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五十七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57
请掀开经本,第八十四面,第一行看起:
【金刚经曰,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】
这两句经文,在佛教里面是很出名的,原因就是唐朝时候,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听五祖讲《金刚经》,就是在这一句里面开悟的。五祖跟他讲经也就讲到这一句,以后就不再讲了,因为他已经彻底明白,从这个地方悟入的。因此,这两句在禅宗里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。实在说,不仅是禅宗,所有一切大乘法里面,说到修行的原则、纲领,确实不外这两句,两句话说尽了。
『应无所住』,应是应当或者说应该,住是讲心,心安住。也就是我们一般讲,你心里面有了,心里头有了就是住,心就住了。佛教人,心应该「无所住」,为什么要无所住?住的意思也就是执著,我们心里有了,就是心里有执著,不应当有执著。不但对於世间法,乃至於出世间法也不例外,出世间讲的是佛法,佛法也不可以执著,也不可以放在心上。这是什么道理?因为能执著的心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心决定没有执著,妄心里面才会有执著的现象,真心是清净的、是平等的,是一丝毫都不会染污的。住也是染污的现象,就是执著是染污的现象,妄念里面才有这个东西,真心本性里没有这个东西。由此可知,住就错了,住就是凡夫,无住就是佛菩萨,佛菩萨跟凡夫你要说它的差别在哪里,从这一句经文当中就很容易辨别。也就是凡夫有所住,佛菩萨无所住,无所住是对的、是正确的,有所住是错误的。也可以说这一部《金刚经》,无非就是把这些道理、事实真相为我们说清楚、说明白而已。前面我们曾经说过,也是引用《金刚经》里面讲过,能执著的心是妄心,不可得;你所执著的诸法,无论是世间法、是出世间法,也不可得。诸法缘生,世间法是缘生的,出世间的佛法也是缘生的。缘生它就没有自性,没有自体,所谓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由此可知,能住、所住都不可得。这些道理事实真相,你都清楚、都明白了,你自然就能放下。放下什么?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放下这些东西。
底下说『而生其心』,生的是什么心?真心。由此可知,「应无所住」是把妄心放下,放下之后,放下妄心,真心就现前。佛法里头常讲,真如本性就现前,它就起作用,作用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。诸位要晓得,有所住的心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作用,它生妄想分别执著、生烦恼,心中常生烦恼,就是有所住心。如果无所住心,无所住,真心现前的时候那就是六祖所说的,你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人对事对物,常生智慧,他不生烦恼,他生智慧。
由此可知,这两句是诸佛菩萨修行证果的心得,是修学的关键,因此特别重要。只要把这两句做到,就够了、就成功了、就圆满了。江味农居士在《金刚经讲义》,对於这两句经文的讲解非常得详细,用了很大的篇幅,为我们细说这两句经文的理论与修学的方法,很值得我们做参考。底下一句说,也是《金刚经》说的。
【金刚经曰,如如不动。】
『如如不动』前面还有一句,叫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这两句也是行门的总纲领。大乘佛法的禅宗,禅就从这两句经文做为依据所建立的。什么叫禅?不取於相是禅;什么是定?如如不动就是定。用现在浅显的话来说,这句的意思就是教给我们,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,眼见是色相,耳听的是音声,鼻嗅、舌尝,乃至於意知,意知是我们心里面想像,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的时候,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,就是如如不动。我们见色闻声,起心动念就错了,起心动念就是凡夫;见色闻声,不起心不动念,这就是佛菩萨。何以故?起心动念就有所住,你就著相了,不起心、不动念就是无所住。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,我们所不及他们的地方也就在此地,这的确是关键。
我们要修学这几句经文,就是在现前生活当中,学著不起心不动念,这就是修定。果然不起心、不动念了,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三昧现前,你就住在三昧之中。对外面的现象不要去分别,当然更不能够执著,不分别不执著,不起心不动念,这就是禅定,这就是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所以生心,生的是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智慧心、慈悲心,自自然然就现前,这是真心里面的德能,真如本性无量的德能它就现前。这个经文的确是非常简单、非常扼要,将大修行人的原理原则,真正是所谓和盘托出,毫无保留的为我们说出来。我们要能领会、要能够应用,也就是知道怎样去学习。底下一段:
【慈恩上生经疏曰,精谓精纯,无恶杂故,进谓升进,不懈怠故。】
这是解释「精进」,什么叫精进?精进是菩萨六波罗蜜之一。六波罗要用现代的话来说,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必须遵守的六个原则,现在世间人称为守则,就是这个意思,就是六条菩萨一定要遵守的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,精进排在第四,它的顺序不可以颠倒,不可以错乱,有一定的顺序。精进的意思,精是『精纯』,纯而不杂。如果里面有掺杂,那就不叫精进,虽然进,但是它不精。这个意思,学佛的同修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。我们见到很多同修,他不是不努力,不是不勤奋,他也真的很用功,但是他不是精进。他也天天在求进步,他是什么进?他叫杂进,他里头掺杂乱七八糟的东西,不精,乱进、杂进,所以时间、精力实在讲都浪费了,得不到佛法所说的效果。於是修了几年之后,慢慢就退心了,怎么佛法不灵?他没有想到他自己用功用错了,哪有说不灵的道理?特别是净土宗的修学,效果实在讲是无比的殊胜!真正用功得法,不需要很长的时间,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时间就能见到初步的效果,哪有见不到效果的!二、三年的时间就决定往生。他要真有这个意愿的话,就能够出离三界六道,就能够往生不退成佛。这是任何一个法门,讲到修学效果,实在都不如净宗,净宗的确是快速,问题就在精进。如果你是杂进、乱进,那就收不到效果。
精的意思就是一门深入。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,以学经教而言,我见过很多。过去在台湾,我教过佛学院,在新加坡我也办过培训班。凡是学生自己有意见的,要广学多闻,要涉猎许多经论的,成绩都平平,都很平常。凡是能够一门深入的,我们把修学的经验提供给他,他能够接受,他能够依照这个方法去做,效果都非常殊胜。没有比较你发觉不出来,一有比较就很明显,不但一般人能够看得出来,他们自己也发觉了。自己以为程度比别人高,聪明智慧比别人强,善巧方便比别人多,下的功夫比别人也深,为什么拿出来不如别人?道理很简单,人家专一,一门深入,你搞得太多、搞得太杂,亏就吃在这个地方。
这些事理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,常常劝导大家,可是听的人他就是不肯相信。有的时候还要提出经论来反驳,你看四弘誓愿里头不是讲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我们为什么不能学?佛讲的话没错,没有讲错,你错会了意思,你没有听清楚。四弘誓愿,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摆在第三条里头,它的前面是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问问你,你烦恼断了没有?烦恼断了,你进入第三个阶段没有问题;如果你烦恼还没有断,你想进入第三个阶段不可能。由此可知,一门深入对於断烦恼就有很大的效果。
烦恼要用什么东西断?要用定功,要用清净心,你涉猎的东西太多,你心怎么能静下来?烦恼没有断的人,涉猎东西太多,就是清凉大师所说的「有解无行」,解是你广学多闻,无行是你没有真正去做断烦恼的功夫,结果怎么样?「增长邪见」,你有什么成就?可见得清凉讲的话是过来人所说的,经验之谈,不是随便说的。清凉又说,「有行无解,增长无明」,你单单苦修,对於经论道理什么都不懂,也不能成就,一个增长邪见,一个增长无明。因此,我们仔细观察古代高僧大德的教学,指导学生一门深入,一部经,一个法门,一部经有解,不是没有解;一个法门,有行。这个方法就正确,所谓解行相应,定慧等持,才能够断烦恼、才能够破无明。广学多闻,至少要烦恼断了,无明没破还可以,烦恼断了才开始广学多闻。这是什么?我们已经把条件放宽了,严格的讲,一定要破一品无明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然后再广学多闻,那个就绝对正确,成就快速。单单是见思烦恼断了,无明没有破就进入到广学多闻,造成你的所知障,使你明心见性的时间拉长。你本来短时间可以能够,就是我们常讲可以超越十法界,能够证得一真法界的。因为你广学多闻,使你永远停住在十法界,你不能契入一真法界。所以广学多闻是产生所知障。这些道理、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明了,然后才知道佛教给我们精进有道理,不可以涉猎太多。
我也常常劝勉初学,自古以来,世出世间的教学,无非是将前人的经验传达给后一代。在我们经验当中,哪些是正确的、哪些是错误的,提供给后人做参考,这是正确的教学。希望后来的人成就要在我们这一代之上,所谓后来居上,这个心叫师心,老师的心,老师总希望学生超过自己。怎样能超过自己?我的长处提供给你学习,做为你的基础,我的缺点希望你统统都能够改进,那你就超过老师。老师的长处你全吸收了,老师的缺点你统统改正了,你怎么不超过他!不明白这个道理,不相信这个事实,那就错了,自以为是是造成自己修学证果,最大的障碍。
在我们前一代经验当中,真正能成就,快速成就、稳当成就的,就是一门深入,一部经,一个法门。我记得我在讲席当中讲过很多遍,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依一部经,一句佛号念到底。譬如我们取《无量寿经》,我十年当中专念《无量寿经》,专听《无量寿经》,其他东西统统放下。我相信十年之后,你在净土宗就是阿弥陀佛再来,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你,你的解行相应。如果在十年当中,你说我要看净土三经、净土五经、《净土十要》,你完了,你这十年下来,你功夫平平,跟一般人没什么差别,没什么起色。因为你的时间、你的精力分散了,不能集中,这虽然是进,你不是精进,你还是杂进。这就是讲修净土,以净土宗主要的经典都叫做杂进。所以往往成就的人,叫老实人,大概都是程度比较差的,程度差的教他一样他很喜欢,你叫他搞好多,他说这太多了,我受不了。往往这些人有成就,而自以为聪明、多能的人往往就落后了,他还不晓得原因发生在哪里?所以精纯不杂,这个很重要。
『无恶杂故』,「恶」是指什么?烦恼,烦恼是贪瞋痴慢,指这些东西。特别是嫉妒、瞋恚,好强、好胜,这是恶,如果你在佛法的修学里面夹杂这个东西,这杂的是恶。底下一个杂,就是夹杂其他的法门,其他的这些经论,不但世间法不能夹杂,出世间法也不可以夹杂。世间法,譬如说从前的人,出家人喜欢诗词歌赋,这也是夹杂,喜欢书法也是夹杂,这些跟文人应酬的习气,都是障碍。佛法里面,那就是夹杂其他的经论、法门。所以虽然《华严经》上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广学多闻,这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。但是你想想,善财童子是什么样的程度才出去参访?善财在文殊会下,文殊是他的老师,见思烦恼断了,尘沙烦恼断了,无明破一品,才出去参学,才去广学多闻。想想我们自己够不够?如果我们见思、尘沙烦恼一品都没断,你怎么能学善财?这不可以不知道!人生很短,几十年真的弹指就过去了,一生当中最宝贵的,不是别的,是光阴!我们把光阴糟蹋掉,光阴浪费掉,这真是莫大的罪过。所以有限宝贵的光阴,懂得精进的人这叫真正善於利用,他成就了。这个进就是现在讲的进步,不断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不懈怠。
《慈恩上生经疏》,慈恩是窥基大师,古时候对他老人家尊敬,不称他的名。他一生住在慈恩寺,所以用寺的名字来称他。譬如我们称天台大师,这是智者,不称他的法名,他住在天台山,称他作天台大师,这是最尊敬的称呼。窥基大师一生大部分时间住在慈恩寺。《上生经》就是《弥勒菩萨上生经》,这个疏是他做的。
【法华经序品曰,身色如金山,端严甚微妙。】
这是佛经上的两句偈,形容佛的身相妙好,佛的身体、色相如同金山一样。佛经里面这些形容、赞叹的词句,我们要能善於体会,不能错会它的意思。你想想经上常讲,佛的身是金色的,现在如果你看到一个人,面上都是黄黄的,好看吗?佛的面如满月,满月是圆圆的,佛的脸像个皮球一样,好看吗?如果这样读经,叫望文生义,你把意思全错会了。金表贵重,世间人都把它当做宝物,尊贵的意思,佛身尊贵之相。还有金是不变的,金的颜色无论在什么地方它不会变的,金取这个意思。佛的面像满月,满月是说没有一点缺陷,取这个意思。每个相都好,找不到丝毫的缺陷,绝不是像圆圆的月亮那样的。所以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,体会它的意思。
『身色如金山』,他坐在那里稳重、尊重的意思。『端严』,端庄,严是美好。『甚微妙』,微妙是达到极处,无法形容,他的好说不出,达到极处。
【会疏曰,天下至明,无大於日月,万品光耀,无过於摩尼,若映佛光,皆悉隐蔽。】
这段是说明佛的光明。佛有身光、有放光,身光,在佛经上告诉我们,释迦牟尼佛的身光一旬,周边上都放光,一旬是八尺,他有这么大的光明。身光,现在在中国,好像在美国也有,许多地方都练气功,气功是从中国传出来的。练气功的人,基本的条件是要心清净,心里杂乱的人没有办法,练不成的。心清净也就是讲,他没有到定,他也是修这种定功,但是没有能成就,小小的一点定的感应,就能够见到一切人、物都有光,一切众生都有光,他们不叫光,叫气。气的颜色不一样,大小不一样。不但每个人有,一切动物都有,植物、矿物也有,我们这个桌椅板凳都有。这个现象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并不难懂。我们晓得任何物质都有磁场,磁场它都有一些放射的,这个放射的,练气功的叫做气,在佛法叫做光,都能够见得到。心地愈清净、愈真诚,放的光愈好。所以练气功的人讲,人身上有光,最好的光是金色的,金色的、黄色的光都非常好。红色的光、灰色的光、暗色的光,这个身体里面有疾病、有烦恼、有忧虑。所以,有这种能力的人一看人,他大致上就能够判断,至少这个人是善人,心地是善是恶,是清净、是染污,这是很明显的能够见得到的。
这一段是讲佛光。『天下至明』,先用比喻来说,我们世间,天下就是世间,世间最明亮的物体就是太阳、月亮,没有超过日月的。『万品光耀』,万品是物质,我们今天讲的宝物、宝石这一类的。宝石这一类的光耀没有超过『摩尼』的,佛经上常用摩尼宝珠,摩尼宝珠放光,这是物质里光最强、最明显的。这些东西要比起佛光,都显得『隐蔽』,隐蔽就是它虽放光,光芒被佛光隐蔽了。这个我们要用个比喻说,譬如我们现在的电灯很亮,特别在夜晚,显得非常明亮。如果灯拿到太阳底下去,这个光就不亮了,光就隐蔽了。它的光有没有减弱?没有,还是这么强,还是这么高的度数,在日光底下比,它就显示不出来。也如同这个比喻,日月、摩尼之光,在佛光之下都看不见了。这是讲佛的放光。
佛光从哪里来的?这一点我们要知道。是从清净心、智慧里面所生的,所以叫智光,智慧光明。智慧之生,实在是从清净心,心愈清净,透的智慧就愈多。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,是我们自心里面本来具足的,这是一定要知道,不是从外面求来的,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。为什么我们的智慧没有了?是我们的心不清净,所以佛讲,你有障碍,把你的智慧、德能障碍住了。障碍很多,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,一个叫烦恼障、一个叫所知障,烦恼障就是执著,所知障就是分别。你只要有这两样东西,你自性的智慧德能就不能现前,乃至於我们讲的福报,都不能现前。不能现前,我们的生活很艰难,很苦!
今天得一点这些名闻利养,从哪里来的?修来的,不是自性本具的。这也有个比喻,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,就好像你非常富足,你家里面有很多土地、房屋这些不动产很多,银行里面存有亿万财富。可是你现在身上一文钱都没有带,出去没饭吃,临时去做小工,赚点钱来过日子。赚点钱过日子,这就是你现在修的福,你原来的福虽然有,但是你今天一分钱也没带在身上,你还是要受冻、还是要挨饿。我们现在六道凡夫就是这样子,我们的富足、智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,可是就是有障碍,不能现前。障碍就是这二障,所以佛教给我们没有别的,除二障而已。精进就是除障最好的方法,你杂进是除不了障,不但除不了障,有的时候还造成更严重的障碍。所以多少聪明智慧的人,不如一个乡下老太婆,乡下老太婆念佛三年能站著往生,有这个本事。我们看到古今讲经说法的大法师,临终的时候还有病苦,不如人家。什么原因?讲经的法师杂进,这老太婆念个两、三年佛是精进,所以在成就上不如,确实比不上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再看底下一段。
【华严普贤行愿品曰,一切如来语清净,一言具众音声海,随诸众生意乐音,一一流佛辩才海。】
这是《华严经》上的一首偈,赞叹佛说法的音声。第一句『一切如来』,可见得不是专指一尊佛,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,没有例外的。为什么?成佛即是见思、尘沙、无明烦恼都断尽了。见思烦恼断尽了,就是我们一般说烦恼障断了,尘沙、无明尽了,就是所讲的所知障尽了,二障都断尽了,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能圆满现前,这是说如来果地。一切诸佛如来果地都相同、都一样的,佛佛道同,所以佛『语清净』。清净语,我们讲是最好的言语,不但音声美妙,言辞简洁,一定是简单扼要,决定不会罗嗦,几句话就把这些事理说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这个语叫清净语。
中国古代,对於言语、文字很重视,也很讲究,古代的标准是四个字,简、要、详、明。简单,不可以繁琐,愈简单愈好;扼要,简单的语句,把重点都抓到了;叙说事理详细、明白。文章,好的文章符合这四个字的标准,好的言语也符合这四个标准。所以我们读古文,乃至於读佛教经典,无论是翻译的经典原文,或者是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,都遵守这四个字的原则,不罗嗦。当然这个与古代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,因为那个时候科技不发达,文字要手写,太长了,就费的时间很多,流通相当不方便。所以愈是简单愈好,愈是短篇的愈好,才能够流传於后世。现在科技发达,言语文字再多的东西,传播的技术进步了。可是实在讲还是简单好,长,一大篇、一大篇的,看起来也很难受,愈简单愈好,简单就是清净语。所以清净语里头,至少要包含著简要详明这四个条件。
我教学生们学习讲经,不但初学要懂得这个原则,实在讲一生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。我也是讲四个字,第一个就是简,简而不繁,一定要简单,避免繁琐。第二个易,容易、不难,叫人家听到觉得这个很容易,理也容易懂,在生活当中也很容易做到,大家才能接受。第三个字是浅,要讲得浅,不能讲太深,常说的深入浅出,愈浅显愈好。佛法是利益一切众生的,你所讲的经,连小学生、初中学生听了都有味道,都听懂了,高明。那一个人讲的经,这些人听不懂,必须要大学生、博士班的听了才有味道,他比你差一等。讲的东西叫人听不懂,你讲它干什么?我们还曾经遇到过,确实有这种人,讲经讲得很深、讲得很玄,讲完之后,下面人听不懂,回来就请教法师:法师,你讲得实在是太好了,但是我们听不懂。法师怎么样?我讲的东西你们听懂了,还值钱吗?还有这种事情发生。讲经教学要讲求效果,所以浅很重要,要深入浅出。第四个字要明,要明白,明而不昧。我从初学,这一生当中,就守住这四个字,简,易,浅,明,这四个字,才能够达到帮助大众的效果。这都与清净语有关系。
『一音具众音声海』,这一句我们凡夫做不到。所以说「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,佛说法是一音,但是听众每个人听,觉得佛所用的言语是自己的语言,他都懂,这就很奇妙。譬如中国人听,佛讲国语;美国人听,佛讲的美国语;日本人听,佛讲的是日语,各个听了都欢喜。这是我们百思而不得解,这可能吗?现在想想可能,现在电脑进步,就有这个能力。国际会议上讲演的时候,电脑立刻自动就把它翻成各个不同的言语。电脑能做得到,佛菩萨怎么会做不到!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科技的发展,相信佛这个能力是真的,不是假的,绝对不是夸大的,确实我们相信这是事实。他为什么有这个能力?实在讲,是他的心达到极清净,能够与一切凡夫各种不同的妄心,他都能够感应。现在所谓是电波,这个是心波,能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所以这是决定可能的。正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无障碍的法界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。如果佛讲经还需要人翻译,那就是有障碍,那就不是无碍。我们从心性的理论上来观察,有此可能。这是「一言具众音声海」。
『随诸众生意乐音』,这就是说法,理事的浅深、广狭,程度高的人,听佛讲的意思很深,程度浅的人,听佛讲的意思很浅,每个人听了都欢喜,每个人听到都好像佛是对自己说法,解决自己的疑问。不但音声上没有障碍,意念上也没有障碍,所以叫一切众生都得殊胜的功德利益。
『一一流佛辩才海』,这是赞叹佛的无碍辩才,无障碍的辩才。因此,我们发愿要普度众生,诸位想想看,不成佛行吗?不成佛,就没有这样圆满的智慧能力。我们不成佛,凡夫到外面度众生,还要找翻译,翻译有的时候还翻错了。听众很多,还有一些人听经的时候把意思错会了。这就是说明凡夫比不上佛菩萨,一定自己要先成佛道,然后才能以无障碍的辩才,帮助一切众生。所以四弘誓愿后面,一定要有佛道无上誓愿成,不成佛道,你度化众生的工作不能圆满,不能达到究竟。
六十五段:
【普贤行愿品曰,如来功德,假使十方一切诸佛,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,相继演说,不可穷尽。】
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,自性本具的功德不可思议。诸位要知道,讲『如来』就是讲我们自性,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所具足的无量功德。功德通常讲为智慧德能,你的智慧、你的能力无量无边。大到什么程度?深到什么程度?下面用个比喻来显示,『假使十方一切诸佛』,这是在一切大众当中,智慧能力最强的人,达到究竟圆满的人,他们来说,不是一个人说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统来说。说多久?不是说一天,不是说一个月、说一年,而是说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』。这个时间我们今天讲天文数字,实在讲还是太少,不能相比,天文数字那个数字也太渺小了。『相继演说』,没有中断,在这么长的时间,所有一切诸佛共同来说,都说不尽,『不可穷尽』。自性的功德的确是真正的无量无边。
此地我们必须要明了的,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,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,学佛的人一定要肯定佛这个说法,深信不疑。我们能不能恢复?能,佛教给我们的,就是教我们恢复自己本有的智慧、德能。所以佛法不是从外求的,向外求,求不到,向外求是心外求法。自古以来,许多的学佛人非常可惜,错用了心,错用什么?向外求。外是哪里?《大藏经》是外,佛法在《大藏经》里吗?不在!佛法在心性之中。这些《大藏经》留下来做什么用?两个用途,第一个让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你可以选择一个法门,一门深入。没有这个指引,你依凭什么修学?这是《大藏经》第一个用途。第二个用途,你烦恼断了,清净心现前,《大藏经》给你作证明。你再展开看看,你所悟入的境界,跟佛所讲的是不是一样的?如果是一样的,正知正见,你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。如果不一样,那还有问题,你的知见还有错误。经典是这两种用途,不能把它当作一种常识来看,那就错了。
下面教给我们,怎样证得自性的圆满功德,禅宗里面就是说怎样去明心见性。
【若欲成就此功德门,应修十种广大愿行。】
你要想成就,要想恢复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能,佛说你应当『修十种广大愿行』,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。你能够修十大愿王,你就能够明心见性,你就能够恢复自性本具无量的智慧德能。因为佛在经上这么说了,所以自古至今许多同修,都把十大愿王列入在朝暮课诵里面,每天去念。「一者礼敬诸佛,二者称赞如来,三者广修供养」,都会念,念得都很熟。念没有用处,解也没有用处,行才有用处。所以这叫普贤行愿,没有说信愿,没有说解愿,说行愿,著重在行,你是不是真的去做了?
普贤行愿跟所有一切菩萨行愿不相同的地方,一定要知道。你要不知道的话,你用一般菩萨行的方法去修这十条,那不是普贤行。所以你先要懂得普贤的意思。什么叫普?什么叫贤?然后要明了,什么叫行?什么叫愿?这四个字搞清楚了,在日常生活当中遵循这十条原则,那你是一个真正修普贤行的人;你要没搞清楚,你所修的不是普贤行。我们在此地简单的说,普贤行的特色,是以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正觉心、慈悲心做基础。如果不是这个心,你修礼敬、赞叹、供养、忏悔,都不叫普贤行。可以说是菩萨行,可以讲得通,你是修的菩萨行,但是不是普贤菩萨行。因为普贤菩萨的心是用真心,决定不是用妄心,真心是清净的,没有丝毫污染。污染是什么?好恶,我对这个人喜欢,对那个人讨厌,那是污染,有污染,心不清净。什么是平等心?平等没有分别,有分别不平等,这才知道普贤心量的伟大。对於一切众生决定是平等的,对於善人是平等,对於恶人还是平等;对於我有恩惠的人,我对他是平等的,对我有怨恨的人,甚至於陷害我的人,对他还是平等的,决定没有差别。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对佛、对菩萨,也用同样的心对一切众生,甚至於对一切恶道众生,对一切无恶不作的众生,那才叫普贤行。
这个我们凡夫就很难,所以我们天天念普贤十愿,实际上做不到。可是修净土的同修,虽然做不到,一定要心向往之。我们为什么做不到?烦恼习气障碍住,严重的烦恼习气,六根对六尘境界,烦恼习气就起现行,普贤行愿就没有了。如何能在生活当中把境界看破?所以《金刚经》好,给我们说明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,真相就是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你能常常想到这句经文,你的心自然就平静,你的分别执著就淡化,不会再像以前那么严重,这就是进步。一定要看破、一定要放下,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然后你修这个十愿,就是普贤行;只要有丝毫的妄想分别执著,你所修的就决定不是普贤行。
在佛法里面,一般来讲,什么时候你所修的是普贤行?法身大士,也就是说,什么时候你把见思烦恼断了、尘沙烦恼断了,无明也断一品,这个时候你所修的一切行,自自然然就是普贤行。为什么?你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,你对於一切众生决定是清净平等。所以普贤行是法身大士修的,《华严经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修的是普贤行。
我们今天虽然烦恼习气很重,知道这个道理、知道这个事实,应当向这个方向、目标去努力。首先从看不惯的人,慢慢变成看得惯,看不惯的事,慢慢也就习惯了,这就有进步。在一切境缘当中,境是物质环境,缘是人事环境,认真去学习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。你要能够这样子用功夫,与普贤行就接近了,是向这个路子走。特别是念佛人,为什么?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的法界。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修普贤行。这是极乐世界跟一切诸佛刹土不相同的地方,这是个很特殊的世界,所以一切诸佛对於阿弥陀佛赞叹。世尊是一个代表,赞叹阿弥陀佛,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。那就是说,从这一点也很明显的看出,西方极乐世界各个人修普贤行,十方诸佛刹土唯有法身大士才修普贤行,没有证得法身的人,他修的行不是普贤行。我们修净土,对於这一点要特别留意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八十四面,第一行看起:
【金刚经曰,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】
这两句经文,在佛教里面是很出名的,原因就是唐朝时候,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听五祖讲《金刚经》,就是在这一句里面开悟的。五祖跟他讲经也就讲到这一句,以后就不再讲了,因为他已经彻底明白,从这个地方悟入的。因此,这两句在禅宗里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。实在说,不仅是禅宗,所有一切大乘法里面,说到修行的原则、纲领,确实不外这两句,两句话说尽了。
『应无所住』,应是应当或者说应该,住是讲心,心安住。也就是我们一般讲,你心里面有了,心里头有了就是住,心就住了。佛教人,心应该「无所住」,为什么要无所住?住的意思也就是执著,我们心里有了,就是心里有执著,不应当有执著。不但对於世间法,乃至於出世间法也不例外,出世间讲的是佛法,佛法也不可以执著,也不可以放在心上。这是什么道理?因为能执著的心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心决定没有执著,妄心里面才会有执著的现象,真心是清净的、是平等的,是一丝毫都不会染污的。住也是染污的现象,就是执著是染污的现象,妄念里面才有这个东西,真心本性里没有这个东西。由此可知,住就错了,住就是凡夫,无住就是佛菩萨,佛菩萨跟凡夫你要说它的差别在哪里,从这一句经文当中就很容易辨别。也就是凡夫有所住,佛菩萨无所住,无所住是对的、是正确的,有所住是错误的。也可以说这一部《金刚经》,无非就是把这些道理、事实真相为我们说清楚、说明白而已。前面我们曾经说过,也是引用《金刚经》里面讲过,能执著的心是妄心,不可得;你所执著的诸法,无论是世间法、是出世间法,也不可得。诸法缘生,世间法是缘生的,出世间的佛法也是缘生的。缘生它就没有自性,没有自体,所谓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由此可知,能住、所住都不可得。这些道理事实真相,你都清楚、都明白了,你自然就能放下。放下什么?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放下这些东西。
底下说『而生其心』,生的是什么心?真心。由此可知,「应无所住」是把妄心放下,放下之后,放下妄心,真心就现前。佛法里头常讲,真如本性就现前,它就起作用,作用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。诸位要晓得,有所住的心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作用,它生妄想分别执著、生烦恼,心中常生烦恼,就是有所住心。如果无所住心,无所住,真心现前的时候那就是六祖所说的,你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人对事对物,常生智慧,他不生烦恼,他生智慧。
由此可知,这两句是诸佛菩萨修行证果的心得,是修学的关键,因此特别重要。只要把这两句做到,就够了、就成功了、就圆满了。江味农居士在《金刚经讲义》,对於这两句经文的讲解非常得详细,用了很大的篇幅,为我们细说这两句经文的理论与修学的方法,很值得我们做参考。底下一句说,也是《金刚经》说的。
【金刚经曰,如如不动。】
『如如不动』前面还有一句,叫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这两句也是行门的总纲领。大乘佛法的禅宗,禅就从这两句经文做为依据所建立的。什么叫禅?不取於相是禅;什么是定?如如不动就是定。用现在浅显的话来说,这句的意思就是教给我们,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,眼见是色相,耳听的是音声,鼻嗅、舌尝,乃至於意知,意知是我们心里面想像,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的时候,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,就是如如不动。我们见色闻声,起心动念就错了,起心动念就是凡夫;见色闻声,不起心不动念,这就是佛菩萨。何以故?起心动念就有所住,你就著相了,不起心、不动念就是无所住。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,我们所不及他们的地方也就在此地,这的确是关键。
我们要修学这几句经文,就是在现前生活当中,学著不起心不动念,这就是修定。果然不起心、不动念了,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三昧现前,你就住在三昧之中。对外面的现象不要去分别,当然更不能够执著,不分别不执著,不起心不动念,这就是禅定,这就是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所以生心,生的是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智慧心、慈悲心,自自然然就现前,这是真心里面的德能,真如本性无量的德能它就现前。这个经文的确是非常简单、非常扼要,将大修行人的原理原则,真正是所谓和盘托出,毫无保留的为我们说出来。我们要能领会、要能够应用,也就是知道怎样去学习。底下一段:
【慈恩上生经疏曰,精谓精纯,无恶杂故,进谓升进,不懈怠故。】
这是解释「精进」,什么叫精进?精进是菩萨六波罗蜜之一。六波罗要用现代的话来说,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必须遵守的六个原则,现在世间人称为守则,就是这个意思,就是六条菩萨一定要遵守的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,精进排在第四,它的顺序不可以颠倒,不可以错乱,有一定的顺序。精进的意思,精是『精纯』,纯而不杂。如果里面有掺杂,那就不叫精进,虽然进,但是它不精。这个意思,学佛的同修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。我们见到很多同修,他不是不努力,不是不勤奋,他也真的很用功,但是他不是精进。他也天天在求进步,他是什么进?他叫杂进,他里头掺杂乱七八糟的东西,不精,乱进、杂进,所以时间、精力实在讲都浪费了,得不到佛法所说的效果。於是修了几年之后,慢慢就退心了,怎么佛法不灵?他没有想到他自己用功用错了,哪有说不灵的道理?特别是净土宗的修学,效果实在讲是无比的殊胜!真正用功得法,不需要很长的时间,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时间就能见到初步的效果,哪有见不到效果的!二、三年的时间就决定往生。他要真有这个意愿的话,就能够出离三界六道,就能够往生不退成佛。这是任何一个法门,讲到修学效果,实在都不如净宗,净宗的确是快速,问题就在精进。如果你是杂进、乱进,那就收不到效果。
精的意思就是一门深入。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,以学经教而言,我见过很多。过去在台湾,我教过佛学院,在新加坡我也办过培训班。凡是学生自己有意见的,要广学多闻,要涉猎许多经论的,成绩都平平,都很平常。凡是能够一门深入的,我们把修学的经验提供给他,他能够接受,他能够依照这个方法去做,效果都非常殊胜。没有比较你发觉不出来,一有比较就很明显,不但一般人能够看得出来,他们自己也发觉了。自己以为程度比别人高,聪明智慧比别人强,善巧方便比别人多,下的功夫比别人也深,为什么拿出来不如别人?道理很简单,人家专一,一门深入,你搞得太多、搞得太杂,亏就吃在这个地方。
这些事理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,常常劝导大家,可是听的人他就是不肯相信。有的时候还要提出经论来反驳,你看四弘誓愿里头不是讲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我们为什么不能学?佛讲的话没错,没有讲错,你错会了意思,你没有听清楚。四弘誓愿,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摆在第三条里头,它的前面是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问问你,你烦恼断了没有?烦恼断了,你进入第三个阶段没有问题;如果你烦恼还没有断,你想进入第三个阶段不可能。由此可知,一门深入对於断烦恼就有很大的效果。
烦恼要用什么东西断?要用定功,要用清净心,你涉猎的东西太多,你心怎么能静下来?烦恼没有断的人,涉猎东西太多,就是清凉大师所说的「有解无行」,解是你广学多闻,无行是你没有真正去做断烦恼的功夫,结果怎么样?「增长邪见」,你有什么成就?可见得清凉讲的话是过来人所说的,经验之谈,不是随便说的。清凉又说,「有行无解,增长无明」,你单单苦修,对於经论道理什么都不懂,也不能成就,一个增长邪见,一个增长无明。因此,我们仔细观察古代高僧大德的教学,指导学生一门深入,一部经,一个法门,一部经有解,不是没有解;一个法门,有行。这个方法就正确,所谓解行相应,定慧等持,才能够断烦恼、才能够破无明。广学多闻,至少要烦恼断了,无明没破还可以,烦恼断了才开始广学多闻。这是什么?我们已经把条件放宽了,严格的讲,一定要破一品无明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然后再广学多闻,那个就绝对正确,成就快速。单单是见思烦恼断了,无明没有破就进入到广学多闻,造成你的所知障,使你明心见性的时间拉长。你本来短时间可以能够,就是我们常讲可以超越十法界,能够证得一真法界的。因为你广学多闻,使你永远停住在十法界,你不能契入一真法界。所以广学多闻是产生所知障。这些道理、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明了,然后才知道佛教给我们精进有道理,不可以涉猎太多。
我也常常劝勉初学,自古以来,世出世间的教学,无非是将前人的经验传达给后一代。在我们经验当中,哪些是正确的、哪些是错误的,提供给后人做参考,这是正确的教学。希望后来的人成就要在我们这一代之上,所谓后来居上,这个心叫师心,老师的心,老师总希望学生超过自己。怎样能超过自己?我的长处提供给你学习,做为你的基础,我的缺点希望你统统都能够改进,那你就超过老师。老师的长处你全吸收了,老师的缺点你统统改正了,你怎么不超过他!不明白这个道理,不相信这个事实,那就错了,自以为是是造成自己修学证果,最大的障碍。
在我们前一代经验当中,真正能成就,快速成就、稳当成就的,就是一门深入,一部经,一个法门。我记得我在讲席当中讲过很多遍,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依一部经,一句佛号念到底。譬如我们取《无量寿经》,我十年当中专念《无量寿经》,专听《无量寿经》,其他东西统统放下。我相信十年之后,你在净土宗就是阿弥陀佛再来,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你,你的解行相应。如果在十年当中,你说我要看净土三经、净土五经、《净土十要》,你完了,你这十年下来,你功夫平平,跟一般人没什么差别,没什么起色。因为你的时间、你的精力分散了,不能集中,这虽然是进,你不是精进,你还是杂进。这就是讲修净土,以净土宗主要的经典都叫做杂进。所以往往成就的人,叫老实人,大概都是程度比较差的,程度差的教他一样他很喜欢,你叫他搞好多,他说这太多了,我受不了。往往这些人有成就,而自以为聪明、多能的人往往就落后了,他还不晓得原因发生在哪里?所以精纯不杂,这个很重要。
『无恶杂故』,「恶」是指什么?烦恼,烦恼是贪瞋痴慢,指这些东西。特别是嫉妒、瞋恚,好强、好胜,这是恶,如果你在佛法的修学里面夹杂这个东西,这杂的是恶。底下一个杂,就是夹杂其他的法门,其他的这些经论,不但世间法不能夹杂,出世间法也不可以夹杂。世间法,譬如说从前的人,出家人喜欢诗词歌赋,这也是夹杂,喜欢书法也是夹杂,这些跟文人应酬的习气,都是障碍。佛法里面,那就是夹杂其他的经论、法门。所以虽然《华严经》上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广学多闻,这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。但是你想想,善财童子是什么样的程度才出去参访?善财在文殊会下,文殊是他的老师,见思烦恼断了,尘沙烦恼断了,无明破一品,才出去参学,才去广学多闻。想想我们自己够不够?如果我们见思、尘沙烦恼一品都没断,你怎么能学善财?这不可以不知道!人生很短,几十年真的弹指就过去了,一生当中最宝贵的,不是别的,是光阴!我们把光阴糟蹋掉,光阴浪费掉,这真是莫大的罪过。所以有限宝贵的光阴,懂得精进的人这叫真正善於利用,他成就了。这个进就是现在讲的进步,不断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不懈怠。
《慈恩上生经疏》,慈恩是窥基大师,古时候对他老人家尊敬,不称他的名。他一生住在慈恩寺,所以用寺的名字来称他。譬如我们称天台大师,这是智者,不称他的法名,他住在天台山,称他作天台大师,这是最尊敬的称呼。窥基大师一生大部分时间住在慈恩寺。《上生经》就是《弥勒菩萨上生经》,这个疏是他做的。
【法华经序品曰,身色如金山,端严甚微妙。】
这是佛经上的两句偈,形容佛的身相妙好,佛的身体、色相如同金山一样。佛经里面这些形容、赞叹的词句,我们要能善於体会,不能错会它的意思。你想想经上常讲,佛的身是金色的,现在如果你看到一个人,面上都是黄黄的,好看吗?佛的面如满月,满月是圆圆的,佛的脸像个皮球一样,好看吗?如果这样读经,叫望文生义,你把意思全错会了。金表贵重,世间人都把它当做宝物,尊贵的意思,佛身尊贵之相。还有金是不变的,金的颜色无论在什么地方它不会变的,金取这个意思。佛的面像满月,满月是说没有一点缺陷,取这个意思。每个相都好,找不到丝毫的缺陷,绝不是像圆圆的月亮那样的。所以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,体会它的意思。
『身色如金山』,他坐在那里稳重、尊重的意思。『端严』,端庄,严是美好。『甚微妙』,微妙是达到极处,无法形容,他的好说不出,达到极处。
【会疏曰,天下至明,无大於日月,万品光耀,无过於摩尼,若映佛光,皆悉隐蔽。】
这段是说明佛的光明。佛有身光、有放光,身光,在佛经上告诉我们,释迦牟尼佛的身光一旬,周边上都放光,一旬是八尺,他有这么大的光明。身光,现在在中国,好像在美国也有,许多地方都练气功,气功是从中国传出来的。练气功的人,基本的条件是要心清净,心里杂乱的人没有办法,练不成的。心清净也就是讲,他没有到定,他也是修这种定功,但是没有能成就,小小的一点定的感应,就能够见到一切人、物都有光,一切众生都有光,他们不叫光,叫气。气的颜色不一样,大小不一样。不但每个人有,一切动物都有,植物、矿物也有,我们这个桌椅板凳都有。这个现象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并不难懂。我们晓得任何物质都有磁场,磁场它都有一些放射的,这个放射的,练气功的叫做气,在佛法叫做光,都能够见得到。心地愈清净、愈真诚,放的光愈好。所以练气功的人讲,人身上有光,最好的光是金色的,金色的、黄色的光都非常好。红色的光、灰色的光、暗色的光,这个身体里面有疾病、有烦恼、有忧虑。所以,有这种能力的人一看人,他大致上就能够判断,至少这个人是善人,心地是善是恶,是清净、是染污,这是很明显的能够见得到的。
这一段是讲佛光。『天下至明』,先用比喻来说,我们世间,天下就是世间,世间最明亮的物体就是太阳、月亮,没有超过日月的。『万品光耀』,万品是物质,我们今天讲的宝物、宝石这一类的。宝石这一类的光耀没有超过『摩尼』的,佛经上常用摩尼宝珠,摩尼宝珠放光,这是物质里光最强、最明显的。这些东西要比起佛光,都显得『隐蔽』,隐蔽就是它虽放光,光芒被佛光隐蔽了。这个我们要用个比喻说,譬如我们现在的电灯很亮,特别在夜晚,显得非常明亮。如果灯拿到太阳底下去,这个光就不亮了,光就隐蔽了。它的光有没有减弱?没有,还是这么强,还是这么高的度数,在日光底下比,它就显示不出来。也如同这个比喻,日月、摩尼之光,在佛光之下都看不见了。这是讲佛的放光。
佛光从哪里来的?这一点我们要知道。是从清净心、智慧里面所生的,所以叫智光,智慧光明。智慧之生,实在是从清净心,心愈清净,透的智慧就愈多。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,是我们自心里面本来具足的,这是一定要知道,不是从外面求来的,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。为什么我们的智慧没有了?是我们的心不清净,所以佛讲,你有障碍,把你的智慧、德能障碍住了。障碍很多,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,一个叫烦恼障、一个叫所知障,烦恼障就是执著,所知障就是分别。你只要有这两样东西,你自性的智慧德能就不能现前,乃至於我们讲的福报,都不能现前。不能现前,我们的生活很艰难,很苦!
今天得一点这些名闻利养,从哪里来的?修来的,不是自性本具的。这也有个比喻,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,就好像你非常富足,你家里面有很多土地、房屋这些不动产很多,银行里面存有亿万财富。可是你现在身上一文钱都没有带,出去没饭吃,临时去做小工,赚点钱来过日子。赚点钱过日子,这就是你现在修的福,你原来的福虽然有,但是你今天一分钱也没带在身上,你还是要受冻、还是要挨饿。我们现在六道凡夫就是这样子,我们的富足、智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,可是就是有障碍,不能现前。障碍就是这二障,所以佛教给我们没有别的,除二障而已。精进就是除障最好的方法,你杂进是除不了障,不但除不了障,有的时候还造成更严重的障碍。所以多少聪明智慧的人,不如一个乡下老太婆,乡下老太婆念佛三年能站著往生,有这个本事。我们看到古今讲经说法的大法师,临终的时候还有病苦,不如人家。什么原因?讲经的法师杂进,这老太婆念个两、三年佛是精进,所以在成就上不如,确实比不上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再看底下一段。
【华严普贤行愿品曰,一切如来语清净,一言具众音声海,随诸众生意乐音,一一流佛辩才海。】
这是《华严经》上的一首偈,赞叹佛说法的音声。第一句『一切如来』,可见得不是专指一尊佛,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,没有例外的。为什么?成佛即是见思、尘沙、无明烦恼都断尽了。见思烦恼断尽了,就是我们一般说烦恼障断了,尘沙、无明尽了,就是所讲的所知障尽了,二障都断尽了,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能圆满现前,这是说如来果地。一切诸佛如来果地都相同、都一样的,佛佛道同,所以佛『语清净』。清净语,我们讲是最好的言语,不但音声美妙,言辞简洁,一定是简单扼要,决定不会罗嗦,几句话就把这些事理说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这个语叫清净语。
中国古代,对於言语、文字很重视,也很讲究,古代的标准是四个字,简、要、详、明。简单,不可以繁琐,愈简单愈好;扼要,简单的语句,把重点都抓到了;叙说事理详细、明白。文章,好的文章符合这四个字的标准,好的言语也符合这四个标准。所以我们读古文,乃至於读佛教经典,无论是翻译的经典原文,或者是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,都遵守这四个字的原则,不罗嗦。当然这个与古代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,因为那个时候科技不发达,文字要手写,太长了,就费的时间很多,流通相当不方便。所以愈是简单愈好,愈是短篇的愈好,才能够流传於后世。现在科技发达,言语文字再多的东西,传播的技术进步了。可是实在讲还是简单好,长,一大篇、一大篇的,看起来也很难受,愈简单愈好,简单就是清净语。所以清净语里头,至少要包含著简要详明这四个条件。
我教学生们学习讲经,不但初学要懂得这个原则,实在讲一生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。我也是讲四个字,第一个就是简,简而不繁,一定要简单,避免繁琐。第二个易,容易、不难,叫人家听到觉得这个很容易,理也容易懂,在生活当中也很容易做到,大家才能接受。第三个字是浅,要讲得浅,不能讲太深,常说的深入浅出,愈浅显愈好。佛法是利益一切众生的,你所讲的经,连小学生、初中学生听了都有味道,都听懂了,高明。那一个人讲的经,这些人听不懂,必须要大学生、博士班的听了才有味道,他比你差一等。讲的东西叫人听不懂,你讲它干什么?我们还曾经遇到过,确实有这种人,讲经讲得很深、讲得很玄,讲完之后,下面人听不懂,回来就请教法师:法师,你讲得实在是太好了,但是我们听不懂。法师怎么样?我讲的东西你们听懂了,还值钱吗?还有这种事情发生。讲经教学要讲求效果,所以浅很重要,要深入浅出。第四个字要明,要明白,明而不昧。我从初学,这一生当中,就守住这四个字,简,易,浅,明,这四个字,才能够达到帮助大众的效果。这都与清净语有关系。
『一音具众音声海』,这一句我们凡夫做不到。所以说「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,佛说法是一音,但是听众每个人听,觉得佛所用的言语是自己的语言,他都懂,这就很奇妙。譬如中国人听,佛讲国语;美国人听,佛讲的美国语;日本人听,佛讲的是日语,各个听了都欢喜。这是我们百思而不得解,这可能吗?现在想想可能,现在电脑进步,就有这个能力。国际会议上讲演的时候,电脑立刻自动就把它翻成各个不同的言语。电脑能做得到,佛菩萨怎么会做不到!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科技的发展,相信佛这个能力是真的,不是假的,绝对不是夸大的,确实我们相信这是事实。他为什么有这个能力?实在讲,是他的心达到极清净,能够与一切凡夫各种不同的妄心,他都能够感应。现在所谓是电波,这个是心波,能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所以这是决定可能的。正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无障碍的法界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。如果佛讲经还需要人翻译,那就是有障碍,那就不是无碍。我们从心性的理论上来观察,有此可能。这是「一言具众音声海」。
『随诸众生意乐音』,这就是说法,理事的浅深、广狭,程度高的人,听佛讲的意思很深,程度浅的人,听佛讲的意思很浅,每个人听了都欢喜,每个人听到都好像佛是对自己说法,解决自己的疑问。不但音声上没有障碍,意念上也没有障碍,所以叫一切众生都得殊胜的功德利益。
『一一流佛辩才海』,这是赞叹佛的无碍辩才,无障碍的辩才。因此,我们发愿要普度众生,诸位想想看,不成佛行吗?不成佛,就没有这样圆满的智慧能力。我们不成佛,凡夫到外面度众生,还要找翻译,翻译有的时候还翻错了。听众很多,还有一些人听经的时候把意思错会了。这就是说明凡夫比不上佛菩萨,一定自己要先成佛道,然后才能以无障碍的辩才,帮助一切众生。所以四弘誓愿后面,一定要有佛道无上誓愿成,不成佛道,你度化众生的工作不能圆满,不能达到究竟。
六十五段:
【普贤行愿品曰,如来功德,假使十方一切诸佛,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,相继演说,不可穷尽。】
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,自性本具的功德不可思议。诸位要知道,讲『如来』就是讲我们自性,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所具足的无量功德。功德通常讲为智慧德能,你的智慧、你的能力无量无边。大到什么程度?深到什么程度?下面用个比喻来显示,『假使十方一切诸佛』,这是在一切大众当中,智慧能力最强的人,达到究竟圆满的人,他们来说,不是一个人说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统来说。说多久?不是说一天,不是说一个月、说一年,而是说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』。这个时间我们今天讲天文数字,实在讲还是太少,不能相比,天文数字那个数字也太渺小了。『相继演说』,没有中断,在这么长的时间,所有一切诸佛共同来说,都说不尽,『不可穷尽』。自性的功德的确是真正的无量无边。
此地我们必须要明了的,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,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,学佛的人一定要肯定佛这个说法,深信不疑。我们能不能恢复?能,佛教给我们的,就是教我们恢复自己本有的智慧、德能。所以佛法不是从外求的,向外求,求不到,向外求是心外求法。自古以来,许多的学佛人非常可惜,错用了心,错用什么?向外求。外是哪里?《大藏经》是外,佛法在《大藏经》里吗?不在!佛法在心性之中。这些《大藏经》留下来做什么用?两个用途,第一个让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你可以选择一个法门,一门深入。没有这个指引,你依凭什么修学?这是《大藏经》第一个用途。第二个用途,你烦恼断了,清净心现前,《大藏经》给你作证明。你再展开看看,你所悟入的境界,跟佛所讲的是不是一样的?如果是一样的,正知正见,你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。如果不一样,那还有问题,你的知见还有错误。经典是这两种用途,不能把它当作一种常识来看,那就错了。
下面教给我们,怎样证得自性的圆满功德,禅宗里面就是说怎样去明心见性。
【若欲成就此功德门,应修十种广大愿行。】
你要想成就,要想恢复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能,佛说你应当『修十种广大愿行』,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。你能够修十大愿王,你就能够明心见性,你就能够恢复自性本具无量的智慧德能。因为佛在经上这么说了,所以自古至今许多同修,都把十大愿王列入在朝暮课诵里面,每天去念。「一者礼敬诸佛,二者称赞如来,三者广修供养」,都会念,念得都很熟。念没有用处,解也没有用处,行才有用处。所以这叫普贤行愿,没有说信愿,没有说解愿,说行愿,著重在行,你是不是真的去做了?
普贤行愿跟所有一切菩萨行愿不相同的地方,一定要知道。你要不知道的话,你用一般菩萨行的方法去修这十条,那不是普贤行。所以你先要懂得普贤的意思。什么叫普?什么叫贤?然后要明了,什么叫行?什么叫愿?这四个字搞清楚了,在日常生活当中遵循这十条原则,那你是一个真正修普贤行的人;你要没搞清楚,你所修的不是普贤行。我们在此地简单的说,普贤行的特色,是以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正觉心、慈悲心做基础。如果不是这个心,你修礼敬、赞叹、供养、忏悔,都不叫普贤行。可以说是菩萨行,可以讲得通,你是修的菩萨行,但是不是普贤菩萨行。因为普贤菩萨的心是用真心,决定不是用妄心,真心是清净的,没有丝毫污染。污染是什么?好恶,我对这个人喜欢,对那个人讨厌,那是污染,有污染,心不清净。什么是平等心?平等没有分别,有分别不平等,这才知道普贤心量的伟大。对於一切众生决定是平等的,对於善人是平等,对於恶人还是平等;对於我有恩惠的人,我对他是平等的,对我有怨恨的人,甚至於陷害我的人,对他还是平等的,决定没有差别。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对佛、对菩萨,也用同样的心对一切众生,甚至於对一切恶道众生,对一切无恶不作的众生,那才叫普贤行。
这个我们凡夫就很难,所以我们天天念普贤十愿,实际上做不到。可是修净土的同修,虽然做不到,一定要心向往之。我们为什么做不到?烦恼习气障碍住,严重的烦恼习气,六根对六尘境界,烦恼习气就起现行,普贤行愿就没有了。如何能在生活当中把境界看破?所以《金刚经》好,给我们说明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,真相就是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你能常常想到这句经文,你的心自然就平静,你的分别执著就淡化,不会再像以前那么严重,这就是进步。一定要看破、一定要放下,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然后你修这个十愿,就是普贤行;只要有丝毫的妄想分别执著,你所修的就决定不是普贤行。
在佛法里面,一般来讲,什么时候你所修的是普贤行?法身大士,也就是说,什么时候你把见思烦恼断了、尘沙烦恼断了,无明也断一品,这个时候你所修的一切行,自自然然就是普贤行。为什么?你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,你对於一切众生决定是清净平等。所以普贤行是法身大士修的,《华严经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修的是普贤行。
我们今天虽然烦恼习气很重,知道这个道理、知道这个事实,应当向这个方向、目标去努力。首先从看不惯的人,慢慢变成看得惯,看不惯的事,慢慢也就习惯了,这就有进步。在一切境缘当中,境是物质环境,缘是人事环境,认真去学习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。你要能够这样子用功夫,与普贤行就接近了,是向这个路子走。特别是念佛人,为什么?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的法界。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修普贤行。这是极乐世界跟一切诸佛刹土不相同的地方,这是个很特殊的世界,所以一切诸佛对於阿弥陀佛赞叹。世尊是一个代表,赞叹阿弥陀佛,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。那就是说,从这一点也很明显的看出,西方极乐世界各个人修普贤行,十方诸佛刹土唯有法身大士才修普贤行,没有证得法身的人,他修的行不是普贤行。我们修净土,对於这一点要特别留意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