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- (第五十一集)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 (第五十一集)  1996/4  美国圣荷西  档名:02-031-0051

  请掀开经本,第七十三面,第五行,从三十七段看起:

  【法华经曰,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於世。】

  这一句经文,古今大德在讲经之中、注疏里面,我们常常看到引用的,引用得非常广泛,由此也能够明了这句话的重要性。佛法教人要省事,所谓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无事」,佛菩萨绝对不会找麻烦的。他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?为什么要到这个世间来?如果这个世间有些问题,世间人以他的聪明智慧能够解决的,佛就决定不来,你们能够解决,他何必来多事!唯有一切众生实在不能解决,佛看到这种情形,他就不能不来。所以佛出现在世间,就是为『一大事』,这「一大事」是世间一切众生不能解决的。

  先说大事,大事是指的生死大事,确实,六道的众生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,这是佛不能不来。一是什么?一里面的含义就太深、太广,实在讲,如果懂得一,这个大事,生死大事就解决了;如果要是不懂一,生死大事永远不能解决。一是真的,真实,二就是虚妄。所以佛法教我们修学,特别是净宗,毫无委曲婉转,真是所谓开门见山,叫你修什么?一心不乱。果然修成一心不乱,这个「大事因缘」就解决了,不但六道轮回没有了,连十法界也没有了。只要修到一心,一心现出来的境界,叫一真法界。由此可知,一心是能证,一真法界是所证,能所不二,这是简单介绍「一」的意思。

  所以,禅宗里面常说「识得一,万事毕」,识是认识,就是你要真正把一搞清楚、搞明白,那什么事情都圆满了,一切事情都了了。一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真心理体,佛是为了这桩事情。一切众生迷失了真性,所以才变成十法界,才变成六道轮回,在里面冤枉受苦。佛与大菩萨大慈大悲,出现於世,帮助众生解决这个问题。这是说明佛为什么出现於世。

  【会疏曰,渐顿各称所宜,随缘皆蒙度脱,故云拯群萌。】

  这一段是解释经文里头『拯群萌』这一句,「欲拯群萌」。群是众多,萌是迷惑颠倒,所以群萌就是指一切众生,拯是拯救,帮助他们。佛法有顿教、有渐教,这是众生根机不相同。渐教,大概是中下的根器,可以按部就班,由浅而深的来教导,像学校念书从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循序渐进。顿教是属於天才班,这个人非常聪明,不需要经历这样繁琐长时间的次第,他可以顿悟。这两种教学的方式,『各称所宜』,就是一切众生当中,有顿根性的人,佛就用顿教的方法教导他;他是属於渐次根性的人,佛就用渐教来教他,各称所宜。『随缘皆蒙度脱』,佛决定不舍弃一个众生。

  净土法门,这个法门在渐顿二教当中是属於顿教。决定在一生成就,不必等到第二生,所以它属於顿教。渐教时间就长了,所谓三大阿僧只劫,无量阿僧只劫,那是生生世世慢慢的在薰修。

  【又曰,欲指释迦大悲所愿,然此一字,通上下,含二义,一谓欲拯群萌,诸如来以大悲为体,欲愿未度者令度,未安者令安,光阐道教皆为之也。】

  这里面注明这是原文。

  【故通上文,二谓欲惠真实之利,谓如来欲愿众生入弥陀海故。】

  《会疏》这段意思也很好,也说得很清楚。又说,因为经文上这一句是四个字『欲拯群萌』,「欲」是一个愿望,这是指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之所愿,愿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苦海,圆成佛道。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是这个愿望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跟释迦是同一个悲愿,正所谓佛佛道同。这是我们应当要体会的,知道佛的心愿是希望我们早一天成佛。这个欲字,『通上下』,「上下」就是经文前面的句子跟后面的句子,这个欲是贯通的。里面他说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意思,「欲拯群萌」这一句是『诸如来以大悲为体』。佛门当中常说,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本就是体的意思,佛法是以慈悲为体。显现在事相上就是底下说的,『欲愿未度者令度』,没有得度的众生,帮忙他得度。这个「度」,意思有浅深的差别,最浅的是证小乘阿罗汉果,换句话说,你没有出三界就没有得度,没有超越轮回则没有得度。度这个字,最低限度是要超越三界六道轮回,这算是个小成就。可是出了轮回之后,还有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这四法界合前面六道叫做十法界。由此可知,这个度更深一层的意思,就是要出十法界才叫得度。没超越十法界,虽然度脱六道,没有出十法界。出了十法界之后,就证一真法界。

  为什么会有这么复杂?法界里面复杂的情形,不是别人给我们制造的,实在讲是自作自受。因为你有执著,就有六道轮回,所以破执著就超越六道;因为你有分别,所以有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哪来的?你分别心里头变现出来的。你离开一切分别,四圣法界没有了,契入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里面也有浅深程度不同,但是不管怎么样浅,毕竟是一真。这个浅深程度从哪里来的?从妄想来的,《华严经》上佛说得好,妄想分别执著,把这个复杂的原因为我们说出来。所以学佛没有别的,除妄想分别执著而已!这是佛帮助一切众生,没有得度的,帮助他得度。

  『未安者令安』,「安」是身心安稳。没有得度,身心怎么会安稳?我们是凡夫,妄念太多、烦恼太多,患得患失。不但这一生身心不得安稳,实在讲生生世世从来没有得到过安稳,这是事实。无论你今天处的是顺境或者是逆境,都得不到安稳;真正得到安稳的在佛法中。如果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,佛经上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,你要认识清楚了,真的搞明白了,然后一心念佛求生净土,你的心才算是安了、才算是定了。这一生当中,有了一个方向、目标,你就心安理得;人一生当中没有方向、没有目标,他怎么会安?

  『光阐道教皆为之也』,这个欲通下,就是通这一句,「欲拯群萌,光阐道教」,这是经上的原文。要想帮助一切众生,只有一个方法,将佛法发扬光大,将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,这就是光阐道教。光是光大的意思,阐是弘扬的意思,此地这个「道教」就是佛法,成佛之道,教给一切众生。这是欲里头第一个意思。第二个意思,『惠真实之利』,这也是本经的原文。『谓如来欲愿众生入弥陀海故』,我们常讲弥陀愿海。一切诸佛如来实在说,唯一的愿望是希望众生念佛往生弥陀净土,佛度脱众生这个愿望就圆满了。他要不生净土,佛度众生的愿望就不能圆满;生到净土,佛的愿望就满了。为什么?如果不生净土,他必须经历多劫,那真叫无量劫。无量劫在六道、在十法界都有生死轮回,佛菩萨时时处处都要去照顾他,非常辛苦。他要是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佛就轻松了,不要自己照顾,到那个地方等於说送到学校里,学校里有老师去照顾,做家长的人放心了、没事了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学,到那个地方决定不退转,圆证三不退,一生,不要经过第二生,决定成佛。所以诸佛如来度脱众生度到圆满,是什么?劝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这就圆满了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
  【甄解曰,诸佛之所以出兴於世,欲说弥陀愿力,惠救万众生,将为本怀故。】

  《甄解》是古时候日本大德的作品,他说得很好。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出世,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,就是为一桩事情。《法华经》上说,唯一大事因缘,这是从总纲领上说的,一大事没有给我们指示出来。《甄解》这个地方就说得好,直截了当的为我们指示出来,这一大事是什么?就是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,这就是一大事因缘。《甄解》这个说法,跟善导大师的讲法完全相同。底下这一条:

  【善导大师云,如来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。】

  《甄解》这种说法可能就是根据善导大师所说的,因为当时这一批日本的高僧大德在中国留学,都亲近善导大师,都是善导的学生,所以说法的时候,意思完全相同。正因为如此,所以净土宗的祖师被人尊称为大师。本来大师是对佛的称号,没有对一般人的称呼,这是对佛的称呼,但是净土宗的祖师一向都被人称为大师,跟对称佛没有两样的。这是什么原因?实在讲它是有道理的。净土宗劝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,跟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所为的确没有两样。诸佛如来也是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,祖师大德也是一样的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,这有什么两样?所以称佛为大师,称这个祖师也可以称之为大师。『欲说弥陀愿力』,「弥陀愿力」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为一切众生说《无量寿经》,介绍西方净土。『惠救万众生,将为本怀故』,这就是佛出世的本怀。

  善导大师这句话说得非常干脆。在中国佛教传记里面记载,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。传记里面明显记载,弥陀化身在中国有三次,实在讲决定不止三次,但是这个三次身分露出来,后人都知道的。善导是一位,第二位就是永明延寿禅师,永明禅师晚年的时候专修净土,专弘净土,他在圆寂的时候身分曝露了,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。这在《弥陀经要解亲闻记》,宝静法师的注解,可能我们这边都有,宝静法师讲得很清楚,永明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。第三位就是国清寺的丰干和尚,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。当时在国清寺有三个人,寒山、拾得、丰干,这三个人都是疯疯颠颠的,都在厨房里面做粗活。好像丰干是舂米,做这个苦工作,寒山、拾得是厨房里面烧火、挑烧水,做这个工作的,一个是文殊菩萨,一个是普贤菩萨,再一个是阿弥陀佛。

  善导既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那他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。『如来所以兴出世』,兴是兴起,在佛法里面讲应化,众生有感,佛就有应,应化就是兴起的意思,出现在世间。为什么?就为一桩事情,『唯说弥陀本愿海』,「弥陀本愿海」就是《无量寿经》。这就是说明,一切诸佛如来出现於世间,不是讲其他一切经,就是要讲《无量寿经》。所以这是第一经。因为这个法门大家疑惑,不能接受、不能相信,佛才讲许许多多的经典,许许多多经典到最后统统会归在《无量寿经》上。可见得佛的教化,我们世间人所谓的苦口婆心,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你对净土理解、认识,生起信心、愿心,说其他一切经的目的不外乎此。而说净土三经,才是真正出现在世间的目的。

  【甄解曰,此今家独步妙释。】

  『今家』这个名词是在当时日本人对善导大师的尊称,不称他的名,称今家。你只看到这两个字,就晓得是指善导大师。他们都是善导的学生,对善导佩服得五体投地。『独步妙释』,

  【他人所未谈也。】

  善导大师以前的这些大德们从来没有说过。这是指《观无量寿经疏》,这个疏现在在台湾流通得很普遍,我们这个地方应当也有。《观无量寿经四帖疏》,善导大师的著作,确实他的讲法过去人没有讲过。

  【顺此祖释,以弥陀本愿为真实利,则可以八万四千法门为光阐道教,其义明矣。】

  这个解释得好!所以,黄念祖老居士注解《无量寿经》,里面引用《甄解》的文就不少。非常可惜,《甄解》的后半部黄老居士没有见到,黄老居士所见到的只有上一半,后一半他没有见到。我们现在这里的本子是完整的,书架上有好几本《甄解》,这是完整的本子。

  『顺此祖释』,顺是随顺,随顺善导大师的说法,善导大师的解释。『以弥陀本愿为真实之利』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了三种真实,这是很了不起的,一切经上很少见到的。第一句是「开化显示真实之际」,这个意思跟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意思相同,因为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。第二句「住真实慧」,第三句「惠以真实之利」,这个经上讲了三个真实,非常稀有。真实之利是什么?真实之利就是弥陀本愿,换句话说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是真实之利。因此,他将『八万四千法门』,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,称为『光阐道教』,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最后都会归到净土,那才叫真实之利。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接引众生归净土的,『其义明矣』,这个道理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【甄解引六要曰,真实利者,指此名号,即是佛智也。】

  这个说法也说得非常之好。《无量寿经》最后结归就是一句佛号,在隋唐时候,这些古大德曾经在比较之中,把这个事实为我们显示出来。他说一切经中,《华严》第一,《华严》讲得最圆满,讲得最详细、最究竟。所以,《华严经》是佛学概论,一切经是《华严》眷属,是《华严》某一章某一节里面的详细说明而已。《华严》是圆满的法轮,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极乐就是《无量寿经》。所以《华严》最后是归到《无量寿经》。

  《无量寿经》里面的核心,最重要的一部分,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现在在我们这个本子里面是第六品,这是全经的中心。我们仔细去读诵,会发现世尊在这一部经,自始至终所说的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四十八愿,换句话说,《无量寿经》就是四十八愿详细介绍。而四十八愿这个四十八条,古大德说得很清楚,第十八愿是中心。十八愿是什么?念佛,十念必生,结归到佛号上,这才圆圆满满显示出,真实之利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。如果我们把这个心安住在这一句佛号上,就是住真实慧。真正能够老实念,老实两个字很不容易!老实的标准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你做到这八个字就老实了;换句话说,开化显示真实之际,你也得到了,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你就得到了;换句话说,三个真实,一句名号可以圆满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

  【甄解云,今真实者。】

  说一个真实就是前面三种真实。

  【佛智名号,善导所谓法藏因中所成真实,故言本愿真实。】

  这个说得好!

  【开之则真实五愿,合之一句名号。】

  展开来是四十八愿里面最重要的五愿,五愿再展开,那就是四十八愿。可是,合起来的时候就是十八愿里头所讲的十念必生,就在这一句名号。

  【故知此真实通教行信证。】

  『教』是经教,佛的言语,佛灭度之后,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为经典,这个叫教。『行』是里面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,在经教里记载著修行的方法。修行的方法,我们说得更明白一点,大家不要误会了,就是生活的方法。修行就是生活,生活就是修行,如果你要把修行跟生活脱了节,你就错了,你这一生无论怎样勤苦修学,你得不到一点好处。所以,一定要知道修行是生活。在生活当中,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,我们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这叫修行。『信』是对於净土、对於阿弥陀佛的本愿,深信不疑,我们能够依教奉行,就是『证』。

  【应知之利者,名号之大利,其大利之所究竟,即无上涅盘妙果。】

  这个意思,我想我们的同修不难理解。念佛、往生、不退成佛,就是这句话的意思。我们怎样能够成佛?是因为不退;如何能够不退?是因为往生西方净土:怎样往生西方净土?执持名号。『名号之大利』,无比的利益,世出世间任何一个利益,都比不上执持名号,几个人知道?即使是修净土念佛的人也不了解,糊里糊涂在念,并不晓得名号功德利益的殊胜,所以他还贪恋世间五欲六尘。

  贪心很可怕,昨天跟诸位提到,贪心要不断,你跟饿鬼道的缘分就没有断。无论贪什么,世间名闻利养,甚至於佛法,贪佛法也不行。不论你贪的对象,问题是你有贪心,你只要有贪爱,你跟饿鬼道的缘就没有断。缘不断,将来很可能到那里去,这个要懂得。瞋恚心不断,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发脾气,瞋恚心不断,你跟地狱的缘不断,这是地狱的缘;换句话说,你也很可能会堕地狱。愚痴的心不断,愚痴是迷惑颠倒,是非、邪正、真妄你搞不清楚,你对於事理都不明了,这与畜生道的缘没断。贪瞋痴是三恶道的因缘。所以佛在一切大小乘经论里面,千叮咛、万叮咛,劝勉我们要断贪瞋痴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决定没有贪爱、没有瞋恚、没有嫉妒、没有愚痴,你决定不堕三恶道。这是佛帮助众生,把你从三恶道里拉出来,我们自己要真干才行。从哪里修?就是从生活上修,每天接触到这些人事物,就从这里修,看看自己面对著现前的境界,还会不会起心动念。依旧会起贪瞋痴的念头,这就糟了。佛念得再好、经念得再多,没用,都无济於事,一定要把这个念头断掉。这才是真实的利益。

  念念心里面有阿弥陀佛,一心就住在阿弥陀佛佛号上,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那就好了,你决定往生,决定见佛,决定一生成佛。这些统统摆在我们面前,佛是一桩一桩都说明了,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如何选择。如果选择一生成佛之道,那就要依照《无量寿经》的教训去做,这一点要注意到。天天念经没用处,你一天念十遍、念二十遍都没用,你要把它做到。我教大家入门,念经是第一个阶段,因为经不念熟,你怎么做法?你不知道从哪里做,先要把经念熟。佛对我们的教训,常常记在心里。修行在什么地方?在我们生活上、工作上、处事待人上,起心动念之处修行。我们动这个念头,马上就想到,佛在经上怎么教我们的,我们这个念头该不该起?佛说不该起,我们这个念头起来,赶紧息掉;我们还没有起的这些念头,佛说应当要起,我们赶快发心。这叫做依教修行,这样才能得真实的大利。

  一句佛号的功德利益也是如此。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烦恼习气打掉,恢复自性清净心?这一句佛号。所以会用佛号的人,真的是住真实慧。我们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心里才动一个念头,这第一念,第一念动个念头了,念头是错误的,第二念阿弥陀佛,把这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,这叫功夫。决定不是说念佛归念佛,妄念归妄念,两不相干,那个没有用处。一定要这句佛号起作用,代替所有的妄念,这个佛号就得力,念佛就有功夫了。这一句佛号确实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,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」,不需要再用任何方法来帮助,就这一句佛号念到底;自得心开,心开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到见性,往生的时候是生实报庄严土,不是凡圣同居土,不是方便有余土。你念到心开意解的时候,是生实报庄严土,那个成就太快速了。所以,净宗这个方法,说真实之利这一点都不假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,四十四段。

  【甄解曰,真实之利对权假方便。】

  真实是对权教说的,是对方便说的,由此可知,『权假方便』不是真实。哪些是权假方便?除了《无量寿经》之外,或者我们讲,除了净土三经之外,所有一切经论、无量法门都是权假方便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都不例外,都是权假方便,唯有《无量寿经》真实,这个诸位要知道,《弥陀经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小本。有这种认识的人,真的是不多,有这个认识就可以说他有真实智慧。下面你看看,权假方便他举了好多例子来说,很有趣味。

  【故以世法望小乘,小乘真而世法假也。】

  这是做比较上说。世间法,在我们中国讲孔孟、老庄,举世之人都赞叹、都尊敬,世间的圣贤。可是要跟小乘人比较一下,它就不真实。为什么?小乘人能了生死、出三界,儒家、道家不能了生死、不能出三界。可以说依照他那个方法修行,决定不会堕三途,能得人天福报,但是不能脱离轮回。所以小乘就真,这个世法就假。

  【以小乘望权大乘,权大乘真而小乘假也。】

  『权大乘』是权教,权教大乘。哪些是权教大乘?如果我们用天台四教来讲,就很容易辨别。天台四教是藏通别圆,藏是小乘,通教就是权教的大乘。所以,小乘要跟通教去比,小乘是假,通教是真,『权大乘真而小乘假也』。

  【以权大乘望实大。】

  『实』是真实,这个地方讲了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等。

  【实大真而权大假也。】

  这就把它又比下去了。通教要跟别教比,别教真,通教假;别教跟圆教去比,圆教真,别教假。

  【以华严、法华等实大乘,望弥陀十九愿。】

  跟四十八愿第十九愿做一个比较。「十九指魏译文曰」,因为现在的本子有五种不同的译本,它愿文的顺序并不一样。这个地方指出来魏译的,就是康僧铠的本子,康僧铠译的本子是四十八愿。第十九愿的愿文是「发菩提心,修诸功德,至心发愿,欲生我国」。

  【十九真而华严、法华假也。】

  为什么说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都假?底下说:

  【何以故,华严、法华以往生为经益,彼犹不出十九愿故。】

  《华严》跟《法华》最后都是导归极乐,所以『以往生为经益』,这个经的利益,真实的利益,都是劝人往生。那么一大部的经,不出十九愿这几句话。

  【以十九愿望二十愿。】

  这都是用魏译的,康僧铠的本子。二十愿的愿文是「闻我名号,系念我国,植众德本,至心回向,欲生我国」。

  【二十愿真而十九愿假也。】

  十九愿是发菩提心。再以:

  【以二十愿望十八愿。】

  十八愿是十念必生。

  【二十假而十八真也。】

  这是种种比较,把那个名号功德给我们显示出来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十八愿是十念必生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前面讲真实五愿,十八、十九、二十都是真实本愿,只不过在此地做个校量而已,实际上都是重要的,彼此都关联的。十念必生如果没有菩提心,决定不能往生,十九愿是菩提心,发菩提心。所以世尊为我们介绍往生的条件,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一向专念是十八愿,发菩提心是十九愿。

  什么叫发菩提心?这个非常重要。《观经》里面跟我们讲的菩提心是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这叫菩提心。马鸣菩萨在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所说的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这叫菩提心。我们把经、论合起来看,意思就很清楚。直心就是至诚心,真诚到极处,一丝毫虚假都没有。你要用这种真心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得生。念佛人不能往生净土,他对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不真实,为什么不真实?对於这个世间他有贪恋,他放不下、舍不得,那就不是菩提心。所以发菩提心,身心世界真的放下,没有一丝毫留恋,要有这样的心,与阿弥陀佛才起感应道交的作用。你还有一丝毫放不下,你就去不了,那就是障碍。

  深心是好善好德,这个好善好德就是非常喜爱西方极乐世界,依照佛在经中教诲,认真努力的修学。修学最重要的纲目,就是十大愿王。我们可以说十大愿王是西方净土大众的深心,他们好善好德是什么?就是十大愿王,经上讲得很清楚,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。普贤行愿跟一般菩萨的行门不一样,不一样的地方,就是他的心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。譬如说礼敬,我们大家见到佛菩萨的像都会顶礼三拜,都会礼敬,不是普贤的礼敬。普贤的礼敬是没有分别的,对佛真诚恭敬,对於一切众生也是真诚恭敬,决定没有差别。要有差别,就不是普贤行了。所以普贤菩萨他特殊的地方,就是他平等。对佛是这个样子,对菩萨也是这样的,对人也是这样的,对畜生、饿鬼、地狱统统都这样,决定是一个心,决定没有两个心。同样的真诚恭敬,这叫修普贤行,这是菩提心。这是一个真正求生净土,为什么?西方净土人人都是这样的,凡是往生的,从下下品到上上品,都是这样真诚、清净、平等去往生的。我们的佛号念得再多,《无量寿经》念得再好,念得再熟,如果我们的心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著,决定不能往生。为什么?跟那个社会、那边的大众心行不相应。人家都是那么清净,你不清净到那个地方去,天天扰乱大家,这是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往生的道理在此地。

  由此可知,发菩提心非常重要。在《无量寿经》三辈往生,你看看上中下三辈条件都相同,都是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。我们必须在生活当中、在人事环境当中,把这个心磨平。看到顺心的生欢喜心,不顺自己心的起烦恼心,自己马上警觉我不能往生,要有这个警觉。必须在顺境里面不生欢喜心,逆境里面不生瞋恚心,那你自己就有把握,我有资格往生了。这叫修净土,修净土就是修清净心,心净则土净,往生的关键在此地。不是说念佛就能往生,心净则土净,用念佛的方法,念到清净心,修清净心,清净心才是往生真正的条件。这个地方的文归结到:

  【今真实中之真实。】

  这是指名号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。净土仪规里面,朝暮课诵、佛七仪规里面常讲,一心称念阿弥陀佛。一心就是菩提心,菩提心是真诚心,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,就不是菩提心,心就不诚了。所以曾国藩,这是距离我们不算太远的,他的读书笔记里面,给「诚」下了个定义,这个定义下得很好。什么叫诚?「一念不生之谓诚」,心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,这是诚,有一个妄念就不诚了。诚,真诚,从哪里做起?司马光讲得最好,他老人家自己做到了。他一生,要用现在人来说,值得骄傲的,一生不妄语,司马光做到这一点。所以他教人,「从不妄语始」,就是从不妄语下手,对待一切人说话都是真诚的。

  现在这个世界,不妄语不行,不妄语还能活得下去吗?人人都打妄语,人人都骗人。你也要跟他一样,那你还是要搞六道轮回。我以真诚待人,人家欺骗我,我们各走各的路。我真诚对人,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;他骗我,他要到三途去。理事搞清楚了,这个世间有可以随顺,有不能随顺的。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这个里面还是有条件的,并不是无条件的。别人无论用什么心对我们,我们一味真诚,才能与净土相应,才能与念佛往生法门相应,这个很重要。世间人不肯吃亏,不肯上当,你怎么能往生?对这些事情不甘心、不情愿,不甘心、不情愿你的心就不清净,你的心就被污染。所以一生当中,这个大好的机会错过了,这个真叫愚迷,愚痴迷惑。

  世间一切事,所以佛《般若经》讲得多,讲了二十二年,不是没有道理。般若教我们开智慧,把这个世间真相看穿,看穿就没事了,你就能放下。世间都是假的,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哪一样是真的?没有一样是真的,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!你所放不下,都是把假的当作真的。过失在哪里?过失在自己,自己看错了,外面一切人事物都没有过失,过失要自己承当。所以这个经、这个法门,真实中的真实,真中之真。

  【圆顿中之圆顿也。】

  『圆』是圆满,这个法圆满,一丝毫欠缺都没有。『顿』是顿超,不必经过很长的时间,不用经过许多阶级。小乘四果四向,大乘五十一个位次,那是阶级,不需要经历,这才叫顿。不需要三大阿僧只劫,不需要无量劫,一生就成功。实在说,如果你对於理论、方法、境界真的通达明了,依照这个方法去修,我们看自古至今,修净土成就的人,一般大概是三年就成功,不必要一生。照经上讲,一日到七日就成功,那个的确我看还是上根利智的人,中下根性的人做不到。但是三年时间,中下根性的人是决定有把握,我们为什么不做?

  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