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- (第四十集)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 (第四十集)  1996/4  美国圣荷西  档名:02-031-0040

  请掀开经本,五十七面,从第六行看起,经文一百一十七段:

  【贤首心经略疏曰,涅盘,此云圆寂,谓德无不备称圆,障无不尽曰寂。】

  这是隋朝末年,隋末唐初,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贤首国师,他有《心经略疏》,这个本子收在《大藏经》里面。他解释涅盘的意思也很清楚,简单明了。『涅盘』是梵语,『此云圆寂』,「此」就是指我们中国,此方的意思,中国的意思是圆寂。圆是圆满,寂是寂灭,『德无不备称圆』,这是指性德圆满的现前,所以有圆的意思。『障无不尽』,「障」在佛门里面通常讲的二障、三障,二障是烦恼障、所知障,三障则是讲的惑、业、苦,惑业苦三障。总而言之,就是烦恼的代名词。烦恼统统断尽,这个叫寂,清净寂灭,这是涅盘的意思。

  【甄解曰,义充法界,德备恒沙为圆,体穷真性,妙绝相累为寂。】

  这是《甄解》里面解释涅盘两个字的意思,就是解释圆寂。跟贤首大师的讲法可以说是完全相同,诸位看看就晓得。『义』是讲义理,『充法界』这个意思很深很广。《华严经》上的六相十玄就是说明这个境界,大而虚空法界,小而微尘,无不圆满,所以是周遍含容。微尘,我们看到它很小,其实真正觉悟的人眼中,小非定小;法界是大,大亦非定大。小非定小,小能容大,所谓芥子纳须弥,芥子很小,芥菜子,须弥山很大,须弥山可以装在芥菜子里面。这就说明,小不是一定的小,大也不是一定的大,所以它彼此能够互相容纳,这是真实的境界。因此《华严经》里常讲,许多句子里面说到,从一微尘、从一毛孔里面见到法界,法界里头一切事理森罗万象都在其中。这个事情实在讲我们是很难明了,为什么不能明了?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,俗话讲我们有成见。什么成见?芥菜子就那么小,须弥山怎么装进去?这就是成见。所以事实的真相你就见不到。如果你能够打破这个成见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离四相、离四见,这个事实真相你才能见到。你要见到这个境界相,大乘佛法里面就叫你做明心见性,你见到宇宙人生的实相。这的确是功夫,我们没有这个功夫,达不到这个境界。法法都是圆义,所以法法平等,法法皆空。

  『德备恒沙』,「德」是讲它的起用,起用就是讲缘起,缘起非常复杂。无量复杂的缘起,都能够在一微尘、一毛孔里面清清楚楚的看到,这就圆义。『体穷真性』,真性是真如本性。这个地方,体是讲体会,也就是讲你的领悟。领悟、体会圆满的自性,穷是圆满的意思,究竟的意思,这见性。『妙绝相累』,相,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相,这个相你也搞清楚了,相是梦幻泡影。虽有相,你不会被相所累。我们凡夫被相累,就在相里头生烦恼,在这个里面打妄想、生烦恼、造罪业,这是累。契入境界的人,就是入涅盘的人,他就没有相累。他在一切现象里面得大自在,不为相累,为什么不为相累?因为他不著相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应无所住,他就不为相累,这是寂的意思。圆寂就是解释涅盘。

  【法华寿量品曰,若佛久住於世,薄德之人,不种善根,贫穷下贱,贪著五欲,入於忆想妄见网中,若见如来常在不灭,便起憍恣,而怀厌怠,不能生难遭之想,恭敬之心,是故如来,虽不实灭,而言灭度。】

  这是解释经文「於此中下,而现灭度」的意思。中下根人看到佛出世、佛灭度,上上根人没有,知道佛不生不灭,那是真的;看到佛有生有灭,这是看到假相,不是真的,我们讲佛的应化身,应化身有生有灭。上上根人见佛的报身,佛的报身不生不灭。为什么佛要用应化身?还是可怜这些众生。众生的烦恼、习气太重。如果佛常住在世间,不示现灭度的话,会带来许多的副作用。这里面说,『薄德之人,不种善根』,「薄德」是善根、福德少的人,他就不肯修善,不肯断恶、不肯修善,这是我们天天都看得见的。不要看到世间不学佛的人不知道断恶、不知道修善,已经学了佛的人,几个人真的天天在做断恶修善的功夫?经他天天在读,佛号天天在念,还是天天造恶,还是天天不肯修善。这才晓得这是什么人?德薄之人,我们善根、福德很薄,才会有这种现象。

  『贫穷下贱』,贫穷下贱指谁?不是指社会上那些做苦力的、那些当乞丐的,你要是这样会意你就错了。贫穷下贱正是我们自己,我们自己怎么贫穷?没有智慧就贫穷。怎么下贱?还在六道轮回,这就下贱。不能超越六道,说实在的话,怎么样才不下贱?在佛法里面来讲,最低限度你证得须陀洹果,你就不是下贱之人。你还没有证得须陀洹果,你要记住,贫穷下贱就是说我们自己。无量劫来,生生世世修行,连个小乘初果都没有证得,五十一位菩萨,连初信位的菩萨都没有证得,怎么不是下贱?下贱人的现象,底下所讲的,『贪著五欲』。贪是贪爱、贪念,著是执著,五欲是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我们今天读这个经文,虽然我们也没契入这个境界,因为大乘经论读多了,能懂得一点意思。在以往读,不懂意思,以为这不是讲我们的;现在我们懂得这个意思,是讲我们的。贪、著,能贪著的心不可得,《金刚经》上讲,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能贪著的心不可得。所贪著的五欲六尘也不可得,为什么?五欲六尘是缘生法,凡是因缘生法,都是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。这就是能贪著的、所贪著的,都不可得。都不可得还要拼命在那里搞贪著,这就是贫穷下贱的现象、样子。

  『入於忆想妄见网中』,「忆想妄见」就是妄想,堕落在妄想里面。「网」是比喻,比喻多,无量无边。这是把我们凡夫现前状况,几个字就说尽了。『若见如来常在不灭』,这跟佛学,是佛的弟子,佛常住世间,不会入灭,这样跟佛在一块学习,他会生贡高我慢心。我是佛的学生,我是佛的弟子,佛弟子、佛学生就高人一等。这种骄慢的习气,说实在的话,现在佛不住世了,只要一剃了头,穿上出家人的衣服,就觉得自己比在家人高。没学佛的时候,对人还很恭敬、很谦虚,学了佛之后就不得了,那就真的不得了。这是谚语里面常讲,「地狱门前僧道多」,不出家、不学佛他不会堕地狱,一出家、一学佛,就要堕地狱,那才真的不得了。

  『而怀厌怠』,厌是厌倦,怠是懈怠。所以他在佛法里得不到真实利益。真实的利益,一定把这个事情看得很重,机会非常难得,一定要牢牢的抓住,这才行。我过去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,我得的利益比台中同修们得的利益要多出很多。原因在什么地方?李老师住在台中,他们是台中人,反正李老师不走,今年不会不要紧,还有明年,明年不会没有关系,还有后年,他的日子长的很,所以他可以懈怠。我们从外面去的,就感觉到机会非常可贵,因为不晓得在台中能住几天,心态完全就不同。我们是怀著难遭遇,机会好难得,他们是不在乎,有的是时间,一直到李老师走了,他什么还没有得到,你说这个多可惜!佛要常住在世间,就跟台中当地那些人的心态一样,你不会觉得『难遭之想』。所以佛一定要示现灭度,使众生对於佛法感觉得是难遭遇,百千万劫难遭遇,这一下遇到,他才真正能生恭敬心。所以,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,这是印光大师常说的。『是故如来,虽不实灭』,「实」是真实,佛哪有生灭?没这个道理。但是他示现生灭,为人演说,演是表演,表演里头有生灭,实际上佛没有生灭。这些理跟事我们都不难理解。下面这一条:

  【智度论曰,善心一处住不动,是名三昧。】

  底下是解释『三昧』。「三昧」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定,三翻作正,昧翻作定,翻作正定。《智度论》这一段解释得很好,『善心一处住不动』,这个里头关键的是在「一处住」。《遗教三经》里头也说,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,你要把你的心控制在一个地方,一个地方就定了,它就不散、不乱了,效果就很不可思议。因为一心生无量智慧、无量的德能,所以一心非常重要,把心集中在一处。佛法里所说的禅定,所说的修行枢纽、纲要,都是在定,归纳到最后就成戒定慧三学。整个佛法,归纳到最后就三大类,这个三大类,定是枢纽。所以大小乘佛法,显密、宗教,统统修的是禅定,只是方法、手段不一样,全都是叫你「善心一处住」。只要住到一处,它就产生很大的力量。

  但是佛在此地劝我们,善心,如果恶心一处住不动,那也不得了,那就造很大的业障。我们佛门里面讲罗刹、阿修罗,他有福报、他有智慧、他的心也很清净,但是他不是善心、他是恶心,恶心就是损人利己之心。二次大战当中,我们看到的希特勒、史达林,这些都是大阿修罗,他们有智慧、他们有能力,那是什么?那是恶心一处住。佛叫我们行菩萨道,叫我们求无上正等正觉,所以教给我们「善心一住处不动,是名三昧」。

  善也有等级,大别,要是善恶之善,这个定不能出三界,善恶之善,善心不能出三界。以这个善心一处住,不动了,那是什么?世间的四禅八定,世间禅定,四禅八定没有出三界,没出六道。那要什么善?善恶二边都舍掉,那个善是真善,善恶二边都舍掉了,这个善心就超越三界。诸位要记住,善恶是二边,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你能够舍弃二边,入不二法门,那就超越了,功夫浅的,超越六道,功夫深的,超越十法界。所以不二法门非常微妙,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二。不二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诸法如义」,《金刚经》上解释如来,「如来者,诸法如义」,诸法如义就是诸法不二。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入不二法门,就超越六道了,决定超越六道,功夫好的、功夫深的,超越十法界。这是三昧。

  【又一切禅定亦名定,亦名三昧。】

  『禅定』这个名词在佛法里面是梵华合译,禅是梵语音译过来的,定是咱们中国字,这个名词是梵语跟中国字合起来成的,因为定跟禅的意思很接近。我们用《金刚经》上两句话来解释就很容易懂,什么叫做禅?经上讲「不取於相」这叫禅,禅的意思是不著相,定的意思是「如如不动」。你看《金刚经》最后结论,两句一偈,两句就是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那一首偈就是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这两句一偈是《金刚经》的总结。所以,两句就是禅定的意思,这叫做『三昧』。

  【又诸行和合,皆名为三昧。】

  『诸行』是菩萨一切行,通常在大乘里面,将菩萨的一切行归纳为六大类,叫六度。《华严经》上,文殊菩萨讲十度,十波罗蜜,普贤菩萨讲十大愿,这都是菩萨行,都是从归纳上说。展开来是无量无边的行门,归纳起来就是六大类、十大类。每一行里面具足一切行,这就叫『三昧』;如果一行里面不具足一切,你没有入三昧。《华严经》上也常讲的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一能够含摄一切,一切能入一中,这就称三昧。所以布施,布施里面有持戒、有忍辱、有精进、有禅定、有般若。实在讲,任何一法都圆满具足一切法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的法界。这个三昧,在《华严经》上就称之为华严三昧。

  【一切禅定摄心,皆名为三摩提,秦言正心行处。】

  『一切禅定摄心』都叫做『三摩提』,三摩提是印度话,这是梵文音译的。这个名词里面含义很多,《楞严经》上讲的,奢摩他、三摩地、禅那,这三个名词都是梵语,而《楞严经》里面,就这三桩事情,说了一部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。这个意思有翻作止,有翻作观,也有翻作止观,通常都把它翻作止观。「止」跟前面「寂」的意思相同,止一切妄想、烦恼,就是分别执著,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止了,都止住了,也就是断了的意思。观是自性里面般若智慧的起作用,世出世间一切万法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叫观。观是通达明了,妄想不生,这个称作三摩提。

  『秦言』,「秦言」是中国话,因为《智度论》翻译那个时代是姚秦的时代,鸠摩罗什大师是姚秦的时代,所以叫秦言。现在我们中华民国许多外国人称中国话叫华语,是一个意思,这叫秦言,汉朝时候叫汉语。中国话的意思是『正心行处』,拣别不是邪心,迷了自性,心就不正。凡夫、二乘、权教菩萨没有见性,不知道用真心,所用的都是妄心,就是八识,他用心意识,用心意识就不是真心;离心意识,就用的是正心。「行」,行就是作用,真心起作用,真心起作用就叫做「正心行处」。可见得禅定、三摩提都是真性,但是禅定跟三摩提里面的功夫境界有浅深不相同。浅的定没出三界,虽然没出三界,可是它接近定,它向真心这个方向、这个道路走,决定是没有错误的。到相当的功夫,譬如经上常讲的,把世间禅定分做八个等级,这八个等级功夫浅,没出三界,但是到第九定就出去了,就超越了。第九定是阿罗汉、辟支佛所证得的,小乘阿罗汉叫九次第定,超越六道了。超越六道,这才叫正心行处。

  所以小乘,无上正等正觉,他称为正觉;菩萨的定比这个更高,所以称正等正觉。到如来,佛的果地上,那是圆满了,没有一丝毫欠缺,就称他作无上正等正觉。没有得正觉之前,都是不觉,都是邪觉,也就是说你的思想、观念不正,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,也要承认。为什么?承认知道自己的知见不正、思想不正,我们就会依照佛的方法把这个毛病修正过来。最怕的是自己邪知邪见,以为自己是正知正见,这就错了。就好像有病,不知道有病,他就不会求医,这个病只会加深,到最后会把生命送掉。有病不怕,知道自己有病,他肯求医,肯求医就能够把病治好。所以这个意思非常重要。我们看底下这一段。

  【法华玄赞曰,梵云三摩地,此云等持,平等持心而至於境,即是定也。】

  所以『三摩地』也翻作禅定。《法华玄赞》为我们解释三摩地有『等持』的意思,中国的意思就是等持,等是平等,持是保持。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跟我们讲的清净平等觉,这是世尊在《无量寿经》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。我们念佛修净土,怎么个修法?修清净心、修平等心、修觉心。这三桩事实在讲是一桩事,一个得到,三个统统得到,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修?用持名念佛。所以要会用功,念佛你要会念!怎么叫会念,怎么叫不会念?不会念的人,这个心对著外面境界生烦恼,起妄想分别执著,他诵经、念佛与这个是两回事情,不相干,这就叫不会念。会念佛的人、会用功的人,烦恼习气才动,还没有起作用,也就是烦恼就不清净,分别就不平等,才有妄想分别执著,自己马上警觉到,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平,这就叫做会念佛、会用功。用这一句佛号,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给它压平。

  一定要晓得,世间没有什么善恶,外面境界,决定没有善恶、没有真妄、没有是非。是非善恶从哪里起来?从你自己的好恶里面起来。你喜欢的、顺眼的,这个好,不顺眼的就讨厌它。譬如说一个人,你说这个人是坏人,如果说全世界的人都说这个人是坏人,那我也同意;但是有不少人说他是好人,几个人说他是坏人,那几个人说他是好人,好人坏人没有标准。你说一个人,全世界的人都说他是恶人,没这个道理。中国古人讲得很好,善人也有恶,恶人也有善,一切众生的心行都是善恶混杂,没有绝对的善,也没有绝对的恶。菩萨看众生善的一面,众生各个都善,如果看恶的那一面,天下没有一个是好人,如果从善的地方讲,一切众生都是善知识。所以,必须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,我们净宗就用这一句佛号,这种分别执著才起来,阿弥陀佛,就把它打平、压平,恢复到自己的清净心、平等心,这叫功夫得力。这样念佛人才不造业障,这是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的,「随缘消旧业,莫更造新殃」。

  世法、佛法,若冷静的观察,缘真的是很难得,机会不会常在。所以,我们对於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一定要用善心去对待,不可以有一丝毫的恶念。《般若经》上都说,诸法皆空,因果不空,你以善心对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决定有善果;你有恶心,你没有办法避免恶报。因缘果报丝毫不爽,这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谨慎。最近我们从《大宝积经》里面选出的《弥勒菩萨所问经》,我们把它印成一个单行本来流通。这个经里面很明显的告诉我们、告诉菩萨,哪些菩萨?都是受过三皈、五戒、菩萨戒的这些菩萨,虽然当了菩萨,没有智慧,还是常常造业。佛在经里面举的例子,这个例子都是事实。愚痴的菩萨,由於烦恼习气、嫉妒傲慢,障碍佛法,他举的是两个讲经法师,出家人,以恶意在信徒当中造谣生事、破坏,使信徒都散掉了,对这个法师信心丧失掉。佛说这个人的果报,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,在地狱里受这么长的果报,从阿鼻地狱到火烧地狱,从极重的,慢慢又轻一点轻一点,地狱里面受罪一千八百万年。离开地狱之后再得人身,五百世没有智慧,愚痴下劣。所以,造作罪业的时候很容易,真的是几分钟,造的果报怎么得了!

  你读了之后,你才晓得实在太可怕了,佛不会说妄语,不会拿这些东西吓唬吓唬我们,你要这样想法你就错了,你把佛的意思完全曲解了。所以古人常讲,「若要佛法兴,唯有僧赞僧」,僧不一定是出家人、僧团。四众弟子要真正赞叹三宝,赞佛、赞法、赞僧,这个道场才能兴旺,佛法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。如果互相毁谤,就是毁谤三宝,毁谤三宝大家晓得《戒经》里面结罪是阿鼻地狱。所以这都是烦恼、习气现前,心不平等、不清净。

  在修行原则、纲领上虽然有很多名相不同,可是它的境界没有两样,说禅定、说三摩地、说清净心、说平等心,意思都是相同的。『平等持心』,永远保持你的清净平等。『而至於境』,境是境界,这个字用得好。不是平常在佛堂里保持,要你在境界上保持,见到善人善事,不会生欢喜心,欢喜心也是烦恼,你心动了;见到恶人恶事,不会生瞋恚心。要在境界里面,把贪瞋痴慢疑统统断掉,这叫做会用功,这个人叫会念佛。所以,在境界里才管用。一般学佛的人,平常自己以为功夫不错,一天读经也读多少部,念佛念多少万声佛号,可是境界一现前,全不管用。这就是古人所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为什么?功夫不得力,要紧的是功夫得力,不在乎多少。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头讲得很明白,往生品位的高下决定在持名功夫的深浅,没有说多少。持名功夫深的人,境界现前他根本就不动心,他心真的是清净平等。功夫浅的人,境界现前他动心,虽然一动心,第一念动,他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,就把第一念压住,这是功夫浅的人,都会用功,功夫都得力。

  如果境界现前,喜怒哀乐、七情五欲就现前的话,那他的功夫可以说完全没有。经念得再多,经讲得再好,佛念再多,都没用处。从前李老师讲,他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,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,三摩地就是禅定的意思,『即是定也』。

  【天台曰,若以空慧,照诸禅定种种法门,出生乃至无量三昧。】

  这是天台大师说的,天台就是智者大师。天台家确实是修的『空慧』,天台的止观,《摩诃止观》。空是知道一切法空,如《金刚般若》所说,能知一切法空这是真实的智慧。『照诸禅定种种法门』,菩萨所修的无量无边的法门,那就出生三昧。在无量无边法门里面,此地讲「种种法门」,种种法门的意思一定要清楚,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,穿衣吃饭,每天工作,待人接物,这些就是种种法门。你能够把「空慧」用在生活上、用在工作上,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。我们上一次讲的《金刚般若》,完全以这个方向、目标做为中心,目的就是教我们日常生活就是生活在金刚般若智慧之中,金刚般若是我们的生活,我们的生活就是金刚般若。

  不但出生三昧,出生真的是『无量三昧』。「无量三昧」从哪里显示?释迦牟尼佛在《金刚经》一开端就表演了,他到舍卫大城去乞食,著衣持钵,这是告诉我们,穿衣不著穿衣的相,吃饭不著吃饭的相,就是把不取於相、如如不动应用在生活里面。穿衣也是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,吃饭也是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,穿衣是三昧,吃饭也是三昧。他从灵鹫山的精舍到舍卫大城去托钵,灵鹫山距离舍卫大城,经典里面记载的,大概是三里多路,不算太远,他要一步一步走去,步步都是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,行住坐卧不离这个。佛的工作是讲经说法,工作当中,处事待人,迎宾接客,无一不是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,这就是乃至无量三昧。事相无量无边,每个事相都是三昧,就都是正受。要用《法华玄赞》上的话,就是都是「平等持心」,他的心都是清净平等觉。这说明佛法是生活,离开生活哪有佛法?我们今天学佛,是把佛法跟生活脱离了,佛法不是生活,生活不是佛法,所以得不到佛法的受用。佛法里面所说的殊胜功德利益,跟我们毫不相关,这就说明我们学佛为什么不得力。再看底下这一段,解释陀罗尼。

  【智度论曰,陀罗尼者,秦言能持,或能遮,能持集种种善法,能持令不散不失,譬如完器盛水,水不漏散,能遮者,恶不善心生,能遮不令生,若欲作恶罪,持令不作,是名陀罗尼。】

  『陀罗尼』这个名词,底下这许多段都是解释,一直到一百二十七段都是解释陀罗尼。通常这个名词诸位要在佛学字典里去看,它的解释叫「总持」,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,称之为陀罗尼,这个地方的意思都非常接近。《智度论》里面解释的,『秦言能持』,陀罗尼是梵语,中国的意思是能持,或者说『能遮』,遮是禁止,遮止的意思。佛为弟子们所制定的戒律,每一条戒律在应用的时候都有开、遮、持、犯,都有这四种不同的境界。可见得戒律是活泼的,不是一成不变的,不是死呆板的。佛很讲理,所谓人情事理,他统统顾到,什么时候这个戒可以开,开戒不是犯戒。当然开戒需要有哪些条件,佛法讲缘,有开缘,现在的话讲,就是开戒所必须具备的条件。哪些情况之下不可以开,不可以开就是没有开的条件,你就是要守,就是止。

  譬如不杀生,不杀生在佛门里头是第一大戒,可是在古代,菩萨、祖师大德当中,有没有杀生的?有!不但这些人有,释迦牟尼佛也有。我们在《本行经》里面看到,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作菩萨,修菩萨道的时候,他出门远行,搭一个商主的便船,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贸易团体,有一个贸易团体到海外去经商,乘船去的。他说船上有一百个商主,都是经商的老板,他跟他们坐一条船。船行在大海当中的时候,其中有一个人起了恶念,他要把别人统统谋害掉,要独吞财物。菩萨心清净,有神通,知道这个人起心动念了,他要杀九十九个那些同伴,这个造的罪业就重了。杀人,夺取财物,杀生、偷盗,他都造这些罪业了,这个罪业必堕阿鼻地狱。菩萨这个时候能不能劝他?不能,你要劝他,头一个就被他杀掉,为什么?杀人灭口,你怎么知道他的秘密?非杀你不可。菩萨在这个时候没法子,就把这个恶人杀死了。这个杀生、杀人这叫开缘,这不叫破戒,开戒,他有开戒的条件。救这一船,不但救这九十九个人,也救这个恶人。这个恶人虽然起心动念,但是罪名没有成立,他并没有下手,没有动手。他被别人杀了没罪,被杀的人没罪,杀人的人有罪。他杀他,使他这个恶的行为不能成立,换句话说,他不会堕地狱,把他从地狱里头拉出来;另外这九十九个商主,生命、财产都能保全,这叫开缘。

  在我们中国,中国禅宗是哪一个祖师大德我忘了,是不是南泉?南泉斩猫,那是杀生。他为什么把活生生的猫给杀掉?他也有个道理,看到另外一个参禅的人,卡在这个关口上,那个微细的执著不能打破。他用这个方法一下给他惊醒,他突破了,明心见性,他开悟了。杀一个猫,杀一个生,能令另外一个人成佛,这是很大的功德,他必须要有条件。如果南泉遇到我们这些人,杀一百个猫,他造的罪业就重了,我们一个也不会开悟。一定有他的道理在,一定有他特殊的作用,所以他有开缘。没有开缘,你这样做,那你叫破戒;有这些条件,这不叫破戒,叫开戒,开戒有功德。开戒决定是为了利益众生的,不是为自己,是为利益众生,是为了利益佛法、利益众生,这个可以。否则的话,就决定禁止,遮就是禁止,此地是有能遮的意思。所以什么叫犯戒,什么叫持戒,如果这些形象要搞不清楚,你这个戒怎么持?戒条的本身有理论,有戒相、有戒行、有戒的理论,都必须要晓得。在应用当中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,所以它不是死的。

  陀罗尼里面有这个意思,有能持、有能遮。能持的意思是『能持集种种善法』,集一切善法,『持令不散不失』,这就是圆满的功德法。跟总持的意思就接近,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,好比网的纲,衣的领一样,你把总纲领抓到了,这是一切法的总纲领。在佛门里面,我们常讲戒定慧是总纲领,总持法门。在净宗,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是总纲领,这是陀罗尼,总持法门。

  底下用比喻说『譬如完器盛水』,「完」是完好,像一个茶杯,这个茶杯是很好的茶杯,可以装水,水装在里面一滴也不会漏掉,水不会漏失。如果要有漏,这个里头要是破损,你装水,水就会漏掉,佛经里面把这个漏比喻作烦恼。所以六通里面,最后有一个叫漏尽通,漏尽通就是烦恼断尽,这才能证阿罗汉果。初果、二果、三果有前面五种神通,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,他没有漏尽;到四果阿罗汉才得漏尽通,他的心性纯善,不会再有一点恶,成为正觉,这是这个意思,烦恼不会再起现行。「能遮」是遮止,『不善心生』,恶的心、不善的心要是生,它能够把它遮住,把它止住,『能遮不令生』。在现在讲,这是高度的智慧、高度的警觉。『若欲作恶罪,持令不作』,他要想造罪业,立刻能够警觉这是错误的,他就能不作。这种高度的警觉、高度的智慧,就是陀罗尼。由此可知,如果以这个意思来说,《无量寿经》上的清净平等觉,就是陀罗尼门,就是个大总持法门。我们在一切时、一切处,都能够充满智慧,具足高度的警觉,决定不会做错事情。不但不会造罪业,连过失都不会犯,这样就叫得陀罗尼。

  由此可知,得陀罗尼是很高的标准,在小乘是四果罗汉,在大乘是法身大士。勉强说修净土的同修,一句阿弥陀佛要真正管用,是陀罗尼。这是其他法门里面得不到的,唯独念佛法门,这一句阿弥陀佛能起得了作用,那是陀罗尼门,也算是得陀罗尼。当你起心动念的时候,所以古人讲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。念一定会起来,因为你是凡夫,你有烦恼、习气,必定会起念头,起念头不怕,要觉悟的快。念头才起,佛号就现前,佛号就能够把念头伏住,叫伏烦恼,《金刚经》上「云何降伏其心」,用这一句阿弥陀佛,把妄念伏住,这就行。这是净宗比其他法门来的方便、来的容易,从这个地方也能够体会到。何况净宗还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,我们自己真正有这个心、有这个愿、肯学,就得佛力加持,所以效果格外的殊胜。

 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