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十七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17
请掀开经本,第十八页,从第六行看起。第八小段:
【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,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,得随顺忍,或入初地,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。】
这是经上讲的。『菩萨』是指十方世界的菩萨,『了知』就是遇缘殊胜,才能够明了,知道『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』,这个意思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,一切法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因为识,这里面差别就太大了,从菩萨到恶道众生,心量大小就不一样。心量小的,他现的境界就小,要用现代科学家所讲的话我们就很好懂,所谓二度空间,那就很小,他的生活范围很窄小。心量大一点的,像我们人道则在三度空间。如果心量更大的,就可以到四度空间、五度空间,他们那些境界,我们凡夫是无法想像得到的,佛经上常讲不可思议。
空间,究竟有多少度数?要是从佛法大别来分,佛法讲十法界,十法界外面还有个一真法界,这是大分,十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。可是事实上,不止如此,每一界里面又不晓得分多少界!天台家讲十法界,每一法界里面又有十法界,所以一百法界。这一百法界里头,每一界又有一百法界,这是事实。我们怎么晓得?每个人心量都不一样,你就晓得,宇宙当中有多少众生,就有多少不同的空间。这是近代科学替佛法加了注解,让我们对於佛法里面讲的「一切法皆为心量」这桩事情,我们知道得更清楚。
真正的成就,必须要超越十法界,那才算真正的成就。要想超越十法界,先要知道这十法界怎么来的,也就是说现在科学家虽然发现、证实有许多不同的空间存在,但是这不同空间怎么形成的?科学家不知道。佛告诉我们,这是一切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。原本的法界,就是原本的空间是一个,叫一真法界。因为心量不同,把一真法界变现成许多不同因次的空间,在佛法讲,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。由此可知,空间跟时间都不是真的,时空不是真的,时空里面所有一切的现象,当然也不是真的。这桩事情诸位如果细心能体会的话,是很有趣味的事情,真正如《金刚经》上所说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确实是如此。
空间可以突破,正是宗门古大德所说的粉碎虚空,在我们以前听到粉碎虚空,好像是形容的,虚空哪有可能粉碎?现在我们知道,确实虚空不是真的。我们从日常生活当中,实在讲如果细心,也能够体会得到。譬如我们每天晚上睡觉会作梦,梦中的境界就是不同因次的空间。当我们醒来的时候,梦中的虚空也没有了,虚空真的粉碎了。还有一个,定中的境界,定中跟梦中完全不相同,定中境界也是不同因次的空间。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体会到,所谓四度空间、五度空间、六度空间确实存在,实在是我们平常太粗心,没有细心去想到这些事情。然后才晓得,时空也是唯心所现之物,唯识所变。要怎样突破?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。因为不同因次的时空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东西,幻相!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,无量因次的时空都突破了,超越十法界,这样才能进入到一真法界。在佛法修学里面这才算是成就,没有离开十法界,算是小成就。在六道里面不能算成就,超越六道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在十法界,算是小成就;超越十法界而契入一真法界,那是真实的成就。在这个情形之下,佛法里面讲就是成佛,所谓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
菩萨成佛之后,这个时候所成的佛是分证佛,并非究竟圆满佛,是分证佛。他具足大慈悲心,他还会回到十法界来,这我们常讲「倒驾慈航,普度众生」。他再进入十法界、进入六道,他很自在,他进出很自由,他想来就来、想去就去,来去自由。他来做什么?不外乎两桩事情,一个是自行,一个是化他。在这个境界里面,自行化他是一桩事情,不是两桩事情。没有离开十法界,自行化他是两桩事情,契入一真法界,自行化他是一桩事情。众生难度,这是《地藏经》上所说的,尤其是我们娑婆世界,众生刚强难化。他要到这里来示现,『得随顺忍』,随顺忍就是普贤菩萨十愿里面讲的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才能够与六道众生和光同尘。能跟这些人相处,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启发众生,帮助他觉悟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这就是随顺忍。『或入初地』,实在讲,随顺忍就是初、二、三地,这就是随顺忍。『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』,这一句是说,他要不在六道度化众生,先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德能也好,然后再倒驾慈航,度化众生就更方便。到哪里去成就?到西方极乐世界,这个地方讲「妙喜世界」,就是极乐世界。他们可以到极乐世界先去成佛,成了佛再到六道里面来度化众生。这意思就是说,以菩萨的身分来度化众生可以,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了佛之后再回来度化众生,也可以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:
【弥陀疏钞云,故知念佛,菩萨之父,生育法身,乃至十地始终,不离念佛,何得初心自足,不愿往生。】
这是莲池大师苦口婆心,劝勉我们一定要修学这个法门,唯有这个法门,才能帮助我们在一生当中圆满的成就。他这也是引经说的,经上讲的。念佛比喻是『菩萨之父』,父母是能生,取这个意思,子女是所生,取能生的意思。『生育法身』,我们法身慧命,是得自於佛菩萨教诲而来的。而佛菩萨教诲,在无量法门当中,实在说念佛是第一法门。这是前面我们读过的,念佛是接引上上根人,不是上上根人他不相信。这个事情亦不能勉强,因为这个事情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了,他要是没有成就,什么人都没有方法勉强叫他成就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,这一点我们应当要清楚。接触到净宗经教,就能够深信无疑,发愿求生,老实念佛,这就是上上根性的人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的,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,契入一真法界就证法身。所以到西方世界往生的这些人,他们证得的法身,实在讲不是自己的功夫,他的见思、尘沙烦恼都没有断,他怎么能证法身?证得法身,在一般教下所说的,必须要断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,再破一品无明,才证得一分法身。我们带业往生的,没到这个程度,所以这个证得法身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,这是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最快速、最稳当的方法。
底下这句很重要。『乃至十地始终,不离念佛』,这一句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。十地菩萨没有问题了,《华严》是圆教,十地菩萨,四十一品无明已经破了三十品,他们的智慧、德能跟如来果地上已经很接近。这个时候,对於念佛往生净土这个法门丝毫怀疑都没有,普贤菩萨一提醒,他们真的发心,真正的老实念佛。「十地始终」,始是初地,终是等觉,总共是十一个阶位,从初地到等觉,这始终,不离念佛,怎么可以轻视念佛法门!『何得初心自足,不愿往生』,这是莲池大师责备的话,也是感叹的话,实在讲这一类的人太多了。初心是指初发心,他去学教、他去学禅、他去学密,就是不肯念佛。他也很认真、也很精进,说实在话,第一法门他舍掉了,去求第二、第三、第四,这就是善根福德不足,没有大善根、大福德,这是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,这些人就是善根福德因缘不足。
【要解云,上上根不能逾其阃,下下根亦能臻其域。】
这是蕅益大师对净宗的赞叹,净宗摄受众生之广,可以说是任何一个法门不能相比的。此地所说的『上上根』,是指大菩萨,像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势至,这些等觉菩萨也『不能逾其阃』。「阃」是门槛,在美国看不到,美国的门没有门槛。但是到中国大陆去观光旅游,诸位要是去看那些古老的建筑有,那门槛很高,大概有一尺多高,要很大步才能跨过去。阃就是门槛,门槛表示范围,就是上上根等觉菩萨,也不能超过净土的范围。这是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明显的看到文殊、普贤发愿往生,华严会上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,就证明,上上根没有办法超越净宗的范围,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,他才能圆满成就。
这个地方讲的下下根,是指地狱众生,五逆十恶,阿鼻地狱的众生,这是堕落极下位子。他要能遇到这个法门,一念忏悔,求愿往生,也能得生。你就想想看,这个法门它摄受众生之广大,的确任何经论、任何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。所以九法界众生,尤其殊胜的是平等得度,这是很不可思议的,所以是真正难信之法。这个法是平等法,平等得度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平等成就。西方世界虽然说有四土三辈九品,但是它是平等的,它跟一切诸佛刹土不一样。一切诸佛刹土四土三辈九品不平等,像我们现在住这个世间,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刹土,释迦牟尼佛也有四土。我们今天生在凡圣同居土,但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,我们见不到,释迦佛的实报庄严土,我们也见不到。不像西方世界,西方世界四土九品统统在一起,全都见到了。这就是平等的成就,很不可思议。
这两句是说明净土法门的广大,普度九法界一切众生。条件只要众生肯信,能信能愿,肯老实念佛,统统都得度。末后这一条:
【弥陀疏钞谓此法门为,尽摄利钝诸根,悉皆度脱。】
『尽摄』是一个都不漏,利根指的是菩萨,钝根指的是凡夫。也就跟前面《要解》所讲的意思相同,上至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『悉皆度脱』。
【并云,诸余法门,高之则下机绝分,卑之则不被上根。】
我们先看这三句。『诸余法门』是除净土法门以外的,所有一切大小乘的法门。法门高的,中下根机的人没分,像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确实下根人没分。『卑之』是讲经论里面所说的,说得很浅,说的境界很低,譬如《阿含》,小乘经论,讲的是人天之法,上根这些菩萨们用不著,菩萨们早就超过了,这一类经典太浅了,对他们来讲不适用。
【是以华严如盲,萤光增结。】
这是比喻,古人的比喻。《华严》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真的是上根人。中下根性的人,释迦牟尼佛讲《华严经》是在定中讲的,我们凡夫不见不闻。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,在那里入定,谁知道他在定中开华严大会,讲这样的大经。不是法身大士入不了佛的境界,听不到这个法门。我们今天能够沾到一点边,那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看到这部《华严经》,传到我们世间,传了一点点!我们今天读这部经,实在讲是《华严经》的目录,提要都谈不上,目录!
【唯此一法,上下兼收。】
『唯此一法』是指净土法门,念佛往生的法门。『上下兼收』,上是指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统统都因之得度。
【可谓万病愈於阿伽,千器成於巨冶。】
这两句是比喻。『阿伽』是梵语的音译,我们也不晓得这是什么药,经上讲「阿伽陀药」,这个药什么病都可以治,无论生什么病,得到这个药,统统都能治,把它比喻念佛法门。『千器』,器是讲器皿,都是『成於巨冶』,是讲冶炼,都是成就於,所谓提炼成就的,来制造的。特别像现在的工业,我们工业所用的一切器材,金属的东西,都是从矿产里面提炼出来的,然后再加以制造,才能得其功用。把「巨冶」也比作念佛法门。
【又云,但持佛名,必生彼国,则或高或下,或圣或凡,乃至或信或疑,或赞或毁,知有彼佛,便成善根,多劫多生,俱蒙解脱。】
这一段是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前面这两句『但持佛名,必生彼国』,是讲善根成熟的人,他在这一生当中确实万缘放下,对於这个世间绝不会再有一点忧虑牵挂,统统放下。一天到晚,一年到头,只知道念这句佛号,这个人这一生当中必定往生,这就是前面讲的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。也许大家听了这两句话,一向专念好像是有,他一天到晚,一年到头,就一句佛号,发菩提心了吗?诸位要晓得,万缘放下就是菩提心,你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就不能往生。发菩提心,菩提是觉,真正觉悟,觉悟这个世间是假的,觉悟世间是一场空,统统放下,再没有忧虑,再也没有牵挂,这一句佛号老老实实念下去,这就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所以他成功了。
后面这一段,都是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『或高或下』,高是讲智慧,高度智慧的人,或者是下愚之人,这是一类。『或圣或凡』,圣是指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凡是讲六道凡夫,这又是一类。『乃至或信或疑』,接触到净土法门,或者是相信,或者是怀疑。『或赞或毁』,或者是遇到这个法门赞叹,或者遇到这个法门的人毁谤。这都不要紧,为什么?『知有彼佛,便成善根』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即使接触到其他宗教徒,他看到我们念阿弥陀佛,马上就摇头,魔鬼!毁谤!但问「阿弥陀佛」有没有听进去?听进去了,这句名号他听进去了。不管他怎么毁谤,我们点头,我们很欢喜,为什么?这一生你不会成就,再过多生多劫,这个阿弥陀佛种子成熟,还是念佛往生净土,不过是迟去,我们早去,他后头追随就是了。所以,不要跟他计较,他毁谤是毁谤,「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」。前面讲或者是高的、或者是低的,他听到这句佛号,这句佛号叫金刚种子,永远不坏。
由此可知,我们宣扬这个佛号,以音声、以文字,像现在有很多印的佛像,现在印刷术发达。学佛的人要有智慧,学佛是学开智慧,有了智慧的人就懂得权巧、方便。现在这个世间有些人根本就不信佛教,没有这个信仰,但是世间佛教徒很多,他在广告上印上一个佛像,佛教徒看到很尊重,就收到了广告的效果。报纸上印的佛像,学佛人拿到家里,不晓得怎样办,这还得了,这报纸又不能摺、又不能销毁,又怕有罪,你就上了人家的大当。佛像印得很庄严的,我们可以把它剪下来,镶成镜框来供养。印得不甚庄严的,可以当垃圾处理,没有罪。不要以为这是销毁佛像,等於出佛身血了,那个在戒律上给你讲得很清楚,是恶意的,我们这不是恶意的,没有恶意。所以是一样好好的可以处理。在美国,不能焚化,美国你随便烧东西,警察马上就找麻烦了,那犯法的。所以美国不能够焚化,不能够随便丢弃,当垃圾处理,我们用个干净的塑胶袋包好,把它封起来,当垃圾处理,这就很恭敬。
现在很多的商人用佛号、佛像来做广告,这是我们要知道,知道怎样去应付他们。实在讲,他虽然不是对佛有敬意,也不是信佛,他也有好处,也做了不少好事情。他这个广告让多少人阿赖耶识里种下佛的种子,见到佛像、见到佛的名号,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,所以他也做了好事情,这就所谓「偏中正」。他的心本来是赚钱的,虽然赚钱,在贪利里面也做了一点好事情。做这个好事情,将来他当然也有果报,果报就是『知有彼佛,便成善根,多劫多生,俱蒙解脱』。不一定是哪一生哪一劫,他这个缘成熟了,再遇到这个法门,他就真的能信、能愿、能修了。所以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
再看底下这一大段,「藏教所摄」,藏就是指的三藏,教是指十二分教。说明本经在三藏经典里面是属於哪一类的,在十二分教里面是属於哪一种的。这些我们都应当要清楚、要明了的,对於自己修持或者弘扬这部经典,都会有帮助。
【智度论曰,虽俱求一解脱门,而有自利利人之异,故有大小众差别,为是二种人,故佛口所说,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。】
《智度论》也称为《大智度论》。论是解释经的,就是注解,经的注解。古时候,菩萨、大德们注解佛经,所讲的意思的确是佛的意思,没有讲错,这样的注解就可以用论。这个论,就是完全肯定注解实在是佛的意思。后世人就很谦虚,不敢认为自己的注解完全符合佛意,可能还有偏差,还要请后人或者是当代的大德多多加以指教,不敢用论。用论这个字,绝对不会请人指教的,没有这个意思在。「我讲的一点都没错」,他有这个态度在,完全肯定。如果讲注、讲疏,这就谦虚多了,我是可以请人家指教的;用论,别人没有指教,你只照我这个学就好了。《大智度论》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注解,我们讲《大品般若经》的注解,这是「释经论」,完全是解释经的。论有两种,这是属於佛学常识,附带的讲一讲,另外一种叫「宗经论」,宗经论是根据经的意思他来发挥,不是照一句一句来注解。像《瑜伽次第论》就是属於宗经论,它不是解释一部经的,是解释一些法相宗的经典,做为整个来研究讨论的。像这样的疏的话,就称之为宗经论,它不是解释一部经的。所以有这么两种。
《论》里面说『虽俱求一解脱门』,这是讲学佛,目标是共同的,方向是一致的,都是求解脱。我们中国俗称修行证果,证果就是解脱。解是解开,念卸,它是个动词,念解,它是名词,这里念动词。把什么东西解掉?烦恼,烦恼就像结一样,前些年还有个电影叫「心有千千结」,要把那个结解开,心结解开,这叫解。脱是脱生死、脱轮回,脱离生死、脱离六道轮回,这才算是有成就。用这个来代替涅盘,跟涅盘的意思是相同的,学佛都是求这个目标。『而有自利利人之异』,有些人专求自利,有些人除自利之外,还全心全力去帮助别人,这个用心就不相同。因为有这两大类,所以佛讲经就有大乘跟小乘。『故有大小众差别』,大众就是大乘菩萨,小众就是声闻、缘觉,所以有大乘、小乘的差别。『为是二种人』,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,是应机而说。你求的是什么,你想要的是什么,佛就给你说什么,佛也不多说,佛也不少说,佛所说的,正是你自己所需要的。所以,佛得一切众生的爱戴,道理就在此地。你心量小的,佛不会给你说大法,说大法你不能接受;心量大的人,佛也不会给你说小法,说小法你不满意。一定是应机而说,『故佛口所说,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』,这就分为大小乘教。
【净影疏云,龙树云,佛灭度后,迦叶,阿难,於王舍城,结集法藏,为声闻藏,文殊,阿难於铁围山,集摩诃衍为菩萨藏。】
『净影』是宋朝时候一位法师,他的法号也叫慧远,跟我们净土宗初祖慧远的名字完全相同,都是这两个字。他在历史上很出名,於是在历史上,我们一般称他做小慧远,跟东晋时代庐山慧远大师有个区别。要单称法名,他们两个完全相同,不晓得指哪一个,所以我们称他做小慧远。净影是他寺庙的名字,净影寺。这是中国古时候,对於这些大德都不称名,最尊敬的是称地名,意思就是说这个地方出了这一位大人物,是这个地方的光荣,所以称地名,而不称名号。古时候人有名、有字、有号,要是连号都不称,是最恭敬的。在佛门里面,法师当中,像智者大师当时在世的时候,大家称他为天台大师,连智者的名都不说,他住在天台山,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。像窥基大师,这是法相唯识宗的初祖,在中国是初祖,一般人称他做慈恩大师,他住在慈恩寺;称寺,不称法师的名号,这都是最恭敬的。我们对於净影,也是称他的寺庙,《净影疏》就是慧远,隋代的小慧远。这个疏是《无量寿经》的疏,他这个注解很流通,在台湾也很多,一般讲《无量寿经》都是用他的注解。
他在注解里面引用龙树菩萨这段话。佛灭度之后,迦叶尊者跟阿难尊者,就是五百阿罗汉,在王舍城集结经典。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,没有写成文字,没有留文字下来。经典是怎么来的?佛灭度之后,弟子们就佛一生所说的一切法,从记忆当中写下来的。所以这些经典佛并没有看过,是学生记录下来的。这个工作做得非常谨慎,当时参加结集有五百人,这五百人可以说都是佛的常随弟子,都跟佛几十年的。所以佛所讲的一切经,他们都参与了,都曾经亲自去听过。佛弟子当中,阿难尊者这是个天才,记忆力非常好,阿难尊者一般是听一遍他永远不会忘记。所以结集的时候,就请阿难升座复讲,佛当年在哪里讲的经,重覆讲一遍。讲一遍,这五百个人作证,要五百个人完全同意才能够写下来,如果有一个人不同意,这一句就不能写下来。不是像现在,多数人赞成就可以通过,结集经藏,一个人不同意,那句话就不能传下来、不能写下来。所以,这个工作是非常谨慎、非常严肃,为了是要取信於后人。这个结集是小乘藏,就是现在所讲的《阿含经》,四阿含,『为声闻藏』。
文殊菩萨跟阿难在『铁围山,集摩诃衍』,「摩诃衍」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大乘,大乘是『菩萨藏』。这个结集不在我们地球上,诸位要晓得,铁围山不在地球上,所以这是另外一个境界、另外一个时空,不晓得是多少度空间去了,不知道。因此,大乘经典一直到今天,像泰国、锡兰这些小乘国家还不承认,他们说大乘不是佛说的,「大乘非佛说」,一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怀疑。研究佛教的这些学者们、大学教授们,对於大乘佛法都打了很多问号,他们认为大乘佛法都是后人假托佛菩萨的名义,他们自己造的,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。对小乘经典是格外的尊重,而不知道大乘佛法是这么集结的。特别是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是佛在定中所讲的,这谁能相信?所以有许多人说,《华严经》是龙树菩萨伪造的,假托释迦牟尼佛名,是他造的。实在讲,龙树菩萨能造《华严经》,那他就是佛出世了。
世间许多的事情,诸佛菩萨、罗汉的境界,不是我们凡人能够思惟、想像得到的。有没有真正这些事情?这些事情我们相信真的有!在中国,历史上所记载的法照大师,法照是我们净土宗第四代祖师,唐朝时候人,提倡五会念佛,法照禅师。他到五台山,见到文殊菩萨的道场「大圣竹林寺」,听文殊菩萨讲经说法,他说当时参加的会众有一万多人。他听了以后,向文殊菩萨请教,末法时期,众生的根性劣,应当修什么法门?文殊菩萨教给他,要修净土法门,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他向文殊菩萨请教,他说怎样念法?文殊菩萨口传给他,这就是五会念佛的腔调。但是,不是我们现在这个,那个早已经失传。现代五会念佛的腔调,我听听不行,为什么?心不定。它像唱歌一样,拿去表演很好,现在在舞台上表演不错,当做宣传可以。那个调不行,不能够定心、不能摄心,所以绝对不是文殊菩萨传给法照的。法照离开大圣竹林寺,一路上还做记号,想到下次来不要迷路。但是走了没有多远,回头再一看,寺庙道场完全没有了,一片荒山。於是他才晓得,我们这个地方是凡圣同居土,不是特别有缘分的人,你进入菩萨道场你看不到。我们相信法照不是讲假话,不是骗我们的,他从禅回过头来专修净土,成为净土第四代的祖师。
另外一个故事是《三昧水忏》,这个在台湾很盛行的,悟达国师。悟达国师遭了一次难,害了个人面疮,几乎要了命,迦诺迦尊者救了他,这段故事在《水忏》的序文上写得很清楚。迦诺迦尊者是阿罗汉,住在四川,也是一个山上。他那个时候曾经告诉他,你以后要有大难的时候,你来找我,我在什么地方,你到哪一个山上,看到有两棵树长在一起的,你在那棵树边叫我,你就会看到了。他就想起这个事情,找到这个地方,他在那里求迦诺迦尊者,然后就看到一片寺院,规模很大。迦诺迦尊者把他的病治好了,他离开之后,回头再一看,也是一片荒山,什么都没有。这是佛教史上所记载的,众所周知。
像这一类的事情,鬼神所居住的,还有像《聊斋志异》,狐仙所居住的,好多!不是假的,都是真的。不能把它当小说看,很多事情是真的,没有缘的人看不到,有缘的人碰上了。凡圣同居土,我们现在了解是两个不同因次的空间,它可以重叠在一起,你没有办法看到。正如同我们电视上的频道一样,电波是重叠在一起的,你拨哪个频道,那个画面就出来,实际上许多的频道都重叠在一起。科学家发现的是无数因次的空间,也就跟这些频道一样重叠在一起。所以,阿难跟文殊菩萨在大铁围山集结菩萨藏,绝对不是假的。多少修学大乘人,依照这些大乘经成就的人太多了,在我们中国历史上,各宗各派都有大成就之人,那怎么能是假的!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有信心。
【地持亦云。】
这是《地持经》上说。
【佛为声闻,菩萨行出苦道,说修多罗。】
这是佛当年在世,就是为大、小这两类的众生讲经说法,目的为『出苦』,小乘人出六道之苦,大乘人出十法界之苦。所以说经,『修多罗』是经。
【结集经者,集为二藏。】
后世这些弟子们将佛所讲的经再整理,把它变成文字、变成书籍,也分为这两大类,声闻藏与菩萨藏。
【以说声闻所行,为声闻藏,说菩萨行,为菩萨藏。】
这是大小乘二藏。第三段说:
【思益经云,得说法正性者,不从一地生於一地。】
《思益经》是《思益梵天所问经》,这部经在古时候很流行,现代好像不太流行了,古时候很流行,古大德在注疏里面常常引用《思益经》的经文。这一段的意思很深。如贤首、天台家所说的,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,《思益经》通大小乘,它里面有小乘的教义,也有大乘教义。『得说法正性者』,这一句就是讲明心见性,见性之人所说之法,都是从心性当中流露出来的,所以他不是从『一地生於一地』。「一地生於一地」,他就是有层次、有阶级了,好像学校的教科书。学校教科书,一年级的课程跟二年级的课程就不一样。学生念到二年级,一年级的课程对他就没有用,他就舍弃了,它是有阶段性的。但是大乘经教没有阶段性,大乘经教任何一部经典,可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都可以不必改变;也就是说,从小学一年级,念到博士班还是用这本书,这个很奇怪,你要跟外国人怎么讲都讲不通。但是跟中国人讲得通,中国人有很明显的例子,譬如四书,这大家都晓得的,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这四书。从前的时候,小朋友六、七岁上学就开始念这些书,一直念到胡须白了,他还是念这本书。他永远也念不厌,而且是愈念还愈有味道,所以这叫经,经典。
文字还是那些,义理随著你境界体会不一样。低程度的,他体会的浅一点,你再高的时候,体会的深一点,里面其味无穷!所以这种课本,是可以从小学一直到研究所,都不要改变的,就一本书。这是外国人怎么想他想不通的事,但是它是事实。所有一切大乘经就像这个样子,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,他不是从一地生於一地,就是这一部经,境界是无限的深广,因为它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
【楞伽经云,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第。】
《楞伽》是法相宗的重要经典。『初地即八地』,这个里面明显的告诉我们,这是八个阶级。八个阶级它是圆融的,就像《华严经》上所讲「行布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行布」。行布是次第,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菩萨从初信位到等觉,五十一个阶级,五十一个阶级是次第,有次第的。但是在真正修学上没有次第,它是圆融的,也就是初信位的菩萨所修的课程里面,有十地菩萨、等觉菩萨的境界。到等觉、十地菩萨,他们所修学的也有初信位菩萨的那些行法,也没有离开。这里就是讲这个意思,说明佛法是圆融的。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?因为它称性。我们讲世间学校课程,为什么没有这个现象?因为世间课程所编排的是凡夫心里头流出来的,不是从自性里流出来的,是从意识里头流出来的,意识有分别、有执著,它不圆融。佛法,特别是大乘经,是从如来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
在中国,中国古代的这些圣贤,虽然他们不是佛菩萨,可是他们的心清净,他们也能够离开一切妄想执著。虽不能像佛法讲的明心见性,但是我们从实际上去观察,像孔、孟的境界,老、庄的境界,古代佛门大德都认为他们够得上地上菩萨的境界。尤其称庄子,很多人认为庄子有七地菩萨的境界,那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。由此可知,他们定慧的功夫确实达到这个境界。因此他们这些典籍流传下来,也跟佛法一样,超越时空,他有这个能力,不受时空的限制,字字句句义理无有穷尽,这才有味道。现代人写文章、写书,看一遍绝对不想看第二遍,为什么?没味道。古来这些典籍,你去看,愈看愈有味道,看的遍数愈多味道愈浓,这就不一样。这是从许多大乘经典里面,我们能够见得到的。
第五段讲:
【五教章云。】
『五教』是华严宗的五教义。
【或分为二,所谓渐顿。】
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,中国的古大德做了判教的功夫,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,把它重新做一个整理,分门别类。也是把它分成两类,一类叫渐教,渐是渐次,循序渐次修学的;一个是顿教,顿教就是不按次序的,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天才班,他不按次序。有这个两种。
【以始终二教,所有解行,并在言说,阶位次第,因果相乘,从微至著,通名为渐。】
天台讲五教,五教里头,小教、始教、终教、顿教、圆教,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。「小」在此地就不说了,小是小乘,属於前面讲的声闻藏,这个地方讲大乘,大乘从始教讲起。「始」是大乘的开始,「终」是大乘的终结,一个开始,一个到终结,这大乘法。这里面所有讲的『解行』,解是理论,行是修行的方法,经中所讲的理论、修行方法,『并在言说』,经典里讲得很清楚、讲得很明白。『阶位次第』,菩萨的阶位,十信位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这是讲阶位次第。『因果相乘,从微至著』,从低慢慢一步一步向上提升,这都叫渐,是渐次的。像读书一样,从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一年级、二年级、三年级,循序渐进,这个叫做次第,叫做渐教。
【言说顿绝,理性顿显,解行顿成,一念不生即是佛等,名为顿。】
在五教里面,顿教是属於这一类的,圆教也属於这一类,就是后面这两个大类都是属於这种性质。圆教里面有次第、有圆融,次第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次第。顿教『言说顿绝,理性顿显,解行顿成』,在中国最明显的代表就是禅宗。禅走的这条路完全是这条路子,所谓是「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」,这是属於顿超的法门。禅是顿,再给诸位说,净土也是顿。你看窥基大师在《弥陀经》注解里面他就讲得很明白,他的《弥陀经》注解叫《通赞疏》,《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》是窥基大师著作的。怎么说净宗是顿教?因为《弥陀经》上讲,若一日、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就了,比禅还要顿,禅还没有听说七天开悟,七天就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的。净宗七天可以往生不退成佛,真的古人讲净土是顿中之顿,大乘当中的大乘,了义当中的了义,没错,真的是有根据。
这是古德大概把大乘判做渐、顿二教,这是各家都同意,都没有意见的。当然,分,还分得很多,我们在《华严经疏钞》里面看到,那时候有十几种判教,十几种不同的。可是这些判教流传到现代,大概只剩两种,就是天台的四教,贤首的五教,其他的大概都被时代淘汱掉了。这两家判得最好,所以一直能够流传到现代,这是值得我们做为参考的。
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十八页,从第六行看起。第八小段:
【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,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,得随顺忍,或入初地,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。】
这是经上讲的。『菩萨』是指十方世界的菩萨,『了知』就是遇缘殊胜,才能够明了,知道『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』,这个意思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,一切法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因为识,这里面差别就太大了,从菩萨到恶道众生,心量大小就不一样。心量小的,他现的境界就小,要用现代科学家所讲的话我们就很好懂,所谓二度空间,那就很小,他的生活范围很窄小。心量大一点的,像我们人道则在三度空间。如果心量更大的,就可以到四度空间、五度空间,他们那些境界,我们凡夫是无法想像得到的,佛经上常讲不可思议。
空间,究竟有多少度数?要是从佛法大别来分,佛法讲十法界,十法界外面还有个一真法界,这是大分,十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。可是事实上,不止如此,每一界里面又不晓得分多少界!天台家讲十法界,每一法界里面又有十法界,所以一百法界。这一百法界里头,每一界又有一百法界,这是事实。我们怎么晓得?每个人心量都不一样,你就晓得,宇宙当中有多少众生,就有多少不同的空间。这是近代科学替佛法加了注解,让我们对於佛法里面讲的「一切法皆为心量」这桩事情,我们知道得更清楚。
真正的成就,必须要超越十法界,那才算真正的成就。要想超越十法界,先要知道这十法界怎么来的,也就是说现在科学家虽然发现、证实有许多不同的空间存在,但是这不同空间怎么形成的?科学家不知道。佛告诉我们,这是一切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。原本的法界,就是原本的空间是一个,叫一真法界。因为心量不同,把一真法界变现成许多不同因次的空间,在佛法讲,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。由此可知,空间跟时间都不是真的,时空不是真的,时空里面所有一切的现象,当然也不是真的。这桩事情诸位如果细心能体会的话,是很有趣味的事情,真正如《金刚经》上所说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确实是如此。
空间可以突破,正是宗门古大德所说的粉碎虚空,在我们以前听到粉碎虚空,好像是形容的,虚空哪有可能粉碎?现在我们知道,确实虚空不是真的。我们从日常生活当中,实在讲如果细心,也能够体会得到。譬如我们每天晚上睡觉会作梦,梦中的境界就是不同因次的空间。当我们醒来的时候,梦中的虚空也没有了,虚空真的粉碎了。还有一个,定中的境界,定中跟梦中完全不相同,定中境界也是不同因次的空间。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体会到,所谓四度空间、五度空间、六度空间确实存在,实在是我们平常太粗心,没有细心去想到这些事情。然后才晓得,时空也是唯心所现之物,唯识所变。要怎样突破?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。因为不同因次的时空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东西,幻相!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,无量因次的时空都突破了,超越十法界,这样才能进入到一真法界。在佛法修学里面这才算是成就,没有离开十法界,算是小成就。在六道里面不能算成就,超越六道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在十法界,算是小成就;超越十法界而契入一真法界,那是真实的成就。在这个情形之下,佛法里面讲就是成佛,所谓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
菩萨成佛之后,这个时候所成的佛是分证佛,并非究竟圆满佛,是分证佛。他具足大慈悲心,他还会回到十法界来,这我们常讲「倒驾慈航,普度众生」。他再进入十法界、进入六道,他很自在,他进出很自由,他想来就来、想去就去,来去自由。他来做什么?不外乎两桩事情,一个是自行,一个是化他。在这个境界里面,自行化他是一桩事情,不是两桩事情。没有离开十法界,自行化他是两桩事情,契入一真法界,自行化他是一桩事情。众生难度,这是《地藏经》上所说的,尤其是我们娑婆世界,众生刚强难化。他要到这里来示现,『得随顺忍』,随顺忍就是普贤菩萨十愿里面讲的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才能够与六道众生和光同尘。能跟这些人相处,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启发众生,帮助他觉悟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这就是随顺忍。『或入初地』,实在讲,随顺忍就是初、二、三地,这就是随顺忍。『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』,这一句是说,他要不在六道度化众生,先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德能也好,然后再倒驾慈航,度化众生就更方便。到哪里去成就?到西方极乐世界,这个地方讲「妙喜世界」,就是极乐世界。他们可以到极乐世界先去成佛,成了佛再到六道里面来度化众生。这意思就是说,以菩萨的身分来度化众生可以,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了佛之后再回来度化众生,也可以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:
【弥陀疏钞云,故知念佛,菩萨之父,生育法身,乃至十地始终,不离念佛,何得初心自足,不愿往生。】
这是莲池大师苦口婆心,劝勉我们一定要修学这个法门,唯有这个法门,才能帮助我们在一生当中圆满的成就。他这也是引经说的,经上讲的。念佛比喻是『菩萨之父』,父母是能生,取这个意思,子女是所生,取能生的意思。『生育法身』,我们法身慧命,是得自於佛菩萨教诲而来的。而佛菩萨教诲,在无量法门当中,实在说念佛是第一法门。这是前面我们读过的,念佛是接引上上根人,不是上上根人他不相信。这个事情亦不能勉强,因为这个事情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了,他要是没有成就,什么人都没有方法勉强叫他成就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,这一点我们应当要清楚。接触到净宗经教,就能够深信无疑,发愿求生,老实念佛,这就是上上根性的人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的,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,契入一真法界就证法身。所以到西方世界往生的这些人,他们证得的法身,实在讲不是自己的功夫,他的见思、尘沙烦恼都没有断,他怎么能证法身?证得法身,在一般教下所说的,必须要断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,再破一品无明,才证得一分法身。我们带业往生的,没到这个程度,所以这个证得法身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,这是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最快速、最稳当的方法。
底下这句很重要。『乃至十地始终,不离念佛』,这一句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。十地菩萨没有问题了,《华严》是圆教,十地菩萨,四十一品无明已经破了三十品,他们的智慧、德能跟如来果地上已经很接近。这个时候,对於念佛往生净土这个法门丝毫怀疑都没有,普贤菩萨一提醒,他们真的发心,真正的老实念佛。「十地始终」,始是初地,终是等觉,总共是十一个阶位,从初地到等觉,这始终,不离念佛,怎么可以轻视念佛法门!『何得初心自足,不愿往生』,这是莲池大师责备的话,也是感叹的话,实在讲这一类的人太多了。初心是指初发心,他去学教、他去学禅、他去学密,就是不肯念佛。他也很认真、也很精进,说实在话,第一法门他舍掉了,去求第二、第三、第四,这就是善根福德不足,没有大善根、大福德,这是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,这些人就是善根福德因缘不足。
【要解云,上上根不能逾其阃,下下根亦能臻其域。】
这是蕅益大师对净宗的赞叹,净宗摄受众生之广,可以说是任何一个法门不能相比的。此地所说的『上上根』,是指大菩萨,像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势至,这些等觉菩萨也『不能逾其阃』。「阃」是门槛,在美国看不到,美国的门没有门槛。但是到中国大陆去观光旅游,诸位要是去看那些古老的建筑有,那门槛很高,大概有一尺多高,要很大步才能跨过去。阃就是门槛,门槛表示范围,就是上上根等觉菩萨,也不能超过净土的范围。这是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明显的看到文殊、普贤发愿往生,华严会上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,就证明,上上根没有办法超越净宗的范围,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,他才能圆满成就。
这个地方讲的下下根,是指地狱众生,五逆十恶,阿鼻地狱的众生,这是堕落极下位子。他要能遇到这个法门,一念忏悔,求愿往生,也能得生。你就想想看,这个法门它摄受众生之广大,的确任何经论、任何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。所以九法界众生,尤其殊胜的是平等得度,这是很不可思议的,所以是真正难信之法。这个法是平等法,平等得度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平等成就。西方世界虽然说有四土三辈九品,但是它是平等的,它跟一切诸佛刹土不一样。一切诸佛刹土四土三辈九品不平等,像我们现在住这个世间,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刹土,释迦牟尼佛也有四土。我们今天生在凡圣同居土,但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,我们见不到,释迦佛的实报庄严土,我们也见不到。不像西方世界,西方世界四土九品统统在一起,全都见到了。这就是平等的成就,很不可思议。
这两句是说明净土法门的广大,普度九法界一切众生。条件只要众生肯信,能信能愿,肯老实念佛,统统都得度。末后这一条:
【弥陀疏钞谓此法门为,尽摄利钝诸根,悉皆度脱。】
『尽摄』是一个都不漏,利根指的是菩萨,钝根指的是凡夫。也就跟前面《要解》所讲的意思相同,上至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『悉皆度脱』。
【并云,诸余法门,高之则下机绝分,卑之则不被上根。】
我们先看这三句。『诸余法门』是除净土法门以外的,所有一切大小乘的法门。法门高的,中下根机的人没分,像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确实下根人没分。『卑之』是讲经论里面所说的,说得很浅,说的境界很低,譬如《阿含》,小乘经论,讲的是人天之法,上根这些菩萨们用不著,菩萨们早就超过了,这一类经典太浅了,对他们来讲不适用。
【是以华严如盲,萤光增结。】
这是比喻,古人的比喻。《华严》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真的是上根人。中下根性的人,释迦牟尼佛讲《华严经》是在定中讲的,我们凡夫不见不闻。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,在那里入定,谁知道他在定中开华严大会,讲这样的大经。不是法身大士入不了佛的境界,听不到这个法门。我们今天能够沾到一点边,那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看到这部《华严经》,传到我们世间,传了一点点!我们今天读这部经,实在讲是《华严经》的目录,提要都谈不上,目录!
【唯此一法,上下兼收。】
『唯此一法』是指净土法门,念佛往生的法门。『上下兼收』,上是指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统统都因之得度。
【可谓万病愈於阿伽,千器成於巨冶。】
这两句是比喻。『阿伽』是梵语的音译,我们也不晓得这是什么药,经上讲「阿伽陀药」,这个药什么病都可以治,无论生什么病,得到这个药,统统都能治,把它比喻念佛法门。『千器』,器是讲器皿,都是『成於巨冶』,是讲冶炼,都是成就於,所谓提炼成就的,来制造的。特别像现在的工业,我们工业所用的一切器材,金属的东西,都是从矿产里面提炼出来的,然后再加以制造,才能得其功用。把「巨冶」也比作念佛法门。
【又云,但持佛名,必生彼国,则或高或下,或圣或凡,乃至或信或疑,或赞或毁,知有彼佛,便成善根,多劫多生,俱蒙解脱。】
这一段是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前面这两句『但持佛名,必生彼国』,是讲善根成熟的人,他在这一生当中确实万缘放下,对於这个世间绝不会再有一点忧虑牵挂,统统放下。一天到晚,一年到头,只知道念这句佛号,这个人这一生当中必定往生,这就是前面讲的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。也许大家听了这两句话,一向专念好像是有,他一天到晚,一年到头,就一句佛号,发菩提心了吗?诸位要晓得,万缘放下就是菩提心,你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就不能往生。发菩提心,菩提是觉,真正觉悟,觉悟这个世间是假的,觉悟世间是一场空,统统放下,再没有忧虑,再也没有牵挂,这一句佛号老老实实念下去,这就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所以他成功了。
后面这一段,都是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『或高或下』,高是讲智慧,高度智慧的人,或者是下愚之人,这是一类。『或圣或凡』,圣是指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凡是讲六道凡夫,这又是一类。『乃至或信或疑』,接触到净土法门,或者是相信,或者是怀疑。『或赞或毁』,或者是遇到这个法门赞叹,或者遇到这个法门的人毁谤。这都不要紧,为什么?『知有彼佛,便成善根』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即使接触到其他宗教徒,他看到我们念阿弥陀佛,马上就摇头,魔鬼!毁谤!但问「阿弥陀佛」有没有听进去?听进去了,这句名号他听进去了。不管他怎么毁谤,我们点头,我们很欢喜,为什么?这一生你不会成就,再过多生多劫,这个阿弥陀佛种子成熟,还是念佛往生净土,不过是迟去,我们早去,他后头追随就是了。所以,不要跟他计较,他毁谤是毁谤,「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」。前面讲或者是高的、或者是低的,他听到这句佛号,这句佛号叫金刚种子,永远不坏。
由此可知,我们宣扬这个佛号,以音声、以文字,像现在有很多印的佛像,现在印刷术发达。学佛的人要有智慧,学佛是学开智慧,有了智慧的人就懂得权巧、方便。现在这个世间有些人根本就不信佛教,没有这个信仰,但是世间佛教徒很多,他在广告上印上一个佛像,佛教徒看到很尊重,就收到了广告的效果。报纸上印的佛像,学佛人拿到家里,不晓得怎样办,这还得了,这报纸又不能摺、又不能销毁,又怕有罪,你就上了人家的大当。佛像印得很庄严的,我们可以把它剪下来,镶成镜框来供养。印得不甚庄严的,可以当垃圾处理,没有罪。不要以为这是销毁佛像,等於出佛身血了,那个在戒律上给你讲得很清楚,是恶意的,我们这不是恶意的,没有恶意。所以是一样好好的可以处理。在美国,不能焚化,美国你随便烧东西,警察马上就找麻烦了,那犯法的。所以美国不能够焚化,不能够随便丢弃,当垃圾处理,我们用个干净的塑胶袋包好,把它封起来,当垃圾处理,这就很恭敬。
现在很多的商人用佛号、佛像来做广告,这是我们要知道,知道怎样去应付他们。实在讲,他虽然不是对佛有敬意,也不是信佛,他也有好处,也做了不少好事情。他这个广告让多少人阿赖耶识里种下佛的种子,见到佛像、见到佛的名号,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,所以他也做了好事情,这就所谓「偏中正」。他的心本来是赚钱的,虽然赚钱,在贪利里面也做了一点好事情。做这个好事情,将来他当然也有果报,果报就是『知有彼佛,便成善根,多劫多生,俱蒙解脱』。不一定是哪一生哪一劫,他这个缘成熟了,再遇到这个法门,他就真的能信、能愿、能修了。所以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
再看底下这一大段,「藏教所摄」,藏就是指的三藏,教是指十二分教。说明本经在三藏经典里面是属於哪一类的,在十二分教里面是属於哪一种的。这些我们都应当要清楚、要明了的,对於自己修持或者弘扬这部经典,都会有帮助。
【智度论曰,虽俱求一解脱门,而有自利利人之异,故有大小众差别,为是二种人,故佛口所说,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。】
《智度论》也称为《大智度论》。论是解释经的,就是注解,经的注解。古时候,菩萨、大德们注解佛经,所讲的意思的确是佛的意思,没有讲错,这样的注解就可以用论。这个论,就是完全肯定注解实在是佛的意思。后世人就很谦虚,不敢认为自己的注解完全符合佛意,可能还有偏差,还要请后人或者是当代的大德多多加以指教,不敢用论。用论这个字,绝对不会请人指教的,没有这个意思在。「我讲的一点都没错」,他有这个态度在,完全肯定。如果讲注、讲疏,这就谦虚多了,我是可以请人家指教的;用论,别人没有指教,你只照我这个学就好了。《大智度论》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注解,我们讲《大品般若经》的注解,这是「释经论」,完全是解释经的。论有两种,这是属於佛学常识,附带的讲一讲,另外一种叫「宗经论」,宗经论是根据经的意思他来发挥,不是照一句一句来注解。像《瑜伽次第论》就是属於宗经论,它不是解释一部经的,是解释一些法相宗的经典,做为整个来研究讨论的。像这样的疏的话,就称之为宗经论,它不是解释一部经的。所以有这么两种。
《论》里面说『虽俱求一解脱门』,这是讲学佛,目标是共同的,方向是一致的,都是求解脱。我们中国俗称修行证果,证果就是解脱。解是解开,念卸,它是个动词,念解,它是名词,这里念动词。把什么东西解掉?烦恼,烦恼就像结一样,前些年还有个电影叫「心有千千结」,要把那个结解开,心结解开,这叫解。脱是脱生死、脱轮回,脱离生死、脱离六道轮回,这才算是有成就。用这个来代替涅盘,跟涅盘的意思是相同的,学佛都是求这个目标。『而有自利利人之异』,有些人专求自利,有些人除自利之外,还全心全力去帮助别人,这个用心就不相同。因为有这两大类,所以佛讲经就有大乘跟小乘。『故有大小众差别』,大众就是大乘菩萨,小众就是声闻、缘觉,所以有大乘、小乘的差别。『为是二种人』,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,是应机而说。你求的是什么,你想要的是什么,佛就给你说什么,佛也不多说,佛也不少说,佛所说的,正是你自己所需要的。所以,佛得一切众生的爱戴,道理就在此地。你心量小的,佛不会给你说大法,说大法你不能接受;心量大的人,佛也不会给你说小法,说小法你不满意。一定是应机而说,『故佛口所说,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』,这就分为大小乘教。
【净影疏云,龙树云,佛灭度后,迦叶,阿难,於王舍城,结集法藏,为声闻藏,文殊,阿难於铁围山,集摩诃衍为菩萨藏。】
『净影』是宋朝时候一位法师,他的法号也叫慧远,跟我们净土宗初祖慧远的名字完全相同,都是这两个字。他在历史上很出名,於是在历史上,我们一般称他做小慧远,跟东晋时代庐山慧远大师有个区别。要单称法名,他们两个完全相同,不晓得指哪一个,所以我们称他做小慧远。净影是他寺庙的名字,净影寺。这是中国古时候,对於这些大德都不称名,最尊敬的是称地名,意思就是说这个地方出了这一位大人物,是这个地方的光荣,所以称地名,而不称名号。古时候人有名、有字、有号,要是连号都不称,是最恭敬的。在佛门里面,法师当中,像智者大师当时在世的时候,大家称他为天台大师,连智者的名都不说,他住在天台山,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。像窥基大师,这是法相唯识宗的初祖,在中国是初祖,一般人称他做慈恩大师,他住在慈恩寺;称寺,不称法师的名号,这都是最恭敬的。我们对於净影,也是称他的寺庙,《净影疏》就是慧远,隋代的小慧远。这个疏是《无量寿经》的疏,他这个注解很流通,在台湾也很多,一般讲《无量寿经》都是用他的注解。
他在注解里面引用龙树菩萨这段话。佛灭度之后,迦叶尊者跟阿难尊者,就是五百阿罗汉,在王舍城集结经典。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,没有写成文字,没有留文字下来。经典是怎么来的?佛灭度之后,弟子们就佛一生所说的一切法,从记忆当中写下来的。所以这些经典佛并没有看过,是学生记录下来的。这个工作做得非常谨慎,当时参加结集有五百人,这五百人可以说都是佛的常随弟子,都跟佛几十年的。所以佛所讲的一切经,他们都参与了,都曾经亲自去听过。佛弟子当中,阿难尊者这是个天才,记忆力非常好,阿难尊者一般是听一遍他永远不会忘记。所以结集的时候,就请阿难升座复讲,佛当年在哪里讲的经,重覆讲一遍。讲一遍,这五百个人作证,要五百个人完全同意才能够写下来,如果有一个人不同意,这一句就不能写下来。不是像现在,多数人赞成就可以通过,结集经藏,一个人不同意,那句话就不能传下来、不能写下来。所以,这个工作是非常谨慎、非常严肃,为了是要取信於后人。这个结集是小乘藏,就是现在所讲的《阿含经》,四阿含,『为声闻藏』。
文殊菩萨跟阿难在『铁围山,集摩诃衍』,「摩诃衍」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大乘,大乘是『菩萨藏』。这个结集不在我们地球上,诸位要晓得,铁围山不在地球上,所以这是另外一个境界、另外一个时空,不晓得是多少度空间去了,不知道。因此,大乘经典一直到今天,像泰国、锡兰这些小乘国家还不承认,他们说大乘不是佛说的,「大乘非佛说」,一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怀疑。研究佛教的这些学者们、大学教授们,对於大乘佛法都打了很多问号,他们认为大乘佛法都是后人假托佛菩萨的名义,他们自己造的,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。对小乘经典是格外的尊重,而不知道大乘佛法是这么集结的。特别是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是佛在定中所讲的,这谁能相信?所以有许多人说,《华严经》是龙树菩萨伪造的,假托释迦牟尼佛名,是他造的。实在讲,龙树菩萨能造《华严经》,那他就是佛出世了。
世间许多的事情,诸佛菩萨、罗汉的境界,不是我们凡人能够思惟、想像得到的。有没有真正这些事情?这些事情我们相信真的有!在中国,历史上所记载的法照大师,法照是我们净土宗第四代祖师,唐朝时候人,提倡五会念佛,法照禅师。他到五台山,见到文殊菩萨的道场「大圣竹林寺」,听文殊菩萨讲经说法,他说当时参加的会众有一万多人。他听了以后,向文殊菩萨请教,末法时期,众生的根性劣,应当修什么法门?文殊菩萨教给他,要修净土法门,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他向文殊菩萨请教,他说怎样念法?文殊菩萨口传给他,这就是五会念佛的腔调。但是,不是我们现在这个,那个早已经失传。现代五会念佛的腔调,我听听不行,为什么?心不定。它像唱歌一样,拿去表演很好,现在在舞台上表演不错,当做宣传可以。那个调不行,不能够定心、不能摄心,所以绝对不是文殊菩萨传给法照的。法照离开大圣竹林寺,一路上还做记号,想到下次来不要迷路。但是走了没有多远,回头再一看,寺庙道场完全没有了,一片荒山。於是他才晓得,我们这个地方是凡圣同居土,不是特别有缘分的人,你进入菩萨道场你看不到。我们相信法照不是讲假话,不是骗我们的,他从禅回过头来专修净土,成为净土第四代的祖师。
另外一个故事是《三昧水忏》,这个在台湾很盛行的,悟达国师。悟达国师遭了一次难,害了个人面疮,几乎要了命,迦诺迦尊者救了他,这段故事在《水忏》的序文上写得很清楚。迦诺迦尊者是阿罗汉,住在四川,也是一个山上。他那个时候曾经告诉他,你以后要有大难的时候,你来找我,我在什么地方,你到哪一个山上,看到有两棵树长在一起的,你在那棵树边叫我,你就会看到了。他就想起这个事情,找到这个地方,他在那里求迦诺迦尊者,然后就看到一片寺院,规模很大。迦诺迦尊者把他的病治好了,他离开之后,回头再一看,也是一片荒山,什么都没有。这是佛教史上所记载的,众所周知。
像这一类的事情,鬼神所居住的,还有像《聊斋志异》,狐仙所居住的,好多!不是假的,都是真的。不能把它当小说看,很多事情是真的,没有缘的人看不到,有缘的人碰上了。凡圣同居土,我们现在了解是两个不同因次的空间,它可以重叠在一起,你没有办法看到。正如同我们电视上的频道一样,电波是重叠在一起的,你拨哪个频道,那个画面就出来,实际上许多的频道都重叠在一起。科学家发现的是无数因次的空间,也就跟这些频道一样重叠在一起。所以,阿难跟文殊菩萨在大铁围山集结菩萨藏,绝对不是假的。多少修学大乘人,依照这些大乘经成就的人太多了,在我们中国历史上,各宗各派都有大成就之人,那怎么能是假的!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有信心。
【地持亦云。】
这是《地持经》上说。
【佛为声闻,菩萨行出苦道,说修多罗。】
这是佛当年在世,就是为大、小这两类的众生讲经说法,目的为『出苦』,小乘人出六道之苦,大乘人出十法界之苦。所以说经,『修多罗』是经。
【结集经者,集为二藏。】
后世这些弟子们将佛所讲的经再整理,把它变成文字、变成书籍,也分为这两大类,声闻藏与菩萨藏。
【以说声闻所行,为声闻藏,说菩萨行,为菩萨藏。】
这是大小乘二藏。第三段说:
【思益经云,得说法正性者,不从一地生於一地。】
《思益经》是《思益梵天所问经》,这部经在古时候很流行,现代好像不太流行了,古时候很流行,古大德在注疏里面常常引用《思益经》的经文。这一段的意思很深。如贤首、天台家所说的,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,《思益经》通大小乘,它里面有小乘的教义,也有大乘教义。『得说法正性者』,这一句就是讲明心见性,见性之人所说之法,都是从心性当中流露出来的,所以他不是从『一地生於一地』。「一地生於一地」,他就是有层次、有阶级了,好像学校的教科书。学校教科书,一年级的课程跟二年级的课程就不一样。学生念到二年级,一年级的课程对他就没有用,他就舍弃了,它是有阶段性的。但是大乘经教没有阶段性,大乘经教任何一部经典,可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都可以不必改变;也就是说,从小学一年级,念到博士班还是用这本书,这个很奇怪,你要跟外国人怎么讲都讲不通。但是跟中国人讲得通,中国人有很明显的例子,譬如四书,这大家都晓得的,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这四书。从前的时候,小朋友六、七岁上学就开始念这些书,一直念到胡须白了,他还是念这本书。他永远也念不厌,而且是愈念还愈有味道,所以这叫经,经典。
文字还是那些,义理随著你境界体会不一样。低程度的,他体会的浅一点,你再高的时候,体会的深一点,里面其味无穷!所以这种课本,是可以从小学一直到研究所,都不要改变的,就一本书。这是外国人怎么想他想不通的事,但是它是事实。所有一切大乘经就像这个样子,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,他不是从一地生於一地,就是这一部经,境界是无限的深广,因为它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
【楞伽经云,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第。】
《楞伽》是法相宗的重要经典。『初地即八地』,这个里面明显的告诉我们,这是八个阶级。八个阶级它是圆融的,就像《华严经》上所讲「行布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行布」。行布是次第,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菩萨从初信位到等觉,五十一个阶级,五十一个阶级是次第,有次第的。但是在真正修学上没有次第,它是圆融的,也就是初信位的菩萨所修的课程里面,有十地菩萨、等觉菩萨的境界。到等觉、十地菩萨,他们所修学的也有初信位菩萨的那些行法,也没有离开。这里就是讲这个意思,说明佛法是圆融的。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?因为它称性。我们讲世间学校课程,为什么没有这个现象?因为世间课程所编排的是凡夫心里头流出来的,不是从自性里流出来的,是从意识里头流出来的,意识有分别、有执著,它不圆融。佛法,特别是大乘经,是从如来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
在中国,中国古代的这些圣贤,虽然他们不是佛菩萨,可是他们的心清净,他们也能够离开一切妄想执著。虽不能像佛法讲的明心见性,但是我们从实际上去观察,像孔、孟的境界,老、庄的境界,古代佛门大德都认为他们够得上地上菩萨的境界。尤其称庄子,很多人认为庄子有七地菩萨的境界,那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。由此可知,他们定慧的功夫确实达到这个境界。因此他们这些典籍流传下来,也跟佛法一样,超越时空,他有这个能力,不受时空的限制,字字句句义理无有穷尽,这才有味道。现代人写文章、写书,看一遍绝对不想看第二遍,为什么?没味道。古来这些典籍,你去看,愈看愈有味道,看的遍数愈多味道愈浓,这就不一样。这是从许多大乘经典里面,我们能够见得到的。
第五段讲:
【五教章云。】
『五教』是华严宗的五教义。
【或分为二,所谓渐顿。】
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,中国的古大德做了判教的功夫,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,把它重新做一个整理,分门别类。也是把它分成两类,一类叫渐教,渐是渐次,循序渐次修学的;一个是顿教,顿教就是不按次序的,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天才班,他不按次序。有这个两种。
【以始终二教,所有解行,并在言说,阶位次第,因果相乘,从微至著,通名为渐。】
天台讲五教,五教里头,小教、始教、终教、顿教、圆教,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。「小」在此地就不说了,小是小乘,属於前面讲的声闻藏,这个地方讲大乘,大乘从始教讲起。「始」是大乘的开始,「终」是大乘的终结,一个开始,一个到终结,这大乘法。这里面所有讲的『解行』,解是理论,行是修行的方法,经中所讲的理论、修行方法,『并在言说』,经典里讲得很清楚、讲得很明白。『阶位次第』,菩萨的阶位,十信位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这是讲阶位次第。『因果相乘,从微至著』,从低慢慢一步一步向上提升,这都叫渐,是渐次的。像读书一样,从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一年级、二年级、三年级,循序渐进,这个叫做次第,叫做渐教。
【言说顿绝,理性顿显,解行顿成,一念不生即是佛等,名为顿。】
在五教里面,顿教是属於这一类的,圆教也属於这一类,就是后面这两个大类都是属於这种性质。圆教里面有次第、有圆融,次第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次第。顿教『言说顿绝,理性顿显,解行顿成』,在中国最明显的代表就是禅宗。禅走的这条路完全是这条路子,所谓是「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」,这是属於顿超的法门。禅是顿,再给诸位说,净土也是顿。你看窥基大师在《弥陀经》注解里面他就讲得很明白,他的《弥陀经》注解叫《通赞疏》,《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》是窥基大师著作的。怎么说净宗是顿教?因为《弥陀经》上讲,若一日、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就了,比禅还要顿,禅还没有听说七天开悟,七天就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的。净宗七天可以往生不退成佛,真的古人讲净土是顿中之顿,大乘当中的大乘,了义当中的了义,没错,真的是有根据。
这是古德大概把大乘判做渐、顿二教,这是各家都同意,都没有意见的。当然,分,还分得很多,我们在《华严经疏钞》里面看到,那时候有十几种判教,十几种不同的。可是这些判教流传到现代,大概只剩两种,就是天台的四教,贤首的五教,其他的大概都被时代淘汱掉了。这两家判得最好,所以一直能够流传到现代,这是值得我们做为参考的。
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