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- (第三十一集)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 (第三十一集)  1996/4  美国圣荷西  档名:02-031-0031

  请掀开经本,第四十三面,倒数第四行,从第一句看起:

  【九者,恒顺众生。】

  这一愿就是回向众生。菩萨在九法界里面,十法界除佛法界之外,九法界,就如同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也就是平常所讲的,众生有感,佛就有应,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。现身、说法都没有一定,都是随类化身,譬如佛菩萨到我们世间来示现,示现人身,虽示现人身,是什么样的身分也不一定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;也不一定全是示现出家身,示现在家身的也很多,他是随众生的心愿。说法也是如此。这就叫『恒顺』,恒是恒常,能够随顺一切众生。由此可知,佛法的教学没有丝毫勉强,众生有什么样的愿望,佛一定能够帮助他、成全他,正是世间所谓成人之美。只要是善念,佛菩萨一定帮助、成就他;如果说恶业,那就不相应,就不会跟佛菩萨感应道交。但是人有恶念,往往他也能成就,谁帮的忙?不是佛菩萨帮忙,是魔王帮忙,魔势力也很大,福报也很大,他也有护法神。心地邪恶、不善,就跟魔起感应道交。我们晓得佛有光明,魔也有光明,佛光是金色的,魔的光也是金色的。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佛光是柔软的,你接触到会非常欢喜,身心轻安;魔的光就像太阳光,剌眼睛,接触到之后你有恐惧、有畏惧的感触,不像佛光那么样的柔软。都有很大的光明。魔也是过去生中修积很多的福报,所以也不能够轻视他,他有大威德、有大势力。

  「恒顺」这一愿,跟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「孝」字是有密切的关系,孝就是讲顺,孝顺。由此可知,顺就是孝的实践,就是孝道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,表现在一切人事当中,要知道顺从,不要有自己的意思,你就成就了。要加一点自己意思在里面,就不是顺从,那是叫别人要顺从我,而不是我顺从别人。别人顺从我有什么好处?诸位要知道,增长我执。要不超越世间,这好像是好事,但是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,这是大障碍。一切众生修行,为什么不能超越六道轮回?就是有我执,破我执才能超越六道。但是一切众生对於我执是非常坚固的执著,很不容易打破。佛法里面教导真的是高尚的智慧,极其善巧方便帮助我们破我执。破我执,首先就要把成见放下,这是世间常讲的,某人成见很深,成见就是执著,坚固的执著,这个东西妨碍道业,不但妨碍证果,而且妨碍开智慧,我们常常讲开悟。人为什么不开悟?也就是有这个执著。甚至於连往生都被它障碍,这是在一切法门里面讲的易行道,易行道都不能成就,可见得我执是我们修行人的致命伤,不可以不知道。「恒顺众生」,你的心就清净了,你的心也平等了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。

  说实在的,讲真实话,世间一切众生都是被命运所转,所谓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,你有什么能力能改变因果?连诸佛菩萨都不能改变,诸佛菩萨随顺。我们起心动念想改变因果,无非是造业而已,实在讲不可能改变的。所以你明白其中的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你就会随顺,你就不会再想我要怎样怎样做,不会;一切随顺、一切听其自然,我自己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,这就是佛菩萨。众生跟佛菩萨不一样的,就是样样要把自己意思放在里头,执著我见、我相,这是凡夫、这是烦恼。所以要懂得顺,随顺就没有障碍,不顺,障碍重重,你障碍别人,别人障碍你,因缘果报丝毫不爽。

  所以菩萨修行,菩萨,连阿罗汉都知道,他遇到逆境、遇到恶人他能随顺,恶人污辱他、伤害他,他也能忍受,为什么能忍受?因为他知道前因后果。那个恶人为什么要伤害我,他不伤害别人,这里头有因果的。总是我过去伤害他,今天他伤害我,一报还一报,所以心甘情愿的接受,这笔帐就到此地就结了、没了,不再有丝毫的怨恨心。起丝毫的怨恨心,你没有接受,将来你又再报复,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那才叫真正可怜。而且果报一次比一次严重,一次比一次残酷。所以,觉悟的人不再干这个事情,受再大的委屈也若无其事,也一笔勾消了。这是你真正在佛法里头觉悟了,了解事实真相。学佛的人纵然是遇到冤家债主,心里再怎么样怨恨,听了佛的教诲也一笔勾消,不再去算旧帐,这样才能得清净心。所以佛法的修学,《无量寿经》的标准非常之好,清净平等觉,我们修的就是清净心、平等心,觉而不迷。但是,若不能随顺众生,你就决定做不到,晓得随喜、恒顺的重要。

  『众生』的意思也要搞清楚,它的含义非常广泛,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,叫做众生。所以,此地这个众生不当作很多的人来讲,那你讲的这个意思太狭小了,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。因此,众生包括我们的生活环境、物质环境。我们今天居住、生活的环境很好,这也是果报,好的果报;我们居住的环境很恶劣,恶劣也是果报,都要随顺。由此可知,此地众生是包括了人、物,乃至於许多的事相都含摄在其中,范围非常的广大。这是回向众生。

  菩萨生生世世累劫的修行,实在讲动力从哪来的,什么力量推动他?世间人肯认真努力去工作,动力是名利,如果没有名利,谁还愿意去工作?纵然是我们这个道场,道场里面有许多同修发心来做义工,这非常难得。义工是没有条件、没有报酬的,但是做义工时间不是长久的,他有事情他随时可以离开。因此要想一个机构真正上轨道,必须要有报酬,没有报酬,你工作人员不是稳定的,发心很难长久;而且当中有障缘,你家里面有事,家里人不满意。这些世法我们也不能不顾及。所以,我过去在台北成立「佛陀教育基金会」,我们在教育部立案,教育部的官员就劝我们,工作人员一定要订薪水,一定要制度化,你的机构才能长久,才能够广大,他建议的很有道理。所以我们里面工作人员都拿待遇的,而且有退休的制度。我们有章程,在我们这工作二十五年,我们一定要送一栋房子给他,让他有居住的地方。在我们那边工作,我们有房子给他住,有员工宿舍,满二十五年这个房子就送给他,他能够心安。你没有这个制度的话,人家怎么可能全心全力替你工作?所以他的动力,世间人工作的动力,他是名利,最低限度他生活没有问题,能过的去。学佛的人不讲究奢侈,但是一般生活标准能过的去,这是必须要照顾到的。你连这一层都照顾不到,你的事业要想有成就、有发展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世法跟佛法是一桩事情。

  但是佛菩萨示现在人间,是纯粹尽义务的,他行,为什么?他彻底觉悟了。所以他的动力是从慈悲心里面生出来的,他不是名闻利养;换句话说,世间人的动力,追到最后的根本是贪瞋痴,那是他的动力,满足他的贪瞋痴。但是佛菩萨是从智慧里面流露出来的,慈悲心是他的动力,所谓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。慈悲就是利益一切众生,《华严经.行愿品》里面讲得非常之多,讲得很透彻。所以,「恒顺众生」这一愿,是诸佛菩萨的根本大愿。末后这一条:

  【十者,普皆回向。】

  这个意思是把前面九种,九大类修积一切功德,总结起来归依回向实际。实际是什么?叫真如实际,《无量寿经》前面第一句真实,「开化显示真实之际」,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,现在哲学里面的名词叫宇宙本体。这个说起来无论在佛法、在世法,这种名词都很抽象,它不是一个有形相的实体。但是这个东西不是假的,它确实存在,所有一切万法是从这里发生的。所以,我们一切功德到最后是归向到实际,叫『普皆回向』。

  佛法修学,最后想证得的就是实际,实际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,实际就是心性,真心本性,就是为这个。十愿也好、回向也好,到这个地方才算是究竟圆满。由此可知,三句回向里面,前两句都是有实体的,事的回向,从事相上的回向,「常随佛学,恒顺众生」。末后这一条是理回向,有事必有理,有相必有性,所以一定有「普皆回向」才圆满。事离不开理,相离不开性,性相一如,理事一如,这才达到究竟圆满。

  【如上十愿,愿愿皆曰。】

  普贤菩萨每一愿最后的这几句话是这么说的:

  【我此大愿,无有穷尽,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。】

  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,要学习发大愿,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愿,不要想到自己。这是佛在经典上,真是千万次的叮咛嘱咐,不要去想自己。佛的这些学生,无论在家出家,自古以来,这么多的学生为什么他们不能成就?原因就是没有把自己舍掉。虽然修学佛法,修学大乘,修学一乘,这里头还有个我,我在修学。长期在讲席当中参学的同修你就明了,我执没有断,我相天天在增长,不但没有断,它天天在增长,念《金刚经》就晓得,四相四见没破。而佛说得很明白,「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不是真的菩萨,不是真的修菩萨行。真正修菩萨行没有别的,从哪里下手?破我执下手。而大乘用什么方法破我执?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,不要想我,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。一切众生都好,我也是一切众生之一,当然我也好,何必单单要想我?这个国家好,我是国家一分子,我当然也好;这个社会好,那我当然也好,这个方法妙极了。所以,大乘称之为妙法,不想自己、不想我,我慢慢就淡忘掉,它用这个方法来破我相、来破我执。起心动念要想到众生的利益,如何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这是佛法,这是对一切众生的真实利益,究竟圆满的利益。

  上面讲的这十条、十愿,愿愿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愿愿都是帮助众生成就究竟圆满的利益。所以这称之为『大愿』,这个愿心『无有穷尽』。『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』,这一句非常重要。世间人偶然也发这个心,但是心不长远,常常间断。特别是在境界现前的时候,把自己的愿心忘掉了,还随顺烦恼,还要造作恶业,障碍众生,所作所为跟菩萨道完全颠倒。这是前面讲过,烦恼、习气太重,所以业障现前,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。

  『身语意』三业,三业精进不懈,『无有疲厌』,疲是疲倦,厌是讨厌。世间人做一个工作,做久了他就有疲厌的现象,菩萨无论做哪个工作,做的再久他都没有疲厌的现象。你要问,他为什么无有疲厌?因为他无我相、无人相。凡夫的工作为什么会有疲厌?著了我相、人相,所以耐力不及佛菩萨。由此可知,觉、迷的利益、好处的确是不相同,觉悟的人没有疲厌,迷惑的人容易疲厌。下面这条:

  【摄大乘论释云。】

  释是解释,这里头有一句说:

  【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。】

  这是解释『无量』这两个字,无量在本经里所说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。佛在经上说到无量,往往用比喻来说,比喻只能比个彷佛,不可能比到恰到好处。譬如从数量上来讲,讲到无量数字,佛在经上常讲「恒河沙数」,恒河沙数还是有数量;讲到「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」,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还是有数量。这极其形容而已,与真正的无量差之真是远又远矣,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。

  极乐世界讲的无量寿、无量庄严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这个无量也是有量的无量。为什么?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,将来也要入般涅盘,阿弥陀佛入灭之后,观世音菩萨接著就示现成佛。观世音菩萨成佛之后,那个世界之美好,比现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还要殊胜庄严,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。阿弥陀佛的寿命究竟有多长?经上那些比喻都比喻不到的,这一句主要是告诉我们这个事实,绝对不是比喻能够比出来的。由此可知,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虽然是应化身,或者是报身,寿量的确不可思议。第二十段。

  【行愿品云,闻此愿王,读、诵、书写,是诸人等,於一念中,所有行愿,皆得成就。】

  这几句话虽然是事实,但是我们必须要了解,不一定是现前受用。如果讲『闻此愿王,读诵书写』,这个缘我们都得到了。甚至於有些同修在《朝暮课诵》里面念普贤菩萨的十愿,一者礼敬诸佛,二者称赞如来,到普皆回向,天天念,念得很熟,虽念做不到。为什么《行愿品》里面有这段文字?这是告诉我们,普贤行愿的种子,已经种在你阿赖耶识里面,这金刚种子,永远不坏。这一生虽然不能成就,将来一定会成就,道理在此地。正如同《弥勒菩萨所问经》里面所说的,现在造极重的恶业,毁谤三宝,破和合僧,障碍弘法利生,经上讲,造这个业堕地狱是一千八百万年,一千八万年堕地狱之罪。从地狱出来之后,五百世中愚痴下劣,要受这个余报,可是最后还是会回过头,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还是蒙佛接引、蒙佛授记。可见得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,功德非常殊胜,不可思议。不过这个当中,有长劫的轮回生死苦难你必须要受,这个地方的意思亦复如是。

  所以,我们今天有缘听到普贤菩萨的十愿,我们读诵,读是看著经本念,叫读,诵是背诵,你念得很熟,不需要看经本也能够念得出来。书写,就是今天讲的流通,流通佛法的功德、利益最为殊胜。现在流通的方式比从前广泛得太多,从前只是书写经本,现在除了经本之外,有录音、有录影,种类多了。这些人『於一念中,所有行愿』,所有行愿就是指前面这十条,这十大愿,『皆得成就』。但是我们在经上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普贤菩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他的愿才得到圆满。由此可知,要想圆满成就,一定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没有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成就是有差等的,不是究竟圆满,究竟圆满一定在西方极乐世界。请看下面这一条。

  【仁王经疏云。】

  这是《仁王经》的注解。

  【施物名功,归己曰德。】

  这是解释「功德」两个字的定义,什么叫功德。这个地方讲『施物』,意思很深,如果你把它当作施物,我布施一点钱财,这就叫功,你就把这句话就看错了。布施财物救济别人,那是福,不是功,是福德,你修福,不是修功。修功怎么样?这个施当放下讲,布施是舍、是放下,布施里面讲三轮体空,就是不能执著。三轮是讲不执著,不执著有能施的我,我能布施,对方接受我的布施也不执著,也不执著布施之物,这三个都不执著叫三轮体空,这才叫施。所以,此地施的真正意思就是放下,放下是功夫,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。事?事要照做,帮助别人的事情要照做,要很认真、很负责的去做;虽做,心里丝毫执著没有,这个叫功。

  『归己曰德』,德跟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。你得到什么?你得到的是清净心,你得到的是平等心,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讲的修行总纲领你得到了,清净平等觉,你得到的是这个,这叫功德。如果你修布施,布施里头著了相,著相是著了我能施,我做了多少好事,多少众生得到我的利益,著相。著相就不叫功,功没有了,福,你修福。福有没有得?有得,那就有施报。佛在经上常讲的,世间这个众生发财了,得财富,财富从哪里得?过去生中财布施多,著相的财布施,这一生中得财富;著相的法布施,得聪明智慧;著相的无畏布施,得健康长寿。那是福德,福德跟功德不能比,功德里面有福德,福德里头没有功德。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,成就无量智慧德能,真的是成佛作祖,这是功德。由此可知,著相跟不著相,利益真的是天壤之别,不能比的。

  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看到,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,《华严经.行愿品》大家常常读诵,这两部经都是很容易见到的。世尊甚至於跟我们在比喻里头说,「无量恒河沙数世界的微尘七宝布施」,这还得了吗?一条恒河沙数都没有办法都数不清,还要无量大千世界微尘七宝布施,这是无法想像的,比不上一个人受持四句偈,为人演说的功德。这是叫我们仔细比较一下,福德跟功德利益差别之大。为什么四句偈的功德这么大?佛经的四句偈,能令人得清净心,就是得清净平等觉。诸位要知道,你果然得清净平等觉,你的好处在哪里?得清净平等觉,跟诸位说,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,别教初地菩萨,你不但超越六道轮回,超越十法界。大千世界微尘七宝布施的那个众生,福报再大,大到顶头,做大梵天王,这是六道轮回里福报最大的,大梵天王。大梵天王福报享尽,还是要轮回转世,怎么能跟法身大士相比?不能比,差太远了,一个是凡夫,一个是大圣人。所以你从果报上来看,你就晓得佛讲的话真实。我们平常修布施,你说要不要再著相?但是诸位要晓得,起心动念,我想怎样做怎样做,已经著相。所以十愿里面,叫你恒顺众生,随喜、恒顺就是不著相。

  对於佛菩萨我们要随学,对小果声闻我们也随学,对一切众生也随学,你才真正能有成就,能够快速的成就。所以一个会学的人,这个世间没有恶人,世间没有恶事,世间无限的美好。世间,同样是一个境界,为什么人家生活在这样圆满的环境当中,我们生活在苦恼的世界当中?世界一样的,都没有变,为什么他感受无限的美好?他没有分别执著,这个世界就是美好的。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么烦恼苦难的世界?因为你有分别、有执著。这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,境是物质环境,缘是人事环境,境缘里头没有好丑、没有善恶,好丑、善恶从哪里来的?是从自己分别执著里来的,离开一切分别执著,世界境跟缘,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是平等的。所以要晓得毛病发生在哪里?发生在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,与外境实在没关系。

  一个会修学的人,看到善人,他的善心、善行我们要向他学习;看到恶人,他的恶念、恶行,我们要反省自己有没有?有,马上改过自新。由此可知,善恶都是老师,对我来讲功德是平等的,都是大恩大德。善的一面,他是叫我随顺善的,恶的一面,他提醒我、警惕我不要作恶,两个都是老师,两个都是恩人。孔老夫子说「三人行,必有吾师」,三人行是自己一个,一个善人,一个恶人,善恶都是自己的老师,都是自己的善知识。怎么可以批评?怎么可以嫌弃?那就是你自己有分别、执著、有妄想。对人如此,对我们物质生活环境也是如此。你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这个事实,你这一生才会过的最幸福、最美满,没有人能跟你相比。你现实环境有没有改变?没有改变。观念变了、心态变了,境随心转,而不是心随境转。凡夫可怜,心随境转;修行人之可贵就是贵在境随心转,无论他在哪个环境统统是美好,他能转境。《楞严经》上讲得好,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,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。所以修行就是生活,在生活当中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、看法、说法、做法。

  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除自己之外,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善知识。学人,就是做学生的人,只有自己一个,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善财没有同学,只有一个人,他才成就究竟圆满的功德。如果有个同学,同学跟我差不多,恭敬心就不圆满。没有同学,学生只有一个,除自己一个,都是佛、都是菩萨,他礼敬圆满的。我们看到这些人,好人、坏人都是佛菩萨示现的,他的眼光是这样看法的,统统是诸佛如来。这尊佛示现一个善人来教我,我要修善,这尊佛示现一个恶人,警惕我不要造恶,所以他恭敬是平等的。都是佛菩萨表演给我看的,都是佛菩萨来教导我的,都是大慈大悲,这成就究竟圆满的功德。所以,不许有一个同学,有一个同学你的修行就有缺陷,就不圆满。我们修学,善财是最好的榜样。几时我们能跟善财一样,世间极恶的人,我们也跟他顶礼,真心的恭敬,佛菩萨装的样子,从反面来教我们,顺境、善人是从正面来教我。正面、反面功德、利益完全相等,我们才能成就,使我们的心真正达到清净平等觉;稍有一念分别执著,你的清净平等就没有了。

  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现在明了,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,到实报土上上品的这些菩萨们,统统都是修的普贤行。修普贤行的那个人,就叫做善财,普贤菩萨就是善财,表现在事相上就是善财。善是说善根,财是讲福德,具足善根、具足福德,这个人叫善财。所以,善财不是指一个人,是所有修普贤行的人的通称,凡是修普贤行的,都称作善财。再看下面一段。

  【净影疏曰。】

  这是隋朝慧远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上,他解释功德。

  【功谓功能,诸行皆有利益之功,故名为功,此功是善行家德(指自有之德),故名功德,德体名法。】

  节录这么一段,都是解释功德的。功是功能,『诸行』这个范围太广大了,佛说经,通常把诸行归纳为六大类,菩萨的六度,分做六大类。《华严经》用十来代表圆满,所以在《华严经》就把诸行,就是菩萨的行法,无量无边的行法,八万四千的行法归纳为十大类,这在教学当中说话就方便多了。归纳为六大类,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;归纳为十大类,从般若后面又加了四条,方便、愿、力、智,加这四条,而这四条实在讲就是般若波罗蜜里头开出来的。由此可知,六度跟十度,从内容里面去看无二无别,这十条是把般若波罗蜜详细说明。

  每个行门都有真实的利益,而且每个行门都通其他一切行门,《华严经》上所说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这才能入不二法门。决定不是布施就是布施,布施里头没有持戒,那就错了。说一个布施,布施就是圆满行;说一个持戒,持戒也是圆满行,持戒里面有布施、有忍辱、有精进,每一条里面都具足其余的,这才叫入不二法门。所以它有圆满的功德利益,则称之为功。我们今天修行,说老实话没有功德,我们所修的,有福德,没有功德。为什么说没有功德?我们修一条不会具足一切,不晓得这个道理,不晓得事实真相。我们的心不清净、不平等,心里面有妄想、有差别,所以不见圆满不二的境界,我们见不到。所修的有功德之名,没有功德之实,所修的都是属於福德。

  『此功是善行家德』,所修的全是善行,「德」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,不是从外头来的。你所得到的,自性的开显而已,正是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「开化显示真实之际」,这就是「自有之德」。佛给我们讲,我们真心本性里面具足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才艺,没有丝毫欠缺,这是自性具足的。所以禅宗六祖惠能说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,这两句太重要了。能生万法,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?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,自性所生的,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。所以,尽虚空遍法界,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?是自性变现出来的。你如果要想真正认识自性、明了自性、体悟自性,而后能够控制自己的自性,到完全能掌握、控制自性,就叫做成佛。佛法的修证,如此而已!没有一法是自性之外的,这叫功德,功是修德,德是性德。你有修德,你就能开发性德,性德是本具的。本具的现在不能现前,是因为你有障碍,这业障,障碍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。所以必须在生活当中,把妄想分别执著断尽,我们的性德就现前。

  所以德之体叫法,法是法界,或者讲法身。我们讲一真法界、讲十法界,都是你真正得到的,真正得到的是一真法界、是十法界。所以,《心经》最后的结论,教给我们「无智亦无得」。世间人心目当中所希求的是有智有得,诸位要晓得,有智有得,你迷了。为什么说无智无得?因为所有一切是你自己本能变现的,你哪里有得?无得是真得,无智是真知。你自性里头具足,本来具足无量智慧,你怎么会有智?有智是我自性里头本来没有,没有的我再得到,那我有了。你本来有的,你怎么能说是你有智有得?所以,《般若经》上讲「无知而无所不知,无得而无所不得」。你真正做到无得,尽虚空遍法界你统统得到,你恢复了。有,那个念头是妄想,有智、有得是妄想、障碍,把你本能的智慧德能障碍住了,这是病根,必须要认识清楚。因为从「有」这个妄念,然后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才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,都是从「有」那个妄念里头生的;你真正了解无智亦无得,你才把那个妄想连根拔除。这是世尊二十二年讲般若,讲到最后,最后的结论,二十二年最后的结论是「无智亦无得」。

  这句话我们念得太多了,念得很熟,多了、熟了变成麻木不仁。实在讲,对於这句话的真实义是毫无所知,真的念到麻木不仁,不知道这句话里面的深义,不晓得这句话的真相何在。底下一段,《唯识论》里面讲:

  【唯识论曰,法谓轨持。】

  这是解释『法』,通常我们将佛法僧称为三宝。佛的意思是觉,觉悟是佛。法是『轨持』的意思,轨就是轨道,我们今天讲的原理原则;持是保持,永远要遵守这个原则,永远不能违背这个原理,这就是法的意思。要讲到具体的方面,譬如佛跟我们讲菩萨法,菩萨是六度,菩萨的生活、菩萨的行持一定要坚持这六个原则,决定不能违背这六个原则,这菩萨法。人天法,佛给我们讲了,五戒十善,必须要坚持遵守五戒十善,我们得人身而不失人身,来生还得人身,不会失掉人身。所以它是轨道、它是原则。你只要不出轨,你修这个法一定达到这个法的目标,五戒十善得人身,六度一定成就菩萨。我们修净土,净土的法是三个条件,信、愿、行,能够遵守这个法则决定往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所以,它是轨道,要永远保持著这个方向、这个目标,这是法的意思。

  【会疏云,安住者,不动义,德成不退,故曰安住,无德不具,故云一切。】

  这是「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」,解释「安住一切」,什么叫『安住』、什么叫『一切』?安住是不动,心守住在这个法门上,不为一切外境动摇,这叫安住。譬如我们在佛法,大乘佛法法门无量,我们选择念佛法门,选择之后,我们就一心一意专修,不为其他法门所动摇,这叫安住。心安在这个法门,住在这个法门,一门深入。它的意思就是不为外境所动摇,『德成不退』所以叫安住,德就是功德。它的功德就是不退转,不但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转,现在就不退转,这叫安住。

  『无德不具,故云一切』,这里头的意思也很深很广。一个法门具足一切法门,不但念佛法门具足一切法门,任何一个法门都具足一切法门。为什么?因为一切法门是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门径,方法、门径尽管不同,它达到的方向、目标决定是相同的。方向、目标是什么?是清净心,这个一定是相同的。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成就的是什么?禅宗里面讲禅定,我们净宗里面讲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就是禅定,讲的名词不一样,内容是一样的。所以,一就是一切,无论哪个法门都是得到这个东西,我们念佛也得到。正是所谓法门无量,殊途同归,又说法门无量,无有高下,它是平等的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所以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我们明白这个原理,明白事实真相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他心是定的,知道我们方向、目标是一致的,我们用的方法不一样。每个方法都好,关键是一门深入,不能同时学两个法门、学三个法门,那就坏了。没有一个人说这个讲堂,他可以同时从两个门进来,不可能;从三个门进来,不可能,他只有从一个门才能进来。这个讲堂四周围许多的门,无量的法门,你只能从一个法门进来。一门进来你一切都得到,一切就得到了。你同时从两个门进来,没有那个道理,都是从一个门进来的,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。为什么开那么多个法门?便利、方便,你在哪个门,就进来了,何必要绕圈子,何必要到处找,不需要。所以法门无量无边,殊途同归。这是「无德不具」,所以叫一切。

  【行愿品中,於一念中,所有行愿,皆得成就。】

  这个里头就是说明一即一切的意思,我们前面曾经报告过。十大愿王,一愿里面就圆满含摄其他的九愿,任何一愿都是圆满的,这个理跟事都要清楚、都要明了。修学就在日常生活之中,就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,念念圆满、念念圆融具德,这才是真正会修的人。底下:

  【法华文句曰,方者法也,便者用也。】

  这是解释「方便」两个字,什么叫方便?先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。『方』就是法,方法,我们今天讲含摄的手段、方式。『便』是便宜,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适用,用起来很适当,这是「便」的意思。底下《大集经》里头说:

  【大集经云,能调众生,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名方便。】

  这个『方便』里头指出目的,这个意思也非常重要。可见得诸佛菩萨教导一切众生他有一个总的目标、方向,无论用什么方法、无论用什么手段,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法。无量法门也都是方便法,目标、方向只有一个,帮助我们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。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』是梵语音译的,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。「阿」翻作无,「耨多罗」翻作上,无上的意思,「三藐」,三是梵音,意思是正,藐是等,「三」是正,「菩提」是觉。所以,整个这一句翻成中国话是无上正等正觉,用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,觉是智慧。所以他的方向、目标确实是一个。

  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圆满智慧,它不是从外来的,智慧、德能、才艺都不是从外头来的,都是自己本来有的、本来具足的。现在我们本来有的变成没有,本来具足的现在变成缺乏,原因在哪里?有障碍障住了,并不是我们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,不是的。本来有的绝对不会失掉,而现在有障,你得不到受用。就如同你很有钱,你的钱财存在银行里,你现在身上一文都没有,吃饭还要讨饭吃,你说多可怜!不是你没有,你有,你现在拿不出来,就好比是如此一样。我们的富贵、智慧、才华,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,毗卢遮那佛住华藏世界,阿弥陀佛住极乐世界,我们的世界跟他没有两样,他是完全得其受用,我们是不得其用。不得其用因为有障,障去掉,我们智慧德能恢复,我们的受用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。障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,这三大类。所以,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别的,就是帮助我们除掉妄想分别执著而已。

 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