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六十三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63
请掀开经本,第九十一面,第十二段看起:
【悲华经曰,所现佛国,或有世界,严净妙好,乃至或有世界,有大火灾,又或有世界,纯是菩萨,遍满其国,无有声闻缘觉之名,又或有世界,清净微妙,无诸浊恶。】
上次讲到这个地方。从这段经文里面我们仔细去观察,每个世界,佛佛虽然道同,但是众生的根性、因果的差别,就有很大的悬殊。像三灾,我们说过了。『纯是菩萨』这个世界,由於佛的愿力不一样,譬如西方极乐世界纯是菩萨,确实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那个世界没有声闻缘觉之名。尤其殊胜是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,这是在十方诸佛刹土里面无比的殊胜。末后这句说,『或有世界,清净微妙,无诸浊恶』,可见得这个世界众生心清净,心地善良。经论里面常讲,一切法从心想生,又说依报随著正报转。我们知道这个原则,佛经里面所说这些现象,大致上都能够理解了。
根据这个道理、这些事实,我们再细细观察,我们自己现前居住的世界。过去世的,我们从历史的记载能够体会到一些,可是印象当然不会深刻,但在这一生当中,我们亲眼所见的、亲耳所闻的,印象就深刻了。尤其是最近的五十年,从二次大战结束到现在,这世界每个国家地区,五十年当中产生了哪些变化?实在讲由清净变成了浊恶。环境变了、人心变了,五十年前的人跟五十年后现代人,他们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完全不一样。那个时候实在讲已经是相当浊恶,可是人还守信,还有几分道德的观念,虽然做坏事,还不敢昧著良心,可是五十年之后的今天不一样。所以,人心跟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变,这是我们学佛人不能不知道的。再看底下这一段:
【法集经云,菩萨摩诃萨,得彼诸佛如来天眼。】
这是《法集经》里面的一句经文,上下句我们没看到,单单看这一句,意思就比较上难懂。他怎么得『诸佛如来天眼』?这个经的上下文我们没有看到,但是在推想当中,这得佛力的加持,正如同念佛这些菩萨,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一样。
【大智度论曰,天眼彻视,则不动而遍至,十方不来,比丘亦不往,如佛天眼故,十方国土皆悉一时睹见也。】
这个境界不是普通菩萨的境界,普通菩萨还没有这个能力,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。像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天眼洞视,天耳彻听,这是一真法界,所谓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这样的菩萨才有这个能力。这也是我们平常在经上所读到的入不二法门,这是入不二法门的境界,真实的,决定不是虚妄。前面我们曾经读过三三昧,空、无相、无愿,《无量寿经》上有「入空无相无愿法门」。三三昧的法门也就是不二法门,这是讲不二法门的境界。
到这个境界里面,动跟不动没有了;如果还有动、还有不动,那是二法。所以这个境界很难懂、很不容易体会。动与不动是一不是二,你才能入得了这个门。如果你要说动不是静,静不是动,你这个门入不进去,你在门外。什么时候动静是一不是二,你才能入法身大士的境界。实在说,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能够入得进去?这个境界佛在经论上常讲,菩萨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。由此可知,破无明就是破二的这个观念,什么时候这个念头没有了,你无明就破了。克实而论,破二的念头,就是破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。你在境界里头稍稍动心,就变成二,心一动,动跟不动就是二,你怎么能入得了不二法门?
所以这个意思,从这四句话里面细细的去体会。於一切境界当中,对人对事对物学著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著。并不是叫你不见色、不闻声,不是这个意思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人家这里说得很清楚,『天眼彻视』,彻视没有障碍,尽虚空遍法界他都见到了。所以『不动而遍至』,不动,为什么可以遍至?因为十方法界都是自性变现的。到你真正入不二门,就是见性,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,见了性之后,虚空法界哪里会有二?没有二,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。
这也是佛经,每部经文一开端「如是我闻」,那个如是的意思,如是就是不二,二就不如是了。如的意思我们也说得很多,要能体会。「如」是性如其相,相如其性,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那是如是的意思。一定要到这个境界才有真实的受用,不入这个境界,佛法上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得不到。要想入这个门,没有别的,就是定功,就是修禅定。念佛人所谓是念佛三昧,这里面也说得很多,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。
要想住三三昧,心不清净怎么行?心要清净,一定要离妄想执著。你有妄想,不会清净,有分别执著也不会清净。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,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。我们凡夫都会起心动念,用功的人用什么功?就是把这些念头打掉。净宗殊胜,净宗方便,用什么方法?一句阿弥陀佛,才起心动念,阿弥陀佛,把那个念头打掉。才有分别执著,阿弥陀佛,把分别执著也打掉,用这个方法。读诵大乘还是把念头打掉,这是经上常讲的读诵,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,这是佛在经上常常劝我们的。
读诵决定不能研究,读诵要一研究,就变成读世间书一样,世间人读世间书。老子所说的,「为学日益」,这是世间。益是什么?要增长知识,你看得多,读得多,你的知识、常识很丰富,增长这个;为学日益,益是天天增加。「为道日损」,修道人不一样,修道的人的目的在哪里?要把分别执著妄想天天减少,损,不能增加。所以你要懂得,读经是修定,也是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给读掉,因为心集中在经文上,他就不会打妄想。经文都不可以分别、不可以执著,就是一直念下去。你这部经念一个小时,是修一个小时的禅定,念两个小时是修两个小时的禅定,是在修定。用这种方法,逐渐使自己的心清净,清净心生智慧。
现在读经的人很多,但他不是佛教我们读经的意思,他不是这个意思。他读经是在里面分别执著,佛这句话什么意思,那句话怎么讲,他在搞这些,这是完全搞错了。你所想的、你所理解的,全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佛是什么意思?「开经偈」上讲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给诸位说,如来真实义是没有意思,没有意思才是真实义,有意思就不是真实义。有意思就不一样,我的意思跟你的意思怎么会一样?不可能一样。佛佛道同,佛佛为什么道同?都没有意思,都没有意思就一样,有一点点意思就不一样;有一点点意思,那就是等觉菩萨,有一点点意思,到什么意思都没有,他就成佛了。我们今天偏偏要有意思,这就很糟糕。诸位同修要想真干,真干你要真懂,什么意思都没有,那就是真的。我们学经、学教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,你才是学到真东西,如果只是在经教、文字里面去打转,你错了。佛不骗人,佛不迷人,是你自己迷了。
『十方不来』,这跟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状况讲起来,体会就更深刻了。我们往生,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到我们这儿来,我们去了没有?我们也没有去。你看古人所说的话很有味道,「生则决定生」,因为往生,决定往生,「去则实不去」。生决定生,去又没有去,没有去你怎么往生?这个话真的是不好懂。可是在现代,科技发达,确实许多地方科学技术帮助我们解答了。现在所谓是转换时空,转换时空你还要不懂的话,现在电视机很普遍,换个频道,这个好懂了。实在讲,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换个频道,那个频道一打开,就是西方极乐世界。
末后一句是比喻,『如佛天眼故,十方国土皆悉一时睹见也』。佛的天眼是圆满的,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,佛没有见不到的,没有不清楚的。这一定要真实功夫。末后这一段:
【会疏曰,无有此上,故云无上,超胜诸愿,故曰殊胜,谓庄严无上故,受乐无上故,光寿无上故,名号无上故,生因无上故,利益无上故,是总四十八愿大体。】
这是称赞弥陀的四十八愿是无上殊胜。为什么称它无上,为什么称它殊胜?这是解释这个意思。『无有此上』,就是十方诸佛所发的大愿都比不上阿弥陀佛,所以阿弥陀佛这个愿就变成了无上的大愿。这是实在的,从哪里看?就是从大愿当中看到,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,这的确是,一切诸佛如来都发愿度众生、成佛道,但是没有法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,没有这个愿。没有说令一切众生修同样一个法门,信愿持名,没有这种愿。因此弥陀的四十八愿,在一切诸佛里头就显示出无上超胜,『超胜诸愿』,超胜诸佛所发的愿,这叫『殊胜』。
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事实真相。『庄严无上』,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我们在经上读过。可是佛在大乘经上也跟我们说,单单讲依正庄严,还有其他诸佛国土超过西方极乐世界很多的,是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够相比的。所以,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并不是最上。为什么在此地称它最上?它最上的原因在哪里?前面都说过了,「四土平等」这个就殊胜。如果单单论实报庄严土,实报庄严土有比极乐世界更殊胜的,但是那一尊佛的凡圣同居土就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。四土统统来比,极乐世界就第一了。要不论前面二土,单单论寂光土、实报土,诸佛刹土有比西方极乐世界更殊胜的。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,我们一定要懂得西方世界超胜在哪里,实在讲就是超胜在凡圣同居土。一切诸佛刹土里面,凡圣没有像西方极乐世界那种状况,他的四土,一即是四,四即是一,生凡圣同居土,就等於同时生实报土、生寂光土。你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见到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,他们是实报土里的等觉菩萨。他方世界,如果不到这个地位,你见不到。可是在西方极乐世界,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见到了。这就是『庄严无上』。
『受乐无上』,永离诸苦,这是事实。十方诸佛世界,我们就以《华严经》来说,毗卢遮那佛的报土,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个阶位,这些菩萨受乐不同。十住菩萨不如十行菩萨,十行菩萨不如十地菩萨,受乐不一样。西方世界受乐平等,这个就无上了。他们所受之乐,实在讲,跟如来果地上相彷佛,得阿弥陀佛本愿加持,这个不可思议。『光寿无量』,光明、寿量无量,这个经上讲的多了。『名号无上』,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称念。佛是用一句名号来接引十方一切众生,上至等觉菩萨,下至阿鼻地狱众生,就用这一句名号来接引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名号无上。『生因无上』,这个诸位应该知道,生因是念佛。你看一切法从心想生,心里头想佛、念佛,正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,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」,在因果里面讲因,没有比这个更殊胜。所以念佛是第一殊胜之因,因行,果报是往生不退成佛,那是『利益无上』,后面这一句就是往生不退成佛。此地所讲的无上殊胜是赞叹四十八愿,无上殊胜,实际上就是四十八愿之体,就是『四十八愿大体』。
念佛的同修,像这些常识是应该要晓得的。因为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,特别是学佛的人,听说你念佛了,他问你念佛的好处在哪里?你总要能说得上几句,念佛的好处在什么地方。请看九十二面,第十六段。
【菩萨璎珞经曰,一切众生识始起,一想住於缘,顺第一义谛起名善,背第一义谛起为恶。】
这个地方的断句可能有点问题。经文的意思是『一切众生识始起』,一切众生,识就是八识,开始起的时候。八识意思很深也很难讲,讲都难了,听懂当然不容易,也不是几句话能讲得清楚的,所以唯识的经论非常丰富。简单的说,我们讲识的作用,就比较好懂。前五识的作用是接触,就是根与境界接触产生的作用,这是前五识。所以前五识叫受,就是感受,前五识是感受。受里面没有分别执著,也没有妄想;换句话说,这个受是平等的受,是清净的受。如果第六意识跟它连起来起作用,那就麻烦了,第六意识分别;第七识再连起来就更糟糕,第七识执著;第八识落种子,落种子将来就要受果报,你要不落这个种子,将来没有果报,第八识落种子。所以八识起作用,它是同时起作用的。如果没有后面这三个,没有第六识、第七识、第八识,前五识的作用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,那就成功了。所以,转八识成四智,这是唯识学派修行的总纲领。
他们怎么修法?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,第六识是分别,他不分别,不分别就变成妙观察。第七识是执著,他不执著,不执著就变成平等性,转末那为平等性智。阿赖耶识不落印象,不落印象就是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。前面五识自然就变成成所作智。诸佛如来以及诸大菩萨,这个大菩萨我们通常都是指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跟一般人差别在哪里?不用八识。圆教初住菩萨不用八识,就转识成智。不用八识,也就是说他对一切世间,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不用分别、不用执著、不落印象,他的心像镜子一样,照外面境界清清楚楚,所以叫大圆镜。我们凡夫用八识,心就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,照一张落一个影像,照两张落两个影像,这里头影像一塌糊涂,无量无边,常常起现行,常常起烦恼。凡夫晚上睡觉为什么会作梦?梦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境界?那都是阿赖耶识里头印象,在睡觉的时候你控制不了它,它起现行。所以梦境很多是过去的,甚至於多生多劫以前的,一些奇奇怪怪的梦。你要是阿赖耶识没有这些种子,哪里会有这些现象出现?有这些现象出现,必定有种子,种子就是阿赖耶里含藏的。
所以「一切众生识始起」,识始起简单的讲,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,才起心动念,『一想住於缘』,起心动念就会住在缘上。「一想」也就是一念,说明时间之短暂,刹那之间,一念之间,就住在缘上。缘有善有恶,善恶的标准是真如本性。随顺自性就是善,『第一义谛』就是自性,就是真如本性。第一义,诸位要晓得,第一义就是净宗上讲的一心不乱。一心是第一义,起一个念头就变成第二义,就不是第一义。所以,第一义也就是不二法门,第一义也就是三三昧,这是真实的境界,决定不是虚妄的。起一个念头,真就变成妄,性就变成识,只要起一个念头,你真如本性就变成八识。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、不能不清楚,明了之后我们才知道功夫要怎么用法。我们今天学佛,好心学佛,但是多少人错用了功,原因在哪里?对於这些道理含糊不清。於是自以为是,误了自己一生,你说冤不冤枉?这真是太冤枉了。
明白这些原理,了解事实真相,我们才知道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实在说只是方法、手段不一样,原理原则决定是相同的。在宗门里面讲,就是明心见性,相宗里面讲就是转识成智,净土宗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。由此可知,断妄、证真,确实是不二法门。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之中、就在起心动念之处。无论是我们行世法(世间法),行佛法,诵经、念佛是行佛法,日常生活一切应酬是行世法,会用功的人,都在这些地方观照起心动念,消除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行门里面的总纲领,永恒不变的原则,我们道业才能成。凡是妨害到这个原则的,也就是说,凡是会帮助我们妄想分别执著的,这些缘我们要知道远离;凡是能帮助我们清净平等的,这种缘我们要亲近,这是初步、是入门。善恶是二,有二要契入到不二,才能入得了门,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,才能够明心见性。所以『背第一义谛』,起心动念就是恶。
由此可知,这段经文里面是讲的识始起,可见得它是说的凡夫,或者也可以说没有见性以前的这些菩萨,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十法界众生。凡夫是六道,六道上面有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是识起。如果转识成智,他就不是十法界,他离开十法界,他到一真法界了。所以十法界里面的菩萨,我们常讲权教菩萨,起心动念是这个样子。我们不要说是十法界里面的声闻、缘觉、菩萨我们比不上,我们就在六道里面,比起天人都差远了。这个标准再往下降,比起世间古人的标准,圣贤君子,我们也比不上。圣贤君子起心动念,顺第一义谛,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是背第一义谛。怎么知道背第一义谛?拿《金刚经》上的四相来观察,就太清楚、太明白了。我们起心动念著在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这就是背第一义谛;顺第一义谛,那是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那是顺。起心动念会想到我,我的利益、我的好处,这就糟了,你说你这我执多重,智慧怎么能开?我执没有断,那个智慧就是世尊在经上讲的世智辩聪,不是真智慧,世智辩聪。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,三途八难,八难之一,你遭难了。为什么说世智辩聪是遭了难?真智慧被它障碍住,他自以为聪明,自以为智慧,不再去求真智慧,所以叫他做遭难。
所以这一段,表面上看起来这几句经文很浅,实际上它很深很深,我们初学人要特别留意。然后才晓得从哪里下手、从哪里入门,《楞严经》上所谓的最初方便,没有方便我们就无门可入,方便里头有最初方便,去找这个。
【唯识论曰,能为此世他世顺益,故名为善,人天乐果,虽於此世能为顺益,非於他世,故不名善。】
这一段文长,我们先看前半段。这是《唯识论》里面给我们讲了一个善恶的标准,比前面的标准要降低很多。前面《璎珞经》上讲的,是绝对的标准,是以性德来做标准,顺性德是善,不顺性德是恶。这个把标准降低了,我们也容易懂,也容易接受。『能为此世他世顺益』,益是利益,此世是现世,我这一生当中得利益。什么叫顺益?我们中国人有句俗话说,事事称心如意,那就顺了;不称心不如意的,那就不顺。样样都能够称心如意,这个利益就是顺益。这一生得利益,来生还得利益,后生还得利益,这是『善』,这是佛法里面讲善恶可以说最低的标准。
下面说『人天乐果』,「乐」是得到功名富贵,是得到这个福报、果报。『虽於此世能为顺益』,你这一生当中得大福报,可是来生就没有了。这个福报不能带到来生去享的,所谓是「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」,你的五欲六尘的享受、名闻利养,死了以后是一样都带不走,这就不叫做善。不叫做善,说老实话那就是恶,你这一生的福报享尽了,不知道修福,你来生必定堕落。对於佛法稍稍能够深入一些的,不必深入很多,稍稍真的能够深入一些的,你就会把世间这些因果报应看得很透彻,谚语所谓会看的看门道,不会看的看热闹。世间实在讲就是个舞台,人生如戏,人生如梦,会看的看门道,门道是什么?因缘果报丝毫不爽。不会看的,在里面随波逐流,那真是苦不堪言。学佛,佛法对我们最大的利益、最殊胜的受用,就是让我们了解人生事实的真相。真相明白了,我们就知道,我们在这个世间,无论时间之长短,寿命长短也是缘,随缘当中自己就有分寸,自己就有智慧来生活,这才能得自在。
因缘果报呢?没错,因缘果报哪能说没有?不学佛的人,不会修行的人,他的确是被业力支配,也就是说他是被命运转。学了佛的人知道,因要变成果,当中有个缘;因不能控制,因是已经有的,但是缘能够控制。所以佛法改变命运,秘诀在哪里?秘诀就在缘上。譬如我们阿赖耶识里头有阿鼻地狱的因,有饿鬼、畜生的因,也有人天、修罗、罗刹的因,也有诸佛菩萨的因,因像种子一样,什么都有。每个众生阿赖耶识里十法界这些因统统具足,哪个种子力量强,它现行、它受报。它变成果,这个当中就是看缘分。古人有个比喻,譬如几十种植物的种子,我们统统把它装在杯子里,它都不起作用,它永远也不会开花结果。我们想种什么东西,种子挑出来,把它种在土壤里面,土壤是缘分,日光是缘分,水分、肥料都是缘分。缘统统具足,它就会长得很好,所以缘控制在我们自己手上。换句话说,我虽然有三恶道的业因,我不想到三恶道去受报,可不可以?可以,只要你在这一生当中把三恶道的缘断掉,虽有三恶道的业因,也不会有三恶道的现行,道理在此地。三恶道的缘是什么?贪瞋痴,我只要在这一生当中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,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就保证没有三恶道。
我们晓得,在一切缘当中,最殊胜的缘是成佛,那是真正达到究竟圆满,可不可以在一生当中成就?能。只要把佛的缘加上,专门培养这个缘,九法界的缘我都把它断掉,我专门培养佛法界的缘。佛法界的缘是什么?念佛成佛,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,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必定成佛」。你说一个人他为什么能成佛,道理在此地。一个人为什么会堕三途?他心有贪瞋痴,他起心动念,对人接物都不离贪瞋痴,那他三恶道的缘很深。我们把这个统统都断掉,一心念佛。念这个字我们也讲得很多,也讲得很清楚,念是今心,现在心上有,那叫念;忆是想。我们读经,为什么经要念熟?经念熟的时候,一有妄想来,把念头一转,想西方极乐世界,想经里面的经文,不就把妄想换掉了吗?这是修行、这叫功夫,这叫起作用。
所以用想佛、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把我们的胡思乱想换掉,必须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,这个重要。帮助这些世间人改善他们的生活,改善他们的环境,用什么方法?一定要告诉他,因果报应的道理,因果报应的事实。整个六道众生的活动就是业果循环,这叫事实真相。觉悟之后,他真的就害怕了,要想方法出离六道轮回,这种人就觉悟了。不觉悟,他起心动念能够有约束,不敢为非作歹,这就是把恶缘降低,善缘增长,他现在得福报,来生也得福报,这个叫善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能於此世他世为损,故名不善。】
这一世当中得不到好处,来世当中也得不到好处,生生世世果报都不善,这个业就是『不善』。
【恶趣苦果。】
『恶趣』是指恶道,『苦果』是恶道里面所受的这些苦痛。
【虽於此世能为违损,非於他世,故非不善。】
这条说得太好了。我们现前受的苦报,恶趣苦报,恶趣有等流的恶趣,天台家讲百界千如,每个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。像我们人道,人道里面有佛,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世间,我们人道里面的佛道。人道里面的菩萨更多了,人道里面有声闻、缘觉,所以每个法界里面都具足十法界。人道里面有饿鬼道,人道里面有畜生道,畜生道是愚痴,不但是非邪正他不能辨别,连利害都不懂,这是人中的畜生;贪而无厌,人中的饿鬼;嫉妒、瞋恨,人中的地狱。他虽然现在还在人道,将来一定堕三恶道。现在受苦不怕,现在受苦是过去世造的恶因,现在在报。现在报掉的时候,受的苦难不会带到来世,这个意思是这样的。虽然『於此世能为违损,非於他世』,所以『故非不善』。现在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受许多苦难,这个受的是果报,不能说它是恶,为什么?这是报。要紧的是因,是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会影响到来生来世。现前所受的果报与来生来世不相干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
可是佛教给我们,虽然是教出家人,在家人要能够学习当然更好。佛教人以苦为师,自己在物质生活上苦一点好,苦一点,常常提高自己的警觉性,对於这个世间减少贪恋的欲望,这个好。出世的意愿比较强,这是真善。如果自己有福报,这个福报分给大众去共享,何必自己享?在这个社会上,不要跟人家比享受,跟人家比享受那是愚痴的人。看到别人住大房子,我这个房子住的不如他,好像面子不好看,没有光彩。人家出门开的是高级轿车,我这个车子是普通的,好像样样不如人。这个人是愚痴,这是贪瞋痴在作祟。
现在台湾的环境也变了,跟四十年前不一样。三、四十年前,台湾真正有钱的人,还是穿得很破烂,穿些破鞋子。走出去的时候,人家不知道那是有钱人,也都瞧不起的眼光,他也没有在乎,他也没有觉得不好意思。可是现在不一样了。从前人老实可爱,他的富足没有表现在外表上。所以有这个福报的时候,应当分给大家共享,那是真正的福报。自己要一个人享受掉了,你这个福报一生享尽了,也是带不到来生。但是你分给大家共享的话,这个福报可以带到来生,你的福报没有享,而且你又种福了。分给大家享是种福,果报非常殊胜。这是善恶一个简单的标准,这个标准我们一般人能够信受,能够接受的。
【净影判三种善恶。】
这是隋朝慧远法师《无量寿经义疏》里面所讲的,他把善恶说了三种。第一个是:
【一顺益为善,违损为恶。】
这是解释善恶这两个名词,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善恶的定义。这第一个好懂。『顺益』,能够顺心、利益,这是善。违背我们的意愿,使我们蒙受损失,这是恶。这第一个标准是一般世间的标准。第二:
【二顺理为善,违理为恶。】
这个标准就高了,在世间法里面也是高标准。凡是合理的,是善;违背理的,决定是不善,违背理,纵然得利益也是不善。譬如财物是人之所爱,古圣先圣教给我们,非义之财不取。不是你应该得的,你要用一切手段去得来,这就是不善。为什么?不合理。第三个标准这是佛法的标准,大乘佛法的标准。
【三体顺为善,体违为恶。】
体就是自性,换句话说,与性德相应的是善,与性德不相应的是恶。这个标准就高了,它这里三种,就是三种不同的标准。
【天台宗立六种善恶。】
所以说善恶,标准确实是非常之多,天台家讲的这六种,还是大分。第一种:
【一人天之善。】
『人天之善』是什么?五戒十善。如果我们能够修五戒十善,得人天福报;违背五戒十善,那是人天之恶。人天福报这一生享尽了,来生就没有了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第二:
【二二乘之善。】
『二乘之善』是什么?断见思烦恼,修苦集灭道,这是二乘善,声闻、缘觉之善。
下面讲的是四教菩萨的善恶,四教菩萨都是修的六度万行。六度的名称是一样的,里面意义广狭、深浅不一样,这个要配四谛来说,四种四谛,这是天台大师所说的。
今天时间到了,这个四教菩萨,我们明天再说。
请掀开经本,第九十一面,第十二段看起:
【悲华经曰,所现佛国,或有世界,严净妙好,乃至或有世界,有大火灾,又或有世界,纯是菩萨,遍满其国,无有声闻缘觉之名,又或有世界,清净微妙,无诸浊恶。】
上次讲到这个地方。从这段经文里面我们仔细去观察,每个世界,佛佛虽然道同,但是众生的根性、因果的差别,就有很大的悬殊。像三灾,我们说过了。『纯是菩萨』这个世界,由於佛的愿力不一样,譬如西方极乐世界纯是菩萨,确实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那个世界没有声闻缘觉之名。尤其殊胜是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,这是在十方诸佛刹土里面无比的殊胜。末后这句说,『或有世界,清净微妙,无诸浊恶』,可见得这个世界众生心清净,心地善良。经论里面常讲,一切法从心想生,又说依报随著正报转。我们知道这个原则,佛经里面所说这些现象,大致上都能够理解了。
根据这个道理、这些事实,我们再细细观察,我们自己现前居住的世界。过去世的,我们从历史的记载能够体会到一些,可是印象当然不会深刻,但在这一生当中,我们亲眼所见的、亲耳所闻的,印象就深刻了。尤其是最近的五十年,从二次大战结束到现在,这世界每个国家地区,五十年当中产生了哪些变化?实在讲由清净变成了浊恶。环境变了、人心变了,五十年前的人跟五十年后现代人,他们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完全不一样。那个时候实在讲已经是相当浊恶,可是人还守信,还有几分道德的观念,虽然做坏事,还不敢昧著良心,可是五十年之后的今天不一样。所以,人心跟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变,这是我们学佛人不能不知道的。再看底下这一段:
【法集经云,菩萨摩诃萨,得彼诸佛如来天眼。】
这是《法集经》里面的一句经文,上下句我们没看到,单单看这一句,意思就比较上难懂。他怎么得『诸佛如来天眼』?这个经的上下文我们没有看到,但是在推想当中,这得佛力的加持,正如同念佛这些菩萨,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一样。
【大智度论曰,天眼彻视,则不动而遍至,十方不来,比丘亦不往,如佛天眼故,十方国土皆悉一时睹见也。】
这个境界不是普通菩萨的境界,普通菩萨还没有这个能力,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。像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天眼洞视,天耳彻听,这是一真法界,所谓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这样的菩萨才有这个能力。这也是我们平常在经上所读到的入不二法门,这是入不二法门的境界,真实的,决定不是虚妄。前面我们曾经读过三三昧,空、无相、无愿,《无量寿经》上有「入空无相无愿法门」。三三昧的法门也就是不二法门,这是讲不二法门的境界。
到这个境界里面,动跟不动没有了;如果还有动、还有不动,那是二法。所以这个境界很难懂、很不容易体会。动与不动是一不是二,你才能入得了这个门。如果你要说动不是静,静不是动,你这个门入不进去,你在门外。什么时候动静是一不是二,你才能入法身大士的境界。实在说,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能够入得进去?这个境界佛在经论上常讲,菩萨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。由此可知,破无明就是破二的这个观念,什么时候这个念头没有了,你无明就破了。克实而论,破二的念头,就是破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。你在境界里头稍稍动心,就变成二,心一动,动跟不动就是二,你怎么能入得了不二法门?
所以这个意思,从这四句话里面细细的去体会。於一切境界当中,对人对事对物学著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著。并不是叫你不见色、不闻声,不是这个意思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人家这里说得很清楚,『天眼彻视』,彻视没有障碍,尽虚空遍法界他都见到了。所以『不动而遍至』,不动,为什么可以遍至?因为十方法界都是自性变现的。到你真正入不二门,就是见性,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,见了性之后,虚空法界哪里会有二?没有二,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。
这也是佛经,每部经文一开端「如是我闻」,那个如是的意思,如是就是不二,二就不如是了。如的意思我们也说得很多,要能体会。「如」是性如其相,相如其性,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那是如是的意思。一定要到这个境界才有真实的受用,不入这个境界,佛法上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得不到。要想入这个门,没有别的,就是定功,就是修禅定。念佛人所谓是念佛三昧,这里面也说得很多,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。
要想住三三昧,心不清净怎么行?心要清净,一定要离妄想执著。你有妄想,不会清净,有分别执著也不会清净。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,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。我们凡夫都会起心动念,用功的人用什么功?就是把这些念头打掉。净宗殊胜,净宗方便,用什么方法?一句阿弥陀佛,才起心动念,阿弥陀佛,把那个念头打掉。才有分别执著,阿弥陀佛,把分别执著也打掉,用这个方法。读诵大乘还是把念头打掉,这是经上常讲的读诵,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,这是佛在经上常常劝我们的。
读诵决定不能研究,读诵要一研究,就变成读世间书一样,世间人读世间书。老子所说的,「为学日益」,这是世间。益是什么?要增长知识,你看得多,读得多,你的知识、常识很丰富,增长这个;为学日益,益是天天增加。「为道日损」,修道人不一样,修道的人的目的在哪里?要把分别执著妄想天天减少,损,不能增加。所以你要懂得,读经是修定,也是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给读掉,因为心集中在经文上,他就不会打妄想。经文都不可以分别、不可以执著,就是一直念下去。你这部经念一个小时,是修一个小时的禅定,念两个小时是修两个小时的禅定,是在修定。用这种方法,逐渐使自己的心清净,清净心生智慧。
现在读经的人很多,但他不是佛教我们读经的意思,他不是这个意思。他读经是在里面分别执著,佛这句话什么意思,那句话怎么讲,他在搞这些,这是完全搞错了。你所想的、你所理解的,全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佛是什么意思?「开经偈」上讲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给诸位说,如来真实义是没有意思,没有意思才是真实义,有意思就不是真实义。有意思就不一样,我的意思跟你的意思怎么会一样?不可能一样。佛佛道同,佛佛为什么道同?都没有意思,都没有意思就一样,有一点点意思就不一样;有一点点意思,那就是等觉菩萨,有一点点意思,到什么意思都没有,他就成佛了。我们今天偏偏要有意思,这就很糟糕。诸位同修要想真干,真干你要真懂,什么意思都没有,那就是真的。我们学经、学教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,你才是学到真东西,如果只是在经教、文字里面去打转,你错了。佛不骗人,佛不迷人,是你自己迷了。
『十方不来』,这跟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状况讲起来,体会就更深刻了。我们往生,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到我们这儿来,我们去了没有?我们也没有去。你看古人所说的话很有味道,「生则决定生」,因为往生,决定往生,「去则实不去」。生决定生,去又没有去,没有去你怎么往生?这个话真的是不好懂。可是在现代,科技发达,确实许多地方科学技术帮助我们解答了。现在所谓是转换时空,转换时空你还要不懂的话,现在电视机很普遍,换个频道,这个好懂了。实在讲,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换个频道,那个频道一打开,就是西方极乐世界。
末后一句是比喻,『如佛天眼故,十方国土皆悉一时睹见也』。佛的天眼是圆满的,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,佛没有见不到的,没有不清楚的。这一定要真实功夫。末后这一段:
【会疏曰,无有此上,故云无上,超胜诸愿,故曰殊胜,谓庄严无上故,受乐无上故,光寿无上故,名号无上故,生因无上故,利益无上故,是总四十八愿大体。】
这是称赞弥陀的四十八愿是无上殊胜。为什么称它无上,为什么称它殊胜?这是解释这个意思。『无有此上』,就是十方诸佛所发的大愿都比不上阿弥陀佛,所以阿弥陀佛这个愿就变成了无上的大愿。这是实在的,从哪里看?就是从大愿当中看到,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,这的确是,一切诸佛如来都发愿度众生、成佛道,但是没有法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,没有这个愿。没有说令一切众生修同样一个法门,信愿持名,没有这种愿。因此弥陀的四十八愿,在一切诸佛里头就显示出无上超胜,『超胜诸愿』,超胜诸佛所发的愿,这叫『殊胜』。
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事实真相。『庄严无上』,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我们在经上读过。可是佛在大乘经上也跟我们说,单单讲依正庄严,还有其他诸佛国土超过西方极乐世界很多的,是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够相比的。所以,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并不是最上。为什么在此地称它最上?它最上的原因在哪里?前面都说过了,「四土平等」这个就殊胜。如果单单论实报庄严土,实报庄严土有比极乐世界更殊胜的,但是那一尊佛的凡圣同居土就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。四土统统来比,极乐世界就第一了。要不论前面二土,单单论寂光土、实报土,诸佛刹土有比西方极乐世界更殊胜的。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,我们一定要懂得西方世界超胜在哪里,实在讲就是超胜在凡圣同居土。一切诸佛刹土里面,凡圣没有像西方极乐世界那种状况,他的四土,一即是四,四即是一,生凡圣同居土,就等於同时生实报土、生寂光土。你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见到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,他们是实报土里的等觉菩萨。他方世界,如果不到这个地位,你见不到。可是在西方极乐世界,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见到了。这就是『庄严无上』。
『受乐无上』,永离诸苦,这是事实。十方诸佛世界,我们就以《华严经》来说,毗卢遮那佛的报土,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个阶位,这些菩萨受乐不同。十住菩萨不如十行菩萨,十行菩萨不如十地菩萨,受乐不一样。西方世界受乐平等,这个就无上了。他们所受之乐,实在讲,跟如来果地上相彷佛,得阿弥陀佛本愿加持,这个不可思议。『光寿无量』,光明、寿量无量,这个经上讲的多了。『名号无上』,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称念。佛是用一句名号来接引十方一切众生,上至等觉菩萨,下至阿鼻地狱众生,就用这一句名号来接引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名号无上。『生因无上』,这个诸位应该知道,生因是念佛。你看一切法从心想生,心里头想佛、念佛,正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,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」,在因果里面讲因,没有比这个更殊胜。所以念佛是第一殊胜之因,因行,果报是往生不退成佛,那是『利益无上』,后面这一句就是往生不退成佛。此地所讲的无上殊胜是赞叹四十八愿,无上殊胜,实际上就是四十八愿之体,就是『四十八愿大体』。
念佛的同修,像这些常识是应该要晓得的。因为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,特别是学佛的人,听说你念佛了,他问你念佛的好处在哪里?你总要能说得上几句,念佛的好处在什么地方。请看九十二面,第十六段。
【菩萨璎珞经曰,一切众生识始起,一想住於缘,顺第一义谛起名善,背第一义谛起为恶。】
这个地方的断句可能有点问题。经文的意思是『一切众生识始起』,一切众生,识就是八识,开始起的时候。八识意思很深也很难讲,讲都难了,听懂当然不容易,也不是几句话能讲得清楚的,所以唯识的经论非常丰富。简单的说,我们讲识的作用,就比较好懂。前五识的作用是接触,就是根与境界接触产生的作用,这是前五识。所以前五识叫受,就是感受,前五识是感受。受里面没有分别执著,也没有妄想;换句话说,这个受是平等的受,是清净的受。如果第六意识跟它连起来起作用,那就麻烦了,第六意识分别;第七识再连起来就更糟糕,第七识执著;第八识落种子,落种子将来就要受果报,你要不落这个种子,将来没有果报,第八识落种子。所以八识起作用,它是同时起作用的。如果没有后面这三个,没有第六识、第七识、第八识,前五识的作用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,那就成功了。所以,转八识成四智,这是唯识学派修行的总纲领。
他们怎么修法?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,第六识是分别,他不分别,不分别就变成妙观察。第七识是执著,他不执著,不执著就变成平等性,转末那为平等性智。阿赖耶识不落印象,不落印象就是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。前面五识自然就变成成所作智。诸佛如来以及诸大菩萨,这个大菩萨我们通常都是指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跟一般人差别在哪里?不用八识。圆教初住菩萨不用八识,就转识成智。不用八识,也就是说他对一切世间,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不用分别、不用执著、不落印象,他的心像镜子一样,照外面境界清清楚楚,所以叫大圆镜。我们凡夫用八识,心就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,照一张落一个影像,照两张落两个影像,这里头影像一塌糊涂,无量无边,常常起现行,常常起烦恼。凡夫晚上睡觉为什么会作梦?梦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境界?那都是阿赖耶识里头印象,在睡觉的时候你控制不了它,它起现行。所以梦境很多是过去的,甚至於多生多劫以前的,一些奇奇怪怪的梦。你要是阿赖耶识没有这些种子,哪里会有这些现象出现?有这些现象出现,必定有种子,种子就是阿赖耶里含藏的。
所以「一切众生识始起」,识始起简单的讲,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,才起心动念,『一想住於缘』,起心动念就会住在缘上。「一想」也就是一念,说明时间之短暂,刹那之间,一念之间,就住在缘上。缘有善有恶,善恶的标准是真如本性。随顺自性就是善,『第一义谛』就是自性,就是真如本性。第一义,诸位要晓得,第一义就是净宗上讲的一心不乱。一心是第一义,起一个念头就变成第二义,就不是第一义。所以,第一义也就是不二法门,第一义也就是三三昧,这是真实的境界,决定不是虚妄的。起一个念头,真就变成妄,性就变成识,只要起一个念头,你真如本性就变成八识。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、不能不清楚,明了之后我们才知道功夫要怎么用法。我们今天学佛,好心学佛,但是多少人错用了功,原因在哪里?对於这些道理含糊不清。於是自以为是,误了自己一生,你说冤不冤枉?这真是太冤枉了。
明白这些原理,了解事实真相,我们才知道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实在说只是方法、手段不一样,原理原则决定是相同的。在宗门里面讲,就是明心见性,相宗里面讲就是转识成智,净土宗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。由此可知,断妄、证真,确实是不二法门。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之中、就在起心动念之处。无论是我们行世法(世间法),行佛法,诵经、念佛是行佛法,日常生活一切应酬是行世法,会用功的人,都在这些地方观照起心动念,消除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行门里面的总纲领,永恒不变的原则,我们道业才能成。凡是妨害到这个原则的,也就是说,凡是会帮助我们妄想分别执著的,这些缘我们要知道远离;凡是能帮助我们清净平等的,这种缘我们要亲近,这是初步、是入门。善恶是二,有二要契入到不二,才能入得了门,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,才能够明心见性。所以『背第一义谛』,起心动念就是恶。
由此可知,这段经文里面是讲的识始起,可见得它是说的凡夫,或者也可以说没有见性以前的这些菩萨,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十法界众生。凡夫是六道,六道上面有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是识起。如果转识成智,他就不是十法界,他离开十法界,他到一真法界了。所以十法界里面的菩萨,我们常讲权教菩萨,起心动念是这个样子。我们不要说是十法界里面的声闻、缘觉、菩萨我们比不上,我们就在六道里面,比起天人都差远了。这个标准再往下降,比起世间古人的标准,圣贤君子,我们也比不上。圣贤君子起心动念,顺第一义谛,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是背第一义谛。怎么知道背第一义谛?拿《金刚经》上的四相来观察,就太清楚、太明白了。我们起心动念著在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这就是背第一义谛;顺第一义谛,那是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那是顺。起心动念会想到我,我的利益、我的好处,这就糟了,你说你这我执多重,智慧怎么能开?我执没有断,那个智慧就是世尊在经上讲的世智辩聪,不是真智慧,世智辩聪。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,三途八难,八难之一,你遭难了。为什么说世智辩聪是遭了难?真智慧被它障碍住,他自以为聪明,自以为智慧,不再去求真智慧,所以叫他做遭难。
所以这一段,表面上看起来这几句经文很浅,实际上它很深很深,我们初学人要特别留意。然后才晓得从哪里下手、从哪里入门,《楞严经》上所谓的最初方便,没有方便我们就无门可入,方便里头有最初方便,去找这个。
【唯识论曰,能为此世他世顺益,故名为善,人天乐果,虽於此世能为顺益,非於他世,故不名善。】
这一段文长,我们先看前半段。这是《唯识论》里面给我们讲了一个善恶的标准,比前面的标准要降低很多。前面《璎珞经》上讲的,是绝对的标准,是以性德来做标准,顺性德是善,不顺性德是恶。这个把标准降低了,我们也容易懂,也容易接受。『能为此世他世顺益』,益是利益,此世是现世,我这一生当中得利益。什么叫顺益?我们中国人有句俗话说,事事称心如意,那就顺了;不称心不如意的,那就不顺。样样都能够称心如意,这个利益就是顺益。这一生得利益,来生还得利益,后生还得利益,这是『善』,这是佛法里面讲善恶可以说最低的标准。
下面说『人天乐果』,「乐」是得到功名富贵,是得到这个福报、果报。『虽於此世能为顺益』,你这一生当中得大福报,可是来生就没有了。这个福报不能带到来生去享的,所谓是「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」,你的五欲六尘的享受、名闻利养,死了以后是一样都带不走,这就不叫做善。不叫做善,说老实话那就是恶,你这一生的福报享尽了,不知道修福,你来生必定堕落。对於佛法稍稍能够深入一些的,不必深入很多,稍稍真的能够深入一些的,你就会把世间这些因果报应看得很透彻,谚语所谓会看的看门道,不会看的看热闹。世间实在讲就是个舞台,人生如戏,人生如梦,会看的看门道,门道是什么?因缘果报丝毫不爽。不会看的,在里面随波逐流,那真是苦不堪言。学佛,佛法对我们最大的利益、最殊胜的受用,就是让我们了解人生事实的真相。真相明白了,我们就知道,我们在这个世间,无论时间之长短,寿命长短也是缘,随缘当中自己就有分寸,自己就有智慧来生活,这才能得自在。
因缘果报呢?没错,因缘果报哪能说没有?不学佛的人,不会修行的人,他的确是被业力支配,也就是说他是被命运转。学了佛的人知道,因要变成果,当中有个缘;因不能控制,因是已经有的,但是缘能够控制。所以佛法改变命运,秘诀在哪里?秘诀就在缘上。譬如我们阿赖耶识里头有阿鼻地狱的因,有饿鬼、畜生的因,也有人天、修罗、罗刹的因,也有诸佛菩萨的因,因像种子一样,什么都有。每个众生阿赖耶识里十法界这些因统统具足,哪个种子力量强,它现行、它受报。它变成果,这个当中就是看缘分。古人有个比喻,譬如几十种植物的种子,我们统统把它装在杯子里,它都不起作用,它永远也不会开花结果。我们想种什么东西,种子挑出来,把它种在土壤里面,土壤是缘分,日光是缘分,水分、肥料都是缘分。缘统统具足,它就会长得很好,所以缘控制在我们自己手上。换句话说,我虽然有三恶道的业因,我不想到三恶道去受报,可不可以?可以,只要你在这一生当中把三恶道的缘断掉,虽有三恶道的业因,也不会有三恶道的现行,道理在此地。三恶道的缘是什么?贪瞋痴,我只要在这一生当中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,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就保证没有三恶道。
我们晓得,在一切缘当中,最殊胜的缘是成佛,那是真正达到究竟圆满,可不可以在一生当中成就?能。只要把佛的缘加上,专门培养这个缘,九法界的缘我都把它断掉,我专门培养佛法界的缘。佛法界的缘是什么?念佛成佛,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,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必定成佛」。你说一个人他为什么能成佛,道理在此地。一个人为什么会堕三途?他心有贪瞋痴,他起心动念,对人接物都不离贪瞋痴,那他三恶道的缘很深。我们把这个统统都断掉,一心念佛。念这个字我们也讲得很多,也讲得很清楚,念是今心,现在心上有,那叫念;忆是想。我们读经,为什么经要念熟?经念熟的时候,一有妄想来,把念头一转,想西方极乐世界,想经里面的经文,不就把妄想换掉了吗?这是修行、这叫功夫,这叫起作用。
所以用想佛、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把我们的胡思乱想换掉,必须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,这个重要。帮助这些世间人改善他们的生活,改善他们的环境,用什么方法?一定要告诉他,因果报应的道理,因果报应的事实。整个六道众生的活动就是业果循环,这叫事实真相。觉悟之后,他真的就害怕了,要想方法出离六道轮回,这种人就觉悟了。不觉悟,他起心动念能够有约束,不敢为非作歹,这就是把恶缘降低,善缘增长,他现在得福报,来生也得福报,这个叫善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能於此世他世为损,故名不善。】
这一世当中得不到好处,来世当中也得不到好处,生生世世果报都不善,这个业就是『不善』。
【恶趣苦果。】
『恶趣』是指恶道,『苦果』是恶道里面所受的这些苦痛。
【虽於此世能为违损,非於他世,故非不善。】
这条说得太好了。我们现前受的苦报,恶趣苦报,恶趣有等流的恶趣,天台家讲百界千如,每个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。像我们人道,人道里面有佛,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世间,我们人道里面的佛道。人道里面的菩萨更多了,人道里面有声闻、缘觉,所以每个法界里面都具足十法界。人道里面有饿鬼道,人道里面有畜生道,畜生道是愚痴,不但是非邪正他不能辨别,连利害都不懂,这是人中的畜生;贪而无厌,人中的饿鬼;嫉妒、瞋恨,人中的地狱。他虽然现在还在人道,将来一定堕三恶道。现在受苦不怕,现在受苦是过去世造的恶因,现在在报。现在报掉的时候,受的苦难不会带到来世,这个意思是这样的。虽然『於此世能为违损,非於他世』,所以『故非不善』。现在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受许多苦难,这个受的是果报,不能说它是恶,为什么?这是报。要紧的是因,是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会影响到来生来世。现前所受的果报与来生来世不相干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
可是佛教给我们,虽然是教出家人,在家人要能够学习当然更好。佛教人以苦为师,自己在物质生活上苦一点好,苦一点,常常提高自己的警觉性,对於这个世间减少贪恋的欲望,这个好。出世的意愿比较强,这是真善。如果自己有福报,这个福报分给大众去共享,何必自己享?在这个社会上,不要跟人家比享受,跟人家比享受那是愚痴的人。看到别人住大房子,我这个房子住的不如他,好像面子不好看,没有光彩。人家出门开的是高级轿车,我这个车子是普通的,好像样样不如人。这个人是愚痴,这是贪瞋痴在作祟。
现在台湾的环境也变了,跟四十年前不一样。三、四十年前,台湾真正有钱的人,还是穿得很破烂,穿些破鞋子。走出去的时候,人家不知道那是有钱人,也都瞧不起的眼光,他也没有在乎,他也没有觉得不好意思。可是现在不一样了。从前人老实可爱,他的富足没有表现在外表上。所以有这个福报的时候,应当分给大家共享,那是真正的福报。自己要一个人享受掉了,你这个福报一生享尽了,也是带不到来生。但是你分给大家共享的话,这个福报可以带到来生,你的福报没有享,而且你又种福了。分给大家享是种福,果报非常殊胜。这是善恶一个简单的标准,这个标准我们一般人能够信受,能够接受的。
【净影判三种善恶。】
这是隋朝慧远法师《无量寿经义疏》里面所讲的,他把善恶说了三种。第一个是:
【一顺益为善,违损为恶。】
这是解释善恶这两个名词,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善恶的定义。这第一个好懂。『顺益』,能够顺心、利益,这是善。违背我们的意愿,使我们蒙受损失,这是恶。这第一个标准是一般世间的标准。第二:
【二顺理为善,违理为恶。】
这个标准就高了,在世间法里面也是高标准。凡是合理的,是善;违背理的,决定是不善,违背理,纵然得利益也是不善。譬如财物是人之所爱,古圣先圣教给我们,非义之财不取。不是你应该得的,你要用一切手段去得来,这就是不善。为什么?不合理。第三个标准这是佛法的标准,大乘佛法的标准。
【三体顺为善,体违为恶。】
体就是自性,换句话说,与性德相应的是善,与性德不相应的是恶。这个标准就高了,它这里三种,就是三种不同的标准。
【天台宗立六种善恶。】
所以说善恶,标准确实是非常之多,天台家讲的这六种,还是大分。第一种:
【一人天之善。】
『人天之善』是什么?五戒十善。如果我们能够修五戒十善,得人天福报;违背五戒十善,那是人天之恶。人天福报这一生享尽了,来生就没有了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第二:
【二二乘之善。】
『二乘之善』是什么?断见思烦恼,修苦集灭道,这是二乘善,声闻、缘觉之善。
下面讲的是四教菩萨的善恶,四教菩萨都是修的六度万行。六度的名称是一样的,里面意义广狭、深浅不一样,这个要配四谛来说,四种四谛,这是天台大师所说的。
今天时间到了,这个四教菩萨,我们明天再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