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七十七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77
请掀开经本,一百一十六面,倒数第二行:
【劝发菩提心文曰,发菩提心,诸善中王。】
《劝发菩提心文》是前清省庵大师的著作,他这篇文章写得非常之好,非常的恳切。而这句话也是事实,世出世间一切善法,没有超过发菩提心的。因为唯有发菩提心,才能够将我们自己的性德,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圆满的透露出来。所以,没有比这个更善。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告诉我们,如果不发菩提心,在大乘法里面决定不能成就。不发菩提心,修小乘法可以证得阿罗汉与辟支佛果,菩萨位决定不能证得。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看到,佛说得很清楚,「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绝对不是菩萨,菩萨一定发菩提心;发菩提心,一定破四相。如果四相没有破,他说他发了菩提心,那不是真的;真正发菩提心,一定破四相。所以,它是『诸善中王』,一切善,没有比这个更善了。
【无量寿经起信论曰。】
这本书是前清彭际清居士做的,他是乾隆时候人,也做得非常之好。
【是知菩提心者,诸佛之本源,众生之慧命。】
我们先说这几句。成佛所依的就是菩提心,换句话说,佛是什么?佛是圆满的菩提,究竟圆满的菩提心,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。菩提心没有达到究竟圆满,我们称他作菩萨;没有菩提心,决定不是菩萨。所以,菩提心是『诸佛之本源』,是『众生之慧命』,慧命就是智慧。智慧从哪里来的?实在的话,智慧是菩提心起作用,就是智慧。菩提心是真实觉悟的心,没有菩提心就是迷惑颠倒的心。迷惑颠倒当然有错误,觉悟,那就成就了,所以菩提心是觉心。
觉悟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,不是从外面来的。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本觉本有」,一切众生各个具足;「不觉本无」,不觉是迷,迷惑,迷惑这个事情本来没有。本来没有的,当然可以把它断掉;本来有的,当然可以恢复。佛说一切众生迷失了本性,本性就是菩提心,迷失了本性。诸佛菩萨的教学教什么?就是教我们恢复本性。所以佛说佛无有法给众生,佛有什么东西给我们?没有!佛教我们恢复自性,恢复本有的智慧德能,这个智慧德能决定不是佛给我们的,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。过去迷失了,现在佛教我们觉悟,教我们找回来,就这么一桩事情而已。所以,这是众生的慧命。
【才发此心,已成佛道。】
这个心不发则已,一发就成佛了,你什么时候发心你什么时候就成佛。也许诸位同修怀疑,我听说很多人都发菩提心,为什么他还不成佛?他没有成佛,他说他发菩提心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,他是嘴皮上发的菩提心,心里面真正还没醒过来,所以他不是真的。如果是真发,真发确实就成佛。他成的是什么佛?天台家讲「分证佛」,他不是究竟圆满佛,是分证佛,那是真佛,决定不是假佛。天台家讲佛有六种,叫「六即」。如果从真如本性上来说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这是实在的。本来虽然是佛,可是众生迷失了本性,换句话说,现在变成凡夫,你本来是佛,现在变成凡夫。佛教给我们,如何再回到本来的位子上去?这就需要修行。所以第一个这是原理,是一切法的根本依据,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,这叫「自性即佛」。
迷失之后,我们要靠修学、要靠修行,所以第二个位次讲「名字即佛」,名字位中。我们现在大家都在这个阶段,这个阶段是有名无实。我们天天读经、天天念佛、天天在讲修行,都做些表面功夫,换句话说,功夫完全不得力。每天还是是非人我,还是分别执著,还是贪瞋痴慢,你有名无实。在这个位次上,没有办法了生死、没有办法出三界;换句话说,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。这是初学第一个阶段,我们刚接触佛法。
如果从这个上面,再把位子向上提升,叫「观行即佛」,观行即就起了作用。观,宗门里面讲观照,要用我们一般讲,你修行功夫得力了,你能够把所学的落实在你生活之中,行是行为,生活行为;换句话说,你的思想、见解、生活、行为能够依照佛菩萨教训去做,认真努力去做,这叫观行即,就是你的功夫得力了。虽然功夫得力,你还是出不了三界,换句话说,还是不免轮回,依旧还要搞轮回。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功夫得力不能了生死,因为你得力的功夫浅,不够深。你能够伏烦恼,你没有能力断烦恼,所以依旧在三界之内。可是这样的功夫如果是念佛求生净土,行!带业往生,生凡圣同居土。净土法门比其他一切法门方便在此地,其他法门,观行即不能成就,净土法门只要有观行就行,就决定得生。所以叫易行道,这个法门容易成就。
从观行功夫得力再向上提升,观行是伏,伏烦恼,虽然有贪瞋痴慢,但是他有功夫伏住,不起作用。再往上提升,烦恼断了,那叫「相似即佛」,相似是跟佛差不多,有点像、很像了。能够做到相似,无论修哪个法门都出三界,超越六道轮回。所以,相似是什么地位?跟阿罗汉是相同的地位,见思烦恼断了,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自己也有能力了脱六道生死轮回。他可以成阿罗汉、成辟支佛、成菩萨,他有这个能力。
再向上提升,那就发菩提心了,诸位想想看,名字即、观行即、相似即都没有发菩提心,再往上去,「分证即佛」,发菩提心,菩提心现前。这个菩萨超越十法界,证得一真法界,在一般大乘经里讲,就是他入华藏世界,如果要是往生西方净土,他生的是实报庄严土。相似位是生方便有余土,观行是凡圣同居土。此地讲成佛,天台这六种佛,这是分证佛。分证佛是真佛,一点都不假,在《华严经》上就是圆教初住菩萨,初住菩萨就是分证佛,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看到。《金刚经》上常讲「诸佛如来」,你看江味农居士注解这一句,诸佛就是讲的分证佛。从圆教初住到等觉位,四十一位都是分证佛,称之为诸佛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诸佛,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所以,一发菩提心就入这个位次。发菩提心之后决定不迷,他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「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」。他的确是这个看法,这个看法决定正确,没有错误,跟诸佛如来果地上的看法完全相同,所以这叫佛知佛见。
我们今天听佛这么说也知道,这首偈子我们也念得很熟,随时也可以说得出来,可是境界转不过来,还是把眼前这些事相当真,你转不过来。所以叫你名字即,有名无实。真的转过来,你就成佛,你就入法身大士。所以『才发此心,已成佛道』,这句话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【以与佛智、不思议智、不可称智、大乘广智、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。】
这个五种智是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,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,也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为什么说五种?五种是讲作用不相同。这个五种,在唯识经论里面把它归纳为四种,叫「四智菩提」,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,就是这四种。『佛智』这一句是总说。『不思议智』是不可思议的,超越凡夫的常识,决定不是凡夫能够想像的、议论的,议就是说,说不出。不但说不出,你想也没有办法想到,这叫不思议。『不可称』,称是称说,没有法子说,说不出来。『大乘广智』,广是无限的深广,所谓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取这个意思。『无等』,没有能跟他平等的,『无伦』,伦是同类,也没有跟他同类的,至高无上的智慧。这是自性本具,不是外面修得的。
这样圆满的智慧,在一切众生分上,佛说因为有障碍把它障住了,所以不能够现前。障碍虽多,佛把它归纳为两大类,一个是烦恼障,一个是所知障。因为你有这两大类的烦恼,把你本能的智慧障碍掉了,如果你能够将这个障碍除掉,智慧就现前。所以修行,断烦恼重要。你看前面我们讲菩提心,就事上讲的这四弘誓愿,断烦恼是破烦恼障,学法门是破所知障。二障都破了,最后就成佛道。这是说明菩提心的殊胜,菩提心一定要发。
【教行信证文类曰。】
这本书是日本古大德所著的,现在有翻成中文,在台湾也有流通,不难见到,这是净宗的一本好书。
【信心即是一心也,一心即是真实信心也,是故论主建言一心也。】
这是说明『信心』,信心实在讲,确实有浅深、广狭的不同。我们今天一般同修们有没有信心?当然有信心,没有信心你怎么会跑到这儿来听讲?没有信心,你怎么肯念阿弥陀佛?当然有信心。这个信心浅,不深、不广,所以作用非常有限,也就是说,虽有信心而不得力。什么时候你的信心才起了作用?这个标准就起作用了,『一心』,一心是真信。《金刚经》上讲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清净就是一心,因为你心里有二心就不清净,一心是清净的,二心怎么会清净。所以《阿弥陀经》上要求的标准是「一心不乱」。大乘佛法里面修行常常提示,定慧均等,这是大乘法讲修行的纲要,定慧要等,要等持、平等。一心是慧,不乱是定,一心不乱就是定慧均等。由此可知,大乘法里只有方法不一样,手段不相同,它的原理原则、目标方向完全是相同的,跟禅宗、教下、密宗没有两样。但是净宗的方法实在讲最稳当、最方便。一心就是『真实信心』,真实信心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。
【探玄记三曰,一心者,心无异念故。】
这就说出了什么叫一心?心里面还有一个念头,就不是一心。『一心』里头没有『异念』,异是差别,没有。念佛人叫一心称念,一心里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都不放在心上,你就得一心。阿弥陀佛以外,心里还有别的事情,你没有得一心。得一心的人,没有一个不往生。不得一心的人,往生就难了,换句话说,往生没有把握,要看你临终最后一念能不能放下,看看那个时候能不能一心。换句话说,你什么时候得一心,什么时候就可以往生。
如果你已经得到一心,你现在不想往生,可以,生死自在,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,你得大自在。所以你要问,往生的把握在哪里?往生的凭据在哪里?在一心不乱。也就是说,心里头除阿弥陀佛之外,除西方极乐世界之外,什么都不放在心上。世出世间一切法与我无干!你们好也好,不好也好,与我都不相干,绝不放在心上,你就得一心了。自己的事放不下,别人的事放不下,那你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,还要继续受六道轮回善恶果报。底下:
【止观四曰,一心者,修此法时,一心专志,心不余缘。】
这个『心不余缘』,括弧里有解释,「指心中不缘其他一切事物」,这句话很好懂。《止观》是天台智者大师做的,这句话是在《止观》第四卷里面,这个『四』是第四卷,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智者大师是念佛往生的,虽然一生弘扬《法华》,弘扬《摩诃止观》,但是他自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。因为他老人家树下这样一个榜样,后世天台宗的祖师几乎都是念佛往生的。像近代我们所知道的,谛闲老法师、倓虚老法师、静权法师,都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师,他们都是念佛往生净土的。所以说要『一心专志』,志是志愿,专志就是专愿,只愿见阿弥陀佛,只愿求生净土,其他的愿望统统都没有,这叫一心。
【善导大师曰,一心专念弥陀名号,行住坐卧,不问时节久远,念念不舍。】
这是善导大师教给我们念佛用功的方法,他的言语很简单,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要真正做到了,这一生就决定往生。这要『一心专念』,一心专念就是前面所说的,心里面决定不掺杂其他的念头,不但世缘不夹杂,佛法也不夹杂,这才叫一心专念。专念『弥陀名号』,因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一心专念跟一心专称意思不一样,称是念出声音出来,平常我们在念佛,阿弥陀佛阿弥陀佛,这是称。念不一定出声,不一定念出来,念是心里头真正有,你心里头没有别的东西,你心上真有佛,真正有阿弥陀佛,这叫念。念,我们讲挂念、忆念,不在口上,在心上。念这个字是「今心」,就是现在的心,你心上真有,有阿弥陀佛的名号,名号就是四个字,阿弥陀佛,你真有。
『行住坐卧』,这四个字就是说一切时、一切处,你走著也好,住是你站著也好,你坐著也好,你睡在床上也好,你心里头都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心里头什么事情都没有。你也不要去问『时节久远』,久远是时间长短,我要念多少时候才往生?不要有这个念头,有这个念头就夹杂了,就不是一心专念。不要去问,根本就不管,就老实念下去就好了。时节因缘成熟,阿弥陀佛自然现在你面前接引你往生。所以不要问时节久远,不要问周边环境的善恶,一概都不管,只要一心专念,『念念不舍』。这样念佛就成功了,这样念佛功夫就得力了。我们常在讲席里头说,真正这样念,三个月就有感应,自己就知道,心理、生理都起了变化;能够坚持到六个月,变化就非常显著。所以说效果不可思议。
【宋灵芝师曰。】
灵芝法师在宋朝也是很有声望的一位出家大德,他留下来的著作也不少,对於律宗很有研究。他说:
【凡人临终,识神无主,善恶业种,无不发现,或起恶念,或起邪见,或生系恋,或发猖狂,恶相非一,皆名颠倒。】
这是讲一般大多数人临命终时的现象,凡是有这些现象,都是堕三恶道。假如是来生还能够得人天果报,他的心也不颠倒;心要颠倒错乱,一定堕三恶道。可是这些现象,我们仔细去观察,常见。诸位要到医院去看看,病重的人,十之八九都是这个现象。为什么?临终的时候神识无主,自己的心做不了主宰,所谓做不了主宰,就是胡思乱想。诸位想想,平常你都做不了主,一天到晚打妄想,睡觉还乱作梦,乱作梦就是做不了主;能做得了主的人,不作梦,能做得了主的人,心里没有杂念,真正是身心安稳。他做不了主,这一生所造的善恶业,过去生中,无量劫来所造的善恶业,这个时候都会起现行。
下面举几个例子,或者『恶念』起来,这些恶念就是贪瞋痴慢,尤其是瞋恨、嫉妒。哪些人过去欺侮我,哪些人过去侮辱我,我应该怎样去报复他,他起这个念头。『或起邪见』,邪见是错误的见解。错误见解里面最大的是对於佛法怀疑,不相信有因果报应,这大邪见。『或生系恋』,系恋是贪恋这个世间的人事物,放不下,舍不得离开。『或发猖狂』,猖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精神失常,疯狂。『恶相非一』,临终时,你看到人垂死之前那个现象,很多、很复杂,总名『颠倒』。经上讲的心不颠倒,这些现象都叫做颠倒。不颠倒的人,心地非常安定、非常清净,我们讲头脑清楚,一点都不错乱。
这个现象非常可怕,如何能避免?太难了,原因是习气无法控制。必须要平常修养,平常把这一切万事万法看淡,不必去执著,应当要放下,避免临终时候颠倒。因为临终颠倒,我们这一生求往生的机会就破坏了。这个机会非常稀有,真正是「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日」,这一日就是往生的那一日,太难了。临终时一颠倒就完了,这一生又空过了。一生空过,诸位要晓得,必落轮回,若落轮回,必定在三恶道。如果我们真认真、冷静的去思考、反省、检点一下就知道了。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,一天当中起心动念,待人接物,有几个善念?有几个恶念?善恶做个比较,善念少,恶念多,善念的力量薄弱,恶念的力量很强。前途往哪里去,自己还不清楚吗?所以要真正觉悟,要真正放下。
【圆中钞曰,娑婆众生,虽能念佛,浩浩见思,实未伏断,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,原非自力,而能主持,乃全仗弥陀,而来拔济。】
《阿弥陀经圆中钞》,是近代佛门里面公认的《弥陀经》三种最要的注解之一。这三种注解,有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、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、幽溪大师的《圆中钞》,这是《弥陀经》重要的注解。这三种重要注解,现在流通的只有两种,莲池、蕅益大师的两种流通特别广,《圆中钞》流通很少。学佛人还很少知道,因为它流通的数量少,我们在台湾曾经翻印过几次,但是量还是少。他的注解简单也相当扼要,可是实在讲,读了《要解》,可以不需要再读《圆中钞》。《圆中钞》里的意思,几乎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里面全都有了,这是它不能够广为流通的原因。而实在,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是继续这两位大德而来的,这两个人可以说都是蕅益大师的老师。蕅益是莲池的传人,他称幽溪大师称师伯,就是《圆中钞》的著作人,所以跟蕅益大师的关系非常密切。
这几句话说得很好,也给我们很大的警惕。娑婆世界的众生虽然能念佛,但是见思烦恼太重了。『浩浩』是形容词,像大海一样,那么样的深、那么样的广,把我们的见思烦恼比作大海一样的深广。实在讲,别说断,伏都未曾,换句话说,前面说过,能伏你就是在观行位,能断你就在相似位。能伏就是你有把握往生,而且有把握随时可以往生,喜欢在这个世间住几年,不碍事;喜欢就走,就能走的成。确实没有病苦,来去自由,伏就行,念佛功夫得力了。我们今天虽然念佛,问问你往生有没有把握,这摇头,没把握;没把握,没有功夫,功夫不得力。为什么功夫不得力?烦恼没有伏住,说老实话,说『未伏』就是烦恼没有放下,伏跟放下是一个意思,断是彻底放下。不但没有彻底放下,根本就没有放下,这样念佛人,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,难,太难了。临命终时,为什么要找些同参道友去助念?助念的目的是提醒,就怕在这个时候颠倒,他又去胡思乱想,又对世缘起贪爱之心,那就糟了。助念的目的在此地,帮助他提起正念。虽然如此,实在讲还是要一生修积善根福德,要求佛力加持。所以说他能够,『垂终』就是临终时候,『心不颠倒,原非自力,而能主持』,确实不是他自己的能力,不是他自己的修持。
『乃全仗弥陀,而来拔济』,是蒙佛力加持的。可是佛力加持也有条件,不是无条件的。无条件的,那我们根本不要修了。全凭佛加持,为什么一万个念佛人,往生的只有两、三个?佛为什么特别加持这两、三个人,那么多的念佛人都不加持?加持有条件。条件是相对的,你有一分功夫,佛加持你一分,你有两分功夫,你得到两分加持,你没有功夫,佛想加持也加持不上,不是佛不慈悲,要明白这个道理。大多数的念佛人没有功夫,这要知道,念佛的人很多,一面念佛,一面造作罪业,还以为他修积功德。这个道理在哪里?佛在经上讲,这绝不是他有傲慢,佛法讲这叫「增上慢」,他无知,误会把罪业当作功德,他错在这个地方,这个事情在今天很普遍。
譬如现在的佛教提倡慈善救济,慈善救济是一桩好事情,尽心尽力去做也实在值得赞叹。慈善救济里面如果没有离开烦恼,没有离开贪瞋痴慢,这个问题就严重了。如果慈善救济是强迫别人来做,那就更要造罪业,那个罪业很重,重在哪里?把佛度化众生的形象破坏。佛教是什么?专门问人要钱的,吓得人家都不敢来,吓得人家在那里谤佛、谤法、谤僧。凡是谤三宝的人都落地狱,你把这些人统统往地狱里送,你的罪重不重?结罪是从这个地方结的。所以,古大德教佛弟子,「好事不如无事」,《无量寿经》佛有明白的教诲,「假令供养恒沙圣,不如坚勇求正觉」,明白教诲。我们以世法、以佛法去供养无量无边恒沙圣众,都不如你老实念佛求生净土,这是真实话。《金刚经》上讲得特别清楚,原因在哪里?你供养恒沙圣众,你修的是福,福不能超越三界。你来生享福,享福一定造罪业,福享完了,你的罪现前,必堕三途。佛说这叫三世怨,第一生修福,第二生享福,第三生堕落,不是好事情。一个人这一生当中什么好事也不做,专门念佛求生净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加持,他的智慧、德能、神通跟佛一样,他就能普度法界无量无边众生。你才晓得,原来他暂时这几年不干这个事,将来他要广度众生,那才叫大慈大悲,那里头一点过失都没有,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。所以,一个人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,一定要得佛力加持。
我们今天在佛门里面做些好事,要记住一个原则,佛在经上教给我们的,随分随力,丝毫不勉强。我们生活有多余的,可以做点好事,决定不妨碍我们家庭生活,这就对了。而且虽然做了,决定不要放在心上,干干净净,若无其事,心还是要一心系念阿弥陀佛,不要去想著我做这个、做那个,不要去想。我们现在讲的这些录音带、录影带,有些同修整理把它做成书。台湾还有人打电话来给我,问这个录音带可不可以在第四台去播放?这关我什么事情!问这些书可不可以流通?与我统统不相干,你们喜欢怎么搞就怎么搞去,以后不要给我打电话。学佛要舍干净,临终才能得佛加持,才能往生。有一丝毫其他的牵挂,我常讲,不要说世缘,弘法利生的事情不牵挂,有一天缘做一天,没有就不做,随缘,决定不攀缘。有缘很好,没有缘也很好,都好。一定要晓得一向专念要紧,善导大师讲一心专念,这个不能错了。什么事都随缘不攀缘,即使随缘也不放在心上。而随缘的原则在哪里?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随缘,大家就欢喜;放在心上,自己吃亏,自己就颠倒了,就乱了。所以,随缘也不放在心上,这才能保持正念。末后这一句:
【虽非正念,而能正念,故得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。】
『虽非正念』,就是他并没有到一心,虽没有到一心,但是他有一向。诸位要知道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一向专念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一心不乱,这个里面浅深功夫差别很大。一心不乱,我们一生未必能做到,但是一向专念是可以做到的,一个方向,这个容易做。你有一向,虽非正念,能得佛力加持。如果你方向都搞错了,那就没法子,佛想加持也加持不上。得佛力加持,临命终时心不颠倒,只要心不颠倒就决定往生。临终的时候,最后那一念是念阿弥陀佛,就决定往生。
【悲华经曰,临终之时,我当与大众围绕,现其人前,其人见我,即於我前,得心欢喜,以见我故,离诸障阂,即便舍身,来生我界。】
『我』是阿弥陀佛自称,凡是往生的人都是佛来接引。即使五逆十恶极重罪业的人,临命终时因缘具足,也是佛来接引的。佛来不是佛一个人,佛与大众,这些大众跟这个往生的人一定是有缘分的,没有缘分不会跟佛来。什么样的缘分?可能是过去生中你的父母、兄弟、家属,他们念佛已经往生了,在极乐世界。今天看到你也要来了,阿弥陀佛来接你,他们跟阿弥陀佛一同来迎接你。也许是在这一生当中,或者是你的亲戚、朋友、同参好友先往生的人,他们跟佛来接引你。我们像常念诸佛如来,常念观音、势至、诸大菩萨,因为你常念,常常恭敬、常常效法他们,这一点很重要,这些诸佛菩萨也跟阿弥陀佛一起来。所以我们常讲恭敬供养,供养里面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供养,供养而没有依教奉行,那不是真的供养。
你看「普贤行愿品」里面讲供养,法供养里面佛举了七个例子,第一个就是「如说修行供养」,非常重要,如说修行。观音菩萨教我们慈悲,我们念观音菩萨的名,礼观音菩萨的像,就晓得用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,这就是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。大势至菩萨是表智慧,我们对人、对事,理智而非感情,我们用理性,不用感情,这就是恭敬供养大势至菩萨。这样就有许多佛菩萨随同阿弥陀佛来接引你。接引的人数愈多,诸佛菩萨愈众,可以断定你往生品位愈高,我们在这一生要争取的是这个。这个世间全是假的,大家都晓得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,你现在还贪恋,为什么?还没有死。你能保证你明天还活在这个世间吗?谁都保不住!人命无常,刹那之间,这是我们必须要警惕到的。古人常讲「黄泉路上无老少」,要提高警觉,应当要放下,不要再把这些拉拉杂杂东西放在心上,成就一心专念,那就是无量的功德。所以是临终佛来接引。
『现其人前』,这是说明这个法门确实是不死的法门。佛来接引的时候,这个人没死,活的,我们说他没断气。他是见到佛,跟佛走了,身体不要了、丢掉了。所以他是活著走的,不是死了走的。你修其他的法门,你没有办法了生死,唯独这个法门,这个法门是不死的法门,千真万确的事实。你认真修学,它的功德利益的殊胜的确叫一个人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梦寐所希求而求不到的。什么样科学技术、宗教、神通,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唯独念佛。这个利益就在我们眼前,为什么不要?还要贪图这个世间一点小利益,古人把它比喻作蝇头小利,苍蝇头上的小利,你贪这个干什么?愚痴到了极处。
在临命终时,还是没死之前,见到佛。见到佛之后一定是先得到佛光注照,佛来他一定先有光。佛光一照,这个光帮助众生灭罪。实在这个时候的灭罪是什么?疑虑完全断掉,看到佛来了,决定没有怀疑,信心十足,佛来了,这才叫做圆满的功德。所以『得心欢喜』,生欢喜心。因为见佛,刚才讲,不但见佛,佛光注照,业障就消除,何况见佛!也就是我们讲,这时候烦恼完全伏住了。不是灭,要是烦恼灭了,那就不叫带业往生,那个业障就完全消除了。完全伏住,佛有能力帮我们伏烦恼,不能帮我们断烦恼。断烦恼,还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修行。『即便舍身,来生我界』,在这个时候,他放下了,身体不要了,跟佛走了。所以,他是活著往生,他不是死了往生的,这是说明,千真万确的事实,这个法门不死。
【又曰,所有众生,若闻我声。】
这个声,底下括弧说明,这个声就是名号。『若闻我声』就是假设听到阿弥陀佛名号。
【发愿欲生我世界者,是诸众生,临命终时,悉令见我,与诸大众,前后围绕。】
这是经文里面,《悲华经》上讲得清清楚楚,你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,或者是读过《弥陀经》,读过《无量寿经》,听过《无量寿经》,心里面向往,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你起了这个念头,有这么一个愿望,临命终时,因缘成熟了,佛统统来接引,『临命终时,悉令见我』,都能够见到佛。『与诸大众』,能见观音、势至、诸大菩萨,佛与大众前后围绕著你。
【我於尔时,入无翳三昧。】
『无翳』是比喻,「翳」是眼睛有了障碍,得了眼病,现在所讲的白内障,严重的白内障,失明,那叫翳。「无翳」就是无障碍的意思,就是无障碍的三昧。
【以三昧力故,在於其前,而为说法。】
这个众生,我们在经文上看到,他不是普通人,他是善根福德因缘非常深厚之人。非常深厚之人,为什么平时不晓得发愿往生?他是遇到障缘,勇猛精进的心发不起来。可是诸佛如来大慈大悲,本愿之中不舍一人,他看定了你什么时候能回头,他在这个时候帮你一把。正如同禅宗的这些祖师大德们,用一种非常的手段接引学人,也是看时机成熟了,你在将要开悟还没有开悟的关键时候,不是这个时候不会用这个手段。在这个时候,祖师大德必然用非常手段。像丹霞,看到一个人在这关键时候,烧佛,把佛像拿来烧,这是出佛身血,这是五逆罪!但是他用这个手段,能够叫这个人豁然之间开悟,这一开悟成佛了,一开悟就是法身大士分证位佛。用这个方法来帮助他,这是非常手段,用这个方法叫一个众生突然之间开悟;佛接引也是这个因缘。这是讲他无量劫来善根福德因缘,在这一刹那关键的时候成熟,佛在这个时候现身给他说法。所以这不是平常人。由此可知,断恶修善,种善根、修福德,非常重要。
【以闻法故,寻得断除一切苦恼,心大欢喜。】
这一闻法,他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真的放下,就跟佛走了。
【故得宝置三昧,以三昧力故,令心得念及无生忍,命终之后,必生我界。】
凡是这样往生的众生,我们在经文上细心去观察,品位一定都相当高,不在中下品。这一段是《悲华经》里面的一段经文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谢谢诸位。
请掀开经本,一百一十六面,倒数第二行:
【劝发菩提心文曰,发菩提心,诸善中王。】
《劝发菩提心文》是前清省庵大师的著作,他这篇文章写得非常之好,非常的恳切。而这句话也是事实,世出世间一切善法,没有超过发菩提心的。因为唯有发菩提心,才能够将我们自己的性德,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圆满的透露出来。所以,没有比这个更善。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告诉我们,如果不发菩提心,在大乘法里面决定不能成就。不发菩提心,修小乘法可以证得阿罗汉与辟支佛果,菩萨位决定不能证得。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看到,佛说得很清楚,「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绝对不是菩萨,菩萨一定发菩提心;发菩提心,一定破四相。如果四相没有破,他说他发了菩提心,那不是真的;真正发菩提心,一定破四相。所以,它是『诸善中王』,一切善,没有比这个更善了。
【无量寿经起信论曰。】
这本书是前清彭际清居士做的,他是乾隆时候人,也做得非常之好。
【是知菩提心者,诸佛之本源,众生之慧命。】
我们先说这几句。成佛所依的就是菩提心,换句话说,佛是什么?佛是圆满的菩提,究竟圆满的菩提心,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。菩提心没有达到究竟圆满,我们称他作菩萨;没有菩提心,决定不是菩萨。所以,菩提心是『诸佛之本源』,是『众生之慧命』,慧命就是智慧。智慧从哪里来的?实在的话,智慧是菩提心起作用,就是智慧。菩提心是真实觉悟的心,没有菩提心就是迷惑颠倒的心。迷惑颠倒当然有错误,觉悟,那就成就了,所以菩提心是觉心。
觉悟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,不是从外面来的。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本觉本有」,一切众生各个具足;「不觉本无」,不觉是迷,迷惑,迷惑这个事情本来没有。本来没有的,当然可以把它断掉;本来有的,当然可以恢复。佛说一切众生迷失了本性,本性就是菩提心,迷失了本性。诸佛菩萨的教学教什么?就是教我们恢复本性。所以佛说佛无有法给众生,佛有什么东西给我们?没有!佛教我们恢复自性,恢复本有的智慧德能,这个智慧德能决定不是佛给我们的,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。过去迷失了,现在佛教我们觉悟,教我们找回来,就这么一桩事情而已。所以,这是众生的慧命。
【才发此心,已成佛道。】
这个心不发则已,一发就成佛了,你什么时候发心你什么时候就成佛。也许诸位同修怀疑,我听说很多人都发菩提心,为什么他还不成佛?他没有成佛,他说他发菩提心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,他是嘴皮上发的菩提心,心里面真正还没醒过来,所以他不是真的。如果是真发,真发确实就成佛。他成的是什么佛?天台家讲「分证佛」,他不是究竟圆满佛,是分证佛,那是真佛,决定不是假佛。天台家讲佛有六种,叫「六即」。如果从真如本性上来说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这是实在的。本来虽然是佛,可是众生迷失了本性,换句话说,现在变成凡夫,你本来是佛,现在变成凡夫。佛教给我们,如何再回到本来的位子上去?这就需要修行。所以第一个这是原理,是一切法的根本依据,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,这叫「自性即佛」。
迷失之后,我们要靠修学、要靠修行,所以第二个位次讲「名字即佛」,名字位中。我们现在大家都在这个阶段,这个阶段是有名无实。我们天天读经、天天念佛、天天在讲修行,都做些表面功夫,换句话说,功夫完全不得力。每天还是是非人我,还是分别执著,还是贪瞋痴慢,你有名无实。在这个位次上,没有办法了生死、没有办法出三界;换句话说,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。这是初学第一个阶段,我们刚接触佛法。
如果从这个上面,再把位子向上提升,叫「观行即佛」,观行即就起了作用。观,宗门里面讲观照,要用我们一般讲,你修行功夫得力了,你能够把所学的落实在你生活之中,行是行为,生活行为;换句话说,你的思想、见解、生活、行为能够依照佛菩萨教训去做,认真努力去做,这叫观行即,就是你的功夫得力了。虽然功夫得力,你还是出不了三界,换句话说,还是不免轮回,依旧还要搞轮回。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功夫得力不能了生死,因为你得力的功夫浅,不够深。你能够伏烦恼,你没有能力断烦恼,所以依旧在三界之内。可是这样的功夫如果是念佛求生净土,行!带业往生,生凡圣同居土。净土法门比其他一切法门方便在此地,其他法门,观行即不能成就,净土法门只要有观行就行,就决定得生。所以叫易行道,这个法门容易成就。
从观行功夫得力再向上提升,观行是伏,伏烦恼,虽然有贪瞋痴慢,但是他有功夫伏住,不起作用。再往上提升,烦恼断了,那叫「相似即佛」,相似是跟佛差不多,有点像、很像了。能够做到相似,无论修哪个法门都出三界,超越六道轮回。所以,相似是什么地位?跟阿罗汉是相同的地位,见思烦恼断了,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自己也有能力了脱六道生死轮回。他可以成阿罗汉、成辟支佛、成菩萨,他有这个能力。
再向上提升,那就发菩提心了,诸位想想看,名字即、观行即、相似即都没有发菩提心,再往上去,「分证即佛」,发菩提心,菩提心现前。这个菩萨超越十法界,证得一真法界,在一般大乘经里讲,就是他入华藏世界,如果要是往生西方净土,他生的是实报庄严土。相似位是生方便有余土,观行是凡圣同居土。此地讲成佛,天台这六种佛,这是分证佛。分证佛是真佛,一点都不假,在《华严经》上就是圆教初住菩萨,初住菩萨就是分证佛,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看到。《金刚经》上常讲「诸佛如来」,你看江味农居士注解这一句,诸佛就是讲的分证佛。从圆教初住到等觉位,四十一位都是分证佛,称之为诸佛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诸佛,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所以,一发菩提心就入这个位次。发菩提心之后决定不迷,他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「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」。他的确是这个看法,这个看法决定正确,没有错误,跟诸佛如来果地上的看法完全相同,所以这叫佛知佛见。
我们今天听佛这么说也知道,这首偈子我们也念得很熟,随时也可以说得出来,可是境界转不过来,还是把眼前这些事相当真,你转不过来。所以叫你名字即,有名无实。真的转过来,你就成佛,你就入法身大士。所以『才发此心,已成佛道』,这句话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【以与佛智、不思议智、不可称智、大乘广智、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。】
这个五种智是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,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,也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为什么说五种?五种是讲作用不相同。这个五种,在唯识经论里面把它归纳为四种,叫「四智菩提」,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,就是这四种。『佛智』这一句是总说。『不思议智』是不可思议的,超越凡夫的常识,决定不是凡夫能够想像的、议论的,议就是说,说不出。不但说不出,你想也没有办法想到,这叫不思议。『不可称』,称是称说,没有法子说,说不出来。『大乘广智』,广是无限的深广,所谓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取这个意思。『无等』,没有能跟他平等的,『无伦』,伦是同类,也没有跟他同类的,至高无上的智慧。这是自性本具,不是外面修得的。
这样圆满的智慧,在一切众生分上,佛说因为有障碍把它障住了,所以不能够现前。障碍虽多,佛把它归纳为两大类,一个是烦恼障,一个是所知障。因为你有这两大类的烦恼,把你本能的智慧障碍掉了,如果你能够将这个障碍除掉,智慧就现前。所以修行,断烦恼重要。你看前面我们讲菩提心,就事上讲的这四弘誓愿,断烦恼是破烦恼障,学法门是破所知障。二障都破了,最后就成佛道。这是说明菩提心的殊胜,菩提心一定要发。
【教行信证文类曰。】
这本书是日本古大德所著的,现在有翻成中文,在台湾也有流通,不难见到,这是净宗的一本好书。
【信心即是一心也,一心即是真实信心也,是故论主建言一心也。】
这是说明『信心』,信心实在讲,确实有浅深、广狭的不同。我们今天一般同修们有没有信心?当然有信心,没有信心你怎么会跑到这儿来听讲?没有信心,你怎么肯念阿弥陀佛?当然有信心。这个信心浅,不深、不广,所以作用非常有限,也就是说,虽有信心而不得力。什么时候你的信心才起了作用?这个标准就起作用了,『一心』,一心是真信。《金刚经》上讲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清净就是一心,因为你心里有二心就不清净,一心是清净的,二心怎么会清净。所以《阿弥陀经》上要求的标准是「一心不乱」。大乘佛法里面修行常常提示,定慧均等,这是大乘法讲修行的纲要,定慧要等,要等持、平等。一心是慧,不乱是定,一心不乱就是定慧均等。由此可知,大乘法里只有方法不一样,手段不相同,它的原理原则、目标方向完全是相同的,跟禅宗、教下、密宗没有两样。但是净宗的方法实在讲最稳当、最方便。一心就是『真实信心』,真实信心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。
【探玄记三曰,一心者,心无异念故。】
这就说出了什么叫一心?心里面还有一个念头,就不是一心。『一心』里头没有『异念』,异是差别,没有。念佛人叫一心称念,一心里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都不放在心上,你就得一心。阿弥陀佛以外,心里还有别的事情,你没有得一心。得一心的人,没有一个不往生。不得一心的人,往生就难了,换句话说,往生没有把握,要看你临终最后一念能不能放下,看看那个时候能不能一心。换句话说,你什么时候得一心,什么时候就可以往生。
如果你已经得到一心,你现在不想往生,可以,生死自在,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,你得大自在。所以你要问,往生的把握在哪里?往生的凭据在哪里?在一心不乱。也就是说,心里头除阿弥陀佛之外,除西方极乐世界之外,什么都不放在心上。世出世间一切法与我无干!你们好也好,不好也好,与我都不相干,绝不放在心上,你就得一心了。自己的事放不下,别人的事放不下,那你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,还要继续受六道轮回善恶果报。底下:
【止观四曰,一心者,修此法时,一心专志,心不余缘。】
这个『心不余缘』,括弧里有解释,「指心中不缘其他一切事物」,这句话很好懂。《止观》是天台智者大师做的,这句话是在《止观》第四卷里面,这个『四』是第四卷,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智者大师是念佛往生的,虽然一生弘扬《法华》,弘扬《摩诃止观》,但是他自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。因为他老人家树下这样一个榜样,后世天台宗的祖师几乎都是念佛往生的。像近代我们所知道的,谛闲老法师、倓虚老法师、静权法师,都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师,他们都是念佛往生净土的。所以说要『一心专志』,志是志愿,专志就是专愿,只愿见阿弥陀佛,只愿求生净土,其他的愿望统统都没有,这叫一心。
【善导大师曰,一心专念弥陀名号,行住坐卧,不问时节久远,念念不舍。】
这是善导大师教给我们念佛用功的方法,他的言语很简单,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要真正做到了,这一生就决定往生。这要『一心专念』,一心专念就是前面所说的,心里面决定不掺杂其他的念头,不但世缘不夹杂,佛法也不夹杂,这才叫一心专念。专念『弥陀名号』,因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一心专念跟一心专称意思不一样,称是念出声音出来,平常我们在念佛,阿弥陀佛阿弥陀佛,这是称。念不一定出声,不一定念出来,念是心里头真正有,你心里头没有别的东西,你心上真有佛,真正有阿弥陀佛,这叫念。念,我们讲挂念、忆念,不在口上,在心上。念这个字是「今心」,就是现在的心,你心上真有,有阿弥陀佛的名号,名号就是四个字,阿弥陀佛,你真有。
『行住坐卧』,这四个字就是说一切时、一切处,你走著也好,住是你站著也好,你坐著也好,你睡在床上也好,你心里头都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心里头什么事情都没有。你也不要去问『时节久远』,久远是时间长短,我要念多少时候才往生?不要有这个念头,有这个念头就夹杂了,就不是一心专念。不要去问,根本就不管,就老实念下去就好了。时节因缘成熟,阿弥陀佛自然现在你面前接引你往生。所以不要问时节久远,不要问周边环境的善恶,一概都不管,只要一心专念,『念念不舍』。这样念佛就成功了,这样念佛功夫就得力了。我们常在讲席里头说,真正这样念,三个月就有感应,自己就知道,心理、生理都起了变化;能够坚持到六个月,变化就非常显著。所以说效果不可思议。
【宋灵芝师曰。】
灵芝法师在宋朝也是很有声望的一位出家大德,他留下来的著作也不少,对於律宗很有研究。他说:
【凡人临终,识神无主,善恶业种,无不发现,或起恶念,或起邪见,或生系恋,或发猖狂,恶相非一,皆名颠倒。】
这是讲一般大多数人临命终时的现象,凡是有这些现象,都是堕三恶道。假如是来生还能够得人天果报,他的心也不颠倒;心要颠倒错乱,一定堕三恶道。可是这些现象,我们仔细去观察,常见。诸位要到医院去看看,病重的人,十之八九都是这个现象。为什么?临终的时候神识无主,自己的心做不了主宰,所谓做不了主宰,就是胡思乱想。诸位想想,平常你都做不了主,一天到晚打妄想,睡觉还乱作梦,乱作梦就是做不了主;能做得了主的人,不作梦,能做得了主的人,心里没有杂念,真正是身心安稳。他做不了主,这一生所造的善恶业,过去生中,无量劫来所造的善恶业,这个时候都会起现行。
下面举几个例子,或者『恶念』起来,这些恶念就是贪瞋痴慢,尤其是瞋恨、嫉妒。哪些人过去欺侮我,哪些人过去侮辱我,我应该怎样去报复他,他起这个念头。『或起邪见』,邪见是错误的见解。错误见解里面最大的是对於佛法怀疑,不相信有因果报应,这大邪见。『或生系恋』,系恋是贪恋这个世间的人事物,放不下,舍不得离开。『或发猖狂』,猖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精神失常,疯狂。『恶相非一』,临终时,你看到人垂死之前那个现象,很多、很复杂,总名『颠倒』。经上讲的心不颠倒,这些现象都叫做颠倒。不颠倒的人,心地非常安定、非常清净,我们讲头脑清楚,一点都不错乱。
这个现象非常可怕,如何能避免?太难了,原因是习气无法控制。必须要平常修养,平常把这一切万事万法看淡,不必去执著,应当要放下,避免临终时候颠倒。因为临终颠倒,我们这一生求往生的机会就破坏了。这个机会非常稀有,真正是「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日」,这一日就是往生的那一日,太难了。临终时一颠倒就完了,这一生又空过了。一生空过,诸位要晓得,必落轮回,若落轮回,必定在三恶道。如果我们真认真、冷静的去思考、反省、检点一下就知道了。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,一天当中起心动念,待人接物,有几个善念?有几个恶念?善恶做个比较,善念少,恶念多,善念的力量薄弱,恶念的力量很强。前途往哪里去,自己还不清楚吗?所以要真正觉悟,要真正放下。
【圆中钞曰,娑婆众生,虽能念佛,浩浩见思,实未伏断,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,原非自力,而能主持,乃全仗弥陀,而来拔济。】
《阿弥陀经圆中钞》,是近代佛门里面公认的《弥陀经》三种最要的注解之一。这三种注解,有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、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、幽溪大师的《圆中钞》,这是《弥陀经》重要的注解。这三种重要注解,现在流通的只有两种,莲池、蕅益大师的两种流通特别广,《圆中钞》流通很少。学佛人还很少知道,因为它流通的数量少,我们在台湾曾经翻印过几次,但是量还是少。他的注解简单也相当扼要,可是实在讲,读了《要解》,可以不需要再读《圆中钞》。《圆中钞》里的意思,几乎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里面全都有了,这是它不能够广为流通的原因。而实在,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是继续这两位大德而来的,这两个人可以说都是蕅益大师的老师。蕅益是莲池的传人,他称幽溪大师称师伯,就是《圆中钞》的著作人,所以跟蕅益大师的关系非常密切。
这几句话说得很好,也给我们很大的警惕。娑婆世界的众生虽然能念佛,但是见思烦恼太重了。『浩浩』是形容词,像大海一样,那么样的深、那么样的广,把我们的见思烦恼比作大海一样的深广。实在讲,别说断,伏都未曾,换句话说,前面说过,能伏你就是在观行位,能断你就在相似位。能伏就是你有把握往生,而且有把握随时可以往生,喜欢在这个世间住几年,不碍事;喜欢就走,就能走的成。确实没有病苦,来去自由,伏就行,念佛功夫得力了。我们今天虽然念佛,问问你往生有没有把握,这摇头,没把握;没把握,没有功夫,功夫不得力。为什么功夫不得力?烦恼没有伏住,说老实话,说『未伏』就是烦恼没有放下,伏跟放下是一个意思,断是彻底放下。不但没有彻底放下,根本就没有放下,这样念佛人,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,难,太难了。临命终时,为什么要找些同参道友去助念?助念的目的是提醒,就怕在这个时候颠倒,他又去胡思乱想,又对世缘起贪爱之心,那就糟了。助念的目的在此地,帮助他提起正念。虽然如此,实在讲还是要一生修积善根福德,要求佛力加持。所以说他能够,『垂终』就是临终时候,『心不颠倒,原非自力,而能主持』,确实不是他自己的能力,不是他自己的修持。
『乃全仗弥陀,而来拔济』,是蒙佛力加持的。可是佛力加持也有条件,不是无条件的。无条件的,那我们根本不要修了。全凭佛加持,为什么一万个念佛人,往生的只有两、三个?佛为什么特别加持这两、三个人,那么多的念佛人都不加持?加持有条件。条件是相对的,你有一分功夫,佛加持你一分,你有两分功夫,你得到两分加持,你没有功夫,佛想加持也加持不上,不是佛不慈悲,要明白这个道理。大多数的念佛人没有功夫,这要知道,念佛的人很多,一面念佛,一面造作罪业,还以为他修积功德。这个道理在哪里?佛在经上讲,这绝不是他有傲慢,佛法讲这叫「增上慢」,他无知,误会把罪业当作功德,他错在这个地方,这个事情在今天很普遍。
譬如现在的佛教提倡慈善救济,慈善救济是一桩好事情,尽心尽力去做也实在值得赞叹。慈善救济里面如果没有离开烦恼,没有离开贪瞋痴慢,这个问题就严重了。如果慈善救济是强迫别人来做,那就更要造罪业,那个罪业很重,重在哪里?把佛度化众生的形象破坏。佛教是什么?专门问人要钱的,吓得人家都不敢来,吓得人家在那里谤佛、谤法、谤僧。凡是谤三宝的人都落地狱,你把这些人统统往地狱里送,你的罪重不重?结罪是从这个地方结的。所以,古大德教佛弟子,「好事不如无事」,《无量寿经》佛有明白的教诲,「假令供养恒沙圣,不如坚勇求正觉」,明白教诲。我们以世法、以佛法去供养无量无边恒沙圣众,都不如你老实念佛求生净土,这是真实话。《金刚经》上讲得特别清楚,原因在哪里?你供养恒沙圣众,你修的是福,福不能超越三界。你来生享福,享福一定造罪业,福享完了,你的罪现前,必堕三途。佛说这叫三世怨,第一生修福,第二生享福,第三生堕落,不是好事情。一个人这一生当中什么好事也不做,专门念佛求生净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加持,他的智慧、德能、神通跟佛一样,他就能普度法界无量无边众生。你才晓得,原来他暂时这几年不干这个事,将来他要广度众生,那才叫大慈大悲,那里头一点过失都没有,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。所以,一个人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,一定要得佛力加持。
我们今天在佛门里面做些好事,要记住一个原则,佛在经上教给我们的,随分随力,丝毫不勉强。我们生活有多余的,可以做点好事,决定不妨碍我们家庭生活,这就对了。而且虽然做了,决定不要放在心上,干干净净,若无其事,心还是要一心系念阿弥陀佛,不要去想著我做这个、做那个,不要去想。我们现在讲的这些录音带、录影带,有些同修整理把它做成书。台湾还有人打电话来给我,问这个录音带可不可以在第四台去播放?这关我什么事情!问这些书可不可以流通?与我统统不相干,你们喜欢怎么搞就怎么搞去,以后不要给我打电话。学佛要舍干净,临终才能得佛加持,才能往生。有一丝毫其他的牵挂,我常讲,不要说世缘,弘法利生的事情不牵挂,有一天缘做一天,没有就不做,随缘,决定不攀缘。有缘很好,没有缘也很好,都好。一定要晓得一向专念要紧,善导大师讲一心专念,这个不能错了。什么事都随缘不攀缘,即使随缘也不放在心上。而随缘的原则在哪里?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随缘,大家就欢喜;放在心上,自己吃亏,自己就颠倒了,就乱了。所以,随缘也不放在心上,这才能保持正念。末后这一句:
【虽非正念,而能正念,故得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。】
『虽非正念』,就是他并没有到一心,虽没有到一心,但是他有一向。诸位要知道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一向专念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一心不乱,这个里面浅深功夫差别很大。一心不乱,我们一生未必能做到,但是一向专念是可以做到的,一个方向,这个容易做。你有一向,虽非正念,能得佛力加持。如果你方向都搞错了,那就没法子,佛想加持也加持不上。得佛力加持,临命终时心不颠倒,只要心不颠倒就决定往生。临终的时候,最后那一念是念阿弥陀佛,就决定往生。
【悲华经曰,临终之时,我当与大众围绕,现其人前,其人见我,即於我前,得心欢喜,以见我故,离诸障阂,即便舍身,来生我界。】
『我』是阿弥陀佛自称,凡是往生的人都是佛来接引。即使五逆十恶极重罪业的人,临命终时因缘具足,也是佛来接引的。佛来不是佛一个人,佛与大众,这些大众跟这个往生的人一定是有缘分的,没有缘分不会跟佛来。什么样的缘分?可能是过去生中你的父母、兄弟、家属,他们念佛已经往生了,在极乐世界。今天看到你也要来了,阿弥陀佛来接你,他们跟阿弥陀佛一同来迎接你。也许是在这一生当中,或者是你的亲戚、朋友、同参好友先往生的人,他们跟佛来接引你。我们像常念诸佛如来,常念观音、势至、诸大菩萨,因为你常念,常常恭敬、常常效法他们,这一点很重要,这些诸佛菩萨也跟阿弥陀佛一起来。所以我们常讲恭敬供养,供养里面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供养,供养而没有依教奉行,那不是真的供养。
你看「普贤行愿品」里面讲供养,法供养里面佛举了七个例子,第一个就是「如说修行供养」,非常重要,如说修行。观音菩萨教我们慈悲,我们念观音菩萨的名,礼观音菩萨的像,就晓得用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,这就是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。大势至菩萨是表智慧,我们对人、对事,理智而非感情,我们用理性,不用感情,这就是恭敬供养大势至菩萨。这样就有许多佛菩萨随同阿弥陀佛来接引你。接引的人数愈多,诸佛菩萨愈众,可以断定你往生品位愈高,我们在这一生要争取的是这个。这个世间全是假的,大家都晓得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,你现在还贪恋,为什么?还没有死。你能保证你明天还活在这个世间吗?谁都保不住!人命无常,刹那之间,这是我们必须要警惕到的。古人常讲「黄泉路上无老少」,要提高警觉,应当要放下,不要再把这些拉拉杂杂东西放在心上,成就一心专念,那就是无量的功德。所以是临终佛来接引。
『现其人前』,这是说明这个法门确实是不死的法门。佛来接引的时候,这个人没死,活的,我们说他没断气。他是见到佛,跟佛走了,身体不要了、丢掉了。所以他是活著走的,不是死了走的。你修其他的法门,你没有办法了生死,唯独这个法门,这个法门是不死的法门,千真万确的事实。你认真修学,它的功德利益的殊胜的确叫一个人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梦寐所希求而求不到的。什么样科学技术、宗教、神通,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唯独念佛。这个利益就在我们眼前,为什么不要?还要贪图这个世间一点小利益,古人把它比喻作蝇头小利,苍蝇头上的小利,你贪这个干什么?愚痴到了极处。
在临命终时,还是没死之前,见到佛。见到佛之后一定是先得到佛光注照,佛来他一定先有光。佛光一照,这个光帮助众生灭罪。实在这个时候的灭罪是什么?疑虑完全断掉,看到佛来了,决定没有怀疑,信心十足,佛来了,这才叫做圆满的功德。所以『得心欢喜』,生欢喜心。因为见佛,刚才讲,不但见佛,佛光注照,业障就消除,何况见佛!也就是我们讲,这时候烦恼完全伏住了。不是灭,要是烦恼灭了,那就不叫带业往生,那个业障就完全消除了。完全伏住,佛有能力帮我们伏烦恼,不能帮我们断烦恼。断烦恼,还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修行。『即便舍身,来生我界』,在这个时候,他放下了,身体不要了,跟佛走了。所以,他是活著往生,他不是死了往生的,这是说明,千真万确的事实,这个法门不死。
【又曰,所有众生,若闻我声。】
这个声,底下括弧说明,这个声就是名号。『若闻我声』就是假设听到阿弥陀佛名号。
【发愿欲生我世界者,是诸众生,临命终时,悉令见我,与诸大众,前后围绕。】
这是经文里面,《悲华经》上讲得清清楚楚,你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,或者是读过《弥陀经》,读过《无量寿经》,听过《无量寿经》,心里面向往,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你起了这个念头,有这么一个愿望,临命终时,因缘成熟了,佛统统来接引,『临命终时,悉令见我』,都能够见到佛。『与诸大众』,能见观音、势至、诸大菩萨,佛与大众前后围绕著你。
【我於尔时,入无翳三昧。】
『无翳』是比喻,「翳」是眼睛有了障碍,得了眼病,现在所讲的白内障,严重的白内障,失明,那叫翳。「无翳」就是无障碍的意思,就是无障碍的三昧。
【以三昧力故,在於其前,而为说法。】
这个众生,我们在经文上看到,他不是普通人,他是善根福德因缘非常深厚之人。非常深厚之人,为什么平时不晓得发愿往生?他是遇到障缘,勇猛精进的心发不起来。可是诸佛如来大慈大悲,本愿之中不舍一人,他看定了你什么时候能回头,他在这个时候帮你一把。正如同禅宗的这些祖师大德们,用一种非常的手段接引学人,也是看时机成熟了,你在将要开悟还没有开悟的关键时候,不是这个时候不会用这个手段。在这个时候,祖师大德必然用非常手段。像丹霞,看到一个人在这关键时候,烧佛,把佛像拿来烧,这是出佛身血,这是五逆罪!但是他用这个手段,能够叫这个人豁然之间开悟,这一开悟成佛了,一开悟就是法身大士分证位佛。用这个方法来帮助他,这是非常手段,用这个方法叫一个众生突然之间开悟;佛接引也是这个因缘。这是讲他无量劫来善根福德因缘,在这一刹那关键的时候成熟,佛在这个时候现身给他说法。所以这不是平常人。由此可知,断恶修善,种善根、修福德,非常重要。
【以闻法故,寻得断除一切苦恼,心大欢喜。】
这一闻法,他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真的放下,就跟佛走了。
【故得宝置三昧,以三昧力故,令心得念及无生忍,命终之后,必生我界。】
凡是这样往生的众生,我们在经文上细心去观察,品位一定都相当高,不在中下品。这一段是《悲华经》里面的一段经文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谢谢诸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