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三十八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38
请掀开经本,第五十四面,第八行,从九十九段看起:
【智度论十一曰,是入邪见网,烦恼破正智。】
这两句话好懂,『邪见』、『烦恼』、『正智』前面都曾经说过,这是错误的知见无量无边,『网』是比喻。因为知见不正,则引起烦恼,般若正智就不能够现前,『破』也是比喻的意思,就是障碍智慧不现前。
【智度论八曰,有念堕魔网,无念则得出。】
这个意思很好,所有一切的障碍从哪里来的?就是从『有念』而来的。「念」,范围也很广。《金刚经》上佛将它归纳为四大类,这四大类就是四见,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就把一切的妄念都包含尽了。所以《金刚经》的总结,也就是般若会的总结,就是教我们要离相、离念。离相就是离四相,离念就是离四见,四相、四见要是离开了,就超越了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,就是前面讲的入不二法门,入一真法界,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。所以说有念就『堕魔网』,魔的意思很深,不但是对於六道里面这些念头,是魔所摄,出世间,四圣法界里面的念头,也是魔王所摄。
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若菩萨」,菩萨当然不在六道,菩萨是十法界的,「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。即非菩萨是非十法界里面的菩萨,也就是一真法界,像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是离念离相的。十法界跟我们比,他们是离了,跟一真法界比,他们离得不干净;换句话说,还是有微细的执著。我们的执著非常粗重,他们的执著比我们轻,但是依旧有执著,依旧没有彻底放下。彻底放下,十法界就离开了,『无念则得出』,魔王就是六道跟十法界。
【憬兴师曰,缠缚者,即八缠三缚。】
『缠缚』也是佛经里面的术语,它说的是什么?还是说的烦恼。「缠」有八种,「缚」有三种,缠是比喻缠绕,缚就是绳子捆绑,缠绕捆绑,那个人就不能自由,动弹不得,用这个来比喻。八种缠底下注出来。
【八缠者,一无惭,二无愧,三嫉,四悭,五恶作,六睡眠,七掉举,八惛沉,三缚者,贪瞋痴也。】
惭愧在《百法》里面是两个善心所,有惭、有愧。『无惭』、『无愧』那就是烦恼,属於烦恼心所。烦恼有二十六个,除了六个根本烦恼之外,有大随烦恼、中随烦恼、小随烦恼,「无惭」、「无愧」是属於中随烦恼。由此可知,它是障道的因缘。缠用现代的话来讲,就是良心的责备,自己做错了事情,自己会责备自己,这就是惭心所。无惭,做错事情,他也不会自己责备自己,我们俗话讲没有良心,无惭就是没有良心。做再恶的事情,他自己不知道忏悔,他也不会责备自己。所以它是属於中随烦恼。「愧」是外面舆论的指责,这是我们在古今中外都曾经见到的,特别是在古时代。一些人不敢做坏事,他为什么不敢做坏事?怕别人指责他,怕舆论指责,他有这个畏惧,那就是有愧。如果说无愧,就是舆论的指责他也不在乎,这是我们所谓是麻木不仁。内里面没有良心,外面麻木不仁,这个人是无恶不作,佛也没有法子救他。所以在八缠里面,无惭、无愧摆在前面。
第三个就是嫉妒,嫉妒心很重,很强烈。第四个是『悭』,悭是悭吝、吝啬。自己的财富不能布施,自己的地位、权势不容别人来侵犯,从这里产生了嫉妒、悭吝心,吝财、吝法。第五个是『恶作』。恶作像我们一般人讲的开玩笑,佛法里面也称之为戏论,戏论是在言语上的,恶作还有在动作上的。第六个是『睡眠』,睡眠是昏沉。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,出家修行人每天睡眠只有四个小时。中夜,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,这是睡眠的时间,两点钟就起床。超过这个时间的话,就是昏沉的时间多。第七是『掉举』。掉举是心不能够安稳,妄念很多,自己没有能力控制得住。掉举跟最后的『惛沉』,我们在念佛堂或者是在禅堂很容易发现。掉举的情形,这个人在静坐,止静的时候坐立不安,他坐不住,妄念太多,这是属於掉举。惛沉他就打瞌睡,他坐在那个地方打瞌睡,睡著了,这属於惛沉,都是精神提不起来。这八种是属於烦恼。
『三缚』那就是更严重的烦恼,是『贪瞋痴』,就是三毒烦恼。只要有这三样东西,不但你六道不能够超越,三恶道都出不了,都不能出头;贪心是饿鬼道的业因,瞋恚是地狱道的业因,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。所以,三缚比前面的八缠还要严重,前面这个八条,你出不了六道轮回,后面这三条,你脱离不了三恶道。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。知道了一定要想法子对治,这是病,要想法子来对治。譬如掉举,有这样的毛病,我们可以用一心称念佛号,或者一心称念菩萨名号,将精神意志集中,用这个方法。惛沉重的人,我们用经行的方法,也就是像念佛堂一样,绕佛,或者用拜佛的方法,把惛沉打掉。一定要用方法来对治。底下一段也是解释缠缚的。
【净影疏曰,亦可诸烦恼结,通名缠缚,菩萨教人断离,名解。】
解缠缚,就是菩萨教你要把这些东西断掉,要把这些东西离开,这才叫做解缠缚。
【净影疏曰,如来所说言教名声,餐声悟解,故曰声闻。】
这是说小乘声闻这个名称怎么来的,远公大师也是依据教义为我们说明。『如来所说言教名声』,言是言语;教是言语里面的内容,教导我们的;名是名相,就是佛所讲的许多名词术语;声是音声。实在讲,这四个字就是世尊平常讲经说法。『餐声悟解』,这个「餐」,括弧讲意思跟闻的意思相同。用「餐」是把世尊的法会比喻作法宴,好像宴席一样,这是说法的,法宴。到这个地方来闻法,能够得法味,能够得法喜充满。所以古人也有用这个餐字,「餐声」,听佛的音声开悟了。这一类的人就称之为『声闻』。
【甄解曰,二乘虽得三空门,唯沈偏空,菩萨不然,能达幻网,得平等法,故虽住三空门,而不住无为,不住有为,故能行声闻,能行缘觉,而超越声闻、缘觉之地。】
这一段开示里头给我们说了两桩事情,一个是二乘跟菩萨不相同的所在。另外一个就是,二乘人得三空,他住在空里面;大乘菩萨得三空而不住三空,跟《金刚经》上的原则相应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空有二边都不住。三空,大小乘都说,大小乘经论里面都有,虽然名词是一样的,可是义理有浅深、广狭之不同。所以,『三空门』也叫做三解脱门,空、无相、无作。后面有,五十五页最后一行最后一句,空、无相、无作,就是这个三空。小乘人听佛说法,明白这个道理,但是他就住在这上面,知道空的意思,他住在里面,像《金刚经》上讲的离四相,他也就住在离相里面。因此,就像佛在经上讲,他住在偏真涅盘,真是空,偏空。不再发心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他没有这个心,这就是无作。他不知道佛所讲的这三个原则是活的,不是死的,空、不空是一不是二,那才叫真空,所谓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。他只是契入第一层的意思,没有能契入更深一层的义趣,无相,还有无不相,无作,还有无不作,那才能入不二法门。所以小乘人能出得了六道,出不了十法界,道理就在此地。
这个理跟事实在讲,确实有相当的深度,这桩事情说得最详细、说得最透彻的是《华严经》。特别是《华严》的六相十玄,六相十玄都是讲的总纲领,而全部经文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这个原则,这是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的。你能够体会得一分,就得一分受用,体会得两分,你就得两分的受用,确实是大乘菩萨的大自在。
下面说『菩萨不然』,菩萨跟小乘不一样,『虽达幻网』,「幻网」,知道所有一切的一切法,网是比喻森罗万象,十法界依正庄严,皆是梦幻泡影,他知道。『得平等法』,平等法就是不二法。证得不二法,就超越十法界,入不二法门是法法皆是一如,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「如来者诸法如义」。又说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,是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,佛跟众生平等的,无有高下。真妄平等的、邪正平等的、善恶平等的、利害平等的,没有一样不平等,没有一法不如,这才真正入不二法门。但是这种说法对我们来讲,我们要是听了,愈听愈迷惑。为什么我们会听了迷惑?因为我们著了相,而不知道它的自性。假如通达它的自性,然后你才真正明了、发现,法相是梦幻泡影,这是得真正平等法。这个心在一切万法里头绝对不会起心动念,清净心现前,清净心起用,真实智慧,无量的智慧,晓得一切诸法非一非异。非一,从相上讲不一样,千差万别;从性上讲,没有两样。
就从相上来说,这个相,组成相的基本的物质还是一个,没有差别,只是它在排列组织上,那是幻相不一样,那有千差万别。实际上真实的相还是一个东西,在《金刚经》上讲的一合相。佛是用微尘来做单位,讲的是世界非世界,微尘非微尘,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,相是平等的。这是现代科学家所讲的物理学,从物理学上讲,一切色相也是平等的,得平等法。
『故虽住三空门』,这是他证得了,空、无相、无作他证得了,『而不住无为,不住有为』。「不住无为」就是有为,「不住有为」就是无为,由此可知,他是有为、无为是一不是二。这个样子才有体有用,而不像二乘人,二乘人有体无用,他不起作用,菩萨是有体有用,二边不住。所以他『能行声闻,能得缘觉』,声闻、缘觉所修的他都能,不但能,超越声闻、缘觉,超越的太多了,这个超越就是声闻住,菩萨不住。
【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说。】
黄念老在注解里面引用《大宝积经》的经文不少。
【以声闻法教化众生,故我是声闻,以辟支佛法化益众生,故我是辟支佛也。】
声闻教是什么?这是我们同修大概都能够明了,四谛法是声闻教,苦集灭道,两重因果。苦集是世间因果,苦是果,三界皆苦,三界六道都苦,怎么来的?集来的,集就是烦恼,是你自己造的,自作自受。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,也就是超越六道轮回,灭,灭是灭苦,三界、六道的苦永远断了,就叫做灭。怎么能够永断苦果?你要修道。声闻道里面,归纳它的纲领就是三十七道品,把修道,这个道归纳成三十七类,三十七道品。用这种方法来教化众生,这就声闻乘,称之为声闻。
『以辟支佛法教化众生』就是辟支佛,辟支佛所修所教的是十二因缘法。从无明缘行,行缘识,一直到老死,有流转门,有还灭门,顺著这个次序是流转门,也是给我们说明三世因果。无明、行是过去世的因果,起惑造业;从识、名色一直到爱、取、有,是现在世的因果;后面两条,生、老死是来世的因果。所以,十二因缘给我们说明了三世因果,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。如果你顺著这个顺序,你生死轮回永远不断。
要怎样断生死轮回?佛教修学缘觉的这些人,叫他把这个顺序反过来。你从最后面看,最后面是「老死」,老死怎么来的?「生」就有老死,不生就没有老死。生从哪里来的?生从「有」来的,有是有了业因。有从哪里来?有从「取」来的。取从哪里来?取从「爱」来的。只要断一个,这十二个连环就破解了。但是断只能从因上断,不能从果上断,果上那是没用处的。现代有些人感觉得人生太苦,受不了,去自杀,自杀能解决问题吗?自杀是从果上断,解决不了问题,一定要懂得从因上断。因上,过去的,过去世的跟未来世的我们没有办法,我们在现在世。现在世的因缘,佛跟我们讲的这三个字,「爱、取、有」,这三个字你断一条,你就出六道轮回。
诸位要晓得,爱是迷惑,取是造业,造作,有就是阿赖耶识里有了业的种子,有了来世的果报,来世果报的业因你有了。所以真正功夫就在这三个字,你能够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贪爱,你就出三界了。或者虽有爱,但是你不取,也行,也出得了三界。有爱、有取,而没「有」,那不是我们凡夫人能做得到的,那是很高的功夫。就像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和光同尘,外表跟凡夫一样有爱、有取,骨子里面不一样,他心清净,他心里头一尘不染;我们凡夫心里头真有,这个不行。用这个方法自行化他,就叫做辟支佛。
【以大悲法教化众生,故我是菩萨。】
菩萨教化众生,内容就非常之广泛。但是他也有个原则,真实的大慈大悲。慈悲简单的讲是爱护、是关怀,加上个大字,这个慈悲里面是清净平等的,没有分别执著,才叫做大慈大悲。世间人的慈悲,佛说了,叫「爱缘慈悲」,喜欢的人他对他就慈悲,不喜欢的人对他就不慈悲,就没有慈悲,这不是菩萨的慈悲心。世间有一等聪明智慧人,世间人称为圣贤,他的爱心比一般人的爱心要高、要广。他不但爱自己家的人,他能够爱护一切众生,能够爱护社会,爱护国家,爱护广大的群众,这是我们世间人所赞叹,所尊重的。在佛法里面,称这种爱心叫「众生缘慈悲」,他的爱心能够普及到众生。而菩萨的爱心比他这还要高,菩萨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,所以从真性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慈悲,称之为「法缘慈悲」。这是从理性上来说的。到佛与大菩萨,这个慈悲心才称之为大慈大悲,也就是我们常讲,菩萨契入一真法界,证得不二法门,对於一切人事物真正平等。从清净平等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慈悲,称为大慈大悲。以这样的心来教化众生,这是菩萨。
【於一切法得解脱。】
这句话意思也是无尽的深广。『一切法』我们要是将它归纳,不外乎人、事、物这三大类,就能够包括了一切法。众生在这一切法里面,前面讲了,缠缚。你对这一切法有贪爱的、有讨厌的,有厌恶、有取舍,喜欢的就想得到它,不喜欢的就要想离开它;你有取舍、你有好恶,你就不能解脱,你就被它缠缚了。
『解脱』这两个字,就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都看破、都放下、都舍离了,你才能够解脱,你把你的缠缚解开了。脱就是离相,离相离念。然后:
【一切无碍故。】
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达到无障碍的境界,菩萨教化众生就方便了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应以什么法得度就说什么法,这入无障碍。
【从所化众生,或以声闻法化益,或以辟支佛法化益,或以菩萨法化益。】
这就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,随众生心应所知量,观察众生的根性、机缘,应机说法。
【故我是声闻,我是缘觉,我是菩萨也。】
这三种是示现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,应以什么身得度,就示现什么身,应以声闻身得度,他就示现声闻;应以辟支佛身得度,他就示现辟支佛;应以菩萨身得度,他就示现菩萨。所以后面所讲是示现的法相,前面所讲的,是说法的内容。由此可知,诸佛菩萨不但无有定法可说,他也没有一定的身相,唯有不执著一个身相,他才能现无量无边的身相。我们凡夫为什么没这个能力?就是执著这个身、这个相就是我,不是这个相貌就不是我,死死的执著一个相,所以就不能现第二个相。诸佛菩萨没有身,也没有相,所以能够随缘示现。下面一段说:
【净影疏曰,众生及法,悉无自性,故名为空,乃至因缘,相亦不有,说为无相,此离所取,远离妄想能取之心,故曰无愿。】
这个地方解释得很好,简单、明了,跟我们解释什么叫空、无相、无作。『众生』,此地说的众生,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,众生的意思是广义的,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。所以此地的众生,不是讲我们一切人,那个范围太小了。人是众缘和合而生的,畜生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,桌椅板凳还是众缘和合而生的,乃至我们地球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,再扩大到太空,到星系、银河系,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。所以众生包括了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乃至於我们今天讲的大自然现象,全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。
『法』,在此地是指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,这一切法也是众缘而生的,佛法也是从缘起,这个诸位要晓得。佛哪有法好说?佛无法可说,佛是因众生之感,众生有感,佛就有应,所以佛说法,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。这一定要晓得佛法从缘起,因此佛法也不能执著,《金刚经》上说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。这一句里头讲的,就是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,以及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,『悉无自性』,缘生的,没有自性,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。就是《金刚经》的比喻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这是空的意思。万法皆空,没有一样是实在的,空是这个讲法,叫你对於一切法不要再执著,执著就错了。
下面解释『无相』。『乃至因缘,相亦不有,说为无相。』相怎么来的?相是因缘生的,这个相是讲所有一切现象。前面讲空,是讲一切现象的本质,一切现象的本体是空的,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。相有没有?相没有,相是假有,所以《金刚经》后面比喻「如露亦如电」,露跟电的比喻是讲因缘现相时间的长短。如果就现相来说,它的时间非常之短,像闪电一样,所以佛在经上说,叫不生不灭。实际上它是有生有灭,有生有灭,为什么说不生不灭?就是它的时间太短,几乎是生灭同时,这是真的。生灭同时我们在《般若经》上讲了不少次,哪有相可得?我们现在感觉当中所见的相,这是相续相,刹那生灭的相续相,相续相也很短暂。所以了解这个,无论是什么样的相状,依正庄严都是不存在的。所以有是幻有,不是真有,「相亦不有,说为无相」,无相你才看到真相。就如同我们现在每天在电视上看的画面一样,如果你要用三空门来看电视,你会觉悟到三空三昧的意思,你在电视上能看得出一点。这个现相的本体是空的,即使这个现相也了不可得,相即无相。
『无愿』是什么意思?无愿也叫无作,无作跟无愿是一个意思。『此离所取』,因为它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你还取个什么?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,看破了。看破之后,你再不会生爱取有的心,你知道它是假的。为什么会生这种念头?以为它是真的,不知道它是假的,你才会生起烦恼、生起妄念。事实真相看明白了,『远离妄想能取之心』,实在讲《金刚经》上跟我们讲,三心不可得,能取之心是假的,没有能取。所取的,诸法皆空,《金刚经》讲得透彻,能取所取都不可得,这是事实真相。一切凡夫还以为自己真的能取,有物为我所取,佛看到这个现象就叫可怜愍者,颠倒梦想,可怜愍者。颠倒梦想可怜愍者是谁?像我们看电视,电视里面那些人,你看这个里头人,有能取、有所取,全是一场空。你把电视里面那些人物就看作六道里面的众生,你在电视外面,那就是佛菩萨,佛菩萨看六道众生,一场空,真的是梦幻泡影。
在古代,实在讲清清楚楚悟入这个境界不是容易事情,现代科技发达,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。你要是会看电视,从看电视就悟入大三空三昧,这是《华严》里面常讲的无障碍法界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。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,这是「周遍含容观」,无有一法不具备一切法。所以从一微尘当中能见法界,法界是森罗万象。这叫无愿,也叫做无作。底下《智度论》里头说得好:
【智度论云,无愿故不造生死之业,亦名无作。】
『无愿』跟『无作』一个意思,不再造作『生死之业』。生死之业是什么?惑、业、苦,也就是不再迷惑、不再造业了。迷的是什么?把一切假相当作真实,就迷了,以为十法界依正庄严是真实的,你就迷了。不知道一切有为法是假的,是梦幻泡影,你把梦幻泡影当作真实,你就迷了。你在里面起心动念,执著四相四见,生起爱取有,生起贪瞋痴慢,就造业了,这就造生死轮回之业。所以,明白事实真相叫看破,不再造生死业就放下,彻底的看破、放下,这叫无作。
如果你要住在无作里面,什么都不作,住在无作里头就叫证偏真涅盘,那就是阿罗汉跟辟支佛。菩萨看破了,菩萨也真放下,无作,但是菩萨愿意帮助一切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无所不作。像前面讲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菩萨在六道里面示现,声闻身、缘觉身、菩萨身他都示现,这就是无所不作。虽然作,无所不作,他还是无作,为什么?他没有四相四见。四相四见永离了。所有一切的作跟愿是应众生之感,众生有感,佛菩萨自然有应,这叫无所不作。无所不作跟无作是一不是二,是同时的,没有先后,这是佛菩萨高明之处,这是真实的圆融,真实的受用。
下面《智度论》上这段话,是说明大三空三昧怎样契入,怎么个修法,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。
【智度论云,观诸法空,是名空。】
空的意思,万法皆空。『观』是观念,这个观念是正确的。如果以为一切法有,这个观念是错误的,观念也是看法,你的看法是错误的。一切法空,一切法了不可得,这是决定正确的。这叫空门。
【於空中不可取相,是时空转,名无相。】
在空中,空中有现相,空不是没有相,但是要晓得,空中所现的相,不但这个相体性不可得,是空的,现相也不可得,也是空的。但是这个幻相在,相续相它在现前,一定要认识清楚,相续相如露亦如电。了解这个意思,你自然就不会再著相。『不可取相』就是不著相,这叫做『无相』,这是从空转,名无相。
【无相中,不应有所作。】
这个意思很深,怕的是有些菩萨,菩萨要发愿度众生,要度众生就有所作,那就错了。所以,『不应有所作』。
【为三界生,是时转无相,名无作(即无愿)。】
佛在一切经上教我们发愿,大乘菩萨一开头,就叫你发四弘誓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怎么能不度众生?愿要有,作不能有。作是什么?著了,著了相。所以此地『无愿』跟『无作』是一个意思,不能著相,有没有这个愿?有愿,有愿度众生;能不能有个心度众生?不可以,要存心度众生,著相。怎么度众生?随缘度众生,随缘是不著相,是无作;攀缘度众生,你著了相,你有作。所以,菩萨要有愿,不能有作,菩萨要随缘,不可以攀缘。这个里头界限非常微细,不可以含糊笼统,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作而无作,这就对了。
实在讲这些事跟理,我们在金刚般若会上,都曾经多次的详细讨论过,一定要搞清楚,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。真实的受用就是说你懂得怎样生活,你懂得怎么样过日子,你的生活、你的日子跟诸佛菩萨完全相应,这是真实的智慧。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「住真实慧」,住真实慧,我们的生命、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智慧,不生烦恼,著相是烦恼。住真实慧永远没有过失,没有过失就是不造生死业。可见得这桩事情虽然很深、很细微,但是不能不清楚、不能不明了,对於我们有真正的好处。就像经中所说的,「惠以众生真实之利」,这是佛菩萨给我们的真实利益。
下面,大论里头给我们举了个比喻,教给我们如何入门,这个比喻也很好。
【譬如,城有三门。】
譬如一个城墙有三门,我们也常常比喻,像我们的讲堂有三个门,他三门比喻就是空、无相、无作,比喻这三个门。
【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。】
你要想进城去,你一个身体决定不可能从三个门进去,你只能从一个门进去。
【若入则从一门。】
一门深入,二门就入不进去,这个诸位必须要知道的,佛法法门无量,从无量法门入,那是决定没有指望的。无量法门当中,你应当选择一门,一门就很容易进去。所以若入,一定要从一门。
【诸法实相是涅盘城也。】
城就是比喻如来的大涅盘,把这个比喻作城。如来的大涅盘是什么?就是『诸法实相』,一切诸法的真实相。我们平常把诸法实相用白话文解释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诸法就是宇宙人生的一切法,实相是真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【城有三门,空、无相、无作。】
有这三门。
【若人入空门,不得是空,亦不取相,是人直下事办,故不须二门。】
这个比喻说是,假如这个人他『入空门』,入空门而『不得是空』,空的义理他不明了。这在佛门里面,从空门进去的,禅宗是从空门,性宗是从空门,小乘的成实宗也是走的空门。从这个门能入进去的,有,不能入进去的很多!虽然不能得空,得空在大乘法里面讲就是明心见性,空的意思前面说过,一切诸法体相作用的真相,他没有能够彻底证得。我们听说不行,这些经论我们读得很多,我们自己也会说,可是境界一现前,我们还是不空,还是空不了,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照样起现行,这就是入空门,不得是空。可是我们对於一切相,『亦不取相』,总而言之,明白这些道理,我们对於境界多少会看破几分、会放下几分,就是看破、放下的太少,所以还是没有办法脱离生死轮回。
假如在这一门上成功了,他能够真的放下,这个问题就能解决。放下,障碍就没有了,烦恼障、所知障就断了、就破了。这个人就能够明心见性,『是人直下事办』,他的事情了了,后面无相、无愿这两门他用不著了,他从这一门进去。所以,这一门要真的从放下去著手。宗门里面接引大众入门的方法,它不给你讲经教,它的方法很特别。一进去就叫你去参禅、打坐,一切经论都不讲,所谓是「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」,不给你讲这些罗嗦东西,叫你静坐,静坐就是叫你放下。你要有疑问,疑问提出来老师也不答覆你,也不给你解说,香板供养,打!把你那个疑打掉。没有疑问,没有疑问也要打,没有疑问是无明,有疑问是妄想,都要打。把你的妄想无明统统打掉,这就是亦不取相,妄想、无明都不取,就有开悟的可能。从这个门进入,这个空三昧就得到,大空三昧就得到了,不必再要底下这个两门。
【若人入空门,取相得是空,於是入不为门,通途更塞,若除空相,是时从无相门入。】
这就是第一个门讲不通、走不通,则走第二门,第二从无相。他为什么在空门里进不去?『取相』,著相了。虽然对於空的意思他很明白、很了解,也能讲得头头是道,可是四相四见没有离开,这个情形我们也看到很多、也听到很多。这是没入,不但没入,障碍更多。那怎么办?换一个门,不走这个门,我们从『无相门』进去,这是个好方法,真是法门无量,殊途同归。正如同我们现在一样,在无量法门里面,我们想想大小乘各宗派的法门,我们很冷静的去思惟,哪一个法门我们也进不去,最后只有选择老实念佛,求阿弥陀佛来接引。这是一半靠自己,一半靠阿弥陀佛,带业往生,大概这个门对我们来讲还差不多。除这一门之外,任何一门,凭我们自己的能力,都是没有办法进入的,都是障碍重重。所以,念佛法门叫教外别传,所谓教外别传,不是这三门里头的,另外开了一个门,第四个门,我们从那里进去。这三门我们都进不去,我们从教外别传,这是门余大道,三门以外的,门余大道,我们从这儿进去。
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这一段,后头意思没有讲完,我们明天继续再讲。
请掀开经本,第五十四面,第八行,从九十九段看起:
【智度论十一曰,是入邪见网,烦恼破正智。】
这两句话好懂,『邪见』、『烦恼』、『正智』前面都曾经说过,这是错误的知见无量无边,『网』是比喻。因为知见不正,则引起烦恼,般若正智就不能够现前,『破』也是比喻的意思,就是障碍智慧不现前。
【智度论八曰,有念堕魔网,无念则得出。】
这个意思很好,所有一切的障碍从哪里来的?就是从『有念』而来的。「念」,范围也很广。《金刚经》上佛将它归纳为四大类,这四大类就是四见,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就把一切的妄念都包含尽了。所以《金刚经》的总结,也就是般若会的总结,就是教我们要离相、离念。离相就是离四相,离念就是离四见,四相、四见要是离开了,就超越了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,就是前面讲的入不二法门,入一真法界,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。所以说有念就『堕魔网』,魔的意思很深,不但是对於六道里面这些念头,是魔所摄,出世间,四圣法界里面的念头,也是魔王所摄。
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若菩萨」,菩萨当然不在六道,菩萨是十法界的,「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。即非菩萨是非十法界里面的菩萨,也就是一真法界,像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是离念离相的。十法界跟我们比,他们是离了,跟一真法界比,他们离得不干净;换句话说,还是有微细的执著。我们的执著非常粗重,他们的执著比我们轻,但是依旧有执著,依旧没有彻底放下。彻底放下,十法界就离开了,『无念则得出』,魔王就是六道跟十法界。
【憬兴师曰,缠缚者,即八缠三缚。】
『缠缚』也是佛经里面的术语,它说的是什么?还是说的烦恼。「缠」有八种,「缚」有三种,缠是比喻缠绕,缚就是绳子捆绑,缠绕捆绑,那个人就不能自由,动弹不得,用这个来比喻。八种缠底下注出来。
【八缠者,一无惭,二无愧,三嫉,四悭,五恶作,六睡眠,七掉举,八惛沉,三缚者,贪瞋痴也。】
惭愧在《百法》里面是两个善心所,有惭、有愧。『无惭』、『无愧』那就是烦恼,属於烦恼心所。烦恼有二十六个,除了六个根本烦恼之外,有大随烦恼、中随烦恼、小随烦恼,「无惭」、「无愧」是属於中随烦恼。由此可知,它是障道的因缘。缠用现代的话来讲,就是良心的责备,自己做错了事情,自己会责备自己,这就是惭心所。无惭,做错事情,他也不会自己责备自己,我们俗话讲没有良心,无惭就是没有良心。做再恶的事情,他自己不知道忏悔,他也不会责备自己。所以它是属於中随烦恼。「愧」是外面舆论的指责,这是我们在古今中外都曾经见到的,特别是在古时代。一些人不敢做坏事,他为什么不敢做坏事?怕别人指责他,怕舆论指责,他有这个畏惧,那就是有愧。如果说无愧,就是舆论的指责他也不在乎,这是我们所谓是麻木不仁。内里面没有良心,外面麻木不仁,这个人是无恶不作,佛也没有法子救他。所以在八缠里面,无惭、无愧摆在前面。
第三个就是嫉妒,嫉妒心很重,很强烈。第四个是『悭』,悭是悭吝、吝啬。自己的财富不能布施,自己的地位、权势不容别人来侵犯,从这里产生了嫉妒、悭吝心,吝财、吝法。第五个是『恶作』。恶作像我们一般人讲的开玩笑,佛法里面也称之为戏论,戏论是在言语上的,恶作还有在动作上的。第六个是『睡眠』,睡眠是昏沉。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,出家修行人每天睡眠只有四个小时。中夜,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,这是睡眠的时间,两点钟就起床。超过这个时间的话,就是昏沉的时间多。第七是『掉举』。掉举是心不能够安稳,妄念很多,自己没有能力控制得住。掉举跟最后的『惛沉』,我们在念佛堂或者是在禅堂很容易发现。掉举的情形,这个人在静坐,止静的时候坐立不安,他坐不住,妄念太多,这是属於掉举。惛沉他就打瞌睡,他坐在那个地方打瞌睡,睡著了,这属於惛沉,都是精神提不起来。这八种是属於烦恼。
『三缚』那就是更严重的烦恼,是『贪瞋痴』,就是三毒烦恼。只要有这三样东西,不但你六道不能够超越,三恶道都出不了,都不能出头;贪心是饿鬼道的业因,瞋恚是地狱道的业因,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。所以,三缚比前面的八缠还要严重,前面这个八条,你出不了六道轮回,后面这三条,你脱离不了三恶道。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。知道了一定要想法子对治,这是病,要想法子来对治。譬如掉举,有这样的毛病,我们可以用一心称念佛号,或者一心称念菩萨名号,将精神意志集中,用这个方法。惛沉重的人,我们用经行的方法,也就是像念佛堂一样,绕佛,或者用拜佛的方法,把惛沉打掉。一定要用方法来对治。底下一段也是解释缠缚的。
【净影疏曰,亦可诸烦恼结,通名缠缚,菩萨教人断离,名解。】
解缠缚,就是菩萨教你要把这些东西断掉,要把这些东西离开,这才叫做解缠缚。
【净影疏曰,如来所说言教名声,餐声悟解,故曰声闻。】
这是说小乘声闻这个名称怎么来的,远公大师也是依据教义为我们说明。『如来所说言教名声』,言是言语;教是言语里面的内容,教导我们的;名是名相,就是佛所讲的许多名词术语;声是音声。实在讲,这四个字就是世尊平常讲经说法。『餐声悟解』,这个「餐」,括弧讲意思跟闻的意思相同。用「餐」是把世尊的法会比喻作法宴,好像宴席一样,这是说法的,法宴。到这个地方来闻法,能够得法味,能够得法喜充满。所以古人也有用这个餐字,「餐声」,听佛的音声开悟了。这一类的人就称之为『声闻』。
【甄解曰,二乘虽得三空门,唯沈偏空,菩萨不然,能达幻网,得平等法,故虽住三空门,而不住无为,不住有为,故能行声闻,能行缘觉,而超越声闻、缘觉之地。】
这一段开示里头给我们说了两桩事情,一个是二乘跟菩萨不相同的所在。另外一个就是,二乘人得三空,他住在空里面;大乘菩萨得三空而不住三空,跟《金刚经》上的原则相应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空有二边都不住。三空,大小乘都说,大小乘经论里面都有,虽然名词是一样的,可是义理有浅深、广狭之不同。所以,『三空门』也叫做三解脱门,空、无相、无作。后面有,五十五页最后一行最后一句,空、无相、无作,就是这个三空。小乘人听佛说法,明白这个道理,但是他就住在这上面,知道空的意思,他住在里面,像《金刚经》上讲的离四相,他也就住在离相里面。因此,就像佛在经上讲,他住在偏真涅盘,真是空,偏空。不再发心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他没有这个心,这就是无作。他不知道佛所讲的这三个原则是活的,不是死的,空、不空是一不是二,那才叫真空,所谓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。他只是契入第一层的意思,没有能契入更深一层的义趣,无相,还有无不相,无作,还有无不作,那才能入不二法门。所以小乘人能出得了六道,出不了十法界,道理就在此地。
这个理跟事实在讲,确实有相当的深度,这桩事情说得最详细、说得最透彻的是《华严经》。特别是《华严》的六相十玄,六相十玄都是讲的总纲领,而全部经文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这个原则,这是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的。你能够体会得一分,就得一分受用,体会得两分,你就得两分的受用,确实是大乘菩萨的大自在。
下面说『菩萨不然』,菩萨跟小乘不一样,『虽达幻网』,「幻网」,知道所有一切的一切法,网是比喻森罗万象,十法界依正庄严,皆是梦幻泡影,他知道。『得平等法』,平等法就是不二法。证得不二法,就超越十法界,入不二法门是法法皆是一如,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「如来者诸法如义」。又说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,是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,佛跟众生平等的,无有高下。真妄平等的、邪正平等的、善恶平等的、利害平等的,没有一样不平等,没有一法不如,这才真正入不二法门。但是这种说法对我们来讲,我们要是听了,愈听愈迷惑。为什么我们会听了迷惑?因为我们著了相,而不知道它的自性。假如通达它的自性,然后你才真正明了、发现,法相是梦幻泡影,这是得真正平等法。这个心在一切万法里头绝对不会起心动念,清净心现前,清净心起用,真实智慧,无量的智慧,晓得一切诸法非一非异。非一,从相上讲不一样,千差万别;从性上讲,没有两样。
就从相上来说,这个相,组成相的基本的物质还是一个,没有差别,只是它在排列组织上,那是幻相不一样,那有千差万别。实际上真实的相还是一个东西,在《金刚经》上讲的一合相。佛是用微尘来做单位,讲的是世界非世界,微尘非微尘,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,相是平等的。这是现代科学家所讲的物理学,从物理学上讲,一切色相也是平等的,得平等法。
『故虽住三空门』,这是他证得了,空、无相、无作他证得了,『而不住无为,不住有为』。「不住无为」就是有为,「不住有为」就是无为,由此可知,他是有为、无为是一不是二。这个样子才有体有用,而不像二乘人,二乘人有体无用,他不起作用,菩萨是有体有用,二边不住。所以他『能行声闻,能得缘觉』,声闻、缘觉所修的他都能,不但能,超越声闻、缘觉,超越的太多了,这个超越就是声闻住,菩萨不住。
【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说。】
黄念老在注解里面引用《大宝积经》的经文不少。
【以声闻法教化众生,故我是声闻,以辟支佛法化益众生,故我是辟支佛也。】
声闻教是什么?这是我们同修大概都能够明了,四谛法是声闻教,苦集灭道,两重因果。苦集是世间因果,苦是果,三界皆苦,三界六道都苦,怎么来的?集来的,集就是烦恼,是你自己造的,自作自受。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,也就是超越六道轮回,灭,灭是灭苦,三界、六道的苦永远断了,就叫做灭。怎么能够永断苦果?你要修道。声闻道里面,归纳它的纲领就是三十七道品,把修道,这个道归纳成三十七类,三十七道品。用这种方法来教化众生,这就声闻乘,称之为声闻。
『以辟支佛法教化众生』就是辟支佛,辟支佛所修所教的是十二因缘法。从无明缘行,行缘识,一直到老死,有流转门,有还灭门,顺著这个次序是流转门,也是给我们说明三世因果。无明、行是过去世的因果,起惑造业;从识、名色一直到爱、取、有,是现在世的因果;后面两条,生、老死是来世的因果。所以,十二因缘给我们说明了三世因果,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。如果你顺著这个顺序,你生死轮回永远不断。
要怎样断生死轮回?佛教修学缘觉的这些人,叫他把这个顺序反过来。你从最后面看,最后面是「老死」,老死怎么来的?「生」就有老死,不生就没有老死。生从哪里来的?生从「有」来的,有是有了业因。有从哪里来?有从「取」来的。取从哪里来?取从「爱」来的。只要断一个,这十二个连环就破解了。但是断只能从因上断,不能从果上断,果上那是没用处的。现代有些人感觉得人生太苦,受不了,去自杀,自杀能解决问题吗?自杀是从果上断,解决不了问题,一定要懂得从因上断。因上,过去的,过去世的跟未来世的我们没有办法,我们在现在世。现在世的因缘,佛跟我们讲的这三个字,「爱、取、有」,这三个字你断一条,你就出六道轮回。
诸位要晓得,爱是迷惑,取是造业,造作,有就是阿赖耶识里有了业的种子,有了来世的果报,来世果报的业因你有了。所以真正功夫就在这三个字,你能够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贪爱,你就出三界了。或者虽有爱,但是你不取,也行,也出得了三界。有爱、有取,而没「有」,那不是我们凡夫人能做得到的,那是很高的功夫。就像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和光同尘,外表跟凡夫一样有爱、有取,骨子里面不一样,他心清净,他心里头一尘不染;我们凡夫心里头真有,这个不行。用这个方法自行化他,就叫做辟支佛。
【以大悲法教化众生,故我是菩萨。】
菩萨教化众生,内容就非常之广泛。但是他也有个原则,真实的大慈大悲。慈悲简单的讲是爱护、是关怀,加上个大字,这个慈悲里面是清净平等的,没有分别执著,才叫做大慈大悲。世间人的慈悲,佛说了,叫「爱缘慈悲」,喜欢的人他对他就慈悲,不喜欢的人对他就不慈悲,就没有慈悲,这不是菩萨的慈悲心。世间有一等聪明智慧人,世间人称为圣贤,他的爱心比一般人的爱心要高、要广。他不但爱自己家的人,他能够爱护一切众生,能够爱护社会,爱护国家,爱护广大的群众,这是我们世间人所赞叹,所尊重的。在佛法里面,称这种爱心叫「众生缘慈悲」,他的爱心能够普及到众生。而菩萨的爱心比他这还要高,菩萨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,所以从真性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慈悲,称之为「法缘慈悲」。这是从理性上来说的。到佛与大菩萨,这个慈悲心才称之为大慈大悲,也就是我们常讲,菩萨契入一真法界,证得不二法门,对於一切人事物真正平等。从清净平等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慈悲,称为大慈大悲。以这样的心来教化众生,这是菩萨。
【於一切法得解脱。】
这句话意思也是无尽的深广。『一切法』我们要是将它归纳,不外乎人、事、物这三大类,就能够包括了一切法。众生在这一切法里面,前面讲了,缠缚。你对这一切法有贪爱的、有讨厌的,有厌恶、有取舍,喜欢的就想得到它,不喜欢的就要想离开它;你有取舍、你有好恶,你就不能解脱,你就被它缠缚了。
『解脱』这两个字,就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都看破、都放下、都舍离了,你才能够解脱,你把你的缠缚解开了。脱就是离相,离相离念。然后:
【一切无碍故。】
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达到无障碍的境界,菩萨教化众生就方便了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应以什么法得度就说什么法,这入无障碍。
【从所化众生,或以声闻法化益,或以辟支佛法化益,或以菩萨法化益。】
这就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,随众生心应所知量,观察众生的根性、机缘,应机说法。
【故我是声闻,我是缘觉,我是菩萨也。】
这三种是示现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,应以什么身得度,就示现什么身,应以声闻身得度,他就示现声闻;应以辟支佛身得度,他就示现辟支佛;应以菩萨身得度,他就示现菩萨。所以后面所讲是示现的法相,前面所讲的,是说法的内容。由此可知,诸佛菩萨不但无有定法可说,他也没有一定的身相,唯有不执著一个身相,他才能现无量无边的身相。我们凡夫为什么没这个能力?就是执著这个身、这个相就是我,不是这个相貌就不是我,死死的执著一个相,所以就不能现第二个相。诸佛菩萨没有身,也没有相,所以能够随缘示现。下面一段说:
【净影疏曰,众生及法,悉无自性,故名为空,乃至因缘,相亦不有,说为无相,此离所取,远离妄想能取之心,故曰无愿。】
这个地方解释得很好,简单、明了,跟我们解释什么叫空、无相、无作。『众生』,此地说的众生,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,众生的意思是广义的,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。所以此地的众生,不是讲我们一切人,那个范围太小了。人是众缘和合而生的,畜生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,桌椅板凳还是众缘和合而生的,乃至我们地球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,再扩大到太空,到星系、银河系,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。所以众生包括了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乃至於我们今天讲的大自然现象,全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。
『法』,在此地是指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,这一切法也是众缘而生的,佛法也是从缘起,这个诸位要晓得。佛哪有法好说?佛无法可说,佛是因众生之感,众生有感,佛就有应,所以佛说法,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。这一定要晓得佛法从缘起,因此佛法也不能执著,《金刚经》上说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。这一句里头讲的,就是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,以及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,『悉无自性』,缘生的,没有自性,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。就是《金刚经》的比喻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这是空的意思。万法皆空,没有一样是实在的,空是这个讲法,叫你对於一切法不要再执著,执著就错了。
下面解释『无相』。『乃至因缘,相亦不有,说为无相。』相怎么来的?相是因缘生的,这个相是讲所有一切现象。前面讲空,是讲一切现象的本质,一切现象的本体是空的,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。相有没有?相没有,相是假有,所以《金刚经》后面比喻「如露亦如电」,露跟电的比喻是讲因缘现相时间的长短。如果就现相来说,它的时间非常之短,像闪电一样,所以佛在经上说,叫不生不灭。实际上它是有生有灭,有生有灭,为什么说不生不灭?就是它的时间太短,几乎是生灭同时,这是真的。生灭同时我们在《般若经》上讲了不少次,哪有相可得?我们现在感觉当中所见的相,这是相续相,刹那生灭的相续相,相续相也很短暂。所以了解这个,无论是什么样的相状,依正庄严都是不存在的。所以有是幻有,不是真有,「相亦不有,说为无相」,无相你才看到真相。就如同我们现在每天在电视上看的画面一样,如果你要用三空门来看电视,你会觉悟到三空三昧的意思,你在电视上能看得出一点。这个现相的本体是空的,即使这个现相也了不可得,相即无相。
『无愿』是什么意思?无愿也叫无作,无作跟无愿是一个意思。『此离所取』,因为它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你还取个什么?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,看破了。看破之后,你再不会生爱取有的心,你知道它是假的。为什么会生这种念头?以为它是真的,不知道它是假的,你才会生起烦恼、生起妄念。事实真相看明白了,『远离妄想能取之心』,实在讲《金刚经》上跟我们讲,三心不可得,能取之心是假的,没有能取。所取的,诸法皆空,《金刚经》讲得透彻,能取所取都不可得,这是事实真相。一切凡夫还以为自己真的能取,有物为我所取,佛看到这个现象就叫可怜愍者,颠倒梦想,可怜愍者。颠倒梦想可怜愍者是谁?像我们看电视,电视里面那些人,你看这个里头人,有能取、有所取,全是一场空。你把电视里面那些人物就看作六道里面的众生,你在电视外面,那就是佛菩萨,佛菩萨看六道众生,一场空,真的是梦幻泡影。
在古代,实在讲清清楚楚悟入这个境界不是容易事情,现代科技发达,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。你要是会看电视,从看电视就悟入大三空三昧,这是《华严》里面常讲的无障碍法界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。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,这是「周遍含容观」,无有一法不具备一切法。所以从一微尘当中能见法界,法界是森罗万象。这叫无愿,也叫做无作。底下《智度论》里头说得好:
【智度论云,无愿故不造生死之业,亦名无作。】
『无愿』跟『无作』一个意思,不再造作『生死之业』。生死之业是什么?惑、业、苦,也就是不再迷惑、不再造业了。迷的是什么?把一切假相当作真实,就迷了,以为十法界依正庄严是真实的,你就迷了。不知道一切有为法是假的,是梦幻泡影,你把梦幻泡影当作真实,你就迷了。你在里面起心动念,执著四相四见,生起爱取有,生起贪瞋痴慢,就造业了,这就造生死轮回之业。所以,明白事实真相叫看破,不再造生死业就放下,彻底的看破、放下,这叫无作。
如果你要住在无作里面,什么都不作,住在无作里头就叫证偏真涅盘,那就是阿罗汉跟辟支佛。菩萨看破了,菩萨也真放下,无作,但是菩萨愿意帮助一切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无所不作。像前面讲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菩萨在六道里面示现,声闻身、缘觉身、菩萨身他都示现,这就是无所不作。虽然作,无所不作,他还是无作,为什么?他没有四相四见。四相四见永离了。所有一切的作跟愿是应众生之感,众生有感,佛菩萨自然有应,这叫无所不作。无所不作跟无作是一不是二,是同时的,没有先后,这是佛菩萨高明之处,这是真实的圆融,真实的受用。
下面《智度论》上这段话,是说明大三空三昧怎样契入,怎么个修法,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。
【智度论云,观诸法空,是名空。】
空的意思,万法皆空。『观』是观念,这个观念是正确的。如果以为一切法有,这个观念是错误的,观念也是看法,你的看法是错误的。一切法空,一切法了不可得,这是决定正确的。这叫空门。
【於空中不可取相,是时空转,名无相。】
在空中,空中有现相,空不是没有相,但是要晓得,空中所现的相,不但这个相体性不可得,是空的,现相也不可得,也是空的。但是这个幻相在,相续相它在现前,一定要认识清楚,相续相如露亦如电。了解这个意思,你自然就不会再著相。『不可取相』就是不著相,这叫做『无相』,这是从空转,名无相。
【无相中,不应有所作。】
这个意思很深,怕的是有些菩萨,菩萨要发愿度众生,要度众生就有所作,那就错了。所以,『不应有所作』。
【为三界生,是时转无相,名无作(即无愿)。】
佛在一切经上教我们发愿,大乘菩萨一开头,就叫你发四弘誓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怎么能不度众生?愿要有,作不能有。作是什么?著了,著了相。所以此地『无愿』跟『无作』是一个意思,不能著相,有没有这个愿?有愿,有愿度众生;能不能有个心度众生?不可以,要存心度众生,著相。怎么度众生?随缘度众生,随缘是不著相,是无作;攀缘度众生,你著了相,你有作。所以,菩萨要有愿,不能有作,菩萨要随缘,不可以攀缘。这个里头界限非常微细,不可以含糊笼统,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作而无作,这就对了。
实在讲这些事跟理,我们在金刚般若会上,都曾经多次的详细讨论过,一定要搞清楚,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。真实的受用就是说你懂得怎样生活,你懂得怎么样过日子,你的生活、你的日子跟诸佛菩萨完全相应,这是真实的智慧。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「住真实慧」,住真实慧,我们的生命、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智慧,不生烦恼,著相是烦恼。住真实慧永远没有过失,没有过失就是不造生死业。可见得这桩事情虽然很深、很细微,但是不能不清楚、不能不明了,对於我们有真正的好处。就像经中所说的,「惠以众生真实之利」,这是佛菩萨给我们的真实利益。
下面,大论里头给我们举了个比喻,教给我们如何入门,这个比喻也很好。
【譬如,城有三门。】
譬如一个城墙有三门,我们也常常比喻,像我们的讲堂有三个门,他三门比喻就是空、无相、无作,比喻这三个门。
【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。】
你要想进城去,你一个身体决定不可能从三个门进去,你只能从一个门进去。
【若入则从一门。】
一门深入,二门就入不进去,这个诸位必须要知道的,佛法法门无量,从无量法门入,那是决定没有指望的。无量法门当中,你应当选择一门,一门就很容易进去。所以若入,一定要从一门。
【诸法实相是涅盘城也。】
城就是比喻如来的大涅盘,把这个比喻作城。如来的大涅盘是什么?就是『诸法实相』,一切诸法的真实相。我们平常把诸法实相用白话文解释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诸法就是宇宙人生的一切法,实相是真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【城有三门,空、无相、无作。】
有这三门。
【若人入空门,不得是空,亦不取相,是人直下事办,故不须二门。】
这个比喻说是,假如这个人他『入空门』,入空门而『不得是空』,空的义理他不明了。这在佛门里面,从空门进去的,禅宗是从空门,性宗是从空门,小乘的成实宗也是走的空门。从这个门能入进去的,有,不能入进去的很多!虽然不能得空,得空在大乘法里面讲就是明心见性,空的意思前面说过,一切诸法体相作用的真相,他没有能够彻底证得。我们听说不行,这些经论我们读得很多,我们自己也会说,可是境界一现前,我们还是不空,还是空不了,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照样起现行,这就是入空门,不得是空。可是我们对於一切相,『亦不取相』,总而言之,明白这些道理,我们对於境界多少会看破几分、会放下几分,就是看破、放下的太少,所以还是没有办法脱离生死轮回。
假如在这一门上成功了,他能够真的放下,这个问题就能解决。放下,障碍就没有了,烦恼障、所知障就断了、就破了。这个人就能够明心见性,『是人直下事办』,他的事情了了,后面无相、无愿这两门他用不著了,他从这一门进去。所以,这一门要真的从放下去著手。宗门里面接引大众入门的方法,它不给你讲经教,它的方法很特别。一进去就叫你去参禅、打坐,一切经论都不讲,所谓是「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」,不给你讲这些罗嗦东西,叫你静坐,静坐就是叫你放下。你要有疑问,疑问提出来老师也不答覆你,也不给你解说,香板供养,打!把你那个疑打掉。没有疑问,没有疑问也要打,没有疑问是无明,有疑问是妄想,都要打。把你的妄想无明统统打掉,这就是亦不取相,妄想、无明都不取,就有开悟的可能。从这个门进入,这个空三昧就得到,大空三昧就得到了,不必再要底下这个两门。
【若人入空门,取相得是空,於是入不为门,通途更塞,若除空相,是时从无相门入。】
这就是第一个门讲不通、走不通,则走第二门,第二从无相。他为什么在空门里进不去?『取相』,著相了。虽然对於空的意思他很明白、很了解,也能讲得头头是道,可是四相四见没有离开,这个情形我们也看到很多、也听到很多。这是没入,不但没入,障碍更多。那怎么办?换一个门,不走这个门,我们从『无相门』进去,这是个好方法,真是法门无量,殊途同归。正如同我们现在一样,在无量法门里面,我们想想大小乘各宗派的法门,我们很冷静的去思惟,哪一个法门我们也进不去,最后只有选择老实念佛,求阿弥陀佛来接引。这是一半靠自己,一半靠阿弥陀佛,带业往生,大概这个门对我们来讲还差不多。除这一门之外,任何一门,凭我们自己的能力,都是没有办法进入的,都是障碍重重。所以,念佛法门叫教外别传,所谓教外别传,不是这三门里头的,另外开了一个门,第四个门,我们从那里进去。这三门我们都进不去,我们从教外别传,这是门余大道,三门以外的,门余大道,我们从这儿进去。
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这一段,后头意思没有讲完,我们明天继续再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