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- (第十六集)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 (第十六集)  1996/4  美国圣荷西  档名:02-031-0016

  请掀开经本,从第十六页看起:

  【大经合赞云,依此经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方得一心不乱故,不能专念,决难一心故。】

  《大经合赞》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《合赞》是夏莲居老居士编的,依经论古德对於这部经、这个法门的赞叹,当中有这样的几句。『依此经发菩提心』,发菩提心前面已经介绍过,「依此经」最重要的是依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将佛的愿做为自己的本愿,这个感应非常不可思议。再遵守佛在经上给我们的教训,『一向专念』,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专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心念专一,当然要把世缘放下。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?实在讲是放不下。为什么放不下?没看破。所以,看不破放不下就决定不能得一心,得一心一定要看破要放下。不能专念,决难得一心,专就是专而不杂。古德有说,念佛,不仅是念佛,实在上讲,修学任何一个法门,如果夹杂就不能成就;要想成就,一定要做到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才能够有成就。

  第四段就讲到此地,我们看第五段「所被根器」。这段里面是要说明,这部《大乘无量寿经》是哪些对象可以修学的、可以接受的,在这一段里面来讨论这个问题。

  【疏钞云,前三非器,谓无信者,无愿者,无行者,反是皆器。】

  这是莲池大师为我们说的。『器』就是根器,也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条件,哪些人有条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莲池大师说了,他说除了三种人以外,都能够往生,都是本经所说的往生之人。哪三种?第一种是他不相信,这种人决定不能往生,不相信的。第二种,虽然相信,他不想去,这个也不能往生。第三种,他虽然也信也愿往生,不肯念佛,不肯依照经典教训去奉行的。经上教我们要做的,一定要认真、努力去做到,叫我们不能做的,我们决定遵守,不要去做,这才叫做依教奉行。所以这三个条件,信愿行三个条件具足,决定往生;这三个条件不具足,缺少一个也不能往生,这是必须知道的。信愿行这三个字含义都很深、都很广,全经几乎字字句句都离不开这三个原则。

  我们看第二段:

  【疏钞云,又复世人,虽行众善,於彼佛土,无信行愿,亦名非器。】

  我们先看这几句,这段里面是有两个意思。前面来说是世间人,世间实实在在是善人,有德行、有操守、有学问,有善心善愿帮助社会、帮助大众,这是我们世间非常景仰的大德。但是他不相信佛法、不相信净土,所以信愿行这三条他都缺乏,就像前面讲的无信、无愿、无行,这个不是净宗度脱的对象。这些人修世间的善法,他的果报在三善道,他往生,也有很好的瑞相,譬如说预知时至、没有病苦,很自在的走,甚至於走的时候也有天乐盈空,也有很多的瑞相。那些天乐是什么?如果他生天,天人来迎接,天人身上也有香气,所以你也会闻到香、也会听到天乐。但他那不是生西方极乐世界,是生欲界天、色界天,他生天了。如果是在人间,那他得大富贵,在人间是大富长者,果报都非常的殊胜。假如『虽行众善』,里面夹杂著贡高我慢、忌妒瞋恚,要夹杂这种念头在里面,他就到阿修罗去,这也是人天阿修罗,福报也非常之大。总而言之,他生三善道,他不能够生净土。再看后半段:

  【虽有诸过,於彼佛土,有信行愿,亦名为器。】

  这一段讲的是,虽然这个人在世间不是善人,甚至於是恶人,人人都讨厌的人,但是他对於净土相信,他具足信愿行,这样的人他也能往生。他这个往生叫悔罪往生,他忏悔。诸位要想想,具足信愿行,罪障就忏除了;没有信愿行,天天拜什么忏也没有用处,那是假的。一心向往净土、一心想见阿弥陀佛,这一念就把所有一切的罪业都忏除,他心里有佛,没有别的东西。所以对於造诸罪过的这些众生,我们也不能够轻视於他们,往往这些人忏悔往生,品位也不可思议。像我们在《观无量寿经》看到阿闍世王,他造的是五逆十恶罪,要依照经典来说,他如果要是没有忏悔的话,决定堕阿鼻地狱。杀父亲、害母亲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,他干的是这些事情,《大藏经》里面有一部叫《阿闍世王经》,释迦牟尼佛讲这个人。这个人临终的时候忏悔,他在临终时候才忏悔,忏悔念佛往生净土,他是上品中生。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,他的品位会那么高!那个品位是忏悔的力量,诚心诚意忏悔,品位一下就拉高了。这也是告诉我们,对於造作罪业的人不能轻视,而且应当帮助他,给他做好的增上缘,也就是你要帮助他学佛、帮助他念佛求生净土,这才是菩萨、才是真正善知识。

  第三段是:

  【观经四帖疏曰,如来说此十六观法,但为常没众生,不干大小圣也。】

  我们先看这一段。这是善导大师说的,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。净宗的祖师跟其他宗派的祖师不一样,其他各宗都是祖祖相传,一代传一代,甲祖师传给乙,他是一代传一代传下来的,唯独净土宗没有。大家很熟悉的,像禅宗是衣钵相传,一代传一代,净土宗没有。净土宗是民主的,是后世大家公认某个法师,他对於净土自己的修持,以及对於净宗的弘扬,成绩非常优异的,尊他为祖师。所以,净土宗的祖师是大家推选的,不是相传的。像东晋慧远大师,这是我们净土宗第一位祖师,净土宗是他发起的,从他开端,他是净土宗的初祖。慧远到善导,当中相隔大概有三、四百年的样子,差不多有三、四百年。当中如果没有这样的人,就不选了,必须真正有这样的人出现,才选他为祖师。像我们近代印光大师,他自己是专修专弘,近代佛门里面,无论出家、在家,尊称他为祖师,他是第十三代。所以,净土宗每一代的祖师,都是后人、后世把他选上去的,推崇他。

  善导大师对净宗的贡献实在讲非常之大,特别是对於日本与韩国。因为他出生在唐朝,隋唐时代,日本人派了许多的出家人到中国来留学,把佛法从中国传到日本。日本人的性格保守,而且对这些法宝非常重视,比我们中国人重视多了。所以中国有许多失传的这些经论、古大德的注疏,在日本都能找得到。像法相唯识宗的经论、窥基大师的注疏,在中国失传了将近一千多年,这一千多年,换句话,从宋到清朝中叶,中国人研究法相都在摸索。一直到清朝末叶,同治、光绪年代,杨仁山在日本,从日本经典里面看到中国所失掉的东西全在日本,这才从日本再拿回来。他很难得,把自己的房子捐出来做刻经处,金陵刻经处,把中国历代遗失的这些重要的注疏,都在金陵重新刻版流通。所以民国初年,法相唯识一度曾经很热闹,就是这批东西我们又看到了,失传的东西又得到了。善导大师对日本人影响非常之大,所以日本的净宗注疏,像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古注有二十多家,都很有名的。而在中国,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只有两种,跟日本人比相差太远了。

  他老人家在《观无量寿经》注解,他的注解名字叫《四帖疏》,把全经分为四卷,一帖就是一卷,这段话非常重要,与中国古大德的讲法不一样。在以往,以往是指唐朝以前,隋唐以前的事情,一般大德们认为,九品往生,上三品大概是菩萨去往生的,也有人说前面四品,就是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这四品,是菩萨去往生的。再往下,就是阿罗汉、声闻、缘觉去往生的,由这些大修行人去往生的。而凡夫去往生,只能够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上中下三品。这种说法流传很久,影响也相当的深远。善导大师不同意这个讲法,他这个说法给我们修净土的同修,的确在精神上是大大的振奋起来,令人振奋!

  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』,《十六观经》重要的就是讲修净土的方法,十六种方法。十六种前面十二种是「观想念佛」,从第十三观叫「观像念佛」,最后第十六观就是「持名念佛」。所以,《弥陀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上所主张的持名,都是在十六观的最后一段,也是十六观之一。由此可知,《十六观经》讲的方法非常完备。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能体会到一点,佛法有些地方跟世法相同,在世法总是把最好的东西放在后面,愈是在后面垫后的,都是最好的。像舞台上的表演,所谓压轴戏,那是最好的。有些人来听戏,前面他不听,专门到最后这一场他才来,他来听最精采的。佛法也是如此,最好的法门一定放在最后。譬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最后第五十三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这是五十三参的压轴戏。我们在《楞严经》里看到二十五圆通章,二十五位菩萨,观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两个人摆在最后,没有按一般顺序摆。按顺序的是普通法门,不按顺序,挑出来放到最后叫特别法门。

  这个二十五圆通,它的顺序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七大,是这样安排的。前面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这三六十八,加上七大,二十五,七大的顺序是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见、识,是这样的顺序排的。按顺序,观音菩萨是耳根,应该在第二位,六根在前面,六根第一个是眼根,第二个是耳根,应该摆在第二;他没有,他拿出来,摆在最后。如果是大势至菩萨,大势至菩萨是根大,念佛是根大,地水火风空见识,这个根大就是见大,他应该是在识大的前面。识,是弥勒菩萨代表的,弥勒菩萨代表唯识,应该摆在弥勒菩萨的前面,他是第二十三,弥勒是二十四,应该是这么排列的。可是他的排列颠倒了,弥勒菩萨排在前面,大势至排到后面去了。所以你仔细去观察,二十五圆通章里头是两个特别法门,不是一个,大家一般习惯都注意到,看到观音菩萨,把大势至菩萨忽略掉了,这是个很大的错误。

  也许有人问,念佛这么重要,为什么不把念佛摆在最后?观音菩萨摆在二十四,大势至菩萨摆在二十五,那不就很好了吗?那个摆法不行。为什么?是照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根性来安排的,娑婆世界众生六根是耳根最利。你看文殊菩萨拣选圆通,「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」,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,观音菩萨是代表耳根,所以他一定要放在最后。大势至菩萨这个念佛法门,不见得是对娑婆世界,他是对尽虚空遍法界,所以他摆在最后。他摆在最后是对尽虚空遍法界来说的,观世音菩萨摆在最后,是专门对我们讲的。所以,这两个特别法门,它表法的用意非常之深。这是说明跟古大德的看法完全不相同。

  『但为常没众生』,这句话就说明,专门为六道众生。这个「没」就是头出头没,生死轮回。佛说这十六种观法、说念佛往生的法门,是为六道生死凡夫而说的。『不干大小圣也』,大是菩萨,小是声闻、缘觉,与他们不相干!他们闻到这个法门往生的是附带的,最主要的是度六道生死凡夫。这是善导大师的讲法,跟古人讲法不一样。我们从历史、传记里面来看,传记上有说,善导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化身来的。既然如此,这个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所说的,我们怎能够不信!在历史上,为大家所周知的,阿弥陀佛化身有三位,第一位就是善导,第二位是永明延寿大师,这是以后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,第三位就是国清寺的丰干和尚,跟寒山、拾得同时在国清寺的,国清寺还有个丰干和尚,以后知道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。这是比较上著名的,佛菩萨常常示现在世间,我们世间人肉眼凡夫不认识,不知道。众生愈是有苦难,佛菩萨示现就愈频繁,真正是大慈大悲,救苦救难。

  【又云,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义。】

  『看此』,这个「此」是指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善导大师在这部经里面分做「定善」、「散善」两个部分,『定善及三辈上下文义』。

  【总是佛去世后,五浊凡夫,但以遇缘有异,致令九品差别,何者,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,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,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。】

  善导大师这几句话,可以说把我们多少的疑惑都解除了,真正是无量功德,他所说的话与经义完全相应。净宗法门,就是佛大慈大悲普度六道众生。三辈九品的差别在哪里?是在我们『遇缘』不同,才有这个差别。遇缘不同,这个里面含义也很广。此地所讲的,上三品『是遇大凡夫』,什么叫大凡夫?发菩提心的凡夫;换句话说,他这个菩提心发的相似的菩提心,观行的菩提心。虽不是真正的菩提心,但是确实能够与菩提心相应。真诚心、好善好德心、大慈悲心,这三心虽然是比不上菩萨们,但是他确实有这个心,这叫大凡夫。因为他真有这个心,而且这个心与他的行、解能相应,往生的品位就高了。『中品三人』,中品上生、中品中生、中品下生,中品三人是『遇小凡夫』,他有没有发菩提心?发了。因为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告诉我们,三辈往生条件都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。虽发了菩提心,但是行小,换句话说,妄想分别执著还相当严重。心是发了,做不到,想做,做不到,为什么做不到?业障、习气障碍住了。不是说他不发心,他的确是发了心;不发心,不能往生。这是中三品往生的。『下三品』是下品上生、下品中生、下品下生,下品这三种是作恶的凡夫,造作罪业,临终忏悔往生的。他有没有发菩提心?有,不发菩提心,还是不能往生。临终的时候后悔,悔罪往生的。这是讲遇缘不同,这个法门遇缘不同,有三辈九品的差别。

  另外一个意思,遇缘不同是我们凡夫遇到的法门、遇到的善知识、遇到的道场、遇到的同参道友不相同,也是往生品位差别不同的因素,这一点我们也应当要知道。如果遇到真正的经典,现代这个时代,在这方面我们的机会多了。在古时候,经本是手抄的,流通的数量太少了,你一生当中未必能见得到。以后虽然印刷术发明了,实在说,印刷术到普遍大概是在宋朝末年,宋朝末年、元朝初年以后木刻版本才盛行。但是刻版的成本很高,所以经典的价值不是一般普通人民所能够买得起的,书籍贵。一直到清朝末年,印刷术进步,有铅字排版,我们叫合字排版,比以前木刻版就更进一步。成本虽然比木刻本降低了,可是价钱还是很高。我们举一个例子,诸位如果能到图书馆里面去看,看民国初年那些书,你翻翻看后面版权页上的定价。那个时候,大概民国十几年的时候,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辞海》,那是上下两册精装,这么厚的本子上下两册,定价大洋五元。大洋五元,你知道值多少钱吗?四口之家可以过一个月很舒服的日子,一般贫穷人家的生活,四口之家两个月的生活费用。你就晓得书本价钱之高!所以,在民国十几二十年的时候,我们家乡读书的风气比较盛,书都是自己手抄,哪有钱去买,借来抄。不像现在,现在照相制版印刷术太进步了,成本太低了。

  以前说这一部《藏经》,一般人从来不会作梦说他家里会拥有一部《藏经》,不可能的事情。《藏经》几乎都是大的寺院,对於地方弘法利生很有成绩的,才上表请求皇帝赐一部《大藏经》,那是多隆重的。现在《大藏经》不值钱了,每个人家里都可以去买一套放在那里,这在从前决定不可能的。所以这是遇缘不同,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缘殊胜。你说《无量寿经》九种不同的本子,我们现在都得到,而且我们把这九种本子合印成一本,可以人手一册,这是古人想像不到的,这个缘有了。

  第二个缘,你要遇到好的注疏,就是好的注解。特别是我们现代,遇到的是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做的最好的会集本,这个很难得。这个本子的流通,给诸位说,也是最近十年才流通出去,以前一般人没听说过这个本子。注解,有黄念祖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他这个注解可以说是集古今《无量寿经》注解之大成。他的老师会集这部经,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,夏老的弟子黄老居士,他这个注解的确是集古今《无量寿经》注解的大成。你看我们现在这份资料就是他注解里头所引用的,我们把它名字定做「指归」,是这部经古德常讲「十方诸佛共赞,千经万论指归」,他所引用的这些典籍、古德的注疏。我们读这部分东西,再加以研究、讨论,不但对於修学的同修有帮助,对发心讲这部经那些人帮助就更大。这是我们在此地看到,善导大师在《观经》注解里面这一段话。

  【观经四帖疏云,今以一一出文显证,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,生信无疑,乘佛愿力,悉得生也。】

  善导大师在这部注解里面对於这桩事情讲得很多,这是老人家的苦口婆心,帮助我们断疑生信,建立愿心。『一一出文显证』,这个「文」就是经文,他所讲的,一条一条都指出经文,明显的证实他所说的确实是佛在经上讲的意思,而不是他自己的意思,确实他是有根据的,不是随便说的。『今以』就是叫我们现前,『今时』就是现在,『善恶凡夫同沾九品』,遇到缘殊胜,遇到真正的善知识,遇到真正修行的道场,作恶之人也能够上辈往生。就像《阿闍世王经》里头所看到的,五逆十恶那是极重的罪业,他能够上品中生,他是上辈。可见得遇缘不同是真正解答了为什么会有三辈九品,的确与菩萨往生,与声闻、缘觉往生不相干,都在遇缘不同。所以这个法门是平等法门。恶人遇缘要殊胜,可能他上辈往生,善人遇缘要不胜,可能在中、下品往生,缘的关系太大了。

  『生信无疑,乘佛愿力,悉得生也』,这三句可以说是善导大师注疏《观无量寿经》的目的,希望帮助一切善恶众生生信,断疑生信,发愿求生,得佛愿力的加持,悉得往生,所谓是万修万人去。

  【又於行卷偈前,开示大无量寿经之机曰,其机者,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。】

  这句话正是所谓的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,我们看净宗的法门,『一切善恶』是讲六道凡夫,三善道、三恶道,一直到地狱众生,『大小』是讲大乘跟小乘,大乘菩萨,文殊、普贤,这是达到顶峰,圆教的等觉菩萨,从圆教等觉菩萨一直到地狱众生,只要具备信愿行,没有一个不得往生的。足见这个法门广大,无与伦比,佛所讲的一切经论、一切法门都不能跟这个法门相比。所以这个法门是普度,没有不度的。就是莲池大师讲,除非你不信、不愿、不肯念佛,那就没有法子。除此之外,统统得度。我们看第五条:

  【合赞云,第十八愿,十方众生,三辈众生,皆是具缚凡夫,是其机也。】

  夏老在《合赞》这段也说得好,他这个意思跟善导非常相合。『十方众生』是指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里面的六道众生。『三辈众生』,三辈是指往生的品位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上辈、中辈、下辈,就是《观经》上讲的九品。九品往生的众生,『皆是具缚凡夫』,具缚凡夫就是没有断烦恼,一品烦恼都没有断。『是其机也』,可见所度的对象的确是凡夫,这就是说明我们人人有分。上品上生我们有没有分?有分。我们今天遇的缘好,可以说是统统具足,问题就是我们相不相信?我们明不明白?信、解、行、证,头一个是我们能不能理解,明不明白经义,然后问你相不相信;真正明了,能够相信,那就照做!

  古大德这些说法虽然不太难懂,可是真正去体会也相当不容易。我在讲大经的时候,我用另外一个方法来讲,大家比较上好懂多了。我这个说法,《无量寿经》你明白了、理解了,你也念熟了,你要去照做。你要是完全都做到,百分之百做到,你往生一定是上品上生。如果你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,你能做到九成,就是你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,你就上品中生。百分之九十做不到,我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,你就上品下生。这样逐渐往下递减,减到最后下品下生,你至少要做到两成,两成都做不到,往生靠不住!我这个讲法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?我这个比古人讲法简单容易懂,要做到,不做到不行!

  身、口、意是造业的工具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一开端,就把总纲领、总原则教给我们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,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,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」,总纲领,经里面所讲的那些教训,那是细解。我们要真做才行,因为那里是净土,「心净则土净」。所以有信有愿还得有行,行是什么?总纲领就是这三句,你身口意三业清净,三业清净了,当然往生。有信有愿,三业不净,还是不能往生,这个是必须要知道。所以我劝大家读经,为什么叫你读三千遍,读熟。就是你起心动念,对人对事对物,你要想说话、要想做,你马上就想到经上教给我这么做的。这个样子你才能相应,「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」,才不会做错。经不熟不行,经不熟,境界现前,往往自己做错事情自己不知道。这是凡夫有分,我们是凡夫,努力把经典的教训去做到,你能够做到个十之八九,你就是上品往生,上辈往生。

  【复云,如元晓云,四十八大愿,初先为凡夫,后兼为三乘圣人,故知净土宗意,本为凡夫,兼为圣人也。】

  这后面一段,是元晓大师讲的,元晓师有《无量寿经》注解。他这个说法都是宗善导大师的意思。『四十八大愿,初先为凡夫』,主要的就是要度六道罪苦众生,六道众生非常可怜。『后兼为三乘圣人』,三乘圣人说实在话,最低限度他已经超出六道,阿罗汉、辟支佛都超越六道了。虽然还有苦,不像六道这么苦,完全不相同,分段生死苦没有了,不会造这些善恶的业,不会造了。他们遇到这个法门,成佛快,遇不到这个法门,成佛慢,毕竟都还是有期限的,不像我们六道凡夫,六道凡夫要想成佛是遥遥无期。证得小乘初果,那就是真的入了佛门,就有时间性,他是证得了位不退,绝对不会退堕到凡夫。小乘初果,天上人间七次往来,就出六道,所以说他们是有期限的。我们没有证初果之前,遥遥无期,这是非常可怜。诸佛如来大慈大悲,开净宗法门,就是来帮助我们的。『故知净土宗意,本为凡夫』,『兼』是附带,附带为这些大小圣者。

  【弥陀疏钞曰,又起信因缘分疏明信位初心,有四种机,以礼忏灭罪被初机。】

  『被』这个字要念破音字,古时候因为字少,有很多字通用,这个字在此地跟现代挑手边那个「披」字是一样的,也念「披」。

  【以修习止观被中机,以求生净土被上机,初谓业障众生,中谓凡夫二乘,是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。】

  这一段莲池大师真的是很用了一番心思,如果自己这么说,不免外面人有讥嫌,说你是修净土、弘扬净土,都是自己夸自己,在中国人常讲的「老王卖瓜,自卖自夸」,免不了讥嫌。引用《起信论因缘分疏》里头一段话来说,这个说得好。『信位初心』,十信位初发心就是初信位,初信位初发心的四种不同的根机。诸位要知道,这四种都是属於初发心的,初发心里面,根机有厚薄不相同。『以礼忏灭罪被初机』,这就是根性最低的、最下等的。我们在现前佛教里面来观察,「礼忏灭罪」的多,太多了,到处都盛行,这是初学佛的下根人。中根的人『修习止观』,学禅、学教,「止观」把禅跟教都包括在其中。教里面,像学天台的、学贤首的、学三论的、学法相的,都包括在止观之中,这是中根,中等根器的。『求生净土』的,这是上等根器的,为什么?往生不退,一生成佛,这种人不是上上根机,谁是上上根机!

  礼忏灭罪不能了生死、不能出三界,这个要知道。实在讲,天天礼忏求消灾灭罪,灾真的消了吗?罪真的灭了吗?我们冷静去观察则未必!诸位细细去观察就晓得,不必多说了。参禅、学教,参禅不但开悟不可能,这是倓虚大师所说的,我们在《念佛论》里面所看到的。他说他老人家一生当中,不但没有见过参禅开悟的,听都没有听说过。他说参禅得禅定的见过,也听说过,得禅定的,没有听说有开悟的。不开悟就不能解决问题。禅定功夫浅深次第差别很大,而一般得禅定的,虽然讲得禅定,实际上他得到的是什么?叫未到定,是有一点定,但不是真正的初禅;如果真的得初禅,他将来生初禅天、生色界天。初禅是什么样的功夫?你要懂得,初禅脱离了欲界。欲界里面五欲,财色名食睡,这个五欲他确实没有了,不但在事上没有,心里头念头都没有。这个没有了,不是真的没有,是他的定功伏住,定心是清净的,这些东西不起现行。这样深的定,才生初禅天。如果说他能够入定,一盘腿面壁可以入定一个星期、半个月、一个月再出定,出定之后,财色名食睡还没有完全放下,他的功夫就叫做未到定。这样的功夫,如果是五戒十善修得好,再加上心量很大,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他在欲界里面,他能够生到夜魔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,这是他们的去处。往生的瑞相也好,也是预知时至、没有病苦,他有禅定,他怎么会有病苦?他往生的时候天人来迎接,这是生天的,不能出三界。

  学教的,学教能不能断烦恼、开智慧?还是在止观功夫。你能不能伏住烦恼?能不能大开圆解?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通达?我们也没有听说过。总而言之,都比不上老实念佛。你别看那个老实念佛的人,你问他什么都不知道,甚至於字都不认识一个,人家往生能够站著走、坐著走,那叫上根人。他这一生往生不退,就成佛了,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。佛门当中所说的上上根人,绝不是讲世间聪明智慧人,世间聪明智慧,我们佛门里面称做八难之一,八种障难!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,在两种障里面,这种人叫所知障,所知障太重。烦恼障重,烦恼障还好破,所知障不好破。

  底下结论,『初谓业障众生,中谓凡夫二乘』,参禅、学教的确实是凡夫二乘。凡是发心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的,给诸位说,都是大乘菩萨。你只要一发这个心,现在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诸佛赞叹你、菩萨恭敬你。因为菩萨知道,你不久就成菩萨、成佛了,他怎么不恭敬!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。

  【弥陀要解。】

  这是蕅益大师讲的。

  【谓持名,法门深妙。】

  『持名』就是我们讲的老实念佛,这是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上所讲的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就叫做持名。所以诸位千万不要误会,持名就是我们一天到晚拿著念珠,阿弥陀佛阿弥陀佛,这叫持名。这样去体会,是自己错会了意思,你没有深解义趣。持名,持是接受,这一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多少你要能体会到一些,理论、方法、境界你要明了,完全接受,依教奉行,这叫持、这叫受。持是保持,不能够失掉。

  『法门深妙』,因为这一句名号是整个佛法的大总持法门,也就是整个佛法的纲领。受持一句名号,就是受持圆满的《无量寿经》,名号是题目,就好比文章一样。所以「法门深妙」。

  【破尽一切戏论。】

  『戏论』是指的经教。你抓住这个总纲领,下面可以不必再提,原理原则掌握到,所有一切经教、法门都是戏论。

  【斩尽一切意见。】

  『意见』是讲禅宗。这两句就是持名这个法门超越宗门、教下,所以叫深妙!

  【唯马鸣、龙树、智者、永明之流。】

  哪些人懂得?哪些人真正做到了执持名号?马鸣菩萨、龙树菩萨、智者大师、永明大师,他们这些人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是执持名号。

  【彻底担荷得去。】

  『担荷』是承担的意思,他们能够承担,彻底承担。这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遇缘不同,他们遇的缘胜。他们能够承担的,我们能不能承担?这要问自己,刚才讲了,你把《无量寿经》百分之百的做到,你跟他们一样。什么叫承担?做到了!把《无量寿经》变成自己的信、愿、解、行,这叫「彻底担荷」。所以,经不是念念就完了,名号也不是挂在口里念念就算了,不是!一句名号就是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名号一提起,整个经典里面的道理、方法、境界,阿弥陀佛的教训,统统能现前,这叫受持名号。这个叫法门深妙,真的深妙,不是假的。你不懂这个道理,不是这样修法,那怎么会相应?

  马鸣、龙树是印度的菩萨,都是地上菩萨,初地菩萨,智者、永明是佛在中国化身的。智者大师,传说当中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。永明,刚才说过了,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。近代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。这些不是普通人,是我们的榜样、是我们的典型,我们学佛应当向他们学习。

  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