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三十六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36
请掀开经本,第五十一面,倒数第三行:
【涅盘曰,度众生故,为说无上微妙法乐。】
这是《大涅盘经》里面所说的,这个意思很明显,也很好懂。
【嘉祥疏云,三有之苦,故云三苦。】
『三有』就是指的三界,三界为什么称之为三有?所谓欲界有、色界有、无色界有,「有」的意思,它有业因、有果报,没有办法离开业因果报,所以称之为三有。既有业因果报,当然就不能避免苦的感受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欲界,这三种苦统统具足,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。在色界天,色界有形色,因为他能够将烦恼伏住,他有定功的力量,伏住烦恼;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五欲,财色名食睡,这个意念他不会生起,伏住。因此,他没有苦苦,但他有坏苦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他的定力还是有时间性,虽然时间长,到时候他的定会失掉,失掉之后,他苦的感受就会现前。所以在色界,他有坏苦、有行苦。
三界最高的无色界天,我们也常讲作四空天,这是世间高级的凡夫。无色界,他不要身体的形状,我们现在一般人称为灵界,灵的世界。他没有身体,他也不需要居住的房舍,这个东西,有身体才需要它,没有身体当然就不需要,因此他坏苦也没有。我们有身体,身体会坏,有生老病死,有居住的房子,房子也会坏,他这些都没有,因此他坏苦也没有了。虽没有坏苦,但是他有行苦,行苦是什么意思?就是他这个境界不能永远保持,如果永远保持,他的问题就解决了,他不能永远保持。他的寿命最长,也就是说他定功最深,佛在经上讲,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寿命八万大劫,的确是很长的时间。八万大劫实在说,还是一个有限的时间,八万大劫到了,他的定力失掉,失掉之后,他的烦恼又起现行。所以种种苦他还是要感受的。因此,佛告诉我们三界皆苦,不过愈往上去,他苦受愈少,这是真的,愈往下,苦难就愈多。这是三界的状况,佛在经上讲「三界统苦」。
【甄解曰,如来大医王,能知其病,应病与药,治三有之苦,病有众多,法药亦多,故云诸法药。】
佛法当中,常常以这个做比喻,这个比喻实在讲非常有道理。一切众生实在说都是不正常的人,不正常就是病人,我们世间人哪一个不是病人?一餐饭没吃就饿了,饿就是病,吃饭就是吃药,就是治病的。一个晚上没睡得好,精神就没有了,也生病,所以饮食、睡眠都是治病的方法。诸位细细想想,你要能够不睡眠、不要饮食,你才算是一个健康的人;你一天到晚离不开药物,你就不是健康的人。佛确实看出一切众生都是病人,诸佛菩萨才是健康的人,诸佛菩萨不需要饮食,不需要睡眠,他精神饱满,幸福快乐,那是正常的人。佛菩萨是正常的人,众生是有病的人,佛教化众生,也就是给众生治疗这些病苦,所以说如来是大医王,能治众生的病。一切众生的病从哪里来的?这个病的状况要如何治疗?佛菩萨非常清楚,也就是他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知病,这是智慧,为众生治病,这是能力,他有智慧,他有德能。『应病与药,治三有之苦』,这就是救度六道的众生。病苦的根源,佛在经上讲,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而起的。因为有妄想,就变现出十法界,因为有执著,才有六道轮回。妄想的事太多了,无量无边的妄想,分别执著也太多了,所以说『病有众多』,这个「众多」确实没有法子来计算的。佛为了对治一切众生这些病苦的方法也非常之多,佛门里面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,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。八万四千确实有这个数字,这不是假设的,确实有这个数字,诸位查经典,查《佛学大辞典》上都有。它的根,根源就是妄想执著,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就是佛对治众生的『法药』,方法。我们如果明了、认识它,才知道佛法的好处,佛法是对治我们毛病、习气的,帮助我们破迷开悟,为我们解决问题的。明了之后,我们才欢喜、乐意的接受,认真努力的去学习。底下一段。
【秘藏记曰,菩萨初地乃至等觉,究竟迁佛果时,诸佛以大悲水灌顶,即自行圆满,得证佛果,是顶义也。】
底下这两段是解释「受灌顶记」,因为《无量寿经》的内容非常圆满,不仅仅是净土经典里面的一种,它的内容实在包括了禅宗,也包括了密宗。这一段属於密宗的教义,显宗里面没有讲灌顶的,密宗里头有灌顶。灌顶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、要明了。底下这一段也是:
【秘藏记钞七曰。】
《秘藏记》的『钞』是注解,第七卷里面说得很清楚,把灌顶两个字的意思说出来了。我们把它念下去,然后合起来讲。
【灌者,大悲护念义,顶者,佛果最顶义,诸佛护念,令至佛顶住,皆名灌顶也。】
所以『灌顶』的意思一定要清楚、要了解,什么叫做灌顶?在形式上,那是个仪式,仪式如果没有内容,那就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现在密宗在美国弘法相当兴盛,我们常常听到仁波切,这些密宗的上师传法、灌顶。仪式上虽然是用水弹在头顶上,那是个仪式,就如同显宗里面传授三皈、五戒一样,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做个仪式。仪式没有内容,这是假的、不是真的,一定要有内容,著重在实质;如果有内容没有形式,那还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由此可知,形式不重要,重要是真正的内涵。
「灌」是诸佛菩萨大慈悲护念众生,哪一尊佛菩萨不护念众生?由此可知,只要我们自己愿意接受,依教奉行,就得诸佛菩萨的灌顶。「顶」是最高的佛法,最高是叫众生成佛的方法。我们晓得在一切法门当中,能令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,无过於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念佛法门。由此可知,我们念这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就是十方诸佛如来护念我们。一切诸佛如来将成佛最究竟、最圆满的法门传授给我们,我们自己认真的受持,就是接受阿弥陀佛、一切诸佛如来的灌顶,我们自己还不知道。这是真灌顶。还要找一个人在你头顶洒一点水,认为这就是灌顶,这真是迷惑颠倒!所以,教义不能不明了,不明了那叫迷信,你受人欺骗,自己还不晓得,还以为自己受了灌顶。其实我们在讲经的时候常常提醒同修们,你们把《无量寿经》从头到尾念一遍,就是一切如来给你灌顶一次,你念两遍就灌顶两次。《无量寿经》太长了,《弥陀经》短,《弥陀经》念一遍,也是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。你懂得这个意思,你就明了,这不是假的。经义通达明彻,那你受持名号,声声名号都是诸佛如来给你灌顶,何必要去求人!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七十九段,意思就更容易懂得。
『菩萨初地乃至等觉』,这十一个位次,我们常讲的菩萨摩诃萨,这是摩诃萨,大菩萨,从初地到等觉是十一个位次。这十一个位次的菩萨,在《华严经》上说「始终不离念佛」。他们在以往可能修学种种不同的法门,但是证得初地之后,就完全舍弃以前所修的法门,统统念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,这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的。所以,我们看到所有学佛的人,无论他修学哪个法门,我们都非常欢喜。不要以为他没有修念佛法门,没有关系,等到他证得初地之后,他就会念阿弥陀佛。他现在不念,现在不相信,登地之后,他就相信了,他就会念了。为什么他要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?
『究竟迁佛果时』,这时候他要选择成佛的方法,成佛最快速、最稳当、最可靠的,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这是高度智慧的选择,现前他不愿意念佛,他没有这么高的智慧,不认识这个法门。我们今天选择这个法门,我们是不是有高度智慧?不见得。没有高度智慧,为什么也会选中这个法门?这是佛在经上说,虽没有智慧,但是你有福报,过去世无量劫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你才会选中这个法门。所以这是福德因缘选的,不是智慧。初地到等觉菩萨,说实在话他们是智慧的选择,我们是福德因缘的选择。正是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,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。三个条件统统具足,这一生决定是往生不退成佛;三个条件当中,如果有一条具足,这一生当中就有可能往生。
他们是究竟迁佛果时,『诸佛以大悲水灌顶』,大悲水灌顶,诸位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,不一定在形式上。这就是一切诸佛大慈大悲加持他,灌顶是加持的意思。说实在的,我们今天选择净土法门,深信不疑,以恳切的愿望求生净土,就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,跟经上讲的无二无别。『即自行圆满,得证佛果』,所以这『是顶义也』。地上菩萨如是,我们现前大众也没有两样,只要你真正做到信心不逆,这个境界自己可以能够感受得到。如果我们对於净宗法门,虽然选择了,但是信心不专、愿心不切,常常动摇,佛菩萨加持力量就达不到。不是他们的力量达不到,而是我们不能接受,我们的信愿若有若无,与佛菩萨加持的力量不能完全感应道交。所以问题是出在自己这边,不是在佛菩萨那边,佛菩萨那边永远没有问题的。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心,坚定求生的意愿。底下一段:
【憬兴云,圣说当果,令识因利,故云授记。】
这是解释『授记』两个字的意思。『圣说』是佛说,『当』是当来,就是你将来会得到的果报。而且将来的果报多半都是指成佛说的,预先告诉你,你在什么时候、在什么地方作佛。甚至於详细说明你成佛那时候的状况,佛都能够预先的说明,这叫「授记」,给你说明将来的果报。『令识因利』,因是指现在,你现在修行功德、利益,获得将来的果报。凡是佛在经上说这些事情,都叫做授记,佛跟菩萨授记。如果诸位细读《无量寿经》,你就明了,佛也给我们自己授记了,都在经文当中。一般人读经,实在讲粗心大意,把这样重要的经文疏忽了。像经典里面常讲的,往生不退成佛,这就是给我们授记。更明显的,《无量寿经》末后的一段,说明娑婆世界的众生,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批人,将来在西方世界修行功德圆满了,到他方世界去作佛,佛的名号都叫做「妙音如来」。这个授记就更明显,连佛号都给我们说出来了。为什么叫妙音如来?都是念阿弥陀佛成就的,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妙音。无量劫来,无量无边的世界,不知道有多少众生都是依这个名号成佛的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所以称之为妙音。这是授记的意思。
不仅仅是《无量寿经》,可以说佛讲一切大乘经,这样的说法很多。我们只要留意,世尊、诸佛无不是时时为我们自己授记,要紧的是我们自己要能够直下承当,这个利益就殊胜了。
【无量寿经起信论曰。】
这是彭际清居士造的,《起信论》是他的作品,解释《无量寿经》的。
【不度文殊智海,难入普贤行门。】
这一段文当中,这两句是总说。换句话说,要修普贤行,要先修文殊的智慧,没有高度的智慧,就没有法子修普贤行,普贤行是建立在圆满智慧的基础上。下面就说明了。
【以不能了知自心,一念圆顿,平等正性,凡圣共有,一际无差。】
这几句话说明了文殊智慧的总纲领,文殊智慧说了些什么?最要紧的,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,『了知自心』就是明心见性。六道凡夫不能了知,十法界里面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也不能了知,了知自心就超越十法界,所以十法界里的佛都不行。超越十法界,这个人就住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了知自心。所以禅宗里面有句话说,「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」,假如一个人认识自己的真心,大地无寸土,大地是讲三千大千世界,无寸土,没有了。这句话跟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上所讲的「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是一个意思。若人识得心,就是觉悟了,觉悟之后,大千世界没有了,觉后空空无大千。佛法教学主要的目的,就是教我们认识自己。那我们再要说,话不能不讲清楚,觉后空空无大千,是不是大千世界真的就没有了?不是这个意思,大千世界还在,一切众生还照常生活。怎么说没有了?自己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。没有是指这个,不是指形相没有了,现象在,你的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。为什么?事实真相彻底明了!这是真实究竟圆满的智慧现前,文殊般若。
『一念圆顿』,智慧开了,圆是圆满,顿是顿超,不需要经过长时间,一念就顿超。『平等正性,凡圣共有』,这个时候彻底通达明了一切众生、万事万法是平等的,里面没有差别,全是自性变现的。十法界依正庄严,都是自性变现出,离开自性,无有一法可得。所以在现象里面,虽然有凡有圣,可是在自性里面是平等一如,所以『一际无差』,没有差别。际是真际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「真实之际」。
【以不了故,所有愿行,悉不具足。】
为什么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不能修普贤行?没有见性的人,他有妄想、他有分别、他有执著,普贤行的特色,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。所以普贤行,行行都是圆满的,稍有分别执著,他的行决定不圆满。普贤行,佛在经上把它归纳为十大纲领,称作普贤十大愿王,实际上是他的行门的十大纲领。第一条「礼敬诸佛」,我们能不能做到?做不到,为什么做不到?没有文殊的智慧。也就是我们没有明心见性,我们对於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一定是有差别的眼光来看它,也就是不平等。不平等怎么能做到圆满的礼敬?所以我们修礼敬,可以说勉强说得上修菩萨行,一切大乘菩萨行,没有办法说是普贤菩萨行。普贤菩萨的心是清净的、平等的,没有差别的,我们对佛跟对菩萨、对众生,差别就很大。学佛的人见到佛像会顶礼,见到一个普通的人,看不顺眼,理都不理他,这哪里是礼敬诸佛?
何况普贤行里面,不但对一些有情众生是平等的礼敬,还对无情的众生。无情的众生,我们今天讲植物、矿物,乃至於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用的器具,桌椅板凳都是无情的,普贤行里面是平等的恭敬。我们有没有用对阿弥陀佛的恭敬心来对这张桌子?假如我们对阿弥陀佛跟对一张桌子的心不一样,那不是普贤行。所以,普贤的礼敬不容易修。
什么人修普贤行?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修的是普贤行,这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明心见性,都能够将妄想分别执著永远的断掉,他们的行才叫普贤行。底下说了:
【何以故,心外起修,即成有漏。】
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众生。十法界因为他没有见性,他的修行都是『心外起修』,与真心、与自性不相应,心外修法,这叫『有漏』。六道的凡夫,有漏就是有烦恼,六道里面烦恼重,有见思烦恼、有尘沙烦恼、有无明烦恼。四圣法界的凡夫,烦恼比六道轻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我们讲十法界的,十法界里面的佛。他们虽然见思烦恼舍掉了,但是尘沙烦恼没有断尽,他还有,无明烦恼一品都没有破,因此他也是有漏的,他比我们轻就是了。所以一定要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才说他漏尽了,才能够当普贤行门,他们所修的,可以说得上是普贤行门。
【以无边功德,不外自心,随顺真如,修一切法,则能具足无边功德。】
『无边功德,不外自心』,这是观念上的问题,见解上的问题,我们一定要有这个认识。无量无边的功德,大乘经上说得很多,「不外自心」,是自心本具的。既是自心本具的性德,修德上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如同念佛法门所说的,这是《观经》里面所讲的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是心是佛,是自性本具的佛果;是心作佛,现在念佛求生净土,是是心作佛。自心本来是佛,现在想作佛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这就是「无边功德,不外自心」。修德上重要,要『随顺真如,修一切法』,这两句是讲修德。关键的问题,是怎么样随顺真如,这是关键。我们今天随顺的是烦恼,不是随顺真如,所以不相应。
诸位同修,我们常常在讲席当中薰习,我们读的经不少,听的经也不少,问题就是我们健忘,常常把这桩事情给忘掉了,所以修行的功夫不得力。不得力就是在生活上得不到真正的享受,太健忘了。假如我们在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我们真正能够做到不分别、不执著,就是「随顺真如」。有分别心、有执著心,就有十法界、就有六道轮回;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就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就随顺真如。这个事情难,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做?实在说,诸佛菩萨已经做了个样子给我们看,教我们学习。最明显的是《华严经》上的五十三参,佛菩萨为我们做榜样,这样子里面有男女老少,各行各业,我们看了以后应当觉悟,知道自己怎么生活、怎么过日子、怎么工作、怎么处事待人接物。佛的确是慈悲到了极处,不但把道理给我们说清楚,方法说明白,而且还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。这就是十大愿王上讲的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就是此地讲的,随顺真如,修一切法。恒顺众生,自己不迷,众生迷惑,我们不迷,要随顺他的迷惑才行,在迷惑里面示现不迷惑的样子。我们举个例子来说,迷惑的样子是什么?贪瞋痴是迷惑,佛菩萨的示现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这就是做样子给迷惑众生看。世间人贪财,佛菩萨不贪财;世间人瞋恚、嫉妒,佛菩萨示现没有瞋恚、没有嫉妒;世间人示现的愚痴,佛菩萨表演的智慧,不愚痴。
我们读诵大乘,要时时刻刻从这些地方去领悟、去体会,然后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你能够随顺无贪无瞋无痴,就是随顺真如;如果还是随顺贪瞋痴慢,你就随顺烦恼,随顺烦恼的是凡夫,是六道众生。能够随顺无贪无瞋无痴,你就是随顺菩提,你随顺觉悟。修一切法,一切法就是日常生活,就是处事待人接物。所以,无量无边功德就在生活当中,真实的受用。这句话不是空话,不是玄谈,是实际上真实的受用,我们常讲幸福美满的生活。所以,要有智慧的观察,要有智慧的认识,然后你的行为,你的言行造作才成就无边功德。
底下一段,《智度论》里面的几句话,是解释「譬善幻师」。幻师在佛经里面常常看到,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魔术师,变魔术的。变魔术在古代就有,可能相当普遍,所以佛讲经常常举这个来做比喻。
【智度论曰,西方有幻术人。】
这个『西方』是讲印度,在古印度,会变魔术的人很多,所以佛常常用它来做比喻。
【一切皆能化现宫殿城郭廊宇。】
他能够变,变『宫殿』、变『城郭』,这是外面的环境,所谓物质环境,他能够变现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全是假的,不是真的,舞台上的表演。
【结巾为兔。】
这是手帕,连接起来他能变个兔子。
【竖带为蛇。】
腰带他够把它变成蛇。
【种种变现等。】
这个好懂。现在我们常常在电视里面看到,变魔术的,就是指这一类的,这是经上讲的『幻师』。
【宝积经曰,如幻师作幻,自於幻不迷,以知幻虚故,佛观世亦然。】
前面是《宝积经》里讲的,『幻师』就是魔术师。魔术师在变魔术,他自己很清楚全是假的。所以他不迷惑,不会把假的当作真的,他知道全是假的,『知幻虚故』。佛眼睛看世间,就像魔术师变的魔术一样,这个意思深了,世间如幻。《金刚经》末后一首偈子说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一切有为法就是指六道十法界。六道、十法界在佛与大菩萨眼睛里面是梦幻泡影,就如同魔术师变的魔术一样,没有差别。
这是佛说出六道、十法界的事实真相,我们听了很难理解,也不容易接受。为什么?我们是以幻为真,以虚为实,看错了、想错了,所以不能够明了事实真相。如果我们要想得到事实真相的彷佛,得到一点消息,要细细的去读大乘经论,你才能得到一点消息。什么时候能够见到事实真相?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,必须真的做到离相离念,佛在经上教给我们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这是教给我们生活的方法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就是此地讲的「随顺真如,修一切法」,经论里面所说的,话不一样,意思是一样的,境界是一样的。真正能做到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你才能见到事实真相。真相是什么?末后一首偈就是说明真相。十法界、六道的确是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这就见到真相了。
【起信论义记曰,法性者,明是真体普遍义,通与一切法为性。】
这几句话,一直到底下第八十九段,都是解释什么叫做『法性』,这个佛学的名词,在一切经论里面都可以看到法性是什么。而这几段的解释,解释的很好,言简意赅。《起信论义记》里面说,法性是『明是真体普遍义』,明是显明,在言教里面讲就是说明,事相里面讲,它是显明,教学里面讲是说明。是宇宙万有的真体,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论,宇宙万有的本体,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性。「普遍」,就是一切法,所以底下讲『通与一切法』,一切法它的体是共同的。也就是说一切法从哪个地方发生的?人从哪里来的?万物从哪里来的?山河大地从哪里来的?今天我们讲星球,从哪里来的?虚空从哪里来的?那个来处,就是体。所有一切万法,它的出生处是一个共同点,这个共同点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法性,都是依它而起的,都是从它这里变现出来的。性就是真心,也叫做本性,在哲学里面称之为本体,意思是相通的。
【唯识述记曰。】
《唯识述记》是窥基大师作的。
【性者体也,一切法体,故名法性。】
这个意思跟前面意思是相同的,说得简单、明了。
【大乘义章一曰,法之体性,故云法性。】
【嘉祥法华疏五曰。】
就是《法华经义疏》第五卷,里面说:
【法性即是实相,三乘得道,莫不由之。】
我们再把底下这一条念掉。
【止观一曰,法性名为实相,尚非二乘境界,何况凡夫。】
总合前面所说的意思,实在就是讲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法性,就是宇宙的本体。而实在讲,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自己本人。所以佛法与我们最为亲切,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是认识自己。无怪乎宗门所说,就是禅宗所讲的,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法性、实相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。大乘菩萨证果证的是什么?你见到了宇宙人生真相就叫见性,明心见性,见性就是见到法性,见到法性就是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,也就是见到宇宙人生的根源。它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,彻底明白、明了了,这叫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见性的人,我们就叫他佛,佛就是见性的人。法性也就叫法身,成佛叫证得法身,常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,证法身是什么意思?见到法性。
《止观》里面这个讲得好,『法性名为实相,尚非二乘境界,何况凡夫』。《止观》跟《法华疏》合起来看,三乘里面包括了二乘,声闻、缘觉虽然没见性,但是很接近。在天台家讲,他们所得到的是相似位,虽然不是真的,有一点像,相似。如果是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叫分证位,他证得了,但是没有圆满。到如来果地上,叫究竟位,究竟圆满了。这是《法华经》里面的意思。而《止观》的意思来的谨严,它说「尚非二乘境界」,《止观》里面意思完全是指分证位的菩萨。前面相似位都不能算,也就是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大士,所以不是二乘境界,何况凡夫。
这些事跟理我们都要认识,然后才知道我们学佛到底是学的什么?我们学佛究竟是为的什么?这两个问题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们学佛的方向就正确,目标就正确了,不会走岔路、不会迷失。为什么许多的人,学佛多年还是迷惑颠倒?说实在的话,他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,他怎么会有成就?没有方向、没有目标。真正明白人,真正觉悟的人,目标都是在明心见性。我们念佛,念佛的目标还是在明心见性,跟宗门没有两样,我们只是方法、手段不一样,方向、目标都是相同的,他们用参究的方法,我们用执持名号的方法。他们在一生当中想达到这个目标,而我们是一生当中,能达到这个目标最好,达不到没有关系,到西方极乐世界再达到,我们把达到这个目标分成两个阶段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会疏曰,菩萨有二种智,能为一切修行本,何者为二,一谓如理智,能照诸法本性,不一不异,不生不灭,是名通诸法性,二谓如量智,能照众生殊相,迷悟凡圣各异,是名达众生相。】
《会疏》这一段解释,解释得很好。这就是『通诸法性,达众生相』,解释这两句经文。这两种智也是一般所说的根本智与后得智,这是我们常常听讲的。『如理智』就是根本智,『如量智』就是后得智,根本智也叫实智,真实,后得智也叫权智,权巧方便。《般若经》上常说,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,无知就是「如理智」,无所不知就是「如量智」。由此可知,无知是智慧的本体,无所不知是智慧的映用,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,不起作用的时候无知。因此,我们要想得真实的智慧,要怎样修学?先修根本,像种树一样,树种下去,先长根、长本,本是它的主干,而后才有枝叶花果,枝叶花果是后得智,是权智。佛在一切经论都是这样教给我们的,可是我们自己不能体会佛的意思,我们今天的修学错了,我们是从枝叶上下手,不是从根本上下手。枝叶上下手,得的是什么结果?花瓶里面插的花,没根,很好看,几天就枯死了,它不是活的,它是死的。从根本上修是活的,根本上修什么?修无知,我们今天是要求知,是想现前要无所不知,结果是什么都不知道。
所以佛法修学,学般若,是从哪里学?从禅定里面学。佛的三学,把顺序跟我们讲得很清楚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智慧从哪里来?智慧是从定里面生的。戒是什么?戒是方法,你要遵守方法,要依照方法你才能够得定。定起作用,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由此可知,如理智就是甚深的禅定,如量智就是甚深禅定的起用,它起作用的时候,的确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因为定境突破了时空的障碍,时空有什么障碍?今天科学家发现的四度空间、五度空间、六度空间,乃至於无限度的空间,那就是时空的障碍。我们现在一般的凡夫,生活在三度空间里面,四度空间的状况我们都不晓得,不能突破。佛给我们讲六道、讲十法界,实在讲,就是这些不同度数的时空。佛菩萨在禅定当中能够突破,所以六道、十法界的情形他看得清清楚楚,他的障碍没有了。我们今天因为有障碍,诸天的生活状况我们不了解,鬼神的生活状况我们也不知道,不能突破这个空间。
科学家虽然知道了,证实确实有不同度数的时空存在,但是到现在都不晓得用什么方法来突破,找不到方法。佛法里是用定功,用禅定的方法来突破,这个非常有道理。因为这些种种不同的时空,这个现象是怎么来的?佛告诉我们,是从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。禅定的作用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,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,造成不同度数时空的因素没有了,所以他突破了,突破之后,称之为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里面不是没有十法界,不是没有,有!但是他障碍没有了,无论在哪一道,你都看得清清楚楚、都看得明明白白。这是真实的智慧,这是自己的本能。所以,菩萨这两种智是一切修行的根本,从凡夫修成圆满的佛果,不能离开这两种智。
这两种智里面最重要的是根本智,就是如理智,非常重要。得到如理智就超越了时空,时空界限统统突破,我们常讲的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。我们念佛的人,就用这一句佛号,这一句佛号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事一心不乱,念到理一心不乱。念到功夫成片并没有突破,念到事一心不乱,突破了一些,六道突破了,念到理一心不乱,十法界突破了。所以,念佛是修定,一定要懂得理论、要懂得方法。理论要不清楚,佛的方法你不能完全运用,因为你有疑惑。理论明白,佛教给你的方法你能够圆圆满满都用到,这样子就是所谓功夫得力;功夫能够得力,障碍很容易突破。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五十一面,倒数第三行:
【涅盘曰,度众生故,为说无上微妙法乐。】
这是《大涅盘经》里面所说的,这个意思很明显,也很好懂。
【嘉祥疏云,三有之苦,故云三苦。】
『三有』就是指的三界,三界为什么称之为三有?所谓欲界有、色界有、无色界有,「有」的意思,它有业因、有果报,没有办法离开业因果报,所以称之为三有。既有业因果报,当然就不能避免苦的感受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欲界,这三种苦统统具足,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。在色界天,色界有形色,因为他能够将烦恼伏住,他有定功的力量,伏住烦恼;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五欲,财色名食睡,这个意念他不会生起,伏住。因此,他没有苦苦,但他有坏苦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他的定力还是有时间性,虽然时间长,到时候他的定会失掉,失掉之后,他苦的感受就会现前。所以在色界,他有坏苦、有行苦。
三界最高的无色界天,我们也常讲作四空天,这是世间高级的凡夫。无色界,他不要身体的形状,我们现在一般人称为灵界,灵的世界。他没有身体,他也不需要居住的房舍,这个东西,有身体才需要它,没有身体当然就不需要,因此他坏苦也没有。我们有身体,身体会坏,有生老病死,有居住的房子,房子也会坏,他这些都没有,因此他坏苦也没有了。虽没有坏苦,但是他有行苦,行苦是什么意思?就是他这个境界不能永远保持,如果永远保持,他的问题就解决了,他不能永远保持。他的寿命最长,也就是说他定功最深,佛在经上讲,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寿命八万大劫,的确是很长的时间。八万大劫实在说,还是一个有限的时间,八万大劫到了,他的定力失掉,失掉之后,他的烦恼又起现行。所以种种苦他还是要感受的。因此,佛告诉我们三界皆苦,不过愈往上去,他苦受愈少,这是真的,愈往下,苦难就愈多。这是三界的状况,佛在经上讲「三界统苦」。
【甄解曰,如来大医王,能知其病,应病与药,治三有之苦,病有众多,法药亦多,故云诸法药。】
佛法当中,常常以这个做比喻,这个比喻实在讲非常有道理。一切众生实在说都是不正常的人,不正常就是病人,我们世间人哪一个不是病人?一餐饭没吃就饿了,饿就是病,吃饭就是吃药,就是治病的。一个晚上没睡得好,精神就没有了,也生病,所以饮食、睡眠都是治病的方法。诸位细细想想,你要能够不睡眠、不要饮食,你才算是一个健康的人;你一天到晚离不开药物,你就不是健康的人。佛确实看出一切众生都是病人,诸佛菩萨才是健康的人,诸佛菩萨不需要饮食,不需要睡眠,他精神饱满,幸福快乐,那是正常的人。佛菩萨是正常的人,众生是有病的人,佛教化众生,也就是给众生治疗这些病苦,所以说如来是大医王,能治众生的病。一切众生的病从哪里来的?这个病的状况要如何治疗?佛菩萨非常清楚,也就是他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知病,这是智慧,为众生治病,这是能力,他有智慧,他有德能。『应病与药,治三有之苦』,这就是救度六道的众生。病苦的根源,佛在经上讲,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而起的。因为有妄想,就变现出十法界,因为有执著,才有六道轮回。妄想的事太多了,无量无边的妄想,分别执著也太多了,所以说『病有众多』,这个「众多」确实没有法子来计算的。佛为了对治一切众生这些病苦的方法也非常之多,佛门里面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,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。八万四千确实有这个数字,这不是假设的,确实有这个数字,诸位查经典,查《佛学大辞典》上都有。它的根,根源就是妄想执著,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就是佛对治众生的『法药』,方法。我们如果明了、认识它,才知道佛法的好处,佛法是对治我们毛病、习气的,帮助我们破迷开悟,为我们解决问题的。明了之后,我们才欢喜、乐意的接受,认真努力的去学习。底下一段。
【秘藏记曰,菩萨初地乃至等觉,究竟迁佛果时,诸佛以大悲水灌顶,即自行圆满,得证佛果,是顶义也。】
底下这两段是解释「受灌顶记」,因为《无量寿经》的内容非常圆满,不仅仅是净土经典里面的一种,它的内容实在包括了禅宗,也包括了密宗。这一段属於密宗的教义,显宗里面没有讲灌顶的,密宗里头有灌顶。灌顶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、要明了。底下这一段也是:
【秘藏记钞七曰。】
《秘藏记》的『钞』是注解,第七卷里面说得很清楚,把灌顶两个字的意思说出来了。我们把它念下去,然后合起来讲。
【灌者,大悲护念义,顶者,佛果最顶义,诸佛护念,令至佛顶住,皆名灌顶也。】
所以『灌顶』的意思一定要清楚、要了解,什么叫做灌顶?在形式上,那是个仪式,仪式如果没有内容,那就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现在密宗在美国弘法相当兴盛,我们常常听到仁波切,这些密宗的上师传法、灌顶。仪式上虽然是用水弹在头顶上,那是个仪式,就如同显宗里面传授三皈、五戒一样,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做个仪式。仪式没有内容,这是假的、不是真的,一定要有内容,著重在实质;如果有内容没有形式,那还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由此可知,形式不重要,重要是真正的内涵。
「灌」是诸佛菩萨大慈悲护念众生,哪一尊佛菩萨不护念众生?由此可知,只要我们自己愿意接受,依教奉行,就得诸佛菩萨的灌顶。「顶」是最高的佛法,最高是叫众生成佛的方法。我们晓得在一切法门当中,能令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,无过於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念佛法门。由此可知,我们念这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就是十方诸佛如来护念我们。一切诸佛如来将成佛最究竟、最圆满的法门传授给我们,我们自己认真的受持,就是接受阿弥陀佛、一切诸佛如来的灌顶,我们自己还不知道。这是真灌顶。还要找一个人在你头顶洒一点水,认为这就是灌顶,这真是迷惑颠倒!所以,教义不能不明了,不明了那叫迷信,你受人欺骗,自己还不晓得,还以为自己受了灌顶。其实我们在讲经的时候常常提醒同修们,你们把《无量寿经》从头到尾念一遍,就是一切如来给你灌顶一次,你念两遍就灌顶两次。《无量寿经》太长了,《弥陀经》短,《弥陀经》念一遍,也是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。你懂得这个意思,你就明了,这不是假的。经义通达明彻,那你受持名号,声声名号都是诸佛如来给你灌顶,何必要去求人!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七十九段,意思就更容易懂得。
『菩萨初地乃至等觉』,这十一个位次,我们常讲的菩萨摩诃萨,这是摩诃萨,大菩萨,从初地到等觉是十一个位次。这十一个位次的菩萨,在《华严经》上说「始终不离念佛」。他们在以往可能修学种种不同的法门,但是证得初地之后,就完全舍弃以前所修的法门,统统念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,这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的。所以,我们看到所有学佛的人,无论他修学哪个法门,我们都非常欢喜。不要以为他没有修念佛法门,没有关系,等到他证得初地之后,他就会念阿弥陀佛。他现在不念,现在不相信,登地之后,他就相信了,他就会念了。为什么他要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?
『究竟迁佛果时』,这时候他要选择成佛的方法,成佛最快速、最稳当、最可靠的,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这是高度智慧的选择,现前他不愿意念佛,他没有这么高的智慧,不认识这个法门。我们今天选择这个法门,我们是不是有高度智慧?不见得。没有高度智慧,为什么也会选中这个法门?这是佛在经上说,虽没有智慧,但是你有福报,过去世无量劫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你才会选中这个法门。所以这是福德因缘选的,不是智慧。初地到等觉菩萨,说实在话他们是智慧的选择,我们是福德因缘的选择。正是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,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。三个条件统统具足,这一生决定是往生不退成佛;三个条件当中,如果有一条具足,这一生当中就有可能往生。
他们是究竟迁佛果时,『诸佛以大悲水灌顶』,大悲水灌顶,诸位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,不一定在形式上。这就是一切诸佛大慈大悲加持他,灌顶是加持的意思。说实在的,我们今天选择净土法门,深信不疑,以恳切的愿望求生净土,就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,跟经上讲的无二无别。『即自行圆满,得证佛果』,所以这『是顶义也』。地上菩萨如是,我们现前大众也没有两样,只要你真正做到信心不逆,这个境界自己可以能够感受得到。如果我们对於净宗法门,虽然选择了,但是信心不专、愿心不切,常常动摇,佛菩萨加持力量就达不到。不是他们的力量达不到,而是我们不能接受,我们的信愿若有若无,与佛菩萨加持的力量不能完全感应道交。所以问题是出在自己这边,不是在佛菩萨那边,佛菩萨那边永远没有问题的。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心,坚定求生的意愿。底下一段:
【憬兴云,圣说当果,令识因利,故云授记。】
这是解释『授记』两个字的意思。『圣说』是佛说,『当』是当来,就是你将来会得到的果报。而且将来的果报多半都是指成佛说的,预先告诉你,你在什么时候、在什么地方作佛。甚至於详细说明你成佛那时候的状况,佛都能够预先的说明,这叫「授记」,给你说明将来的果报。『令识因利』,因是指现在,你现在修行功德、利益,获得将来的果报。凡是佛在经上说这些事情,都叫做授记,佛跟菩萨授记。如果诸位细读《无量寿经》,你就明了,佛也给我们自己授记了,都在经文当中。一般人读经,实在讲粗心大意,把这样重要的经文疏忽了。像经典里面常讲的,往生不退成佛,这就是给我们授记。更明显的,《无量寿经》末后的一段,说明娑婆世界的众生,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批人,将来在西方世界修行功德圆满了,到他方世界去作佛,佛的名号都叫做「妙音如来」。这个授记就更明显,连佛号都给我们说出来了。为什么叫妙音如来?都是念阿弥陀佛成就的,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妙音。无量劫来,无量无边的世界,不知道有多少众生都是依这个名号成佛的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所以称之为妙音。这是授记的意思。
不仅仅是《无量寿经》,可以说佛讲一切大乘经,这样的说法很多。我们只要留意,世尊、诸佛无不是时时为我们自己授记,要紧的是我们自己要能够直下承当,这个利益就殊胜了。
【无量寿经起信论曰。】
这是彭际清居士造的,《起信论》是他的作品,解释《无量寿经》的。
【不度文殊智海,难入普贤行门。】
这一段文当中,这两句是总说。换句话说,要修普贤行,要先修文殊的智慧,没有高度的智慧,就没有法子修普贤行,普贤行是建立在圆满智慧的基础上。下面就说明了。
【以不能了知自心,一念圆顿,平等正性,凡圣共有,一际无差。】
这几句话说明了文殊智慧的总纲领,文殊智慧说了些什么?最要紧的,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,『了知自心』就是明心见性。六道凡夫不能了知,十法界里面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也不能了知,了知自心就超越十法界,所以十法界里的佛都不行。超越十法界,这个人就住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了知自心。所以禅宗里面有句话说,「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」,假如一个人认识自己的真心,大地无寸土,大地是讲三千大千世界,无寸土,没有了。这句话跟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上所讲的「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是一个意思。若人识得心,就是觉悟了,觉悟之后,大千世界没有了,觉后空空无大千。佛法教学主要的目的,就是教我们认识自己。那我们再要说,话不能不讲清楚,觉后空空无大千,是不是大千世界真的就没有了?不是这个意思,大千世界还在,一切众生还照常生活。怎么说没有了?自己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。没有是指这个,不是指形相没有了,现象在,你的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。为什么?事实真相彻底明了!这是真实究竟圆满的智慧现前,文殊般若。
『一念圆顿』,智慧开了,圆是圆满,顿是顿超,不需要经过长时间,一念就顿超。『平等正性,凡圣共有』,这个时候彻底通达明了一切众生、万事万法是平等的,里面没有差别,全是自性变现的。十法界依正庄严,都是自性变现出,离开自性,无有一法可得。所以在现象里面,虽然有凡有圣,可是在自性里面是平等一如,所以『一际无差』,没有差别。际是真际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「真实之际」。
【以不了故,所有愿行,悉不具足。】
为什么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不能修普贤行?没有见性的人,他有妄想、他有分别、他有执著,普贤行的特色,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。所以普贤行,行行都是圆满的,稍有分别执著,他的行决定不圆满。普贤行,佛在经上把它归纳为十大纲领,称作普贤十大愿王,实际上是他的行门的十大纲领。第一条「礼敬诸佛」,我们能不能做到?做不到,为什么做不到?没有文殊的智慧。也就是我们没有明心见性,我们对於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一定是有差别的眼光来看它,也就是不平等。不平等怎么能做到圆满的礼敬?所以我们修礼敬,可以说勉强说得上修菩萨行,一切大乘菩萨行,没有办法说是普贤菩萨行。普贤菩萨的心是清净的、平等的,没有差别的,我们对佛跟对菩萨、对众生,差别就很大。学佛的人见到佛像会顶礼,见到一个普通的人,看不顺眼,理都不理他,这哪里是礼敬诸佛?
何况普贤行里面,不但对一些有情众生是平等的礼敬,还对无情的众生。无情的众生,我们今天讲植物、矿物,乃至於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用的器具,桌椅板凳都是无情的,普贤行里面是平等的恭敬。我们有没有用对阿弥陀佛的恭敬心来对这张桌子?假如我们对阿弥陀佛跟对一张桌子的心不一样,那不是普贤行。所以,普贤的礼敬不容易修。
什么人修普贤行?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修的是普贤行,这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明心见性,都能够将妄想分别执著永远的断掉,他们的行才叫普贤行。底下说了:
【何以故,心外起修,即成有漏。】
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众生。十法界因为他没有见性,他的修行都是『心外起修』,与真心、与自性不相应,心外修法,这叫『有漏』。六道的凡夫,有漏就是有烦恼,六道里面烦恼重,有见思烦恼、有尘沙烦恼、有无明烦恼。四圣法界的凡夫,烦恼比六道轻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我们讲十法界的,十法界里面的佛。他们虽然见思烦恼舍掉了,但是尘沙烦恼没有断尽,他还有,无明烦恼一品都没有破,因此他也是有漏的,他比我们轻就是了。所以一定要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才说他漏尽了,才能够当普贤行门,他们所修的,可以说得上是普贤行门。
【以无边功德,不外自心,随顺真如,修一切法,则能具足无边功德。】
『无边功德,不外自心』,这是观念上的问题,见解上的问题,我们一定要有这个认识。无量无边的功德,大乘经上说得很多,「不外自心」,是自心本具的。既是自心本具的性德,修德上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如同念佛法门所说的,这是《观经》里面所讲的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是心是佛,是自性本具的佛果;是心作佛,现在念佛求生净土,是是心作佛。自心本来是佛,现在想作佛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这就是「无边功德,不外自心」。修德上重要,要『随顺真如,修一切法』,这两句是讲修德。关键的问题,是怎么样随顺真如,这是关键。我们今天随顺的是烦恼,不是随顺真如,所以不相应。
诸位同修,我们常常在讲席当中薰习,我们读的经不少,听的经也不少,问题就是我们健忘,常常把这桩事情给忘掉了,所以修行的功夫不得力。不得力就是在生活上得不到真正的享受,太健忘了。假如我们在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我们真正能够做到不分别、不执著,就是「随顺真如」。有分别心、有执著心,就有十法界、就有六道轮回;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就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就随顺真如。这个事情难,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做?实在说,诸佛菩萨已经做了个样子给我们看,教我们学习。最明显的是《华严经》上的五十三参,佛菩萨为我们做榜样,这样子里面有男女老少,各行各业,我们看了以后应当觉悟,知道自己怎么生活、怎么过日子、怎么工作、怎么处事待人接物。佛的确是慈悲到了极处,不但把道理给我们说清楚,方法说明白,而且还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。这就是十大愿王上讲的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就是此地讲的,随顺真如,修一切法。恒顺众生,自己不迷,众生迷惑,我们不迷,要随顺他的迷惑才行,在迷惑里面示现不迷惑的样子。我们举个例子来说,迷惑的样子是什么?贪瞋痴是迷惑,佛菩萨的示现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这就是做样子给迷惑众生看。世间人贪财,佛菩萨不贪财;世间人瞋恚、嫉妒,佛菩萨示现没有瞋恚、没有嫉妒;世间人示现的愚痴,佛菩萨表演的智慧,不愚痴。
我们读诵大乘,要时时刻刻从这些地方去领悟、去体会,然后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你能够随顺无贪无瞋无痴,就是随顺真如;如果还是随顺贪瞋痴慢,你就随顺烦恼,随顺烦恼的是凡夫,是六道众生。能够随顺无贪无瞋无痴,你就是随顺菩提,你随顺觉悟。修一切法,一切法就是日常生活,就是处事待人接物。所以,无量无边功德就在生活当中,真实的受用。这句话不是空话,不是玄谈,是实际上真实的受用,我们常讲幸福美满的生活。所以,要有智慧的观察,要有智慧的认识,然后你的行为,你的言行造作才成就无边功德。
底下一段,《智度论》里面的几句话,是解释「譬善幻师」。幻师在佛经里面常常看到,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魔术师,变魔术的。变魔术在古代就有,可能相当普遍,所以佛讲经常常举这个来做比喻。
【智度论曰,西方有幻术人。】
这个『西方』是讲印度,在古印度,会变魔术的人很多,所以佛常常用它来做比喻。
【一切皆能化现宫殿城郭廊宇。】
他能够变,变『宫殿』、变『城郭』,这是外面的环境,所谓物质环境,他能够变现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全是假的,不是真的,舞台上的表演。
【结巾为兔。】
这是手帕,连接起来他能变个兔子。
【竖带为蛇。】
腰带他够把它变成蛇。
【种种变现等。】
这个好懂。现在我们常常在电视里面看到,变魔术的,就是指这一类的,这是经上讲的『幻师』。
【宝积经曰,如幻师作幻,自於幻不迷,以知幻虚故,佛观世亦然。】
前面是《宝积经》里讲的,『幻师』就是魔术师。魔术师在变魔术,他自己很清楚全是假的。所以他不迷惑,不会把假的当作真的,他知道全是假的,『知幻虚故』。佛眼睛看世间,就像魔术师变的魔术一样,这个意思深了,世间如幻。《金刚经》末后一首偈子说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一切有为法就是指六道十法界。六道、十法界在佛与大菩萨眼睛里面是梦幻泡影,就如同魔术师变的魔术一样,没有差别。
这是佛说出六道、十法界的事实真相,我们听了很难理解,也不容易接受。为什么?我们是以幻为真,以虚为实,看错了、想错了,所以不能够明了事实真相。如果我们要想得到事实真相的彷佛,得到一点消息,要细细的去读大乘经论,你才能得到一点消息。什么时候能够见到事实真相?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,必须真的做到离相离念,佛在经上教给我们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这是教给我们生活的方法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就是此地讲的「随顺真如,修一切法」,经论里面所说的,话不一样,意思是一样的,境界是一样的。真正能做到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你才能见到事实真相。真相是什么?末后一首偈就是说明真相。十法界、六道的确是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这就见到真相了。
【起信论义记曰,法性者,明是真体普遍义,通与一切法为性。】
这几句话,一直到底下第八十九段,都是解释什么叫做『法性』,这个佛学的名词,在一切经论里面都可以看到法性是什么。而这几段的解释,解释的很好,言简意赅。《起信论义记》里面说,法性是『明是真体普遍义』,明是显明,在言教里面讲就是说明,事相里面讲,它是显明,教学里面讲是说明。是宇宙万有的真体,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论,宇宙万有的本体,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性。「普遍」,就是一切法,所以底下讲『通与一切法』,一切法它的体是共同的。也就是说一切法从哪个地方发生的?人从哪里来的?万物从哪里来的?山河大地从哪里来的?今天我们讲星球,从哪里来的?虚空从哪里来的?那个来处,就是体。所有一切万法,它的出生处是一个共同点,这个共同点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法性,都是依它而起的,都是从它这里变现出来的。性就是真心,也叫做本性,在哲学里面称之为本体,意思是相通的。
【唯识述记曰。】
《唯识述记》是窥基大师作的。
【性者体也,一切法体,故名法性。】
这个意思跟前面意思是相同的,说得简单、明了。
【大乘义章一曰,法之体性,故云法性。】
【嘉祥法华疏五曰。】
就是《法华经义疏》第五卷,里面说:
【法性即是实相,三乘得道,莫不由之。】
我们再把底下这一条念掉。
【止观一曰,法性名为实相,尚非二乘境界,何况凡夫。】
总合前面所说的意思,实在就是讲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法性,就是宇宙的本体。而实在讲,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自己本人。所以佛法与我们最为亲切,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是认识自己。无怪乎宗门所说,就是禅宗所讲的,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法性、实相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。大乘菩萨证果证的是什么?你见到了宇宙人生真相就叫见性,明心见性,见性就是见到法性,见到法性就是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,也就是见到宇宙人生的根源。它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,彻底明白、明了了,这叫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见性的人,我们就叫他佛,佛就是见性的人。法性也就叫法身,成佛叫证得法身,常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,证法身是什么意思?见到法性。
《止观》里面这个讲得好,『法性名为实相,尚非二乘境界,何况凡夫』。《止观》跟《法华疏》合起来看,三乘里面包括了二乘,声闻、缘觉虽然没见性,但是很接近。在天台家讲,他们所得到的是相似位,虽然不是真的,有一点像,相似。如果是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叫分证位,他证得了,但是没有圆满。到如来果地上,叫究竟位,究竟圆满了。这是《法华经》里面的意思。而《止观》的意思来的谨严,它说「尚非二乘境界」,《止观》里面意思完全是指分证位的菩萨。前面相似位都不能算,也就是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大士,所以不是二乘境界,何况凡夫。
这些事跟理我们都要认识,然后才知道我们学佛到底是学的什么?我们学佛究竟是为的什么?这两个问题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们学佛的方向就正确,目标就正确了,不会走岔路、不会迷失。为什么许多的人,学佛多年还是迷惑颠倒?说实在的话,他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,他怎么会有成就?没有方向、没有目标。真正明白人,真正觉悟的人,目标都是在明心见性。我们念佛,念佛的目标还是在明心见性,跟宗门没有两样,我们只是方法、手段不一样,方向、目标都是相同的,他们用参究的方法,我们用执持名号的方法。他们在一生当中想达到这个目标,而我们是一生当中,能达到这个目标最好,达不到没有关系,到西方极乐世界再达到,我们把达到这个目标分成两个阶段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会疏曰,菩萨有二种智,能为一切修行本,何者为二,一谓如理智,能照诸法本性,不一不异,不生不灭,是名通诸法性,二谓如量智,能照众生殊相,迷悟凡圣各异,是名达众生相。】
《会疏》这一段解释,解释得很好。这就是『通诸法性,达众生相』,解释这两句经文。这两种智也是一般所说的根本智与后得智,这是我们常常听讲的。『如理智』就是根本智,『如量智』就是后得智,根本智也叫实智,真实,后得智也叫权智,权巧方便。《般若经》上常说,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,无知就是「如理智」,无所不知就是「如量智」。由此可知,无知是智慧的本体,无所不知是智慧的映用,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,不起作用的时候无知。因此,我们要想得真实的智慧,要怎样修学?先修根本,像种树一样,树种下去,先长根、长本,本是它的主干,而后才有枝叶花果,枝叶花果是后得智,是权智。佛在一切经论都是这样教给我们的,可是我们自己不能体会佛的意思,我们今天的修学错了,我们是从枝叶上下手,不是从根本上下手。枝叶上下手,得的是什么结果?花瓶里面插的花,没根,很好看,几天就枯死了,它不是活的,它是死的。从根本上修是活的,根本上修什么?修无知,我们今天是要求知,是想现前要无所不知,结果是什么都不知道。
所以佛法修学,学般若,是从哪里学?从禅定里面学。佛的三学,把顺序跟我们讲得很清楚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智慧从哪里来?智慧是从定里面生的。戒是什么?戒是方法,你要遵守方法,要依照方法你才能够得定。定起作用,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由此可知,如理智就是甚深的禅定,如量智就是甚深禅定的起用,它起作用的时候,的确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因为定境突破了时空的障碍,时空有什么障碍?今天科学家发现的四度空间、五度空间、六度空间,乃至於无限度的空间,那就是时空的障碍。我们现在一般的凡夫,生活在三度空间里面,四度空间的状况我们都不晓得,不能突破。佛给我们讲六道、讲十法界,实在讲,就是这些不同度数的时空。佛菩萨在禅定当中能够突破,所以六道、十法界的情形他看得清清楚楚,他的障碍没有了。我们今天因为有障碍,诸天的生活状况我们不了解,鬼神的生活状况我们也不知道,不能突破这个空间。
科学家虽然知道了,证实确实有不同度数的时空存在,但是到现在都不晓得用什么方法来突破,找不到方法。佛法里是用定功,用禅定的方法来突破,这个非常有道理。因为这些种种不同的时空,这个现象是怎么来的?佛告诉我们,是从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。禅定的作用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,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,造成不同度数时空的因素没有了,所以他突破了,突破之后,称之为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里面不是没有十法界,不是没有,有!但是他障碍没有了,无论在哪一道,你都看得清清楚楚、都看得明明白白。这是真实的智慧,这是自己的本能。所以,菩萨这两种智是一切修行的根本,从凡夫修成圆满的佛果,不能离开这两种智。
这两种智里面最重要的是根本智,就是如理智,非常重要。得到如理智就超越了时空,时空界限统统突破,我们常讲的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。我们念佛的人,就用这一句佛号,这一句佛号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事一心不乱,念到理一心不乱。念到功夫成片并没有突破,念到事一心不乱,突破了一些,六道突破了,念到理一心不乱,十法界突破了。所以,念佛是修定,一定要懂得理论、要懂得方法。理论要不清楚,佛的方法你不能完全运用,因为你有疑惑。理论明白,佛教给你的方法你能够圆圆满满都用到,这样子就是所谓功夫得力;功夫能够得力,障碍很容易突破。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