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 (第三十二集) 1998/11/2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:02-034-0032
请掀开经本,第十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。我们接著看佛的十种通号,第六种『世间解』。这个地方的「世间」,「世」原本是讲时间,中国古时候三十年叫一世,所以这个世有三个十,表这个意思,这是说的时间。「间」是讲的空间,有时候也称为世界,界是界限,跟间的意思相同。这个地方说世间,不仅仅是指我们「有情世间」,通常是指六道里面有情识的一类众生,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动物。第二类叫「器世间」,器世间是指植物、矿物,以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,是我们生活的环境。第三种「智正觉世间」,智慧,正觉世间,通常指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都包括在这一类。「世间解」,「解」是明了的意思;换句话说,他对於整个宇宙人生,他都能够通达明了才有这个德号,也是一般宗教里面所说的全知全能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
近代的科学家他们研究的方向,走向两极。一种是极大,无穷大,研究太空物理;另外一种是研究无穷小,所谓的量子力学,研究原子、电子、粒子,这是近代科技向这两极发展。佛对於这一切没有一样不明了,而实际上科学家所知很有限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里面读到,善财童子入普贤菩萨一毛孔中,这毛孔是很小的,其实普贤菩萨的毛孔,跟我们的毛孔没有两样,这个要知道,在里面所观察到的,无量无边的功德藏。诸位要晓得,菩萨如是,众生亦如是,我们自己也如是。这个境界科学家没有法子证得,他只能够看到极其微小粒子的外表,他不能了解它的内涵。所以无论从大、从小两方面去研究,如果我们用欧阳竟无的话来说,都得不到真实的结果。可见得圆满的智慧,真实的德能,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换句话说,我们原本就是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现在为什么搞成这么可怜?变成一无所知,一无所能,而且还不知道惭愧。
弘一大师曾经说过两句惭愧的话,这是到了晚年,晚年做一个总检讨,总的反省,这一生当中,他说「一事无成,人渐老」,这一生当中,一桩事情也没做成就,人老了;又说一句「一文不值,何消说」,这是总评自己这一生当中的价值,一文不值,还有什么好说的。这两句话的含义很深,我们从浅处看,是他老人家反省觉悟了,也提醒我们警觉;往深处来说,实在讲与二空之理相应。《般若经》上跟我们说的,「三心不可得」、「诸法无所有」,我们仔细往深处去体会,才能够稍稍体会到老法师的意境。了解这个事实真相,我们就要认真反省,仔细的去思量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这个日子应该要怎样去打发?怎样去过?如何过得有意义、有价值?佛在经上常常劝勉我们积功累德,这是觉悟的人,过得有意义、有价值。在不可得、无所有的境界当中,可以累积功德,也可以累积罪业。一念觉,你就累积的是功德;一念迷,你就累积罪业。累积功德果报在三善道,累积罪业果报在三恶道。虽然三善道跟三恶道,也是空无所有,也是了不可得,不过相有理无。所以你要问一问,我们现前的环境是有还是空?如果你要认为有,一切皆有;你要以为空,万法皆空。可是你要晓得真相,空跟有是一不是二,所以《心经》上说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这才说明了事实的真相。
如果你累积的是罪业,你一定要受三途的苦报。这个苦报也像梦中一样,像你在做恶梦,像你在梦中受极大的苦恼、极大的恐惧,你惊醒过来会吓得一身冷汗,这个时间短。如果你要堕在三途,那个时间长,《地藏经》上所讲的「无数劫」,你要受苦难的折磨,这是你一念不善。你在生活环境当中累积罪业,这样的人,就是经典上我们常常读到「可怜悯者」,世尊称这样的人为可怜悯者。而觉悟的人,他会运用机缘,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能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,佛在经上对他们赞叹,他们受善的果报。而且果报愈来愈殊胜,愈来愈不可思议,从人天的福报,提升到十法界,提升到一真法界,提升到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。这些事都在现前一念之间,问题在我们自己会不会。我们要问,我们实在不会怎么办?很想学又不会。只要你有一个真诚心、恳切心想求,你就能得度,这正是佛家所讲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你决定能得度。应当怎么学法?依教奉行,你就能成就。依照佛在经典上讲的教诲,认真努力去做,就能得殊胜的果报。逐渐逐渐对世间一切理事因果,渐渐就明了了,这个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渐悟。悟有顿悟、有渐悟,顿悟难,渐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。这是解行能相应,解帮助你行,行帮助你解,一直到究竟圆满,圆满才称世间解。
下面一个德号『无上士』,「士」是读书人,在中国古代社会地位最高,被社会大众所尊敬。古代中国社会有士农工商之别,在印度有婆罗门、刹帝利、吠舍、首陀之别。不过中国对於阶级观念,没有像印度那么深的执著,所以大乘佛法到中国来,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,中国人能够理解与这个有关系,「士」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知识分子。释迦牟尼佛以及他的学生,可以说是个个都是有高尚的品德,有真实的学问。可是他们的生活非常简单,对物质生活,对世间的名闻利养,他们完全舍弃掉,实行托钵的制度,托钵乞食。他不是普通的乞丐,他是有学问,有道行的人,所以称他作「乞士」。在知识分子里面智慧之高,德行之广,没有人能够超过佛陀的,所以我们对於佛陀尊称为「无上士」,也就是用现在的话说,知识分子没有超过他的,他在知识分子里面至高无上。佛陀会不会因此感到骄傲?没有,为什么没有?佛看一切众生,智慧德能跟他没有两样。他称无上士,实在讲一切众生若从自性上来讲,哪一个不是无上士?皆是。我们今天这个德号失掉,正是因为我们有两种烦恼障住了。烦恼障碍我们的觉性,烦恼障,还有一个所知障,我们自性里本具的大涅盘、大菩提,就被这两种障碍障住了。佛告诉我们,这两种障碍不是真的,是虚妄的,只要将这两种障碍放下,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现前,於是「无上士」的德号也自然就具足。这些都要靠我们现前认真努力断烦恼,断烦恼也就是断恶修善,断恶修善的目的是恢复我们自性的性德;如来果地上十号就是性德。
下面一个名号叫『调御丈夫』。我们先说「丈夫」这两个字,这两个字在中国古时候,跟英雄两个字是相提并论,大丈夫就是大英雄。所以此地的丈夫,没有男女之分,也没有老少之分,是从德行上说的,别人办不到的事情,你能够办到,这叫大丈夫。佛在经典里面,给我们也说得很多,重要的还是要亲近明师,修积善法,成就自己的品德学问。上面这两个字「调御」,实在讲调御是讲效果,「调」是调心,我们心里面妄想杂念很多,如何能够调和?把妄想杂念除掉。「御」是控御、控制,控制我们的行为,不让身口造恶业,这叫御。所以调心御行,这在佛家讲叫真正修行,如果你懂得这个原理,你的修学功夫当然得力。你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,你不懂得调心,你不懂得控制你的行为,所以你不能称为丈夫,一个大丈夫他有这个能力。
今天我们这个社会,有许多人称它为多元文化的社会。特别是在澳洲,澳洲最近这几年,非常重视多元文化的调和。这个原因是近代澳洲政府,对他们这个国家地区采取了开放政策,欢迎外国人移民居住在他们国土。新的移民到澳洲去,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国家,不同的种族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生活环境,不同的宗教信仰,现在居住在一个社会,怎么样让这些人,能够在一切不同里面来调和,这是一桩大事情。唯有调和才能够繁荣这个社会,希望能够达到新移民跟他们的居民,彼此能够互相尊重,互相敬爱,互相关怀,互相合作,来创造美好的社会,美满的生活。这个目标理想非常崇高,深受社会大众的欢迎,所以他们常常办这些论坛。我听说十二月初,还有一个大型的多元文化的论坛,有这一个活动,他邀请我们参加。实际上现在世界由於交通的便捷,资讯的发达,我们细细想一想,哪一个国家、哪一个地区没有外来的人?既有外来的居民,岂不都是多元文化的型态吗?澳洲人是把这个问题,正式提出来公开讨论,希望达到这个目的。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地区,这里面聪明智慧的领导人,都注意到这个问题,也都很注重这个问题。
用什么方法来调和?哪一种方法调和有效果?现在大家都在试探。我看到这个现象,我们立刻就体会到,西方极乐世界更是一个大型的多元文化的生活地区。西方世界的居民,是来自无量无边各个佛刹往生到那边去的人,所以要讲到文化背景不同,生活环境、思想的分岐,可以说是没有能够比得上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复杂,来自尽虚空、遍法界。这些人到西方极乐世界,如何把多元变成一元?这是我们得看阿弥陀佛的本事,阿弥陀佛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。我们今天对於多元文化感到头痛,不能解决。有没有想到毗卢遮那怎么解决的?阿弥陀佛怎么解决的?所以《无量寿经》跟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无疑的就是多元文化最重要的教材。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学阿弥陀佛,学毗卢遮那如来,这个问题才能够得到究竟圆满的解决。所以佛称为「调御丈夫」,名实相副,一点都不过分。
在世间法里面,无论我们团体大小,小是一个家庭;大是一个国家,乃至於世界,世界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,国家我们曾经看到。古今中外都有几位具有高度智慧贤德之人,他在群众当中起了调和的作用,使这个团体上下能团结一致,於是他们才能建功立业;小,家庭兴旺,大,国家富强。由此可知,调和大众的这种人是关键人物,非常重要。我们发现这种人,一定要对他尊敬,诚心诚意向他请教,得到他的协助,就能够成大功立大业。能够调御尽虚空、遍法界,这是佛菩萨。佛菩萨何以有这个本事?诸位细读《华严》你就晓得,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则,以真诚待人,慈悲接物。真诚能感动一切人,一切众生同一个自性,同一个佛性,没有不能感动的;不能感动,是我们自己的真诚心不够。果然真诚到极处,自然能够感动一切众生,即使众生烦恼习气再重也会受感动,也多少都能够收敛一些,这样对社会安定,对世界和平,对众生福祉,就有了贡献。这种贡献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积功累德,用现在的话来讲,积极正面的贡献。
下面一个德号『天人师』。「天」是三界二十八层天,可是二十八层天里面,佛给我们讲,长寿天佛不现身、不说法,为什么?他们不能接受,所以佛将长寿天排列在八难之一。「难」是遭难,遭什么难?闻法的机会断掉了。诸位必须要知道,一切众生第一殊胜希有的因缘就是闻法。根性利的,善根福德深厚的,闻法他能够觉悟,甚至於在一生当中他能证果,他能够作佛,诸位想这多么殊胜。如果把众生闻法的这个机缘,把它破坏了,把它断掉了,这个罪过重,最严重的是阿鼻地狱,谁到那里受罪?破坏一切众生闻法机缘的那个人,造的罪就重,希望我们要记住。换句话说,要是反过来,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,成就一切众生,得到闻法的机缘,那是第一善,没有任何一个善法能跟这个善相比。
这两天你们也许听到,李木源居士说的捐献土地给我们建弥陀村的洪老居士。一个月之前我去看他,他病得很严重,我们看他的样子朝不保夕。他自己也知道,所以他的心里很著急,希望在他没走之前做一桩好事。他这块土地急著要捐献出做弥陀村,他是真心诚意,找李居士,李居士也有诚意帮大家来做。诸位要晓得,这不是他自己做,他自己将来不会住里头去,是为众生造福,为大家跟阿弥陀佛结殊胜的法缘,帮助大家,成就大家往生极乐世界,这个缘太殊胜了,这个福报没有能够跟他相比的。洪老先生发的这个愿,我们从澳洲弘法回来,李居士告诉我,他想到弥陀村将来建设需要费用,现在募款相当困难。所以洪老先生自动将地价又降了一千万,原本讲好的是两千五百万,现在是一千五百万,而且只要付一千万,另外五百万可以分期付款。这个心发了之后没多久,没几天,医生给洪老先生看病,他得的是癌症,喉头癌,喉咙打了一个洞三年了,说话很模糊,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,他讲话声音很低沈,一个字都听不出来,他的身体非常衰弱。医生给他看的时候,把他那个癌拿掉了,告诉他两个月之后你就能完全恢复,不可思议。我听说,我再去看他,前天我去看他,红光满面,音声逐渐响亮了。前天讲话很多,他每句话、每一个字,我都听得很清楚,他讲福建话我听得懂,我听得很欢喜。
我把一串念珠送给他,他昨天就有感应。昨天我到这儿来,他找李木源居士去,告诉李居士,他说我现在真的相信,他说本来一生他都怀疑,都不相信。他说前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,他说根本不像梦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看到有两个人,一男一女长得非常端正,相貌非常好,站在他旁边,他问你们两个是什么人?从哪里来的?他们也不说,就劝他要忍耐,不管是大事小事都要忍耐,洪先生点点头。洪先生一生毛病就是急躁,他们劝他忍耐。然后又告诉他,来也空空,去也空空,老先生听得懂,点点头。再问他,他说他们两个人是玉皇大帝派来照顾他的。我们讲《华严经》上,正讲到的是三十三天,玉皇大帝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洪老居士说我八十岁了,绝不打妄语,千真万确的事实。他很有信心,会看到弥陀村圆满成就,他有信心。现在身体一天比一天好,我听他早晨还下楼运动,使我们看了增长信心。
佛陀不但是人间的老师,也是诸天的老师,所以称为「天人师」。现在我们世间人对老师,尊敬的心很淡薄,可是天人对老师的尊重并没有降温。为什么?他们有智慧,他们对一切事理比我们看得深,比我们看得广。诸佛菩萨,天龙善神,对於我们起一念善心,做一点点善事,这样明显的感应来帮助我们。类似洪老居士这种感应,我们见得很多,在在处处都有,只要我们自己发的是真心,为众生,为社会,为佛法,自自然然感得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卫护。所以诸佛菩萨确实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榜样,一切众生的模范,这称之为师。我们今天修学佛法,我们的总题目标榜的是,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这两句话要常常记住。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行为,能不能为世间一切众生的好样子?这是我们要深深检点的。如果不能做众生的好榜样,就决定不能做;如果可以做众生的好样子,我们就应该要做,不要忧虑,不要怀疑。经上说得好,「疑」是菩萨最大的障碍,菩萨能成佛就是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我们天天在高呼,天天在提醒同修,我们有没有做到?对於佛在经上的教诲,是不是真的不怀疑、真的理解,认真努力去学习?只要真实去修学,果报之殊胜就如佛在经上所说的,一点都不错。
末后一个德号是『佛』。这个字大家听得多了,佛是佛陀的略译,它的意思是智慧、是觉悟。智慧里面说了三种,「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」,这三种智圆满具足。「智」是体,「觉」是用,他能够自觉,能够帮助别人觉悟,做到自他圆满觉悟,才称之为佛。这里面说到自他圆满觉悟,有一些同修起了疑惑,佛帮助众生觉悟,我现在还没有觉悟,他怎么就成佛了?诸位要晓得,觉行圆满的意思,原来教化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觉悟,自己觉悟圆满了,就是自行化他圆满。由此可知,你如果不发心觉悟别人,你自己觉悟就不可能圆满,这正是古人常讲的,「教学相长,师资道合」。老师帮助学生,学生也资助老师,所以教学实在讲是相辅相成的,利益无边,不单单是老师教学生。所以哪一个菩萨不热心去讲经说法,教化众生?你要问他为什么?实际上为了自觉。自觉觉他是一桩事情,不是两桩事情。不肯发心帮助别人,自己就没有办法圆满的觉悟,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。到什么时候你去帮助别人,与自己不相干?成佛了。成佛之后,所谓倒驾慈航,他自己自觉已经圆满了,那个时候帮助一切众生,纯粹是觉他,这里头没有自觉。菩萨从初信位到等觉,觉他都是为了自觉,到等觉菩萨还是如此。由此可知,你真正要想自觉圆满,不能不热心教他。
在果报里面佛也跟我们说,财布施得财富,你发财,你这个财从哪里来的?我们今天看到社会,社会上有不少大富长者,年事并不高,我们看到有二、三十岁的,不到四十岁的,亿万财产。而这个财产,并不是他的先人留给他的,是他自己创业成就的。比他聪明的人,比他能干的人很多,跟他干同样行业的人也不少,为什么他能发达?别人不能发达,甚至於被淘汰掉,原因在哪里?命里头有,那个人命里头没有。你从事某个行业,你用你的智慧能力,那都是增上缘,如果没有因,单有缘不能结果。果报现前,一定是因跟缘结合的,才变现出果报。因是什么?前生修的财布施,这一生得财富。前生修的财布施多,无论他从事哪一个行业,他都赚钱,为什么?命里头有。如果前生没有修财布施,你从事任何一个行业,你都赚不到钱。命里头没有,哪里来的?这个道理懂得的人就不多。现在世界上一般年轻人,看到某人成功了,去研究他,他怎么成功的?好好的跟他学习,学得再像,百分之百的相像也赚不到钱。什么原因?命里头没有,哪里能学得来的?
所以你希望发财,佛教给我们要修财布施;你希望得聪明智慧,你要修法布施;希望健康长寿,你要修无畏布施。你不肯修因,哪里会有果报?佛给我们讲的这是真理,这是正法。不是说我们求佛,佛能保佑我们升官发财,没这个道理。如果求佛,佛就保佑你,岂不是把因果定律给推翻了,佛也没有能力推翻因果定律,所以佛的能力,教导我们修因证果。所谓的是种善因得善果,这是佛说的,佛不欺骗人,佛所讲的话句句都真实。如果已经得善果的人,通达这个道理,又肯修布施,他的福报就很大了,愈来愈殊胜,不但他这一生福报享不尽,生生世世的福报都享不尽。可是种福,真的还得有福报的人,没有福报的人想种福,种错了地方。这佛家常讲「福田」,像我们种稻一样,种在田里面,这一块土地肥沃,阳光雨水都能很充分,你种子下去之后,长得很好。如果种在沙土里面,种在石头里面,种子烂掉了也生不出芽出来,所以你要认识福田,你才能真正种到福。如果不是福田,你到那里面去种福,你将来会很失望,得不到结果。什么是真正福田?这个地方有人真修行,有人真正在这里证果。所以我们看到洪恭兰老居士的发心,我就晓得将来这个弥陀村建好之后,这里面一定有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念佛往生不退成佛,这是真正的福田,所以他才有这么大的功德,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感应,否则的话不可能。
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他说迦叶尊者在无量劫前,曾经布施供养一尊辟支佛一钵饭。这是遇到真正修道人,他出来托钵。我们知道辟支佛是半个月出来托一次钵,他有机会遇到,真诚心、恭敬心供养这一钵饭,佛说他得的果报是什么?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,我们相信佛的话,是真话不是假的。这里面给我们显示一个大道理,那就是我们修福不要怀疑,不要犹豫,要果敢,要认识清楚,紧紧的抓住机会,机会一过去再就找不到了,这就是智慧,这就是有福之人,你能抓住机会。不要去胡思乱想,这个到底有没有福报?这个福报到底是有多大?我应该怎么作法?你在这个地方就胡思乱想,纵然布施,福报就很有限。所以把一切分别、妄想、执著摒弃,以真诚恭敬心来修布施,这是佛教导我们的。所以凡事它都有个理,都有因果,这是我们要注重的。所以佛称之为智觉圆满。
末后这个名号叫『世尊』。具足上面十种德号,为世出世间一切大众所尊敬的,称之为「世尊」。所以世尊是个总号,前面这是别号,每一个名号,都是显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。这十号在佛法里面,是属於佛教普通的常识,每一个德号它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白。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:
【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。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。】
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干什么?就这桩事情。诸位要记住,这是诸佛菩萨示现出家,出家就干这个事,没有别的事情。干别的事情,错了,不是你本分做的工作。所以我们对初学介绍佛法常说,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是佛陀对於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。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他在社会是什么个地位?他所扮演的是什么个角色?要用现代的话来说,他们是一群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。我们今天也出家,做佛的弟子,我们有没有认清楚出家人的职责是什么?出家人应当干的是些什么事情?为诸天及世人民讲经说法,你干的是这个事情,其他的事情与你不相干。现代有一些人将出家的目的搞错了,颠倒了,出家之后去做一些社会慈善事业,也博得社会的赞叹,政府的奖励,这是现代;如果在古时候,我相信决不是这种现象。你出家,人家称你法师,「师」是什么?天人师,你是老师,称你叫师。师,你有没有教学?有没有上课?你没有教学,没有上课,人家称你师,你想想看,你是什么味道?名实不副。如果做社会慈善救济工作,不必要出家身分,在家身分可以做。出家不能做,为什么不能做?出家人没有钱,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三衣一钵,什么都没有。他的衣服布施给别人没衣服穿了;他好不容易化一钵饭布施给别人,这一天就要挨饿,就没得吃了。所以社会慈善救济工作,是佛在家学生这一些大富长者,他们做的事情。佛不做这个事情,佛给我们示现的,「多事不如少事,少事不如无事」,其他的事都放下了。佛教我们只做一桩事情,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,我们就干这个事情,除这个事情,都不是我们干的。办一个佛学院,佛学院里面行政事情,说老实话,也不应该是出家人办,出家人当教员。你们想学哪一部经论,我给你开个课,给你讲这部经论,其他的事情不闻不问,这是我们的本分事情。本分事情一定要做好,不可以本末倒置,不可以舍本逐末,那就错了,大错特错。
在这一段经文里面,我们还有一个发现。那就是世间自在王佛寿命很长,他『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』。回过头来我们想想,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,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他这里是四十二劫。佛的寿命,释迦牟尼佛的寿命七十九岁,世尊七十九岁圆寂的,我们中国人习惯说虚岁,八十岁,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是七十九岁圆寂的,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世间自在王佛讲经说法四十二劫,他的寿命决定不只四十二劫,寿命长。寿命长说明那个时候、那个世界的众生福报很大,很值得我们羡慕。那个时代好,决定不是五浊恶世,五浊恶世命浊寿命短。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,世间自在王如来那个时代是清泰国土,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。这是我们应该要体会到的。
『说经讲道』,什么叫经?什么叫道?「经」是讲理论,宇宙人生的真理,佛所说的一切都不离开诸法实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「道」是道路,比喻修行,生活如理而行这叫道。成佛之道,菩萨之道,佛教给我们怎样去作佛?怎样作菩萨?正觉之道。只要我们对经典义理明了,我们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语、造作,与经典的义理相应,这就叫行道。我们今天皈依无量寿佛,皈依阿弥陀佛,如果能把《无量寿经》字字句句都落实到我们生活之中,我们就是行道。我们将我们实际的行持,展现给社会大众们看也叫讲道,虽然没有讲,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,身教。我们用言语,这是口在教学;做出样子,身在教导。诸佛菩萨身语意三轮教化众生,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这一段是说明过去世间自在王应化在世间,那个时候的人民生活,以及他老人家教学的状况,文字虽然不多,交代得很清楚。请看底下这段经文:
【有大国主名世饶王。闻佛说法。欢喜开解。寻发无上真正道意。】
这是说明阿弥陀佛发心、修行证果的一段因缘。佛说法听众里面有一位大国的国王,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说经讲道,我们在经上看到的,有十六大国王都是佛的学生,常常来听经,来接受佛的教诲。世尊出现的时代,在我们现在来说,属於上古,那个时候国家没统一,都是部落的民族。中国在那个时代是周朝,我们在史书里面见到的八百诸侯,这是历史上所记载的。诸侯就是国王,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国家,古书里面记载,大国方圆百里,小国有二、三十里。如果要论小国来说,这新加坡就有不少小国,别看新加坡小,在古时候好多个国家了,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国家。想必世间自在王出世那个时代,状况也是如此,但是那个时候人的福报大,寿命长。
有大国王名叫『世饶王』。「世饶王」一定是当时社会,对这个国王赞叹的一句美称。「世」是世间,「饶」是丰饶,说明这个国王有智慧很慈悲,对於国家人民照顾得非常周到,这才能称之为世饶王。人民对国王非常感激,非常尊敬,非常的拥护他,所以他有这么好的美称。他是佛的学生,常常到道场里面来听佛讲经说法。不但常来听,听了之后能『欢喜开解』,「开」是开悟,「解」是明白,真正把佛所说的意思听懂,所以他就发心。『寻发无上真正道意』,「无上真正道意」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、无上菩提。他真的明白,真的觉悟了,人一生应当追求什么?要追求无上道,这才是真正觉悟,不是做一个大国王。做大国王解决不了问题,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,自己什么问题?生老病死,你解决不了,解决不了六道轮回的问题,对於你自己国家人民再爱护,你也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。纵然你能够把社会福利事业做好,使全国人民少有所学,好好的读书,没有失学的;老有所养,你也只能帮他一生。他死了以后还有来生,还有来世,来生来世怎么办?你没有法子帮助他。所以你如果真正要发大慈悲心,你要照顾这一些众生,要生生世世照顾他,要帮助他脱离六道,要帮助他出离十法界,要帮助他作佛作菩萨,这才叫大圆满。所以他真的懂得了,真的明白了,明白之后想一想,还是要作佛好,不作佛不能解决问题,所以他就发心了,发无上菩提心,就是要发成佛的大心。心一发他就有行动,他真干,不是说说就算了。请看底下这段经文:
【弃国捐王。行作沙门。号曰法藏。修菩萨道。】
这说明他发心之后出家真干。『弃国』,舍弃富贵,古人所说的,「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」,古时候这个国王,他的领土等於说是他的私有财产,他是那么富足;人民等於说是耕种他的土地,向他纳税。「弃国」,舍弃他的财富,『捐王』,舍弃他的王位,舍弃他的地位。诸位想一想,富贵是世间众人之所爱,众人之所追求,你不一定能求得到。世饶王既然已经得到富贵,而且是大富贵,因为他是大国王。大富大贵能舍,舍了之后,他去作『沙门』。「沙门」是出家人的称号,实在讲这个名称,在古时候印度每一个宗教里面,出家修行的人都称作沙门。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,在中国只有佛家出家人称沙门。沙门是梵语,意思叫勤息,一般解释叫「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」,这叫沙门;换句话说,他的意思断恶修善,能够很勤奋、很努力、很精进的去断恶修善,这个人就叫做沙门。因此沙门的这个称号,在家人也可以称,只要真正去断恶修善都能够称沙门。这个地方意思是他已经出家了,『号曰法藏』,他的老师给他起了个法名,这个法名叫「法藏」。「法」是一切佛法,「藏」是含藏,一切佛法都含藏在其中,这称之为法藏。由此可知,法藏就是我们自性的称号,唯有真如自性,才含藏一切诸法,世出世间一切诸法,都含藏在我们自性之中。
『修菩萨道』,这一句是赞叹他真修行,出家之后他真干。以「菩萨道」为标准,将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行,依照这个标准来修正,这叫做修菩萨道。菩萨道的标准是什么?我们净宗提的五个科目就是标准。第一个是三福,净业三福;第二个是六和敬;第三个是戒定慧三学;第四个是六波罗蜜;第五个是普贤菩萨十愿。我们只提了这五个科目,不必再多了,这五个科目简单明了,诸位同修都能够记得。用这五个科目做标准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人对事对物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都要与这个标准相应,不违背这个标准,就叫修菩萨道。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违背这个标准就不是修菩萨道。大家要记住,违背这个标准是修三恶道,果报非常不好,这是我们必须要记牢的。底下一段是世尊对他行持的赞叹:
【高才勇哲。与世超异。信解明记。悉皆第一。】
这些话我们都要记住,要向法藏菩萨学习。『高』是赞叹他的德,德高。『才』是赞叹他的智,他有智慧、他有才华。『勇哲』是赞叹他的志向,他所立的大志确实与人不同。世间人追求的是富贵,追求的是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享受。菩萨觉悟,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实,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,所以能把它舍断得干净。他知道无上道才是正法,是诸佛如来所证的,是一切觉悟人所希求的、所学习的。他是真正觉悟,真正明白了,所作所为跟世间人不一样,『超异』,「超」是超越,「异」是不相同,这两句说明了他的禀赋不同凡响。末后这两句落实在高才勇哲,『信解明记,悉皆第一』,这是我们非常羡慕的。我们能不能做到?能,从哪里做起?从「信」。我们今天读经听经不能够觉悟,虽然听经读经不开悟,原因在哪里?信得不真。世尊在《金刚经》上教给我们,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。我们今天信心不清净,如果信心清净,就生实相。生实相就生智慧,下面「解」、「明」、「记」,当然就第一。所以在此地我们要晓得,法藏为什么样样拿第一?信。我们今天在信心上有问题,所以佛在经上常讲,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。《大智度论》上也说,「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」,你要不信,你怎么能契入?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,应该要有启示,应该要有领悟。没有一法,没有一字,不是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。谁的自性?我们自己的自性。所以只要建立清净信心,我们也能像法藏一样皆悉第一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十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。我们接著看佛的十种通号,第六种『世间解』。这个地方的「世间」,「世」原本是讲时间,中国古时候三十年叫一世,所以这个世有三个十,表这个意思,这是说的时间。「间」是讲的空间,有时候也称为世界,界是界限,跟间的意思相同。这个地方说世间,不仅仅是指我们「有情世间」,通常是指六道里面有情识的一类众生,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动物。第二类叫「器世间」,器世间是指植物、矿物,以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,是我们生活的环境。第三种「智正觉世间」,智慧,正觉世间,通常指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都包括在这一类。「世间解」,「解」是明了的意思;换句话说,他对於整个宇宙人生,他都能够通达明了才有这个德号,也是一般宗教里面所说的全知全能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
近代的科学家他们研究的方向,走向两极。一种是极大,无穷大,研究太空物理;另外一种是研究无穷小,所谓的量子力学,研究原子、电子、粒子,这是近代科技向这两极发展。佛对於这一切没有一样不明了,而实际上科学家所知很有限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里面读到,善财童子入普贤菩萨一毛孔中,这毛孔是很小的,其实普贤菩萨的毛孔,跟我们的毛孔没有两样,这个要知道,在里面所观察到的,无量无边的功德藏。诸位要晓得,菩萨如是,众生亦如是,我们自己也如是。这个境界科学家没有法子证得,他只能够看到极其微小粒子的外表,他不能了解它的内涵。所以无论从大、从小两方面去研究,如果我们用欧阳竟无的话来说,都得不到真实的结果。可见得圆满的智慧,真实的德能,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换句话说,我们原本就是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现在为什么搞成这么可怜?变成一无所知,一无所能,而且还不知道惭愧。
弘一大师曾经说过两句惭愧的话,这是到了晚年,晚年做一个总检讨,总的反省,这一生当中,他说「一事无成,人渐老」,这一生当中,一桩事情也没做成就,人老了;又说一句「一文不值,何消说」,这是总评自己这一生当中的价值,一文不值,还有什么好说的。这两句话的含义很深,我们从浅处看,是他老人家反省觉悟了,也提醒我们警觉;往深处来说,实在讲与二空之理相应。《般若经》上跟我们说的,「三心不可得」、「诸法无所有」,我们仔细往深处去体会,才能够稍稍体会到老法师的意境。了解这个事实真相,我们就要认真反省,仔细的去思量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这个日子应该要怎样去打发?怎样去过?如何过得有意义、有价值?佛在经上常常劝勉我们积功累德,这是觉悟的人,过得有意义、有价值。在不可得、无所有的境界当中,可以累积功德,也可以累积罪业。一念觉,你就累积的是功德;一念迷,你就累积罪业。累积功德果报在三善道,累积罪业果报在三恶道。虽然三善道跟三恶道,也是空无所有,也是了不可得,不过相有理无。所以你要问一问,我们现前的环境是有还是空?如果你要认为有,一切皆有;你要以为空,万法皆空。可是你要晓得真相,空跟有是一不是二,所以《心经》上说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这才说明了事实的真相。
如果你累积的是罪业,你一定要受三途的苦报。这个苦报也像梦中一样,像你在做恶梦,像你在梦中受极大的苦恼、极大的恐惧,你惊醒过来会吓得一身冷汗,这个时间短。如果你要堕在三途,那个时间长,《地藏经》上所讲的「无数劫」,你要受苦难的折磨,这是你一念不善。你在生活环境当中累积罪业,这样的人,就是经典上我们常常读到「可怜悯者」,世尊称这样的人为可怜悯者。而觉悟的人,他会运用机缘,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能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,佛在经上对他们赞叹,他们受善的果报。而且果报愈来愈殊胜,愈来愈不可思议,从人天的福报,提升到十法界,提升到一真法界,提升到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。这些事都在现前一念之间,问题在我们自己会不会。我们要问,我们实在不会怎么办?很想学又不会。只要你有一个真诚心、恳切心想求,你就能得度,这正是佛家所讲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你决定能得度。应当怎么学法?依教奉行,你就能成就。依照佛在经典上讲的教诲,认真努力去做,就能得殊胜的果报。逐渐逐渐对世间一切理事因果,渐渐就明了了,这个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渐悟。悟有顿悟、有渐悟,顿悟难,渐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。这是解行能相应,解帮助你行,行帮助你解,一直到究竟圆满,圆满才称世间解。
下面一个德号『无上士』,「士」是读书人,在中国古代社会地位最高,被社会大众所尊敬。古代中国社会有士农工商之别,在印度有婆罗门、刹帝利、吠舍、首陀之别。不过中国对於阶级观念,没有像印度那么深的执著,所以大乘佛法到中国来,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,中国人能够理解与这个有关系,「士」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知识分子。释迦牟尼佛以及他的学生,可以说是个个都是有高尚的品德,有真实的学问。可是他们的生活非常简单,对物质生活,对世间的名闻利养,他们完全舍弃掉,实行托钵的制度,托钵乞食。他不是普通的乞丐,他是有学问,有道行的人,所以称他作「乞士」。在知识分子里面智慧之高,德行之广,没有人能够超过佛陀的,所以我们对於佛陀尊称为「无上士」,也就是用现在的话说,知识分子没有超过他的,他在知识分子里面至高无上。佛陀会不会因此感到骄傲?没有,为什么没有?佛看一切众生,智慧德能跟他没有两样。他称无上士,实在讲一切众生若从自性上来讲,哪一个不是无上士?皆是。我们今天这个德号失掉,正是因为我们有两种烦恼障住了。烦恼障碍我们的觉性,烦恼障,还有一个所知障,我们自性里本具的大涅盘、大菩提,就被这两种障碍障住了。佛告诉我们,这两种障碍不是真的,是虚妄的,只要将这两种障碍放下,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现前,於是「无上士」的德号也自然就具足。这些都要靠我们现前认真努力断烦恼,断烦恼也就是断恶修善,断恶修善的目的是恢复我们自性的性德;如来果地上十号就是性德。
下面一个名号叫『调御丈夫』。我们先说「丈夫」这两个字,这两个字在中国古时候,跟英雄两个字是相提并论,大丈夫就是大英雄。所以此地的丈夫,没有男女之分,也没有老少之分,是从德行上说的,别人办不到的事情,你能够办到,这叫大丈夫。佛在经典里面,给我们也说得很多,重要的还是要亲近明师,修积善法,成就自己的品德学问。上面这两个字「调御」,实在讲调御是讲效果,「调」是调心,我们心里面妄想杂念很多,如何能够调和?把妄想杂念除掉。「御」是控御、控制,控制我们的行为,不让身口造恶业,这叫御。所以调心御行,这在佛家讲叫真正修行,如果你懂得这个原理,你的修学功夫当然得力。你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,你不懂得调心,你不懂得控制你的行为,所以你不能称为丈夫,一个大丈夫他有这个能力。
今天我们这个社会,有许多人称它为多元文化的社会。特别是在澳洲,澳洲最近这几年,非常重视多元文化的调和。这个原因是近代澳洲政府,对他们这个国家地区采取了开放政策,欢迎外国人移民居住在他们国土。新的移民到澳洲去,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国家,不同的种族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生活环境,不同的宗教信仰,现在居住在一个社会,怎么样让这些人,能够在一切不同里面来调和,这是一桩大事情。唯有调和才能够繁荣这个社会,希望能够达到新移民跟他们的居民,彼此能够互相尊重,互相敬爱,互相关怀,互相合作,来创造美好的社会,美满的生活。这个目标理想非常崇高,深受社会大众的欢迎,所以他们常常办这些论坛。我听说十二月初,还有一个大型的多元文化的论坛,有这一个活动,他邀请我们参加。实际上现在世界由於交通的便捷,资讯的发达,我们细细想一想,哪一个国家、哪一个地区没有外来的人?既有外来的居民,岂不都是多元文化的型态吗?澳洲人是把这个问题,正式提出来公开讨论,希望达到这个目的。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地区,这里面聪明智慧的领导人,都注意到这个问题,也都很注重这个问题。
用什么方法来调和?哪一种方法调和有效果?现在大家都在试探。我看到这个现象,我们立刻就体会到,西方极乐世界更是一个大型的多元文化的生活地区。西方世界的居民,是来自无量无边各个佛刹往生到那边去的人,所以要讲到文化背景不同,生活环境、思想的分岐,可以说是没有能够比得上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复杂,来自尽虚空、遍法界。这些人到西方极乐世界,如何把多元变成一元?这是我们得看阿弥陀佛的本事,阿弥陀佛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。我们今天对於多元文化感到头痛,不能解决。有没有想到毗卢遮那怎么解决的?阿弥陀佛怎么解决的?所以《无量寿经》跟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无疑的就是多元文化最重要的教材。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学阿弥陀佛,学毗卢遮那如来,这个问题才能够得到究竟圆满的解决。所以佛称为「调御丈夫」,名实相副,一点都不过分。
在世间法里面,无论我们团体大小,小是一个家庭;大是一个国家,乃至於世界,世界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,国家我们曾经看到。古今中外都有几位具有高度智慧贤德之人,他在群众当中起了调和的作用,使这个团体上下能团结一致,於是他们才能建功立业;小,家庭兴旺,大,国家富强。由此可知,调和大众的这种人是关键人物,非常重要。我们发现这种人,一定要对他尊敬,诚心诚意向他请教,得到他的协助,就能够成大功立大业。能够调御尽虚空、遍法界,这是佛菩萨。佛菩萨何以有这个本事?诸位细读《华严》你就晓得,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则,以真诚待人,慈悲接物。真诚能感动一切人,一切众生同一个自性,同一个佛性,没有不能感动的;不能感动,是我们自己的真诚心不够。果然真诚到极处,自然能够感动一切众生,即使众生烦恼习气再重也会受感动,也多少都能够收敛一些,这样对社会安定,对世界和平,对众生福祉,就有了贡献。这种贡献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积功累德,用现在的话来讲,积极正面的贡献。
下面一个德号『天人师』。「天」是三界二十八层天,可是二十八层天里面,佛给我们讲,长寿天佛不现身、不说法,为什么?他们不能接受,所以佛将长寿天排列在八难之一。「难」是遭难,遭什么难?闻法的机会断掉了。诸位必须要知道,一切众生第一殊胜希有的因缘就是闻法。根性利的,善根福德深厚的,闻法他能够觉悟,甚至於在一生当中他能证果,他能够作佛,诸位想这多么殊胜。如果把众生闻法的这个机缘,把它破坏了,把它断掉了,这个罪过重,最严重的是阿鼻地狱,谁到那里受罪?破坏一切众生闻法机缘的那个人,造的罪就重,希望我们要记住。换句话说,要是反过来,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,成就一切众生,得到闻法的机缘,那是第一善,没有任何一个善法能跟这个善相比。
这两天你们也许听到,李木源居士说的捐献土地给我们建弥陀村的洪老居士。一个月之前我去看他,他病得很严重,我们看他的样子朝不保夕。他自己也知道,所以他的心里很著急,希望在他没走之前做一桩好事。他这块土地急著要捐献出做弥陀村,他是真心诚意,找李居士,李居士也有诚意帮大家来做。诸位要晓得,这不是他自己做,他自己将来不会住里头去,是为众生造福,为大家跟阿弥陀佛结殊胜的法缘,帮助大家,成就大家往生极乐世界,这个缘太殊胜了,这个福报没有能够跟他相比的。洪老先生发的这个愿,我们从澳洲弘法回来,李居士告诉我,他想到弥陀村将来建设需要费用,现在募款相当困难。所以洪老先生自动将地价又降了一千万,原本讲好的是两千五百万,现在是一千五百万,而且只要付一千万,另外五百万可以分期付款。这个心发了之后没多久,没几天,医生给洪老先生看病,他得的是癌症,喉头癌,喉咙打了一个洞三年了,说话很模糊,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,他讲话声音很低沈,一个字都听不出来,他的身体非常衰弱。医生给他看的时候,把他那个癌拿掉了,告诉他两个月之后你就能完全恢复,不可思议。我听说,我再去看他,前天我去看他,红光满面,音声逐渐响亮了。前天讲话很多,他每句话、每一个字,我都听得很清楚,他讲福建话我听得懂,我听得很欢喜。
我把一串念珠送给他,他昨天就有感应。昨天我到这儿来,他找李木源居士去,告诉李居士,他说我现在真的相信,他说本来一生他都怀疑,都不相信。他说前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,他说根本不像梦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看到有两个人,一男一女长得非常端正,相貌非常好,站在他旁边,他问你们两个是什么人?从哪里来的?他们也不说,就劝他要忍耐,不管是大事小事都要忍耐,洪先生点点头。洪先生一生毛病就是急躁,他们劝他忍耐。然后又告诉他,来也空空,去也空空,老先生听得懂,点点头。再问他,他说他们两个人是玉皇大帝派来照顾他的。我们讲《华严经》上,正讲到的是三十三天,玉皇大帝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洪老居士说我八十岁了,绝不打妄语,千真万确的事实。他很有信心,会看到弥陀村圆满成就,他有信心。现在身体一天比一天好,我听他早晨还下楼运动,使我们看了增长信心。
佛陀不但是人间的老师,也是诸天的老师,所以称为「天人师」。现在我们世间人对老师,尊敬的心很淡薄,可是天人对老师的尊重并没有降温。为什么?他们有智慧,他们对一切事理比我们看得深,比我们看得广。诸佛菩萨,天龙善神,对於我们起一念善心,做一点点善事,这样明显的感应来帮助我们。类似洪老居士这种感应,我们见得很多,在在处处都有,只要我们自己发的是真心,为众生,为社会,为佛法,自自然然感得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卫护。所以诸佛菩萨确实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榜样,一切众生的模范,这称之为师。我们今天修学佛法,我们的总题目标榜的是,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这两句话要常常记住。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行为,能不能为世间一切众生的好样子?这是我们要深深检点的。如果不能做众生的好榜样,就决定不能做;如果可以做众生的好样子,我们就应该要做,不要忧虑,不要怀疑。经上说得好,「疑」是菩萨最大的障碍,菩萨能成佛就是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我们天天在高呼,天天在提醒同修,我们有没有做到?对於佛在经上的教诲,是不是真的不怀疑、真的理解,认真努力去学习?只要真实去修学,果报之殊胜就如佛在经上所说的,一点都不错。
末后一个德号是『佛』。这个字大家听得多了,佛是佛陀的略译,它的意思是智慧、是觉悟。智慧里面说了三种,「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」,这三种智圆满具足。「智」是体,「觉」是用,他能够自觉,能够帮助别人觉悟,做到自他圆满觉悟,才称之为佛。这里面说到自他圆满觉悟,有一些同修起了疑惑,佛帮助众生觉悟,我现在还没有觉悟,他怎么就成佛了?诸位要晓得,觉行圆满的意思,原来教化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觉悟,自己觉悟圆满了,就是自行化他圆满。由此可知,你如果不发心觉悟别人,你自己觉悟就不可能圆满,这正是古人常讲的,「教学相长,师资道合」。老师帮助学生,学生也资助老师,所以教学实在讲是相辅相成的,利益无边,不单单是老师教学生。所以哪一个菩萨不热心去讲经说法,教化众生?你要问他为什么?实际上为了自觉。自觉觉他是一桩事情,不是两桩事情。不肯发心帮助别人,自己就没有办法圆满的觉悟,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。到什么时候你去帮助别人,与自己不相干?成佛了。成佛之后,所谓倒驾慈航,他自己自觉已经圆满了,那个时候帮助一切众生,纯粹是觉他,这里头没有自觉。菩萨从初信位到等觉,觉他都是为了自觉,到等觉菩萨还是如此。由此可知,你真正要想自觉圆满,不能不热心教他。
在果报里面佛也跟我们说,财布施得财富,你发财,你这个财从哪里来的?我们今天看到社会,社会上有不少大富长者,年事并不高,我们看到有二、三十岁的,不到四十岁的,亿万财产。而这个财产,并不是他的先人留给他的,是他自己创业成就的。比他聪明的人,比他能干的人很多,跟他干同样行业的人也不少,为什么他能发达?别人不能发达,甚至於被淘汰掉,原因在哪里?命里头有,那个人命里头没有。你从事某个行业,你用你的智慧能力,那都是增上缘,如果没有因,单有缘不能结果。果报现前,一定是因跟缘结合的,才变现出果报。因是什么?前生修的财布施,这一生得财富。前生修的财布施多,无论他从事哪一个行业,他都赚钱,为什么?命里头有。如果前生没有修财布施,你从事任何一个行业,你都赚不到钱。命里头没有,哪里来的?这个道理懂得的人就不多。现在世界上一般年轻人,看到某人成功了,去研究他,他怎么成功的?好好的跟他学习,学得再像,百分之百的相像也赚不到钱。什么原因?命里头没有,哪里能学得来的?
所以你希望发财,佛教给我们要修财布施;你希望得聪明智慧,你要修法布施;希望健康长寿,你要修无畏布施。你不肯修因,哪里会有果报?佛给我们讲的这是真理,这是正法。不是说我们求佛,佛能保佑我们升官发财,没这个道理。如果求佛,佛就保佑你,岂不是把因果定律给推翻了,佛也没有能力推翻因果定律,所以佛的能力,教导我们修因证果。所谓的是种善因得善果,这是佛说的,佛不欺骗人,佛所讲的话句句都真实。如果已经得善果的人,通达这个道理,又肯修布施,他的福报就很大了,愈来愈殊胜,不但他这一生福报享不尽,生生世世的福报都享不尽。可是种福,真的还得有福报的人,没有福报的人想种福,种错了地方。这佛家常讲「福田」,像我们种稻一样,种在田里面,这一块土地肥沃,阳光雨水都能很充分,你种子下去之后,长得很好。如果种在沙土里面,种在石头里面,种子烂掉了也生不出芽出来,所以你要认识福田,你才能真正种到福。如果不是福田,你到那里面去种福,你将来会很失望,得不到结果。什么是真正福田?这个地方有人真修行,有人真正在这里证果。所以我们看到洪恭兰老居士的发心,我就晓得将来这个弥陀村建好之后,这里面一定有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念佛往生不退成佛,这是真正的福田,所以他才有这么大的功德,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感应,否则的话不可能。
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他说迦叶尊者在无量劫前,曾经布施供养一尊辟支佛一钵饭。这是遇到真正修道人,他出来托钵。我们知道辟支佛是半个月出来托一次钵,他有机会遇到,真诚心、恭敬心供养这一钵饭,佛说他得的果报是什么?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,我们相信佛的话,是真话不是假的。这里面给我们显示一个大道理,那就是我们修福不要怀疑,不要犹豫,要果敢,要认识清楚,紧紧的抓住机会,机会一过去再就找不到了,这就是智慧,这就是有福之人,你能抓住机会。不要去胡思乱想,这个到底有没有福报?这个福报到底是有多大?我应该怎么作法?你在这个地方就胡思乱想,纵然布施,福报就很有限。所以把一切分别、妄想、执著摒弃,以真诚恭敬心来修布施,这是佛教导我们的。所以凡事它都有个理,都有因果,这是我们要注重的。所以佛称之为智觉圆满。
末后这个名号叫『世尊』。具足上面十种德号,为世出世间一切大众所尊敬的,称之为「世尊」。所以世尊是个总号,前面这是别号,每一个名号,都是显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。这十号在佛法里面,是属於佛教普通的常识,每一个德号它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白。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:
【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。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。】
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干什么?就这桩事情。诸位要记住,这是诸佛菩萨示现出家,出家就干这个事,没有别的事情。干别的事情,错了,不是你本分做的工作。所以我们对初学介绍佛法常说,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是佛陀对於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。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他在社会是什么个地位?他所扮演的是什么个角色?要用现代的话来说,他们是一群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。我们今天也出家,做佛的弟子,我们有没有认清楚出家人的职责是什么?出家人应当干的是些什么事情?为诸天及世人民讲经说法,你干的是这个事情,其他的事情与你不相干。现代有一些人将出家的目的搞错了,颠倒了,出家之后去做一些社会慈善事业,也博得社会的赞叹,政府的奖励,这是现代;如果在古时候,我相信决不是这种现象。你出家,人家称你法师,「师」是什么?天人师,你是老师,称你叫师。师,你有没有教学?有没有上课?你没有教学,没有上课,人家称你师,你想想看,你是什么味道?名实不副。如果做社会慈善救济工作,不必要出家身分,在家身分可以做。出家不能做,为什么不能做?出家人没有钱,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三衣一钵,什么都没有。他的衣服布施给别人没衣服穿了;他好不容易化一钵饭布施给别人,这一天就要挨饿,就没得吃了。所以社会慈善救济工作,是佛在家学生这一些大富长者,他们做的事情。佛不做这个事情,佛给我们示现的,「多事不如少事,少事不如无事」,其他的事都放下了。佛教我们只做一桩事情,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,我们就干这个事情,除这个事情,都不是我们干的。办一个佛学院,佛学院里面行政事情,说老实话,也不应该是出家人办,出家人当教员。你们想学哪一部经论,我给你开个课,给你讲这部经论,其他的事情不闻不问,这是我们的本分事情。本分事情一定要做好,不可以本末倒置,不可以舍本逐末,那就错了,大错特错。
在这一段经文里面,我们还有一个发现。那就是世间自在王佛寿命很长,他『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』。回过头来我们想想,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,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他这里是四十二劫。佛的寿命,释迦牟尼佛的寿命七十九岁,世尊七十九岁圆寂的,我们中国人习惯说虚岁,八十岁,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是七十九岁圆寂的,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世间自在王佛讲经说法四十二劫,他的寿命决定不只四十二劫,寿命长。寿命长说明那个时候、那个世界的众生福报很大,很值得我们羡慕。那个时代好,决定不是五浊恶世,五浊恶世命浊寿命短。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,世间自在王如来那个时代是清泰国土,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。这是我们应该要体会到的。
『说经讲道』,什么叫经?什么叫道?「经」是讲理论,宇宙人生的真理,佛所说的一切都不离开诸法实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「道」是道路,比喻修行,生活如理而行这叫道。成佛之道,菩萨之道,佛教给我们怎样去作佛?怎样作菩萨?正觉之道。只要我们对经典义理明了,我们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语、造作,与经典的义理相应,这就叫行道。我们今天皈依无量寿佛,皈依阿弥陀佛,如果能把《无量寿经》字字句句都落实到我们生活之中,我们就是行道。我们将我们实际的行持,展现给社会大众们看也叫讲道,虽然没有讲,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,身教。我们用言语,这是口在教学;做出样子,身在教导。诸佛菩萨身语意三轮教化众生,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这一段是说明过去世间自在王应化在世间,那个时候的人民生活,以及他老人家教学的状况,文字虽然不多,交代得很清楚。请看底下这段经文:
【有大国主名世饶王。闻佛说法。欢喜开解。寻发无上真正道意。】
这是说明阿弥陀佛发心、修行证果的一段因缘。佛说法听众里面有一位大国的国王,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说经讲道,我们在经上看到的,有十六大国王都是佛的学生,常常来听经,来接受佛的教诲。世尊出现的时代,在我们现在来说,属於上古,那个时候国家没统一,都是部落的民族。中国在那个时代是周朝,我们在史书里面见到的八百诸侯,这是历史上所记载的。诸侯就是国王,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国家,古书里面记载,大国方圆百里,小国有二、三十里。如果要论小国来说,这新加坡就有不少小国,别看新加坡小,在古时候好多个国家了,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国家。想必世间自在王出世那个时代,状况也是如此,但是那个时候人的福报大,寿命长。
有大国王名叫『世饶王』。「世饶王」一定是当时社会,对这个国王赞叹的一句美称。「世」是世间,「饶」是丰饶,说明这个国王有智慧很慈悲,对於国家人民照顾得非常周到,这才能称之为世饶王。人民对国王非常感激,非常尊敬,非常的拥护他,所以他有这么好的美称。他是佛的学生,常常到道场里面来听佛讲经说法。不但常来听,听了之后能『欢喜开解』,「开」是开悟,「解」是明白,真正把佛所说的意思听懂,所以他就发心。『寻发无上真正道意』,「无上真正道意」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、无上菩提。他真的明白,真的觉悟了,人一生应当追求什么?要追求无上道,这才是真正觉悟,不是做一个大国王。做大国王解决不了问题,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,自己什么问题?生老病死,你解决不了,解决不了六道轮回的问题,对於你自己国家人民再爱护,你也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。纵然你能够把社会福利事业做好,使全国人民少有所学,好好的读书,没有失学的;老有所养,你也只能帮他一生。他死了以后还有来生,还有来世,来生来世怎么办?你没有法子帮助他。所以你如果真正要发大慈悲心,你要照顾这一些众生,要生生世世照顾他,要帮助他脱离六道,要帮助他出离十法界,要帮助他作佛作菩萨,这才叫大圆满。所以他真的懂得了,真的明白了,明白之后想一想,还是要作佛好,不作佛不能解决问题,所以他就发心了,发无上菩提心,就是要发成佛的大心。心一发他就有行动,他真干,不是说说就算了。请看底下这段经文:
【弃国捐王。行作沙门。号曰法藏。修菩萨道。】
这说明他发心之后出家真干。『弃国』,舍弃富贵,古人所说的,「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」,古时候这个国王,他的领土等於说是他的私有财产,他是那么富足;人民等於说是耕种他的土地,向他纳税。「弃国」,舍弃他的财富,『捐王』,舍弃他的王位,舍弃他的地位。诸位想一想,富贵是世间众人之所爱,众人之所追求,你不一定能求得到。世饶王既然已经得到富贵,而且是大富贵,因为他是大国王。大富大贵能舍,舍了之后,他去作『沙门』。「沙门」是出家人的称号,实在讲这个名称,在古时候印度每一个宗教里面,出家修行的人都称作沙门。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,在中国只有佛家出家人称沙门。沙门是梵语,意思叫勤息,一般解释叫「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」,这叫沙门;换句话说,他的意思断恶修善,能够很勤奋、很努力、很精进的去断恶修善,这个人就叫做沙门。因此沙门的这个称号,在家人也可以称,只要真正去断恶修善都能够称沙门。这个地方意思是他已经出家了,『号曰法藏』,他的老师给他起了个法名,这个法名叫「法藏」。「法」是一切佛法,「藏」是含藏,一切佛法都含藏在其中,这称之为法藏。由此可知,法藏就是我们自性的称号,唯有真如自性,才含藏一切诸法,世出世间一切诸法,都含藏在我们自性之中。
『修菩萨道』,这一句是赞叹他真修行,出家之后他真干。以「菩萨道」为标准,将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行,依照这个标准来修正,这叫做修菩萨道。菩萨道的标准是什么?我们净宗提的五个科目就是标准。第一个是三福,净业三福;第二个是六和敬;第三个是戒定慧三学;第四个是六波罗蜜;第五个是普贤菩萨十愿。我们只提了这五个科目,不必再多了,这五个科目简单明了,诸位同修都能够记得。用这五个科目做标准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人对事对物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都要与这个标准相应,不违背这个标准,就叫修菩萨道。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违背这个标准就不是修菩萨道。大家要记住,违背这个标准是修三恶道,果报非常不好,这是我们必须要记牢的。底下一段是世尊对他行持的赞叹:
【高才勇哲。与世超异。信解明记。悉皆第一。】
这些话我们都要记住,要向法藏菩萨学习。『高』是赞叹他的德,德高。『才』是赞叹他的智,他有智慧、他有才华。『勇哲』是赞叹他的志向,他所立的大志确实与人不同。世间人追求的是富贵,追求的是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享受。菩萨觉悟,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实,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,所以能把它舍断得干净。他知道无上道才是正法,是诸佛如来所证的,是一切觉悟人所希求的、所学习的。他是真正觉悟,真正明白了,所作所为跟世间人不一样,『超异』,「超」是超越,「异」是不相同,这两句说明了他的禀赋不同凡响。末后这两句落实在高才勇哲,『信解明记,悉皆第一』,这是我们非常羡慕的。我们能不能做到?能,从哪里做起?从「信」。我们今天读经听经不能够觉悟,虽然听经读经不开悟,原因在哪里?信得不真。世尊在《金刚经》上教给我们,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。我们今天信心不清净,如果信心清净,就生实相。生实相就生智慧,下面「解」、「明」、「记」,当然就第一。所以在此地我们要晓得,法藏为什么样样拿第一?信。我们今天在信心上有问题,所以佛在经上常讲,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。《大智度论》上也说,「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」,你要不信,你怎么能契入?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,应该要有启示,应该要有领悟。没有一法,没有一字,不是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。谁的自性?我们自己的自性。所以只要建立清净信心,我们也能像法藏一样皆悉第一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