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三十七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37
请掀开经本,第五十三面,倒数第七行,从第九十一段看起。好像前面一段我们没有讲完是不是?前面这段上一次没有讲完,时间到了。好,我们从九十段看起好了。
【会疏曰,菩萨有二种智,能为一切修行本。】
这两句话很重要,说明佛法的修学完全是智慧,离开智慧就不是佛法。佛这个字,它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,不觉就迷了,智慧开了才觉悟。所以佛菩萨他们的受用就是圆满的智慧,尤其是如来果地上,确实是究竟圆满的智慧。学佛就是求智慧,学佛就是过智慧的生活,而不是过烦恼的生活。所以这两种智是一切修行的根本,也是修正迷惑、错误行为的根本。下面说了:
【何者为二,一谓如理智。】
前面虽然说过,此地重复也不妨,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。如理,理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的理体,称之为『如理智』,这是能够通达。底下讲:
【能照诸法本性。】
这个智慧就是如理智,它的别名很多,我们在经论上常常看到的,也称它作根本智,也称它作实智,就是真实。经上常讲真实智慧,这实智,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不是从外面来的。如理智在起用的时候,它的相状,底下两句说得很好。
【不一不异,不生不灭。】
此地只说了四个不字,《中观》里面讲八不,经论里面还有讲十四不,但是无论说的多少,理就是一个。一切诸法的体性,确实是『不一不异,不生不灭』的,这个道理很深,事也很难懂,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因为所有一切万象,实际上讲都是同时的,一异同时,生灭同时,没有先后也没有来去,这才是事实真相,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亲证的境界。凡夫看一切诸法有生有灭,有同有不同,实在讲都没有看到诸法的真相。唯有大菩萨,这个地方所讲的圆教初住、别教初地,所谓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他们见到了,这是他们的境界。由此可知,这『二种智』不是普通菩萨有的,法身大士才具备这二种智。
那我们怎么办?我们虽然没有智慧,但是要知道佛菩萨生活是怎么一回事情,我们应当向往、应当追求,应当向这个方向、目标努力去学习,这就对了。凡是与二种智相应的都称之为正行、正法;与二智相违背的,是迷惑颠倒,不是正法,标准在此地。佛法里面讲邪正、讲真妄,标准在这个地方。所以底下结论:
【是名通诸法性。】
这一段文就是解释经文里面的「通诸法性,达众生相」,解释这两句。根本智是通达法性。
【二谓如量智,能照众生殊相,迷悟凡圣各异,是名达众生相。】
『如量智』就是后得智,后得是对根本讲的。得到根本智之后,根本智用在日常生活上叫做后得智,也叫做权智。权是对实讲的,前面是实,真实的,这是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称之为权,称它作权智。这是如理智起作用,起作用是『能照众生殊相』,殊是差别,九法界的众生,菩萨、缘觉、声闻,六道各个不相同,殊就是不相同。十法界依正庄严,在事相上都不一样,迷是六凡,悟是四圣,『凡圣各异』。迷里头有六道,我们称六道凡夫;悟的里面有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称为四圣。六凡四圣法界,这叫十法界,合起来十法界,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。对於这些事相、因果里面的变化,因缘果报都能通达明了,这叫『达众生相』,达是通达。
《般若经》上将这两种智慧,常常用一句话说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,无知就是如理智,无所不知就是如量智。诸位要晓得,这两种智是一不是二,如果要是二,那就错了。契入到高级的佛法,佛门当中有句话,也许诸位同修都听说过,也都能说得出来,「万法归一」。这句话意思非常深、非常广,几时你要亲证到万法归一,那就恭喜你,你入了一真法界,你已经脱离了六道、十法界,入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里面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在这个境界当中,所以一真法界也叫不二法门。我们今天为什么入不了?我们都落在二、三里头,你看说了如理智、如量智,一定是看作两个,不晓得它是一个。要是我们拿这个话去问禅宗六祖能大师,他一定跟你说,如理智、如量智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,他一定跟你这样讲。
印宗不是问他吗?印宗问了一个解脱、禅定,问他在黄梅的时候,五祖对於禅定、解脱怎么个讲法?他的回答就是禅定、解脱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,二就不是佛法。你才晓得什么叫做万法归一。这就是所有一切世出世间法都是不二,你这才能契入到一真法界。道理在哪里?还是《华严经》上那一句老话,佛说了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我们心里心目当中有个二、有个三,就是迷惑颠倒。离开一切妄想执著,不就是一了吗?你才真正能入不二法门,尽虚空遍法界,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不二,这才真正万法归一的样子,我们能够体会少分。
因此,学佛最容易入门的人,这个入门就是入一真法界,入不二法门,一种是上根利智,绝顶聪明智慧的人,一闻佛法,他就契入。换句话说,妄想执著他就舍掉了。另外一种人,是下愚之人,愚不可及,佛教他一个方法,他绝对没有分别、决定没有执著。叫他念佛,就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到底,他没有妄想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。所以念个两年、三年,人家能够站著往生,能够预知时至。什么原因?他入不二法门,他就是一句老实念,把他的妄想分别执著念掉,没有了。这两种人都是少数,少数又少数,过去李炳老常讲,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。大多数人,我们今天讲是知识分子,知识分子麻烦就大了。你看本来是智,如理智、如量智,智没有了变成识,佛法是叫我们转识成智,知识分子是转智成识。他的妄想特别多,分别执著特别重,这是佛最难度的一类众生。
实在说难度也不怕,我们知道,所谓上根利智、所谓下愚的老实人,说实在他们也是多生多劫累积的善根福德,这一生当中遇到缘才能成就的。如果没有过去生中累积的善根福德,他上上根从哪来的?由此可知,佛法讲修行证果要经历无量劫,这句话并不是假话。这是我们应当要理解的,应当要知道这些事实真相,然后才晓得我们学的是什么、我们求的是什么、我们希望得的是什么?那修学才能够相应,才能得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。我们看底下一段。
【甄解曰,能游无量佛土,兴供养云,故云供养诸佛。】
《甄解》这段话也是说的法身大士,若不是法身大士,没有这个能力。而克实而论,唯独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才能够承当。因为即使是圆教初住菩萨、别教初地菩萨,也没有能够『游无量佛土』,他还没有这个能力。他能够游历几十个佛国土、几百个佛国土、几千个佛国土,行,他还有这个能力;无量佛国土,他没有这个能力。佛在大乘经上常说,若有能力游历无量佛土,通常讲的是八地菩萨,七地、八地;七地是远行地,就有这个能力,八地是不动地。绝对不是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的,初住菩萨才破一品无明;七地菩萨,四十一品无明已经破了三十七品,他能力大了,才能够「游无量佛国土」。但是,西方极乐世界非常特殊,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,可能一品烦恼都没有断,实在说他是凡夫,但是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威神加持,他就有能力遍游无量佛土。换句话说,他的能力、作用几乎等於十地菩萨,等於等觉菩萨,这是弥陀威神加持给他的,所以他能够『供养诸佛』,『兴供养云』。
佛经里面这个「云」字用得非常之多,这个字就表示如《金刚经》上所说,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表示虽供养,那个心非常清净,绝没有著相,不但没有著相,念也不著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离四相、离四见。离相离念而修供养,就像云一样,云代表非有非无。我们在远处看到云彩一朵一朵的,接近之后就没有了,所以它代表的是非有非无。事上有供养,心地里没有痕迹,所以称之为云,这才是如法的供养。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,不是凡夫所修的这些事相,凡夫修行都有执著,著相。
【维摩经曰,虽知诸佛国,及与众生空,而常修净土,教化於群生。】
诸佛菩萨、法身大士,他们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好,「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」,这就是『虽知诸佛国,及与众生空』,「诸佛国」是指一真法界,「众生空」是指的十法界。不但十法界相有体无,因缘生法,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这十法界的情形,而一真法界也是缘起的,这个事情太清楚了。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来的?你们读了《无量寿经》,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建的,缘起的,不是本来有的。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到现在才十劫,时间并不算很长。凡是缘起皆是性空,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,这个定律是不会改变的,缘起一定是性空,缘起一定是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一切诸法都是缘起的。
虽然这些理、事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『而常修净土,教化於群生』,他并没有消极,并没有说这是假的,假的算了,不要做了,没有这个说法。他还更积极、更认真努力在做。诸佛菩萨哪一个不修净土?此地这个净土不一定是西方极乐世界,这是广义的,所有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修净土,净土是佛法唯一的目的。我们修行是不是修净土?如果不是修净土就错了,你就得不到净土。净土不仅在西方,在现前。正如同经上所说,心净则土净,我们修行修什么?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个法门,都是修的清净心。心净则佛土净,只要你心清净,你的身就清净,你居住的环境、世界就清净。也许你说现在世界这样的乱,染污这样的重,哪来的清净?说实在的话,是你心不清净,你的心如果清净,你看现前这个世界是清净的,境随心转!我们心里面有分别、有执著、有是非人我、有贪瞋痴慢,这个境界怎么可能清净?怎能不污染?所以,我们自己学佛要晓得修的是什么?修到清净心,就转变现实的环境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一切诸佛菩萨,你要问他修什么?总而言之,就是常修净土,自己修,教化众生是帮助有缘的众生修净土。等到你心地清净了,自然感应佛菩萨来帮助你、来指引你。一切净土当中,最殊胜的是弥陀净土,所以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。
这一句经文也明白的告诉我们,不一不异,空有不二,知佛国及众生空,下面常修、教化这是有,空有不二,不二就契入了一真。可见得大乘教义,一切经论里面处处显示,要紧的是我们能够细心去体会。然后才晓得在生活当中如何的修学、如何去摄取,成就无量功德利益。
【唯识论十云。】
这个十是第十卷。
【神力难思,故能化现。】
『神力』就是常讲的神通道力,不可思议。所以他能够变化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众生心里有感,诸佛菩萨就有应,感应道交。如《普门品》里说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,他能够随众生的意思变化,这个力量是神通道力,不可思议。
【会疏曰,电光有四义。】
佛经论中,用『电光』做比喻的很多,我们常常能够读到。凡是读到电光的比喻,总不外乎这四个意思,这四个意思等於是总解释电光,电光有四义。
【一速疾义。】
就是快速,它的时间非常短暂,所以《金刚经》上也用它来做比喻,「如露亦如电」。《金刚经》上总共有六个字的比喻,梦幻泡影露电六个字,每个字比喻一桩事情,梦是总的比喻,底下这五个字是分别。幻比喻虚空,虚空不是实在的,如幻;泡比喻国土,诸佛国及众生空;影比喻众生的身体,没有一样是真实的;露跟电是比喻它存在时间的短暂。为什么用两个字比喻?一个是相续相,把相续相的存在比喻作露,露水的时间长一点;而电则表示刹那生灭的现象,刹那生灭。所以这是『速疾』的意思。第二个:
【二破暗义。】
闪电,虽然它光的时间很短,但是它的光很强烈,能够照明黑暗。因此,即使短暂的刹那,也非常可贵。第三:
【三不住义。】
『不住』是它不会停,不会停止在那里,立刻它就消失了。
【四无分别义。】
这刹那的闪光它是遍照的,没有分别我照这个,不照那个,它没有分别心。所以表这四个意思。
【菩萨一念一时,普至十方世界,上供养诸佛,下利益众生,无有出入前后相,如电速疾。】
在这里,「犹如电光」是比喻菩萨供养诸佛,教化众生,用电光四个意思来比喻,这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、应当要向往的。上供诸佛,下利众生,我们怎样供养诸佛?「行愿品」里面教给我们很多,我们只要修一条就行了。《大华严经》上常讲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它是圆融具德的。一修一切修,我们只要修一条,就一切都具足。修哪一条?「如教修行供养」,普贤菩萨法供养里面讲了七条,第一条如教修行供养。佛教给我们怎么做,我们就照做,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,我们决定就不做,你能够依教奉行,就是上供诸佛。这一条做到了,《华严经》上所讲无量的供养法门,你全部都修到了,一修一切修。
利益众生就是教化众生,教化众生当中,最要紧的是读诵、书写、为人演说,佛这个开示我们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读到。受持就是如教修行,这是供养诸佛,真供养!书写是流通经法,就是现在印经。读诵是自利利他,这个意思前面都讲得很多。为人演说里头最重要的,是我们自己如教修行,做出一个样子来给众生看,教化众生。演是表演,我们在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样的心,怎样说话,表演给众生看,这叫身教,讲经说法是言教,身教比言教还要重要!所以,言跟说是两桩事情,都是教化众生的。
自行化他,『无有出入前后相,如电速疾』,这是电光表的第一个意思。从这句话我们就晓得,这个菩萨确实是已经入不二法门,实实在在他是在一真法界里。一真法界在哪里?他在哪里一真法界就在哪里。刚才讲了,境随心转,他心里头已经没有妄想执著,所以他住的是一真法界。我们两个人靠得紧紧坐在一起,我有分别妄想,我住在十法界里,他住一真法界里,我们对於境界看法确实不一样。他看一切境界非空非有,我们看这个境界有空也有有,看法完全不一样,确实证明了境随心转。由此可知,境绝不是真实的,真实的,怎么能随人的心转?所以境界是梦幻泡影,它能够随众生心变现。这是说他没有出入前后相。
【菩萨能照诸佛会,能破众生暗,如电破暗。】
这是电光第二个意思。菩萨能够参与诸佛的法会,诸佛法会都是讲经说法的大会,教化众生的场合,菩萨能参与,也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。这个意思,就如闪电的光明照破黑暗的意思一样。
【菩萨能化无量身应现微尘刹,无有住处,无有朕迹,如电激空中,无所从来,去无定迹。】
这是电光的第三个意思,不住。菩萨不住身相,也不住色相,所以他得到大自在。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,他『能化无量身』,十方世界,哪个地方有众生感他就有应,同时感他就同时应,他有无量无边身,确实没有数字。这个现象也很难体会,现身无量,现刹无量,刹是场所。可是现在我们从科技里面能够体会到,譬如电视,一个电视台设在这个地方,我们现场里面的状况就能够向全世界广播。哪个地方有电视机打开,这个画面就现前,就像菩萨化无量身,现无量刹,有一点接近,有一点彷佛的样子。我们今天能做到,是借重科学技术,借重这些机器,菩萨不需要这么麻烦。这种能力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,只要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真性,这个智慧能力就透出来,就起作用。我们凡夫听到这样的境界,这是不可思议的神通,而不知道这是自己的本能。我们这个能力,是被严重的妄想执著障碍住,妄想就是所知障,执著就是烦恼障,被这个二障障碍住,所以不能现前。
这些大菩萨、法身大士,他们见思烦恼破了,尘沙烦恼破了,无明也破一品,所以他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能现前,他就起作用。就有这个能力,化无量身,『现微尘刹』,没有住处,有住处他就有执著、就有分别了,没有住处。没有痕迹,就像电流在空中一样,像我们现在广播,广播电台,无论是电视台、是广播电台的这些电布满了虚空,所以是『无所从来,去无定迹』,没有来去。电视台距离我们几百里、几千里,我们电视频道拨对了,画面就现前,你说它有来有去吗?菩萨在十法界供佛度生,就像这个样子,没有来去。我们念佛人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古德给我们说「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」,这个话我们听到很难理解。生是决定生,为什么去没去?没去怎么能生?佛明明跟我们讲,我们娑婆世界去西方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国土,怎么说没去?实在我们现在逐渐明白了,是境界的转换,时空的转换;如果再不明了,就是电视画面频道的转换。这个频道是六道轮回,再拨一个频道是西方极乐世界,真的,画面完全不一样,还在一个萤幕上,不是没去吗?他的境界转换了,时空转换了,现在科学家也明白这个事实。
【菩萨平等,无有先此后彼等分别心,如电光照物,无彼此先后分别。】
确实没有彼此,菩萨心地清净,没有人我是非;若有人我是非,你没有离开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你没离开。没有离开四相的,决定是六道凡夫;换句话说,你没有离开六道轮回。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,如果你现在是非人我这个念头没有了,现在你确实已经不在六道轮回之中。你身还在人间,每天还跟我们大家一块过日子,没错,但是是两个不同境界。有这个念头的,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的,这是六道众生;没有这个念头的,就是经上讲的乘愿再来的菩萨。乘愿再来有两种,一个是他方世界修行证果再来的,一个是在此地断了烦恼,马上就是。你还留这个身在此地,那是生死自在,你还留这个身在世间,就是乘愿再来,境界完全不一样!实在讲差别是在一念之间,所以说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那个屠刀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只要你放下,你就不是六道凡夫,六道轮回与你已经不相干。所以确实,他心里没有彼此、没有先后、没有分别,『如电光照物』一样。下面这一段:
【智度论曰,夺慧命,坏道法功德善本,是故名为魔。】
这个解释非常好,让我们仔细去观察,重新去认识什么是『魔』,魔在哪里?『夺慧命』,慧命是智慧,真实的智慧,夺是比喻,凡是妨害你智慧的,这是魔。智慧从哪里来的?智慧是从清净心来的,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。而清净心的本身,没起作用的时候,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如理智,如理智是智慧没起作用,般若无知;起作用的时候,无所不知。换句话说,它障碍你清净心,让你心不清净,这是魔。『坏道法功德善本』,这又举了三桩事情,「道法」是修道的方法,障碍你修道的方法,破坏你修道的方法,这是魔;障碍你修功德,这是魔。功德跟福德不一样,功德是什么?持戒有功夫了,功是功夫,得定就是德;修定有功了,开智慧就是德。所以功德是因果关系,功夫是因,德是果。
我们举三学这个例子非常明显,譬如说持戒,持戒很严,但是没有功夫,为什么说没有功夫?没有得到定。有人戒律很严,戒律持得很好,但是没有功夫,原因在哪里?原因是没有离开妄想执著。他持戒很好,自己就觉得不错了,生起傲慢心,瞧不起别人,看到别人破戒,别人不持戒。常常见别人的过失,他心不清净,他不能得定。这个持戒得人天的福报,这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,不能得定。持戒要能够得定,那个持戒就有功,持戒算功德;持戒不能得定,持戒不能说功德,是福德。所以要看他的结果,结果得定了,他持戒是功德。定要不能开慧,那定不能算是功德,定也是福德;定要开慧了,定是功德。功德跟福德有很大的差别。
如何能够修「功德」?六祖大师说得很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就行了。一定要晓得修行是修我自己,不是修别人,如果拿佛法理论、戒律做一个标准到处去量别人,你就错了。这个人如法不如法、那个人如法不如法,你就错了,为什么?你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;换句话说,你佛法再通达,你讲经讲的天花乱坠,你还是搞六道轮回,你出不了三界。你要想真正成就功德,一定要记住祖师这句话,不见世间过。要晓得佛所制定的戒定慧是为我一个人的,不干他人之事,你才能得定。别人持戒不持戒与我不相干,我不必去过问他,不必去分别他,问题我自己有没有持戒,不要管别人的,你的心才能够定,你才会得到定;因戒生定,这才能得到定。要拿戒律的标准到处去量人,你决定不能得定,那就是魔。前面我们讲的四种魔,烦恼魔现前,到处去衡量别人是烦恼魔,你在这里头起分别妄想执著,破坏你的功德。
底下讲了个「善本」,这个讲得更粗浅,破坏你所有的善法,你想修善都不能成就。善的根本,世间善本有三个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这三善根。换句话说,引诱你起贪心的,这是魔;引诱你发脾气、瞋恚的,这是魔;使你不开智慧,愚痴的,这是魔,贪瞋痴!你想想我们四周、周围,哪些人哪些事情天天叫我们生烦恼,统统是魔!你在家里面,你的父母、你的子女,是不是天天叫你发脾气,天天叫你搞贪瞋痴,这都是魔!不能不觉悟。六道凡夫生活在魔掌之中,不晓得哪个是魔。走到外面,那个花花世界,样样东西都在那里诱惑你,叫你起贪瞋痴慢,全是魔,但是自己不晓得。出世间法的善本只有一个,精进,换句话说,障碍你精进,叫你懒惰、散慢的,那是魔。
所以魔的意思我们要很清楚、很明白,魔的境界我们要认识得清清楚楚,才不会上魔的当;使自己的智慧、道法、功德、善本没有任何障碍,你在这一生当中才能成就。如果你不认识,你如何能脱离魔掌?修道人天天与魔为伴,你的道业还能成就吗?你的同参、道侣都是魔,不是佛。由此可知,佛是帮助你开智慧,成就你的道法功德善本,这种同参是佛菩萨、是善知识。如果与这个相违背的,你就晓得这个同参是妖魔鬼怪。九十六:
【止观五曰,一切凡夫,未阶圣道,介尔起计,悉皆是见。】
此地讲的『见』,就是见思烦恼,是妄想执著当中错误的见解。『一切凡夫,未阶圣道』,你没有能够达到圣人之道,此地的圣道,在小乘讲是阿罗汉。阿罗汉已经破见思烦恼,证得正觉,他的觉称之为正觉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翻作无上正等正觉,阿罗汉得到正觉,这就是证得圣道了。菩萨称为正等正觉,由此可知,他们这些人永远不会有见思烦恼现前。他们确实如《金刚经》上所说,离四相、离四见,不再执著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不但不执著这些事相,连这些念头都没有,都不会再起,这才叫做菩萨。所以『介尔起计』,「介」是很小、很微,生起计较,就是分别执著的念头,起一点点这个念头,都落在见惑里面,那就是六道凡夫。我们自己要想测验自己的功夫、测验自己的境界,从哪些地方测验?从这个地方是最好的测验方法。我们在生活当中、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,会不会起这个念头?当然会起,如果不起这个念头,你已经是菩萨,你绝不是凡夫了。
起这个念头,自己要冷静的去反省、观察,如果起这个念头少了,不像从前那么多,少了,力量弱了;也就是固执不像以前那么坚固,现在虽有,比从前淡薄很多,这都是你功夫进步了,你的修持得力了。假如这一反省,我们妄想执著、是非人我并没有减轻,或者反而比从前更严重,那就说明你经念得再多、你佛念得再多,并没有功夫,你境界没转过来。经、佛念的再多,就是古人所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你修学不如法,不如理、不如法,自己得不到真实受用,那你所修的,可以说都变成福报,这一点不能不知道。
【大乘义章五曰,推求说之为见。】
这是对於『见』的另一个说法。『推求』是见惑,我们今天讲的设想、研究,都落在见里头。所以佛法叫参究,不叫研究,研究落在见里面。参究是什么意思?离心意识叫做参。意是分别是执著,第六意识是分别,第七识是执著,第八识是落谢影子。离心意识就是离第八识、第七识、第六识,也就是不用妄想分别执著,那就叫参。如果里面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不叫参,我们世间法叫研究,研究是用心意识,参究不用心意识,差别在此地。大乘佛法,不仅仅禅宗讲参,教下也是要用参,乃至於我们念佛法门还是讲求的参,也就是离心意识,我们才能够离四相离四见,三昧就很容易成就,念佛三昧,一心不乱就不难得到。所以推求不是个好事情,但是世间人都用这个方法,用思惟、用研究、用思考,都用这个。无论干什么都用这个心,这是《楞严经》上,阿难答覆释迦牟尼所问的,用的什么心?都是用这个心,能够思惟、能够想像的,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心,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妄想,不是真心。底下一段说:
【华严经曰,我慢溉灌,见网增长。】
这个『见』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《金刚经》说得好,总说了,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,总不外这四大类,四大类包括尽了。『网』是比喻,每一类里面它的范围实在是无限的深广,像罗网一样,重重密布。「见纲」不但没少,天天在增长,为什么会增长?佛说得太好了,『我慢』。所以,慢是根本烦恼,仅次於贪瞋痴,贪瞋痴叫三毒,贪瞋痴后面就是慢,傲慢。傲慢,一切众生哪一个没有?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,《百法明门》里面讲的六个根本烦恼。这六个根本烦恼俱生的,不是这一生的,而是生生世世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气,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承认。承认就是知道自己有这个病,知道有这个病,我才会求医、才会对治。如果不承认,有病不以为自己有病,到病重的时候没有法子医疗。所以这六种根本烦恼一切众生各个具足,你如果没有,没有,你就决定不是凡夫;没有,你决定不会入六道轮回。所以,「慢」这个习气不能不断。
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把对治我慢的方法排在第一位,你就晓得这个问题的严重。用什么方法对治?礼敬。你看普贤十大愿王,第一是礼敬诸佛,礼敬是对治我慢的。世间法里面,孔老夫子讲礼,我们看《礼记》,《礼记》打开第一篇第一句话,「曲礼曰,毋不敬」,就是一切恭敬。世间圣人教人的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常常保著恭敬心。为什么要修恭敬?破我慢的,对治我慢的烦恼,我慢要不对治,这个「见网」必定是天天在增长,你要想在道业上成就,就非常困难。
我们今天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五十三面,倒数第七行,从第九十一段看起。好像前面一段我们没有讲完是不是?前面这段上一次没有讲完,时间到了。好,我们从九十段看起好了。
【会疏曰,菩萨有二种智,能为一切修行本。】
这两句话很重要,说明佛法的修学完全是智慧,离开智慧就不是佛法。佛这个字,它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,不觉就迷了,智慧开了才觉悟。所以佛菩萨他们的受用就是圆满的智慧,尤其是如来果地上,确实是究竟圆满的智慧。学佛就是求智慧,学佛就是过智慧的生活,而不是过烦恼的生活。所以这两种智是一切修行的根本,也是修正迷惑、错误行为的根本。下面说了:
【何者为二,一谓如理智。】
前面虽然说过,此地重复也不妨,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。如理,理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的理体,称之为『如理智』,这是能够通达。底下讲:
【能照诸法本性。】
这个智慧就是如理智,它的别名很多,我们在经论上常常看到的,也称它作根本智,也称它作实智,就是真实。经上常讲真实智慧,这实智,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不是从外面来的。如理智在起用的时候,它的相状,底下两句说得很好。
【不一不异,不生不灭。】
此地只说了四个不字,《中观》里面讲八不,经论里面还有讲十四不,但是无论说的多少,理就是一个。一切诸法的体性,确实是『不一不异,不生不灭』的,这个道理很深,事也很难懂,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因为所有一切万象,实际上讲都是同时的,一异同时,生灭同时,没有先后也没有来去,这才是事实真相,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亲证的境界。凡夫看一切诸法有生有灭,有同有不同,实在讲都没有看到诸法的真相。唯有大菩萨,这个地方所讲的圆教初住、别教初地,所谓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他们见到了,这是他们的境界。由此可知,这『二种智』不是普通菩萨有的,法身大士才具备这二种智。
那我们怎么办?我们虽然没有智慧,但是要知道佛菩萨生活是怎么一回事情,我们应当向往、应当追求,应当向这个方向、目标努力去学习,这就对了。凡是与二种智相应的都称之为正行、正法;与二智相违背的,是迷惑颠倒,不是正法,标准在此地。佛法里面讲邪正、讲真妄,标准在这个地方。所以底下结论:
【是名通诸法性。】
这一段文就是解释经文里面的「通诸法性,达众生相」,解释这两句。根本智是通达法性。
【二谓如量智,能照众生殊相,迷悟凡圣各异,是名达众生相。】
『如量智』就是后得智,后得是对根本讲的。得到根本智之后,根本智用在日常生活上叫做后得智,也叫做权智。权是对实讲的,前面是实,真实的,这是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称之为权,称它作权智。这是如理智起作用,起作用是『能照众生殊相』,殊是差别,九法界的众生,菩萨、缘觉、声闻,六道各个不相同,殊就是不相同。十法界依正庄严,在事相上都不一样,迷是六凡,悟是四圣,『凡圣各异』。迷里头有六道,我们称六道凡夫;悟的里面有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称为四圣。六凡四圣法界,这叫十法界,合起来十法界,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。对於这些事相、因果里面的变化,因缘果报都能通达明了,这叫『达众生相』,达是通达。
《般若经》上将这两种智慧,常常用一句话说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,无知就是如理智,无所不知就是如量智。诸位要晓得,这两种智是一不是二,如果要是二,那就错了。契入到高级的佛法,佛门当中有句话,也许诸位同修都听说过,也都能说得出来,「万法归一」。这句话意思非常深、非常广,几时你要亲证到万法归一,那就恭喜你,你入了一真法界,你已经脱离了六道、十法界,入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里面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在这个境界当中,所以一真法界也叫不二法门。我们今天为什么入不了?我们都落在二、三里头,你看说了如理智、如量智,一定是看作两个,不晓得它是一个。要是我们拿这个话去问禅宗六祖能大师,他一定跟你说,如理智、如量智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,他一定跟你这样讲。
印宗不是问他吗?印宗问了一个解脱、禅定,问他在黄梅的时候,五祖对於禅定、解脱怎么个讲法?他的回答就是禅定、解脱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,二就不是佛法。你才晓得什么叫做万法归一。这就是所有一切世出世间法都是不二,你这才能契入到一真法界。道理在哪里?还是《华严经》上那一句老话,佛说了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我们心里心目当中有个二、有个三,就是迷惑颠倒。离开一切妄想执著,不就是一了吗?你才真正能入不二法门,尽虚空遍法界,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不二,这才真正万法归一的样子,我们能够体会少分。
因此,学佛最容易入门的人,这个入门就是入一真法界,入不二法门,一种是上根利智,绝顶聪明智慧的人,一闻佛法,他就契入。换句话说,妄想执著他就舍掉了。另外一种人,是下愚之人,愚不可及,佛教他一个方法,他绝对没有分别、决定没有执著。叫他念佛,就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到底,他没有妄想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。所以念个两年、三年,人家能够站著往生,能够预知时至。什么原因?他入不二法门,他就是一句老实念,把他的妄想分别执著念掉,没有了。这两种人都是少数,少数又少数,过去李炳老常讲,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。大多数人,我们今天讲是知识分子,知识分子麻烦就大了。你看本来是智,如理智、如量智,智没有了变成识,佛法是叫我们转识成智,知识分子是转智成识。他的妄想特别多,分别执著特别重,这是佛最难度的一类众生。
实在说难度也不怕,我们知道,所谓上根利智、所谓下愚的老实人,说实在他们也是多生多劫累积的善根福德,这一生当中遇到缘才能成就的。如果没有过去生中累积的善根福德,他上上根从哪来的?由此可知,佛法讲修行证果要经历无量劫,这句话并不是假话。这是我们应当要理解的,应当要知道这些事实真相,然后才晓得我们学的是什么、我们求的是什么、我们希望得的是什么?那修学才能够相应,才能得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。我们看底下一段。
【甄解曰,能游无量佛土,兴供养云,故云供养诸佛。】
《甄解》这段话也是说的法身大士,若不是法身大士,没有这个能力。而克实而论,唯独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才能够承当。因为即使是圆教初住菩萨、别教初地菩萨,也没有能够『游无量佛土』,他还没有这个能力。他能够游历几十个佛国土、几百个佛国土、几千个佛国土,行,他还有这个能力;无量佛国土,他没有这个能力。佛在大乘经上常说,若有能力游历无量佛土,通常讲的是八地菩萨,七地、八地;七地是远行地,就有这个能力,八地是不动地。绝对不是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的,初住菩萨才破一品无明;七地菩萨,四十一品无明已经破了三十七品,他能力大了,才能够「游无量佛国土」。但是,西方极乐世界非常特殊,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,可能一品烦恼都没有断,实在说他是凡夫,但是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威神加持,他就有能力遍游无量佛土。换句话说,他的能力、作用几乎等於十地菩萨,等於等觉菩萨,这是弥陀威神加持给他的,所以他能够『供养诸佛』,『兴供养云』。
佛经里面这个「云」字用得非常之多,这个字就表示如《金刚经》上所说,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表示虽供养,那个心非常清净,绝没有著相,不但没有著相,念也不著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离四相、离四见。离相离念而修供养,就像云一样,云代表非有非无。我们在远处看到云彩一朵一朵的,接近之后就没有了,所以它代表的是非有非无。事上有供养,心地里没有痕迹,所以称之为云,这才是如法的供养。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,不是凡夫所修的这些事相,凡夫修行都有执著,著相。
【维摩经曰,虽知诸佛国,及与众生空,而常修净土,教化於群生。】
诸佛菩萨、法身大士,他们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好,「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」,这就是『虽知诸佛国,及与众生空』,「诸佛国」是指一真法界,「众生空」是指的十法界。不但十法界相有体无,因缘生法,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这十法界的情形,而一真法界也是缘起的,这个事情太清楚了。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来的?你们读了《无量寿经》,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建的,缘起的,不是本来有的。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到现在才十劫,时间并不算很长。凡是缘起皆是性空,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,这个定律是不会改变的,缘起一定是性空,缘起一定是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一切诸法都是缘起的。
虽然这些理、事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『而常修净土,教化於群生』,他并没有消极,并没有说这是假的,假的算了,不要做了,没有这个说法。他还更积极、更认真努力在做。诸佛菩萨哪一个不修净土?此地这个净土不一定是西方极乐世界,这是广义的,所有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修净土,净土是佛法唯一的目的。我们修行是不是修净土?如果不是修净土就错了,你就得不到净土。净土不仅在西方,在现前。正如同经上所说,心净则土净,我们修行修什么?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个法门,都是修的清净心。心净则佛土净,只要你心清净,你的身就清净,你居住的环境、世界就清净。也许你说现在世界这样的乱,染污这样的重,哪来的清净?说实在的话,是你心不清净,你的心如果清净,你看现前这个世界是清净的,境随心转!我们心里面有分别、有执著、有是非人我、有贪瞋痴慢,这个境界怎么可能清净?怎能不污染?所以,我们自己学佛要晓得修的是什么?修到清净心,就转变现实的环境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一切诸佛菩萨,你要问他修什么?总而言之,就是常修净土,自己修,教化众生是帮助有缘的众生修净土。等到你心地清净了,自然感应佛菩萨来帮助你、来指引你。一切净土当中,最殊胜的是弥陀净土,所以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。
这一句经文也明白的告诉我们,不一不异,空有不二,知佛国及众生空,下面常修、教化这是有,空有不二,不二就契入了一真。可见得大乘教义,一切经论里面处处显示,要紧的是我们能够细心去体会。然后才晓得在生活当中如何的修学、如何去摄取,成就无量功德利益。
【唯识论十云。】
这个十是第十卷。
【神力难思,故能化现。】
『神力』就是常讲的神通道力,不可思议。所以他能够变化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众生心里有感,诸佛菩萨就有应,感应道交。如《普门品》里说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,他能够随众生的意思变化,这个力量是神通道力,不可思议。
【会疏曰,电光有四义。】
佛经论中,用『电光』做比喻的很多,我们常常能够读到。凡是读到电光的比喻,总不外乎这四个意思,这四个意思等於是总解释电光,电光有四义。
【一速疾义。】
就是快速,它的时间非常短暂,所以《金刚经》上也用它来做比喻,「如露亦如电」。《金刚经》上总共有六个字的比喻,梦幻泡影露电六个字,每个字比喻一桩事情,梦是总的比喻,底下这五个字是分别。幻比喻虚空,虚空不是实在的,如幻;泡比喻国土,诸佛国及众生空;影比喻众生的身体,没有一样是真实的;露跟电是比喻它存在时间的短暂。为什么用两个字比喻?一个是相续相,把相续相的存在比喻作露,露水的时间长一点;而电则表示刹那生灭的现象,刹那生灭。所以这是『速疾』的意思。第二个:
【二破暗义。】
闪电,虽然它光的时间很短,但是它的光很强烈,能够照明黑暗。因此,即使短暂的刹那,也非常可贵。第三:
【三不住义。】
『不住』是它不会停,不会停止在那里,立刻它就消失了。
【四无分别义。】
这刹那的闪光它是遍照的,没有分别我照这个,不照那个,它没有分别心。所以表这四个意思。
【菩萨一念一时,普至十方世界,上供养诸佛,下利益众生,无有出入前后相,如电速疾。】
在这里,「犹如电光」是比喻菩萨供养诸佛,教化众生,用电光四个意思来比喻,这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、应当要向往的。上供诸佛,下利众生,我们怎样供养诸佛?「行愿品」里面教给我们很多,我们只要修一条就行了。《大华严经》上常讲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它是圆融具德的。一修一切修,我们只要修一条,就一切都具足。修哪一条?「如教修行供养」,普贤菩萨法供养里面讲了七条,第一条如教修行供养。佛教给我们怎么做,我们就照做,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,我们决定就不做,你能够依教奉行,就是上供诸佛。这一条做到了,《华严经》上所讲无量的供养法门,你全部都修到了,一修一切修。
利益众生就是教化众生,教化众生当中,最要紧的是读诵、书写、为人演说,佛这个开示我们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读到。受持就是如教修行,这是供养诸佛,真供养!书写是流通经法,就是现在印经。读诵是自利利他,这个意思前面都讲得很多。为人演说里头最重要的,是我们自己如教修行,做出一个样子来给众生看,教化众生。演是表演,我们在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样的心,怎样说话,表演给众生看,这叫身教,讲经说法是言教,身教比言教还要重要!所以,言跟说是两桩事情,都是教化众生的。
自行化他,『无有出入前后相,如电速疾』,这是电光表的第一个意思。从这句话我们就晓得,这个菩萨确实是已经入不二法门,实实在在他是在一真法界里。一真法界在哪里?他在哪里一真法界就在哪里。刚才讲了,境随心转,他心里头已经没有妄想执著,所以他住的是一真法界。我们两个人靠得紧紧坐在一起,我有分别妄想,我住在十法界里,他住一真法界里,我们对於境界看法确实不一样。他看一切境界非空非有,我们看这个境界有空也有有,看法完全不一样,确实证明了境随心转。由此可知,境绝不是真实的,真实的,怎么能随人的心转?所以境界是梦幻泡影,它能够随众生心变现。这是说他没有出入前后相。
【菩萨能照诸佛会,能破众生暗,如电破暗。】
这是电光第二个意思。菩萨能够参与诸佛的法会,诸佛法会都是讲经说法的大会,教化众生的场合,菩萨能参与,也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。这个意思,就如闪电的光明照破黑暗的意思一样。
【菩萨能化无量身应现微尘刹,无有住处,无有朕迹,如电激空中,无所从来,去无定迹。】
这是电光的第三个意思,不住。菩萨不住身相,也不住色相,所以他得到大自在。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,他『能化无量身』,十方世界,哪个地方有众生感他就有应,同时感他就同时应,他有无量无边身,确实没有数字。这个现象也很难体会,现身无量,现刹无量,刹是场所。可是现在我们从科技里面能够体会到,譬如电视,一个电视台设在这个地方,我们现场里面的状况就能够向全世界广播。哪个地方有电视机打开,这个画面就现前,就像菩萨化无量身,现无量刹,有一点接近,有一点彷佛的样子。我们今天能做到,是借重科学技术,借重这些机器,菩萨不需要这么麻烦。这种能力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,只要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真性,这个智慧能力就透出来,就起作用。我们凡夫听到这样的境界,这是不可思议的神通,而不知道这是自己的本能。我们这个能力,是被严重的妄想执著障碍住,妄想就是所知障,执著就是烦恼障,被这个二障障碍住,所以不能现前。
这些大菩萨、法身大士,他们见思烦恼破了,尘沙烦恼破了,无明也破一品,所以他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能现前,他就起作用。就有这个能力,化无量身,『现微尘刹』,没有住处,有住处他就有执著、就有分别了,没有住处。没有痕迹,就像电流在空中一样,像我们现在广播,广播电台,无论是电视台、是广播电台的这些电布满了虚空,所以是『无所从来,去无定迹』,没有来去。电视台距离我们几百里、几千里,我们电视频道拨对了,画面就现前,你说它有来有去吗?菩萨在十法界供佛度生,就像这个样子,没有来去。我们念佛人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古德给我们说「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」,这个话我们听到很难理解。生是决定生,为什么去没去?没去怎么能生?佛明明跟我们讲,我们娑婆世界去西方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国土,怎么说没去?实在我们现在逐渐明白了,是境界的转换,时空的转换;如果再不明了,就是电视画面频道的转换。这个频道是六道轮回,再拨一个频道是西方极乐世界,真的,画面完全不一样,还在一个萤幕上,不是没去吗?他的境界转换了,时空转换了,现在科学家也明白这个事实。
【菩萨平等,无有先此后彼等分别心,如电光照物,无彼此先后分别。】
确实没有彼此,菩萨心地清净,没有人我是非;若有人我是非,你没有离开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你没离开。没有离开四相的,决定是六道凡夫;换句话说,你没有离开六道轮回。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,如果你现在是非人我这个念头没有了,现在你确实已经不在六道轮回之中。你身还在人间,每天还跟我们大家一块过日子,没错,但是是两个不同境界。有这个念头的,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的,这是六道众生;没有这个念头的,就是经上讲的乘愿再来的菩萨。乘愿再来有两种,一个是他方世界修行证果再来的,一个是在此地断了烦恼,马上就是。你还留这个身在此地,那是生死自在,你还留这个身在世间,就是乘愿再来,境界完全不一样!实在讲差别是在一念之间,所以说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那个屠刀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只要你放下,你就不是六道凡夫,六道轮回与你已经不相干。所以确实,他心里没有彼此、没有先后、没有分别,『如电光照物』一样。下面这一段:
【智度论曰,夺慧命,坏道法功德善本,是故名为魔。】
这个解释非常好,让我们仔细去观察,重新去认识什么是『魔』,魔在哪里?『夺慧命』,慧命是智慧,真实的智慧,夺是比喻,凡是妨害你智慧的,这是魔。智慧从哪里来的?智慧是从清净心来的,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。而清净心的本身,没起作用的时候,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如理智,如理智是智慧没起作用,般若无知;起作用的时候,无所不知。换句话说,它障碍你清净心,让你心不清净,这是魔。『坏道法功德善本』,这又举了三桩事情,「道法」是修道的方法,障碍你修道的方法,破坏你修道的方法,这是魔;障碍你修功德,这是魔。功德跟福德不一样,功德是什么?持戒有功夫了,功是功夫,得定就是德;修定有功了,开智慧就是德。所以功德是因果关系,功夫是因,德是果。
我们举三学这个例子非常明显,譬如说持戒,持戒很严,但是没有功夫,为什么说没有功夫?没有得到定。有人戒律很严,戒律持得很好,但是没有功夫,原因在哪里?原因是没有离开妄想执著。他持戒很好,自己就觉得不错了,生起傲慢心,瞧不起别人,看到别人破戒,别人不持戒。常常见别人的过失,他心不清净,他不能得定。这个持戒得人天的福报,这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,不能得定。持戒要能够得定,那个持戒就有功,持戒算功德;持戒不能得定,持戒不能说功德,是福德。所以要看他的结果,结果得定了,他持戒是功德。定要不能开慧,那定不能算是功德,定也是福德;定要开慧了,定是功德。功德跟福德有很大的差别。
如何能够修「功德」?六祖大师说得很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就行了。一定要晓得修行是修我自己,不是修别人,如果拿佛法理论、戒律做一个标准到处去量别人,你就错了。这个人如法不如法、那个人如法不如法,你就错了,为什么?你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;换句话说,你佛法再通达,你讲经讲的天花乱坠,你还是搞六道轮回,你出不了三界。你要想真正成就功德,一定要记住祖师这句话,不见世间过。要晓得佛所制定的戒定慧是为我一个人的,不干他人之事,你才能得定。别人持戒不持戒与我不相干,我不必去过问他,不必去分别他,问题我自己有没有持戒,不要管别人的,你的心才能够定,你才会得到定;因戒生定,这才能得到定。要拿戒律的标准到处去量人,你决定不能得定,那就是魔。前面我们讲的四种魔,烦恼魔现前,到处去衡量别人是烦恼魔,你在这里头起分别妄想执著,破坏你的功德。
底下讲了个「善本」,这个讲得更粗浅,破坏你所有的善法,你想修善都不能成就。善的根本,世间善本有三个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这三善根。换句话说,引诱你起贪心的,这是魔;引诱你发脾气、瞋恚的,这是魔;使你不开智慧,愚痴的,这是魔,贪瞋痴!你想想我们四周、周围,哪些人哪些事情天天叫我们生烦恼,统统是魔!你在家里面,你的父母、你的子女,是不是天天叫你发脾气,天天叫你搞贪瞋痴,这都是魔!不能不觉悟。六道凡夫生活在魔掌之中,不晓得哪个是魔。走到外面,那个花花世界,样样东西都在那里诱惑你,叫你起贪瞋痴慢,全是魔,但是自己不晓得。出世间法的善本只有一个,精进,换句话说,障碍你精进,叫你懒惰、散慢的,那是魔。
所以魔的意思我们要很清楚、很明白,魔的境界我们要认识得清清楚楚,才不会上魔的当;使自己的智慧、道法、功德、善本没有任何障碍,你在这一生当中才能成就。如果你不认识,你如何能脱离魔掌?修道人天天与魔为伴,你的道业还能成就吗?你的同参、道侣都是魔,不是佛。由此可知,佛是帮助你开智慧,成就你的道法功德善本,这种同参是佛菩萨、是善知识。如果与这个相违背的,你就晓得这个同参是妖魔鬼怪。九十六:
【止观五曰,一切凡夫,未阶圣道,介尔起计,悉皆是见。】
此地讲的『见』,就是见思烦恼,是妄想执著当中错误的见解。『一切凡夫,未阶圣道』,你没有能够达到圣人之道,此地的圣道,在小乘讲是阿罗汉。阿罗汉已经破见思烦恼,证得正觉,他的觉称之为正觉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翻作无上正等正觉,阿罗汉得到正觉,这就是证得圣道了。菩萨称为正等正觉,由此可知,他们这些人永远不会有见思烦恼现前。他们确实如《金刚经》上所说,离四相、离四见,不再执著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不但不执著这些事相,连这些念头都没有,都不会再起,这才叫做菩萨。所以『介尔起计』,「介」是很小、很微,生起计较,就是分别执著的念头,起一点点这个念头,都落在见惑里面,那就是六道凡夫。我们自己要想测验自己的功夫、测验自己的境界,从哪些地方测验?从这个地方是最好的测验方法。我们在生活当中、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,会不会起这个念头?当然会起,如果不起这个念头,你已经是菩萨,你绝不是凡夫了。
起这个念头,自己要冷静的去反省、观察,如果起这个念头少了,不像从前那么多,少了,力量弱了;也就是固执不像以前那么坚固,现在虽有,比从前淡薄很多,这都是你功夫进步了,你的修持得力了。假如这一反省,我们妄想执著、是非人我并没有减轻,或者反而比从前更严重,那就说明你经念得再多、你佛念得再多,并没有功夫,你境界没转过来。经、佛念的再多,就是古人所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你修学不如法,不如理、不如法,自己得不到真实受用,那你所修的,可以说都变成福报,这一点不能不知道。
【大乘义章五曰,推求说之为见。】
这是对於『见』的另一个说法。『推求』是见惑,我们今天讲的设想、研究,都落在见里头。所以佛法叫参究,不叫研究,研究落在见里面。参究是什么意思?离心意识叫做参。意是分别是执著,第六意识是分别,第七识是执著,第八识是落谢影子。离心意识就是离第八识、第七识、第六识,也就是不用妄想分别执著,那就叫参。如果里面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不叫参,我们世间法叫研究,研究是用心意识,参究不用心意识,差别在此地。大乘佛法,不仅仅禅宗讲参,教下也是要用参,乃至於我们念佛法门还是讲求的参,也就是离心意识,我们才能够离四相离四见,三昧就很容易成就,念佛三昧,一心不乱就不难得到。所以推求不是个好事情,但是世间人都用这个方法,用思惟、用研究、用思考,都用这个。无论干什么都用这个心,这是《楞严经》上,阿难答覆释迦牟尼所问的,用的什么心?都是用这个心,能够思惟、能够想像的,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心,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妄想,不是真心。底下一段说:
【华严经曰,我慢溉灌,见网增长。】
这个『见』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《金刚经》说得好,总说了,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,总不外这四大类,四大类包括尽了。『网』是比喻,每一类里面它的范围实在是无限的深广,像罗网一样,重重密布。「见纲」不但没少,天天在增长,为什么会增长?佛说得太好了,『我慢』。所以,慢是根本烦恼,仅次於贪瞋痴,贪瞋痴叫三毒,贪瞋痴后面就是慢,傲慢。傲慢,一切众生哪一个没有?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,《百法明门》里面讲的六个根本烦恼。这六个根本烦恼俱生的,不是这一生的,而是生生世世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气,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承认。承认就是知道自己有这个病,知道有这个病,我才会求医、才会对治。如果不承认,有病不以为自己有病,到病重的时候没有法子医疗。所以这六种根本烦恼一切众生各个具足,你如果没有,没有,你就决定不是凡夫;没有,你决定不会入六道轮回。所以,「慢」这个习气不能不断。
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把对治我慢的方法排在第一位,你就晓得这个问题的严重。用什么方法对治?礼敬。你看普贤十大愿王,第一是礼敬诸佛,礼敬是对治我慢的。世间法里面,孔老夫子讲礼,我们看《礼记》,《礼记》打开第一篇第一句话,「曲礼曰,毋不敬」,就是一切恭敬。世间圣人教人的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常常保著恭敬心。为什么要修恭敬?破我慢的,对治我慢的烦恼,我慢要不对治,这个「见网」必定是天天在增长,你要想在道业上成就,就非常困难。
我们今天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