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二十七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27
请掀开经本,第三十九面第四行,五十七段看起:
【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弥勒问佛,若有众生发十种心,随一一心,专念向於阿弥陀佛,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,世尊,何等名为发十种心,由是心故,当得往生彼佛世界。】
这一段文是黄念祖居士在《无量寿经》注解上引用的,因为这段文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这十种心,而十种心没有把它节录下来。我们昨天讲到这个地方,意思不能够清楚的透露出来,所以就查出《藏经》的原文,我们将这一会,就是《发胜志乐会》,仔细的看过一遍。这一会经经文并不长,总共只有两卷,是《大宝积经》的第二十五会。我们知道《无量寿经》也在这个大单元当中,是《大宝积经》第五会,就是无量寿会。《无量寿经》的五种译本,唐译本就在《宝积经》的一会。这一会里面,佛在最后说出,这一会的经题叫做「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」,经题是这样的。另外还有一个名字,也是佛说的,叫「弥勒菩萨所问经」,这一会自始至终都是弥勒菩萨代表我们向世尊发问、启请的。
而这一会实在讲非常重要,内容所说的偏重在事相上,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,经上所讲的末法五百年这个时候。出家、在家,菩萨、比丘,优婆塞、优婆夷,在学佛修行之中所犯的过失,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如果这些过失不能够彻底改过来,求往生非常困难。这些过失要是继续犯下去,佛在经上说了,因为跟阿弥陀佛结了殊胜的法缘,将来必定还是往生,但是到什么时候往生?恐怕要过很多个大劫之后。而在这一段很长时间当中,要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生受尽种种苦难,你要不能改过自新的话,这些苦难受尽了,再遇到这个缘,才能念佛往生净土。所以,弥勒菩萨慈悲,请佛把这些因果、事理说得这么圆满、这么透彻。希望我们末法同修听了之后能够有所警惕,断恶修善、改过自新。
此地所讲的十种心,就是这部经的总结。这十种如果能够做到,念佛往生,这一生当中一定会成就,佛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;如果不能做到,纵然念佛也不能往生。为什么?与佛不相应,与法不相应。可见得这部经相当重要,我们从《藏经》里头节录出来,准备给它印单行本流通。我们看这段原文,在底下这一行。
【弥勒菩萨白佛言,世尊,如佛所说,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,若有众生发十种心,随一一心,专念向於阿弥陀佛,是人命终,当得往生彼佛世界,世尊,何等名为发十种心,由是心故,当得往生彼佛世界。】
这一段是弥勒菩萨启请的话,其实弥勒菩萨哪有不清楚不明白的?这是看我们众生迷惑颠倒,大慈大悲代我们发问的、代我们启请的。世尊在这一会的开端,就告诉弥勒以及与会的这些大菩萨们,劝导大家一定要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所以,菩萨在此地启请的言词当中,就清清楚楚说出,『如佛所说』。像释迦牟尼佛讲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功德利益,这个功德利益当然讲的最详细、最周全的是《无量寿经》。底下要紧的就是末法四众同修,在家、出家的四众,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真正能往生?佛说了要发十种心,哪十种心?菩萨在此地为我们启请。
『随一一心』,「一一」就是指后面这十种心,每一种心在一心之中、一念之中,都圆满具足。昨天我跟同修们提起,这十种心就是菩提心。《无量寿经》三辈往生,佛讲了一个纲领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。通常我们讲菩提心,多半都是讲四弘誓愿,四弘誓愿就讲得比较具体,让我们晓得什么叫菩提心。这个地方的十心比四弘誓愿又要详细,所以这里的十心就是菩提心。菩提是觉悟,菩提心是觉心,觉而不迷,六度心是菩提心,普贤菩萨十愿也是菩提心。菩提心展开可以说是深广无尽,把它收缩起来就是真诚之心。我们看世尊答覆的。
【佛告弥勒菩萨言,弥勒,如是十心,非诸凡愚。】
这就先说哪些人没有菩提心,他发也发不起来。凡夫,凡夫里面愚痴之人,这叫『凡愚』,没有智慧,不听佛菩萨的劝导,不能相信、不能接受、不能奉行,这是凡愚,凡夫里面的愚人。凡夫能不能发菩提心?能,所谓大心凡夫,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到很多。为什么称他作大心凡夫?就是发菩提心的凡夫,觉悟的凡夫,不是愚痴的。他为什么愚痴?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很详细,是无量劫来的业障习气,蒙蔽了他的自性,所以变成愚痴。这是第一类,菩提心发不起来。这一生当中纵然遇到大乘佛法,遇到净土法门,也只能跟西方世界结个善缘,这一生不能往生。第二类:
【不善丈夫。】
这个『不善』定义是非常狭窄,不是世间的善恶。这个『丈夫』可能是世间的英雄豪杰,可能是世间各个行业的领导人才,他不信佛法、不信因果、不相信西方极乐世界,这就不善,他这种心发不起来了。这是第二种。第三种:
【具烦恼者之所能发。】
『具』是具足,烦恼很重。烦恼是什么?是非人我的成见很深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四相四见很深,很执著,贪瞋痴慢这些烦恼很重。这个菩提心也是发不起来,障碍发菩提心的。
佛先把这三类不能发心的说出来,这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警惕,让我们自己仔细去反省,我们是不是属於这三类的?是属於这三类的也不怕,为什么?只要能忏悔、能改过就行了。怕的是你不能改,不相信佛的话,不肯改,那就没法子;只要肯改、肯回头就行,没有一个不得度,没有一个不往生,没有一个不成佛的。
【何等为十。】
下面说出来了。
【一者於诸众生,起於大慈,无损害心。】
这是十条,每一条里面的含义,也是甚深、甚广。『损』是令众生有所损失,『害』则是令众生身心的伤害。对一切众生有大慈心,慈是真正的爱护,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得乐,怎么能够损害众生!经文上字字句句我们都要留意,『於诸众生』,可见得不仅是对人,对一切动物,这畜生,对饿鬼、对地狱,往上去,对天人、对鬼神,都是众生。这个经是大乘经,大乘经的范围,讲到众生,不但包括著有情众生,还涵盖著无情的众生。无情的众生是什么?植物、矿物,我们起心动念不能有丝毫损害之心。《戒经》里面对出家的比丘,戒条里有「清净比丘,不踏生草」。草在地上长得也很茂盛,除非这个地方没有路,一定要从这儿通过,这个可以。如果有道路,你不能说这个地方近,我从这里过去,你一定要从路上走,不能够踏草,无损害心。
对於有情众生,有情众生里面最重要是对人。对人不但是在物质、精神生活上,不能有损害的念头存在,当然更不会有言行的这些伤害。我们要培养菩萨心,这都是菩萨心,就是菩提心。特别重要的是闻法,你看佛法,哪一部经到最后,佛都是劝大家要传播佛法,要利益有情。《戒经》里面说得很多,断一切众生的身命最小,你杀一个人,杀一万人,杀一亿人,罪都不大,可是你要断一个众生的慧命,罪过就超过那个太大了。这个说法我们一般人不能接受,障碍一个众生学佛,有什么了不起,杀人罪多重!我们这个看法跟佛的讲法不一样,佛说你杀那么多众生,那个众生四十九天他又投胎来了。法身慧命你就很难预测,如果这个人这一生当中接触佛法,他就往生到西方去,他就成佛了。这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因缘,他中个特奖,他这一生成佛的机会你把他打断了,你说这个罪多重!他成佛,不晓得要度多少众生,你这一障碍,他成不了佛,使多少众生闻不到佛法的机缘,这笔帐都算在你头上。
所以,佛法里面的戒律结罪,跟世间法律不一样。你细细去想它真有道理,因为它因果讲的太深太广了,道理在此地。譬如我们讲偷盗罪,偷盗是很容易犯的,有意无意。佛说你偷一个人的,你偷他亿万财产,罪小,为什么?你将来欠是欠一个人的,你还债还一个人的。如果要是偷国家的设施,譬如在美国,联邦政府的设施,装个电话亭,联邦政府装的,你要把它偷掉、把它损害掉,你这个罪可不得了。为什么?国家设施是全国老百姓的,债主是全国人,你虽然偷的钱很少,你债主是两亿多人,你说麻烦不麻烦?你还债怎么还得清?佛结罪是这个结法。看这个财物的主人是哪些人?是一人、是多人?是一个市区的人、还是一个国家的人?因此佛给我们讲,寺庙里面常住物,那个罪就是最重。因为寺庙道场这一切设施,所以道场叫十方常住,它的主人是尽虚空遍法界,不只我们这个地球,不只这个三千大千世界,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出家人都有一份,这个帐算不清!所以《戒经》里头一再说,盗僧伽物,就是盗寺庙里面常住物,所有一切诸佛来给你忏悔都救不了你。但是世间人不懂这个因果的道理,你跟他讲他也不相信,哪有这么重!一定要很冷静的去思惟,深入经藏,然后才晓得佛所讲的话有理。
这第一条,就是要教我们以慈眼看一切众生,决定没有损害众生的心。菩萨是念念帮助一切众生,纵然是敌对的,连世间的圣贤都说要化敌为友,化障碍为助缘,你才能成功。搞对抗,永远不能解决问题,对抗就是生生世世结冤仇,那是没完没了,愚人干的事情,绝不是有智慧的人。智慧的人是要把这些冤结解开,绝对不跟一切众生结怨,这是第一条。
【二者於诸众生,起於大悲,无逼恼心。】
「慈」是与众生乐,『悲』是拔众生苦,众生有苦难,我们要帮助他度脱、帮助他解除,怎么可能有逼迫,令他生烦恼,怎么可以这样做法?由此可知,损害、逼恼,这个人就没有慈悲心,没有慈悲心怎么能往生佛国?不但不能往生佛国,而且不是真正佛弟子,佛家标榜的是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。中国寺院道场,一进山门第一个我们就见到弥勒菩萨,这个经是《弥勒菩萨所问经》,弥勒菩萨教给我们就是慈悲,慈悲为本。山门里面第一个摆的弥勒菩萨,换句话说,什么人有资格学佛、什么人能进佛门?有慈悲心的人;没有慈悲心的人,入不了佛门。首先要培养大慈大悲,要有怜悯一切众生的心,看到众生的苦,就是我们自己的苦;众生得乐,就是自己得乐,要常常存这个心。
【三者於佛正法,不惜身命,乐守护心。】
佛的正法一定要依教奉行。愚痴的众生,像前面讲的凡愚、不善、烦恼,他对於佛的正法怀疑。这经上说得好,世尊所说的,他能说、他也能信、他也能说,但是他不能行。为什么说他能信、能说他不能行?佛说了,烦恼、习气太重。因为烦恼、习气重,所以他的信不坚固,他爱惜自己的身命,他要想尽方法保全自己的利益,於是乎对於护持正法他就放在一边。譬如《金刚经》上教给我们,菩萨要离相离念,他为什么不能离相、不能离念?知道这两句话不错,也懂得这个意思,还是执著,还是不肯放下。古德所谓看得破,忍不过,忍不过就是烦恼、习气!都犯了这个毛病,有几个人能像经典上所说的这些大菩萨,护持正法,不惜身命?真正能够不惜身命,才是真正护持了正法。
出家人当中,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样、是在家人的模范,他对於社会有什么贡献?今天一般社会人看出家人,是社会上的寄生虫,他说得对不对?我们仔细去观察,他说得没错。出家人在社会上表现的是什么?你看看佛经,诸佛菩萨当年在世,他所表现的就是看破、放下。佛是个王子,有机会做国王的,地位、权力、财富统统放下,世间人所争的,他不争,教人什么?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。社会上每个人都不争不求,天下太平,人人就过好日子,他教的是这个。这是值得社会大众尊敬的,他是好榜样,他不是没有能力,不是不能争,有能力争,不争。
我在年轻的时候,二十几岁,读历史,中国的正史是二十五史,早年是二十四史,以后加上《新元史》,二十五史。而每个朝代历史里头都有《隐逸传》,我在最初看到这一篇东西的时候,我心里很怀疑。《隐逸传》是隐士,不出来做事的,人有学问、有道德,他每天吃饱了游山玩水。我们看到这些人对社会一点贡献都没有,为什么正史里头还要给他留传记?年轻的时候想不通这个道理。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我把它打个问号。历史上留名都是给国家、社会、人民有贡献的这些人,英雄豪杰,这是后人的榜样,这些人有什么意思?以后学了佛之后才明了,社会,古今中外就是斗争的社会,这些人标榜的是不斗争,这个了不起。他们的确有能力出来跟人家争,他不争。所以这是社会真正安定的一个榜样,为他们立传,实在讲就是八个字,他们真正做到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。我们普通老百姓要能学他们这样的操守,社会怎么会不安定?世界怎么会不太平?这是隐士们做给我们的榜样。而佛菩萨可以说都是隐士,他比隐士功德更大的,他教化众生,完全尽义务,不求丝毫的名闻利养。所以得到天人尊敬,诸天善神恭敬。他不要名利,劝导一切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,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愿意过一种清苦的生活,不惜身命、不求享受、不贪图利养,世间人所贪爱的、世间人所求的他统统舍弃,这就叫守护正法。
【四者於一切法,发生胜忍,无执著心。】
『一切法』包括佛法,世出世间一切法。《般若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一切法皆是缘生,佛法也是因缘所生。缘生法没有自性,也就是没有自体,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所以於一切法他能不执著,真的看破、放下。不但世法里面没有贪著,没有执著,佛法里面也没有执著。听到世尊给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我们是不是生起欢喜心,想到那里去贪图享受?要有这个念头求往生,不能往生。这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,贪心怎么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?听到极乐世界,没有贪图享乐之心,听到阿鼻地狱也没有恐怖、苦恼的念头,心永远保持平静,保持平等清净。这样的心,与佛就相应,与法就相应,法确实是清净平等的,佛也是清净平等的,我们要修相应法。
『胜』是殊胜,『忍』就是六度里面的忍辱,能忍受,在这里面修不动心。如果於一切法里面起心动念了,忍就没有了。没有忍,给诸位说,精进、禅定、般若都没有了,所以忍是菩萨修行的枢纽、中心。布施、持戒是修福,忍、净、定是修慧,如果不能忍,充其量修福,没有智慧。忍就是在一切法里头修不动心,绝不为境界所动摇,也就是你要保持清净心、保持平等心,用忍来保持,没有执著,世出世法都不执著。
【五者不贪利养,恭敬尊重,净意乐心。】
『不贪』这个两个字是一直贯到『恭敬尊重』,就是不贪利养、不贪恭敬、不贪尊重。佛在这个经上讲末法时期愚痴的菩萨、没有智慧的菩萨,讲经说法要看利养,这个地方供养多,他来讲经说法很欢喜,没有供养,他就不来。这个地方人对他很恭敬、很尊重,他就喜欢来弘法,如果恭敬尊重差一点,他就不来,这是愚痴的菩萨。这与佛不相应,与法不相应,前面讲,没有慈悲心。弘法利生是为了利益众生的,而且利养的害处太深太广了,几个人知道?佛菩萨所求的是『净意乐心』,清净、自在、快乐。清净、自在、快乐与利养、恭敬、尊重不相干,如果要贪图这些,你的心就不清净,你怎么会得到自在安乐?决定得不到。这要能看破,要真正能够放下。
佛说这个经的时候,是三千年前的事情,三千年前讲我们现前社会的现象。我们看看古代的这些大德们,这些现象不能说没有,但是很少,在程度上来讲比现代要淡得多,没有现在这么严重。我们生在现代这个社会里,不能不明理、不能不明事实真相,如何寻求在现前修学生活之中一一能如法,如理如法,这才是真正学佛。佛给我们讲的这些事实真相,这些宝贵的教训,都在大乘经论之中,如果我们有疑惑,就不能不读诵大乘。不读一切经论,老实念佛,他的可贵在「老实」两个字。什么样的人才叫个老实人?身心世界真的放下,才老实。有丝毫放不下,心里面还有牵挂、还有分别、还有执著,这个人不老实;确实没有分别,确实没有牵挂、没有忧虑,那个人才叫老实人。老实人可以不需要读经论,一句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。但是老实人太少了,真的是凤毛麟角,一万人当中难得找一个。不老实的人,如何能够看破放下,如何能变成一个老实人?就不能不认真的去读诵、学习大乘经论,要认真努力去学习。所以要知道利养、恭敬、尊重的害处,要认识清楚,你看破了之后你才真的能放下,这不是好事情。
【六者求佛种智,於一切时,无忘失心。】
这是学佛的目标,我们学佛求什么?求一切种智,一切种智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,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的智慧,我们目标求这个。在一切时从来没有忘记我们学佛是为这个,如果用经上的名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我们是为这个学佛的,无上正等正觉。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从外面来的,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,为什么这个智慧不能现前?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。今天佛教给我们恢复自性的本能,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应该怎样才能恢复?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舍得干干净净。前面讲的大慈大悲是性德,那个不要学的,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你见了性的时候,一定是对一切众生大慈悲心。所以要知道,我们学佛的目的在哪里。
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,为什么还要念佛往生净土,这其中的道理总要明白。那就是在我们这个世间、在诸佛刹土,要想把见思、尘沙、无明这些障碍断尽,太难了。难在什么地方?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好,我们讲现实,现实环境里面不善的诱惑力量太大了,几个人能禁得起诱惑?在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诱惑里面,能真正做到不动心的,你就可以在世间修行成佛。如果禁不起诱惑,极乐世界好,极乐世界所有一切不善的诱惑统统没有,那个地方是修学的好环境!何况还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加持,这是我们为什么求究竟圆满的智慧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原因在此地,那个地方成就快。
【七者於诸众生,尊重恭敬,无下劣心。】
这一条很难做到,但是不能不做。这一句就是不轻初学,也是儒家讲礼的根本精神,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。对一切人,自己要谦虚、要卑下,要尊重别人、要恭敬别人,这个『尊重恭敬』是出自於真心的、真诚的,不是假装的。不但对於善人我们要尊重恭敬,对於恶人也要尊重恭敬,对於外道、对於妖魔鬼怪都要尊重恭敬。普贤菩萨十愿第一愿,「礼敬诸佛」。妖魔鬼怪、邪门外道,为什么也要恭敬?他有佛性,我们恭敬是恭敬他的佛性,佛性是平等的。既有佛性,将来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那些人是未来佛,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三世诸佛,过去佛已经成佛了,现在佛,这是他方世界的诸佛,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。由此可知,我们轻慢一个众生,就是轻慢一尊佛。能做到这一点普贤行就做到了,普贤行礼敬诸佛,诸位要晓得,普贤行十条,一条做到,十条都做到了。为什么?他同一个心,所以一条做到,十条都做到;换句话说,你说一条没有做到,其余九条我都做到了,我还有一条没做到,那是假的,你那个九条统统没有做到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就是教给我们,没有别的,以清净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,自己要谦虚、要卑下,这才能成就自己。
佛为什么要这样教给我们?都是帮助我们断烦恼。所有一切众生,烦恼、习气最严重的,除贪瞋痴之外,就是傲慢、自大,从傲慢、自大里面就产生了嫉妒、障碍去害别人。这是极重的烦恼习气。所以普贤菩萨把这个定在第一,修礼敬,礼敬就是对治我慢,把这个烦恼、习气断尽,我们的菩提道、我们明心见性的障碍就铲除了。种种修学的方法都是帮助我们断烦恼、断习气的,这就真正是善法。
【八者不著世论,於菩提分,生决定心。】
『世论』是什么?世间的言论,这里面包括的范围就很广,世间所有一切,譬如我们讲文学、哲学,也包括宗教,总而言之,十法界以内的都是世论。我们可以学习、可以了解,绝不能够贪著,贪著就错了。有些读书人喜欢诗词歌赋,这就是著了世论,贪著这些东西。这些东西的害处,佛在经上讲的很多,障碍你的正觉,你很容易迷在里头。所以真正学道人要把这些东西统统舍掉,不再执著这些东西。『於菩提分,生决定心』,菩提是觉,由此可知,贪著世论都是迷。不但世论是迷,佛法也不例外,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讲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。你看他说的多究竟?佛法也不能贪著,这是佛在这一会里面所说的。
佛讲,学佛的在家的弟子们要尊重出家弟子,什么原因?出家弟子比你们放下的多。出家的这些比丘们,一定要尊重读诵受持、为人演说的这些法师,为什么尊重这些人?这些人比一般出家人舍的又要多。为什么?他不舍他心不清净,心不清净他讲经就不如法。可是这些受持读诵、为人演说的这些出家人,见到参禅修定的人要恭敬,要恭敬他们,为什么?讲经说法的还有一大堆经书在那里,参禅的都不要,他比你舍得更多!你就晓得经上讲的,从哪个地方看?就看你舍多少。你虽然也舍,他比你舍得更多,你就对他要恭敬,那个人舍得又多,你对他要恭敬。到一无所舍的时候,就圆满了,这才叫觉,觉就是放下,觉就是舍,要舍得干干净净。
佛这个教诲我们在祖师大德当中看到,看到他们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。我们以最明显的印光大师做例子,印光大师在没有出家的时候,是读儒家的书,读得很好,有德行、有学问、有成就。闻到佛法之后,知道佛法胜过世间法,把世间法舍掉,学了佛。他在普陀山藏经楼里面住三十年,天天在读诵大乘,三十年真的叫厚积薄发,国学的基础在佛法经典上读三十年,他老人家七十岁才出来。出来没有讲经说法,印光法师一生没有讲过经,原因是他的口音很重,山西的口音,讲话人听不懂。所以他跟人家往来,写,书写,你看《文钞》,印光大师出名的是《文钞》。《文钞》是当代一些学佛的大德,多半是在家的大德,在社会上有地位、有学问的人,向老和尚请教,老和尚写信回答。他们把这些信在报纸、杂志里面去发表,以后大家才晓得普陀山有个印光法师,他是这么出名的,他是用文字来弘法。晚年到苏州报国寺闭关,关房里一本经书都没有,法尚应舍他做到了,他真的把它舍掉。晚年就一句阿弥陀佛,舍干净了,经典都不要了。我们看古来大德他们修学的历程,值得我们做参考、值得我们学习。
什么时候把世出世间法统统舍掉?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信心不逆」,你只要有这四个字,佛法可以不要。信心不逆的意思,对於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个道理、这个方法是坚信不疑,非这么做不可,这就叫信心不逆。真的下定决心走这条路,一句佛号,万缘放下,这叫信心不逆;若有疑惑、若有忧虑那就不行。所有一切大乘经,它的目的帮助你断疑生信,你没有疑惑,真的相信,一点疑惑都没有了,经论可以不必要了。所以,「於菩提分,生决定心」。
【九者种诸善根,无有杂染,清净之心。】
什么是善根?世法的善根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贪瞋痴真的断掉,这叫三善根,你的所作所为决定是善。贪瞋痴没有断,未见得是真善,贪瞋痴确实断了,世法善根成就了。出世法的善根就是一条,精进,精进是菩萨善根。精是精纯,纯而不杂叫进,也是我们平常讲的一门深入。净宗法门,大势至菩萨给我们做了个榜样,从初发心到成佛,就一句佛号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」,这是菩萨善根。『无有杂染』,无论在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,所表现的六度万行,此地讲的十心十愿,无一不是清净,因为他没有丝毫的杂染,保持清净心。
【十者於诸如来,舍离诸相,起随念心。】
这一条是到了真正的究竟。我们於圆教究竟的佛果著不著?也不著,也舍离了。不要说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大乘经上所讲华藏世界的毗卢遮那佛,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,佛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,著不著?统统放下。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十方诸佛如来说之不尽,我们听了怎么样?无动於心,还是《金刚经》上一句老话,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决定没有把它放在心上,何况这个世界。这个世界比西方世界差太远了,西方世界、华藏世界都不足以动心,这个世界焉能动心?这是舍到究竟,离到究竟了。不要说十法界的这些相舍离了,一真法界的相也舍离,然后才真正做到『随念心』,随念就是普贤行愿里面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他才真正做到。要不是统统舍离得干干净净,恒顺跟随喜做不到,必须舍尽了,才可说你是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这是十心的大意。下面佛叫著弥勒:
【弥勒,是名菩萨发十种心。】
菩萨发的是这个十种心,以这十种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这十种心,给诸位说,就是无始劫来最极严重的业障习气,这十种心都能把它断掉,这是真实的忏悔法。所以菩萨发十种心:
【由是心故,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。】
佛这个话非常肯定。
【弥勒,若人於此十种心中,随成一心,乐欲往生彼佛世界,若不得生,无有是处。】
这十种心,一种心成了,十种心都成了。真正能够依教修行成就这十种心,以这个为基础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是佛说的,如果你要是不得生的话没有这个道理。『无有是处』用现代的话来讲,就是没有这个道理,你决定得生。这是真实的忏悔法,是这一会里面的总结论。总结论显示,愚痴菩萨虽然无始劫来的业障、习气很重,发这十种心都能忏悔掉,能够忏除。由此可知,业障没有不能忏悔的。经上佛有时候说话,我们晓得佛说经,他的原则是依二谛而说法,二谛一个是俗谛,一个是真谛。俗谛是依我们凡夫的见解来说,我们很好懂;真谛是佛知佛见,有的时候我们很难懂。佛讲极重的罪业不通忏悔,这是俗谛说的;告诉我们,极重的罪业也能忏悔往生,那是从真谛说的。这个话并没有冲突,随俗谛说不通忏悔,是劝勉我们起心动念要谨慎,不要造罪业,是劝勉的意思。告诉我们一阐提,没有善根的人,也能够遇到善知识,劝导他念佛,也能往生不退成佛,这是勉励我们,纵然造作极重的罪业,忏悔还是能得救,没有不得救的。显示出佛门广大,《无量寿经》确实是平等法门,上度等觉菩萨,下度地狱众生,一个不漏,问题就是你要能相信、能接受才行。你要不信,那就没法子。末后这一条,第五十八。
【悲华经五曰。】
《悲华经》第五卷。
【此佛世界,当名娑婆,时有大劫,名曰善贤,是大劫中,有千世尊,成就大悲,出现於世。】
这是说明我们这个时期称之为贤劫。这个昨天已经说过了。
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三十九面第四行,五十七段看起:
【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弥勒问佛,若有众生发十种心,随一一心,专念向於阿弥陀佛,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,世尊,何等名为发十种心,由是心故,当得往生彼佛世界。】
这一段文是黄念祖居士在《无量寿经》注解上引用的,因为这段文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这十种心,而十种心没有把它节录下来。我们昨天讲到这个地方,意思不能够清楚的透露出来,所以就查出《藏经》的原文,我们将这一会,就是《发胜志乐会》,仔细的看过一遍。这一会经经文并不长,总共只有两卷,是《大宝积经》的第二十五会。我们知道《无量寿经》也在这个大单元当中,是《大宝积经》第五会,就是无量寿会。《无量寿经》的五种译本,唐译本就在《宝积经》的一会。这一会里面,佛在最后说出,这一会的经题叫做「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」,经题是这样的。另外还有一个名字,也是佛说的,叫「弥勒菩萨所问经」,这一会自始至终都是弥勒菩萨代表我们向世尊发问、启请的。
而这一会实在讲非常重要,内容所说的偏重在事相上,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,经上所讲的末法五百年这个时候。出家、在家,菩萨、比丘,优婆塞、优婆夷,在学佛修行之中所犯的过失,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如果这些过失不能够彻底改过来,求往生非常困难。这些过失要是继续犯下去,佛在经上说了,因为跟阿弥陀佛结了殊胜的法缘,将来必定还是往生,但是到什么时候往生?恐怕要过很多个大劫之后。而在这一段很长时间当中,要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生受尽种种苦难,你要不能改过自新的话,这些苦难受尽了,再遇到这个缘,才能念佛往生净土。所以,弥勒菩萨慈悲,请佛把这些因果、事理说得这么圆满、这么透彻。希望我们末法同修听了之后能够有所警惕,断恶修善、改过自新。
此地所讲的十种心,就是这部经的总结。这十种如果能够做到,念佛往生,这一生当中一定会成就,佛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;如果不能做到,纵然念佛也不能往生。为什么?与佛不相应,与法不相应。可见得这部经相当重要,我们从《藏经》里头节录出来,准备给它印单行本流通。我们看这段原文,在底下这一行。
【弥勒菩萨白佛言,世尊,如佛所说,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,若有众生发十种心,随一一心,专念向於阿弥陀佛,是人命终,当得往生彼佛世界,世尊,何等名为发十种心,由是心故,当得往生彼佛世界。】
这一段是弥勒菩萨启请的话,其实弥勒菩萨哪有不清楚不明白的?这是看我们众生迷惑颠倒,大慈大悲代我们发问的、代我们启请的。世尊在这一会的开端,就告诉弥勒以及与会的这些大菩萨们,劝导大家一定要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所以,菩萨在此地启请的言词当中,就清清楚楚说出,『如佛所说』。像释迦牟尼佛讲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功德利益,这个功德利益当然讲的最详细、最周全的是《无量寿经》。底下要紧的就是末法四众同修,在家、出家的四众,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真正能往生?佛说了要发十种心,哪十种心?菩萨在此地为我们启请。
『随一一心』,「一一」就是指后面这十种心,每一种心在一心之中、一念之中,都圆满具足。昨天我跟同修们提起,这十种心就是菩提心。《无量寿经》三辈往生,佛讲了一个纲领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。通常我们讲菩提心,多半都是讲四弘誓愿,四弘誓愿就讲得比较具体,让我们晓得什么叫菩提心。这个地方的十心比四弘誓愿又要详细,所以这里的十心就是菩提心。菩提是觉悟,菩提心是觉心,觉而不迷,六度心是菩提心,普贤菩萨十愿也是菩提心。菩提心展开可以说是深广无尽,把它收缩起来就是真诚之心。我们看世尊答覆的。
【佛告弥勒菩萨言,弥勒,如是十心,非诸凡愚。】
这就先说哪些人没有菩提心,他发也发不起来。凡夫,凡夫里面愚痴之人,这叫『凡愚』,没有智慧,不听佛菩萨的劝导,不能相信、不能接受、不能奉行,这是凡愚,凡夫里面的愚人。凡夫能不能发菩提心?能,所谓大心凡夫,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到很多。为什么称他作大心凡夫?就是发菩提心的凡夫,觉悟的凡夫,不是愚痴的。他为什么愚痴?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很详细,是无量劫来的业障习气,蒙蔽了他的自性,所以变成愚痴。这是第一类,菩提心发不起来。这一生当中纵然遇到大乘佛法,遇到净土法门,也只能跟西方世界结个善缘,这一生不能往生。第二类:
【不善丈夫。】
这个『不善』定义是非常狭窄,不是世间的善恶。这个『丈夫』可能是世间的英雄豪杰,可能是世间各个行业的领导人才,他不信佛法、不信因果、不相信西方极乐世界,这就不善,他这种心发不起来了。这是第二种。第三种:
【具烦恼者之所能发。】
『具』是具足,烦恼很重。烦恼是什么?是非人我的成见很深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四相四见很深,很执著,贪瞋痴慢这些烦恼很重。这个菩提心也是发不起来,障碍发菩提心的。
佛先把这三类不能发心的说出来,这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警惕,让我们自己仔细去反省,我们是不是属於这三类的?是属於这三类的也不怕,为什么?只要能忏悔、能改过就行了。怕的是你不能改,不相信佛的话,不肯改,那就没法子;只要肯改、肯回头就行,没有一个不得度,没有一个不往生,没有一个不成佛的。
【何等为十。】
下面说出来了。
【一者於诸众生,起於大慈,无损害心。】
这是十条,每一条里面的含义,也是甚深、甚广。『损』是令众生有所损失,『害』则是令众生身心的伤害。对一切众生有大慈心,慈是真正的爱护,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得乐,怎么能够损害众生!经文上字字句句我们都要留意,『於诸众生』,可见得不仅是对人,对一切动物,这畜生,对饿鬼、对地狱,往上去,对天人、对鬼神,都是众生。这个经是大乘经,大乘经的范围,讲到众生,不但包括著有情众生,还涵盖著无情的众生。无情的众生是什么?植物、矿物,我们起心动念不能有丝毫损害之心。《戒经》里面对出家的比丘,戒条里有「清净比丘,不踏生草」。草在地上长得也很茂盛,除非这个地方没有路,一定要从这儿通过,这个可以。如果有道路,你不能说这个地方近,我从这里过去,你一定要从路上走,不能够踏草,无损害心。
对於有情众生,有情众生里面最重要是对人。对人不但是在物质、精神生活上,不能有损害的念头存在,当然更不会有言行的这些伤害。我们要培养菩萨心,这都是菩萨心,就是菩提心。特别重要的是闻法,你看佛法,哪一部经到最后,佛都是劝大家要传播佛法,要利益有情。《戒经》里面说得很多,断一切众生的身命最小,你杀一个人,杀一万人,杀一亿人,罪都不大,可是你要断一个众生的慧命,罪过就超过那个太大了。这个说法我们一般人不能接受,障碍一个众生学佛,有什么了不起,杀人罪多重!我们这个看法跟佛的讲法不一样,佛说你杀那么多众生,那个众生四十九天他又投胎来了。法身慧命你就很难预测,如果这个人这一生当中接触佛法,他就往生到西方去,他就成佛了。这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因缘,他中个特奖,他这一生成佛的机会你把他打断了,你说这个罪多重!他成佛,不晓得要度多少众生,你这一障碍,他成不了佛,使多少众生闻不到佛法的机缘,这笔帐都算在你头上。
所以,佛法里面的戒律结罪,跟世间法律不一样。你细细去想它真有道理,因为它因果讲的太深太广了,道理在此地。譬如我们讲偷盗罪,偷盗是很容易犯的,有意无意。佛说你偷一个人的,你偷他亿万财产,罪小,为什么?你将来欠是欠一个人的,你还债还一个人的。如果要是偷国家的设施,譬如在美国,联邦政府的设施,装个电话亭,联邦政府装的,你要把它偷掉、把它损害掉,你这个罪可不得了。为什么?国家设施是全国老百姓的,债主是全国人,你虽然偷的钱很少,你债主是两亿多人,你说麻烦不麻烦?你还债怎么还得清?佛结罪是这个结法。看这个财物的主人是哪些人?是一人、是多人?是一个市区的人、还是一个国家的人?因此佛给我们讲,寺庙里面常住物,那个罪就是最重。因为寺庙道场这一切设施,所以道场叫十方常住,它的主人是尽虚空遍法界,不只我们这个地球,不只这个三千大千世界,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出家人都有一份,这个帐算不清!所以《戒经》里头一再说,盗僧伽物,就是盗寺庙里面常住物,所有一切诸佛来给你忏悔都救不了你。但是世间人不懂这个因果的道理,你跟他讲他也不相信,哪有这么重!一定要很冷静的去思惟,深入经藏,然后才晓得佛所讲的话有理。
这第一条,就是要教我们以慈眼看一切众生,决定没有损害众生的心。菩萨是念念帮助一切众生,纵然是敌对的,连世间的圣贤都说要化敌为友,化障碍为助缘,你才能成功。搞对抗,永远不能解决问题,对抗就是生生世世结冤仇,那是没完没了,愚人干的事情,绝不是有智慧的人。智慧的人是要把这些冤结解开,绝对不跟一切众生结怨,这是第一条。
【二者於诸众生,起於大悲,无逼恼心。】
「慈」是与众生乐,『悲』是拔众生苦,众生有苦难,我们要帮助他度脱、帮助他解除,怎么可能有逼迫,令他生烦恼,怎么可以这样做法?由此可知,损害、逼恼,这个人就没有慈悲心,没有慈悲心怎么能往生佛国?不但不能往生佛国,而且不是真正佛弟子,佛家标榜的是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。中国寺院道场,一进山门第一个我们就见到弥勒菩萨,这个经是《弥勒菩萨所问经》,弥勒菩萨教给我们就是慈悲,慈悲为本。山门里面第一个摆的弥勒菩萨,换句话说,什么人有资格学佛、什么人能进佛门?有慈悲心的人;没有慈悲心的人,入不了佛门。首先要培养大慈大悲,要有怜悯一切众生的心,看到众生的苦,就是我们自己的苦;众生得乐,就是自己得乐,要常常存这个心。
【三者於佛正法,不惜身命,乐守护心。】
佛的正法一定要依教奉行。愚痴的众生,像前面讲的凡愚、不善、烦恼,他对於佛的正法怀疑。这经上说得好,世尊所说的,他能说、他也能信、他也能说,但是他不能行。为什么说他能信、能说他不能行?佛说了,烦恼、习气太重。因为烦恼、习气重,所以他的信不坚固,他爱惜自己的身命,他要想尽方法保全自己的利益,於是乎对於护持正法他就放在一边。譬如《金刚经》上教给我们,菩萨要离相离念,他为什么不能离相、不能离念?知道这两句话不错,也懂得这个意思,还是执著,还是不肯放下。古德所谓看得破,忍不过,忍不过就是烦恼、习气!都犯了这个毛病,有几个人能像经典上所说的这些大菩萨,护持正法,不惜身命?真正能够不惜身命,才是真正护持了正法。
出家人当中,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样、是在家人的模范,他对於社会有什么贡献?今天一般社会人看出家人,是社会上的寄生虫,他说得对不对?我们仔细去观察,他说得没错。出家人在社会上表现的是什么?你看看佛经,诸佛菩萨当年在世,他所表现的就是看破、放下。佛是个王子,有机会做国王的,地位、权力、财富统统放下,世间人所争的,他不争,教人什么?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。社会上每个人都不争不求,天下太平,人人就过好日子,他教的是这个。这是值得社会大众尊敬的,他是好榜样,他不是没有能力,不是不能争,有能力争,不争。
我在年轻的时候,二十几岁,读历史,中国的正史是二十五史,早年是二十四史,以后加上《新元史》,二十五史。而每个朝代历史里头都有《隐逸传》,我在最初看到这一篇东西的时候,我心里很怀疑。《隐逸传》是隐士,不出来做事的,人有学问、有道德,他每天吃饱了游山玩水。我们看到这些人对社会一点贡献都没有,为什么正史里头还要给他留传记?年轻的时候想不通这个道理。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我把它打个问号。历史上留名都是给国家、社会、人民有贡献的这些人,英雄豪杰,这是后人的榜样,这些人有什么意思?以后学了佛之后才明了,社会,古今中外就是斗争的社会,这些人标榜的是不斗争,这个了不起。他们的确有能力出来跟人家争,他不争。所以这是社会真正安定的一个榜样,为他们立传,实在讲就是八个字,他们真正做到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。我们普通老百姓要能学他们这样的操守,社会怎么会不安定?世界怎么会不太平?这是隐士们做给我们的榜样。而佛菩萨可以说都是隐士,他比隐士功德更大的,他教化众生,完全尽义务,不求丝毫的名闻利养。所以得到天人尊敬,诸天善神恭敬。他不要名利,劝导一切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,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愿意过一种清苦的生活,不惜身命、不求享受、不贪图利养,世间人所贪爱的、世间人所求的他统统舍弃,这就叫守护正法。
【四者於一切法,发生胜忍,无执著心。】
『一切法』包括佛法,世出世间一切法。《般若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一切法皆是缘生,佛法也是因缘所生。缘生法没有自性,也就是没有自体,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所以於一切法他能不执著,真的看破、放下。不但世法里面没有贪著,没有执著,佛法里面也没有执著。听到世尊给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我们是不是生起欢喜心,想到那里去贪图享受?要有这个念头求往生,不能往生。这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,贪心怎么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?听到极乐世界,没有贪图享乐之心,听到阿鼻地狱也没有恐怖、苦恼的念头,心永远保持平静,保持平等清净。这样的心,与佛就相应,与法就相应,法确实是清净平等的,佛也是清净平等的,我们要修相应法。
『胜』是殊胜,『忍』就是六度里面的忍辱,能忍受,在这里面修不动心。如果於一切法里面起心动念了,忍就没有了。没有忍,给诸位说,精进、禅定、般若都没有了,所以忍是菩萨修行的枢纽、中心。布施、持戒是修福,忍、净、定是修慧,如果不能忍,充其量修福,没有智慧。忍就是在一切法里头修不动心,绝不为境界所动摇,也就是你要保持清净心、保持平等心,用忍来保持,没有执著,世出世法都不执著。
【五者不贪利养,恭敬尊重,净意乐心。】
『不贪』这个两个字是一直贯到『恭敬尊重』,就是不贪利养、不贪恭敬、不贪尊重。佛在这个经上讲末法时期愚痴的菩萨、没有智慧的菩萨,讲经说法要看利养,这个地方供养多,他来讲经说法很欢喜,没有供养,他就不来。这个地方人对他很恭敬、很尊重,他就喜欢来弘法,如果恭敬尊重差一点,他就不来,这是愚痴的菩萨。这与佛不相应,与法不相应,前面讲,没有慈悲心。弘法利生是为了利益众生的,而且利养的害处太深太广了,几个人知道?佛菩萨所求的是『净意乐心』,清净、自在、快乐。清净、自在、快乐与利养、恭敬、尊重不相干,如果要贪图这些,你的心就不清净,你怎么会得到自在安乐?决定得不到。这要能看破,要真正能够放下。
佛说这个经的时候,是三千年前的事情,三千年前讲我们现前社会的现象。我们看看古代的这些大德们,这些现象不能说没有,但是很少,在程度上来讲比现代要淡得多,没有现在这么严重。我们生在现代这个社会里,不能不明理、不能不明事实真相,如何寻求在现前修学生活之中一一能如法,如理如法,这才是真正学佛。佛给我们讲的这些事实真相,这些宝贵的教训,都在大乘经论之中,如果我们有疑惑,就不能不读诵大乘。不读一切经论,老实念佛,他的可贵在「老实」两个字。什么样的人才叫个老实人?身心世界真的放下,才老实。有丝毫放不下,心里面还有牵挂、还有分别、还有执著,这个人不老实;确实没有分别,确实没有牵挂、没有忧虑,那个人才叫老实人。老实人可以不需要读经论,一句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。但是老实人太少了,真的是凤毛麟角,一万人当中难得找一个。不老实的人,如何能够看破放下,如何能变成一个老实人?就不能不认真的去读诵、学习大乘经论,要认真努力去学习。所以要知道利养、恭敬、尊重的害处,要认识清楚,你看破了之后你才真的能放下,这不是好事情。
【六者求佛种智,於一切时,无忘失心。】
这是学佛的目标,我们学佛求什么?求一切种智,一切种智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,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的智慧,我们目标求这个。在一切时从来没有忘记我们学佛是为这个,如果用经上的名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我们是为这个学佛的,无上正等正觉。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从外面来的,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,为什么这个智慧不能现前?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。今天佛教给我们恢复自性的本能,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应该怎样才能恢复?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舍得干干净净。前面讲的大慈大悲是性德,那个不要学的,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你见了性的时候,一定是对一切众生大慈悲心。所以要知道,我们学佛的目的在哪里。
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,为什么还要念佛往生净土,这其中的道理总要明白。那就是在我们这个世间、在诸佛刹土,要想把见思、尘沙、无明这些障碍断尽,太难了。难在什么地方?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好,我们讲现实,现实环境里面不善的诱惑力量太大了,几个人能禁得起诱惑?在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诱惑里面,能真正做到不动心的,你就可以在世间修行成佛。如果禁不起诱惑,极乐世界好,极乐世界所有一切不善的诱惑统统没有,那个地方是修学的好环境!何况还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加持,这是我们为什么求究竟圆满的智慧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原因在此地,那个地方成就快。
【七者於诸众生,尊重恭敬,无下劣心。】
这一条很难做到,但是不能不做。这一句就是不轻初学,也是儒家讲礼的根本精神,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。对一切人,自己要谦虚、要卑下,要尊重别人、要恭敬别人,这个『尊重恭敬』是出自於真心的、真诚的,不是假装的。不但对於善人我们要尊重恭敬,对於恶人也要尊重恭敬,对於外道、对於妖魔鬼怪都要尊重恭敬。普贤菩萨十愿第一愿,「礼敬诸佛」。妖魔鬼怪、邪门外道,为什么也要恭敬?他有佛性,我们恭敬是恭敬他的佛性,佛性是平等的。既有佛性,将来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那些人是未来佛,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三世诸佛,过去佛已经成佛了,现在佛,这是他方世界的诸佛,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。由此可知,我们轻慢一个众生,就是轻慢一尊佛。能做到这一点普贤行就做到了,普贤行礼敬诸佛,诸位要晓得,普贤行十条,一条做到,十条都做到了。为什么?他同一个心,所以一条做到,十条都做到;换句话说,你说一条没有做到,其余九条我都做到了,我还有一条没做到,那是假的,你那个九条统统没有做到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就是教给我们,没有别的,以清净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,自己要谦虚、要卑下,这才能成就自己。
佛为什么要这样教给我们?都是帮助我们断烦恼。所有一切众生,烦恼、习气最严重的,除贪瞋痴之外,就是傲慢、自大,从傲慢、自大里面就产生了嫉妒、障碍去害别人。这是极重的烦恼习气。所以普贤菩萨把这个定在第一,修礼敬,礼敬就是对治我慢,把这个烦恼、习气断尽,我们的菩提道、我们明心见性的障碍就铲除了。种种修学的方法都是帮助我们断烦恼、断习气的,这就真正是善法。
【八者不著世论,於菩提分,生决定心。】
『世论』是什么?世间的言论,这里面包括的范围就很广,世间所有一切,譬如我们讲文学、哲学,也包括宗教,总而言之,十法界以内的都是世论。我们可以学习、可以了解,绝不能够贪著,贪著就错了。有些读书人喜欢诗词歌赋,这就是著了世论,贪著这些东西。这些东西的害处,佛在经上讲的很多,障碍你的正觉,你很容易迷在里头。所以真正学道人要把这些东西统统舍掉,不再执著这些东西。『於菩提分,生决定心』,菩提是觉,由此可知,贪著世论都是迷。不但世论是迷,佛法也不例外,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讲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。你看他说的多究竟?佛法也不能贪著,这是佛在这一会里面所说的。
佛讲,学佛的在家的弟子们要尊重出家弟子,什么原因?出家弟子比你们放下的多。出家的这些比丘们,一定要尊重读诵受持、为人演说的这些法师,为什么尊重这些人?这些人比一般出家人舍的又要多。为什么?他不舍他心不清净,心不清净他讲经就不如法。可是这些受持读诵、为人演说的这些出家人,见到参禅修定的人要恭敬,要恭敬他们,为什么?讲经说法的还有一大堆经书在那里,参禅的都不要,他比你舍得更多!你就晓得经上讲的,从哪个地方看?就看你舍多少。你虽然也舍,他比你舍得更多,你就对他要恭敬,那个人舍得又多,你对他要恭敬。到一无所舍的时候,就圆满了,这才叫觉,觉就是放下,觉就是舍,要舍得干干净净。
佛这个教诲我们在祖师大德当中看到,看到他们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。我们以最明显的印光大师做例子,印光大师在没有出家的时候,是读儒家的书,读得很好,有德行、有学问、有成就。闻到佛法之后,知道佛法胜过世间法,把世间法舍掉,学了佛。他在普陀山藏经楼里面住三十年,天天在读诵大乘,三十年真的叫厚积薄发,国学的基础在佛法经典上读三十年,他老人家七十岁才出来。出来没有讲经说法,印光法师一生没有讲过经,原因是他的口音很重,山西的口音,讲话人听不懂。所以他跟人家往来,写,书写,你看《文钞》,印光大师出名的是《文钞》。《文钞》是当代一些学佛的大德,多半是在家的大德,在社会上有地位、有学问的人,向老和尚请教,老和尚写信回答。他们把这些信在报纸、杂志里面去发表,以后大家才晓得普陀山有个印光法师,他是这么出名的,他是用文字来弘法。晚年到苏州报国寺闭关,关房里一本经书都没有,法尚应舍他做到了,他真的把它舍掉。晚年就一句阿弥陀佛,舍干净了,经典都不要了。我们看古来大德他们修学的历程,值得我们做参考、值得我们学习。
什么时候把世出世间法统统舍掉?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信心不逆」,你只要有这四个字,佛法可以不要。信心不逆的意思,对於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个道理、这个方法是坚信不疑,非这么做不可,这就叫信心不逆。真的下定决心走这条路,一句佛号,万缘放下,这叫信心不逆;若有疑惑、若有忧虑那就不行。所有一切大乘经,它的目的帮助你断疑生信,你没有疑惑,真的相信,一点疑惑都没有了,经论可以不必要了。所以,「於菩提分,生决定心」。
【九者种诸善根,无有杂染,清净之心。】
什么是善根?世法的善根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贪瞋痴真的断掉,这叫三善根,你的所作所为决定是善。贪瞋痴没有断,未见得是真善,贪瞋痴确实断了,世法善根成就了。出世法的善根就是一条,精进,精进是菩萨善根。精是精纯,纯而不杂叫进,也是我们平常讲的一门深入。净宗法门,大势至菩萨给我们做了个榜样,从初发心到成佛,就一句佛号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」,这是菩萨善根。『无有杂染』,无论在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,所表现的六度万行,此地讲的十心十愿,无一不是清净,因为他没有丝毫的杂染,保持清净心。
【十者於诸如来,舍离诸相,起随念心。】
这一条是到了真正的究竟。我们於圆教究竟的佛果著不著?也不著,也舍离了。不要说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大乘经上所讲华藏世界的毗卢遮那佛,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,佛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,著不著?统统放下。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十方诸佛如来说之不尽,我们听了怎么样?无动於心,还是《金刚经》上一句老话,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决定没有把它放在心上,何况这个世界。这个世界比西方世界差太远了,西方世界、华藏世界都不足以动心,这个世界焉能动心?这是舍到究竟,离到究竟了。不要说十法界的这些相舍离了,一真法界的相也舍离,然后才真正做到『随念心』,随念就是普贤行愿里面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他才真正做到。要不是统统舍离得干干净净,恒顺跟随喜做不到,必须舍尽了,才可说你是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这是十心的大意。下面佛叫著弥勒:
【弥勒,是名菩萨发十种心。】
菩萨发的是这个十种心,以这十种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这十种心,给诸位说,就是无始劫来最极严重的业障习气,这十种心都能把它断掉,这是真实的忏悔法。所以菩萨发十种心:
【由是心故,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。】
佛这个话非常肯定。
【弥勒,若人於此十种心中,随成一心,乐欲往生彼佛世界,若不得生,无有是处。】
这十种心,一种心成了,十种心都成了。真正能够依教修行成就这十种心,以这个为基础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是佛说的,如果你要是不得生的话没有这个道理。『无有是处』用现代的话来讲,就是没有这个道理,你决定得生。这是真实的忏悔法,是这一会里面的总结论。总结论显示,愚痴菩萨虽然无始劫来的业障、习气很重,发这十种心都能忏悔掉,能够忏除。由此可知,业障没有不能忏悔的。经上佛有时候说话,我们晓得佛说经,他的原则是依二谛而说法,二谛一个是俗谛,一个是真谛。俗谛是依我们凡夫的见解来说,我们很好懂;真谛是佛知佛见,有的时候我们很难懂。佛讲极重的罪业不通忏悔,这是俗谛说的;告诉我们,极重的罪业也能忏悔往生,那是从真谛说的。这个话并没有冲突,随俗谛说不通忏悔,是劝勉我们起心动念要谨慎,不要造罪业,是劝勉的意思。告诉我们一阐提,没有善根的人,也能够遇到善知识,劝导他念佛,也能往生不退成佛,这是勉励我们,纵然造作极重的罪业,忏悔还是能得救,没有不得救的。显示出佛门广大,《无量寿经》确实是平等法门,上度等觉菩萨,下度地狱众生,一个不漏,问题就是你要能相信、能接受才行。你要不信,那就没法子。末后这一条,第五十八。
【悲华经五曰。】
《悲华经》第五卷。
【此佛世界,当名娑婆,时有大劫,名曰善贤,是大劫中,有千世尊,成就大悲,出现於世。】
这是说明我们这个时期称之为贤劫。这个昨天已经说过了。
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