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二十六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26
请掀开经本,第三十七面,倒数第四行,从第五十段看起:
【心地观经曰,三世觉母妙吉祥。】
『妙吉祥』就是文殊菩萨,这是《心地观经》上也是用这个比喻,实际上都是比喻般若智慧。
【法华嘉祥疏二曰。】
这个『二』是第二卷。
【文殊,此云妙德。】
文殊师利是梵语的音译,意思翻作妙吉祥,也翻作『妙德』,德跟吉祥意思非常接近。
【以了了见佛性故,德无不圆,果无不尽,称妙德也。】
这是说明『妙德』的意义。『了了见佛性故』,佛性就是自性,就是真如本性。了是明了。此地讲的见,意思很深很广,六根都用一个见字来做代表。见性,能见与所见是一不是二,才真正叫见性;如果有能有所,他没有契入境界,也就是他没有见到性。见到性一定是能所不二,前面所讲的入不二法门,那才真正叫见性。『德无不圆』,圆是圆满,他的智慧德能圆满的现前。『果无不尽』,果是讲果报,也是讲他的受用,我们凡夫人讲的享受,这受用也是究竟圆满,所以称作妙德。妙德跟妙吉祥是一个意思,称他作妙吉祥。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,不是凡夫言语、心思能够达到的,这才称之为妙。德,这个德跟得失的得相通,这才真正圆满的得到,没有丝毫的欠缺。即是佛在经中常说的,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都圆满现前,也是佛法当中所说,无知而无所不知,无得而无所不得。
由此可知,妙德是要把知与得要舍尽,像《心经》里面讲的「无智亦无得」,必须把这个舍尽。因为「知」就是所知障,「得」,有这个念头就是烦恼障,无知亦无得,是把所知障、烦恼障统统舍尽,也就是真的断掉了。断了以后,它的利益就是无所不知,无所不得,那就叫妙德。由此可知,我们世间人所谓有知有得,这个知跟得都不妙,你要问为什么不妙?他不能超越六道轮回。得失的心没忘,这个念头是烦恼,不是个好事情,也就是你二障没了,你就不能超越六道轮回,不能叫妙德。妙德不但是超越六道,而且超越十法界。
【会疏曰。】
这个《会疏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《会疏》。
【具三德秘藏,神化不思议,故名妙德。】
『三德』是佛在大经上讲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这叫三德。『秘藏』,藏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,本来具足就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三种德用,法身、般若、解脱。这三德是无尽的深广,唯有如来与法身大士才能够证得,所以称它作秘。秘是深密,它太深了,权教、二乘、凡夫智慧浅,不能证得。这是说明自性本来具足的三德秘藏。
『神化不思议』,神是神通,我们世间人讲的神奇,化是变化,这是讲三德的作用,你看从法身能够变现出报身,能够变现出无量无边的应化身。般若是无知,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,十法界依正庄严,一一遍知。解脱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应与众生说什么法,他就说什么法。神化不可思议,神通、变化不可思议,『故名妙德』。这是无得而得的殊胜处。
我们凡夫所以不能够证得自性的妙德,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能把知跟得放下,总是念念要求知,念念要求得,这正是妄想分别执著。所以自性的德能不能现前,都被这个障碍住。
我们翻过来看三十八面,第五十三段。
【圆中钞曰,微妙三德,同佛所证,故亦云妙吉祥。】
『三德』,世间实在找不到适当的词句来赞叹它,不得已用个『微妙』。菩萨『同佛所证』,佛所证的三德是圆满的,究竟圆满,菩萨所证的三德,与如来果地上所证无二无别,只是不够圆满,他确实证得三德。所以也称为『妙吉祥』,吉祥跟德意思是相同。
【惑业苦三,有少分在,皆未吉祥。】
『吉祥』也是我们中国人常常在赞美当中的一个名词,祝福、赞叹,古时候常用。在出家众里面,我们也常听祝福六时吉祥,六时是讲印度,印度是昼三时,夜三时,就是现在讲的二十四小时,日夜吉祥,有这样的赞叹。这个地方说明,吉祥的标准是『惑业苦三』断尽了,那是真正的吉祥自在,吉祥跟自在如意的意思都相同,自在如意。「惑」是迷惑,「业」是造业,「苦」是受报,由此可知,六道凡夫有吉祥之名,而无吉祥之实。什么人才有吉祥?我们把标准放宽一点,超越三界才得吉祥;虽得吉祥,还不能叫妙。妙吉祥的标准在哪里?必须要超越十法界,他证得一真法界了,这个吉祥才叫妙。
【位居究竟,三德圆彰,故又号妙吉祥也。】
这是《圆中钞》解释文殊师利菩萨的名号,这个解释得很清楚。『位居究竟』是等觉菩萨,菩萨的究竟位是等觉,再没有比它高了。『三德圆彰』,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跟如来果地上可以说没有两样,所以『号妙吉祥』。实在讲「妙吉祥」,圆教初住菩萨就可以称为妙吉祥,他是超越三界,证得一真法界。何况文殊菩萨跟前面我们讲的普贤菩萨这个三种是相同的,位前文殊,位中文殊,位后文殊,都有这个意思在。这是讲的位中,是等觉菩萨。下面一段,这是介绍弥勒菩萨。
【弥勒,此云慈氏,名阿逸多,此云无能胜。】
『弥勒』是梵语音译的,它的意思是『慈氏』,是慈悲的意思,弥勒是慈悲的意思。有些经上说,弥勒是姓,他的名字叫『阿逸多』,阿逸多翻成中国的意思,叫『无能胜』;换句话说,这是赞叹他无比的殊胜,没有人能够超过他,是这么个意思。可是也有经上讲,阿逸多是姓,弥勒是名字,到底哪一个是姓、哪一个是名字?经典上都能够有依据,这些我们也无需要争论,知道他两个名字的意思,意思就是表法,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。
【弥陀疏钞云,以在母胎中,即有慈心,故以名族。】
菩萨没出生的时候,他母亲怀孕的时候,他的慈悲心就能够显示出来,就是表现在他母亲在怀孕之后特别的慈悲。所以出生之后,就用这个号作为他这一族,就是弥勒这一族。
【又过去生中,遇大慈如来,愿同此号,即得慈心三昧。】
这又是一个讲法,《疏钞》里头所引的都是佛在经上所讲的。这是第二个说法,菩萨在过去生中曾经亲近过『大慈如来』,他对於佛非常的敬仰,愿意与佛同一个名号。菩萨愿与佛同名号这一桩事情很多,大乘经里面很普遍。『即得慈心三昧』,当然与佛同心同愿,就得大慈菩萨的加持,他就得慈心三昧。三昧是正受,慈心三昧的意思,就是他在一切时一切处,一切境缘当中,他的慈悲心从来不会失掉。安住在大慈悲之中,这就叫慈悲三昧。这是第二个意思。下面这是第三个意思。
【又昔为婆罗门,号一切智,於八千岁,修习慈行。】
这是世尊,可以说弥勒菩萨生生世世修行的公案。他曾经作过外道,『婆罗门』是古印度的宗教,他的名号叫『一切智』。『於八千岁,修习慈行』,八千岁这个时间很长,我们今天看到这个说法,感到不可思议。而佛告诉我们,我们世间人的寿命也有很长的时候。佛经上跟我们讲的时节因缘,我们讲一个小劫,佛说,人的寿命最长的时候是有八万四千岁,最短的时候是十岁。这个算法是世间人每一百年减一岁,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,减到人寿十岁,十岁就是最底限。然后再从十岁,又每一百年再加一岁,又加到八万四千岁,这样一增一减,叫一个小劫。由此可知,一切智婆罗门他在世的时候他的寿命一定相当长,不像我们现在,我们现在人的寿命很短促。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,人寿是一百岁,照著这个说法来减,现在是减劫,每一百年减少一岁,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,依中国的算法是三千零二十二年,一百年减一岁,一百岁就减了三十岁。所以现代人的寿命,七十岁就是正常的。可是我们也看到有八十、九十,甚至於还有一百多岁的,那他是有特别的福德因缘。如果没有特别修持的福德因缘,正常的寿命,平均寿命应该是七十岁。这是在减劫,减劫愈往后人愈苦,这是真的,这个倒不假。
菩萨出现的时候,人的寿命长,所以他有八千岁这么长时间修习慈行,修慈悲心,慈悲之行,行就是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这是慈悲行。底下还有一段。
【又弗沙佛时,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,常习慈定。】
『弗沙佛时』,这是古佛,世尊跟弥勒是同学,两个人都是修的慈悲心,都是修的菩萨行。经上说,弥勒菩萨的道行、功夫还在释迦牟尼佛之上,可是释迦牟尼佛先成佛,他做了世尊的补处菩萨,这什么原因?世尊精进超过了弥勒。这也是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。成佛的早晚,或者修学成就的早晚,精进实在说是一个决定的因素。我们在净宗经论里面读到过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得弥陀四十八愿的加持,可是还是要自己精进努力。佛加持是一桩事情,自己如果不精进,要证究竟圆满的佛果还是要很长的时间。如果肯勇猛精进,得佛的加持,证无上佛果确实是比他方世界诸佛的道场快速得多。所以,精进是菩萨第一善根,这我们必须要知道。下面一段说:
【又思益经云,众生见者,即得慈心三昧。】
一切众生见到弥勒菩萨,就能够得『慈心三昧』,被他的慈心所感化,如同磁铁对於经书的感应。我们一块普通的铁没有磁性,如果跟磁铁吸在一起,这个普通的铁里面马上就有磁性。这是同一个道理,凡夫虽然没有慈悲心,如果能常常接触弥勒菩萨,慈悲心自然会生起来,这就是这个意思。
【又悲华经云,发愿於刀兵劫中,拥护众生。】
『刀兵劫』是战争,战争是一切众生最苦的时候,所谓战乱的时期,众生最苦。菩萨大慈大悲,他在这个时候,以种种的化身,以无量的方便来保护一切众生。菩萨虽然有弘愿,如果众生没有善缘,与菩萨也不能感应道交,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。现在这个世间确实是天下大乱,刀兵没有一天没有,就在我们地球上,哪一天没有战争?我们在电视、在广播里面所听到的、所见到的,备受战争苦难的这些人,弥勒菩萨为什么不救护他们?菩萨不是不救护,这正是所谓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,佛菩萨的愿力、众生的心力、众生的业力,具不可思议。所以要得菩萨的拥护,第一个要有清净信心,第二个要有大慈悲心,与菩萨就有感应道交,这样才能够得到菩萨的加持、菩萨的保佑。这是在经典里面举出许多对弥勒菩萨的记载,后面这是做了个总结。
【是则慈隆即世,悲臻后劫,至极之慈,超出凡小,故无能胜。】
『慈』是菩萨的大慈大悲,隆照今世,我们现前。不但对於现代的一切众生,菩萨是大慈悲心来关怀我们、照顾我们,而且是后世无量劫中,菩萨也不舍他的悲愿,生生世世都照顾一切苦难的众生。他的慈悲到了极处,超出凡夫、小乘,所以称为『无能胜』,「无能胜」就是阿逸多的意思。
再看后面这一段,这段是说「普贤行愿」里面的一段开示,这是介绍普贤菩萨。
【普贤行愿品云,是人临命终时,最后刹那,一切诸根悉皆散坏,一切亲属悉皆远离,一切威势悉皆退失,辅相大臣、宫殿内外、象马车乘、珍宝伏藏,如是一切无复相随。】
我们先看这一段。这些经文,我们冷静去读诵、观察,确实能够帮助我们觉悟。『是人』这是假设,这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,最后一刹那,舍报之时,报是这个身,我们中国人讲灵魂离开了身体,这个人死了,就在最后断这一口气的时候,在这一刹那之间。这桩事情自古至今,中国外国,一切众生都无法避免的。生到这个世界来,总会遇到这一天,这天一定会到来,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。来了之后,这个事实,经上为我们说出来,这个意思就是「万般将不去」,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得走。『一切诸根悉皆散坏』,这是讲你肉身,神识,我们佛法讲神识,世间人讲灵魂,离开肉体之后,这个肉体几个小时就臭了、就败坏了,几天之内它就溃烂了、就腐烂了。可见这个身体不是坚牢的,非常脆弱。这一句讲你的身体坏了,很短的时间。
第二句讲你的家亲眷属,都远离你,永远不会再见面,这都是事实。我们学佛的人,在佛经上看得多了,与众生结缘,下一次我们再能遇到,下次再能遇到,不是指底下这一生,不晓得多少生多少世才会碰一次头,不可能说来生再聚会的,没有这么容易。纵然遇到,也陌生,不相识,这些都是事实。明白之后,对於亲缘要看淡一点、要看疏一点,不能太执著,执著你就妄想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家亲眷属总不外四种缘,报恩、报怨、讨债、还债,如果没有这四种缘,不会成为一家人。没有这四种缘,人生在这个世上,见面也不会认识。所以,从亲至疏都不外乎这四种因缘,没有缘不会相聚在一起的。
『一切威势悉皆退失』,你在世的时候,你有权,有权威,这个时候你的权威也带不去,你的地位也带不去。『辅相大臣』,这是你在世对你的事业有帮助的这些人,是你得意的干部、得力的部下,你一个也带不走。『宫殿内外』就是讲你的房屋、土地,我们今天讲财产里面的不动产,你也带不走。『象马车乘』,这是讲你的动产、你的财富。『珍宝伏藏』,你那些珍珠宝贝。『如是一切无复相随』,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带得走,一场空!最后刹那什么时候到来?谁也预料不到。所以佛告诉我们,人命在呼吸之间,一口气不来,就是隔世。这个一定要警觉到,绝不要想到,我将来还有好长好长的时间,那是打妄想。
真正修道人,就把这桩事情时时刻刻提起来。印光大师教念佛人常常把一个「死」字贴在额头上,就是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。你的心才会清净,你才真正能万缘放下,为什么?放不下也得要放下,没有一样东西能带走,连身体都不是自己的,这是智慧的观照。有没有东西可以带走?有,所谓「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」,你才知道造业是真正可怕。你造善业,这个业力引导你到三善道去投胎,你要造作恶业,这个业力是引导你到三恶道去投胎,随业力,没有办法,会跟你走,唯有业随身。所以佛菩萨教我们,把善恶业都离开,叫我们专修净业。专修净业的人,六道里头没有净业,三善道没有它,三恶道也没有它,唯有西方极乐世界起感应。
《华严经.行愿品》里面,普贤菩萨教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十大愿王是菩萨行业,从「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」,一直到「普皆回向」。这十条是教我们现前在世间如何生活、如何处事待人接物,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十个原则,我们真正能够奉行而不违背,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。十种原则是净业,我们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的是净业,十大愿王是真实的净业,为什么?它是用清净心修的、用平等心修的,这是普贤行跟一般大乘菩萨行不一样的地方。菩萨修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未必是真正纯净的清净心。假如是最极清净心,那就是普贤行,比菩萨行高一等。普贤菩萨的心没有分别、没有染污,没有染污就清净,没有分别就平等,没有迷惑就觉,所以普贤的心是清净平等觉;以清净平等觉修菩萨行,那个菩萨行就变成了普贤行。
教给我们十个原则,第一个从礼敬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外面有礼节,外面有礼,内有敬,真诚的恭敬。这个恭敬心决定没有差等,对一个普通的凡夫的敬意跟对阿弥陀佛是同样的,这叫普贤行。如果我们对佛有十分的恭敬,对一个凡夫只有一、二分的恭敬,那是菩萨行,不是普贤行;普贤行是没有差别的,有差别的不是菩贤行。所以从礼敬、称赞一直到普皆回向,普贤行跟菩萨行有什么不一样?就是一个有差别,一个没有差别。普贤是最极的清净心,真实的平等心,所以他修的是净业。净业所感得的是净土,十方诸佛如来皆有净土,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。我们就明了了,普贤菩萨为什么能生净土?他修净业,心净则土净,一切如来皆有净土,他特别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。所以我们要晓得,十大愿王就是真实的净业,劝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【唯此愿王不相舍离。】
这就是唯有业随身,它是最殊胜的业。一切众生,九法界众生所造之业,没有能够比得上普贤菩萨这么殊胜。
【於一切时引导其前。】
『一切时』我们要注意,普贤的心行我们一分一秒都不能离开,念念就是这个心,念念就是这个行,这就是真正在前面引导我们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无论在什么境缘当中,这一口气不来,决定往生极乐,为什么?你二六时中,念念都是普贤的心愿。
【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,到已,即见阿弥陀佛。】
实实在在这『一刹那即得往生』,往生的时候佛必定来接引,时节因缘,分秒都不差!为什么又说到了之后就见到阿弥陀佛?来接引你的这一尊阿弥陀佛,大多数都是化身,都是化身佛,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见阿弥陀佛的报身。所以后面讲『即见阿弥陀佛』,这是见阿弥陀佛的报身。
【偈云,我既往生彼国已,现前成就此大愿,一切圆满尽无余,利乐一切众生界。】
从这首偈当中,我们明白了,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要想做到究竟圆满,他必须要往生极乐世界。为什么?普贤菩萨的愿,刚才说过了,他没有分别。没有分别就没有界限,他礼敬的对象、赞叹的对象、供养的对象,都是尽虚空遍法界。愿是有了,心愿是有了,但是事相上能不能办得到?办不到。譬如我们今天讲,我们不要说那么大,今天讲我们这个地球,我们发个愿要帮助地球上所有一切苦难的人民,不要讲众生,众生还要再涉及到动物,那太多了,现在世界上四十多亿人,我们有没有能力都帮助到?没有能力,做不到!我们有这个心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我们今天发普贤的大愿,我们尽虚空遍法界,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能力上我们做不到,但是有这个心,有这个心就好,这个心不能没有。能力做不到不要紧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到了极乐世界,《无量寿经》上跟我们讲得很好,就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,我们的智慧、德能就跟弥陀无二无别;换句话说,尽虚空遍法界,在事上,我们能做到。这也就说明普贤菩萨为什么要选择弥陀净土?他是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等觉菩萨,为什么不在华藏世界去作佛,还要去求生西方极乐世界?实在说,如果就他来讲,没有必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他跟文殊这两位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是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。为什么?我们今天也可以发普贤愿,也可以修普贤行,不是做不到,我们真的可以做。我们在生活当中、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,我们用真诚心、清净平等心、大慈悲心,来处事待人接物,这就是普贤行。但是我们的能力有限,我们的智慧有限,我们没有办法普度一切众生。因此在十方诸佛刹土修行,要修到有能力普度一切众生,实在讲,你要真正证到八地菩萨才有这个能力。证到八地绝不是个容易事情,那要多长的时间!如果我们说不必断烦恼,不必用很长的时间,就能够得到无量的智慧、神通、德能,满足我们的大愿,除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没有第二个法子。这是文殊普贤做榜样给我们看,他的用意在此地。
所以,一定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『现前成就此大愿』,这十大愿在事相上兑现了,真正能做得到。『一切圆满皆无余』,愿愿都圆满,无余是没有欠缺。『利乐一切众生界』,「一切众生界」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,这是从横的来说。要从竖的来说,就是九法界众生,从等觉菩萨一直到地狱众生,横竖周遍。不到极乐世界没有这个能力,到极乐世界,这个能力就现前。所以我们知道这个道理,知道这个事实,西方极乐世界非去不可!这个世间太苦,大概中年以上的同修都能深深的体会到,年岁愈大你体会得愈深,这个世间没有一样值得留恋的,全是空的、全是假的。
佛在经上所讲的都是真实话,国土微脆,这个星球在太空当中运行,不是永恒不灭的,它也禁不起撞击,地球要与一个小行星撞击,也就毁掉了。所以要晓得万法无常,真正体会到这个世间没有可留恋的,真实、究竟圆满在西方极乐世界。我们要问,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个星球,为什么它那里就究竟圆满,其他的星球就无常?这个里头有道理,那个世间是一切众生清净心所变现的。十方世界,特别是我们这个世界,这个世界是什么变现的?是染污的心,善恶业变现的。尤其在近代,恶业超过了善业,恶势力大过善的势力,所以在这个世界的众生没有不受苦难的。这里面业因果报,理事的现象,我们果然把它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然后你才能够深深的相信,佛为我们指出一条离苦得乐的道路是正确的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文殊发愿经云,生彼佛国已,成满诸大愿,阿弥陀如来,现前授我记。】
文殊的愿跟普贤菩萨的愿完全相同,这是在《文殊发愿经》上有这么一段,而在《华严经》里面,句子非常相似。由此可知,文殊普贤发愿真实不虚,不是一部经上所说的。
授记,是为他授记作佛,授记度化众生,类似我们现在所讲的预言,预先告诉他。
【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。】
『宝积』是个大法会,在这一会里面佛讲了许多的事情,也曾经在这一会里面介绍过西方极乐世界。这一会当中:
【弥勒问佛,若有众生发十种心,随一一心,专念向於阿弥陀佛,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,世尊,何等名为发十种心,由是心故,当得往生彼佛世界。】
这一段如果有时间的话,把它的全文找出来看看,对於「十心念佛」会有帮助,在《大宝积经》里,《大藏经》里面有,查『发胜志乐会』,查这一部分就可以能查得到。这里面要紧的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与本经所说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是一切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一个条件。经上说的这十种心,此地没有列出来,我们下一会查出来把它列出来,这十种心就是菩提心。所以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《无量寿经》教给我们这八个字,要牢牢的记住。如果只有一向专念,没有发菩提心,不能往生,这古人常说,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是「喊破咙咙也枉然」。一天念十万声佛号,可以说是一向专念,为什么不能往生?没有菩提心。有菩提心而不能专念,也不能往生。什么叫菩提心?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,这是我们从总的来说,要分开来讲,前面我们讲过四弘誓愿,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。
《宝积经》这一段讲把菩提心分做十种,分做十条来讲。如果我们就金刚般若会上来讲,菩提心就是离四相、离四见。四相四见不舍,你怎么能出得了轮回,你如何能够突破重重的障碍?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魔障,《楞严》讲魔障讲得很详细,五十种阴魔。五十是种类,五十类,五十类里面,每一类里头都不晓得有多少?你要问魔障在哪里?就在我们的周边,就在我们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,它扰乱我们,让我们的心不得清净;它动摇我们,让我们时时刻刻在虚妄的境界里面去起贪瞋痴慢,都是魔障。我们被这些魔障重重包围著,今天虽然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没有大菩提心,你这重重魔障你没有办法突破,这是实在的。所以必须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这个人才决定得生极乐世界。黄念老在这一段引用的经文,节录的不完整,我们把这段经文记下来,把它完整的节录出来。下面这一段:
【悲华经五曰,此佛世界,当名娑婆,时有大劫,名曰善贤,是大劫中,有千世尊,成就大悲,出现於世。】
这一段是说明我们现前生活在这个世界,这一段时间之中,所谓时节因缘。『此佛』是释迦牟尼佛,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,这个世界称之为娑婆世界。娑婆是梵语音译,它的意思是杂染的意思。杂染就是极苦,与西方极乐世界正好是个对比,那边极乐,这边极苦。
『时有大劫,名曰善贤』,我们现前这一劫,劫是时间的单位,这是一大劫,这一大劫称为贤劫。为什么称为贤劫?因为在这一大劫当中有千佛出世。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很清楚,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第四尊佛,弥勒菩萨当来下生,这是第五尊佛。前面这几尊佛出现,距离的时间都很长,到末后,佛出现在世间时间比较短。所以有一千尊佛,『成就大悲,出现於世』,要在娑婆世界示现作佛。有这么多的佛出现,这是很稀有的、不常见的,在这一个大劫当中有这么多尊佛出现於世。由此可知,世间学佛的这些众生,陆陆续续他的缘会成就。譬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我们有缘闻到佛法,但是业障深重不能突破,没有法子往生。底下一尊弥勒佛出生在世间,时间照《下生经》上讲是五十六亿万年之后,正确的数字诸位去查经。这么长的时间,如果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得人身,又遇到弥勒菩萨,再能闻到佛法,看能不能往生?弥勒菩萨出世必定讲《无量寿经》、必定是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,你说我们怎么知道的?因为《无量寿经》的下半部就是弥勒菩萨当机,释迦牟尼佛明白把这桩大事付托给弥勒菩萨,弥勒菩萨一定是依教奉行。假如在那个时候我们障碍还是不能突破,没有关系,后面还有九百多尊佛,再慢慢来吧!
我们读到这个地方,也有相当的安慰。但是人要有志气,抓到机会就不能放松,我们现在能往生,那多自在!弥勒菩萨将来作佛的时候,我们从西方世界来,是菩萨身分,帮助弥勒菩萨度化众生,不就更自在?何必到那个时候还来苦学?大好机缘。现在往生极乐世界,将来龙华三会,菩萨身分参与,不一样,比求生弥勒净土高明多了。现在不少人修弥勒净土,希望往生兜率内院,将来弥勒菩萨成佛,他们就是舍利弗、目犍连,佛的常随弟子,作阿罗汉。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将来再回来当大菩萨,在他们之上,绝不在他们之下。所以大家仔细想一想,一定要掌握现前的机会,这是稀有难逢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三十七面,倒数第四行,从第五十段看起:
【心地观经曰,三世觉母妙吉祥。】
『妙吉祥』就是文殊菩萨,这是《心地观经》上也是用这个比喻,实际上都是比喻般若智慧。
【法华嘉祥疏二曰。】
这个『二』是第二卷。
【文殊,此云妙德。】
文殊师利是梵语的音译,意思翻作妙吉祥,也翻作『妙德』,德跟吉祥意思非常接近。
【以了了见佛性故,德无不圆,果无不尽,称妙德也。】
这是说明『妙德』的意义。『了了见佛性故』,佛性就是自性,就是真如本性。了是明了。此地讲的见,意思很深很广,六根都用一个见字来做代表。见性,能见与所见是一不是二,才真正叫见性;如果有能有所,他没有契入境界,也就是他没有见到性。见到性一定是能所不二,前面所讲的入不二法门,那才真正叫见性。『德无不圆』,圆是圆满,他的智慧德能圆满的现前。『果无不尽』,果是讲果报,也是讲他的受用,我们凡夫人讲的享受,这受用也是究竟圆满,所以称作妙德。妙德跟妙吉祥是一个意思,称他作妙吉祥。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,不是凡夫言语、心思能够达到的,这才称之为妙。德,这个德跟得失的得相通,这才真正圆满的得到,没有丝毫的欠缺。即是佛在经中常说的,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都圆满现前,也是佛法当中所说,无知而无所不知,无得而无所不得。
由此可知,妙德是要把知与得要舍尽,像《心经》里面讲的「无智亦无得」,必须把这个舍尽。因为「知」就是所知障,「得」,有这个念头就是烦恼障,无知亦无得,是把所知障、烦恼障统统舍尽,也就是真的断掉了。断了以后,它的利益就是无所不知,无所不得,那就叫妙德。由此可知,我们世间人所谓有知有得,这个知跟得都不妙,你要问为什么不妙?他不能超越六道轮回。得失的心没忘,这个念头是烦恼,不是个好事情,也就是你二障没了,你就不能超越六道轮回,不能叫妙德。妙德不但是超越六道,而且超越十法界。
【会疏曰。】
这个《会疏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《会疏》。
【具三德秘藏,神化不思议,故名妙德。】
『三德』是佛在大经上讲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这叫三德。『秘藏』,藏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,本来具足就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三种德用,法身、般若、解脱。这三德是无尽的深广,唯有如来与法身大士才能够证得,所以称它作秘。秘是深密,它太深了,权教、二乘、凡夫智慧浅,不能证得。这是说明自性本来具足的三德秘藏。
『神化不思议』,神是神通,我们世间人讲的神奇,化是变化,这是讲三德的作用,你看从法身能够变现出报身,能够变现出无量无边的应化身。般若是无知,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,十法界依正庄严,一一遍知。解脱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应与众生说什么法,他就说什么法。神化不可思议,神通、变化不可思议,『故名妙德』。这是无得而得的殊胜处。
我们凡夫所以不能够证得自性的妙德,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能把知跟得放下,总是念念要求知,念念要求得,这正是妄想分别执著。所以自性的德能不能现前,都被这个障碍住。
我们翻过来看三十八面,第五十三段。
【圆中钞曰,微妙三德,同佛所证,故亦云妙吉祥。】
『三德』,世间实在找不到适当的词句来赞叹它,不得已用个『微妙』。菩萨『同佛所证』,佛所证的三德是圆满的,究竟圆满,菩萨所证的三德,与如来果地上所证无二无别,只是不够圆满,他确实证得三德。所以也称为『妙吉祥』,吉祥跟德意思是相同。
【惑业苦三,有少分在,皆未吉祥。】
『吉祥』也是我们中国人常常在赞美当中的一个名词,祝福、赞叹,古时候常用。在出家众里面,我们也常听祝福六时吉祥,六时是讲印度,印度是昼三时,夜三时,就是现在讲的二十四小时,日夜吉祥,有这样的赞叹。这个地方说明,吉祥的标准是『惑业苦三』断尽了,那是真正的吉祥自在,吉祥跟自在如意的意思都相同,自在如意。「惑」是迷惑,「业」是造业,「苦」是受报,由此可知,六道凡夫有吉祥之名,而无吉祥之实。什么人才有吉祥?我们把标准放宽一点,超越三界才得吉祥;虽得吉祥,还不能叫妙。妙吉祥的标准在哪里?必须要超越十法界,他证得一真法界了,这个吉祥才叫妙。
【位居究竟,三德圆彰,故又号妙吉祥也。】
这是《圆中钞》解释文殊师利菩萨的名号,这个解释得很清楚。『位居究竟』是等觉菩萨,菩萨的究竟位是等觉,再没有比它高了。『三德圆彰』,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跟如来果地上可以说没有两样,所以『号妙吉祥』。实在讲「妙吉祥」,圆教初住菩萨就可以称为妙吉祥,他是超越三界,证得一真法界。何况文殊菩萨跟前面我们讲的普贤菩萨这个三种是相同的,位前文殊,位中文殊,位后文殊,都有这个意思在。这是讲的位中,是等觉菩萨。下面一段,这是介绍弥勒菩萨。
【弥勒,此云慈氏,名阿逸多,此云无能胜。】
『弥勒』是梵语音译的,它的意思是『慈氏』,是慈悲的意思,弥勒是慈悲的意思。有些经上说,弥勒是姓,他的名字叫『阿逸多』,阿逸多翻成中国的意思,叫『无能胜』;换句话说,这是赞叹他无比的殊胜,没有人能够超过他,是这么个意思。可是也有经上讲,阿逸多是姓,弥勒是名字,到底哪一个是姓、哪一个是名字?经典上都能够有依据,这些我们也无需要争论,知道他两个名字的意思,意思就是表法,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。
【弥陀疏钞云,以在母胎中,即有慈心,故以名族。】
菩萨没出生的时候,他母亲怀孕的时候,他的慈悲心就能够显示出来,就是表现在他母亲在怀孕之后特别的慈悲。所以出生之后,就用这个号作为他这一族,就是弥勒这一族。
【又过去生中,遇大慈如来,愿同此号,即得慈心三昧。】
这又是一个讲法,《疏钞》里头所引的都是佛在经上所讲的。这是第二个说法,菩萨在过去生中曾经亲近过『大慈如来』,他对於佛非常的敬仰,愿意与佛同一个名号。菩萨愿与佛同名号这一桩事情很多,大乘经里面很普遍。『即得慈心三昧』,当然与佛同心同愿,就得大慈菩萨的加持,他就得慈心三昧。三昧是正受,慈心三昧的意思,就是他在一切时一切处,一切境缘当中,他的慈悲心从来不会失掉。安住在大慈悲之中,这就叫慈悲三昧。这是第二个意思。下面这是第三个意思。
【又昔为婆罗门,号一切智,於八千岁,修习慈行。】
这是世尊,可以说弥勒菩萨生生世世修行的公案。他曾经作过外道,『婆罗门』是古印度的宗教,他的名号叫『一切智』。『於八千岁,修习慈行』,八千岁这个时间很长,我们今天看到这个说法,感到不可思议。而佛告诉我们,我们世间人的寿命也有很长的时候。佛经上跟我们讲的时节因缘,我们讲一个小劫,佛说,人的寿命最长的时候是有八万四千岁,最短的时候是十岁。这个算法是世间人每一百年减一岁,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,减到人寿十岁,十岁就是最底限。然后再从十岁,又每一百年再加一岁,又加到八万四千岁,这样一增一减,叫一个小劫。由此可知,一切智婆罗门他在世的时候他的寿命一定相当长,不像我们现在,我们现在人的寿命很短促。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,人寿是一百岁,照著这个说法来减,现在是减劫,每一百年减少一岁,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,依中国的算法是三千零二十二年,一百年减一岁,一百岁就减了三十岁。所以现代人的寿命,七十岁就是正常的。可是我们也看到有八十、九十,甚至於还有一百多岁的,那他是有特别的福德因缘。如果没有特别修持的福德因缘,正常的寿命,平均寿命应该是七十岁。这是在减劫,减劫愈往后人愈苦,这是真的,这个倒不假。
菩萨出现的时候,人的寿命长,所以他有八千岁这么长时间修习慈行,修慈悲心,慈悲之行,行就是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这是慈悲行。底下还有一段。
【又弗沙佛时,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,常习慈定。】
『弗沙佛时』,这是古佛,世尊跟弥勒是同学,两个人都是修的慈悲心,都是修的菩萨行。经上说,弥勒菩萨的道行、功夫还在释迦牟尼佛之上,可是释迦牟尼佛先成佛,他做了世尊的补处菩萨,这什么原因?世尊精进超过了弥勒。这也是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。成佛的早晚,或者修学成就的早晚,精进实在说是一个决定的因素。我们在净宗经论里面读到过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得弥陀四十八愿的加持,可是还是要自己精进努力。佛加持是一桩事情,自己如果不精进,要证究竟圆满的佛果还是要很长的时间。如果肯勇猛精进,得佛的加持,证无上佛果确实是比他方世界诸佛的道场快速得多。所以,精进是菩萨第一善根,这我们必须要知道。下面一段说:
【又思益经云,众生见者,即得慈心三昧。】
一切众生见到弥勒菩萨,就能够得『慈心三昧』,被他的慈心所感化,如同磁铁对於经书的感应。我们一块普通的铁没有磁性,如果跟磁铁吸在一起,这个普通的铁里面马上就有磁性。这是同一个道理,凡夫虽然没有慈悲心,如果能常常接触弥勒菩萨,慈悲心自然会生起来,这就是这个意思。
【又悲华经云,发愿於刀兵劫中,拥护众生。】
『刀兵劫』是战争,战争是一切众生最苦的时候,所谓战乱的时期,众生最苦。菩萨大慈大悲,他在这个时候,以种种的化身,以无量的方便来保护一切众生。菩萨虽然有弘愿,如果众生没有善缘,与菩萨也不能感应道交,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。现在这个世间确实是天下大乱,刀兵没有一天没有,就在我们地球上,哪一天没有战争?我们在电视、在广播里面所听到的、所见到的,备受战争苦难的这些人,弥勒菩萨为什么不救护他们?菩萨不是不救护,这正是所谓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,佛菩萨的愿力、众生的心力、众生的业力,具不可思议。所以要得菩萨的拥护,第一个要有清净信心,第二个要有大慈悲心,与菩萨就有感应道交,这样才能够得到菩萨的加持、菩萨的保佑。这是在经典里面举出许多对弥勒菩萨的记载,后面这是做了个总结。
【是则慈隆即世,悲臻后劫,至极之慈,超出凡小,故无能胜。】
『慈』是菩萨的大慈大悲,隆照今世,我们现前。不但对於现代的一切众生,菩萨是大慈悲心来关怀我们、照顾我们,而且是后世无量劫中,菩萨也不舍他的悲愿,生生世世都照顾一切苦难的众生。他的慈悲到了极处,超出凡夫、小乘,所以称为『无能胜』,「无能胜」就是阿逸多的意思。
再看后面这一段,这段是说「普贤行愿」里面的一段开示,这是介绍普贤菩萨。
【普贤行愿品云,是人临命终时,最后刹那,一切诸根悉皆散坏,一切亲属悉皆远离,一切威势悉皆退失,辅相大臣、宫殿内外、象马车乘、珍宝伏藏,如是一切无复相随。】
我们先看这一段。这些经文,我们冷静去读诵、观察,确实能够帮助我们觉悟。『是人』这是假设,这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,最后一刹那,舍报之时,报是这个身,我们中国人讲灵魂离开了身体,这个人死了,就在最后断这一口气的时候,在这一刹那之间。这桩事情自古至今,中国外国,一切众生都无法避免的。生到这个世界来,总会遇到这一天,这天一定会到来,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。来了之后,这个事实,经上为我们说出来,这个意思就是「万般将不去」,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得走。『一切诸根悉皆散坏』,这是讲你肉身,神识,我们佛法讲神识,世间人讲灵魂,离开肉体之后,这个肉体几个小时就臭了、就败坏了,几天之内它就溃烂了、就腐烂了。可见这个身体不是坚牢的,非常脆弱。这一句讲你的身体坏了,很短的时间。
第二句讲你的家亲眷属,都远离你,永远不会再见面,这都是事实。我们学佛的人,在佛经上看得多了,与众生结缘,下一次我们再能遇到,下次再能遇到,不是指底下这一生,不晓得多少生多少世才会碰一次头,不可能说来生再聚会的,没有这么容易。纵然遇到,也陌生,不相识,这些都是事实。明白之后,对於亲缘要看淡一点、要看疏一点,不能太执著,执著你就妄想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家亲眷属总不外四种缘,报恩、报怨、讨债、还债,如果没有这四种缘,不会成为一家人。没有这四种缘,人生在这个世上,见面也不会认识。所以,从亲至疏都不外乎这四种因缘,没有缘不会相聚在一起的。
『一切威势悉皆退失』,你在世的时候,你有权,有权威,这个时候你的权威也带不去,你的地位也带不去。『辅相大臣』,这是你在世对你的事业有帮助的这些人,是你得意的干部、得力的部下,你一个也带不走。『宫殿内外』就是讲你的房屋、土地,我们今天讲财产里面的不动产,你也带不走。『象马车乘』,这是讲你的动产、你的财富。『珍宝伏藏』,你那些珍珠宝贝。『如是一切无复相随』,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带得走,一场空!最后刹那什么时候到来?谁也预料不到。所以佛告诉我们,人命在呼吸之间,一口气不来,就是隔世。这个一定要警觉到,绝不要想到,我将来还有好长好长的时间,那是打妄想。
真正修道人,就把这桩事情时时刻刻提起来。印光大师教念佛人常常把一个「死」字贴在额头上,就是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。你的心才会清净,你才真正能万缘放下,为什么?放不下也得要放下,没有一样东西能带走,连身体都不是自己的,这是智慧的观照。有没有东西可以带走?有,所谓「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」,你才知道造业是真正可怕。你造善业,这个业力引导你到三善道去投胎,你要造作恶业,这个业力是引导你到三恶道去投胎,随业力,没有办法,会跟你走,唯有业随身。所以佛菩萨教我们,把善恶业都离开,叫我们专修净业。专修净业的人,六道里头没有净业,三善道没有它,三恶道也没有它,唯有西方极乐世界起感应。
《华严经.行愿品》里面,普贤菩萨教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十大愿王是菩萨行业,从「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」,一直到「普皆回向」。这十条是教我们现前在世间如何生活、如何处事待人接物,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十个原则,我们真正能够奉行而不违背,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。十种原则是净业,我们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的是净业,十大愿王是真实的净业,为什么?它是用清净心修的、用平等心修的,这是普贤行跟一般大乘菩萨行不一样的地方。菩萨修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未必是真正纯净的清净心。假如是最极清净心,那就是普贤行,比菩萨行高一等。普贤菩萨的心没有分别、没有染污,没有染污就清净,没有分别就平等,没有迷惑就觉,所以普贤的心是清净平等觉;以清净平等觉修菩萨行,那个菩萨行就变成了普贤行。
教给我们十个原则,第一个从礼敬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外面有礼节,外面有礼,内有敬,真诚的恭敬。这个恭敬心决定没有差等,对一个普通的凡夫的敬意跟对阿弥陀佛是同样的,这叫普贤行。如果我们对佛有十分的恭敬,对一个凡夫只有一、二分的恭敬,那是菩萨行,不是普贤行;普贤行是没有差别的,有差别的不是菩贤行。所以从礼敬、称赞一直到普皆回向,普贤行跟菩萨行有什么不一样?就是一个有差别,一个没有差别。普贤是最极的清净心,真实的平等心,所以他修的是净业。净业所感得的是净土,十方诸佛如来皆有净土,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。我们就明了了,普贤菩萨为什么能生净土?他修净业,心净则土净,一切如来皆有净土,他特别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。所以我们要晓得,十大愿王就是真实的净业,劝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【唯此愿王不相舍离。】
这就是唯有业随身,它是最殊胜的业。一切众生,九法界众生所造之业,没有能够比得上普贤菩萨这么殊胜。
【於一切时引导其前。】
『一切时』我们要注意,普贤的心行我们一分一秒都不能离开,念念就是这个心,念念就是这个行,这就是真正在前面引导我们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无论在什么境缘当中,这一口气不来,决定往生极乐,为什么?你二六时中,念念都是普贤的心愿。
【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,到已,即见阿弥陀佛。】
实实在在这『一刹那即得往生』,往生的时候佛必定来接引,时节因缘,分秒都不差!为什么又说到了之后就见到阿弥陀佛?来接引你的这一尊阿弥陀佛,大多数都是化身,都是化身佛,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见阿弥陀佛的报身。所以后面讲『即见阿弥陀佛』,这是见阿弥陀佛的报身。
【偈云,我既往生彼国已,现前成就此大愿,一切圆满尽无余,利乐一切众生界。】
从这首偈当中,我们明白了,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要想做到究竟圆满,他必须要往生极乐世界。为什么?普贤菩萨的愿,刚才说过了,他没有分别。没有分别就没有界限,他礼敬的对象、赞叹的对象、供养的对象,都是尽虚空遍法界。愿是有了,心愿是有了,但是事相上能不能办得到?办不到。譬如我们今天讲,我们不要说那么大,今天讲我们这个地球,我们发个愿要帮助地球上所有一切苦难的人民,不要讲众生,众生还要再涉及到动物,那太多了,现在世界上四十多亿人,我们有没有能力都帮助到?没有能力,做不到!我们有这个心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我们今天发普贤的大愿,我们尽虚空遍法界,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能力上我们做不到,但是有这个心,有这个心就好,这个心不能没有。能力做不到不要紧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到了极乐世界,《无量寿经》上跟我们讲得很好,就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,我们的智慧、德能就跟弥陀无二无别;换句话说,尽虚空遍法界,在事上,我们能做到。这也就说明普贤菩萨为什么要选择弥陀净土?他是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等觉菩萨,为什么不在华藏世界去作佛,还要去求生西方极乐世界?实在说,如果就他来讲,没有必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他跟文殊这两位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是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。为什么?我们今天也可以发普贤愿,也可以修普贤行,不是做不到,我们真的可以做。我们在生活当中、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,我们用真诚心、清净平等心、大慈悲心,来处事待人接物,这就是普贤行。但是我们的能力有限,我们的智慧有限,我们没有办法普度一切众生。因此在十方诸佛刹土修行,要修到有能力普度一切众生,实在讲,你要真正证到八地菩萨才有这个能力。证到八地绝不是个容易事情,那要多长的时间!如果我们说不必断烦恼,不必用很长的时间,就能够得到无量的智慧、神通、德能,满足我们的大愿,除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没有第二个法子。这是文殊普贤做榜样给我们看,他的用意在此地。
所以,一定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『现前成就此大愿』,这十大愿在事相上兑现了,真正能做得到。『一切圆满皆无余』,愿愿都圆满,无余是没有欠缺。『利乐一切众生界』,「一切众生界」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,这是从横的来说。要从竖的来说,就是九法界众生,从等觉菩萨一直到地狱众生,横竖周遍。不到极乐世界没有这个能力,到极乐世界,这个能力就现前。所以我们知道这个道理,知道这个事实,西方极乐世界非去不可!这个世间太苦,大概中年以上的同修都能深深的体会到,年岁愈大你体会得愈深,这个世间没有一样值得留恋的,全是空的、全是假的。
佛在经上所讲的都是真实话,国土微脆,这个星球在太空当中运行,不是永恒不灭的,它也禁不起撞击,地球要与一个小行星撞击,也就毁掉了。所以要晓得万法无常,真正体会到这个世间没有可留恋的,真实、究竟圆满在西方极乐世界。我们要问,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个星球,为什么它那里就究竟圆满,其他的星球就无常?这个里头有道理,那个世间是一切众生清净心所变现的。十方世界,特别是我们这个世界,这个世界是什么变现的?是染污的心,善恶业变现的。尤其在近代,恶业超过了善业,恶势力大过善的势力,所以在这个世界的众生没有不受苦难的。这里面业因果报,理事的现象,我们果然把它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然后你才能够深深的相信,佛为我们指出一条离苦得乐的道路是正确的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文殊发愿经云,生彼佛国已,成满诸大愿,阿弥陀如来,现前授我记。】
文殊的愿跟普贤菩萨的愿完全相同,这是在《文殊发愿经》上有这么一段,而在《华严经》里面,句子非常相似。由此可知,文殊普贤发愿真实不虚,不是一部经上所说的。
授记,是为他授记作佛,授记度化众生,类似我们现在所讲的预言,预先告诉他。
【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。】
『宝积』是个大法会,在这一会里面佛讲了许多的事情,也曾经在这一会里面介绍过西方极乐世界。这一会当中:
【弥勒问佛,若有众生发十种心,随一一心,专念向於阿弥陀佛,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,世尊,何等名为发十种心,由是心故,当得往生彼佛世界。】
这一段如果有时间的话,把它的全文找出来看看,对於「十心念佛」会有帮助,在《大宝积经》里,《大藏经》里面有,查『发胜志乐会』,查这一部分就可以能查得到。这里面要紧的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与本经所说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是一切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一个条件。经上说的这十种心,此地没有列出来,我们下一会查出来把它列出来,这十种心就是菩提心。所以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《无量寿经》教给我们这八个字,要牢牢的记住。如果只有一向专念,没有发菩提心,不能往生,这古人常说,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是「喊破咙咙也枉然」。一天念十万声佛号,可以说是一向专念,为什么不能往生?没有菩提心。有菩提心而不能专念,也不能往生。什么叫菩提心?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,这是我们从总的来说,要分开来讲,前面我们讲过四弘誓愿,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。
《宝积经》这一段讲把菩提心分做十种,分做十条来讲。如果我们就金刚般若会上来讲,菩提心就是离四相、离四见。四相四见不舍,你怎么能出得了轮回,你如何能够突破重重的障碍?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魔障,《楞严》讲魔障讲得很详细,五十种阴魔。五十是种类,五十类,五十类里面,每一类里头都不晓得有多少?你要问魔障在哪里?就在我们的周边,就在我们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,它扰乱我们,让我们的心不得清净;它动摇我们,让我们时时刻刻在虚妄的境界里面去起贪瞋痴慢,都是魔障。我们被这些魔障重重包围著,今天虽然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没有大菩提心,你这重重魔障你没有办法突破,这是实在的。所以必须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这个人才决定得生极乐世界。黄念老在这一段引用的经文,节录的不完整,我们把这段经文记下来,把它完整的节录出来。下面这一段:
【悲华经五曰,此佛世界,当名娑婆,时有大劫,名曰善贤,是大劫中,有千世尊,成就大悲,出现於世。】
这一段是说明我们现前生活在这个世界,这一段时间之中,所谓时节因缘。『此佛』是释迦牟尼佛,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,这个世界称之为娑婆世界。娑婆是梵语音译,它的意思是杂染的意思。杂染就是极苦,与西方极乐世界正好是个对比,那边极乐,这边极苦。
『时有大劫,名曰善贤』,我们现前这一劫,劫是时间的单位,这是一大劫,这一大劫称为贤劫。为什么称为贤劫?因为在这一大劫当中有千佛出世。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很清楚,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第四尊佛,弥勒菩萨当来下生,这是第五尊佛。前面这几尊佛出现,距离的时间都很长,到末后,佛出现在世间时间比较短。所以有一千尊佛,『成就大悲,出现於世』,要在娑婆世界示现作佛。有这么多的佛出现,这是很稀有的、不常见的,在这一个大劫当中有这么多尊佛出现於世。由此可知,世间学佛的这些众生,陆陆续续他的缘会成就。譬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我们有缘闻到佛法,但是业障深重不能突破,没有法子往生。底下一尊弥勒佛出生在世间,时间照《下生经》上讲是五十六亿万年之后,正确的数字诸位去查经。这么长的时间,如果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得人身,又遇到弥勒菩萨,再能闻到佛法,看能不能往生?弥勒菩萨出世必定讲《无量寿经》、必定是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,你说我们怎么知道的?因为《无量寿经》的下半部就是弥勒菩萨当机,释迦牟尼佛明白把这桩大事付托给弥勒菩萨,弥勒菩萨一定是依教奉行。假如在那个时候我们障碍还是不能突破,没有关系,后面还有九百多尊佛,再慢慢来吧!
我们读到这个地方,也有相当的安慰。但是人要有志气,抓到机会就不能放松,我们现在能往生,那多自在!弥勒菩萨将来作佛的时候,我们从西方世界来,是菩萨身分,帮助弥勒菩萨度化众生,不就更自在?何必到那个时候还来苦学?大好机缘。现在往生极乐世界,将来龙华三会,菩萨身分参与,不一样,比求生弥勒净土高明多了。现在不少人修弥勒净土,希望往生兜率内院,将来弥勒菩萨成佛,他们就是舍利弗、目犍连,佛的常随弟子,作阿罗汉。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将来再回来当大菩萨,在他们之上,绝不在他们之下。所以大家仔细想一想,一定要掌握现前的机会,这是稀有难逢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