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三十五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35
请掀开经本,第五十面第四行,从六十五段看起:
【探玄记解法轮曰。】
这是贤首大师所著作的《华严经》的注解,叫《华严探玄记》。这里面对於『法轮』,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。
【法是轨持义。】
『轨』就是轨道,像我们现在火车、电车行走的轨道,引伸的意思就是原理、原则。一定要遵守这个原理原则,不能够离开,就像车不能够离开轨道一样,这是法的意思。『持』是保持,要恒常保持在这个轨道上,不能够离开轨道。
【通有四义,谓教、理、行、果。】
细说有四个意思,就是有教、有理、有行、有果。所以法有四种法,有教法、有理法、有行法。理是理论,教是教学,教学的方法、理论的方法,行是修行,果是证果。所以,通常法有四种,教、理、行、果。
【轮是所成。】
轮是比喻。
【义亦有四。】
它也有四个意思。第一个是:
【一圆满之义,以离缺减故。】
确实它代表著圆满,轮相里面找不到欠缺,它是圆满之相。
【二是具德义。】
它具足众德,底下讲:
【以毂辐辋等,悉是皆俱故。】
『毂』是中心,轮有个主轴,这是毂,就是圆心。『辐』是从圆心到圆周的支柱,这是我们在轮相里面都能够看的到的。『辋』就是圆周,就是轮子的外周。所以它具足这些德能,这是『具德义』。在具德的里面,这个地方讲的完全是从形相上讲,要从义理上讲,意思就很深。圆心是非有非无,这个心不能说它没有,但是决定找不到这个圆心,心虽有,而没有迹象可寻。所以不能说它有,也不能说它无,它决定是有。把圆心比喻作真如本性,从无能生有,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就好像辐跟辋的意思。因此,佛门里头常常用轮来表法,表空有一如,它心是空的,圆是有,空有是一不是二。表性相一如,表理事不二,大乘佛法里常讲,入不二法门,圆代表不二。在所有一切物相里面,唯有圆可以能够表现这个意思。这是具德的意思。
【三有用义,谓摧辗惑障故。】
『惑』是迷惑,『障』就是业障、罪障。佛说法,能够帮助我们破除迷惑,能够帮助我们消业障,所以他有这个能力,就像轮辗过的地方。它这里有个比喻,地不平,用轮辗过之后,地就平了。这种情形像我们现在修筑马路,压路机就是这个用处,它能够把路压平。我们心里面有烦恼、有迷惑,这是心地不平,而佛法的作用,能够叫我们心里面得到清净平等,所以有轮的意思在。第四个意思:
【四转动之义。】
轮的大用一定是在转动,如果它不转动,它的作用就没有了。它最大的用处就是转动。
【谓此向彼,即从佛至众生,亦从彼向此,即从众生至佛果。】
这个表『即从佛至众生』,也表『从众生至佛果』。从佛到众生,这是比喻佛对众生的教化,也是转法轮的意思。而众生接受佛的教化,依教修行,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,到最后也能成佛,这是众生修学自转法轮的意思。前面说它有圆满的意思,这里面实在找不到欠缺,所以用这个来表法。转法轮里面,偏重在诸佛菩萨永无休息的,在一切时一切处教化一切众生,偏重在这个意思。里面还有含义,就是众生接受佛的教化,依教修行。底下一段。
【罗什大师曰,世间者,三界也。】
这是解释『世间』。世,前面也曾经说过,是时间,过去现在未来。间,或者叫界。世间跟世界意思相通,界是界限,是讲的方位,现在的术语,就是讲时间跟空间,世是时间,界是空间。罗什大师也说得很好,佛在经上讲世间,或者讲世界,多分的意思都是指六道,『三界』就是六道,三界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这是指六道。也是指一尊佛的教区,我们六道多大?就是经上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,诸位要晓得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六道。一切诸佛的刹土,大多数都是有这种状况,所以讲六道轮回。
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,佛说世界的组织,是以一座须弥山为中心。须弥山的四周,佛在经上说的,有四大洲,还有许多的小洲,佛讲的洲,我们现在说它作星球。许多的星球围绕著一个中心,这个中心,佛经上称为须弥山,一个日月所照的,这是一个单位世界。像这样一个单位世界,集合一千个,一千个单位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,单位世界的天顶是初禅,一个单位世界最高的是初禅,一个小千世界最高的是二禅。再以小千世界为单位,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,叫中千世界,中千世界的天顶是三禅。然后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,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称为一个大千世界,大千世界的天顶是四禅。由此可知,我们讲三千大千世界,它是有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是这样组合的,并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,是一个大千世界;因为有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我们就称它作三千大千世界,实际上是一个世界,一个大千世界。
一个大千世界有一个四禅天,有一千个三禅天,这个常识我们学佛的同修应当要晓得。所以,天太多了。如果要是讲到忉利天,一个大千世界里面至少有一百亿个以上。忉利天主就这么多,我们中国俗称玉皇大帝,有一百多亿个,到底你要拜哪一个玉皇大帝?这些事情实在说唯有佛经讲得清楚、讲得明白。这是说三界的状况。
【净影疏曰,爱欲之心,深而难越,故说为堑,教断令坏。】
这是慧远法师《无量寿经》注解里面的一段话。经上讲『坏』,『爱欲』底下这个『堑』是比喻。佛经上说,所谓「爱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净土」,又说「六道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」;换句话说,六道轮回的根本在哪里?就是在爱欲,只要有爱欲的念头,你就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,这是六道轮回的根。这个根难断,无始劫来的习气,世间人把这桩事情看得非常重,而不知道它是生死的根本,生死轮回的根本。「爱欲之心」,就是爱欲的念头,这个习气非常之深,不容易超越,比喻作「堑」。堑是护城河,现在没有了,古时候城都有城墙,城墙外面都挖的有护城河。这也是防御的一种工事,在现在的战争里头这已经不起作用,所以城池没有了,佛用它来做比喻。护城河虽然不是很宽,它有一定的深度,何况隔岸有重兵防守,很不容易渡过,把这个比喻作爱欲。
『教断令坏』,佛教学生、教弟子爱欲一定要断,不断就不能出三界。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,我们要多想想,我们想不想还在六道里面搞生死轮回?无量劫来,轮回太苦了,生生世世恩爱、怨恨没完没了,这是一切众生的现象。我们冷静的去观察,慢慢才能够觉悟,佛所说的决定不错。
【甄解曰,坏诸欲堑者。】
『坏诸欲堑』是经文,这句话的意思是舍欲心。这个欲句括的范围很大,你所有的欲望,在一般讲就是五欲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佛在经上把众生无量的欲望,归为这五大类,称之为五欲,经上说得好,这五条叫地狱五条根。财色名食睡,地狱五条根,有一条你就逃不出去,五条都具足,那还得了吗?所以叫你:
【舍欲心,爱欲是诸苦之本,欲流深广。】
『欲流』是比喻,像水一样,长江大河一样,既深又广。
【众生漂溺之而难度,说以为堑。】
用这个来做比喻。《甄解》里面说『堑』就不是护城河,把它比作长江、黄河,这是大水,而不是小水。众生漂溺在里面,的确是很难度脱的。
【字苑云,堑,绕城长水坑也。】
这一句是后人的小注,不是《甄解》的原文,说明这个字是护城河,围绕著城墙的这一道水。
【佛法剑,截欲堑,令散坏也。】
佛法所说的是智慧,世法、佛法里面常常用剑代表智慧,所以是慧剑,慧剑能断烦恼。文殊菩萨表智慧,我们看文殊菩萨造像,他骑的是狮子,狮子代表威猛,所谓百兽之王,手上拿的是剑,代表智慧,造像用这个来表法。普贤菩萨的造像,他骑的是大象,象代表稳重,表定,手上拿的是如意。如意是叫人回头,回头就如意,是叫你能够回头,回首如意,这都是表法的意思。
【合赞曰,见爱烦恼,譬如垢污,空慧能除,亦如洗濯。】
《无量寿经合赞》里头说,这些古来的大德,对於「坏诸欲堑」这句经文可以说都是很重视。特别在注疏里面提醒我们,『见爱烦恼』,这两个字包括了见思烦恼,实在讲就是见思烦恼;见是见惑,爱是属於思惑,贪瞋痴慢都是属於爱,这见思烦恼。染污了真性、染污了真心,真心就是真如本性,禅宗里面说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佛告诉我们,那是我们真正的自己,那是真我。凡夫很不幸,就是被见爱污染,污染之后,真我不见了,出现了一个假我。我们现在执著的我是个假我,假我很苦,真我自在。真我是什么?我们常讲诸佛如来,诸佛如来是真我;换句话说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。我们读了不少大乘经典,别的佛不太清楚,《华严经》上毗卢遮那佛,西方世界阿弥陀佛,我们原来跟他们一样,没有差别!现在变得这么苦,就是你把真我迷失了,怎么迷的?见爱烦恼迷了。
而世间人真的,这个事情就像远公所说的「深而难越」,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这么清楚、这么明白,几个人听了肯放下?放下就是肯放下污染、肯放下烦恼,谁肯放下?果然真的放下,恭喜你,你就成佛了,如果放不下你还是六道凡夫。佛说一切经,一切经里面都是讲定慧,唯有定慧能够对付烦恼,能够消除垢污。像我们衣服脏了,脏了晓得把它洗干净,身体脏了,也晓得把它洗干净,居住的环境脏了,也知道把它清洁整理。为什么我们心性的染污,不肯把它洗刷干净?经上教给我们洗心易行,这是我们应当要反省的、应当要警觉的。我们每天读经、念佛,要知道就是洗刷心性上的污染。
【除邪显正,故曰显明。】
这是解释『显明』两个字。『邪』是一切错误的思想、见解,『正』是正确的思想、见解,要把邪知邪见除掉。离开邪知邪见,你的见解、思想就是纯正的,不必再去找正,离了邪就是正,所以叫「显明清白」。
【以护法城,故曰清白。】
这是『清白』的意思。『法城』就是比喻自己的心性。
【超诸毁谤,故曰清白。】
这也是『清白』的意思。『毁谤』,谁毁你、谁谤你?不是外人,全是自己,自己以邪知邪见,这是毁的意思;妄语、恶口、两舌,那是谤的意思。此地「毁谤」不是说别人,完全在自己分上。换句话说,我们的生活、思想、见解、言行完全违背了自性,这是毁谤的意思。下面还是解释这个意思。
【合赞曰,智断之果,谓之法城。】
『智』是般若智慧,『断』是讲断德,就是断烦恼断习气。烦恼习气断了,自性般若智慧就现前,这个事情就叫做『法城』,可见得法城是指的自性。
【嘉祥疏曰,遣除迷垢,故云洗濯。】
『遣』是离开、舍弃,除去迷惑、污染,『迷』是讲无明,『垢』是指烦恼。佛跟我们讲的烦恼有三大类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,用垢来代表,无明烦恼就是迷。要把这三种烦恼把它洗刷干净。
【无相之解,是无漏明,故云清白。】
这个『清白』的意思更深了,指的是自性之性德。此地的意思著重在自性般若的现前,这「清白」的意思。『无相』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离四相、离四见,离相离见,宇宙人生的真相自然明了通达,这叫「无相之解」,事实真相才完全明了,这个也叫做『无漏明』。漏是烦恼,刚才讲了,见思、尘沙、无明都用漏来做代表,无漏就是漏尽,三种烦恼完全断干净,叫做无漏。无漏之明就是自性般若智慧圆满的现前,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,称之为清白。
由此可知,佛法里面确实有许多的理论、事实、境界,是我们凡夫无法想像的,为什么?想像是不清净的,想像都是第六识跟第七识。大乘佛法的修学不仅仅只有禅宗叫我们离开思惟、想像,不要用这个东西,离心意识,参禅叫离心意识参。没离心意识,那不叫参,佛家在这个功夫上说一个参,参就是离心意识。怎么个离法?你先要了解心意识的作用,心是阿赖耶识,落印象;意是末那识,执著,叫意根,执著;第六意识是分别。所以,第六意识分别,第七末那执著,第八阿赖耶落印象。离心意识,换句话说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见色闻声不分别,不分别就不用第六识;不执著,就不用第七识;不落印象就不用第八识,那叫做参。
为什么世间这些科学家、哲学家不能成佛,不能证阿罗汉果?不但阿罗汉果他证不到,小乘初果须陀洹他也证不到,你要问原因在哪里?就是他用心意识。他对於一切万事万法,他要分别、他去研究,他有执著,执著就他有成见,他落印象,这就是诸佛菩萨跟凡夫用心不一样。凡夫用的妄心,妄心就是八识,心意识,你用这个东西,你不是用真心。诸佛菩萨,连小乘初果都已经学习不用妄心,这是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看得很清楚的,须陀洹已经就不著证须陀洹的相;换句话说,须陀洹也就离四相了。他不执著就是不用第七识,当然他也不分别,这是非常明显的,他们的用心跟佛菩萨相同。所以初果叫入流,入圣人之流,入佛菩萨这一流,用心跟他们接近。凡夫没有入,没有入他那一类,就是你用心跟他们完全相违背。这是世间怎么样聪明智慧人,不能够证果,小乘初果他都没分。如果我们学佛对於这桩事情要没有搞清楚、没有搞明白,我们这一生无论怎么修,还都是在门外,没有法子入门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甄解曰,洗濯垢污,显明清白。】
这两句是经文,下面是解释。
【是澍雨德,雨有能洗物垢污,能显清白体之德。】
『澍雨』就是下大雨。下大雨确实把不但是地面上的物质能洗刷干净,连空气当中的污染也被它清洁了。所以雨有『洗物』,这个物是一切物质,物质的『垢污』,『能显清白体之德』,这两句好懂。比喻佛说法:
【如来法轮,洗濯尘劳垢污。】
用它来比喻这个。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,无非是帮助众生开悟,破迷开悟。迷就是污染,就是垢秽,破迷就是洗除污染。『尘劳』,劳是劳累,尘就是染污的意思。佛将世间六根所对的对象,称之为六尘,眼对的是色,耳对的是声,色声香味触法,意对的是法。这六样东西染污了自性,所以叫它做六尘。自性被污染之后,它的作用就劳苦,劳苦是说它不自在,它不清净了,与解脱恰恰相反。诸佛如来三德里面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解脱是大自在,众生有尘劳,这个自在失掉了,尘劳垢污。佛是帮助我们觉悟事实的真相,教我们把这些东西放下,放下之后,本有清净的性体就显露了,
【开显本有净体也。】
所以,法身、般若智慧、无量德能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,不是从外面来的。这桩事情只有诸佛菩萨明了清楚,所以诸佛菩萨他们能够尊重一切众生。为什么尊重一切众生?连地狱众生佛菩萨都尊敬,普贤菩萨礼敬诸佛,普贤是等觉菩萨,还有道后普贤,就是成佛之后再退到普贤菩萨位子上来。他们对於恶道的众生都知敬,跟对於诸佛如来的尊敬无二无别。他为什么这么做?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自性跟佛没有丝毫差别。所差别的在哪里?在迷悟。众生糊涂,迷失了自己的自性,不是他没有,不是他没有智慧、没有德能,他具足!执迷不悟,虽然迷失自性,自性并没有丧失,并没有欠缺。所以,诸佛如来对於一切众生的尊敬,是尊敬他的性德。
【净影疏曰,贮积多德,名贮功德。】
『贮』是贮蓄的意思,此地讲的『贮功德』是从修德上说的。性德我们本具,我们今天的性德不能现前,这是无量劫来被无明烦恼障碍住。所以佛叫我们修行,修什么?无非是把这些障碍去掉而已,去了障碍,性德就现前,性德不是修来的。去了一分黑暗,就透一分光明,去两分黑暗就透两分光明,所以古大德教人,但除其妄,不必求真,如果你有求真的念头,又是一个妄念。只是除妄两已,而妄的根就是妄想,起心动念都是妄想。所以,在凡夫分上,修德是非常重要。
【现受物供,故名为示,生世福善,如田生物,故云福田。】
这是解释『福田』这两个字的意思,「贮功德,示福田」,这两句是经文。『示』是示现,众生要种福,到哪里去种?供养三宝,三宝是无上福田。所以佛要示现接受这个物,他不说人,如果说人,六道里头只是人道;说物,六道统统包括了。天、阿修罗、人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用一个物,物的范围大,物可以包括人,人不能包括物。所以,此地这个『物』不是物质,此地的物是人、物。如果范围再扩大,九法界众生,上面还可以包括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这些人都来供养诸佛如来。所以佛示现这个三宝。
在此地,我们一定要明了它的真实义。佛是觉的意思,我们供养佛,现在错会意思的人实在是太多,只是塑造佛像,在佛像面前香花、水果来供养,这有什么意思?毫无意义。如果能令一切众生觉悟,那你是真供养佛,供佛是供觉,供养法是供正,供僧是供净,《无量寿经》上经题觉正净。这里面最重要的,大乘经上常讲度众生先度自性众生,四弘誓愿里面,「自性众生誓愿度,自性烦恼誓愿断,自性法门誓愿学,自性佛道誓愿成」,这四句是先度自己。这个意思不明,完全是依文解义,那个做法就是古人所讲的「三世佛冤」,三世诸佛看到你这个做法都喊冤枉,你把意思全搞错掉。
供养法,法是如来的正知正见,经上常常说受持、读诵、书写、为人演说,这一句教诲就包括了圆满的供养,包括了此地所说的圆满的示福田,「贮功德,示福田」,三宝要这样的供养。受持就是如教修行,佛在经上怎样教我,我就怎样去做,这叫受持。「行愿品」里面总说了七种法供养,如教修行是第一种的法供养,我们「贮功德,示福田」要懂这个意思。读诵是自他两利,对自己,不忘佛菩萨的教诲,常常读诵不忘记。第二我们念出声音给别人听,这是利他。别人听得懂听不懂不要去顾虑,我们只是高声朗诵。听不懂的人,一历耳根永为道种,你度了他。我们念一声阿弥陀佛,旁边很多人听到,阿弥陀佛的种子已经入了他阿赖耶识去,那就是他将来得度的根本,这个种子是你给他种的。如果善根成熟的人,听一句他就开悟了。禅宗六祖惠祖大师在卖柴的时候听到一个人念《金刚经》,他在窗外听到人在里面念《金刚经》,听了一段他就开悟了。读诵自利利他,那是根性成熟了,一听就开悟;没有成熟的给他种种子,种成佛的种子。所以,读诵为什么要大声,道理在此地。
书写是流通,现在我们印经普遍布施,宣传佛法。为人演说也非常重要,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眼根并不是很利,许多人你把佛法介绍给他,他看不懂,他也不愿意看。耳根比眼根利,你讲给他听反而能够接受,反而容易觉悟。所以要为人演说,演的意思更深,自己做出样子给别人看,有言教、有身教,演是身教,做榜样给他看。所以这是『生世福善』,能生世间的大福大善,就像田地一样,田能够生长五谷杂粮,比喻作福田。我们修福要懂得怎么个修法,你真正种了福田,真正是修了福。底下一段:
【甄解曰,福田者,供养如来,所施虽少,获福宏多,犹如良田,所种虽少,收实甚多。】
『实』是果实,你收得多。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很深很广。供养里面包括财供养与法供养,若能如法,一切财供养都变成法供养;如果不如法,恐怕你修的法供养都变成财供养,财供养所得的是世间有漏的福报。要怎样把财供养变成法供养?《金刚经》上两句话非常好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就能把世间的财供养转变成法供养。能够依佛这样教诲去用功、去修行,或者我们讲得更具体一点,依照佛的教训去生活、去过日子、去工作、去待人处事接物,守住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你这就是供养如来。如来是什么?如来是自性,真如自性。不是叫你供养一个佛像,供养佛像没用处,要真正知道供养自性。这个供养在哪里修?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修、工作里面修、待人接物里面修,所以叫「贮功德,示福田」。
【菩萨本生经,所以佛为福田,贮无上功德故也。】
『佛为福田』这句话怎么讲?释迦牟尼佛一生,从出生,八相成道到圆寂,示现给我们说明一个人一生应当怎样过,佛就是非常好的榜样。我们把它归纳起来,佛的一生没有为自己,一丝一毫都没有,佛的一生都是为一切众生。生为一切众生,生活为一切众生,工作为一切众生,最后圆寂也为一切众生。不为自己,就是应无所住,示现为利益一切众生,那就是而生其心,释迦牟尼佛做到了。不单单是言语教导我们,他以身作则,完全做到,这就是佛为福田。从他一生当中点点滴滴,显示著无上的功德。凡夫跟佛菩萨恰恰相反,凡夫是念念为自己,能够有百分之一、二的心来利益众生,已经是世间的大善人,总不能像佛菩萨,一丝毫的私心都没有。我们要想修行、证果,要想念佛往生不退成佛,若不能将私心放下,往生也是障碍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都是大乘菩萨,都是要把世间一切的污染舍得干干净净,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不能带著去。第七十五段。
【俱舍论有四福田。】
《俱舍论》里面讲福田有四种。
【一趣田,畜生也。】
『趣』是讲的五趣,单单指『畜生』,对於畜生要爱护,要布施给它们。畜生所需要的是食物,而且很少,随时随地能帮助它一点,慈悲心爱护它,这是无畏布施。你布施它一点食物,这是属於财布施,所以对於畜生我们可以做的,就是财布施,果报得财富;无畏布施,果报得健康长寿。所以素食,素食就是无畏布施,不食众生肉,就是无畏布施。
【二苦田,贫穷困苦之人也。】
『苦田』就是『贫穷困苦之人』,对於这种人我们三种布施都要做。财布施,救济他的贫困;法布施,劝他断恶修善,传授给他谋生的技能,这都是属於法布施:帮助他离苦得乐,这是无畏布施。所以三种布施统统都有。第三类叫:
【三恩田,父母等也。】
『恩田』是恩德,就是『父母』。要孝养父母,不但养父母之身体,要养父母之心,让父母生活能很快乐,没有忧虑。更进一步的养父母之志,父母对你的愿望。这一条很难做到,因为父母有智慧的,也有没有智慧的,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三界、六道都苦,他希望他的儿女都能够永脱轮回;这个做父母的有高度智慧,不希望他的子孙生生世世在轮回里面受苦。但是没有智慧的人则希望子女作官发财,搞这一套。自己学了佛懂得,父母的眼光虽然短浅,不够深远,自己一定要学佛,证得无上佛果,你的父母也就得度了。这才能真正叫报父母之恩。
所以佛在经上讲,佛弟子如果不能帮助父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不能算是报父母之恩。你要怎么样叫你父母能够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,相信念佛决定得生?这个你要有智慧、要有善巧方便帮助他,绝不让父母再搞六道轮回,六道太苦了。
【四德田。】
『德田』是佛菩萨。
【三乘之贤圣也。】
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太大了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有觉悟,都是靠佛菩萨的教诲。「德田」,此地讲『三乘贤圣』,实际上就是三宝,佛法僧三宝,对於我们都有很大的恩德。宇宙人生的真相,六道轮回的事实,佛为我们说出的,佛要不出世,我们怎么会清楚、怎么会明白?佛法能够承传这样久远,实在讲是归功於经典,法宝,所以我们对於法宝要尊重。如果没有这些经典,佛去我们三千年,后人怎么能知道佛法?这是为什么要尊重法宝。法宝的尊重,最重要的是读诵、解说、依教奉行,这是尊法,供养法宝。其次是尽心尽力的流通,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,现在的方法比过去广泛得太多。过去只有经本,书写流通,现在除了印经之外,有录音、录影、有CD,现在还更进步的,电脑的国际网路,这都是我们供养法宝。
法需要僧来承传,这是为什么要供养僧宝。没有僧代代相传,这些经典我们自己看不懂,所以「佛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」,我们不理解,遇到还是等於没遇到。讲僧,僧诸位要知道不一定是出家人,僧是广义的,凡是能够依照六和敬修学的,都称之为僧。所以僧这个意思里面,出家、在家统统包括在其中。佛经上讲的很清楚,四个人在一起共修,如果你一家有四个人,你一家人都学佛,一家人依六和敬,你的家庭就是僧团。所以它不分在家、出家,也不分寺院、家庭,四个人在一起共修,就是一个僧团。这个僧团,诸佛护念,龙天尊敬,因为是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和睦的团体,这是最为尊贵的团体。由此可知,僧团就是承传佛法的,修学佛法、弘扬佛法的。这是三宝,三宝对於一切众生有很大的恩德。末后这一句是总结。
【是为广义之福田。】
前面这个福田只说供养如来,这里跟我们讲了四种福田。四种都是我们生活当中时时刻刻都遇到的,可见得种福机会很多,不能说没有机会,随时随地都在修福、都在种福。种善因一定得善果,我们要知道这些事实真相。如果能够种福田而不著相,福德全变成功德,功德能帮助你明心见性,能帮助你断惑证真。所以菩萨六度,前面五条是福,修福,般若波罗蜜是智慧。般若波罗蜜是什么?实在说起来,最简单的解释就是《金刚经》上佛教人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。你前面修布施、修持戒、修忍辱、修精进、修禅定,都能够守住「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」,统统都变成般若波罗蜜,福德都变成功德。里面没有智慧,就著相修福,这是世间有漏福报,这个里面差别很大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五十面第四行,从六十五段看起:
【探玄记解法轮曰。】
这是贤首大师所著作的《华严经》的注解,叫《华严探玄记》。这里面对於『法轮』,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。
【法是轨持义。】
『轨』就是轨道,像我们现在火车、电车行走的轨道,引伸的意思就是原理、原则。一定要遵守这个原理原则,不能够离开,就像车不能够离开轨道一样,这是法的意思。『持』是保持,要恒常保持在这个轨道上,不能够离开轨道。
【通有四义,谓教、理、行、果。】
细说有四个意思,就是有教、有理、有行、有果。所以法有四种法,有教法、有理法、有行法。理是理论,教是教学,教学的方法、理论的方法,行是修行,果是证果。所以,通常法有四种,教、理、行、果。
【轮是所成。】
轮是比喻。
【义亦有四。】
它也有四个意思。第一个是:
【一圆满之义,以离缺减故。】
确实它代表著圆满,轮相里面找不到欠缺,它是圆满之相。
【二是具德义。】
它具足众德,底下讲:
【以毂辐辋等,悉是皆俱故。】
『毂』是中心,轮有个主轴,这是毂,就是圆心。『辐』是从圆心到圆周的支柱,这是我们在轮相里面都能够看的到的。『辋』就是圆周,就是轮子的外周。所以它具足这些德能,这是『具德义』。在具德的里面,这个地方讲的完全是从形相上讲,要从义理上讲,意思就很深。圆心是非有非无,这个心不能说它没有,但是决定找不到这个圆心,心虽有,而没有迹象可寻。所以不能说它有,也不能说它无,它决定是有。把圆心比喻作真如本性,从无能生有,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就好像辐跟辋的意思。因此,佛门里头常常用轮来表法,表空有一如,它心是空的,圆是有,空有是一不是二。表性相一如,表理事不二,大乘佛法里常讲,入不二法门,圆代表不二。在所有一切物相里面,唯有圆可以能够表现这个意思。这是具德的意思。
【三有用义,谓摧辗惑障故。】
『惑』是迷惑,『障』就是业障、罪障。佛说法,能够帮助我们破除迷惑,能够帮助我们消业障,所以他有这个能力,就像轮辗过的地方。它这里有个比喻,地不平,用轮辗过之后,地就平了。这种情形像我们现在修筑马路,压路机就是这个用处,它能够把路压平。我们心里面有烦恼、有迷惑,这是心地不平,而佛法的作用,能够叫我们心里面得到清净平等,所以有轮的意思在。第四个意思:
【四转动之义。】
轮的大用一定是在转动,如果它不转动,它的作用就没有了。它最大的用处就是转动。
【谓此向彼,即从佛至众生,亦从彼向此,即从众生至佛果。】
这个表『即从佛至众生』,也表『从众生至佛果』。从佛到众生,这是比喻佛对众生的教化,也是转法轮的意思。而众生接受佛的教化,依教修行,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,到最后也能成佛,这是众生修学自转法轮的意思。前面说它有圆满的意思,这里面实在找不到欠缺,所以用这个来表法。转法轮里面,偏重在诸佛菩萨永无休息的,在一切时一切处教化一切众生,偏重在这个意思。里面还有含义,就是众生接受佛的教化,依教修行。底下一段。
【罗什大师曰,世间者,三界也。】
这是解释『世间』。世,前面也曾经说过,是时间,过去现在未来。间,或者叫界。世间跟世界意思相通,界是界限,是讲的方位,现在的术语,就是讲时间跟空间,世是时间,界是空间。罗什大师也说得很好,佛在经上讲世间,或者讲世界,多分的意思都是指六道,『三界』就是六道,三界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这是指六道。也是指一尊佛的教区,我们六道多大?就是经上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,诸位要晓得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六道。一切诸佛的刹土,大多数都是有这种状况,所以讲六道轮回。
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,佛说世界的组织,是以一座须弥山为中心。须弥山的四周,佛在经上说的,有四大洲,还有许多的小洲,佛讲的洲,我们现在说它作星球。许多的星球围绕著一个中心,这个中心,佛经上称为须弥山,一个日月所照的,这是一个单位世界。像这样一个单位世界,集合一千个,一千个单位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,单位世界的天顶是初禅,一个单位世界最高的是初禅,一个小千世界最高的是二禅。再以小千世界为单位,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,叫中千世界,中千世界的天顶是三禅。然后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,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称为一个大千世界,大千世界的天顶是四禅。由此可知,我们讲三千大千世界,它是有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是这样组合的,并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,是一个大千世界;因为有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我们就称它作三千大千世界,实际上是一个世界,一个大千世界。
一个大千世界有一个四禅天,有一千个三禅天,这个常识我们学佛的同修应当要晓得。所以,天太多了。如果要是讲到忉利天,一个大千世界里面至少有一百亿个以上。忉利天主就这么多,我们中国俗称玉皇大帝,有一百多亿个,到底你要拜哪一个玉皇大帝?这些事情实在说唯有佛经讲得清楚、讲得明白。这是说三界的状况。
【净影疏曰,爱欲之心,深而难越,故说为堑,教断令坏。】
这是慧远法师《无量寿经》注解里面的一段话。经上讲『坏』,『爱欲』底下这个『堑』是比喻。佛经上说,所谓「爱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净土」,又说「六道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」;换句话说,六道轮回的根本在哪里?就是在爱欲,只要有爱欲的念头,你就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,这是六道轮回的根。这个根难断,无始劫来的习气,世间人把这桩事情看得非常重,而不知道它是生死的根本,生死轮回的根本。「爱欲之心」,就是爱欲的念头,这个习气非常之深,不容易超越,比喻作「堑」。堑是护城河,现在没有了,古时候城都有城墙,城墙外面都挖的有护城河。这也是防御的一种工事,在现在的战争里头这已经不起作用,所以城池没有了,佛用它来做比喻。护城河虽然不是很宽,它有一定的深度,何况隔岸有重兵防守,很不容易渡过,把这个比喻作爱欲。
『教断令坏』,佛教学生、教弟子爱欲一定要断,不断就不能出三界。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,我们要多想想,我们想不想还在六道里面搞生死轮回?无量劫来,轮回太苦了,生生世世恩爱、怨恨没完没了,这是一切众生的现象。我们冷静的去观察,慢慢才能够觉悟,佛所说的决定不错。
【甄解曰,坏诸欲堑者。】
『坏诸欲堑』是经文,这句话的意思是舍欲心。这个欲句括的范围很大,你所有的欲望,在一般讲就是五欲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佛在经上把众生无量的欲望,归为这五大类,称之为五欲,经上说得好,这五条叫地狱五条根。财色名食睡,地狱五条根,有一条你就逃不出去,五条都具足,那还得了吗?所以叫你:
【舍欲心,爱欲是诸苦之本,欲流深广。】
『欲流』是比喻,像水一样,长江大河一样,既深又广。
【众生漂溺之而难度,说以为堑。】
用这个来做比喻。《甄解》里面说『堑』就不是护城河,把它比作长江、黄河,这是大水,而不是小水。众生漂溺在里面,的确是很难度脱的。
【字苑云,堑,绕城长水坑也。】
这一句是后人的小注,不是《甄解》的原文,说明这个字是护城河,围绕著城墙的这一道水。
【佛法剑,截欲堑,令散坏也。】
佛法所说的是智慧,世法、佛法里面常常用剑代表智慧,所以是慧剑,慧剑能断烦恼。文殊菩萨表智慧,我们看文殊菩萨造像,他骑的是狮子,狮子代表威猛,所谓百兽之王,手上拿的是剑,代表智慧,造像用这个来表法。普贤菩萨的造像,他骑的是大象,象代表稳重,表定,手上拿的是如意。如意是叫人回头,回头就如意,是叫你能够回头,回首如意,这都是表法的意思。
【合赞曰,见爱烦恼,譬如垢污,空慧能除,亦如洗濯。】
《无量寿经合赞》里头说,这些古来的大德,对於「坏诸欲堑」这句经文可以说都是很重视。特别在注疏里面提醒我们,『见爱烦恼』,这两个字包括了见思烦恼,实在讲就是见思烦恼;见是见惑,爱是属於思惑,贪瞋痴慢都是属於爱,这见思烦恼。染污了真性、染污了真心,真心就是真如本性,禅宗里面说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佛告诉我们,那是我们真正的自己,那是真我。凡夫很不幸,就是被见爱污染,污染之后,真我不见了,出现了一个假我。我们现在执著的我是个假我,假我很苦,真我自在。真我是什么?我们常讲诸佛如来,诸佛如来是真我;换句话说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。我们读了不少大乘经典,别的佛不太清楚,《华严经》上毗卢遮那佛,西方世界阿弥陀佛,我们原来跟他们一样,没有差别!现在变得这么苦,就是你把真我迷失了,怎么迷的?见爱烦恼迷了。
而世间人真的,这个事情就像远公所说的「深而难越」,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这么清楚、这么明白,几个人听了肯放下?放下就是肯放下污染、肯放下烦恼,谁肯放下?果然真的放下,恭喜你,你就成佛了,如果放不下你还是六道凡夫。佛说一切经,一切经里面都是讲定慧,唯有定慧能够对付烦恼,能够消除垢污。像我们衣服脏了,脏了晓得把它洗干净,身体脏了,也晓得把它洗干净,居住的环境脏了,也知道把它清洁整理。为什么我们心性的染污,不肯把它洗刷干净?经上教给我们洗心易行,这是我们应当要反省的、应当要警觉的。我们每天读经、念佛,要知道就是洗刷心性上的污染。
【除邪显正,故曰显明。】
这是解释『显明』两个字。『邪』是一切错误的思想、见解,『正』是正确的思想、见解,要把邪知邪见除掉。离开邪知邪见,你的见解、思想就是纯正的,不必再去找正,离了邪就是正,所以叫「显明清白」。
【以护法城,故曰清白。】
这是『清白』的意思。『法城』就是比喻自己的心性。
【超诸毁谤,故曰清白。】
这也是『清白』的意思。『毁谤』,谁毁你、谁谤你?不是外人,全是自己,自己以邪知邪见,这是毁的意思;妄语、恶口、两舌,那是谤的意思。此地「毁谤」不是说别人,完全在自己分上。换句话说,我们的生活、思想、见解、言行完全违背了自性,这是毁谤的意思。下面还是解释这个意思。
【合赞曰,智断之果,谓之法城。】
『智』是般若智慧,『断』是讲断德,就是断烦恼断习气。烦恼习气断了,自性般若智慧就现前,这个事情就叫做『法城』,可见得法城是指的自性。
【嘉祥疏曰,遣除迷垢,故云洗濯。】
『遣』是离开、舍弃,除去迷惑、污染,『迷』是讲无明,『垢』是指烦恼。佛跟我们讲的烦恼有三大类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,用垢来代表,无明烦恼就是迷。要把这三种烦恼把它洗刷干净。
【无相之解,是无漏明,故云清白。】
这个『清白』的意思更深了,指的是自性之性德。此地的意思著重在自性般若的现前,这「清白」的意思。『无相』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离四相、离四见,离相离见,宇宙人生的真相自然明了通达,这叫「无相之解」,事实真相才完全明了,这个也叫做『无漏明』。漏是烦恼,刚才讲了,见思、尘沙、无明都用漏来做代表,无漏就是漏尽,三种烦恼完全断干净,叫做无漏。无漏之明就是自性般若智慧圆满的现前,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,称之为清白。
由此可知,佛法里面确实有许多的理论、事实、境界,是我们凡夫无法想像的,为什么?想像是不清净的,想像都是第六识跟第七识。大乘佛法的修学不仅仅只有禅宗叫我们离开思惟、想像,不要用这个东西,离心意识,参禅叫离心意识参。没离心意识,那不叫参,佛家在这个功夫上说一个参,参就是离心意识。怎么个离法?你先要了解心意识的作用,心是阿赖耶识,落印象;意是末那识,执著,叫意根,执著;第六意识是分别。所以,第六意识分别,第七末那执著,第八阿赖耶落印象。离心意识,换句话说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见色闻声不分别,不分别就不用第六识;不执著,就不用第七识;不落印象就不用第八识,那叫做参。
为什么世间这些科学家、哲学家不能成佛,不能证阿罗汉果?不但阿罗汉果他证不到,小乘初果须陀洹他也证不到,你要问原因在哪里?就是他用心意识。他对於一切万事万法,他要分别、他去研究,他有执著,执著就他有成见,他落印象,这就是诸佛菩萨跟凡夫用心不一样。凡夫用的妄心,妄心就是八识,心意识,你用这个东西,你不是用真心。诸佛菩萨,连小乘初果都已经学习不用妄心,这是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看得很清楚的,须陀洹已经就不著证须陀洹的相;换句话说,须陀洹也就离四相了。他不执著就是不用第七识,当然他也不分别,这是非常明显的,他们的用心跟佛菩萨相同。所以初果叫入流,入圣人之流,入佛菩萨这一流,用心跟他们接近。凡夫没有入,没有入他那一类,就是你用心跟他们完全相违背。这是世间怎么样聪明智慧人,不能够证果,小乘初果他都没分。如果我们学佛对於这桩事情要没有搞清楚、没有搞明白,我们这一生无论怎么修,还都是在门外,没有法子入门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甄解曰,洗濯垢污,显明清白。】
这两句是经文,下面是解释。
【是澍雨德,雨有能洗物垢污,能显清白体之德。】
『澍雨』就是下大雨。下大雨确实把不但是地面上的物质能洗刷干净,连空气当中的污染也被它清洁了。所以雨有『洗物』,这个物是一切物质,物质的『垢污』,『能显清白体之德』,这两句好懂。比喻佛说法:
【如来法轮,洗濯尘劳垢污。】
用它来比喻这个。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,无非是帮助众生开悟,破迷开悟。迷就是污染,就是垢秽,破迷就是洗除污染。『尘劳』,劳是劳累,尘就是染污的意思。佛将世间六根所对的对象,称之为六尘,眼对的是色,耳对的是声,色声香味触法,意对的是法。这六样东西染污了自性,所以叫它做六尘。自性被污染之后,它的作用就劳苦,劳苦是说它不自在,它不清净了,与解脱恰恰相反。诸佛如来三德里面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解脱是大自在,众生有尘劳,这个自在失掉了,尘劳垢污。佛是帮助我们觉悟事实的真相,教我们把这些东西放下,放下之后,本有清净的性体就显露了,
【开显本有净体也。】
所以,法身、般若智慧、无量德能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,不是从外面来的。这桩事情只有诸佛菩萨明了清楚,所以诸佛菩萨他们能够尊重一切众生。为什么尊重一切众生?连地狱众生佛菩萨都尊敬,普贤菩萨礼敬诸佛,普贤是等觉菩萨,还有道后普贤,就是成佛之后再退到普贤菩萨位子上来。他们对於恶道的众生都知敬,跟对於诸佛如来的尊敬无二无别。他为什么这么做?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自性跟佛没有丝毫差别。所差别的在哪里?在迷悟。众生糊涂,迷失了自己的自性,不是他没有,不是他没有智慧、没有德能,他具足!执迷不悟,虽然迷失自性,自性并没有丧失,并没有欠缺。所以,诸佛如来对於一切众生的尊敬,是尊敬他的性德。
【净影疏曰,贮积多德,名贮功德。】
『贮』是贮蓄的意思,此地讲的『贮功德』是从修德上说的。性德我们本具,我们今天的性德不能现前,这是无量劫来被无明烦恼障碍住。所以佛叫我们修行,修什么?无非是把这些障碍去掉而已,去了障碍,性德就现前,性德不是修来的。去了一分黑暗,就透一分光明,去两分黑暗就透两分光明,所以古大德教人,但除其妄,不必求真,如果你有求真的念头,又是一个妄念。只是除妄两已,而妄的根就是妄想,起心动念都是妄想。所以,在凡夫分上,修德是非常重要。
【现受物供,故名为示,生世福善,如田生物,故云福田。】
这是解释『福田』这两个字的意思,「贮功德,示福田」,这两句是经文。『示』是示现,众生要种福,到哪里去种?供养三宝,三宝是无上福田。所以佛要示现接受这个物,他不说人,如果说人,六道里头只是人道;说物,六道统统包括了。天、阿修罗、人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用一个物,物的范围大,物可以包括人,人不能包括物。所以,此地这个『物』不是物质,此地的物是人、物。如果范围再扩大,九法界众生,上面还可以包括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这些人都来供养诸佛如来。所以佛示现这个三宝。
在此地,我们一定要明了它的真实义。佛是觉的意思,我们供养佛,现在错会意思的人实在是太多,只是塑造佛像,在佛像面前香花、水果来供养,这有什么意思?毫无意义。如果能令一切众生觉悟,那你是真供养佛,供佛是供觉,供养法是供正,供僧是供净,《无量寿经》上经题觉正净。这里面最重要的,大乘经上常讲度众生先度自性众生,四弘誓愿里面,「自性众生誓愿度,自性烦恼誓愿断,自性法门誓愿学,自性佛道誓愿成」,这四句是先度自己。这个意思不明,完全是依文解义,那个做法就是古人所讲的「三世佛冤」,三世诸佛看到你这个做法都喊冤枉,你把意思全搞错掉。
供养法,法是如来的正知正见,经上常常说受持、读诵、书写、为人演说,这一句教诲就包括了圆满的供养,包括了此地所说的圆满的示福田,「贮功德,示福田」,三宝要这样的供养。受持就是如教修行,佛在经上怎样教我,我就怎样去做,这叫受持。「行愿品」里面总说了七种法供养,如教修行是第一种的法供养,我们「贮功德,示福田」要懂这个意思。读诵是自他两利,对自己,不忘佛菩萨的教诲,常常读诵不忘记。第二我们念出声音给别人听,这是利他。别人听得懂听不懂不要去顾虑,我们只是高声朗诵。听不懂的人,一历耳根永为道种,你度了他。我们念一声阿弥陀佛,旁边很多人听到,阿弥陀佛的种子已经入了他阿赖耶识去,那就是他将来得度的根本,这个种子是你给他种的。如果善根成熟的人,听一句他就开悟了。禅宗六祖惠祖大师在卖柴的时候听到一个人念《金刚经》,他在窗外听到人在里面念《金刚经》,听了一段他就开悟了。读诵自利利他,那是根性成熟了,一听就开悟;没有成熟的给他种种子,种成佛的种子。所以,读诵为什么要大声,道理在此地。
书写是流通,现在我们印经普遍布施,宣传佛法。为人演说也非常重要,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眼根并不是很利,许多人你把佛法介绍给他,他看不懂,他也不愿意看。耳根比眼根利,你讲给他听反而能够接受,反而容易觉悟。所以要为人演说,演的意思更深,自己做出样子给别人看,有言教、有身教,演是身教,做榜样给他看。所以这是『生世福善』,能生世间的大福大善,就像田地一样,田能够生长五谷杂粮,比喻作福田。我们修福要懂得怎么个修法,你真正种了福田,真正是修了福。底下一段:
【甄解曰,福田者,供养如来,所施虽少,获福宏多,犹如良田,所种虽少,收实甚多。】
『实』是果实,你收得多。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很深很广。供养里面包括财供养与法供养,若能如法,一切财供养都变成法供养;如果不如法,恐怕你修的法供养都变成财供养,财供养所得的是世间有漏的福报。要怎样把财供养变成法供养?《金刚经》上两句话非常好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就能把世间的财供养转变成法供养。能够依佛这样教诲去用功、去修行,或者我们讲得更具体一点,依照佛的教训去生活、去过日子、去工作、去待人处事接物,守住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你这就是供养如来。如来是什么?如来是自性,真如自性。不是叫你供养一个佛像,供养佛像没用处,要真正知道供养自性。这个供养在哪里修?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修、工作里面修、待人接物里面修,所以叫「贮功德,示福田」。
【菩萨本生经,所以佛为福田,贮无上功德故也。】
『佛为福田』这句话怎么讲?释迦牟尼佛一生,从出生,八相成道到圆寂,示现给我们说明一个人一生应当怎样过,佛就是非常好的榜样。我们把它归纳起来,佛的一生没有为自己,一丝一毫都没有,佛的一生都是为一切众生。生为一切众生,生活为一切众生,工作为一切众生,最后圆寂也为一切众生。不为自己,就是应无所住,示现为利益一切众生,那就是而生其心,释迦牟尼佛做到了。不单单是言语教导我们,他以身作则,完全做到,这就是佛为福田。从他一生当中点点滴滴,显示著无上的功德。凡夫跟佛菩萨恰恰相反,凡夫是念念为自己,能够有百分之一、二的心来利益众生,已经是世间的大善人,总不能像佛菩萨,一丝毫的私心都没有。我们要想修行、证果,要想念佛往生不退成佛,若不能将私心放下,往生也是障碍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都是大乘菩萨,都是要把世间一切的污染舍得干干净净,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不能带著去。第七十五段。
【俱舍论有四福田。】
《俱舍论》里面讲福田有四种。
【一趣田,畜生也。】
『趣』是讲的五趣,单单指『畜生』,对於畜生要爱护,要布施给它们。畜生所需要的是食物,而且很少,随时随地能帮助它一点,慈悲心爱护它,这是无畏布施。你布施它一点食物,这是属於财布施,所以对於畜生我们可以做的,就是财布施,果报得财富;无畏布施,果报得健康长寿。所以素食,素食就是无畏布施,不食众生肉,就是无畏布施。
【二苦田,贫穷困苦之人也。】
『苦田』就是『贫穷困苦之人』,对於这种人我们三种布施都要做。财布施,救济他的贫困;法布施,劝他断恶修善,传授给他谋生的技能,这都是属於法布施:帮助他离苦得乐,这是无畏布施。所以三种布施统统都有。第三类叫:
【三恩田,父母等也。】
『恩田』是恩德,就是『父母』。要孝养父母,不但养父母之身体,要养父母之心,让父母生活能很快乐,没有忧虑。更进一步的养父母之志,父母对你的愿望。这一条很难做到,因为父母有智慧的,也有没有智慧的,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三界、六道都苦,他希望他的儿女都能够永脱轮回;这个做父母的有高度智慧,不希望他的子孙生生世世在轮回里面受苦。但是没有智慧的人则希望子女作官发财,搞这一套。自己学了佛懂得,父母的眼光虽然短浅,不够深远,自己一定要学佛,证得无上佛果,你的父母也就得度了。这才能真正叫报父母之恩。
所以佛在经上讲,佛弟子如果不能帮助父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不能算是报父母之恩。你要怎么样叫你父母能够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,相信念佛决定得生?这个你要有智慧、要有善巧方便帮助他,绝不让父母再搞六道轮回,六道太苦了。
【四德田。】
『德田』是佛菩萨。
【三乘之贤圣也。】
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太大了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有觉悟,都是靠佛菩萨的教诲。「德田」,此地讲『三乘贤圣』,实际上就是三宝,佛法僧三宝,对於我们都有很大的恩德。宇宙人生的真相,六道轮回的事实,佛为我们说出的,佛要不出世,我们怎么会清楚、怎么会明白?佛法能够承传这样久远,实在讲是归功於经典,法宝,所以我们对於法宝要尊重。如果没有这些经典,佛去我们三千年,后人怎么能知道佛法?这是为什么要尊重法宝。法宝的尊重,最重要的是读诵、解说、依教奉行,这是尊法,供养法宝。其次是尽心尽力的流通,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,现在的方法比过去广泛得太多。过去只有经本,书写流通,现在除了印经之外,有录音、录影、有CD,现在还更进步的,电脑的国际网路,这都是我们供养法宝。
法需要僧来承传,这是为什么要供养僧宝。没有僧代代相传,这些经典我们自己看不懂,所以「佛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」,我们不理解,遇到还是等於没遇到。讲僧,僧诸位要知道不一定是出家人,僧是广义的,凡是能够依照六和敬修学的,都称之为僧。所以僧这个意思里面,出家、在家统统包括在其中。佛经上讲的很清楚,四个人在一起共修,如果你一家有四个人,你一家人都学佛,一家人依六和敬,你的家庭就是僧团。所以它不分在家、出家,也不分寺院、家庭,四个人在一起共修,就是一个僧团。这个僧团,诸佛护念,龙天尊敬,因为是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和睦的团体,这是最为尊贵的团体。由此可知,僧团就是承传佛法的,修学佛法、弘扬佛法的。这是三宝,三宝对於一切众生有很大的恩德。末后这一句是总结。
【是为广义之福田。】
前面这个福田只说供养如来,这里跟我们讲了四种福田。四种都是我们生活当中时时刻刻都遇到的,可见得种福机会很多,不能说没有机会,随时随地都在修福、都在种福。种善因一定得善果,我们要知道这些事实真相。如果能够种福田而不著相,福德全变成功德,功德能帮助你明心见性,能帮助你断惑证真。所以菩萨六度,前面五条是福,修福,般若波罗蜜是智慧。般若波罗蜜是什么?实在说起来,最简单的解释就是《金刚经》上佛教人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。你前面修布施、修持戒、修忍辱、修精进、修禅定,都能够守住「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」,统统都变成般若波罗蜜,福德都变成功德。里面没有智慧,就著相修福,这是世间有漏福报,这个里面差别很大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