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- (第十四集)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 (第十四集)  1996/4  美国圣荷西  档名:02-031-0014

  请掀开经本,第十四面第四行,从第二句看起∶

  【二者,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,无量妙好,若有众生称念观察,若总相,若别相,无问佛身现在过去,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,永背三途,随意所乐,常生净土乃至成佛。】

  这是世尊对他父亲说的,佛出现在世间有三种利益,这是第二种。第二种是讲见相就能够灭罪,说如来『身相光明,无量妙好』。佛灭度之后,往后弟子们供养佛菩萨的形像,大多数是塑像,以后画像也就很多了,彩画的。佛菩萨的像,一定要把他的相好明显的表现出来,就是常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好,实在讲,很不容易表示,但是三十二相比较上容易显示得出来。佛经当中有一部叫《造像度量经》,古时候造像,造佛像、菩萨像、罗汉像,乃至於天龙护法像,都根据《造像度量经》上所说的,以这个比例来塑造。现代我们看到有些塑的像,跟经典里面出入很大,现在造像的多半是艺术家,艺术家要表现他自己的性格,所造的像,诸位仔细去观察,它是人像,不是佛像,这是与经上所说的相违背。

  如果依照经典上所讲的塑造的像,好像一般人觉得我们世间没有这种人,没有这种相。其实佛的用意不在乎它像不像一个人的像,要紧的意思,是要把三十二相凸显出来。为什么?这是属於果,让我们看到果就想到有因,所谓是种善因才能得善果。三十二相是善果,每一种相都是修因才得到的。所以佛菩萨的塑像、雕像、彩画的像,重要的意义是在表法,是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。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,而不能把它塑造成一个美男子的像,菩萨塑造一个美女的像,这都是错误的。

  依照经典所教的这样塑造,『众生称念观察』,称是称名,念是忆念,常常想著,观察是你看佛菩萨的相好。『若总相』,总相是整个身相,或者是坐相,或者是立相,全身的相叫总相。『别相』是观察他一部分。众生的烦恼习气很重,观佛整个身相难,不容易,所以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也教导我们,不能观佛的全身,观佛的一部分。经典上常常介绍,譬如说观佛的白毫,这是最容易的,佛面相当中,眉毛当中有两根白毫,你就观这个。可是这个相你要把它造出来才行,白毫是两根透明的白毫盘旋在一起,好像是个珠子一样。经上告诉我们,这个白毫当中是空的,外形是有八个棱角,盘旋在一起。这是叫你观察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在佛学大辞典里面有,江味农居士《金刚经讲义》里面也记载得很清楚,我们一定要知道每一个相的因果,修什么样的因,得什么样的相好,你观这个别相就容易了。

  无论你观现在佛,或者是过去佛,现在佛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现在,没有般涅盘。过去佛,像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属於过去佛,无论是现在、过去佛,我们观、念的效果都一样,『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』,这是讲极重的罪业。四重罪就是戒条里面前面的四条戒,杀、盗、淫、妄这四条罪是最重的,叫四重罪。五逆,前面跟诸位报告过。四重五逆果报都在阿鼻地狱,这是极重罪业,经上常讲不通忏悔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如果能回过头来念佛求生净土,这个罪业还是能够转得过来。由此可知,念佛法门,实在是不可思议。但是念佛要能相应,如果念得不相应就没有办法灭罪。怎么样相应?譬如我们举个例子,佛有广长舌相,这是三十二相之一。广长舌相是什么因缘得到的?是不妄语成就的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如果这个人三世不妄语,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鼻子。释迦牟尼佛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面孔盖住,证明他生生世世不妄语,不欺骗一个众生。我们忆念佛菩萨相好光明,要忆念他的修德,看到相好光明,这是果报、是成就,我们要效法他,要以佛为榜样,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,这样才能够灭罪。假如只是念佛,只是想佛的相好光明,不知道这个里面因缘果报,我们自己的心不能回头,业障就没有办法消除。消除业障就是要藉外缘,佛像是外缘,藉外缘来触动自己的善根,使自己知道回头、知道改过自新,这样才能够灭罪、才能够『永背三途』。

  道理实在讲并不难懂,一切经论上佛都告诉我们,众生虽然造作恶因,四重五逆的恶因,我们举这个比喻来说,因如果没有缘,不会结果。因要结果,当中有个缘,缘非常重要。因,没有法子,过去已经造了,但是我们希望这个因不会结果,你就把缘控制住,这是我们自己可以办得到的。所以,佛法不讲因生,讲缘生,缘是自己可以控制的。虽有恶因,我现在不造恶缘,我不再造恶,恶缘断掉了,而现在所造的是善缘。我们阿赖耶识里面,虽然有恶的种子,可是也有善的种子,种子善恶混杂的。恶种子不希望它现行,不希望它结果,善的种子希望它早一天成熟,於是我们就多造善缘,让善的种子结果。此地所讲叫你念佛,称念观察,诸位想想看,这在十法界业因当中,我们是专造成佛之因,在一切善缘里没有比这个更善的。称,持名念佛;念,观想念佛;观察是观像念佛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所说的十六观,十六观不外乎这三大类,观想、观像、称名,这四个字就把十六种观法统统包括。所以,这是专造成佛之缘,让我们阿赖耶识里面成佛之因先结果报,成佛。十法界到哪里去了?到佛法界去,「永背三途」,永远离开三途。『随意所乐』,我们今天念佛,目的就是求生净土,『常生净土乃至成佛』,则往生不退成佛。这是佛出世对一切众生第二种的利益。

  【三者,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。】

  这三种利益,后后胜於前前,第二种利益胜过第一种,第三种又胜过第二种,愈说愈接近净土,所以佛劝父王『行念佛三昧』。念佛是功夫,三昧是成就,虽念佛而不能得三昧,那没用处、没有成就,换句话说,不能往生。这就是为什么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所谓功夫不得力。也就是你这句佛号伏不住烦恼,一定要这句佛号提起来,能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能够伏得住。要是真能伏住,换句话说,在平常日常生活当中,多少要看破一些,要放下一些。如果不能看破、放下,这个佛号就没有力量、就伏不住,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。大乘经上,特别是般若经,世尊当年在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。这二十二年教我们什么?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。你要是看不破放不下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包括念佛法门,也不能往生,你也不能得念佛三昧。一定要知道这个世间一切法假的,不是真的,何必那么认真去计较?万法确实是无常苦空,我们一定要觉悟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真能看破、真能放下,人就不造罪业,再不会造恶缘,这一点很要紧。

  【父王白佛,佛地果德,真如实相,第一义空,何因不遣弟子行之。】

  净饭大王听了佛这样劝他,他也有疑问,他向佛说,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德行,『真如实相,第一义空』,这两句话全是般若经上所说的,一部《金刚般若》也是讲这两句八个字。净饭王就说,你为什么不让你的弟子们去修学?

  【佛告父王,诸佛果德,有无量深妙境界,神通解脱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,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。】

  般若不是不好,真好!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都是大乘非常殊胜的经典,只有极少数的实实在在的上上根人他们行,他们能解、能行、能入三昧,凡夫不行。凡夫业障习气很重,说这些大乘经,理论上听起来很妙,但是要叫你去做,你就没有法子做了。实在说每一位学佛的同修,我们相信《般若心经》都念得很熟。般若是佛法的枢纽,所以《心经》古德把它定做朝暮课诵,那是六百卷《大般若》的精华。我们念得很熟,能不能做到?不要说没见到一个人做到,听也没有听说过。这就是净饭大王所问的。不是中下根能够受持的,祖师大德把这部经放在课诵里面,其目的无非是时时刻刻让自己警觉,提醒自己,帮助自己看破、放下。经上讲得明白,所谓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后面说「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」,这个意思就是讲的万法皆空。十法界依正庄严,相有体空,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最后的结论结成一句「无智亦无得」。智是什么?妄想,你以为你聪明,你以为你有智慧,那是妄想!「真如实相,第一义空」里面,没有智也没有得。得是什么?烦恼,你只要有智有得,有智就是有所知障,有得就是有烦恼障。真如本性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东西,我们为什么不放下?果然放下了,那恭喜你,你就是佛菩萨,你就无事了。

  所以,佛与大菩萨果地上的境界,我们凡夫无法思议。不但凡夫的能力达不到,声闻、缘觉、小行菩萨都没有办法理解,所以佛劝净饭王修念佛三昧。念佛法门,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,下下根人也能在一生当中平等成佛,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,一切诸佛赞叹的法门,确实是一切诸佛度众生、成佛道的第一法门。这是劝净饭王念佛,世尊这个做法也是做给我们凡夫看的。世间至亲无过於父子,佛说无量法门,他劝他父亲学哪个法门?我们从这个地方仔细观察,就晓得这个法门殊胜。

  【又云,佛告父王,一切众生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,亦复如是,但能系念不止,定生佛前,一得往生,即能改变一切诸恶,成大慈悲。】

  『一切众生在生死中』,就是在六道轮回之中。众生为什么会在六道轮回?都是一个念头!念贪瞋痴慢,就生三恶道,念五戒十善、四无量心,他就生三善道。正是经论上常说的,一切法从心想生,你心里面想什么就变现什么境界。佛这个说法,如果我们自己稍微留意一点,不难证实。从什么地方证实?从作梦,凡夫都会作梦,所谓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。念佛人常常念佛,所以他梦中会梦到佛、梦到菩萨,梦到讲经说法这些。你再问问不学佛的人,问问他,你这两天作什么梦?你到处去问问,与他的习气有关系。他心善他梦的境界善。他烦恼习气重,恶念多,他就天天作恶梦。这个境界相,确实是从心想生的,『念佛之心,亦复如是』。

  念佛就见佛,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里面讲的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」。而要紧就是『系念不止』,系念是《弥陀经》上讲的,玄奘大师的译本。系,用现代的话来讲,就是心里头挂念著、牵挂著。不要牵挂别的事情,要常常挂念佛就对了,挂念阿弥陀佛,把其他的念头统统放下,为什么?全是不相干的。心里面若有其他的挂念,给诸位说,都是六道生死轮回边事,你挂念这个干什么!我们今天把念头换掉,六道轮回边事再也不挂念,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,要常常挂念阿弥陀佛、常常去想西方极乐世界,不能够想总相,想别相。正报,经论上常常教给我们观佛的白毫,依报也常教我们观莲花,西方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,常常想莲花开、莲华合,常想这个有好处,这就是培养净业之缘,不再造恶业。「不止」就是不能间断。为什么不能间断?一间断你一定又去系念六道轮回。也许你说,我间断,我什么也没想。没想,堕在无明里头,有想都是邪念,无想你堕在无明里头,你怎么会有成就!所以「系念不止」,跟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「净念相继」,是一个意思。你只要能这样去做,『定生佛前』,决定往生,这个「定」字非常肯定。

  『一得往生』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得佛本愿威神的加持,虽然过去生中有无量的罪业,到达西方极乐世界,因为恶的缘永远断掉了,纵有恶因绝不会起现行,没有恶果。你现行的,也就是你起心动念的,都是大慈大悲,跟佛与大菩萨没有两样。这是《观佛三昧经》上的一段经文,这段经文非常好,意思非常的圆满。

  【善导大师曰,唯有径路修行,但念阿弥陀佛。】

  修行人,所谓聪明人找径路,这是聪明人。大乘比小乘就聪明,换句话说,大乘人跟小乘人比,大乘走近路,小乘的路绕得远,绕得太远了。小乘人破我执非常之艰难,要把我执断掉,要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。见惑第一个身见,把自己身当做我,这头一关。怎么能把这个身看破,身不是我,实在是个难事情。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之后,再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,思惑是贪瞋痴慢疑,这五大类。从破一品身见那天开始,把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,这才证须陀洹果,初果。由此可知,初果以前所修行的,需要多长的时间经上没说,从证得初果那天开始,要把八十一品思惑断掉,贪瞋痴慢疑断掉,需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。人间寿命短,天上寿命长,若是到四禅天、四空天,那个寿命,我们凡夫心目当中叫天文数字,什么时候才能够出得了三界?所以他的路子迂回,时间长,修得非常辛苦。

  大乘菩萨比他们聪明太多,大乘菩萨断见思烦恼,不用他们的方法,他们那个方法太麻烦。佛教大乘人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,不要想自己,这个方法的确是高明。时间久了,把自己就忘掉了,从来不要想自己,要想到一切众生,你心量愈大愈好。不要想你一个家庭、不要想你一个小团体,那都没有办法,不能破我执。甚至於说我们这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都不行,你那个圈圈太小了,不能突破,不能破我。要像诸佛菩萨一样,起心动念想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,这样你才能够破我执、破身见,破你家庭、种族、国家这些界限,统统突破了。所以这个方法比小乘高明太多,这叫真正修学大乘,这是大乘根性之人。

  我们细细观察,大乘根性的人不多,哪一个学佛的人不是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?所以你修学大乘也不能成就,为什么?我执是坚固的执持。不但你执持,你天天还在增长我执,你怎么能成功?佛教大乘人,对我们道场怎么个看法?水月道场。我们每天在这里做弘法利生的事又如何看法?梦中佛事。别当真,假的,一切都是虚幻不实。所以做,天天做,很认真做,心里毫无牵挂,真正是一尘不染,跟《金刚经》最后讲的「梦幻泡影」完全相应。不要想到这个道场将来还要传多少年、传多少代,你在那里作梦!道场建立能不能传是众生的事情,这个地方众生有缘,道场就建立;没有缘,道场马上就消失。佛法也是从缘生,我们何必替这些众生操心,只要把自己的责任尽到,不要再操心,有缘,后面自然有人去做。自己要彻底放下,决定不能有丝毫的牵挂,丝毫的牵挂就错了。牵挂,应当牵挂阿弥陀佛、应当牵挂极乐净土,这就对了。

  所以,大乘比小乘的路近。大乘当中也有许多的法门,这许多法门当中,是以禅为最近,捷径,禅是大乘里面的径路,为什么?宗门所谓「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」,它的路子直,也不拐弯抹角。大乘其他宗派法门那个路比小乘是近得多,可是还是有许多委曲婉转之相,没有禅那么痛快、那么直捷。可是禅要跟净土比,净土比禅更近,这是真的。禅宗里面你要成就了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你也不过是个分证佛而已。从分证佛到究竟佛,这是大乘经上常讲的,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,这个三大阿僧只劫是从明心见性那天讲起的。你没有明心见性,都不算。法身大士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的,圆教初住菩萨到成佛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,这是禅宗的,宗门走的路子。净土宗念佛往生,一生就成就,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,不要那么长。所以净宗古德有个小册子,劝人念佛的,那个小册子的题目叫《径中径又径》,可能我们这边也有。你看这个小册子的题目,径就是近路,第一个径是大乘,第二个径是禅宗,第三个径是净土,小路里头还有直通的小路。『但念阿弥陀佛』,这是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,大乘、禅宗不能相比!何况,大乘与禅宗你未必能修,念佛法门是人人能修、人人能成就,就怕你不肯干。

  下面是《观经》里面的两句话。

  【观经云,以我心目,想彼如来。】

  这是「观想念佛」的要领。我们眼睛观察看佛相,心里头要常常想著,就跟大势至菩萨讲的「忆佛念佛」是一个意思。忆就是常常想,念是心上真有叫念,念是心里头真有。所以念这个字是会意,你看中国的文字,上面是个今,底下是个心,就是你现前心里面有了。你心里头要有佛才行,那叫念佛,心里头真的有佛,可不能再夹杂别的东西。《西方确指》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,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,我心里头真有佛,心里面还有别的东西,你不能成功。必须把其他牵挂的东西全都放下,心里面只有一尊阿弥陀佛,你才能成功。

  『想彼如来』,这个「彼如来」就是阿弥陀佛,这是观想的总纲领。所以念佛人为什么家里头要供佛像?供佛像是帮助你观想的,目的在此地。要把佛的形像印在自己的心中,心里面常常有佛,不要有其他东西夹杂,你就得念佛三昧。得念佛三昧,你就决定往生,功夫好的人,可以自在往生。这个自在是随意,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,与自己的寿命完全没有关系,所谓是生死自在。这桩事情我们凡夫都可以做得到。再看底下一段:

  【圆觉经云,未出轮回,而辨圆觉,彼圆觉性,即同流转,若免轮回,无有是处。】

  『未出轮回』,这句意思就是讲,以凡情,凡夫的情见,你要想辨别『圆觉』,圆觉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,圆满的大觉。你在那里想、你在那里猜测,你怎么能猜得到?你所想像当中的圆觉,不是圆觉性,不是真的圆觉。第二句讲『彼圆觉性,即同流转』,「彼圆觉性」是你所猜想的、你所理想的那个圆觉,那是什么?依旧是生死轮回的妄想而已,「流转」就是妄想,是你在打妄想。圆觉性怎么能够思惟、怎么能够言说,大乘经上常讲的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。『若免轮回,无有是处』,这是讲你用这个方法来修行,希望将来能够超越六道轮回,经上告诉你,没有这个道理。这段意思很深,我们用浅显的话来说,你以为用妄想去思惟大乘经义,将来就可以能够了生死出轮回,可以开悟、可以证果,没这个事情。这句话非常重要,现在年轻人学经教的,犯这个错误的太多了,以为这个方法他是真的在学佛,他很用功,每天在研究经教、在讨论经教。把这几句念念,看他会不会觉悟、会不会回头!

  这段文里头,还有个非常深的意思,说明了四弘誓愿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是脱离六道轮回以后的事情,你们看看这段文是不是?烦恼没有断,就没有出轮回。「辨别圆觉」就是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断烦恼之后才有能力学法门。所以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是对谁说的?阿罗汉以上。没证得阿罗汉,老老实实一门深入,要紧的是修定,因为定能出轮回,先要修定,定就是伏烦恼、断烦恼,对付烦恼是用定功。先要出轮回,脱离轮回之后,再把烦恼转变成智慧,那就要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了。先把烦恼伏住,说老实话,阿罗汉讲断烦恼,那个断的意思也是勉强说的,真正的意思是伏,并不是真的断。伏是什么?永远不会起现行,真的伏住,称它做断。其实烦恼怎么会断,不可能断的,烦恼是性德。所以第二个阶段,要把烦恼转变成菩提,烦恼即菩提,那就是要广学多闻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这第二个阶段。《圆觉经》上这个意思很明显,多少人学佛违背经训,所以一生苦学而得不到成果、得不到效果。

  【又云,何况轮转生死垢心,曾未清净,观佛圆觉而不旋复。】

  这个意思也非常之深。凡夫就是我们现在的状况,我们现在确实用的是『轮转生死垢心』,垢是污染。现在讲到污染,大家都有相当深刻的概念,所谓思想的污染、见解的污染、精神的污染,非常的明显!所有一切污染,外面境界是缘,里面是烦恼。六根接触外缘,引起阿赖耶识烦恼现行,这样子愈来愈严重,所以没有清净,就是清净心不能现前。由此可知,观佛的圆觉要清净心,如果没有清净心,你要观佛的圆觉,也是无有是处。经文没有说无有是处,换了一句话,『而不旋复』。旋复是什么?又回过头来,回过来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,还是搞这个,以妄想分别执著观佛的圆觉。未得清净心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。我们今天深入经藏,读诵大乘,用的什么心?妄想分别执著。深入经藏之后,读诵大乘之后,还是妄想分别执著,这又回来了。

  实在这个经义,清凉讲得浅显、好懂,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疏钞》解释经题里说过两句话,他说「有解无行」,有解,我们深入研究,没有去照做、没有修行、没有功夫,叫「增长邪见」,「而不旋复」就是增长邪见。可见得佛门讲求的是解、行要相应,特别是《华严》,《华严》把行摆在前面,解摆在第二。《华严经》上以两位菩萨显示这个意思,普贤是代表行的,实行、实践、真干的,文殊菩萨代表智慧。而经上告诉我们,《华严经》上普贤为长子,文殊为庶男,文殊排在第二。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,《华严经》是行重於解,它是解行相应,但是行摆在第一。

  《圆觉经》上这两段话的意思亦复如是。要认真去修,修就是把自己的毛病、把自己的习气,要认真的改过来。我们佛门里头常讲开悟,悟有小悟、有大悟、有彻悟,彻悟是讲明心见性,彻底觉悟,我们现在没有,小悟总要有。什么是小悟?每天反省检讨,知道自己的毛病、知道自己的过失,这就是小悟,就是觉悟。觉悟之后,能把自己的毛病、习气改过来,那叫修行,你真的修了。觉悟是智慧,改过是功夫,这才叫解行相应。如果今天一天没有发现过失,这一天就空过了,这一天迷惑颠倒,一点进步都没有。佛经里面说过,世间有两种人没有过失,一种是诸佛如来没有过失,第二种是凡夫没有过失。凡夫怎么?不知道自己有过失。如来是所有过失都改过来,真的没有过失了。三乘圣者他们之所以不同於凡夫,他们知道自己的过失,三乘是讲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跟我们凡夫不同的在哪里?他们天天找到自己的过失、天天在改过。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,那就是他的过失,所以他天天还在觉悟、天天在改过。改过就是修行,把自己的错误修正过来叫修行。这两小段的经文,含义无限的深广。

  【弥陀疏钞云,实相云者,非必灭除诸相,盖即相而无相也,经云,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反,云何万德洪名,不及治世一语。】

  这一段是莲池大师在《弥陀经》注解里面为我们解释『实相』,实相就是事实的真相。实相的意思很深,通常解释在这个名词里面,从体、相、作用上来说明。体,实相无相,说无相是从体上讲的,真相。从它作用上来讲,实相无不相,无不相就是有相,十法界依正庄严,森罗万象,是无相的实相变现出来的。既然变现出来的,为什么说它无相?因为这些现象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。所以从体上去观察,它无相,从相上去观察,它无不相。因此,佛与大菩萨对於它的体相认识得非常透彻,一点也不迷惑,因此在应用,他的受用里面来讲,无相无不相。无相无不相,这个实相是讲受用,我们如何来享受,那就自在了。因为它无相,像《金刚经》上讲的,佛才教人「应无所住」,又因为它无不相,所以佛教人「而生其心」。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,就是讲的我们怎么样来生活,生活里头的大原则,守住这个大原则,守住这个总纲领,就是无相无不相。无相无不相就是无住生心,那你就得自在。无住心清净,一尘不染,心里头丝毫的牵挂都没有。这个时候生的心是大慈悲心,广利一切众生,确实如古大德的话,正法久住,普度众生,生的是这个心,护持佛法,广度有情,他生这个心。

  因此,莲池大师在此地说,这是怕一些人误会,以为要证实相,一定要把相都灭除掉,那就错误了。这些相是幻相,怎么能够灭除掉?『非必灭除诸相』,「非」,不是叫你要灭除诸相。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幻相在,不需要灭除。怎样才能够见到实相?『即相而无相』就行了。什么叫做即相无相?我们还拿古德在《金刚经》里面所说的,只要你勤修六度而不著修六度的相,就对了,就是即相而无相。即相是什么?修六度。六度是什么?六度是我们日常生活,我们生活所有一切的活动,一天的活动、一年的活动、一生的活动,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这六大类。无论你是从事於哪种行业,都可以归纳在这六大类里头。六大类是我们日常生活,这是即相。凡夫不知道离相,著了相,那就错了。著相为什么错?因为这些相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你怎么能执著?著就迷了。你要知道,这所有现象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我们不执著就对了。不执著就悟了、就不迷了,不执著就无相,即相无相,这就对了。

  『经云』,莲池大师引用经典,他引用哪部经,我们不知道。『治世语言』,古圣前贤的教训。在中国,如同孔孟的教训,教导我们怎样做人、怎么处事,这些伦常道德,就叫治世的言语。这些教训,『与实相不相违反』,这句话的意思我们能够体会得到。世间圣人的教诲与实相不违背,那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,还会有违背吗?『云何万德洪名』,万德洪名是指「南无阿弥陀佛」这句名号。这句名号还『不及治世一语』吗?实在讲治世的善言,一般世间人尊之为经训,宝贵的教训,只是弥陀洪名里面的一小部分而已。这个在前面跟诸位说过,弥陀名号,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的总纲领、总题目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量的经法,都不出「阿弥陀佛」四个字的范围,知道的人很少。所以古人常讲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决不是世间圣贤宝贵教训能够相比的。世间圣贤宝贵教训很有用,我们常常记在心里、常常奉行,对我们有好处、有利益。但是那个好处利益小,不究竟、不圆满,这一句万德洪名的利益是究竟圆满的。莲池大师这段的意思在此地。

  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