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 (第二十五集) 1998/9/1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:02-034-0025
请掀开经本,第七面第六行:
【悉获诸佛无量功德。智慧圣明。不可思议。】
从这个地方看起,这是第四段也是总结。这个一大段的经文,经文相当的长,这是与会的菩萨众。在这个总结的经文里面,『悉获』,与会的这些菩萨每一位都得到『诸佛无量功德』。此地讲的「诸佛」有两个意思:一个就是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;另外一个意思直接指阿弥陀如来,阿弥陀如来也叫做诸佛。『智慧圣明』,什么叫做「圣」?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很清楚的把它说明白。古时候对於一个人,这个人有智慧,对於宇宙一切万事万理,他都能够明了,而且能够彻底的明了,这个人就称为圣人;明了而不够透彻,这算是贤人,圣贤有这一点的差别。『不可思议』,总结菩萨众这个一大段的经文,无量功德就是指前面所叙说的。
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明了,世尊在此地为我们说明菩萨的智慧大德大能,只举了一个例子「八相成道」,举这一个例子。而其实我们从这一个例子当中,就要能够明了,这一些极乐菩萨们个个都是万德万能。在十方无际的刹土当中随类化身,应以佛身得度,就像此地所举的这个例子,示现八相成道,示现佛身而为说法。既然能现佛身,当然佛以下的菩萨身,声闻、缘觉身,六道众生身,乃至於无情众生的这个身相,没有不能现的,说明他们随类化身,随机说法,达到究竟圆满。到底这个在西方极乐世界,是哪一个层次的菩萨?或者是哪一个品位的菩萨?我们在这一部经里面,特别是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是西方净土的根本法,这里面阿弥陀佛明白的给我们开示,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,不可思议。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个个都有这个能力,都有这个神通,都有如此的智慧,没有一样不圆满,所以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去的,一直到实报土上上品,都能如是的示现。像《观世音普门品》里面所讲的,「应以什么身得度,就现什么身」,观音菩萨三十二应,三十二是三十二类,每一类无量无边。
我们读到这个地方,如果稍稍有一点体会,你一定就想到,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应当去,一定要去。唯有到西方极乐世界,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,真实的自在,才能实践我们的根本大愿,才能满足我们一切的希求,这是常言说得好,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。我们学佛,在佛门当中有求未必有感应,可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不然,百分之百的感应。这个理,道理,事实真相,世尊在本经都给我们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此地讲的「诸佛无量功德」,那就是究竟圆满的功德,智慧、德能、神通、方便没有一样不圆满,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。落实到我们现前生活之中,我们应该要怎样修学?
现代我们居住的地球,由於科技的发达,地球是愈来愈小,不是地球缩小,是交通太方便了。今天我在联合早报看了一段消息,美国现在发展一种快速的飞机,这个飞机从美国的加州飞到日本,现在差不多是要九个小时,将来快速的飞机只需要一个半小时。我们就能够了解,这种飞机环绕地球一周,顶多只要六个小时,六个小时就环绕一周,所以地球愈来愈小了。现在的网路,电脑的网路,诸位知道我们在此地讲经,听众不只讲堂坐的这些人,网路同时传遍全世界。下一个世纪我们知道,科技进步到人人都必须要使用电脑,底下一个世纪是电脑的时代,电脑变成我们生活的必需品。每一个人从电脑里面都能收听都能收看,我们的影像也在里面,跟电视一样。所以任何地方我们讲经,都是对全世界在讲,很接近此地所说的「悉获诸佛无量功德,智慧圣明,不可思议」,有一点像,有一点相似。
佛菩萨他教化的对象,是尽虚空、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我们一定会想到这么多的佛国土,每一个佛国土里面又有许许多多的众生,这些数量都不是我们数学的数字能够表达得出来。我们今天讲地球人数,现在统计大概有六十亿,但是这只说是一个地球,如果要是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,众生数字就多了。娑婆世界有多少个太阳系?照经典一般的讲法有十万亿个太阳系。如果照黄念祖老居士的讲法那更了不起,他老人家所讲的,佛经里面讲的一个单位世界,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银河系。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多大?十万亿个银河系。这里面有多少众生,我们有没有想过?好像很多学佛的同修没想过这个问题,其实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关系太大太大,你没有想过是你粗心大意。佛法的教学目的何在?我们不能不知道,我们应当都能够说得出来,你能够说得出来,说得清楚、说得明白,社会大众才知道佛法应当学,非学不可,不学不行。为什么?佛法的教学调和众生的,佛的十号里面有「调御丈夫」。
我刚才说的这是个前提,现在地球缩小,说明人与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。不像过去农业时代,许多人老死不相往来,他的生活圈子很小,一生过著平淡的生活,跟外界不接触。现在逼著你非接触不可,这一接触问题来了,每一个国家地区文化背景不相同,生活方式不一样,意识形态也不相同,宗教信仰也不相同。这样一接触,许许多多不相同的这些文化发生冲突了,这一些冲突要不能够化解,会对社会带来许许多多的动乱不安,现在所谓的歧视,不仅仅种族的歧视,宗教的歧视,文化的歧视,多了。这些歧视严重的时候,就产生暴动、斗争,乃至於战争,这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希望看到,但是这些事实摆在我们面前,似乎是无法避免,於是我们才深深体会到,佛法教学重要了。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教我们如何消除这一些隔阂,所以佛法教学的总纲领,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,真相明白了,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。所以真正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一切问题,我们不能不留意佛陀的教育。
从这个地方使我们体会到,中国古代至少在两千年前,汉朝初年的时候,现在一般学术界认为《十三经》的《礼记》,应当是在战国末尾汉朝的初期那个时候完成的。《礼记》里面有一篇《学记》,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哲学,里面告诉我们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。使我们想像现代化的国家,都非常著重国家的基础建设。但是基础建设里面把教育忽略,只注意到交通的建设,交通里面包括的有铁路、公路、港口、机场这一些设施。水利的建设,能源的开发,大家只注重这些物质建设,可是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教育。现在我们也看到无论是国内国外,好像教育都很发达、都很普遍。我今天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是多余的,我们国家教育办得不错了,其实我所说的教育跟现在世界上一般的教育不一样,怎么不一样?现在这个学校再多,教育再发达,有没有消灭种族歧视?有没有消灭文化的歧视?有没有消灭宗教的歧视?没有。不但没有,这些问题还愈来愈繁杂,愈来愈严重,由此可知,教育出了问题,教育有了偏差。
我们依照中国古老的教育的思想,以中国儒家做个例子,中国教育采取孔孟的学说是在汉朝初年,汉武帝制定的教育政策,在这两千年当中政权有转移,改朝换代,可是汉武帝制定的教育政策,一直到满清都没有改变,这一个政策能够用两千年之久,也是不可思议。儒家教学内容是什么?伦理道德。孔夫子教学分四个科目,如果要用现在以大学来讲,他这四个科目就是四个学院。第一个是「德行」,把德行摆在第一位,德行里面包括些什么?包括伦理,这个伦理是广义的伦理,不是狭义的,教导我们人与人的关系。现在哪有这种教学?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,就在此地。告诉我们夫妻的关系,父子的关系,兄弟的关系,君臣的关系,朋友的关系,这是「五伦」。我们能把人与人的关系搞清楚,人与人的义务我们都能够尽到,是道义,讲道义而不是讲利害,教育才算是成功,这样子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所有的误会隔阂。伦理第二个项目,是教我们认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,这个关系搞清楚,就能够维系整个地球上自然生态的平衡。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的,地球生态失去平衡,这个问题非常严重,这是大家不了解我们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,要怎样爱惜环境,保护环境,培养环境,而不是破坏它、糟蹋它。
中国人不是不懂得科学技术,在汉朝的时候,我们在史书里面记载,今天世界上先进的一些发明,最初都在中国,中国人为什么不继续发展科技,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。如果中国在两千年就开始发展科技,恐怕现在这个世界已经早就被毁灭掉了。中国这些聪明人,他有伦理的观念,他对历史负责任,对广大的群众负责任,如果这个科技是有害的,虽然有利,它有副作用。譬如现前大家都晓得,南极天空臭氧层破了一块很大的洞,现在面积是愈来愈大。臭氧是保护地球的,吸收太阳的紫外线,如果没有这层东西保护,太阳直接照到地面上,地球上很多动物、植物都不能够生存,都会消失掉。这个臭氧怎么会破掉?科技的副作用。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先了解这个状况,不发展,让我们这个世间生命多延续几年,不是不懂科学技术,这是说人与大自然的关系;在佛经里面讲,正报跟依报的关系非常密切。
更深一层的,儒家讲得少佛法讲得多,人跟宇宙的关系,佛家讲尽虚空、遍法界,大宇宙里面,这一般人讲天地鬼神,佛法里面讲的六道,讲的十法界,讲的十方一切诸佛刹土,跟我们有什么关系?都要搞清楚,都要搞明白。然后我们自己才知道怎样生活?怎样做人?怎样做圣贤人?圣贤人在佛教里面就是佛菩萨,佛是圣人,菩萨是贤人,过圣贤的生活,过智慧圣明的生活,那我们多幸福、多美满,这是佛教育。这才能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,不同的国家,不同的种族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宗教信仰,如何能够在这个地球上和睦相处,互助合作,共同来繁荣这个地球,共同来造福社会,这个要靠教育。所以在今天我们面临社会现实的状况,我们展开佛的经典有无限的感慨。但是现在有没有危机?有危机,危机是确实有这样好的东西,可以解决一切众生问题的典籍在,没有人认识,没有人宣扬,反而令社会大众产生很多很多的误会。佛教变成宗教了,变成宗教有什么不好?宗教与宗教之间有排斥、有歧视。所以佛教不是宗教,佛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学问,你把它看作学术也可以,术是方法,它有理论有方法,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解决个人的问题,家庭的问题,你事业上的问题,国家的问题,世界的问题,你说这是多么现实的学术。
民国初年在中国欧阳竟无大师他知道。欧阳竟无是杨仁山的学生,他曾经有一个讲演,讲题是「佛法非宗教非哲学,而为今时所必需」。从这个讲题上我们体会到,他真的认识了,他真的省悟过来。可是他生在中国变乱的一个时代,虽然发了大心办学,培养续佛慧命弘法的人才,他在南京办支那内学院,只办了两年就停办,时间虽然短,几乎民初一些大法师、大居士,都是这个佛学院里面学习出来的。非常可惜他这个佛学院的寿命太短,如果他能办个十年、二十年,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世界不至於有这么大的动乱,不至於有这么多的灾害。这些道理,我们在讲席当中多次的详细说明过。在七十年代,一九七0年代,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,在一个国际会议上他发表了一篇讲演,里面提到「真正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」,他指出来「只有大乘佛法与孔孟的学说」。欧阳先生大概在二十世纪的初期,大概是在一九二0年前后,在那个时候说出来的,汤恩比在一九七0年说出来的,相差半个世纪。他们的看法、见解几乎完全相同,肯定大乘佛法能解决问题。这是我们为了现前苦难的众生,我们要认真努力修学,把佛陀的教学发扬光大。
为了避免佛学上一些名词术语,这些名词术语往往令很多人产生误会,一听到一看到就产生排斥不能接受,认为这是迷信、这是宗教。所以我们这一次在此地讲《无量寿经》、讲《华严经》,我们的总题目,就是旁边两边柱子上写的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这八个字实在说就是全部的佛法。你要说佛法的内容是什么?这八个字说尽了,一点都没错,一点都不勉强。「师」是什么?表率。「范」是模范。佛菩萨教导我们,我们个人要做一切人的表率,要做一切人的模范;我们的家庭,要做这个世间所有家庭的模范;我们所从事的行业,要在全世界同行业里面做典范,这是佛经典里面所讲的真实的内容。不但是大乘经,小乘经也不例外,字字句句都落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之中,从来没有跟我们生活脱节。这一次我们不受时间限制,我们可以采取长讲、细讲,如果不仔细的来说明,怕大家听了观念依旧转不过来,如果我们依旧把它看作宗教,把佛菩萨看作神明,我们就全部都错了。
「佛、菩萨、阿罗汉」,这些名词在佛教教育里面,严格的说它是学位的名称,我们要清楚。佛教的活动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社会教育工作者。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一个身分,这么样一个人物,完全尽义务,真正显示出来,做出榜样给我们看,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,在一生当中全心全力从事於社会教学的工作,这是他伟大之处,使我们后人景仰之处。他有无尽的智慧,无尽的德能,为什么他要来从事教育工作?说明教育不但是国家基础建设,是整个世界的基础建设,他从事这个工作。我们现在明白了,不但是世界的基础建设,实在讲是尽虚空、遍法界最基础的建设。诸佛菩萨了不起,他们从事於这个工作,我们现在人所说的牺牲奉献,为尽虚空、遍法界一切众生谋幸福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「惠以真实之利」。
我们今天读这一品经文,至少要能有这个认识,有这个认知,然后激发自己的道心,佛在经上讲的「发菩提心」,立大志愿,我们要学佛,我们要学菩萨。尤其是出家的同修,也许你出家的时候是糊里糊涂出家,你并没有搞清楚,你并没有认识,就糊里糊涂出家。出了家,现在搞清楚,搞清楚问你,你愿不愿意发愿、愿不愿意发心,做一个社会教育工作者,完全尽义务不求任何报偿,你愿不愿意这么做?不愿意这么做,还俗还行。愿意这么做,那很好,很难得,你这个出家总算是搞明白、搞清楚出家,不是个糊涂出家。我们要真干,决定舍弃名闻利养,绝不贪图五欲六尘,我们愿意过最低水平的生活。这个话现在虽然是这么讲,可是出家人的生活,在一般水平之上不是最低水平。你看看你们晚上在这里念佛,今天晚上又有三十六小时念佛,念佛堂外面摆的那些供养很丰富,吃的、喝的营养品应有尽有,不是最低水平,高水平的。可是要记往,决定不能起贪心,佛为什么教我们过最低水平的生活?断悭贪,用意在此地,成就你的戒定慧,真正到戒定慧成就,你就得大自在。处顺境没有贪爱之心,处逆境没有瞋恚之心,真正做到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那是一个绝对的标准,我们应该努力向这个标准去提升,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。如果达到这个标准,你就超越十法界。为什么?十法界里面四相都具足,离了四相,十法界就没有了,你就契入一真法界。
本经里面所讲的极乐世界,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说的华藏世界,实在说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,极乐是华藏的精华的地区。好像我们这是新加坡的乌节路,市中心最好的区域,那是极乐世界,没有离开华藏。这是我们今天总算是搞清楚、搞明白,知道自己的身分,知道自己的使命,知道自己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,来干什么?这相当不容易,这搞清楚,你总算是做一个明白人,不是糊涂人。真正想搞清楚、搞明白,一定要深入经藏,我们今天的认识才算个开端,不够深入,为什么?智慧没有开,善巧方便没有,日子还是过得很辛苦。如果你智慧开,你得善巧方便,你的生活会过得很自在、很快乐、很美满。无论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,无论你从事於哪一个行业、哪一种工作,你一定是自在快乐。为什么?觉悟了。所以佛法讲「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」,这话讲得正确。苦从哪里来?从迷来的,迷了就有苦;乐从哪里来?乐从觉悟来的。我们现前的生活,或者是贫贱、或者是富贵这都不相干,贫贱人有自在快乐,富贵人也有自在快乐,从自在快乐上来讲,贫贱跟富贵没交涉,没关系,关键在迷悟。所以经典不能粗心大意,要很细心的去读诵、去体悟,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。
实在说「诸佛无量功德,智慧圣明」,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,那是什么?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。这个世尊在大乘经里面才有说,小乘经里面佛没说过。《华严经出现品》里面尤其说得明白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「无量功德」是德相,「智慧圣明」是智慧,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。我们为什么把自己的无量功德智慧失掉?给诸位说,说失掉不是真的失掉,自性本具的怎么会失掉,决定不会失掉。现在我们的智慧功德不起作用,不起作用,佛给我们讲有障碍,并不是失掉,是你有障碍障住它不起作用,只要你把障碍除掉,你的智慧德能就又现前了,现前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。究竟是什么障碍?佛为我们一语道破,妄想、执著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佛给我们说破了,我们怎么办?要把妄想执著舍掉,把障碍除掉,我们自性的本能就恢复。佛说个妄想、执著,里面还有一个分别,是不是佛说漏掉的?没有。分别可以包括在执著里面,也可以包括在妄想里面,也可以把它省略掉,我们再说分别,这个意思就非常明显、非常具足。由此可知,这三种障碍在佛法里面讲是烦恼,执著是见思烦恼,分别是尘沙烦恼,妄想是根本无明,也叫做无明烦恼。这三种烦恼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佛教我们什么?断烦恼而已。
这桩事情我们要真干才行,从哪里干起?从日常生活当中,从工作里面,处事待人接物之中,真正的把妄想、分别、执著舍掉。舍掉,诸位要记住,不是说事舍掉,事舍掉,我这些事都放下、都不做了,你天天过生活穿衣吃饭,我也不穿衣也不吃饭,你就把佛的意思完全搞错。千万不要误会,我统统放下,放下就死了,死了不都放下了吗?其实错了,死了就不得了。《地藏经》上告诉我们,死了四十九天之后他又投胎来了,没放下;他要真放下他就不来投胎,他还会到六道里投胎流转,可见得他没放下,死了都放不下,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所以死了真的困难,真的是不得了。佛要度我们,我们那一口气没断,有救,那一口气断了,没救,佛菩萨也帮不上忙,所以一定要认真、要努力。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,是在心上放下,心理上放下;事上,那不是标题上写得很清楚,要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、做样子,你要做得更好更圆满,做出样子来给别人看,这叫度化众生。虽然做出好样子,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,这叫放下,放下是指这么一桩事情,千万不能误会。所以有很多人听话错解了意思,这是少数不是多数,多数麻烦就大了。有那么一两位他工作也不做,辞掉了,家里钱财都布施都放下了,然后写信告诉我,他没饭吃怎么办?这是完全把意思错会了。
古时候也有这么一个人做了个样子,但是你要细细观察他,他吃饭那个本事还有,唐朝的庞蕴居士,他做了一个榜样给我们看,那个用意很深,我们也很容易把他看偏差。他是一个相当富有的人,学佛开悟了,在宗门里讲是「明心见性,大彻大悟」。悟了以后,他把他的家产变卖掉之后,装在一个船上,船划到长江当中砸一个洞沉下去,放下,统统舍掉了。有人问他:「庞居士,你这些财物既然你不要,为什么你不把它拿去做好事,救济社会贫苦大众?」实在说,他这个举动就是叫人问这句话。他的答覆说:「好事不如无事。」这一句话的意思非常深,每一个人都无事天下太平,无事并不是教你不做事,不要去攀缘,随缘就好。他生活没问题,他会编草鞋,每一天去卖草鞋,换几个钱买米买菜,生活过得很自在、过得很快乐,他不要钱不需要积蓄,不需要替明天著想,为什么?他自在往生。《传记》里面写的这一家人好自在,他有一天在家里打坐,告诉他的女儿,到外面看看什么时间了?古时候没有钟表,看太阳到什么时候,他女儿晓得他爸爸想往生,看看时间到了没有,他女儿到外面去大声跟他说:「时间还没到。」他女儿站在那里往生了。结果老头子出来一看,这个女儿,本来想女儿给我办后事,结果我还替她办后事,她比我还厉害。你想想看生死自在,走得这么潇洒,他要准备明天东西干什么,不需要。只有在佛法修学里头你才能到这种功夫,对於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。所以契入那个境界有没有身?没有,无我相,你无身才能够现一切身,佛家讲的「生死自在」。
《华严经》上讲八个自在,讲十个自在。他们能够证得,我们也能证得,我们今天之所以没有办法证得,就是因为妄想、分别、执著放不下,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,这是凡夫的大障碍,你几时放下几时就作佛。作佛实在讲不难,众生跟佛一念之差;一念觉就是佛,一念迷就是众生。念佛人常讲,「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」。我们在日常用功的时候,一念相应常常有,可是念念相应就难,就不容易。如果我们能够保持,每一天有一念相应,不要以为这一念的时间太短,一天就这么一次太短,非常希有,非常可贵。你有一念你就会有二念,有二念就会有三念,所以这很难得的好境界。
早年我在这边劝大家念佛,我劝大家,有许多同修工作非常忙碌,没有时间做早晚课,我劝他用「十念法」。我这个十念法跟灌顶法师的不一样,灌顶法师是十口气,一口气算是一念,一口气不拘多少声。我这个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弥陀佛。你要是念四字「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」,十声念下来大概一分钟就行了。虽然时间这么短只有十句,符合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标准,「一心称念」,「一心专念」。这十句佛号里头你是一心念,决定没有妄念夹杂在里面,真正做到「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」,完全符合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那是真实功德。所以不要看到这个时间短,真实功德。这一天有这么一念相应,当然念的次数愈多愈好,所以我们就想到一天应当念九次。九次怎么来的?早晨起来的时候念一次做为早课,一分钟的时间就够了,有佛像对著佛像面前,没有佛像面向西方。一天吃三餐饭,吃饭之前合掌念十句阿弥陀佛,所以我们就不念供养咒,我们合掌是念十声阿弥陀佛,一心称念,这个就是三次了。你上午去工作,工作之前念一遍,工作完了念一遍,上午、下午四遍。晚上睡觉之前念一遍,总共九遍。这个九遍就是我们的定课,每一遍只要一分钟,其他有时间你能够念更好,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果,又不妨碍你的工作,的确是方便到极处。
如何念得真正有效果,往生有把握,就要看你平时放下的功夫,看破,放下。看破是觉悟,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明白了,明白就是看破,不再执著就是放下,你能真正做到随缘,随缘是放下,攀缘是执著。随缘而不攀缘,并不是教我们把应当做的工作也不去做,那就错了,随缘就是随顺机缘,我们应当做。像最近李木源居士与居士林这些诸位董事们,今天谈到弥陀村的事情,也谈到佛学院的事情,这个是不是攀缘?不是,这是随缘。我们冷静观察,有这个机会可以成就,我们努力的把它促成,这是随缘。如果看看没有这个机会,非常勉强去做,未必能做成功,那是攀缘。这里面要有智慧,你没有智慧观察,往往什么叫随缘什么叫攀缘,你就搞不清楚。随缘是一点勉强都没有,做得很自在、很快乐,真正做得法喜充满,是为佛法久住世间,为一切众生得度因缘,不为自己。自己心地清净无染,能大师所说的「本来无一物」,自己确确实实住在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为佛法为众生,这样认真努力去服务,这就是空有两边不住。这是大乘菩萨的精神,菩萨的生活,菩萨的作为,两边不住。心地清净一尘不染,不住有;为佛法、为众生在服务,从来没有休息,不住空,空有两边不住。这不同迷惑人,世间迷人世间人著有,二乘人著空,佛说执著两边都错误,所以菩萨修的是中道,「中道第一义谛」,中道就是两边不住。
所以我们从这一品经文里面,确实有很深刻的体会,也有很深的感慨,知道我们现前应当要做哪些事情,决定要遵守经典里面的教诲,特别是末后这两段「德用无方」,「自利德」跟「利他德」,这是我们生活工作修学的指导总原则,我们能够明白,能够依教奉行,就能跟这个会上的诸大菩萨,他们得佛功德智慧圣明,我们虽然不能够圆满的证得,也能够得到少分的气氛,也逐渐逐渐贴近了,四加行里面讲的「暖位」,这是我们现前应当要觉悟、要努力的,知道自己的使命很重。再看底下经文:
【如是等诸大菩萨。无量无边。一时来集。】
这是看到《无量寿经》的法会,参加法会的菩萨太多太多,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。上首列了十六个人,「十六正士」,这十六个人全是在家菩萨,所以从序分里面,我们非常明显的体会到,这个法门是普度的法门,平等普度法门,在家众多,出家众少。出家的菩萨经上只给我们列了三个人,在家菩萨列了十六个人。十六个人里面此方只有一个人,「贤护菩萨」,另外十五位他方世界来的,很明显告诉你,我们跟他方世界有密切关系,他方世界的状况我们不能不知道。现在人讲他方世界是讲外太空,讲外星人,其实此地讲的,比外星人还要来得广泛,我们今天所能够见得到的这些外星人,大概跟我们是居住在同一个空间,不同空间的我们见不到他,他也见不到我们。譬如我们跟鬼神就不是同一个时空的维次,不相同,虽然鬼神跟我们同住在一个地方,但是因为不同时空的维次,我们居住的三度空间,他们可能是四度空间、五度空间,就不得而知。虽然同在一个地方,但是时空维次不相同,也不相妨碍。
正如同我们现在看电视,电视有许许多多的频道都在一个画面,频道不相同彼此互相不干扰,你调到哪一个频道,哪一个画面出现,都在那个框框里面。佛告诉我们,十法界的状况彷佛是如此,十个频道。懂得这个道理,古人讲西方净土,「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」,这个话我们一听又糊涂了,生则决定生,去又没有去?没去怎么生?你现在懂得电视拨频道,这个意思就体会到了,生决定生,去了没有?还是在这个框框里面。这个框框是什么?一真法界,十法界没有离开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是什么样子?完全没有时空的维次,那就叫一真法界。由此可知,时空的维次,所谓三度、四度、五度,乃至於无限度,从哪里来的?妄想、分别、执著来的,把一真法界变成许许多多不同的时空;如果把这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,恢复到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里面的人,对於无限时空维次里面众生活动的状况,他们统统清楚、统统明了,我们不晓得他们,他们知道我们,所以众生有感,佛菩萨立刻就有应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感应的原理,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,这里不要再罗嗦了。这个原理基本的现象,就是今天科学家所说波动的原理,波动的现象。这一句是叙说十方世界诸佛刹土里面,来参与法会的这些大菩萨们,数量没有法子计算。再看看后面列著法会的大众:
【又有比丘尼五百人】
古时候女众出家少,所以这个人就少,比丘尼五百人。
【清信士七千人】
这在家的男居士。
【清信女五百人】
在家的女居士。
这是我们肉眼能够见得到的,前面列的与会的大众,比丘一万两千人,再加上比丘尼五百人,居士七千人,女居士五百人,总共合起来两万人,肉眼能够看得见的这些大众两万人。诸位要想一想,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,这一个讲经法会听众有两万人,那个时候没有扩音器,释迦牟尼佛面对两万人讲经说法,叫每一个人都听得很清楚,都能听懂佛的意思,都能皆大欢喜,这个也很不可思议。我们今天不要说两万人,我们这个讲堂充其量也不过一千人,如果没有扩音设备,我们的音声就达不到后面,大概只有前面几排可以听到,后面就听不到了,那两万人我们没有这个能力,现在是借重科学的工具。所以这个地方,我们就想到佛在经里面所说的,「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,这是说明佛的言音没有障碍。不但一切差别语言没有障碍,佛的音声没有障碍,无远弗盖,距离再远都能听得见,这个音就叫妙音。再看后面这一行:
【欲界天。色界天。诸天梵众。悉共大会。】
欲界有六层天,称为欲界,五欲没有断,五欲是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他们还没有断。不过欲界六层天愈往上面去,五欲的贪爱愈淡薄,我们不能说享受,享受是天愈高,那个享受福报就愈大,他有享受他没有贪爱,心愈清净,愈往上面去愈清净。也就是说,他的分别执著淡薄了,不是没有,还是有。到色界天,这是都在定中,甚深禅定之中,定力把妄想分别执著控制住、伏住了,不起作用,对於五欲六尘这种分别执著的念头没有了,他不是真的断掉,他是定功伏住,定能降伏,他伏住了,所以这是色界的四禅。诸位一定要晓得,大家听到禅,就不要想到一天到晚面壁打坐,如果认为每天到晚面壁盘腿打坐,眼观鼻,鼻观心,这个叫禅,你就完全搞错,那禅有什么用处?禅一点用处都没有。
我们读《六祖坛经》,惠能大师他是不是在禅定当中?人家是真在禅定当中。他有没有打坐?没有。他每天在工作,忙得不亦乐乎,那叫在禅定当中。《坛经》里面跟我们解释禅定两个字的意义,我们一定要懂得。他说:「外不著相叫做禅,内不动心叫做定。」他禅定是这么解释法,我们要懂得。他这两句话,实实在在讲是出在《金刚经》上,他是从《金刚经》开悟的,《金刚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;不取於相是禅,如如不动是定,可见得不妨碍你生活,不妨碍你工作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五十三参这法身大士,他们有标榜修禅定的,善财童子去参访,去寻求他,他在哪里?经上讲的「市廛」,市廛是什么地方?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超级市场。这位善知识修禅定在超级市场修,在那里逛,逛市场,人家是真用功夫。逛市场是你看看市场琳琅满目,不著相,用我们现在话说,不受诱惑那叫禅,心里头如如不动叫定,他在那里修禅定,人家禅定是这个修法,不是盘腿面壁。我们今天看人家盘腿面壁,在那里一入定一个星期、一个月都不出,我们五体投地在那里叩拜,这个人了不起,功夫了不起。另外一个修禅定的天天去看戏,天天去跳舞,这个人破戒,不知道那个禅定功夫比这个高太多。这个是完全杜绝外缘,他在那里不动心,他要到外面去逛一趟,可能他的功夫就没有了。人家那个真正修行的,在热闹场合当中,眼见也不受诱惑,耳听也不受诱惑,六根接触都不受诱惑,这是真功夫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五十三参看到这一些大善知识,我们很有领悟,晓得禅定怎么个修法。
在佛法里面就修清净心,我们念佛,念佛一定要修「一心不乱,心不颠倒」,就是禅定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佛法是以禅定为枢纽,八万四千法门,每一个法门都是修禅定,只是修禅定的手段方式不一样,都是修禅定;唯有修禅定才能开智慧,所以佛法总归纳起来「戒、定、慧」三学。「戒」是如法,如理如法的修学那就叫戒,遵守佛菩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理论的方法,这叫持戒。用这些方法我们才能够得定,得定用现代的话来说,我们才能够不受外面境界诱惑,自己心里头有主宰,这就叫得定,得定之后起用就是智慧。《般若经》里面给我们讲的智慧,有根本智跟后得智。根本智是真智慧,是智慧之体,那个「体」经上讲得很好,「般若无知」,唯有无知起作用才「无所不知」,诸位要求真智慧,真智慧是什么?真智慧是无知,永远保持自性清净觉,我们这个经题好,「清净、平等、觉」。觉是不迷,无知不是迷,无知是不迷,样样清楚、样样明了,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诸佛菩萨所示现的境界,就是这个样子。
所以一切众生有疑难杂症向他请教,佛是慈悲开示,他那个开示有没有去想一想,「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应该怎么答覆你?」有没有想一想?没有。如果一落到思惟,那就是意识,那就迷了。他没有通过思惟,没有通过想像,你这一问自然就答覆,答覆得一点都没错误,帮你真的解决问题,这是什么?这叫后得智。后得智从哪里起来?从根本智起来的。这个意思诸位细心去体会,所以根本智是无知。大家听到这个「无」,看到这两个字「无」,不是什么都没有,你要这么看就错,完全就错了。「无知」是什么?他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就叫无,无是无这个。无妄想分别执著,无这个,无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这个无。那个「知」,他什么都知道,没有一样不知道。所以那个无知要做两截来看,无是一个意思,知是一个意思。他无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无起心动念,什么都知道,那个叫根本智。后得智是无所不知,是你问他他给你讲解,那就是起心动念,他不起心动念他怎么给你说,虽起心动念,不执著,没有分别执著。
就像永嘉大师回答六祖的那个话一样。永嘉见性了,六祖给他证明,证实之后六祖就问他一句话,「你还有分别吗」?永嘉答覆:「分别亦非意。」六祖点头,「你如是,我也如是」。我们凡夫分别是意识,落在意识里头去,他们分别不是意,所以说无有分别执著。其实他还是分别执著,但是跟我们凡夫分别执著完全不一样。我们凡夫真有分别执著,他们那个分别执著不是真的,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,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,所以他不是他自己意思,「分别亦非意」是这个讲法。如果他不随顺我们的分别,不随顺我们的执著,释迦牟尼佛没法子讲经,他讲经一定要顺从我们的分别,顺从我们的执著,他讲我们才会懂,他如果真的不分别、不执著,那释迦牟尼佛就一句话都不说了。
大乘经上告诉我们,佛跟佛见面,佛跟佛碰头的时候,一句话都没有,这是真的一点都没错,彼此都明白,还有什么好讲的。佛遇到菩萨有说的,菩萨还有不明白的地方,所以才给他说。佛佛道同,大家程度都一样,还有什么好讲的。不但讲的没有,连表示都没有了,那才契入究竟圆满的境界。这是说到色界四禅,我们了解禅定的真正的意义。所以四禅天人有没有活动?有活动,绝对不是四禅天人天天在打坐,一坐坐多少个劫,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,谁愿意到四禅天去,四禅天有活动。不但四禅天有活动,四空天人也有活动,不过四空天他没有色相,所以经上不说他,因为他没有色相就不说他,只讲到欲界、色界,无色界不讲了,只讲到色界。
『诸天梵众』,这是总结,『悉共大会』,这些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,我们肉眼看到的这些人数听众很有限,不多,肉眼看不到的才多。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道场,不仅仅是《无量寿》这一会,会会如是,所以才说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但是集结经的这些大德们,为什么有些经典记载听众很多,有些经典记载的比较少,诸位要懂得,那是表法的意思。也是为我们末法众生,不同根性选择法门的味道在里面,有这个意思在其中。其实释迦牟尼佛无论讲什么经听众都这么多,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。在此地,显示这个法门的殊胜,显示法门的不可思议。由此可知,我们今天这个讲堂,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,这一千人的样子,一千多人,我说我们肉眼看不到的,那是藉网路传播到全世界。我们知道美国那边同修打电话告诉我,他们现在也在看,告诉我们听的音声很清楚,我们知道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地区,同步在看这个画面,这是我们看不到的。实在讲我们道场有没有鬼神众?一定有,哪有没有的道理?我们念佛堂有没有欲界天、色界天,「诸天梵众」在里面念佛?有。不但有,也有十方来的诸大菩萨,也在念佛堂念佛,道场之殊胜。为什么这些菩萨、天神、大众,来参与我们的法会?真诚所感。我们彼此以为我们是凡夫,他们眼睛里面看到我们是菩萨,连诸天梵众看我们都是菩萨,你只要发菩提心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弥陀弟子,你将来决定得生净土。现在虽然没去,西方极乐世界已经报名,已经注册了,一定会去的。所以这些天神看得清清楚楚,过几天他就要去了,他怎么不尊重你?你这个法会他怎么会不拥护你?所以念佛堂许许多多菩萨、护法、鬼神,也都参加在这个地方,磁场不一样,我们进到这个地方法喜充满,道理就在此地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请掀开经本,第七面第六行:
【悉获诸佛无量功德。智慧圣明。不可思议。】
从这个地方看起,这是第四段也是总结。这个一大段的经文,经文相当的长,这是与会的菩萨众。在这个总结的经文里面,『悉获』,与会的这些菩萨每一位都得到『诸佛无量功德』。此地讲的「诸佛」有两个意思:一个就是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;另外一个意思直接指阿弥陀如来,阿弥陀如来也叫做诸佛。『智慧圣明』,什么叫做「圣」?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很清楚的把它说明白。古时候对於一个人,这个人有智慧,对於宇宙一切万事万理,他都能够明了,而且能够彻底的明了,这个人就称为圣人;明了而不够透彻,这算是贤人,圣贤有这一点的差别。『不可思议』,总结菩萨众这个一大段的经文,无量功德就是指前面所叙说的。
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明了,世尊在此地为我们说明菩萨的智慧大德大能,只举了一个例子「八相成道」,举这一个例子。而其实我们从这一个例子当中,就要能够明了,这一些极乐菩萨们个个都是万德万能。在十方无际的刹土当中随类化身,应以佛身得度,就像此地所举的这个例子,示现八相成道,示现佛身而为说法。既然能现佛身,当然佛以下的菩萨身,声闻、缘觉身,六道众生身,乃至於无情众生的这个身相,没有不能现的,说明他们随类化身,随机说法,达到究竟圆满。到底这个在西方极乐世界,是哪一个层次的菩萨?或者是哪一个品位的菩萨?我们在这一部经里面,特别是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是西方净土的根本法,这里面阿弥陀佛明白的给我们开示,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,不可思议。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个个都有这个能力,都有这个神通,都有如此的智慧,没有一样不圆满,所以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去的,一直到实报土上上品,都能如是的示现。像《观世音普门品》里面所讲的,「应以什么身得度,就现什么身」,观音菩萨三十二应,三十二是三十二类,每一类无量无边。
我们读到这个地方,如果稍稍有一点体会,你一定就想到,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应当去,一定要去。唯有到西方极乐世界,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,真实的自在,才能实践我们的根本大愿,才能满足我们一切的希求,这是常言说得好,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。我们学佛,在佛门当中有求未必有感应,可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不然,百分之百的感应。这个理,道理,事实真相,世尊在本经都给我们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此地讲的「诸佛无量功德」,那就是究竟圆满的功德,智慧、德能、神通、方便没有一样不圆满,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。落实到我们现前生活之中,我们应该要怎样修学?
现代我们居住的地球,由於科技的发达,地球是愈来愈小,不是地球缩小,是交通太方便了。今天我在联合早报看了一段消息,美国现在发展一种快速的飞机,这个飞机从美国的加州飞到日本,现在差不多是要九个小时,将来快速的飞机只需要一个半小时。我们就能够了解,这种飞机环绕地球一周,顶多只要六个小时,六个小时就环绕一周,所以地球愈来愈小了。现在的网路,电脑的网路,诸位知道我们在此地讲经,听众不只讲堂坐的这些人,网路同时传遍全世界。下一个世纪我们知道,科技进步到人人都必须要使用电脑,底下一个世纪是电脑的时代,电脑变成我们生活的必需品。每一个人从电脑里面都能收听都能收看,我们的影像也在里面,跟电视一样。所以任何地方我们讲经,都是对全世界在讲,很接近此地所说的「悉获诸佛无量功德,智慧圣明,不可思议」,有一点像,有一点相似。
佛菩萨他教化的对象,是尽虚空、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我们一定会想到这么多的佛国土,每一个佛国土里面又有许许多多的众生,这些数量都不是我们数学的数字能够表达得出来。我们今天讲地球人数,现在统计大概有六十亿,但是这只说是一个地球,如果要是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,众生数字就多了。娑婆世界有多少个太阳系?照经典一般的讲法有十万亿个太阳系。如果照黄念祖老居士的讲法那更了不起,他老人家所讲的,佛经里面讲的一个单位世界,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银河系。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多大?十万亿个银河系。这里面有多少众生,我们有没有想过?好像很多学佛的同修没想过这个问题,其实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关系太大太大,你没有想过是你粗心大意。佛法的教学目的何在?我们不能不知道,我们应当都能够说得出来,你能够说得出来,说得清楚、说得明白,社会大众才知道佛法应当学,非学不可,不学不行。为什么?佛法的教学调和众生的,佛的十号里面有「调御丈夫」。
我刚才说的这是个前提,现在地球缩小,说明人与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。不像过去农业时代,许多人老死不相往来,他的生活圈子很小,一生过著平淡的生活,跟外界不接触。现在逼著你非接触不可,这一接触问题来了,每一个国家地区文化背景不相同,生活方式不一样,意识形态也不相同,宗教信仰也不相同。这样一接触,许许多多不相同的这些文化发生冲突了,这一些冲突要不能够化解,会对社会带来许许多多的动乱不安,现在所谓的歧视,不仅仅种族的歧视,宗教的歧视,文化的歧视,多了。这些歧视严重的时候,就产生暴动、斗争,乃至於战争,这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希望看到,但是这些事实摆在我们面前,似乎是无法避免,於是我们才深深体会到,佛法教学重要了。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教我们如何消除这一些隔阂,所以佛法教学的总纲领,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,真相明白了,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。所以真正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一切问题,我们不能不留意佛陀的教育。
从这个地方使我们体会到,中国古代至少在两千年前,汉朝初年的时候,现在一般学术界认为《十三经》的《礼记》,应当是在战国末尾汉朝的初期那个时候完成的。《礼记》里面有一篇《学记》,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哲学,里面告诉我们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。使我们想像现代化的国家,都非常著重国家的基础建设。但是基础建设里面把教育忽略,只注意到交通的建设,交通里面包括的有铁路、公路、港口、机场这一些设施。水利的建设,能源的开发,大家只注重这些物质建设,可是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教育。现在我们也看到无论是国内国外,好像教育都很发达、都很普遍。我今天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是多余的,我们国家教育办得不错了,其实我所说的教育跟现在世界上一般的教育不一样,怎么不一样?现在这个学校再多,教育再发达,有没有消灭种族歧视?有没有消灭文化的歧视?有没有消灭宗教的歧视?没有。不但没有,这些问题还愈来愈繁杂,愈来愈严重,由此可知,教育出了问题,教育有了偏差。
我们依照中国古老的教育的思想,以中国儒家做个例子,中国教育采取孔孟的学说是在汉朝初年,汉武帝制定的教育政策,在这两千年当中政权有转移,改朝换代,可是汉武帝制定的教育政策,一直到满清都没有改变,这一个政策能够用两千年之久,也是不可思议。儒家教学内容是什么?伦理道德。孔夫子教学分四个科目,如果要用现在以大学来讲,他这四个科目就是四个学院。第一个是「德行」,把德行摆在第一位,德行里面包括些什么?包括伦理,这个伦理是广义的伦理,不是狭义的,教导我们人与人的关系。现在哪有这种教学?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,就在此地。告诉我们夫妻的关系,父子的关系,兄弟的关系,君臣的关系,朋友的关系,这是「五伦」。我们能把人与人的关系搞清楚,人与人的义务我们都能够尽到,是道义,讲道义而不是讲利害,教育才算是成功,这样子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所有的误会隔阂。伦理第二个项目,是教我们认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,这个关系搞清楚,就能够维系整个地球上自然生态的平衡。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的,地球生态失去平衡,这个问题非常严重,这是大家不了解我们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,要怎样爱惜环境,保护环境,培养环境,而不是破坏它、糟蹋它。
中国人不是不懂得科学技术,在汉朝的时候,我们在史书里面记载,今天世界上先进的一些发明,最初都在中国,中国人为什么不继续发展科技,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。如果中国在两千年就开始发展科技,恐怕现在这个世界已经早就被毁灭掉了。中国这些聪明人,他有伦理的观念,他对历史负责任,对广大的群众负责任,如果这个科技是有害的,虽然有利,它有副作用。譬如现前大家都晓得,南极天空臭氧层破了一块很大的洞,现在面积是愈来愈大。臭氧是保护地球的,吸收太阳的紫外线,如果没有这层东西保护,太阳直接照到地面上,地球上很多动物、植物都不能够生存,都会消失掉。这个臭氧怎么会破掉?科技的副作用。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先了解这个状况,不发展,让我们这个世间生命多延续几年,不是不懂科学技术,这是说人与大自然的关系;在佛经里面讲,正报跟依报的关系非常密切。
更深一层的,儒家讲得少佛法讲得多,人跟宇宙的关系,佛家讲尽虚空、遍法界,大宇宙里面,这一般人讲天地鬼神,佛法里面讲的六道,讲的十法界,讲的十方一切诸佛刹土,跟我们有什么关系?都要搞清楚,都要搞明白。然后我们自己才知道怎样生活?怎样做人?怎样做圣贤人?圣贤人在佛教里面就是佛菩萨,佛是圣人,菩萨是贤人,过圣贤的生活,过智慧圣明的生活,那我们多幸福、多美满,这是佛教育。这才能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,不同的国家,不同的种族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宗教信仰,如何能够在这个地球上和睦相处,互助合作,共同来繁荣这个地球,共同来造福社会,这个要靠教育。所以在今天我们面临社会现实的状况,我们展开佛的经典有无限的感慨。但是现在有没有危机?有危机,危机是确实有这样好的东西,可以解决一切众生问题的典籍在,没有人认识,没有人宣扬,反而令社会大众产生很多很多的误会。佛教变成宗教了,变成宗教有什么不好?宗教与宗教之间有排斥、有歧视。所以佛教不是宗教,佛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学问,你把它看作学术也可以,术是方法,它有理论有方法,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解决个人的问题,家庭的问题,你事业上的问题,国家的问题,世界的问题,你说这是多么现实的学术。
民国初年在中国欧阳竟无大师他知道。欧阳竟无是杨仁山的学生,他曾经有一个讲演,讲题是「佛法非宗教非哲学,而为今时所必需」。从这个讲题上我们体会到,他真的认识了,他真的省悟过来。可是他生在中国变乱的一个时代,虽然发了大心办学,培养续佛慧命弘法的人才,他在南京办支那内学院,只办了两年就停办,时间虽然短,几乎民初一些大法师、大居士,都是这个佛学院里面学习出来的。非常可惜他这个佛学院的寿命太短,如果他能办个十年、二十年,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世界不至於有这么大的动乱,不至於有这么多的灾害。这些道理,我们在讲席当中多次的详细说明过。在七十年代,一九七0年代,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,在一个国际会议上他发表了一篇讲演,里面提到「真正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」,他指出来「只有大乘佛法与孔孟的学说」。欧阳先生大概在二十世纪的初期,大概是在一九二0年前后,在那个时候说出来的,汤恩比在一九七0年说出来的,相差半个世纪。他们的看法、见解几乎完全相同,肯定大乘佛法能解决问题。这是我们为了现前苦难的众生,我们要认真努力修学,把佛陀的教学发扬光大。
为了避免佛学上一些名词术语,这些名词术语往往令很多人产生误会,一听到一看到就产生排斥不能接受,认为这是迷信、这是宗教。所以我们这一次在此地讲《无量寿经》、讲《华严经》,我们的总题目,就是旁边两边柱子上写的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这八个字实在说就是全部的佛法。你要说佛法的内容是什么?这八个字说尽了,一点都没错,一点都不勉强。「师」是什么?表率。「范」是模范。佛菩萨教导我们,我们个人要做一切人的表率,要做一切人的模范;我们的家庭,要做这个世间所有家庭的模范;我们所从事的行业,要在全世界同行业里面做典范,这是佛经典里面所讲的真实的内容。不但是大乘经,小乘经也不例外,字字句句都落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之中,从来没有跟我们生活脱节。这一次我们不受时间限制,我们可以采取长讲、细讲,如果不仔细的来说明,怕大家听了观念依旧转不过来,如果我们依旧把它看作宗教,把佛菩萨看作神明,我们就全部都错了。
「佛、菩萨、阿罗汉」,这些名词在佛教教育里面,严格的说它是学位的名称,我们要清楚。佛教的活动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社会教育工作者。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一个身分,这么样一个人物,完全尽义务,真正显示出来,做出榜样给我们看,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,在一生当中全心全力从事於社会教学的工作,这是他伟大之处,使我们后人景仰之处。他有无尽的智慧,无尽的德能,为什么他要来从事教育工作?说明教育不但是国家基础建设,是整个世界的基础建设,他从事这个工作。我们现在明白了,不但是世界的基础建设,实在讲是尽虚空、遍法界最基础的建设。诸佛菩萨了不起,他们从事於这个工作,我们现在人所说的牺牲奉献,为尽虚空、遍法界一切众生谋幸福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「惠以真实之利」。
我们今天读这一品经文,至少要能有这个认识,有这个认知,然后激发自己的道心,佛在经上讲的「发菩提心」,立大志愿,我们要学佛,我们要学菩萨。尤其是出家的同修,也许你出家的时候是糊里糊涂出家,你并没有搞清楚,你并没有认识,就糊里糊涂出家。出了家,现在搞清楚,搞清楚问你,你愿不愿意发愿、愿不愿意发心,做一个社会教育工作者,完全尽义务不求任何报偿,你愿不愿意这么做?不愿意这么做,还俗还行。愿意这么做,那很好,很难得,你这个出家总算是搞明白、搞清楚出家,不是个糊涂出家。我们要真干,决定舍弃名闻利养,绝不贪图五欲六尘,我们愿意过最低水平的生活。这个话现在虽然是这么讲,可是出家人的生活,在一般水平之上不是最低水平。你看看你们晚上在这里念佛,今天晚上又有三十六小时念佛,念佛堂外面摆的那些供养很丰富,吃的、喝的营养品应有尽有,不是最低水平,高水平的。可是要记往,决定不能起贪心,佛为什么教我们过最低水平的生活?断悭贪,用意在此地,成就你的戒定慧,真正到戒定慧成就,你就得大自在。处顺境没有贪爱之心,处逆境没有瞋恚之心,真正做到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那是一个绝对的标准,我们应该努力向这个标准去提升,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。如果达到这个标准,你就超越十法界。为什么?十法界里面四相都具足,离了四相,十法界就没有了,你就契入一真法界。
本经里面所讲的极乐世界,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说的华藏世界,实在说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,极乐是华藏的精华的地区。好像我们这是新加坡的乌节路,市中心最好的区域,那是极乐世界,没有离开华藏。这是我们今天总算是搞清楚、搞明白,知道自己的身分,知道自己的使命,知道自己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,来干什么?这相当不容易,这搞清楚,你总算是做一个明白人,不是糊涂人。真正想搞清楚、搞明白,一定要深入经藏,我们今天的认识才算个开端,不够深入,为什么?智慧没有开,善巧方便没有,日子还是过得很辛苦。如果你智慧开,你得善巧方便,你的生活会过得很自在、很快乐、很美满。无论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,无论你从事於哪一个行业、哪一种工作,你一定是自在快乐。为什么?觉悟了。所以佛法讲「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」,这话讲得正确。苦从哪里来?从迷来的,迷了就有苦;乐从哪里来?乐从觉悟来的。我们现前的生活,或者是贫贱、或者是富贵这都不相干,贫贱人有自在快乐,富贵人也有自在快乐,从自在快乐上来讲,贫贱跟富贵没交涉,没关系,关键在迷悟。所以经典不能粗心大意,要很细心的去读诵、去体悟,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。
实在说「诸佛无量功德,智慧圣明」,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,那是什么?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。这个世尊在大乘经里面才有说,小乘经里面佛没说过。《华严经出现品》里面尤其说得明白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「无量功德」是德相,「智慧圣明」是智慧,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。我们为什么把自己的无量功德智慧失掉?给诸位说,说失掉不是真的失掉,自性本具的怎么会失掉,决定不会失掉。现在我们的智慧功德不起作用,不起作用,佛给我们讲有障碍,并不是失掉,是你有障碍障住它不起作用,只要你把障碍除掉,你的智慧德能就又现前了,现前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。究竟是什么障碍?佛为我们一语道破,妄想、执著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佛给我们说破了,我们怎么办?要把妄想执著舍掉,把障碍除掉,我们自性的本能就恢复。佛说个妄想、执著,里面还有一个分别,是不是佛说漏掉的?没有。分别可以包括在执著里面,也可以包括在妄想里面,也可以把它省略掉,我们再说分别,这个意思就非常明显、非常具足。由此可知,这三种障碍在佛法里面讲是烦恼,执著是见思烦恼,分别是尘沙烦恼,妄想是根本无明,也叫做无明烦恼。这三种烦恼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佛教我们什么?断烦恼而已。
这桩事情我们要真干才行,从哪里干起?从日常生活当中,从工作里面,处事待人接物之中,真正的把妄想、分别、执著舍掉。舍掉,诸位要记住,不是说事舍掉,事舍掉,我这些事都放下、都不做了,你天天过生活穿衣吃饭,我也不穿衣也不吃饭,你就把佛的意思完全搞错。千万不要误会,我统统放下,放下就死了,死了不都放下了吗?其实错了,死了就不得了。《地藏经》上告诉我们,死了四十九天之后他又投胎来了,没放下;他要真放下他就不来投胎,他还会到六道里投胎流转,可见得他没放下,死了都放不下,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所以死了真的困难,真的是不得了。佛要度我们,我们那一口气没断,有救,那一口气断了,没救,佛菩萨也帮不上忙,所以一定要认真、要努力。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,是在心上放下,心理上放下;事上,那不是标题上写得很清楚,要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、做样子,你要做得更好更圆满,做出样子来给别人看,这叫度化众生。虽然做出好样子,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,这叫放下,放下是指这么一桩事情,千万不能误会。所以有很多人听话错解了意思,这是少数不是多数,多数麻烦就大了。有那么一两位他工作也不做,辞掉了,家里钱财都布施都放下了,然后写信告诉我,他没饭吃怎么办?这是完全把意思错会了。
古时候也有这么一个人做了个样子,但是你要细细观察他,他吃饭那个本事还有,唐朝的庞蕴居士,他做了一个榜样给我们看,那个用意很深,我们也很容易把他看偏差。他是一个相当富有的人,学佛开悟了,在宗门里讲是「明心见性,大彻大悟」。悟了以后,他把他的家产变卖掉之后,装在一个船上,船划到长江当中砸一个洞沉下去,放下,统统舍掉了。有人问他:「庞居士,你这些财物既然你不要,为什么你不把它拿去做好事,救济社会贫苦大众?」实在说,他这个举动就是叫人问这句话。他的答覆说:「好事不如无事。」这一句话的意思非常深,每一个人都无事天下太平,无事并不是教你不做事,不要去攀缘,随缘就好。他生活没问题,他会编草鞋,每一天去卖草鞋,换几个钱买米买菜,生活过得很自在、过得很快乐,他不要钱不需要积蓄,不需要替明天著想,为什么?他自在往生。《传记》里面写的这一家人好自在,他有一天在家里打坐,告诉他的女儿,到外面看看什么时间了?古时候没有钟表,看太阳到什么时候,他女儿晓得他爸爸想往生,看看时间到了没有,他女儿到外面去大声跟他说:「时间还没到。」他女儿站在那里往生了。结果老头子出来一看,这个女儿,本来想女儿给我办后事,结果我还替她办后事,她比我还厉害。你想想看生死自在,走得这么潇洒,他要准备明天东西干什么,不需要。只有在佛法修学里头你才能到这种功夫,对於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。所以契入那个境界有没有身?没有,无我相,你无身才能够现一切身,佛家讲的「生死自在」。
《华严经》上讲八个自在,讲十个自在。他们能够证得,我们也能证得,我们今天之所以没有办法证得,就是因为妄想、分别、执著放不下,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,这是凡夫的大障碍,你几时放下几时就作佛。作佛实在讲不难,众生跟佛一念之差;一念觉就是佛,一念迷就是众生。念佛人常讲,「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」。我们在日常用功的时候,一念相应常常有,可是念念相应就难,就不容易。如果我们能够保持,每一天有一念相应,不要以为这一念的时间太短,一天就这么一次太短,非常希有,非常可贵。你有一念你就会有二念,有二念就会有三念,所以这很难得的好境界。
早年我在这边劝大家念佛,我劝大家,有许多同修工作非常忙碌,没有时间做早晚课,我劝他用「十念法」。我这个十念法跟灌顶法师的不一样,灌顶法师是十口气,一口气算是一念,一口气不拘多少声。我这个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弥陀佛。你要是念四字「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」,十声念下来大概一分钟就行了。虽然时间这么短只有十句,符合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标准,「一心称念」,「一心专念」。这十句佛号里头你是一心念,决定没有妄念夹杂在里面,真正做到「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」,完全符合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那是真实功德。所以不要看到这个时间短,真实功德。这一天有这么一念相应,当然念的次数愈多愈好,所以我们就想到一天应当念九次。九次怎么来的?早晨起来的时候念一次做为早课,一分钟的时间就够了,有佛像对著佛像面前,没有佛像面向西方。一天吃三餐饭,吃饭之前合掌念十句阿弥陀佛,所以我们就不念供养咒,我们合掌是念十声阿弥陀佛,一心称念,这个就是三次了。你上午去工作,工作之前念一遍,工作完了念一遍,上午、下午四遍。晚上睡觉之前念一遍,总共九遍。这个九遍就是我们的定课,每一遍只要一分钟,其他有时间你能够念更好,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果,又不妨碍你的工作,的确是方便到极处。
如何念得真正有效果,往生有把握,就要看你平时放下的功夫,看破,放下。看破是觉悟,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明白了,明白就是看破,不再执著就是放下,你能真正做到随缘,随缘是放下,攀缘是执著。随缘而不攀缘,并不是教我们把应当做的工作也不去做,那就错了,随缘就是随顺机缘,我们应当做。像最近李木源居士与居士林这些诸位董事们,今天谈到弥陀村的事情,也谈到佛学院的事情,这个是不是攀缘?不是,这是随缘。我们冷静观察,有这个机会可以成就,我们努力的把它促成,这是随缘。如果看看没有这个机会,非常勉强去做,未必能做成功,那是攀缘。这里面要有智慧,你没有智慧观察,往往什么叫随缘什么叫攀缘,你就搞不清楚。随缘是一点勉强都没有,做得很自在、很快乐,真正做得法喜充满,是为佛法久住世间,为一切众生得度因缘,不为自己。自己心地清净无染,能大师所说的「本来无一物」,自己确确实实住在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为佛法为众生,这样认真努力去服务,这就是空有两边不住。这是大乘菩萨的精神,菩萨的生活,菩萨的作为,两边不住。心地清净一尘不染,不住有;为佛法、为众生在服务,从来没有休息,不住空,空有两边不住。这不同迷惑人,世间迷人世间人著有,二乘人著空,佛说执著两边都错误,所以菩萨修的是中道,「中道第一义谛」,中道就是两边不住。
所以我们从这一品经文里面,确实有很深刻的体会,也有很深的感慨,知道我们现前应当要做哪些事情,决定要遵守经典里面的教诲,特别是末后这两段「德用无方」,「自利德」跟「利他德」,这是我们生活工作修学的指导总原则,我们能够明白,能够依教奉行,就能跟这个会上的诸大菩萨,他们得佛功德智慧圣明,我们虽然不能够圆满的证得,也能够得到少分的气氛,也逐渐逐渐贴近了,四加行里面讲的「暖位」,这是我们现前应当要觉悟、要努力的,知道自己的使命很重。再看底下经文:
【如是等诸大菩萨。无量无边。一时来集。】
这是看到《无量寿经》的法会,参加法会的菩萨太多太多,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。上首列了十六个人,「十六正士」,这十六个人全是在家菩萨,所以从序分里面,我们非常明显的体会到,这个法门是普度的法门,平等普度法门,在家众多,出家众少。出家的菩萨经上只给我们列了三个人,在家菩萨列了十六个人。十六个人里面此方只有一个人,「贤护菩萨」,另外十五位他方世界来的,很明显告诉你,我们跟他方世界有密切关系,他方世界的状况我们不能不知道。现在人讲他方世界是讲外太空,讲外星人,其实此地讲的,比外星人还要来得广泛,我们今天所能够见得到的这些外星人,大概跟我们是居住在同一个空间,不同空间的我们见不到他,他也见不到我们。譬如我们跟鬼神就不是同一个时空的维次,不相同,虽然鬼神跟我们同住在一个地方,但是因为不同时空的维次,我们居住的三度空间,他们可能是四度空间、五度空间,就不得而知。虽然同在一个地方,但是时空维次不相同,也不相妨碍。
正如同我们现在看电视,电视有许许多多的频道都在一个画面,频道不相同彼此互相不干扰,你调到哪一个频道,哪一个画面出现,都在那个框框里面。佛告诉我们,十法界的状况彷佛是如此,十个频道。懂得这个道理,古人讲西方净土,「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」,这个话我们一听又糊涂了,生则决定生,去又没有去?没去怎么生?你现在懂得电视拨频道,这个意思就体会到了,生决定生,去了没有?还是在这个框框里面。这个框框是什么?一真法界,十法界没有离开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是什么样子?完全没有时空的维次,那就叫一真法界。由此可知,时空的维次,所谓三度、四度、五度,乃至於无限度,从哪里来的?妄想、分别、执著来的,把一真法界变成许许多多不同的时空;如果把这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,恢复到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里面的人,对於无限时空维次里面众生活动的状况,他们统统清楚、统统明了,我们不晓得他们,他们知道我们,所以众生有感,佛菩萨立刻就有应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感应的原理,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,这里不要再罗嗦了。这个原理基本的现象,就是今天科学家所说波动的原理,波动的现象。这一句是叙说十方世界诸佛刹土里面,来参与法会的这些大菩萨们,数量没有法子计算。再看看后面列著法会的大众:
【又有比丘尼五百人】
古时候女众出家少,所以这个人就少,比丘尼五百人。
【清信士七千人】
这在家的男居士。
【清信女五百人】
在家的女居士。
这是我们肉眼能够见得到的,前面列的与会的大众,比丘一万两千人,再加上比丘尼五百人,居士七千人,女居士五百人,总共合起来两万人,肉眼能够看得见的这些大众两万人。诸位要想一想,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,这一个讲经法会听众有两万人,那个时候没有扩音器,释迦牟尼佛面对两万人讲经说法,叫每一个人都听得很清楚,都能听懂佛的意思,都能皆大欢喜,这个也很不可思议。我们今天不要说两万人,我们这个讲堂充其量也不过一千人,如果没有扩音设备,我们的音声就达不到后面,大概只有前面几排可以听到,后面就听不到了,那两万人我们没有这个能力,现在是借重科学的工具。所以这个地方,我们就想到佛在经里面所说的,「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,这是说明佛的言音没有障碍。不但一切差别语言没有障碍,佛的音声没有障碍,无远弗盖,距离再远都能听得见,这个音就叫妙音。再看后面这一行:
【欲界天。色界天。诸天梵众。悉共大会。】
欲界有六层天,称为欲界,五欲没有断,五欲是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他们还没有断。不过欲界六层天愈往上面去,五欲的贪爱愈淡薄,我们不能说享受,享受是天愈高,那个享受福报就愈大,他有享受他没有贪爱,心愈清净,愈往上面去愈清净。也就是说,他的分别执著淡薄了,不是没有,还是有。到色界天,这是都在定中,甚深禅定之中,定力把妄想分别执著控制住、伏住了,不起作用,对於五欲六尘这种分别执著的念头没有了,他不是真的断掉,他是定功伏住,定能降伏,他伏住了,所以这是色界的四禅。诸位一定要晓得,大家听到禅,就不要想到一天到晚面壁打坐,如果认为每天到晚面壁盘腿打坐,眼观鼻,鼻观心,这个叫禅,你就完全搞错,那禅有什么用处?禅一点用处都没有。
我们读《六祖坛经》,惠能大师他是不是在禅定当中?人家是真在禅定当中。他有没有打坐?没有。他每天在工作,忙得不亦乐乎,那叫在禅定当中。《坛经》里面跟我们解释禅定两个字的意义,我们一定要懂得。他说:「外不著相叫做禅,内不动心叫做定。」他禅定是这么解释法,我们要懂得。他这两句话,实实在在讲是出在《金刚经》上,他是从《金刚经》开悟的,《金刚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;不取於相是禅,如如不动是定,可见得不妨碍你生活,不妨碍你工作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五十三参这法身大士,他们有标榜修禅定的,善财童子去参访,去寻求他,他在哪里?经上讲的「市廛」,市廛是什么地方?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超级市场。这位善知识修禅定在超级市场修,在那里逛,逛市场,人家是真用功夫。逛市场是你看看市场琳琅满目,不著相,用我们现在话说,不受诱惑那叫禅,心里头如如不动叫定,他在那里修禅定,人家禅定是这个修法,不是盘腿面壁。我们今天看人家盘腿面壁,在那里一入定一个星期、一个月都不出,我们五体投地在那里叩拜,这个人了不起,功夫了不起。另外一个修禅定的天天去看戏,天天去跳舞,这个人破戒,不知道那个禅定功夫比这个高太多。这个是完全杜绝外缘,他在那里不动心,他要到外面去逛一趟,可能他的功夫就没有了。人家那个真正修行的,在热闹场合当中,眼见也不受诱惑,耳听也不受诱惑,六根接触都不受诱惑,这是真功夫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五十三参看到这一些大善知识,我们很有领悟,晓得禅定怎么个修法。
在佛法里面就修清净心,我们念佛,念佛一定要修「一心不乱,心不颠倒」,就是禅定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佛法是以禅定为枢纽,八万四千法门,每一个法门都是修禅定,只是修禅定的手段方式不一样,都是修禅定;唯有修禅定才能开智慧,所以佛法总归纳起来「戒、定、慧」三学。「戒」是如法,如理如法的修学那就叫戒,遵守佛菩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理论的方法,这叫持戒。用这些方法我们才能够得定,得定用现代的话来说,我们才能够不受外面境界诱惑,自己心里头有主宰,这就叫得定,得定之后起用就是智慧。《般若经》里面给我们讲的智慧,有根本智跟后得智。根本智是真智慧,是智慧之体,那个「体」经上讲得很好,「般若无知」,唯有无知起作用才「无所不知」,诸位要求真智慧,真智慧是什么?真智慧是无知,永远保持自性清净觉,我们这个经题好,「清净、平等、觉」。觉是不迷,无知不是迷,无知是不迷,样样清楚、样样明了,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诸佛菩萨所示现的境界,就是这个样子。
所以一切众生有疑难杂症向他请教,佛是慈悲开示,他那个开示有没有去想一想,「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应该怎么答覆你?」有没有想一想?没有。如果一落到思惟,那就是意识,那就迷了。他没有通过思惟,没有通过想像,你这一问自然就答覆,答覆得一点都没错误,帮你真的解决问题,这是什么?这叫后得智。后得智从哪里起来?从根本智起来的。这个意思诸位细心去体会,所以根本智是无知。大家听到这个「无」,看到这两个字「无」,不是什么都没有,你要这么看就错,完全就错了。「无知」是什么?他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就叫无,无是无这个。无妄想分别执著,无这个,无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这个无。那个「知」,他什么都知道,没有一样不知道。所以那个无知要做两截来看,无是一个意思,知是一个意思。他无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无起心动念,什么都知道,那个叫根本智。后得智是无所不知,是你问他他给你讲解,那就是起心动念,他不起心动念他怎么给你说,虽起心动念,不执著,没有分别执著。
就像永嘉大师回答六祖的那个话一样。永嘉见性了,六祖给他证明,证实之后六祖就问他一句话,「你还有分别吗」?永嘉答覆:「分别亦非意。」六祖点头,「你如是,我也如是」。我们凡夫分别是意识,落在意识里头去,他们分别不是意,所以说无有分别执著。其实他还是分别执著,但是跟我们凡夫分别执著完全不一样。我们凡夫真有分别执著,他们那个分别执著不是真的,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,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,所以他不是他自己意思,「分别亦非意」是这个讲法。如果他不随顺我们的分别,不随顺我们的执著,释迦牟尼佛没法子讲经,他讲经一定要顺从我们的分别,顺从我们的执著,他讲我们才会懂,他如果真的不分别、不执著,那释迦牟尼佛就一句话都不说了。
大乘经上告诉我们,佛跟佛见面,佛跟佛碰头的时候,一句话都没有,这是真的一点都没错,彼此都明白,还有什么好讲的。佛遇到菩萨有说的,菩萨还有不明白的地方,所以才给他说。佛佛道同,大家程度都一样,还有什么好讲的。不但讲的没有,连表示都没有了,那才契入究竟圆满的境界。这是说到色界四禅,我们了解禅定的真正的意义。所以四禅天人有没有活动?有活动,绝对不是四禅天人天天在打坐,一坐坐多少个劫,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,谁愿意到四禅天去,四禅天有活动。不但四禅天有活动,四空天人也有活动,不过四空天他没有色相,所以经上不说他,因为他没有色相就不说他,只讲到欲界、色界,无色界不讲了,只讲到色界。
『诸天梵众』,这是总结,『悉共大会』,这些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,我们肉眼看到的这些人数听众很有限,不多,肉眼看不到的才多。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道场,不仅仅是《无量寿》这一会,会会如是,所以才说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但是集结经的这些大德们,为什么有些经典记载听众很多,有些经典记载的比较少,诸位要懂得,那是表法的意思。也是为我们末法众生,不同根性选择法门的味道在里面,有这个意思在其中。其实释迦牟尼佛无论讲什么经听众都这么多,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。在此地,显示这个法门的殊胜,显示法门的不可思议。由此可知,我们今天这个讲堂,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,这一千人的样子,一千多人,我说我们肉眼看不到的,那是藉网路传播到全世界。我们知道美国那边同修打电话告诉我,他们现在也在看,告诉我们听的音声很清楚,我们知道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地区,同步在看这个画面,这是我们看不到的。实在讲我们道场有没有鬼神众?一定有,哪有没有的道理?我们念佛堂有没有欲界天、色界天,「诸天梵众」在里面念佛?有。不但有,也有十方来的诸大菩萨,也在念佛堂念佛,道场之殊胜。为什么这些菩萨、天神、大众,来参与我们的法会?真诚所感。我们彼此以为我们是凡夫,他们眼睛里面看到我们是菩萨,连诸天梵众看我们都是菩萨,你只要发菩提心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弥陀弟子,你将来决定得生净土。现在虽然没去,西方极乐世界已经报名,已经注册了,一定会去的。所以这些天神看得清清楚楚,过几天他就要去了,他怎么不尊重你?你这个法会他怎么会不拥护你?所以念佛堂许许多多菩萨、护法、鬼神,也都参加在这个地方,磁场不一样,我们进到这个地方法喜充满,道理就在此地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