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二十二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22
请掀开经本,第二十八页,倒数第五行,从第四段看起:
【涅盘经云,所言大者,名之为常,又云,所言大者,其性广博,犹如虚空。】
这是解释经题这个「大」字,经题是「佛说大乘」,这是《涅盘经》上解释「大」的意思。前面一句这个大的意思是『常』的意思,恒久、恒常,永久的意思。后面一句是从空间上讲的,『广博,犹如虚空』。前面这一句从时间上讲的,这也是说「大」的意思。
【甄解云,极乐净土三种庄严(佛庄严,菩萨庄严,国土庄严),一切归寿命,又云,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,入一法句,无量寿故。】
这段是解释经题的「无量寿庄严」,解释这两句。『三种庄严』我们在《往生论》里面读过,在《无量寿经》与《观无量寿经》上也读过。这三种庄严超过一切诸佛刹土,总归结到无量寿,『一切归寿命』;换句话说,庄严的意思就非常明显。佛是无量寿,菩萨也无量寿,诸位必须要记住,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都是菩萨,西方世界没有二乘,也没有人天,全是菩萨,所以各个都是无量寿。『国土庄严』是说依报也是无量寿,树木、花草都是无量寿,永远没有生灭、变易,没有这个现象,这是非常的特殊,十方世界诸佛刹土里面见不到的。所以,无量寿是净宗的第一德。末后一句也是归无量寿,『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』,三种庄严就是前面所说的。『入一法句』,一法句是什么?一法句就是无量寿佛,佛的名号。我们今天念佛,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,结归在名号上。
【探玄记曰,庄严有二义。】
这是《华严经》注解上所说的,《探玄记》是贤首大师做的,这是解释庄严的意义。
【一是具德义,二交饰义。】
『饰』是装饰,『交』是交互,就是无量的色彩交配著庄严这个场所,这个意思我们很容易懂。第一个意思『具德』,比较上难懂。为什么它具足这个德能?具是具足,具足万德万能。因为西方世界依报、正报都是从自性里面开发的,所以显示出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。不但是正报,佛菩萨依报当中,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六尘说法,说法就是具德。我们这个世界六尘有交饰的庄严,但是没有具德的庄严。
【阿弥陀经曰,其佛国土,成就如是功德庄严。】
这一句我们在《弥陀经》每一个段落的总结,都是这个字样,称赞西方世界依报、正报种种庄严。下面说:
【探玄记云,三业无过云清净。】
这是经题上有「清净平等觉」。「无量寿庄严」是性德,是我们所求的,我们学佛,修净土,希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为的是什么?为的就是要得到无量寿庄严,为的是这个。要怎样才能够得到?也就是说要怎样才能够往生?在修行纲领上,经题上也是圆满的为我们显示出来,清净平等觉。所以我们平常念这一句佛号,诸位要晓得,念佛号是手段,佛号念的得力,佛号念的有功夫,什么叫得力?什么叫功夫?你真正得到清净平等觉,就得力了,这就是功夫。虽念佛号,没有得清净平等觉,给诸位说不能往生,往生一定要得清净平等觉,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先说什么叫清净?贤首大师给我们讲的,『三业无过』叫清净,「三业无过」的标准,《无量寿经》上的确说得很详细。经一开端,在第二品里面先把纲领说出来,而在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,就把戒相说出来,那是细说。纲领上讲的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;善护身业,不犯律仪;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」,这叫三业清净。三业清净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,圆满的清净就成佛了。我们也常常看到佛像,画的佛像,佛像后面都有圆光,画的圆光。有很多佛像在这个光的顶端有三个字,通常是用梵文写的,也有用中文翻译的。这三个字念唵、阿、吽,这是咒语,唵阿吽意思就是三业清净,唵是身业清净,阿是口业清净,吽是意业清净。所以我们就晓得三业清净到极处就成佛。
因此,我们修行要特别注意到,我们修的是什么?凡夫所以不能成就,说实在的话,不要说证果不能成就,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,心不清净。为什么心不清净?佛号没有用在功夫上,所谓说口头滑过,一天到晚数著念珠,阿弥陀佛阿弥陀佛,与起心动念、生活行为脱了节,不相干,念佛归念佛,妄想照妄想,这个东西不行。所以真正功夫得力,这一句佛号要把妄想给念掉。起心动念,无论起的是善念、是恶念都不好,都不要;恶念感三恶道,善念是三善道,总而言之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所以会念佛的人,念头一起,古人常讲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你觉悟迟了这是可怕的。念起,念头是无量劫的习气,它怎么会不起?要不起,你就成佛了,那还修什么!凡夫决定有念头,念头起不怕,要觉悟的快,净土宗觉悟的快,就是佛号提起来快。第一个念头打妄想,第二个念头就阿弥陀佛,就把妄想压下去,这叫功夫。久而久之佛号就有力量,妄念逐渐少了,这样才能够得清净。所以念佛、读经要是跟妄想分别执著脱节,那一点用都没有,那就是古人所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这是什么叫会念佛,什么叫不会念佛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入佛境界经曰,菩提者,名为平等,平等者,名为真如,乃至平等者,即是入不二法门。】
这个解释非常之好。『菩提』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。什么是觉悟?平等就觉悟了;换句话说,不平就迷了,这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我们在佛菩萨面前供这些供品、这些供物,最重要的是一杯水,香花没有都没有关系,最要紧的是一杯水。水是不是给佛菩萨喝的?不是的,表法的,水表平等、表清净,表这个意思。让我们看到这杯水,就想到我们的心要像这水一样,清净无染,平等是没有波浪,起了波浪就不平等。所以,一定要让这个心时时刻刻保持著平等,平等心就是觉心,就是菩提;平等心就是真心,此地讲『真如』。
《华严经》上跟《维摩经》上都讲到不二法门,不二就是一,平等就是一,起了波浪就落二、三,就不是一。学佛人常常保持清净平等,就是入不二法门。这桩事情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很难,尤其是现代人,几乎没有人能做得到。但是在净宗就方便太多了,净宗这个一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这就方便太多了。所谓指方立向,我们的心确实有个依靠,不是一切皆空。净宗有个依靠,有西方极乐世界、有阿弥陀佛,这就方便太多了。二六时中,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,这样就入不二法门。
【净影疏曰,无作无所有等,为平等法。】
这是小慧远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《无量寿经义疏》里面所说的。『无作』并不是什么都不做,是无有作的念头。我们凡夫是有作,是有所有。现在你看处处都讲所有权,这个所有权就是坚固的执著,这是错误的。学佛的人一定要知道,六道十法界都是梦幻泡影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这是佛把十法界的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来。十法界的现象有,相有体无,就是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。这个现象就展现在我们眼前,我们六根所接触到的,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思惟、观察,你就会发现事实跟佛所讲的完全相同。佛没有看错,确实不可得。
《金刚经》上讲得非常好,我们凡夫的执著是能得,能得的是什么?能得的是我,我是什么?现代的这些哲学家也以为「我思故我在」,我是什么?能够想像的那个就是我,能够思惟、能够想像、能够分别、能够执著的,这个就是我。这比一般人是聪明,他不认为身是我,他认为能够思惟想像、分别执著的,这个是我,比一般普通人高一等。这是什么?心,认为心是我。《金刚经》上说,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」,能执著的我没有;你所执著的这些万法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。能执著的不可得,所执著的那一边也不可得,这是把真相彻底说出来。
所以诸佛菩萨、觉悟的人,他们的心态是「无作无所有」。无作,他作不作?作!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天天讲经说法也不亦乐乎,讲了四十九年,他怎么不作?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,这就对了。我们凡夫把作跟无作看作两桩事情,不晓得作跟无作是一桩事情。看成两桩事情,你就没有办法入不二法门;如果晓得作跟无作是一桩事情,你就入不二法门,不二了!「有」跟「无所有」也是一,宗门所谓的万法归一,你就入不二法门。这是要功夫,实在讲,这要把我们的观念转过来,我们一切分别执著都落在二、三之中;换句话说,都在六道轮回,永远不能超越。哪一天晓得一切法都是不二了,不但超越六道,十法界也超越了,这是『平等法』,《无量寿经》要教给我们清净平等法,清净平等就是觉,觉就是清净平等,觉即是菩提。
【圆中钞疏曰,闻首题名字,获无量功德,钞曰,如金光明及诸大乘,多作此说。】
这个讲法,许多大乘经上都说到。『首题』就是经题,读经题,功德就无量无边。可是诸位要知道,经题的意义如果不能了解,读经题没有功德,有什么功德?只可以说比骂人好一点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决定不能错会。我有一年跟道安法师一道去访问日本,日本有许多道场实在讲他们很热闹,道场确实在形象上来讲非常庄严,法会的人众有一万多人。他们念什么?念经题,日本人喜欢念《妙法莲华经》,「南无妙法莲华经」,就念这一句,一念念一、两个小时。我就问他,什么意思?不知道。那怎么行?必须晓得意思,念的时候把自己境界转过来,那就是无量功德。
像我们这个经题所说的,「佛说」,此地没有解释经,只是一切经论古德对本经的赞叹,我们节录这些句子。经题的「佛说」,那个佛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。所以这个佛说跟一般经题上的佛说不一样,意思不相同。其他经上讲的佛说,是释迦牟尼佛说的,这个经上讲的佛说,是一切诸佛所说。说的意思也不一样,也非常殊胜。这是看到众生成佛的机会到了,无比的欢喜,把成佛的法门说出来。这个法门是大乘,大乘当中的大乘。「无量寿庄严」是所求的果德,无量寿,因为底下有庄严,所以分开来讲,无量寿是正报,庄严是讲依报;也可以合起来讲,依报、正报皆是无量寿庄严。这不是十法界的,十法界里面没有。这是我们所求的。这句话要用我们现代人术语来讲,就是究竟圆满,一丝毫欠缺都没有,达到究竟圆满。这个题目后面半句的意思是教给我怎么样修法,你才能真正证得无量寿庄严,你一定要修「清净平等觉」,在题上就讲的这么清楚、这么明白。
所以时时刻刻要想到经题的要义,时时刻刻用这个题来提醒自己,唯恐自己又迷了、又不觉了。心不清净,就不觉、就迷了。什么叫不清净?心里头有是非人我、有贪瞋痴慢,就不清净、不平等,就不觉了。这些念头起来,就赶紧用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把这个念头取而代之,这叫做念佛,这叫用功。用功一定是用这一句佛号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,这样『闻首题名字』,才能『获无量功德』。
概要我们就介绍到此地,下面就是入经文的部分,从三十一面看起。经文,我们的节录还是依照四十八品来节录,便利诸位研究《无量寿经》,方便寻找这些参考资料。第一,「序分」,「法会圣众第一」。序分有证信序跟发起序两个部分,我们这个经序分的经文很长,证信序里面有两品,发起序有一品,总共前面三品都是属於序分。
【智度论曰,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。】
在证信序的一开端所谓六种成就,这是介绍第一个小段「如是我闻」,介绍这四个字。《大智度论》上说『佛法大海』,大海是比喻佛法无尽的深广,像大海一样。什么条件能入?信就能入。所以大经大论里头都说,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,信是入道之源头,功德之母;如果不信,就没有法子。你对它要能生到信心,你才欢喜去学习,你才能够明了、才能够学习、才能够契入境界。所以第一个是信。
【蕅益大师曰,依实相理,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无非,曰是。】
这是解释「如是」两个字,一切经的开端,都是用「如是我闻」起头,如是这两个字含义就非常深。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你要说这一切法他讲了个什么东西?实在讲就是讲一个如是,所以把如是摆在前面。如是有没有讲完?没讲完,永远讲不完的。「如」是讲的理,「是」是讲的事,宇宙人生的事无量无边,事一定有理,事无量无边,理是无量无边。理如其事,事如其理,所以叫如是。千经万论不过说个如是而已,所以这两个字含义非常之深。此地讲『依实相理』,这是讲我们念佛法门,在理论上说也不例外。
实相就是事实的真相,事实真相这个理,谁懂?我们地球上的人类,有历史也不过四、五千年而已。这四、五千年当中,中国外国,古今圣哲,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依旧在摸索。真相究竟是什么,没有人能说清楚。何况从时间上讲,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,从空间上讲,尽虚空遍法界,不止这个地球,不止我们这个太阳系,乃至於银河系,不止,这里面的事实真相谁知道?唯有佛清楚。佛怎么知道的?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得很好,他并没有什么特殊了不起的能力,不是的。他说这种智慧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的,《华严经》上说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个德相是能力,智慧、能力跟佛平等的,没有差别的。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你的智慧、能力为什么不能现前?因为你有妄想,因为你有执著,所以把你的智慧德能障碍住了,佛法里叫业障。业障是什么?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这业障。假如你把这个障碍去掉,你的本能就恢复了,智慧、德能不是外面求来的,只要把这两种障碍打掉就行了。佛法用的功夫是什么?禅定,跟一般世间人不一样,世间人要求学,广学多闻。广学多闻能达到吗?给诸位说决定达不到。要开智慧,一定要修清净心、平等心,觉就是智慧现前,清净、平等是定。心里面没有污染,就是清净;心不动摇,就是平等。
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教菩萨,也是这个意思,说的话不一样,仔细想想意思没有两样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教菩萨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不取於相就没有污染,不著相,就清净,如如不动就平等,还是清净平等觉!话无论你怎么说法,意思没有两样,这才知道修清净平等的重要。要想心地清净,绝不能够著相,唯有不著相,才能达到清净心;唯有在一切法里头,如如不动,你的心才平等。然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明白了,你亲证的境界,这不是学来的。
净宗法门念佛往生不退成佛,也是依据这个理论,这我们才能够相信,它有理论的依据,不是随便说的。所以『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无非』,「无非」就不错,决定不错,这叫是,这是解释「如是」两个字。在一切经教里面,一切法门里面,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,为什么?它依实相理是究竟圆满的实相理。其余的经论虽然依实相理,它是依据一部分,不是圆满的;唯独净宗,这是究竟圆满,所以它的成就不可思议。
【观经疏云。】
《观经疏》是善导大师的注解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的注解。他说:
【无我则无闻,无闻则化道绝,为传化不绝,假名说我。】
这是解释「我闻」两个字,如是我闻。佛法讲无我,有我麻烦就来了,有我就有六道轮回。那好,无我,无我就无闻,无闻,佛法就没有了。由此可知,无我是理上无我,心上无我,事上有我。刚才讲了,有我跟无我是一,就入不二法门,你要把它分开来就错了。分开来,有理没有事,理就落空;如果有事没有理,这个事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。理跟事分不开,理跟事是一不是二,所以决定不能把意思错会。这是从相上讲的,要无我那就无闻,无闻,『化道』就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,也就断绝了,这个门道就断绝了,就没有了。
为了弘法利生,利益众生,『传化不绝』,「传」是佛法代代承传,「化」是教化众生,所以确实是无我,也说我。佛在经上,我说的,都说个我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我跟无我如何能统一?在我们看这两个是完全矛盾的,怎么能统一?诸佛菩萨,这是我们要学的,真的没有我,不但无我,也无法。他应化在世间,与我们大众相处,凡夫认为身是我,所以佛菩萨也说身是我。为什么说我?你们说我,我要不说我的话,咱们没有法子沟通,不好谈话,不好传授佛法给你。随著众生说我,他自己有没有执著这个我的观念?决定没有。我跟无我是一不是二,他入了不二法门;我们凡夫执著身是我,所以在二法之外,没有办法入不二。
这是什么?凡夫说这是一本书,佛菩萨说也是一本书。凡夫执著这是一本书,佛菩萨没有执著,佛菩萨:你们叫它做书,我也叫它做书。是随顺众生之说而说,他自己有没有这个分别执著?决定没有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没有说一句话,没有说一个字,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。言语、文字是你们执著的,佛心里头没有言语文字,叫无说而说,说而无说。如果我们会了,我们也是听而无听,无听而听,你立刻就成佛,快得很,你就入不二法门。我们今天听经不行,就是坚固的妄想分别执著,怎么样也打不掉。不但妄想执著除不掉,妄想执著随著学佛还更再增加,糟糕不糟糕!这个佛菩萨看到就流眼泪。佛菩萨说法是希望你妄想分别执著淡一点,那总算有了进步,断不了也难怪,能断一点就算是好了。现在不但不能断,不但不能少,是天天增加,增加什么?增加一肚皮的佛法,这糟糕不糟糕!这就错了,错在这个地方,这是我们学佛不会学。我闻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深。
【疏钞曰。】
《疏钞》是莲池大师做的,
【或说者得陀罗尼,一刹那顷,一字之中,说一切法门。】
这是说讲经的人、讲经的人得『陀罗尼』,陀罗尼是梵语,音译的,它的意思叫总持。我们佛门里面还有不少寺庙用这两个字做名字的,总持寺,用这个做寺庙名称的都很多。总持的意思就是「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」,要用现代的话来讲,就是把大的纲领他掌握到了。像一棵树一样,一棵树的总持法门是什么?根,根本掌握到,所有一切枝枝叶叶全在你掌握之中,一个也漏不掉,这个方法叫做总持法门。如果得到总持法门,那的确是容易了,『一刹那顷』是指时间之短暂,几分钟、几秒钟当中,甚至一个字当中,就把所有一切法门统统说尽了。这有可能吗?实在这些事情都在我们面前。
隋唐时代,古大德们曾经探讨佛法,寻求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哪一个经是总持法门,能够代表全部佛法的?大家公认《华严经》。《华严经》是佛法的根本法轮,一切经是《华严》的枝叶、《华严》的眷属,《华严》是根本。《华严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做个比较,《无量寿经》又是根本的根本。最后,《华严》的圆满、《华严》的究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《无量寿经》就是极乐世界。所以,《无量寿经》是《华严》的归宿,根本的根本。《无量寿经》我们现在这个本子有四十八品,这四十八品里面,哪一品是根本?第六品,第六品是四十八愿。世尊为我们介绍《无量寿经》,从头到尾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四十八愿,可以说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而已。所以第六品是根本。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,哪一条是根本?这古人讲过了,第十八愿。十八愿说的是什么?十念必生,十念归结来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。『一刹那顷,一字之中,说一切法门』,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。
所以,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注解,解释《阿弥陀经》的,《无量寿经》是四十八愿的注解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是《华严经》的注解。诸位你仔细去想想,你才晓得什么叫陀罗尼,你得到了没有?我们现在陀罗尼是天天挂在口上,挂在口上,没吞下去,利益没有得到,你说可惜不可惜?真正得到这一句阿弥陀佛,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通达了。为什么?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觉,这是《无量寿经》世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的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句。
【或听者得净耳根,於一刹那,闻一字时,於余一切悉无障碍。】
这是会听。会听经的人不是耳听,耳听是最糟糕的,耳听,没进去。耳识听,那就比较上好一点。实在讲,我们一般凡夫很用心的听,用什么心?用的是第六识,用这个心,用的是分别心、执著心、妄想心;用这个心来听经,把佛经都变成了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我们干的事情。会听经的人不用心意识,不用第六意识,不用第七识,不用第八识。怎么叫不用?我们先要了解心的作用是什么?第六意识是分别,第七识是执著,第八识是落印象。不用心意识,你听经的时候不分别,没有分别心;不用第七识,没有执著心,不打妄想;不用第八识,不落印象。只要离开心意识,你用的是什么心?真心,真心闻法是一闻千悟,大彻大悟,这叫会听。所以古人讲,会听经的人,神听。在此地讲的『得净耳根』,一刹那间,闻一字一句,他就悟了。一悟一切悟,所有的障碍都破掉了,这个障碍所讲的是烦恼障、所知障,确实能断尽。凡是闻法而不能断的,毛病都是出在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东西是我们无量劫来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,我们还要继续去用它就坏了。佛在经论里头,时时刻刻提醒我们,我们还是当作耳边风,还没有唤醒我们的注意。这样下去,我们这一生当中在佛法里面也是修一点痴福,结个法缘而已,不能成就。
佛在经上常讲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,得人身闻佛法,真的是无量劫来稀有的因缘,岂不可惜?这桩事情是自己的事情,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,诸佛菩萨再慈悲,也没法子帮忙。一定要自己觉悟,要自己认真把妄想分别执著,在生活当中、在工作当中,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,要逐渐把它淡化,我们学佛才没有白学。这一句里面,它的意思实在就是讲用清净心闻法才有悟处。
【或说者时少,听者时多,或说者时多,听者时少。】
这是讲时间,时间的长短没有一定,这些事就在我们现在讲堂里面就能体会到。有些人感到讲经一个半钟点,时间好长,有些人感到这个时间好短。无论是讲的人、是说的人,讲的人也是如此,初学讲经,在台上一个半钟点度日如年,觉得时间好长好长,怎么时间还没到?预备的也好辛苦,在讲台上感觉到时间很长。什么原因?所搜集的资料,所写的讲稿都是别人的,这个地方抄一点,那个地方搜集一点,所以觉得时间很长;如果像诸佛菩萨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他就觉得时间很短。听经人也一样,真正听懂了,生欢喜心,感觉到时间很短;没听懂,怎么想也不对,罗哩罗嗦的,愈想时间就愈长。这个现象就在眼前。
【或说者神力延促随宜,听者根器利钝不一。】
这两句就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,诸佛菩萨、罗汉们讲经,他们是修行证果之人,那不一样。他以他的神力来加持,使听经的人感受不相同。根性利的,悟入的深,根性钝的,悟入的浅,根性虽然不同,各个都得利益。这是有修有证的人才能做到。
【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,年岁短长,成佛久近,各各不同故。】
这些都是事实。在我们这个世间如是,他方世界、极乐世界亦如是。在我们这个世间,我们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,现在大陆开放了,大概佛教徒很少不到普陀山的。一般到大陆去,一定到普陀山去看看观音菩萨。普陀山有个梵音洞,菩萨常常在洞中现身,但是也不是每个人去都看见,可是很多人看见,这是事实。每个人所看的观音菩萨像,看完之后大家来说说,都不一样,各人的根性、机缘不相同。我是在一九八三年,还是在一九八四年的时候在香港讲经,圣一法师来看我。他告诉我,他到普陀山梵音洞口去拜观音菩萨,那个时候大陆刚刚开放,观光客还没有进入的时候,他们去的早。有三位法师,另外有几位干部陪同他们,他们在梵音洞门口在那里拜观音菩萨。圣一法师告诉我,他们拜了半个小时,菩萨出现了,时间很长,到最后因为是干部催著他们要离开,不得已才离开。离开的时候,那个相还没有消失。他们离开之后,三位法师互相的说,你们看到的相怎么样?结果三个人看到的都不相同。圣一法师看到的观世音菩萨相是金身的,带毗卢帽,见到是这样的相,金身的。另外一位法师见的,不是金身的,现的是菩萨相,也很庄严;还有一位法师见到的是比丘相,是个出家人的相。三个人见的相不一样,衣服颜色都不一样。就在这里可以证明,三乘凡圣所见的佛身,见佛的报身、见佛的化身不一样,真的是相随心转。
你的心真诚、清净、恭敬,这三个人程度不一样,佛菩萨现的相就不一样。诸位要晓得,佛菩萨没有心,相随心转,真诚、清净、恭敬,相就好。你心差一点,减一分,所现的相也就减一分。这是我们看到最显著的,而不甚显著的,是我们自己平常心太粗了,天天在一起没发觉。我们每天在周边接触的这些人物,如果细心去观察,相也不一样。不是他的相貌变了,我们心在变相貌,境随心转,相随心转。所以,你的心要细的话,你就可以看出来相没有一定的相,千变万化,这是说明无常,万法无常,千变万化。而且各人所见不相同。
这里说『年岁短长,成佛久近』,都是论示现的。如果讲佛的法身,没有,法身没有年岁,也没有成佛不成佛。报身有始无终,应化身才有年岁短长,成佛久近,都不一定,没有一定的说法,但是感受是各人都不尽相同。
【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,说听事毕,便名一时也。】
《疏钞》这一段为我们讲的,就是经文当中的「一时」,如是我闻,一时,这段解释一时。一时,前面在理事说那么多,说明一时不是个一定的讲法,不是固定的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此地,就是本经,本经里面说法,『止取佛及弟子』,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这部经这个时候,『师资机感相遇之顷』。佛说《阿弥陀经》因缘很特别,不像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是阿难启请的,《阿弥陀经》是佛自己说的,无问自说。无问自说也要有条件,佛观察大众,过去生中所种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。这个成熟就是说他在现前了生死出三界,成佛的机缘到了,这真正是稀有。这个机缘成熟,佛一定要跟大家讲成佛修行的方法。所以这个法门,不是叫你证阿罗汉果、不是叫你证菩萨果位,这个法门是叫你立刻成佛。
众生机缘成熟,虽然没有人问,佛也很慈悲,主动的说出来,这叫「师资机感相遇」,师是老师,资是学生。『说听事毕』,讲《弥陀经》,从开头一直到终了,这一部讲圆满,这叫一时,这个意思好懂,这是从事上讲的。如果初学讲经,讲一时,前面这些都可以不必讲,只讲后头这一句,只讲「师资机感相遇,说听事毕,便名一时」,这个大家很容易懂。前面这些要讲一定要讲得清楚,但是要看什么场合,常常听经的没有问题,初听经的,讲这些愈讲他愈迷惑,那就是找麻烦了。所以初学讲经,初听经的地方,这个不能讲的,不契机,契理不契机。初学讲经是愈简单愈好。
【佛地论云,说听究竟,总言一时。】
这个讲法也简单、明了。《佛地论》是古印度亲光菩萨所造的,他这本东西是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来的。翻译之后,证明道安法师序、正、流通三分正确,所以以后大家尊为弥天高判,就是《佛地论》证明的。《佛地论》上也有三分这个意思。
【智度论曰,佛涅盘后,阿闍世王,以人民转少故,舍王舍大城,其边更作小城。】
这一段,第六、第七、第八、第九、第十,这一段都是讲「王舍城」,都是介绍讲经的处所。这里面所说的都是一些传说,讲经的人不能不知道,我们自己修学的人也应当要晓得。可是给人家介绍,这些最好都把它省略掉,避免麻烦。这个东西要讲也实在是不容易,必须要考古,要实地到印度去看看,还得要了解古代的历史,你才能搞得清楚。否则的话,总是麻烦,文献不足,即使有这些参考资料,都不尽详细。所以这些事情我们必须要知道。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二十八页,倒数第五行,从第四段看起:
【涅盘经云,所言大者,名之为常,又云,所言大者,其性广博,犹如虚空。】
这是解释经题这个「大」字,经题是「佛说大乘」,这是《涅盘经》上解释「大」的意思。前面一句这个大的意思是『常』的意思,恒久、恒常,永久的意思。后面一句是从空间上讲的,『广博,犹如虚空』。前面这一句从时间上讲的,这也是说「大」的意思。
【甄解云,极乐净土三种庄严(佛庄严,菩萨庄严,国土庄严),一切归寿命,又云,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,入一法句,无量寿故。】
这段是解释经题的「无量寿庄严」,解释这两句。『三种庄严』我们在《往生论》里面读过,在《无量寿经》与《观无量寿经》上也读过。这三种庄严超过一切诸佛刹土,总归结到无量寿,『一切归寿命』;换句话说,庄严的意思就非常明显。佛是无量寿,菩萨也无量寿,诸位必须要记住,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都是菩萨,西方世界没有二乘,也没有人天,全是菩萨,所以各个都是无量寿。『国土庄严』是说依报也是无量寿,树木、花草都是无量寿,永远没有生灭、变易,没有这个现象,这是非常的特殊,十方世界诸佛刹土里面见不到的。所以,无量寿是净宗的第一德。末后一句也是归无量寿,『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』,三种庄严就是前面所说的。『入一法句』,一法句是什么?一法句就是无量寿佛,佛的名号。我们今天念佛,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,结归在名号上。
【探玄记曰,庄严有二义。】
这是《华严经》注解上所说的,《探玄记》是贤首大师做的,这是解释庄严的意义。
【一是具德义,二交饰义。】
『饰』是装饰,『交』是交互,就是无量的色彩交配著庄严这个场所,这个意思我们很容易懂。第一个意思『具德』,比较上难懂。为什么它具足这个德能?具是具足,具足万德万能。因为西方世界依报、正报都是从自性里面开发的,所以显示出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。不但是正报,佛菩萨依报当中,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六尘说法,说法就是具德。我们这个世界六尘有交饰的庄严,但是没有具德的庄严。
【阿弥陀经曰,其佛国土,成就如是功德庄严。】
这一句我们在《弥陀经》每一个段落的总结,都是这个字样,称赞西方世界依报、正报种种庄严。下面说:
【探玄记云,三业无过云清净。】
这是经题上有「清净平等觉」。「无量寿庄严」是性德,是我们所求的,我们学佛,修净土,希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为的是什么?为的就是要得到无量寿庄严,为的是这个。要怎样才能够得到?也就是说要怎样才能够往生?在修行纲领上,经题上也是圆满的为我们显示出来,清净平等觉。所以我们平常念这一句佛号,诸位要晓得,念佛号是手段,佛号念的得力,佛号念的有功夫,什么叫得力?什么叫功夫?你真正得到清净平等觉,就得力了,这就是功夫。虽念佛号,没有得清净平等觉,给诸位说不能往生,往生一定要得清净平等觉,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先说什么叫清净?贤首大师给我们讲的,『三业无过』叫清净,「三业无过」的标准,《无量寿经》上的确说得很详细。经一开端,在第二品里面先把纲领说出来,而在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,就把戒相说出来,那是细说。纲领上讲的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;善护身业,不犯律仪;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」,这叫三业清净。三业清净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,圆满的清净就成佛了。我们也常常看到佛像,画的佛像,佛像后面都有圆光,画的圆光。有很多佛像在这个光的顶端有三个字,通常是用梵文写的,也有用中文翻译的。这三个字念唵、阿、吽,这是咒语,唵阿吽意思就是三业清净,唵是身业清净,阿是口业清净,吽是意业清净。所以我们就晓得三业清净到极处就成佛。
因此,我们修行要特别注意到,我们修的是什么?凡夫所以不能成就,说实在的话,不要说证果不能成就,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,心不清净。为什么心不清净?佛号没有用在功夫上,所谓说口头滑过,一天到晚数著念珠,阿弥陀佛阿弥陀佛,与起心动念、生活行为脱了节,不相干,念佛归念佛,妄想照妄想,这个东西不行。所以真正功夫得力,这一句佛号要把妄想给念掉。起心动念,无论起的是善念、是恶念都不好,都不要;恶念感三恶道,善念是三善道,总而言之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所以会念佛的人,念头一起,古人常讲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你觉悟迟了这是可怕的。念起,念头是无量劫的习气,它怎么会不起?要不起,你就成佛了,那还修什么!凡夫决定有念头,念头起不怕,要觉悟的快,净土宗觉悟的快,就是佛号提起来快。第一个念头打妄想,第二个念头就阿弥陀佛,就把妄想压下去,这叫功夫。久而久之佛号就有力量,妄念逐渐少了,这样才能够得清净。所以念佛、读经要是跟妄想分别执著脱节,那一点用都没有,那就是古人所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这是什么叫会念佛,什么叫不会念佛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入佛境界经曰,菩提者,名为平等,平等者,名为真如,乃至平等者,即是入不二法门。】
这个解释非常之好。『菩提』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。什么是觉悟?平等就觉悟了;换句话说,不平就迷了,这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我们在佛菩萨面前供这些供品、这些供物,最重要的是一杯水,香花没有都没有关系,最要紧的是一杯水。水是不是给佛菩萨喝的?不是的,表法的,水表平等、表清净,表这个意思。让我们看到这杯水,就想到我们的心要像这水一样,清净无染,平等是没有波浪,起了波浪就不平等。所以,一定要让这个心时时刻刻保持著平等,平等心就是觉心,就是菩提;平等心就是真心,此地讲『真如』。
《华严经》上跟《维摩经》上都讲到不二法门,不二就是一,平等就是一,起了波浪就落二、三,就不是一。学佛人常常保持清净平等,就是入不二法门。这桩事情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很难,尤其是现代人,几乎没有人能做得到。但是在净宗就方便太多了,净宗这个一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这就方便太多了。所谓指方立向,我们的心确实有个依靠,不是一切皆空。净宗有个依靠,有西方极乐世界、有阿弥陀佛,这就方便太多了。二六时中,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,这样就入不二法门。
【净影疏曰,无作无所有等,为平等法。】
这是小慧远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《无量寿经义疏》里面所说的。『无作』并不是什么都不做,是无有作的念头。我们凡夫是有作,是有所有。现在你看处处都讲所有权,这个所有权就是坚固的执著,这是错误的。学佛的人一定要知道,六道十法界都是梦幻泡影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这是佛把十法界的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来。十法界的现象有,相有体无,就是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。这个现象就展现在我们眼前,我们六根所接触到的,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思惟、观察,你就会发现事实跟佛所讲的完全相同。佛没有看错,确实不可得。
《金刚经》上讲得非常好,我们凡夫的执著是能得,能得的是什么?能得的是我,我是什么?现代的这些哲学家也以为「我思故我在」,我是什么?能够想像的那个就是我,能够思惟、能够想像、能够分别、能够执著的,这个就是我。这比一般人是聪明,他不认为身是我,他认为能够思惟想像、分别执著的,这个是我,比一般普通人高一等。这是什么?心,认为心是我。《金刚经》上说,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」,能执著的我没有;你所执著的这些万法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。能执著的不可得,所执著的那一边也不可得,这是把真相彻底说出来。
所以诸佛菩萨、觉悟的人,他们的心态是「无作无所有」。无作,他作不作?作!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天天讲经说法也不亦乐乎,讲了四十九年,他怎么不作?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,这就对了。我们凡夫把作跟无作看作两桩事情,不晓得作跟无作是一桩事情。看成两桩事情,你就没有办法入不二法门;如果晓得作跟无作是一桩事情,你就入不二法门,不二了!「有」跟「无所有」也是一,宗门所谓的万法归一,你就入不二法门。这是要功夫,实在讲,这要把我们的观念转过来,我们一切分别执著都落在二、三之中;换句话说,都在六道轮回,永远不能超越。哪一天晓得一切法都是不二了,不但超越六道,十法界也超越了,这是『平等法』,《无量寿经》要教给我们清净平等法,清净平等就是觉,觉就是清净平等,觉即是菩提。
【圆中钞疏曰,闻首题名字,获无量功德,钞曰,如金光明及诸大乘,多作此说。】
这个讲法,许多大乘经上都说到。『首题』就是经题,读经题,功德就无量无边。可是诸位要知道,经题的意义如果不能了解,读经题没有功德,有什么功德?只可以说比骂人好一点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决定不能错会。我有一年跟道安法师一道去访问日本,日本有许多道场实在讲他们很热闹,道场确实在形象上来讲非常庄严,法会的人众有一万多人。他们念什么?念经题,日本人喜欢念《妙法莲华经》,「南无妙法莲华经」,就念这一句,一念念一、两个小时。我就问他,什么意思?不知道。那怎么行?必须晓得意思,念的时候把自己境界转过来,那就是无量功德。
像我们这个经题所说的,「佛说」,此地没有解释经,只是一切经论古德对本经的赞叹,我们节录这些句子。经题的「佛说」,那个佛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。所以这个佛说跟一般经题上的佛说不一样,意思不相同。其他经上讲的佛说,是释迦牟尼佛说的,这个经上讲的佛说,是一切诸佛所说。说的意思也不一样,也非常殊胜。这是看到众生成佛的机会到了,无比的欢喜,把成佛的法门说出来。这个法门是大乘,大乘当中的大乘。「无量寿庄严」是所求的果德,无量寿,因为底下有庄严,所以分开来讲,无量寿是正报,庄严是讲依报;也可以合起来讲,依报、正报皆是无量寿庄严。这不是十法界的,十法界里面没有。这是我们所求的。这句话要用我们现代人术语来讲,就是究竟圆满,一丝毫欠缺都没有,达到究竟圆满。这个题目后面半句的意思是教给我怎么样修法,你才能真正证得无量寿庄严,你一定要修「清净平等觉」,在题上就讲的这么清楚、这么明白。
所以时时刻刻要想到经题的要义,时时刻刻用这个题来提醒自己,唯恐自己又迷了、又不觉了。心不清净,就不觉、就迷了。什么叫不清净?心里头有是非人我、有贪瞋痴慢,就不清净、不平等,就不觉了。这些念头起来,就赶紧用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把这个念头取而代之,这叫做念佛,这叫用功。用功一定是用这一句佛号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,这样『闻首题名字』,才能『获无量功德』。
概要我们就介绍到此地,下面就是入经文的部分,从三十一面看起。经文,我们的节录还是依照四十八品来节录,便利诸位研究《无量寿经》,方便寻找这些参考资料。第一,「序分」,「法会圣众第一」。序分有证信序跟发起序两个部分,我们这个经序分的经文很长,证信序里面有两品,发起序有一品,总共前面三品都是属於序分。
【智度论曰,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。】
在证信序的一开端所谓六种成就,这是介绍第一个小段「如是我闻」,介绍这四个字。《大智度论》上说『佛法大海』,大海是比喻佛法无尽的深广,像大海一样。什么条件能入?信就能入。所以大经大论里头都说,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,信是入道之源头,功德之母;如果不信,就没有法子。你对它要能生到信心,你才欢喜去学习,你才能够明了、才能够学习、才能够契入境界。所以第一个是信。
【蕅益大师曰,依实相理,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无非,曰是。】
这是解释「如是」两个字,一切经的开端,都是用「如是我闻」起头,如是这两个字含义就非常深。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你要说这一切法他讲了个什么东西?实在讲就是讲一个如是,所以把如是摆在前面。如是有没有讲完?没讲完,永远讲不完的。「如」是讲的理,「是」是讲的事,宇宙人生的事无量无边,事一定有理,事无量无边,理是无量无边。理如其事,事如其理,所以叫如是。千经万论不过说个如是而已,所以这两个字含义非常之深。此地讲『依实相理』,这是讲我们念佛法门,在理论上说也不例外。
实相就是事实的真相,事实真相这个理,谁懂?我们地球上的人类,有历史也不过四、五千年而已。这四、五千年当中,中国外国,古今圣哲,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依旧在摸索。真相究竟是什么,没有人能说清楚。何况从时间上讲,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,从空间上讲,尽虚空遍法界,不止这个地球,不止我们这个太阳系,乃至於银河系,不止,这里面的事实真相谁知道?唯有佛清楚。佛怎么知道的?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得很好,他并没有什么特殊了不起的能力,不是的。他说这种智慧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的,《华严经》上说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个德相是能力,智慧、能力跟佛平等的,没有差别的。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你的智慧、能力为什么不能现前?因为你有妄想,因为你有执著,所以把你的智慧德能障碍住了,佛法里叫业障。业障是什么?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这业障。假如你把这个障碍去掉,你的本能就恢复了,智慧、德能不是外面求来的,只要把这两种障碍打掉就行了。佛法用的功夫是什么?禅定,跟一般世间人不一样,世间人要求学,广学多闻。广学多闻能达到吗?给诸位说决定达不到。要开智慧,一定要修清净心、平等心,觉就是智慧现前,清净、平等是定。心里面没有污染,就是清净;心不动摇,就是平等。
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教菩萨,也是这个意思,说的话不一样,仔细想想意思没有两样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教菩萨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不取於相就没有污染,不著相,就清净,如如不动就平等,还是清净平等觉!话无论你怎么说法,意思没有两样,这才知道修清净平等的重要。要想心地清净,绝不能够著相,唯有不著相,才能达到清净心;唯有在一切法里头,如如不动,你的心才平等。然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明白了,你亲证的境界,这不是学来的。
净宗法门念佛往生不退成佛,也是依据这个理论,这我们才能够相信,它有理论的依据,不是随便说的。所以『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无非』,「无非」就不错,决定不错,这叫是,这是解释「如是」两个字。在一切经教里面,一切法门里面,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,为什么?它依实相理是究竟圆满的实相理。其余的经论虽然依实相理,它是依据一部分,不是圆满的;唯独净宗,这是究竟圆满,所以它的成就不可思议。
【观经疏云。】
《观经疏》是善导大师的注解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的注解。他说:
【无我则无闻,无闻则化道绝,为传化不绝,假名说我。】
这是解释「我闻」两个字,如是我闻。佛法讲无我,有我麻烦就来了,有我就有六道轮回。那好,无我,无我就无闻,无闻,佛法就没有了。由此可知,无我是理上无我,心上无我,事上有我。刚才讲了,有我跟无我是一,就入不二法门,你要把它分开来就错了。分开来,有理没有事,理就落空;如果有事没有理,这个事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。理跟事分不开,理跟事是一不是二,所以决定不能把意思错会。这是从相上讲的,要无我那就无闻,无闻,『化道』就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,也就断绝了,这个门道就断绝了,就没有了。
为了弘法利生,利益众生,『传化不绝』,「传」是佛法代代承传,「化」是教化众生,所以确实是无我,也说我。佛在经上,我说的,都说个我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我跟无我如何能统一?在我们看这两个是完全矛盾的,怎么能统一?诸佛菩萨,这是我们要学的,真的没有我,不但无我,也无法。他应化在世间,与我们大众相处,凡夫认为身是我,所以佛菩萨也说身是我。为什么说我?你们说我,我要不说我的话,咱们没有法子沟通,不好谈话,不好传授佛法给你。随著众生说我,他自己有没有执著这个我的观念?决定没有。我跟无我是一不是二,他入了不二法门;我们凡夫执著身是我,所以在二法之外,没有办法入不二。
这是什么?凡夫说这是一本书,佛菩萨说也是一本书。凡夫执著这是一本书,佛菩萨没有执著,佛菩萨:你们叫它做书,我也叫它做书。是随顺众生之说而说,他自己有没有这个分别执著?决定没有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没有说一句话,没有说一个字,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。言语、文字是你们执著的,佛心里头没有言语文字,叫无说而说,说而无说。如果我们会了,我们也是听而无听,无听而听,你立刻就成佛,快得很,你就入不二法门。我们今天听经不行,就是坚固的妄想分别执著,怎么样也打不掉。不但妄想执著除不掉,妄想执著随著学佛还更再增加,糟糕不糟糕!这个佛菩萨看到就流眼泪。佛菩萨说法是希望你妄想分别执著淡一点,那总算有了进步,断不了也难怪,能断一点就算是好了。现在不但不能断,不但不能少,是天天增加,增加什么?增加一肚皮的佛法,这糟糕不糟糕!这就错了,错在这个地方,这是我们学佛不会学。我闻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深。
【疏钞曰。】
《疏钞》是莲池大师做的,
【或说者得陀罗尼,一刹那顷,一字之中,说一切法门。】
这是说讲经的人、讲经的人得『陀罗尼』,陀罗尼是梵语,音译的,它的意思叫总持。我们佛门里面还有不少寺庙用这两个字做名字的,总持寺,用这个做寺庙名称的都很多。总持的意思就是「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」,要用现代的话来讲,就是把大的纲领他掌握到了。像一棵树一样,一棵树的总持法门是什么?根,根本掌握到,所有一切枝枝叶叶全在你掌握之中,一个也漏不掉,这个方法叫做总持法门。如果得到总持法门,那的确是容易了,『一刹那顷』是指时间之短暂,几分钟、几秒钟当中,甚至一个字当中,就把所有一切法门统统说尽了。这有可能吗?实在这些事情都在我们面前。
隋唐时代,古大德们曾经探讨佛法,寻求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哪一个经是总持法门,能够代表全部佛法的?大家公认《华严经》。《华严经》是佛法的根本法轮,一切经是《华严》的枝叶、《华严》的眷属,《华严》是根本。《华严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做个比较,《无量寿经》又是根本的根本。最后,《华严》的圆满、《华严》的究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《无量寿经》就是极乐世界。所以,《无量寿经》是《华严》的归宿,根本的根本。《无量寿经》我们现在这个本子有四十八品,这四十八品里面,哪一品是根本?第六品,第六品是四十八愿。世尊为我们介绍《无量寿经》,从头到尾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四十八愿,可以说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而已。所以第六品是根本。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,哪一条是根本?这古人讲过了,第十八愿。十八愿说的是什么?十念必生,十念归结来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。『一刹那顷,一字之中,说一切法门』,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。
所以,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注解,解释《阿弥陀经》的,《无量寿经》是四十八愿的注解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是《华严经》的注解。诸位你仔细去想想,你才晓得什么叫陀罗尼,你得到了没有?我们现在陀罗尼是天天挂在口上,挂在口上,没吞下去,利益没有得到,你说可惜不可惜?真正得到这一句阿弥陀佛,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通达了。为什么?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觉,这是《无量寿经》世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的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句。
【或听者得净耳根,於一刹那,闻一字时,於余一切悉无障碍。】
这是会听。会听经的人不是耳听,耳听是最糟糕的,耳听,没进去。耳识听,那就比较上好一点。实在讲,我们一般凡夫很用心的听,用什么心?用的是第六识,用这个心,用的是分别心、执著心、妄想心;用这个心来听经,把佛经都变成了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我们干的事情。会听经的人不用心意识,不用第六意识,不用第七识,不用第八识。怎么叫不用?我们先要了解心的作用是什么?第六意识是分别,第七识是执著,第八识是落印象。不用心意识,你听经的时候不分别,没有分别心;不用第七识,没有执著心,不打妄想;不用第八识,不落印象。只要离开心意识,你用的是什么心?真心,真心闻法是一闻千悟,大彻大悟,这叫会听。所以古人讲,会听经的人,神听。在此地讲的『得净耳根』,一刹那间,闻一字一句,他就悟了。一悟一切悟,所有的障碍都破掉了,这个障碍所讲的是烦恼障、所知障,确实能断尽。凡是闻法而不能断的,毛病都是出在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东西是我们无量劫来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,我们还要继续去用它就坏了。佛在经论里头,时时刻刻提醒我们,我们还是当作耳边风,还没有唤醒我们的注意。这样下去,我们这一生当中在佛法里面也是修一点痴福,结个法缘而已,不能成就。
佛在经上常讲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,得人身闻佛法,真的是无量劫来稀有的因缘,岂不可惜?这桩事情是自己的事情,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,诸佛菩萨再慈悲,也没法子帮忙。一定要自己觉悟,要自己认真把妄想分别执著,在生活当中、在工作当中,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,要逐渐把它淡化,我们学佛才没有白学。这一句里面,它的意思实在就是讲用清净心闻法才有悟处。
【或说者时少,听者时多,或说者时多,听者时少。】
这是讲时间,时间的长短没有一定,这些事就在我们现在讲堂里面就能体会到。有些人感到讲经一个半钟点,时间好长,有些人感到这个时间好短。无论是讲的人、是说的人,讲的人也是如此,初学讲经,在台上一个半钟点度日如年,觉得时间好长好长,怎么时间还没到?预备的也好辛苦,在讲台上感觉到时间很长。什么原因?所搜集的资料,所写的讲稿都是别人的,这个地方抄一点,那个地方搜集一点,所以觉得时间很长;如果像诸佛菩萨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他就觉得时间很短。听经人也一样,真正听懂了,生欢喜心,感觉到时间很短;没听懂,怎么想也不对,罗哩罗嗦的,愈想时间就愈长。这个现象就在眼前。
【或说者神力延促随宜,听者根器利钝不一。】
这两句就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,诸佛菩萨、罗汉们讲经,他们是修行证果之人,那不一样。他以他的神力来加持,使听经的人感受不相同。根性利的,悟入的深,根性钝的,悟入的浅,根性虽然不同,各个都得利益。这是有修有证的人才能做到。
【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,年岁短长,成佛久近,各各不同故。】
这些都是事实。在我们这个世间如是,他方世界、极乐世界亦如是。在我们这个世间,我们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,现在大陆开放了,大概佛教徒很少不到普陀山的。一般到大陆去,一定到普陀山去看看观音菩萨。普陀山有个梵音洞,菩萨常常在洞中现身,但是也不是每个人去都看见,可是很多人看见,这是事实。每个人所看的观音菩萨像,看完之后大家来说说,都不一样,各人的根性、机缘不相同。我是在一九八三年,还是在一九八四年的时候在香港讲经,圣一法师来看我。他告诉我,他到普陀山梵音洞口去拜观音菩萨,那个时候大陆刚刚开放,观光客还没有进入的时候,他们去的早。有三位法师,另外有几位干部陪同他们,他们在梵音洞门口在那里拜观音菩萨。圣一法师告诉我,他们拜了半个小时,菩萨出现了,时间很长,到最后因为是干部催著他们要离开,不得已才离开。离开的时候,那个相还没有消失。他们离开之后,三位法师互相的说,你们看到的相怎么样?结果三个人看到的都不相同。圣一法师看到的观世音菩萨相是金身的,带毗卢帽,见到是这样的相,金身的。另外一位法师见的,不是金身的,现的是菩萨相,也很庄严;还有一位法师见到的是比丘相,是个出家人的相。三个人见的相不一样,衣服颜色都不一样。就在这里可以证明,三乘凡圣所见的佛身,见佛的报身、见佛的化身不一样,真的是相随心转。
你的心真诚、清净、恭敬,这三个人程度不一样,佛菩萨现的相就不一样。诸位要晓得,佛菩萨没有心,相随心转,真诚、清净、恭敬,相就好。你心差一点,减一分,所现的相也就减一分。这是我们看到最显著的,而不甚显著的,是我们自己平常心太粗了,天天在一起没发觉。我们每天在周边接触的这些人物,如果细心去观察,相也不一样。不是他的相貌变了,我们心在变相貌,境随心转,相随心转。所以,你的心要细的话,你就可以看出来相没有一定的相,千变万化,这是说明无常,万法无常,千变万化。而且各人所见不相同。
这里说『年岁短长,成佛久近』,都是论示现的。如果讲佛的法身,没有,法身没有年岁,也没有成佛不成佛。报身有始无终,应化身才有年岁短长,成佛久近,都不一定,没有一定的说法,但是感受是各人都不尽相同。
【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,说听事毕,便名一时也。】
《疏钞》这一段为我们讲的,就是经文当中的「一时」,如是我闻,一时,这段解释一时。一时,前面在理事说那么多,说明一时不是个一定的讲法,不是固定的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此地,就是本经,本经里面说法,『止取佛及弟子』,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这部经这个时候,『师资机感相遇之顷』。佛说《阿弥陀经》因缘很特别,不像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是阿难启请的,《阿弥陀经》是佛自己说的,无问自说。无问自说也要有条件,佛观察大众,过去生中所种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。这个成熟就是说他在现前了生死出三界,成佛的机缘到了,这真正是稀有。这个机缘成熟,佛一定要跟大家讲成佛修行的方法。所以这个法门,不是叫你证阿罗汉果、不是叫你证菩萨果位,这个法门是叫你立刻成佛。
众生机缘成熟,虽然没有人问,佛也很慈悲,主动的说出来,这叫「师资机感相遇」,师是老师,资是学生。『说听事毕』,讲《弥陀经》,从开头一直到终了,这一部讲圆满,这叫一时,这个意思好懂,这是从事上讲的。如果初学讲经,讲一时,前面这些都可以不必讲,只讲后头这一句,只讲「师资机感相遇,说听事毕,便名一时」,这个大家很容易懂。前面这些要讲一定要讲得清楚,但是要看什么场合,常常听经的没有问题,初听经的,讲这些愈讲他愈迷惑,那就是找麻烦了。所以初学讲经,初听经的地方,这个不能讲的,不契机,契理不契机。初学讲经是愈简单愈好。
【佛地论云,说听究竟,总言一时。】
这个讲法也简单、明了。《佛地论》是古印度亲光菩萨所造的,他这本东西是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来的。翻译之后,证明道安法师序、正、流通三分正确,所以以后大家尊为弥天高判,就是《佛地论》证明的。《佛地论》上也有三分这个意思。
【智度论曰,佛涅盘后,阿闍世王,以人民转少故,舍王舍大城,其边更作小城。】
这一段,第六、第七、第八、第九、第十,这一段都是讲「王舍城」,都是介绍讲经的处所。这里面所说的都是一些传说,讲经的人不能不知道,我们自己修学的人也应当要晓得。可是给人家介绍,这些最好都把它省略掉,避免麻烦。这个东西要讲也实在是不容易,必须要考古,要实地到印度去看看,还得要了解古代的历史,你才能搞得清楚。否则的话,总是麻烦,文献不足,即使有这些参考资料,都不尽详细。所以这些事情我们必须要知道。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