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二十三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23
请掀开经本,第三十二面,倒数第二行看起:
【净影疏曰,耆闍山,此翻名灵鹫山也,此山多有灵仙居住,故名为灵,亦有鹫居止此山,故名为鹫。】
佛经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,由於年代久远,古音跟现代的音往往有差别。何况中国文字有许多字是破音字,究竟念什么音?实在讲是应当要去考据的,我们著重在义理上,这些有也都把它省略了。这个『耆』,底下这个「闍」念嘟,还有一个音念蛇,耆蛇山、耆嘟山,都没有念错。这一个字它有这么多音,究竟当年翻的时候用哪个音,我们就不得而知。这是属於一般的常识,不能不知道。
这座山在王舍城外很近的地方,据经上记载,距离王舍城大概是三里路的样子。所以他到城中来乞食很方便,不算太远。中国人翻它的意思,就称之为灵山,灵山就是指的灵鹫山。为什么说它是灵山?这个山有许多神仙住在那个地方,所以称它作灵。同时有鹫鸟,鹫就是鹰,老鹰很多,也住在这个山上,所以称为鹫,灵鹫山是这么来的。所以它是两个意思,灵是一个意思,鹫是一个意思,不能把它联想到老鹰很灵,那个意思就想错了,它是两个意思。
【又此山顶似鹫头。】
这个山顶像老鹰的头一样,
【又名鹫头山。】
这是从山的形状上来说的。譬如香港有个山,叫狮子山,那个狮子山,的确狮子山顶上有个很大的石头,远看像一头狮子一样。这是取山的形状来命名的,这种情形在中国、在外国都相当普遍。这是介绍灵山。
【西域记曰,北山之阳,孤标特起,既栖鹫鸟,又类高台,空翠相映,浓淡分色,如来御世垂五十年,多居此山,广说妙法。】
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如果连头尾都算进去就是五十年,大部分时间,世尊是住在这个所在。前面这几句是形容这个地方的地势,可见得是一个很好的地方。
【智度论曰,耆山於五山中最胜故。】
这一段的意思要紧,《大智度论》里头所介绍的,说得比较详细,我们为别人要是讲经介绍,取《智度论》这个说法就最好。它说耆闍山在当地,当地的山很多,一般说的有五座大山,是以耆闍山最殊胜。第一:
【此山精舍,近城而难上,近城故乞食不疲,难上故杂人不来,故多住此不在余处。】
修道的人总是取一个幽静的环境来养道,特别是对於初学,这是很重要的。在梵语称之为兰若,兰若的意思就是幽静之处,没有闲杂的人等,也听不到闹声,这个地方才称之为兰若,是修道人理想的道场。经上也说了,古时候噪音最大的是牛叫,这个地方听不到牛叫的声音。我们想,牛是农村里头农民所养的,这就是距离农村比较远的地方,牧牛的人不会到这个地方来,牛叫的声音听不到,以这个为标准。这个山里面的『精舍』就是道场,佛当年带著这些学生居住在这个地方,在这里讲了不少的经典,像《法华经》是在这个地方讲的,《无量寿经》也是在这里讲的。
『近城』,乞食容易,在世尊当年在世,道场里面不开伙的,里头没有烧饭的。吃饭都是早晨到舍卫大城去托钵,托了之后回来吃,一天吃一餐,日中一食,过这样的生活。距离城近,往返时间短,早晨进城,托钵回来之后一起吃饭,还不过中,这个时间足够用了,要选在这个地方。山高,上去不容易,於是闲杂人不会到上面去,也就是说没有游览的人去,这个地方好修道。所以,这是修行、养道很理想的一个处所,世尊在这个地方住的时间比较长。第二:
【是耆山福德吉处,诸圣人喜住处,佛为诸圣主故多住。】
这个地方所谓是福地,福地一定是有大德福的人居住,佛菩萨、罗汉、神仙都喜欢住在这个地方,选在这个地方。佛是『诸圣主故』,是诸圣的导师,所以也多住在这个地方。因为这些天人圣众都是佛的学生、佛教化的对象,这些人住在这里,佛要教导他们,当然是住在这个地方最方便。这是第二个殊胜处。第三:
【耆闍山是三世诸佛住处故。】
这是我们凡夫不得而知,诸佛菩萨知道。三世是讲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佛出世都喜欢住这些地方。这个意思不能把它讲死了,讲死了不免有争论、有疑惑,我们可以讲原则。具备这些条件,乞食方便,游客不来,风景很殊胜,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都是诸佛菩萨、修行人愿意选择做道场的。凡是具足这些条件,都可以称之为耆闍山,这个说法就比较圆融。中国有许多道场也是如此,像大家所知道的中国的四大名山,都符合这些条件。但是现在交通便捷,跟从前完全不一样,所以现代修行比从前难得太多。现在高山上面,缆车可以上去,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,哪里还能修行?一天到晚照顾这些观光客,已经是累得精疲力尽,这是真的,念佛的时间都没有,没有体力去念佛,这是我们看到很多。第四:
【是中清净,有福德闲静故。】
这个山林决定是幽静的。
【一切诸佛行处,十方诸菩萨赞叹恭敬,八部大力众神所守护、恭敬供养处故,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。】
这一段如果要是说在释迦牟尼佛,那是完全相应。这个地方与西方世界有相似之处,佛清净,菩萨、弟子们清净,居住的环境清净,就像西方世界三种庄严一样,它有这么好的条件。所以,菩萨赞叹恭敬,护法神守护。这么一个好的场所,所以许多大乘经典都在这个地方说出。第五:
【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,常来见释迦牟尼佛,礼拜恭敬听法故,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。】
这个地方既然是佛选择的道场,不仅是娑婆世界的菩萨,我们在经上看到,他方世界的菩萨就很多。像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上看到的贤护等十六正士,这十六个人,除了贤护是我们娑婆世界的,其余十五位都是他方世界的菩萨,不是娑婆世界的。《无量寿经》是在灵山所说的,所以他方世界菩萨常常到灵山来礼佛、来闻法。这是说这桩事情,所以它有五种最胜。
【法华论云,耆闍崛山胜余诸山,佛在於此说,显此法最胜。】
这是称赞《法华经》。王舍城外有五座大山,五座大山是以灵鹫山为第一,最为殊胜。佛在这个地方讲《法华经》,『佛在於此说』就是说的《法华经》,显示《法华经》是一切经中最胜的意思。就像这五座山里头它最殊胜,在这个地方讲这部经,这部经在一切经当中最胜,取这个意思。《无量寿经》也是在这个地方所说的。
【弥陀疏钞云,天王大人所共敬仰,非小德也,名大。】
这是解释大比丘那个大,解释这个意思。他不是小乘的比丘,他们是属於大乘比丘,大乘比丘实际上就是大菩萨。所以这是天王大人所共敬仰的。
【净影云,旷备高德,过余近学,故名为大。】
这都是赞叹大比丘这个大的意思。他们有崇高的道德,有广博的学问,无论在德行、在学问都是为大众称赞的,这称之为大。
【佛地论另有三义。】
这三义也是说明大比丘的「大」的意思。
【一最极利根,波罗蜜多种性。】
这是说他根性利,我们一般人是讲他的天赋聪明智慧,极其聪明,我们今天称之为天才。『波罗蜜多种性』,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,我们中国称赞智慧高的学人,所谓一闻千悟,举一反三,属於这一类根性的众生,才能称之为波罗蜜种性。
【二得无学果位。】
这一句讲的非常具体。『无学果位』就是他所修学的圆满了,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毕业了。在小乘毕业了,就称阿罗汉;大乘毕业了,就是法云地的菩萨,十地菩萨。这个地方称大,大就不是小乘,由此可知这些人是什么地位?都是法云地的菩萨。外表示现的是一些声闻身、是小乘阿罗汉,那是他表演舞台上的身分,后台的身分是法云地的菩萨。所以称他们为大阿罗汉,阿罗汉是无学。第三个意思:
【得小果已,趋大菩提,以上三义,故名曰大。】
这也行,也称大阿罗汉,他是小乘证得阿罗汉之后,回小向大,修菩萨道,这样的人也称他做大阿罗汉。所以,大阿罗汉里面,含著有这三个意思在。这三个意思就相当之圆,可以说要是由圆教里面来讲,从七信位的菩萨一直到等觉统统都包括。
【嘉祥师谓大有三义。】
『嘉祥』是唐朝时候的人,他有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流传至今,现在《藏经》里头收的有他的《无量寿经》注解,好像在台湾还没有单行本。他解释这个大,有三个意思,一个是:
【一生大解。】
我们常讲所谓大开圆解,也就是说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第二是:
【二破大恶。】
『大恶』是指无明。无明既然破了,见思、尘沙当然都破了,最难破的是无明,这破大恶。
【三证大果。】
『大果』是佛果,成佛才是大果,所以小乘阿罗汉称小果,不能称之为大果。这是圆满菩提,证得究竟佛果的,才称之为大果。
【会疏曰,诸经多标千二百五十人,今经与法华标万二千人,盖是出世本怀,一代胜会,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。】
从本经证信序里面仔细去观察,它与《法华经》等齐,后面还有不少地方可以能看出它跟《华严》等齐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在我们中国佛教,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,几乎公认所谓经中之王,是圆满的大教,称为一乘圆满的大教。《无量寿经》跟它平等,当然也是一乘圆满的大教,这是跟《法华经》上讲的相同。法华会上是一万二千人,一般经上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,我们在一般经上看到的佛的常随众,《法华经》的人数十倍之多,《无量寿经》的人数也是一万二千人。所以底下解释,『盖是出世本怀,一代胜会』。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,根本的意愿就是要普度众生,这叫出世本怀,度众生、成佛道。《法华经》在中国佛教里称之为成佛的《法华》,开智慧的《楞严》,这两部经是中国人最喜欢读的,开智慧的《楞严经》,成佛的《法华经》。
《法华经》何以落得一个成佛这样的美称?因为世尊当年在世,许多法会里头都说,众生修行成佛要有缘,没有缘不能成佛。哪种人没有缘?一阐提,一阐提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,没有善根人的不能成佛,这是佛在一切经里头常常说的。《法华》是最后讲的,到法华会上佛告诉大家,一阐提也能成佛,所以说这个经叫成佛的《法华》。一阐提为什么能成佛?一阐提也有佛性,既有佛性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由此可知,佛过去所说的叫权说,说这些话勉励我们要断恶修善,多作恶事不能成佛。法华会上真说,说真话,造作五逆十恶重罪的人也能成佛。到最后才说真话,开权显实。《无量寿经》上告诉我们,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不退成佛,跟《法华经》的意思完全相应。
经上讲的没错,祖师大德唯恐我们错会了意思,听说经上这样说,造作恶业临终念佛还可以成佛,那不要紧,现在多做一点坏事没有关系!祖师大德怕我们这样会意,那就错了,大错特错。所以这个地方必须要详细说明,造作恶业之人,诸位一定要知道,是他从来没有听到过佛法,到临终的时候才听到,一听到就接受、就忏悔改过自新,他能成佛。我们现在已经听到佛法,不行!听到佛法你明知故犯,哪里能成的了佛!人家是一生都没有听到过。所以诸位要记住,这个我们都没分,我们造作恶业决定成就不了,这必须要知道。
第二个意思,造恶众生临终成佛,实在讲,他是过去生中无量世的善根福德因缘的成熟,绝对不是偶然的。所以在临终时要具备三个条件,我们想想,我们在临终的时候会不会有这三个条件?第一个条件,临终的时候神识清楚,一点都不迷惑。我们有没有这个把握?我们仔细去看看,你到医院里头,病重的人你去看看就晓得,多少人病得人事不醒,连家亲眷属都不认识,那就不行。在这个情况之下,帮他助念都没用处,助念的条件是要他头脑很清醒,神智清楚,助念才有用处。迷惑颠倒这很可怕。第二个条件,正在紧要关头的时候,遇到善知识,遇到一个念佛人,特别提醒他,劝他念佛求生净土。你要遇不到这个人提醒,忘掉了,机会就错过了。第三个条件,是他本身听到善知识的劝告,他立刻就相信、就接受,就肯跟著念佛、求生净土,这个叫忏悔往生。所以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都不能往生。由此可知,造作罪业临终往生,绝不是偶然的。而是这个善根深厚之人,在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佛法、没有遇到善缘,他遇到这些恶缘。但是在临终的时候,毕竟他善根福德深厚,经过人家一提醒他就能悔改,他的正念就能现前。可见得这不是容易的事情,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。
佛说一乘究竟了义的经典,这是一代胜会,无比殊胜的法会。我们要总归起来讲,佛讲《华严》、讲《法华》、讲《无量寿经》,这三部经是无比殊胜。『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』,十方大德是讲十方世界这些菩萨众、大声闻众,见到释迦牟尼佛在讲这个经,都到这个地方来闻法,所以他的人数有这么多。
【嘉祥疏曰,游心空理,隐显难测,故称圣人。】
这是经文里面讲的一切大圣,赞叹与会的一万二千人不是小圣,是大圣。小圣是指阿罗汉,大圣通常是指地上菩萨,我们讲菩萨摩诃萨,摩诃萨称之为大圣;换句话说,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,都可以称之为大圣,显示他们不是普通人。『游心空理』,这句是讲他的果证,他所证得的真如自性,也是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。「空理」是心性,真心是空寂的,这是他证得的。『隐显难测』是说他的应化,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,显现的身分是个小乘阿罗汉,是小乘的比丘。像我们经上常讲的舍利弗、目犍连,大家都知道,这两个是比丘,这是在显示出身分是比丘。他真正的身分,「隐」是讲他真正的身分,真正身分他们久远劫已经成佛,古佛再来的。看到释迦牟尼佛辛辛苦苦示现佛身而为众生说法,他们来协助释迦牟尼佛,现一个佛学生的身分,其实早就成佛。就跟唱戏一样,释迦牟尼佛唱主角,他们来跑龙套,不要以为跑龙套的身分比释迦牟尼佛低太多了,后台比释迦牟尼佛资格还老。「隐显难测」,我们凡夫没有办法测度的。所以就平常讲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人里面,不少是古佛再来。不是古佛,也都是大菩萨,绝对不是小圣,不是真正的是阿罗汉、辟支佛,不是的。所以称之为圣人。
【会疏曰,初果已上,悉名圣者,以究大阿罗汉,故名大圣,亦可虽外现声闻,内秘菩萨之行,故名大圣。】
《会疏》这个意思实在讲不出《嘉祥疏》的范围。一般讲,证了小乘初果,我们世间人都尊称他是圣人。所以初果叫入流,入什么流?入圣人之流,他不是凡夫了。必须要证得初果,在学佛里头才算有成就,没有证得初果就不能算是成就。为什么?没有证初果你决定是六道轮回,你没有办法超越。证得初果,虽然没有超越六道轮回,但是他有期限,他天上人间七次往来,证阿罗汉,就超越六道,他有期限。我们今天在六道里头是无期徒刑,初果是有期的,他有出去的时候,我们是无期,这太可怜了。所以他们叫圣人。
初果的条件,必须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,照这个说法,今天学佛的人,说实在的,没有一个人能成就。八十八品见惑里面,第一个就是身见,你还把身当做我,你就没法子,你就注定了还是搞无期徒刑。几时能破身见,知道身不是我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破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四相破了。以往我们读《金刚经》粗心大意,以为小乘人没有破四相,破四相一定是大乘菩萨,摩诃萨才破四相,这是读经太大意。仔细去观察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清清楚楚,小乘初果须陀洹,证得须陀洹了,须陀洹没有觉得自己证得须陀洹;换句话说,须陀洹已经破四相了。
这个开示太重要了,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都在是非人我当中,怎么得了!不但修行不能证果,实在说障碍我们的开悟。所谓障碍开悟,就是佛在经上讲的真正的意思我们不懂,我们看经看不懂,听讲也听不懂。为什么不懂?就是因为你的障没破掉,烦恼障,这是属於烦恼障。从初果以上一直到大阿罗汉,大阿罗汉称之为大圣,小乘我们一般称为小圣,都是圣人,不是凡夫。『亦可虽外现声闻,内秘菩萨之行,故名大圣。』这是特别介绍世尊常随的弟子,经上所讲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本经里面所讲的一万二千人。表现在外面是比丘、是罗汉,实际上是菩萨,里面还有不少古佛再来的,佛菩萨示现的,所以称之为大圣。
【净影疏曰,大有两义,一位高名大,一德胜名大,会正为圣。】
这是小慧远法师所说的,他说的这个意思也很好。『位高』是所证的阶位高,登地了这是大圣,地上菩萨,我们常讲摩诃萨,三贤十圣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的菩萨,我们称三贤菩萨,初地以上则称圣人。位高,就是他证得地上菩萨的阶位,这位高。『德胜』,德行殊胜,修德殊胜,他已经断了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,又有能力断三十品无明,四十一品无明他能够断三十品无明,这个德胜,这称大。所以称之为大圣。
【嘉祥曰,达者言证,证六通三明等是也。】
这些都是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《嘉祥疏》。『达』是通达的意思,什么叫『证』?证就是通达的意思。大经,我们《无量寿经》也不例外,这部经分量虽然不多,实在讲,它里面也含摄信、解、行、证四分。什么叫做证?信、解、行这三条融合为一,就叫做证,所谓是一而三,三而一,那就叫证。如果这三个分开来了,没有证,信不是解,解不是行,你就没有证。如果信就是解,解就是行,行就是信,一就是三,三就是一,你就证了。这个才叫通达的意思,跟我们昨天讲的入不二法门的意思一样。不二就入了,入就是证的意思,如果你还是在二,你就没有入,不二就入了,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。几时我们达到不二了,你就很清楚你入一真法界,入一真法界就证果了。这个时候,必然有很不凡的事情发生,什么事情?六根的能力恢复了,天眼恢复了,可以看穿墙壁,隔壁人在那里做什么你看得清清楚楚,一丝毫的障碍都没有,这个能力恢复了。天耳恢复了,无论多远的地方,那个地方人在讲话,你也听得清清楚楚。你要是真的入不二法门,说实在话,你在此地静坐,你听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讲经说法,清清楚楚没有障碍,『六通三明』这个能力恢复了。
所以有没有证果,不要问别人,自己清楚。你证入的浅,你这个能力现前小;你证入的深,这个能力逐渐的放大。譬如说最浅的,你的眼睛可以能看到这条街对面,没有障碍,这是小的,大概初果,小乘初果就有这个能力。但是这个能力实在讲不止看对面那个街,那个能力太小了,那不是初果。初果的能力至少是能够观察到几百里、几千里的地方,他有这个能力,能够看得很清楚。耳根也有这个能力,听得很清楚。能力从哪里来的?本能,不是从外来的。佛给我们讲,我们的本能都是达到尽虚空遍法界,我们眼见,见尽虚空遍法界,耳听也是听尽虚空遍法界。这个能力为什么没有了?佛讲有障碍,叫业障,就是把这个能力障碍住了。
业障无量无边,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,一类叫烦恼障,一类叫所知障,这两大类的障碍。两大类的障碍从何而来?佛讲得很清楚,烦恼障是从执著而来的,所知障是从妄想而来的。《华严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本能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所以,你的妄想去掉一分,你的能力就恢复一分,去掉两分就恢复两分。可见得智慧德能不是修来的,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,除障碍而已。佛法修行不是别的,除障碍,除什么障碍?除烦恼障、除所知障;换句话说,除妄想、除执著。你的妄想执著要不除掉,你的障碍就永远存在,你的本能就永远不能恢复,道理在此地。
所以我们要晓得,什么叫证、什么叫入?几时你能够入不二,那就恭喜,你问题解决了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怎么个修法?必须在生活之中、工作之中、处事待人接物之中,把妄想分别执著淡化掉,这就是功夫。分别执著说一下断,那是不可能的,我们能够淡个一、两分,这就是功夫。一年比一年淡,一月比一月淡,这叫真精进。诸位要知道,精进不是在你每天念多少佛号,你每天读多少部经典,不在此地。你念的佛号再多,念的经典再多,是非人我还是一样坚固的执著,有什么用?一点用都没有,就是古人所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无济於事。真正修行人,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逐渐淡化,所谓放下,看破放下,这是真功夫、真精进。
《金刚经》上教给我们,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应无所住就是放下,而生其心,用在我们净土上就是念佛,专求净土。处事待人接物守住佛的教训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什么叫不取於相?不取就是不执著,世间的法相、出世间的法相统统不执著,这叫不取。为什么不执著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你执著它干什么?知道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那叫看破,真正不执著就是放下。你这个心,我们刚才讲了,在生活里面、工作里面、处事待人接物里面都保持著不动,如如不动。心地清净、平等、光明,真的是光明遍照,光明遍照是讲智慧,你的心起作用样样清楚、样样明了。
「三明」就是讲六通里面的三种,天眼、宿命、漏尽达到究竟圆满,就叫做三明。实在这三种究竟圆满了,另外那个三种也究竟圆满;换句话说,六通达到究竟圆满,就称之为三明,三明就是六通,没有两样。这是你自性本能圆满的恢复,这我们一般讲成佛了。
【净影释曰。】
『释』是解释,注解里面所说的。
【阿难增上利根,虽居学地。】
这底下有个解释,「未得无学果位」,无学在小乘讲是阿罗汉,就是四果。因为阿难是初果,阿难证得初果,所以他在学,罗汉那是毕业了,无学了。
【而成无上胜妙功德,故曰大圣,於神通中,解了毕竟,亦名已达。】
这个解释完全是从事相上来说的,我们所谓就事论事,完全就眼前的迹象来说明。阿难的根性很利,可以说是特别之利,佛经、传记里面所记载的,阿难是个难得的天才,记忆力特别之好,听过一遍永远不会忘记,他有这个能力。所以佛法的承传,从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,这些弟子们、祖师大德们讲经说法都是复讲,跟世间一般学的不一样。所以复讲是祖传的,什么人传的?阿难传下来的,阿难集结经的时候,就是复讲,把从前听佛所讲的重复讲出来,他有这个能力。所以集结经藏的时候,大家就请阿难升座,复讲,旁边再有记录,听众给他作证,五百阿罗汉来听讲,给他作证明。这样经典可靠性就大了,不是随便写。阿难以后,祖师大德代代承传,也都是用复讲的方法。
中国古时候培养讲经的法师,是怎么培养的?道场里面,每天老和尚讲经。和尚自己如果不讲,我们称和尚就是寺庙里面的住持,一个寺庙只有一个和尚,通常称大和尚,年龄如果老一点,称老和尚,这都是称寺庙的住持。如果他不讲,首座代讲,他底下有首座和尚,首座就是讲经说法的。所以这一个寺庙,和尚下面有三个纲领执事,一个首座,管教学的,一个维那,管秩序的,像学校训导一样,管训导的,一个监院,管总务的。它的组织跟学校一样,教育、训导、总务,从前不是这个名称,叫首座、维那、监院。所以首座和尚讲经。培养讲经就是在听众里面,在那个时候多半都是出家人,在家人也有,在寺庙里面听经的,听众里面选择几个复讲。复讲的能力,你听了一遍之后,你至少要能够讲到六成以上,才有资格被选出来;换句话说,你听和尚讲经讲一个小时,你有能力上台讲四十分钟,你算是及格,可以培养你出来讲经;如果你上台讲不了四十分钟,你就不能够学讲经。要有这个能力,没有这个能力不行。
那个时候听讲只听一次,讲经法师不可能再为你讲第二遍,没这个道理。不但是不给你讲第二遍,你这一遍听到,当中有没有听清楚的,问他都不行,他都不理会你。你为什么不用功听?你为什么会漏掉?漏掉就是打妄想,你精神、意志不集中。从前讲经法师是这样培养出来的。凡是培养的这些人,第二天他就讲小座,小座是对少数几个人、家里几个人,他来复讲,是这样训练出来。所以中国自古没有听说办佛学院的,没有听说办佛学研究班的,没有,你查遍《大藏经》、查遍中国的历史没有。讲经人才怎么训练出来?是这样培养出来的,这是祖祖相传。到近代,谛闲老法师训练他的学生,依旧是这个老规矩。我们在台湾台中莲社,李炳南老居士教导我们也是这个办法,你没有这个能力就没有办法学讲经。
所以阿难根性利,『虽居学地』,这是初果的一个学人,『而成无上胜妙功德』,这句是赞叹他,他的记忆力好,听佛所说都能够记得住,博闻强记。「胜妙功德」就是指集结经藏,佛灭度之后,阿难升座复讲,才集结成经典,流传於后世,这无上胜妙功德。后人有经典看,都是阿难尊者的恩惠,所以尊称他为大圣。这是初果人,就事论事,大圣这是对他的称赞。『於神通中,解了毕竟』,这是第二个意思。神是神奇,超过我们一般人的常识,也就是说我们常识想像不到的,这称为神奇。通是通达,他什么都晓得,他没有障碍,这是神通两个字的意思。神通中,解了毕竟,诸位想想看,阿难尊者在这一切大乘经论当中,他都能够记得,难道他不了解吗?这是讲不通的。能够记得但不了解的,就是现在的录音机,它记得,它一字不漏,它不了解,所以它成不了佛。阿难哪能够不了解?了解还居於初果,可见得那是演戏,那不是真的。他在舞台上表演是个初果的身分,实际上是大菩萨,不是普通人,彻底了解。『亦名已达』,神通已达,这句是解释神通已达,举阿难做一个例子。
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,世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,真正要想有成就不是一生的,说一生一世没有那个道理,生生世世的薰习,世法、佛法都不例外。像从前李老师常说的,讲经的这些大德,无论在家、出家,不是一世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干这一行,所以他有这个根性。譬如说学音乐,现在有很多人讲某人有音乐细胞,他一学很容易就学会,没有音乐细胞的,怎么教也教不会,一样的道理。所谓细胞在佛法讲根性,过去生中学过,所以这一生中再接触就很容易,是这么个道理。这一生当中也遇到缘分,缘分我们讲后天的努力,因是先天的根性,再加上后天的努力,那就一定有成就。先天的根性有厚薄不同,根性厚的人,他这一生不需要很努力他就成功,对他来讲轻而易举;如果先天的根性薄的话,不是没有根性,有,根性比较薄,后天就要很努力,也能成就。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,不足,不是他没有,他有,他不够厚。这些事,在古今中外我们都能看到。
现代人修学,实在讲在工具上面来说,这个缘比古人殊胜多了。第一个,经典得来容易,古时候人要学经,经典得来不容易。不要说是太久了,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,三十年前,那时在台湾得经书就不容易,我们有许多参考书,还要借《大藏经》来抄,没有本子流通。我们在台中,台中的缘非常殊胜,瑞成书局的老板是李老师的学生,所以我们就方便多了。我们需要用的书,老师交代一下,他马上就把它印出来。他是铅字排版,相当麻烦,哪有现在照相影印这么快速,三十年后,不晓得进步了多少倍!现在人得到这个材料太容易!
更殊胜的是录音。我们在台中听李老师讲经,就听一遍,你要是没有注意听,哪个地方听漏掉了,想再去请问老师,这一句我刚才没有听到。老师说,你过来,过来什么?打你!打了以后,给你讲不给你讲?不给你讲。他讲得很清楚,我打了你再给你讲,你下一次没有听到,顶多我再挨一次打,老师还给我讲。打了不讲,这就是逼你,叫你听经的时候要十分的专心,不可以在听经的时候胡思乱想。打了也不肯告诉你。这是自古以来,老师教学的方法。但是现在方便,现在录音,听经可以打妄想,没有听清楚,回去把录音带再听一遍,一遍听不清楚,回去再听两遍,你说这种方便,从前人作梦都想不到。
所以古时候学讲经,真的是要有本事,要有这个天分,没有这么好的记忆力你就没有能力学。现在可以说,中等根性的人,也就是说你听经能够听到一成,也就是说你听一个钟点的经,六十分钟,你能够讲六、七分钟,你就有能力学经。怎么学?拿录音带回去反覆的听,听个一百遍、听个二百遍,当然就熟了!现在用这种方法,还是学复讲,这才能成功。如果不从复讲下手,自己要搞一套,那个问题就严重了,毛病百出。什么时候你自己可以搜集材料去讲经?就像此地讲的,你真的通达了,你有悟处,你已经入境界,你有悟处,你已经通达了,你才有能力。如果你没有开悟,你没有契入境界,你自己讲一定有毛病。古人讲,错下一个字转语,要堕五百世野狐身,这里头有因果责任,一个字、一个意思都不能讲错。所以学讲经,从阿难这个时代起,代代都是复讲。复讲,在初学的时候没有过失,讲错了,阿难如果讲错,那是释迦牟尼佛讲错了。学生要讲错,老师错了,学生没有错,他的责任可以往上面推,他没有责任;你自己讲的话,你要负责任。所以开始学讲经要用这个方法。
要学多久?时间要看各人的根性,看各人用功的勤惰。在一般讲,五年,用复讲这个方法讲五年,五年之后就熟了,逐渐进入到状况,可以自己去搜集材料,可以自己去准备讲稿。但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,有很多的法师超过十年,还有少数超过二十年的,这就是说,你依赖老师时间愈久,你扎的根愈深,你的成就也就愈大。现代人懂得这个道理的少了,知道这个方法的也少了,所以现在在台湾虽然讲经的是不少,你仔细听听问题很多。真正老老实实用老规矩来学的人几乎没有了,但是老规矩好,它用了几千年,有它的道理在。你看中外古今,历代出了多少人才,都是老方法训练出来的,新方法还没有禁得起考验,问题很大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三十二面,倒数第二行看起:
【净影疏曰,耆闍山,此翻名灵鹫山也,此山多有灵仙居住,故名为灵,亦有鹫居止此山,故名为鹫。】
佛经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,由於年代久远,古音跟现代的音往往有差别。何况中国文字有许多字是破音字,究竟念什么音?实在讲是应当要去考据的,我们著重在义理上,这些有也都把它省略了。这个『耆』,底下这个「闍」念嘟,还有一个音念蛇,耆蛇山、耆嘟山,都没有念错。这一个字它有这么多音,究竟当年翻的时候用哪个音,我们就不得而知。这是属於一般的常识,不能不知道。
这座山在王舍城外很近的地方,据经上记载,距离王舍城大概是三里路的样子。所以他到城中来乞食很方便,不算太远。中国人翻它的意思,就称之为灵山,灵山就是指的灵鹫山。为什么说它是灵山?这个山有许多神仙住在那个地方,所以称它作灵。同时有鹫鸟,鹫就是鹰,老鹰很多,也住在这个山上,所以称为鹫,灵鹫山是这么来的。所以它是两个意思,灵是一个意思,鹫是一个意思,不能把它联想到老鹰很灵,那个意思就想错了,它是两个意思。
【又此山顶似鹫头。】
这个山顶像老鹰的头一样,
【又名鹫头山。】
这是从山的形状上来说的。譬如香港有个山,叫狮子山,那个狮子山,的确狮子山顶上有个很大的石头,远看像一头狮子一样。这是取山的形状来命名的,这种情形在中国、在外国都相当普遍。这是介绍灵山。
【西域记曰,北山之阳,孤标特起,既栖鹫鸟,又类高台,空翠相映,浓淡分色,如来御世垂五十年,多居此山,广说妙法。】
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如果连头尾都算进去就是五十年,大部分时间,世尊是住在这个所在。前面这几句是形容这个地方的地势,可见得是一个很好的地方。
【智度论曰,耆山於五山中最胜故。】
这一段的意思要紧,《大智度论》里头所介绍的,说得比较详细,我们为别人要是讲经介绍,取《智度论》这个说法就最好。它说耆闍山在当地,当地的山很多,一般说的有五座大山,是以耆闍山最殊胜。第一:
【此山精舍,近城而难上,近城故乞食不疲,难上故杂人不来,故多住此不在余处。】
修道的人总是取一个幽静的环境来养道,特别是对於初学,这是很重要的。在梵语称之为兰若,兰若的意思就是幽静之处,没有闲杂的人等,也听不到闹声,这个地方才称之为兰若,是修道人理想的道场。经上也说了,古时候噪音最大的是牛叫,这个地方听不到牛叫的声音。我们想,牛是农村里头农民所养的,这就是距离农村比较远的地方,牧牛的人不会到这个地方来,牛叫的声音听不到,以这个为标准。这个山里面的『精舍』就是道场,佛当年带著这些学生居住在这个地方,在这里讲了不少的经典,像《法华经》是在这个地方讲的,《无量寿经》也是在这里讲的。
『近城』,乞食容易,在世尊当年在世,道场里面不开伙的,里头没有烧饭的。吃饭都是早晨到舍卫大城去托钵,托了之后回来吃,一天吃一餐,日中一食,过这样的生活。距离城近,往返时间短,早晨进城,托钵回来之后一起吃饭,还不过中,这个时间足够用了,要选在这个地方。山高,上去不容易,於是闲杂人不会到上面去,也就是说没有游览的人去,这个地方好修道。所以,这是修行、养道很理想的一个处所,世尊在这个地方住的时间比较长。第二:
【是耆山福德吉处,诸圣人喜住处,佛为诸圣主故多住。】
这个地方所谓是福地,福地一定是有大德福的人居住,佛菩萨、罗汉、神仙都喜欢住在这个地方,选在这个地方。佛是『诸圣主故』,是诸圣的导师,所以也多住在这个地方。因为这些天人圣众都是佛的学生、佛教化的对象,这些人住在这里,佛要教导他们,当然是住在这个地方最方便。这是第二个殊胜处。第三:
【耆闍山是三世诸佛住处故。】
这是我们凡夫不得而知,诸佛菩萨知道。三世是讲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佛出世都喜欢住这些地方。这个意思不能把它讲死了,讲死了不免有争论、有疑惑,我们可以讲原则。具备这些条件,乞食方便,游客不来,风景很殊胜,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都是诸佛菩萨、修行人愿意选择做道场的。凡是具足这些条件,都可以称之为耆闍山,这个说法就比较圆融。中国有许多道场也是如此,像大家所知道的中国的四大名山,都符合这些条件。但是现在交通便捷,跟从前完全不一样,所以现代修行比从前难得太多。现在高山上面,缆车可以上去,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,哪里还能修行?一天到晚照顾这些观光客,已经是累得精疲力尽,这是真的,念佛的时间都没有,没有体力去念佛,这是我们看到很多。第四:
【是中清净,有福德闲静故。】
这个山林决定是幽静的。
【一切诸佛行处,十方诸菩萨赞叹恭敬,八部大力众神所守护、恭敬供养处故,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。】
这一段如果要是说在释迦牟尼佛,那是完全相应。这个地方与西方世界有相似之处,佛清净,菩萨、弟子们清净,居住的环境清净,就像西方世界三种庄严一样,它有这么好的条件。所以,菩萨赞叹恭敬,护法神守护。这么一个好的场所,所以许多大乘经典都在这个地方说出。第五:
【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,常来见释迦牟尼佛,礼拜恭敬听法故,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。】
这个地方既然是佛选择的道场,不仅是娑婆世界的菩萨,我们在经上看到,他方世界的菩萨就很多。像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上看到的贤护等十六正士,这十六个人,除了贤护是我们娑婆世界的,其余十五位都是他方世界的菩萨,不是娑婆世界的。《无量寿经》是在灵山所说的,所以他方世界菩萨常常到灵山来礼佛、来闻法。这是说这桩事情,所以它有五种最胜。
【法华论云,耆闍崛山胜余诸山,佛在於此说,显此法最胜。】
这是称赞《法华经》。王舍城外有五座大山,五座大山是以灵鹫山为第一,最为殊胜。佛在这个地方讲《法华经》,『佛在於此说』就是说的《法华经》,显示《法华经》是一切经中最胜的意思。就像这五座山里头它最殊胜,在这个地方讲这部经,这部经在一切经当中最胜,取这个意思。《无量寿经》也是在这个地方所说的。
【弥陀疏钞云,天王大人所共敬仰,非小德也,名大。】
这是解释大比丘那个大,解释这个意思。他不是小乘的比丘,他们是属於大乘比丘,大乘比丘实际上就是大菩萨。所以这是天王大人所共敬仰的。
【净影云,旷备高德,过余近学,故名为大。】
这都是赞叹大比丘这个大的意思。他们有崇高的道德,有广博的学问,无论在德行、在学问都是为大众称赞的,这称之为大。
【佛地论另有三义。】
这三义也是说明大比丘的「大」的意思。
【一最极利根,波罗蜜多种性。】
这是说他根性利,我们一般人是讲他的天赋聪明智慧,极其聪明,我们今天称之为天才。『波罗蜜多种性』,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,我们中国称赞智慧高的学人,所谓一闻千悟,举一反三,属於这一类根性的众生,才能称之为波罗蜜种性。
【二得无学果位。】
这一句讲的非常具体。『无学果位』就是他所修学的圆满了,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毕业了。在小乘毕业了,就称阿罗汉;大乘毕业了,就是法云地的菩萨,十地菩萨。这个地方称大,大就不是小乘,由此可知这些人是什么地位?都是法云地的菩萨。外表示现的是一些声闻身、是小乘阿罗汉,那是他表演舞台上的身分,后台的身分是法云地的菩萨。所以称他们为大阿罗汉,阿罗汉是无学。第三个意思:
【得小果已,趋大菩提,以上三义,故名曰大。】
这也行,也称大阿罗汉,他是小乘证得阿罗汉之后,回小向大,修菩萨道,这样的人也称他做大阿罗汉。所以,大阿罗汉里面,含著有这三个意思在。这三个意思就相当之圆,可以说要是由圆教里面来讲,从七信位的菩萨一直到等觉统统都包括。
【嘉祥师谓大有三义。】
『嘉祥』是唐朝时候的人,他有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流传至今,现在《藏经》里头收的有他的《无量寿经》注解,好像在台湾还没有单行本。他解释这个大,有三个意思,一个是:
【一生大解。】
我们常讲所谓大开圆解,也就是说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第二是:
【二破大恶。】
『大恶』是指无明。无明既然破了,见思、尘沙当然都破了,最难破的是无明,这破大恶。
【三证大果。】
『大果』是佛果,成佛才是大果,所以小乘阿罗汉称小果,不能称之为大果。这是圆满菩提,证得究竟佛果的,才称之为大果。
【会疏曰,诸经多标千二百五十人,今经与法华标万二千人,盖是出世本怀,一代胜会,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。】
从本经证信序里面仔细去观察,它与《法华经》等齐,后面还有不少地方可以能看出它跟《华严》等齐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在我们中国佛教,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,几乎公认所谓经中之王,是圆满的大教,称为一乘圆满的大教。《无量寿经》跟它平等,当然也是一乘圆满的大教,这是跟《法华经》上讲的相同。法华会上是一万二千人,一般经上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,我们在一般经上看到的佛的常随众,《法华经》的人数十倍之多,《无量寿经》的人数也是一万二千人。所以底下解释,『盖是出世本怀,一代胜会』。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,根本的意愿就是要普度众生,这叫出世本怀,度众生、成佛道。《法华经》在中国佛教里称之为成佛的《法华》,开智慧的《楞严》,这两部经是中国人最喜欢读的,开智慧的《楞严经》,成佛的《法华经》。
《法华经》何以落得一个成佛这样的美称?因为世尊当年在世,许多法会里头都说,众生修行成佛要有缘,没有缘不能成佛。哪种人没有缘?一阐提,一阐提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,没有善根人的不能成佛,这是佛在一切经里头常常说的。《法华》是最后讲的,到法华会上佛告诉大家,一阐提也能成佛,所以说这个经叫成佛的《法华》。一阐提为什么能成佛?一阐提也有佛性,既有佛性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由此可知,佛过去所说的叫权说,说这些话勉励我们要断恶修善,多作恶事不能成佛。法华会上真说,说真话,造作五逆十恶重罪的人也能成佛。到最后才说真话,开权显实。《无量寿经》上告诉我们,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不退成佛,跟《法华经》的意思完全相应。
经上讲的没错,祖师大德唯恐我们错会了意思,听说经上这样说,造作恶业临终念佛还可以成佛,那不要紧,现在多做一点坏事没有关系!祖师大德怕我们这样会意,那就错了,大错特错。所以这个地方必须要详细说明,造作恶业之人,诸位一定要知道,是他从来没有听到过佛法,到临终的时候才听到,一听到就接受、就忏悔改过自新,他能成佛。我们现在已经听到佛法,不行!听到佛法你明知故犯,哪里能成的了佛!人家是一生都没有听到过。所以诸位要记住,这个我们都没分,我们造作恶业决定成就不了,这必须要知道。
第二个意思,造恶众生临终成佛,实在讲,他是过去生中无量世的善根福德因缘的成熟,绝对不是偶然的。所以在临终时要具备三个条件,我们想想,我们在临终的时候会不会有这三个条件?第一个条件,临终的时候神识清楚,一点都不迷惑。我们有没有这个把握?我们仔细去看看,你到医院里头,病重的人你去看看就晓得,多少人病得人事不醒,连家亲眷属都不认识,那就不行。在这个情况之下,帮他助念都没用处,助念的条件是要他头脑很清醒,神智清楚,助念才有用处。迷惑颠倒这很可怕。第二个条件,正在紧要关头的时候,遇到善知识,遇到一个念佛人,特别提醒他,劝他念佛求生净土。你要遇不到这个人提醒,忘掉了,机会就错过了。第三个条件,是他本身听到善知识的劝告,他立刻就相信、就接受,就肯跟著念佛、求生净土,这个叫忏悔往生。所以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都不能往生。由此可知,造作罪业临终往生,绝不是偶然的。而是这个善根深厚之人,在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佛法、没有遇到善缘,他遇到这些恶缘。但是在临终的时候,毕竟他善根福德深厚,经过人家一提醒他就能悔改,他的正念就能现前。可见得这不是容易的事情,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。
佛说一乘究竟了义的经典,这是一代胜会,无比殊胜的法会。我们要总归起来讲,佛讲《华严》、讲《法华》、讲《无量寿经》,这三部经是无比殊胜。『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』,十方大德是讲十方世界这些菩萨众、大声闻众,见到释迦牟尼佛在讲这个经,都到这个地方来闻法,所以他的人数有这么多。
【嘉祥疏曰,游心空理,隐显难测,故称圣人。】
这是经文里面讲的一切大圣,赞叹与会的一万二千人不是小圣,是大圣。小圣是指阿罗汉,大圣通常是指地上菩萨,我们讲菩萨摩诃萨,摩诃萨称之为大圣;换句话说,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,都可以称之为大圣,显示他们不是普通人。『游心空理』,这句是讲他的果证,他所证得的真如自性,也是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。「空理」是心性,真心是空寂的,这是他证得的。『隐显难测』是说他的应化,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,显现的身分是个小乘阿罗汉,是小乘的比丘。像我们经上常讲的舍利弗、目犍连,大家都知道,这两个是比丘,这是在显示出身分是比丘。他真正的身分,「隐」是讲他真正的身分,真正身分他们久远劫已经成佛,古佛再来的。看到释迦牟尼佛辛辛苦苦示现佛身而为众生说法,他们来协助释迦牟尼佛,现一个佛学生的身分,其实早就成佛。就跟唱戏一样,释迦牟尼佛唱主角,他们来跑龙套,不要以为跑龙套的身分比释迦牟尼佛低太多了,后台比释迦牟尼佛资格还老。「隐显难测」,我们凡夫没有办法测度的。所以就平常讲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人里面,不少是古佛再来。不是古佛,也都是大菩萨,绝对不是小圣,不是真正的是阿罗汉、辟支佛,不是的。所以称之为圣人。
【会疏曰,初果已上,悉名圣者,以究大阿罗汉,故名大圣,亦可虽外现声闻,内秘菩萨之行,故名大圣。】
《会疏》这个意思实在讲不出《嘉祥疏》的范围。一般讲,证了小乘初果,我们世间人都尊称他是圣人。所以初果叫入流,入什么流?入圣人之流,他不是凡夫了。必须要证得初果,在学佛里头才算有成就,没有证得初果就不能算是成就。为什么?没有证初果你决定是六道轮回,你没有办法超越。证得初果,虽然没有超越六道轮回,但是他有期限,他天上人间七次往来,证阿罗汉,就超越六道,他有期限。我们今天在六道里头是无期徒刑,初果是有期的,他有出去的时候,我们是无期,这太可怜了。所以他们叫圣人。
初果的条件,必须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,照这个说法,今天学佛的人,说实在的,没有一个人能成就。八十八品见惑里面,第一个就是身见,你还把身当做我,你就没法子,你就注定了还是搞无期徒刑。几时能破身见,知道身不是我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破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四相破了。以往我们读《金刚经》粗心大意,以为小乘人没有破四相,破四相一定是大乘菩萨,摩诃萨才破四相,这是读经太大意。仔细去观察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清清楚楚,小乘初果须陀洹,证得须陀洹了,须陀洹没有觉得自己证得须陀洹;换句话说,须陀洹已经破四相了。
这个开示太重要了,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都在是非人我当中,怎么得了!不但修行不能证果,实在说障碍我们的开悟。所谓障碍开悟,就是佛在经上讲的真正的意思我们不懂,我们看经看不懂,听讲也听不懂。为什么不懂?就是因为你的障没破掉,烦恼障,这是属於烦恼障。从初果以上一直到大阿罗汉,大阿罗汉称之为大圣,小乘我们一般称为小圣,都是圣人,不是凡夫。『亦可虽外现声闻,内秘菩萨之行,故名大圣。』这是特别介绍世尊常随的弟子,经上所讲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本经里面所讲的一万二千人。表现在外面是比丘、是罗汉,实际上是菩萨,里面还有不少古佛再来的,佛菩萨示现的,所以称之为大圣。
【净影疏曰,大有两义,一位高名大,一德胜名大,会正为圣。】
这是小慧远法师所说的,他说的这个意思也很好。『位高』是所证的阶位高,登地了这是大圣,地上菩萨,我们常讲摩诃萨,三贤十圣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的菩萨,我们称三贤菩萨,初地以上则称圣人。位高,就是他证得地上菩萨的阶位,这位高。『德胜』,德行殊胜,修德殊胜,他已经断了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,又有能力断三十品无明,四十一品无明他能够断三十品无明,这个德胜,这称大。所以称之为大圣。
【嘉祥曰,达者言证,证六通三明等是也。】
这些都是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《嘉祥疏》。『达』是通达的意思,什么叫『证』?证就是通达的意思。大经,我们《无量寿经》也不例外,这部经分量虽然不多,实在讲,它里面也含摄信、解、行、证四分。什么叫做证?信、解、行这三条融合为一,就叫做证,所谓是一而三,三而一,那就叫证。如果这三个分开来了,没有证,信不是解,解不是行,你就没有证。如果信就是解,解就是行,行就是信,一就是三,三就是一,你就证了。这个才叫通达的意思,跟我们昨天讲的入不二法门的意思一样。不二就入了,入就是证的意思,如果你还是在二,你就没有入,不二就入了,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。几时我们达到不二了,你就很清楚你入一真法界,入一真法界就证果了。这个时候,必然有很不凡的事情发生,什么事情?六根的能力恢复了,天眼恢复了,可以看穿墙壁,隔壁人在那里做什么你看得清清楚楚,一丝毫的障碍都没有,这个能力恢复了。天耳恢复了,无论多远的地方,那个地方人在讲话,你也听得清清楚楚。你要是真的入不二法门,说实在话,你在此地静坐,你听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讲经说法,清清楚楚没有障碍,『六通三明』这个能力恢复了。
所以有没有证果,不要问别人,自己清楚。你证入的浅,你这个能力现前小;你证入的深,这个能力逐渐的放大。譬如说最浅的,你的眼睛可以能看到这条街对面,没有障碍,这是小的,大概初果,小乘初果就有这个能力。但是这个能力实在讲不止看对面那个街,那个能力太小了,那不是初果。初果的能力至少是能够观察到几百里、几千里的地方,他有这个能力,能够看得很清楚。耳根也有这个能力,听得很清楚。能力从哪里来的?本能,不是从外来的。佛给我们讲,我们的本能都是达到尽虚空遍法界,我们眼见,见尽虚空遍法界,耳听也是听尽虚空遍法界。这个能力为什么没有了?佛讲有障碍,叫业障,就是把这个能力障碍住了。
业障无量无边,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,一类叫烦恼障,一类叫所知障,这两大类的障碍。两大类的障碍从何而来?佛讲得很清楚,烦恼障是从执著而来的,所知障是从妄想而来的。《华严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本能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所以,你的妄想去掉一分,你的能力就恢复一分,去掉两分就恢复两分。可见得智慧德能不是修来的,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,除障碍而已。佛法修行不是别的,除障碍,除什么障碍?除烦恼障、除所知障;换句话说,除妄想、除执著。你的妄想执著要不除掉,你的障碍就永远存在,你的本能就永远不能恢复,道理在此地。
所以我们要晓得,什么叫证、什么叫入?几时你能够入不二,那就恭喜,你问题解决了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怎么个修法?必须在生活之中、工作之中、处事待人接物之中,把妄想分别执著淡化掉,这就是功夫。分别执著说一下断,那是不可能的,我们能够淡个一、两分,这就是功夫。一年比一年淡,一月比一月淡,这叫真精进。诸位要知道,精进不是在你每天念多少佛号,你每天读多少部经典,不在此地。你念的佛号再多,念的经典再多,是非人我还是一样坚固的执著,有什么用?一点用都没有,就是古人所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无济於事。真正修行人,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逐渐淡化,所谓放下,看破放下,这是真功夫、真精进。
《金刚经》上教给我们,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应无所住就是放下,而生其心,用在我们净土上就是念佛,专求净土。处事待人接物守住佛的教训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什么叫不取於相?不取就是不执著,世间的法相、出世间的法相统统不执著,这叫不取。为什么不执著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你执著它干什么?知道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那叫看破,真正不执著就是放下。你这个心,我们刚才讲了,在生活里面、工作里面、处事待人接物里面都保持著不动,如如不动。心地清净、平等、光明,真的是光明遍照,光明遍照是讲智慧,你的心起作用样样清楚、样样明了。
「三明」就是讲六通里面的三种,天眼、宿命、漏尽达到究竟圆满,就叫做三明。实在这三种究竟圆满了,另外那个三种也究竟圆满;换句话说,六通达到究竟圆满,就称之为三明,三明就是六通,没有两样。这是你自性本能圆满的恢复,这我们一般讲成佛了。
【净影释曰。】
『释』是解释,注解里面所说的。
【阿难增上利根,虽居学地。】
这底下有个解释,「未得无学果位」,无学在小乘讲是阿罗汉,就是四果。因为阿难是初果,阿难证得初果,所以他在学,罗汉那是毕业了,无学了。
【而成无上胜妙功德,故曰大圣,於神通中,解了毕竟,亦名已达。】
这个解释完全是从事相上来说的,我们所谓就事论事,完全就眼前的迹象来说明。阿难的根性很利,可以说是特别之利,佛经、传记里面所记载的,阿难是个难得的天才,记忆力特别之好,听过一遍永远不会忘记,他有这个能力。所以佛法的承传,从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,这些弟子们、祖师大德们讲经说法都是复讲,跟世间一般学的不一样。所以复讲是祖传的,什么人传的?阿难传下来的,阿难集结经的时候,就是复讲,把从前听佛所讲的重复讲出来,他有这个能力。所以集结经藏的时候,大家就请阿难升座,复讲,旁边再有记录,听众给他作证,五百阿罗汉来听讲,给他作证明。这样经典可靠性就大了,不是随便写。阿难以后,祖师大德代代承传,也都是用复讲的方法。
中国古时候培养讲经的法师,是怎么培养的?道场里面,每天老和尚讲经。和尚自己如果不讲,我们称和尚就是寺庙里面的住持,一个寺庙只有一个和尚,通常称大和尚,年龄如果老一点,称老和尚,这都是称寺庙的住持。如果他不讲,首座代讲,他底下有首座和尚,首座就是讲经说法的。所以这一个寺庙,和尚下面有三个纲领执事,一个首座,管教学的,一个维那,管秩序的,像学校训导一样,管训导的,一个监院,管总务的。它的组织跟学校一样,教育、训导、总务,从前不是这个名称,叫首座、维那、监院。所以首座和尚讲经。培养讲经就是在听众里面,在那个时候多半都是出家人,在家人也有,在寺庙里面听经的,听众里面选择几个复讲。复讲的能力,你听了一遍之后,你至少要能够讲到六成以上,才有资格被选出来;换句话说,你听和尚讲经讲一个小时,你有能力上台讲四十分钟,你算是及格,可以培养你出来讲经;如果你上台讲不了四十分钟,你就不能够学讲经。要有这个能力,没有这个能力不行。
那个时候听讲只听一次,讲经法师不可能再为你讲第二遍,没这个道理。不但是不给你讲第二遍,你这一遍听到,当中有没有听清楚的,问他都不行,他都不理会你。你为什么不用功听?你为什么会漏掉?漏掉就是打妄想,你精神、意志不集中。从前讲经法师是这样培养出来的。凡是培养的这些人,第二天他就讲小座,小座是对少数几个人、家里几个人,他来复讲,是这样训练出来。所以中国自古没有听说办佛学院的,没有听说办佛学研究班的,没有,你查遍《大藏经》、查遍中国的历史没有。讲经人才怎么训练出来?是这样培养出来的,这是祖祖相传。到近代,谛闲老法师训练他的学生,依旧是这个老规矩。我们在台湾台中莲社,李炳南老居士教导我们也是这个办法,你没有这个能力就没有办法学讲经。
所以阿难根性利,『虽居学地』,这是初果的一个学人,『而成无上胜妙功德』,这句是赞叹他,他的记忆力好,听佛所说都能够记得住,博闻强记。「胜妙功德」就是指集结经藏,佛灭度之后,阿难升座复讲,才集结成经典,流传於后世,这无上胜妙功德。后人有经典看,都是阿难尊者的恩惠,所以尊称他为大圣。这是初果人,就事论事,大圣这是对他的称赞。『於神通中,解了毕竟』,这是第二个意思。神是神奇,超过我们一般人的常识,也就是说我们常识想像不到的,这称为神奇。通是通达,他什么都晓得,他没有障碍,这是神通两个字的意思。神通中,解了毕竟,诸位想想看,阿难尊者在这一切大乘经论当中,他都能够记得,难道他不了解吗?这是讲不通的。能够记得但不了解的,就是现在的录音机,它记得,它一字不漏,它不了解,所以它成不了佛。阿难哪能够不了解?了解还居於初果,可见得那是演戏,那不是真的。他在舞台上表演是个初果的身分,实际上是大菩萨,不是普通人,彻底了解。『亦名已达』,神通已达,这句是解释神通已达,举阿难做一个例子。
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,世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,真正要想有成就不是一生的,说一生一世没有那个道理,生生世世的薰习,世法、佛法都不例外。像从前李老师常说的,讲经的这些大德,无论在家、出家,不是一世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干这一行,所以他有这个根性。譬如说学音乐,现在有很多人讲某人有音乐细胞,他一学很容易就学会,没有音乐细胞的,怎么教也教不会,一样的道理。所谓细胞在佛法讲根性,过去生中学过,所以这一生中再接触就很容易,是这么个道理。这一生当中也遇到缘分,缘分我们讲后天的努力,因是先天的根性,再加上后天的努力,那就一定有成就。先天的根性有厚薄不同,根性厚的人,他这一生不需要很努力他就成功,对他来讲轻而易举;如果先天的根性薄的话,不是没有根性,有,根性比较薄,后天就要很努力,也能成就。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,不足,不是他没有,他有,他不够厚。这些事,在古今中外我们都能看到。
现代人修学,实在讲在工具上面来说,这个缘比古人殊胜多了。第一个,经典得来容易,古时候人要学经,经典得来不容易。不要说是太久了,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,三十年前,那时在台湾得经书就不容易,我们有许多参考书,还要借《大藏经》来抄,没有本子流通。我们在台中,台中的缘非常殊胜,瑞成书局的老板是李老师的学生,所以我们就方便多了。我们需要用的书,老师交代一下,他马上就把它印出来。他是铅字排版,相当麻烦,哪有现在照相影印这么快速,三十年后,不晓得进步了多少倍!现在人得到这个材料太容易!
更殊胜的是录音。我们在台中听李老师讲经,就听一遍,你要是没有注意听,哪个地方听漏掉了,想再去请问老师,这一句我刚才没有听到。老师说,你过来,过来什么?打你!打了以后,给你讲不给你讲?不给你讲。他讲得很清楚,我打了你再给你讲,你下一次没有听到,顶多我再挨一次打,老师还给我讲。打了不讲,这就是逼你,叫你听经的时候要十分的专心,不可以在听经的时候胡思乱想。打了也不肯告诉你。这是自古以来,老师教学的方法。但是现在方便,现在录音,听经可以打妄想,没有听清楚,回去把录音带再听一遍,一遍听不清楚,回去再听两遍,你说这种方便,从前人作梦都想不到。
所以古时候学讲经,真的是要有本事,要有这个天分,没有这么好的记忆力你就没有能力学。现在可以说,中等根性的人,也就是说你听经能够听到一成,也就是说你听一个钟点的经,六十分钟,你能够讲六、七分钟,你就有能力学经。怎么学?拿录音带回去反覆的听,听个一百遍、听个二百遍,当然就熟了!现在用这种方法,还是学复讲,这才能成功。如果不从复讲下手,自己要搞一套,那个问题就严重了,毛病百出。什么时候你自己可以搜集材料去讲经?就像此地讲的,你真的通达了,你有悟处,你已经入境界,你有悟处,你已经通达了,你才有能力。如果你没有开悟,你没有契入境界,你自己讲一定有毛病。古人讲,错下一个字转语,要堕五百世野狐身,这里头有因果责任,一个字、一个意思都不能讲错。所以学讲经,从阿难这个时代起,代代都是复讲。复讲,在初学的时候没有过失,讲错了,阿难如果讲错,那是释迦牟尼佛讲错了。学生要讲错,老师错了,学生没有错,他的责任可以往上面推,他没有责任;你自己讲的话,你要负责任。所以开始学讲经要用这个方法。
要学多久?时间要看各人的根性,看各人用功的勤惰。在一般讲,五年,用复讲这个方法讲五年,五年之后就熟了,逐渐进入到状况,可以自己去搜集材料,可以自己去准备讲稿。但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,有很多的法师超过十年,还有少数超过二十年的,这就是说,你依赖老师时间愈久,你扎的根愈深,你的成就也就愈大。现代人懂得这个道理的少了,知道这个方法的也少了,所以现在在台湾虽然讲经的是不少,你仔细听听问题很多。真正老老实实用老规矩来学的人几乎没有了,但是老规矩好,它用了几千年,有它的道理在。你看中外古今,历代出了多少人才,都是老方法训练出来的,新方法还没有禁得起考验,问题很大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