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- (第六十集)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 (第六十集)  1996/4  美国圣荷西  档名:02-031-0060

  请掀开经本,第八十六面,最后一段看起,第八十一段看起:

  【行愿品曰,善男子,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,所谓如说修行供养,利益众生供养,摄受众生供养,代众生苦供养,勤修善根供养。】

  上一次我们讲到此地,今天接著再看底下经文:

  【不舍菩萨业供养,不离菩提心供养。】

  「行愿品」里面给我们说的「广修供养」,法供养当中举了七个例子,前面跟诸位说过,法供养也是无量无边,只略举七个例子而已。当然举的这七个例子,是法供养当中非常重要的科目。今天我们看第六个例子,『不舍菩萨业供养』。业是事业,菩萨业就是菩萨的事业,菩萨事业是什么?是「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」,这个就是菩萨的事业。如果我们常存此心、常做此事,就是「不舍菩萨业供养」了。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,就是菩萨念念为利益众生,而凡夫念念是求自私自利,这是凡夫跟菩萨不一样的地方。为什么菩萨念念为众生?菩萨了解事实真相,在十法界里面决定没有我,我与我所俱不可得,《般若经》里面讲得很多。因此菩萨的行业,唯有利益众生。利益众生也就是上求佛道,前面「行愿品」经文我们读过,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,因众生而起大悲心,可见得菩萨业就是实践诸佛如来的大悲心。因大悲心,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,可见得上求下化原来是一桩事,并不是两桩事。下化就是上求,上求就是下化,正是所谓不二法门,这个才叫菩萨业。这一个意思。

  另一个讲法,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,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,把尾音都省掉。菩提萨埵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有情众生,菩提是觉悟,萨埵是众生,觉悟的众生。由此可知,菩萨业决定是觉而不迷,三皈依里所讲的,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,念念不舍觉正净,这个人是行菩萨道,也就是不舍菩萨业供养。这个说法,意思也非常之好,实在讲两个意思我们要能够把它融会贯通,上求下化不离觉正净,这就是菩萨事业。菩萨事业表现在哪里?就表现在我们现在日常生活当中,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,也没有改变我们的工作,希望我们的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,能与这个原则相应,那你的生活就是菩萨业,你每天所作所为就是在修不舍菩萨业供养。由此可知,经上所讲的字字句句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。

  第七句是『不离菩提心供养』。这个七句里面,佛说法,用意实在讲也很深,也能够契合我们这个世界众生的习惯。第一条重要,最后一条更重要,前后这个两条,把当中这五条全部都包括在其中。诸位仔细去观察,你就晓得。《华严经》上说,如果离开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属魔业,那不是菩萨业,是魔业。这就说明菩提心重要,菩提心是个觉悟的心。前面已经讲了菩萨业,实在讲,没有再说菩提心的必要,为什么要特别把菩提心垫后?特别强调觉、迷的重要,所谓一念觉,就与佛菩萨相应,一念不觉就与魔相应。

  自古以来,学佛的人最后变成魔,这个事情太多了,学佛成佛的人不多,学佛学成魔的人太多了。难怪世尊在《楞严经》后面用大篇幅的经文,《楞严经》总共有十卷,第九卷的后半近第十卷,总有一卷半的经文,佛给我们说五十种阴魔。五十种是五十种类,每一类里面那不晓得有多少?都是学佛最后变成魔。他为什么变成魔?忘失菩提心,把菩提心给忘了。所以《华严》才说,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,这一切善法就是佛法,这种人也很难得,完全是依教修行,虽然依教修行,就是菩提心忘掉了。依教修行为什么还会忘掉菩提心?这个问题最好不要问,想想自己你就明白了。我们自己今天也很难得,也在这里依教奉行,问问自己有没有菩提心?这个答案不就是现成的吗?真的,不在别人,就在自己这边。

  为什么会忘失菩提心?一个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看破,一个是烦恼、习气没有放下。看不破、放不下,哪来的菩提心?菩提心的确不容易,菩提心一发,真的发出来,你就不是凡夫,你就是菩萨,而且不是普通菩萨,是《华严经》上的初住菩萨。初住菩萨叫发心住,你们想想,发心住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?他菩提心发了之后,他就住在菩提心,就是此地讲「不离菩提心」。离了菩提心,他还住什么?他就不能叫住;住就是不离,他住在菩提心上。所以菩提心一发,他就是圆教初住菩萨,不但六道超越了,十法界也超越了。由此可知,我们有没有发菩提心?我们也发了,从哪里发?嘴皮上发的,心里面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,口头上发的菩提心不管用。这一句在「行愿品」里面非常重要。

  我们能不能真正发起菩提心?给诸位说,很难,太难了。实在讲,难在我们对於事理的真相,一直到现在还是很模糊。你说经典读了这么多,听了这么多年,实在讲是似懂非懂。说你不懂,你好像也懂的满多;说你懂,你确实没有入境界。为什么听了会似懂非懂?听了没有照做,所以你懂得那些全是属於皮毛的常识,我们中国俗话讲道听涂说,听别人这么讲的。读佛经,听释迦牟尼佛这么讲的,听诸菩萨这么讲的,自己没见到,所以是属於叫记问之学,与自己不相干。许多的学人犯了这个毛病,自己不知道,辛苦一辈子都不能成就,这是非常可惜。我们总得要搞清楚、总得要搞明白。听佛菩萨说了之后,我们自己要把它证得,一定要亲证。怎么个证法?就是要把它做到,做到就证得。譬如就以此地这几句来说,如说修行供养,我们有没有遵照佛的教诲去修行?经念得再多,你念了十万遍、念了二十万遍,如果不能解义,如果不能修行,修行就是照做,不能把经典的教训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,那就是没有修行,经念得再多都没用处。

  佛法,大家要记住,佛法要行,不要说,说是空口说白话,一定要把它做到。做到之后,经里面所讲的义理你就体会到了,一定是在生活实践当中体会佛讲的真实义。你能体会到那就叫证。证入有浅有深,浅深是怎么回事情?是你做到的功夫不一样。你做的功夫浅,你体悟的就浅,你做的功夫深,你所体悟的也深。我们讲不离菩提心,菩提心一发,就是初住菩萨,从初住到如来地,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了有四十二个位次。前面四十一个位次是菩萨位,最后一个位次是果位,成佛了,总共四十二个位次。四十二个位次都是证,就是说证入浅深不一样,十住菩萨证得浅,十地菩萨证得深。诸位要搞清楚,所谓证就是在生活当中的体验。生活当中,对於宇宙人生的道理、真相,愈来愈清楚、愈来愈明白,都要靠觉心。所以,不觉决定不行。觉心是真心,菩提心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妄心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妄心;离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心就是真心、就是菩提心。佛在经上常说,阿罗汉、辟支佛没有发菩提心。阿罗汉、辟支佛都算是正觉,无上正等正觉他们得到正觉,佛说他们没有发菩提心。由此可知,发菩提心的标准就是正等正觉,正等正觉是发菩提心了,正觉的人都没有发菩提心。

  我们念到这一句,怎么办?若依经论的讲法,《观经》上讲菩提心,说了三个。「至诚心」,至诚是真诚到了极处,这是真心的本体,菩提心的本体。又说「深心、回向发愿心」,这两种是菩提心的作用,有体必有用。至诚心起作用,对自己叫做深心,对人对事对物叫回向发愿心。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跟我们讲的菩提心,也讲了三个,第一个是「直心」,第二个也是「深心」,第三个是「大悲心」。我们把经、论合起来看,意思就很明显。直心就是至诚心,至诚心就是直心,诚到极处!我们学佛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,什么成就?我们今天的成就是念佛往生净土。诸位要知道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要没有菩提心不能往生;纵然你做到一向专念,你也不能往生。佛在经上把往生的条件跟我们讲得很清楚,你看《无量寿经.三辈往生》,条件都一样的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发菩提心是四十八愿的第十九愿,一向专念是第十八愿。你发菩提心,没有一向专念,也不能往生;有一向专念,没有发菩提心,还是不能往生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从下下品到上上品都要符合这个标准,这才说明菩提心的重要,凡是往生的人都发菩提心。

  也许有人会生起疑惑,有不少念佛往生的人,他生前不认识字,也没有念过经、也没有听过讲,他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,他怎么会往生?没听说他发菩提心。其实他是真正发了菩提心,你问他,你发了菩提心吗?他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,他真发了。他发了什么心?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上讲得好,他厌离娑婆,对於娑婆世界没有一丝毫的留恋,一心一意就是想求生极乐世界,就是想见阿弥陀佛,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。你们想想,有没有道理?无上菩提心,真觉悟了,六道轮回、十法界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假的,他要离开,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,一心去取西方极乐世界,这是觉悟了。蕅益大师说得好。

  深心是好善好德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至善,没有比这个更善的,他喜欢这个事情。娑婆世界人间天上的福报,他也不希罕,他也不再把它放在心上,完全没有牵挂,这是舍离。所以你问他什么叫菩提心,他说不出来、他不懂,而事实上,他的心跟无上菩提心完全相应。这种人对待一切众生,一切时一切处只要遇到人,他都笑咪咪的,「阿弥陀佛,念佛好」。这就是发愿回向心,这就是《起信论》里面讲的大悲心,他的确不舍一个众生。看到人,他跟你合掌,阿弥陀佛,念佛好;看到畜生,他也跟你讲,念佛,念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。你看他的心多真诚、多慈悲,念念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。

  所以我们看到许多这些老阿公、老阿婆,他们念佛往生,你仔细观察,那真的具足圆满的菩提心,成就绝非偶然。我们跟他相比差远了,确实不如他。他一心念佛,我们虽然念佛,心里面有许多牵挂。出家人还牵挂兴隆道场、弘法利生,这是不是菩提心?不是菩提心。若是著了弘法利生的相,著了兴隆道场的相,也是忘失菩提心。你修一切善业,弘法利生是善业,兴隆道场是善业,你心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,你做这些善业,《华严经》上讲尽属魔事,你所做的是魔事,不是佛事。将来你到哪里去?你当大魔王,因为你的福报太大。魔是怎么成就的?烦恼成就的,你烦恼没有断,忧虑、牵挂没断。弘法利生、兴隆道场这个事可不可以做?可以做,菩萨也做,佛也做。佛菩萨做跟凡夫做,不一样在哪里?佛菩萨是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,虽然兴隆道场,虽然弘法利生,心中若无其事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教给我们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兴隆道场、弘法利生是生心,生心要无住才行。无住简单讲,心里头若无其事,干干净净,绝对不以为我要兴隆道场,你有个「我要兴隆道场」,你著了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你全都著了。著了四相就是魔,离四相就是佛菩萨,觉、迷的样子就在此地。觉悟,觉悟是什么样子?迷,迷是什么样子?菩萨事业是什么样子?魔王事业是什么样子?在这个地方就能辨别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换句话说,佛菩萨的心永远清净的,永远是一尘不染。尘是尘劳,事情一样做,比别人做得还多、做得还细、做得还圆满,心里头若无其事。魔业的相?他也做,也勤奋努力在做,他心里头著相。所以我们要明了,著相是魔业,离相是菩萨业;著相就是凡心,离相就是菩提心。真正会用功的人,要在这个地方下手。菩提心才能成就菩萨的事业,才能够圆成佛道。

  这个七句简单就介绍到此地,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,校量功德,这就是比较果报的殊胜。

  【善男子,如前供养无量功德。】

  这句话这段文里面没有,是在《华严经》上这段文前面的,曾经讲过事供养。事供养里面多半是讲财供养,财有内财有外财,《华严经.第六回向章》里面讲了几十种的供养,说得很详细。这就说明财供养无量的功德。

  【比法供养一念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百千俱胝那由他分,迦罗分、算分、数分、喻分、优婆尼沙陀分,亦不及一。】

  事上讲的供养,《华严经》上举的比喻也很多,《金刚经》上也有多次的比喻。我们不要说得太多,说一个比较小一点的,我们还能够体会到。经上讲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供养,这是小的,在比喻里面是最少的。三千大千世界,不是这个地球,是整个的娑婆世界。有人说,佛法里面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彷佛现代天文学家讲的银河系,银河系里头多少星球!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每个星球里头都有众生,我们相不相信?我们学了佛的人一定相信,不学佛的人则未必相信。你看现在科学探险,很多星球我们用卫星、人造卫星去探险,发现许多星球里面没有生物、没有动物。当然,像地球这样的有智慧的动物存在的这种星球,太空当中不能说没有,这几乎科学家大家都承认,绝对不是地球是唯一有人居住的。现在科学家几乎都同意,太空当中可能还有比我们更聪明的高等生物居住的星球,这是他们的看法。而佛讲的是每个星球里面都有众生,而有许多众生不是我们肉眼能看得见的。

  譬如佛给我们讲的六道就太明显了,六道里面人鬼杂居,现在很多外国人也相信了。有人住的地方就有鬼住,可是人不妨碍鬼,鬼也不妨碍人;人见不到鬼,鬼也见不到人。如果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,由此可以类推,许多星球上,我们觉得那里没有人,可能有另外一种众生,他生存在那个地方,他适合於那个环境。太阳温度很高,可能就是高温里面有生物,不是那个高温他不能生存。我们凭什么能相信?佛给我们说了个事实,说了个道理,依报随著正报转。依报怎么现前的?一定是有有情众生,他是正报;如果没有有情众生,就不可能有无情的依报。如果我们肯定佛这句话,我们就相信所有的星球里面都有生命,都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,我们六根不能接触到的众生,他们生活在那里。怎么可以说它没有生命?没有生命就决定不可能有这个星球。甚至於说不可能有虚空,虚空也是环境,虚空也不是真的,也是从业识里面变现出来的。

  所以一个大千世界范围就大了,太大了。一个大千世界的七宝这还得了,我们凡夫看起来这是天文数字,拿这个布施供养,那福报太大了,简直是不可思议。这是佛经上讲布施供养最少的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说,以布施功德要跟受持《金刚经》,乃至於受持《金刚经》的四句偈的功德,跟它相比,大千世界宝施不及受持《金刚经》四句偈的功德。比喻太多了,我们只举这一个最简单的例子。

  『如前供养无量功德』,前面所讲的是无量无边世界宝施,这个功德要比起法供养那就不能比了。法供养一念的功德,就超过它太多,多到什么程度?说实在的话,佛都说不出来。这个话是真的、是假的?佛没有妄语,如来是「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」,怎么会说假话?而实在这个道理并不难懂。无量的宝施,这个宝来布施给我们,我们得到无量的宝施,诸位想想,只能解决我们物质生活问题,我们得到物质的享受,不能了生死、不能出三界;换句话说,纵然是你得到大千世界的七宝,你依旧不能解决问题。所以,宝施的功德是很有限的,法布施里面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。一句法,经上讲半偈一句,你能够理解受持,就能了生死出三界,那无量宝施功德怎么能跟你相比?

  这个理不深,事情并不难懂,只要我们冷静去思惟观察就明白了。所以世间一切财宝,说穿了,没用处,不但不能解决问题,简直叫找麻烦的。如果再冷静的观察,世间的大富长者,亿万富翁,不如一个要饭的乞丐,为什么?要饭的乞丐身心自在,无忧无虑,生活快乐的不得了,他自在。亿万富翁一天到晚在操心,患得患失,那个日子好难过。没有智慧看不到。我出家受戒的时候,戒和尚道源老法师,我们在受戒的时候,他给我们讲个故事,就是讲江苏扬州这个地方一个要饭的。他们那是小时候出家小和尚,都见到过这个人。这个老人要饭,儿子经商发了财,邻居朋友都骂他的儿子:你发这么大的财,过这么好的生活,你怎么可以让你的父亲在外面要饭,做乞丐,这大不孝。这儿子也很难过,面上无光,见不得人,就派了很多人到处去打听、找,好不容易把他的父亲找回来。找回来养在家里,雇了人侍候他、照顾他。大概过了不到一到月,老先生偷偷的又溜出去要饭了。以后人家问他,他说我要饭自在、快乐,每天游山玩水,走到哪个地方,破庙里面就可以休息一下。他说在家里头,这么多人来侍候著,就像坐监牢狱一样,苦不堪言。这个人有智慧,不是凡人,你就晓得他的心多清净,在世间无忧无虑、无牵无挂,过大自在的生活,他能舍。

  所以要晓得,名闻利养这些东西全叫枷锁,佛在经上常有比喻,你凡夫身上带了多少枷?你的手脚上有多少锁炼?一点都不假,你心里面有一桩牵挂,就是一副枷锁。你有多少牵挂?你有多少忧虑?你的日子怎么会好过!你明白这个道理,你才晓得佛经上讲的,法供养的功德的确不可思议,决定不是财供养能够相比的。底下说明这个道理。

  【何以故,以诸如来尊重法故,以如说行,出生诸佛故。】

  我们先说这两句。第一个是『诸如来尊重法故』,如来是彻底觉悟的人,圆满觉悟的人,他知道法可贵、他知道法真实。假的东西再多,不能跟真的东西比,不能比。唯有法能令众生断烦恼、出轮回、成佛道。第二句是『以如说行,出生诸佛故』。这是法供养为什么第一条说如说修行?如说修行才能成佛。我们学佛,学佛的目的何在?目的就是要成佛。你要想成佛,你一定要如说修行;你要不如佛所说的修行,你就成不了佛。现在我们不谈成佛,我们讲往生。佛讲《往生经》,这是三经,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,这个三经叫《往生经》,你要不如说修行你就不能往生。绝对不是说我每天在佛菩萨面前把这个经念几遍,每天念个几声佛号,别说几声,古人讲的,一天念十万声,喊破喉咙也枉然。什么原因?没去做!

  会念佛的人,声声佛号唤醒自己觉悟,那就是如说修行。不会念的人,口里面佛号跟心里面的念头不相干,口里念佛,心里还打妄想,这个叫不相应。这种念佛,就是你一天念十万声也枉然,念佛号枉然,念《无量寿经》也枉然,一定要相应。口念佛,心里面真的有佛,除佛之外一个妄念都没有,那就相应。所以一定要做到「净念相继」,净是清净心,没有第二个念头在里头,净就是不夹杂的意思;不怀疑、不夹杂,你心就净了。相继是不断,不一定是这句佛号不断,实在讲,佛号断不断没有关系,净念不能断,著重在净念相继,也就是清净心,要保持你的清净心。经上也说得很清楚,心净则土净,与西方净土就感应道交,诵经、念佛,心不清净就不相应。这是我们讲到,如说修行决定往生,往生不退成佛,也达到这个目的了。「出生诸佛故」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佛。

  【若诸菩萨行法供养,则得成就供养如来。】

  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很广。『菩萨行法供养』,法供养狭义的说,就是指前面的七条。真正能够如说修行,这就是修法供养,那你就是『供养如来』。如来是指谁?一个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,为什么?一尊佛所说之法,即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之法,佛佛道同。第二个意思是供养自己的真如本性,你如说修行,必定心开意解,明心见性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」,这两句话就是「供养如来」,供养自性的如来,这是无上的供养。底下讲:

  【如是修行,是真供养故。】

  由此可知,供养不在形式上,往往形式上的供养是假供养,不是真的。『真供养』是如教修行。前面七句都是佛教给我们的,我们能把这七句跟自己的生活、工作、处事、应酬完全融合在一起,真正做到没有痕迹、没有界限,那就是如说修行,这叫真供养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
  【普贤行愿品曰,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菩提,属於众生。】

  「行愿品」里面,像这样的经文、句子很多,特别强调以大悲心对待一切众生。如果对众生没有慈悲心,就是经上讲的魔业,你所造作的全是魔业,将来果报都是当魔王。大的福报就是魔王,小的福报就是魔子魔孙、魔眷属。

  所以『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』,大悲水是比喻,千万不要误会。每天在佛菩萨面前供一杯水,念三遍大悲咒,这就是大悲水,这个能饶益众生吗?靠不住。这个大悲水,水是比喻心,大慈悲心,为什么把它比作水?水,第一个是清净,第二个是平等。所以我们供佛,有佛像,供养佛,如果是最简单的供,香花水果都没有,只供一杯水,这是最简单的供养。这一杯水不是给佛喝的,它是表法的,我们见到这杯水,就想到我们的心要像这个水一样干净,清净心。心要像水一样的平,不起波浪,平等心。所以,这杯水就是表清净、平等,取这个意思,见到水就想到我的心要清净、要平等。以清净平等心去关怀一切众生、爱护一切众生、帮助一切众生,就叫做大慈悲心,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。

  饶益众生,益是利益,前面说过,利益众生供养。利益要达到最究竟、最圆满的利益,叫饶益,饶是丰饶,不是普通的利益,不是小利益。这就是教给我们,我们要尽心尽力,帮助他得最大的利益,最圆满、最究竟的利益。常常存这个心,对待一切众生,决定不能在一切众生里面分好恶。这个众生我很喜欢他,我跟他很有缘,我看到他就高兴,我对他就慈悲;那个众生我看他就讨厌,看他就不喜欢,我对他就没有慈悲心,就想方法排斥他。这样修行,叫魔业,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如果你想成佛、如果你想往生,你一定要以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无分别心对待一切众生,你才能成佛,你才能往生。

  『是故菩提,属於众生』,菩提不是对自己说的,是对众生说的。菩提是觉悟、是觉行,觉悟、觉行都看你怎样待人接物,从这个地方看你是不是真的觉悟?我们要认真反省、检点,丝毫不能放松。我们看到古往今来,多少修行人不能成就,多少修行人,这里面包括出家、在家四众弟子,堕落而成魔王、魔眷属者,关键就在此地。第八十三段:

  【嘉祥疏曰,修道疾速成佛,故云超绝。】

  这是解释『超绝』两个字,意思好懂。『修道』怎样才能够『疾速』?疾速是快,很快他就成佛了。一定是如理如法。理是什么?法是什么?理是万法唯心,这是理。法是什么?心作心是,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佛讲这个经文的意思果然明白了,我们就晓得,「速疾成佛」之法就是念佛成佛,念佛这个法不可思议。念菩萨你就成菩萨,念什么就成什么,这是佛在大乘经论里头常说的,一切法从心想生,这是真理、是原理。一切法从心想生,所以你想佛,你当然就成佛,根据这个道理,於是我们对於十法界的因果也就恍然大悟了。

  为什么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「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业,尽属魔业」?我们现在明白了,我们心里面没有离开贪欲、没有离开瞋恚、没有离开愚痴、没有离开傲慢、没有离开嫉妒。还有这个念头在里面,修学大乘佛法,刚才我们说了,兴隆道场、弘法利生,这些事业都叫做魔业,将来你修成了,都变成魔王;没修成功,也是魔子魔孙、魔王眷属,搞这个去了。这也叫我们觉醒,为什么四弘誓愿先要叫你断烦恼,再叫你学法门?烦恼断了学法门,是菩萨业;烦恼没有断广学法门,是魔业,这不是很清楚吗?才知道断烦恼重要,烦恼不断就是魔,《楞严经》后面五十种阴魔,魔的根在哪里?烦恼。烦恼从哪里生的?从五阴生的,色受想行识。每一条里面佛说了十种,一共五十种,五十种阴魔,阴就是五阴,色受想行识。所以学佛,没有成得了佛、没有能往生,全变成魔王,非常可怕。

  「速疾成佛」就是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不退成佛。这个事情不假,真的。就在这些年,我们看到不少往生极乐世界的人,那是真的往生,决定不是假的,预知时至,讲的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最近这几年,我们看到不少,听到不少。刚才我还听到这边一个同修告诉我,台中莲社那边,最近有个两岁的小朋友往生,预知时至,告诉他妈妈,两天之后我就要走了。他妈妈问他,今天算不算?他说算,到第二天他就往生了。他妈妈还问他,你到哪里去?他说我到观世音菩萨旁边莲花那里,清楚明白,真的就走了。所以同修们真正要记住,我们要作佛、要作菩萨,万万不要作妖魔鬼怪,那个不得了。妖魔鬼怪虽然享大福报,福报享完了都堕阿鼻地狱,堕地狱的罪太苦了,堕地狱的时间太长了。

  今天我们得人身、闻佛法,这是关键,我们自己能够掌握,我们要成佛,还是要作魔,就在我们自己一念取舍。你一念觉、一念正,就是佛菩萨;一念邪、一念恶,就堕落在魔道。这是超绝,超绝的意思也很深、也很广。法藏能超绝,我们也能超绝,只要明理、只要懂方法,这一生当中,确实可以超绝,往生就超绝了。

 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