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六十一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61
请掀开经本,第八十七面,第五行,就是八十四段看起:
【称赞净土经曰,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,令得殊胜利益安乐。】
从经题,意思就很明显,这是赞叹世尊,为一切有情众生宣说净土法门。因为这个法门是平等成佛之法,是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,所以在一切经中,实在它是『甚深微妙』,能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,这就是『殊胜利益安乐』。底下一段:
【唐译曰,纵沉无间诸地狱,如是愿心终不退。】
这是说法藏比丘当年发心,所发之心坚固,即使在修学过程当中遭遇极大的苦难、极大的挫折,他的愿心永远不退。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、值得我们学习的。最后一条:
【会疏曰,但有其愿,愿即虚,但有其行,行即虚,要须愿行相扶,所为皆克。】
这几句话非常重要。佛法常说入不二门,这个意思非常深广,涵盖所有的佛法。你懂得这个意思,实在讲,无论哪个法门都不难契入;如果要是违背这个原则,修净土也不能往生。可见得,入不二门的重要。此地讲的不二,是行愿不二,你就成就了,『克』就是证果、就是成就。如果行跟愿是两桩事情,这就不得其门而入。『但有其愿』,有愿没有行,这个愿是空愿,所以『愿即虚』,是空愿。如果有行没有愿,这个行达不到目标,也不能成就,所以『行即虚』。如果这个行是善行,譬如修六度、修普贤十愿,这是菩萨的大行,如果没有愿,这样的修行功夫都变成三界有漏的福报,都变成福报,这个行就叫做虚。因为三界之内没有一样是真的,《般若经》上讲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纵然得大福报,也是一场空,也是梦幻泡影,所以说行即虚。
必须要『行愿相扶』,行愿相扶就是行在愿中,愿在行中,那你就有成就,你有什么样的愿就有什么样的成就。我们念佛人的愿是往生净土,念念不忘求生净土,这个目的才能够达到,『所为皆克』,此地是讲的原则。
我们再看底下一品,「至心精进第五」,请看第一段。
【无量寿经起信论曰,法藏云,我发无上正觉之心,当知无上正觉,一切愿王从此出生,一切净土从此建立,才发此心,极乐庄严一时具足,故曰,至心求道,精进不止,会当克果,何愿不得,所以者何,一切法不离自心故。】
论是解释经的,就是解释《无量寿经》。《论》是彭际清居士做的,彭居士是清朝乾隆时间的人,他也有很了不起的成就。这本书现在在台湾有流通,虽然印的数量不算太多,但是不难得到。这是《论》里面的一段话,解释『至心求道,精进不止,会当克果,何愿不得』,解释这一段。
『法藏云,我发无上正觉之心』,无上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,当中把「正等」省略掉。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讲的无上菩提心,或者是大菩提心,都是一个意思,他是发了大菩提心。这句话里面的意思很深,所以彭居士说,『当知无上正觉』,我们应当要晓得,无上正觉就是无上菩提心,发这个心,是『一切愿王从此出生』,愿王是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。如果广义的来说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、一切法身大士所发的弘愿,都从菩提心生。所以不发菩提心,怎么能成就?往生净土,一定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,才能成功。经上像这些话,确实是千言万语,时刻叮咛嘱咐,唯恐我们疏忽掉。如果在这个地方一疏忽,我们一生的修行都达不到结果,这是非常可惜。如果不能往生,我们一定要知道,一生所修的都变成魔业。果然来生享福,享大福报,可是福报里面必造罪业,福享完了,罪业的果报现前,当然要堕三途。由此可知,不生净土是决定不行的,要下一个决心,一定要求生净土。所以诸佛菩萨的弘愿,从菩提心生的。
『一切净土从此建立』,「一切」是说一切诸佛的净土。西方极乐世界四土都清净,这是很不可思议的。十方诸佛的刹土,有净土、有秽土,什么原因?我们只要看释迦牟尼佛的报土,我们现在是生在娑婆世界,娑婆是释迦牟尼佛的报土,这里面有净土、有秽土。西方世界有四土,释迦牟尼佛这儿也有四土,我们现在住的是凡圣同居土,这个地方不清净;娑婆世界也有方便有余土,也不算真正清净;娑婆世界也有实报庄严土,那是净土,是世尊与法身大士居住的所在。所以释迦牟尼佛有净土,这个净土跟西方极乐净土相比并不逊色。不一样的,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也是净土,这个就很奇怪。如果你要是把这些事理搞清楚了,你才晓得这个现象是自然的,为什么?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,每一个去往生的人都发了菩提心。我们在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里面,诸位想想,有几个人发菩提心了?发菩提心的人极少数,极大多数的人没发菩提心。所以,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秽土,不是净土。西方世界每一个去往生的人,统统是发菩提心的;换句话说,不发无上菩提心,就不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。要想进入西方极乐世界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。所以,西方世界四土都是净土,那个地方各个人都是发大菩提心。我们念佛,一天念十万声,一天念二十万声,若没有菩提心,依旧不能往生。所以净土是心净则土净,这是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。
『才发此心,极乐庄严一时具足』,菩提心一发,我们「回向偈」天天念,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」,我们拿什么功德去庄严佛净土?诸位要晓得,是菩提心。什么叫菩提心?简单讲是清净心,我们心清净就能庄严净土。心不清净,修福没用,《坛经》里说得很好,这个事情福不能救,福报再大,它不是清净的,与净土不相应。所以福报大,不能往生净土,心清净能往生净土。我们心一发就是庄严佛净土,极乐世界庄严一时具足,自己就感受到这个气氛,极乐的气氛。因此,经上才有这么几句、才有这四句,这是世间自在王对法藏比丘说的。
「至心求道」,至心就是菩提心,至心是诚心,真诚到极处,就是至诚心,至诚心就是菩提心。至诚心里面必定有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刚才讲了,不二法门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。求道是求无上菩提,四弘誓愿里面求的是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求这个。这一句,至心是初发心,发的是真心、无上菩提心;求道这是果,无上菩提涅盘之果。能不能得到?佛所说的是肯定的,只要你「精进不止」,不止就是不间断。精进不止这四个字,跟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净念相继,意思完全相同,净念就是精进,相继就是不止。由此可知,至心求道最怕夹杂,一夹杂,你的麻烦就来了。这是我们不能不多罗嗦几句。
学道之人,自古以来,修学的人多,成功的人少,原因在哪里?就是不懂这个道理。他要广学多闻,最后他失败了。广学多闻成就什么?成就了佛学,如果今天要设个博士学位,佛学博士他可以拿到,世间常讲佛学家,他可以成为一个佛学家。但是了生死、成佛道,往生净土,没有他的分。所以你在世间做个佛学博士、做个佛学家,行!你遍涉、涉猎三藏十二分教,你可以做得到,与了生死、往生极乐世界毫不相干;换句话说,与你的清净心不相干。你要想得清净心,换句话说,你所修学的是愈简单愈好,心容易静下来、容易得定。定就开智慧,慧一开了,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,那个才能得真实受用。所以,现代人学佛要想成就,比古人不知道要难上多少倍,问题在哪里?现在科技发达、印刷术发达,经典你很容易得到,换句话说,你的心就不能专一。古时候可以说佛经没有流通。
明清以前,明朝以前是手抄本,明朝以后才有木刻本,木刻本比手抄是方便太多了,但是那种印刷很不方便。如果诸位有机会到中国大陆去观光旅游,诸位可以到南京看看金陵刻经处,那个地方还有一部分保存著古时候木刻的印刷,你们去看看,它是怎么样印经书的。一个很熟练的工人,印书工人,很熟练的,大概一天可以印三册,木刻版本印出来之后,再把它装订起来,用线装订好,切整齐,一天可以做三册。你才晓得经书得来不容易!可是它有好处,好处在哪里?一门深入。为什么?没别的东西好看,他那个心不能不专。现在《大藏经》摆在这里,你的心不能不散,你说糟糕不糟糕!东西太多,琳琅满目摆在这里,你怎么能把心力集中?这是我们现在修学的环境,你从这里一观察,科技发达反而不如古时候。
古时候哪有这么明亮的灯光?我在抗战时期念书,做学生,我们晚上上自修,点什么?点油灯。一根灯草,那个光的亮度,大概只有不到一支蜡烛的烛光。大概要用两根灯草,那个耗油就耗得多,差不多才相当於一支烛光。我们节省,没有那么浪费,一根灯草只有半支烛光,那一点灯火之下我们做功课。奇怪了,也没有得近视眼,也没有戴眼镜的。你看现在这么明亮,我看戴眼镜的那么多,你说奇怪不奇怪!那个原因我们细细想想,有道理。我们那时候看书的时间短,眼睛休闲的时间长。现在为什么小朋友都得近视眼?他用眼睛的时间太久了、太多了,看书,那个书字也小,再看电视。电视看起来麻烦大了,满脑袋的胡思乱想,乱七八糟。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这些东西,不但电视没有,一年难得看一、两场戏,稀有;换句话说,我们心里的污染少,心清净。生活实在讲跟大自然结合在一起,除了在大自然之外,没东西好玩,所以心地清净。现代人讲的,用脑、用眼时间都不算太长,所以身心健康。现在科技发达,带来不少的麻烦,没什么好处,副作用太大。所以,精进这两个字,我们要深深的理解它。
而佛在大乘经上常说,菩萨善根就是一条,世间善根有三条,叫三善根,菩萨善根就是精进。我们修学大乘,不懂得精进,怎么能成功?精进就是一门深入。这四个字做得最彻底、最究竟、最圆满的,我看无过於大势至菩萨,你看《楞严经.大势至菩萨圆通章》,菩萨自己说得很清楚。他与五十二同伦,同伦是志同道合的,五十二个同志,专修念佛法门,一门深入,他讲得透彻。他的方法是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他的效果是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」,这个开示非常重要。不假方便,不藉任何一个法门来帮忙,就是一门深入,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,他一门就成功了。如果像我们现在选择,我们选择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从初发心到成佛就一部经,从初发心到成佛就一句佛号,那你就是大势至菩萨,决定不找麻烦。在近代,最佳的榜样是印光老法师,印光老法师一生就是一本《阿弥陀经》、一句阿弥陀佛。他闭关的关房在现在的苏州,那个关房现在还保留著,还保留著老法师当年原来的样子。你看,他自己的小佛堂,佛案上就一本《弥陀经》,什么都没有。所以在《印光大师永思集》里面,有一篇文章说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。我们听了之后,冷静去思惟观察,印光法师一生的行谊确实很像大势至菩萨。他自己所修学的,以及他教导别人的,专修专弘,一门深入,这里讲精进不止。能够这样去做,「会当克果,何愿不得」。
这个四句,第一句是愿,第二句是行,后面这两句就是愿行不二,他就能够证得。此地讲的果,随著你功夫的进展,最初之果,初信位的菩萨再往上提升,二信、三信、四信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都是果。如果是一门精进不止,证果的速度非常之快。在我们净土法门里讲,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乱、理一心不乱,这是念佛人之果。念佛人的愿,第一个愿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第二个愿是帮助一切有缘众生念佛求生净土,这就是专修专弘。
而法藏在此地发的愿,实在不可思议。他发的愿是他要发愿成佛,不但要成佛,成佛之后要超过一切诸佛,这个愿就不可思议。所以,他向世自在王如来请教,他的愿望能不能达成?这四句话就是佛给他的答覆,意思非常肯定。这几句话是如来金口所宣,是修行证果的不二法门,你只要把这个两句抓住,「至心求道,精进不止」这八个字你做到了,你没有不成就的。我们要晓得,成佛都能办得到,开悟是小事,哪有不开悟的道理?哪有不通达世出世法的道理?我们今天走的路错了,违背了经训,要去广学多闻。结果广学多闻得到是什么?增长所知障。烦恼没有除掉,你这个所知障决定是邪知邪见,清凉大师讲的,增长邪见而已,你还能得到什么证果!
末后这一句,彭居士说得好,把它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。『所以者何,一切法不离自心故。』所以佛法称之为内学,佛法称之为心学,求什么?求自性。禅宗里面求明心见性,我们净土里面求一心不乱。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这句话说明清净心生智慧,实相是实相般若。自性本具的智慧,是从清净心生出来的。这才是个明白人,这才是个真正觉悟的人,不会走冤枉路,不会走错路。所以我们前面读到,普贤菩萨讲的,法供养当中,第一个是如说修行供养。佛在经上说的,我们有没有如说修行?至心求道,精进不止,我们有没有依教奉行?有没有如说修行?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会疏云,汝自当知者,例如法华三止说,其义深广,不可容易说故。】
这是法藏比丘提的问题,而世尊没有直接答覆他,只说『汝自当知』。这种问对,就像禅宗里面的机锋一样。《会疏》里面举出《法华经》的三止,世尊在法华会上也用了这种方式,说了三个止止止。这个意思很深,境界确实属於不可思议。止什么?止息妄念你自然就明白了,只要把妄念息掉就行了,所谓「但须除妄,别无胜解」。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就圆满了,智慧功德就圆满了,所以这个意思很深很广。而世间自在王佛对法藏比丘这句话也是这个意思,「汝自当知」,不需要别人来解释。法藏有没有能力?当然有这个能力。可是在经文里我们所看到的,他所表现的是大慈大悲,没有表现顿悟,还说这个意思太深,不是我的境界。法藏表演的是我们这一类的凡夫,求佛为我们详细说明,再委曲婉转详细说明。假如佛说「汝自当知」,他直下承当,后面就没有经文了,没得说了。这是他的慈悲,这是他所谓是利益有情发问,不是他自己不知道,明知故问,问给大家去听的。大乘经里面像这样的句子,我们也常常会看到。第三段:
【六祖曰,密在汝边。】
这是《坛经》上的一句话。『密在汝边』,「汝」是什么?心,是你的自性、是你的真心。离了自性、真心,哪有什么密?佛佛相传,传什么?就是传心,印心而已。菩萨的心像不像佛心?佛心是什么样子?佛心是真心,一切众生各个本具,各个现成的。你能够用真心,就叫你做佛陀。虽用真心,真心里面还杂著妄,就叫你做菩萨,为什么?你还没有达到纯真,纯真就是佛。带著妄,带什么妄?带著无明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决定不带烦恼。无明跟烦恼恐怕也难搞得清楚,我们再说白一点,大家好懂。无明是妄想,烦恼是分别执著;换句话说,他还有妄想没断,分别执著是决定没有了。如果有分别执著,决定是凡夫,不能叫圣人。分别执著断了,他的无明没断,没断完,四十一品无明,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,那就是密。密在哪里?「密在汝边」,这种答覆就是帮助他开悟,给他启示。凡是提出问题,他都有疑,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,断疑起信,破迷开悟。你看他用的方法,你看他所说的这些话,都是帮助对方、启发对方,这是最好的教学法。底下一段说:
【古禅德曰。】
这是古时候禅宗的大德,没有指哪个人。
【汝自会取好,我不如汝。】
这些话全是宗门的机锋,跟这个经上佛所讲的「汝自当知」,意思非常接近。所以这个『自会』,会是体会,贵在自己能够领悟、能够体会。『取好』的意思就是好自修行。『我不如汝』,这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,完全看各人领会、各人体悟,悟入有浅深广狭不同。底下这一段还是解释这个意思。
【峻谛师曰。】
这是唐朝时代的日本高僧,在中国留学的。
【此含三义。】
他说得详细。
【一谓法藏菩萨宿殖深厚。】
这个括弧是注解,这个『殖』跟木边的「植」在古时候是通用的,就是说他的宿根深厚。
【高才勇哲,与世超异,净佛国土之事,久既洞达,虽佛智无所加之。】
我们先说这一段。前面我们在经文上读到,佛对於法藏比丘的赞叹,有『高才勇哲,与世超异』,这是对他赞叹的经文。当然,他要没有深厚的善根、福德,不可能有这样的表现。既然有这样的智慧,有这样的善根福德因缘,求净土这个事情还需要问别人吗?虽然法藏比丘向世间自在王请教,世间自在王也说了老实话,这个事情,你自己的智慧、能力足够了,话里头有这个意思。他的能力足够了,佛就是再帮他,也帮不了什么忙,他自己智慧、能力足够了。所以说:
【故如汝所知,汝自当行之也。】
你可以依照你自己的愿望去做,就行了。底下有个小注,「此复明法藏是从果向因也」,这是里面的含义,说明法藏比丘久远劫已经成佛,这一次是倒驾慈航来表演的而已,并不是真正的凡夫,不是真正的是菩萨,他是佛,古佛再来的,是来示现的。这就是从果向因,所谓是倒驾慈航,我们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的。《法华经》上,他老人家为我们表明,他是久远劫已经成佛。在《梵网经》里面他告诉我们,他这次到这个世界上来示现八相成道,是第八千次,人家久远劫就成佛了。所以这一句的含义很深。
【二谓摄取佛国,各随乐欲,或取秽浊,或求清净,或摄三乘,或愿一乘,故任菩萨意乐,宜摄取之,不用如来之指示也。】
你成佛之后,你示现的佛土,示现佛土经上讲得很清楚,一个是自受用,一个是他受用。究竟取什么样的国土,不是佛的智慧、能力有差别,说实在话佛的智慧、能力没有差别,佛佛道同,智慧德能完全一样。可是兴趣不相同,有的人愿意建立净土,有的人就愿意建立秽土,这是各人兴趣不一样。可是要晓得,都是为了度众生。
现秽土的目的何在?众生的业障没有消掉,要给他一个环境去消业障。业障消尽,他自然就回头,示现秽土的目的在此地。所以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三恶道是帮助众生回头的。又如我们世间人,有许多遭极大的挫折,他才学佛。他要没有遭受极大的挫败,你去劝他学佛他说你迷信,根本不能接受,这样回过头来学佛的人很多。所以我们学佛,有很多人说:怎么样,你失意了?你受了什么打击,你来学佛?他总是问这些话。好像不是受了刺激,不是受了挫折、打击的,你怎么这么消极?怎么去搞这个东西?可是,他还没回来,换句话说,他还没有遭受到挫折打击,他还没回来。所以,设三恶道就彷佛这个意思,是让这些众生造作这些罪业,在这个地方把它消掉。消掉之后,他就会觉悟。由此可知,三恶道里面佛菩萨也不少。我们读《地藏本愿经》,《地藏本愿经》里面许多那些鬼王、罗刹、牛头阿傍,都是菩萨化身,在那个里面帮助众生回头的。这些恶鬼折磨这些罪人,让他把罪障快点消掉,他们都是好心,折磨人也是好心。就如同父母跟老师一样,惩罚学生,现在是没有体罚,从前有体罚,打你、骂你、罚跪,都是为你好,不是恶意。鬼道、地狱道里头那些饿鬼都是菩萨。所以明了大乘经就晓得,诸佛菩萨的确是一片慈悲,但是用的手段、方法不一样。
阿弥陀佛的兴趣就是建立唯一净土,纯而不杂。其他诸佛他们的净土,就是净秽程度不相同,都有净土,也都有秽土。这是『各随乐欲』,乐是爱好。『或摄三乘,或愿一乘。』像世尊在娑婆世界,他就取的三乘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他的经教就分三乘。而西方极乐世界,那是一乘,西方世界没有三乘。『故任菩萨意乐』,这是任菩萨他的意思,『宜摄取之』,这个不需要诸佛指示,不需要诸佛教诲,随意,当然这个里面也随缘,随意、随缘。这是诸佛建立国土不同。第三:
【三谓凡於净土,有报有化,法报高妙,非菩萨之分,唯应自分,宜摄取之也。】
这第三个意思讲到净土,净土有报土、有化土。变化土就不谈,变化土是临时帮助一切众生的。报土高妙,高明、微妙。『非菩萨之分』,佛的报土,通常我们在佛经上读到的,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土。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是佛的化土,在这两土里面,众生所见到的佛,都是佛的化身跟应身,唯有在实报土里面,才见得到佛的报身。所以称之法身跟报身,法土跟报土都是高妙,这个是非菩萨之分。
『唯应自分,宜摄取之』,这也要靠自己修证的功夫,自己契入这个境界,佛也帮不上忙。佛能够帮助的,实在讲只是做增上缘而已。佛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来,把这个理论为我们说出来,怎么样去修、怎么样去证是自己的事情,这个佛帮不上忙。像《法华经》上佛所讲的,「开示悟入」,佛对众生的帮助就是开示,悟入决定是自分之事,自己要悟、要觉悟,自己要契入境界,契入就是证。如果以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分,我们也很容易体会。清凉把经分做信、解、行、证,佛能够帮助我们的,就是帮助我们信、帮助我们解,行没有法子,行跟证决定是自己的事情。佛不能帮我们修行,佛也不能帮我们证果,但是佛能帮助我们起信,为什么?断疑生信。佛说一切经,破除我们疑惑,让我们建立信心;佛把宇宙人生这些真相给我们说明,使我们能够理解。所以,帮得上的是前面这一半,后面这一半佛帮不上忙。
【故云汝自当知。】
关於行证的事情,你自己晓得。峻谛师这个解释,解释得好,够详细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无量寿经笺注曰。】
《笺注》是民国初年丁福保居士作的,《无量寿经笺注》,在台湾也有流通。
【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,又我所得之果报界域,谓之境界。】
这是解释『境界』两个字,底下经文里头讲,「斯义宏深,非我境界」,这是解释「境界」,什么叫境界?这两句也说得很好,可是意思依旧是很深。『自家势力』,自家是指自己,势力是讲智慧跟能力,你的智慧、能力所及的境。境里面有两种,一个是人事环境,一个是物质环境,有人事跟物质环境,当然就现出报土,像我们现在现出这个世界,现出这个报土。这个土,固然是佛的一分慈悲,释迦牟尼佛的化土,还要加上自己势力所及的境土,跟佛力合起来的,这个意思就深了。
底下说,『我所得之果报界域』。我们人在这个世间一生,无论时间长短,有人寿长的,活到八、九十岁,有人寿短的,三、四十岁就走了。这就是他过去生中所造业因,感得的果报。这个人走了,我们要问,这个人没有出生之前,这个世界有没有?我想很多同修都会答应,他没有出生之前,这个世界有。实在这个世界没有,他出生才有,他走了之后,这个世界也没有了,为什么?他自己的业因果报。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还有,那是一切众生的共业现的果报,我们觉得它有,是共业现的;他自己别业所现的,没有了。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,唯有佛经说得透彻。我们在《般若经》里面讨论得很多,生命在哪里?生命在刹那之间。佛经上讲的,人命在呼吸间,那已经太长了,哪里在呼吸间,呼吸有好几秒钟。《仁王经》上跟我们讲的例子还不是真实,不是真实相,但是跟实相已经非常接近,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。一刹那有九百生灭,这是讲一弹指六十刹那,一刹那九百生灭,那是生命的现象,那是生命的真相。所以,《金刚经》上讲,「如露亦如电」,露是讲什么?共业,共业的相;电是讲别业的相。虽然讲别业跟共业,是不是一桩事情?不是一桩事情。
《楞严经》上说得很清楚,我们举这个佛堂的灯光,我们佛堂有十几盏灯,每盏灯放的光是别业,它各别的,光光互照这是共业。你把这盏灯熄掉,它的别业没有了,给诸位说,它跟大家的共业也没有了,诸位从这个浅近的比喻去思惟。实在这个现象就在眼前,你晚上躺在床上睡觉,眼睛一闭,这个世界没有了。你去体会这个道理。到你第二天早晨醒来,睁开眼睛,这个世界又发现了。昨天晚上那个世界,跟今天早晨睁开眼睛的世界,不是一个世界,绝对不相同。不但昨晚跟今早不相同,刹那刹那不相同。但是你要晓得,真相是什么?真相皆是虚妄。你如果要是明了这些事实真相皆是虚妄,你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没有了。我们就是因为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,天天打妄想,以为是真实的,在这里起分别、起执著,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,不晓得它是一场空。可是你造作罪业,如果要不彻底觉悟,罪业就有果报。所以佛讲,「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这都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。这是「我所得之果报界域」,境界这两个字的含义也是很深很广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八十七面,第五行,就是八十四段看起:
【称赞净土经曰,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,令得殊胜利益安乐。】
从经题,意思就很明显,这是赞叹世尊,为一切有情众生宣说净土法门。因为这个法门是平等成佛之法,是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,所以在一切经中,实在它是『甚深微妙』,能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,这就是『殊胜利益安乐』。底下一段:
【唐译曰,纵沉无间诸地狱,如是愿心终不退。】
这是说法藏比丘当年发心,所发之心坚固,即使在修学过程当中遭遇极大的苦难、极大的挫折,他的愿心永远不退。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、值得我们学习的。最后一条:
【会疏曰,但有其愿,愿即虚,但有其行,行即虚,要须愿行相扶,所为皆克。】
这几句话非常重要。佛法常说入不二门,这个意思非常深广,涵盖所有的佛法。你懂得这个意思,实在讲,无论哪个法门都不难契入;如果要是违背这个原则,修净土也不能往生。可见得,入不二门的重要。此地讲的不二,是行愿不二,你就成就了,『克』就是证果、就是成就。如果行跟愿是两桩事情,这就不得其门而入。『但有其愿』,有愿没有行,这个愿是空愿,所以『愿即虚』,是空愿。如果有行没有愿,这个行达不到目标,也不能成就,所以『行即虚』。如果这个行是善行,譬如修六度、修普贤十愿,这是菩萨的大行,如果没有愿,这样的修行功夫都变成三界有漏的福报,都变成福报,这个行就叫做虚。因为三界之内没有一样是真的,《般若经》上讲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纵然得大福报,也是一场空,也是梦幻泡影,所以说行即虚。
必须要『行愿相扶』,行愿相扶就是行在愿中,愿在行中,那你就有成就,你有什么样的愿就有什么样的成就。我们念佛人的愿是往生净土,念念不忘求生净土,这个目的才能够达到,『所为皆克』,此地是讲的原则。
我们再看底下一品,「至心精进第五」,请看第一段。
【无量寿经起信论曰,法藏云,我发无上正觉之心,当知无上正觉,一切愿王从此出生,一切净土从此建立,才发此心,极乐庄严一时具足,故曰,至心求道,精进不止,会当克果,何愿不得,所以者何,一切法不离自心故。】
论是解释经的,就是解释《无量寿经》。《论》是彭际清居士做的,彭居士是清朝乾隆时间的人,他也有很了不起的成就。这本书现在在台湾有流通,虽然印的数量不算太多,但是不难得到。这是《论》里面的一段话,解释『至心求道,精进不止,会当克果,何愿不得』,解释这一段。
『法藏云,我发无上正觉之心』,无上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,当中把「正等」省略掉。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讲的无上菩提心,或者是大菩提心,都是一个意思,他是发了大菩提心。这句话里面的意思很深,所以彭居士说,『当知无上正觉』,我们应当要晓得,无上正觉就是无上菩提心,发这个心,是『一切愿王从此出生』,愿王是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。如果广义的来说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、一切法身大士所发的弘愿,都从菩提心生。所以不发菩提心,怎么能成就?往生净土,一定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,才能成功。经上像这些话,确实是千言万语,时刻叮咛嘱咐,唯恐我们疏忽掉。如果在这个地方一疏忽,我们一生的修行都达不到结果,这是非常可惜。如果不能往生,我们一定要知道,一生所修的都变成魔业。果然来生享福,享大福报,可是福报里面必造罪业,福享完了,罪业的果报现前,当然要堕三途。由此可知,不生净土是决定不行的,要下一个决心,一定要求生净土。所以诸佛菩萨的弘愿,从菩提心生的。
『一切净土从此建立』,「一切」是说一切诸佛的净土。西方极乐世界四土都清净,这是很不可思议的。十方诸佛的刹土,有净土、有秽土,什么原因?我们只要看释迦牟尼佛的报土,我们现在是生在娑婆世界,娑婆是释迦牟尼佛的报土,这里面有净土、有秽土。西方世界有四土,释迦牟尼佛这儿也有四土,我们现在住的是凡圣同居土,这个地方不清净;娑婆世界也有方便有余土,也不算真正清净;娑婆世界也有实报庄严土,那是净土,是世尊与法身大士居住的所在。所以释迦牟尼佛有净土,这个净土跟西方极乐净土相比并不逊色。不一样的,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也是净土,这个就很奇怪。如果你要是把这些事理搞清楚了,你才晓得这个现象是自然的,为什么?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,每一个去往生的人都发了菩提心。我们在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里面,诸位想想,有几个人发菩提心了?发菩提心的人极少数,极大多数的人没发菩提心。所以,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秽土,不是净土。西方世界每一个去往生的人,统统是发菩提心的;换句话说,不发无上菩提心,就不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。要想进入西方极乐世界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。所以,西方世界四土都是净土,那个地方各个人都是发大菩提心。我们念佛,一天念十万声,一天念二十万声,若没有菩提心,依旧不能往生。所以净土是心净则土净,这是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。
『才发此心,极乐庄严一时具足』,菩提心一发,我们「回向偈」天天念,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」,我们拿什么功德去庄严佛净土?诸位要晓得,是菩提心。什么叫菩提心?简单讲是清净心,我们心清净就能庄严净土。心不清净,修福没用,《坛经》里说得很好,这个事情福不能救,福报再大,它不是清净的,与净土不相应。所以福报大,不能往生净土,心清净能往生净土。我们心一发就是庄严佛净土,极乐世界庄严一时具足,自己就感受到这个气氛,极乐的气氛。因此,经上才有这么几句、才有这四句,这是世间自在王对法藏比丘说的。
「至心求道」,至心就是菩提心,至心是诚心,真诚到极处,就是至诚心,至诚心就是菩提心。至诚心里面必定有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刚才讲了,不二法门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。求道是求无上菩提,四弘誓愿里面求的是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求这个。这一句,至心是初发心,发的是真心、无上菩提心;求道这是果,无上菩提涅盘之果。能不能得到?佛所说的是肯定的,只要你「精进不止」,不止就是不间断。精进不止这四个字,跟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净念相继,意思完全相同,净念就是精进,相继就是不止。由此可知,至心求道最怕夹杂,一夹杂,你的麻烦就来了。这是我们不能不多罗嗦几句。
学道之人,自古以来,修学的人多,成功的人少,原因在哪里?就是不懂这个道理。他要广学多闻,最后他失败了。广学多闻成就什么?成就了佛学,如果今天要设个博士学位,佛学博士他可以拿到,世间常讲佛学家,他可以成为一个佛学家。但是了生死、成佛道,往生净土,没有他的分。所以你在世间做个佛学博士、做个佛学家,行!你遍涉、涉猎三藏十二分教,你可以做得到,与了生死、往生极乐世界毫不相干;换句话说,与你的清净心不相干。你要想得清净心,换句话说,你所修学的是愈简单愈好,心容易静下来、容易得定。定就开智慧,慧一开了,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,那个才能得真实受用。所以,现代人学佛要想成就,比古人不知道要难上多少倍,问题在哪里?现在科技发达、印刷术发达,经典你很容易得到,换句话说,你的心就不能专一。古时候可以说佛经没有流通。
明清以前,明朝以前是手抄本,明朝以后才有木刻本,木刻本比手抄是方便太多了,但是那种印刷很不方便。如果诸位有机会到中国大陆去观光旅游,诸位可以到南京看看金陵刻经处,那个地方还有一部分保存著古时候木刻的印刷,你们去看看,它是怎么样印经书的。一个很熟练的工人,印书工人,很熟练的,大概一天可以印三册,木刻版本印出来之后,再把它装订起来,用线装订好,切整齐,一天可以做三册。你才晓得经书得来不容易!可是它有好处,好处在哪里?一门深入。为什么?没别的东西好看,他那个心不能不专。现在《大藏经》摆在这里,你的心不能不散,你说糟糕不糟糕!东西太多,琳琅满目摆在这里,你怎么能把心力集中?这是我们现在修学的环境,你从这里一观察,科技发达反而不如古时候。
古时候哪有这么明亮的灯光?我在抗战时期念书,做学生,我们晚上上自修,点什么?点油灯。一根灯草,那个光的亮度,大概只有不到一支蜡烛的烛光。大概要用两根灯草,那个耗油就耗得多,差不多才相当於一支烛光。我们节省,没有那么浪费,一根灯草只有半支烛光,那一点灯火之下我们做功课。奇怪了,也没有得近视眼,也没有戴眼镜的。你看现在这么明亮,我看戴眼镜的那么多,你说奇怪不奇怪!那个原因我们细细想想,有道理。我们那时候看书的时间短,眼睛休闲的时间长。现在为什么小朋友都得近视眼?他用眼睛的时间太久了、太多了,看书,那个书字也小,再看电视。电视看起来麻烦大了,满脑袋的胡思乱想,乱七八糟。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这些东西,不但电视没有,一年难得看一、两场戏,稀有;换句话说,我们心里的污染少,心清净。生活实在讲跟大自然结合在一起,除了在大自然之外,没东西好玩,所以心地清净。现代人讲的,用脑、用眼时间都不算太长,所以身心健康。现在科技发达,带来不少的麻烦,没什么好处,副作用太大。所以,精进这两个字,我们要深深的理解它。
而佛在大乘经上常说,菩萨善根就是一条,世间善根有三条,叫三善根,菩萨善根就是精进。我们修学大乘,不懂得精进,怎么能成功?精进就是一门深入。这四个字做得最彻底、最究竟、最圆满的,我看无过於大势至菩萨,你看《楞严经.大势至菩萨圆通章》,菩萨自己说得很清楚。他与五十二同伦,同伦是志同道合的,五十二个同志,专修念佛法门,一门深入,他讲得透彻。他的方法是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他的效果是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」,这个开示非常重要。不假方便,不藉任何一个法门来帮忙,就是一门深入,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,他一门就成功了。如果像我们现在选择,我们选择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从初发心到成佛就一部经,从初发心到成佛就一句佛号,那你就是大势至菩萨,决定不找麻烦。在近代,最佳的榜样是印光老法师,印光老法师一生就是一本《阿弥陀经》、一句阿弥陀佛。他闭关的关房在现在的苏州,那个关房现在还保留著,还保留著老法师当年原来的样子。你看,他自己的小佛堂,佛案上就一本《弥陀经》,什么都没有。所以在《印光大师永思集》里面,有一篇文章说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。我们听了之后,冷静去思惟观察,印光法师一生的行谊确实很像大势至菩萨。他自己所修学的,以及他教导别人的,专修专弘,一门深入,这里讲精进不止。能够这样去做,「会当克果,何愿不得」。
这个四句,第一句是愿,第二句是行,后面这两句就是愿行不二,他就能够证得。此地讲的果,随著你功夫的进展,最初之果,初信位的菩萨再往上提升,二信、三信、四信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都是果。如果是一门精进不止,证果的速度非常之快。在我们净土法门里讲,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乱、理一心不乱,这是念佛人之果。念佛人的愿,第一个愿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第二个愿是帮助一切有缘众生念佛求生净土,这就是专修专弘。
而法藏在此地发的愿,实在不可思议。他发的愿是他要发愿成佛,不但要成佛,成佛之后要超过一切诸佛,这个愿就不可思议。所以,他向世自在王如来请教,他的愿望能不能达成?这四句话就是佛给他的答覆,意思非常肯定。这几句话是如来金口所宣,是修行证果的不二法门,你只要把这个两句抓住,「至心求道,精进不止」这八个字你做到了,你没有不成就的。我们要晓得,成佛都能办得到,开悟是小事,哪有不开悟的道理?哪有不通达世出世法的道理?我们今天走的路错了,违背了经训,要去广学多闻。结果广学多闻得到是什么?增长所知障。烦恼没有除掉,你这个所知障决定是邪知邪见,清凉大师讲的,增长邪见而已,你还能得到什么证果!
末后这一句,彭居士说得好,把它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。『所以者何,一切法不离自心故。』所以佛法称之为内学,佛法称之为心学,求什么?求自性。禅宗里面求明心见性,我们净土里面求一心不乱。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这句话说明清净心生智慧,实相是实相般若。自性本具的智慧,是从清净心生出来的。这才是个明白人,这才是个真正觉悟的人,不会走冤枉路,不会走错路。所以我们前面读到,普贤菩萨讲的,法供养当中,第一个是如说修行供养。佛在经上说的,我们有没有如说修行?至心求道,精进不止,我们有没有依教奉行?有没有如说修行?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会疏云,汝自当知者,例如法华三止说,其义深广,不可容易说故。】
这是法藏比丘提的问题,而世尊没有直接答覆他,只说『汝自当知』。这种问对,就像禅宗里面的机锋一样。《会疏》里面举出《法华经》的三止,世尊在法华会上也用了这种方式,说了三个止止止。这个意思很深,境界确实属於不可思议。止什么?止息妄念你自然就明白了,只要把妄念息掉就行了,所谓「但须除妄,别无胜解」。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就圆满了,智慧功德就圆满了,所以这个意思很深很广。而世间自在王佛对法藏比丘这句话也是这个意思,「汝自当知」,不需要别人来解释。法藏有没有能力?当然有这个能力。可是在经文里我们所看到的,他所表现的是大慈大悲,没有表现顿悟,还说这个意思太深,不是我的境界。法藏表演的是我们这一类的凡夫,求佛为我们详细说明,再委曲婉转详细说明。假如佛说「汝自当知」,他直下承当,后面就没有经文了,没得说了。这是他的慈悲,这是他所谓是利益有情发问,不是他自己不知道,明知故问,问给大家去听的。大乘经里面像这样的句子,我们也常常会看到。第三段:
【六祖曰,密在汝边。】
这是《坛经》上的一句话。『密在汝边』,「汝」是什么?心,是你的自性、是你的真心。离了自性、真心,哪有什么密?佛佛相传,传什么?就是传心,印心而已。菩萨的心像不像佛心?佛心是什么样子?佛心是真心,一切众生各个本具,各个现成的。你能够用真心,就叫你做佛陀。虽用真心,真心里面还杂著妄,就叫你做菩萨,为什么?你还没有达到纯真,纯真就是佛。带著妄,带什么妄?带著无明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决定不带烦恼。无明跟烦恼恐怕也难搞得清楚,我们再说白一点,大家好懂。无明是妄想,烦恼是分别执著;换句话说,他还有妄想没断,分别执著是决定没有了。如果有分别执著,决定是凡夫,不能叫圣人。分别执著断了,他的无明没断,没断完,四十一品无明,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,那就是密。密在哪里?「密在汝边」,这种答覆就是帮助他开悟,给他启示。凡是提出问题,他都有疑,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,断疑起信,破迷开悟。你看他用的方法,你看他所说的这些话,都是帮助对方、启发对方,这是最好的教学法。底下一段说:
【古禅德曰。】
这是古时候禅宗的大德,没有指哪个人。
【汝自会取好,我不如汝。】
这些话全是宗门的机锋,跟这个经上佛所讲的「汝自当知」,意思非常接近。所以这个『自会』,会是体会,贵在自己能够领悟、能够体会。『取好』的意思就是好自修行。『我不如汝』,这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,完全看各人领会、各人体悟,悟入有浅深广狭不同。底下这一段还是解释这个意思。
【峻谛师曰。】
这是唐朝时代的日本高僧,在中国留学的。
【此含三义。】
他说得详细。
【一谓法藏菩萨宿殖深厚。】
这个括弧是注解,这个『殖』跟木边的「植」在古时候是通用的,就是说他的宿根深厚。
【高才勇哲,与世超异,净佛国土之事,久既洞达,虽佛智无所加之。】
我们先说这一段。前面我们在经文上读到,佛对於法藏比丘的赞叹,有『高才勇哲,与世超异』,这是对他赞叹的经文。当然,他要没有深厚的善根、福德,不可能有这样的表现。既然有这样的智慧,有这样的善根福德因缘,求净土这个事情还需要问别人吗?虽然法藏比丘向世间自在王请教,世间自在王也说了老实话,这个事情,你自己的智慧、能力足够了,话里头有这个意思。他的能力足够了,佛就是再帮他,也帮不了什么忙,他自己智慧、能力足够了。所以说:
【故如汝所知,汝自当行之也。】
你可以依照你自己的愿望去做,就行了。底下有个小注,「此复明法藏是从果向因也」,这是里面的含义,说明法藏比丘久远劫已经成佛,这一次是倒驾慈航来表演的而已,并不是真正的凡夫,不是真正的是菩萨,他是佛,古佛再来的,是来示现的。这就是从果向因,所谓是倒驾慈航,我们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的。《法华经》上,他老人家为我们表明,他是久远劫已经成佛。在《梵网经》里面他告诉我们,他这次到这个世界上来示现八相成道,是第八千次,人家久远劫就成佛了。所以这一句的含义很深。
【二谓摄取佛国,各随乐欲,或取秽浊,或求清净,或摄三乘,或愿一乘,故任菩萨意乐,宜摄取之,不用如来之指示也。】
你成佛之后,你示现的佛土,示现佛土经上讲得很清楚,一个是自受用,一个是他受用。究竟取什么样的国土,不是佛的智慧、能力有差别,说实在话佛的智慧、能力没有差别,佛佛道同,智慧德能完全一样。可是兴趣不相同,有的人愿意建立净土,有的人就愿意建立秽土,这是各人兴趣不一样。可是要晓得,都是为了度众生。
现秽土的目的何在?众生的业障没有消掉,要给他一个环境去消业障。业障消尽,他自然就回头,示现秽土的目的在此地。所以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三恶道是帮助众生回头的。又如我们世间人,有许多遭极大的挫折,他才学佛。他要没有遭受极大的挫败,你去劝他学佛他说你迷信,根本不能接受,这样回过头来学佛的人很多。所以我们学佛,有很多人说:怎么样,你失意了?你受了什么打击,你来学佛?他总是问这些话。好像不是受了刺激,不是受了挫折、打击的,你怎么这么消极?怎么去搞这个东西?可是,他还没回来,换句话说,他还没有遭受到挫折打击,他还没回来。所以,设三恶道就彷佛这个意思,是让这些众生造作这些罪业,在这个地方把它消掉。消掉之后,他就会觉悟。由此可知,三恶道里面佛菩萨也不少。我们读《地藏本愿经》,《地藏本愿经》里面许多那些鬼王、罗刹、牛头阿傍,都是菩萨化身,在那个里面帮助众生回头的。这些恶鬼折磨这些罪人,让他把罪障快点消掉,他们都是好心,折磨人也是好心。就如同父母跟老师一样,惩罚学生,现在是没有体罚,从前有体罚,打你、骂你、罚跪,都是为你好,不是恶意。鬼道、地狱道里头那些饿鬼都是菩萨。所以明了大乘经就晓得,诸佛菩萨的确是一片慈悲,但是用的手段、方法不一样。
阿弥陀佛的兴趣就是建立唯一净土,纯而不杂。其他诸佛他们的净土,就是净秽程度不相同,都有净土,也都有秽土。这是『各随乐欲』,乐是爱好。『或摄三乘,或愿一乘。』像世尊在娑婆世界,他就取的三乘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他的经教就分三乘。而西方极乐世界,那是一乘,西方世界没有三乘。『故任菩萨意乐』,这是任菩萨他的意思,『宜摄取之』,这个不需要诸佛指示,不需要诸佛教诲,随意,当然这个里面也随缘,随意、随缘。这是诸佛建立国土不同。第三:
【三谓凡於净土,有报有化,法报高妙,非菩萨之分,唯应自分,宜摄取之也。】
这第三个意思讲到净土,净土有报土、有化土。变化土就不谈,变化土是临时帮助一切众生的。报土高妙,高明、微妙。『非菩萨之分』,佛的报土,通常我们在佛经上读到的,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土。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是佛的化土,在这两土里面,众生所见到的佛,都是佛的化身跟应身,唯有在实报土里面,才见得到佛的报身。所以称之法身跟报身,法土跟报土都是高妙,这个是非菩萨之分。
『唯应自分,宜摄取之』,这也要靠自己修证的功夫,自己契入这个境界,佛也帮不上忙。佛能够帮助的,实在讲只是做增上缘而已。佛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来,把这个理论为我们说出来,怎么样去修、怎么样去证是自己的事情,这个佛帮不上忙。像《法华经》上佛所讲的,「开示悟入」,佛对众生的帮助就是开示,悟入决定是自分之事,自己要悟、要觉悟,自己要契入境界,契入就是证。如果以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分,我们也很容易体会。清凉把经分做信、解、行、证,佛能够帮助我们的,就是帮助我们信、帮助我们解,行没有法子,行跟证决定是自己的事情。佛不能帮我们修行,佛也不能帮我们证果,但是佛能帮助我们起信,为什么?断疑生信。佛说一切经,破除我们疑惑,让我们建立信心;佛把宇宙人生这些真相给我们说明,使我们能够理解。所以,帮得上的是前面这一半,后面这一半佛帮不上忙。
【故云汝自当知。】
关於行证的事情,你自己晓得。峻谛师这个解释,解释得好,够详细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无量寿经笺注曰。】
《笺注》是民国初年丁福保居士作的,《无量寿经笺注》,在台湾也有流通。
【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,又我所得之果报界域,谓之境界。】
这是解释『境界』两个字,底下经文里头讲,「斯义宏深,非我境界」,这是解释「境界」,什么叫境界?这两句也说得很好,可是意思依旧是很深。『自家势力』,自家是指自己,势力是讲智慧跟能力,你的智慧、能力所及的境。境里面有两种,一个是人事环境,一个是物质环境,有人事跟物质环境,当然就现出报土,像我们现在现出这个世界,现出这个报土。这个土,固然是佛的一分慈悲,释迦牟尼佛的化土,还要加上自己势力所及的境土,跟佛力合起来的,这个意思就深了。
底下说,『我所得之果报界域』。我们人在这个世间一生,无论时间长短,有人寿长的,活到八、九十岁,有人寿短的,三、四十岁就走了。这就是他过去生中所造业因,感得的果报。这个人走了,我们要问,这个人没有出生之前,这个世界有没有?我想很多同修都会答应,他没有出生之前,这个世界有。实在这个世界没有,他出生才有,他走了之后,这个世界也没有了,为什么?他自己的业因果报。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还有,那是一切众生的共业现的果报,我们觉得它有,是共业现的;他自己别业所现的,没有了。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,唯有佛经说得透彻。我们在《般若经》里面讨论得很多,生命在哪里?生命在刹那之间。佛经上讲的,人命在呼吸间,那已经太长了,哪里在呼吸间,呼吸有好几秒钟。《仁王经》上跟我们讲的例子还不是真实,不是真实相,但是跟实相已经非常接近,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。一刹那有九百生灭,这是讲一弹指六十刹那,一刹那九百生灭,那是生命的现象,那是生命的真相。所以,《金刚经》上讲,「如露亦如电」,露是讲什么?共业,共业的相;电是讲别业的相。虽然讲别业跟共业,是不是一桩事情?不是一桩事情。
《楞严经》上说得很清楚,我们举这个佛堂的灯光,我们佛堂有十几盏灯,每盏灯放的光是别业,它各别的,光光互照这是共业。你把这盏灯熄掉,它的别业没有了,给诸位说,它跟大家的共业也没有了,诸位从这个浅近的比喻去思惟。实在这个现象就在眼前,你晚上躺在床上睡觉,眼睛一闭,这个世界没有了。你去体会这个道理。到你第二天早晨醒来,睁开眼睛,这个世界又发现了。昨天晚上那个世界,跟今天早晨睁开眼睛的世界,不是一个世界,绝对不相同。不但昨晚跟今早不相同,刹那刹那不相同。但是你要晓得,真相是什么?真相皆是虚妄。你如果要是明了这些事实真相皆是虚妄,你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没有了。我们就是因为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,天天打妄想,以为是真实的,在这里起分别、起执著,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,不晓得它是一场空。可是你造作罪业,如果要不彻底觉悟,罪业就有果报。所以佛讲,「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这都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。这是「我所得之果报界域」,境界这两个字的含义也是很深很广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