佛如来、诸菩萨众在六道、在十法界,正如经上所说的随类化身,随机说法,隐显自然,他的心行永远没有间断。佛菩萨存的是什么心?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讲「清净、平等、觉」,这是诸佛菩萨用心,以清净平等觉来行事,这就是佛行、菩萨行。我们今天想学学得不像,我们也学布施、也学持戒、也学忍辱,怎么学不像?我们的心不是佛心,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依旧是迷而不觉,依旧是染而不净,依旧是邪而不正。我们的心是「迷、邪、染」,佛菩萨的心是「觉、正、净」,这不一样,这是我们怎么学都没有学像,原因在此地。如果我们真正学佛,古德常说「要从根本修」,根本是修心,但是心跟行有密切关联不能分割的关系,所以行也非常重要。
我们细心观察佛菩萨的行持,他们布施真的是一切都放下,把见思烦恼放下;见思烦恼里面,第一个「我见」。我们今天对佛法的修学是不得其门而入,很想入门而入不进去,为什么入不进去?我见没破,所以怎么学都学不像。几时你能把身见破掉,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,我们要问我是什么?诸位在大乘经里面也听得不少,特别是《华严》,佛在经上明白的为我们开示,「我」是一切众生,几个人能知道?一切众生是我,一切众生是我的身相,当然也包括这个身在内,你算是真正明白过来。虚空法界是我们居住的房舍,是我们家中的庭院,你有没有能体会到?你果然体会到,那就是大乘经上常说,你已经证得清净法身。这时候你修六波罗蜜就相应,就跟佛行、菩萨行相契合。这是古大德教导人所谓的「从根本修」,我们要把念头转过来,观念转过来。
这个道理我一提,诸位同修多少能体会到一些。为什么一切众生是我身,虚空法界是我家、是我们家园?《华严经》上说得好,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谁的心?谁的识?自己的心识,不是别人的,所以尽虚空、遍法界是一个自己。我们今天迷就迷这桩事情,诸佛菩萨悟也是悟这一桩事情,迷悟在人,事实没有迷也没有悟;事是给你讲事相,实是给你讲真实之理,就是自性,真心、真如。事相跟理体都没有迷悟,迷悟在人,你一念觉悟凡夫成佛,一念迷惑佛变成凡夫,就这么个道理。可是诸佛菩萨跟凡夫,受用苦乐差别悬殊太大,凡夫受用非常辛苦,诸佛菩萨的受用得大自在,不一样。所以我们必须要觉悟,必须要学佛,要学佛的放下。
六度里面般若是看破,其余的五度都是放下。布施放下悭贪,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贪恋,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没有贪恋,对世间法、对佛法都无贪恋,为什么?一切法不是真的。能变的是自性,所变的是万物,能变的性体是寂静的,佛经里面讲寂默,如来见到证得,证得叫寂灭忍,菩萨也证得叫无生法忍,他们了解事实真相,能变的是寂灭,所变的哪里会有真实?所以「诸法缘生」,佛讲得太多了,因缘生法。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,它的自体是什么?寂灭的性体,这是它的自体,所以体是空寂。相有性空,事有理空,这才是事实真相。明白这个真相叫看破,看破之后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,决定没有贪恋,决定不会吝惜,这个心永远断掉,这叫布施波罗蜜。我在这里句句跟诸位讲的是真话,可是这个境界很难做到,什么原因做不到?佛说得没错,第一个闻经太少,第二个原因无始劫来烦恼习气太重,所以你依旧是不得其门而入,原因在此地。闻经是多么的重要,一天两个小时不行,两个小时闻经提醒你,一天二十四个小时,还有二十二个小时迷惑颠倒在打妄想,你想想看怎么能成就?
古时候寺院丛林,世尊在经典里面也常说,每一天二时讲经。世尊所讲的二时,是古印度计时的单位,跟我们现在不一样。我们现在用的计时单位是国际上通用,把一昼夜分成二十四个单位,我们中国人称为二十四小时。小是什么意思?它比中国古时候计时单位小。中国古代计时单位,是将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,中国用的代表字是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戍、亥,用这个来代表。我们中国一个时辰,是现在的两个时辰,小时。可是古印度计时单位比中国还大,我们在佛经上常常看到,昼三时、夜三时,他们把昼夜分为六时,我们在佛经上看到。他们称白天这三时: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后日分,这是白天的三时;夜晚三时称为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后夜分,这是六时。所以古印度的一时,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,世尊讲二时讲经不就是八个小时,我们每天听经听八个小时才够标准。
我们想想佛的话有道理,每一天听经八个小时,再加上念佛八个小时,大概打妄想的机会就比较少,所以才能把你无始劫的习气,把它化解掉,能化解掉你就开悟;不能化解你这个功力也能把它伏住,不让它起现行。所以我跟大家说,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是闻经太少。可是你们要问:我一天听八个小时谁给我讲?真的,你找不到人给你讲;可是现在行,现在有录音带。录音带我劝诸位同修一天听一个,不要听多,这一个反覆的听;如果这一个录音带是一个小时,你就听八次,一遍一遍的听,这叫长时期的薰修,你才会听懂。一遍听不懂,听第二遍有新意思,听第三遍解得就更深,听的遍数愈多愈好。古来大德求学都用这个方法,在古代最著名我们晓得道宣律师,唐朝时代律宗的祖师道宣律师,道宣律师听《四分律》听二十遍,那个时候真难,真不容易;哪个地方有法师讲《四分律》他就去听,他的二十遍是二十个地方,二十个人讲;人家求学那种精神毅力,我们要学习。唯有多次长时间的薰修,才能够伏住烦恼,才能够开启智慧,哪里是听一遍你就会开悟,没这个事情。
今天我们在此地讲《无量寿经》、讲《华严经》,你们同修要求要讲得详细一点;可以,反正我们不受时间限制,我们可以长讲。大家能不能得受用?不见得。讲前面你不知道后面,听到后面前面忘光,这些都是事实。你要想真正学《华严》有方法,我们每一堂课都有录相、都有录音,你把录音重复,每一天重复多少遍,锲而不舍,给诸位说你的心是定的,你心里面妄想杂念就伏住了。没有时间打妄想,没有时间去起妄念,久而久之,你不知不觉就成就禅定。这个禅定不是盘腿面壁,这个禅定的功夫高,面对著花花世界你能够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的念头思惟经义,你天天听经,你天天在思惟经义,时节因缘成熟豁然大悟,你就契入华严境界,你就得华严三昧,或者你得念佛三昧,它真有效果。所以现代人发明这些高科技,我们要好好的利用它。
现在只要你肯发心学习,说实在的话,缘比古人殊胜太多太多了。古时候你听讲经,你要不是相当好的根器,你听一遍能记住、能理解,你才能有受用。如果一遍记不住,不能理解,只是在阿赖耶识里面种个善根,种个远因而已,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。因为没有机会重复的听,没有机会长时间的薰修,现在利用科学工具,这个问题解决了,这一点今人比古人的福报要大多了。可是问题你肯不肯用?如果古人得到这些工具,我们肯定相信,学佛成就的人要增加很多倍,这是我们能够肯定的,他们真干。很可惜在那个时候这些科技没有发明,他们没有遇到这样殊胜的机缘,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跟古时候比,有殊胜也有不及之处。这一些理事我们都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懂得怎样去修学,怎样去修布施,心地对於世出世间法一尘不染、一丝不挂,你的布施波罗蜜就修圆满了。
如其不能,那就修福。修福,佛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。我们每个人今天生到这个世间,大家得人身,你为什么会得人身?佛在经上讲,过去生中你修过「五戒、十善」。佛家讲五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你做到了,一生都能够信守而不毁犯,佛说这是你得人身的条件;过去生中曾经修过这个因,好不容易这一生才得人身。没有遇到佛法,像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「伦常」,古圣所讲的五常,五常跟五戒完全相同,讲的是「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」;仁是不杀生,义是不偷盗,礼是不邪淫,智是不饮酒,信是不妄语,古圣先贤教化众生,能够信守可以得人身。佛家讲这叫引业,引导我们到这一道来受生,得人身。虽然大家都得人身,每个人福报不相同。有人一生享福,有人一生日子过得很艰苦,这又是什么原因?这个原因就是六波罗蜜。你在六波罗蜜里头,这六条没有好好的去修,所以虽得人身,生活过得很艰苦。别说你在人间,如果你生天,天的引业是「上品十善、四无量心」,你生天,天人福报也不一样。不过大多数天人都享福,还有少数天人很贫穷,不如我们人间富贵人家。什么原因?他有天人天道的引业,没有天福,可见得修福还是很重要。所以种善因得善果,种福得福。
佛告诉我们财富从哪里来的?财富是果报。这个世间有人发大财,有人很贫穷,决不是说这个人很能干、很聪明、很走运,比他能干、比他聪明、比他走运的人还多,为什么那些人不发财?为什么偏偏他发财?命里头有的。命里头怎么有的?过去生中修的。佛告诉我们修财布施得财富的果报,所以他有财富,我们知道前生修财布施多,他这一生才得财富;如果他没有修财布施,他这一生再聪明、再能干,日子还是过得很贫苦。由此可知,你要想得财富,你一定要修财布施,你施得愈多你得到的也愈多,施与报一定成正比例,这才是真正的道理。世间没有一桩事情侥幸而成就,没有,真的是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谁给你定的?自己定的,不是别人定的。佛说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,法布施开智慧。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所谓无畏布施,别人有苦难,我们伸援手能够帮助他,能够安慰他,使他身心得到安稳,离开一切忧虑恐怖,这一类的事情,都叫做无畏布施。所以修这三种布施,才得三种殊胜的果报。
在这个地方,我们要冷静去观察施报的事实,给自己做修学的参考。得大福报的人,我们讲那是福慧具足,有财富,又有聪明智慧,又健康长寿,这个人在世间福报是相当的圆满了。可是这一生享完之后,他在享福的这一生当中也做一些好事,但是跟他的福报不成比例,我们就知道他来生的福就降等,这个样子每况愈下。所以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实话,六道众生在三恶道的时间长,在三善道的时间短,这都是事实。三善道里面,寿命最长的非想非非想天,八万大劫;三恶道寿命长的,阿鼻地狱、无间地狱,寿命无量劫。我们在经上看到无量劫、无数劫,不是八个大劫,无数无量大劫。佛说这些话,我们听到真正是寒毛直竖,太可怕了!如果听到还若无其事,给诸位说那就古人讲的「麻木不仁」,这个人麻木,不知道利害。其他的不谈,切身的利害给你说出来你都不明白,你还能救吗?一转眼又回到三途去报到,三途是老家。佛给我们说这些话,我们要有精进,要觉悟、要警惕,这个事情不是好玩的,不是开玩笑的。
觉悟的人,没有一个不是积极求出离,出离六道轮回。有没有方法出离?有。佛说的许许多多法门,无一不是出离的法门。佛又怕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业障太重,修学一般法门不能得力。阿弥陀佛无量的慈悲,在西方极乐世界建立道场,西方极乐世界跟诸位说是「大弥陀村」,欢迎我们无条件到那个地方去修学。我们这个地方李木源居士发心建小弥陀村,也是无条件的,不收诸位一分钱,只要你肯念佛肯去,你真的觉悟了。觉悟的人才求往生,觉悟的人希望这一生当中,决定脱离六道轮回,住进弥陀村就是帮助你、满足你这个愿望。所以极乐世界是大弥陀村,接纳尽虚空、遍法界,所有一切希求出离六道轮回、出离十法界的这些人,阿弥陀佛统统收容。这种悲愿仁慈,尽虚空、遍法界找不到第二个,所以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,就在这个经上说,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,这是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。
我们想这一生成就一定要行布施,布施就是放下,布施就是舍,四无量心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里的舍,要舍得干干净净。心里面把你的忧虑牵挂、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;在日常生活事相之中,只取所需就好。自己纵然有大福报,我也只取所需,只受用生活水平有限的这些资源就够了,不要过於享受。你有福报,你是可以享受,为什么不肯过分的享受?佛教我们「以苦为师」,生活过得朴实一点,警觉的心会常常提起。如果一放逸、一懈怠,过分的享受,这个世间很美好,西方极乐世界不想去了,这是佛给我们讲,我们这个世间「富贵学道难」。你说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好、怎么好,没见过,我现在这个生活太好,样样都如意,在社会上有财富、有地位,一切都称心如意,不想求生了。
所以佛教给我们你要真正有警惕的心,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减少,减少到最低的限度,每一天三餐能吃得饱,衣服能穿得暖,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,足矣!不要过分享受。过分享受容易懈怠、容易堕落,这是诸佛菩萨给我们的忠告,我们要记住;仔细想想,愈想愈有道理。我们有多余的福报,布施给一切众生,与一切众生共享,这是真正的乐事,这是佛菩萨的行持;唯有佛菩萨能与一切众生共同享乐,所以有福大家享。自己受用跟大家要平等,绝不超越,这样才好,永远保持高度的警觉心,求出离心,你的烦恼自然轻,智慧自然增长,对於出离、往生你也真正有把握了。所以布施的心,布施的行为,布施的事,永远不间断,「常行」,这是值得我们深思,值得我们认真努力去效法。我们在这部经上,阿弥陀佛、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的布施,他做了榜样给我们看。
一切布施当中,最重要的、决定不能忘记的是「法布施」。法布施是什么?我们今天印了很多的经典,印了很多佛菩萨的形像,制作许许多多的磁带、录相带,到处结缘布施,是不是法布施?不能说不是法布施,法布施之小者。今天中午我们在二楼客厅,茗山老和尚、仁德老和尚,我们很难得聚会在一起。两位老和尚非常感叹,现在在中国,在世界各个地方,讲经说法的人太少了,想办佛学院,想办佛教大学,找不到老师,怎么想也是空想,也不能够实现。诸位同修想一想,法布施应该要怎么做?我们今天做的这些法布施依旧无济於事,真正法布施在培养人才,续佛慧命,弘法利生就永远不会中断,这是法布施。我们现在也正在努力将培训班扩大,来办佛陀教育学院,这是法布施。只能说比以往进了一步,有没有做圆满?没有。要怎样才能做圆满?诸位真正发心作佛、作菩萨,这个法布施才圆满!
佛在经上常讲,「受持、读诵、为人演说」,那是真正的法布施,圆满的法布施。我对於佛的教诲接受,这个接受具足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叫做受持,你要不具足这四个字不叫受持。受持这两个字也常常被人误会,我受持《无量寿经》,什么叫受持?每天念一遍叫受持,这个完全错了;每天念一遍只能说读诵,这不是受持。受持要具足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,我对於这部经深信不疑,我对这部经里面所说的能够理解,能够落实在自己生活,真正把它做到;佛经里面所讲的道理,所讲的方法,所讲的功德利益,我真正得到,这是证。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少一个字,受持就不圆满。所以自己真正能做到,为人演说,表演给人看。像《华严》末后五十三参,善财童子与诸位善友,把佛法做出来给人看,这叫演。说是人家来问,详细给他讲解。我们建讲堂,每天在讲堂里面开讲,这叫说。做出来给人看,那叫演。演是身教,说是言教,受持是意教,「身、语、意」三轮教化,这才是佛家的家业,如来家业。
佛在经上讲的句句话,字字没有讲错,很多人读经意思错会,意思浅解,意思解偏差,所以真实的利益永远得不到。得不到,反过头来,他不检点自己,不反省,还认为佛经不太可靠,还要怀疑圣教,造严重罪业,造成自己的障碍,他怎么能开悟?怎么能契入?这些道理一定要懂。不懂,布施这个法门,你没有办法修,你不会修,你所修的不尽如理,不尽如法。当然也能得一点小果报,人天小福,真实殊胜功德利益,你得不到。这些总而言之一句话,还是闻经太少。我们想一想,世尊当年在世,四十九年天天讲经说法。佛是个再来人,不是凡人,一天说八个小时,一天说二十四小时他也不累,不像我们凡夫,说多了就累了,他是永远不疲不倦,这是佛对众生无比的恩德。
当年有那么多人跟随著他,常随众!常随众,我们现在经上所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这出家弟子,跟著佛出家,参加这个僧团,不离开世尊一步,这记载的。没有记载的,诸位要晓得,比这个人数还要多。在家的弟子,在家弟子不会说是常年跟世尊,他在有空闲的时间会追随一段时日,跟释迦牟尼佛几个月。我们想像当中两、三个月,半年、一年,这种人一定很多很多;三年、五年,这一类的弟子没有记载在经书上。可是我们在经书上常常都看到,除比丘众之外,有菩萨众、有天人众,那个人里头,就包括没有记载那些人。像我们现在在此地建立讲堂跟念佛堂一样,居住在新加坡的同修,天天来参加,每一堂我都看到你们来听经,你们到这儿来念佛。可是新加坡以外的地区,你们到此地来,来一个星期、两个星期、一个月、两个月很多,这一类都不属於叫常随众。我们今天情况如此,世尊当年在世又何尝不如此?
由此可见,法缘法会的殊胜,因缘的希有,只有真正觉悟、真正认识佛教育的人,他才肯好学,他才能学成。学成之后为别人做榜样,到这个地方来学一段时期气质改变,叫变化气质;你回去之后,你这些朋友、同参,看到你之后觉得你不一样,出去之后时间没多久,果然就有改变,於是他也想到这里来学,就受你的影响。你影响这些人到这个地方来参学,你就是接引他们,度化他们。所以我们自己学了之后真正做到,自行便是化他。不是自行之外,另外有一套化他,没有。自行跟化他一桩事情,化他就是自行,自行就是化他,一而二,二而一,你才稍稍涉入佛法的门槛。
第二「持戒」。戒,不仅仅是世尊为我们制订的这些戒条,戒条里面所规定有一部分是永久的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超越时空,不受时间限制,也不受空间限制。时间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不受时间的限制,世尊在三千年前,现代外国人说是两千五百多年前,我们中国典籍里面记载是三千多年前。不论是两千五百,是三千,总而言之,这个时代很久远了,那个时代跟我们现在时代绝对不一样,佛制订的戒条在那个时代适用,到现在这个时代还适用,这就叫超越时间。戒条里面哪些?我们现在所讲的「根本戒」,这是决定超越时间。关於生活仪规、威仪那一部分不能超越时间,古今生活方式不一样,许许多多制度不相同,意识形态不一样,因此那个时代成为历史,过去了。可是我们要懂得它的精神,不违背戒律的精神,想想现在应该怎么作法。这是讲时间上的问题。
空间呢?世尊当年教学游化是在印度,古时候的印度,那时候交通不便,世尊没到中国来,他的学生们也没有到新加坡来。而且每一个国家,每一个民族,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不相同,生活方式不一样,思想信仰也不相同,因此除根本戒之外也不能超越。根本戒无论是在哪一个地区,无论在哪一个国家,无论信仰什么宗教,大家都认同,那这就超越空间。「不杀生、不偷盗」,无论哪个宗教都有这个戒条,这超越了。无论在哪个国家、哪个民族,没有人说杀生是可以的,偷盗是可以的,没有。所以根本戒,佛法里面根本戒是四条,「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」;不饮酒对於时空还不行;佛制订的根本戒是四条,确确实实超越时空,我们一定要遵守。不饮酒这一条戒,佛说得很清楚叫遮戒,其余四条戒叫性戒;换句话说,无论你受不受戒,无论你懂不懂戒,你犯了都有罪。不能说是我没有受过戒,我犯没有罪了,没有那个道理;你没有受过戒,犯了还是犯罪。但是不饮酒这一条,你要没有受过戒,不犯罪。佛为什么制订这一条戒?酒能乱性,酒醉了之后就干些杀人偷盗,就干这些事情。所以叫你不饮酒,是保持你的头脑清楚,不至於迷惑,不至於犯罪,是这个意思。酒戒属於是防范你犯罪,饮酒本身没有罪过,是防止你犯罪的,把它也列在重戒之中,这算是大戒;虽不是根本,它算是大戒。这属於戒条。
除戒条之外,这个戒,持戒是广义的,不是狭义的,这是讲诸佛菩萨生活规范、生活的典范,他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典范,在他们生活当中流露出来非常自然,我们要学他,要学习。在广义,佛所有一切经教我们都要遵守、都要学习,这是持戒。这个戒就是佛祖的教诫,他所教导我们的这一些训诲,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。所以戒律的范围就大了,在佛门里面也把它归纳为三大类。一类「律仪戒」,这就是佛所制订,有明文规定,律仪;明文规定,包括我们现在世间,所有一切的法律,所有一切的规约,它都是有文字记载,这就属於律仪。
每一个国家地区,每一个时代不同,这是我们讲到佛法要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,佛法才能常住世间。如果佛法不懂得本土化,不懂得现代化,它一定在印度那个地区早已经就变成历史,怎么能传得下来?能够传下来是超越时空,超越时空一定要适合各个地区的现代化跟本土化;除了根本戒之外,所有的戒律也要现代化,也要本土化。像中国唐朝时候,百丈大师所立的清规,那个清规就是古时候戒律的中国化,那时候唐朝唐化了,我们今天讲的现代化、本土化,戒律的现代、本土化。现代我们的生活随著科技,科技日新月异,我们人文生活也受了影响,也跟著起变化,所以诸位知道,法律每隔几年要修订一次。为什么要修订?修订就是时代不一样,隔了几年那些法律现在不适用了。所以不断的修订,不断的现代化,不断的适合於地方化,我们地方大家在生活这个地区便利。所以法令规章时时在修改,有些法律一年修改两、三次,甚至於连宪法每隔几年要重新检讨一次,修订条文,都是这个道理。
除律仪这一部分之外,佛还给我们讲「摄善法戒」。摄善法是没有明文规定的,可是这些事情是利益一切众生、利益社会,我们今天讲与社会安定繁荣、与世界和平幸福有关系,虽然佛经里头没有说,世间法律明文也没有说,也没有规定我们要做,我们应当要做,这是摄善法戒;知道这是善事,没教我们做,我们也要做。还有一类叫「饶益有情戒」,因为摄善法戒里面有自利利他,饶益有情戒对一切众生有好处,可能对自己没有好处。要不要做?要做,舍己为人。总而言之,我们一定要懂得,是以一切众生福利在我们个人幸福之上,这叫慈悲心,这是菩萨心。菩萨能够舍己为人,牺牲自己成就别人,饶益有情。
由此可知,持戒的范围非常之广。我们通常用现代的话来说来解释持戒,我常说「守法」,这个大家好懂,持戒不太好懂,还需要解释,用守法诸位概念比较更清晰。遵守佛的教法,遵守国家的法律,遵守地方上的规约。我们到人家家里面,也有人家的礼节,也有人家的家法;到一个道场,一个道场也有它的规矩,一定要遵守。我们能守法,才能得到大众的欢迎,才能与大众和睦相处。所以到一个地区,一定要了解这个地方的法律,要了解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、道德观念,我们在这个地方言行举止不要触犯;不懂要常常问,所谓是入境要随俗。这是持戒的现代化与本土化,我们这条才能做得如法,如理如法,我们一般人讲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这样才做到圆满。
第三是「忍辱」,意思就是要忍耐。忍耐在佛经的翻译把它翻成忍辱,这是过去翻经法师们有意用这个字。在古时候最初接触佛法的是士大夫阶级,要用现代的话来说,中国的知识分子;佛教传到中国来最初接触的是一批知识分子,帝王大臣、知识分子,他们最初接触的。在中国士大夫阶级里面,我们在古书里头见到,有所谓「士可杀,不可辱」;士就是知识分子,知识分子有骨气,可以杀头,不能侮辱。这些翻经的法师听到这个话,「忍辱」,辱都可以忍,那还有什么不能忍?所以特别用了这个字。这不是六波罗蜜的本义,它的本义是忍耐,特别在中国翻译用了这个字;也就是中国人把侮辱看得太重,过分的执著,这些大师们有智慧,希望把你这个执著打破,不要太认真,不要太计较;辱也应当要忍,取这个意思。
忍辱里面佛将它也归纳为三大类。第一个对人,我们讲对人事,也就是人为的灾害,人为的加害。小者,别人对我们不谅解,对我侮辱,对我毁谤,对我障碍,甚至於对我陷害,统统能忍,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。为什么不可以有报复的念头?一定要懂得,这里头决定有因果的因素。他毁谤我、陷害我,他为什么不毁谤他、陷害他?所以我们一定要自己去反省,自己去思惟,这个果报必有前因。前面的因,或者是我在过去生中用这个态度对他,他今天因缘聚会他对我的回报,我明白我应当承受,不再计较,我们的恩怨在这里就化解了,好!佛教给我们「冤家宜解不宜结」,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,我们决定不跟人结怨。受冤枉决定不能避免,为什么?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愚痴无知,我们跟一切众生结过多少怨,今天受的这些灾难,要想想应该的,没有话说的,所以在一切不如意的逆境之中,我们就坦然、泰然度过,也欢喜接受。这真正叫消灾免难,你的业障、你的灾难,就这样消除掉,来生就没有了,帐结掉了,这一点很重要。
所以学佛的人要想学菩萨,决定不跟任何众生结冤仇,我们只有化解,决定没有再结的道理。什么样的灾难、什么样的苦都要受,印光大师所谓,纵然被别人五马分尸,残酷刑罚而死,也没有一丝毫怨恨心。佛经里面诸位念过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里面提过一个故事,但是说得很简单,「歌利王割截身体」,这个故事诸位要知道多一些,在《大涅盘经》里面,《大涅盘经》这一桩事情记载的文字多,说得详细。忍辱仙人他能忍受,不但没有报复的念头,一念怨恨的意念都没有,佛说这是忍辱波罗蜜圆满的现象。所以别人无缘无故的加害於我们,岂不正是成就我们忍辱波罗蜜吗?要不然这个法门到哪里修?你要明白这个道理,不但没有怨恨还感谢,感谢他给我机会我在修忍辱波罗蜜,如果没有这些恶人、逆境来折磨,我们忍辱波罗蜜没地方修。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这些人是我们的大善知识,是我们的大恩人,我们怎么可以用恶心来对待恩人?
同样一个道理,别人对我有好处,常常爱护我、关怀我,这是顺境,顺境也要修忍辱波罗蜜。为什么?如果不修忍辱,你会增长贪心、贪恋,那也糟了!逆境生瞋恚,顺境生贪恋,都堕落了,大家不要认为恶人讨厌,善人也讨厌。你要没有智慧,两边都堕落,不是堕落这边,那边也会堕落,往往堕落得凄惨不比逆境,不比恶人这边。所以人生确实是险道,顺境里头把握著自己,决定不能够堕落,不能够生起贪心。我今天早晨跟大家提到,居士林现在的伙食不错,二楼的餐厅我看比「宏国」超过,不在它之下。怕的是大家看到这么多菜色,做得这么好,做得这么干净,你端起盘子每一个菜夹一点已经过分,你就吃得太多了,对你的健康有妨碍。这是顺境,这么多人热心供养,顺境!自己要有智慧,在里面只取所需,我几样吃饱就可以,不要吃得太饱,吃个七分、八分就可以,千万不要贪图,把自己的身心搞坏了。身怎么?吃太饱不容易消化,你容易得病,肠胃病,你身坏了。心怎么坏?起了贪心,这个也好吃,那个也好吃,你起了贪心,所以你身心都受了妨碍。
我没有叫他少供养一点,为什么?人家修福。也是这么多人吃饭,大家口味不一样。所以我们去拿菜选择自己喜欢吃的,选择个三、四种就够了,不要每一样都去拿;每一样都去拿,贪心!贪心!只取自己所需要,取几样就很好了。所以自己要保持高度智慧,这都是修忍辱波罗蜜。吃饭都是修忍辱波罗蜜,看你能不能忍?由此可知,忍耐是在生活当中。在日常生活当中,点点滴滴都要知足,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,知道自己的需要,适可而止,这就是忍辱波罗蜜,所以忍辱波罗蜜实在讲就是修知足常乐。这是我们讲对於人事环境,人事环境里面也有逆顺。
第二种是我们的生活环境,物质环境,这个范围包括得很广。我们在一生生活当中,有顺境,也有逆境。尤其是自然环境,在一年当中有春、夏、秋、冬的变化,新加坡靠近赤道,这是个常夏的地区,一年只有一季,我们长年生活在这个地区,似乎没有什么感觉。可是现在由於生活富裕,交通便捷,假期大家都出去旅行、出去度假,你所到达的地区,生活环境跟此地不一样,如果你要到北方去,北方现在是冬天,你对於寒冷你要能忍耐,你要能够忍受。不同的生活方式,不同的意识形态,不同的一些规矩。譬如我们在此地你们开车,驾驶是坐在车的右面,在台湾汽车驾驶就坐在左面,如果你到那个地方自己开车,你得要适应环境。这都是需要,讲适应就是讲要忍耐,你居住的时间短,你有短短几天的忍耐,你居住的时间长,那你就要长时间的忍耐。这是说我们对於自然环境变化,你要有忍耐,你才能够适应。
第三种佛说的叫修学。修学包括世出世间法。我们想学一样东西,不是几天、几个小时就能学会,一定也是长时间。世间的教学有小学、有中学、有大学,在求学过程当中,如果没有毅力、没有恒心、没有耐力,你的学业不能完成。修道亦复如是,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,都是长时间,不是短时间。净土法门在一切法门里面,大家都说这是「易行道」;易行道是跟其他法门比较它容易,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,是与其他法门较量,这个法门比较容易;还是要有耐心、要有毅力,你才能修成功。
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,确实它不算是分量长,也不算是很高深,非常适合於现代人修学。经典的文字浅深适中、长短适中,夏老居士的会集功德无量无边,带动末法往后九千年有缘的众生,必定是因这部经典而得度,从这部经典里面,奠定了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的基础,念佛往生不退成佛。可是经文虽然不长,也得有耐心,从头到尾念一遍,我劝诸位不要念得太快,念慢一点,把它的意思念出来,你才真有受用,古人常讲「随文入观」,这一句话很重要。随著经文我们就契入境界,这叫会念。不会念的只是念文字,念完之后是什么?不知道,什么意思不晓得。
所以读诵千万不要赶时间,我念得很快,半个小时就念完、就交差了;这是对佛菩萨敷衍,好像是念给他听,与自己不相干。早晨念一遍,或者念两遍,有人发心念三遍,都念得很快,交差了,我是好学生,我一天念三遍,其实「信解行证」完全都没有,这个念等於白念,那就是古人所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诸位要晓得,念经字字句句与信解行证相应,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要相应,「阿弥陀佛」四个字你念的时候,里面也具足了信解行证,你的功夫怎么会不得力?你怎么会没有成就?我们今天只在表面上做工作,没有在实质上下功夫,所以怎么样修都是隔了一层。这样一来你没有耐心,你怎么能成就?念佛要有耐心,读经要有耐心,学习要有耐心,修法里头要有忍辱你才能够成就。尤其是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更需要很大的耐心。
现在我们佛学院跟弥陀村的筹备工作相当顺利。李居士今天中午告诉我,杨厝港那边的学校他们决定搬走,他要求的时间是给他两个月的时间,他搬走,李居士希望愈快愈好。搬走之后,这个地方我们接收过来,我想油漆粉刷稍微装潢一下,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,我们就可以搬进去,我们的培训班就变成佛学院。佛学院的课程,预科一年,正科三年,研究班三年,全部的学程是七年,你要有耐心念七年你才毕得了业,你要没有耐心那你就不能成就。七年念什么东西?一门,一门深入你才能成就。念哪一门?同学们自己选择,我们不限制。你自己喜欢哪一门,选定这一门,七年的功夫,一门深入。
选择一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也要学七年,不能说我选个小的,我几个月就可以毕业了,还是要学七年,《弥陀经》有得学!预科里面一年,我有个想法,学圆瑛法师《弥陀经讲义》。正科班里面学《弥陀经要解》,《要解》有两个近代人注解,圆瑛法师有《要解讲义》,宝静法师有《要解亲闻记》,这两样东西够你三年学的。研究班的三年,学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,一部《弥陀经》也要学七年。七年之后,你把《弥陀经》研究得透彻,你到外面去讲《弥陀经》,人家合掌阿弥陀佛来了,阿弥陀佛来给我们讲《弥陀经》,才能成就。我们将来佛教学院,甚至於将来演变成佛教大学,我们学生都是一门深入,我们跟其他的学校里面排课程、教学的方法不一样。我们这个地方「佛学院」名副其实,我们这里头是来学作佛,是学作菩萨,不是干别的;学作佛、学作菩萨,跟其他的不一样,决定不相同。这是讲你修学「忍辱」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,经文的第六行:
【常行布施及戒忍。精进定慧六波罗。未度有情令得度。已度之者使成佛。】
我们看这首偈,这首偈科判里面是「悉令成佛」。四句文中就具足了四弘誓愿,前面两句这是常行六度,包括学法门、断烦恼,第三句是度众生,末后一句是成佛道,所以四弘的意思圆满具足。六波罗蜜是佛的行持,也就是说诸佛如来示现在六道、在十法界,他表现的是些什么?佛法里面讲示现,我们现在人称表演,他的生活工作、教学、处事待人接物所表演,这六条就全部都包括了。菩萨学佛也得落实在生活当中去学习,如果离开生活学佛是空洞的,是不切合实际的,有理论没有事实,那就变成了玄学。佛法有事有理,理事交融,这才是真实的智慧。
经文里面,我们特别要重视『常行』这两个字,「常行」就是永远没有间断。诸佛如来、诸菩萨众在六道、在十法界,正如经上所说的随类化身,随机说法,隐显自然,他的心行永远没有间断。佛菩萨存的是什么心?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讲「清净、平等、觉」,这是诸佛菩萨用心,以清净平等觉来行事,这就是佛行、菩萨行。我们今天想学学得不像,我们也学布施、也学持戒、也学忍辱,怎么学不像?我们的心不是佛心,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依旧是迷而不觉,依旧是染而不净,依旧是邪而不正。我们的心是「迷、邪、染」,佛菩萨的心是「觉、正、净」,这不一样,这是我们怎么学都没有学像,原因在此地。如果我们真正学佛,古德常说「要从根本修」,根本是修心,但是心跟行有密切关联不能分割的关系,所以行也非常重要。
我们细心观察佛菩萨的行持,他们布施真的是一切都放下,把见思烦恼放下;见思烦恼里面,第一个「我见」。我们今天对佛法的修学是不得其门而入,很想入门而入不进去,为什么入不进去?我见没破,所以怎么学都学不像。几时你能把身见破掉,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,我们要问我是什么?诸位在大乘经里面也听得不少,特别是《华严》,佛在经上明白的为我们开示,「我」是一切众生,几个人能知道?一切众生是我,一切众生是我的身相,当然也包括这个身在内,你算是真正明白过来。虚空法界是我们居住的房舍,是我们家中的庭院,你有没有能体会到?你果然体会到,那就是大乘经上常说,你已经证得清净法身。这时候你修六波罗蜜就相应,就跟佛行、菩萨行相契合。这是古大德教导人所谓的「从根本修」,我们要把念头转过来,观念转过来。
这个道理我一提,诸位同修多少能体会到一些。为什么一切众生是我身,虚空法界是我家、是我们家园?《华严经》上说得好,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谁的心?谁的识?自己的心识,不是别人的,所以尽虚空、遍法界是一个自己。我们今天迷就迷这桩事情,诸佛菩萨悟也是悟这一桩事情,迷悟在人,事实没有迷也没有悟;事是给你讲事相,实是给你讲真实之理,就是自性,真心、真如。事相跟理体都没有迷悟,迷悟在人,你一念觉悟凡夫成佛,一念迷惑佛变成凡夫,就这么个道理。可是诸佛菩萨跟凡夫,受用苦乐差别悬殊太大,凡夫受用非常辛苦,诸佛菩萨的受用得大自在,不一样。所以我们必须要觉悟,必须要学佛,要学佛的放下。
六度里面般若是看破,其余的五度都是放下。布施放下悭贪,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贪恋,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没有贪恋,对世间法、对佛法都无贪恋,为什么?一切法不是真的。能变的是自性,所变的是万物,能变的性体是寂静的,佛经里面讲寂默,如来见到证得,证得叫寂灭忍,菩萨也证得叫无生法忍,他们了解事实真相,能变的是寂灭,所变的哪里会有真实?所以「诸法缘生」,佛讲得太多了,因缘生法。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,它的自体是什么?寂灭的性体,这是它的自体,所以体是空寂。相有性空,事有理空,这才是事实真相。明白这个真相叫看破,看破之后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,决定没有贪恋,决定不会吝惜,这个心永远断掉,这叫布施波罗蜜。我在这里句句跟诸位讲的是真话,可是这个境界很难做到,什么原因做不到?佛说得没错,第一个闻经太少,第二个原因无始劫来烦恼习气太重,所以你依旧是不得其门而入,原因在此地。闻经是多么的重要,一天两个小时不行,两个小时闻经提醒你,一天二十四个小时,还有二十二个小时迷惑颠倒在打妄想,你想想看怎么能成就?
古时候寺院丛林,世尊在经典里面也常说,每一天二时讲经。世尊所讲的二时,是古印度计时的单位,跟我们现在不一样。我们现在用的计时单位是国际上通用,把一昼夜分成二十四个单位,我们中国人称为二十四小时。小是什么意思?它比中国古时候计时单位小。中国古代计时单位,是将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,中国用的代表字是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戍、亥,用这个来代表。我们中国一个时辰,是现在的两个时辰,小时。可是古印度计时单位比中国还大,我们在佛经上常常看到,昼三时、夜三时,他们把昼夜分为六时,我们在佛经上看到。他们称白天这三时: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后日分,这是白天的三时;夜晚三时称为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后夜分,这是六时。所以古印度的一时,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,世尊讲二时讲经不就是八个小时,我们每天听经听八个小时才够标准。
我们想想佛的话有道理,每一天听经八个小时,再加上念佛八个小时,大概打妄想的机会就比较少,所以才能把你无始劫的习气,把它化解掉,能化解掉你就开悟;不能化解你这个功力也能把它伏住,不让它起现行。所以我跟大家说,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是闻经太少。可是你们要问:我一天听八个小时谁给我讲?真的,你找不到人给你讲;可是现在行,现在有录音带。录音带我劝诸位同修一天听一个,不要听多,这一个反覆的听;如果这一个录音带是一个小时,你就听八次,一遍一遍的听,这叫长时期的薰修,你才会听懂。一遍听不懂,听第二遍有新意思,听第三遍解得就更深,听的遍数愈多愈好。古来大德求学都用这个方法,在古代最著名我们晓得道宣律师,唐朝时代律宗的祖师道宣律师,道宣律师听《四分律》听二十遍,那个时候真难,真不容易;哪个地方有法师讲《四分律》他就去听,他的二十遍是二十个地方,二十个人讲;人家求学那种精神毅力,我们要学习。唯有多次长时间的薰修,才能够伏住烦恼,才能够开启智慧,哪里是听一遍你就会开悟,没这个事情。
今天我们在此地讲《无量寿经》、讲《华严经》,你们同修要求要讲得详细一点;可以,反正我们不受时间限制,我们可以长讲。大家能不能得受用?不见得。讲前面你不知道后面,听到后面前面忘光,这些都是事实。你要想真正学《华严》有方法,我们每一堂课都有录相、都有录音,你把录音重复,每一天重复多少遍,锲而不舍,给诸位说你的心是定的,你心里面妄想杂念就伏住了。没有时间打妄想,没有时间去起妄念,久而久之,你不知不觉就成就禅定。这个禅定不是盘腿面壁,这个禅定的功夫高,面对著花花世界你能够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的念头思惟经义,你天天听经,你天天在思惟经义,时节因缘成熟豁然大悟,你就契入华严境界,你就得华严三昧,或者你得念佛三昧,它真有效果。所以现代人发明这些高科技,我们要好好的利用它。
现在只要你肯发心学习,说实在的话,缘比古人殊胜太多太多了。古时候你听讲经,你要不是相当好的根器,你听一遍能记住、能理解,你才能有受用。如果一遍记不住,不能理解,只是在阿赖耶识里面种个善根,种个远因而已,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。因为没有机会重复的听,没有机会长时间的薰修,现在利用科学工具,这个问题解决了,这一点今人比古人的福报要大多了。可是问题你肯不肯用?如果古人得到这些工具,我们肯定相信,学佛成就的人要增加很多倍,这是我们能够肯定的,他们真干。很可惜在那个时候这些科技没有发明,他们没有遇到这样殊胜的机缘,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跟古时候比,有殊胜也有不及之处。这一些理事我们都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懂得怎样去修学,怎样去修布施,心地对於世出世间法一尘不染、一丝不挂,你的布施波罗蜜就修圆满了。
如其不能,那就修福。修福,佛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。我们每个人今天生到这个世间,大家得人身,你为什么会得人身?佛在经上讲,过去生中你修过「五戒、十善」。佛家讲五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你做到了,一生都能够信守而不毁犯,佛说这是你得人身的条件;过去生中曾经修过这个因,好不容易这一生才得人身。没有遇到佛法,像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「伦常」,古圣所讲的五常,五常跟五戒完全相同,讲的是「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」;仁是不杀生,义是不偷盗,礼是不邪淫,智是不饮酒,信是不妄语,古圣先贤教化众生,能够信守可以得人身。佛家讲这叫引业,引导我们到这一道来受生,得人身。虽然大家都得人身,每个人福报不相同。有人一生享福,有人一生日子过得很艰苦,这又是什么原因?这个原因就是六波罗蜜。你在六波罗蜜里头,这六条没有好好的去修,所以虽得人身,生活过得很艰苦。别说你在人间,如果你生天,天的引业是「上品十善、四无量心」,你生天,天人福报也不一样。不过大多数天人都享福,还有少数天人很贫穷,不如我们人间富贵人家。什么原因?他有天人天道的引业,没有天福,可见得修福还是很重要。所以种善因得善果,种福得福。
佛告诉我们财富从哪里来的?财富是果报。这个世间有人发大财,有人很贫穷,决不是说这个人很能干、很聪明、很走运,比他能干、比他聪明、比他走运的人还多,为什么那些人不发财?为什么偏偏他发财?命里头有的。命里头怎么有的?过去生中修的。佛告诉我们修财布施得财富的果报,所以他有财富,我们知道前生修财布施多,他这一生才得财富;如果他没有修财布施,他这一生再聪明、再能干,日子还是过得很贫苦。由此可知,你要想得财富,你一定要修财布施,你施得愈多你得到的也愈多,施与报一定成正比例,这才是真正的道理。世间没有一桩事情侥幸而成就,没有,真的是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谁给你定的?自己定的,不是别人定的。佛说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,法布施开智慧。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所谓无畏布施,别人有苦难,我们伸援手能够帮助他,能够安慰他,使他身心得到安稳,离开一切忧虑恐怖,这一类的事情,都叫做无畏布施。所以修这三种布施,才得三种殊胜的果报。
在这个地方,我们要冷静去观察施报的事实,给自己做修学的参考。得大福报的人,我们讲那是福慧具足,有财富,又有聪明智慧,又健康长寿,这个人在世间福报是相当的圆满了。可是这一生享完之后,他在享福的这一生当中也做一些好事,但是跟他的福报不成比例,我们就知道他来生的福就降等,这个样子每况愈下。所以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实话,六道众生在三恶道的时间长,在三善道的时间短,这都是事实。三善道里面,寿命最长的非想非非想天,八万大劫;三恶道寿命长的,阿鼻地狱、无间地狱,寿命无量劫。我们在经上看到无量劫、无数劫,不是八个大劫,无数无量大劫。佛说这些话,我们听到真正是寒毛直竖,太可怕了!如果听到还若无其事,给诸位说那就古人讲的「麻木不仁」,这个人麻木,不知道利害。其他的不谈,切身的利害给你说出来你都不明白,你还能救吗?一转眼又回到三途去报到,三途是老家。佛给我们说这些话,我们要有精进,要觉悟、要警惕,这个事情不是好玩的,不是开玩笑的。
觉悟的人,没有一个不是积极求出离,出离六道轮回。有没有方法出离?有。佛说的许许多多法门,无一不是出离的法门。佛又怕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业障太重,修学一般法门不能得力。阿弥陀佛无量的慈悲,在西方极乐世界建立道场,西方极乐世界跟诸位说是「大弥陀村」,欢迎我们无条件到那个地方去修学。我们这个地方李木源居士发心建小弥陀村,也是无条件的,不收诸位一分钱,只要你肯念佛肯去,你真的觉悟了。觉悟的人才求往生,觉悟的人希望这一生当中,决定脱离六道轮回,住进弥陀村就是帮助你、满足你这个愿望。所以极乐世界是大弥陀村,接纳尽虚空、遍法界,所有一切希求出离六道轮回、出离十法界的这些人,阿弥陀佛统统收容。这种悲愿仁慈,尽虚空、遍法界找不到第二个,所以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,就在这个经上说,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,这是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。
我们想这一生成就一定要行布施,布施就是放下,布施就是舍,四无量心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里的舍,要舍得干干净净。心里面把你的忧虑牵挂、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;在日常生活事相之中,只取所需就好。自己纵然有大福报,我也只取所需,只受用生活水平有限的这些资源就够了,不要过於享受。你有福报,你是可以享受,为什么不肯过分的享受?佛教我们「以苦为师」,生活过得朴实一点,警觉的心会常常提起。如果一放逸、一懈怠,过分的享受,这个世间很美好,西方极乐世界不想去了,这是佛给我们讲,我们这个世间「富贵学道难」。你说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好、怎么好,没见过,我现在这个生活太好,样样都如意,在社会上有财富、有地位,一切都称心如意,不想求生了。
所以佛教给我们你要真正有警惕的心,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减少,减少到最低的限度,每一天三餐能吃得饱,衣服能穿得暖,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,足矣!不要过分享受。过分享受容易懈怠、容易堕落,这是诸佛菩萨给我们的忠告,我们要记住;仔细想想,愈想愈有道理。我们有多余的福报,布施给一切众生,与一切众生共享,这是真正的乐事,这是佛菩萨的行持;唯有佛菩萨能与一切众生共同享乐,所以有福大家享。自己受用跟大家要平等,绝不超越,这样才好,永远保持高度的警觉心,求出离心,你的烦恼自然轻,智慧自然增长,对於出离、往生你也真正有把握了。所以布施的心,布施的行为,布施的事,永远不间断,「常行」,这是值得我们深思,值得我们认真努力去效法。我们在这部经上,阿弥陀佛、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的布施,他做了榜样给我们看。
一切布施当中,最重要的、决定不能忘记的是「法布施」。法布施是什么?我们今天印了很多的经典,印了很多佛菩萨的形像,制作许许多多的磁带、录相带,到处结缘布施,是不是法布施?不能说不是法布施,法布施之小者。今天中午我们在二楼客厅,茗山老和尚、仁德老和尚,我们很难得聚会在一起。两位老和尚非常感叹,现在在中国,在世界各个地方,讲经说法的人太少了,想办佛学院,想办佛教大学,找不到老师,怎么想也是空想,也不能够实现。诸位同修想一想,法布施应该要怎么做?我们今天做的这些法布施依旧无济於事,真正法布施在培养人才,续佛慧命,弘法利生就永远不会中断,这是法布施。我们现在也正在努力将培训班扩大,来办佛陀教育学院,这是法布施。只能说比以往进了一步,有没有做圆满?没有。要怎样才能做圆满?诸位真正发心作佛、作菩萨,这个法布施才圆满!
佛在经上常讲,「受持、读诵、为人演说」,那是真正的法布施,圆满的法布施。我对於佛的教诲接受,这个接受具足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叫做受持,你要不具足这四个字不叫受持。受持这两个字也常常被人误会,我受持《无量寿经》,什么叫受持?每天念一遍叫受持,这个完全错了;每天念一遍只能说读诵,这不是受持。受持要具足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,我对於这部经深信不疑,我对这部经里面所说的能够理解,能够落实在自己生活,真正把它做到;佛经里面所讲的道理,所讲的方法,所讲的功德利益,我真正得到,这是证。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少一个字,受持就不圆满。所以自己真正能做到,为人演说,表演给人看。像《华严》末后五十三参,善财童子与诸位善友,把佛法做出来给人看,这叫演。说是人家来问,详细给他讲解。我们建讲堂,每天在讲堂里面开讲,这叫说。做出来给人看,那叫演。演是身教,说是言教,受持是意教,「身、语、意」三轮教化,这才是佛家的家业,如来家业。
佛在经上讲的句句话,字字没有讲错,很多人读经意思错会,意思浅解,意思解偏差,所以真实的利益永远得不到。得不到,反过头来,他不检点自己,不反省,还认为佛经不太可靠,还要怀疑圣教,造严重罪业,造成自己的障碍,他怎么能开悟?怎么能契入?这些道理一定要懂。不懂,布施这个法门,你没有办法修,你不会修,你所修的不尽如理,不尽如法。当然也能得一点小果报,人天小福,真实殊胜功德利益,你得不到。这些总而言之一句话,还是闻经太少。我们想一想,世尊当年在世,四十九年天天讲经说法。佛是个再来人,不是凡人,一天说八个小时,一天说二十四小时他也不累,不像我们凡夫,说多了就累了,他是永远不疲不倦,这是佛对众生无比的恩德。
当年有那么多人跟随著他,常随众!常随众,我们现在经上所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这出家弟子,跟著佛出家,参加这个僧团,不离开世尊一步,这记载的。没有记载的,诸位要晓得,比这个人数还要多。在家的弟子,在家弟子不会说是常年跟世尊,他在有空闲的时间会追随一段时日,跟释迦牟尼佛几个月。我们想像当中两、三个月,半年、一年,这种人一定很多很多;三年、五年,这一类的弟子没有记载在经书上。可是我们在经书上常常都看到,除比丘众之外,有菩萨众、有天人众,那个人里头,就包括没有记载那些人。像我们现在在此地建立讲堂跟念佛堂一样,居住在新加坡的同修,天天来参加,每一堂我都看到你们来听经,你们到这儿来念佛。可是新加坡以外的地区,你们到此地来,来一个星期、两个星期、一个月、两个月很多,这一类都不属於叫常随众。我们今天情况如此,世尊当年在世又何尝不如此?
由此可见,法缘法会的殊胜,因缘的希有,只有真正觉悟、真正认识佛教育的人,他才肯好学,他才能学成。学成之后为别人做榜样,到这个地方来学一段时期气质改变,叫变化气质;你回去之后,你这些朋友、同参,看到你之后觉得你不一样,出去之后时间没多久,果然就有改变,於是他也想到这里来学,就受你的影响。你影响这些人到这个地方来参学,你就是接引他们,度化他们。所以我们自己学了之后真正做到,自行便是化他。不是自行之外,另外有一套化他,没有。自行跟化他一桩事情,化他就是自行,自行就是化他,一而二,二而一,你才稍稍涉入佛法的门槛。
第二「持戒」。戒,不仅仅是世尊为我们制订的这些戒条,戒条里面所规定有一部分是永久的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超越时空,不受时间限制,也不受空间限制。时间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不受时间的限制,世尊在三千年前,现代外国人说是两千五百多年前,我们中国典籍里面记载是三千多年前。不论是两千五百,是三千,总而言之,这个时代很久远了,那个时代跟我们现在时代绝对不一样,佛制订的戒条在那个时代适用,到现在这个时代还适用,这就叫超越时间。戒条里面哪些?我们现在所讲的「根本戒」,这是决定超越时间。关於生活仪规、威仪那一部分不能超越时间,古今生活方式不一样,许许多多制度不相同,意识形态不一样,因此那个时代成为历史,过去了。可是我们要懂得它的精神,不违背戒律的精神,想想现在应该怎么作法。这是讲时间上的问题。
空间呢?世尊当年教学游化是在印度,古时候的印度,那时候交通不便,世尊没到中国来,他的学生们也没有到新加坡来。而且每一个国家,每一个民族,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不相同,生活方式不一样,思想信仰也不相同,因此除根本戒之外也不能超越。根本戒无论是在哪一个地区,无论在哪一个国家,无论信仰什么宗教,大家都认同,那这就超越空间。「不杀生、不偷盗」,无论哪个宗教都有这个戒条,这超越了。无论在哪个国家、哪个民族,没有人说杀生是可以的,偷盗是可以的,没有。所以根本戒,佛法里面根本戒是四条,「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」;不饮酒对於时空还不行;佛制订的根本戒是四条,确确实实超越时空,我们一定要遵守。不饮酒这一条戒,佛说得很清楚叫遮戒,其余四条戒叫性戒;换句话说,无论你受不受戒,无论你懂不懂戒,你犯了都有罪。不能说是我没有受过戒,我犯没有罪了,没有那个道理;你没有受过戒,犯了还是犯罪。但是不饮酒这一条,你要没有受过戒,不犯罪。佛为什么制订这一条戒?酒能乱性,酒醉了之后就干些杀人偷盗,就干这些事情。所以叫你不饮酒,是保持你的头脑清楚,不至於迷惑,不至於犯罪,是这个意思。酒戒属於是防范你犯罪,饮酒本身没有罪过,是防止你犯罪的,把它也列在重戒之中,这算是大戒;虽不是根本,它算是大戒。这属於戒条。
除戒条之外,这个戒,持戒是广义的,不是狭义的,这是讲诸佛菩萨生活规范、生活的典范,他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典范,在他们生活当中流露出来非常自然,我们要学他,要学习。在广义,佛所有一切经教我们都要遵守、都要学习,这是持戒。这个戒就是佛祖的教诫,他所教导我们的这一些训诲,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。所以戒律的范围就大了,在佛门里面也把它归纳为三大类。一类「律仪戒」,这就是佛所制订,有明文规定,律仪;明文规定,包括我们现在世间,所有一切的法律,所有一切的规约,它都是有文字记载,这就属於律仪。
每一个国家地区,每一个时代不同,这是我们讲到佛法要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,佛法才能常住世间。如果佛法不懂得本土化,不懂得现代化,它一定在印度那个地区早已经就变成历史,怎么能传得下来?能够传下来是超越时空,超越时空一定要适合各个地区的现代化跟本土化;除了根本戒之外,所有的戒律也要现代化,也要本土化。像中国唐朝时候,百丈大师所立的清规,那个清规就是古时候戒律的中国化,那时候唐朝唐化了,我们今天讲的现代化、本土化,戒律的现代、本土化。现代我们的生活随著科技,科技日新月异,我们人文生活也受了影响,也跟著起变化,所以诸位知道,法律每隔几年要修订一次。为什么要修订?修订就是时代不一样,隔了几年那些法律现在不适用了。所以不断的修订,不断的现代化,不断的适合於地方化,我们地方大家在生活这个地区便利。所以法令规章时时在修改,有些法律一年修改两、三次,甚至於连宪法每隔几年要重新检讨一次,修订条文,都是这个道理。
除律仪这一部分之外,佛还给我们讲「摄善法戒」。摄善法是没有明文规定的,可是这些事情是利益一切众生、利益社会,我们今天讲与社会安定繁荣、与世界和平幸福有关系,虽然佛经里头没有说,世间法律明文也没有说,也没有规定我们要做,我们应当要做,这是摄善法戒;知道这是善事,没教我们做,我们也要做。还有一类叫「饶益有情戒」,因为摄善法戒里面有自利利他,饶益有情戒对一切众生有好处,可能对自己没有好处。要不要做?要做,舍己为人。总而言之,我们一定要懂得,是以一切众生福利在我们个人幸福之上,这叫慈悲心,这是菩萨心。菩萨能够舍己为人,牺牲自己成就别人,饶益有情。
由此可知,持戒的范围非常之广。我们通常用现代的话来说来解释持戒,我常说「守法」,这个大家好懂,持戒不太好懂,还需要解释,用守法诸位概念比较更清晰。遵守佛的教法,遵守国家的法律,遵守地方上的规约。我们到人家家里面,也有人家的礼节,也有人家的家法;到一个道场,一个道场也有它的规矩,一定要遵守。我们能守法,才能得到大众的欢迎,才能与大众和睦相处。所以到一个地区,一定要了解这个地方的法律,要了解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、道德观念,我们在这个地方言行举止不要触犯;不懂要常常问,所谓是入境要随俗。这是持戒的现代化与本土化,我们这条才能做得如法,如理如法,我们一般人讲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这样才做到圆满。
第三是「忍辱」,意思就是要忍耐。忍耐在佛经的翻译把它翻成忍辱,这是过去翻经法师们有意用这个字。在古时候最初接触佛法的是士大夫阶级,要用现代的话来说,中国的知识分子;佛教传到中国来最初接触的是一批知识分子,帝王大臣、知识分子,他们最初接触的。在中国士大夫阶级里面,我们在古书里头见到,有所谓「士可杀,不可辱」;士就是知识分子,知识分子有骨气,可以杀头,不能侮辱。这些翻经的法师听到这个话,「忍辱」,辱都可以忍,那还有什么不能忍?所以特别用了这个字。这不是六波罗蜜的本义,它的本义是忍耐,特别在中国翻译用了这个字;也就是中国人把侮辱看得太重,过分的执著,这些大师们有智慧,希望把你这个执著打破,不要太认真,不要太计较;辱也应当要忍,取这个意思。
忍辱里面佛将它也归纳为三大类。第一个对人,我们讲对人事,也就是人为的灾害,人为的加害。小者,别人对我们不谅解,对我侮辱,对我毁谤,对我障碍,甚至於对我陷害,统统能忍,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。为什么不可以有报复的念头?一定要懂得,这里头决定有因果的因素。他毁谤我、陷害我,他为什么不毁谤他、陷害他?所以我们一定要自己去反省,自己去思惟,这个果报必有前因。前面的因,或者是我在过去生中用这个态度对他,他今天因缘聚会他对我的回报,我明白我应当承受,不再计较,我们的恩怨在这里就化解了,好!佛教给我们「冤家宜解不宜结」,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,我们决定不跟人结怨。受冤枉决定不能避免,为什么?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愚痴无知,我们跟一切众生结过多少怨,今天受的这些灾难,要想想应该的,没有话说的,所以在一切不如意的逆境之中,我们就坦然、泰然度过,也欢喜接受。这真正叫消灾免难,你的业障、你的灾难,就这样消除掉,来生就没有了,帐结掉了,这一点很重要。
所以学佛的人要想学菩萨,决定不跟任何众生结冤仇,我们只有化解,决定没有再结的道理。什么样的灾难、什么样的苦都要受,印光大师所谓,纵然被别人五马分尸,残酷刑罚而死,也没有一丝毫怨恨心。佛经里面诸位念过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里面提过一个故事,但是说得很简单,「歌利王割截身体」,这个故事诸位要知道多一些,在《大涅盘经》里面,《大涅盘经》这一桩事情记载的文字多,说得详细。忍辱仙人他能忍受,不但没有报复的念头,一念怨恨的意念都没有,佛说这是忍辱波罗蜜圆满的现象。所以别人无缘无故的加害於我们,岂不正是成就我们忍辱波罗蜜吗?要不然这个法门到哪里修?你要明白这个道理,不但没有怨恨还感谢,感谢他给我机会我在修忍辱波罗蜜,如果没有这些恶人、逆境来折磨,我们忍辱波罗蜜没地方修。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这些人是我们的大善知识,是我们的大恩人,我们怎么可以用恶心来对待恩人?
同样一个道理,别人对我有好处,常常爱护我、关怀我,这是顺境,顺境也要修忍辱波罗蜜。为什么?如果不修忍辱,你会增长贪心、贪恋,那也糟了!逆境生瞋恚,顺境生贪恋,都堕落了,大家不要认为恶人讨厌,善人也讨厌。你要没有智慧,两边都堕落,不是堕落这边,那边也会堕落,往往堕落得凄惨不比逆境,不比恶人这边。所以人生确实是险道,顺境里头把握著自己,决定不能够堕落,不能够生起贪心。我今天早晨跟大家提到,居士林现在的伙食不错,二楼的餐厅我看比「宏国」超过,不在它之下。怕的是大家看到这么多菜色,做得这么好,做得这么干净,你端起盘子每一个菜夹一点已经过分,你就吃得太多了,对你的健康有妨碍。这是顺境,这么多人热心供养,顺境!自己要有智慧,在里面只取所需,我几样吃饱就可以,不要吃得太饱,吃个七分、八分就可以,千万不要贪图,把自己的身心搞坏了。身怎么?吃太饱不容易消化,你容易得病,肠胃病,你身坏了。心怎么坏?起了贪心,这个也好吃,那个也好吃,你起了贪心,所以你身心都受了妨碍。
我没有叫他少供养一点,为什么?人家修福。也是这么多人吃饭,大家口味不一样。所以我们去拿菜选择自己喜欢吃的,选择个三、四种就够了,不要每一样都去拿;每一样都去拿,贪心!贪心!只取自己所需要,取几样就很好了。所以自己要保持高度智慧,这都是修忍辱波罗蜜。吃饭都是修忍辱波罗蜜,看你能不能忍?由此可知,忍耐是在生活当中。在日常生活当中,点点滴滴都要知足,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,知道自己的需要,适可而止,这就是忍辱波罗蜜,所以忍辱波罗蜜实在讲就是修知足常乐。这是我们讲对於人事环境,人事环境里面也有逆顺。
第二种是我们的生活环境,物质环境,这个范围包括得很广。我们在一生生活当中,有顺境,也有逆境。尤其是自然环境,在一年当中有春、夏、秋、冬的变化,新加坡靠近赤道,这是个常夏的地区,一年只有一季,我们长年生活在这个地区,似乎没有什么感觉。可是现在由於生活富裕,交通便捷,假期大家都出去旅行、出去度假,你所到达的地区,生活环境跟此地不一样,如果你要到北方去,北方现在是冬天,你对於寒冷你要能忍耐,你要能够忍受。不同的生活方式,不同的意识形态,不同的一些规矩。譬如我们在此地你们开车,驾驶是坐在车的右面,在台湾汽车驾驶就坐在左面,如果你到那个地方自己开车,你得要适应环境。这都是需要,讲适应就是讲要忍耐,你居住的时间短,你有短短几天的忍耐,你居住的时间长,那你就要长时间的忍耐。这是说我们对於自然环境变化,你要有忍耐,你才能够适应。
第三种佛说的叫修学。修学包括世出世间法。我们想学一样东西,不是几天、几个小时就能学会,一定也是长时间。世间的教学有小学、有中学、有大学,在求学过程当中,如果没有毅力、没有恒心、没有耐力,你的学业不能完成。修道亦复如是,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,都是长时间,不是短时间。净土法门在一切法门里面,大家都说这是「易行道」;易行道是跟其他法门比较它容易,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,是与其他法门较量,这个法门比较容易;还是要有耐心、要有毅力,你才能修成功。
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,确实它不算是分量长,也不算是很高深,非常适合於现代人修学。经典的文字浅深适中、长短适中,夏老居士的会集功德无量无边,带动末法往后九千年有缘的众生,必定是因这部经典而得度,从这部经典里面,奠定了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的基础,念佛往生不退成佛。可是经文虽然不长,也得有耐心,从头到尾念一遍,我劝诸位不要念得太快,念慢一点,把它的意思念出来,你才真有受用,古人常讲「随文入观」,这一句话很重要。随著经文我们就契入境界,这叫会念。不会念的只是念文字,念完之后是什么?不知道,什么意思不晓得。
所以读诵千万不要赶时间,我念得很快,半个小时就念完、就交差了;这是对佛菩萨敷衍,好像是念给他听,与自己不相干。早晨念一遍,或者念两遍,有人发心念三遍,都念得很快,交差了,我是好学生,我一天念三遍,其实「信解行证」完全都没有,这个念等於白念,那就是古人所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诸位要晓得,念经字字句句与信解行证相应,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要相应,「阿弥陀佛」四个字你念的时候,里面也具足了信解行证,你的功夫怎么会不得力?你怎么会没有成就?我们今天只在表面上做工作,没有在实质上下功夫,所以怎么样修都是隔了一层。这样一来你没有耐心,你怎么能成就?念佛要有耐心,读经要有耐心,学习要有耐心,修法里头要有忍辱你才能够成就。尤其是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更需要很大的耐心。
现在我们佛学院跟弥陀村的筹备工作相当顺利。李居士今天中午告诉我,杨厝港那边的学校他们决定搬走,他要求的时间是给他两个月的时间,他搬走,李居士希望愈快愈好。搬走之后,这个地方我们接收过来,我想油漆粉刷稍微装潢一下,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,我们就可以搬进去,我们的培训班就变成佛学院。佛学院的课程,预科一年,正科三年,研究班三年,全部的学程是七年,你要有耐心念七年你才毕得了业,你要没有耐心那你就不能成就。七年念什么东西?一门,一门深入你才能成就。念哪一门?同学们自己选择,我们不限制。你自己喜欢哪一门,选定这一门,七年的功夫,一门深入。
选择一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也要学七年,不能说我选个小的,我几个月就可以毕业了,还是要学七年,《弥陀经》有得学!预科里面一年,我有个想法,学圆瑛法师《弥陀经讲义》。正科班里面学《弥陀经要解》,《要解》有两个近代人注解,圆瑛法师有《要解讲义》,宝静法师有《要解亲闻记》,这两样东西够你三年学的。研究班的三年,学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,一部《弥陀经》也要学七年。七年之后,你把《弥陀经》研究得透彻,你到外面去讲《弥陀经》,人家合掌阿弥陀佛来了,阿弥陀佛来给我们讲《弥陀经》,才能成就。我们将来佛教学院,甚至於将来演变成佛教大学,我们学生都是一门深入,我们跟其他的学校里面排课程、教学的方法不一样。我们这个地方「佛学院」名副其实,我们这里头是来学作佛,是学作菩萨,不是干别的;学作佛、学作菩萨,跟其他的不一样,决定不相同。这是讲你修学「忍辱」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