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- (第二十五集)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 (第二十五集)  1996/4  美国圣荷西  档名:02-031-0025

  请掀开经本,第三十六页第八行,从第四十段看起。

  【清凉疏谓普贤有三,一位前(但发普贤心),二位中(等觉菩萨),三位后普贤(得果不舍因行,谓成佛仍不舍因地之行)。】

  这一直到四十三,都是为我们介绍普贤菩萨。普贤这一段是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疏钞》里面说的,普贤菩萨有三种。第一种叫『位前』普贤,普贤菩萨的位次是等觉菩萨,换句话说,等觉以前都称之为位前菩萨。但是要依普贤行愿来修,才算是普贤菩萨。《华严经》上佛说得很清楚,菩萨若不修普贤行,就不能成佛;换句话说,成佛最要紧的条件,就是要修普贤行。普贤行它的特色是什么?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,它的特色是用圆满的觉心。一般菩萨虽然是用觉悟的心,觉心就是真心,就是本性,但是他不圆满。普贤菩萨用圆满的觉心,差别就在此地;换句话说,圆满的觉心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,清净平等觉都要达到究竟圆满,这个人无论修哪个行门都叫普贤行。

  普贤行在《华严经》上,无论是理、事都是深广无际,到最后把它归纳为十大纲领,这是便於教学,把它归纳为十大类。譬如我们讲到普贤十愿,就是十大类,第一类是「礼敬诸佛」。哪一个学佛的人不懂得礼敬,哪一个学佛的人不修学礼敬?为什么这个礼敬不能叫做普贤行?因为凡夫有是非人我、有贪瞋痴慢,所以那个礼敬不叫普贤行,他的心不普,也就是他的心不平等、不清净。对一些他觉得值得尊敬的人,他很尊敬,不值得尊敬的人,他敷衍了事,有形式而没有内容,这样不算是普贤行。凡夫如是,二乘菩萨也如是,换句话说,真正普贤行决定是法身大士,他们的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都断尽了,无明也要破个一、二分,那个心确实是清净、是平等。虽然在这个境界里面,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,他的习气没有完全断尽,但是烦恼障跟所知障确实是断尽了,只有习气没有尽。他们处事待人接物完全用真心,决定没有分别执著,这就是普贤菩萨;有一丝毫分别执著就不是普贤菩萨。所以,普贤菩萨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破一品无明之后可以说都称为普贤菩萨。

  我们看《华严经》上所谓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从圆教初教菩萨说起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这四十个位次都叫位前普贤。到等觉,这是『位中』,正在他的位子上,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。而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,在一切诸佛刹土里面修行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,要这么长的时间,完全是断习气。由此可知,断习气是非常困难。在西方极乐世界,往生到那边去,实在说我们凡夫往生,一品烦恼都没有断,生到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,甚至於造作恶业的众生,下下品往生的,到达那边都是普贤菩萨,这个不可思议,这叫难信之法。除极乐世界之外,在他方世界普贤位的菩萨,至少是圆教初住、别教初地。但是在西方世界,就是一品烦恼没有断,生到那边去就当了普贤菩萨,这真的是难信之法,可是它是事实。为什么会有这样殊胜?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加持。

 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说的是带业往生,你的烦恼没有断,你要有能力伏住,若没有能力伏住,极乐世界是去不了的。什么叫伏住?心里确实有这个烦恼,烦恼不会发作,发作经上讲的起现行,烦恼不会起现行。为什么不会起现行?它想发作的时候,一句阿弥陀佛就把它压住,就把它控制住。所以在表面上看还是清净平等的,实际里面不清净也不平等,他一句佛号管用,这句佛号叫伏烦恼。古人有个比喻说,叫石头压草,草并没有除根,石头压住,它不长,不起作用。你这一句佛号,佛号有没有力量,就是佛号能不能把烦恼伏住。

  瞋恚、嫉妒是烦恼,欢喜也是烦恼,喜怒哀乐都是烦恼,这个诸位要搞清楚,为什么?你的心不清净了,遇到顺自己心意的境界生欢喜心,欢喜心一生起来,也不清净。诸佛菩萨在一切境界里面,他保持著平等心。你看佛在经上所示现的,有的时候他也很欢喜,有的时候他也很忧愁,他是不是真的?不是的,他是表演。就像在舞台上表演,剧本上写著什么地方你该笑,到那个时候你要笑一笑;什么时候该哭,你要哭一下,不是他自己心愿的。佛菩萨到世间来是演戏的,他不是真的有喜怒哀乐,他没有,他那个表情完全是度化众生的,所谓是现身说法,说法不仅是言语,一举一动他都在表演。你看经上常讲的,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,演是表演,说是讲经说法;演、说是两回事情,演是身教,说是言教,也就是说你要做出来给众生看,给众生做个好样子,这叫学佛。我们要体会到这个意思。

  所以佛法不仅仅是在口头上,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做出来。菩萨是怎样生活的,我们要学习,菩萨是怎样工作的,我们也要学习,菩萨如何对人接物,样样都要学习,那叫做学佛。学佛绝不是天天念著阿弥陀佛,读经,每天拜佛,不是这个事情。如果大家这样做法,那就错了,这样做法,这个世间人不需要佛法。佛法是生活、佛法是做人。我们真正要依教奉行,社会上大众才知道佛法是最好的东西,最有利益的东西,人人都要学习。普贤行尤其是究竟圆满,他是个大公无私之心、慈悲怜悯之心、普度众生之心,这叫普贤行。

  『位后』普贤是讲成佛之后,成佛之后,他不住佛位,他退回来作菩萨。已经成佛了,再退回来作菩萨,这就叫「位后」普贤。为什么退后作菩萨?菩萨接触众生方便,佛不方便,佛是老师的身分,不可以降格的。老师的身分要维持师道,师道是尊师重道,所谓的是「只问来学,未闻往教」。自古,学是要求学,要到老师那里去求,不能随随便便叫老师到我这来教我,没这个道理,那是很不尊重;不尊重,老师来也没有用处,得不到利益。世出世间法,印光大师说得好,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。老师随随便便就叫他来,他就来了,学生对他的心不会恭敬,纵然来教,也得不到利益。所以师道自古以来,非常的尊严。

  帝王接见老师,都不可以南面。古时候帝王坐的座位,最大的大位,南面是面向南,背朝北,这是最尊的位子,接见文武百官,他都是坐在这个位子上接见。老师,教书的先生,皇帝要来召见他,这教书的,当老师的人来了,皇帝不可以坐在他这个位子上来接见,他要到哪里?他要降阶,他要从位子下来。位子下来,他站在东边,东边是主人,老师站在西边,老师是西宾,以宾主之礼来接见,尊师重道。帝王对老师这样尊敬,那全国老百姓所谓上行下效,对老师哪有不尊敬的!中国古代的社会,古时候没有警察,也没有这么多法院、司法官,没有!老百姓要有什么争执怎么办?找个教书先生,来给他评评理,教书先生一开导,大家就心平气和了,问题就解决了。所以不要看那个三家村里头的穷秀才,他在社会上受到大众的尊敬。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推行的尊师重道。

  老师要维持师道,必须要保持著尊严。菩萨就不然了,菩萨是佛的学生,我们跟菩萨的关系是同学的关系。你说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、文殊、普贤,他是我们的学长,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,早年的学生,我们是现在的学生。所以我们跟他们的关系,是学长、学弟的关系,这个就随便多了,可以请他来,没关系。我们不能请佛来,不能请老师来;那些学长可以请他来,可以随便一点。所以,佛要度化众生,必须要退到菩萨位子来做学长,以这种身分就方便太多了。这就是为什么还有位后普贤。

  位后普贤,他到底示现的什么身分?不一定,就像《普门品》里面讲观世音菩萨一样,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。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,应以宰官身得度他就现宰官身,应以居士身得度他就现居士身,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他就现童男童女身,他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。就像《楞严经》上讲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他没有一定的形相,也没有一定的说法,众生希望什么样的善知识来帮助他,他就应众生的愿望来实现,这都叫做道后普贤。可见得诸佛菩萨大慈大悲,确实到了极处。这个注解里头说,「得果不舍因行」,果是成佛,因地是菩萨行,成了佛之后,菩萨行他依旧不舍弃,他还是在做,就是「成佛仍不舍因地之行」。

  【清凉疏谓普贤之义为,果无不穷曰普,不舍因地曰贤。】

  普贤菩萨的名号,诸经古大德的解释很多,都解释得非常好。『果无不穷』,「穷」是究竟圆满的意思,「果」是讲圆教的佛果,通常我们讲成佛。如果要细说,佛有很多种,你成的是哪一种佛?天台教里面,讲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,就有四种不同的佛,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别教佛、圆教佛,你是哪一种佛?贤首五教里面,那就五种佛。智者大师他老人家所讲的「六即佛」,理即佛、名字即佛、观行即佛、相似即佛、分证即佛、究竟即佛,你是成哪一种佛?这个不能笼统,说起来很细很多。「果无不穷」广义的说,无论哪一种佛他都透彻明了,这是普的意思。所以这里头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究竟圆满的佛果,一个是各种不同的佛果,他都清楚、都明白。

  『不舍因地曰贤』,因地是我们初学,我们初学的人从哪里学起?从持戒学起。持戒就是守规矩、守法。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,他的言行举止都守法,丝毫不苟,一举一动都按照规矩去做。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?表演给我们初学人看的。如果他叫我们守法,他自己本身不守法,我们做学生的人就会怀疑,对他就失去信心。所以,他要做出一个守法的好榜样给我们看,我们对於这个老师才能够产生信心。老师教我们这样做,没错,他自己就是这么做法,这叫不舍因行。这是大慈大悲,他已经断了一切分别执著,为什么还要用分别执著?那是对我们来说的,来帮助我们的。

  【会疏云,体遍法界,故曰普,位邻极圣,故曰贤。】

  《会疏》这个说法,是三种普贤里面的位中普贤,也就是指的等觉菩萨,这个不通位前,专门讲等觉菩萨。『体遍法界』,体是心性,心性周遍法界。我们现在若从理上说,我们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,也是「体遍法界」。但是从相上说、从作用上说,我们生活的范围就太小了,小的非常可怜。原本我们生活的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,现在这个生活空间小的非常可怜。为什么会变成这么小?妄想分别执著,把生活的空间变得这么小。等觉菩萨,刚才说了,他的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统统断尽了,无明剩最后一品,四十一品无明已经断了四十品,只剩最后一品。他在相上、在用上也能够达到体遍法界,这真正称的上普,普遍。

  我们要学的,原理原则不外乎此。如何去突破障碍,什么障碍?分别执著。讲妄想,分别执著都是妄想,妄想是总说,妄想里面有两大类,一个是分别,一个是执著,分别就是所知障,执著是烦恼障。真正发心学佛没有别的,要突破这个障碍,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尽量减少分别、减少执著。能把分别执著逐渐的淡化了,就是你功夫得力,你修行有了进步。为什么不能分别执著?因为实在讲,所有的现象都是幻相,都是空相,因此你的分别执著是完全错误。这个事实真相连现代的科学家都发现了,都知道得相当的透彻。科学家不能成佛,虽然知道这个现象,近代的科学家所说的,根本就没有物质存在,物质现象是什么?现象是波的作用,爱因斯坦说场的作用。场这个字的意思也不太好懂,说场的现象也不承认有物质存在,场是个能量集中的场所,跟波动的讲法意思差不多,没有真正东西存在,《金刚经》上给我们讲的「如露亦如电」。露是比喻相续相,短暂,像露水一样;电是比喻刹那生灭,现象有,但是这个现象确实不存在。《楞严经》上讲,「当处出生,当处灭尽」,生灭是同时,决定不可得。我们在这个里面去分别执著,岂不是大错特错吗?这就是迷惑。离开分别执著,这个人叫觉悟。什么是觉悟?就是一切都不分别、都不执著,自在随缘,这是诸佛菩萨的生活,自在随缘。所以我们要向,现相跟作用也要向体遍法界这个目标去努力。这是普的意思。

  『位邻极圣』,「极圣」是圆教的佛果,就是成佛了。他跟成佛就是一个阶级,最后这一品生相无明破了,他就成佛,所以他跟佛是邻居。什么叫生相无明?那个名词好,生相就是宇宙所有一切现相。这个现相从哪里来的?佛在经上讲,从无明来的。这一品无明破了,所有的现相都没有了。这个意思大家如果还不能体会的话,我们可以用作梦来做比喻。梦中有现相,梦中现相从哪里来的?就是生相无明变现出来的。生相无明破了,就好比你醒过来了,梦中境界全没有了,你醒过来了。从这个比喻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彷佛,这是比较接近的一个比喻。所以相是假的,不是真的,相是无明变现出来的,没有这个无明这一切相没有。所以,永嘉大师在《证道歌》上说,「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觉了以后就是最后一品无明破掉了,圆满的大觉。大千世界有没有?十法界、六道统统没有。觉后再回想以前的那个境界,梦中境界,所以「梦里明明有六趣」,有六道轮回、有十法界,「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哪里有错?没错,确实如此。我们现在都在梦中,梦中何必去计较,梦中何必去分别、何必去执著?我们能常常这样想法,人会开悟,你的情执自然就淡了,帮助你开悟,帮助你恢复自性。所以位邻极圣,则称之为贤。这普贤的意思。

  【又云,能导御一切,发十大愿王,愿西方往生,特翼赞弥陀,故於此经是为上首。】

  这一段也是赞叹华严会上的普贤菩萨,这是专指,前面所讲的,意思很广,凡是等觉菩萨都是普贤菩萨,凡是等觉都是位中普贤。凡是圆教初住以上,别教初地以上,都是位前普贤,无论这个菩萨用的是什么名号,实际上他都是普贤菩萨。这个地方讲的是专指,指华严会上的文殊、普贤,指这个普贤菩萨。他能够『导御一切』,这个一切就是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来引导他们。「御」也是带领的意思,统御的意思,带领,他来领带华严会上这些大众们。

  『发十大愿王』,十大愿王是普贤行的总纲领,每一愿都是以清净平等觉为基础,每一愿都是圆满清净平等觉的修持,发这样的大愿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帮助阿弥陀佛接引十方的众生。如果我们从这个意思来体会,十方世界的诸佛菩萨全是普贤菩萨变现的,都是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圆成佛道。所以,在《无量寿经》菩萨众中,排名第一是普贤菩萨。跟声闻众中的憍陈如尊者,阿若憍陈如尊者摆在第一,他都是表法的意思。普贤菩萨摆在这个地方,就说明这个法门周遍法界,普度众生圆成佛道,他显示这个经有这种功德,有这个大用。

  【探玄记曰,德周法界曰普,至顺调善曰贤。】

  《探玄记》是贤首法师作的《六十华严》的注解,清凉的《疏钞》是《八十华严》的注解。『德周法界』,周是周遍,跟前面讲的体遍法界意思相同。『至顺调善』,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。顺就是普贤行愿里面的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恒顺做到最圆满,这个「至」是讲到极处,没有不能随顺的,随顺里头做到最圆满叫「至顺」。「调善」,调是调伏,调伏是说的什么?说的是烦恼、习气统统断尽,叫调善。烦恼、习气还有丝毫没有断,不能叫善;统统断尽了,於一切法中确实没有丝毫分别、染著,这才叫调善。具备这两个条件才称之为贤,可见普贤含义甚深甚广。我们接著看底下这一段。

  【大日经疏一曰。】

  『一』是第一卷。

  【普贤菩萨者,普是遍一切处,贤是最妙善义,谓菩提心所起愿行,及身口意,悉皆平等,遍一切处,纯一妙善,备具众德,故以为名。】

  《大日经》是密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,在注解里面对於普贤菩萨这个名号有这一段的说明。『普是遍一切处』,说遍一切处,里面就含著遍一切时,我们今天讲的时间与空间。『贤是最妙善义』,妙善达到极处。这一句是总说,下面再加以解释,什么是最妙善。『谓菩提心所起愿行』,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四弘誓愿,他的起心动念、他的造作行为都与四弘誓愿相应,这就是菩提心所起的愿行。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法,真正能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,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断烦恼,没有破无明,我们可不可以算普贤菩萨?给诸位说,可以算。圆教初住以上,破一品无明的法身大士,他们是位前普贤。像我们这个算什么?我们这个算是位前相似位的普贤菩萨,天台大师讲的「观行普贤,相似普贤」。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那是分证普贤;等觉菩萨那是究竟普贤,在普贤菩萨,那是究竟圆满位的。所以我们真正能发心照这个去做,也算是位前,位前再延伸一点。像大学,大学生是位前,大学前面有中学,中学前面有小学,慢慢可以延伸到幼稚园都是的。但是它的目标、方向决定是一致的,就是我们起心动念、造作行为一定要与四弘誓愿相应;与四弘誓愿相违背,那就不是的。也就是我们要认真的学习,四弘誓愿天天念,念得很熟,可惜的没有照做。

  『及身口意,悉皆平等,遍一切处,纯一妙善』,身是指造作行为,口是指言语,意是指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要平等。以平等的心、平等的行,利益一切众生。诸佛菩萨都是平等的,一切众生所得佛法利益不平等,这个不平等是怎么产生的?产生在遇缘不同。缘给诸位说,不在佛菩萨这一边,是在众生那一边,就是众生愿不愿意接受?愿意接受,有缘,不愿意接受,无缘。不是佛不帮助他,是他自己抗拒,他不愿意接受。愿意接受里面又分许多的等次,有人非常欢喜,有人比较上勉强一点,这里面差别就很大,所得利益浅深各个不同。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

  『备具众德』,依照十大愿王四弘誓愿来修学,也就是我们讲的,依照这个原则来生活、来做人、来处事,诸佛菩萨的德行你统统具足,所以称之为普贤菩萨。

  【四十华严经四十颂曰。】

  《四十华严》是《华严经》第三次翻译的本子,总共有四十卷,所以称它做《四十华严》。我们称《六十华严》、《八十华严》、《四十华严》,都是称这部经卷数来说的。六十是晋朝翻译的,所以也称为晋经、晋译,那就是六十。八十是唐朝翻译的,八十跟四十都是唐朝翻译的,通常我们称唐经、唐译都是指八十,这是现代流通最广的本子,读诵最多的这一本。四十就是《华严经》最后的一品,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。这一品完全的题目,前面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这是经题,品题是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」,这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一真法界,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,是一真法界,「普贤行愿品」。「普贤行愿」是能入,「不思议解脱境界」是所入,换句话说,你要想入一真法界,凭什么入一真法界?凭普贤行愿,修普贤行愿就入一真法界。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,才晓得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,为什么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?就是因为普贤行才能入一真法界。

  这部经有四十卷,所以称为《四十华严》,「普贤行愿品」总共有四十卷。下面讲『四十颂』,这个四十,是四十卷的第四十卷,就是最后一卷。最后一卷,前面有长行,后面是偈颂,这是偈颂里面所说的。第四十卷流通最广,现在我们一提到「普贤行愿品」,实在讲就是这一卷,就是第四十卷。这偈颂里面说:

  【一切如来有长子,彼名号曰普贤尊。】

  由此可知,普贤菩萨的名号是通号,不是一个人的名号。你说普贤菩萨,普贤菩萨太多了,哪一位普贤?这是佛学常识,我们学佛的同修必须要知道。普贤、文殊、观音、势至全都是通号,不是专指一个人的。一般社会上人,往往都认定那是一个人,那是错误的。譬如我们在学校念书,我要问你,你学校的国文老师是谁?你怎么答覆?你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,教国文的老师大概有十几个,不是只一个人。菩萨就是如此,文殊菩萨有多少?无量无边。观音菩萨有多少?也是无量无边,你找哪一个观音菩萨?一定要懂这个道理。通常我们讲菩萨的名号,实在不是指一个人,而是指法,用它来表法的。我们讲观世音菩萨,观音菩萨是表慈悲,慈悲就是观音。我们自己能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,自己就是观音菩萨;我们以孝顺心孝顺一切众生,你就是地藏菩萨;我们以理性,决定不以感情,你就是文殊菩萨。诸佛菩萨名号是表法的,不是专指一个人的。塑造一尊形像,叫你看到这个像就想到这个法门,就要修学这个法门,那就对了。

  所有诸佛菩萨的名号,就是自己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,一个也不缺!你要成佛,经上讲的,四弘誓愿上就讲得清楚,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你的见思、尘沙、无明统统要断尽。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所有诸佛菩萨这些名号你一个人统统具足,你就成佛了。你还少一个菩萨名号你还没有学到,你就没有成佛,统统具足学到了,你就成佛。所以,菩萨名号是代表修德,诸佛名号是代表性德,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菩萨名号是教我们修行的。所以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名号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  一切如来的长子,这是比喻。在古时候宗法制度之下,长子是一个家的继承人,传宗接代,他的责任很大。老人过世了,他是一家之长,这个家庭里面他的兄弟姐妹、亲戚朋友,他都要照顾,所以他是家长。在佛法里面,续佛慧命、住持佛法的是谁?普贤菩萨,每一尊佛的传人都叫做普贤菩萨。由此可知,普贤是通名,不是专指一个人的。下面是:

  【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曰。】

  这部经也是密宗的经典。这个经上说:

  【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,是故名普贤。】

  我们把底下这段再念下去,这是讲的密教。

  【五秘萨诀曰,金刚萨埵者,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,亦名一切如来长子,亦名大阿闍黎。】

  《无量寿经》里面有密宗的教义,所以这部经分量虽然不多,有显教、有密教,有禅、有教,的确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都在这一部经中。我们讲中国佛法,古时候讲的十大宗派,小乘两个宗,大乘八个宗,十宗教义都在《无量寿经》中。《无量寿经》确实是圆满的法轮,所以古人叫它做中本《华严》,有道理!《华严经》的教义圆满,显密、性相、宗教统统包含在里面,《无量寿经》也如此。

  密宗的承传是从哪里来的?龙树菩萨以前没有密宗,密宗是龙树菩萨传的。什么人传给龙树的?经论上的记载,龙树菩萨开铁塔,铁塔里面就见到『金刚萨埵』。金刚萨埵也叫做『金刚手』菩萨,将密法传给龙树,龙树再传出来的。金刚手菩萨是谁?普贤菩萨的化身,所以密宗第一个祖师就是普贤菩萨。我们显教里面,大家知道有观世音菩萨,密教里头大家也知道准提菩萨,准提就是观音,在密教里头叫做准提菩萨,显教里面称观世音菩萨,显密是一不是二。这是说净宗里头有究竟圆满的密法在里头,不但是究竟圆满的禅,而且是究竟圆满的密,所以这个法门才会被一切诸佛如来称赞。

  这是经上讲『此金刚手菩萨是法身大士,是故名曰普贤』,金刚手就是普贤菩萨。『金刚萨埵者,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』,异名就是别名,一个人、一个法门。『亦名一切如来长子』,这个跟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一样。『亦名大阿闍黎』,阿闍黎就是密宗的上师,我们中国人叫上师,在佛经里面称为阿闍黎,阿闍黎就是上师。阿闍黎的意思是轨范师,他的言行可以做一切众生的榜样,是一切众生的好模范,这是闍黎的意思。

  【夏老云,净土即是密教显说。】

  这是夏莲居老居士所讲的,这个讲法非常正确。所以,有人把显密分开来,而且互相的诋毁,这是不了解教义。显跟密是一桩事情,显教就是密教的显说;换句话说,密教就是显教的密说,显密是一不是二。因此,在许多的经中,佛开始是用显说,最后用密说。譬如大家念得很熟的《般若心经》,《般若心经》前面是显说,后面咒语是密说。这个在世间文章、典籍里面没有的,唯独佛经有这个体例,有显说、有密说。为什么佛显说之后再加上密说的咒语?古德曾经说过,佛说法的听众不只是我们在座的这些人,我们肉眼凡夫,看到听众不少人在里面,其实不然,他有诸天鬼神在座,还有他方的菩萨在座,我们肉眼看不见的。所以佛为我们这些人讲经说法,要用人间的语言,我们能听得懂,就是显说。这些来参加法会的这些菩萨、罗汉、诸天鬼神,对於佛讲的这个言语他也能懂,所以「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,他们都能听得懂。虽然能听得懂,讲完之后,佛用他们的言语,把所说的内容提纲挈领的再说一遍,对他们来讲比较亲切,有这个意思,用他们的语言说。所以咒语也不是印度话,印度人也不懂,它是鬼神的言语,是他方世界的言语,不是我们这里的言语。

  因此密咒这部分自古以来就不翻,它不是我们的言语,你怎么翻法!而且密咒所说的,就是前面显说所说的意思,把那个意思浓缩起来就是的。所以显密是一不是二。但是密咒也能够对治一类众生,哪一类众生?妄想特别多的。佛教你读经,一面读经一面在想里头什么意思,就打妄想。对付这一类众生,佛就不叫他念经,叫他念咒,咒没得想头,只好老实念,依照这个音去念,没有意思,没得想的,把他的妄想打掉,使他恢复到清净心。所以有一类密教根性的人,也就是妄想多的人,用这个方法把他妄想打掉。可见得佛的教学,方法、手段很多,什么样根性的人用什么样的方法。这是我们知道显跟密是一不是二,特别是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内容圆满具足。

  【放钵经曰,今我得佛,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,过去无央数诸佛,皆是文殊师利弟子,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,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,文殊者,佛道中父母也。】

  文殊菩萨表智慧,代表智慧,智慧是佛母,佛怎么成佛的?智慧开了成佛的。把智慧,般若智慧比喻佛母,这是从比喻上说的。由此可知,佛法的教学是以般若智慧为中心,以般若智慧为主,我们可以从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当中能看的出来。他一生教学可以分为五个阶段,而五个阶段当中是以讲《般若经》的时间最长,《般若经》讲了二十二年。释迦牟尼佛总共讲经四十九年,《般若经》占二十二年,你才晓得般若是佛法的精华,是佛法的中心。在中文翻译经典里面,也是以《般若经》的分量最大。通常我们只知道《华严》是大经,《华严》只有八十卷,而《般若经》有六百卷之多,六百卷的《大般若》。这是中文所译经典里面,分量最重的一部大经。《金刚经》也在六百卷当中,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,这一卷,古大德特别把它提出来单独流通。正如同八十卷《华严经》里头,把「普贤行愿」这一卷提出来单独流通的意思是一样的。这一卷可以代表全经,是全经的精华之所在,全经纲要之所在,没有时间读全经,读这一部就够了。这是古人为了便利初学的一种措施。

  实在说,不但是古时候人,就是现代人要想读全经都不容易。八十卷《华严经》,一般人读诵,这一部经读下来差不多是两个星期,两个星期从头到尾念一遍。你就晓得,六百卷《大般若》要从头到尾念一遍,至少要半年的时间,《大般若经》一年顶多你念两遍。现在的人烦恼很重,念前面不晓得后面,念到后面,前面忘光了。这就是大经,今人没有能力受持。古德这个设施就太好了,让我们在这里面读一卷,选择它最重要的。这一卷的经义可以能含盖全经,在《般若经》里头取《金刚般若》,《华严经》里面取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卷。

  因此,这经上就有这样的赞叹,『今我得佛』,这个「我」是释迦牟尼佛自称,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的?『文殊师利之恩』,文殊菩萨。文殊菩萨,佛在经上讲,他是过去七尊佛的老师。老师还在作菩萨,学生已经成佛了,七尊佛都是他的学生,这是从事相上说。实在讲,最重要的是从理上说、是从教义上说,他表智慧,得究竟圆满的智慧,就成佛了。这是文殊师利的恩惠。『过去无央数诸佛』,「无央数」是没有方法计算得出,没有方法能说得出的数字,我们通常讲无量无边。一切诸佛如来,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诸佛,成佛都得力於般若的教诲,那就都是文殊师利的弟子,文殊师利代表般若智慧。『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』,「当来」是将来,还没有成佛的,现在在学佛的人,也都靠般若智慧,离开般若智慧不能成就。

  我们在去年年底一直到今年年初,用了很长的时间将《金刚经》重新再讲一遍,这一次总共讲了两百四十八个小时,这一部《金刚经》。我是很多年来没有讲这部经了,所以起讲的时候有很多同修来问我,他说你不都是讲《无量寿经》、讲《弥陀经》吗?你怎么讲起《金刚经》来了?我在讲经的因缘上跟大家说过,为什么讲这部经?大家现在念《无量寿经》念得很多,念得很熟,有人一天念十遍。可是念佛功夫不得力,也就是修行净土法门的时候有障碍,什么障碍?看不破、放不下。这样念佛,恐怕不能往生。讲《金刚经》的目的就是叫你开智慧,看破放下,老实念佛,就决定往生。所以这一次将《金刚经》详细讲过一遍,道理在此地,帮助我们老实念佛。有智慧的人才老实念佛,没有智慧的人不老实。

  下面说,『譬如世间小儿』,就是儿童,他要有父母照顾,文殊菩萨『佛道中父母也』。文殊菩萨以高度的智慧来照顾这些学人,就如同世间照顾儿童的父母一样。这是解释文殊,四大菩萨,普贤后面接著就是文殊菩萨。

 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