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十二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12
请掀开经本,第十二面第八行,二十五段开始:
【日兴教大师曰,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,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,又曰,阿字真言,十方佛心,诸佛法身,同所加持。】
我们先看这一段。从文字的意义来观察,这个说法多分都是属於密教的,日本密教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,一直到现代都相当兴盛。这是日本一位兴教大师他的几段开示,他说『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』,这个「阿」是梵文的原音。我们知道梵文也是采取拼音的文字,跟英文一样,英文二十六个字母,梵文是四十个字母,「阿」是它第一个原音。从这个音,就变现出无量的音,这是找一个母音,最初的一个母音,变成无量的音声,由音声才变现出无量无边的佛法。我们知道在古时候,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,甚至於比释迦牟尼佛还要晚一些,中国孔老夫子的时代,他们两位都是义务的教学,一个在印度,一个在中国。那个时候的教学都是用音声,所谓是以音声做佛事,当时没有书本,也没有记载。夫子多少年的教学,一直到他老人家过世之后,弟子们就记忆之中,听老师讲常常听,记得很熟,把夫子的教训一条一条的记录下来,成了一本书,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《论语》。《论语》就是夫子平常对於学生的教诲,也是由很多学生大家记的,不是一个人记的,这样编成一本书。由此可知,《论语》里头所记载的,都是夫子教诲的精华,他老人家一定讲得太多了,所以不是一句一句都记录下来的。
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也是以音声做佛事,佛讲得多,比夫子讲的还多,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。四十九年今天把它集结起来,我们看到《大藏经》这么大的分量,其实佛说的没这么多,佛说的大概只有这一部《藏经》的五分之一的样子。其余的是历代祖师的注解、祖师的注述,解释、发明佛教教义的这些著作,合计起来有这么大的分量,实际上佛所讲的并不很多。但是我们要晓得,古时候交通非常不便,经典从印度运到中国来,费的时间很长,从印度走路走到中国来,总要走两三年才能达到。当时是用这些骆驼、马匹来背运经典,所以是非常艰苦的工作。无论是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,或者是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取经、去留学,总是挑挑拣拣,选择适合於中国人需要的、适合中国人口味的,把它带到中国来。由此可知,没有到中国来的占大多数,这些经典也都失传。而流传到中国来之后,我们将它翻成中文,又在来的这一批里面再选择,并不是传到中国来统统都翻,没这个事情。所以再选择,就是再淘汰,可见得,中文所译的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精华,经过很多层的淘汰。精华还有这么大的分量,可见得世尊当年在世,讲的东西太多了。这一段是讲音声做佛事。
世尊灭度之后,经典由弟子们有计划、有组织、有体系的把它记录下来,编成经典。儒家,夫子的弟子们,非常可惜,没有做集结的工作,所以留下的东西不多。佛法是有组织的来做,这是大量的流传到后世。
梵文四十个字母,第一个字母就是「阿」,这是原音,所以从这个字「出一切陀罗尼」。陀罗尼是梵文音译的,它的意思是总持,就是「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」,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纲领、精要,有这个意思。从『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』,一切陀罗尼就是一切法门,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,任何一个法门,只要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,都能够成就,这就是「生一切佛」。此地讲的一切佛是广义的,跟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完全相同。也正是中国禅宗里面所说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这个一切佛就是见性成佛。也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这个一切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
又说,『阿字真言,十方佛心』,这个意思很深。现代对於这桩事情的体验,比古人来得方便,古人能够体验,是他的心真诚、清净,这是今人所不及的。现代人方便,是因为科学技术发达,对於我们这方面的常识有许多的帮助。譬如近代物理学家研究的波、电,在人身体里面,他们称之为脑波。电波、光,怎样把光变成波?把波变成电?现在许多新的科技的发明都是从这些地方发现的。像近代的无线电的传播,电视、电脑,都是从这个地方发展出来的。但是尽管科学家怎么去研究、怎么去观察去发现,都是意识范畴之内的事,没有办法超越意识。於是这个「阿」字,阿从音声发出来,声波,如何能够从一个母音变现出无量的音节,由这些音节组成了语言,所以这称之为「真言」,这个字是心性里头的原音、母音。
「十方佛心」,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,无论是用音声,或者是用其他的手段,因为十方世界众生根性不相同。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,所以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讲的,「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」。其他地区世界的众生,不见得跟我们一样是耳根最利。所以,诸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,讲经说法用音声。假如他方世界的众生,眼根比耳根利,这很有可能,佛就不用音声说法,音声说法不契那些众生的机。他们眼根利,一定是用光、色来说法,用放光,光里面有无量的色,种种不同的光波,他一看就开悟、就明了了。又如佛在经上给我们讲,这也是他方世界,不在娑婆世界,香积国。那个地方的众生舌根最利,所以诸佛菩萨在那里教化众生,用味这个手段,他一尝味,他就开悟了。这是说明一切众生六根根性不相同,但是无论用什么方法,用音声也好、用光也好、用味也好、用香也好,都是从「阿」的原音变现出来的。不仅仅是音声,这个字的意思就深了。如果单单看到这个音声,讲原音,那它的意思并不深,没有什么深广,所以这个意思就深了。佛教一切众生种种的方法,都是从这个字变现出来的,所以它十方佛心。
『诸佛法身,同所加持』,这是讲它在应用上。佛以无量的善巧方便,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凡是做这个工作,用真诚心去做、用清净心去做、用大慈悲心去做,必定得一切诸佛的加持。为什么?因为称性,因为这桩事情是性德的流露,它不是烦恼、不是从意识心流出来的,它是从真如本性上流露出来的。所以一定得「诸佛法身,同所加持」。
【又曰,毗卢舍那,以此阿字名为秘藏。】
我们说到毗卢遮那佛,一定就会联想到《华严经》,在中国佛教经典,《华严经》是排名第一,号称佛法的根本法轮,一切经皆是《华严》眷属,《华严》是整体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佛的三身,法身称为毗卢遮那,报身称为卢舍那,应身称为释迦牟尼,这是在娑婆世界所说的。佛有三身,法身是本体,报身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,而应化身完全是他受用,没有自受用,完全是为利益众生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工具而已,佛自己没有受用,自己受用是报身。这里讲毗卢遮那就是讲的法身、讲的本体,法身、本体也是『以此阿字名为秘藏』。这个秘叫深密,藏是含藏,这一个字里面含藏著无量无边的德能。譬如我们现在大家在习惯上,提起来都能够有概念的,我们讲到电,电就好比这个「阿」字一样,电的功能就太大了,你看看今天许多的电器都是靠电,我们才得到受用。灯是电器,电在灯上则放光,我们得到照明的受用;今天天气很冷,电在电热器里面它就放热。可见得体是一个,工具不一样,它所发的效用就不相同,无量无边的器皿,它就发生无量无边的功用。「阿」字亦复如是。刚才我们举这个例子,在六根,这是讲大的,大别六大类,每一类里面,它产生的作用都是无量无边的。那个能量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称它叫秘藏。
【又曰,三身唯说阿字一法,诸经广赞此法功德,闻名触耳,众罪冰消。】
我们想一想西方世界导师的德号,头一个字就是『阿』,阿弥陀佛。这一段引用在此地,主要就是说明西方教主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『三身唯说阿字一法』,报身佛说、应化身佛说我们能够理解,法身佛怎么说法?在《华严经》上讲,法身佛是不说法的,你读《华严》,都是菩萨说法,佛没有说法。为什么?佛代表本体,本体是空寂的,怎么说法!菩萨说法,菩萨代表从体起用,起作用那就可以说法。但是诸位一定要明了,体用是一不是二,从体起用,所以作用还归到本体。由此可知,法身佛说,是从理上讲的,不是从事上讲的,报身、应身佛说,是从事上讲的。
『诸经广赞此法功德』,特别是华严字母传到中国来之后,现在能够演唱的也不多见。在过去,有几位法师、大德唱得很好的,可是现在这些人都不在了。还有两位,年岁太大,现在也不能唱了。在新加坡有位隆根法师,现在也年岁大了,不过隆根法师年轻所唱的录音带好像还保留下来,也许还能找得到。这是佛门的音乐,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梵呗。『闻名触耳,众罪冰消』,因为是梵音,你听到这个音声你心地会清净,确实能够帮助你远离烦恼。音乐是调心的,佛法重视,孔老夫子也重视,在教学上,夫子跟佛陀的见解完全一致。夫子教学以礼调身,教我们言谈举止要合乎礼节,礼调身,以乐调心。夫子时代那个时候的乐,我们能够想像得到《诗经》,《诗经》里面的诗词都是那个时候的乐章,都是可以唱的,谱成曲都可以唱的。所以夫子在那个时候也下了不少功夫,他的一部《诗经》是采集许多地方的民谣编集成的,把不雅的部分他都把它删改了,删诗书、订礼乐。所以这三百多首的歌曲,我相信就是孔老夫子当时教学生的,当心情有忧郁、烦恼的时候,高声唱几首歌,心情就舒缓了。所以乐调心。
佛教弟子也是用这个方法,佛用戒律来调身,其实戒律跟儒家讲的礼,在精神上完全相同,用梵呗来调心,梵呗是音乐。梵音的确比我们中国的雅音还有效果,为什么?中国音乐里面,还有情在里头,梵音里面没有情,有智慧,它不会叫你动感情的,动感情就生烦恼。所以儒家还没有离开情,佛法已经超越了。所以「闻名触耳」,确实能够达到「众罪冰消」。
【唱声见字。】
唱的时候是音声,看的时候是文字。
【万德云集。】
这句话是赞叹,赞叹是不是过分了点?我们听到梵呗、看到佛经,真的就『万德云集』了吗?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问题是你有没有看懂、你有没有听懂,果然听懂、看懂了,从这里可以见性,性德是大圆满,「万德庄严」是赞叹大圆满的。在大总持法门里面来说,这一句佛号叫万德洪名,这一句「阿弥陀佛」四个字,实在说,念的人很多,见的人很多,它里头什么意思不知道。不知道,是不是也是万德云集?给诸位说,不知道还是万德云集,不过云集你自己也不知道,妙就在此地。如果你能够达意,你能够转境界,在「唱声见字」的时候,古人所讲的随文入观,随著音声、随著文字把自己的概念转过来,这个万德云集你就能体会。后面这几句说得好。
【浅观但信,直游净土。】
这是德业浅的,往生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,这是浅的。深的:
【深修圆智,现证佛道。】
这是讲深的,需不需要到极乐世界去?不要,在这个地方就能够圆满成佛。这是从理上讲没错,可是我们这些众生根性办不到,不要说是深,『浅观』我们都没有法子,哪里能够讲到『深修』!诸位明白这个道理、明了这个事实,《华严经》上说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阿字是一,一切陀罗尼是一切,一切陀罗尼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;无量无边的法门是一,一即是无量无边的法门。由此可知,佛经典中,字字句句都像阿字一样,含无量义,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,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议。不要今天在这里看到阿字真言,那弥陀,弥就不是真言,陀也不是真言,你这么看你就错了。你要知道佛经上任何一个字都是真言,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议,你才能体会到这一点味道。
【要解曰,由实圣过去有漏业,权圣大慈悲愿,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,至实圣灰身,权圣机尽,便升沉硕异,苦乐悬殊,乃暂同,非究竟同也。】
我们看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讲的这一段。圣是圣人,圣人有两种,一种是实,是实在的,也就是真实的,这是指小乘初、二、三果。他们是真的,不是假的,他们正在用功断烦恼,在证菩提,这是实在的。『权圣』,权是权巧方便,他已经成佛、成大菩萨,倒驾慈航来帮助众生,他是来示现的。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印度,为众生表演八相成道,那是表演,不是真的。佛在《法华经》上讲过、《梵网经》上讲过,他久远劫就成佛了,不是这一生。《梵网经》上说,他这次到世间上来表演,是第八千次了,这叫权现,不是真的。初果、二果、三果是真的,他真在那里断烦恼,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那是假的,是表演的。权、实的意思在此地,我们要搞清楚,「权圣」比「实圣」不知道高明多少倍。他是『大慈悲愿』这么来的,不像前面小乘初、二、三果,他是过去有漏的业,他在那里断,他只要断一品,他的境界就向上提升一层。所以,他不断在这个地方下功夫,境界不断向上提升,从初果升到二果,二果升到三果,三果升到四果,这超越六道轮回,不断在提升。
不像大权示现的,人家已经成佛,回过头来装著做小乘、装著做初学的菩萨,他那是舞台上扮演的,不是真的。他为什么会这么做?大慈悲愿,因中曾发大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所以成了佛之后,他的愿要兑现的。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,一个人都不会舍弃,这叫大慈大悲。不但善人不舍弃,我们要帮助他,恶人也不舍弃,恶人帮助他回头。在佛法里头,哪一种人佛不度他?不相信的人、不肯依教奉行的人,这个没办法。他再恶,只要他相信,他还能听懂、他还能够发心依教奉行,就是能回头的,这要帮助他;这样的人不帮助他,这叫舍弃,这是错误的。那个不能帮助的,不相信的人、完全不能接受的人,你天天跟他讲经说法,那叫对牛弹琴,毫无用处。遇到那样的人,暂时不度他,等到他哪一天回头的时候再度他,佛法讲究机缘有没有成熟。什么叫成熟?能信、能愿就成熟了。还不能相信,他是没成熟,没有成熟,可以放在一边,成熟的人,一定要发心帮助他,这个叫大慈悲愿。
『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』,我们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土,佛、菩萨、阿罗汉在我们世间,我们跟他们同在一起,叫龙蛇混杂。虽然同居,哪个是佛、是菩萨、是罗汉,我们自己不知道。当然圣人他们晓得,我们凡夫不晓得,凡夫把他们也当做凡夫,这就叫凡夫。在中国历史上,有不少这些圣者,有意无意之间把身分曝露了,我们知道他是佛菩萨再来的。身分露了之后他马上就走,这是真的。像我们在《高僧传》里面见到永明延寿大师,他是梁武帝时代的人,跟达摩祖师是同一个时代,他是梁武帝的老师。这个人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身分怎么露出来的?是梁武帝有一天发心要供千僧斋,供千僧斋就是那一天皇帝请客,供养,供僧,供出家人,供一千个出家人来吃饭,这是修大福报。当然,虽然是讲平等,出家人都平等,可是首席总是要德高望重的人去坐,平常一般人不会去坐到那个位子上去。大家都推推让让,彼此谦虚客气,互相推让,谁也不愿意坐。从外面来了一个和尚,看到大家都在推让,他就不客气往当中一坐。梁武帝从来没见过这个人,看他身上穿的邋邋遢遢的,但是他是个出家人,怎么不高兴也要容忍,当时也不能发作。他往首座一坐,大家都坐定下来。
斋用完之后,散了会,梁武帝就问他的老师,向永明大师请教,今天我供斋,有没有圣人来应供?要是有佛菩萨来应供,他的福报就大了。永明大师跟他讲,今天有!他说谁?定光古佛来应供。这定光古佛在佛经上念过。「哪一个?」今天坐在当中那个位子上的就是!梁武帝这下子,听了这句话之后,赶紧派人四处去找、去跟踪,晓得这个人是定光古佛。但是这个人很少出现,人家也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,也不知道他住在哪里,突然出现的。但是他的耳朵比别人都大,所以一般人不晓得,就叫他做大耳和尚,去追。最后被他找到了,他住在一个山洞里面,在山洞里打坐。梁武帝派去的这些人知道他是定光古佛,当然是恭恭敬敬的,跟以前态度完全不一样。这身分曝露了,永明大师把他的身分说出来。他看到梁武帝派这批人要找他,请他到宫廷里面去供养,他说了一句话,「弥陀饶舌」,就是阿弥陀佛多事、多嘴,你把我的身分说出来,他就圆寂了,就坐化了。这一坐化,就没办法了,可是他们听到「弥陀饶舌」,回去赶紧向梁武帝报告。梁武帝一听说「弥陀饶舌」,就晓得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这还得了,赶紧去拜永明延寿。在还没有出门的时候,外面一个报信的来了,走得太急了,几乎撞了一跤,他就问他∶「为什么这样慌慌张张的?」永明大师圆寂了。两个人都走了。
古时候有这些例子,身分一露一定走,不可能身分露了还在这个世间,没这个道理。可是最近,你看看在中国、外国,听说这个人是什么菩萨再来的,那个人是什么佛再来的,说了又不走,这是很奇怪的事,这就不可靠。古来的时候,说了就走,没有再留在这里,留在这个世间,不就妖言惑众了,这个麻烦。所以那是真的,在中国古代很多这个例子。在现代,众生愈是有苦难的时候,佛菩萨悲心愈重,怎么会不到这个世间来?虽到这个世间来,不会曝露身分,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。
可是『权圣机尽』,实圣他只要断了烦恼,『实圣灰身』,他证到四果阿罗汉,他就入灭了,灰身灭智。权圣这些人,缘尽了,应当得度的人都已经得度了,还没有得度的,机缘没成熟,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也走了,度生之缘已了,他走了。由此可知,我们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土,圣人在我们这里是暂住,不是长住。我们跟他同居,是暂时同居,不是永久同居,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,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是永久同居,不是暂居,情形完全不相同。暂时同居,他们走了以后,他们往上升,众生往下堕落,升沉不一样,升的是指他们,沉沦的是指凡夫。往上升是乐,往下堕落是苦,『苦乐悬殊』。所以这是『暂同,非究竟同』。这是把我们这个凡圣同居土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,做个简单的比较。
【又天壤之间,见闻者少,幸获见闻,亲近步趋者少,又佛世圣人纵多,如珍如瑞,不能遍满国土,如众星微尘,又居虽同,而所作所办,则迥不同。】
这个再从同居时候,这些圣人在我们世间跟我们同居的时候,我们仔细观察这里面种种的情况,差别太大了。『天壤之间』是比喻,我们所谓是天上天下,这个差距太大了,圣人好像在天上,凡夫在地下。能够遇到这些圣者的人不多,不是普遍都能遇到的。『幸获见闻』,见是见到他们,闻,虽然没有见面,但是听说过。见过面、听说过,几个人发心去亲近?如果不发心亲近他,你怎么会得到利益?我们不要想佛经上讲的佛、菩萨、罗汉这些大圣,即使在世间,真正有学问、有道德的这些善知识,我们也曾经听说,偶尔有机缘也会见一次两次面,有没有发心去亲近?如果不发心亲近,你怎么能得益处?前面我们讲到,菩提心里面的深心,好善好德,你是真的好还是假的好?真的好,要亲近善知识,那是真的,对自己有好处。
我在年轻的时候,因为我从小失学,学业没完成,而对於求知比一般年轻人要热心很多。怎么样补救?我三十八年到台湾,打听哪些有学问、有德行的人,我打听这些有名的教授。打听到之后,我就给他们写信,大多数的教授都会给我回信,约我见面,所以我在那个时候认识差不多有三十多位名教授。别的年轻人,那个时候二十三、四岁,星期天假期都去玩了,我就利用这个时间去找这些教授,去亲近他们,听他们的教诲,我干这个。这些人非常热心,所以不要以为他们的名气太大,恐怕不会接见我们,你这个观念完全错误。凡是一个好的老师,有德行、有学问的人,都爱护好学的年轻人。你跟他们接触他欢喜,年轻人真正肯好学,他会特别拨出时间来接见,我用这个方法来补救。
学佛之后,我就亲近佛门的大德,我年轻的时候,时间没有浪费。我一些长官、同事、朋友,看到我的做法很奇怪,年轻人为什么不去玩玩?偶尔谈起来的时候,我就告诉他,我不是不喜欢玩,我没有本钱玩,我现在需要充实自己。我说我把玩的时间跟你们颠倒了一下,你们年轻时候玩,我想我等老的时候再去玩,年轻的时候要充实自己。他们听了这个话都哈哈大笑。到以后退休之后看到我,看到我到处满天飞、到处去玩,说你看得对!我看对,当时我跟你讲你不相信。所以,眼光要看得远、要看得深。这就是一定要亲近善知识,得善知识的教诲,我们比在学校里面学的东西还要多、还要深入,课堂里面讲的东西是给一般学生讲的,单独来谈,的确是非常契机。底下一句∶
『又佛世圣人纵多』,释迦牟尼佛出现的时候,菩萨、罗汉多,这是我们在佛经上看到的。但是跟这个地球上,不要说一切众生,跟地球上居住的这些人的数量来比较,那还是『如珍如瑞,不能遍满国土』;换句话说,还是少数又少数,底下讲『如众星微尘』。这个「遍满国土,如众星微尘」是比喻西方极乐世界的,西方极乐世界圣人就太多了,圣人的数量比我们往生的凡夫不晓得多多少倍;换句话说,亲近善知识的缘太多了。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,亲近善知识的缘非常稀有!
下面这三句又说另外一桩事情。这是讲凡圣虽然是同居,但是『所作所办』的不相同;换句话说,反显出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,凡夫跟圣人所办的相同。每天都是听经闻法、念佛,到十方世界参学,干一样的事情,不像在我们这个世间凡圣同居,那些圣者跟凡夫办的事情不一样。我们的生活不相同、工作不相同,环境都不一样,西方世界完全相同。这也是一切诸佛、一切善知识,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赞叹,特别赞叹凡圣同居土,真正是稀有。
【要解云,当知吾人大事因缘,同居一关,最难透脱。】
这实在是蕅益大师一语道破,我们这一关太难了。依据大乘经上所说的,大乘经,佛的言语、文字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「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」,佛的话字字句句真实!大乘经上,佛给我们确实多次授记,我们读了就是糊里糊涂这么读过去,没有觉察到。给我们授的哪些记?我们过去生中,曾经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,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,你今天听到阿弥陀佛不会生欢喜心。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、看到《无量寿经》、看到《弥陀经》,你会生一念欢喜心,就是你无量劫善根的发现。既然有这么深厚的善根,为什么现在还在搞六道轮回?还过这么苦的日子?就是蕅益大师这句话,『同居一关,最难透脱』,难在这个地方。
为什么生生世世修学都不能成就?这个前面也曾经多次的提示,放不下,毛病出在这个地方。起心动念先有个我,这就坏了。我、我所有的,我跟人当中有一道很深的界限,虽然无量劫的修学,都在增长我执,这是我们没有法子脱离三界,没有法子超越六道的原因。我们在《金刚般若》里面看到,过去虽然常常读《金刚经》,实在讲没看清楚,太粗心太大意了。以往总以为,菩萨要离四相、要离四见,像小乘初果、二果、四果阿罗汉大概没有!在《金刚经》上明明跟你说明,须陀洹已经不做得须陀洹的念头;换句话说,小乘初果已经把四相放下了,他才能证得初果。由此可知,我们为什么连个初果都不能证得?坚固执著四相。这一部《金刚经》,你要能懂得这个意思,你得的利益就很大。这才晓得,如果不离我相、不离人相,起心动念还要落在这上面,往生都不能成就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为什么往生不能成就?这经上讲得太多了,往生的人要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菩提心里头没有四相,有四相就不是菩提心,这几天说得很多了。
所以,我们比不上那些没念过书、不认识字的老阿公、老阿婆,比不上他们。他们心清净、他们真的放下,没有分别。你给他说好的,他笑笑,阿弥陀佛;你去说不好的,他也笑笑,阿弥陀佛。他的心真清净,他一心专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个世界好人也好,坏人也好,好事也好,坏事也好,与我统统不相干,再不过问。他到这个境界,所以他能往生。如果周边这些人事还常常要去过问,那个麻烦大了,那叫魔障,你脱离不了魔障。所以这一关就很难透脱。这是讲我们这个世间的凡圣同居土。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就大大的不然,他们凡圣同居土几乎跟实报庄严土没有两样,这是我们在三经里面都看到的。
【疏钞云,若言其有,则能念之心,本体自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,若言其无,则能念之心,灵灵不昧,所念之佛,历历分明,】
莲池大师这句话,实在讲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非有非无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无住生心。这叫中道,这叫第一义!念佛不著念佛的相,所以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。念不念?这个佛号从来没有间断。有没有念?心地清净,确实没有著能念所念之相。由此可知,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,这是我们学佛人最难懂的。我们学佛,总是要把它分成二边,念不是无念,无念不是有念,一定要把它分成二边。分成二边就迷了,如果晓得没有二边,那就是觉悟。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,教下里面说入不二法门,入不二法门就是明心见性。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,皆是不二,这就明心见性。
怎样才能到不二?一心就不二,一心是真心。《弥陀经》上跟我们讲念佛的标准,一心不乱,祖师大德编的课诵本里面,教给我们一心称念。你要懂得一,一是真心,一是自性。从一变成二,就坏了,就迷了。变成二,在中国古人讲,一是太极,变成二就两仪了,两仪生四相,四相生八卦,八卦生起乱七八糟的东西出来,十法界庄严就这么出来的。佛法相宗里面也是这个意思,一念不觉而有无明,无明就是二。你看无明从哪里来的?从一来的,一不觉,就变成二,二就是无明。从无明生三细相,从三细相生六粗相,这才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。它演变的过程速度太快了,确实是有次第的,但是速度太快,几乎没有法子看到它的次第。怎样才能够回到自性的本体?你要懂得还源,你要懂得不二,《金刚经》上佛教给我们,离相离念,就入不二法门。离相离念,你的心清净、心平等,这时候心里面自然生无量智慧,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都现前。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入不二法门,莲池大师这段开示就是说明这桩事情,有理论、有事实。
『若言其有,则能念之心,本体自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。』所念之佛是缘生的,凡是因缘生法,皆是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这是不落有边,非有。『若言其无,则能念之心,灵灵不昧』,念佛的心很清楚,念的佛号『历历分明』,一个字也没有念错。字字清楚、字字分明,不落无边。这叫念佛的功夫,念佛人空、有二边不住。「应无所住」是不落在有边,「而生其心」是不落在无边,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,就是修无住生心,把无住生心的理论跟方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持。我们念佛人懂不懂这个道理?如果明白这个道理、明白这个事实,才晓得这个方法高明!大势至菩萨讲得很对,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」,心开就是明心见性。就用一句佛号,为什么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境界?因为这句佛号是空有二边不住,确实是《金刚经》上最高指导的原则,「无住生心」最巧妙的应用方法,妙极了。但是我们阿弥陀佛会念,没入这个境界,这是我们功夫为什么不得力、为什么烦恼不断、为什么智慧不开。我们同样是这句阿弥陀佛四个字,没念错,可是义趣不相同。多多的读读祖师大德的开示,细细去思惟,把我们的毛病、过失找出来,然后把它修正过来,我们功夫自然就得力、自然就相应。
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十二面第八行,二十五段开始:
【日兴教大师曰,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,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,又曰,阿字真言,十方佛心,诸佛法身,同所加持。】
我们先看这一段。从文字的意义来观察,这个说法多分都是属於密教的,日本密教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,一直到现代都相当兴盛。这是日本一位兴教大师他的几段开示,他说『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』,这个「阿」是梵文的原音。我们知道梵文也是采取拼音的文字,跟英文一样,英文二十六个字母,梵文是四十个字母,「阿」是它第一个原音。从这个音,就变现出无量的音,这是找一个母音,最初的一个母音,变成无量的音声,由音声才变现出无量无边的佛法。我们知道在古时候,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,甚至於比释迦牟尼佛还要晚一些,中国孔老夫子的时代,他们两位都是义务的教学,一个在印度,一个在中国。那个时候的教学都是用音声,所谓是以音声做佛事,当时没有书本,也没有记载。夫子多少年的教学,一直到他老人家过世之后,弟子们就记忆之中,听老师讲常常听,记得很熟,把夫子的教训一条一条的记录下来,成了一本书,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《论语》。《论语》就是夫子平常对於学生的教诲,也是由很多学生大家记的,不是一个人记的,这样编成一本书。由此可知,《论语》里头所记载的,都是夫子教诲的精华,他老人家一定讲得太多了,所以不是一句一句都记录下来的。
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也是以音声做佛事,佛讲得多,比夫子讲的还多,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。四十九年今天把它集结起来,我们看到《大藏经》这么大的分量,其实佛说的没这么多,佛说的大概只有这一部《藏经》的五分之一的样子。其余的是历代祖师的注解、祖师的注述,解释、发明佛教教义的这些著作,合计起来有这么大的分量,实际上佛所讲的并不很多。但是我们要晓得,古时候交通非常不便,经典从印度运到中国来,费的时间很长,从印度走路走到中国来,总要走两三年才能达到。当时是用这些骆驼、马匹来背运经典,所以是非常艰苦的工作。无论是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,或者是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取经、去留学,总是挑挑拣拣,选择适合於中国人需要的、适合中国人口味的,把它带到中国来。由此可知,没有到中国来的占大多数,这些经典也都失传。而流传到中国来之后,我们将它翻成中文,又在来的这一批里面再选择,并不是传到中国来统统都翻,没这个事情。所以再选择,就是再淘汰,可见得,中文所译的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精华,经过很多层的淘汰。精华还有这么大的分量,可见得世尊当年在世,讲的东西太多了。这一段是讲音声做佛事。
世尊灭度之后,经典由弟子们有计划、有组织、有体系的把它记录下来,编成经典。儒家,夫子的弟子们,非常可惜,没有做集结的工作,所以留下的东西不多。佛法是有组织的来做,这是大量的流传到后世。
梵文四十个字母,第一个字母就是「阿」,这是原音,所以从这个字「出一切陀罗尼」。陀罗尼是梵文音译的,它的意思是总持,就是「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」,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纲领、精要,有这个意思。从『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』,一切陀罗尼就是一切法门,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,任何一个法门,只要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,都能够成就,这就是「生一切佛」。此地讲的一切佛是广义的,跟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完全相同。也正是中国禅宗里面所说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这个一切佛就是见性成佛。也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这个一切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
又说,『阿字真言,十方佛心』,这个意思很深。现代对於这桩事情的体验,比古人来得方便,古人能够体验,是他的心真诚、清净,这是今人所不及的。现代人方便,是因为科学技术发达,对於我们这方面的常识有许多的帮助。譬如近代物理学家研究的波、电,在人身体里面,他们称之为脑波。电波、光,怎样把光变成波?把波变成电?现在许多新的科技的发明都是从这些地方发现的。像近代的无线电的传播,电视、电脑,都是从这个地方发展出来的。但是尽管科学家怎么去研究、怎么去观察去发现,都是意识范畴之内的事,没有办法超越意识。於是这个「阿」字,阿从音声发出来,声波,如何能够从一个母音变现出无量的音节,由这些音节组成了语言,所以这称之为「真言」,这个字是心性里头的原音、母音。
「十方佛心」,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,无论是用音声,或者是用其他的手段,因为十方世界众生根性不相同。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,所以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讲的,「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」。其他地区世界的众生,不见得跟我们一样是耳根最利。所以,诸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,讲经说法用音声。假如他方世界的众生,眼根比耳根利,这很有可能,佛就不用音声说法,音声说法不契那些众生的机。他们眼根利,一定是用光、色来说法,用放光,光里面有无量的色,种种不同的光波,他一看就开悟、就明了了。又如佛在经上给我们讲,这也是他方世界,不在娑婆世界,香积国。那个地方的众生舌根最利,所以诸佛菩萨在那里教化众生,用味这个手段,他一尝味,他就开悟了。这是说明一切众生六根根性不相同,但是无论用什么方法,用音声也好、用光也好、用味也好、用香也好,都是从「阿」的原音变现出来的。不仅仅是音声,这个字的意思就深了。如果单单看到这个音声,讲原音,那它的意思并不深,没有什么深广,所以这个意思就深了。佛教一切众生种种的方法,都是从这个字变现出来的,所以它十方佛心。
『诸佛法身,同所加持』,这是讲它在应用上。佛以无量的善巧方便,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凡是做这个工作,用真诚心去做、用清净心去做、用大慈悲心去做,必定得一切诸佛的加持。为什么?因为称性,因为这桩事情是性德的流露,它不是烦恼、不是从意识心流出来的,它是从真如本性上流露出来的。所以一定得「诸佛法身,同所加持」。
【又曰,毗卢舍那,以此阿字名为秘藏。】
我们说到毗卢遮那佛,一定就会联想到《华严经》,在中国佛教经典,《华严经》是排名第一,号称佛法的根本法轮,一切经皆是《华严》眷属,《华严》是整体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佛的三身,法身称为毗卢遮那,报身称为卢舍那,应身称为释迦牟尼,这是在娑婆世界所说的。佛有三身,法身是本体,报身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,而应化身完全是他受用,没有自受用,完全是为利益众生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工具而已,佛自己没有受用,自己受用是报身。这里讲毗卢遮那就是讲的法身、讲的本体,法身、本体也是『以此阿字名为秘藏』。这个秘叫深密,藏是含藏,这一个字里面含藏著无量无边的德能。譬如我们现在大家在习惯上,提起来都能够有概念的,我们讲到电,电就好比这个「阿」字一样,电的功能就太大了,你看看今天许多的电器都是靠电,我们才得到受用。灯是电器,电在灯上则放光,我们得到照明的受用;今天天气很冷,电在电热器里面它就放热。可见得体是一个,工具不一样,它所发的效用就不相同,无量无边的器皿,它就发生无量无边的功用。「阿」字亦复如是。刚才我们举这个例子,在六根,这是讲大的,大别六大类,每一类里面,它产生的作用都是无量无边的。那个能量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称它叫秘藏。
【又曰,三身唯说阿字一法,诸经广赞此法功德,闻名触耳,众罪冰消。】
我们想一想西方世界导师的德号,头一个字就是『阿』,阿弥陀佛。这一段引用在此地,主要就是说明西方教主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『三身唯说阿字一法』,报身佛说、应化身佛说我们能够理解,法身佛怎么说法?在《华严经》上讲,法身佛是不说法的,你读《华严》,都是菩萨说法,佛没有说法。为什么?佛代表本体,本体是空寂的,怎么说法!菩萨说法,菩萨代表从体起用,起作用那就可以说法。但是诸位一定要明了,体用是一不是二,从体起用,所以作用还归到本体。由此可知,法身佛说,是从理上讲的,不是从事上讲的,报身、应身佛说,是从事上讲的。
『诸经广赞此法功德』,特别是华严字母传到中国来之后,现在能够演唱的也不多见。在过去,有几位法师、大德唱得很好的,可是现在这些人都不在了。还有两位,年岁太大,现在也不能唱了。在新加坡有位隆根法师,现在也年岁大了,不过隆根法师年轻所唱的录音带好像还保留下来,也许还能找得到。这是佛门的音乐,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梵呗。『闻名触耳,众罪冰消』,因为是梵音,你听到这个音声你心地会清净,确实能够帮助你远离烦恼。音乐是调心的,佛法重视,孔老夫子也重视,在教学上,夫子跟佛陀的见解完全一致。夫子教学以礼调身,教我们言谈举止要合乎礼节,礼调身,以乐调心。夫子时代那个时候的乐,我们能够想像得到《诗经》,《诗经》里面的诗词都是那个时候的乐章,都是可以唱的,谱成曲都可以唱的。所以夫子在那个时候也下了不少功夫,他的一部《诗经》是采集许多地方的民谣编集成的,把不雅的部分他都把它删改了,删诗书、订礼乐。所以这三百多首的歌曲,我相信就是孔老夫子当时教学生的,当心情有忧郁、烦恼的时候,高声唱几首歌,心情就舒缓了。所以乐调心。
佛教弟子也是用这个方法,佛用戒律来调身,其实戒律跟儒家讲的礼,在精神上完全相同,用梵呗来调心,梵呗是音乐。梵音的确比我们中国的雅音还有效果,为什么?中国音乐里面,还有情在里头,梵音里面没有情,有智慧,它不会叫你动感情的,动感情就生烦恼。所以儒家还没有离开情,佛法已经超越了。所以「闻名触耳」,确实能够达到「众罪冰消」。
【唱声见字。】
唱的时候是音声,看的时候是文字。
【万德云集。】
这句话是赞叹,赞叹是不是过分了点?我们听到梵呗、看到佛经,真的就『万德云集』了吗?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问题是你有没有看懂、你有没有听懂,果然听懂、看懂了,从这里可以见性,性德是大圆满,「万德庄严」是赞叹大圆满的。在大总持法门里面来说,这一句佛号叫万德洪名,这一句「阿弥陀佛」四个字,实在说,念的人很多,见的人很多,它里头什么意思不知道。不知道,是不是也是万德云集?给诸位说,不知道还是万德云集,不过云集你自己也不知道,妙就在此地。如果你能够达意,你能够转境界,在「唱声见字」的时候,古人所讲的随文入观,随著音声、随著文字把自己的概念转过来,这个万德云集你就能体会。后面这几句说得好。
【浅观但信,直游净土。】
这是德业浅的,往生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,这是浅的。深的:
【深修圆智,现证佛道。】
这是讲深的,需不需要到极乐世界去?不要,在这个地方就能够圆满成佛。这是从理上讲没错,可是我们这些众生根性办不到,不要说是深,『浅观』我们都没有法子,哪里能够讲到『深修』!诸位明白这个道理、明了这个事实,《华严经》上说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阿字是一,一切陀罗尼是一切,一切陀罗尼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;无量无边的法门是一,一即是无量无边的法门。由此可知,佛经典中,字字句句都像阿字一样,含无量义,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,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议。不要今天在这里看到阿字真言,那弥陀,弥就不是真言,陀也不是真言,你这么看你就错了。你要知道佛经上任何一个字都是真言,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议,你才能体会到这一点味道。
【要解曰,由实圣过去有漏业,权圣大慈悲愿,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,至实圣灰身,权圣机尽,便升沉硕异,苦乐悬殊,乃暂同,非究竟同也。】
我们看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讲的这一段。圣是圣人,圣人有两种,一种是实,是实在的,也就是真实的,这是指小乘初、二、三果。他们是真的,不是假的,他们正在用功断烦恼,在证菩提,这是实在的。『权圣』,权是权巧方便,他已经成佛、成大菩萨,倒驾慈航来帮助众生,他是来示现的。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印度,为众生表演八相成道,那是表演,不是真的。佛在《法华经》上讲过、《梵网经》上讲过,他久远劫就成佛了,不是这一生。《梵网经》上说,他这次到世间上来表演,是第八千次了,这叫权现,不是真的。初果、二果、三果是真的,他真在那里断烦恼,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那是假的,是表演的。权、实的意思在此地,我们要搞清楚,「权圣」比「实圣」不知道高明多少倍。他是『大慈悲愿』这么来的,不像前面小乘初、二、三果,他是过去有漏的业,他在那里断,他只要断一品,他的境界就向上提升一层。所以,他不断在这个地方下功夫,境界不断向上提升,从初果升到二果,二果升到三果,三果升到四果,这超越六道轮回,不断在提升。
不像大权示现的,人家已经成佛,回过头来装著做小乘、装著做初学的菩萨,他那是舞台上扮演的,不是真的。他为什么会这么做?大慈悲愿,因中曾发大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所以成了佛之后,他的愿要兑现的。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,一个人都不会舍弃,这叫大慈大悲。不但善人不舍弃,我们要帮助他,恶人也不舍弃,恶人帮助他回头。在佛法里头,哪一种人佛不度他?不相信的人、不肯依教奉行的人,这个没办法。他再恶,只要他相信,他还能听懂、他还能够发心依教奉行,就是能回头的,这要帮助他;这样的人不帮助他,这叫舍弃,这是错误的。那个不能帮助的,不相信的人、完全不能接受的人,你天天跟他讲经说法,那叫对牛弹琴,毫无用处。遇到那样的人,暂时不度他,等到他哪一天回头的时候再度他,佛法讲究机缘有没有成熟。什么叫成熟?能信、能愿就成熟了。还不能相信,他是没成熟,没有成熟,可以放在一边,成熟的人,一定要发心帮助他,这个叫大慈悲愿。
『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』,我们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土,佛、菩萨、阿罗汉在我们世间,我们跟他们同在一起,叫龙蛇混杂。虽然同居,哪个是佛、是菩萨、是罗汉,我们自己不知道。当然圣人他们晓得,我们凡夫不晓得,凡夫把他们也当做凡夫,这就叫凡夫。在中国历史上,有不少这些圣者,有意无意之间把身分曝露了,我们知道他是佛菩萨再来的。身分露了之后他马上就走,这是真的。像我们在《高僧传》里面见到永明延寿大师,他是梁武帝时代的人,跟达摩祖师是同一个时代,他是梁武帝的老师。这个人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身分怎么露出来的?是梁武帝有一天发心要供千僧斋,供千僧斋就是那一天皇帝请客,供养,供僧,供出家人,供一千个出家人来吃饭,这是修大福报。当然,虽然是讲平等,出家人都平等,可是首席总是要德高望重的人去坐,平常一般人不会去坐到那个位子上去。大家都推推让让,彼此谦虚客气,互相推让,谁也不愿意坐。从外面来了一个和尚,看到大家都在推让,他就不客气往当中一坐。梁武帝从来没见过这个人,看他身上穿的邋邋遢遢的,但是他是个出家人,怎么不高兴也要容忍,当时也不能发作。他往首座一坐,大家都坐定下来。
斋用完之后,散了会,梁武帝就问他的老师,向永明大师请教,今天我供斋,有没有圣人来应供?要是有佛菩萨来应供,他的福报就大了。永明大师跟他讲,今天有!他说谁?定光古佛来应供。这定光古佛在佛经上念过。「哪一个?」今天坐在当中那个位子上的就是!梁武帝这下子,听了这句话之后,赶紧派人四处去找、去跟踪,晓得这个人是定光古佛。但是这个人很少出现,人家也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,也不知道他住在哪里,突然出现的。但是他的耳朵比别人都大,所以一般人不晓得,就叫他做大耳和尚,去追。最后被他找到了,他住在一个山洞里面,在山洞里打坐。梁武帝派去的这些人知道他是定光古佛,当然是恭恭敬敬的,跟以前态度完全不一样。这身分曝露了,永明大师把他的身分说出来。他看到梁武帝派这批人要找他,请他到宫廷里面去供养,他说了一句话,「弥陀饶舌」,就是阿弥陀佛多事、多嘴,你把我的身分说出来,他就圆寂了,就坐化了。这一坐化,就没办法了,可是他们听到「弥陀饶舌」,回去赶紧向梁武帝报告。梁武帝一听说「弥陀饶舌」,就晓得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这还得了,赶紧去拜永明延寿。在还没有出门的时候,外面一个报信的来了,走得太急了,几乎撞了一跤,他就问他∶「为什么这样慌慌张张的?」永明大师圆寂了。两个人都走了。
古时候有这些例子,身分一露一定走,不可能身分露了还在这个世间,没这个道理。可是最近,你看看在中国、外国,听说这个人是什么菩萨再来的,那个人是什么佛再来的,说了又不走,这是很奇怪的事,这就不可靠。古来的时候,说了就走,没有再留在这里,留在这个世间,不就妖言惑众了,这个麻烦。所以那是真的,在中国古代很多这个例子。在现代,众生愈是有苦难的时候,佛菩萨悲心愈重,怎么会不到这个世间来?虽到这个世间来,不会曝露身分,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。
可是『权圣机尽』,实圣他只要断了烦恼,『实圣灰身』,他证到四果阿罗汉,他就入灭了,灰身灭智。权圣这些人,缘尽了,应当得度的人都已经得度了,还没有得度的,机缘没成熟,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也走了,度生之缘已了,他走了。由此可知,我们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土,圣人在我们这里是暂住,不是长住。我们跟他同居,是暂时同居,不是永久同居,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,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是永久同居,不是暂居,情形完全不相同。暂时同居,他们走了以后,他们往上升,众生往下堕落,升沉不一样,升的是指他们,沉沦的是指凡夫。往上升是乐,往下堕落是苦,『苦乐悬殊』。所以这是『暂同,非究竟同』。这是把我们这个凡圣同居土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,做个简单的比较。
【又天壤之间,见闻者少,幸获见闻,亲近步趋者少,又佛世圣人纵多,如珍如瑞,不能遍满国土,如众星微尘,又居虽同,而所作所办,则迥不同。】
这个再从同居时候,这些圣人在我们世间跟我们同居的时候,我们仔细观察这里面种种的情况,差别太大了。『天壤之间』是比喻,我们所谓是天上天下,这个差距太大了,圣人好像在天上,凡夫在地下。能够遇到这些圣者的人不多,不是普遍都能遇到的。『幸获见闻』,见是见到他们,闻,虽然没有见面,但是听说过。见过面、听说过,几个人发心去亲近?如果不发心亲近他,你怎么会得到利益?我们不要想佛经上讲的佛、菩萨、罗汉这些大圣,即使在世间,真正有学问、有道德的这些善知识,我们也曾经听说,偶尔有机缘也会见一次两次面,有没有发心去亲近?如果不发心亲近,你怎么能得益处?前面我们讲到,菩提心里面的深心,好善好德,你是真的好还是假的好?真的好,要亲近善知识,那是真的,对自己有好处。
我在年轻的时候,因为我从小失学,学业没完成,而对於求知比一般年轻人要热心很多。怎么样补救?我三十八年到台湾,打听哪些有学问、有德行的人,我打听这些有名的教授。打听到之后,我就给他们写信,大多数的教授都会给我回信,约我见面,所以我在那个时候认识差不多有三十多位名教授。别的年轻人,那个时候二十三、四岁,星期天假期都去玩了,我就利用这个时间去找这些教授,去亲近他们,听他们的教诲,我干这个。这些人非常热心,所以不要以为他们的名气太大,恐怕不会接见我们,你这个观念完全错误。凡是一个好的老师,有德行、有学问的人,都爱护好学的年轻人。你跟他们接触他欢喜,年轻人真正肯好学,他会特别拨出时间来接见,我用这个方法来补救。
学佛之后,我就亲近佛门的大德,我年轻的时候,时间没有浪费。我一些长官、同事、朋友,看到我的做法很奇怪,年轻人为什么不去玩玩?偶尔谈起来的时候,我就告诉他,我不是不喜欢玩,我没有本钱玩,我现在需要充实自己。我说我把玩的时间跟你们颠倒了一下,你们年轻时候玩,我想我等老的时候再去玩,年轻的时候要充实自己。他们听了这个话都哈哈大笑。到以后退休之后看到我,看到我到处满天飞、到处去玩,说你看得对!我看对,当时我跟你讲你不相信。所以,眼光要看得远、要看得深。这就是一定要亲近善知识,得善知识的教诲,我们比在学校里面学的东西还要多、还要深入,课堂里面讲的东西是给一般学生讲的,单独来谈,的确是非常契机。底下一句∶
『又佛世圣人纵多』,释迦牟尼佛出现的时候,菩萨、罗汉多,这是我们在佛经上看到的。但是跟这个地球上,不要说一切众生,跟地球上居住的这些人的数量来比较,那还是『如珍如瑞,不能遍满国土』;换句话说,还是少数又少数,底下讲『如众星微尘』。这个「遍满国土,如众星微尘」是比喻西方极乐世界的,西方极乐世界圣人就太多了,圣人的数量比我们往生的凡夫不晓得多多少倍;换句话说,亲近善知识的缘太多了。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,亲近善知识的缘非常稀有!
下面这三句又说另外一桩事情。这是讲凡圣虽然是同居,但是『所作所办』的不相同;换句话说,反显出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,凡夫跟圣人所办的相同。每天都是听经闻法、念佛,到十方世界参学,干一样的事情,不像在我们这个世间凡圣同居,那些圣者跟凡夫办的事情不一样。我们的生活不相同、工作不相同,环境都不一样,西方世界完全相同。这也是一切诸佛、一切善知识,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赞叹,特别赞叹凡圣同居土,真正是稀有。
【要解云,当知吾人大事因缘,同居一关,最难透脱。】
这实在是蕅益大师一语道破,我们这一关太难了。依据大乘经上所说的,大乘经,佛的言语、文字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「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」,佛的话字字句句真实!大乘经上,佛给我们确实多次授记,我们读了就是糊里糊涂这么读过去,没有觉察到。给我们授的哪些记?我们过去生中,曾经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,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,你今天听到阿弥陀佛不会生欢喜心。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、看到《无量寿经》、看到《弥陀经》,你会生一念欢喜心,就是你无量劫善根的发现。既然有这么深厚的善根,为什么现在还在搞六道轮回?还过这么苦的日子?就是蕅益大师这句话,『同居一关,最难透脱』,难在这个地方。
为什么生生世世修学都不能成就?这个前面也曾经多次的提示,放不下,毛病出在这个地方。起心动念先有个我,这就坏了。我、我所有的,我跟人当中有一道很深的界限,虽然无量劫的修学,都在增长我执,这是我们没有法子脱离三界,没有法子超越六道的原因。我们在《金刚般若》里面看到,过去虽然常常读《金刚经》,实在讲没看清楚,太粗心太大意了。以往总以为,菩萨要离四相、要离四见,像小乘初果、二果、四果阿罗汉大概没有!在《金刚经》上明明跟你说明,须陀洹已经不做得须陀洹的念头;换句话说,小乘初果已经把四相放下了,他才能证得初果。由此可知,我们为什么连个初果都不能证得?坚固执著四相。这一部《金刚经》,你要能懂得这个意思,你得的利益就很大。这才晓得,如果不离我相、不离人相,起心动念还要落在这上面,往生都不能成就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为什么往生不能成就?这经上讲得太多了,往生的人要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菩提心里头没有四相,有四相就不是菩提心,这几天说得很多了。
所以,我们比不上那些没念过书、不认识字的老阿公、老阿婆,比不上他们。他们心清净、他们真的放下,没有分别。你给他说好的,他笑笑,阿弥陀佛;你去说不好的,他也笑笑,阿弥陀佛。他的心真清净,他一心专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个世界好人也好,坏人也好,好事也好,坏事也好,与我统统不相干,再不过问。他到这个境界,所以他能往生。如果周边这些人事还常常要去过问,那个麻烦大了,那叫魔障,你脱离不了魔障。所以这一关就很难透脱。这是讲我们这个世间的凡圣同居土。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就大大的不然,他们凡圣同居土几乎跟实报庄严土没有两样,这是我们在三经里面都看到的。
【疏钞云,若言其有,则能念之心,本体自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,若言其无,则能念之心,灵灵不昧,所念之佛,历历分明,】
莲池大师这句话,实在讲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非有非无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无住生心。这叫中道,这叫第一义!念佛不著念佛的相,所以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。念不念?这个佛号从来没有间断。有没有念?心地清净,确实没有著能念所念之相。由此可知,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,这是我们学佛人最难懂的。我们学佛,总是要把它分成二边,念不是无念,无念不是有念,一定要把它分成二边。分成二边就迷了,如果晓得没有二边,那就是觉悟。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,教下里面说入不二法门,入不二法门就是明心见性。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,皆是不二,这就明心见性。
怎样才能到不二?一心就不二,一心是真心。《弥陀经》上跟我们讲念佛的标准,一心不乱,祖师大德编的课诵本里面,教给我们一心称念。你要懂得一,一是真心,一是自性。从一变成二,就坏了,就迷了。变成二,在中国古人讲,一是太极,变成二就两仪了,两仪生四相,四相生八卦,八卦生起乱七八糟的东西出来,十法界庄严就这么出来的。佛法相宗里面也是这个意思,一念不觉而有无明,无明就是二。你看无明从哪里来的?从一来的,一不觉,就变成二,二就是无明。从无明生三细相,从三细相生六粗相,这才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。它演变的过程速度太快了,确实是有次第的,但是速度太快,几乎没有法子看到它的次第。怎样才能够回到自性的本体?你要懂得还源,你要懂得不二,《金刚经》上佛教给我们,离相离念,就入不二法门。离相离念,你的心清净、心平等,这时候心里面自然生无量智慧,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都现前。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入不二法门,莲池大师这段开示就是说明这桩事情,有理论、有事实。
『若言其有,则能念之心,本体自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。』所念之佛是缘生的,凡是因缘生法,皆是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,这是不落有边,非有。『若言其无,则能念之心,灵灵不昧』,念佛的心很清楚,念的佛号『历历分明』,一个字也没有念错。字字清楚、字字分明,不落无边。这叫念佛的功夫,念佛人空、有二边不住。「应无所住」是不落在有边,「而生其心」是不落在无边,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,就是修无住生心,把无住生心的理论跟方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持。我们念佛人懂不懂这个道理?如果明白这个道理、明白这个事实,才晓得这个方法高明!大势至菩萨讲得很对,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」,心开就是明心见性。就用一句佛号,为什么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境界?因为这句佛号是空有二边不住,确实是《金刚经》上最高指导的原则,「无住生心」最巧妙的应用方法,妙极了。但是我们阿弥陀佛会念,没入这个境界,这是我们功夫为什么不得力、为什么烦恼不断、为什么智慧不开。我们同样是这句阿弥陀佛四个字,没念错,可是义趣不相同。多多的读读祖师大德的开示,细细去思惟,把我们的毛病、过失找出来,然后把它修正过来,我们功夫自然就得力、自然就相应。
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