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四十一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41
请掀开经本,第五十八面,第七行,从一百二十四看起:
【智度论云,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,於一一三昧中,得无量阿僧只陀罗尼,如是等和合,名为五百陀罗尼门,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。】
这一段经文说菩萨所修的功德法藏,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要学习的,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个修法。『菩萨得』,「得」是证得,也就是通达明了而得其受用,他确实在生活上用上了。『一切三世』,「三世」加上个「一切」,意思就更深了。佛经里面,特别是大乘经,常讲到十世,十世怎么说法?过去有三世,过去过去、过去现在、过去未来,过去三世,现在三世、未来三世,这有九世,加一个根本的,叫十世。一切三世就是讲的这个意思。否则的话,说三世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哪有一切?一切是这个意思。
『无碍明』,「明」是智慧,「无碍」是一切通达无碍。在《无量寿经》上有句话,「住真实慧」,跟这个意思相同,说法不一样,意思完全一样,住在真实的智慧。也就像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无障碍法界,清凉大师注解《华严经》,为我们说出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。也就是说,他们的生活是无有障碍的,理无碍、事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这四无碍的法界,这是法身大士的生活状况。入这个境界,此地讲『等诸三昧』,实在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到的华严三昧,《无量寿经》上也说到这个,华严三昧。
『於一一三昧中,得无量阿僧只陀罗尼』,「一一三昧」,说了个一,一里面有无量,无量中有一,这就是事事无碍的法界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相容,一多无碍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举一个例子来说明,一切法都是圆满具足,没有一法不是。举一微尘,微尘是物质里头最小的,说明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一是一粒微尘,多是什么?这一粒微尘你要分析,用现在科技来观察,一粒微尘是很多原子组织的,而原子又是许多电子组织的。电子再分析,是粒子组织的,一里面就有多。这么多东西是一,一是那一微尘。佛举这个例子说明,所有一切万法,这是举到最小的,依报里面讲一微尘,正报里面讲毛孔、毛端。举这个为例,说明一多不二,这是粗说。像《华严》再往细处说,涵盖了虚空法界。所以说大不是定大,不是一定的大,小亦非定小,大小能够互容,这是不思议的境界。所以《华严经》称为大不思议经,不是我们思惟想像能够见到的,清凉大师也说得很明白,必须离开一切妄想执著,这个境界就现前。这个境界就在眼前,我们看不出来,他们能看得出来。我们看不出来,是有障碍,什么障?妄想执著,见不到事实真相。如果把妄想执著断尽,这事实真相原来就摆在面前。这是说一一三昧当中,得无量阿僧只陀罗尼。
『如是等和合,名为五百陀罗尼门』,「和合」是归纳,一类一类归纳,因为无量阿僧只就没有法子说。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,把无量法归纳成多少类,像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,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类。六百六十类对於初学的人来讲还是很不方便,太多、太杂了,所以天亲菩萨教初学的人,又把六百六十类归纳为一百类,称为《百法明门》。一百类,对於初学的人来说就方便太多了。所以,一百展开就是六百六十,六百六十展开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,这是用归纳法。由此可知,一多是互容的,一多是相即的。这是『菩萨善法功德藏』,我们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习,这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、待人接物明了事实真相,修积一切善法,这才叫学佛。再看底下这一段,也是《智度论》里头说的。
【智度论曰,是三昧修行,习久后能成陀罗尼,是诸三昧,共诸法实相智慧,能生陀罗尼。】
三昧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,正常的享受。什么叫正常的享受?心地清净平等就是正常的享受。一切凡夫他的受,就是享受不正常,因为他的享受是七情五欲,七情是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欲;换句话说,这些东西是烦恼。凡夫享受的是烦恼,佛菩萨享受的是智慧,智慧是清净的。我们世间人有没有智慧?没有,世间人种种智慧里头参杂著烦恼,不是真智慧;佛法叫它做世智辩聪,世间的聪明智慧,不是真智慧。真智慧称之为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跟世间智慧的差别,就是它里面没有烦恼,决定没有妄想执著,这个智慧才是真实的智慧。
所以『三昧修行』,这是总纲领,佛法行门很多,所谓无量法门,无量法门统统修三昧,也就是都是修正常的生活,正常的受用。在《无量寿经》就是清净平等觉,这叫真修行。在生活里面修清净心,在工作里面修清净心,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修平等心,这是真修行。修行不是说每天念多少部经,念多少佛号,拜多少佛,不是这个。这个搞法,如果与生活、与处事待人接物要是看作两桩事情,那就完全错了。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行为,这叫修行,而错误思想行为就在生活里头。所以要明白经义,佛在经里面教给我们一些原理原则,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这叫修行,这就是「三昧修行」。三昧修行是总说,无论哪一个宗派,无论哪一种方式,都是三昧修行,换句话说,都是修清净心、平等心。
『习久』,修行时间久了,久了就有效果。开始修的时候要作意,因为习气太重,常常犯这个毛病;学久了,自自然然心清净,自自然然妄想分别执著少了,功夫就得力。久了以后,就成了一个习惯,这个习惯是好习惯,这叫『陀罗尼』。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,自然能够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。『是诸三昧,共诸法实相智慧,能生陀罗尼。』这个大总持法从哪里生出来的?「是诸三昧」,就是自己清净平等的感受,以及外面的境界;换句话说,还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,对外不著相,外离相;内离念,内离念是三昧,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受就是正受。内离念,外离相,外面不著相这是诸法实相都现前,就是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都明了,这是住真实慧,能生总持法门。陀罗尼在起用的时候,就是无所不知,就是权智的德用。是诸三昧,实在讲就是实智,般若无知,三昧是无知,陀罗尼是无所不知。这是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德能,实在不是从外面得来的,是自性本具的,只要把障碍去掉,这个能力就现前。底下一段还是《智度论》里面说的。
【智度论曰,三昧但是心相应法也,陀罗尼亦是心不相应,是心不相应陀罗尼,是心不相应者,如人得闻持陀罗尼,虽心瞋恚亦不失,常随人行,如影随形。】
这一段是说明三昧跟陀罗尼不同的地方。三昧决定是相应的,由此可知,从三昧里得的陀罗尼,是菩萨善法功德藏。如果没有三昧,能不能得陀罗尼?能,『闻持陀罗尼』。陀罗尼是讲总持法门,世间聪明智慧的人有,中国古人常讲「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」,他做学问、做功夫,他有能力抓住纲领。我们世间人讲抓住纲领,在佛法里面叫得陀罗尼,陀罗尼就是总纲领,他能抓得住。虽抓住了,他心里面的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没断。你不能说他没有学问,不能说他没有抓住纲领,他确实掌握纲领,他也说得头头是道,他也有能力著作等身。这是给我们解释这桩事情,说明得三昧一定得陀罗尼,得陀罗尼不一定得三昧。这是不能不晓得的,什么原因?因为三昧是心相应法,与心不相应,怎么会能得三昧?三昧是清净心、平等心,决定是与心相应的。但是陀罗尼不见得相应,亦相应,也不相应,这个地方从不相应来说。所以陀罗尼跟心不相应,『是心不相应陀罗尼』。
有与心相应的陀罗尼,有不相应的陀罗尼,相应的陀罗尼,前面所讲的,那是住真实慧,是菩萨善法功德藏,这都是说相应。如果是与心不相应,底下就举一个比喻,『如』,如是譬如,譬如有人『得闻持陀罗尼』。闻持陀罗尼在佛法里面,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很明显的代表,阿难尊者。阿难在佛陀弟子当中多闻第一,而且记忆力非常之好,理解能力也很强,我们在《楞严经》上看到。但是他烦恼、习气没断,这就是闻持陀罗尼。他多闻,而且他能够保持不失掉,这就是他记忆能力非常好,分析能力非常好,他有这种能力。『虽心瞋恚亦不失』,这就是他烦恼没有失掉,他的贪瞋痴没断掉。所以阿难在世尊法会里面,一生只证得小乘须陀洹果,他的同学们几乎各个都证阿罗汉,他还是初果。如果说在佛法能力上,没有一个人能比得过他,楞严会上就很明显的,富楼那尊者证了阿罗汉,四果罗汉,世尊讲经,阿难能听懂,富楼那听不懂。为什么四果罗汉听不懂,他初果须陀洹听懂了?这是大经里面所说的,每个人根性不相同。阿难尊者烦恼障重,所以他不能证果,烦恼障重;所知障轻,所以他闻法能够理解,就是他得的是闻持陀罗尼。富楼那尊者跟阿难根性恰相反,富楼那尊者是烦恼障轻,所以他很容易证阿罗汉;所知障重,所以佛讲大乘经他听不懂。一切众生根性不同亦复如是。这是烦恼习气没有断,这个烦恼习气就是讲贪瞋痴,『常随人行,如影随形』,不离开你的,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。
这都是眼前自己的事实真相,我们看看经典上诸佛菩萨给我们表演的,看了以后,回来想想自己,我们自己应该如何来修学。实在讲,我们现前两种障碍都重,烦恼障也重,所知障也重。所知障重,对於佛的经义不能透彻了解,甚至於有时候把经义错解,这所知障重。烦恼障重,就是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放不下,生活在这个里面,哪能不造业?怎能不堕落?如果对於这个事实真正有高度的警觉心,能救,不是不能救,任何一个人都能得救。这个高度警觉心就是觉得自己两种障碍都重,如果这一生要不能够脱离三界轮回,必定堕落,有这样一个警觉心就好办了。怎么解决这个问题?老实念佛。
世间一切人、一切事我统统都不管,与我完全不相干,都把它放下,随缘度日,什么事情都好,你说善,很好,恶也很好,完全不关我的事。老实念佛,老实这两个字要紧,念上个三年、五载就成功了。我们在《净土圣贤录》、在《往生传》里面看到的,许多念佛三年就往生的,是不是他的寿命到了?有很多人问我,是不是他念佛三年,他刚好寿命到了?我想不见得,哪有这么巧!你说一个、两个也许有这个样子,太多了。太多了,我们想法就决定不是他的寿命到了,而是他功夫成就了。功夫成就,他的寿命不要了,在世间多住一年就受一年罪,多住两年就受两年罪,人家能走他为什么不走?我们是走不了,无可奈何。有本事走,不愿意多受一天的罪,极乐世界的乐我们没有法子想像的到。所以他有能力,三年他能力达到、他做到了,自在往生。他预知时至,走的时候瑞相那么好,我们从近代往生传里面都看到。
你看《念佛论》,我们这里流通得很多,倓虚法师所讲的极乐寺的修无师,绝对不是寿命到了,郑锡宾居士,学佛都没几年。尤其是谛闲老法师那个念佛的徒弟,念三年站著往生,我不相信他三年寿命到的,绝对不是寿命到的,而是他功夫成就了。没有生病,站著走的,那是预知时至。他在走之前一天,去看看他的亲戚朋友,那个看看就是告别,但是他不说。说了什么?说了怕人家打闲岔,你明天往生,我明天去看你怎么往生,他就走不了了,他怕人家干扰。所以,绝对不是他的寿命到了,寿命到往生固然是有,但是寿命不到往生的人更多。我们世间人不懂,贪生怕死,希望在这个世间还多住几年、多住几天,人家跟我们的想法、看法完全不一样,没有理由在这个地方多住一天,没有理由。
所以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心,两种障碍重都不怕,只要你真发心,真的老实念,这一句佛号叫消业障!特别是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,那个录音带我听了四、五十遍,实在是我们的好榜样。他没有念过书,什么事都不懂,跟他讲什么他都听不懂,所知障重。烦恼障也重,学什么都不会,虽然出家了,两堂功课都不会,人笨到这个样子。所以,老法师只教他一句佛号,教他念阿弥陀佛,而且方法非常善巧。你就老实念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再念,你看多简单!给他找个小庙,那个小庙是没人住的,一个破庙,在乡下,叫他一个人在里头去住,就是专念一句阿弥陀佛。他念三年,居然站著往生,死了以后还站三天,站著往生我们听说过,但是死了以后站三天,没听说过。
从这个地方证明,这一句佛号消业障的力量不可思议。如果业障不消除,哪里能够这样自在往生?什么方法消除业障,一句佛号。我们天天念佛,为什么消不了业障?我们不是老实念,我们念佛里头参杂著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,所以把功德破坏掉了,念得再多,古人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是你自己破坏掉。人家这个佛号为什么念得成功?里面没有夹杂妄想,所以叫老实念,我们不老实。真正老实念,修学这个法门,实在讲三年决定成功。可是你听了怎么样?你听了决定不肯念,三年就死了,这个不得了,这个法门不能学,我还要长命百岁!给你讲真的你反而不学了,这就是迷惑颠倒,迷恋在五欲六尘当中,没有真正发心脱离三界苦海的意愿,没有这个意愿,虽然讲信、讲愿,信愿都不真实。不是这个法门有问题,是我们自己的发心有问题,法门决定不错。上根利智,在经上讲,一日二日就能成就,根性再劣,七天也能成就。
这个说法,在《往生传》、《净土圣贤录》里头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,宋朝莹珂法师,给我们做出了证明。这个出家人烦恼障很重,我们看起来,大概烦恼跟所知障都重。虽然出家,因为习气,没有办法持戒、守清规,常常犯戒、常常破戒,造作的罪业就很多。但是他之所以能够得救,他相信因果报应,这个很难得。想想佛在经上常讲的,自己生活行为一比照,他自己知道将来一定会堕阿鼻地狱。他相信因果报应,所以就生了很大的恐怖心,就害怕了。请教他的同参道友,有什么方法能救他?这些同参道友就拿《往生传》给他看。他读了之后,对於念佛往生的人非常羡慕,就发心念佛,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,专念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。一句佛号日夜不间断,不吃饭、不喝水,一句佛号念到底。念了三天三夜,真的把阿弥陀佛念来了,诚则灵,真诚他就有感应。阿弥陀佛现身告诉他,你的寿命还有十年,你好好念佛,十年之后你命终的时候,我再来接引你。莹珂法师这个时候智慧开了,他就一想,我的习气很重,禁不起外面诱惑,再十年我又不晓得造多少罪业。所以跟阿弥陀佛说,我的十年寿命不要了,我现在就跟你走。他提出这个要求,阿弥陀佛也接受了,佛就告诉他,这样好了,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。他非常欢喜,房门一打开,告诉他的同参道友,我三天之后要往生了。一般人看到,他说的话疯疯颠颠的,说疯话,没人相信他。这么一个恶人,一个坏人,关门念三天佛,就说他三天之后要往生。好在三天时间不长,我们大家看你三天之后你往生不往生?到三天之后,真的他往生了。
这是说明,这一句佛号消业障的力量,什么法门都不能比,问题是你真心念。这个世间没有什么好留恋的,年岁稍微大一点的人看得太清楚、太透彻。三十年前的社会,跟今天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,人心变了,社会的型态变了,将来不知道要遭什么样的劫难!这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,像我这个年纪的人,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。抗战期间,那个时候的人心,跟五十年之后现在的人心不能比。所以真正有智慧、真正有觉悟,应当求生净土,应当放下万缘,老实念佛。这一段是说明,得陀罗尼不一定得清净心,得清净心,得陀罗尼才是菩萨善法功德藏。一百二十七段。
【智度论曰,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,诸三昧不尔,或时易身则失。】
这也是说明陀罗尼跟三昧性质不相同,陀罗尼会传到底下一世,这是阿赖耶里面的种子。所以我们这个世间人,有生下来就很聪明,就很有智慧,那是他阿赖耶里面有这些种子。这个种子习气生生世世不间断,可以带到来世。但是三昧就不一样,三昧一转世,一个生死一转世,来生就没有了,这一生所得到的,来生就没有了。来生必须要遇到善缘,这个很难得,真正遇到善缘、遇到善知识从头再修,再修会得到。如果遇不到善缘、遇不到机会,没修的话就失掉了。这是三昧跟陀罗尼不相同的地方。
但是得三昧而不能够发愿往生,往往第二生得人天福报,这是很可怕的。人天福报一现前,把修行这个事情就丢掉了,而享福没有不造业的。他在世间是大富大贵,富贵人有权力、有财富、有势力,为所欲为,他想什么他都能办得到。如果是损人利己的事情做多了,这一生的福报享尽了,来生必定堕落。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上嘱咐菩萨,不受福德。我们看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,无论示现出家、示现在家都不享福,生活都过得很清苦,非常有道理。出家人,大家所知道,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、印光大师,不是没有福,他的在家弟子太多了,供养太丰富了,他不能改善他自己的生活吗?
虚云老和尚当年在世的时候,他在南洋弘法,泰国的皇后、皇帝,泰王都是皈依老法师的。老法师穿的一身衣服,补钉补了好多个,这些在家徒弟,大富长者,不能替老和尚多做几件好衣服吗?实在讲供养的好衣服太多了,我们在老法师年谱里面看到,他这个地方接受了,那个地方布施给别人。有些初出家的人没人供养,没得穿,他新的衣服、好的都送人,自己还穿一身破烂衣服。印光法师也是这样的,所有一切的供养他拿去印经书,他在苏州报国寺办了个弘化社,就是佛经流通处,印经布施流通。自己的生活、衣食住行一点都没有改变。确实遵守佛在《般若经》上的教训,不受福德,不接受、不改变自己的生活,这不造业,这是我们的好榜样。
在家学佛的这些长者、居士们,我们在台湾这么多年,台湾李炳南老居士,那有大福报,在台中弘法利生,以居士身分讲经说法。我到台中亲近他的时候,他在台中十年了。我是在民国四十七年到台中亲近他的时候,他告诉我,台中莲社的莲友,登记本子上有姓名、有住址的,已经超过二十万人。他自己的生活,还是一天吃一餐,那么简单,穿的衣服,几十年没有换过新衣服。到以后我们才晓得,他的内衣都是补的,袜子也是补的。有没有供养新的?有!常常有人送新的衣服给他,他一拿到就送人,还送我不少件,都是非常好的料子,他自己不用,转手就布施掉。在家菩萨!也是不受福德,不享福就不造业,佛门常讲随缘消旧业,这是在家、出家做出样子给我们看,随缘消业,不造新殃。
这是陀罗尼跟三昧不一样。陀罗尼可以随著一个人转世,生生世世都显出他的聪明智慧,但是清净心、正受,一转世就没有了。这是讲六道里面,一转世所谓有隔阴之迷,这是两种不相同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净影疏曰,如华严说,彼一三昧,统摄法界一切佛法,悉入其中。】
底下这几节都是解释「入华严三昧」。什么叫华严三昧?《净影疏》里面这句话,『彼一三昧』,就是华严三昧,『统摄法界一切佛法,悉入其中』。由此可知,华严三昧实际上就是大总持法门。
【八十华严曰,尔时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,名佛华严。】
实在讲华严三昧就是四无碍法界,也是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说的六相十玄,就是十玄门,能够统摄世出世间一切法。
【六十华严曰,普贤菩萨,正受三昧,其三昧名佛华严。】
在一切三昧当中,『佛华严』是究竟圆满的正受。底下这一段是解释,说得比较详细。
【法界记云,言华严三昧者,解云,华者,菩萨万行也。】
「华严」是比喻,在《华严经》经题里头为我们说明。「大方广」这三个字是讲法,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含在这三个字里面。「大」是说一切诸法的理体,说它的本体,也就是讲的自性。在有情众生称作佛性,在无情的众生称作法性,实在讲,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,并没有差别。性就是本体,所有一切法是从它出生的,性是能生,诸法是所生。所以性是体,所生的叫相,相用「方」这个字做代表,方的意思是方法、是轨则,是变现一切法相的程序。「广」是讲作用,它的用途非常广大。所以,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讲一切诸法的体、相、用。「佛」这个字,佛是能证,佛是彻底觉悟的人,觉悟什么?觉悟大方广,大方广实在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《般若经》上讲诸法实相,诸法实相就是大方广。彻底究竟的觉悟,这个人就叫做佛。「华严」是比喻,『华者,菩萨万行也』,「万」是比喻多,比喻无量,「行」就是生活行为,在生活行为当中点点滴滴。
所以,经的梵文经题里面是「杂华严饰」,佛把它比喻一个大的花园,这个花园里面,世间所有一切花的品种统统具足,那就太妙了。你到这个花园来,什么样的品种都能见到。佛用这个比喻,我们一个人在这个世间,生生世世,你所遭遇到一切人事物,就好比杂花一样,这是一个世间。庄严是严饰,饰是装饰。在这么一个复杂无比的世界之中,就像个大花园,什么样的花、什么样的品种统统具足,你在里面游览,宗门的人说「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」,这就是菩萨游戏在人间。世间无论怎么复杂,菩萨的心永远清净,永远是平等的,永远是觉而不迷,那就是片叶不沾身,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这个意思。那就是严的意思,这真的庄严。如果对於这些境界起心动念,你的心就被污染了,你就迷了,就不觉。什么叫觉者?菩萨是觉者,佛是觉者,知道万法虽有,有即是空,《心经》里讲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色是有,有就是空。所以他不分别、不执著,他能够保持清净心、保持平等心,不会随外面境界起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他的本事。凡夫跟他不一样的,见色闻声就起心动念,就起贪瞋痴慢,就起是非人我,这就叫凡夫,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。所以菩萨正受,底下讲:
【何者,以华有生实之用,行有感果之能,虽复内外两殊,生感力用相似,今即以法托事,故名华也。】
这是解释华严两个字。为什么用『华』做比喻?因为华开花之后会结果,『生实』就是结果的意思。而菩萨的行,行后面也感果,行是造的因,有因必有果。这个造作,不但是在言语、行为上造作,起心动念就造作。所以我们自己现前感受的果报,将来我们也会感受果报,不论果报是好是坏,是善是恶,不学佛的人不懂这个道理,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,是自己业力招感的。你自己没有这个业因,怎么会有这个果报?真正觉悟、明白了,在受果报的时候不怨天、不尤人,这个果报受了之后就了了,绝不怨天尤人,等於说这个帐到此地就结了。如果受报的时候,特别是受恶的果报,自己不甘心、不情愿,怨天尤人,那你在受果报的时候又造恶业,你将来的果报就更苦,愈来愈苦。可是世间人有几个觉悟的人,在恶劣的环境他不会怨天尤人?太少了,迷惑的人多,觉悟的人少。觉悟的人受极大的苦难,他知道自己造的业因,应该受这个果报,这是觉悟的人。所以用华来比喻因,比喻造因。
『虽复内外两殊』,这个比喻是外,实在讲的意思就是菩萨生活行为,这个不一样,但是因果是非常相似的。开花,花开得好,果一定结得好;花开得不好,果就结得不好。跟我们在生活当中造业是一样的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我们的心善行善,果一定善;心不善、行不善,果一定不善,这一定的道理,所以这个说法是相似的。『今即以法托事,故名华也』,用华来表法,显示在生活里面所遭受到的这些果报。
【严者,行成果满。】
庄严。
【契合相应,垢障永消,证理圆满,随用赞德,故称为严也。】
『严』是庄严,是完美的果报,完美的果报一定是要把烦恼断掉。『垢障』,垢是污染,障是障碍,这两个字都是指烦恼。无明烦恼是污染,见思、尘沙是障碍,这三种障碍要把它永远断掉,这就是「垢障永消」的意思。能把无明烦恼断尽,证理就圆满,理就是自性,理就是诸法实相,你才能够证得圆、证得满,而没有欠缺。佛在经论上『随用赞德』,「用」是用在生活上,赞叹佛与大菩萨们,他们在生活上表现的圆满的德能,智慧、德能都表现在生活上,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上,用严来赞叹他,『故称为严』。
【三昧者,理智无二。】
『理』是所证,『智』是能证,智就是般若智慧,理是真如本性。显现在外面,就变现出一真法界,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都是真如本性变现之物。如果你要明了理事不二,性相一如,那么相就是性,事就是理。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看穿、看透了,那就是「理智无二」。诸位晓得,无二就入不二法门,就入一真法界。还有二,你决定没有入不二法门,你决定在一真法界之外。在一真法界之外,你就是落在十法界里头,如果二障要重一点的人,在十法界里必定在六道里面。这些理与事我们不能不知道,不知道你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事情;换句话说,你这一生当中,脱离六道、十法界的机会就没有。你必须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知道事实真相,然后才会产生高度的警觉心。
要发心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这个愿心才能生得起来。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很多,为什么这个愿心生不起来?就是对於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、没有明了。假如你对於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这两方面情况搞清楚了,这个地方真苦,那个地方真乐,你还不赶快移民过去吗?这一定道理!没搞清楚,西方极乐世界未必比我们这里好,去不去无所谓,他愿心就不强。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,那你的心就非去不可,不但非去不可,愈快愈好,一定是这个心理。所以入不二法门,这是得真实的利益、真实的受用。
【交彻熔融,彼此俱亡,能所斯绝,故云三昧也。】
这是解释华严三昧,华严三昧跟其他的三昧不相同的地方,华严是究竟圆满的三昧。百千三昧固然是正受,不见得究竟圆满,要比华严三昧,那就差很远。三昧之多,我们在此地也举一个简单的比喻,让大家把这个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们有个很清楚的概念。三昧是正受,正常的享受,正常享受刚才讲过,里面没有贪瞋痴慢。譬如这个人他对於财他不贪,财物摆在面前他决定不会起心动念,这个人在财里面得三昧,得正受。可是他遇到名,名他要,他贪名,他在名里面就没有三昧,在财里头有三昧。有些人财富看得很重,名看得很淡薄,那个人在名里头得三昧,财里头没有三昧。这样你可以依此类推,我们在这个世间,无论在精神生活上、在物质生活上,真的是无量无边,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。你要把无量无边烦恼习气一桩一桩都离开、都不动心了,你就得无量三昧。
而华严三昧境界就更扩大,大到尽虚空遍法界。不但是六道不染著,十法界不染著,连一真法界也没有放在心上,这才是华严三昧。末后结得好,结的是究竟圆满的三昧。『理智无二,交彻熔融』,理与智交彻,性与相交彻,事与理交彻,互相并融。『彼此俱亡』,「彼此」就是底下讲的『能所』,心才达到真正的清净。惠能大师所谓「本来无一物」,到这个境界才是华严三昧,这个三昧真正达到究竟圆满。底下一段:
【华严经云,一切自在难思议,华严三昧势力故。】
这是《华严经》上两句偈,形容华严三昧的德用,也是华严三昧的功德利益。你要是明了它的作用,知道它的好处,你才会发心去修学,我们学了有好处,学了有用处。它的用处,实在讲就是诸佛与大菩萨们所证得的,『一切自在』,得大自在,大自在就是无障碍法界。你看《华严经》最后的一品,我们通常讲「普贤菩萨行愿品」,而它的品题不止这几个字,这几个字是略称。品题具足是说无障碍的法界,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」,入就是你得到了,你得到不思议解脱境界,就是此地讲的一切自在。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四无碍法界,特别是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你入到这个境界,这是你能入的。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普贤菩萨的生活境界,他用什么入的?普贤行愿。普贤行愿能入,不思议解脱境界所入,能所不二,那就是华严三昧。所以『华严三昧势力故』,才能够入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,在这个境界里得大自在。
我们对於这桩事情虽然听说,实在讲没透彻,不是真正的明了。真正明了,你一定会发心去求,你自己要想得到。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求?普贤菩萨告诉我们,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」,你真正念佛求生净土,就入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。用这个方法我们有把握在一生当中能得到,用别的方法非常困难,即使是依《华严经》十大愿王来修行也很难,实在讲没有信愿持名来的容易。信愿持名,我们人人有把握可以做到,要是修十大愿王,我们不见得有能力修成,这是实实在在的。所以,净宗是不思议法门,是真实难信之法。我们有幸遇到,如果这一生不认真,把它轻易放过,那实在是太可惜了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五十八面,第七行,从一百二十四看起:
【智度论云,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,於一一三昧中,得无量阿僧只陀罗尼,如是等和合,名为五百陀罗尼门,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。】
这一段经文说菩萨所修的功德法藏,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要学习的,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个修法。『菩萨得』,「得」是证得,也就是通达明了而得其受用,他确实在生活上用上了。『一切三世』,「三世」加上个「一切」,意思就更深了。佛经里面,特别是大乘经,常讲到十世,十世怎么说法?过去有三世,过去过去、过去现在、过去未来,过去三世,现在三世、未来三世,这有九世,加一个根本的,叫十世。一切三世就是讲的这个意思。否则的话,说三世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哪有一切?一切是这个意思。
『无碍明』,「明」是智慧,「无碍」是一切通达无碍。在《无量寿经》上有句话,「住真实慧」,跟这个意思相同,说法不一样,意思完全一样,住在真实的智慧。也就像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无障碍法界,清凉大师注解《华严经》,为我们说出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。也就是说,他们的生活是无有障碍的,理无碍、事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这四无碍的法界,这是法身大士的生活状况。入这个境界,此地讲『等诸三昧』,实在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到的华严三昧,《无量寿经》上也说到这个,华严三昧。
『於一一三昧中,得无量阿僧只陀罗尼』,「一一三昧」,说了个一,一里面有无量,无量中有一,这就是事事无碍的法界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相容,一多无碍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举一个例子来说明,一切法都是圆满具足,没有一法不是。举一微尘,微尘是物质里头最小的,说明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一是一粒微尘,多是什么?这一粒微尘你要分析,用现在科技来观察,一粒微尘是很多原子组织的,而原子又是许多电子组织的。电子再分析,是粒子组织的,一里面就有多。这么多东西是一,一是那一微尘。佛举这个例子说明,所有一切万法,这是举到最小的,依报里面讲一微尘,正报里面讲毛孔、毛端。举这个为例,说明一多不二,这是粗说。像《华严》再往细处说,涵盖了虚空法界。所以说大不是定大,不是一定的大,小亦非定小,大小能够互容,这是不思议的境界。所以《华严经》称为大不思议经,不是我们思惟想像能够见到的,清凉大师也说得很明白,必须离开一切妄想执著,这个境界就现前。这个境界就在眼前,我们看不出来,他们能看得出来。我们看不出来,是有障碍,什么障?妄想执著,见不到事实真相。如果把妄想执著断尽,这事实真相原来就摆在面前。这是说一一三昧当中,得无量阿僧只陀罗尼。
『如是等和合,名为五百陀罗尼门』,「和合」是归纳,一类一类归纳,因为无量阿僧只就没有法子说。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,把无量法归纳成多少类,像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,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类。六百六十类对於初学的人来讲还是很不方便,太多、太杂了,所以天亲菩萨教初学的人,又把六百六十类归纳为一百类,称为《百法明门》。一百类,对於初学的人来说就方便太多了。所以,一百展开就是六百六十,六百六十展开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,这是用归纳法。由此可知,一多是互容的,一多是相即的。这是『菩萨善法功德藏』,我们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习,这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、待人接物明了事实真相,修积一切善法,这才叫学佛。再看底下这一段,也是《智度论》里头说的。
【智度论曰,是三昧修行,习久后能成陀罗尼,是诸三昧,共诸法实相智慧,能生陀罗尼。】
三昧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,正常的享受。什么叫正常的享受?心地清净平等就是正常的享受。一切凡夫他的受,就是享受不正常,因为他的享受是七情五欲,七情是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欲;换句话说,这些东西是烦恼。凡夫享受的是烦恼,佛菩萨享受的是智慧,智慧是清净的。我们世间人有没有智慧?没有,世间人种种智慧里头参杂著烦恼,不是真智慧;佛法叫它做世智辩聪,世间的聪明智慧,不是真智慧。真智慧称之为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跟世间智慧的差别,就是它里面没有烦恼,决定没有妄想执著,这个智慧才是真实的智慧。
所以『三昧修行』,这是总纲领,佛法行门很多,所谓无量法门,无量法门统统修三昧,也就是都是修正常的生活,正常的受用。在《无量寿经》就是清净平等觉,这叫真修行。在生活里面修清净心,在工作里面修清净心,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修平等心,这是真修行。修行不是说每天念多少部经,念多少佛号,拜多少佛,不是这个。这个搞法,如果与生活、与处事待人接物要是看作两桩事情,那就完全错了。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行为,这叫修行,而错误思想行为就在生活里头。所以要明白经义,佛在经里面教给我们一些原理原则,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这叫修行,这就是「三昧修行」。三昧修行是总说,无论哪一个宗派,无论哪一种方式,都是三昧修行,换句话说,都是修清净心、平等心。
『习久』,修行时间久了,久了就有效果。开始修的时候要作意,因为习气太重,常常犯这个毛病;学久了,自自然然心清净,自自然然妄想分别执著少了,功夫就得力。久了以后,就成了一个习惯,这个习惯是好习惯,这叫『陀罗尼』。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,自然能够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。『是诸三昧,共诸法实相智慧,能生陀罗尼。』这个大总持法从哪里生出来的?「是诸三昧」,就是自己清净平等的感受,以及外面的境界;换句话说,还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,对外不著相,外离相;内离念,内离念是三昧,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受就是正受。内离念,外离相,外面不著相这是诸法实相都现前,就是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都明了,这是住真实慧,能生总持法门。陀罗尼在起用的时候,就是无所不知,就是权智的德用。是诸三昧,实在讲就是实智,般若无知,三昧是无知,陀罗尼是无所不知。这是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德能,实在不是从外面得来的,是自性本具的,只要把障碍去掉,这个能力就现前。底下一段还是《智度论》里面说的。
【智度论曰,三昧但是心相应法也,陀罗尼亦是心不相应,是心不相应陀罗尼,是心不相应者,如人得闻持陀罗尼,虽心瞋恚亦不失,常随人行,如影随形。】
这一段是说明三昧跟陀罗尼不同的地方。三昧决定是相应的,由此可知,从三昧里得的陀罗尼,是菩萨善法功德藏。如果没有三昧,能不能得陀罗尼?能,『闻持陀罗尼』。陀罗尼是讲总持法门,世间聪明智慧的人有,中国古人常讲「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」,他做学问、做功夫,他有能力抓住纲领。我们世间人讲抓住纲领,在佛法里面叫得陀罗尼,陀罗尼就是总纲领,他能抓得住。虽抓住了,他心里面的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没断。你不能说他没有学问,不能说他没有抓住纲领,他确实掌握纲领,他也说得头头是道,他也有能力著作等身。这是给我们解释这桩事情,说明得三昧一定得陀罗尼,得陀罗尼不一定得三昧。这是不能不晓得的,什么原因?因为三昧是心相应法,与心不相应,怎么会能得三昧?三昧是清净心、平等心,决定是与心相应的。但是陀罗尼不见得相应,亦相应,也不相应,这个地方从不相应来说。所以陀罗尼跟心不相应,『是心不相应陀罗尼』。
有与心相应的陀罗尼,有不相应的陀罗尼,相应的陀罗尼,前面所讲的,那是住真实慧,是菩萨善法功德藏,这都是说相应。如果是与心不相应,底下就举一个比喻,『如』,如是譬如,譬如有人『得闻持陀罗尼』。闻持陀罗尼在佛法里面,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很明显的代表,阿难尊者。阿难在佛陀弟子当中多闻第一,而且记忆力非常之好,理解能力也很强,我们在《楞严经》上看到。但是他烦恼、习气没断,这就是闻持陀罗尼。他多闻,而且他能够保持不失掉,这就是他记忆能力非常好,分析能力非常好,他有这种能力。『虽心瞋恚亦不失』,这就是他烦恼没有失掉,他的贪瞋痴没断掉。所以阿难在世尊法会里面,一生只证得小乘须陀洹果,他的同学们几乎各个都证阿罗汉,他还是初果。如果说在佛法能力上,没有一个人能比得过他,楞严会上就很明显的,富楼那尊者证了阿罗汉,四果罗汉,世尊讲经,阿难能听懂,富楼那听不懂。为什么四果罗汉听不懂,他初果须陀洹听懂了?这是大经里面所说的,每个人根性不相同。阿难尊者烦恼障重,所以他不能证果,烦恼障重;所知障轻,所以他闻法能够理解,就是他得的是闻持陀罗尼。富楼那尊者跟阿难根性恰相反,富楼那尊者是烦恼障轻,所以他很容易证阿罗汉;所知障重,所以佛讲大乘经他听不懂。一切众生根性不同亦复如是。这是烦恼习气没有断,这个烦恼习气就是讲贪瞋痴,『常随人行,如影随形』,不离开你的,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。
这都是眼前自己的事实真相,我们看看经典上诸佛菩萨给我们表演的,看了以后,回来想想自己,我们自己应该如何来修学。实在讲,我们现前两种障碍都重,烦恼障也重,所知障也重。所知障重,对於佛的经义不能透彻了解,甚至於有时候把经义错解,这所知障重。烦恼障重,就是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放不下,生活在这个里面,哪能不造业?怎能不堕落?如果对於这个事实真正有高度的警觉心,能救,不是不能救,任何一个人都能得救。这个高度警觉心就是觉得自己两种障碍都重,如果这一生要不能够脱离三界轮回,必定堕落,有这样一个警觉心就好办了。怎么解决这个问题?老实念佛。
世间一切人、一切事我统统都不管,与我完全不相干,都把它放下,随缘度日,什么事情都好,你说善,很好,恶也很好,完全不关我的事。老实念佛,老实这两个字要紧,念上个三年、五载就成功了。我们在《净土圣贤录》、在《往生传》里面看到的,许多念佛三年就往生的,是不是他的寿命到了?有很多人问我,是不是他念佛三年,他刚好寿命到了?我想不见得,哪有这么巧!你说一个、两个也许有这个样子,太多了。太多了,我们想法就决定不是他的寿命到了,而是他功夫成就了。功夫成就,他的寿命不要了,在世间多住一年就受一年罪,多住两年就受两年罪,人家能走他为什么不走?我们是走不了,无可奈何。有本事走,不愿意多受一天的罪,极乐世界的乐我们没有法子想像的到。所以他有能力,三年他能力达到、他做到了,自在往生。他预知时至,走的时候瑞相那么好,我们从近代往生传里面都看到。
你看《念佛论》,我们这里流通得很多,倓虚法师所讲的极乐寺的修无师,绝对不是寿命到了,郑锡宾居士,学佛都没几年。尤其是谛闲老法师那个念佛的徒弟,念三年站著往生,我不相信他三年寿命到的,绝对不是寿命到的,而是他功夫成就了。没有生病,站著走的,那是预知时至。他在走之前一天,去看看他的亲戚朋友,那个看看就是告别,但是他不说。说了什么?说了怕人家打闲岔,你明天往生,我明天去看你怎么往生,他就走不了了,他怕人家干扰。所以,绝对不是他的寿命到了,寿命到往生固然是有,但是寿命不到往生的人更多。我们世间人不懂,贪生怕死,希望在这个世间还多住几年、多住几天,人家跟我们的想法、看法完全不一样,没有理由在这个地方多住一天,没有理由。
所以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心,两种障碍重都不怕,只要你真发心,真的老实念,这一句佛号叫消业障!特别是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,那个录音带我听了四、五十遍,实在是我们的好榜样。他没有念过书,什么事都不懂,跟他讲什么他都听不懂,所知障重。烦恼障也重,学什么都不会,虽然出家了,两堂功课都不会,人笨到这个样子。所以,老法师只教他一句佛号,教他念阿弥陀佛,而且方法非常善巧。你就老实念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再念,你看多简单!给他找个小庙,那个小庙是没人住的,一个破庙,在乡下,叫他一个人在里头去住,就是专念一句阿弥陀佛。他念三年,居然站著往生,死了以后还站三天,站著往生我们听说过,但是死了以后站三天,没听说过。
从这个地方证明,这一句佛号消业障的力量不可思议。如果业障不消除,哪里能够这样自在往生?什么方法消除业障,一句佛号。我们天天念佛,为什么消不了业障?我们不是老实念,我们念佛里头参杂著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,所以把功德破坏掉了,念得再多,古人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是你自己破坏掉。人家这个佛号为什么念得成功?里面没有夹杂妄想,所以叫老实念,我们不老实。真正老实念,修学这个法门,实在讲三年决定成功。可是你听了怎么样?你听了决定不肯念,三年就死了,这个不得了,这个法门不能学,我还要长命百岁!给你讲真的你反而不学了,这就是迷惑颠倒,迷恋在五欲六尘当中,没有真正发心脱离三界苦海的意愿,没有这个意愿,虽然讲信、讲愿,信愿都不真实。不是这个法门有问题,是我们自己的发心有问题,法门决定不错。上根利智,在经上讲,一日二日就能成就,根性再劣,七天也能成就。
这个说法,在《往生传》、《净土圣贤录》里头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,宋朝莹珂法师,给我们做出了证明。这个出家人烦恼障很重,我们看起来,大概烦恼跟所知障都重。虽然出家,因为习气,没有办法持戒、守清规,常常犯戒、常常破戒,造作的罪业就很多。但是他之所以能够得救,他相信因果报应,这个很难得。想想佛在经上常讲的,自己生活行为一比照,他自己知道将来一定会堕阿鼻地狱。他相信因果报应,所以就生了很大的恐怖心,就害怕了。请教他的同参道友,有什么方法能救他?这些同参道友就拿《往生传》给他看。他读了之后,对於念佛往生的人非常羡慕,就发心念佛,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,专念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。一句佛号日夜不间断,不吃饭、不喝水,一句佛号念到底。念了三天三夜,真的把阿弥陀佛念来了,诚则灵,真诚他就有感应。阿弥陀佛现身告诉他,你的寿命还有十年,你好好念佛,十年之后你命终的时候,我再来接引你。莹珂法师这个时候智慧开了,他就一想,我的习气很重,禁不起外面诱惑,再十年我又不晓得造多少罪业。所以跟阿弥陀佛说,我的十年寿命不要了,我现在就跟你走。他提出这个要求,阿弥陀佛也接受了,佛就告诉他,这样好了,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。他非常欢喜,房门一打开,告诉他的同参道友,我三天之后要往生了。一般人看到,他说的话疯疯颠颠的,说疯话,没人相信他。这么一个恶人,一个坏人,关门念三天佛,就说他三天之后要往生。好在三天时间不长,我们大家看你三天之后你往生不往生?到三天之后,真的他往生了。
这是说明,这一句佛号消业障的力量,什么法门都不能比,问题是你真心念。这个世间没有什么好留恋的,年岁稍微大一点的人看得太清楚、太透彻。三十年前的社会,跟今天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,人心变了,社会的型态变了,将来不知道要遭什么样的劫难!这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,像我这个年纪的人,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。抗战期间,那个时候的人心,跟五十年之后现在的人心不能比。所以真正有智慧、真正有觉悟,应当求生净土,应当放下万缘,老实念佛。这一段是说明,得陀罗尼不一定得清净心,得清净心,得陀罗尼才是菩萨善法功德藏。一百二十七段。
【智度论曰,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,诸三昧不尔,或时易身则失。】
这也是说明陀罗尼跟三昧性质不相同,陀罗尼会传到底下一世,这是阿赖耶里面的种子。所以我们这个世间人,有生下来就很聪明,就很有智慧,那是他阿赖耶里面有这些种子。这个种子习气生生世世不间断,可以带到来世。但是三昧就不一样,三昧一转世,一个生死一转世,来生就没有了,这一生所得到的,来生就没有了。来生必须要遇到善缘,这个很难得,真正遇到善缘、遇到善知识从头再修,再修会得到。如果遇不到善缘、遇不到机会,没修的话就失掉了。这是三昧跟陀罗尼不相同的地方。
但是得三昧而不能够发愿往生,往往第二生得人天福报,这是很可怕的。人天福报一现前,把修行这个事情就丢掉了,而享福没有不造业的。他在世间是大富大贵,富贵人有权力、有财富、有势力,为所欲为,他想什么他都能办得到。如果是损人利己的事情做多了,这一生的福报享尽了,来生必定堕落。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上嘱咐菩萨,不受福德。我们看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,无论示现出家、示现在家都不享福,生活都过得很清苦,非常有道理。出家人,大家所知道,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、印光大师,不是没有福,他的在家弟子太多了,供养太丰富了,他不能改善他自己的生活吗?
虚云老和尚当年在世的时候,他在南洋弘法,泰国的皇后、皇帝,泰王都是皈依老法师的。老法师穿的一身衣服,补钉补了好多个,这些在家徒弟,大富长者,不能替老和尚多做几件好衣服吗?实在讲供养的好衣服太多了,我们在老法师年谱里面看到,他这个地方接受了,那个地方布施给别人。有些初出家的人没人供养,没得穿,他新的衣服、好的都送人,自己还穿一身破烂衣服。印光法师也是这样的,所有一切的供养他拿去印经书,他在苏州报国寺办了个弘化社,就是佛经流通处,印经布施流通。自己的生活、衣食住行一点都没有改变。确实遵守佛在《般若经》上的教训,不受福德,不接受、不改变自己的生活,这不造业,这是我们的好榜样。
在家学佛的这些长者、居士们,我们在台湾这么多年,台湾李炳南老居士,那有大福报,在台中弘法利生,以居士身分讲经说法。我到台中亲近他的时候,他在台中十年了。我是在民国四十七年到台中亲近他的时候,他告诉我,台中莲社的莲友,登记本子上有姓名、有住址的,已经超过二十万人。他自己的生活,还是一天吃一餐,那么简单,穿的衣服,几十年没有换过新衣服。到以后我们才晓得,他的内衣都是补的,袜子也是补的。有没有供养新的?有!常常有人送新的衣服给他,他一拿到就送人,还送我不少件,都是非常好的料子,他自己不用,转手就布施掉。在家菩萨!也是不受福德,不享福就不造业,佛门常讲随缘消旧业,这是在家、出家做出样子给我们看,随缘消业,不造新殃。
这是陀罗尼跟三昧不一样。陀罗尼可以随著一个人转世,生生世世都显出他的聪明智慧,但是清净心、正受,一转世就没有了。这是讲六道里面,一转世所谓有隔阴之迷,这是两种不相同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净影疏曰,如华严说,彼一三昧,统摄法界一切佛法,悉入其中。】
底下这几节都是解释「入华严三昧」。什么叫华严三昧?《净影疏》里面这句话,『彼一三昧』,就是华严三昧,『统摄法界一切佛法,悉入其中』。由此可知,华严三昧实际上就是大总持法门。
【八十华严曰,尔时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,名佛华严。】
实在讲华严三昧就是四无碍法界,也是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说的六相十玄,就是十玄门,能够统摄世出世间一切法。
【六十华严曰,普贤菩萨,正受三昧,其三昧名佛华严。】
在一切三昧当中,『佛华严』是究竟圆满的正受。底下这一段是解释,说得比较详细。
【法界记云,言华严三昧者,解云,华者,菩萨万行也。】
「华严」是比喻,在《华严经》经题里头为我们说明。「大方广」这三个字是讲法,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含在这三个字里面。「大」是说一切诸法的理体,说它的本体,也就是讲的自性。在有情众生称作佛性,在无情的众生称作法性,实在讲,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,并没有差别。性就是本体,所有一切法是从它出生的,性是能生,诸法是所生。所以性是体,所生的叫相,相用「方」这个字做代表,方的意思是方法、是轨则,是变现一切法相的程序。「广」是讲作用,它的用途非常广大。所以,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讲一切诸法的体、相、用。「佛」这个字,佛是能证,佛是彻底觉悟的人,觉悟什么?觉悟大方广,大方广实在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《般若经》上讲诸法实相,诸法实相就是大方广。彻底究竟的觉悟,这个人就叫做佛。「华严」是比喻,『华者,菩萨万行也』,「万」是比喻多,比喻无量,「行」就是生活行为,在生活行为当中点点滴滴。
所以,经的梵文经题里面是「杂华严饰」,佛把它比喻一个大的花园,这个花园里面,世间所有一切花的品种统统具足,那就太妙了。你到这个花园来,什么样的品种都能见到。佛用这个比喻,我们一个人在这个世间,生生世世,你所遭遇到一切人事物,就好比杂花一样,这是一个世间。庄严是严饰,饰是装饰。在这么一个复杂无比的世界之中,就像个大花园,什么样的花、什么样的品种统统具足,你在里面游览,宗门的人说「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」,这就是菩萨游戏在人间。世间无论怎么复杂,菩萨的心永远清净,永远是平等的,永远是觉而不迷,那就是片叶不沾身,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这个意思。那就是严的意思,这真的庄严。如果对於这些境界起心动念,你的心就被污染了,你就迷了,就不觉。什么叫觉者?菩萨是觉者,佛是觉者,知道万法虽有,有即是空,《心经》里讲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色是有,有就是空。所以他不分别、不执著,他能够保持清净心、保持平等心,不会随外面境界起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他的本事。凡夫跟他不一样的,见色闻声就起心动念,就起贪瞋痴慢,就起是非人我,这就叫凡夫,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。所以菩萨正受,底下讲:
【何者,以华有生实之用,行有感果之能,虽复内外两殊,生感力用相似,今即以法托事,故名华也。】
这是解释华严两个字。为什么用『华』做比喻?因为华开花之后会结果,『生实』就是结果的意思。而菩萨的行,行后面也感果,行是造的因,有因必有果。这个造作,不但是在言语、行为上造作,起心动念就造作。所以我们自己现前感受的果报,将来我们也会感受果报,不论果报是好是坏,是善是恶,不学佛的人不懂这个道理,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,是自己业力招感的。你自己没有这个业因,怎么会有这个果报?真正觉悟、明白了,在受果报的时候不怨天、不尤人,这个果报受了之后就了了,绝不怨天尤人,等於说这个帐到此地就结了。如果受报的时候,特别是受恶的果报,自己不甘心、不情愿,怨天尤人,那你在受果报的时候又造恶业,你将来的果报就更苦,愈来愈苦。可是世间人有几个觉悟的人,在恶劣的环境他不会怨天尤人?太少了,迷惑的人多,觉悟的人少。觉悟的人受极大的苦难,他知道自己造的业因,应该受这个果报,这是觉悟的人。所以用华来比喻因,比喻造因。
『虽复内外两殊』,这个比喻是外,实在讲的意思就是菩萨生活行为,这个不一样,但是因果是非常相似的。开花,花开得好,果一定结得好;花开得不好,果就结得不好。跟我们在生活当中造业是一样的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我们的心善行善,果一定善;心不善、行不善,果一定不善,这一定的道理,所以这个说法是相似的。『今即以法托事,故名华也』,用华来表法,显示在生活里面所遭受到的这些果报。
【严者,行成果满。】
庄严。
【契合相应,垢障永消,证理圆满,随用赞德,故称为严也。】
『严』是庄严,是完美的果报,完美的果报一定是要把烦恼断掉。『垢障』,垢是污染,障是障碍,这两个字都是指烦恼。无明烦恼是污染,见思、尘沙是障碍,这三种障碍要把它永远断掉,这就是「垢障永消」的意思。能把无明烦恼断尽,证理就圆满,理就是自性,理就是诸法实相,你才能够证得圆、证得满,而没有欠缺。佛在经论上『随用赞德』,「用」是用在生活上,赞叹佛与大菩萨们,他们在生活上表现的圆满的德能,智慧、德能都表现在生活上,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上,用严来赞叹他,『故称为严』。
【三昧者,理智无二。】
『理』是所证,『智』是能证,智就是般若智慧,理是真如本性。显现在外面,就变现出一真法界,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都是真如本性变现之物。如果你要明了理事不二,性相一如,那么相就是性,事就是理。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看穿、看透了,那就是「理智无二」。诸位晓得,无二就入不二法门,就入一真法界。还有二,你决定没有入不二法门,你决定在一真法界之外。在一真法界之外,你就是落在十法界里头,如果二障要重一点的人,在十法界里必定在六道里面。这些理与事我们不能不知道,不知道你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事情;换句话说,你这一生当中,脱离六道、十法界的机会就没有。你必须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知道事实真相,然后才会产生高度的警觉心。
要发心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这个愿心才能生得起来。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很多,为什么这个愿心生不起来?就是对於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、没有明了。假如你对於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这两方面情况搞清楚了,这个地方真苦,那个地方真乐,你还不赶快移民过去吗?这一定道理!没搞清楚,西方极乐世界未必比我们这里好,去不去无所谓,他愿心就不强。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,那你的心就非去不可,不但非去不可,愈快愈好,一定是这个心理。所以入不二法门,这是得真实的利益、真实的受用。
【交彻熔融,彼此俱亡,能所斯绝,故云三昧也。】
这是解释华严三昧,华严三昧跟其他的三昧不相同的地方,华严是究竟圆满的三昧。百千三昧固然是正受,不见得究竟圆满,要比华严三昧,那就差很远。三昧之多,我们在此地也举一个简单的比喻,让大家把这个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们有个很清楚的概念。三昧是正受,正常的享受,正常享受刚才讲过,里面没有贪瞋痴慢。譬如这个人他对於财他不贪,财物摆在面前他决定不会起心动念,这个人在财里面得三昧,得正受。可是他遇到名,名他要,他贪名,他在名里面就没有三昧,在财里头有三昧。有些人财富看得很重,名看得很淡薄,那个人在名里头得三昧,财里头没有三昧。这样你可以依此类推,我们在这个世间,无论在精神生活上、在物质生活上,真的是无量无边,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。你要把无量无边烦恼习气一桩一桩都离开、都不动心了,你就得无量三昧。
而华严三昧境界就更扩大,大到尽虚空遍法界。不但是六道不染著,十法界不染著,连一真法界也没有放在心上,这才是华严三昧。末后结得好,结的是究竟圆满的三昧。『理智无二,交彻熔融』,理与智交彻,性与相交彻,事与理交彻,互相并融。『彼此俱亡』,「彼此」就是底下讲的『能所』,心才达到真正的清净。惠能大师所谓「本来无一物」,到这个境界才是华严三昧,这个三昧真正达到究竟圆满。底下一段:
【华严经云,一切自在难思议,华严三昧势力故。】
这是《华严经》上两句偈,形容华严三昧的德用,也是华严三昧的功德利益。你要是明了它的作用,知道它的好处,你才会发心去修学,我们学了有好处,学了有用处。它的用处,实在讲就是诸佛与大菩萨们所证得的,『一切自在』,得大自在,大自在就是无障碍法界。你看《华严经》最后的一品,我们通常讲「普贤菩萨行愿品」,而它的品题不止这几个字,这几个字是略称。品题具足是说无障碍的法界,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」,入就是你得到了,你得到不思议解脱境界,就是此地讲的一切自在。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四无碍法界,特别是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你入到这个境界,这是你能入的。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普贤菩萨的生活境界,他用什么入的?普贤行愿。普贤行愿能入,不思议解脱境界所入,能所不二,那就是华严三昧。所以『华严三昧势力故』,才能够入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,在这个境界里得大自在。
我们对於这桩事情虽然听说,实在讲没透彻,不是真正的明了。真正明了,你一定会发心去求,你自己要想得到。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求?普贤菩萨告诉我们,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」,你真正念佛求生净土,就入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。用这个方法我们有把握在一生当中能得到,用别的方法非常困难,即使是依《华严经》十大愿王来修行也很难,实在讲没有信愿持名来的容易。信愿持名,我们人人有把握可以做到,要是修十大愿王,我们不见得有能力修成,这是实实在在的。所以,净宗是不思议法门,是真实难信之法。我们有幸遇到,如果这一生不认真,把它轻易放过,那实在是太可惜了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