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十八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18
请掀开经本,第十九面,倒数第三行:
【隋代慧远师判本经曰。】
这个『隋代慧远』就是净影法师。
【今此经者,二藏之中,菩萨藏收,为根熟人顿教法门,云何知顿,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,求正定者,教令发心,生於净土,不从小故大,故知是顿。】
这是《无量寿经净影疏》里面判教的一段话。『此经』就是指《无量寿经》,在『二藏』当中,它是属於『菩萨藏』。底下这一句很要紧,『为根熟人顿教法门』,我们特别注意的是「根熟」,哪些人根熟了?正如莲池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所说的,能信、能愿、能行之人,这个人就是根熟了,他一生成就,不要等到第二生,这是「顿教法门」。下面他还为我们做了一个解释,『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』,「厌畏生死」就是觉悟了,知道生死是个麻烦事情,是非常恐怖的一桩事情,所谓生死轮回,生死疲劳,只要不出六道,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免得了。在六道之中,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,也就是说受苦难的日子多,在人天两道的时间短。佛在经上常常说,我们自己要冷静的去思惟,也能够体会得到。
三善道是禀五戒十善、四无量心而生的,也就是这一生当中他五戒做到了。五戒的戒相非常微细,我们一般人纵然是受了五戒,甚至於出家人三坛大戒都受了,五戒实在讲究竟它的戒体、戒相、戒行,能够说得清楚的没几个人。他都没有搞清楚,他怎么能做得到!十善跟五戒,从条文上来看似乎是大同小异,可是内容上讲决定不一样,一个是善行,一个是戒律。戒能帮助你得定,能帮助你了生死、出三界;善不行,善修得再好,只能得三界里面的福报。所以善跟戒不相同,目标不一样。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。由此可知,六道当中,我们得人身、得天的身都相当不容易,这是过去生当中所修积的这些善业,这一生感得的善道。可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再仔细去想想,如果不能往生,我们的来生会到哪一道去受生?不必问别人,自己冷静想想就知道了,我们来生会到哪一道去。
唯有觉悟的人才晓得,纵然升天也不究竟。天人的寿命长,可是要知道,地狱的寿命比天人不晓得要长多少倍!你了解事实真相,你才晓得六道轮回的可怕。有没有方法超越?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,凡夫一品烦恼没有断的,唯有这个法门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三界、超越轮回,这是决定可靠的。所以,发厌畏六道生死轮回的心,『求正定者』,佛教我们发心求生净土。这个法门不从小,所以它是大乘。它也不是渐次,往生到西方世界就证三不退,所以它是顿教,不是渐教。我们再翻过来,第七段:
【明大佑师判小本曰,渐顿之分,此属顿教。】
在渐顿二教当中,我们从前面一直看下来,几乎古来这些大德们都承认这个法门是顿教,是大乘顿教。这些话决定不是白说的,它的意义很深。因为自古至今,有许多的学者误会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叫自了汉,自了汉就是小乘,没有慈悲心,逃避现实。这个世间太苦,六道太苦了,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乐去,逃避现实,没有慈悲心,说我们修净土的人是小乘。所以,古今大德注解这部经,不得不引用经论、古大德的说法,你看这么多人一致的说法,不是一个、二个。於是方知,那些人对净宗,自己没搞清楚,产生了许多的误会。度众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,佛在大经里头常说,菩萨如果自己还没有得度,哪有能力度众生?菩萨要度自己,唯一的方法也是念佛求生净土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如果他的悲心恳切,自己还没有成佛,就想到十方世界去帮助这些苦难的众生。他从西方世界再回来,他就有智慧、有能力,而且得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。他有能力了才能够普度,这是菩萨为什么要求生净土。
『大佑』也是净宗的一位大德,他有《弥陀经》注解传世,他的注解叫《阿弥陀经略解》是大佑法师的。注解虽然不多,可是相当重要。他也承认净宗是属於顿教。
【清代彭二林居士於起信论判本经曰,无量寿经者,如来称性之圆教。】
『彭二林』就是彭际清,二林是他的别号,他是乾隆时间的人。这个人非常聪明,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兵部尚书,相当於现在的国防部长,所以他也是贵族出身的。传记里面说,他在弱冠就中了进士,弱冠是二十岁,可见这个人天赋很高。中进士之后他曾经作官,时间很短,他的家境好,生活没有忧虑,所以他就不作官了,专门学佛。在佛法的造诣很深,他有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,这个『起信论』不是《大乘起信论》,是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。他这本书在台湾有单行本流通,一般我们也能够看得到。他是依据《无量寿经》康僧铠的译本,康译本里面有很多句子念起来不太顺口,他把它节要,把它重新编了、重新删节,所以他的本子我们读起来就很顺畅。他的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的本子,就是他自己所谓节教本,《无量寿经》,王龙舒是会集本,魏源的本子也是会集本,彭际清叫节教本,《起信论》就是用他自己的节教本。民国初年还有一个注解《无量寿经》采取了彭二林的本子,就是丁福保的《无量寿经笺注》,他用的经本就是彭二林的节教本。
这里面讲,『无量寿经者,如来称性之圆教』,彭居士把它判作圆教,前面我们所看到的是顿教,顿教是决定没有问题的。彭居士在佛法上的成就,实在讲很了不起,他读《华严经》,将《华严经》修行的方法结归到念佛法门。所以他有个著作,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,是彭居士注的。在近代,黄念祖居士曾经将它讲过一遍,有讲记流通。这个《论》就是彭居士作的。
【日释道隐。】
这是日本道隐法师。
【於无量寿经甄解。】
这是道隐法师注解的《无量寿经》,他注解名字叫《甄解》。现在这本书在台湾也有单行本流通,这是最近我们才看到的。
【判本经曰,本愿一乘,顿极顿速,圆融圆满之教。】
道隐法师生在我们中国唐朝的时代,这些人都是到中国来留学,回到日本去很有成就的日本高僧。他判本经是圆顿大法,极顿,顿到极处,速是快,《弥陀经》上讲若一日到若七日,修行、证果没有比这个更快的。『圆融圆满之教』,这是判大乘圆教,圆满到极处。
【大经释曰,天台、真言虽皆名顿教。】
这个地方讲的『大经』,通常在佛门里称大经,多半都是指《华严经》。在性宗里面,一般讲大经,都是指《大般若经》。在净土宗里面讲大经,就是指《无量寿经》。不单独说出来,一般都是指《华严》。这是在注解里所见到的,天台宗、真言宗,真言是密教,虽然都是顿教。
【然彼许断惑证理。】
它那种顿教还是要断惑,理就是心性,换句话说,它还是要明心见性才能成就。
【故犹是渐教也。】
要跟本经净宗法门来比较,它就不算是顿教,它还是渐教。因为它要断见思烦恼、要断尘沙烦恼、要断无明烦恼。
【明未断惑凡夫,直出过三界者,偏是此教,故此教为顿中之顿。】
『明』是说明,就是说明没有断惑,一品惑也没断,那就是讲无明、尘沙、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有断的,直接了当就能够超过三界。『偏是此教』,此教就是《无量寿经》。除了这个法门之外,任何大小乘经教,要不断见思烦恼就不能出三界,不能够破一品无明就不能出十法界。你看看净土法门叫带业往生,诸位要知道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不但是超过三界,三界是六道,而且超过了十法界。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。所以跟天台、跟真言来做个比较,它们当然是渐教,唯有这个法门才是真正的顿教。
【日溪师云。】
『日溪』是日本的一位法师。
【圣道诸教,理是圆融,益是隔偏,以其顿机难得也,是以教虽圆顿,望机自成渐。】
我们先说这一段。这也是古代的日本高僧,他这几句话说得很中肯、很有道理。『圣道』是讲释迦牟尼佛所弘的出世大道,『诸教』就是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,在理上讲,是圆融的,尤其是大乘经。益是讲利益,众生实际上得的利益不一样,众生得利益可以说各个不同,并不圆,而是偏的。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?底下说『以其顿机难得也』,要找一个圆教的根机、顿教的根机太难了。圆顿根机,就是我们一般人讲聪明绝顶之人,这种人到哪里去找?儒家所谓的闻一知十,有这种能力才是圆顿的根机。我们现在想一想,我们闻一,一都不知道,哪里还能知二、三?闻一,还把一听错了,还把一的意思错会了,你说有什么法子?这就没有法子。圆,怎样才能圆?必须妄想分别执著很淡薄的人,这个人才是圆机,他心地清净,领悟得快、领悟得深。如果妄想执著很重的人,他怎么能圆得了!这样的根器难得,非常的难得。
所以,佛讲这些大乘经,虽然是圆顿大法,遇不到圆顿之人,这个法也变成渐法,也变成偏而不圆。这也是佛门里有句话常说,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;不是圆人,遇到圆法也不圆,道理在此地。教是圆,没错,底下讲『以教虽圆顿』,没错,『望机自成渐』,这个「机」是众生、修学的人,那个人不圆、烦恼重、习气很深,所以圆顿大法遇到他,那个法也就不圆、就不顿,这都是事实。实在讲,这些圆顿大乘的经论,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修学,没有人能够成就了。
【净土言圆顿者,於圆满速疾利益。】
这是说净宗的净土三经,要跟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这些一乘圆教相比,的确超过它们。可是这个法门它要求的条件的确是很简单,这么简单容易的条件,如果我们不具足,还是没有办法,极圆极顿的利益我们依旧得不到。那就是真的要信、真的要愿、真正老实念佛。这个话说起来容易,听起来好像大家都没有问题,实际上统统有问题。问题在哪里?不相信!不要以为我们现在真信,禁不起考验的,没有真信。就像过去李老居士在台中,跟我们讲到这个信,他举了个例子,譬如大家在打佛七当中,结七念佛,结七念佛最要紧的就是要具足信愿行。你真的万缘放下,一心念佛,求个一心不乱、功夫成片,你到这里来目的在此地。有一个人来报信,说你家的房子失火了,这时候你怎么办?你佛也不念了,赶紧跑出去,这就不信!真的信的人是房子烧任它烧去,与我无干,我要念佛求生净土,这才叫具足信心,不容易!所以,禁不起考验的信心,他不能往生。这就是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为什么那么少,信愿行都是假的,都是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,修一点痴福而已!这是我们要认真去反省的,要知道去改过,这一生才能够有成就。
所以说『圆满速疾利益』,这个利益得的太快了。现前的利益,身心清净,一尘不染。《无量寿经》里面跟我们讲的修行纲领,就是三业清净,这是现前得的利益。将来得的利益是往生不退成佛,一生当中成就,不要等来生,这个法门叫当生成就的佛法。所以,这里讲的是圆满速疾的利益。
【圆中钞云,圆顿法门,亦必须先开圆解,而次修圆行,破三惑而方证圆果,以阶不退。】
这一段是讲一般圆顿大法,像天台宗、华严宗,乃至於禅宗,禅宗也不例外,一定要『先开圆解』。开圆解是断疑生信,我们的解为什么不圆?疑虑太多,放不下。有疑虑必然就有分别执著,这是一定的道理,这些东西障道。所以,教下研究讨论是帮助你开圆解,解圆了,解圆就相当不容易,《维摩经》上讲入不二法门,《金刚经》上讲诸法如义,那就是圆解。如果解不圆,换句话说,触处都是障碍;圆了,障碍就没有了,这个时候所修的行,叫圆行,无论修哪一个法门,譬如菩萨所修的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没有一法不圆。释迦牟尼佛在《金刚经》开端所示现的,入舍卫大城乞食,著衣持钵都是圆行,法法皆圆。所以,能够『破三惑』,三惑是见思、尘沙、无明,这才『证圆果』。圆果是圆教初地以上,都是圆果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这个时候他得的三不退,『以阶不退』,三不退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
【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,以之为开解生信。】
《圆中钞》是《弥陀经》的注解,所以此地讲的『今』是《弥陀经》。《弥陀经》上只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没有多说。说得很少,好像说得很浅,如果我们听了生欢喜心,就能够相信,给诸位说,等於大开圆解。怎么说可以等於大开圆解?诸位要知道,大开圆解的目的就是在生信心,破迷生信,起信的。我们读了《弥陀经》、听了《弥陀经》,对於净宗就丝毫不怀疑,有坚定的信心,岂不等於大开圆解!
【七日持名,一心不乱,以之为造修行门。】
这就是圆行,净宗打佛七就是从《弥陀经》来的,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。真正的佛七,实在说这个道场是正好,非常理想,而参加佛七念佛的人不能超过十个人。超过十个人就不叫佛七、不叫念佛,那叫法会,做法会,法会是很热闹的,大家都很喜欢做法会。真正打佛七念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招牌挂在外头,不会有一个人来,七天就往生了,你看看有没有人敢来,没有人敢来。七天七夜这一句佛号不中断,真正做到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中断,七天真成功。我们在《往生传》里面见过,《往生传》里头最著名的是宋朝的莹珂法师,《往生传》上有,《净土圣贤录》上也有记载。这一位是出家人,虽出家了,不守清规,常常破戒,造作罪业。他有个长处,是别人比不上的,他有自知之明,这一点很了不起。他自己想想,他出家这种行为将来必定堕阿鼻地狱,他有这个自知之明。想到将来要堕地狱,他就害怕了,所以就向同参道友请教,有没有方法来救我?同参道友也不错,就给了他一本《往生传》给他看。他看了之后非常感动,於是自己就发心念佛,把寮房的门关起来,他念了三天三夜,不睡觉也不吃东西。三天三夜居然把阿弥陀佛念来了,俗话讲诚则灵,他真诚,这三天三夜的确一句佛号里头没有夹杂妄念、妄想,没有。
阿弥陀佛念来了,佛告诉他,你的阳寿还有十年,你好好的修持,等到你临终的时候我再来接你。他听了以后,就跟佛讲,他说,不行,我的劣根性很重,禁不起外面的诱惑,十年我又不晓得造多少罪业,我十年的寿命不要了,我现在跟你走,可不可以?阿弥陀佛就答应他,他说,那这样好了,三天以后我来接你。他很欢喜,把他的寮房门打开,就告诉大家,三天之后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道场里面一些同修看到他这个样子疯疯颠颠的,平常的行为根本就不检点,关了门念了三天佛,居然说三天之后他要往生。好在时间短,同参道友、寺庙的大众就看,看三天以后你往生不往生?到第三天,他确实洗了澡,换了干净衣服,早课的时候,要求大众不要照仪规做,早课念《阿弥陀经》、念佛号送他往生。大家听了也很高兴,你既然这么有把握,於是大家就念佛送他。念不到一刻钟,一刻是十五分钟,不到一刻钟,他就跟大家讲,佛来接引我了,我走了。就这么往生了。三天三夜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,没错!
我们现在常常打佛七,有的佛七一个接一个,接十几个佛七,都没有一个往生的。不是佛不灵,不是法不灵,说老实话自己不想去。嘴里面是想往生,真的佛来接引就吓死了,这还得了,这不得了!所以是口是心非,佛也就不来,佛何必来跟大家开玩笑!你既然不想去,佛就决定不来。那是真想去,真正知道将来的前途不堪设想,真想去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这是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所以『七日持名,一心不乱』这是圆行、顿行。
【临命终时,即得往生,以阶跋致。】
这是讲他的圆果,他的果证,这个果证实在不可思议。阿鞞跋致菩萨,阿鞞跋致是梵语,翻译成中国的意思叫不退转。什么地位的菩萨才是阿惟越致的菩萨?大乘经上佛常说,七地以上。七地以上,诸位要知道,是八地菩萨,七地上面是八地,八地叫不动地,真的不退。所以,大经里头常讲的是圆证三不退,这一点诸位必须要知道的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萨,我们在四十八愿里头看到的,在《无量寿经》上看到的;换句话说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你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、一切的受用跟八地菩萨相等。你是不是真的就做了八地菩萨?不是的,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头说得很好,如果说你是八地菩萨,你一品烦恼都没断,见思、尘沙、无明一品都没断,你是带业往生,所以不能说你是八地菩萨。但是也不能说你是凡夫,要说你是凡夫,你的神通、道力、智慧、受用跟八地菩萨一样。蕅益大师讲,这个境界叫不可思议,凡夫、菩萨这些名都加不上,这叫难信之法。
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形?念四十八愿就知道了,原来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。因为阿弥陀佛有这一愿,凡是十方世界众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如果不做阿惟越致菩萨,他就誓不成佛。他今天成佛了,他的愿力加持的。所以不是自己修得的,是佛力加持的。这桩事情实在讲也很难懂,我们从比喻当中来说,譬如六道凡夫投胎,投胎到人道来。有的人投胎投到富贵人家,一生下来像王子一样,多少人侍候,是主人的身分,应有尽有,他一样都不缺。这就像我们投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像生到帝王家一样,什么都是现成的,不要求的都得到。可是有些人投胎,如果投到贫穷人家,那一生的生活就过得很辛苦。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像投生到帝王家一样,这些福报不是自己修的,是祖宗、父母的余荫,他们修的福,你去享受,不是自己修得的,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经上跟我们讲四土三辈九品,那是不论佛加持的,你要懂得。不论佛加持,就有这个阶级;要论佛加持,大家平等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「行布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行布」,在极乐世界,这两句话就太妙了,完全兑现,真是讲得妙绝了。所以大家不要以为,读了《观经》,下品下生要十二劫才花开见佛,它讲得没错,那是自分,没有论佛加持。你念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是平等的,四十八愿是佛加持的,佛一加持就圆融、就没有次第。不论佛加持,有次第;论佛加持,没有次第,圆顿之极。
【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。】
『五浊』,大家都清楚,浊是污染,五种的污染。第一种是时代,我们讲这个时代年头不好,这是个染污的时代。第二是思想的污染,思想跟见解的污染,见浊、烦恼浊,见是见解,烦恼是思想,贪瞋痴慢,这是烦恼。五浊里面这两种是最重要的,有了这两种,连带的时间、空间乃至於我们的生活、寿命,都包括在其中。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浊恶到了极处,在这个时代要想修行、要想成就,确实唯独这个法门。所以《圆中钞》里面讲『故知此经』,虽然讲的是《弥陀经》,《弥陀经》是小本,《无量寿经》是大本,这两种经的注解可以通用的,这部经才是『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』,我们依照这个理论、方法能成就!
【甄解云,由自力修断,故名竖超,净土本愿,真实由他力故,超越成佛之法也,故名横超。】
除净土法门之外,所有一切法门都要靠自己的力量,自己要真修,要断惑、要断烦恼、要断习气。见思烦恼断了,才能证阿罗汉果、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,没有说是见思烦恼不断能够超越三界的,没有这个事情,查遍《大藏经》也没这个讲法。这是说明其他法门难,难在这个地方。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要不能断,你就证不了小乘初果,八十八品见惑里面,佛在经论里头通常把它归纳为五大类,便於解说。第一个是身见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我相。什么时候我们能破身见?真的知道、觉悟了,身不是我,真正觉悟到身不是我。身是什么东西?身是我所,我所有的,不是我,就像我们穿的衣服一样,衣服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。所以衣服脱下来送给人,很容易,舍这件衣服很容易,一点困难都没有。如果知道身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,也跟衣服一样,舍身就不难了,破身见。一切众生都执著这个身是我,为这个身不晓得造多少罪业!哪里说身不是我?这是最难破的。这是第一类。
第二类是边见,边见就是相对的概念,落在二边。佛法是不二法,他什么都落在二里面。二,就有比较、就有分别,这是迷惑,这是没有办法入不二法门的严重障碍。六道凡夫生活在相对的世间,相对就是边见,二边,相对的世间。相对是假的,不是真的,真是一,一真,二就是虚妄的,不是真的。第三类是戒取见,第四叫见取见,这两种我们把它合起来讲叫成见,某人成见太深。成见是什么?烦恼障,执著,执著他才有成见。戒取见是在因上的执著,见取见是在果上的执著,他不了解因果的真相,在因与果上起了执著,这个执著非常的普遍。大的事有大的因果,小有小的因果,总而言之一句话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无不是因果。第五类就是不属於前面四大类的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,都叫做邪见。
这五样东西都断尽,才证得小乘须陀洹。证得小乘须陀洹,虽然没有出三界,但是你已经拿到保证书了,天上、人间七次往返,你决定证阿罗汉果,你拿到保证了。由此可知,见惑这一关最难破。无量劫来,大家统统是修行人,正是佛经上讲的,我们在过去生中已经供养过无量无边诸佛如来,这样深厚的善根,为什么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?就是这一关没能够透过。这一关若透过了,怎么会在六道轮回?早就超越、早就成就了。由此可知,自力修行断烦恼的难。这叫『竖超』。
若以经教里面普通的一个讲法,断烦恼要修定,戒律是帮助你得定的,定才能断烦恼,戒不能断烦恼,戒只是暂时防范而已,因戒得定,定就能断。得到定功,先是伏,把烦恼伏住,见思烦恼、习气伏住了,伏久了自然就断了。世间的禅定,依照浅深次第,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了八个等级。从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这叫色界天,再往上面去就是四空天,也是更高层次的四种定功,到四空天。我们常讲四禅八定,单讲四禅是色界,讲八定,色界跟无色界合起来,并不是四禅之外还有个八定,不是的,八定里头包括四禅。这是禅定功夫八个阶级,没出三界,为什么?伏断的。定功再往上进一层就超出了,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讲,阿罗汉、辟支佛所证得的九次第定,他这个定功,排顺序是第九定,超越了。见思烦恼断了,超越六道轮回,证阿罗汉果,这叫竖超。一般修学,大小乘法门都是用这个方法,都是竖超。
『净土本愿,真实由他力故,超越成佛之法也』,净土法门跟一般的法门不一样,那些法门叫竖超,这个法门叫『横超』。「净土本愿」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所以修净土的人,实在讲我们完全是靠阿弥陀佛,全身投靠,要依靠佛。不依靠佛,我们有什么能力?佛是真正靠得住,只要我们真正去投靠他。所以这个法门是「超越成佛之法」,超越是超越次第,不要经过小乘的四果四向,不要经过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,不需要,往生不退成佛,全都超越过了。所以它是超越成佛之法。这叫横超。
【横超之顿,持名顿中之顿也。】
『横超』这个顿教,跟其他的大乘顿教不一样,殊胜太多了,如果跟其他大乘来比,其他的顿教也变成渐教。大乘法中,禅是顿教,可以说一切教下都不能够为比,但是禅要跟念佛人比,禅还是渐教,净才是真正的顿教。为什么?参禅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他成的是什么佛?这个要知道,不是究竟圆满佛,他成的是分证佛。天台家讲「六即佛」,是六即里面的分证即佛,这我们必须要知道,不是究竟佛。分证佛,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的,他已经到一真法界,超越十法界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从圆教初住菩萨到成佛,这当中是四十一个阶级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四十一个阶级,《华严经》上称之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他要修多久才能到究竟圆满佛?这是佛经上常讲的,三大阿僧只劫。你说他是顿还是渐?他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,他要经历四十一个阶级。
三大阿僧只劫不是对普通人讲的,我们不要误会,我们没分,法身大士。第一个阿僧只劫,他修满三十个位次,就是三贤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第一个阿僧只劫。第二个阿僧只劫,他修七个位次,从初地到七地。第三个阿僧只劫修三个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所以,三大阿僧只劫修满,是圆教初住菩萨到法云地的菩萨,愈往上面去愈难。由此可知,法云地的菩萨修满了,他就是等觉菩萨。等觉菩萨成佛,这一个位次,要照前面的来推想,大概也要一个阿僧只劫,等觉菩萨才能成佛,愈往上去愈艰难。於是我们才明了,为什么华藏世界等觉菩萨,像文殊、普贤还要发愿求生净土,因为生到净土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。生到净土他就圆满菩提,节省时间太多了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上,前面我们读过,「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」,他们知道念佛法门的可贵,念佛法门成就不可思议。到登地,他丝毫怀疑没有了,文殊、普贤一介绍,他完全接受。由此可知持名,确实是『顿中之顿』。
【甄解称本经为,专中之专,顿中之顿,真中之真,圆中之圆。】
这四句,把净宗赞叹到极处,赞叹到顶峰,我们要想在这一生有成就,真正成就,你就学这四个字,「专、顿、真、圆」。你能把这四个字学会,在日常生活当中、工作之中、待人接物之中,你把这四个字学会了,你这一生决定往生,而且你往生的品位一定很高。我们读净宗的经论,修学净土法门,这一点不能不知道。『专』就是专在一部经上、专在这一个法门上,持名念佛,老实念佛,专要做到,专精,决定不能夹杂。『顿中之顿』,这个认识必须要清楚,然后你才不会被其他法门动摇。人家讲禅好,密是即身成佛,你知道「你们那是顿,我这个是顿中之顿」,不会被他动摇,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不逆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信心不逆。你不知道这个法门是「顿中之顿」,就很容易被人家诱惑。
『真中之真』,我们要用真诚的心来修学,真诚的心求生净土,也要用真诚的心来过日子,决定不能用妄心,不能用情识,用妄心、用情识就错了。圆是智慧,真实的智慧圆融的,法法皆圆,不圆就偏了,不圆就有欠缺。所以这四个字讲得实在是好。后面有两句,也是《甄解》里面所讲的:
【绝对不二之教,一乘真如之道也。】
我们如果懂得这个意思,自然对於《无量寿经》、对於持名念佛死心塌地,深信不疑。『绝对不二之教』,不仅仅这是称赞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,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对众生传这个法门是「绝对不二之教」。『一乘真如之道』,一乘,不是二乘、不是三乘,二乘是大小乘,三乘是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。一乘是成佛的,直接成佛的,这个法门不是叫你作菩萨的,就是叫你成佛的!所以修这个法门是修成佛之道,真实成佛之道。
我们今天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十九面,倒数第三行:
【隋代慧远师判本经曰。】
这个『隋代慧远』就是净影法师。
【今此经者,二藏之中,菩萨藏收,为根熟人顿教法门,云何知顿,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,求正定者,教令发心,生於净土,不从小故大,故知是顿。】
这是《无量寿经净影疏》里面判教的一段话。『此经』就是指《无量寿经》,在『二藏』当中,它是属於『菩萨藏』。底下这一句很要紧,『为根熟人顿教法门』,我们特别注意的是「根熟」,哪些人根熟了?正如莲池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所说的,能信、能愿、能行之人,这个人就是根熟了,他一生成就,不要等到第二生,这是「顿教法门」。下面他还为我们做了一个解释,『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』,「厌畏生死」就是觉悟了,知道生死是个麻烦事情,是非常恐怖的一桩事情,所谓生死轮回,生死疲劳,只要不出六道,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免得了。在六道之中,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,也就是说受苦难的日子多,在人天两道的时间短。佛在经上常常说,我们自己要冷静的去思惟,也能够体会得到。
三善道是禀五戒十善、四无量心而生的,也就是这一生当中他五戒做到了。五戒的戒相非常微细,我们一般人纵然是受了五戒,甚至於出家人三坛大戒都受了,五戒实在讲究竟它的戒体、戒相、戒行,能够说得清楚的没几个人。他都没有搞清楚,他怎么能做得到!十善跟五戒,从条文上来看似乎是大同小异,可是内容上讲决定不一样,一个是善行,一个是戒律。戒能帮助你得定,能帮助你了生死、出三界;善不行,善修得再好,只能得三界里面的福报。所以善跟戒不相同,目标不一样。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。由此可知,六道当中,我们得人身、得天的身都相当不容易,这是过去生当中所修积的这些善业,这一生感得的善道。可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再仔细去想想,如果不能往生,我们的来生会到哪一道去受生?不必问别人,自己冷静想想就知道了,我们来生会到哪一道去。
唯有觉悟的人才晓得,纵然升天也不究竟。天人的寿命长,可是要知道,地狱的寿命比天人不晓得要长多少倍!你了解事实真相,你才晓得六道轮回的可怕。有没有方法超越?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,凡夫一品烦恼没有断的,唯有这个法门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三界、超越轮回,这是决定可靠的。所以,发厌畏六道生死轮回的心,『求正定者』,佛教我们发心求生净土。这个法门不从小,所以它是大乘。它也不是渐次,往生到西方世界就证三不退,所以它是顿教,不是渐教。我们再翻过来,第七段:
【明大佑师判小本曰,渐顿之分,此属顿教。】
在渐顿二教当中,我们从前面一直看下来,几乎古来这些大德们都承认这个法门是顿教,是大乘顿教。这些话决定不是白说的,它的意义很深。因为自古至今,有许多的学者误会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叫自了汉,自了汉就是小乘,没有慈悲心,逃避现实。这个世间太苦,六道太苦了,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乐去,逃避现实,没有慈悲心,说我们修净土的人是小乘。所以,古今大德注解这部经,不得不引用经论、古大德的说法,你看这么多人一致的说法,不是一个、二个。於是方知,那些人对净宗,自己没搞清楚,产生了许多的误会。度众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,佛在大经里头常说,菩萨如果自己还没有得度,哪有能力度众生?菩萨要度自己,唯一的方法也是念佛求生净土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如果他的悲心恳切,自己还没有成佛,就想到十方世界去帮助这些苦难的众生。他从西方世界再回来,他就有智慧、有能力,而且得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。他有能力了才能够普度,这是菩萨为什么要求生净土。
『大佑』也是净宗的一位大德,他有《弥陀经》注解传世,他的注解叫《阿弥陀经略解》是大佑法师的。注解虽然不多,可是相当重要。他也承认净宗是属於顿教。
【清代彭二林居士於起信论判本经曰,无量寿经者,如来称性之圆教。】
『彭二林』就是彭际清,二林是他的别号,他是乾隆时间的人。这个人非常聪明,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兵部尚书,相当於现在的国防部长,所以他也是贵族出身的。传记里面说,他在弱冠就中了进士,弱冠是二十岁,可见这个人天赋很高。中进士之后他曾经作官,时间很短,他的家境好,生活没有忧虑,所以他就不作官了,专门学佛。在佛法的造诣很深,他有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,这个『起信论』不是《大乘起信论》,是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。他这本书在台湾有单行本流通,一般我们也能够看得到。他是依据《无量寿经》康僧铠的译本,康译本里面有很多句子念起来不太顺口,他把它节要,把它重新编了、重新删节,所以他的本子我们读起来就很顺畅。他的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的本子,就是他自己所谓节教本,《无量寿经》,王龙舒是会集本,魏源的本子也是会集本,彭际清叫节教本,《起信论》就是用他自己的节教本。民国初年还有一个注解《无量寿经》采取了彭二林的本子,就是丁福保的《无量寿经笺注》,他用的经本就是彭二林的节教本。
这里面讲,『无量寿经者,如来称性之圆教』,彭居士把它判作圆教,前面我们所看到的是顿教,顿教是决定没有问题的。彭居士在佛法上的成就,实在讲很了不起,他读《华严经》,将《华严经》修行的方法结归到念佛法门。所以他有个著作,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,是彭居士注的。在近代,黄念祖居士曾经将它讲过一遍,有讲记流通。这个《论》就是彭居士作的。
【日释道隐。】
这是日本道隐法师。
【於无量寿经甄解。】
这是道隐法师注解的《无量寿经》,他注解名字叫《甄解》。现在这本书在台湾也有单行本流通,这是最近我们才看到的。
【判本经曰,本愿一乘,顿极顿速,圆融圆满之教。】
道隐法师生在我们中国唐朝的时代,这些人都是到中国来留学,回到日本去很有成就的日本高僧。他判本经是圆顿大法,极顿,顿到极处,速是快,《弥陀经》上讲若一日到若七日,修行、证果没有比这个更快的。『圆融圆满之教』,这是判大乘圆教,圆满到极处。
【大经释曰,天台、真言虽皆名顿教。】
这个地方讲的『大经』,通常在佛门里称大经,多半都是指《华严经》。在性宗里面,一般讲大经,都是指《大般若经》。在净土宗里面讲大经,就是指《无量寿经》。不单独说出来,一般都是指《华严》。这是在注解里所见到的,天台宗、真言宗,真言是密教,虽然都是顿教。
【然彼许断惑证理。】
它那种顿教还是要断惑,理就是心性,换句话说,它还是要明心见性才能成就。
【故犹是渐教也。】
要跟本经净宗法门来比较,它就不算是顿教,它还是渐教。因为它要断见思烦恼、要断尘沙烦恼、要断无明烦恼。
【明未断惑凡夫,直出过三界者,偏是此教,故此教为顿中之顿。】
『明』是说明,就是说明没有断惑,一品惑也没断,那就是讲无明、尘沙、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有断的,直接了当就能够超过三界。『偏是此教』,此教就是《无量寿经》。除了这个法门之外,任何大小乘经教,要不断见思烦恼就不能出三界,不能够破一品无明就不能出十法界。你看看净土法门叫带业往生,诸位要知道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不但是超过三界,三界是六道,而且超过了十法界。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。所以跟天台、跟真言来做个比较,它们当然是渐教,唯有这个法门才是真正的顿教。
【日溪师云。】
『日溪』是日本的一位法师。
【圣道诸教,理是圆融,益是隔偏,以其顿机难得也,是以教虽圆顿,望机自成渐。】
我们先说这一段。这也是古代的日本高僧,他这几句话说得很中肯、很有道理。『圣道』是讲释迦牟尼佛所弘的出世大道,『诸教』就是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,在理上讲,是圆融的,尤其是大乘经。益是讲利益,众生实际上得的利益不一样,众生得利益可以说各个不同,并不圆,而是偏的。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?底下说『以其顿机难得也』,要找一个圆教的根机、顿教的根机太难了。圆顿根机,就是我们一般人讲聪明绝顶之人,这种人到哪里去找?儒家所谓的闻一知十,有这种能力才是圆顿的根机。我们现在想一想,我们闻一,一都不知道,哪里还能知二、三?闻一,还把一听错了,还把一的意思错会了,你说有什么法子?这就没有法子。圆,怎样才能圆?必须妄想分别执著很淡薄的人,这个人才是圆机,他心地清净,领悟得快、领悟得深。如果妄想执著很重的人,他怎么能圆得了!这样的根器难得,非常的难得。
所以,佛讲这些大乘经,虽然是圆顿大法,遇不到圆顿之人,这个法也变成渐法,也变成偏而不圆。这也是佛门里有句话常说,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;不是圆人,遇到圆法也不圆,道理在此地。教是圆,没错,底下讲『以教虽圆顿』,没错,『望机自成渐』,这个「机」是众生、修学的人,那个人不圆、烦恼重、习气很深,所以圆顿大法遇到他,那个法也就不圆、就不顿,这都是事实。实在讲,这些圆顿大乘的经论,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修学,没有人能够成就了。
【净土言圆顿者,於圆满速疾利益。】
这是说净宗的净土三经,要跟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这些一乘圆教相比,的确超过它们。可是这个法门它要求的条件的确是很简单,这么简单容易的条件,如果我们不具足,还是没有办法,极圆极顿的利益我们依旧得不到。那就是真的要信、真的要愿、真正老实念佛。这个话说起来容易,听起来好像大家都没有问题,实际上统统有问题。问题在哪里?不相信!不要以为我们现在真信,禁不起考验的,没有真信。就像过去李老居士在台中,跟我们讲到这个信,他举了个例子,譬如大家在打佛七当中,结七念佛,结七念佛最要紧的就是要具足信愿行。你真的万缘放下,一心念佛,求个一心不乱、功夫成片,你到这里来目的在此地。有一个人来报信,说你家的房子失火了,这时候你怎么办?你佛也不念了,赶紧跑出去,这就不信!真的信的人是房子烧任它烧去,与我无干,我要念佛求生净土,这才叫具足信心,不容易!所以,禁不起考验的信心,他不能往生。这就是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为什么那么少,信愿行都是假的,都是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,修一点痴福而已!这是我们要认真去反省的,要知道去改过,这一生才能够有成就。
所以说『圆满速疾利益』,这个利益得的太快了。现前的利益,身心清净,一尘不染。《无量寿经》里面跟我们讲的修行纲领,就是三业清净,这是现前得的利益。将来得的利益是往生不退成佛,一生当中成就,不要等来生,这个法门叫当生成就的佛法。所以,这里讲的是圆满速疾的利益。
【圆中钞云,圆顿法门,亦必须先开圆解,而次修圆行,破三惑而方证圆果,以阶不退。】
这一段是讲一般圆顿大法,像天台宗、华严宗,乃至於禅宗,禅宗也不例外,一定要『先开圆解』。开圆解是断疑生信,我们的解为什么不圆?疑虑太多,放不下。有疑虑必然就有分别执著,这是一定的道理,这些东西障道。所以,教下研究讨论是帮助你开圆解,解圆了,解圆就相当不容易,《维摩经》上讲入不二法门,《金刚经》上讲诸法如义,那就是圆解。如果解不圆,换句话说,触处都是障碍;圆了,障碍就没有了,这个时候所修的行,叫圆行,无论修哪一个法门,譬如菩萨所修的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没有一法不圆。释迦牟尼佛在《金刚经》开端所示现的,入舍卫大城乞食,著衣持钵都是圆行,法法皆圆。所以,能够『破三惑』,三惑是见思、尘沙、无明,这才『证圆果』。圆果是圆教初地以上,都是圆果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这个时候他得的三不退,『以阶不退』,三不退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
【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,以之为开解生信。】
《圆中钞》是《弥陀经》的注解,所以此地讲的『今』是《弥陀经》。《弥陀经》上只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没有多说。说得很少,好像说得很浅,如果我们听了生欢喜心,就能够相信,给诸位说,等於大开圆解。怎么说可以等於大开圆解?诸位要知道,大开圆解的目的就是在生信心,破迷生信,起信的。我们读了《弥陀经》、听了《弥陀经》,对於净宗就丝毫不怀疑,有坚定的信心,岂不等於大开圆解!
【七日持名,一心不乱,以之为造修行门。】
这就是圆行,净宗打佛七就是从《弥陀经》来的,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。真正的佛七,实在说这个道场是正好,非常理想,而参加佛七念佛的人不能超过十个人。超过十个人就不叫佛七、不叫念佛,那叫法会,做法会,法会是很热闹的,大家都很喜欢做法会。真正打佛七念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招牌挂在外头,不会有一个人来,七天就往生了,你看看有没有人敢来,没有人敢来。七天七夜这一句佛号不中断,真正做到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中断,七天真成功。我们在《往生传》里面见过,《往生传》里头最著名的是宋朝的莹珂法师,《往生传》上有,《净土圣贤录》上也有记载。这一位是出家人,虽出家了,不守清规,常常破戒,造作罪业。他有个长处,是别人比不上的,他有自知之明,这一点很了不起。他自己想想,他出家这种行为将来必定堕阿鼻地狱,他有这个自知之明。想到将来要堕地狱,他就害怕了,所以就向同参道友请教,有没有方法来救我?同参道友也不错,就给了他一本《往生传》给他看。他看了之后非常感动,於是自己就发心念佛,把寮房的门关起来,他念了三天三夜,不睡觉也不吃东西。三天三夜居然把阿弥陀佛念来了,俗话讲诚则灵,他真诚,这三天三夜的确一句佛号里头没有夹杂妄念、妄想,没有。
阿弥陀佛念来了,佛告诉他,你的阳寿还有十年,你好好的修持,等到你临终的时候我再来接你。他听了以后,就跟佛讲,他说,不行,我的劣根性很重,禁不起外面的诱惑,十年我又不晓得造多少罪业,我十年的寿命不要了,我现在跟你走,可不可以?阿弥陀佛就答应他,他说,那这样好了,三天以后我来接你。他很欢喜,把他的寮房门打开,就告诉大家,三天之后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道场里面一些同修看到他这个样子疯疯颠颠的,平常的行为根本就不检点,关了门念了三天佛,居然说三天之后他要往生。好在时间短,同参道友、寺庙的大众就看,看三天以后你往生不往生?到第三天,他确实洗了澡,换了干净衣服,早课的时候,要求大众不要照仪规做,早课念《阿弥陀经》、念佛号送他往生。大家听了也很高兴,你既然这么有把握,於是大家就念佛送他。念不到一刻钟,一刻是十五分钟,不到一刻钟,他就跟大家讲,佛来接引我了,我走了。就这么往生了。三天三夜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,没错!
我们现在常常打佛七,有的佛七一个接一个,接十几个佛七,都没有一个往生的。不是佛不灵,不是法不灵,说老实话自己不想去。嘴里面是想往生,真的佛来接引就吓死了,这还得了,这不得了!所以是口是心非,佛也就不来,佛何必来跟大家开玩笑!你既然不想去,佛就决定不来。那是真想去,真正知道将来的前途不堪设想,真想去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这是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所以『七日持名,一心不乱』这是圆行、顿行。
【临命终时,即得往生,以阶跋致。】
这是讲他的圆果,他的果证,这个果证实在不可思议。阿鞞跋致菩萨,阿鞞跋致是梵语,翻译成中国的意思叫不退转。什么地位的菩萨才是阿惟越致的菩萨?大乘经上佛常说,七地以上。七地以上,诸位要知道,是八地菩萨,七地上面是八地,八地叫不动地,真的不退。所以,大经里头常讲的是圆证三不退,这一点诸位必须要知道的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萨,我们在四十八愿里头看到的,在《无量寿经》上看到的;换句话说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你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、一切的受用跟八地菩萨相等。你是不是真的就做了八地菩萨?不是的,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头说得很好,如果说你是八地菩萨,你一品烦恼都没断,见思、尘沙、无明一品都没断,你是带业往生,所以不能说你是八地菩萨。但是也不能说你是凡夫,要说你是凡夫,你的神通、道力、智慧、受用跟八地菩萨一样。蕅益大师讲,这个境界叫不可思议,凡夫、菩萨这些名都加不上,这叫难信之法。
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形?念四十八愿就知道了,原来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。因为阿弥陀佛有这一愿,凡是十方世界众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如果不做阿惟越致菩萨,他就誓不成佛。他今天成佛了,他的愿力加持的。所以不是自己修得的,是佛力加持的。这桩事情实在讲也很难懂,我们从比喻当中来说,譬如六道凡夫投胎,投胎到人道来。有的人投胎投到富贵人家,一生下来像王子一样,多少人侍候,是主人的身分,应有尽有,他一样都不缺。这就像我们投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像生到帝王家一样,什么都是现成的,不要求的都得到。可是有些人投胎,如果投到贫穷人家,那一生的生活就过得很辛苦。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像投生到帝王家一样,这些福报不是自己修的,是祖宗、父母的余荫,他们修的福,你去享受,不是自己修得的,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经上跟我们讲四土三辈九品,那是不论佛加持的,你要懂得。不论佛加持,就有这个阶级;要论佛加持,大家平等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「行布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行布」,在极乐世界,这两句话就太妙了,完全兑现,真是讲得妙绝了。所以大家不要以为,读了《观经》,下品下生要十二劫才花开见佛,它讲得没错,那是自分,没有论佛加持。你念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是平等的,四十八愿是佛加持的,佛一加持就圆融、就没有次第。不论佛加持,有次第;论佛加持,没有次第,圆顿之极。
【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。】
『五浊』,大家都清楚,浊是污染,五种的污染。第一种是时代,我们讲这个时代年头不好,这是个染污的时代。第二是思想的污染,思想跟见解的污染,见浊、烦恼浊,见是见解,烦恼是思想,贪瞋痴慢,这是烦恼。五浊里面这两种是最重要的,有了这两种,连带的时间、空间乃至於我们的生活、寿命,都包括在其中。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浊恶到了极处,在这个时代要想修行、要想成就,确实唯独这个法门。所以《圆中钞》里面讲『故知此经』,虽然讲的是《弥陀经》,《弥陀经》是小本,《无量寿经》是大本,这两种经的注解可以通用的,这部经才是『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』,我们依照这个理论、方法能成就!
【甄解云,由自力修断,故名竖超,净土本愿,真实由他力故,超越成佛之法也,故名横超。】
除净土法门之外,所有一切法门都要靠自己的力量,自己要真修,要断惑、要断烦恼、要断习气。见思烦恼断了,才能证阿罗汉果、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,没有说是见思烦恼不断能够超越三界的,没有这个事情,查遍《大藏经》也没这个讲法。这是说明其他法门难,难在这个地方。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要不能断,你就证不了小乘初果,八十八品见惑里面,佛在经论里头通常把它归纳为五大类,便於解说。第一个是身见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我相。什么时候我们能破身见?真的知道、觉悟了,身不是我,真正觉悟到身不是我。身是什么东西?身是我所,我所有的,不是我,就像我们穿的衣服一样,衣服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。所以衣服脱下来送给人,很容易,舍这件衣服很容易,一点困难都没有。如果知道身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,也跟衣服一样,舍身就不难了,破身见。一切众生都执著这个身是我,为这个身不晓得造多少罪业!哪里说身不是我?这是最难破的。这是第一类。
第二类是边见,边见就是相对的概念,落在二边。佛法是不二法,他什么都落在二里面。二,就有比较、就有分别,这是迷惑,这是没有办法入不二法门的严重障碍。六道凡夫生活在相对的世间,相对就是边见,二边,相对的世间。相对是假的,不是真的,真是一,一真,二就是虚妄的,不是真的。第三类是戒取见,第四叫见取见,这两种我们把它合起来讲叫成见,某人成见太深。成见是什么?烦恼障,执著,执著他才有成见。戒取见是在因上的执著,见取见是在果上的执著,他不了解因果的真相,在因与果上起了执著,这个执著非常的普遍。大的事有大的因果,小有小的因果,总而言之一句话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无不是因果。第五类就是不属於前面四大类的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,都叫做邪见。
这五样东西都断尽,才证得小乘须陀洹。证得小乘须陀洹,虽然没有出三界,但是你已经拿到保证书了,天上、人间七次往返,你决定证阿罗汉果,你拿到保证了。由此可知,见惑这一关最难破。无量劫来,大家统统是修行人,正是佛经上讲的,我们在过去生中已经供养过无量无边诸佛如来,这样深厚的善根,为什么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?就是这一关没能够透过。这一关若透过了,怎么会在六道轮回?早就超越、早就成就了。由此可知,自力修行断烦恼的难。这叫『竖超』。
若以经教里面普通的一个讲法,断烦恼要修定,戒律是帮助你得定的,定才能断烦恼,戒不能断烦恼,戒只是暂时防范而已,因戒得定,定就能断。得到定功,先是伏,把烦恼伏住,见思烦恼、习气伏住了,伏久了自然就断了。世间的禅定,依照浅深次第,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了八个等级。从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这叫色界天,再往上面去就是四空天,也是更高层次的四种定功,到四空天。我们常讲四禅八定,单讲四禅是色界,讲八定,色界跟无色界合起来,并不是四禅之外还有个八定,不是的,八定里头包括四禅。这是禅定功夫八个阶级,没出三界,为什么?伏断的。定功再往上进一层就超出了,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讲,阿罗汉、辟支佛所证得的九次第定,他这个定功,排顺序是第九定,超越了。见思烦恼断了,超越六道轮回,证阿罗汉果,这叫竖超。一般修学,大小乘法门都是用这个方法,都是竖超。
『净土本愿,真实由他力故,超越成佛之法也』,净土法门跟一般的法门不一样,那些法门叫竖超,这个法门叫『横超』。「净土本愿」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所以修净土的人,实在讲我们完全是靠阿弥陀佛,全身投靠,要依靠佛。不依靠佛,我们有什么能力?佛是真正靠得住,只要我们真正去投靠他。所以这个法门是「超越成佛之法」,超越是超越次第,不要经过小乘的四果四向,不要经过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,不需要,往生不退成佛,全都超越过了。所以它是超越成佛之法。这叫横超。
【横超之顿,持名顿中之顿也。】
『横超』这个顿教,跟其他的大乘顿教不一样,殊胜太多了,如果跟其他大乘来比,其他的顿教也变成渐教。大乘法中,禅是顿教,可以说一切教下都不能够为比,但是禅要跟念佛人比,禅还是渐教,净才是真正的顿教。为什么?参禅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他成的是什么佛?这个要知道,不是究竟圆满佛,他成的是分证佛。天台家讲「六即佛」,是六即里面的分证即佛,这我们必须要知道,不是究竟佛。分证佛,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的,他已经到一真法界,超越十法界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从圆教初住菩萨到成佛,这当中是四十一个阶级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四十一个阶级,《华严经》上称之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他要修多久才能到究竟圆满佛?这是佛经上常讲的,三大阿僧只劫。你说他是顿还是渐?他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,他要经历四十一个阶级。
三大阿僧只劫不是对普通人讲的,我们不要误会,我们没分,法身大士。第一个阿僧只劫,他修满三十个位次,就是三贤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第一个阿僧只劫。第二个阿僧只劫,他修七个位次,从初地到七地。第三个阿僧只劫修三个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所以,三大阿僧只劫修满,是圆教初住菩萨到法云地的菩萨,愈往上面去愈难。由此可知,法云地的菩萨修满了,他就是等觉菩萨。等觉菩萨成佛,这一个位次,要照前面的来推想,大概也要一个阿僧只劫,等觉菩萨才能成佛,愈往上去愈艰难。於是我们才明了,为什么华藏世界等觉菩萨,像文殊、普贤还要发愿求生净土,因为生到净土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。生到净土他就圆满菩提,节省时间太多了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上,前面我们读过,「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」,他们知道念佛法门的可贵,念佛法门成就不可思议。到登地,他丝毫怀疑没有了,文殊、普贤一介绍,他完全接受。由此可知持名,确实是『顿中之顿』。
【甄解称本经为,专中之专,顿中之顿,真中之真,圆中之圆。】
这四句,把净宗赞叹到极处,赞叹到顶峰,我们要想在这一生有成就,真正成就,你就学这四个字,「专、顿、真、圆」。你能把这四个字学会,在日常生活当中、工作之中、待人接物之中,你把这四个字学会了,你这一生决定往生,而且你往生的品位一定很高。我们读净宗的经论,修学净土法门,这一点不能不知道。『专』就是专在一部经上、专在这一个法门上,持名念佛,老实念佛,专要做到,专精,决定不能夹杂。『顿中之顿』,这个认识必须要清楚,然后你才不会被其他法门动摇。人家讲禅好,密是即身成佛,你知道「你们那是顿,我这个是顿中之顿」,不会被他动摇,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不逆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信心不逆。你不知道这个法门是「顿中之顿」,就很容易被人家诱惑。
『真中之真』,我们要用真诚的心来修学,真诚的心求生净土,也要用真诚的心来过日子,决定不能用妄心,不能用情识,用妄心、用情识就错了。圆是智慧,真实的智慧圆融的,法法皆圆,不圆就偏了,不圆就有欠缺。所以这四个字讲得实在是好。后面有两句,也是《甄解》里面所讲的:
【绝对不二之教,一乘真如之道也。】
我们如果懂得这个意思,自然对於《无量寿经》、对於持名念佛死心塌地,深信不疑。『绝对不二之教』,不仅仅这是称赞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,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对众生传这个法门是「绝对不二之教」。『一乘真如之道』,一乘,不是二乘、不是三乘,二乘是大小乘,三乘是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。一乘是成佛的,直接成佛的,这个法门不是叫你作菩萨的,就是叫你成佛的!所以修这个法门是修成佛之道,真实成佛之道。
我们今天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