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六十四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64
请掀开经本,第九十二面,从十九段看起:
【天台宗立六种善恶,一人天之善,二二乘之善,三小乘菩萨之善,四通教三乘之善,五别教菩萨之善,六圆教菩萨之善。】
这就是说明,善恶并没有一定的标准,实在讲,它完全符合佛在经上所说的,佛无有定法可说。世出世间都没有定法,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。不但没有定法,要讲实话,它是无法可说,那才是真实话。善与恶的标准完全看众生,所谓「顺益违损」,顺自己意思,每个人的意思不一样,也就是每个人的爱好不相同。各个人喜爱的标准不一样,善恶哪有标准?所以这些标准,都是佛随众生心而建立的,佛心里面没有,诸位要记住,佛的心是清净的,决定没有分别执著。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,哪有什么善恶?善恶是二法,凡夫才有,圣人没有。
天台里面讲的六种善恶,除了『圆教菩萨之善』以外,其他的都是随顺凡情分别执著而建立的,别教也都没有完全离开。圆教那是随顺性德而建立的,那个不一样,因为圆满菩萨是在一真法界的。虽然这么说,圆教菩萨里面,果位也有浅深差别不同。像我们看《华严》,《华严》是圆教,圆教初信位到十信位没有见性,没有见性还是随顺妄想分别执著。初住以上见性了,出离十法界,那个标准是绝对的标准。由此可知,圆初住以下的都没有标准,就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,这是我们要分别得清楚,而这些事实不难体会。
随著众生觉、迷浅深广狭之不同,於是善恶的标准会起变化。你说小朋友,一、两岁的小朋友,什么是善?有人给糖给他吃,那就很善,他不知道别的,只知道这些,他的标准就在此地;到渐渐长大了,他善恶标准逐渐的在改变。所以你只要细心去观察,你就明了了。而在我们自己自身,譬如我们现在学佛,我们读佛经,我们对於经典的领悟,对於教义的体会,也是一年跟一年不相同。读诵、研究一遍跟一遍不相同,特别是发心出来讲经的这些同修,他的感受就更显著。遍遍不一样,年年不一样,就是你领悟的深度、广度不相同。所以哪里有标准?这是我们认清楚,它的原则是有的、是不变的,标准实在是太多了,不是一定的。原则就是「顺益违损」,就是我们这一面第四行的顺益,第一句里头「虽於此世能为顺益」,第五行里面「虽於此世能为违损」,顺益违损是原则,这个原则是不变的,但是标准那是太多了。明了这个道理,天台六种善恶的大意就能够体会到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义寂师曰,净土之中有麤妙异,粗即变化,妙即受用。】
这是说明,净土里面有粗、有妙,『异』是不同,『粗』有粗的不同,『妙』有妙的不同。粗是讲的变化,诸佛的净土可以说是千变万化,种种不同;妙是讲受用,受用也不一样。但是在不一样里面,也有个不变的原则,原理原则是不会变的。国土与众生的受用,总不外因缘果报,所以天台大师讲解《法华》的时候,将《法华经》里面的十如是展开为百界千如。这个意思好,这个意思非常的圆满,说明六道、十法界的理、事、真相。当然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了一个总纲领,那就是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这两句是总原则、总纲领。但是这两句话我们对它的体悟,实在讲,不但是每个人体悟的深广程度不一样,就是自己本人,对於这两句话,每一年的体悟也不一样。只要你真正用功修行,你会觉得佛这两句话义趣无穷,深广无尽。我们对这两句能够认识多少,能够体会几分?它的深广是无有穷尽的,这是佛法微妙之处。
讲到现象上来说,就是《法华经》上讲的,如是性、如是体、如是因、如是缘、如是果、如是报,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,佛在经上讲了十如是。而十如是,一般人也不容易体会,我们把它讲得更浅一点、更白一点,是什么东西?是业因果报循环相续的现象,我这么说大家容易懂,百界千如就是详细说明这个现象。六道轮回如是,十法界也如是。只要没有入一真法界,入一真法界就超越了,在十法界以内的,这个事实,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是业因果报循环相续,就这么回事情。你把这个事情真的就看穿了,我们常讲看破,真的看破了。
离开业因果报的循环相续,什么都没有!而业因果报的循环,说实在话,恶多善少,苦多乐少,几个人修圆满的乐因、善果?大家都懂得要多做好事,不要做坏事,多做好事,好事就是善事,善的标准在哪里?不一定。自己喜欢的就是善,自己讨厌的就是恶,所以善恶标准不是个公正、公平的标准,是随他自己好恶来立标准。感受的果报,可不是如自己的理想,那个不一样。所以,要真正做到至善之果,像韦希提夫人在《观无量寿经》里所说的,希望自己生生世世,眼不见恶色,耳不闻恶声。这是真正善果,不但是真实的善果,实在讲是至善之果。一个人在一生当中,生生世世,眼不见恶色,耳不闻恶声,那要修什么因你才能够得到这样圆满的果报?必须从今而后,生生世世,对人对事对物不起一个恶念,你才能感到这样圆满的果报。我们能不能做到?要是不能做到,这个果报只是你的理想,你决定做不到;必须要修至善圆满的因,才能够得至善圆满之果。我们为什么做不到?说实在的话,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搞清楚,所以你做不到。没有搞清楚的时候,处处执著有个我,病根就在此地。而不晓得佛在经论里面真的是苦口婆心,千言万语,告诉我们事实真相,没有我。没有我,起个我的念头,坏了,哪里有我?说穿了,生命是什么?现代科技发达,科学昌明,把佛在经上讲得这些事理证实了不少,生命在刹那之间。
《金刚经》上讲「如露亦如电」,佛经上用「石火电光」来比喻。现在科学证明了,生命确实非常的短暂。现代的科学家已经不承认有物质的存在,物质现象是什么?波动的现象。我们以为有物质存在,是一种幻觉,不是真实的,那个幻觉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梦幻泡影」,哪有实在?如果在这方面能有相当程度的体悟,我的念头就断了。我的念头断了,情执断掉了,不会再起心动念都为我,你就不会造业,这样才能够消业障,才能得真实的受用。这个真实受用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三昧,三昧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,就是正常的享受,你才能得到正受。如果有我、有人、有众生、有寿者,四相具足,你决定不得三昧。所以说,什么时候你能够得三昧,离了四相就得三昧。
这是讲变化与受用,这个好,这个意思很圆满,文字很简单、很简洁,意思很圆满。
【会疏曰,夫国土者,即众生之影响耳,形修则影长,形短则影促。】
这个比喻也比喻得非常好。『国土』尚且如此,何况我们这个人身!国土从哪里来?也是从想像变现出来的,正是一切法从心想生,还是从心想生的。所以,依报随著正报转,国土是依报,山河大地、虚空、星球。『即是众生之影响』,影,有个形才会有影,我们在日光、灯光底下,我们有个人身,才会照著有个影子。影子是假的,这个大家很容易懂,影子不是真的。响是什么?回音,我想很多同修都有这个经验,在山谷里面长啸一声,接著就有回音过来。回音如这个身影是相似的,一样的虚妄。这个比喻就是说,山河大地是依报,依报是正报之影响而已,它哪里是真的?
『形修』,修是长,底下有个括弧解释,修的意思就是长。形长,身体高,他影子就长;『形短』他影就『促』,促就是短的意思。由此可知,依报环境的善恶完全受人心的变化,人心善,依报的环境就美好,风调雨顺,五谷丰收,人民安乐。我们看现在这个世间,无论哪个地方灾变无穷,在过去历史当中,没有像现在这么频繁、这么严重。今天这个世间许多有学问的人,科学家、哲学家、宗教家,他们虽有智慧,没有能够找出这些频繁灾变的原因,他没找到。他们今天说实在话,目标、方向搞错了,他们向物理方面来探讨,不知道物理只讲它的表面、表层。比物理更深入进去叫原理,原理是人心,佛法里头讲得透彻、讲得清楚,依报随著正报转,正报是人心。所以不从心性上去求,舍离心性,心外求法,永远不能解决问题,这是现代科学的方向有偏差,心外求法。所以这个几句话意思非常的深远。底下一段:
【净影疏云,天人善恶,泛说一切诸土之因,国土麤妙,泛宣一切诸土之果。】
这是慧远法师说的,隋朝的慧远法师,说『天人善恶』,这是讲『一切诸土之因』,这是依报之因,依报有善恶。讲『国土麤妙』,这是说『一切诸土之果』,果里面讲的受用,一切众生在国土里面的感受。
这一大段,都是给我们说明善恶两个字的意义,用了这么大的篇幅,实在讲,这个篇幅在整个佛法里面,已经浓缩到不能再浓缩了。由此可知,佛在经典里面讲因缘果报讲得多,部部经上都说到。佛为什么要这样说?无非是叫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把自己错误的想法、看法修正过来,从此以后不再造恶因。不但自己感的果报善,也能跟其他众生做善的增上缘。这个做善的增上缘就是讲共业,自己的感受是别业,与一切大众共同享受,这是共业。所以,首先要对於善恶要有相当程度的认识,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则尽量减少过错,这是佛说经目的之所在。再翻过来,看九十三面。
【止观曰,一心具十法界。】
【探玄记曰,一心者,心无异念故。】
我们先看这两句。『一心具十法界』,这个十不是数字,是代表圆满,如果把它看成数字就错了。圆满是无量无边的法界,无有穷尽的法界,总不出一心,就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的法界,都是一心变现出来的。你要是明白了这句话,肯定了这句话,我们可以说你已经不是凡人,决定不是凡人。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,你在这一生当中必定成就,为什么?你的方向正确、目标正确,这一生当中就决定有成就。方向、目标是什么?一心。无论哪一个法门,统统修的是一心,你要是得一心了,你就得无量无边的法界,你就都得到了。为什么?尽虚空遍法界是一心变现的,你就完全得到了。我们今天为什么得不到?因为没有一心,我们的心是乱的,乱心,我们的心是染污的。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原来是自己,现在变成不相识,似乎与自己不相干,活得这么可怜,活得这么苦。实在讲,冤枉!这不是事实真相。
《华严经探玄记》是贤首国师的作品,这句话是贤首大师说的。什么叫一心?『心无异念故』,心里头没有二念,就是一心。什么叫二念?动了念头就是二念;一心没有念,起心动念就落二三。一心的时候,你所见的法界是一真,十法界、无量无边的法界统统变成一真法界,所以你才能够都见到。《无量寿经》上佛告诉我们「洞视彻听」,你见的能力,尽虚空遍法界你都见到;你听的能力,尽虚空遍法界你都听到。六根的能力是圆满的,没有丝毫欠缺,能力是圆满的。只要你得一心,圆满的能力就现前。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得到一个消息,从小乘初果须陀洹到大乘等觉菩萨,要用此地的话来说,他们都是修一心。虽都修一心,他们对於一心的功夫、一心的证入、一心的受用,却有浅深广狭之不同。最浅的、最小的是小乘须陀洹。怎么晓得他们统统修的是一心?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明白,他们统统都是离四相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小乘须陀洹就离相,就离四相了,一直到等觉还是离四相。离四相就是心无异念,我们一天到晚还是起心动念,这怎么得了!
假如我们明白这桩事情,肯定这桩事情,就是「一心具十法界」,你对於这句话真的明白了。刚才我说了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我们修净土,念佛也好、读经也好,修什么?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修掉,这叫真修行,这个人真正叫从根本修。《弥陀经》上给我们讲的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是修行门的总纲领。《弥陀经》讲一心不乱,《楞严经》大势至菩萨讲的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都摄六根就是不乱,净念相继就是一心,说法不一样,意思没有两样,真的是千经万论,处处提示。实在说,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太重,佛的千言万语我们都还没有能听懂,依旧无法体会,在日常生活当中,还是乱心、还是杂念。以乱心、杂念来念佛、修净土,也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,种个远因,这一生当中不会往生的。这一生当中要想真正得往生,总要与一心要相应;纵然不能完全相应,也应该多少有一些气氛。天台大师所讲的,不能真正相应,至少要做到相似位;相似位做不到,也应该做到观行位。观行位是真肯做、真的在做,虽然没有做成功,真做,方向、目标没错,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,认真依教修行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教行信证文类曰。】
这是古代日本法师所做的。
【言一念者,信心无二心,故曰一念,是名一心,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。】
这个说得好,实在讲是净宗的过来人,若不是过来人,这句话说不出来。净土真正的因,就是往生的因,是什么?心清净,就是一心。所以修净土的同修,无论在家、出家,一定要觉悟,觉悟什么?我这一生决定要往生,你这就觉悟了。我这一生要修福,要多做好事,要普度众生,说老实话,你还是在迷惑颠倒,你并没有觉悟。修的福报再大,不能往生,不能了生死出三界。六祖大师在《坛经》里说得很好,这桩事情,就是生死大事,福不能救,再大的福报,与这个事情不相干,你修福干什么?弘法利生是修福。最要紧的是了生死,永脱轮回,这个人叫真正觉悟。
所以,在你了生死还没有真正把握的时候,古来的祖师大德教给我们,叫一门深入,这个有道理。一门就是帮助我们了生死,帮助我们成就修行的大业,弘法利生的事情附带做。弘经,我学《无量寿经》就只弘《无量寿经》。人家问我《弥陀经》,《弥陀经》我没有学过,你去请教别的法师。你要是说,说这个话太难为情,那你看看《华严经》上五十三位善知识,那各个都难为情。他们就是学一门,善财童子问第二门,他说这个我不会,你去请教别人,他不觉得难为情,那是法身大士。所以,我常常劝同修,做专家,不要做通家。不要是样样都会、样样都能,样样都会、样样都能,往生就不能,你损失太大了。如果你一生在一部经上,不管是什么经,你的心是定的,你的心是清净的。心净则国土净,这是你往生净土,了生死出三界的真因,你修了。这才叫做自利利他,不要搞得太多、太杂。我劝大家句句都是真实话。
选定一部经,一门深入,一生当中就依一部经,就讲一部经,古大德有例子。净宗古德有一生专讲《观无量寿经》,讲两百多遍,这是我们最好的榜样,真正是一门深入,这一部经熟透了。熟透了,你在里面就有境界,你就有悟入。悟入之后,这一部经你要是对别人宣说,的确得辩才无碍,这个经可以浅讲、可以深讲,可以长讲、可以短讲。短讲,一、两个小时就讲圆满;长讲,一、两年都讲不完。你有这个能力,你真的贯通了!这都是事实。
一、两个小时把一部《弥陀经》讲完,也许诸位同修不相信,实在讲这个例子太多了。我最初在台中学讲《阿弥陀经》,李老师规定我们的时间多久?四个半小时,一部《弥陀经》,从「如是我闻」到「信受奉行」,讲得清清楚楚。那个时候我们的学习进度是一个星期讲一次,一次是四十五分钟。他一次是一个半小时,但是讲台上是两个人,一个讲国语,一个讲台语。九十分钟两个人分,一个人就是四十五分钟,五次讲圆满。所以总共的时间只有四个半小时,这部经就讲圆满了。简单的介绍,两个小时很适合。长讲,我在台北图书馆讲过《弥陀经疏钞》,一共讲了好像三百三十五次,一次一个半小时,那是长讲。你才晓得这个经可长可短、可浅可深,一门深入就对了,对自己有绝对的利益,真的是保证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成佛。
如果要想做通家,要想广学多闻,这一生超越轮回往生不退就很难了,可能就发生障碍,就不能够如愿,这个损失没有法子弥补的,不能不知道。所以中国、日本这些古大德,这些教训,字字都是真实不虚,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,依教奉行。第二十六段:
【汉译曰,我当奉持,当即中住。】
汉译多了四个字,会集本是『我当奉持』,汉译的原文还有四个字,『当即中住』。即是即刻,要把心守在这个地方。这是说什么?佛的教诲,佛教导我们怎么做,就能够依教奉行,把心安住在老师教诲之中,这就是「奉持」的意思,就是「中住」的意思,不违背教诲。法藏比丘亲近自在王如来,自在王如来是他的老师,他之所以有这样殊胜的成就,这样快速的成就,真正的原因是什么?就是这一句。他能够遵守老师的教训,奉行不违,所以他能成就。这种修学的态度,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师资道合,这是真正的学生。真正的学生难找,有很多有成就的大德,一生当中一个都遇不到,所谓的是学生要找一位好老师,难,老师要找个好的学生更难,到哪里去找?什么叫好学生?百分之百的服从,完全能够依教奉行,这才是好学生。经上讲的第一弟子,第一弟子的条件就是在此地。法藏比丘确实是自在王如来的第一弟子,所以他有这样殊胜的成就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条,二十七。
【宗门曰,心心不异谓之保。】
这是讲「保持」。什么是保持的意思?『心心不异』,前心跟后心一样的,没有改变,这叫保持。前心是清净心,后心还是清净心;前心是平等心,后心还是平等心,没有改变。这是解释受持的意思。你怎么能保得住?心心不异,这才叫保持。底下:
【魏译云,具足五劫,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。】
这是说阿弥陀佛修成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是他的果报,修因一定感果。我们今天修因,必定有果报,法藏修的是什么因,感那样殊胜的果报,我们今天修的是什么因,我们将来是个什么果报?愈想愈可怕。我们今天没有离开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一样没离开,而且心里面还存在著贪瞋痴慢疑,这五种烦恼没断,这是根本烦恼,没断。我们今天在努力认真修学佛法,自行化他,这修的是人天的大福报。我们对於弘扬佛法非常认真、非常努力,将来的果报是什么?给诸位说,大罗刹、大阿修罗,果报是这些。福报现前的时候,你贪瞋痴慢再现前,那就要杀人了。你一生当中不晓得要杀害多少众生,你也可能发动世界大战,也可能杀亿万众生。杀完之后,再入阿鼻地狱去受报。我们今天修的是这个东西。所以,三途六道是善恶业因果报的循环相续,你杀了这么多人,杀了这么多众生,众生将来要杀你。你杀一千个人,将来每个人杀你一次,你就要被杀一千次,就是这么个帐。
我们讲佛法,对初学的人不便讲,老同修就没有忌讳。你们天天吃肉,肉很好吃,实在讲,肉是最不好吃的,为什么?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,你吃它半斤,你来生要还它八两,因果报应丝毫不爽。佛经上讲,「人死为羊,羊死为人」,今天你是人,它是羊,你吃它的肉;来生的时候,它变成人,你变成羊,它再吃你的肉,冤冤相报没完没了。这个杀害、瞋恨的念头,怎么能够消除得了?几个众生觉悟了,你去吃鸡肉,那个鸡一想,过去我吃你,现在我还你,算了,我帐就了了,它不生瞋恨心,哪有这个道理?你看你杀鸡,鸡飞狗跳,到处乱跑,它要逃命,它并不甘心情愿被你杀。这就是那股怨恨之心没有法子化解,怨恨累积久了,就是世界大战。所以佛讲得很好,要想世上没有刀兵劫,刀兵劫是战争,这是最残酷的,佛说了,除非众生不吃肉。众生都不吃肉,世间就不会有战争,战争的因消灭掉了。所以我们看到吃肉的人,好像吃得很开心,我们看到知道,他又欠了帐。欠了将来一定要还,欠命的还命,欠钱的还钱。
这个世间,说实在的话,谁都不能占谁的便宜,谁也不会吃谁的亏,公平到极处。你只要把三世因果看清楚了,你就晓得世界是公平的,点点滴滴都有前因后果。所以佛说得好,众生畏果,众生造因的时候迷惑颠倒,果报现前害怕了。菩萨畏因,菩萨清楚,菩萨对於因果报应这个现象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所以起心动念不会有一个恶念对众生,不敢造恶业,知道造作恶业会有果报的。
「心心不异」就行了,心心不异实在讲就是三昧、就是禅定。凡夫前面一个念头跟后面一个念头不一样,一天到晚胡思乱想。所谓修行有功夫,什么叫功夫?他心心不异就是功夫,他能够保持,他能够守在一个境界里头。
『具足五劫』,五劫的时间,『思惟摄取』,这是智慧。思惟不是研究,如果我们照字面来解释那就错了。思惟是表菩萨的三慧,闻慧、思慧、修慧,是菩萨三慧。『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』,这是功夫。他的行是什么?纯善之行,没有丝毫的恶念,没有丝毫不善之行,所以他的果报是清净庄严的净土,这个不可思议。我们读了《无量寿经》,见到阿弥陀佛的修学,就应当要发心效法。佛能这样做,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?我们今天看不破、放不下,实在说,我们今天能够得到的这一点点,是太可怜、太微薄,你能把这一点点东西放弃掉之后,你所得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。眼前你得到这一点点小利你不肯舍弃,西方极乐世界你永远没分,为什么?道理很简单,西方极乐是自性变现出来的,眼前这一点小小的福报利益,你在这里头分别执著坚固的不肯舍弃,这是大烦恼,障碍心性,心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。西方极乐世界,就是心性圆满的现前。
虽然是阿弥陀佛他修的净土,十方世界每一个去往生的人,又何尝不是自己修的净土?因为你自己修的,跟阿弥陀佛修的是同样的,所以变现出来的境界自他不二,身土不二。极乐世界是不二法门,极乐世界是三三昧,空、无相、无愿,《无量寿经》世尊给我们讲解得很详细、很明白。我们不修弥陀行,怎么能往生?所以读经、持名都要修弥陀行,才能往生;如果读经、念佛不修弥陀行,那就是古人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你一天《无量寿经》念十遍、念二十遍,佛号念十万声、二十万声,都没用,还是不能往生,为什么?心跟佛的心不一样,行跟佛的行不一样,就不能相应。佛心清净,佛的行清净,这是我们一定要重视的。
【唐译云,於彼二十一亿诸佛土中所有严净之事,悉皆摄受,既摄受已,满足五劫,思惟修习。】
唐译的这一段文跟魏译的是一句,译法不一样。唐译的比较清楚,魏译的简单,魏译是康僧铠译的,译得比较简单,但是意思还是很圆满。
『二十一亿诸佛土』,「二十一」前面说过了,它不是数字,它是表法的,代表大圆满。因为密宗以二十一表圆满,十六、二十一都是他们表圆满的意思。二十一扩充到亿,那就是大圆满,所以这是代表大圆满。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,一切诸佛刹土都包括在其中,一个都不漏。这些诸佛土中,善恶不平等,果报不一样,阿弥陀佛统统见到,像现在观光考察,每个佛国土他都去访问过、都去调查过。善因善果,他就学习,恶因恶果,他把它修正,极乐世界是这样造成的。
『所有严净之事,悉皆摄受』,就是他统统都明了了,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里面因缘果报,没有不清楚的、没有不明了的。『既摄受已』,他自己就回去修了,修他自己的净土。『满足五劫』,以五劫这么长的时间,『思惟修习』,思惟修习可说用高度的智慧,取人之长,舍人之短。看到十方国土善的好的,他采取,不好的他加以修正,他做这个事情,用了五劫的时间,这才成就极乐世界。所以,极乐世界不是凭空想像成就的,不是的。今天我们看这段文,用现代科学眼光来观察,非常符合於科学的精神。他是接受老师教诲之后,再去游览、去考察,中国古人所谓「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」,行万里路是考察,这个学问才是真实的。所以他有非常丰富的经验。
【宋译云,住一静所,独坐思惟,修习功德,庄严佛刹,发大誓愿,经於五劫。】
宋译也是这段文,意思跟前面也很相似,从这个文比较看是大同小异。前面没有讲到『住一静所,独坐思惟』,没有这个意思。是不是法藏比丘真的找一个地方去闭关?这个现象不就现在所谓闭关、住茅蓬的现象吗?如果我们要这样去体会,那叫望文生义,完全就字面上来看。其实不能做这种解释,做这种解释,解释的面非常的窄小,不是大乘菩萨所为。「住一静所」,静就是清净心,我们这样去体会是有根据的。在诸大乘经教里面,最明显的中国的禅宗,经典里面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这些大乘经,里面所讲的禅坐都是取其意而不取其事相。你看六祖讲的坐禅,坐是什么意思?坐是不动的意思,什么不动?心不动。由此可知,所谓是行住坐卧都是禅。所以他这个坐,不仅是盘腿在那里打坐,他走路也叫坐,他睡觉也叫坐,他用这个来表示,心里头不起心、不动念这个叫坐。禅是什么意思?禅是不著相,无论是什么样的境界,他也清楚、也明白,但是他决定不分别、决定不执著,这个叫禅。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两句,不取於相是禅,如如不动是坐。
了解这个意思,我们看这一句我们体会就不一样。住一静所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「独坐思惟」就是今天讲的观照。如果真的有思惟,那就落到意识里头去了,那不是佛,不但不是佛,连菩萨也不行。有思惟的菩萨,那个菩萨地位不高,没有见性的菩萨用八识,有思惟。明心见性的菩萨没有思惟,转八识成四智,他用的是智照,没有思惟,像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照见五蕴皆空」。所以此地独坐思惟是观照的意思。
『修习功德』,修习功德就是讲的前五识的作用,我们眼耳鼻舌身,这是工具,要去做。所有一切的造作,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。『庄严刹土』是接引众生,提供给一切众生最好的修学道场。这个道场里面没有障碍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无碍法界,它是真的普贤菩萨的法界。在这个里面修行成就快速,没有障碍。『发大誓愿,经於五劫』,发大誓愿就是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我们在讲经的时候给诸位详细介绍过。他不是一次发的,是五劫当中有前后所发的,每一愿发愿都有他特别的因缘。所以这个愿不是自己在家里想著怎么发的,不是的。见到一些事,譬如说第一愿,见到十方世界有三恶道,看到三恶道太苦、太残酷了,於是他发一个愿,我的国土将来没有三恶道。所以愿,都是这么来的,不是自己凭空想像的。四十八愿愿愿都有发愿的原因,你仔细去观察,你才感觉到这部经之可爱,我们中国人所讲合理、合情、合法,他真的做得非常圆满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九十二面,从十九段看起:
【天台宗立六种善恶,一人天之善,二二乘之善,三小乘菩萨之善,四通教三乘之善,五别教菩萨之善,六圆教菩萨之善。】
这就是说明,善恶并没有一定的标准,实在讲,它完全符合佛在经上所说的,佛无有定法可说。世出世间都没有定法,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。不但没有定法,要讲实话,它是无法可说,那才是真实话。善与恶的标准完全看众生,所谓「顺益违损」,顺自己意思,每个人的意思不一样,也就是每个人的爱好不相同。各个人喜爱的标准不一样,善恶哪有标准?所以这些标准,都是佛随众生心而建立的,佛心里面没有,诸位要记住,佛的心是清净的,决定没有分别执著。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,哪有什么善恶?善恶是二法,凡夫才有,圣人没有。
天台里面讲的六种善恶,除了『圆教菩萨之善』以外,其他的都是随顺凡情分别执著而建立的,别教也都没有完全离开。圆教那是随顺性德而建立的,那个不一样,因为圆满菩萨是在一真法界的。虽然这么说,圆教菩萨里面,果位也有浅深差别不同。像我们看《华严》,《华严》是圆教,圆教初信位到十信位没有见性,没有见性还是随顺妄想分别执著。初住以上见性了,出离十法界,那个标准是绝对的标准。由此可知,圆初住以下的都没有标准,就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,这是我们要分别得清楚,而这些事实不难体会。
随著众生觉、迷浅深广狭之不同,於是善恶的标准会起变化。你说小朋友,一、两岁的小朋友,什么是善?有人给糖给他吃,那就很善,他不知道别的,只知道这些,他的标准就在此地;到渐渐长大了,他善恶标准逐渐的在改变。所以你只要细心去观察,你就明了了。而在我们自己自身,譬如我们现在学佛,我们读佛经,我们对於经典的领悟,对於教义的体会,也是一年跟一年不相同。读诵、研究一遍跟一遍不相同,特别是发心出来讲经的这些同修,他的感受就更显著。遍遍不一样,年年不一样,就是你领悟的深度、广度不相同。所以哪里有标准?这是我们认清楚,它的原则是有的、是不变的,标准实在是太多了,不是一定的。原则就是「顺益违损」,就是我们这一面第四行的顺益,第一句里头「虽於此世能为顺益」,第五行里面「虽於此世能为违损」,顺益违损是原则,这个原则是不变的,但是标准那是太多了。明了这个道理,天台六种善恶的大意就能够体会到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义寂师曰,净土之中有麤妙异,粗即变化,妙即受用。】
这是说明,净土里面有粗、有妙,『异』是不同,『粗』有粗的不同,『妙』有妙的不同。粗是讲的变化,诸佛的净土可以说是千变万化,种种不同;妙是讲受用,受用也不一样。但是在不一样里面,也有个不变的原则,原理原则是不会变的。国土与众生的受用,总不外因缘果报,所以天台大师讲解《法华》的时候,将《法华经》里面的十如是展开为百界千如。这个意思好,这个意思非常的圆满,说明六道、十法界的理、事、真相。当然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了一个总纲领,那就是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这两句是总原则、总纲领。但是这两句话我们对它的体悟,实在讲,不但是每个人体悟的深广程度不一样,就是自己本人,对於这两句话,每一年的体悟也不一样。只要你真正用功修行,你会觉得佛这两句话义趣无穷,深广无尽。我们对这两句能够认识多少,能够体会几分?它的深广是无有穷尽的,这是佛法微妙之处。
讲到现象上来说,就是《法华经》上讲的,如是性、如是体、如是因、如是缘、如是果、如是报,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,佛在经上讲了十如是。而十如是,一般人也不容易体会,我们把它讲得更浅一点、更白一点,是什么东西?是业因果报循环相续的现象,我这么说大家容易懂,百界千如就是详细说明这个现象。六道轮回如是,十法界也如是。只要没有入一真法界,入一真法界就超越了,在十法界以内的,这个事实,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是业因果报循环相续,就这么回事情。你把这个事情真的就看穿了,我们常讲看破,真的看破了。
离开业因果报的循环相续,什么都没有!而业因果报的循环,说实在话,恶多善少,苦多乐少,几个人修圆满的乐因、善果?大家都懂得要多做好事,不要做坏事,多做好事,好事就是善事,善的标准在哪里?不一定。自己喜欢的就是善,自己讨厌的就是恶,所以善恶标准不是个公正、公平的标准,是随他自己好恶来立标准。感受的果报,可不是如自己的理想,那个不一样。所以,要真正做到至善之果,像韦希提夫人在《观无量寿经》里所说的,希望自己生生世世,眼不见恶色,耳不闻恶声。这是真正善果,不但是真实的善果,实在讲是至善之果。一个人在一生当中,生生世世,眼不见恶色,耳不闻恶声,那要修什么因你才能够得到这样圆满的果报?必须从今而后,生生世世,对人对事对物不起一个恶念,你才能感到这样圆满的果报。我们能不能做到?要是不能做到,这个果报只是你的理想,你决定做不到;必须要修至善圆满的因,才能够得至善圆满之果。我们为什么做不到?说实在的话,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搞清楚,所以你做不到。没有搞清楚的时候,处处执著有个我,病根就在此地。而不晓得佛在经论里面真的是苦口婆心,千言万语,告诉我们事实真相,没有我。没有我,起个我的念头,坏了,哪里有我?说穿了,生命是什么?现代科技发达,科学昌明,把佛在经上讲得这些事理证实了不少,生命在刹那之间。
《金刚经》上讲「如露亦如电」,佛经上用「石火电光」来比喻。现在科学证明了,生命确实非常的短暂。现代的科学家已经不承认有物质的存在,物质现象是什么?波动的现象。我们以为有物质存在,是一种幻觉,不是真实的,那个幻觉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梦幻泡影」,哪有实在?如果在这方面能有相当程度的体悟,我的念头就断了。我的念头断了,情执断掉了,不会再起心动念都为我,你就不会造业,这样才能够消业障,才能得真实的受用。这个真实受用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三昧,三昧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,就是正常的享受,你才能得到正受。如果有我、有人、有众生、有寿者,四相具足,你决定不得三昧。所以说,什么时候你能够得三昧,离了四相就得三昧。
这是讲变化与受用,这个好,这个意思很圆满,文字很简单、很简洁,意思很圆满。
【会疏曰,夫国土者,即众生之影响耳,形修则影长,形短则影促。】
这个比喻也比喻得非常好。『国土』尚且如此,何况我们这个人身!国土从哪里来?也是从想像变现出来的,正是一切法从心想生,还是从心想生的。所以,依报随著正报转,国土是依报,山河大地、虚空、星球。『即是众生之影响』,影,有个形才会有影,我们在日光、灯光底下,我们有个人身,才会照著有个影子。影子是假的,这个大家很容易懂,影子不是真的。响是什么?回音,我想很多同修都有这个经验,在山谷里面长啸一声,接著就有回音过来。回音如这个身影是相似的,一样的虚妄。这个比喻就是说,山河大地是依报,依报是正报之影响而已,它哪里是真的?
『形修』,修是长,底下有个括弧解释,修的意思就是长。形长,身体高,他影子就长;『形短』他影就『促』,促就是短的意思。由此可知,依报环境的善恶完全受人心的变化,人心善,依报的环境就美好,风调雨顺,五谷丰收,人民安乐。我们看现在这个世间,无论哪个地方灾变无穷,在过去历史当中,没有像现在这么频繁、这么严重。今天这个世间许多有学问的人,科学家、哲学家、宗教家,他们虽有智慧,没有能够找出这些频繁灾变的原因,他没找到。他们今天说实在话,目标、方向搞错了,他们向物理方面来探讨,不知道物理只讲它的表面、表层。比物理更深入进去叫原理,原理是人心,佛法里头讲得透彻、讲得清楚,依报随著正报转,正报是人心。所以不从心性上去求,舍离心性,心外求法,永远不能解决问题,这是现代科学的方向有偏差,心外求法。所以这个几句话意思非常的深远。底下一段:
【净影疏云,天人善恶,泛说一切诸土之因,国土麤妙,泛宣一切诸土之果。】
这是慧远法师说的,隋朝的慧远法师,说『天人善恶』,这是讲『一切诸土之因』,这是依报之因,依报有善恶。讲『国土麤妙』,这是说『一切诸土之果』,果里面讲的受用,一切众生在国土里面的感受。
这一大段,都是给我们说明善恶两个字的意义,用了这么大的篇幅,实在讲,这个篇幅在整个佛法里面,已经浓缩到不能再浓缩了。由此可知,佛在经典里面讲因缘果报讲得多,部部经上都说到。佛为什么要这样说?无非是叫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把自己错误的想法、看法修正过来,从此以后不再造恶因。不但自己感的果报善,也能跟其他众生做善的增上缘。这个做善的增上缘就是讲共业,自己的感受是别业,与一切大众共同享受,这是共业。所以,首先要对於善恶要有相当程度的认识,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则尽量减少过错,这是佛说经目的之所在。再翻过来,看九十三面。
【止观曰,一心具十法界。】
【探玄记曰,一心者,心无异念故。】
我们先看这两句。『一心具十法界』,这个十不是数字,是代表圆满,如果把它看成数字就错了。圆满是无量无边的法界,无有穷尽的法界,总不出一心,就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的法界,都是一心变现出来的。你要是明白了这句话,肯定了这句话,我们可以说你已经不是凡人,决定不是凡人。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,你在这一生当中必定成就,为什么?你的方向正确、目标正确,这一生当中就决定有成就。方向、目标是什么?一心。无论哪一个法门,统统修的是一心,你要是得一心了,你就得无量无边的法界,你就都得到了。为什么?尽虚空遍法界是一心变现的,你就完全得到了。我们今天为什么得不到?因为没有一心,我们的心是乱的,乱心,我们的心是染污的。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原来是自己,现在变成不相识,似乎与自己不相干,活得这么可怜,活得这么苦。实在讲,冤枉!这不是事实真相。
《华严经探玄记》是贤首国师的作品,这句话是贤首大师说的。什么叫一心?『心无异念故』,心里头没有二念,就是一心。什么叫二念?动了念头就是二念;一心没有念,起心动念就落二三。一心的时候,你所见的法界是一真,十法界、无量无边的法界统统变成一真法界,所以你才能够都见到。《无量寿经》上佛告诉我们「洞视彻听」,你见的能力,尽虚空遍法界你都见到;你听的能力,尽虚空遍法界你都听到。六根的能力是圆满的,没有丝毫欠缺,能力是圆满的。只要你得一心,圆满的能力就现前。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得到一个消息,从小乘初果须陀洹到大乘等觉菩萨,要用此地的话来说,他们都是修一心。虽都修一心,他们对於一心的功夫、一心的证入、一心的受用,却有浅深广狭之不同。最浅的、最小的是小乘须陀洹。怎么晓得他们统统修的是一心?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明白,他们统统都是离四相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小乘须陀洹就离相,就离四相了,一直到等觉还是离四相。离四相就是心无异念,我们一天到晚还是起心动念,这怎么得了!
假如我们明白这桩事情,肯定这桩事情,就是「一心具十法界」,你对於这句话真的明白了。刚才我说了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我们修净土,念佛也好、读经也好,修什么?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修掉,这叫真修行,这个人真正叫从根本修。《弥陀经》上给我们讲的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是修行门的总纲领。《弥陀经》讲一心不乱,《楞严经》大势至菩萨讲的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都摄六根就是不乱,净念相继就是一心,说法不一样,意思没有两样,真的是千经万论,处处提示。实在说,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太重,佛的千言万语我们都还没有能听懂,依旧无法体会,在日常生活当中,还是乱心、还是杂念。以乱心、杂念来念佛、修净土,也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,种个远因,这一生当中不会往生的。这一生当中要想真正得往生,总要与一心要相应;纵然不能完全相应,也应该多少有一些气氛。天台大师所讲的,不能真正相应,至少要做到相似位;相似位做不到,也应该做到观行位。观行位是真肯做、真的在做,虽然没有做成功,真做,方向、目标没错,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,认真依教修行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教行信证文类曰。】
这是古代日本法师所做的。
【言一念者,信心无二心,故曰一念,是名一心,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。】
这个说得好,实在讲是净宗的过来人,若不是过来人,这句话说不出来。净土真正的因,就是往生的因,是什么?心清净,就是一心。所以修净土的同修,无论在家、出家,一定要觉悟,觉悟什么?我这一生决定要往生,你这就觉悟了。我这一生要修福,要多做好事,要普度众生,说老实话,你还是在迷惑颠倒,你并没有觉悟。修的福报再大,不能往生,不能了生死出三界。六祖大师在《坛经》里说得很好,这桩事情,就是生死大事,福不能救,再大的福报,与这个事情不相干,你修福干什么?弘法利生是修福。最要紧的是了生死,永脱轮回,这个人叫真正觉悟。
所以,在你了生死还没有真正把握的时候,古来的祖师大德教给我们,叫一门深入,这个有道理。一门就是帮助我们了生死,帮助我们成就修行的大业,弘法利生的事情附带做。弘经,我学《无量寿经》就只弘《无量寿经》。人家问我《弥陀经》,《弥陀经》我没有学过,你去请教别的法师。你要是说,说这个话太难为情,那你看看《华严经》上五十三位善知识,那各个都难为情。他们就是学一门,善财童子问第二门,他说这个我不会,你去请教别人,他不觉得难为情,那是法身大士。所以,我常常劝同修,做专家,不要做通家。不要是样样都会、样样都能,样样都会、样样都能,往生就不能,你损失太大了。如果你一生在一部经上,不管是什么经,你的心是定的,你的心是清净的。心净则国土净,这是你往生净土,了生死出三界的真因,你修了。这才叫做自利利他,不要搞得太多、太杂。我劝大家句句都是真实话。
选定一部经,一门深入,一生当中就依一部经,就讲一部经,古大德有例子。净宗古德有一生专讲《观无量寿经》,讲两百多遍,这是我们最好的榜样,真正是一门深入,这一部经熟透了。熟透了,你在里面就有境界,你就有悟入。悟入之后,这一部经你要是对别人宣说,的确得辩才无碍,这个经可以浅讲、可以深讲,可以长讲、可以短讲。短讲,一、两个小时就讲圆满;长讲,一、两年都讲不完。你有这个能力,你真的贯通了!这都是事实。
一、两个小时把一部《弥陀经》讲完,也许诸位同修不相信,实在讲这个例子太多了。我最初在台中学讲《阿弥陀经》,李老师规定我们的时间多久?四个半小时,一部《弥陀经》,从「如是我闻」到「信受奉行」,讲得清清楚楚。那个时候我们的学习进度是一个星期讲一次,一次是四十五分钟。他一次是一个半小时,但是讲台上是两个人,一个讲国语,一个讲台语。九十分钟两个人分,一个人就是四十五分钟,五次讲圆满。所以总共的时间只有四个半小时,这部经就讲圆满了。简单的介绍,两个小时很适合。长讲,我在台北图书馆讲过《弥陀经疏钞》,一共讲了好像三百三十五次,一次一个半小时,那是长讲。你才晓得这个经可长可短、可浅可深,一门深入就对了,对自己有绝对的利益,真的是保证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成佛。
如果要想做通家,要想广学多闻,这一生超越轮回往生不退就很难了,可能就发生障碍,就不能够如愿,这个损失没有法子弥补的,不能不知道。所以中国、日本这些古大德,这些教训,字字都是真实不虚,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,依教奉行。第二十六段:
【汉译曰,我当奉持,当即中住。】
汉译多了四个字,会集本是『我当奉持』,汉译的原文还有四个字,『当即中住』。即是即刻,要把心守在这个地方。这是说什么?佛的教诲,佛教导我们怎么做,就能够依教奉行,把心安住在老师教诲之中,这就是「奉持」的意思,就是「中住」的意思,不违背教诲。法藏比丘亲近自在王如来,自在王如来是他的老师,他之所以有这样殊胜的成就,这样快速的成就,真正的原因是什么?就是这一句。他能够遵守老师的教训,奉行不违,所以他能成就。这种修学的态度,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师资道合,这是真正的学生。真正的学生难找,有很多有成就的大德,一生当中一个都遇不到,所谓的是学生要找一位好老师,难,老师要找个好的学生更难,到哪里去找?什么叫好学生?百分之百的服从,完全能够依教奉行,这才是好学生。经上讲的第一弟子,第一弟子的条件就是在此地。法藏比丘确实是自在王如来的第一弟子,所以他有这样殊胜的成就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条,二十七。
【宗门曰,心心不异谓之保。】
这是讲「保持」。什么是保持的意思?『心心不异』,前心跟后心一样的,没有改变,这叫保持。前心是清净心,后心还是清净心;前心是平等心,后心还是平等心,没有改变。这是解释受持的意思。你怎么能保得住?心心不异,这才叫保持。底下:
【魏译云,具足五劫,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。】
这是说阿弥陀佛修成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是他的果报,修因一定感果。我们今天修因,必定有果报,法藏修的是什么因,感那样殊胜的果报,我们今天修的是什么因,我们将来是个什么果报?愈想愈可怕。我们今天没有离开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一样没离开,而且心里面还存在著贪瞋痴慢疑,这五种烦恼没断,这是根本烦恼,没断。我们今天在努力认真修学佛法,自行化他,这修的是人天的大福报。我们对於弘扬佛法非常认真、非常努力,将来的果报是什么?给诸位说,大罗刹、大阿修罗,果报是这些。福报现前的时候,你贪瞋痴慢再现前,那就要杀人了。你一生当中不晓得要杀害多少众生,你也可能发动世界大战,也可能杀亿万众生。杀完之后,再入阿鼻地狱去受报。我们今天修的是这个东西。所以,三途六道是善恶业因果报的循环相续,你杀了这么多人,杀了这么多众生,众生将来要杀你。你杀一千个人,将来每个人杀你一次,你就要被杀一千次,就是这么个帐。
我们讲佛法,对初学的人不便讲,老同修就没有忌讳。你们天天吃肉,肉很好吃,实在讲,肉是最不好吃的,为什么?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,你吃它半斤,你来生要还它八两,因果报应丝毫不爽。佛经上讲,「人死为羊,羊死为人」,今天你是人,它是羊,你吃它的肉;来生的时候,它变成人,你变成羊,它再吃你的肉,冤冤相报没完没了。这个杀害、瞋恨的念头,怎么能够消除得了?几个众生觉悟了,你去吃鸡肉,那个鸡一想,过去我吃你,现在我还你,算了,我帐就了了,它不生瞋恨心,哪有这个道理?你看你杀鸡,鸡飞狗跳,到处乱跑,它要逃命,它并不甘心情愿被你杀。这就是那股怨恨之心没有法子化解,怨恨累积久了,就是世界大战。所以佛讲得很好,要想世上没有刀兵劫,刀兵劫是战争,这是最残酷的,佛说了,除非众生不吃肉。众生都不吃肉,世间就不会有战争,战争的因消灭掉了。所以我们看到吃肉的人,好像吃得很开心,我们看到知道,他又欠了帐。欠了将来一定要还,欠命的还命,欠钱的还钱。
这个世间,说实在的话,谁都不能占谁的便宜,谁也不会吃谁的亏,公平到极处。你只要把三世因果看清楚了,你就晓得世界是公平的,点点滴滴都有前因后果。所以佛说得好,众生畏果,众生造因的时候迷惑颠倒,果报现前害怕了。菩萨畏因,菩萨清楚,菩萨对於因果报应这个现象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所以起心动念不会有一个恶念对众生,不敢造恶业,知道造作恶业会有果报的。
「心心不异」就行了,心心不异实在讲就是三昧、就是禅定。凡夫前面一个念头跟后面一个念头不一样,一天到晚胡思乱想。所谓修行有功夫,什么叫功夫?他心心不异就是功夫,他能够保持,他能够守在一个境界里头。
『具足五劫』,五劫的时间,『思惟摄取』,这是智慧。思惟不是研究,如果我们照字面来解释那就错了。思惟是表菩萨的三慧,闻慧、思慧、修慧,是菩萨三慧。『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』,这是功夫。他的行是什么?纯善之行,没有丝毫的恶念,没有丝毫不善之行,所以他的果报是清净庄严的净土,这个不可思议。我们读了《无量寿经》,见到阿弥陀佛的修学,就应当要发心效法。佛能这样做,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?我们今天看不破、放不下,实在说,我们今天能够得到的这一点点,是太可怜、太微薄,你能把这一点点东西放弃掉之后,你所得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。眼前你得到这一点点小利你不肯舍弃,西方极乐世界你永远没分,为什么?道理很简单,西方极乐是自性变现出来的,眼前这一点小小的福报利益,你在这里头分别执著坚固的不肯舍弃,这是大烦恼,障碍心性,心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。西方极乐世界,就是心性圆满的现前。
虽然是阿弥陀佛他修的净土,十方世界每一个去往生的人,又何尝不是自己修的净土?因为你自己修的,跟阿弥陀佛修的是同样的,所以变现出来的境界自他不二,身土不二。极乐世界是不二法门,极乐世界是三三昧,空、无相、无愿,《无量寿经》世尊给我们讲解得很详细、很明白。我们不修弥陀行,怎么能往生?所以读经、持名都要修弥陀行,才能往生;如果读经、念佛不修弥陀行,那就是古人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你一天《无量寿经》念十遍、念二十遍,佛号念十万声、二十万声,都没用,还是不能往生,为什么?心跟佛的心不一样,行跟佛的行不一样,就不能相应。佛心清净,佛的行清净,这是我们一定要重视的。
【唐译云,於彼二十一亿诸佛土中所有严净之事,悉皆摄受,既摄受已,满足五劫,思惟修习。】
唐译的这一段文跟魏译的是一句,译法不一样。唐译的比较清楚,魏译的简单,魏译是康僧铠译的,译得比较简单,但是意思还是很圆满。
『二十一亿诸佛土』,「二十一」前面说过了,它不是数字,它是表法的,代表大圆满。因为密宗以二十一表圆满,十六、二十一都是他们表圆满的意思。二十一扩充到亿,那就是大圆满,所以这是代表大圆满。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,一切诸佛刹土都包括在其中,一个都不漏。这些诸佛土中,善恶不平等,果报不一样,阿弥陀佛统统见到,像现在观光考察,每个佛国土他都去访问过、都去调查过。善因善果,他就学习,恶因恶果,他把它修正,极乐世界是这样造成的。
『所有严净之事,悉皆摄受』,就是他统统都明了了,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里面因缘果报,没有不清楚的、没有不明了的。『既摄受已』,他自己就回去修了,修他自己的净土。『满足五劫』,以五劫这么长的时间,『思惟修习』,思惟修习可说用高度的智慧,取人之长,舍人之短。看到十方国土善的好的,他采取,不好的他加以修正,他做这个事情,用了五劫的时间,这才成就极乐世界。所以,极乐世界不是凭空想像成就的,不是的。今天我们看这段文,用现代科学眼光来观察,非常符合於科学的精神。他是接受老师教诲之后,再去游览、去考察,中国古人所谓「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」,行万里路是考察,这个学问才是真实的。所以他有非常丰富的经验。
【宋译云,住一静所,独坐思惟,修习功德,庄严佛刹,发大誓愿,经於五劫。】
宋译也是这段文,意思跟前面也很相似,从这个文比较看是大同小异。前面没有讲到『住一静所,独坐思惟』,没有这个意思。是不是法藏比丘真的找一个地方去闭关?这个现象不就现在所谓闭关、住茅蓬的现象吗?如果我们要这样去体会,那叫望文生义,完全就字面上来看。其实不能做这种解释,做这种解释,解释的面非常的窄小,不是大乘菩萨所为。「住一静所」,静就是清净心,我们这样去体会是有根据的。在诸大乘经教里面,最明显的中国的禅宗,经典里面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这些大乘经,里面所讲的禅坐都是取其意而不取其事相。你看六祖讲的坐禅,坐是什么意思?坐是不动的意思,什么不动?心不动。由此可知,所谓是行住坐卧都是禅。所以他这个坐,不仅是盘腿在那里打坐,他走路也叫坐,他睡觉也叫坐,他用这个来表示,心里头不起心、不动念这个叫坐。禅是什么意思?禅是不著相,无论是什么样的境界,他也清楚、也明白,但是他决定不分别、决定不执著,这个叫禅。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两句,不取於相是禅,如如不动是坐。
了解这个意思,我们看这一句我们体会就不一样。住一静所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「独坐思惟」就是今天讲的观照。如果真的有思惟,那就落到意识里头去了,那不是佛,不但不是佛,连菩萨也不行。有思惟的菩萨,那个菩萨地位不高,没有见性的菩萨用八识,有思惟。明心见性的菩萨没有思惟,转八识成四智,他用的是智照,没有思惟,像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照见五蕴皆空」。所以此地独坐思惟是观照的意思。
『修习功德』,修习功德就是讲的前五识的作用,我们眼耳鼻舌身,这是工具,要去做。所有一切的造作,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。『庄严刹土』是接引众生,提供给一切众生最好的修学道场。这个道场里面没有障碍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无碍法界,它是真的普贤菩萨的法界。在这个里面修行成就快速,没有障碍。『发大誓愿,经於五劫』,发大誓愿就是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我们在讲经的时候给诸位详细介绍过。他不是一次发的,是五劫当中有前后所发的,每一愿发愿都有他特别的因缘。所以这个愿不是自己在家里想著怎么发的,不是的。见到一些事,譬如说第一愿,见到十方世界有三恶道,看到三恶道太苦、太残酷了,於是他发一个愿,我的国土将来没有三恶道。所以愿,都是这么来的,不是自己凭空想像的。四十八愿愿愿都有发愿的原因,你仔细去观察,你才感觉到这部经之可爱,我们中国人所讲合理、合情、合法,他真的做得非常圆满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