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二十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20
请掀开经本,二十二面,倒数第四行:
【华严卢舍那佛品云,以一佛国满十方,十方入一亦无余,世界本相亦不坏,无比功德故应尔。】
这首偈很难懂,因为它不是我们一般常识所能够理解的,这正是经上所讲事事无碍。所谓「芥子纳须弥」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用的比喻,芥子是芥菜子,芥菜子大概只有芝麻那么大,须弥山是世间最高的一座山,把须弥山放在芥菜子里面,芥菜子没有放大,须弥山也没有缩小,它就能装的进去,这叫大小无碍。这是我们无法理解的,可是事实上确实是如此,这首偈就是这个意思。『一佛国满十方』,一佛国是小,十方是大,一佛国人遍满十方,这个我们好懂,就像须弥纳芥子我们能理解,须弥山那么大,把芥菜子装进去,这个毫无问题,没问题。底下一句就难懂了。『十方入一亦无余』,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入一个世界,怎么能容的下?也能相容。《维摩经》上曾经讲到,维摩长者当年说法,他坐在师子座,他的房间并不大,所谓丈室,维摩丈室,只一方丈,可见他房间不大。能容一万个师子座,师子座大概像我现在坐的这个,从前叫师子座。这么大的椅子,一万张放在那个里面,菩萨坐在那里听维摩长者说法,没有感觉得很拥挤,这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。所以,《华严》是大不思议经,《维摩经》叫小不思议经,都是说的事事无碍境界。这种境界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见到?在理上讲,如果我们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境界不会现前;离一切妄想执著,这个境界就现前。
其实这桩事情,现代的科学家逐渐体会到了,也证实了这个事情存在。所以,我们凡夫说有大小、说有长短,其实这些说法毫无意义。为什么?这一切法里头确实没有标准。我们今天设立的标准,是就在眼前这个小范围之内来说它有标准。譬如我们讲东南西北,东南西北哪来的标准?不要说离开地球没有东南西北,就在地球上也找不到东南西北。我们要想讲东南西北,必须假设一个座标,座标是假设的,不是真的。你了解事实真相,就是这些分别执著,毫无意义。法界确实是能够互相融摄,互相融摄的理,就是称性,性德,也就是自性的本能,它就是圆融的,就是相融的。所以,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。底下这两句说,就是相融的功德。
『世界本相亦不坏』,所现的相并没有因此放大、缩小,没有,它就能够相融。『无比功德』,称性的功德。若非自性功德,都是从比较上说的,刚才讲了,比较并没有标准。如《金刚经》上校量功德所说的,这是诸位同学都很熟悉的。经到最后的校量,是无量无边恒河沙数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不及有一个人受持《金刚经》,受持读诵、为人演说的功德大。这是我们在《金刚般若》里头,很明显的见到。尤其更胜的,不仅是受持一部经,乃至四句偈。我们凡夫听了的确是大惑不解,虽然天天念,念得很熟,你仔细想想,有没有懂?有没有相信?如果相信了,那就是自己的境界,你的功德就得到了。我们今天没得到这个功德,天天念这个经句还是没用处,不能入它的境界;不但不能入,也不能理解它的境界。这称性的功德。因为受持大乘圆顿经教的一句两句可以明心见性,明心见性的功德,那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世界七宝真的不能为比。
【晋译华严十住品云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】
这个跟前面「卢舍那品」讲的意思完全相同。『晋译』是《六十华严》,《华严经》在中国总共有三次的翻译,这是最早的一次,翻成六十卷,我们称它做《六十华严》。如果不加上晋译,要说《华严》的时候,多半是指八十卷《华严》。一是从性上说的,多是从相上说的,无量无边的现象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,所以『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』。这个说法我们好懂,我们能够接受,另外一个意思更深,但是也是事实。任何一法即是一切法,这是《华严》事事无碍,就从相上讲,任何一个相就能含摄一切相。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疏钞》里面为我们举个例子,讲佛的十身,十身里头,随举一个身,都圆满含有其余一切身的意思。譬如说佛身能摄一切众生身,一切众生无量无边,不止是我们地球,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,众生身里头都有佛身;佛一身当中,有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身。如果就粗浅的现象来说,我们也稍稍能体会一点。在世间人讲,我们众生心里有佛,我们心里念佛,我们念阿弥陀佛,心里有阿弥陀佛,我心有佛。佛心有众生,所以他才有感应道交。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念佛,佛身遍一切众生,「一即是多」,众多众生心中都有佛,「多即是一」。这是很粗浅的现象里面,我们能够体会到。可见得心性是融通的,心性里面没有隔阂,没有障碍。
这个事实,佛与大菩萨亲证这个境界,他们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所以对於一切众生生起大慈悲心。众生慈悲心为什么生不出来?不了解事实真相,所以慈悲心生不出来。众生他有人我、有是非,有人我就有私心,私心就是隔阂,就是障碍。本来没有隔阂,本来没有障碍,隔阂、障碍从哪里生的?从自己这边生的,绝对不是从外面来的。外面真的是大海,自己是海里头一个水泡,那个水泡就是个界限,这个界限打不破,这界限的关键就是我执。所以你看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代表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,讲到最后是破我相、破我见,这就是那个水泡的基础。这个东西破了,原来整个大海是自己,自己不是那么渺小,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,那个时候「我」就真正找到了。现在把水泡当作我,这是错误的。所以,大经上讲的无障碍的境界,破了我执、破了法执就证得了。
【大疏云,如金与金色,二不相离。】
这是用比喻来说,『金』是体,『金色』是相,体跟相是一不是二,体没有离开相,相没有离开体。金就是自性,自性就是真心,相是什么?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相。我们自己身体是自性现的相,诸佛刹土是自性现的相,一切诸佛菩萨也是自性现的相,芸芸众生还是自性现的相,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。这些是给我们讲真相。为什么现的相这么复杂?为什么现的相有善有恶?这个道理不要问别人,得要问自己。现象的因是什么?妄念,你的妄念太多!无量无边的妄念,刹那不停,周遍循环。你的念头有善念,它就现善相;有恶念,它就现恶相。你要问,我们可不可以现的相纯善而无恶?行,不是不行,只要你的心纯善而无恶,现的相就如你所愿。一切众生心,妄想是杂念,善恶混杂,所以现的相非常复杂。但是诸位要知道,无论是什么相,相跟性一定是连在一起的,性相不二,性相一如。心地清净、我法二执破了的人,知道见相就是见性,所以他的心永远清净平等。
【大疏云,若片月澄空,晦明相并。】
这也是比喻,比喻像月亮,在晴天夜晚,我们看到月光非常明亮。『晦明』就是明暗,明暗之相是并存的。不仅是在月光之下,白天在阳光之下,明暗之相也是并存的。明暗是比喻所现境界相中,觉、迷不同,四圣法界就好比明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;六凡法界就好比暗,六道凡夫。明月澄空是比喻真如本性所现,统统是真如本性所现的。下面又是一个比喻。
【大疏曰,如琉璃瓶,盛多芥子。】
『瓶』是一,『芥子』是多。这比喻多里面容一,也是跟我们讲一多不二,但是它是从一个方面来取比喻。
【普贤行愿品云,一尘中有尘数刹,一一刹有难思佛。】
『尘』是讲微尘,佛经上讲的微尘,是不是现在科学家讲的基本粒子,我们不敢断定,但是非常接近。佛说微尘很小,我们凡夫肉眼看不到,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,我们凡夫看不到。但是现在凡夫藉著科学的仪器,可以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小的物体,像原子、电子、粒子都看到了。甚至於波动,在仪器里面都侦测到,可见这是很小的物质。这一粒尘中,『有尘数刹』,刹是三千大千世界,叫一个佛刹,一个佛刹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。我们今天讲银河系,一般说银河系是一个佛刹。可是黄念祖老居士说银河系不是一个佛刹,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,那这个佛刹就太大了。一个佛刹有多少个银河系?有十亿个,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佛刹。有多少佛刹?微尘数那么多的佛刹,这么多的佛刹在哪里?在一粒微尘里面。这一粒微尘刚才讲了没放大,无量无边的世界没缩小,这是《华严》讲到事事无碍,真的说到极处。
每一个佛刹里面,都有许多的佛,『难思佛』,不可思议的佛。诸位想想,我们这个身体,是多少微尘聚集的?身体确实是微尘聚集的,桌椅板凳都是微尘聚集的,这一个小纸片也不晓得是多少个微尘聚集的。每一粒微尘里面有尘数刹,每一个佛刹里面,有不可思议的佛,这一片纸里头有多少佛?数不清。在一切大乘经里头,确实唯有《华严》讲这个境界,这是不思议境界。普贤菩萨证入,《四十华严》的品题,就是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」。入是证入,什么是不思议境界?这里所说的就是不思议境界。「普贤行愿」,普贤行愿能入,不思议境界是所入。「普贤行愿」十个纲领,我们天天在念,没有人能修。为什么没有人能修?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在,就不能修。修普贤行愿需要什么条件?清净、平等、正觉,《无量寿经》上的清净平等觉。如果是清净平等觉心修礼敬诸佛,那是普贤行愿;修称赞,那是普贤行愿;修供养,也是普贤行愿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你的心要不是清净平等觉,你就不能修普贤行愿。
心里头没有离开清净平等觉,可以修什么?普贤行愿以下的都行,像我们净宗学会列的修行的五个科目,前面四个科目可以,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这个行。为什么?没有出十法界。如果是清净平等觉心,就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那是普贤行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上讲,菩萨不修普贤行,不能圆成佛道。由此可知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简单。在往生那一念,也就是我们讲人在临终的那一念,那一念的心要清净平等觉,就决定往生;那一念当中要不是清净平等觉心,不能往生。由此可知,清净平等觉我们虽然做不到,一定要向这个方向、目标去努力;也就是说我们平常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分别执著要淡,这就是我们功夫有进步,愈来愈淡薄。假如严重的分别执著,执著的心愈来愈强,愈来愈来坚固,这一生往生是决定靠不住的;愈来愈淡,心就清净。
我们为什么做不到?实在讲,是道理、事实真相不明,所以才有严重的分别执著。了解理论,理是凡所有相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。就像我们作梦一样,梦中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,确实没有一样东西是跑到你梦中去,没这个道理。你明了这个理,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变现的,你跟别人过不去,是跟你自己自性过不去,这叫迷惑颠倒。理事明了,我们的看法自然不一样,看法不一样,你在生活上做法就不一样。你的慈悲心能生的起来,对於一切众生,无论是善、无论是恶,无论是顺境、无论是逆境,你都能用平等心、慈悲心来关怀,这就接近於菩萨道了。下一句说:
【於一毛端极微中,出现三世庄严刹。】
前面这两句,是依报里头现正报,主要讲是佛,微尘、刹土是环境,是依报,依中现正;后面这一句,正中现依。『毛端』,毛是我们汗毛,汗毛的尖端,这是我们身体,身体算正报,环境算依报。『一毛端极微中』,一毛端是极微,能『出现三世庄严刹』,三世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诸佛的世界在哪里?在毛端上。三世佛刹无量无边,过去现在未来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,在一毛端上。极显其事事无碍,正报是事,依报也是事,互相融摄,没有障碍。这个境界我们凡夫不容易体会,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用的比喻很多,底下这个两句就是比喻。
【大疏云,若两镜互照,传耀相写。】
两面镜子互相照,人走在这两面镜子当中,你向镜子当中一看,有多少个我?无量无边,显示出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;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古时候大师讲《华严经》,讲到这个境界,听的人没有办法理会,法师也很聪明,请皇帝做了一个亭子,八个角,八角亭。八个角都放上镜子,八面大的镜子,你不懂,请皇帝到亭子当中站一站,四面去观看一下,你就懂了。他到那里一站,果然就明白了,原来一个人可以化身无量无边身。这是从比喻,比喻当然不能比的很恰当,只能比个彷佛,让你从这里了解理与事实。
【大疏云,立像竖臂,触目皆道。】
这个境界也是要到心清净时候才会现前,所谓是一低头,一举手,无不是道。宗门里面,禅宗里面常常用这种方法来测验修学的人是不是真的见性,用这些方法来测验。如果见了性的人,我们常讲,见一切众生皆是佛,他见性的时候,见一切众生都是佛。如果还觉得有一个人我很讨厌他,他决定没有见性,决定没有成佛。他要成菩萨,见一切众生都是菩萨,一定的道理。境随心转,外面境界是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境界没有好丑、没有善恶。蕅益大师在《灵峰宗论》里讲的很多,说明事实真相,外面境界确实没有善恶、没有真妄、没有好丑,这些差别都是自己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。所以,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,你起心动念自然就谨慎,晓得外境都是中立的。我们面对,我们觉得好,是我们的善心所起现行,就是起作用与外境相感;觉得外面不好,是我们自己的恶心所起现行、起作用。外面境界哪有什么好不好?同样一个境界,甲看到好,乙看到不好,你就了解,境界里头没有好恶,看的人有好恶。人好恶从哪里来的?阿赖耶里含藏的种子,无量劫来习气种子起作用,自己做不了主宰。做的了主宰是自己有定功,不会随外面境界转,自己能做的了主宰。
凡是自己做不了主宰,就是没有功夫,还会被外头境界转。能够从这里提高警觉,这是觉悟,我们佛门讲开悟了,他常常警觉到自己。能把毛病、习气转过来,那就是修行的功夫,功夫是不随外境转,这是功夫。这两句是清凉大师所讲的,入了境界之后,所现的就是这样的现象。『触目』,你六根所接触的皆是道,道就是真性,就是诸法实相。
【华严初发心功德品曰,知无量劫是一念,知一念即无量劫。】
【普贤行愿品曰。】
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看。
【尽一切劫为一念,我於一念见三世。】
这四句都是《华严经》经文,说明时间不是真的。前面所讲的是空间,空间不是真的,这个地方讲的时间不是真的。劫是讲时间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,所以叫做无量劫。时间与空间,现代有不少科学家在研究,四度空间就是三度空间里面加上时间,称之为四度空间。在法相唯识里面所说的,时空都是不相应行法,像法相宗入门的教材《百法明门论》里头,「时分」,时分就是时间,「方分」,方分是空间,都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。什么叫做不相应行法?它跟心法不相应,就是八识,八识里没有时空。它跟心所法不相应,五十一个心所法里头没有时空,心所法是心理作用。它与色法不相应,色法是一切色相,五根、六尘,与这个不相应。可是有这些事情存在,这个事情就叫不相应,不相应就是现在所说的抽象的概念,它不是事实,可是大家都有这么一个观念,有时间的观念、有空间的观念。它不是事实,所以它也没有标准,无量劫可以变成一念,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,时间哪有一定?
我们在有些笔记小说里面看到,它是真是假我们暂时不论它。说有造极重罪业的人,堕到阿鼻地狱,隔了几十年或者是几百年,我们人间的年数,确实有这个事实看到,好像是在明清时代,历史上有记载的。屠夫杀猪,那个猪的毛刮掉之后,猪身上有字,「秦桧七世身」,秦桧已经做猪做了七次,这是第七世身。秦桧我们晓得他堕阿鼻地狱,阿鼻地狱的寿命是没有法子计算的。宋朝到现在没几年嘛,顶多才一千年,怎么一千年他就离开阿鼻地狱了?诸位要晓得,他在阿鼻地狱里头确实经过无量劫。我们世间人有的时候在苦难当中是度日如年,感觉到光阴好长,欢乐的时候,好像时间很短,时间哪有长短?所以堕阿鼻地狱,可能几天他就出来了,但是虽然是几天,我们觉得是几天,他在阿鼻地狱的感受那就是亿万年,确实是亿万年的感受,那一点不假。这是说明时间不是真实的,时间的长短没有标准,所以一念可以化为无量劫。
『尽一切劫为一念』,这跟前面无量劫的意思就差不多,一切劫,一切就是无量,为一念。『我於一念见三世』,这个话是真的,如果你真的到一念,过去现在未来你统统见到了。一念是清净心,清净心里面把所有的障碍都突破了。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三世,见不到过去、见不到未来?原因都是妄想分别执著。妄想分别执著少一分,我们的能力就恢复一分,实在讲能力恢复个几分,过去、未来就多会知道一点。虽然知道不多,障碍突破了一、两关。在中国称之为定功,定心是清净的,暂时把所有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心地很清净。定中能够见到过去、未来,看他功夫的浅深,他知道时间的长短,在一般小有定功的人,大概未来三、四个月的事情他看到,再远他就看不到,那要更高的定功。
我早年在台北莲友念佛团讲经的时候,那个时候团长是王天民老居士,年岁都很大了。王老居士在抗战期间他是个高级军官,好像是在一个集团军总部里面担任参谋长。在战争的时候他遇到一位老道,道士,不是学佛的,那个时候他也没有学佛,遇到一个老道。那个老道就告诉他,他们住的营区那个地方,老道告诉他,三天之后这里会淹水,叫他们搬到高一点的地方去。他们也不相信,因为一点徵候看不出来,天气睛朗,也没有一点徵候,怎么会涨水?老道靠不住。到三天之后果然洪水暴发,这个地方淹起来了,他一想这个老道讲的是有道理。老道住的那个地方也在淹水区,他就派人去打听,老道搬走了。所以他说,他确实是能够晓得,这样子对这老道就很佩服,常常往来。有一次老道告诉他,他看到有一个战争,这个战争的状况很惨烈,在中国的东面,他说距离大概差不多有三千里的样子,有三、四千里这样的距离,是一个很残酷的战争。他们是军官,这些消息都知道,没有这个事情。三个月之后,日本人偷袭珍珠港,他们想想老道讲的那个方向、位置,就是那个地方。那个战争是他三个月之前看到的,他在定中看到的,所以时分、方分在定中的界限就没有了。这个老道是有一点功夫,功夫不算太大,他所看的只能看到三个月,三个月再多他就看不到了。大陆上确实有这些修定的人,对於过去未来他们真的知道。
【大疏云,若一夕之梦,翱翔百年。】
这也是说明时间是没有标准的,这个经验我相信有不少人有。而在中国,唐朝传奇小说里面的「黄梁梦」,很多人都念过。黄梁是小米,小米煮粥,那个时间很快,顶多十五分、二十分钟就煮好了。他煮小米稀饭,在旁边打个瞌睡,一觉醒来,小米还没有煮熟,你就晓得他作梦的时间我看不会超十分钟。十分钟,梦里头就过了几十年,他对於梦中境界清清楚楚。几十年的光阴能够缩短成几分钟,说明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实的,都是虚妄的。
【大疏云,如北辰所居,众星拱之。】
这是赞叹的话。『北辰』就是北极。为什么用辰不用极?因为北极没有星,我们讲北极星,是北极这一颗星最接近北极,不是真正的北极,北极没有星。而且这两极,北极跟南极也不是固定的,也是在缓慢的变动,这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系,它转实在讲还是有稍微的偏差,所以两极也不固定。我们现在定方位,特别是在古代,古代航海、夜晚行军,那个时候因为仪器不发达,多半都是看星星,从星宿判断方位跟时间,经验丰富的人,判断得相当准确。这是举这个比喻,『北辰所居,众星拱之』,把「北辰」比喻做西方极乐世界,把「众星」比喻做十方诸佛如来,十方世界,世尊在经上赞叹阿弥陀佛,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。所以,这是用来赞叹的。
【华严金狮子章云。】
这本书收在《华严义海》里面。
【或隐或显,或一或多,各无自性,由心回转。】
隐现不定,都在缘上,缘聚它就显,缘不足它就隐,就是不现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这个道理。所以,佛法对於缘非常重视,讲缘生,生就是显现的意思。而不说因,因要没有缘,不能显现,所以缘是个关键。佛教给我们,修行、证果基本的道理也在缘,只要我们会控制缘,成佛就不难。你不会控制缘,你就会随著境界转,那就很苦,所以自己作不了主,这个很苦,随业流转。修行人的好处在哪里?就是他在缘上自己作得了主,於是他就能避免随业流转。在十法界里,自己可以选择果报,更聪明的,他超越了十法界,那是最聪明的人。佛法依据的原理在此地。我们晓得,眼前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六道,我们没有出离六道。六道里面有三善道、三恶道,三恶道的缘,就是作恶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做一些损人利己之事,这是我们天天在制造恶缘。阿赖耶识里有恶的种子、习气,现在又有缘,种子遇到缘起现行,就变现三恶道的境界。三恶道从哪里来?自己变的,不是别人安排的,自己变的。就跟作梦一样,梦里境界是自己现的,不是别人安排的,自作自受。
如果我们现在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善,断恶修善,我们现在造的是善缘,阿赖耶识里善的种子习气起现行,就现三善道。只要你能够把缘控制住,你就有办法了。在一切缘当中,佛告诉我们,第一殊胜的是念佛,专念阿弥陀佛,专想极乐世界,我们跟西方极乐世界阿赖耶识里头有因。如果这一生这个缘非常强烈,这个因缘现的果报就是极乐世界,就是阿弥陀佛。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么个道理。一法界显,九法界隐,这一个种子起现行,其他种子就不起现行,一显九隐。
『或一或多,各无自性』,因为它无自性,所以经上讲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。相会不会现?会现,为什么?业因果报,这是大经上常讲,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,因是能现,果是所现,因果不空。『由心回转』,这个心是讲念头,念头在转境界,我们一念是佛,就转变成佛的境界。理事、因果如果都清楚、都明白,为什么不利用这一生短短的时间,把这个境界转成佛的境界?这是无比的殊胜庄严。诸佛菩萨对我们的期望就在此地,就是一般常讲的,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。佛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这些,把理论、事实、方法都给我们说出来,我们自己明白了要肯干,要真在这里用功夫。
【说事说理,有成有立。】
这是讲的说法。
【名唯心回转善成门。】
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,在经教里面『有成有立』,「成」是讲果,「立」是讲法则,有理论、有方法、有境界,这叫做『唯心回转善成门』。
藏教所摄,我们就介绍到此地,节录到这个地方。下面是第七,「部类差别」里面只录了一条。莲池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讲:
【疏钞谓大小二本。】
大本是《无量寿经》,小本是《阿弥陀经》,这两部经是同部。
【文有繁简,义无胜劣,判属同部。】
换句话说,《无量寿经》就是大本《阿弥陀经》,《阿弥陀经》就是小本《无量寿经》,这两部经在文字上,《弥陀经》文字少,简单,《无量寿经》的经文长,繁多,只是经文有多少不同。『义无胜劣』,里面所讲的道理、所讲的方法跟所证的境界完全相同,没有两样。虽然没有两样,可是诸位必须知道,讲得详细我们就容易懂,讲得简单我们就难懂。聪明智慧高的人,简单一说他就懂得,就明了;中下根性的人,一定要细说,才比较上了解的透彻一点。所以,这两部是一部经,是属於同部。因此这两种注解可以互相会通,《弥陀经》的注解可以用在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也能用在《弥陀经》上。
我们再看下面第八段,「译会校释」,这里面讲四桩事情。第一个是翻译,佛经最早是梵文所写的,流传到中国必须要翻成中文,所以翻译经过我们不能不晓得。而《无量寿经》从东晋的时代一直到宋朝,赵匡胤建立的王朝,宋朝,前后八百年间,从东晋到宋朝八百年,这部经总共翻译了十二次,换句话说,就有十二种不同的译本。所以古德说,中国译经翻译最多的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翻译十二次。十二种版本,里面的内容当然不相同,如果是一个本子,一个原本,那倒无所谓,翻译出来总是大同小异。现在这些译本有七种失传了,只有五种还保留下来,在现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现在有五种的译本。五种原译本仔细去观察,它的内容差别很大,特别是在四十八愿,有些本子是四十八愿,有些本子是二十四愿,宋译的本子是三十六愿。古人看到这个现象就不能不怀疑,不管什么人翻译的,不能有这么大的出入,这几乎是不可能的,所以就判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这个经不止讲一次。梵文的原文不是一个本子,传到中国来就有好几种不同梵文的原本,因此翻译出来才有这么大的差别。
这个想法很有道理,证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多次讲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。因为佛在世讲经,每部经只讲一遍,从来没有讲第二遍的,这部经居然多次宣讲,可见得它的重要性。现在流传下来这五种本子,里面就有这么大的差别,所以古德判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原本,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。因此就有会集的必要,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多次宣讲,我们把里面的内容会合起来,除掉重复的部分,不同的部分重新再来编辑、再来组合,成为一个完整的本子,会就是会集。最早会集的是宋朝王龙舒。会集有三个本子,魏默深在清朝咸丰年间,做第二次的会集,夏莲居是民国初年,第三次的会集。这是说明为什么会有会集。除会集之外,还有个节校本,节是节录,并不是完整的,是在里面节录,校是校正,也是参考其他的几种版本,来做一次校对的工作,这个工作就是彭绍升做的,前面我们曾经介绍过。彭绍升居士做了一个节校本,他编的也非常之好。但是他五种原译本,只依据康僧铠的本子,没有去节录其他的四种本子,这是他不完备的地方。他节校的比康僧铠的原本我们看起来更通畅,很适合於我们中国人的口味,所以也做得很好。释是注解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古今中外的注解、解释,这一段里头讲这四桩事情。
【甄解云。】
我刚才在这里看了一下,书架上有,有两部《甄解》,这是日本古代的高僧大德对於《无量寿经》所做的注解。他采取的经本是采取康僧铠的本子,注得非常之好,是《无量寿经》重要的注疏之一。
【凡於诸经中,传译盛无如今经,斯乃以出世正意,利益无边故也。】
《甄解》里头有这么一段赞叹。『诸经』是讲一切经,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大小乘所有的经典,翻译之盛没有超过这部经的,这部经有十二次的翻译。《金刚经》是非常著名的,中国人很喜欢的,家户喻晓,《金刚经》有六种译本,比起《无量寿经》还少一半。但是《金刚经》的六种译本,诸位如果仔细去读一读,内容是大同小异,的确看出来原本是一个本子。六个人译,他译的文字当然不一样,内容是一样的,而不像这部经,这部经里面差别太大。都比不上这部经,这是如来出世的正意;也就是说,佛出世度众生,度众生要用什么法门?善导大师讲得好,「如来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」。佛要普度一切众生,只有这个法门,这个法门确实能令一切众生平等得度、平等成佛,所以是『利益无边』,任何经论、任何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。
【会疏云,凡於一切经中传译盛然,无如今经。】
这个讲法跟《甄解》的说法几乎完全相同,正是我们中国人所说「英雄所见,大略相同」。
【斯乃道理幽邃。】
『幽邃』是讲深,形容深。
【利益最上故也。】
《无量寿经》之深,实在讲我们凡夫看不出来,我们凡夫看起来好像挺浅的,都能看得懂,这是翻译得好。《弥陀经》我们看起来就更容易,其实你看看莲池大师《疏钞》,《疏钞》看不懂。注解看不懂,经很好懂,你们想想哪有这个道理?经太深,唯有这些大善知识他们真正懂,给我们说出来。『利益最上』,没有任何一部经、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像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,带给我们这样殊胜的利益,这个利益是一生当中不退成佛。《华严经》也不能跟它相比,《华严经》到最后还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要没有这一句的话,《华严经》怎么能跟《无量寿经》相比?我们这一生非常幸运能够遇到,一定要抓住,千万不能放过,要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。这就不辜负世尊讲这部经,不辜负从前译经的法师、会集的法师,给我们做注解的这些法师,才真正对得起他们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二十二面,倒数第四行:
【华严卢舍那佛品云,以一佛国满十方,十方入一亦无余,世界本相亦不坏,无比功德故应尔。】
这首偈很难懂,因为它不是我们一般常识所能够理解的,这正是经上所讲事事无碍。所谓「芥子纳须弥」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用的比喻,芥子是芥菜子,芥菜子大概只有芝麻那么大,须弥山是世间最高的一座山,把须弥山放在芥菜子里面,芥菜子没有放大,须弥山也没有缩小,它就能装的进去,这叫大小无碍。这是我们无法理解的,可是事实上确实是如此,这首偈就是这个意思。『一佛国满十方』,一佛国是小,十方是大,一佛国人遍满十方,这个我们好懂,就像须弥纳芥子我们能理解,须弥山那么大,把芥菜子装进去,这个毫无问题,没问题。底下一句就难懂了。『十方入一亦无余』,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入一个世界,怎么能容的下?也能相容。《维摩经》上曾经讲到,维摩长者当年说法,他坐在师子座,他的房间并不大,所谓丈室,维摩丈室,只一方丈,可见他房间不大。能容一万个师子座,师子座大概像我现在坐的这个,从前叫师子座。这么大的椅子,一万张放在那个里面,菩萨坐在那里听维摩长者说法,没有感觉得很拥挤,这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。所以,《华严》是大不思议经,《维摩经》叫小不思议经,都是说的事事无碍境界。这种境界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见到?在理上讲,如果我们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境界不会现前;离一切妄想执著,这个境界就现前。
其实这桩事情,现代的科学家逐渐体会到了,也证实了这个事情存在。所以,我们凡夫说有大小、说有长短,其实这些说法毫无意义。为什么?这一切法里头确实没有标准。我们今天设立的标准,是就在眼前这个小范围之内来说它有标准。譬如我们讲东南西北,东南西北哪来的标准?不要说离开地球没有东南西北,就在地球上也找不到东南西北。我们要想讲东南西北,必须假设一个座标,座标是假设的,不是真的。你了解事实真相,就是这些分别执著,毫无意义。法界确实是能够互相融摄,互相融摄的理,就是称性,性德,也就是自性的本能,它就是圆融的,就是相融的。所以,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。底下这两句说,就是相融的功德。
『世界本相亦不坏』,所现的相并没有因此放大、缩小,没有,它就能够相融。『无比功德』,称性的功德。若非自性功德,都是从比较上说的,刚才讲了,比较并没有标准。如《金刚经》上校量功德所说的,这是诸位同学都很熟悉的。经到最后的校量,是无量无边恒河沙数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不及有一个人受持《金刚经》,受持读诵、为人演说的功德大。这是我们在《金刚般若》里头,很明显的见到。尤其更胜的,不仅是受持一部经,乃至四句偈。我们凡夫听了的确是大惑不解,虽然天天念,念得很熟,你仔细想想,有没有懂?有没有相信?如果相信了,那就是自己的境界,你的功德就得到了。我们今天没得到这个功德,天天念这个经句还是没用处,不能入它的境界;不但不能入,也不能理解它的境界。这称性的功德。因为受持大乘圆顿经教的一句两句可以明心见性,明心见性的功德,那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世界七宝真的不能为比。
【晋译华严十住品云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】
这个跟前面「卢舍那品」讲的意思完全相同。『晋译』是《六十华严》,《华严经》在中国总共有三次的翻译,这是最早的一次,翻成六十卷,我们称它做《六十华严》。如果不加上晋译,要说《华严》的时候,多半是指八十卷《华严》。一是从性上说的,多是从相上说的,无量无边的现象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,所以『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』。这个说法我们好懂,我们能够接受,另外一个意思更深,但是也是事实。任何一法即是一切法,这是《华严》事事无碍,就从相上讲,任何一个相就能含摄一切相。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疏钞》里面为我们举个例子,讲佛的十身,十身里头,随举一个身,都圆满含有其余一切身的意思。譬如说佛身能摄一切众生身,一切众生无量无边,不止是我们地球,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,众生身里头都有佛身;佛一身当中,有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身。如果就粗浅的现象来说,我们也稍稍能体会一点。在世间人讲,我们众生心里有佛,我们心里念佛,我们念阿弥陀佛,心里有阿弥陀佛,我心有佛。佛心有众生,所以他才有感应道交。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念佛,佛身遍一切众生,「一即是多」,众多众生心中都有佛,「多即是一」。这是很粗浅的现象里面,我们能够体会到。可见得心性是融通的,心性里面没有隔阂,没有障碍。
这个事实,佛与大菩萨亲证这个境界,他们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所以对於一切众生生起大慈悲心。众生慈悲心为什么生不出来?不了解事实真相,所以慈悲心生不出来。众生他有人我、有是非,有人我就有私心,私心就是隔阂,就是障碍。本来没有隔阂,本来没有障碍,隔阂、障碍从哪里生的?从自己这边生的,绝对不是从外面来的。外面真的是大海,自己是海里头一个水泡,那个水泡就是个界限,这个界限打不破,这界限的关键就是我执。所以你看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代表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,讲到最后是破我相、破我见,这就是那个水泡的基础。这个东西破了,原来整个大海是自己,自己不是那么渺小,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,那个时候「我」就真正找到了。现在把水泡当作我,这是错误的。所以,大经上讲的无障碍的境界,破了我执、破了法执就证得了。
【大疏云,如金与金色,二不相离。】
这是用比喻来说,『金』是体,『金色』是相,体跟相是一不是二,体没有离开相,相没有离开体。金就是自性,自性就是真心,相是什么?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相。我们自己身体是自性现的相,诸佛刹土是自性现的相,一切诸佛菩萨也是自性现的相,芸芸众生还是自性现的相,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。这些是给我们讲真相。为什么现的相这么复杂?为什么现的相有善有恶?这个道理不要问别人,得要问自己。现象的因是什么?妄念,你的妄念太多!无量无边的妄念,刹那不停,周遍循环。你的念头有善念,它就现善相;有恶念,它就现恶相。你要问,我们可不可以现的相纯善而无恶?行,不是不行,只要你的心纯善而无恶,现的相就如你所愿。一切众生心,妄想是杂念,善恶混杂,所以现的相非常复杂。但是诸位要知道,无论是什么相,相跟性一定是连在一起的,性相不二,性相一如。心地清净、我法二执破了的人,知道见相就是见性,所以他的心永远清净平等。
【大疏云,若片月澄空,晦明相并。】
这也是比喻,比喻像月亮,在晴天夜晚,我们看到月光非常明亮。『晦明』就是明暗,明暗之相是并存的。不仅是在月光之下,白天在阳光之下,明暗之相也是并存的。明暗是比喻所现境界相中,觉、迷不同,四圣法界就好比明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;六凡法界就好比暗,六道凡夫。明月澄空是比喻真如本性所现,统统是真如本性所现的。下面又是一个比喻。
【大疏曰,如琉璃瓶,盛多芥子。】
『瓶』是一,『芥子』是多。这比喻多里面容一,也是跟我们讲一多不二,但是它是从一个方面来取比喻。
【普贤行愿品云,一尘中有尘数刹,一一刹有难思佛。】
『尘』是讲微尘,佛经上讲的微尘,是不是现在科学家讲的基本粒子,我们不敢断定,但是非常接近。佛说微尘很小,我们凡夫肉眼看不到,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,我们凡夫看不到。但是现在凡夫藉著科学的仪器,可以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小的物体,像原子、电子、粒子都看到了。甚至於波动,在仪器里面都侦测到,可见这是很小的物质。这一粒尘中,『有尘数刹』,刹是三千大千世界,叫一个佛刹,一个佛刹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。我们今天讲银河系,一般说银河系是一个佛刹。可是黄念祖老居士说银河系不是一个佛刹,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,那这个佛刹就太大了。一个佛刹有多少个银河系?有十亿个,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佛刹。有多少佛刹?微尘数那么多的佛刹,这么多的佛刹在哪里?在一粒微尘里面。这一粒微尘刚才讲了没放大,无量无边的世界没缩小,这是《华严》讲到事事无碍,真的说到极处。
每一个佛刹里面,都有许多的佛,『难思佛』,不可思议的佛。诸位想想,我们这个身体,是多少微尘聚集的?身体确实是微尘聚集的,桌椅板凳都是微尘聚集的,这一个小纸片也不晓得是多少个微尘聚集的。每一粒微尘里面有尘数刹,每一个佛刹里面,有不可思议的佛,这一片纸里头有多少佛?数不清。在一切大乘经里头,确实唯有《华严》讲这个境界,这是不思议境界。普贤菩萨证入,《四十华严》的品题,就是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」。入是证入,什么是不思议境界?这里所说的就是不思议境界。「普贤行愿」,普贤行愿能入,不思议境界是所入。「普贤行愿」十个纲领,我们天天在念,没有人能修。为什么没有人能修?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在,就不能修。修普贤行愿需要什么条件?清净、平等、正觉,《无量寿经》上的清净平等觉。如果是清净平等觉心修礼敬诸佛,那是普贤行愿;修称赞,那是普贤行愿;修供养,也是普贤行愿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你的心要不是清净平等觉,你就不能修普贤行愿。
心里头没有离开清净平等觉,可以修什么?普贤行愿以下的都行,像我们净宗学会列的修行的五个科目,前面四个科目可以,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这个行。为什么?没有出十法界。如果是清净平等觉心,就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那是普贤行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上讲,菩萨不修普贤行,不能圆成佛道。由此可知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简单。在往生那一念,也就是我们讲人在临终的那一念,那一念的心要清净平等觉,就决定往生;那一念当中要不是清净平等觉心,不能往生。由此可知,清净平等觉我们虽然做不到,一定要向这个方向、目标去努力;也就是说我们平常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分别执著要淡,这就是我们功夫有进步,愈来愈淡薄。假如严重的分别执著,执著的心愈来愈强,愈来愈来坚固,这一生往生是决定靠不住的;愈来愈淡,心就清净。
我们为什么做不到?实在讲,是道理、事实真相不明,所以才有严重的分别执著。了解理论,理是凡所有相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。就像我们作梦一样,梦中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,确实没有一样东西是跑到你梦中去,没这个道理。你明了这个理,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变现的,你跟别人过不去,是跟你自己自性过不去,这叫迷惑颠倒。理事明了,我们的看法自然不一样,看法不一样,你在生活上做法就不一样。你的慈悲心能生的起来,对於一切众生,无论是善、无论是恶,无论是顺境、无论是逆境,你都能用平等心、慈悲心来关怀,这就接近於菩萨道了。下一句说:
【於一毛端极微中,出现三世庄严刹。】
前面这两句,是依报里头现正报,主要讲是佛,微尘、刹土是环境,是依报,依中现正;后面这一句,正中现依。『毛端』,毛是我们汗毛,汗毛的尖端,这是我们身体,身体算正报,环境算依报。『一毛端极微中』,一毛端是极微,能『出现三世庄严刹』,三世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诸佛的世界在哪里?在毛端上。三世佛刹无量无边,过去现在未来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,在一毛端上。极显其事事无碍,正报是事,依报也是事,互相融摄,没有障碍。这个境界我们凡夫不容易体会,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用的比喻很多,底下这个两句就是比喻。
【大疏云,若两镜互照,传耀相写。】
两面镜子互相照,人走在这两面镜子当中,你向镜子当中一看,有多少个我?无量无边,显示出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;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古时候大师讲《华严经》,讲到这个境界,听的人没有办法理会,法师也很聪明,请皇帝做了一个亭子,八个角,八角亭。八个角都放上镜子,八面大的镜子,你不懂,请皇帝到亭子当中站一站,四面去观看一下,你就懂了。他到那里一站,果然就明白了,原来一个人可以化身无量无边身。这是从比喻,比喻当然不能比的很恰当,只能比个彷佛,让你从这里了解理与事实。
【大疏云,立像竖臂,触目皆道。】
这个境界也是要到心清净时候才会现前,所谓是一低头,一举手,无不是道。宗门里面,禅宗里面常常用这种方法来测验修学的人是不是真的见性,用这些方法来测验。如果见了性的人,我们常讲,见一切众生皆是佛,他见性的时候,见一切众生都是佛。如果还觉得有一个人我很讨厌他,他决定没有见性,决定没有成佛。他要成菩萨,见一切众生都是菩萨,一定的道理。境随心转,外面境界是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境界没有好丑、没有善恶。蕅益大师在《灵峰宗论》里讲的很多,说明事实真相,外面境界确实没有善恶、没有真妄、没有好丑,这些差别都是自己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。所以,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,你起心动念自然就谨慎,晓得外境都是中立的。我们面对,我们觉得好,是我们的善心所起现行,就是起作用与外境相感;觉得外面不好,是我们自己的恶心所起现行、起作用。外面境界哪有什么好不好?同样一个境界,甲看到好,乙看到不好,你就了解,境界里头没有好恶,看的人有好恶。人好恶从哪里来的?阿赖耶里含藏的种子,无量劫来习气种子起作用,自己做不了主宰。做的了主宰是自己有定功,不会随外面境界转,自己能做的了主宰。
凡是自己做不了主宰,就是没有功夫,还会被外头境界转。能够从这里提高警觉,这是觉悟,我们佛门讲开悟了,他常常警觉到自己。能把毛病、习气转过来,那就是修行的功夫,功夫是不随外境转,这是功夫。这两句是清凉大师所讲的,入了境界之后,所现的就是这样的现象。『触目』,你六根所接触的皆是道,道就是真性,就是诸法实相。
【华严初发心功德品曰,知无量劫是一念,知一念即无量劫。】
【普贤行愿品曰。】
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看。
【尽一切劫为一念,我於一念见三世。】
这四句都是《华严经》经文,说明时间不是真的。前面所讲的是空间,空间不是真的,这个地方讲的时间不是真的。劫是讲时间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,所以叫做无量劫。时间与空间,现代有不少科学家在研究,四度空间就是三度空间里面加上时间,称之为四度空间。在法相唯识里面所说的,时空都是不相应行法,像法相宗入门的教材《百法明门论》里头,「时分」,时分就是时间,「方分」,方分是空间,都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。什么叫做不相应行法?它跟心法不相应,就是八识,八识里没有时空。它跟心所法不相应,五十一个心所法里头没有时空,心所法是心理作用。它与色法不相应,色法是一切色相,五根、六尘,与这个不相应。可是有这些事情存在,这个事情就叫不相应,不相应就是现在所说的抽象的概念,它不是事实,可是大家都有这么一个观念,有时间的观念、有空间的观念。它不是事实,所以它也没有标准,无量劫可以变成一念,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,时间哪有一定?
我们在有些笔记小说里面看到,它是真是假我们暂时不论它。说有造极重罪业的人,堕到阿鼻地狱,隔了几十年或者是几百年,我们人间的年数,确实有这个事实看到,好像是在明清时代,历史上有记载的。屠夫杀猪,那个猪的毛刮掉之后,猪身上有字,「秦桧七世身」,秦桧已经做猪做了七次,这是第七世身。秦桧我们晓得他堕阿鼻地狱,阿鼻地狱的寿命是没有法子计算的。宋朝到现在没几年嘛,顶多才一千年,怎么一千年他就离开阿鼻地狱了?诸位要晓得,他在阿鼻地狱里头确实经过无量劫。我们世间人有的时候在苦难当中是度日如年,感觉到光阴好长,欢乐的时候,好像时间很短,时间哪有长短?所以堕阿鼻地狱,可能几天他就出来了,但是虽然是几天,我们觉得是几天,他在阿鼻地狱的感受那就是亿万年,确实是亿万年的感受,那一点不假。这是说明时间不是真实的,时间的长短没有标准,所以一念可以化为无量劫。
『尽一切劫为一念』,这跟前面无量劫的意思就差不多,一切劫,一切就是无量,为一念。『我於一念见三世』,这个话是真的,如果你真的到一念,过去现在未来你统统见到了。一念是清净心,清净心里面把所有的障碍都突破了。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三世,见不到过去、见不到未来?原因都是妄想分别执著。妄想分别执著少一分,我们的能力就恢复一分,实在讲能力恢复个几分,过去、未来就多会知道一点。虽然知道不多,障碍突破了一、两关。在中国称之为定功,定心是清净的,暂时把所有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心地很清净。定中能够见到过去、未来,看他功夫的浅深,他知道时间的长短,在一般小有定功的人,大概未来三、四个月的事情他看到,再远他就看不到,那要更高的定功。
我早年在台北莲友念佛团讲经的时候,那个时候团长是王天民老居士,年岁都很大了。王老居士在抗战期间他是个高级军官,好像是在一个集团军总部里面担任参谋长。在战争的时候他遇到一位老道,道士,不是学佛的,那个时候他也没有学佛,遇到一个老道。那个老道就告诉他,他们住的营区那个地方,老道告诉他,三天之后这里会淹水,叫他们搬到高一点的地方去。他们也不相信,因为一点徵候看不出来,天气睛朗,也没有一点徵候,怎么会涨水?老道靠不住。到三天之后果然洪水暴发,这个地方淹起来了,他一想这个老道讲的是有道理。老道住的那个地方也在淹水区,他就派人去打听,老道搬走了。所以他说,他确实是能够晓得,这样子对这老道就很佩服,常常往来。有一次老道告诉他,他看到有一个战争,这个战争的状况很惨烈,在中国的东面,他说距离大概差不多有三千里的样子,有三、四千里这样的距离,是一个很残酷的战争。他们是军官,这些消息都知道,没有这个事情。三个月之后,日本人偷袭珍珠港,他们想想老道讲的那个方向、位置,就是那个地方。那个战争是他三个月之前看到的,他在定中看到的,所以时分、方分在定中的界限就没有了。这个老道是有一点功夫,功夫不算太大,他所看的只能看到三个月,三个月再多他就看不到了。大陆上确实有这些修定的人,对於过去未来他们真的知道。
【大疏云,若一夕之梦,翱翔百年。】
这也是说明时间是没有标准的,这个经验我相信有不少人有。而在中国,唐朝传奇小说里面的「黄梁梦」,很多人都念过。黄梁是小米,小米煮粥,那个时间很快,顶多十五分、二十分钟就煮好了。他煮小米稀饭,在旁边打个瞌睡,一觉醒来,小米还没有煮熟,你就晓得他作梦的时间我看不会超十分钟。十分钟,梦里头就过了几十年,他对於梦中境界清清楚楚。几十年的光阴能够缩短成几分钟,说明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实的,都是虚妄的。
【大疏云,如北辰所居,众星拱之。】
这是赞叹的话。『北辰』就是北极。为什么用辰不用极?因为北极没有星,我们讲北极星,是北极这一颗星最接近北极,不是真正的北极,北极没有星。而且这两极,北极跟南极也不是固定的,也是在缓慢的变动,这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系,它转实在讲还是有稍微的偏差,所以两极也不固定。我们现在定方位,特别是在古代,古代航海、夜晚行军,那个时候因为仪器不发达,多半都是看星星,从星宿判断方位跟时间,经验丰富的人,判断得相当准确。这是举这个比喻,『北辰所居,众星拱之』,把「北辰」比喻做西方极乐世界,把「众星」比喻做十方诸佛如来,十方世界,世尊在经上赞叹阿弥陀佛,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。所以,这是用来赞叹的。
【华严金狮子章云。】
这本书收在《华严义海》里面。
【或隐或显,或一或多,各无自性,由心回转。】
隐现不定,都在缘上,缘聚它就显,缘不足它就隐,就是不现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这个道理。所以,佛法对於缘非常重视,讲缘生,生就是显现的意思。而不说因,因要没有缘,不能显现,所以缘是个关键。佛教给我们,修行、证果基本的道理也在缘,只要我们会控制缘,成佛就不难。你不会控制缘,你就会随著境界转,那就很苦,所以自己作不了主,这个很苦,随业流转。修行人的好处在哪里?就是他在缘上自己作得了主,於是他就能避免随业流转。在十法界里,自己可以选择果报,更聪明的,他超越了十法界,那是最聪明的人。佛法依据的原理在此地。我们晓得,眼前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六道,我们没有出离六道。六道里面有三善道、三恶道,三恶道的缘,就是作恶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做一些损人利己之事,这是我们天天在制造恶缘。阿赖耶识里有恶的种子、习气,现在又有缘,种子遇到缘起现行,就变现三恶道的境界。三恶道从哪里来?自己变的,不是别人安排的,自己变的。就跟作梦一样,梦里境界是自己现的,不是别人安排的,自作自受。
如果我们现在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善,断恶修善,我们现在造的是善缘,阿赖耶识里善的种子习气起现行,就现三善道。只要你能够把缘控制住,你就有办法了。在一切缘当中,佛告诉我们,第一殊胜的是念佛,专念阿弥陀佛,专想极乐世界,我们跟西方极乐世界阿赖耶识里头有因。如果这一生这个缘非常强烈,这个因缘现的果报就是极乐世界,就是阿弥陀佛。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么个道理。一法界显,九法界隐,这一个种子起现行,其他种子就不起现行,一显九隐。
『或一或多,各无自性』,因为它无自性,所以经上讲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。相会不会现?会现,为什么?业因果报,这是大经上常讲,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,因是能现,果是所现,因果不空。『由心回转』,这个心是讲念头,念头在转境界,我们一念是佛,就转变成佛的境界。理事、因果如果都清楚、都明白,为什么不利用这一生短短的时间,把这个境界转成佛的境界?这是无比的殊胜庄严。诸佛菩萨对我们的期望就在此地,就是一般常讲的,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。佛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这些,把理论、事实、方法都给我们说出来,我们自己明白了要肯干,要真在这里用功夫。
【说事说理,有成有立。】
这是讲的说法。
【名唯心回转善成门。】
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,在经教里面『有成有立』,「成」是讲果,「立」是讲法则,有理论、有方法、有境界,这叫做『唯心回转善成门』。
藏教所摄,我们就介绍到此地,节录到这个地方。下面是第七,「部类差别」里面只录了一条。莲池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讲:
【疏钞谓大小二本。】
大本是《无量寿经》,小本是《阿弥陀经》,这两部经是同部。
【文有繁简,义无胜劣,判属同部。】
换句话说,《无量寿经》就是大本《阿弥陀经》,《阿弥陀经》就是小本《无量寿经》,这两部经在文字上,《弥陀经》文字少,简单,《无量寿经》的经文长,繁多,只是经文有多少不同。『义无胜劣』,里面所讲的道理、所讲的方法跟所证的境界完全相同,没有两样。虽然没有两样,可是诸位必须知道,讲得详细我们就容易懂,讲得简单我们就难懂。聪明智慧高的人,简单一说他就懂得,就明了;中下根性的人,一定要细说,才比较上了解的透彻一点。所以,这两部是一部经,是属於同部。因此这两种注解可以互相会通,《弥陀经》的注解可以用在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也能用在《弥陀经》上。
我们再看下面第八段,「译会校释」,这里面讲四桩事情。第一个是翻译,佛经最早是梵文所写的,流传到中国必须要翻成中文,所以翻译经过我们不能不晓得。而《无量寿经》从东晋的时代一直到宋朝,赵匡胤建立的王朝,宋朝,前后八百年间,从东晋到宋朝八百年,这部经总共翻译了十二次,换句话说,就有十二种不同的译本。所以古德说,中国译经翻译最多的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翻译十二次。十二种版本,里面的内容当然不相同,如果是一个本子,一个原本,那倒无所谓,翻译出来总是大同小异。现在这些译本有七种失传了,只有五种还保留下来,在现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现在有五种的译本。五种原译本仔细去观察,它的内容差别很大,特别是在四十八愿,有些本子是四十八愿,有些本子是二十四愿,宋译的本子是三十六愿。古人看到这个现象就不能不怀疑,不管什么人翻译的,不能有这么大的出入,这几乎是不可能的,所以就判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这个经不止讲一次。梵文的原文不是一个本子,传到中国来就有好几种不同梵文的原本,因此翻译出来才有这么大的差别。
这个想法很有道理,证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多次讲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。因为佛在世讲经,每部经只讲一遍,从来没有讲第二遍的,这部经居然多次宣讲,可见得它的重要性。现在流传下来这五种本子,里面就有这么大的差别,所以古德判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原本,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。因此就有会集的必要,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多次宣讲,我们把里面的内容会合起来,除掉重复的部分,不同的部分重新再来编辑、再来组合,成为一个完整的本子,会就是会集。最早会集的是宋朝王龙舒。会集有三个本子,魏默深在清朝咸丰年间,做第二次的会集,夏莲居是民国初年,第三次的会集。这是说明为什么会有会集。除会集之外,还有个节校本,节是节录,并不是完整的,是在里面节录,校是校正,也是参考其他的几种版本,来做一次校对的工作,这个工作就是彭绍升做的,前面我们曾经介绍过。彭绍升居士做了一个节校本,他编的也非常之好。但是他五种原译本,只依据康僧铠的本子,没有去节录其他的四种本子,这是他不完备的地方。他节校的比康僧铠的原本我们看起来更通畅,很适合於我们中国人的口味,所以也做得很好。释是注解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古今中外的注解、解释,这一段里头讲这四桩事情。
【甄解云。】
我刚才在这里看了一下,书架上有,有两部《甄解》,这是日本古代的高僧大德对於《无量寿经》所做的注解。他采取的经本是采取康僧铠的本子,注得非常之好,是《无量寿经》重要的注疏之一。
【凡於诸经中,传译盛无如今经,斯乃以出世正意,利益无边故也。】
《甄解》里头有这么一段赞叹。『诸经』是讲一切经,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大小乘所有的经典,翻译之盛没有超过这部经的,这部经有十二次的翻译。《金刚经》是非常著名的,中国人很喜欢的,家户喻晓,《金刚经》有六种译本,比起《无量寿经》还少一半。但是《金刚经》的六种译本,诸位如果仔细去读一读,内容是大同小异,的确看出来原本是一个本子。六个人译,他译的文字当然不一样,内容是一样的,而不像这部经,这部经里面差别太大。都比不上这部经,这是如来出世的正意;也就是说,佛出世度众生,度众生要用什么法门?善导大师讲得好,「如来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」。佛要普度一切众生,只有这个法门,这个法门确实能令一切众生平等得度、平等成佛,所以是『利益无边』,任何经论、任何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。
【会疏云,凡於一切经中传译盛然,无如今经。】
这个讲法跟《甄解》的说法几乎完全相同,正是我们中国人所说「英雄所见,大略相同」。
【斯乃道理幽邃。】
『幽邃』是讲深,形容深。
【利益最上故也。】
《无量寿经》之深,实在讲我们凡夫看不出来,我们凡夫看起来好像挺浅的,都能看得懂,这是翻译得好。《弥陀经》我们看起来就更容易,其实你看看莲池大师《疏钞》,《疏钞》看不懂。注解看不懂,经很好懂,你们想想哪有这个道理?经太深,唯有这些大善知识他们真正懂,给我们说出来。『利益最上』,没有任何一部经、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像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,带给我们这样殊胜的利益,这个利益是一生当中不退成佛。《华严经》也不能跟它相比,《华严经》到最后还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要没有这一句的话,《华严经》怎么能跟《无量寿经》相比?我们这一生非常幸运能够遇到,一定要抓住,千万不能放过,要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。这就不辜负世尊讲这部经,不辜负从前译经的法师、会集的法师,给我们做注解的这些法师,才真正对得起他们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