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 (第十四集) 1998/6/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:02-034-0014
请掀开经本第三面,经文倒数第三行。
【具足无量行愿。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】
这一句经文含义也是非常的深广。行就是生活行为,我们在此地只节略了一些修学的纲领,便利在日常生活当中,将我们一些错误的行为,依据这些条目来修正。我们讲过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,末后是普贤十愿,我们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,选了这五个科目,很容易记。时时刻刻依照这十个条目来修学。十愿前面讲过,就不再重复了。
这五个科目里面,包括了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。学佛,如果我们把修正思想行为这一桩事情忽略了,那么在佛法里,无论怎样去努力用功求解,乃至於说法说得天花乱坠,亦无济於事。从前李炳老常说的,「该怎么样生死,还是怎么样生死」,也就是说与了生死、出三界就不相干了。所以佛法无论大乘、小乘,自始至终都著重在行;解乃是行的前方便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行下面有个「愿」,这个字很重要,我们在经论上常常看到;尤其古德的注疏,所谓「行愿相资,如鸟之双翼,如车之双轮」,说明它们的关系非常重要、非常的密切。「愿以导行」,愿是指导、领导;「行以践愿」,在日常生活当中,把自己的愿要实践。
清凉在《华严经》上跟我们讲发愿,愿里面最重要的,是要用真诚心做为大愿的基础。诸佛菩萨在因地里所发的一切大愿,都是依菩提心。菩提心,清凉说得比较详细,有心之体、有心之相、有心之德,他分做这三方面来说明。心之体就是我们常讲的,经论当中所说的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,这是心之体。净宗法门,俗称大乘法里面的方便法门,可是也是要依据菩提心。我们在本经里面看到三辈往生,往生的条件总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这八个字,可见得发心非常非常重要。有许许多多同修把这桩事情忽略了,以为我念佛只要一直老实念下去就行了,到最后临命终时,依旧是手忙脚乱,不得受用。原因在哪里?缺乏了菩提心,往生的条件八个字,你只做了四个字,不行。你只做到「一向专念」,但是没有「发菩提心」,所以依旧不能往生,可见得发心太重要了。菩提心里面的深心,就是个愿心,好善好德。通常说的,诸佛如来在因地发的四弘誓愿;四弘誓愿是总说,将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,所发的无量大愿把它归纳,归纳到最后,总不外这四条,即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也可以归纳在这四愿当中。所以这个四愿,就变成大乘法门里面的根本大愿,发愿一定与它相应。
四愿第一条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一定要发度众生的心愿。为什么要发这个愿?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,菩萨如果要不度众生、不教化众生、不帮助众生,他的菩提心显现不出来,换句话说,他自己的修学,功德就不能够圆满。这个道理并不难懂,我们世间人常讲,「教学相长,师资道合」。老师教学生,学生也常常启发老师;老师因学生发问、疑情,或者是日常生活当中,老师看到常常感悟,这个感应帮助他开悟,要不接触学生,那怎么能成功。所以,圆满的性德一定要靠接触广大群众,才能够圆满的现起,这就是善财为什么最后要五十三参,就这么个道理,他要不参学,他的智慧就不能圆满。所以在这个世间,任何人、任何生活的方式、任何行业,他都要去参访,在这里面启发智慧,让他智慧达到真正的圆满。
由此可知,修行不是关在家里修,关在家里决定修不成,这一点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。关在家里享福,享福哪里会把智慧给享出来的,没这个道理。我们也曾经听到佛门在家、出家的,在家居士也有,闭关、住茅篷、禁足,我们也常常听说。这些事有的,可不是初学人能够学的,那是哪些人?他通过参学,二智圆满成就了;这两种智慧就是根本智、后得智,他已经圆满了。换句话说,毕业了,没地方再去好参学了。这个时候,应该要发愿教化众生,自己智慧成就了就要教人,这个是诸佛如来的常规、规矩。成佛之后干什么?成佛之后不是没事情做,不是蹲在佛龛里让人家供养、礼拜,不是干这个;成佛之后就要普度众生,就要干这个事情。教化众生,佛法是师道,诸位要知道,佛法是师道,师是很尊贵的,尊师重道。古时候佛法跟世法都一样,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,老师不能说找到学生家里「我来教你」,这个话说不出,哪有这么狂妄的人!你有多大本事,你敢教人?所以佛菩萨成佛之后,也非常谦虚,不敢说:「我有学问,我有德行,可以为人师。」不敢说这个话。师是别人尊称他的,自己决定不敢称师,别人尊称他。那怎么办?自己真的成就了,又不好意思给人说,人家也不认识他,怎么肯跟他学?所以就来耍一个花招,这个花招就是闭关、住山、禁足。这个意思就是向社会广大的群众宣布,「我的智慧德能有了成就,不必到外头参学了,你们那些参学的人,都可以到我这里来」,意思就是这个。
所以闭关是因为没有法缘,没有人请他去讲经,就用这个方法;用这个方法是等待法缘,也就是等待别人来请法,一面等待,一面自己进修,「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」,在那里等待。古时候求学的人,我们要亲近善知识,谁是善知识?名气大的、声望高的,现代人讲知名度很高的人,未必是真善知识。哪些是真善知识?到处去打听,哪个地方有没有人闭关?打听到有人闭关,闭关的人就是真善知识,可以到他那里去参学、去请教。如果你提出的这些疑问,他不能够替你解决,你可以把他那个关门打开,「出来,跟我一道去参学,你还没有资格闭关。」还得一道去当学生。闭关就是当学生圆满了,可以作老师了。所以师道是很尊严的,必须要有人请法,佛菩萨才出来讲经说法。
当年释迦牟尼佛出现於世,他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,这示现证果,也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。成就之后得要弘法利生,没有人认识他、没有人请他,在这个状况之下,他就要入般涅盘,就在那坐化。实在讲太可惜了,佛到这个世间来不容易。人间没有人认识,还好天人有神通,他们认识,所以他们下降到这个世间来,为我们世人请法。哪些天人?净居天人,净居天是四禅五不还天,难怪他们都是修行人,他们不是普通人。
在我们这个世间凡圣同居,数量最多的有三处。我们这个世间是一处,凡圣同居土。许多山明水秀的这些地方,我们看到山水有灵气,世间一般人讲风水非常好。为什么有灵气?为什么风水有那么好?给诸位说,有佛菩萨、阿罗汉在那个地方修行,所以风水才好。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明白了,境随心转。那个地方有菩萨、有阿罗汉,他们心地清净、真诚、慈悲,充满智慧德能,他住在那个地方,这个地方的环境就转好了,依报随著正报转。这个地方没有佛菩萨,没有真正修行人,风水怎么会转好?古时候有一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,看看中国大陆寺庙的道场建筑,都是在风水最好的地方,在那里建道场,都觉得出家人还真有一套,哪一套?会看风水,都选择风水好的地方去建庙、建道场。其实错了,出家人哪里去看什么风水,出家人在那里一住,住上几年,那个地方风水坏也变好了,这就是境随心转的道理。
凡夫是心随境转,那苦!本来这个风水不错,凡夫到那里住,天天生烦恼、天天打妄想,住上两、三年,好风水也变成坏风水了。你们大家明白这个道理,不要再请人看风水,花那些冤枉钱都被人骗去了。自己有本事转风水,这是正确的。要靠人家地理师给你改风水,没有这个道理,他要会改,他为什么不改他自己的风水,他连他自己都改不了,还说帮你改,你能相信他吗?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道理,不要受人家欺骗、不要上人当。
所以,一定要发愿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,愿心要大,要以菩提心为依。菩提心里面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所以菩提心与虚空法界相应,这个心量多大,这是真心。我们的心,本来就是这么大的。念念为众生,不为自己了,众生就是自己,这就对了,完全正确,与事实真相相应了。这个道理,我们在此地的讲席常常说,「尽虚空、遍法界确确实实是一个自己」。
今天这个世界的纷争非常严重,谁都知道这个结果是不善的,可是谁都不肯放下他的争端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出在心量太小了,只看到自己的利益,没有看到别人的利益,所以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。世间人常说「损人利己」,这个话说错了,不合道理;损人决定不利己,利人才是真正利己。损人哪有会利己的事情,古今中外没这个道理,所以这个就是思想的错误、心里的蒙昧、迷惑颠倒。他的思想见解、言语造作,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,这叫凡夫。佛菩萨他们的心思、言语造作,跟我们凡夫恰恰相反,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、值得我们去研究的。诸佛菩萨他们用的是真心,大乘经上常讲「真心离念」,这个念是妄念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真心里头没有;离开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这个真心就叫正念,直心、正念、真如。真如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相应,这是真心显露,它没有丝毫的污染、没有丝毫的蒙蔽,显露出来的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,教化众生。
众生也要有福、也要有慧,才能够亲近佛陀;如果福慧不足,机会往往是当面错过了,末法时期也不例外。我们今天能够有缘读到佛的遗教,而且读到是最精采的本子,这个缘很深。我们接触到了能生欢喜心,能信、能愿、能行,这正是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得生彼国」。我们所显示的是无量劫来,生生世世所修的无量无边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现在成熟;我们能够遇到这样殊胜的因缘,不是容易的事情,明白了才知道珍惜、才知道可贵。一个道场的成就,必定得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、加持,龙天善神保佑、协助,不可思议的感应道交才能够形成。
我学佛四十多年了,在讲台上讲经今年是三十九年,我走过许许多多地方、地区,佛法法缘之殊胜,没有超过此地。这个地方法缘殊胜,说明这个地方、这个地区众生,善根、福德、因缘成熟了,如果不是这一个地区众生的成熟,就不可能有这个感应。佛菩萨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地方建道场?因缘无量,因缘不是凡夫、小乘能够测知的。而此地的感应,特别是最近的三、四年,给我们的感触太明显了,稍微心地清净、头脑清楚的人,几乎这个感应都看出来了,真实不可思议。当然这个地方得力於李木源居士的护持、领导,而李居士在此地护持、领导,是得一切诸佛菩萨加持的,不是偶然的。哪一个地区、哪一个道场领导人都想做,为什么得不到佛菩萨加持?他得佛加持,给我们作证明。他在十年前得严重的癌症,没救了,他也没有看医生、也没有吃药,一心念佛等阿弥陀佛来接引。阿弥陀佛没有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,给他一个任务、给他一个使命,在这个地区建立正法道场,接引根熟的众生。什么叫根熟?这一生当中应该要到极乐世界去作佛的。去接引这一类众生,他有使命。这是我们亲眼所看见的,我们能不相信吗?
《无量寿经》的缘,不可思议。我是一生讲经,没有离开过讲台,讲任何经论那个法缘,都没有讲《无量寿经》这个本子的缘殊胜,我自己很深的感触。讲其它的经典,听众有个二、三百人就不错了,讲这一部经,常常我看到满座,还有人告诉我:「你还没有看见,四楼也坐满了。」这不是我会讲,我每一部经,我自己都讲得我还能过得去,为什么讲别的经没人听,讲这个经听众这么多?《无量寿经》有很多种本子,讲其它的本子听众不多,讲这个本子听众特别多,这不是给我们明显的证明吗?我们选择这个法门、选择这个本子,选对了,一切诸佛欢喜,龙天善神在旁边鼓掌,让我们真正断疑生信,不夹杂、不间断,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了。
李居士发大心,我们在一起商量,他这一次为讲《华严》跟《无量寿经》,建了两座铜塔,诸位都看到了。这两座塔在现在世界上是第一,没有比这个高的、没有比这个大的。他给它命名叫「华严双塔」,为了纪念讲这两部大经,实际上这个意义很深,不只这一点意思。这两座宝塔是金刚宝塔,奠定这个道场坚固的基础,就像《华严经》上讲,这个地是金刚成就的,正法在这个地方建立。我们有一个愿报答木源居士,也报答这一个地区根熟的众生。这个愿是什么?这个讲堂讲经,一年三百六十天,每一天都讲,不会有一天中断。腊月三十我们也讲,大年初一也讲,就跟居士林楼下供斋一样;他们供斋,听说过去一年休息一天,大年初一不供,现在听说大年初一也供了,这才圆满。今天走遍全世界,哪一个道场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讲经?没听说过。与这两座宝塔一样世界第一;塔世界第一,我们道场讲经世界第一。
另外一个念佛堂,三楼的念佛堂,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中断,一年三百六十天也不中断,那也是世界第一。这个道场,解行并进,解行相应,这两个塔是解行之塔,都是世界第一。念佛堂里面,鼓励同修们随时来念佛,我们讲这个经,就是劝大家念佛。怎么个念法?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一个原则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「净」是不怀疑、不夹杂;「相继」是不中断。这样念佛,大家听说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办不到,实在讲不是办不到。相继的意思很多,譬如说你做早晚课,你每天早晚课不要做多,十分钟,每一天早晚课都不缺,也叫相继。你这个十分钟里面,你没有怀疑、没有夹杂,一句一句接一句,相继,每一天都念十分钟,天天相继,对了。如果实在很忙的人,我也教过同学们,你的工作很忙,早晚课的时间都没有,佛在经上教给我们,你可以在一年当中、一个月当中,你有一点假期,你把假期拿来念佛。一年总会有一个比较长一点的假期,譬如说你有十天的长假,一年当中有十天长假,你五天去处理你私人的事情,另外五天到这个地方来念佛,每年都来念五天,也是净念相继,年年都不断,一年都念五天。可见得佛讲的东西,都是讲原理、原则,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人人都做得到。如果得闲,一个月有一次假期,我每一个月来念一天、念两天。这个地方等於是常年佛七道场,我们把印光大师灵岩山的方规,搬到此地来。
李居士还发大心,希望将来在旁边建一个弥陀村,供养念佛人。你到这边来,你的四事供养、衣食住行,这个地方统统负责,你什么都不要带来,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到这个地方来天天听经、天天念佛。他不是办养老院,他是办弥陀村,供养真正发心念佛,要求生极乐世界,要想到极乐世界去作佛的人,他供养。这个福报太大了,他供养佛,他不是供养别人。到这个弥陀村来,一住就是一尊活佛,决定往生不退成佛,这还得了吗?所以,这个道场一定发展到解行相应。这两座塔奠定在此地,意义非常的深远,是诸佛如来安定我们的信心,见到这个环境,我们的信心就具足,就决定不动摇。
所以,一定要发普度众生的大愿。度众生一定要先度自己,自己都不能得度,决定度不了别人。可是,也许同修们看到佛经里面常讲,「自己未度,先度别人,菩萨发心」。你们也听说过,你听懂了没有?那是菩萨。你是不是菩萨?你不是菩萨,不行。人家是自己未度,自己没有成佛,但是成菩萨了;成了菩萨,我慢一点成佛不要紧,我先度众生。他有能力、有本事,敢说这句话,我们今天是凡夫,不敢讲这一句话。我们一定要先度自己,自己要不度先度别人,自己还堕三途、堕地狱,那不就糟了?我自己成了菩萨,不要紧,那我可以自己不著急成佛,那个说得度是成佛。像地藏菩萨一样,地藏菩萨的学生,就是接受地藏菩萨教化的那些人,成佛的不知道有多少,他老人家现在还是菩萨,他可以说「自己未度,先度别人,菩萨发心」,他是菩萨。这个话地藏菩萨讲没话说,当之无愧。我们听话要听清楚,那是菩萨不是凡夫。我们决定要自己先度自己,先度自己就是决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如果有这个大福报,这个福报,给诸位说,无量劫来希有因缘,哪一个人一生当中,不要说多,一年、两年好了;一年、两年什么事都不干,天天听经、天天念佛,这还得了,解行相应,道业哪有不成就的。这个是世间,不要说是人世,三界里面有这么大福报的人,也希有、也不容易。
未度众生要成就自己,成就自己第一要断烦恼、要除习气。烦恼的外缘,最困难的、不容易摆脱的,我们实际的生活,衣、食、住、行。我们福报不大,每一天为这些俗事忧虑奔波,心定不下来,这是客观的事实,谁都不能够避免。有钱、有势力、有地位的人,说实在的话,那些财富、地位、权势,都很危脆、很薄弱、很容易失掉;失掉之后,你又怎么办?所以没有一个人,不论富贵贫贱,生活都充满了忧虑、烦恼。很想自己心安定下来,来好好的用用功、修修行,没这个缘分、没这个福分,换句话说,业障习气太重。因此,佛教我们「断烦恼、发大心」重要了。只要肯发大心、肯断烦恼,烦恼没断没关系,有心要断,有这个决心、有这个诚意,就得诸佛菩萨的护念、就得诸佛菩萨的加持,来帮助你,这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断烦恼让自己心地清净,成就自己的德行。
佛法的教学跟儒家观念,可以说是不谋而合。中国的孔老夫子,他老人家教学,教学生四门课程,四科。第一科就是「德行」,佛法的教学第一科「断烦恼」,意思完全相同。第二个科目,四弘誓愿底下一个再「学法门」,这是一定的道理,如果烦恼不断,学法门,法门决定不能成就,这个我们要晓得的。你烦恼不断,学一切法门,最后得的什么结果?增长邪见,不是增长智慧,把你所修学的,全部都变成邪知邪见。谁把它变成邪知邪见?烦恼,贪、瞋、痴、慢。所以要成就真实的智慧,一定是先断烦恼。烦恼断尽了,在佛法里面说,你才是一个法器;譬如一个器皿,你是完整的,没有丝毫损坏,你有能力接受如来的大法。
佛法称为无漏法,「漏」是烦恼的代名词。譬如一个茶杯,茶杯要有破损,盛茶就漏掉了,这个漏就比喻烦恼,有烦恼统统就漏掉了,留不住的。必须烦恼断尽,你这个茶杯才是个完好的,可以盛茶,可以接受无量法门,所以才能够进入底下一个阶段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修学法门的成就,对自己来说,成就自己的无上道、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德能;对他来说,对一切众生来说,你没有德、没有能、没有智,你怎么能够普度一切众生?一切众生根性不齐,需求不同,你能够满一切众生的愿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那是要全知全能。所以佛法发愿之后,要真干、要真修。
这几天我们利用一点空闲,在录制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的录像带。世尊为我们说明,地藏菩萨最初发心的因缘,那是在不可说不可说无量劫之前,距离我们现在太远太远了,没法子计算。他的身分是一位长者,在家的居士,不是出家人,为大长者子。这个大长者子,不是大长者的儿子,「子」是中国古时候的尊称,尊敬的称呼;我们称孔夫子称孔子,孟子、老子、庄子,子是尊敬的称呼。现在称呼,把这个尊敬放在前面,不放在后面;现在是尊敬的某某先生,这个子就是尊敬的意思。在从前这个子是放在后面,现在把这个尊敬的放在前面,是一个意思。尊敬的大长者,他怎么发心的?他是看到佛的相好而发心的。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,这门面招牌很重要。现在商业讲求包装,里面的货好坏还其次,包装一定要漂亮,那个吸引人。诸佛如来懂得这一套,知道凡夫的心理,所以门面就做得特别庄严、特别的美好;门面的庄严不是化妆的,现在靠化妆,假的不是真的。所以佛菩萨的庄严,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修来的,德行成就的,这一点重要,德行成就的。
世间看相算命的人常说「相随心转」,我们的相貌随心转,体质也随心转。菩萨成佛之后,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去修福,所以成佛叫二足尊,福、慧都圆满。这种佛,在我们佛家讲,藏教佛、通教的佛,他们需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。如果是圆教的佛,那就不需要;圆教的佛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那个相好光明,就不是三十二相,佛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,我们凡夫见不到。所以藏教的佛、通教的佛没有见性,他完全是功德成就的,是修得的。《百劫经》里面跟我们说:「一个相好,要修一百功德。」一百种的功德,不是一百个,不是,一百种;每一种不知道要修多长的时间,才能够修得圆满。三十二相,诸位想想,他要修三千两百种功德,修多长的时间?修一百劫,三千两百种修一百劫,才成就这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。所以有缘的众生,看到佛的相好,他就受感动,因此就发心了。我们看到地藏经上大长者子的发心,跟楞严会上阿难尊者的发心完全相同。阿难尊者为什么发心出家?看到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他自己觉得这种相好,不是父母所生的,一定是修行成就的。他出家为什么?为了要想得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他为这个出家的,跟释迦牟尼佛修学。所以出家的因缘不要紧,不管什么样的因缘,只要你肯修,最后的成就是真实的。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,招牌、门面、包装就不能不重要,我们要很重视这一桩事情;重视,认真把自己修好。所以佛讲经先把果呈现出来,自己修好了,这是果报,这是让你看,你看了以后,你自然就动心,你也想修学了。所以,我们个人是一切人的好样子,样样都好,容貌好、身体好、处事待人接物,没有一样不好,这就是招牌,这就能够摄受一切众生。
你要想度一切众生、要想教化一切众生、要想弘法利生,你自己不把这个招牌搞好,怎么行?招牌要搞好,一定要断烦恼,一定要学法门。我们题的十句,「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」,长存此心,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、念佛」,要常修此行;我们的心、行与这十句二十个字相应了,果然相应,给诸位说,三年,我们的面貌变了,体质也会变。为什么?相随心转。所以这个道场一旦建立,一年三百六十天,天天讲经、天天念佛,永无间断,住在这个道场,只要住上三年,出去之后,决定跟一般人不一样,一定的道理。他在这个道场长时间的薰修,身心统统起变化,哪有不往生、哪有不成佛的道理?所以,这个地方将来真的变成世界上一个选佛场,我们选人来作佛,就到这个地方来选。所以新加坡这个国家有福,不可思议;东南亚这个地区有福,能有这样一个如法、这样殊胜道场在此地建立,诸佛欢喜,护法善神对这个地区特别照顾,这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。
四弘誓愿末后一句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我们要满足这一愿,决定念佛往生,如果不念佛往生,不修这个法门,成佛道的这个愿非常困难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因此,华藏世界上首菩萨,普贤、文殊是华藏世界的上首,在华严会上他们两位都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都发愿要亲近阿弥陀佛。为什么?我最初读《华严》读到这一段经文,大惑不解,我想不通。如果说其他的菩萨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能想得通,文殊、普贤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,有什么理由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?我想了很长很长的时间,才想出一个理由,这个理由想必也是真的,「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,华藏世界虽然等觉慢慢修成佛,成佛的时间要长,没有极乐世界来得快,他们到极乐世界,一到就成佛了,而在华藏世界,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」,这是真的。所以一切菩萨没有一个不希望往生极乐世界的,希望早一点成佛,不要耽误这么长的时间,不要修行这么苦,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,唯有念佛求生净土。文殊、普贤不但自己愿意往生,他不吝啬、不吝法,他知道这个法门好,普遍的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同生净土,他搞这一套。
我们想想,这是毗卢遮那佛,文殊、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得意弟子,得意弟子把他的徒众统统搞到极乐世界,搞到阿弥陀佛去了,把华藏世界搞得空空的,你说毗卢遮那佛生不生气?佛跟众生不一样,要是众生这个受不了,我这里法缘这么盛,你到这来一搞,都把我这个法缘搞没有了,都带到别的地方去了,这还得了吗?毗卢遮那佛不但不生气,还要赞叹。正如同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,这经文还没讲到,世间自在王如来是法藏菩萨的老师,法藏菩萨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自己成佛了,也把世间自在王会下那一些徒众,都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,世间自在王不但不生气,还嘉奖,说他做对了。为什么?一切诸佛如来只有一个心愿,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,你到他那里成佛快,在我这里成佛慢,你到他那里去,对了,佛的本愿达到了。所以这个作法真正是畅佛本怀,做得没错、做得正确,佛心跟凡夫心确实不相同。所以我们要记住,这一生当中要满足四弘誓愿,唯有求生净土。在这个世间,我们要修学真实功德、第一功德,功德里面就包含福德。修第一等的功德、第一等的福德,给诸位说,无过於劝人念佛,这是大福德,无比希有的福德。我们今天有机会修、有缘分修,应当认真努力去修学。这一句「具足无量行愿」六个字,我们就介绍到此地。这六个字里头的意思无量无边,说一年也说不完,后面经文还长,我们就说到此地。
下面说『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』。「功德」跟福德有差别,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。功是讲功夫,必须自己有真实修学的功夫,功夫所获得的叫功德,譬如持戒有功,禅定就是德,因戒得定。你是持戒,从持戒得定,那个戒就叫做功德。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好,但是不能得定,那个持戒有没有好处?有,不叫功德叫福德。你持戒持得很好、很精严,你得人天的福报,来生享福,不是功德。功德能断烦恼,功德能证菩提,福德不能,福德不能断烦恼,也不能证菩提,只能带给你福报。功德跟福德,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。修定,修定有功,智慧开了,开慧是德。修定而不能够开慧,这个定是福德,不是功德。修定不开智慧,福德在四禅天、四空天里面去享福,不能断见思烦恼、不能超越三界六道。所以功德跟福德差别这么大,我们要晓得。功德怎么修?功德没有离开福德,修福不著相就是功德,修福要著相就是福德。我修财布施,希望将来得大富,这就变成福德。我修财布施,三轮体空,什么希求都没有,这就变成功德。什么希求都没有,你在生活当中什么都不会缺乏。功德里头有福德,福德里头没有功德。
所以我们无论修什么样的福,通常讲这三种布施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布施得干干净净,要紧的是心地清净,不著布施的相。不要常常念到「我对哪个人有恩,我对他有多好」,不可以有这个念头,有这个念头变成福报,你就不能得定。定是什么?定是清净心,你的心不清净。所以布施绝不受报,这个心多清净。清净心里头那个福有多大?尽虚空、遍法界,是你受福之处。不但你在此地布施,你在这个地方享福,无论你到哪个地方,十方无量无边刹土,你所到之处都享福。为什么?心量大,没有障碍,所以你的福就大了,那个福也遍虚空法界。这在大乘经上这些重要的道理,我们要懂。如果我们修福常常念著,我在这个地方、这个地区,跟这个地方的人结了缘,修了多少福,你将来享福,只有投生到这里你才享到福,你投生到别的地方去了,那个地方的人跟你没这个关系,没有结这个缘,你就没福了。同样是修,得福不一样,为什么干这个傻事?为什么不把心量拓开?丝毫种的福、毫厘之福,都是遍虚空法界,在在处处都享受。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,这一层决定不能够疏忽。所以一定要晓得功德跟福德不一样。
此地佛教给我们,「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」。什么叫安住?「安」是安稳,「住」是住在那里不动。实实在在说,我们凡夫很可怜没住处,人家说你住在哪里?你要是有智慧、聪明,你可以告诉他「我在哪里」,我现在在居士林,哪里有住处?没住处。身找了一个住处,你有个房子、有个家,是你的身的住处;有这个家、有房子,身就得安稳。身安,心不安。最重要的,心要住在哪里?这是个大问题。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看到,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法,第一句话就问「应云何住」?这个意思就是说,这个心应该住在什么地方?世间人懂得身住,不懂得心住,所以一生操劳,日子过得很辛苦。无论他有福、没福,有福他也苦,没福更苦,忧悲苦恼这样过一生,你说过得多辛苦。如果要懂得心要有个安住的地方,这个人一生就有幸福,这个人一生就有成就,无论在世法、在佛法他有成就。由此可知,心的安住就太重要了,安安稳稳的住在一处,住在那里不动。
佛在经论里面教导一切众生,众生的根性不相同,所以佛教人安住也就不一样。譬如有一些众生心量很小,眼光很浅,听说天上不错,「我来生能够生天就很满足了」。你要劝他出三界,他没有信心,「我业障深重,不行,我去不了,出不了」。你劝他,他立刻就退了。佛对这一类众生满他的愿,你想生天就教你生天的方法。根性稍微利一点的人,知道天福也有享尽的时候,享尽了怎么办?时间虽然长,长也有尽头的时候,这就比人家高一等了,他知道超越轮回之外,比在轮回里面,日子要好过得多了。他有出三界的心,佛就教他出三界的办法,心安住在那里。所以佛的教学真的是契机契理,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。
你要想生天,佛就教你,你的心一定要安住在十善,安住在十善业道。常常生善念、生善心,利益一切众生,最后自己得利益,自己得利益生天。所以教人持戒修行十善,你的心安住在这个地方,决定得人天福报。如果你想证得阿罗汉果,超越六道生死轮回,佛就教你安住在四谛法上。你要想作菩萨,学佛一样广度一切众生,佛就教你,你的心要安住在六度上。这是佛教大家安心之法。如果你的心量果然是大,志愿殊胜,菩萨还有上面,上面还有佛,佛再没有上面了,我要成佛,这个志愿高,佛就教你安住在成佛功德。这个地方「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」,这个功德法的指「弥陀愿海、六字洪名」。换句话说,你要把心安住在四十八愿,安住在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就对了。这个是一生不退圆满成佛之法,比任何一种安住都殊胜,我们要懂这个意思。这两句经文是讲行愿功德。
再看底下这两句。
【游步十方。行权方便。】
诸菩萨们,这一些菩萨我们在经文上看得很清楚,都是修普贤行的菩萨,这个第一句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,修普贤行的菩萨。是哪些人?从我们初发心的一直到等觉位;初发心的人虽然没证果,真正发心,一心一意要学普贤行,这个人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称赞的大心凡夫。大心凡夫在这一生当中,就有机缘作佛,什么机缘?念佛往生,亲近弥陀,很快的就成佛了,不需要很长的时间。纵然是业障深重带业往生,下下品往生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下下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也只要十二劫,花开见佛悟无生,十二劫比无量劫、比三大阿僧只劫,这个时间缩短得太多太多了,我们要作一个比较,这个帐就很清楚了。
就是像佛在经里面平常所讲的,花开见佛是什么地位?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是这么一个地位,这是方便说。如果真实说,悟无生是证得无生法忍,无生法忍菩萨是什么地位?七地、八地、九地,这样的地位。我们其他的不算,三贤位的就不讲。我们说圆教,圆教的三贤位,从圆教初住修到十回向满,要一个阿僧只劫,你才到登地,初地;初地是第二个阿僧只劫开端。第二个阿僧只劫开端,初地菩萨修到七地,七个位次又是一个阿僧只劫,两个阿僧只劫满,这才证八地。阿僧只的数字是天文数字,我们都没法子计算的。以通途法门来说,证到圆教初住,修到无生忍位,须要两个阿僧只劫。到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是凡夫,不是初住菩萨,凡夫,一品烦恼都没断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证得无生法忍的地位,也就是证到七地菩萨这个地位,只要多少时间?十二劫,不成比例,这个时间是大幅度的缩短了。十二劫,跟诸位说,不论佛愿加持,就是说没有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,你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十二劫,就证得无生法忍。你说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这个道场,可以说是在尽虚空、遍法界,阿弥陀佛那个道场是第一道场,你在那里修行快,为什么快?只有进步没有退步,他那个地方是圆证三不退,下下品往生的也圆证三不退,所以它没有退转。其他的他方世界刹土,菩萨修行有进、有退,一般都是进得少退得多,所以需要那么长的时间,极乐世界不要。
极乐世界还有更殊胜的,我们必须要晓得。生到极乐世界,没有一个人是不得佛力加持的,阿弥陀佛慈悲到了极处,四十八愿愿愿加持行人,念佛往生的人。所以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,需不需要经过十二劫才花开见佛?不需要,差不多到那边就花开见佛。什么原因?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。怎么晓得?四十八愿里头讲得很清楚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,阿弥陀佛说话要算数,不能说发这个愿不算数的,说话算话。他并没有说什么样的人往生才是阿惟越致菩萨,既然没有说就是笼统的说了,只要是生到极乐世界的统统是阿惟越致菩萨,这还得了。换句话说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你就跟七地、八地、九地平等了。
所以蕅益大师在《弥陀经要解》里面讲,他说:「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,你要说他是七地菩萨,他不是,为什么?烦恼一品没断,他是凡夫。你要说他是凡夫?他的智慧、他的功德、他的受用,跟七地、八地菩萨完全相等,这是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之处。」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也不可思议。印光大师我们知道,这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,他老人家赞叹《要解》,「即使是古佛再来,给《弥陀经》作一个注解,也不能超过其上。」把《要解》捧到极处了,捧《要解》就是捧蕅益大师。蕅益大师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必定也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,否则的话,当不起大势至菩萨这样赞叹。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法门无比殊胜。
『游步十方,行权方便』。游步是参学,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确确实实如此,每一天都到十方世界去拜佛,拜佛就是拜访,亲近诸佛如来。诸佛如来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福德之人,常常亲近他们、常常听他们的教诲,自己智慧就开了,德行也逐渐就圆满了,这是亲近善知识,这是聪明人。跟诸佛如来为伍,入他们这一行、入他们的俱乐部。天天跟诸佛如来混在一起,你想想看,你怎么会不成佛?不是跟菩萨混在一起,天天跟佛在一起。游步十方,接受佛的教诲,开智慧,每一天亲近诸佛,供养承事诸佛,修福报,所以修福、修慧的机会就太圆满了。
我们今天想修福、想修慧,找不到地方修,不晓得哪个地方有福,不知道,往往错用了心,修错了,在我们这个世间见得太多了。有很多特别是有财富的人,想做一点好事,结果把那个钱都是丢到大海里去了,石沉海底没收获,不但没有收获,还招来了许许多多的过失。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就不一样了,他们遇到真善知识,知道哪个地方是真正的福田,上求下化。十方诸佛刹土,一定会遇到过去生生世世的亲朋、好友、同参、同学,会遇到,遇到了他们不认识你,你会认识他,为什么?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,经上讲的,「你的智慧、神通、德能,几乎完全恢复了,跟阿弥陀佛差不多」。无量劫前的家亲、眷属、亲朋好友,他在任何一道、在任何一界,你看到了都认识。凡是有缘见到了总会生欢喜心;有缘,很投缘,你就有机会去教化他。
「行权方便」,这个方便就是随类化身、随机演教。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,只要见过阿弥陀佛,在阿弥陀佛周边打个转就行了,你就有能力到他方世界去随类化身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,应以什么身得度,你就有能力示现什么身。这种能力要在一般大乘经上讲,需要圆教初住菩萨、别教初地菩萨,也就是说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这样的人才有这个能力。十法界里面,佛菩萨没有这个能力,随类化身他做不到;一真法界里面的菩萨就能做到了。所以要晓得,一定要晓得,往生的机会决定不能错过,错过了,真错了,太可惜了。世间什么事情都是假的,只有这一桩事情是真的。
我们是业障这么重的凡夫,见思烦恼哪里能断得了?一般修行,小乘初果我们都没有能力证得,这三界八十八品见惑,我们有本事断得了吗?断不了,换句话说,初果都得不到。可是我们真正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求生净土,蒙佛威神加持,这是决定能得到的。生到极乐世界,就超越了十法界。所以他这个智慧德能,蒙佛本愿加持,跟圆教初住菩萨没有两样,只有超过他不会输过他。所以在十方世界,应以佛身得度者,可以示现八相成道,这一种殊胜功德利益,查遍《大藏经》再没得找了。示现种种身,可以随机说法,众生喜欢听什么法,你就像诸佛如来一样,给他说什么法门,令他得度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第三面,经文倒数第三行。
【具足无量行愿。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】
这一句经文含义也是非常的深广。行就是生活行为,我们在此地只节略了一些修学的纲领,便利在日常生活当中,将我们一些错误的行为,依据这些条目来修正。我们讲过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,末后是普贤十愿,我们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,选了这五个科目,很容易记。时时刻刻依照这十个条目来修学。十愿前面讲过,就不再重复了。
这五个科目里面,包括了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。学佛,如果我们把修正思想行为这一桩事情忽略了,那么在佛法里,无论怎样去努力用功求解,乃至於说法说得天花乱坠,亦无济於事。从前李炳老常说的,「该怎么样生死,还是怎么样生死」,也就是说与了生死、出三界就不相干了。所以佛法无论大乘、小乘,自始至终都著重在行;解乃是行的前方便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行下面有个「愿」,这个字很重要,我们在经论上常常看到;尤其古德的注疏,所谓「行愿相资,如鸟之双翼,如车之双轮」,说明它们的关系非常重要、非常的密切。「愿以导行」,愿是指导、领导;「行以践愿」,在日常生活当中,把自己的愿要实践。
清凉在《华严经》上跟我们讲发愿,愿里面最重要的,是要用真诚心做为大愿的基础。诸佛菩萨在因地里所发的一切大愿,都是依菩提心。菩提心,清凉说得比较详细,有心之体、有心之相、有心之德,他分做这三方面来说明。心之体就是我们常讲的,经论当中所说的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,这是心之体。净宗法门,俗称大乘法里面的方便法门,可是也是要依据菩提心。我们在本经里面看到三辈往生,往生的条件总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这八个字,可见得发心非常非常重要。有许许多多同修把这桩事情忽略了,以为我念佛只要一直老实念下去就行了,到最后临命终时,依旧是手忙脚乱,不得受用。原因在哪里?缺乏了菩提心,往生的条件八个字,你只做了四个字,不行。你只做到「一向专念」,但是没有「发菩提心」,所以依旧不能往生,可见得发心太重要了。菩提心里面的深心,就是个愿心,好善好德。通常说的,诸佛如来在因地发的四弘誓愿;四弘誓愿是总说,将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,所发的无量大愿把它归纳,归纳到最后,总不外这四条,即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也可以归纳在这四愿当中。所以这个四愿,就变成大乘法门里面的根本大愿,发愿一定与它相应。
四愿第一条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一定要发度众生的心愿。为什么要发这个愿?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,菩萨如果要不度众生、不教化众生、不帮助众生,他的菩提心显现不出来,换句话说,他自己的修学,功德就不能够圆满。这个道理并不难懂,我们世间人常讲,「教学相长,师资道合」。老师教学生,学生也常常启发老师;老师因学生发问、疑情,或者是日常生活当中,老师看到常常感悟,这个感应帮助他开悟,要不接触学生,那怎么能成功。所以,圆满的性德一定要靠接触广大群众,才能够圆满的现起,这就是善财为什么最后要五十三参,就这么个道理,他要不参学,他的智慧就不能圆满。所以在这个世间,任何人、任何生活的方式、任何行业,他都要去参访,在这里面启发智慧,让他智慧达到真正的圆满。
由此可知,修行不是关在家里修,关在家里决定修不成,这一点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。关在家里享福,享福哪里会把智慧给享出来的,没这个道理。我们也曾经听到佛门在家、出家的,在家居士也有,闭关、住茅篷、禁足,我们也常常听说。这些事有的,可不是初学人能够学的,那是哪些人?他通过参学,二智圆满成就了;这两种智慧就是根本智、后得智,他已经圆满了。换句话说,毕业了,没地方再去好参学了。这个时候,应该要发愿教化众生,自己智慧成就了就要教人,这个是诸佛如来的常规、规矩。成佛之后干什么?成佛之后不是没事情做,不是蹲在佛龛里让人家供养、礼拜,不是干这个;成佛之后就要普度众生,就要干这个事情。教化众生,佛法是师道,诸位要知道,佛法是师道,师是很尊贵的,尊师重道。古时候佛法跟世法都一样,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,老师不能说找到学生家里「我来教你」,这个话说不出,哪有这么狂妄的人!你有多大本事,你敢教人?所以佛菩萨成佛之后,也非常谦虚,不敢说:「我有学问,我有德行,可以为人师。」不敢说这个话。师是别人尊称他的,自己决定不敢称师,别人尊称他。那怎么办?自己真的成就了,又不好意思给人说,人家也不认识他,怎么肯跟他学?所以就来耍一个花招,这个花招就是闭关、住山、禁足。这个意思就是向社会广大的群众宣布,「我的智慧德能有了成就,不必到外头参学了,你们那些参学的人,都可以到我这里来」,意思就是这个。
所以闭关是因为没有法缘,没有人请他去讲经,就用这个方法;用这个方法是等待法缘,也就是等待别人来请法,一面等待,一面自己进修,「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」,在那里等待。古时候求学的人,我们要亲近善知识,谁是善知识?名气大的、声望高的,现代人讲知名度很高的人,未必是真善知识。哪些是真善知识?到处去打听,哪个地方有没有人闭关?打听到有人闭关,闭关的人就是真善知识,可以到他那里去参学、去请教。如果你提出的这些疑问,他不能够替你解决,你可以把他那个关门打开,「出来,跟我一道去参学,你还没有资格闭关。」还得一道去当学生。闭关就是当学生圆满了,可以作老师了。所以师道是很尊严的,必须要有人请法,佛菩萨才出来讲经说法。
当年释迦牟尼佛出现於世,他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,这示现证果,也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。成就之后得要弘法利生,没有人认识他、没有人请他,在这个状况之下,他就要入般涅盘,就在那坐化。实在讲太可惜了,佛到这个世间来不容易。人间没有人认识,还好天人有神通,他们认识,所以他们下降到这个世间来,为我们世人请法。哪些天人?净居天人,净居天是四禅五不还天,难怪他们都是修行人,他们不是普通人。
在我们这个世间凡圣同居,数量最多的有三处。我们这个世间是一处,凡圣同居土。许多山明水秀的这些地方,我们看到山水有灵气,世间一般人讲风水非常好。为什么有灵气?为什么风水有那么好?给诸位说,有佛菩萨、阿罗汉在那个地方修行,所以风水才好。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明白了,境随心转。那个地方有菩萨、有阿罗汉,他们心地清净、真诚、慈悲,充满智慧德能,他住在那个地方,这个地方的环境就转好了,依报随著正报转。这个地方没有佛菩萨,没有真正修行人,风水怎么会转好?古时候有一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,看看中国大陆寺庙的道场建筑,都是在风水最好的地方,在那里建道场,都觉得出家人还真有一套,哪一套?会看风水,都选择风水好的地方去建庙、建道场。其实错了,出家人哪里去看什么风水,出家人在那里一住,住上几年,那个地方风水坏也变好了,这就是境随心转的道理。
凡夫是心随境转,那苦!本来这个风水不错,凡夫到那里住,天天生烦恼、天天打妄想,住上两、三年,好风水也变成坏风水了。你们大家明白这个道理,不要再请人看风水,花那些冤枉钱都被人骗去了。自己有本事转风水,这是正确的。要靠人家地理师给你改风水,没有这个道理,他要会改,他为什么不改他自己的风水,他连他自己都改不了,还说帮你改,你能相信他吗?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道理,不要受人家欺骗、不要上人当。
所以,一定要发愿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,愿心要大,要以菩提心为依。菩提心里面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所以菩提心与虚空法界相应,这个心量多大,这是真心。我们的心,本来就是这么大的。念念为众生,不为自己了,众生就是自己,这就对了,完全正确,与事实真相相应了。这个道理,我们在此地的讲席常常说,「尽虚空、遍法界确确实实是一个自己」。
今天这个世界的纷争非常严重,谁都知道这个结果是不善的,可是谁都不肯放下他的争端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出在心量太小了,只看到自己的利益,没有看到别人的利益,所以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。世间人常说「损人利己」,这个话说错了,不合道理;损人决定不利己,利人才是真正利己。损人哪有会利己的事情,古今中外没这个道理,所以这个就是思想的错误、心里的蒙昧、迷惑颠倒。他的思想见解、言语造作,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,这叫凡夫。佛菩萨他们的心思、言语造作,跟我们凡夫恰恰相反,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、值得我们去研究的。诸佛菩萨他们用的是真心,大乘经上常讲「真心离念」,这个念是妄念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真心里头没有;离开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这个真心就叫正念,直心、正念、真如。真如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相应,这是真心显露,它没有丝毫的污染、没有丝毫的蒙蔽,显露出来的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,教化众生。
众生也要有福、也要有慧,才能够亲近佛陀;如果福慧不足,机会往往是当面错过了,末法时期也不例外。我们今天能够有缘读到佛的遗教,而且读到是最精采的本子,这个缘很深。我们接触到了能生欢喜心,能信、能愿、能行,这正是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得生彼国」。我们所显示的是无量劫来,生生世世所修的无量无边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现在成熟;我们能够遇到这样殊胜的因缘,不是容易的事情,明白了才知道珍惜、才知道可贵。一个道场的成就,必定得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、加持,龙天善神保佑、协助,不可思议的感应道交才能够形成。
我学佛四十多年了,在讲台上讲经今年是三十九年,我走过许许多多地方、地区,佛法法缘之殊胜,没有超过此地。这个地方法缘殊胜,说明这个地方、这个地区众生,善根、福德、因缘成熟了,如果不是这一个地区众生的成熟,就不可能有这个感应。佛菩萨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地方建道场?因缘无量,因缘不是凡夫、小乘能够测知的。而此地的感应,特别是最近的三、四年,给我们的感触太明显了,稍微心地清净、头脑清楚的人,几乎这个感应都看出来了,真实不可思议。当然这个地方得力於李木源居士的护持、领导,而李居士在此地护持、领导,是得一切诸佛菩萨加持的,不是偶然的。哪一个地区、哪一个道场领导人都想做,为什么得不到佛菩萨加持?他得佛加持,给我们作证明。他在十年前得严重的癌症,没救了,他也没有看医生、也没有吃药,一心念佛等阿弥陀佛来接引。阿弥陀佛没有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,给他一个任务、给他一个使命,在这个地区建立正法道场,接引根熟的众生。什么叫根熟?这一生当中应该要到极乐世界去作佛的。去接引这一类众生,他有使命。这是我们亲眼所看见的,我们能不相信吗?
《无量寿经》的缘,不可思议。我是一生讲经,没有离开过讲台,讲任何经论那个法缘,都没有讲《无量寿经》这个本子的缘殊胜,我自己很深的感触。讲其它的经典,听众有个二、三百人就不错了,讲这一部经,常常我看到满座,还有人告诉我:「你还没有看见,四楼也坐满了。」这不是我会讲,我每一部经,我自己都讲得我还能过得去,为什么讲别的经没人听,讲这个经听众这么多?《无量寿经》有很多种本子,讲其它的本子听众不多,讲这个本子听众特别多,这不是给我们明显的证明吗?我们选择这个法门、选择这个本子,选对了,一切诸佛欢喜,龙天善神在旁边鼓掌,让我们真正断疑生信,不夹杂、不间断,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了。
李居士发大心,我们在一起商量,他这一次为讲《华严》跟《无量寿经》,建了两座铜塔,诸位都看到了。这两座塔在现在世界上是第一,没有比这个高的、没有比这个大的。他给它命名叫「华严双塔」,为了纪念讲这两部大经,实际上这个意义很深,不只这一点意思。这两座宝塔是金刚宝塔,奠定这个道场坚固的基础,就像《华严经》上讲,这个地是金刚成就的,正法在这个地方建立。我们有一个愿报答木源居士,也报答这一个地区根熟的众生。这个愿是什么?这个讲堂讲经,一年三百六十天,每一天都讲,不会有一天中断。腊月三十我们也讲,大年初一也讲,就跟居士林楼下供斋一样;他们供斋,听说过去一年休息一天,大年初一不供,现在听说大年初一也供了,这才圆满。今天走遍全世界,哪一个道场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讲经?没听说过。与这两座宝塔一样世界第一;塔世界第一,我们道场讲经世界第一。
另外一个念佛堂,三楼的念佛堂,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中断,一年三百六十天也不中断,那也是世界第一。这个道场,解行并进,解行相应,这两个塔是解行之塔,都是世界第一。念佛堂里面,鼓励同修们随时来念佛,我们讲这个经,就是劝大家念佛。怎么个念法?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一个原则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「净」是不怀疑、不夹杂;「相继」是不中断。这样念佛,大家听说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办不到,实在讲不是办不到。相继的意思很多,譬如说你做早晚课,你每天早晚课不要做多,十分钟,每一天早晚课都不缺,也叫相继。你这个十分钟里面,你没有怀疑、没有夹杂,一句一句接一句,相继,每一天都念十分钟,天天相继,对了。如果实在很忙的人,我也教过同学们,你的工作很忙,早晚课的时间都没有,佛在经上教给我们,你可以在一年当中、一个月当中,你有一点假期,你把假期拿来念佛。一年总会有一个比较长一点的假期,譬如说你有十天的长假,一年当中有十天长假,你五天去处理你私人的事情,另外五天到这个地方来念佛,每年都来念五天,也是净念相继,年年都不断,一年都念五天。可见得佛讲的东西,都是讲原理、原则,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人人都做得到。如果得闲,一个月有一次假期,我每一个月来念一天、念两天。这个地方等於是常年佛七道场,我们把印光大师灵岩山的方规,搬到此地来。
李居士还发大心,希望将来在旁边建一个弥陀村,供养念佛人。你到这边来,你的四事供养、衣食住行,这个地方统统负责,你什么都不要带来,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到这个地方来天天听经、天天念佛。他不是办养老院,他是办弥陀村,供养真正发心念佛,要求生极乐世界,要想到极乐世界去作佛的人,他供养。这个福报太大了,他供养佛,他不是供养别人。到这个弥陀村来,一住就是一尊活佛,决定往生不退成佛,这还得了吗?所以,这个道场一定发展到解行相应。这两座塔奠定在此地,意义非常的深远,是诸佛如来安定我们的信心,见到这个环境,我们的信心就具足,就决定不动摇。
所以,一定要发普度众生的大愿。度众生一定要先度自己,自己都不能得度,决定度不了别人。可是,也许同修们看到佛经里面常讲,「自己未度,先度别人,菩萨发心」。你们也听说过,你听懂了没有?那是菩萨。你是不是菩萨?你不是菩萨,不行。人家是自己未度,自己没有成佛,但是成菩萨了;成了菩萨,我慢一点成佛不要紧,我先度众生。他有能力、有本事,敢说这句话,我们今天是凡夫,不敢讲这一句话。我们一定要先度自己,自己要不度先度别人,自己还堕三途、堕地狱,那不就糟了?我自己成了菩萨,不要紧,那我可以自己不著急成佛,那个说得度是成佛。像地藏菩萨一样,地藏菩萨的学生,就是接受地藏菩萨教化的那些人,成佛的不知道有多少,他老人家现在还是菩萨,他可以说「自己未度,先度别人,菩萨发心」,他是菩萨。这个话地藏菩萨讲没话说,当之无愧。我们听话要听清楚,那是菩萨不是凡夫。我们决定要自己先度自己,先度自己就是决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如果有这个大福报,这个福报,给诸位说,无量劫来希有因缘,哪一个人一生当中,不要说多,一年、两年好了;一年、两年什么事都不干,天天听经、天天念佛,这还得了,解行相应,道业哪有不成就的。这个是世间,不要说是人世,三界里面有这么大福报的人,也希有、也不容易。
未度众生要成就自己,成就自己第一要断烦恼、要除习气。烦恼的外缘,最困难的、不容易摆脱的,我们实际的生活,衣、食、住、行。我们福报不大,每一天为这些俗事忧虑奔波,心定不下来,这是客观的事实,谁都不能够避免。有钱、有势力、有地位的人,说实在的话,那些财富、地位、权势,都很危脆、很薄弱、很容易失掉;失掉之后,你又怎么办?所以没有一个人,不论富贵贫贱,生活都充满了忧虑、烦恼。很想自己心安定下来,来好好的用用功、修修行,没这个缘分、没这个福分,换句话说,业障习气太重。因此,佛教我们「断烦恼、发大心」重要了。只要肯发大心、肯断烦恼,烦恼没断没关系,有心要断,有这个决心、有这个诚意,就得诸佛菩萨的护念、就得诸佛菩萨的加持,来帮助你,这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断烦恼让自己心地清净,成就自己的德行。
佛法的教学跟儒家观念,可以说是不谋而合。中国的孔老夫子,他老人家教学,教学生四门课程,四科。第一科就是「德行」,佛法的教学第一科「断烦恼」,意思完全相同。第二个科目,四弘誓愿底下一个再「学法门」,这是一定的道理,如果烦恼不断,学法门,法门决定不能成就,这个我们要晓得的。你烦恼不断,学一切法门,最后得的什么结果?增长邪见,不是增长智慧,把你所修学的,全部都变成邪知邪见。谁把它变成邪知邪见?烦恼,贪、瞋、痴、慢。所以要成就真实的智慧,一定是先断烦恼。烦恼断尽了,在佛法里面说,你才是一个法器;譬如一个器皿,你是完整的,没有丝毫损坏,你有能力接受如来的大法。
佛法称为无漏法,「漏」是烦恼的代名词。譬如一个茶杯,茶杯要有破损,盛茶就漏掉了,这个漏就比喻烦恼,有烦恼统统就漏掉了,留不住的。必须烦恼断尽,你这个茶杯才是个完好的,可以盛茶,可以接受无量法门,所以才能够进入底下一个阶段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修学法门的成就,对自己来说,成就自己的无上道、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德能;对他来说,对一切众生来说,你没有德、没有能、没有智,你怎么能够普度一切众生?一切众生根性不齐,需求不同,你能够满一切众生的愿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那是要全知全能。所以佛法发愿之后,要真干、要真修。
这几天我们利用一点空闲,在录制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的录像带。世尊为我们说明,地藏菩萨最初发心的因缘,那是在不可说不可说无量劫之前,距离我们现在太远太远了,没法子计算。他的身分是一位长者,在家的居士,不是出家人,为大长者子。这个大长者子,不是大长者的儿子,「子」是中国古时候的尊称,尊敬的称呼;我们称孔夫子称孔子,孟子、老子、庄子,子是尊敬的称呼。现在称呼,把这个尊敬放在前面,不放在后面;现在是尊敬的某某先生,这个子就是尊敬的意思。在从前这个子是放在后面,现在把这个尊敬的放在前面,是一个意思。尊敬的大长者,他怎么发心的?他是看到佛的相好而发心的。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,这门面招牌很重要。现在商业讲求包装,里面的货好坏还其次,包装一定要漂亮,那个吸引人。诸佛如来懂得这一套,知道凡夫的心理,所以门面就做得特别庄严、特别的美好;门面的庄严不是化妆的,现在靠化妆,假的不是真的。所以佛菩萨的庄严,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修来的,德行成就的,这一点重要,德行成就的。
世间看相算命的人常说「相随心转」,我们的相貌随心转,体质也随心转。菩萨成佛之后,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去修福,所以成佛叫二足尊,福、慧都圆满。这种佛,在我们佛家讲,藏教佛、通教的佛,他们需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。如果是圆教的佛,那就不需要;圆教的佛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那个相好光明,就不是三十二相,佛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,我们凡夫见不到。所以藏教的佛、通教的佛没有见性,他完全是功德成就的,是修得的。《百劫经》里面跟我们说:「一个相好,要修一百功德。」一百种的功德,不是一百个,不是,一百种;每一种不知道要修多长的时间,才能够修得圆满。三十二相,诸位想想,他要修三千两百种功德,修多长的时间?修一百劫,三千两百种修一百劫,才成就这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。所以有缘的众生,看到佛的相好,他就受感动,因此就发心了。我们看到地藏经上大长者子的发心,跟楞严会上阿难尊者的发心完全相同。阿难尊者为什么发心出家?看到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他自己觉得这种相好,不是父母所生的,一定是修行成就的。他出家为什么?为了要想得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他为这个出家的,跟释迦牟尼佛修学。所以出家的因缘不要紧,不管什么样的因缘,只要你肯修,最后的成就是真实的。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,招牌、门面、包装就不能不重要,我们要很重视这一桩事情;重视,认真把自己修好。所以佛讲经先把果呈现出来,自己修好了,这是果报,这是让你看,你看了以后,你自然就动心,你也想修学了。所以,我们个人是一切人的好样子,样样都好,容貌好、身体好、处事待人接物,没有一样不好,这就是招牌,这就能够摄受一切众生。
你要想度一切众生、要想教化一切众生、要想弘法利生,你自己不把这个招牌搞好,怎么行?招牌要搞好,一定要断烦恼,一定要学法门。我们题的十句,「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」,长存此心,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、念佛」,要常修此行;我们的心、行与这十句二十个字相应了,果然相应,给诸位说,三年,我们的面貌变了,体质也会变。为什么?相随心转。所以这个道场一旦建立,一年三百六十天,天天讲经、天天念佛,永无间断,住在这个道场,只要住上三年,出去之后,决定跟一般人不一样,一定的道理。他在这个道场长时间的薰修,身心统统起变化,哪有不往生、哪有不成佛的道理?所以,这个地方将来真的变成世界上一个选佛场,我们选人来作佛,就到这个地方来选。所以新加坡这个国家有福,不可思议;东南亚这个地区有福,能有这样一个如法、这样殊胜道场在此地建立,诸佛欢喜,护法善神对这个地区特别照顾,这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。
四弘誓愿末后一句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我们要满足这一愿,决定念佛往生,如果不念佛往生,不修这个法门,成佛道的这个愿非常困难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因此,华藏世界上首菩萨,普贤、文殊是华藏世界的上首,在华严会上他们两位都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都发愿要亲近阿弥陀佛。为什么?我最初读《华严》读到这一段经文,大惑不解,我想不通。如果说其他的菩萨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能想得通,文殊、普贤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,有什么理由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?我想了很长很长的时间,才想出一个理由,这个理由想必也是真的,「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,华藏世界虽然等觉慢慢修成佛,成佛的时间要长,没有极乐世界来得快,他们到极乐世界,一到就成佛了,而在华藏世界,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」,这是真的。所以一切菩萨没有一个不希望往生极乐世界的,希望早一点成佛,不要耽误这么长的时间,不要修行这么苦,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,唯有念佛求生净土。文殊、普贤不但自己愿意往生,他不吝啬、不吝法,他知道这个法门好,普遍的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同生净土,他搞这一套。
我们想想,这是毗卢遮那佛,文殊、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得意弟子,得意弟子把他的徒众统统搞到极乐世界,搞到阿弥陀佛去了,把华藏世界搞得空空的,你说毗卢遮那佛生不生气?佛跟众生不一样,要是众生这个受不了,我这里法缘这么盛,你到这来一搞,都把我这个法缘搞没有了,都带到别的地方去了,这还得了吗?毗卢遮那佛不但不生气,还要赞叹。正如同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,这经文还没讲到,世间自在王如来是法藏菩萨的老师,法藏菩萨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自己成佛了,也把世间自在王会下那一些徒众,都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,世间自在王不但不生气,还嘉奖,说他做对了。为什么?一切诸佛如来只有一个心愿,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,你到他那里成佛快,在我这里成佛慢,你到他那里去,对了,佛的本愿达到了。所以这个作法真正是畅佛本怀,做得没错、做得正确,佛心跟凡夫心确实不相同。所以我们要记住,这一生当中要满足四弘誓愿,唯有求生净土。在这个世间,我们要修学真实功德、第一功德,功德里面就包含福德。修第一等的功德、第一等的福德,给诸位说,无过於劝人念佛,这是大福德,无比希有的福德。我们今天有机会修、有缘分修,应当认真努力去修学。这一句「具足无量行愿」六个字,我们就介绍到此地。这六个字里头的意思无量无边,说一年也说不完,后面经文还长,我们就说到此地。
下面说『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』。「功德」跟福德有差别,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。功是讲功夫,必须自己有真实修学的功夫,功夫所获得的叫功德,譬如持戒有功,禅定就是德,因戒得定。你是持戒,从持戒得定,那个戒就叫做功德。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好,但是不能得定,那个持戒有没有好处?有,不叫功德叫福德。你持戒持得很好、很精严,你得人天的福报,来生享福,不是功德。功德能断烦恼,功德能证菩提,福德不能,福德不能断烦恼,也不能证菩提,只能带给你福报。功德跟福德,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。修定,修定有功,智慧开了,开慧是德。修定而不能够开慧,这个定是福德,不是功德。修定不开智慧,福德在四禅天、四空天里面去享福,不能断见思烦恼、不能超越三界六道。所以功德跟福德差别这么大,我们要晓得。功德怎么修?功德没有离开福德,修福不著相就是功德,修福要著相就是福德。我修财布施,希望将来得大富,这就变成福德。我修财布施,三轮体空,什么希求都没有,这就变成功德。什么希求都没有,你在生活当中什么都不会缺乏。功德里头有福德,福德里头没有功德。
所以我们无论修什么样的福,通常讲这三种布施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布施得干干净净,要紧的是心地清净,不著布施的相。不要常常念到「我对哪个人有恩,我对他有多好」,不可以有这个念头,有这个念头变成福报,你就不能得定。定是什么?定是清净心,你的心不清净。所以布施绝不受报,这个心多清净。清净心里头那个福有多大?尽虚空、遍法界,是你受福之处。不但你在此地布施,你在这个地方享福,无论你到哪个地方,十方无量无边刹土,你所到之处都享福。为什么?心量大,没有障碍,所以你的福就大了,那个福也遍虚空法界。这在大乘经上这些重要的道理,我们要懂。如果我们修福常常念著,我在这个地方、这个地区,跟这个地方的人结了缘,修了多少福,你将来享福,只有投生到这里你才享到福,你投生到别的地方去了,那个地方的人跟你没这个关系,没有结这个缘,你就没福了。同样是修,得福不一样,为什么干这个傻事?为什么不把心量拓开?丝毫种的福、毫厘之福,都是遍虚空法界,在在处处都享受。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,这一层决定不能够疏忽。所以一定要晓得功德跟福德不一样。
此地佛教给我们,「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」。什么叫安住?「安」是安稳,「住」是住在那里不动。实实在在说,我们凡夫很可怜没住处,人家说你住在哪里?你要是有智慧、聪明,你可以告诉他「我在哪里」,我现在在居士林,哪里有住处?没住处。身找了一个住处,你有个房子、有个家,是你的身的住处;有这个家、有房子,身就得安稳。身安,心不安。最重要的,心要住在哪里?这是个大问题。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看到,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法,第一句话就问「应云何住」?这个意思就是说,这个心应该住在什么地方?世间人懂得身住,不懂得心住,所以一生操劳,日子过得很辛苦。无论他有福、没福,有福他也苦,没福更苦,忧悲苦恼这样过一生,你说过得多辛苦。如果要懂得心要有个安住的地方,这个人一生就有幸福,这个人一生就有成就,无论在世法、在佛法他有成就。由此可知,心的安住就太重要了,安安稳稳的住在一处,住在那里不动。
佛在经论里面教导一切众生,众生的根性不相同,所以佛教人安住也就不一样。譬如有一些众生心量很小,眼光很浅,听说天上不错,「我来生能够生天就很满足了」。你要劝他出三界,他没有信心,「我业障深重,不行,我去不了,出不了」。你劝他,他立刻就退了。佛对这一类众生满他的愿,你想生天就教你生天的方法。根性稍微利一点的人,知道天福也有享尽的时候,享尽了怎么办?时间虽然长,长也有尽头的时候,这就比人家高一等了,他知道超越轮回之外,比在轮回里面,日子要好过得多了。他有出三界的心,佛就教他出三界的办法,心安住在那里。所以佛的教学真的是契机契理,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。
你要想生天,佛就教你,你的心一定要安住在十善,安住在十善业道。常常生善念、生善心,利益一切众生,最后自己得利益,自己得利益生天。所以教人持戒修行十善,你的心安住在这个地方,决定得人天福报。如果你想证得阿罗汉果,超越六道生死轮回,佛就教你安住在四谛法上。你要想作菩萨,学佛一样广度一切众生,佛就教你,你的心要安住在六度上。这是佛教大家安心之法。如果你的心量果然是大,志愿殊胜,菩萨还有上面,上面还有佛,佛再没有上面了,我要成佛,这个志愿高,佛就教你安住在成佛功德。这个地方「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」,这个功德法的指「弥陀愿海、六字洪名」。换句话说,你要把心安住在四十八愿,安住在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就对了。这个是一生不退圆满成佛之法,比任何一种安住都殊胜,我们要懂这个意思。这两句经文是讲行愿功德。
再看底下这两句。
【游步十方。行权方便。】
诸菩萨们,这一些菩萨我们在经文上看得很清楚,都是修普贤行的菩萨,这个第一句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,修普贤行的菩萨。是哪些人?从我们初发心的一直到等觉位;初发心的人虽然没证果,真正发心,一心一意要学普贤行,这个人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称赞的大心凡夫。大心凡夫在这一生当中,就有机缘作佛,什么机缘?念佛往生,亲近弥陀,很快的就成佛了,不需要很长的时间。纵然是业障深重带业往生,下下品往生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下下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也只要十二劫,花开见佛悟无生,十二劫比无量劫、比三大阿僧只劫,这个时间缩短得太多太多了,我们要作一个比较,这个帐就很清楚了。
就是像佛在经里面平常所讲的,花开见佛是什么地位?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是这么一个地位,这是方便说。如果真实说,悟无生是证得无生法忍,无生法忍菩萨是什么地位?七地、八地、九地,这样的地位。我们其他的不算,三贤位的就不讲。我们说圆教,圆教的三贤位,从圆教初住修到十回向满,要一个阿僧只劫,你才到登地,初地;初地是第二个阿僧只劫开端。第二个阿僧只劫开端,初地菩萨修到七地,七个位次又是一个阿僧只劫,两个阿僧只劫满,这才证八地。阿僧只的数字是天文数字,我们都没法子计算的。以通途法门来说,证到圆教初住,修到无生忍位,须要两个阿僧只劫。到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是凡夫,不是初住菩萨,凡夫,一品烦恼都没断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证得无生法忍的地位,也就是证到七地菩萨这个地位,只要多少时间?十二劫,不成比例,这个时间是大幅度的缩短了。十二劫,跟诸位说,不论佛愿加持,就是说没有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,你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十二劫,就证得无生法忍。你说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这个道场,可以说是在尽虚空、遍法界,阿弥陀佛那个道场是第一道场,你在那里修行快,为什么快?只有进步没有退步,他那个地方是圆证三不退,下下品往生的也圆证三不退,所以它没有退转。其他的他方世界刹土,菩萨修行有进、有退,一般都是进得少退得多,所以需要那么长的时间,极乐世界不要。
极乐世界还有更殊胜的,我们必须要晓得。生到极乐世界,没有一个人是不得佛力加持的,阿弥陀佛慈悲到了极处,四十八愿愿愿加持行人,念佛往生的人。所以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,需不需要经过十二劫才花开见佛?不需要,差不多到那边就花开见佛。什么原因?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。怎么晓得?四十八愿里头讲得很清楚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,阿弥陀佛说话要算数,不能说发这个愿不算数的,说话算话。他并没有说什么样的人往生才是阿惟越致菩萨,既然没有说就是笼统的说了,只要是生到极乐世界的统统是阿惟越致菩萨,这还得了。换句话说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你就跟七地、八地、九地平等了。
所以蕅益大师在《弥陀经要解》里面讲,他说:「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,你要说他是七地菩萨,他不是,为什么?烦恼一品没断,他是凡夫。你要说他是凡夫?他的智慧、他的功德、他的受用,跟七地、八地菩萨完全相等,这是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之处。」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也不可思议。印光大师我们知道,这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,他老人家赞叹《要解》,「即使是古佛再来,给《弥陀经》作一个注解,也不能超过其上。」把《要解》捧到极处了,捧《要解》就是捧蕅益大师。蕅益大师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必定也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,否则的话,当不起大势至菩萨这样赞叹。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法门无比殊胜。
『游步十方,行权方便』。游步是参学,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确确实实如此,每一天都到十方世界去拜佛,拜佛就是拜访,亲近诸佛如来。诸佛如来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福德之人,常常亲近他们、常常听他们的教诲,自己智慧就开了,德行也逐渐就圆满了,这是亲近善知识,这是聪明人。跟诸佛如来为伍,入他们这一行、入他们的俱乐部。天天跟诸佛如来混在一起,你想想看,你怎么会不成佛?不是跟菩萨混在一起,天天跟佛在一起。游步十方,接受佛的教诲,开智慧,每一天亲近诸佛,供养承事诸佛,修福报,所以修福、修慧的机会就太圆满了。
我们今天想修福、想修慧,找不到地方修,不晓得哪个地方有福,不知道,往往错用了心,修错了,在我们这个世间见得太多了。有很多特别是有财富的人,想做一点好事,结果把那个钱都是丢到大海里去了,石沉海底没收获,不但没有收获,还招来了许许多多的过失。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就不一样了,他们遇到真善知识,知道哪个地方是真正的福田,上求下化。十方诸佛刹土,一定会遇到过去生生世世的亲朋、好友、同参、同学,会遇到,遇到了他们不认识你,你会认识他,为什么?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,经上讲的,「你的智慧、神通、德能,几乎完全恢复了,跟阿弥陀佛差不多」。无量劫前的家亲、眷属、亲朋好友,他在任何一道、在任何一界,你看到了都认识。凡是有缘见到了总会生欢喜心;有缘,很投缘,你就有机会去教化他。
「行权方便」,这个方便就是随类化身、随机演教。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,只要见过阿弥陀佛,在阿弥陀佛周边打个转就行了,你就有能力到他方世界去随类化身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,应以什么身得度,你就有能力示现什么身。这种能力要在一般大乘经上讲,需要圆教初住菩萨、别教初地菩萨,也就是说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这样的人才有这个能力。十法界里面,佛菩萨没有这个能力,随类化身他做不到;一真法界里面的菩萨就能做到了。所以要晓得,一定要晓得,往生的机会决定不能错过,错过了,真错了,太可惜了。世间什么事情都是假的,只有这一桩事情是真的。
我们是业障这么重的凡夫,见思烦恼哪里能断得了?一般修行,小乘初果我们都没有能力证得,这三界八十八品见惑,我们有本事断得了吗?断不了,换句话说,初果都得不到。可是我们真正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求生净土,蒙佛威神加持,这是决定能得到的。生到极乐世界,就超越了十法界。所以他这个智慧德能,蒙佛本愿加持,跟圆教初住菩萨没有两样,只有超过他不会输过他。所以在十方世界,应以佛身得度者,可以示现八相成道,这一种殊胜功德利益,查遍《大藏经》再没得找了。示现种种身,可以随机说法,众生喜欢听什么法,你就像诸佛如来一样,给他说什么法门,令他得度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