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- (第三十九集)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 (第三十九集)  1996/4  美国圣荷西  档名:02-031-0039

  请看第五十六面,我们本子的五十六面。这一段文比较上难懂,这是节录的第一百零八段,《大智度论》里面的一段话,解释佛经里面一句很著名的名词术语「三解脱门」,就是空、无相、无愿,这叫三解脱门。如果诸位查《佛学大辞典》、《教乘法数》,你查三解脱门就查出来了,就是说的这段事情。

  解脱也就是证果,所以大小乘都有这个术语。小乘是证四果罗汉,小乘的涅盘,大乘是十地菩萨,法云地的菩萨,这是大乘的般涅盘。大小乘都是用这个方法,可是里面义理、境界有浅深、广狭不同,它是一个修行、证果的纲领、原则。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,我们常讲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;换句话说,都是依照这个原则而得解脱的,所以称之为三解脱门。因此,这一段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、要搞明白。从前面《净影疏》里所引用的,就是第一百零六一直到这个地方,都是讲这桩事情。《净影疏》就是隋朝慧远,隋朝的慧远不是东晋的慧远,隋朝慧远的《无量寿经义疏》里面所说的,他说的好懂,解释什么叫空、什么叫无相、什么叫无愿。而《智度论》里面这一段不仅是解释,而且说明怎样才能够契入,把这个事情给我们说明了。

  从这一段经论里面我们了解,所谓修行证果,实在讲就是改变思想、改变观念。我们凡夫的想法、看法,这个观念是错误的,诸佛菩萨他们的想法、看法是正确的,他符合这三个原则。第一个是讲空,空是一切诸法因缘所生,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一切法里面,无我亦无我所,这是空的意思。所以此地讲,如果从空门入,「不得是空,亦不取相」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,空有二边不住。小乘人虽然证得空的境界,但是他不究竟,他不彻底,什么原因?他住了空,也就是他得了空,他得到空。得到就坏了,得到就是住相,所以佛喝斥小乘人住在偏真涅盘里面,堕无为坑,住就坏了。菩萨就怕住有,小乘人住空就堕涅盘坑,所以空有二边都不住,他就明心见性了,明心见性就是前面讲的入涅盘城。这个地方比喻「诸法实相是涅盘城」,把这个比喻这个,比喻作涅盘城。

  涅盘是梵语,通常一般翻译翻作灭,小乘四谛里头讲苦、集、灭、道,灭就是涅盘,梵语是涅盘。灭什么?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我们凡夫所以不能成佛,病根就在妄想执著。经上说得很好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所以病根是妄想执著。灭就是灭妄想分别执著,就是灭这个,涅盘就是把这个灭掉。也可以说灭二障,这是同修们都很熟悉的,二障是烦恼障、所知障,就是灭二障。实在讲这个二障,所知障的根就是妄想,烦恼障的根就是执著,由此可知还是妄想执著。灭也可以说灭六道十法界二种生死之苦,这是从果上讲的。因为有妄想就有十法界的生死,十法界里头变易生死;因为有烦恼、有执著,就有六道轮回,六道轮回里面有分段生死。六道众生两种生死,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,这是从果上说的。而六道以外,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他们没有分段生死,但是有变易生死。所以涅盘灭两种生死。无论从因、从果上说,这个灭字,意思就很圆满,所以把它翻成灭,苦集灭道,灭就是涅盘的意思,灭就是证的意思。

  小乘圣者灭见思烦恼了,他就证四果阿罗汉,小乘的四果阿罗汉。大乘菩萨破尽四十品无明,通常称之为大阿罗汉,这个大就是大乘阿罗汉。我们在经上常常念到的,「皆是大阿罗汉」,那个大就不是小乘,不是小乘四果,而是大乘十地菩萨,法云地的菩萨。由此可知,无论大乘小乘,要想证得究竟的果位,这三个原则就很重要。实在讲,这三个原则也就是《金刚经》的总结,跟《金刚经》上的义趣完全相同。第一个让我们了解诸法空相。如果从这一门,根利的人,根性利的人,很聪明的人,他就放下了,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那就是「是人直下事办」。他的事办完了,这个事是修行证果的事,他的事办完了,一门就进去,不需要二门。

  「若人入空门,取相得是空」,这样的人很多,从空门里面修行,修禅的、修学性宗的,很多人执著空,他得到了。我们以一个很粗显的例子来说,像《六祖坛经》,这是在中国禅宗参禅都要依靠《坛经》的理论跟方法。能大师说「本来无一物」,他就执著「我本来无一物」,你们想想看,他有没有一物?他有一个「本来无一物」,本来无一物就是一物。他念念忘不掉,他把这个抓住,这就是入空执著空,这个难,很麻烦。前面那个人聪明,他不执著,不执著才真的叫无一物。有个无一物的念头在,你已经有了一物,你哪里是无一物?所以这个人他不能见性。参禅的人有一生苦学,得禅定而不能开悟,他为什么不能开悟?有微细的执著在,这东西障碍他。所以底下讲,「於是入不为门」,这样入不为门,他没入进去,「通途更塞」,那就是他的障碍,他还是有念,他不是无念。《金刚经》上是讲的离相离念,如果要执著我已经离相离念,他还是著相,还是没有离念。这怎么办?要把它转变,转变成从无相门去入,叫他要离相。

  「若除空相」,这就是他著的微细的空相,这个相不能执著,要离掉,这就叫从「无相门入」。「若於无相相」,无相也是个相,「心著生戏论」,心里执著个无相相,无相的那个相。你才晓得妄想执著之微细!所以修行实在说,愈是往高的位次愈难,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稍稍体会到这个现象。为什么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要三大阿僧只劫,而第三个阿僧只劫只修三个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,那就是无相相难断,这个太微细了。他还有执著、他还有戏论,戏论是什么?我已经无相,我已经空了,《般若经》上佛所讲的境界我都证得了。这个意念还存在,有这个意思就是障碍。必须要把无相相也要放下,彻底放下,真正达到一念不生,这就是入无作门。

  可见得这个境界,这三层,愈往后面愈微细。唯有上根利智,在第一个空门里头就解决问题了,根性稍微差一等的,要到第二、第三才能够解决问题。所以这个微细的现象我们不能够不了解。实在讲,我们也非常困难,契入境界是很不容易的事情。下面一段。

  【法华文句曰,方者,法也,使用者也。】

  我们把底下一段合起来看。

  【法华义疏曰,方便是善巧之名,善巧者,智之用也。】

  这是解释方便。《法华文句》是智者大师作的,方就是方法,『使用者也』。无论在佛法的修学,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不能没有方法,没有方法就乱了;有方法才有秩序,才有先后、才有次第。佛经常讲的方便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《义疏》里头说,『方便是善巧之名』。所以,佛法当中常常把善巧跟方便连起来讲,善巧方便,实在善巧就是方便,方便就是善巧。善巧方便是什么?是智慧的应用,这个解释,解释得好,因此这就叫做后得智。《般若经》上讲的两种智慧,根本智跟后得智,根本智就是清净心,心里头一念不生,那是根本智;清净心起用,无所不知,无所不知就是善巧方便。

  底下《大集经》里面讲得好,善巧方便也有等级的不一样,这是讲大乘的菩萨,他们的善巧方便就高明了。

  【大集经曰,能调众生,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名方便。】

  这不是普通菩萨能做得到的,这是如来与大菩萨,他们究竟圆满的权智才能够做得到。『能调』,调是调理、调顺。《地藏经》上说,「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」,刚强的性格你怎么样把他调顺,让这个众生能听话,能接受佛的教导,依教奉行,而不退心,这是调的意思。目的在哪里?目的是要趣向无上正等正觉,这就叫做方便;如果方向、目标不是无上正等正觉,那就不是大乘菩萨的善巧方便。我们现代话来讲是高度的智慧,没有高度的智慧是决定做不到的。可是修净土的人很特别,我们自己念佛,而念佛的目的要清楚,目的决定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既然决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对於这个世间、对於十法界一定要有厌离之心。厌是厌倦,一心想摆脱它、想离开它,这才行。如果对这个世间有丝毫贪恋之心,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成,丝毫贪恋之心都没有。在这个世间一定要随缘度日,过一天算一天,什么都不想,只想西方极乐世界,这样才决定得生。蕅益大师说得好,能不能往生,决定在信愿之有无,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有坚定的信心,清净的信心,决定不怀疑。

  有不少同修,虽然天天念经、天天念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有时候自己还问,真有极乐世界吗?这就是信心不清净、信心不坚固。即使到临命终时,算是很有福报,头脑很清楚,也念佛往生了,因为自己有这一念的疑惑,你看《无量寿经》讲的生边地。疑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,所以一定要相信,决定没有疑惑。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,「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」,怎么会欺骗我们?没有西方极乐世界,怎么能造谣生事,说有西方极乐世界?绝对不如是的。佛所讲的一定是事实,决定不是虚妄的,决定不欺骗一个众生,我们要深信不疑,要真正愿意生西方世界,我们什么问题都解决了。这个世间没有法子,你用尽心机,想尽方法,结果都是一场空,你什么也保不住、你什么也带不走,没有一样是你的,要觉悟。包括这个身体,身体都不是自己的,身体都保不住,何况身外之物!所以要舍得干净,让心里头不要再有这些牵挂,一心一意念佛求生,这样才决定得生。

  我们自己这样修,也用这个方法劝别人,那就佛与大菩萨没有两样。诸佛如来用这个方法普度九界众生,平等成佛,我们也如法泡制,也用这个方法。谈其他的智慧我们不行,比初果我们也比不上,但是依照念佛方法自行劝人,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。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,念佛求生净土,是『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』法,这是善巧方便。

  【会疏曰,涅盘经云,智度菩萨母,方便以为父,达空无相是大智,随宜施设名方便。】

  我们先看这一段。《涅盘经》上说的,这两句是比喻,『智度菩萨母』,母是能生的意思。菩萨从哪里来的?菩萨从智慧里面出生的。这个智慧是般若智慧,不是世间聪明智慧,世间聪明智慧没用处,不能解决问题,这是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从哪里来的?般若智慧从禅定来的,所以定能开慧。定从哪里来的?定从万缘放下来的。身心世界统统放下,再没有忧虑、再没有牵挂,统统放下,你心定了,定能生慧,菩萨是这么出生的。

  『方便以为父』,父是能生的助缘,母能生,母没有父也不能生。所以父是助缘,是方便。像我刚才讲了,般若这是母,禅定、看破、放下就是父,必须有这些助缘,智慧才能开,智慧开了,则菩萨就出生了,用这个来做比喻。

  下面这解释。『达』是通达,明了通达,『空无相是大智』,「空」是从体上讲的,性空,「无相」是从缘起上说的,这一切现相存在,相即无相。并不是把这些相统统都坏了,才叫做无相,不是那个意思,即相无相,你才真正通达无相的意思。为什么说相即无相?因为相是因缘生法,佛在经上讲刹那九百生灭。我们现在感觉当中有这些现象存在,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,所以它真的不可得,确实是不可得的。你要是通达明了了,诸法体性是空的,诸法现象也是不可得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好,三心不可得,你能执著的心空的,没有,诸法缘生,能执著、所执著的都不可得。你能够通达明了,这是真智慧。通达明了是什么?你对於这一切法决定不会执著,你心得到平静,平静就得安乐,这是真乐。最粗显的现象,就是得失不关心了。你看一般人,得到他生欢喜,失掉他有忧虑。真正明了这个事实真相,就是性相的真相,得到决定没有欢喜心,得跟不得是一样的,失掉决定不会有忧恼;换句话说,得失没有了。得失没有了,你的烦恼就去掉一大半,百分之八、九十的烦恼都没有了,从得失来的,这是大智慧。

  『随宜设施名方便』,宜就是机宜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这是方便;随缘而不攀缘,这是方便。下面把方便又解释为两种。

  【方便有二种,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。】

  后面这几个字要紧。『深解空』,不但理是空的,事是空的,相是空的,都是空的。小乘证阿罗汉,大乘证得初地菩萨、证得七地菩萨了,有没有?没有!说证什么果位,凡夫说的,菩萨自己念头都没有,他那个境界里面万法平等,无佛无众生。还有佛、众生,那哪里是菩萨?已经著相了,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,著相了。所以,他们的境界真正不可思议。他『不取相』,他也不『受证』,绝对不会以为我证什么果位了,绝对没有这个念头。有这个念头,在三空门里面,三门都通不过,都是障碍。

  这一句是讲自受用,自分上的,这是方便的意思,善巧方便的意思,就是自己修行证果而不著相。证阿罗汉,绝不著证阿罗汉的相,也不会有证阿罗汉的念,真的是离相离念了。证初住、证初地、证七地、证如来果位,也没有这个念头,也不会执著这个相,也不会起这种念头。这是自分的善巧方便。

  第二句是教化众生的。

  【二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。】

  『实相』就是宇宙人生真相,这个道理、事相太深了,一般凡夫没有法子相信,没有方法接受,那怎么办?

  【要须方便诱引群生,令其渐悟。】

  这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世间示现作佛,最初二七日中,在定中讲《华严》,度这些法身大士,那些人有能力,他们能信、能受,所以开《华严》法会。这个会开完了之后,再看看这个世间一切众生,他们不行,他们不会相信,也不能接受,那怎么办?《华严》就不能讲,收起来,讲什么?讲阿含、讲方等。阿含就是现在人所讲的人间佛教,这个大家听了不错,满有道理的,很有受用,讲最浅的。经过阿含阶段,阿含讲了十二年,再讲方等,方等讲了八年,这就把他往上提升,先讲小法再讲大法。有了大法的基础、理念,佛再讲真话,讲般若,般若讲二十二年。般若讲完之后讲《法华》,《法华》的义理跟《华严》是相通的。再讲一乘法,《法华》讲成佛之法,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这就是『要须方便诱引群生』,佛并不舍弃众生,慢慢的来诱导你,来培养你,『令其渐悟』。

  【其德广大,不二乘所能为。】

  这个『不』就是非的意思,不是二乘人能够做的。

  【故言善立。】

  善巧建立这种教学的方法,这是方便的意思,善巧的意思。底下一节说:

  【四教仪集注曰,乘以运载为义,运出三界,归於涅盘。】

  这个『乘』字,现在我们都是这么念。这是个破音字,古音里面念盛,不念乘,乘是名词,盛是动词,应当要念盛。但是现在如果念盛,很多人听了会奇怪,你念错了,他反而是不懂,大家都错了,就对了,就没事。佛经里很多这种情形,我们自己了解就好,这大家都是这么念的,我们就跟著念,这样念大家也好懂。这个就是车乘,车的作用是运载,从一个地区运到另外一个地区,这个地方的比喻,是把一切众生从三界里面把他运出去,运出三界。运到哪里?运到涅盘,这就是乘的意思,大乘小乘,小乘也有涅盘,大乘也有涅盘。小乘的涅盘是四果阿罗汉,大乘的涅盘是十地法云地的菩萨,十地菩萨。阿罗汉是梵语,要从字面的意思来翻,翻作无学,阿翻作无,罗汉翻作学。无学就是他的修学圆满了,我们现在人讲毕业了,毕业就没得学了,就无学了。所以无学是毕业的意思。

  【法华譬喻品曰,如来有无量智慧,力无所畏,诸法之藏,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,但不尽能受。】

  我们先看这一段。这是说明佛与大菩萨,文字上没有讲佛与大菩萨,讲『如来』,如来是从性上讲的,讲佛、讲菩萨是从相上讲的,从他示现相上讲的。见性就是如来,由此可知,江味农居士在《金刚经讲义》里面说得很明白。《金刚经》讲的「诸佛」,江居士的注解注得很清楚,明心见性,见性就成佛。见性的人就是诸佛,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是诸佛之一。那个诸佛就是从圆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,叫诸佛,《华严经》上称之为法身大士,《金刚经》称它作诸佛,是这个意思。我们一般讲佛与大菩萨,也是这个意思,大菩萨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,才称之为大菩萨;没有见性的,不称为法身大士,不称为大菩萨。

  他们有无量的智慧,无量智慧从哪里来?从自性般若里显现出来的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自性,自性里的般若智慧就起作用,所以他们的『力无畏』。如来果地上有十力,佛在经上将佛的能力,能力实在讲也是无量无边,归纳为十大类,这好讲话,十力。四无所畏,四种无畏,十八不供法,这些名词许多同修都很熟悉。法身大士有没有?也有,也有如来的十力、四无畏、十八不共法,不过没有如来果地上那么圆满,他虽有,但是不及佛那么圆满。可见得这个能力,以凡夫、二乘来说,都是不可思议的,都是无量无边。

  『诸法之藏』,「藏」当作含藏的意思来讲。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没有不通达的、没有不明了的。确实他是一切智,经上也称一切种智,实在讲一切智就是一切种智的意思。『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』,与是给予,在此地就是帮助的意思、教导的意思,他有能力教导一切众生大乘法。大乘当中的大乘就是一佛乘,一佛乘是究竟的大乘;换句话说,他有能力教导一切众生成佛的方法,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。什么时候能成佛?就在一生当中就可以成佛。佛门里头常说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这从比喻上说的。屠刀是什么?造业!放下屠刀的意思就是不再造业,把身口意三业所造的统统放下,你就成佛了。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那就是屠刀,放下这个东西立地就成佛。

  佛有这个能力、有这个办法,『但不尽能受』,可惜的是一切众生不是各个都能接受,不是各个都能相信,不是各个都肯依教奉行的,那就没法子。众生能不能得度,缘是在众生自己这一边,不在佛菩萨。佛菩萨的确有智慧、有慈悲、有能力,我们只要能够深信不疑,依教奉行,这一生就能得度,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。

  【舍利弗,以是因缘,当知诸佛方便力故,於一佛乘,分别说三。】

  因为众生不能尽受,佛就不能不开方便。从『一佛乘』里面把它分开说三乘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讲这些,诱导众生一层一层往上提升,这就是说的三乘法。《法华经》上说得很清楚,诸佛如来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。佛方便说才有二乘、三乘,如果说真实的,佛就是一乘法。这些文底下一段还是解释方便。

  【法华文句曰,方便者,门也。】

  『门』是门径、门路,也就是我们从这种方法才能够进入、才能够契入,把它说之作门。门是通道的意思,从凡夫通到涅盘,这个道路把它称之为门。

  【为真实作门,真实得显,功由方便。】

  我们晓得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梦幻泡影,都不是真实的,真实法就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是真实的。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,你要通达明了。何以说佛菩萨的境界说之为真实?诸位读《华严》就了解,而《华严》里面最精采的部分是六相十玄,那个境界才叫做真实,决定没有虚妄。所以不但六道的人无法信受,声闻、缘觉、权教菩萨也不能够深信无疑。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,这是真实。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,我们要想契入诸佛的一真法界的确不容易,像刚才三解脱门里面所讲,我们虽然讲舍、讲放下,实在讲,舍不干净。虽说放下了,仔细去观察,还保留了不少,所以没有办法契入佛菩萨的境界。

  我们试想想就知道这个事情困难。欲界,我们生活在欲界,为什么生活在欲界?你有贪欲,内里面有贪瞋痴慢疑,这个东西你没有办法断;外面有财色名食睡,你能放得下吗?能把外面的五欲放下,财色名食睡放下,你才能离开欲界,生到色界去,色界是四禅十八层天。假如你对世间财色名食睡的念头还没有断,初禅天没有分,才知道参禅不容易!参禅要得禅定,五欲六尘摆在面前确实不动心,他的禅定修成了,他可以生到色界天,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!盘腿面壁,几天不出来,得一点轻安,那算不了什么,没有达到初禅天。他对於名利还动心,还有这个念头,欲界就不能离开,这第一关,你才晓得这个事情不容易。所以,我们在一生当中要想达到如来果地上的境界,除了念佛求生弥陀净土,没有第二个方法。

  前面讲过,一切如来有智慧、有能力,帮助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成佛,用什么方法?就是念佛求生净土。这个法门这样殊胜、这样圆满,几个人肯信?不是说外面一般人,学佛的同修几个人相信?我还有个朋友,多年学佛的,好多年没有连络,没有消息,昨天打个电话来,到这儿来找我。他学佛很虔诚,他不修净土,他不念阿弥陀佛,他去学密,要学即身成佛,看他能成得了成不了!我看他是有问题,问题在哪里?他还打电话来找我,这还没有放下,心还不清净,怎么能成得了?不容易。真正能够即身成佛,就是念佛求生净土,这才是即身成佛的捷径,他不知道,净土经论他不愿意看。我今天打电话跟他连络,他要想看《大涅盘经》的注解,我就劝他最好不要看,他问我为什么?我说分量太大了。他说多少?我说《大涅盘经》有两种译本,一个是三十六卷,一个是四十卷,等於《华严经》的一半,注解的分量就更大,你哪有这么长的时间去看!实在不容易,真的是佛讲得没错,不尽能信受,这是讲真实。

  但是『真实得显,功由方便』,方便法,像我们现在念佛,信愿持名,这是方便法。我们只要念到功夫成片,不必要断烦恼,什么叫功夫成片?一天到晚,一年到头,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,只想西方极乐世界。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?你可不能胡思乱想,想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讲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。所以经念得很熟,常常想经里面的经义,就是想西方极乐世界,这个叫忆佛念佛。除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也不放在心上,这叫功夫成片。能有这个功夫,保证往生,没问题。这样的功夫实在讲人人可以做得到,就怕你自己不肯做,你要肯做决定可以做得到。如果讲理一心、事一心,那的确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,这种功夫成片是可以做到的。能够放下万缘,再也不要关心,一心一意求生净土,这个行。所以这也是方便。

  【依此释。】

  就是依上面这个解释。

  【则小乘为入大乘之门。】

  『小乘』给大乘做基础,从小乘入大乘。

  【故谓之方便教,又三乘为通於一乘,故亦名方便教。】

  缘觉为中乘,从小乘入中乘,从中乘入大乘,从大乘入一乘,一乘前面的『三乘』,都称之为『方便教』。所以释迦世尊一代时教,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,说实在的话都可以说之为方便教。这个方便教,在古大德当中就有不少人肯定净宗是真实的。千经万论,处处指归,千经万论都是方便教,指归净土,净土是真实教。我们这些年都在这上用功夫,也在大乘经上涉猎了不少,对於古大德这个说法我们可以肯定,他的话讲的没错。若不诱导归净土法门,说实在的话,任何法门在一生当中都没有办法成就。尤其是我们现代社会,众生的根性正如同倓虚老法师所说的,倓老法师说这个话大概是四十年前,就是《念佛论》,我们这个地方也印的不少。倓虚法师《念佛论》大概四十多年前讲的,大光法师笔记。四十多年前,那时候的香港跟现在完全不同,世界整个变了,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。在那个时候,他老人家说,他一生当中听说、见到中国大陆上的修行人,修禅的,得禅定的他见过,有人得禅定,当然不多,开悟的他不但没有见过,听都没有听说过。

  但是禅宗里面要不开悟没用处,不开悟不出三界,得禅定能够生四禅天,看他禅定的功夫,他来生可以生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不能出三界。假如那些人有这种功夫,这一回头发愿求生净土,他的品位就高了。为什么?他心清净,世间的五欲六尘他统统放下了,所以他要想往生的话,念头一转就往生,决定有把握。但是他不肯回头,他还要去参他的禅,那就没法子,最后只好往生色界天。由此可知,确实无量的经论、无量的法门,最后都是导引众生归向净土,在净土这个法门则一生圆满成就,这是真实的一乘。

  【涅盘经曰,灭诸烦恼,名为涅盘,离诸有者,乃为涅盘。】

  这个也很好,前面我略说了说,这个地方解释『涅盘』的意思,《涅盘经》上解释这个名相。『灭诸烦恼』,烦恼三大类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这三大类。最粗显的是见思,见思,见是见解,我们一般讲看法,你看错了,看错了这是烦恼;思是思想,你想错了。看错里面,你看错的东西太多了,佛把它归纳为五大类;想错了也太多了,也把它归纳为五大类。这一归纳,佛讲经说法就方便,这都是叫善巧方便。哪些事情你看错了?第一个,你把身当作自己,你看错了,身见。第二种看错是边见,边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相对。凡是你看的时候你都看成相对,譬如说有大有小,大的对面就有小,长的对面就有短,这个统统归纳在里面,叫做边见,二边。生死、涅盘是二边,烦恼、菩提是二边,统统看作二边。这个错误,惠能大师讲得很好,二就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;你这个二边绝对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

  第三类看错的叫见取见,第四类看错的叫戒取见,这两个我们可以合起来讲,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成见,某人成见很深,先入为主,某人有成见。意思就是说他心里头已经有他的标准,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一切人、衡量一切事,全都错了。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,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,一切法总脱不了因果,你在因果上有了成见,这很大的错误。第五类见解的错误,就是不属於前面四类的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,归纳在这一类,这一类叫邪见。这个五大类是你错误的看法,错误的见解,叫见惑,见烦恼。

  思想的错误,说出来大家容易懂,贪爱、瞋恚、疑惑,怀疑。怀疑不是对於别的怀疑,对於圣教的怀疑,佛所讲的这些道理、讲的这些方法、讲的这些事实真相,你怀疑它,怀疑你就不相信,你就不学习,你这一生就错过了。疑是错误,决定错误。贪瞋痴,愚痴、傲慢,这些是你思想上的错误,思想上的烦恼,叫见思烦恼。见思烦恼是轮回的业因,第一个因素。你只要把见思这两类的烦恼断掉,你就超越六道轮回。小乘阿罗汉,出了轮回、出了三界、出了六道,凭什么?就是将见思烦恼断了,他才能超越。

  虽然断见思,尘沙烦恼没有断。尘沙是比喻,比喻多,这个烦恼的头数像尘沙一样,无量无边,比前面见思要来的微细,前面见思是非常之粗。比尘沙烦恼更微细的是无明烦恼,为什么叫它做无明?它障碍自性,自性原来是光明,原来是明的。明,换句话说,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那叫明。本来是无所不知的,现在变成样样都不知道,原本是无所不能的,现在能力也失掉了,这个烦恼就叫无明烦恼。所以菩萨破一品无明烦恼,他的明、他的能力就恢复一分,这是自性本能。那个一分就不可思议,何况再更多,大乘经上讲的,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就能够在十方世界随类化身。《普门品》里面讲,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就现什么身,应该与众生说什么法,他就能说什么法,可见智慧、德能都现前。所以「灭诸烦恼」,小乘就是灭见思烦恼,小乘的涅盘;大乘要灭见思、尘沙、无明才能够称之为涅盘,大乘的涅盘。

  『离诸有者』,这个有就是有执著,我们也可以说是妄想分别执著,你只要有这个东西,小乘人讲三界有,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,叫三有。你离诸有,那是证阿罗汉果,证小乘的偏真涅盘。大乘必须,刚才讲了,不但三界有要离,还有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四圣法界。如果你还有四圣法界的话,你出不了十法界,大乘的涅盘你没有分;必须十法界的有也离开,才能超越十法界,证得一真法界,证得一真法界,那是涅盘境界。这是《涅盘经》上所解释涅盘两个字的意思。

 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