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二十一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21
请掀开经本,第二十五页,从第三段看起:
【沈善登居士报恩论曰,其所以不同之故,略考诸经,约有三端。】
这是古来大德他们综合《无量寿经》五种原译本,看出内容不同之处,推想世尊当年在世是多次的宣讲。沈居士在《报恩论》里面也是这个说法。第一个是:
【译手巧拙不同。】
这是讲翻译的人,有些本子翻得很好,有些本子的经文我们读起来就感到格格不入,有这个现象。所以现在流通的原译本,大概是以曹魏康僧铠的本子最普遍;也就是五种原译本里面,这个本子文字比较上通畅,我们读起来还能够生欢喜心。可是里面还是有少数的句子,我们读起来也感觉得有一点别扭。因此,彭际清居士就用康本再做一次删节、重校,做了个节校本,后面我们会介绍到。这是翻译的不一样。在整个佛法里面来说,小乘《阿含经》翻得不如大乘。第二个是:
【梵本传写不同。】
这是讲底本,底本是梵文传到中国来的。古时候经本都是手抄本,手抄本无论在中国、在外国,字抄错了、漏了行的,总是很难免。即使在现代,我们一本书拿去校对,校对六、七次,里面难免还会有几个错字、错误的地方,这是个很不容易的工作。所以过去抄写、传写错误也是在所不免,我们中国古书里头也常常有这种情形。第三:
【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。】
这是在五种原译本里面看出来的,决定是多次宣说,否则的话不可能有太大的出入。
【本师三百余会说法,既多指归净土,则自然屡说不一说。】
『屡』是屡次的说,多次宣说,不是一次说的,是多次宣说的。
【而亦随时随机,开通大意,依义不依语,显然可知。】
世尊每一次宣说,对象不一样,听众不一样,因此他的讲法也就会有不相同,以后结集出来的本子,里面内容就不一样。最明显的就是愿文,我们现在讲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是因为大家多半读康僧铠的本子,这个译本,康译的本子是四十八愿。最早的本子是汉朝时候的,汉朝这个译本就是《清净平等觉经》,里面的愿文是二十四愿,这最早的本子是二十四愿,最后的本子是宋朝译的,三十六愿。所以说这么大的差别,译经的人无论什么样的人,他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别,所以判断梵文的原本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本子,才会有这样的差别。
【日甄解云,以审诸译。】
『审』是审查,审查各种不同的译本。《甄解》这是唐朝时候日本法师的注解,可以代表那个时候已经对《无量寿经》的译本,有了许多的讲法。
【是梵本广多,致使传译文义,存没详略不同耳。】
他这个说法是梵本,就是原本,不止一种,所以翻译出来的文义,里面就有很大的差别。不像其他的经典,譬如说《金刚经》有六种译本,现在《大藏经》上都有的,可是六种译本诸位仔细去读,总是大同小异,确实原本是一个。六个人翻译的,就是六种不同的本子,文字虽然不一样,意思一定是相同的。而不像《无量寿经》,里头的义理就差别很大,不像是一个本子。
【日本日溪师云,异译文句,与今经稍差异者不少。】
『今经』他就是指康僧铠的本子,康本可以说是自古以来流通就很广,他译的文笔好。
【思夫,多异本,传者不一,故致斯异,亦或非一时说,例如般若诸经,以此经如来本怀,处处异说,致此多本,盖此大悲之极处也。】
日溪师这几句话说得也非常的中肯,说得很好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?『思夫』就是我们想想,这是推想的,应该是这么一种情形。『多异本』,原本不是一个本子,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不是一个本子,『传者不一』。在印度,《无量寿经》的本子就很多,在中国,《无量寿经》是有十二次的翻译,而在印度人传写的可能会更多,甚至於还不止这三种译本,这都很难讲,所以才有这样的差别。底下,法师说了,『亦或非一时说』,或者就是佛不是一时说的,那就是多时说此经。他举出『例如般若诸经』,般若诸经,《大般若经》不是一时说的,它有十六会,《华严经》也不是一时说的,七处九会。像这些重要的大经,往往佛不是一次说了就完了。
『以此经如来本怀』,这个的确,佛度众生了生死脱三界成佛道,这部经确实是第一经,第一法门。正如善导大师所说,「诸佛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」,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,都是以这个为第一法门。除非众生机缘没有成熟,这才说其他经论、说其他法门;如果是机缘成熟,不会再说第二部。直接叫一切众生平等成佛,非常稀有、奇特的法门,这才是如来度众生的本怀。『处处异说,致此多本』,他这个讲法我们在经典里面也发现了,譬如说唐朝翻译的《大宝积经》,《大宝积》是个系列,像《大般若》、像《华严》一样,像是个大单元,大单元里面分很多小单元。《大宝积经》里有「无量寿会」,也介绍了西方净土,这是个很好的证据,证明佛在世是多次宣讲,不是一次讲完以后就没有再讲,证明他多次宣讲。这是『大悲之极』。
【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。】
这是王龙舒居士所说的。龙舒居士为《无量寿经》最早做会集本,会集本是他开端的。这个人在佛教史上是很有成就的,是为后世四众缁素景仰的一位大德。他考取了进士,在那个时候这是世间最高的学位,中了进士之后他没有作官,他学佛了,在佛法上有成就。所以我们想,以他的地位、以他的学问、以他的财富,当年他在世搜集《无量寿经》,《大宝积经无量寿会》这一分他还没有看到。所以他的会集本,只有四种原译本的会集本,缺少《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》,缺少这一本。这一本里面也有些重要的意思,这个经文是前面四种本子里头没有的,所以他的本子就不完整,还是有欠缺。他的会集本虽然有瑕疵,但是还是值得流通,后人还收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这就是肯定他的成就。他的本子单行本在台湾流通也很普遍,这个本子叫《大阿弥陀经》,就是龙舒居士的会集本。其中有说:
【其大略虽同,然其中甚有差互。】
互相差异的地方还是有很多。
【又其文或失於太繁,而使人厌观。】
这就是原译本里面的译文,有些地方是太麻烦、繁琐,叫人看到厌烦。
【或失於太严,而丧其本真。】
造句严肃、谨严,反而把意思不能够表达出来,拘束於文辞。
【或其文适中,而其意则失之。】
有的时候文字还可以,但是意思不能够周圆。这是龙舒居士批评其他的原译本,原译本他看过四个本子。
【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,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,紊而无序,郁而不章,余深惜之。】
这是龙舒居士读四种原译本他的感慨,因此他发心做会集本。会集本做出来当然比原译本好,所以他的本子出来之后,读《无量寿经》的,不少都是用他的本子。即使莲池大师注《弥陀经疏钞》,《疏钞》里面引用《无量寿经》的经文,几乎一半以上都采取王龙舒的会集本。由此可知,他这个本子的确是被祖师大德们所肯定。我们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疏钞云,王氏所会。】
这就是王龙舒的会集本。
【较之五译,简易明显,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。】
这是莲池大师对龙舒居士会集本的批评,他的批评还算不错。他这个会集本,比五种原译本『简易明显』,简易是讲文字,明显是讲义理,无论在文字、在义理上都比原译本好。『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』,这是对许多修学净土的人、弘扬净土的人,给他们很大的帮助。但是批评的人不能没有,总是很多的。
【但其不由梵本,唯酌华文,未顺译法。】
所以它不能叫做译本,不可以说它做译本,只可以说是会本。
【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,即无议矣。】
那后人就不会批评、不会议论了,你是根据梵文重新翻译的。龙舒居士不是根据梵文,而是把五种原译本里头,还缺少一种,实际上他是四种原译本的华文,就是中文的译本,在文字上重新加以斟酌来组合,这样编成的。换句话说,是重新来校正、来编排,做了这个工作。原译本里面不同的地方保留下来,重复的地方删掉,就是做校正的工作,然后再分门别类,就是分品、分类重新编排,成为一个新的《无量寿经》的本子,他做的是这个工作。
【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。】
所以他的本子叫校正本,《无量寿经》校正本,他没有说译。
【又其中去取旧文,亦有未尽。】
这是批评他的取舍不当,取舍不够精细。有应该要取的,他漏掉了,有不应该取的,他里头也有几句罗嗦的东西,这是后人对他的批评。
【如三辈往生。】
这个是很重要的经文。
【魏译。】
魏译是康僧铠的本子。
【皆曰发菩提心。】
三辈往生,上辈、中辈、下辈都是讲的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这在康僧铠的本子上都有。而且这个非常的重要,这是我们修行的关键。
【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。】
他只取了中辈,上辈跟下辈他都略掉了,后人读到这段经文就怀疑了。为什么上辈往生没有菩提心?下辈往生也说不发?这就叫人怀疑。
【下曰不发,上竟不言,则高下失次。】
这的确是很大的毛病,后人对他的指处,他的确是没有办法辩驳的,这就是说取舍不当。
【且文中多善根,全在发菩提心,而三辈不同,同一发心,正往生要旨,乃反略之,故云未尽。】
这就是不应该省略的他省略了。我们现在看夏莲居的会集本,王居士本子里头所有的缺失,他都把它改正过来,所以这个本子是很完美的一个本子。
【无量寿经起信论曰。】
这是彭际清居士做的,这部书分量也不大,在台湾最近也有单行本流通。他对於龙舒居士这个本子也有批评。
【王氏本较为畅达,近世通行。】
彭居士是清朝初年时间人,他是乾隆时候的人。我们读这个话就知道了,明末清初,《无量寿经》在世面上流通,龙舒这个本子很盛行。盛行有它的道理,就是比原译本的文字通顺,正是《疏钞》里面所讲的「简易明显」,所以读他本子的人很多。
【然有可议者。】
『议』是批评,有可以批评的地方。
【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,广明菩萨行愿,为令行者发起大心,积集德本,究竟成佛,乃是此经开章要领,而王氏删之。】
这是有很长一大段的经文,在魏本里头有,汉译的也有,我们都曾经看过的。这是不能删掉的,他把它删掉了。
【至往生上下二辈,一删去发菩提心,一云不发。】
这就是上辈,他菩提心没有提,删掉没有提;下辈往生的,他说不发,这个关系太大了。
【胎生一节,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。】
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生边地的原因,这绝不能够删,他把这一段删掉了。
【前则乖成佛之正因,后则失往生之正智。】
这都是梅光羲居士在夏老会集本序文里头所说的,取舍不当。
【他如叙次愿文,后先舛错,皆当校正。】
『叙次愿文』是讲四十八愿,这里面也有不妥当之处。愿文这一段是全经的中心,我们看梅老序文里头所说的,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一章,就是会集四十八愿,初稿用了三个月的时间,这一段经文,而且是三个人共同搞的。夏莲居跟他的老师慧明老和尚、梅光羲居士三个人,用了三个月的时间,才把第六品的经文定下来,你才晓得不容易,不是简单的事情。因为这一品是整个净土的中心,我们仔细观察全经,可以说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了那么多,都是解释四十八愿。全经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四十八愿,无非是四十八愿详细说明而已,所以这是全经的中心。这一段龙舒居士做得不够精细,这是彭居士认为应当要校正的,所以他就发了个心做个《无量寿经》节校本。他的节校本只取一种原译本,康僧铠的本子,其他四种没有取,这也是彭居士这个本子美中不足。他的节校本确实比康译要通畅的多了,读起来很顺口,义理也保存的非常圆满。但是其余四种本子里头有很多经文,康本里头没有的,这个他没有能收进去,使他这个本子不完整。
末后这一段,是梅光羲居士对於现在我们采取夏老的会集本,他对於这个本子的赞叹。
【梅光羲云,於净宗要旨,穷深极微,发前人未发之蕴。】
这是梅老对於夏老的赞叹。他们两个人在当时中国佛教界里面声望很高,一般人称为南梅北夏,你就晓得他们的地位多高。梅光羲居士是江西南昌人,所以称为南梅,北夏就是夏莲居,北方夏莲居,夏莲居是山东人,当时佛教界称南梅北夏。他们两位都是追随慧明老和尚的,慧明老和尚在当代也是通宗通教的一位大德,可说是通家,禅、教、密他都修,而且都修得很好,都有功夫,非常之难得。这两位居士都是拜明老为师,明老有个小册子,《慧明法师开示录》,在台湾也很流通,很容易看到。梅老在晚年,他又拜夏老做师父,这个事情是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的,他说梅老对夏老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但是拜他为师,我们还没有听说过,这是晚年之事,他对夏老的尊敬。
『於净宗要旨,穷深极微。』夏老也是个通家,他参过禅,也学过密,他也通教,真的都是大通家。而且感应、瑞相非常之多,他老人家是不许任何人在外面宣传的,所以这些事情很少人知道。我前些年在迈阿密讲经,那个时候悟尘给我做翻译,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,叫曾宪炜居士,现在住在妙境法师那个地方。听众里面有几位外国人,这些外国人,尘师告诉我他们都有神通的。悟尘很喜欢神通,所以他跟他们也学密,很喜欢问这些事情,问神通、感应这些事情。他邀我到迈阿密去弘法,我就答应他。我还没有到迈阿密之前,大概前一个星期的样子,他们跟这些外国人很熟悉,我把黄念祖老居士的《无量寿经》注解的本子先寄去,寄了几本过去,前面有夏莲居老居士一张照片。他就把这本书,书外国人看不懂,夏老居士这张照片就让这些外国人看。外国人一看这个照片就肃然起敬,就告诉悟尘师,他说这个人身体是透明的。他听了也莫名其妙,照片上怎么会看到身体透明的?他说这个人是个再来人,他不是普通人,然后告诉他,他说这个人现在已经不在世,他当年在世的时候也并不很出名。所讲的统统都讲对了。这是尘师以后告诉我的,他说这些外国人的确是有一点能力,告诉我这桩事情。所以夏老全身透明。这个全身透明,实在说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。我们一般人身体为什么不透明?人家看都是肮肮脏脏、黑漆漆的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;妄想分别执著要是断掉了,身体的确是透明的。他怎么能在照片上看到?这个很奇怪,很不可思议。这是说明这个老人家不是一个普通人。
我在北京遇到黄念祖老居士的时候,向他请教,希望对夏老多了解一点。他也说了一些,但是有很多事情他说现在还不能宣布、还不能说,等以后有机会再说。以后他也往生了,可能知道这些事情的人很少了。他们对於夏老的事情秘而不宣,怕的是什么?妖言惑众,说出这些感应,妖言惑众,为了避免这些事情。但是夏老的遗言,在当年他们是不能够理解,现在他们完全明白了。夏莲居老居士往生的时候曾经说,他的会集本将来会从海外传到中国。他们那些人莫名其妙,这个本子本来就在中国,怎么会从海外传到中国?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是将来他的会集本会传到全世界。我到北京之后,他们把这个话来跟我说,他说夏老的话现在完全兑现了,我们才真正了解,确实是在海外发扬光大,再传到中国。的确,这个本子现在我们弘扬到全世界,都是在他遗言之中。
『发前人未发之蕴』,蕴是含藏的、蕴藏的,里面有许多的精义、精华,过去的这些大德们没能说出来,夏莲居居士说出来、发明出来了;还不是说出来,就是在文字上没发现。他把它重新整理、重新校对、重新编排,列出四十八品的纲目,依照纲目的性质,将经文重新组合、编排,编成一个完整的本子。
【又云,精当明确,凿然有据,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,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。】
这是对夏老会集的严谨,他所会集『精当』,精是精华、精要,当是妥当。无论在取舍、校正、编排确实他做到「精当明确」,确是正确,一点没有错误,明是明白,经的义理,我们读的经文都能够明了,这四个字非常的难得。而且每个字、每一句都有根据,不是自己随便写的,都是在原译之中;换句话说,没有改动原译本里头的任何一个字。他这样做法,就是因为王龙舒的本子里头有改动经文,用他自己的意思来写的,不是原文的经文,魏默深的本子也犯这个毛病,这是印光大师极力不赞成的地方。因为你不是翻译,你要是翻译可以用你自己的意思来写,你现在是节校,是做节会的工作,你是一个字都不可以违背原文,一定要用原文,不可以随便更动一个字。古人这个态度是正确的,假如随便更动文字,我看这个好像不太妥当,我再改两个,你看那个不妥当,你也改两个,千百年之后,这个经本就改成不成样子,就不能读了。所以古人明明看到或者是传写、抄写有错误的,都不改,而只在旁边做注解,这个字可能是什么字的错误,原文决定不更动它,错也让它错下去,不更动它。这是负责任,对历史负责任,对后人负责任,希望将这个本子原原本本的传下去。印光大师对王本跟魏默深的本子,批评最严厉的就是改动经文的文字,这是老法师非常不赞成,怕留的有后遗症。
夏老这个本子,字字句句都是用的原文,这个过失他没有。『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,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』,「本经」是原译本,可见得字字句句都是用的五种原译的文字。
【有美皆备,无谛不收。】
这两句是赞叹,赞叹这个会集本实在是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,取舍精当,会校明确。『有美皆备』,找不出它的缺点。『无谛不收』,谛是谛实、真实,世尊在多次宣讲里面的真实的义理,他这个会集本里头统统都收集了、都采取到了。
【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。】
今天我们讲《无量寿经》,这个本子就是最好的一个本子。他的本子出来虽然这么好,梅光羲老居士写了那么长的序文来为我们介绍,可是不相信净土的人、排斥净土的人、存著有成见的人,依旧是毁谤,依旧是不能接受。所以,本子虽然会集出来,初版是在大陆印的、流通的,印的分量也很少,始终在大陆上没能流通。只是当年梅光羲居士在电台里曾经讲过一遍,在电台广播讲过一遍,还有慈舟老法师曾经在济南用这个本子讲过一遍,他编的有科判,以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在大陆上弘扬这部经。这部经随著律航法师,律航法师是在台湾出家的,他没出家之前,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,曾经亲近过夏莲居老居士,听夏老居士讲过这部经。不晓得有没有听完全,就不知道了。这个经本子是他带到台湾来的,带来之后就送给李炳南老居士,李老居士就交给瑞成书局翻印,台湾才有这部经流通,流通量也很稀少。李老在一九五0年在台中法华寺讲过一遍,那个时候听众好像只有三十几个人,听众人数不多。现在住在旧金山的甘老太太,是当时的听众之一,大概在美国恐怕就剩她一个,一九五0年第一次讲《无量寿经》,她在那里听。她告诉我,她听不懂,现在还有这么一个人。
这个本子在台湾,一直到最近这十年才大量流通出来,也是因为台湾一些老法师对这个本子批评,说是居士会集的,不是法师会集的。居士会集的,居士总是比法师要矮一截,不能叫法师们佩服,所以这些老法师批评障碍,於是这个本子就不能流通。现在这些老法师们都往生了,没人批评,我们才大量流通出来。所以佛法实在不容易,我们今天能够遇到这个本子,能够深入研究、探讨、依教奉行,真正是梅老序文末后引用的彭际清的话,「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」,的确是不错,机缘非常的殊胜。
我们看最后的这一章,第九「总释名题」。
【佛地论云,是薄伽梵最清净觉,极於法界,尽於虚空,穷未来际。】
这一段引用《佛地论》上的话,赞叹世尊。『薄伽梵』是梵语的音译,我们现在一般翻做世尊。梵语这个意思含很多的意思,通常我们在佛学字典去查这个名词,里面含著有六个意思。因此这叫「含多义不翻」,因为不能用一个意思说圆满,所以就保持它的音译,然后再加以注解。佛『最清净觉』,我们知道《无量寿经》上,阿弥陀佛还有个别号,叫清净平等觉,我们在经上见到的。所以,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。此地我们看到「最清净觉」,虽然它没有平等,诸位要知道,清净一定就平等,平等一定就清净,这里头是连带的。『极於法界,尽於虚空,穷未来际』,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?说的是法身如来。我们要问阿弥陀佛在哪里?阿弥陀佛无处不在,阿弥陀佛无时不在,我们见不到他,他见到我们。他要见不到我们,他怎么会知道我们起心动念?这是我们在大小乘里头常常念到的,十方恒沙世界无量众生起心动念,佛都知道。我们一切的动作佛见到,我们的说话佛听到,起心动念佛都知道,他要不尽虚空遍法界,他怎么会知道?实在说,这个意思也就是经上常讲的真如本性,也是讲的真心理体。佛如是,生也如是,佛是这样的,我们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。
所以,我们要冷静去体察,我们动一个念,这一个念也很快速的就达到了虚空法界,就传播到虚空法界。怎么传播?念头就是波,现在人讲脑波,就像无线电电波一样,电波传的速度不快,速度很慢,一秒钟三十万公里,很慢。我们心里头念头的波,比电不知道快多少倍!诸位想想看,用无线电,要是我们此地发电波到西方极乐世界,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,一个国土算一个银河系吧,十万个银河系。无线电波从银河系的这一端到那一端要五年的时间,你说这个速度多慢?佛在经上讲,我们这里一动念头,极乐世界那个地方马上就到了,才晓得脑波、心念的波速度太快了,起心动念,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都知道。你说我们想暪人,暪谁?暪那些愚痴的凡人,他不知道,诸佛菩萨,一个都暪不住。
再看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人,不得了!《无量寿经》上讲,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的,他们的天眼洞彻,天眼、天耳没有障碍了,他心遍知。所以,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一品烦恼没有断,他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,几乎六根的能力完全恢复,天眼洞视,天耳彻听。到达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要想看看地球上的人,地球上,我们在这边住的时间很短,十方诸佛刹土我们都曾经去住过。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能力恢复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的生活状况,全都明了。哪个地方有缘就到哪个地方去度众生,都恢复了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,佛如是,众生亦如是,这是我们法身。
诸佛菩萨的法身,他显出来,所以证得法身。我们有法身而不显,被遮盖了,这个东西有障碍,被障碍了。什么东西障碍?烦恼障碍了,所知障碍了,凡夫有二障,我们的清净法身不能现前。清净法身现前,所有的智慧德能统统显现。所以,智慧德能不是从外面求的,不是求得的,也不是修得的,是本来具足的。我们修什么东西?就是把烦恼、所知去掉而已,就修这个东西,把障碍去掉而已。自性里头智慧德能不是修得的,本来具足的。第二段里面,《十二门论》里头说的。
【十二门论云,摩诃衍者,於二乘为上,故名大乘。】
『摩诃衍』是梵语音译的,中国的意思就是大乘,摩诃是大,衍就是乘的意思。『於二乘为上』,二乘是声闻、缘觉,比声闻、缘觉高明太多了,所以叫它做大乘。声闻、缘觉在去障碍这方面,他只去粗显的烦恼与所知,细微的烦恼障、所知障他不晓得。不晓得他怎么能把它断掉?一定要知道才会断,他不知道,他只断粗重的烦恼,只能出六道轮回,不能出十法界。必须把微细的烦恼、所知再断掉,就超越十法界。所以,我们的关卡是两个,六道是第一个,六道外面还有十法界,出了十法界才到一真法界。在一真法界里面,的确烦恼、所知统统断尽,确实断尽了,但是一真法界里头还有四十一品无明,前面跟诸位讲过,那是属於习气,习气要慢慢去断,才能够圆满菩提。这是世尊在一切经论上所说的。
可是在净土法门里头就很特别,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,真难信。夏莲居居士会集这个经本之后,他提了三首偈,这三首偈也印在经本的前面,序文的后面。其中说,这个法门是「难信真难信,亿万人中一二知」,他说这个话不过分,实在难信。你想想看习气那么样深重,分四十一个阶段来断,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习气的障碍也没有了?这怎么能叫人相信?实在讲,我们凡夫是糊里糊涂信的,没加以思考。一思考问题就来了,没有想它,佛这么讲我们就信了,糊里糊涂信的;你想的话,愈想问题愈多。所以教下的人很难信,他经论读的太多,读的太多,他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,除非是释迦牟尼佛故意这样讲,引诱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已,到西方极乐世界,大概恐怕还是要断见思烦恼、断尘沙烦恼、再断无明,恐怕还是要搞这一套,这个才合理,才讲的通。可是经上不是这么说的。经上讲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,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讲得多详细、多透彻。圆是圆满,圆满证三不退那是什么地位?等觉菩萨地位。所以,确实古德讲这个法门是「大乘的大乘,了义之了义」,才有这样的赞叹。
【佛大人乘是乘。】
佛是『大人乘是乘』。
【故名为大。】
这是赞叹,菩萨就是大乘,佛是大人乘。所以『是乘故名为大』,的确是大乘当中的大乘。这是《十二门论》里头解释摩诃衍的意思。
【又能灭除众生大苦,与大利益事,故名为大。】
众生最大的苦是生死轮回,生死轮回最苦。最大的利益就是了生死、脱轮回,这才是最大的利益,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了。所以这也是大乘的意思。确实大乘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了生死脱轮回。
【又观世音,得大势,文殊师利,弥勒菩萨等诸大士之所乘,故名为大。】
这是举例子来说,观世音菩萨,圆教的等觉菩萨。『得大势』就是大势至菩萨,这都是等觉菩萨,西方极乐世界的。文殊师利菩萨是华藏世界的,弥勒菩萨是我们这个世界的,娑婆世界的后补佛。这些『大士之所乘』,「乘」的意思是修学,这个法门、这个经典是他们所修学的,他们所依赖的,所以称之为大,大菩萨们所修学的。
【又以此乘,能尽一切诸法边底,故名为大。】
这句话说的非常之好、非常难得。哪个法门『能尽一切诸法边底』?如果讲到究竟圆满,确实是《无量寿经》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如果后面要没有导归极乐,它就不能「尽一切诸法边底」,到后面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那才达到究竟圆满。所以古大德以为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皆是《无量寿经》的引导,《无量寿经》才是最后的归结处,这真的叫大中之大。
【又如般若经中,佛自说摩诃衍无量无边。】
这是在《般若经》上佛常说的,大乘,大乘的教义无量无边,为什么?大乘是自性圆满的流露。所以不是用数量能够说得出的,也不是凡夫、二乘思惟想像能够达到的,所以说它不可思议。
【以是因缘故名为大。】
这一句是总结,上面讲这么多的意思,所以称它做大,大乘之意。底下这一段:
【宝积经曰,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,彼乘名为大乘。】
这一句也是解释大乘的意思,经题里面「佛说大乘」,解释大乘的意思。『诸佛如来』这一句是指的十方三世,十方三世诸佛如来『正真正觉所行之道』,这个道就叫做大乘。这个意思非常的深广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为我们做了个总结,要问诸佛如来「正真正觉所行之道」是什么?如果我们说这是大乘,大乘是什么?《金刚经》上结归到两句、一偈,就是经的末后的结论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两句、一偈是般若的总归结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个修法?佛教我们两句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这是佛教给我们具体修行的方法,这就是「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」。落实在我们念佛人身上,给诸位说,那就很踏实的,「应无所住」就是万缘放下,心里头要干干净净,不要有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,统统放下;「而生其心」,生什么心?生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的心,一向专念,叫你生这个心,不能生别的心,生别的心就错了,生念佛之心。
经上告诉我们,发菩提心很重要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才能往生。诸位要知道,放下万缘就是发菩提心,菩提是彻底觉悟,觉悟的人才肯放下。为什么放下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虚妄的东西当然要放下,所以放下万缘就是菩提心。一心专念,就是生心,生心无住,无住生心。这是「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」,所以这是大乘法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二十五页,从第三段看起:
【沈善登居士报恩论曰,其所以不同之故,略考诸经,约有三端。】
这是古来大德他们综合《无量寿经》五种原译本,看出内容不同之处,推想世尊当年在世是多次的宣讲。沈居士在《报恩论》里面也是这个说法。第一个是:
【译手巧拙不同。】
这是讲翻译的人,有些本子翻得很好,有些本子的经文我们读起来就感到格格不入,有这个现象。所以现在流通的原译本,大概是以曹魏康僧铠的本子最普遍;也就是五种原译本里面,这个本子文字比较上通畅,我们读起来还能够生欢喜心。可是里面还是有少数的句子,我们读起来也感觉得有一点别扭。因此,彭际清居士就用康本再做一次删节、重校,做了个节校本,后面我们会介绍到。这是翻译的不一样。在整个佛法里面来说,小乘《阿含经》翻得不如大乘。第二个是:
【梵本传写不同。】
这是讲底本,底本是梵文传到中国来的。古时候经本都是手抄本,手抄本无论在中国、在外国,字抄错了、漏了行的,总是很难免。即使在现代,我们一本书拿去校对,校对六、七次,里面难免还会有几个错字、错误的地方,这是个很不容易的工作。所以过去抄写、传写错误也是在所不免,我们中国古书里头也常常有这种情形。第三:
【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。】
这是在五种原译本里面看出来的,决定是多次宣说,否则的话不可能有太大的出入。
【本师三百余会说法,既多指归净土,则自然屡说不一说。】
『屡』是屡次的说,多次宣说,不是一次说的,是多次宣说的。
【而亦随时随机,开通大意,依义不依语,显然可知。】
世尊每一次宣说,对象不一样,听众不一样,因此他的讲法也就会有不相同,以后结集出来的本子,里面内容就不一样。最明显的就是愿文,我们现在讲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是因为大家多半读康僧铠的本子,这个译本,康译的本子是四十八愿。最早的本子是汉朝时候的,汉朝这个译本就是《清净平等觉经》,里面的愿文是二十四愿,这最早的本子是二十四愿,最后的本子是宋朝译的,三十六愿。所以说这么大的差别,译经的人无论什么样的人,他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别,所以判断梵文的原本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本子,才会有这样的差别。
【日甄解云,以审诸译。】
『审』是审查,审查各种不同的译本。《甄解》这是唐朝时候日本法师的注解,可以代表那个时候已经对《无量寿经》的译本,有了许多的讲法。
【是梵本广多,致使传译文义,存没详略不同耳。】
他这个说法是梵本,就是原本,不止一种,所以翻译出来的文义,里面就有很大的差别。不像其他的经典,譬如说《金刚经》有六种译本,现在《大藏经》上都有的,可是六种译本诸位仔细去读,总是大同小异,确实原本是一个。六个人翻译的,就是六种不同的本子,文字虽然不一样,意思一定是相同的。而不像《无量寿经》,里头的义理就差别很大,不像是一个本子。
【日本日溪师云,异译文句,与今经稍差异者不少。】
『今经』他就是指康僧铠的本子,康本可以说是自古以来流通就很广,他译的文笔好。
【思夫,多异本,传者不一,故致斯异,亦或非一时说,例如般若诸经,以此经如来本怀,处处异说,致此多本,盖此大悲之极处也。】
日溪师这几句话说得也非常的中肯,说得很好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?『思夫』就是我们想想,这是推想的,应该是这么一种情形。『多异本』,原本不是一个本子,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不是一个本子,『传者不一』。在印度,《无量寿经》的本子就很多,在中国,《无量寿经》是有十二次的翻译,而在印度人传写的可能会更多,甚至於还不止这三种译本,这都很难讲,所以才有这样的差别。底下,法师说了,『亦或非一时说』,或者就是佛不是一时说的,那就是多时说此经。他举出『例如般若诸经』,般若诸经,《大般若经》不是一时说的,它有十六会,《华严经》也不是一时说的,七处九会。像这些重要的大经,往往佛不是一次说了就完了。
『以此经如来本怀』,这个的确,佛度众生了生死脱三界成佛道,这部经确实是第一经,第一法门。正如善导大师所说,「诸佛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」,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,都是以这个为第一法门。除非众生机缘没有成熟,这才说其他经论、说其他法门;如果是机缘成熟,不会再说第二部。直接叫一切众生平等成佛,非常稀有、奇特的法门,这才是如来度众生的本怀。『处处异说,致此多本』,他这个讲法我们在经典里面也发现了,譬如说唐朝翻译的《大宝积经》,《大宝积》是个系列,像《大般若》、像《华严》一样,像是个大单元,大单元里面分很多小单元。《大宝积经》里有「无量寿会」,也介绍了西方净土,这是个很好的证据,证明佛在世是多次宣讲,不是一次讲完以后就没有再讲,证明他多次宣讲。这是『大悲之极』。
【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。】
这是王龙舒居士所说的。龙舒居士为《无量寿经》最早做会集本,会集本是他开端的。这个人在佛教史上是很有成就的,是为后世四众缁素景仰的一位大德。他考取了进士,在那个时候这是世间最高的学位,中了进士之后他没有作官,他学佛了,在佛法上有成就。所以我们想,以他的地位、以他的学问、以他的财富,当年他在世搜集《无量寿经》,《大宝积经无量寿会》这一分他还没有看到。所以他的会集本,只有四种原译本的会集本,缺少《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》,缺少这一本。这一本里面也有些重要的意思,这个经文是前面四种本子里头没有的,所以他的本子就不完整,还是有欠缺。他的会集本虽然有瑕疵,但是还是值得流通,后人还收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这就是肯定他的成就。他的本子单行本在台湾流通也很普遍,这个本子叫《大阿弥陀经》,就是龙舒居士的会集本。其中有说:
【其大略虽同,然其中甚有差互。】
互相差异的地方还是有很多。
【又其文或失於太繁,而使人厌观。】
这就是原译本里面的译文,有些地方是太麻烦、繁琐,叫人看到厌烦。
【或失於太严,而丧其本真。】
造句严肃、谨严,反而把意思不能够表达出来,拘束於文辞。
【或其文适中,而其意则失之。】
有的时候文字还可以,但是意思不能够周圆。这是龙舒居士批评其他的原译本,原译本他看过四个本子。
【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,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,紊而无序,郁而不章,余深惜之。】
这是龙舒居士读四种原译本他的感慨,因此他发心做会集本。会集本做出来当然比原译本好,所以他的本子出来之后,读《无量寿经》的,不少都是用他的本子。即使莲池大师注《弥陀经疏钞》,《疏钞》里面引用《无量寿经》的经文,几乎一半以上都采取王龙舒的会集本。由此可知,他这个本子的确是被祖师大德们所肯定。我们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疏钞云,王氏所会。】
这就是王龙舒的会集本。
【较之五译,简易明显,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。】
这是莲池大师对龙舒居士会集本的批评,他的批评还算不错。他这个会集本,比五种原译本『简易明显』,简易是讲文字,明显是讲义理,无论在文字、在义理上都比原译本好。『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』,这是对许多修学净土的人、弘扬净土的人,给他们很大的帮助。但是批评的人不能没有,总是很多的。
【但其不由梵本,唯酌华文,未顺译法。】
所以它不能叫做译本,不可以说它做译本,只可以说是会本。
【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,即无议矣。】
那后人就不会批评、不会议论了,你是根据梵文重新翻译的。龙舒居士不是根据梵文,而是把五种原译本里头,还缺少一种,实际上他是四种原译本的华文,就是中文的译本,在文字上重新加以斟酌来组合,这样编成的。换句话说,是重新来校正、来编排,做了这个工作。原译本里面不同的地方保留下来,重复的地方删掉,就是做校正的工作,然后再分门别类,就是分品、分类重新编排,成为一个新的《无量寿经》的本子,他做的是这个工作。
【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。】
所以他的本子叫校正本,《无量寿经》校正本,他没有说译。
【又其中去取旧文,亦有未尽。】
这是批评他的取舍不当,取舍不够精细。有应该要取的,他漏掉了,有不应该取的,他里头也有几句罗嗦的东西,这是后人对他的批评。
【如三辈往生。】
这个是很重要的经文。
【魏译。】
魏译是康僧铠的本子。
【皆曰发菩提心。】
三辈往生,上辈、中辈、下辈都是讲的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这在康僧铠的本子上都有。而且这个非常的重要,这是我们修行的关键。
【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。】
他只取了中辈,上辈跟下辈他都略掉了,后人读到这段经文就怀疑了。为什么上辈往生没有菩提心?下辈往生也说不发?这就叫人怀疑。
【下曰不发,上竟不言,则高下失次。】
这的确是很大的毛病,后人对他的指处,他的确是没有办法辩驳的,这就是说取舍不当。
【且文中多善根,全在发菩提心,而三辈不同,同一发心,正往生要旨,乃反略之,故云未尽。】
这就是不应该省略的他省略了。我们现在看夏莲居的会集本,王居士本子里头所有的缺失,他都把它改正过来,所以这个本子是很完美的一个本子。
【无量寿经起信论曰。】
这是彭际清居士做的,这部书分量也不大,在台湾最近也有单行本流通。他对於龙舒居士这个本子也有批评。
【王氏本较为畅达,近世通行。】
彭居士是清朝初年时间人,他是乾隆时候的人。我们读这个话就知道了,明末清初,《无量寿经》在世面上流通,龙舒这个本子很盛行。盛行有它的道理,就是比原译本的文字通顺,正是《疏钞》里面所讲的「简易明显」,所以读他本子的人很多。
【然有可议者。】
『议』是批评,有可以批评的地方。
【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,广明菩萨行愿,为令行者发起大心,积集德本,究竟成佛,乃是此经开章要领,而王氏删之。】
这是有很长一大段的经文,在魏本里头有,汉译的也有,我们都曾经看过的。这是不能删掉的,他把它删掉了。
【至往生上下二辈,一删去发菩提心,一云不发。】
这就是上辈,他菩提心没有提,删掉没有提;下辈往生的,他说不发,这个关系太大了。
【胎生一节,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。】
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生边地的原因,这绝不能够删,他把这一段删掉了。
【前则乖成佛之正因,后则失往生之正智。】
这都是梅光羲居士在夏老会集本序文里头所说的,取舍不当。
【他如叙次愿文,后先舛错,皆当校正。】
『叙次愿文』是讲四十八愿,这里面也有不妥当之处。愿文这一段是全经的中心,我们看梅老序文里头所说的,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一章,就是会集四十八愿,初稿用了三个月的时间,这一段经文,而且是三个人共同搞的。夏莲居跟他的老师慧明老和尚、梅光羲居士三个人,用了三个月的时间,才把第六品的经文定下来,你才晓得不容易,不是简单的事情。因为这一品是整个净土的中心,我们仔细观察全经,可以说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了那么多,都是解释四十八愿。全经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四十八愿,无非是四十八愿详细说明而已,所以这是全经的中心。这一段龙舒居士做得不够精细,这是彭居士认为应当要校正的,所以他就发了个心做个《无量寿经》节校本。他的节校本只取一种原译本,康僧铠的本子,其他四种没有取,这也是彭居士这个本子美中不足。他的节校本确实比康译要通畅的多了,读起来很顺口,义理也保存的非常圆满。但是其余四种本子里头有很多经文,康本里头没有的,这个他没有能收进去,使他这个本子不完整。
末后这一段,是梅光羲居士对於现在我们采取夏老的会集本,他对於这个本子的赞叹。
【梅光羲云,於净宗要旨,穷深极微,发前人未发之蕴。】
这是梅老对於夏老的赞叹。他们两个人在当时中国佛教界里面声望很高,一般人称为南梅北夏,你就晓得他们的地位多高。梅光羲居士是江西南昌人,所以称为南梅,北夏就是夏莲居,北方夏莲居,夏莲居是山东人,当时佛教界称南梅北夏。他们两位都是追随慧明老和尚的,慧明老和尚在当代也是通宗通教的一位大德,可说是通家,禅、教、密他都修,而且都修得很好,都有功夫,非常之难得。这两位居士都是拜明老为师,明老有个小册子,《慧明法师开示录》,在台湾也很流通,很容易看到。梅老在晚年,他又拜夏老做师父,这个事情是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的,他说梅老对夏老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但是拜他为师,我们还没有听说过,这是晚年之事,他对夏老的尊敬。
『於净宗要旨,穷深极微。』夏老也是个通家,他参过禅,也学过密,他也通教,真的都是大通家。而且感应、瑞相非常之多,他老人家是不许任何人在外面宣传的,所以这些事情很少人知道。我前些年在迈阿密讲经,那个时候悟尘给我做翻译,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,叫曾宪炜居士,现在住在妙境法师那个地方。听众里面有几位外国人,这些外国人,尘师告诉我他们都有神通的。悟尘很喜欢神通,所以他跟他们也学密,很喜欢问这些事情,问神通、感应这些事情。他邀我到迈阿密去弘法,我就答应他。我还没有到迈阿密之前,大概前一个星期的样子,他们跟这些外国人很熟悉,我把黄念祖老居士的《无量寿经》注解的本子先寄去,寄了几本过去,前面有夏莲居老居士一张照片。他就把这本书,书外国人看不懂,夏老居士这张照片就让这些外国人看。外国人一看这个照片就肃然起敬,就告诉悟尘师,他说这个人身体是透明的。他听了也莫名其妙,照片上怎么会看到身体透明的?他说这个人是个再来人,他不是普通人,然后告诉他,他说这个人现在已经不在世,他当年在世的时候也并不很出名。所讲的统统都讲对了。这是尘师以后告诉我的,他说这些外国人的确是有一点能力,告诉我这桩事情。所以夏老全身透明。这个全身透明,实在说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。我们一般人身体为什么不透明?人家看都是肮肮脏脏、黑漆漆的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;妄想分别执著要是断掉了,身体的确是透明的。他怎么能在照片上看到?这个很奇怪,很不可思议。这是说明这个老人家不是一个普通人。
我在北京遇到黄念祖老居士的时候,向他请教,希望对夏老多了解一点。他也说了一些,但是有很多事情他说现在还不能宣布、还不能说,等以后有机会再说。以后他也往生了,可能知道这些事情的人很少了。他们对於夏老的事情秘而不宣,怕的是什么?妖言惑众,说出这些感应,妖言惑众,为了避免这些事情。但是夏老的遗言,在当年他们是不能够理解,现在他们完全明白了。夏莲居老居士往生的时候曾经说,他的会集本将来会从海外传到中国。他们那些人莫名其妙,这个本子本来就在中国,怎么会从海外传到中国?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是将来他的会集本会传到全世界。我到北京之后,他们把这个话来跟我说,他说夏老的话现在完全兑现了,我们才真正了解,确实是在海外发扬光大,再传到中国。的确,这个本子现在我们弘扬到全世界,都是在他遗言之中。
『发前人未发之蕴』,蕴是含藏的、蕴藏的,里面有许多的精义、精华,过去的这些大德们没能说出来,夏莲居居士说出来、发明出来了;还不是说出来,就是在文字上没发现。他把它重新整理、重新校对、重新编排,列出四十八品的纲目,依照纲目的性质,将经文重新组合、编排,编成一个完整的本子。
【又云,精当明确,凿然有据,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,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。】
这是对夏老会集的严谨,他所会集『精当』,精是精华、精要,当是妥当。无论在取舍、校正、编排确实他做到「精当明确」,确是正确,一点没有错误,明是明白,经的义理,我们读的经文都能够明了,这四个字非常的难得。而且每个字、每一句都有根据,不是自己随便写的,都是在原译之中;换句话说,没有改动原译本里头的任何一个字。他这样做法,就是因为王龙舒的本子里头有改动经文,用他自己的意思来写的,不是原文的经文,魏默深的本子也犯这个毛病,这是印光大师极力不赞成的地方。因为你不是翻译,你要是翻译可以用你自己的意思来写,你现在是节校,是做节会的工作,你是一个字都不可以违背原文,一定要用原文,不可以随便更动一个字。古人这个态度是正确的,假如随便更动文字,我看这个好像不太妥当,我再改两个,你看那个不妥当,你也改两个,千百年之后,这个经本就改成不成样子,就不能读了。所以古人明明看到或者是传写、抄写有错误的,都不改,而只在旁边做注解,这个字可能是什么字的错误,原文决定不更动它,错也让它错下去,不更动它。这是负责任,对历史负责任,对后人负责任,希望将这个本子原原本本的传下去。印光大师对王本跟魏默深的本子,批评最严厉的就是改动经文的文字,这是老法师非常不赞成,怕留的有后遗症。
夏老这个本子,字字句句都是用的原文,这个过失他没有。『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,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』,「本经」是原译本,可见得字字句句都是用的五种原译的文字。
【有美皆备,无谛不收。】
这两句是赞叹,赞叹这个会集本实在是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,取舍精当,会校明确。『有美皆备』,找不出它的缺点。『无谛不收』,谛是谛实、真实,世尊在多次宣讲里面的真实的义理,他这个会集本里头统统都收集了、都采取到了。
【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。】
今天我们讲《无量寿经》,这个本子就是最好的一个本子。他的本子出来虽然这么好,梅光羲老居士写了那么长的序文来为我们介绍,可是不相信净土的人、排斥净土的人、存著有成见的人,依旧是毁谤,依旧是不能接受。所以,本子虽然会集出来,初版是在大陆印的、流通的,印的分量也很少,始终在大陆上没能流通。只是当年梅光羲居士在电台里曾经讲过一遍,在电台广播讲过一遍,还有慈舟老法师曾经在济南用这个本子讲过一遍,他编的有科判,以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在大陆上弘扬这部经。这部经随著律航法师,律航法师是在台湾出家的,他没出家之前,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,曾经亲近过夏莲居老居士,听夏老居士讲过这部经。不晓得有没有听完全,就不知道了。这个经本子是他带到台湾来的,带来之后就送给李炳南老居士,李老居士就交给瑞成书局翻印,台湾才有这部经流通,流通量也很稀少。李老在一九五0年在台中法华寺讲过一遍,那个时候听众好像只有三十几个人,听众人数不多。现在住在旧金山的甘老太太,是当时的听众之一,大概在美国恐怕就剩她一个,一九五0年第一次讲《无量寿经》,她在那里听。她告诉我,她听不懂,现在还有这么一个人。
这个本子在台湾,一直到最近这十年才大量流通出来,也是因为台湾一些老法师对这个本子批评,说是居士会集的,不是法师会集的。居士会集的,居士总是比法师要矮一截,不能叫法师们佩服,所以这些老法师批评障碍,於是这个本子就不能流通。现在这些老法师们都往生了,没人批评,我们才大量流通出来。所以佛法实在不容易,我们今天能够遇到这个本子,能够深入研究、探讨、依教奉行,真正是梅老序文末后引用的彭际清的话,「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」,的确是不错,机缘非常的殊胜。
我们看最后的这一章,第九「总释名题」。
【佛地论云,是薄伽梵最清净觉,极於法界,尽於虚空,穷未来际。】
这一段引用《佛地论》上的话,赞叹世尊。『薄伽梵』是梵语的音译,我们现在一般翻做世尊。梵语这个意思含很多的意思,通常我们在佛学字典去查这个名词,里面含著有六个意思。因此这叫「含多义不翻」,因为不能用一个意思说圆满,所以就保持它的音译,然后再加以注解。佛『最清净觉』,我们知道《无量寿经》上,阿弥陀佛还有个别号,叫清净平等觉,我们在经上见到的。所以,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。此地我们看到「最清净觉」,虽然它没有平等,诸位要知道,清净一定就平等,平等一定就清净,这里头是连带的。『极於法界,尽於虚空,穷未来际』,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?说的是法身如来。我们要问阿弥陀佛在哪里?阿弥陀佛无处不在,阿弥陀佛无时不在,我们见不到他,他见到我们。他要见不到我们,他怎么会知道我们起心动念?这是我们在大小乘里头常常念到的,十方恒沙世界无量众生起心动念,佛都知道。我们一切的动作佛见到,我们的说话佛听到,起心动念佛都知道,他要不尽虚空遍法界,他怎么会知道?实在说,这个意思也就是经上常讲的真如本性,也是讲的真心理体。佛如是,生也如是,佛是这样的,我们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。
所以,我们要冷静去体察,我们动一个念,这一个念也很快速的就达到了虚空法界,就传播到虚空法界。怎么传播?念头就是波,现在人讲脑波,就像无线电电波一样,电波传的速度不快,速度很慢,一秒钟三十万公里,很慢。我们心里头念头的波,比电不知道快多少倍!诸位想想看,用无线电,要是我们此地发电波到西方极乐世界,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,一个国土算一个银河系吧,十万个银河系。无线电波从银河系的这一端到那一端要五年的时间,你说这个速度多慢?佛在经上讲,我们这里一动念头,极乐世界那个地方马上就到了,才晓得脑波、心念的波速度太快了,起心动念,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都知道。你说我们想暪人,暪谁?暪那些愚痴的凡人,他不知道,诸佛菩萨,一个都暪不住。
再看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人,不得了!《无量寿经》上讲,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的,他们的天眼洞彻,天眼、天耳没有障碍了,他心遍知。所以,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一品烦恼没有断,他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,几乎六根的能力完全恢复,天眼洞视,天耳彻听。到达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要想看看地球上的人,地球上,我们在这边住的时间很短,十方诸佛刹土我们都曾经去住过。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能力恢复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的生活状况,全都明了。哪个地方有缘就到哪个地方去度众生,都恢复了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,佛如是,众生亦如是,这是我们法身。
诸佛菩萨的法身,他显出来,所以证得法身。我们有法身而不显,被遮盖了,这个东西有障碍,被障碍了。什么东西障碍?烦恼障碍了,所知障碍了,凡夫有二障,我们的清净法身不能现前。清净法身现前,所有的智慧德能统统显现。所以,智慧德能不是从外面求的,不是求得的,也不是修得的,是本来具足的。我们修什么东西?就是把烦恼、所知去掉而已,就修这个东西,把障碍去掉而已。自性里头智慧德能不是修得的,本来具足的。第二段里面,《十二门论》里头说的。
【十二门论云,摩诃衍者,於二乘为上,故名大乘。】
『摩诃衍』是梵语音译的,中国的意思就是大乘,摩诃是大,衍就是乘的意思。『於二乘为上』,二乘是声闻、缘觉,比声闻、缘觉高明太多了,所以叫它做大乘。声闻、缘觉在去障碍这方面,他只去粗显的烦恼与所知,细微的烦恼障、所知障他不晓得。不晓得他怎么能把它断掉?一定要知道才会断,他不知道,他只断粗重的烦恼,只能出六道轮回,不能出十法界。必须把微细的烦恼、所知再断掉,就超越十法界。所以,我们的关卡是两个,六道是第一个,六道外面还有十法界,出了十法界才到一真法界。在一真法界里面,的确烦恼、所知统统断尽,确实断尽了,但是一真法界里头还有四十一品无明,前面跟诸位讲过,那是属於习气,习气要慢慢去断,才能够圆满菩提。这是世尊在一切经论上所说的。
可是在净土法门里头就很特别,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,真难信。夏莲居居士会集这个经本之后,他提了三首偈,这三首偈也印在经本的前面,序文的后面。其中说,这个法门是「难信真难信,亿万人中一二知」,他说这个话不过分,实在难信。你想想看习气那么样深重,分四十一个阶段来断,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习气的障碍也没有了?这怎么能叫人相信?实在讲,我们凡夫是糊里糊涂信的,没加以思考。一思考问题就来了,没有想它,佛这么讲我们就信了,糊里糊涂信的;你想的话,愈想问题愈多。所以教下的人很难信,他经论读的太多,读的太多,他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,除非是释迦牟尼佛故意这样讲,引诱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已,到西方极乐世界,大概恐怕还是要断见思烦恼、断尘沙烦恼、再断无明,恐怕还是要搞这一套,这个才合理,才讲的通。可是经上不是这么说的。经上讲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,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讲得多详细、多透彻。圆是圆满,圆满证三不退那是什么地位?等觉菩萨地位。所以,确实古德讲这个法门是「大乘的大乘,了义之了义」,才有这样的赞叹。
【佛大人乘是乘。】
佛是『大人乘是乘』。
【故名为大。】
这是赞叹,菩萨就是大乘,佛是大人乘。所以『是乘故名为大』,的确是大乘当中的大乘。这是《十二门论》里头解释摩诃衍的意思。
【又能灭除众生大苦,与大利益事,故名为大。】
众生最大的苦是生死轮回,生死轮回最苦。最大的利益就是了生死、脱轮回,这才是最大的利益,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了。所以这也是大乘的意思。确实大乘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了生死脱轮回。
【又观世音,得大势,文殊师利,弥勒菩萨等诸大士之所乘,故名为大。】
这是举例子来说,观世音菩萨,圆教的等觉菩萨。『得大势』就是大势至菩萨,这都是等觉菩萨,西方极乐世界的。文殊师利菩萨是华藏世界的,弥勒菩萨是我们这个世界的,娑婆世界的后补佛。这些『大士之所乘』,「乘」的意思是修学,这个法门、这个经典是他们所修学的,他们所依赖的,所以称之为大,大菩萨们所修学的。
【又以此乘,能尽一切诸法边底,故名为大。】
这句话说的非常之好、非常难得。哪个法门『能尽一切诸法边底』?如果讲到究竟圆满,确实是《无量寿经》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如果后面要没有导归极乐,它就不能「尽一切诸法边底」,到后面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那才达到究竟圆满。所以古大德以为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皆是《无量寿经》的引导,《无量寿经》才是最后的归结处,这真的叫大中之大。
【又如般若经中,佛自说摩诃衍无量无边。】
这是在《般若经》上佛常说的,大乘,大乘的教义无量无边,为什么?大乘是自性圆满的流露。所以不是用数量能够说得出的,也不是凡夫、二乘思惟想像能够达到的,所以说它不可思议。
【以是因缘故名为大。】
这一句是总结,上面讲这么多的意思,所以称它做大,大乘之意。底下这一段:
【宝积经曰,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,彼乘名为大乘。】
这一句也是解释大乘的意思,经题里面「佛说大乘」,解释大乘的意思。『诸佛如来』这一句是指的十方三世,十方三世诸佛如来『正真正觉所行之道』,这个道就叫做大乘。这个意思非常的深广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为我们做了个总结,要问诸佛如来「正真正觉所行之道」是什么?如果我们说这是大乘,大乘是什么?《金刚经》上结归到两句、一偈,就是经的末后的结论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两句、一偈是般若的总归结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个修法?佛教我们两句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这是佛教给我们具体修行的方法,这就是「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」。落实在我们念佛人身上,给诸位说,那就很踏实的,「应无所住」就是万缘放下,心里头要干干净净,不要有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,统统放下;「而生其心」,生什么心?生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的心,一向专念,叫你生这个心,不能生别的心,生别的心就错了,生念佛之心。
经上告诉我们,发菩提心很重要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才能往生。诸位要知道,放下万缘就是发菩提心,菩提是彻底觉悟,觉悟的人才肯放下。为什么放下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虚妄的东西当然要放下,所以放下万缘就是菩提心。一心专念,就是生心,生心无住,无住生心。这是「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」,所以这是大乘法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