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三十二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32
请掀开经本,第四十四面,倒数第四行,从二十八段看起:
【法华玄赞云,施为可则曰方,善逗机宜曰便。】
这是解释方便两个字。『方』是方法,此地这个意思比较上深广。『施为』就是一切的造作,一切的设施,可以做为大众的一个榜样、一个原则,这样才叫做方。由此可知,方是大众通行的方法、原则。『便』的意思是『善逗机宜』,是以一种善巧方便接引大众的,这叫便。可见得它的意思比我们一般观念上讲的要深刻一些。底下一段:
【净影疏云,化行善巧,随物所宜,种种异现,名权方便。】
这是《净影疏》里头,也是解释「方便」两个字,可以合起来做为参考。『化行善巧』,化是教化,教化众生没有一定的方法,要随顺众生的根器。所以底下讲『随物所宜』,就是应当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,方法并没有一定。由此可知,因时、因地、因事,这里面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,这个方法才用得非常巧妙,能令众生有所悟入,这才称之为善巧。
『种种异现』,现是示现,异是不同的,用种种方法。像世尊当年在世,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我们在经论里面所看到的,释迦牟尼佛教导众生的方法千变万化,并没有一定。但是每次法会,当中听众的人不一样,有些处所也不一样,时节因缘也不相同,必定能叫听众当下就得利益,这个叫『权方便』,权是权巧,也叫做善巧方便。
【净影疏云,证会为入。】
我们底下合起来看。
【嘉祥疏云,名理为藏。】
经文里面讲的「一切功德宝藏」,是解释这个。什么叫『入』?入跟证的意思相通。入是讲契入境界,就是前面『证会』的意思,证是证明,会是会通,证明、会通、契入都是入的意思。所以,入就是证,证就是入。
『名理为藏』,藏是含藏的意思,像仓库一样,里面贮藏著必须要用的这些物品。这个地方讲的是我们心性,心性就像一个仓库一样,无量的智慧、德能都含藏在其中。「名理」,名言、理论,无论是世法、佛法都含藏在其中,这个叫藏。所以,真如本性在《大佛顶经》里面就称之为如来藏。
【甄解云,如来一切功德宝藏,佛果功德也,此之功德大宝海,说言佛法藏,即是佛所得一乘也。】
《甄解》里面讲得比较详细。『如来』就是自性的名号,佛在果地上有十个通号,所谓通号,只要证得佛果,都有这十个名字,这十个名字不是哪一尊佛专有的,佛佛皆有,佛佛道同。这十个名号第一个就叫如来。如来是从自性上称呼的,意思也有许多种的讲法,而是《金刚经》说的既简单又圆满。它说「如来者,诸法如义」,这四个字实在是简单明了,而且圆满,比其他的解释都好,诸法如义。「诸法」是一切法,世间法跟出世间法,「如」是相如其性,性如其相,事如其理,理如其事,这个说得确实是非常圆满、非常清楚。不但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体性、相状,包括作用,全都含摄在其中了。
下面说,『如来一切功德宝藏』,这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,「一切功德宝藏」不是从外面来的,是自性里面圆圆满满都具备的。就像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所说,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这一切功德宝藏是本来具足的。『佛果功德也』,本来具足是性德,自性里头有的。但是,没有见性的人,这一切功德你得不到受用,虽有,不起作用;见了性的人就起作用,就得性体的作用。因此佛教导一切众生,教什么?教我们见性而已,换句话说,教我们恢复自性本有的功德宝藏。我们自己的功德宝藏,跟十方一切诸佛的功德宝藏是无二无别,诸佛不比我们多,我们不比他少,但是佛得到用处,都得到用处。我们自性功德宝藏完全是埋藏在自性里头,不起作用,虽有等於没有。佛教给我们修行,修什么?去掉自性的障碍而已,除障,障碍除了之后,我们性德就现前。所以除障碍这个过程,统称作修德,我们要修行,这修德。修是修正我们所有一切的错误,错误的念头,我们讲错误的想法、错误的看法、错误的做法,障碍了自性。错误的标准是什么?是与自性性德相违背,这就错了,与自性相应的就正确。佛菩萨的心行与心性相应,众生的心行与心性相背,相背是错误的,要把错误的修正过来,就成功了。
相应跟相背,其中的境界深广无边。从哪里讲起?佛在经中都是把这些方法归纳成几个要领,说起来就比较方便。譬如《金刚经》上把它归纳成四相四见,这是错误的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这是见解上的错误;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这是思想上的错误。一切大乘经里面,把不相应的归纳为六大类,相应的也归纳成六大类。相应的是六度,布施是相应,布施的反面是悭贪,悭贪与自性就不相应。所以把不相应的要舍掉,要修相应的,才能够明心见性。持戒,持戒是守法,这相应的,不相应的是作恶,所以持戒度恶业。忍辱是相应的,与忍辱相违背的是瞋恚,贪瞋痴叫三毒烦恼,忍辱度瞋恚的。精进是相应的,懈怠是不相应的;禅定是相应的,散乱是不相应的;般若智慧是相应的,愚痴是不相应的。所以菩萨这六大纲领,六个是相应的,六个是不相应的,这叫修行,修什么?不相应的把它修正为相应,这叫修行。修行,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,不是每天念多少经、拜多少佛、念多少声佛号,不是那个意思,那个没有用处,要把不相应的错误的心行修正过来,都变成相应的,这个叫修行。《华严》里面讲十度、十波罗蜜。
像这些例子很多,我们要明了。依照这个方法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使我们的心行与性德相应,相应到究竟圆满,就成佛了。所以「佛果功德」,我们所有一切不相应的都断尽了,这就是佛的果地,修德圆满,功德现前。功德是什么?就是自性本具的一切功德宝藏,通常我们称为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。
『此之功德大宝海』,大宝海是形容、是比喻,自性功德无量无边,没有法子称说,用大宝海来做比喻;实际上大宝海怎么比,也比不了自性的功德。『说言佛法藏』,「说言」是佛讲经说法,佛用一个名词,叫「佛法藏」,你听到这个名词,你就晓得佛法藏里面包含圆满的性德与修德。所以性修不二,它还包含这个意思。也叫做『一乘』,这个佛学名词诸位都常常听到的,有大乘、小乘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一乘就是佛乘,一乘是指佛,如来果地上称之为一乘。
【智度论云,波罗,秦言彼岸,又云,以生死为此岸,涅盘为彼岸。】
『波罗』就是波罗蜜,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,在翻译的时候把尾音省掉了。它原来的音是波罗蜜多,我们把尾音省掉,称为波罗,这是印度话,梵语。它的意思是『彼岸』,这是直接翻译,翻成彼岸。『秦言』,秦是姚秦,罗什大师译场是在姚秦的时代,所以那个时候翻的经都称之为「秦言」。玄奘大师翻的称「唐言」,唐朝。总而言之,这翻成中国文,我们都讲翻成汉语,叫做彼岸。
『又云』,底下举一个例子,其实它这个彼岸是非常笼统的,范围很广,底下举个例子,这个例子是用佛法来说的。佛法是把『生死』当作此岸,『涅盘』就是彼岸,涅盘是梵语,意思是不生不灭。生灭跟不生不灭是相对的,所以此岸、彼岸,这就容易懂了。
【净影师曰,彰果毕竟,涅盘彼岸,到名究竟。】
这都是翻波罗蜜多的,波罗蜜多的意思是到彼岸。『彰』是明显,『果』是果位,『毕竟』就是最后的一个果位。像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的学位,在大学里面有学士、有硕士、有博士,到博士,上面再没有了,博士这个学位就是毕竟,就是最后的学位。在佛法里面,涅盘是最后一个果位,所以『涅盘彼岸』。『到』叫究竟,究竟的意思是你证得涅盘,证得涅盘在大乘佛法里面就成佛了,佛的果位就圆满。这是解释波罗蜜多的意思。下面第三十五段。
【彭际清居士曰,行权方便,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,三句义中,全摄净土法门。】
彭居士是清朝初年我们佛门一位了不起的大德,他是在家居士,有《无量寿经》的节校本,他也给它做了个注解,就是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。诸位要看到这本书,这就是彭际清居士的作品。这个地方的一段文,就是从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里头节录出来的。他说,这三句话把整个净宗法门都包括尽了。佛门里面所谓的「具眼知识」,具足慧眼的大善知识,他在经文才能看得出这几句话非常重要。
『行权方便』,什么人行?诸佛行,一切菩萨也行,祖师大德们也行,我们现前在座的同修们各个也行。行就是用,用这种权巧的方便法,『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』。假如我们不用净土的方法,信愿持名,求生净土,往生不退成佛,不用这个方法,可以说没有第二个方法我们在一生当中能成就的,除这个方法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,这是一定要晓得的。所以此地这个「行」,可以讲上自诸佛如来,下至一切众生。
「入佛法藏」前面讲过,就是如来一切功德宝藏,圆满的性德。契入这个境界,我们讲证得自性,那是什么人?最低限度的也是法身大士,照天台家的说法,圆教初住菩萨以上的,别教初地以上,才入佛法藏;虽入佛法藏,没有「究竟彼岸」。所以,入佛法藏这一句是从圆教初住就开始,他就证入,要到究竟彼岸,那是成佛,这里面总共就是四十二个阶级。菩萨果位四十一个,往上去是成佛,总共是四十二个阶级。真的把净土法门说尽了,全都说尽了。
【菩萨一切所行,不离方便,以方便故,取於净土,得常见佛。】
在所有一切方便当中,这个方便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法门,方法、门径。佛教里头常讲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法门都称之为方便法,每个法门都是方便法,『不离方便』。在一切方便当中,可以说持名念佛,求生净土,这个方法是最为方便,第一方便。为什么?时间短,不需要很长的时间;方法简单容易,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。只要肯信、肯愿,愿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有这个愿,能信、能愿、肯念佛就行了。你看多简单、多容易。这是『以方便故,取於净土』。只要老实念佛,你一定就见佛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你是『常见佛』,你跟佛从来没有离开过。不但常见阿弥陀佛,我们在大小两本经里头都念过,他常见十方一切诸佛;换句话说,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他都常见。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,确实任何一个法门里面没有见到,查遍《大藏经》,释迦牟尼佛没说过,只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们,他们有这个能力能够见一切诸佛如来。
见佛有什么好处?好处就太多了。我们今天想开智慧、想觉悟,我们要亲近善知识,常听善知识的教诲,而我们所遇到的善知识都是凡夫。纵然说的有几分相应,错误之处在所难免,这是实在话。我讲经讲了这么多年,即使是在晚年,还是错误很多,大家听了没有留意,如果留意一下,我的毛病很多。但是也很难得,有些人为我指出来,我也非常感谢。大致上在原则、大方向不会有差误的,往往我在言辞里面引经据典引错了的。年岁大了,体力不如从前,现在很少看书,都是凭记忆当中,有的时候记错了,这个在所难免的。好在有些有心人,听了我的东西,他们去找原文,这个好事情,我很赞成,我也很欢喜、也很感激。查到之后,把这些文字加以修正,便利於后学,这是无量的功德。所以,亲近凡夫哪有亲近菩萨好,亲近菩萨也比不上亲近如来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常常亲近的是诸佛如来,那是一点差错都没有。这是见佛的功德、利益。
【以见佛故,闻法修行,入佛法藏,圆满觉心,究竟彼岸。】
这是把见佛的殊胜的功德、利益都说出来。你能见佛,你才闻正法,不但修正行,修大行,闻大法、修大行。大,不仅是大乘,一乘法,究竟了义,你见佛有这个好处,能在很短的时间『入佛法藏』。「入佛法藏」这一句,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,你就能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明心见性也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,破一品无明,见一分真性,这是法身大士。『圆满觉心,究竟彼岸』这是成佛。在西方极乐世界,这四十二个位次是很快就圆满,绝不是佛在大乘经上讲的三大阿僧只劫,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,那个地方很快就圆满。怎么知道?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,在《无量寿经》、在《弥陀经》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。哪些经文?佛说了,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成佛到现在才十劫,十劫是很短的时间,诸位要是明了阿僧只劫,然后你才晓得,十劫的时间好短!
过去我们在台中,李炳南老居士办的「慈光佛学讲座」,专门对大专学生的。他编了一份讲义,《佛学概要十四讲》,这里面为我们说明三大阿僧只劫的数字。阿僧只劫这个名词讲法也很多种,数字差别很大,都有依据。李老师选择一个年轻人最容易接受的讲法,这个说法是以我们中国数字为单位,我们中国是万万为亿,万亿为兆,用兆做单位,做基本的单位。多少兆?就是一千下面八个万字,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,这是一个阿僧只劫,还要乘三倍。三个阿僧只劫,从圆教初住到佛果,就是这四十二个位次,要这么长的时间。经上讲的就清楚了,第一个阿僧只劫,菩萨修三十个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三十个位次要一个阿僧只劫。第二个阿僧只劫修七个位次,愈往上面去愈艰难,从初地到七地。最后,第三个阿僧只劫只修三个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所以三大阿僧只劫圆满,他是什么身分?十地菩萨,法云地的菩萨,三大阿僧只劫圆满。他上面还有等觉,由此可知,等觉要成佛,我们照前面这个看法,那一个位次至少也要一个阿僧只劫。你看前面一路看上来,愈往后面愈艰难。所以,三大阿僧只劫不是对平常人说的,是对法身大士说的,我们没算在其中。
在西方世界,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才不过十劫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的人太多了。由此可知,他方世界法身大士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的了佛,才能够「圆满觉心,究竟彼岸」,西方世界充其量不过十劫。我照经上这个讲法算一算,不需要十劫,大概快的,三、四劫就成就。慢一点,慢一点是懈怠,就是不太勇猛精进的人,大概是五、六劫就成就了。这个话根据什么来说的?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西方世界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」,诸上善人是指等觉菩萨,不是普通人,而这些人数之多,没有法子计算。我们从佛这一段的经义就可以能够推想到,如果世尊在西方示现成佛,最初去往生的,现在十劫,十劫他成佛了,这是最初往生的,第二劫以后到现在还没成佛。那在西方极乐世界,诸上善人的数字应当是少数,十分之一,不能算是多数。而佛在经上明明告诉我们,他们占大多数。由此可知,第二劫往生的也成佛了,第三劫也成佛了,第四劫、第五劫都成佛了,这样子西方世界诸上善人,跟大众来比例是一半一半,还不是多数。由此可知,他要是真占大多数,第六劫往生的也成佛了。如果第六劫往生的现在成佛,四劫,诸位想想,算算这个帐。
到西方世界,四劫能成佛,他方世界要三大阿僧只劫,难怪文殊普贤要往生!你才晓得西方世界成就太快了,真正是不可思议。我们读《无量寿经》、读《弥陀经》,这是很重要的意思,不能含糊笼统看过。你搞清楚、搞明白,才真正知道西方殊胜,殊胜在哪里?你说得出来。十方世界成佛,都要三大阿僧只劫,或者有快,也快不了多少,绝对不能跟西方世界相比。这就是为什么一切诸佛宣扬这个法门,一切诸佛劝人修这个法门,道理在此地。
【若无方便,无量行门,终不成就。】
这个『方便』就是指念佛,指净宗法门,往生不退成佛。要是没有这个法门,『无量行门』,所谓八万四千行门,四弘誓愿里讲的法门无量,我们很冷静的去想想,确实如彭居士所说,『终不成就』。这句话的意思太深了,我们每一位学佛的同修,过去生中的善根都非常深厚。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,这一生当中遇不到这部经典,不学佛的人那就不说了。诸位看看我们自己周边的一些同修,学佛的这些同修,几个学佛的同修接触到这个法门?几个学佛的同修,接触这个法门他能生欢喜心、他能生信愿?实在不多。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?诸佛说过了,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,要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,他遇到了也不肯相信,也不想修学。凭他自己的能力,无论用什么方法,要断烦恼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试试看,看能不能断得了。
最粗、最重的烦恼是「身见」,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,身是我,几个人能把身见破掉?几个人能够肯定身不是我?破了身见,这第一关,再底下是「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」,三界总共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,你才入门。如果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尽,在门外,没入佛门,入佛门谈何容易!所以,没破身见的人都在佛门之外,没入门。如果见惑断了,你在大乘法当中你是初信位的菩萨,好像菩萨法里头你念一年级。总共是五十一个年级,你入了一年级,小乘法里面你是初果,这个才叫入佛门。入佛门就不是凡夫了,为什么?不再搞六道轮回。小乘须陀洹初果虽然还没有出六道,但是决定不堕三恶道,保险了,六道虽然没出,总得人天两道去混混,绝对不堕三恶道。如果见惑没有破,换句话说,在六道里头三恶道是决定有分。而且决定是在恶道的时间长,在人天时间短暂,这个道理我们前面说得很多。所以此地讲「若无方便,无量行门,终不成就」,这句话是千真万确,一点都不错。
【如大般若经云,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,从此处没,生余佛土,从一佛国,至一佛国,在在生处,常得值遇诸佛世尊,供养恭敬,尊重赞叹,乃至无上正等菩提,终不离佛。】
这是彭居士举《大般若经》的一段经文来作证,证明菩萨要想成就,决定不能离开佛陀。离开佛,佛是第一善知识,佛是最好的老师,究竟圆满而没有丝毫缺陷,跟这样的老师,成就就快、就容易。所以经上说『是菩萨』,这个菩萨就是具般若智慧的菩萨,这个菩萨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破四相四见的菩萨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说,「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那个菩萨不行,必须要破四相、要破四见。不但四相不著,「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」也不再执著,完全舍离,是这样的菩萨。此地「是菩萨」是指破了四相、四见的菩萨。『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』,只要离四见、四相,就与般若智慧相应;换句话说,只要你还有四相四见,你与般若智慧就不相应。天天念《大般若经》也没用处,一天把《金刚经》念一百遍也没用处,没有智慧,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。
读这些经的目的,是帮助我们看破,看破之后要放下。放下什么?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四相四见,从四相四见上来说,是从根本放下。根本既然放下,枝叶就不用管了,好像一棵大树一样,我从根把它锯掉,那枝枝叶叶都不要管它。四相四见是根本。这个菩萨与般若智慧相应了。
『从此处没,生余佛土』,这是讲菩萨修行,虽然看破放下,真的放下了,烦恼放下就是六道放下,烦恼放下,就没有六道了。妄想放下,就超越十法界,十法界没有了,入一真法界。入一真法界还有什么东西?给诸位说习气还在,这个东西很麻烦,他残余的习气在。断习气,这就是讲须要三大阿僧只劫,须要经历菩萨四十二个阶级,断习气。他的见思、尘沙烦恼确实没有了,无明烦恼是习气,非常微细。这个东西存在,要慢慢的去断,因此他还要认真去修,「从此处没,生余佛土」。他修到哪里修?还是到十法界、六道里来修。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这是菩萨。菩萨以大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,是消除自己的习气,习气到哪里去磨练,把它磨掉?要在众生分上。譬如说称心如意的我们就会生欢喜心,那是习气,我要在很多欢乐场当中,把这个习气磨掉。在欢乐场中,我的心清净了、平静了,不再受外面境界波动,要在这里头断习气。瞋恚的习气,要在逆境里面去磨。遇到、看到不顺眼的人,看到不顺心的事,慢慢的心也清净、也平等、也若无其事了,不会再起心动念。
你不历事,你怎么能把习气磨掉?习气很难断除,所以菩萨要把习气断尽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。我们今天看到凡夫,小小的境界一动,马上习气就起现行、就发作,这是应当的。为什么?你是凡夫,你不是佛菩萨!如果境界风动的时候,你如如不动,那你是圣人,你不是凡夫;凡夫是应当他会这么做的。学佛的人,就要在境界里面要懂得如何来降伏习气,这就叫真正做功夫。所以念佛人境界一动,心里才一动念,赶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,把动的念头把它压平。这叫做念佛,这叫做真正会用功。佛号照念,脾气照发,那没用处的,那不是修行。修行,一句佛号要把心压平,要在境界里面修如如不动。所以,菩萨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哪个地方有求,他就到那里去教化,教化是帮助众生,也是磨练自己的习气,消除自己的习气。「从此处没」这是示现,他应化身这个地方圆寂了,那个地方又出生,「生余佛土」,那个地方有缘,他那个地方又出生。他不会到六道,他不是业报身,他是愿力再生的,我们常讲乘愿再来。他是愿力生的,凡夫是业力生死,自己作不了主,菩萨自己作得了主。
『从一佛国,至一佛国』,这是讲一般的菩萨,一般什么样的?法身大士,不是普通菩萨;四相、四见没有破的,没这个能力,他不能从一佛国到另外一佛国。一佛国到另外一佛国,是这一个十法界到那边一个十法界,每一尊佛的国土都是十法界,他不能到另外一个佛国土。能到另外一个佛国土,已经超越十法界,法身大士才行,才有这个能力。所以你看经文就晓得他们的境界,他不是普通菩萨,普通菩萨纵然超越六道,不能超越十法界;换句话说,他在一个佛国土,在我们这个世界,娑婆世界,他不能越过娑婆世界到别的佛国土去,他没有这个能力。但是法身大士就有这个能力,他可以到他方佛国土去,从一个佛国土到另外一个佛国土。
『在在生处,常得值遇诸佛世尊』,这个地方佛国土的佛灭度了,底下一尊佛还没有出现,像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就是如此,释迦牟尼佛灭度了,弥勒佛还没有出现。我们算是不错,生在释迦佛的末法时期,末法完了之后是灭法,这个世界上没有佛法。灭法的时间很长,根据佛在《弥勒下生经》里面所说的,时间大概是五十六亿万年,这个世间没有佛法。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之后,弥勒菩萨从兜率内院下降到这个世界,示现再成佛。所以,有佛法的时间很短,没有佛法的时间很长,遇到佛就更不容易。法身大士有这个能力,亲近诸佛如来,哪个世界有佛他知道,他往生到那个世界去,亲近佛陀。
『供养恭敬,尊重赞叹』,这两句话范围也很广。供养里面最重要的是依教修行供养,我们不可以看到这个字,大概是送一点吃的东西、穿的东西就是供养佛,你把意思全搞错了。「行愿品」里面告诉我们,一切财供养都不如法供养,法供养第一条是如教修行供养。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。以恭敬心接受佛的教诲,依教奉行,这叫做恭敬,叫做供养恭敬。第二句是弘扬佛法,「尊重赞叹」,是把佛教导他的,他自己又能够依教奉行,把他自己奉行的心得,加上佛的教诲,他去传授给别人,这是尊重赞叹。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为我们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,这就是尊重赞叹。所以菩萨,佛的弟子也是这样做法。
『乃至无上正等菩提』,就是一直到他成佛,『终不离佛』。这是讲法身大士,哪个世界有佛他就到那个世界去往生,生生世世都去亲近佛陀。这是讲到十方世界菩萨修学的状况,这个修行要跟西方世界菩萨比,不一样。西方世界菩萨,我们在《弥陀经》,在三经上都看到,每天都供养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如来,不是到一个世界去投生,去亲近一尊佛,他每天都供养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如来。《弥陀经》上说供养十万亿佛,那是对我们讲的,其实不止。因为佛讲,我们这个世界距离西方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国土,所以说供养十万亿佛,意思就是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想回到地球上来看看,随时随地都可以来,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,天天都可以来,是这个意思。实际上他的能力是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。这跟《大般若经》上一比较,这些菩萨跟极乐世界的菩萨一比,就差得太远了。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,只要三、四劫的时间就圆满菩提;《般若经》上讲的这些菩萨,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圆满菩提。也就是说,他虽然是不离开佛,他只亲近一尊、两尊,亲近的佛不多。不像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,从下下品往生的,每天都亲近无量无边诸佛如来,这个缘太殊胜。
【当知欲不离佛,须以念佛为因,如华严十地,始终不离念佛。】
这末后的一句是彭居士苦口婆心劝勉我们,叫我们应当要知道,你要想『不离佛』,必须『以念佛为因』,往生极乐世界是果报。他这里举《华严经》做例子,『华严十地,始终不离念佛』。《华严经》上十地菩萨是从初地到等觉,始是初地,终是等觉,总共十一个位次。这十一个位次的菩萨,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。所以,这段文是很不可思议,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的。这不是普通的菩萨,法身大士里面的大菩萨,我们称之为圣人。前面称为贤人,三贤十圣,这个十圣位次他都念佛,求生极乐世界。底下这一段。
【法窟曰,於出世道悕求为愿。】
这是解释经文当中「愿」这个字,可见它不是一般的愿,我们世间一般人愿望里面都是求富贵、求名利,都是以此为愿。还有一些学佛的人,不愿往生净土,希望来生还得人身,做富贵人,行菩萨道。这个愿望是不错,理想没错,能不能兑现那就不知道了,非常困难。我们这一生若不求生净土,来生能不能得人身?也许有人说,我这一生做了多少多少好事,布施或者是慈善救济,做了很多的好事。这些好事能得人身吗?不能,你做的那些好事是福报,你修的福报,福报不能够引导你向三善道,这佛在经上讲得很透彻。要得三善道,要修德行,这个才能够得人身。佛给我们讲的,得人身的条件是五戒十善,儒家跟我们讲的是伦常道德,儒家讲五常,常就是常道,不能够失掉。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这五个字,我们做到了没有?佛法里面的五戒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你做到了没有?如果自己的五戒十善修得很好,可以能把八十分以上,那可以保证你来生不会失掉人身。如果五戒十善自己想想有亏欠,恐怕不及格,换句话说,人身就得不到。人身得不到到哪里去?三恶道去了。你这一生修了很多的福报,福报还是一样享受,你看看畜生道有福报的,外国人养的那些宠物,世间人比不上,它的福报太大了,这我们能看得见的。鬼神里面有福报的,世间人盖很大的庙宇供养他,初一、十五去拜拜,热闹的很,前生修的福报。
所以,恶道里头有享福的,福是可以带得去的,但是功德就很难,功德要累积,功德大的能出三界,小的能得人天的果报。六道里面投胎,舍身受身,法相唯识的经论讲得很清楚,有引业、有满业。引业是引导你去投胎,像五戒十善,儒家的伦理纲常,这是引导你投生的。你修福、积德那是满业,就是你得到人身,得到这个身之后你享福,你有很大的福报。我们今天讲譬如说在人道里面,你有财富、你有聪明智慧、你健康长寿,那是属於满业。到人道来,这是引业,大家都得人身,引业相同,满业不相同。所以,人有富贵、有贫贱,不一样,满业一定要修福。
所以,这个愿必须以出世间的、超越六道轮回,才叫真正的愿望,这是你真正觉悟。如果没有这个念头,你那个愿是小愿,太小了,不能出六道,换句话说不能解决问题。而出世间的愿,是以往生净土为第一大愿,因为这个愿望是一生决定成佛,而且很快的成佛。我们照佛在三经里面所讲的,仔细去思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最晚最晚大概五、六劫决定成佛,五、六劫跟三大阿僧只劫不能比,时间太短了。这个法门确实是稀有,所以诸佛赞叹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四十四面,倒数第四行,从二十八段看起:
【法华玄赞云,施为可则曰方,善逗机宜曰便。】
这是解释方便两个字。『方』是方法,此地这个意思比较上深广。『施为』就是一切的造作,一切的设施,可以做为大众的一个榜样、一个原则,这样才叫做方。由此可知,方是大众通行的方法、原则。『便』的意思是『善逗机宜』,是以一种善巧方便接引大众的,这叫便。可见得它的意思比我们一般观念上讲的要深刻一些。底下一段:
【净影疏云,化行善巧,随物所宜,种种异现,名权方便。】
这是《净影疏》里头,也是解释「方便」两个字,可以合起来做为参考。『化行善巧』,化是教化,教化众生没有一定的方法,要随顺众生的根器。所以底下讲『随物所宜』,就是应当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,方法并没有一定。由此可知,因时、因地、因事,这里面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,这个方法才用得非常巧妙,能令众生有所悟入,这才称之为善巧。
『种种异现』,现是示现,异是不同的,用种种方法。像世尊当年在世,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我们在经论里面所看到的,释迦牟尼佛教导众生的方法千变万化,并没有一定。但是每次法会,当中听众的人不一样,有些处所也不一样,时节因缘也不相同,必定能叫听众当下就得利益,这个叫『权方便』,权是权巧,也叫做善巧方便。
【净影疏云,证会为入。】
我们底下合起来看。
【嘉祥疏云,名理为藏。】
经文里面讲的「一切功德宝藏」,是解释这个。什么叫『入』?入跟证的意思相通。入是讲契入境界,就是前面『证会』的意思,证是证明,会是会通,证明、会通、契入都是入的意思。所以,入就是证,证就是入。
『名理为藏』,藏是含藏的意思,像仓库一样,里面贮藏著必须要用的这些物品。这个地方讲的是我们心性,心性就像一个仓库一样,无量的智慧、德能都含藏在其中。「名理」,名言、理论,无论是世法、佛法都含藏在其中,这个叫藏。所以,真如本性在《大佛顶经》里面就称之为如来藏。
【甄解云,如来一切功德宝藏,佛果功德也,此之功德大宝海,说言佛法藏,即是佛所得一乘也。】
《甄解》里面讲得比较详细。『如来』就是自性的名号,佛在果地上有十个通号,所谓通号,只要证得佛果,都有这十个名字,这十个名字不是哪一尊佛专有的,佛佛皆有,佛佛道同。这十个名号第一个就叫如来。如来是从自性上称呼的,意思也有许多种的讲法,而是《金刚经》说的既简单又圆满。它说「如来者,诸法如义」,这四个字实在是简单明了,而且圆满,比其他的解释都好,诸法如义。「诸法」是一切法,世间法跟出世间法,「如」是相如其性,性如其相,事如其理,理如其事,这个说得确实是非常圆满、非常清楚。不但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体性、相状,包括作用,全都含摄在其中了。
下面说,『如来一切功德宝藏』,这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,「一切功德宝藏」不是从外面来的,是自性里面圆圆满满都具备的。就像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所说,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这一切功德宝藏是本来具足的。『佛果功德也』,本来具足是性德,自性里头有的。但是,没有见性的人,这一切功德你得不到受用,虽有,不起作用;见了性的人就起作用,就得性体的作用。因此佛教导一切众生,教什么?教我们见性而已,换句话说,教我们恢复自性本有的功德宝藏。我们自己的功德宝藏,跟十方一切诸佛的功德宝藏是无二无别,诸佛不比我们多,我们不比他少,但是佛得到用处,都得到用处。我们自性功德宝藏完全是埋藏在自性里头,不起作用,虽有等於没有。佛教给我们修行,修什么?去掉自性的障碍而已,除障,障碍除了之后,我们性德就现前。所以除障碍这个过程,统称作修德,我们要修行,这修德。修是修正我们所有一切的错误,错误的念头,我们讲错误的想法、错误的看法、错误的做法,障碍了自性。错误的标准是什么?是与自性性德相违背,这就错了,与自性相应的就正确。佛菩萨的心行与心性相应,众生的心行与心性相背,相背是错误的,要把错误的修正过来,就成功了。
相应跟相背,其中的境界深广无边。从哪里讲起?佛在经中都是把这些方法归纳成几个要领,说起来就比较方便。譬如《金刚经》上把它归纳成四相四见,这是错误的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这是见解上的错误;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这是思想上的错误。一切大乘经里面,把不相应的归纳为六大类,相应的也归纳成六大类。相应的是六度,布施是相应,布施的反面是悭贪,悭贪与自性就不相应。所以把不相应的要舍掉,要修相应的,才能够明心见性。持戒,持戒是守法,这相应的,不相应的是作恶,所以持戒度恶业。忍辱是相应的,与忍辱相违背的是瞋恚,贪瞋痴叫三毒烦恼,忍辱度瞋恚的。精进是相应的,懈怠是不相应的;禅定是相应的,散乱是不相应的;般若智慧是相应的,愚痴是不相应的。所以菩萨这六大纲领,六个是相应的,六个是不相应的,这叫修行,修什么?不相应的把它修正为相应,这叫修行。修行,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,不是每天念多少经、拜多少佛、念多少声佛号,不是那个意思,那个没有用处,要把不相应的错误的心行修正过来,都变成相应的,这个叫修行。《华严》里面讲十度、十波罗蜜。
像这些例子很多,我们要明了。依照这个方法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使我们的心行与性德相应,相应到究竟圆满,就成佛了。所以「佛果功德」,我们所有一切不相应的都断尽了,这就是佛的果地,修德圆满,功德现前。功德是什么?就是自性本具的一切功德宝藏,通常我们称为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。
『此之功德大宝海』,大宝海是形容、是比喻,自性功德无量无边,没有法子称说,用大宝海来做比喻;实际上大宝海怎么比,也比不了自性的功德。『说言佛法藏』,「说言」是佛讲经说法,佛用一个名词,叫「佛法藏」,你听到这个名词,你就晓得佛法藏里面包含圆满的性德与修德。所以性修不二,它还包含这个意思。也叫做『一乘』,这个佛学名词诸位都常常听到的,有大乘、小乘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一乘就是佛乘,一乘是指佛,如来果地上称之为一乘。
【智度论云,波罗,秦言彼岸,又云,以生死为此岸,涅盘为彼岸。】
『波罗』就是波罗蜜,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,在翻译的时候把尾音省掉了。它原来的音是波罗蜜多,我们把尾音省掉,称为波罗,这是印度话,梵语。它的意思是『彼岸』,这是直接翻译,翻成彼岸。『秦言』,秦是姚秦,罗什大师译场是在姚秦的时代,所以那个时候翻的经都称之为「秦言」。玄奘大师翻的称「唐言」,唐朝。总而言之,这翻成中国文,我们都讲翻成汉语,叫做彼岸。
『又云』,底下举一个例子,其实它这个彼岸是非常笼统的,范围很广,底下举个例子,这个例子是用佛法来说的。佛法是把『生死』当作此岸,『涅盘』就是彼岸,涅盘是梵语,意思是不生不灭。生灭跟不生不灭是相对的,所以此岸、彼岸,这就容易懂了。
【净影师曰,彰果毕竟,涅盘彼岸,到名究竟。】
这都是翻波罗蜜多的,波罗蜜多的意思是到彼岸。『彰』是明显,『果』是果位,『毕竟』就是最后的一个果位。像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的学位,在大学里面有学士、有硕士、有博士,到博士,上面再没有了,博士这个学位就是毕竟,就是最后的学位。在佛法里面,涅盘是最后一个果位,所以『涅盘彼岸』。『到』叫究竟,究竟的意思是你证得涅盘,证得涅盘在大乘佛法里面就成佛了,佛的果位就圆满。这是解释波罗蜜多的意思。下面第三十五段。
【彭际清居士曰,行权方便,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,三句义中,全摄净土法门。】
彭居士是清朝初年我们佛门一位了不起的大德,他是在家居士,有《无量寿经》的节校本,他也给它做了个注解,就是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。诸位要看到这本书,这就是彭际清居士的作品。这个地方的一段文,就是从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里头节录出来的。他说,这三句话把整个净宗法门都包括尽了。佛门里面所谓的「具眼知识」,具足慧眼的大善知识,他在经文才能看得出这几句话非常重要。
『行权方便』,什么人行?诸佛行,一切菩萨也行,祖师大德们也行,我们现前在座的同修们各个也行。行就是用,用这种权巧的方便法,『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』。假如我们不用净土的方法,信愿持名,求生净土,往生不退成佛,不用这个方法,可以说没有第二个方法我们在一生当中能成就的,除这个方法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,这是一定要晓得的。所以此地这个「行」,可以讲上自诸佛如来,下至一切众生。
「入佛法藏」前面讲过,就是如来一切功德宝藏,圆满的性德。契入这个境界,我们讲证得自性,那是什么人?最低限度的也是法身大士,照天台家的说法,圆教初住菩萨以上的,别教初地以上,才入佛法藏;虽入佛法藏,没有「究竟彼岸」。所以,入佛法藏这一句是从圆教初住就开始,他就证入,要到究竟彼岸,那是成佛,这里面总共就是四十二个阶级。菩萨果位四十一个,往上去是成佛,总共是四十二个阶级。真的把净土法门说尽了,全都说尽了。
【菩萨一切所行,不离方便,以方便故,取於净土,得常见佛。】
在所有一切方便当中,这个方便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法门,方法、门径。佛教里头常讲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法门都称之为方便法,每个法门都是方便法,『不离方便』。在一切方便当中,可以说持名念佛,求生净土,这个方法是最为方便,第一方便。为什么?时间短,不需要很长的时间;方法简单容易,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。只要肯信、肯愿,愿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有这个愿,能信、能愿、肯念佛就行了。你看多简单、多容易。这是『以方便故,取於净土』。只要老实念佛,你一定就见佛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你是『常见佛』,你跟佛从来没有离开过。不但常见阿弥陀佛,我们在大小两本经里头都念过,他常见十方一切诸佛;换句话说,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他都常见。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,确实任何一个法门里面没有见到,查遍《大藏经》,释迦牟尼佛没说过,只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们,他们有这个能力能够见一切诸佛如来。
见佛有什么好处?好处就太多了。我们今天想开智慧、想觉悟,我们要亲近善知识,常听善知识的教诲,而我们所遇到的善知识都是凡夫。纵然说的有几分相应,错误之处在所难免,这是实在话。我讲经讲了这么多年,即使是在晚年,还是错误很多,大家听了没有留意,如果留意一下,我的毛病很多。但是也很难得,有些人为我指出来,我也非常感谢。大致上在原则、大方向不会有差误的,往往我在言辞里面引经据典引错了的。年岁大了,体力不如从前,现在很少看书,都是凭记忆当中,有的时候记错了,这个在所难免的。好在有些有心人,听了我的东西,他们去找原文,这个好事情,我很赞成,我也很欢喜、也很感激。查到之后,把这些文字加以修正,便利於后学,这是无量的功德。所以,亲近凡夫哪有亲近菩萨好,亲近菩萨也比不上亲近如来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常常亲近的是诸佛如来,那是一点差错都没有。这是见佛的功德、利益。
【以见佛故,闻法修行,入佛法藏,圆满觉心,究竟彼岸。】
这是把见佛的殊胜的功德、利益都说出来。你能见佛,你才闻正法,不但修正行,修大行,闻大法、修大行。大,不仅是大乘,一乘法,究竟了义,你见佛有这个好处,能在很短的时间『入佛法藏』。「入佛法藏」这一句,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,你就能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明心见性也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,破一品无明,见一分真性,这是法身大士。『圆满觉心,究竟彼岸』这是成佛。在西方极乐世界,这四十二个位次是很快就圆满,绝不是佛在大乘经上讲的三大阿僧只劫,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,那个地方很快就圆满。怎么知道?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,在《无量寿经》、在《弥陀经》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。哪些经文?佛说了,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成佛到现在才十劫,十劫是很短的时间,诸位要是明了阿僧只劫,然后你才晓得,十劫的时间好短!
过去我们在台中,李炳南老居士办的「慈光佛学讲座」,专门对大专学生的。他编了一份讲义,《佛学概要十四讲》,这里面为我们说明三大阿僧只劫的数字。阿僧只劫这个名词讲法也很多种,数字差别很大,都有依据。李老师选择一个年轻人最容易接受的讲法,这个说法是以我们中国数字为单位,我们中国是万万为亿,万亿为兆,用兆做单位,做基本的单位。多少兆?就是一千下面八个万字,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,这是一个阿僧只劫,还要乘三倍。三个阿僧只劫,从圆教初住到佛果,就是这四十二个位次,要这么长的时间。经上讲的就清楚了,第一个阿僧只劫,菩萨修三十个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三十个位次要一个阿僧只劫。第二个阿僧只劫修七个位次,愈往上面去愈艰难,从初地到七地。最后,第三个阿僧只劫只修三个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所以三大阿僧只劫圆满,他是什么身分?十地菩萨,法云地的菩萨,三大阿僧只劫圆满。他上面还有等觉,由此可知,等觉要成佛,我们照前面这个看法,那一个位次至少也要一个阿僧只劫。你看前面一路看上来,愈往后面愈艰难。所以,三大阿僧只劫不是对平常人说的,是对法身大士说的,我们没算在其中。
在西方世界,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才不过十劫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的人太多了。由此可知,他方世界法身大士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的了佛,才能够「圆满觉心,究竟彼岸」,西方世界充其量不过十劫。我照经上这个讲法算一算,不需要十劫,大概快的,三、四劫就成就。慢一点,慢一点是懈怠,就是不太勇猛精进的人,大概是五、六劫就成就了。这个话根据什么来说的?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西方世界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」,诸上善人是指等觉菩萨,不是普通人,而这些人数之多,没有法子计算。我们从佛这一段的经义就可以能够推想到,如果世尊在西方示现成佛,最初去往生的,现在十劫,十劫他成佛了,这是最初往生的,第二劫以后到现在还没成佛。那在西方极乐世界,诸上善人的数字应当是少数,十分之一,不能算是多数。而佛在经上明明告诉我们,他们占大多数。由此可知,第二劫往生的也成佛了,第三劫也成佛了,第四劫、第五劫都成佛了,这样子西方世界诸上善人,跟大众来比例是一半一半,还不是多数。由此可知,他要是真占大多数,第六劫往生的也成佛了。如果第六劫往生的现在成佛,四劫,诸位想想,算算这个帐。
到西方世界,四劫能成佛,他方世界要三大阿僧只劫,难怪文殊普贤要往生!你才晓得西方世界成就太快了,真正是不可思议。我们读《无量寿经》、读《弥陀经》,这是很重要的意思,不能含糊笼统看过。你搞清楚、搞明白,才真正知道西方殊胜,殊胜在哪里?你说得出来。十方世界成佛,都要三大阿僧只劫,或者有快,也快不了多少,绝对不能跟西方世界相比。这就是为什么一切诸佛宣扬这个法门,一切诸佛劝人修这个法门,道理在此地。
【若无方便,无量行门,终不成就。】
这个『方便』就是指念佛,指净宗法门,往生不退成佛。要是没有这个法门,『无量行门』,所谓八万四千行门,四弘誓愿里讲的法门无量,我们很冷静的去想想,确实如彭居士所说,『终不成就』。这句话的意思太深了,我们每一位学佛的同修,过去生中的善根都非常深厚。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,这一生当中遇不到这部经典,不学佛的人那就不说了。诸位看看我们自己周边的一些同修,学佛的这些同修,几个学佛的同修接触到这个法门?几个学佛的同修,接触这个法门他能生欢喜心、他能生信愿?实在不多。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?诸佛说过了,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,要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,他遇到了也不肯相信,也不想修学。凭他自己的能力,无论用什么方法,要断烦恼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试试看,看能不能断得了。
最粗、最重的烦恼是「身见」,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,身是我,几个人能把身见破掉?几个人能够肯定身不是我?破了身见,这第一关,再底下是「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」,三界总共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,你才入门。如果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尽,在门外,没入佛门,入佛门谈何容易!所以,没破身见的人都在佛门之外,没入门。如果见惑断了,你在大乘法当中你是初信位的菩萨,好像菩萨法里头你念一年级。总共是五十一个年级,你入了一年级,小乘法里面你是初果,这个才叫入佛门。入佛门就不是凡夫了,为什么?不再搞六道轮回。小乘须陀洹初果虽然还没有出六道,但是决定不堕三恶道,保险了,六道虽然没出,总得人天两道去混混,绝对不堕三恶道。如果见惑没有破,换句话说,在六道里头三恶道是决定有分。而且决定是在恶道的时间长,在人天时间短暂,这个道理我们前面说得很多。所以此地讲「若无方便,无量行门,终不成就」,这句话是千真万确,一点都不错。
【如大般若经云,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,从此处没,生余佛土,从一佛国,至一佛国,在在生处,常得值遇诸佛世尊,供养恭敬,尊重赞叹,乃至无上正等菩提,终不离佛。】
这是彭居士举《大般若经》的一段经文来作证,证明菩萨要想成就,决定不能离开佛陀。离开佛,佛是第一善知识,佛是最好的老师,究竟圆满而没有丝毫缺陷,跟这样的老师,成就就快、就容易。所以经上说『是菩萨』,这个菩萨就是具般若智慧的菩萨,这个菩萨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破四相四见的菩萨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说,「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那个菩萨不行,必须要破四相、要破四见。不但四相不著,「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」也不再执著,完全舍离,是这样的菩萨。此地「是菩萨」是指破了四相、四见的菩萨。『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』,只要离四见、四相,就与般若智慧相应;换句话说,只要你还有四相四见,你与般若智慧就不相应。天天念《大般若经》也没用处,一天把《金刚经》念一百遍也没用处,没有智慧,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。
读这些经的目的,是帮助我们看破,看破之后要放下。放下什么?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四相四见,从四相四见上来说,是从根本放下。根本既然放下,枝叶就不用管了,好像一棵大树一样,我从根把它锯掉,那枝枝叶叶都不要管它。四相四见是根本。这个菩萨与般若智慧相应了。
『从此处没,生余佛土』,这是讲菩萨修行,虽然看破放下,真的放下了,烦恼放下就是六道放下,烦恼放下,就没有六道了。妄想放下,就超越十法界,十法界没有了,入一真法界。入一真法界还有什么东西?给诸位说习气还在,这个东西很麻烦,他残余的习气在。断习气,这就是讲须要三大阿僧只劫,须要经历菩萨四十二个阶级,断习气。他的见思、尘沙烦恼确实没有了,无明烦恼是习气,非常微细。这个东西存在,要慢慢的去断,因此他还要认真去修,「从此处没,生余佛土」。他修到哪里修?还是到十法界、六道里来修。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这是菩萨。菩萨以大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,是消除自己的习气,习气到哪里去磨练,把它磨掉?要在众生分上。譬如说称心如意的我们就会生欢喜心,那是习气,我要在很多欢乐场当中,把这个习气磨掉。在欢乐场中,我的心清净了、平静了,不再受外面境界波动,要在这里头断习气。瞋恚的习气,要在逆境里面去磨。遇到、看到不顺眼的人,看到不顺心的事,慢慢的心也清净、也平等、也若无其事了,不会再起心动念。
你不历事,你怎么能把习气磨掉?习气很难断除,所以菩萨要把习气断尽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。我们今天看到凡夫,小小的境界一动,马上习气就起现行、就发作,这是应当的。为什么?你是凡夫,你不是佛菩萨!如果境界风动的时候,你如如不动,那你是圣人,你不是凡夫;凡夫是应当他会这么做的。学佛的人,就要在境界里面要懂得如何来降伏习气,这就叫真正做功夫。所以念佛人境界一动,心里才一动念,赶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,把动的念头把它压平。这叫做念佛,这叫做真正会用功。佛号照念,脾气照发,那没用处的,那不是修行。修行,一句佛号要把心压平,要在境界里面修如如不动。所以,菩萨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哪个地方有求,他就到那里去教化,教化是帮助众生,也是磨练自己的习气,消除自己的习气。「从此处没」这是示现,他应化身这个地方圆寂了,那个地方又出生,「生余佛土」,那个地方有缘,他那个地方又出生。他不会到六道,他不是业报身,他是愿力再生的,我们常讲乘愿再来。他是愿力生的,凡夫是业力生死,自己作不了主,菩萨自己作得了主。
『从一佛国,至一佛国』,这是讲一般的菩萨,一般什么样的?法身大士,不是普通菩萨;四相、四见没有破的,没这个能力,他不能从一佛国到另外一佛国。一佛国到另外一佛国,是这一个十法界到那边一个十法界,每一尊佛的国土都是十法界,他不能到另外一个佛国土。能到另外一个佛国土,已经超越十法界,法身大士才行,才有这个能力。所以你看经文就晓得他们的境界,他不是普通菩萨,普通菩萨纵然超越六道,不能超越十法界;换句话说,他在一个佛国土,在我们这个世界,娑婆世界,他不能越过娑婆世界到别的佛国土去,他没有这个能力。但是法身大士就有这个能力,他可以到他方佛国土去,从一个佛国土到另外一个佛国土。
『在在生处,常得值遇诸佛世尊』,这个地方佛国土的佛灭度了,底下一尊佛还没有出现,像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就是如此,释迦牟尼佛灭度了,弥勒佛还没有出现。我们算是不错,生在释迦佛的末法时期,末法完了之后是灭法,这个世界上没有佛法。灭法的时间很长,根据佛在《弥勒下生经》里面所说的,时间大概是五十六亿万年,这个世间没有佛法。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之后,弥勒菩萨从兜率内院下降到这个世界,示现再成佛。所以,有佛法的时间很短,没有佛法的时间很长,遇到佛就更不容易。法身大士有这个能力,亲近诸佛如来,哪个世界有佛他知道,他往生到那个世界去,亲近佛陀。
『供养恭敬,尊重赞叹』,这两句话范围也很广。供养里面最重要的是依教修行供养,我们不可以看到这个字,大概是送一点吃的东西、穿的东西就是供养佛,你把意思全搞错了。「行愿品」里面告诉我们,一切财供养都不如法供养,法供养第一条是如教修行供养。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。以恭敬心接受佛的教诲,依教奉行,这叫做恭敬,叫做供养恭敬。第二句是弘扬佛法,「尊重赞叹」,是把佛教导他的,他自己又能够依教奉行,把他自己奉行的心得,加上佛的教诲,他去传授给别人,这是尊重赞叹。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为我们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,这就是尊重赞叹。所以菩萨,佛的弟子也是这样做法。
『乃至无上正等菩提』,就是一直到他成佛,『终不离佛』。这是讲法身大士,哪个世界有佛他就到那个世界去往生,生生世世都去亲近佛陀。这是讲到十方世界菩萨修学的状况,这个修行要跟西方世界菩萨比,不一样。西方世界菩萨,我们在《弥陀经》,在三经上都看到,每天都供养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如来,不是到一个世界去投生,去亲近一尊佛,他每天都供养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如来。《弥陀经》上说供养十万亿佛,那是对我们讲的,其实不止。因为佛讲,我们这个世界距离西方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国土,所以说供养十万亿佛,意思就是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想回到地球上来看看,随时随地都可以来,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,天天都可以来,是这个意思。实际上他的能力是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。这跟《大般若经》上一比较,这些菩萨跟极乐世界的菩萨一比,就差得太远了。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,只要三、四劫的时间就圆满菩提;《般若经》上讲的这些菩萨,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圆满菩提。也就是说,他虽然是不离开佛,他只亲近一尊、两尊,亲近的佛不多。不像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,从下下品往生的,每天都亲近无量无边诸佛如来,这个缘太殊胜。
【当知欲不离佛,须以念佛为因,如华严十地,始终不离念佛。】
这末后的一句是彭居士苦口婆心劝勉我们,叫我们应当要知道,你要想『不离佛』,必须『以念佛为因』,往生极乐世界是果报。他这里举《华严经》做例子,『华严十地,始终不离念佛』。《华严经》上十地菩萨是从初地到等觉,始是初地,终是等觉,总共十一个位次。这十一个位次的菩萨,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。所以,这段文是很不可思议,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的。这不是普通的菩萨,法身大士里面的大菩萨,我们称之为圣人。前面称为贤人,三贤十圣,这个十圣位次他都念佛,求生极乐世界。底下这一段。
【法窟曰,於出世道悕求为愿。】
这是解释经文当中「愿」这个字,可见它不是一般的愿,我们世间一般人愿望里面都是求富贵、求名利,都是以此为愿。还有一些学佛的人,不愿往生净土,希望来生还得人身,做富贵人,行菩萨道。这个愿望是不错,理想没错,能不能兑现那就不知道了,非常困难。我们这一生若不求生净土,来生能不能得人身?也许有人说,我这一生做了多少多少好事,布施或者是慈善救济,做了很多的好事。这些好事能得人身吗?不能,你做的那些好事是福报,你修的福报,福报不能够引导你向三善道,这佛在经上讲得很透彻。要得三善道,要修德行,这个才能够得人身。佛给我们讲的,得人身的条件是五戒十善,儒家跟我们讲的是伦常道德,儒家讲五常,常就是常道,不能够失掉。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这五个字,我们做到了没有?佛法里面的五戒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你做到了没有?如果自己的五戒十善修得很好,可以能把八十分以上,那可以保证你来生不会失掉人身。如果五戒十善自己想想有亏欠,恐怕不及格,换句话说,人身就得不到。人身得不到到哪里去?三恶道去了。你这一生修了很多的福报,福报还是一样享受,你看看畜生道有福报的,外国人养的那些宠物,世间人比不上,它的福报太大了,这我们能看得见的。鬼神里面有福报的,世间人盖很大的庙宇供养他,初一、十五去拜拜,热闹的很,前生修的福报。
所以,恶道里头有享福的,福是可以带得去的,但是功德就很难,功德要累积,功德大的能出三界,小的能得人天的果报。六道里面投胎,舍身受身,法相唯识的经论讲得很清楚,有引业、有满业。引业是引导你去投胎,像五戒十善,儒家的伦理纲常,这是引导你投生的。你修福、积德那是满业,就是你得到人身,得到这个身之后你享福,你有很大的福报。我们今天讲譬如说在人道里面,你有财富、你有聪明智慧、你健康长寿,那是属於满业。到人道来,这是引业,大家都得人身,引业相同,满业不相同。所以,人有富贵、有贫贱,不一样,满业一定要修福。
所以,这个愿必须以出世间的、超越六道轮回,才叫真正的愿望,这是你真正觉悟。如果没有这个念头,你那个愿是小愿,太小了,不能出六道,换句话说不能解决问题。而出世间的愿,是以往生净土为第一大愿,因为这个愿望是一生决定成佛,而且很快的成佛。我们照佛在三经里面所讲的,仔细去思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最晚最晚大概五、六劫决定成佛,五、六劫跟三大阿僧只劫不能比,时间太短了。这个法门确实是稀有,所以诸佛赞叹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