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(第八集) 1996/4 美国圣荷西 档名:02-031-0008
请掀开经本,第八页,倒数第三行,从第七段看起:
【日释观彻合赞云,此经念佛为宗,往生为体,一经所尊专在念佛,故以念佛为之宗也,宗之所趣唯在往生,故以往生为经体。】
这也是日本一位法师,他的法号叫『观彻』,他有《无量寿经合赞》。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,在唐宋的时代,日本有许多的高僧来到中国留学,他们回去之后,对於《无量寿经》的修学、弘扬,都超过我们中国。现存在《卍续藏》里面所收藏的《无量寿经》注解,有二十多种是日本人的著作,这些著作都非常有价值,这是其中之一,《无量寿经合赞》。他对於本经的宗旨,所说的跟前面大致上都相同,这部经是以『念佛为宗』,也就是蕅益大师在小本里面所讲的信、愿、持名,信愿行三资粮,是这部经的修学宗旨。『往生为体』,这个「体」就是趣的意思,跟前面性体不一样,虽然用的字是一样,意思不相同,我们必须要了解。
『一经所尊专在念佛』,「尊」是崇尚,这部经修学所崇尚的就是在念佛。本经经文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,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一向专念就是本经所尊崇的,所以『以念佛为之宗』。『宗之所趣』,「趣」是归趣、趣向,也就是我们念佛目的何在?目的是往生不退成佛,所以『以往生为经体』,就是这部经的归趣。再看底下这条∶
【疏钞曰,依正清净,信愿往生,以为宗趣。】
『疏钞』是莲池大师《弥陀经疏钞》,大师在《疏钞》里说宗趣,这个三句话很重要。『依正清净』这句话的意思是双关的,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这个是不必说,而十方世界每个求生净土的众生,我们在这个地方称众生而不称人,因为称人只限於人道,称众生,九法界的全部都包括在其中,也必须要「依正清净」,然后信、愿才能够往生。《疏钞》里头这一句,比前面所讲的念佛为宗,意思更为精深;换句话说,如果你信愿念佛,念佛没有达到往生的标准,你还是去不了,不是说每个念佛人都能往生。这桩事情,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常说,他以台中莲社为例子,念佛的人很多,他老人家很感叹的说,一万个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的也不过就是三、五个而已。由此可知,真正能往生的是万分之五,我们就算最多的,一万个人里面才只有五个人。
为什么那么多念佛的人不能往生?莲池大师这个标准在此地,好,虽念佛,没有达到这个标准,就是依正清净。正报是心,心不清净,依报是身,我们的身,我们的生活环境不清净;依正要不清净,虽然信、愿也不能往生。所以,莲池大师这个标准清楚,一点都不模糊。我们念佛人,一定要以一心不乱作为修学的标准,一心不乱就依正清净了,以此为宗趣。
【圆中钞云,以信愿净业为一经宗致。】
『宗』是宗旨,『致』也是趣向的意思。这是幽溪大师所说的,在《弥陀经圆中钞》里面讲的。后面是《要解》,这三个注解是《阿弥陀经》古注里面最好的三个注子。这个地方说得简单,『信愿净业为一经的宗致』。由此可知,《圆中钞》讲到「净业」,《疏钞》里面讲到「依正清净」,如果没有净的标准,这一生往生就不可靠。后面:
【弥陀要解曰,以信愿持名为宗。】
这是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讲的,意思跟前面都相同。下面一段:
【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曰。】
《往生论》是天亲菩萨做的,前面曾经简单介绍过了,注解是昙鸾法师。昙鸾法师他是生在南北朝时代,东晋时代的人,对於净宗也是一生专修专弘,是我们净宗一位很有成就的大德。他的道场在玄中寺,玄中寺在中国历史上出了三位祖师,所以玄中寺也就是净土宗的道场。昙鸾以后就是善导大师,这非常著名的,善导住在玄中寺。善导以后,道绰大师也住在玄中寺,所以玄中寺出了三位祖师。这个地方在现在的山西,距离北京大概三百多里的样子,也是我们净宗的祖庭,就是祖师的道场。《往生论》注解里面说:
【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,虽行有优劣。】
这我们在经上都看到很清楚、很明白了。
【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。】
这一句很重要,我们在经上「三辈往生」这一品里面看到,上辈、中辈、下辈里面的行业不相同,上、中、下三根不相同。但是说到修行,都是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这两句完全相同,可见得发心非常重要。我们一般老实说,念佛不能往生,绝大多数都是在菩提心上出了问题,一向专念他真干了,他没发菩提心,没有发菩提心,就是心不清净。菩提是觉悟,没有发菩提心的人没觉悟。什么叫没觉悟?对於这个世间还有人我是非,还有许多放不下的事情,这就是没觉悟。真正觉悟的人,一定是身心世界统统放下。所以觉悟不觉悟,从这个地方看就很清楚。觉心是清净的,不觉,心是染污的,心里面有是非人我,有贪瞋痴慢,这个没有觉悟、没发菩提心,虽然念佛也不能往生,正是古德所说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因为往生真正的条件是「心净则土净」,你要心清净了,才能往生,正如《疏钞》上讲的依正清净,这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。所以,大师在《往生论》注解里,特别提示出来告诉我们,三辈往生都要发无上菩提心。
【此无上菩提心,即是愿作佛心,愿作佛心,即是度众生心,度众生心,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。】
昙鸾的话说得好,说得透彻。什么叫『无上菩提心』?无上菩提心就是发真正作佛的心,这是彻底觉悟了。我们知道,唯有作佛,才能恢复自己自性本具的德能,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、照顾一切众生,所以『愿作佛心』就是『度众生心』。如果我们要把无上菩提心展现在事相上来说,就是四弘誓愿,四弘誓愿大家都知道,四弘誓愿就是无上菩提心落实在修行事相之中。第一个是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所以愿作佛心就是度众生心。如果不发度一切众生这样的大心,你菩提心没有。度众生的心一定是『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』,帮助一切众生,接引一切众生。我们有能力接引吗?有,你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、推荐给别人,就是接引他,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,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有佛住世。
【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,要发无上菩提心也。】
不发心就不行,发心度众生,要自己要发心断烦恼,要发心学法门,这样才能成佛道。往生不退成佛就是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这是四弘誓愿落实在修净土人的行门上。
【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,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,为乐故愿生,亦当不得往生也。】
这个话讲得也很清楚、明白。你菩提心没有,你有缘听到《无量寿经》、听到《弥陀经》,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你为了自己享受,发愿求生净土,不得往生,这个要知道。所以要想真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要记住经上常讲的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。为人演说的意思很广,并不是一定要上台来讲经,不是的,那你就想错了。随时随处,我们真的有这个心,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大众,这就是为人演说。时时刻刻劝人念佛求生净土,遇到人就劝他,这就是为人演说,这就是度众生。
【安乐集曰。】
《安乐集》是元晓大师做的,元晓大师有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也有《安乐集》,《安乐集》还是《无量寿经》注解,他有两种。
【依天亲净土论云。】
『净土论』就是《往生论》。
【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,有其二义。】
这句里头,要查查原文看看,因为『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』,这个「会」字可能有问题,在此地不太好讲这个字。『有其二义』。
【一者,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,二者,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。】
这个在过去《往生论》里面我们都曾经讲过,这段也非常重要。天亲菩萨《往生论》就是他老人家修学净土成就的报告,把他的修学经验提供我们做参考。如果以佛法三转法轮的意思来说,《往生论》可以说是作证转,天亲菩萨依照这个法门修学,给我们做了个见证。他讲发菩提心,先要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背的,然后又需要知道有三种顺菩提门的。底下说:
【何等为三,一者依智慧门,不求自乐,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。】
这一条重要,可是很难做到,这个就是障碍菩提门的,如果你要不放下、不舍弃,它就变成障碍,障碍你的菩提心发不起来。所以一定要知道。这是智慧,没有智慧的人才贪图自己享受,有智慧的人修福而不享福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教诫菩萨们,菩萨修福,菩萨惜福,菩萨不受福德,菩萨不享福。为什么?特别是在六道里头,一享福就迷惑了,有几个人享福而不迷的?有几个人享福而不造业的?好像没有见到过。所以,佛特别教诫菩萨不受福德。但是我们在许多大乘经上,看到佛菩萨享不享福?佛菩萨很享福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,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,他享福。我们在净土经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与往生的大众,真的享福。为什么佛教一切菩萨在娑婆世界,无论是什么身分,你示现的是出家身分、是在家身分,都不准你享福?这个用意很深。深位的菩萨,我们说深位,就是地位很高的,像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这是真正不退转的菩萨,他可以享福。他享福,心还是清净的,他享福,心依旧不染的。为什么也不受福德?这是大慈大悲,做榜样给我们看!他来教化我们,他享福,叫我们不能享福,我们能相信吗?肯跟他学吗?做不到。他叫我们苦行,他比我们更苦,我们看到点点头,可以跟你学。你叫我修苦行,你自己不肯修苦行,我们就不会接受,不会相信了,他要做样子给我们看。
娑婆世界,特别是我们地球上的人,不能享福。现代这些古装的录影带很多,我相信看的人很多,你看看历史上,自古至今,的确是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,哪个享福不迷惑颠倒的?哪个享福不造业的?哪个享福不堕落的?你能从这个地方警觉,这就是智慧,『不求自乐,远离我心贪著自身』。生活清苦一点好,苦的环境里面,能够激发道心,使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。顺境里头贪恋,放不下、舍不得。生活环境很清苦,觉得这个世间没有意思,厌离这个世界,对於这个世界能生厌离心,生厌离心就是你真的放得下,你不会再贪恋,往生净土就有希望了。
【二者依慈悲门,拔一切众生苦,远离无安众生心故。】
前面是讲自己,要离一切贪爱、享受,第二要依慈悲,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。哪些众生有苦难?给诸位说,凡是没有离开六道轮回,都是苦恼众生。不要看他今天作天王、作人王、世间大富长者,那是假的、空的,他能够享受富贵的时间非常短暂。诸位冷眼去观察你就晓得,很短暂!付出的代价太重了,实在不值得。所付的代价,我们总说一句,就是造业。他造多少业,才得那么一点点享受,佛经上有个比喻说「刀头舐蜜」,那个比喻很好!所以凡是六道众生都苦,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三界统苦,我们要有大慈悲心,帮助这一切众生脱离三界、脱离轮回。『远离无安众生心故』,「无安众生心」是凡夫心,这没有慈悲,我们要远离,要学佛菩萨那样的慈悲。一切众生只顾到自己,他不顾别人,所以无有安众生心的意念,这个意愿凡夫没有。我们要远离,要有菩萨的慈悲。
【三者方便门,怜愍一切众生心,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。】
佛法中常讲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『方便』又说善巧方便,这是权智。有智慧,有种种方法来诱导众生,来帮助一切众生,这个地方讲『怜愍一切众生心』。而『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』,「身」是物质享受,「心」是精神上的享受,这两种享受都是众生贪著的,贪求恭敬供养。凡夫之人,如果没有恭敬供养,他不肯做事。世间人每天很勤奋、很勤劳的在工作,为的是什么?我们中国人常讲名利,名、利两个字在推动,不是为名,就是为利。此地这个恭敬供养就是名利,恭敬是名,供养是利,要没有名利,谁肯干?没有名利,为一切众生服劳役,只有佛菩萨肯干,凡夫之人不肯干的。凡夫之人做一桩什么事情,无论大事小事,先要讲求代价,就是先要谈名利,没有名利决定不干。
哪个行业里面都讲名利,在古代的社会,唯有老师教学生不讲名利,所以古时候,师道在社会上是最为大众尊敬的。老师教学生决定不能够跟学生收取学费的,那就变成生意买卖,那样的老师在社会上没有人能够瞧得起。老师教学生,学生当然有义务供养,供养是随分随力,家庭环境好的,对老师可能供养多一点,家庭环境差的,对老师供养就少一点。其至於还有少数的学生,家境非常清寒困苦,老师还要从他束修里头拿一点出来帮助学生。古时候的师道,这是顺便提一提,现代师道没有了,现在老师教学要谈钟点费,这是很惋惜的一桩事情。
佛、菩萨如是,我们学佛、学菩萨也应当如是,远离恭敬供养。绝不是哪个地方对我恭敬,哪个地方对我供养多,我要到那里去弘法;那个地方没有恭敬、没有供养,这地方就不能去,这个不是菩萨,这是没有菩提心。菩提心,就是佛菩萨他所观察的就是机缘。机缘是从哪里看?是讲这些佛法他能不能相信?他愿不愿意接受?如果他能信、能愿,缘成熟了,缘成熟了,无条件的去帮助他。如果某个地方,现在这个情形真有,而且我们普遍能见得到,他对你有恭敬、有供养,恭敬供养都非常隆重,你讲佛法他听不听?他不听,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。像这些地方,恭敬供养再多都不能去。为什么?因为那些众生并不想学佛。不想学佛法,为什么要搞这一套?搞热闹!现在佛门里头,搞热闹的、作秀的很多,他是属於这一类的。我们必须要搞清楚,然后正法你才能够稍稍有些体会。上面讲的这三条:
【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。】
这三条是与菩提心相违背的,你如果不舍掉,不能够离远,决定障碍你发菩提心。我们再看下面。
【顺菩提门者。】
这是天亲菩萨教我们一定要学的,前面三种要远离,这三条要学。
【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,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。】
可见得前面这三种翻过来就行了,把相违背的翻过来,就随顺了。
【何等为三。】
这三条都是清净。
【一者无染清净心。不为自身求安乐故。菩提是无染清净处,若为自身求乐,即违菩提门。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。】
在这之前也曾经跟诸位同修报告过,无上菩提是圆满的大觉,觉性圆满,觉心也圆满。觉性跟觉心有什么不一样?我们讲性,是从体上讲的,讲心是从用上讲的,体、用都圆满,这是佛门常说的大圆满之一。圆满里面决定没有界限,这是我们不能不明了的。一切众生累劫修行,不能开悟、不能证果,原因在哪里?实在讲,界限不能突破。界限是什么?《金刚经》上讲得很具体四相四见,这是佛把种种界限归纳为这四大类,若不能突破界限,种种修行都不能成就。所以一定要知道突破界限的重要性,要把人我的界限突破,从这里下手,这是大乘法微妙奇特的法门。佛菩萨跟一切众生,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?众生起心动念先想到「我」,於我有没有好处?於我有没有利益?他第一个念头想这个。於我家有没有利益、有没有好处?於我这个团体有没有利益、有没有好处?他第一个念头是动在这里。因此,四相永远不能突破。为什么?念念执著四相四见,念念增长四相四见,他怎么能破?佛在大乘法当中教菩萨如何突破?实在讲那个方法很简单,佛教菩萨起心动念不要想我,想一切众生。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有没有好处?有没有利益?人能够把这个念头转过来,四相不要去破,自然没有了,四见也没有了。离了四相四见,不但超越六道,十法界也超越了,直接契入一真法界,就是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讲的法身大士。这是菩萨跟众生截然不同之处。
我们学佛从哪里学?要从这个地方学。起心动念要想到一切众生,纵然我们的心量没有那么大,现在还不能够起心动念都想到尽虚空遍法界,至少你起心动念要能想到一个国家,这一个地球。想到一个国家还不行,那个国家跟我们这个国家还要打仗,还要战争,我们的日子还不好过。最低限度你还想到这整个地球。可是我们晓得,整个地球好,别的星球不好,也不行。现在科技发达,常常看到不明飞行体,那大概都是外太空的人到这里来观察,我们好,他们不好,将来星球跟星球当中又有战争,这又麻烦。你才想到佛法这个心量大是正确的,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真实利益,我们起心动念要从这个地方去著眼,而后你才能普度一切众生,才能够与菩提心相应。
像此地讲的『随顺菩提门』,第一个是『无染清净心,不为自身求安乐』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「无染清净心」就是身心安乐的根本。我们在大乘经里面体会到很多,心清净身就清净,身心清净,你的身体自然健康长寿,自然百病不生,这就是自身真实安乐处。无需要人侍候照顾,要很多人侍候照顾,必然是自己身心不健康,才要人照顾;身心健康,何必要人照顾?不要人照顾就是不受福德,他可以享福,他不接受福德,为什么?身心健康!像我们过去在台中看到李炳南老居士,九十五岁还自己烧饭,自己洗衣服,不需要人照顾,那是真正不受福德。不是没有人侍候他,多少年轻人想侍候他,他老人家拒绝。九十五岁之后,才有郑胜阳跟他姐姐姐弟两个人侍候老师,九十五岁以后。这些人都做出样子给我们看,所以要晓得,无染清净心是真正的享受,是真实的福报。
『菩提是无染清净处』,发菩提心,菩提就是清净无染。『若为自身求乐』,这个「乐」是五欲六尘的享受,你要是贪染五欲六尘的享受,你就迷了,你就不觉悟。『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』。
【二者安清净心。】
『安』是平安,怎样才能够安?心平等就安了。我们现在这个心不安,为什么不安?心不平等,心有高下。此地所说的,与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完全相应,《无量寿经》在经题上教我们修行的纲领,清净、平等、觉。第一个讲清净,这顺菩提门,第二个平等,平就安,不平,永远不得安宁。我们一个人如果自己要想求得心安,能不能做到?能,只要离开一切分别执著,你的心就安了。你要想到你的心为什么不安?就是你有分别、有执者。诸佛菩萨无论在什么地方,在九法界里面度化众生,在天堂,他不分别、不执著乐受,在三途,他不分别、不执著苦受,所以他的受是平等的。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,他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他的心永远是平等的,哪一个处所他不安?这是我们要学习的,要有『安清净心』。
【为拔一切众生苦故。】
这就是以清净心、平等心摄受一切众生。在世间,我们都知道,任何一个人,无量劫来在六道里面轮回,与一切众生所结的恩怨也是无量无边。这种恩怨必定是酬偿、报复,也是永无止境的,而且愈报愈残酷,所谓是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,非常可怕,这就是一切众生苦的源头、苦的根本。菩萨要令一切众生心安,必须要令一切众生彻底了解事实真相,所谓是理得心就安,道理明白,心安了,心安理得,理得心安。人与人之间,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?没搞清楚,这就冤冤相报;搞清楚了,无论是顺境、逆境一笑了之,就没事了。即使受到极大的冤屈,他也不会计较,也不会报复,为什么?《金刚经》上几句话念一念就好了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没事!这些现象,知道是业缘,我过去没有得罪他,他今天怎么会来报复我?他为什么不报复别人,单单报复我?必定是我跟他过去世有这个结,今天他报复来了,我这里就帐消了、勾了,这个帐到此地就结了,没事了。
如果我还存怨恨心,我还想报复他,那就生生世世没完没了,你还能想离六道轮回吗?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往生,「那个仇我还没报,现在还不能去」,哪有这种道理!「那个人欠我的债还没有还我,我还要讨债」,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了。所以,所有恩怨、债务从此一笔勾消,没事了。我们对人好,应该的,别人对我不好也应该的,不就没事了!你的心真的安了。你把这个世间,这些因因果果的事理、因果都看透彻,都明白了,你心才能安,才能以真诚、清净、平等心帮助一切众生离苦。
【三者乐清净心。】
这三条,诸位仔细观察,无染、安、乐这三个底下都连著清净,换句话说,安乐从哪里来的?从清净心来的,没有清净心,哪来的安乐!而且这些字彼此互为因缘,我们从后面看,后面是果。乐是果,乐从哪里来的?乐从安来的,安是因,乐是果。安从哪里来的?安从平来的,心平了,平才安,平是因,安是果。平从哪里来的?从公来的,公平,所谓公,念念为一切众生,不是私心,私里头没有平,没有平,哪有安,哪有乐?什么都谈不上。你看看中国这些字,互为因果,上一个是因,底下是个果,果又变成因,下面又有一个果,诸位细细从这个地方观察。『乐清净心』,乐是与乐。
【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。】
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得乐,得的是什么乐?绝对不是眼前功名富贵、五欲六尘,不是这个乐。诸位要记住,这决定不是乐,这是苦因。什么是乐?『大菩提』,菩提是觉,大菩提就是大觉,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,就叫大菩提。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,教下所谓大开圆解,现代一般学术界里面所说的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这才叫真正大乐。
【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。】
如果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能彻底明了,你怎么会劝勉一切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?必定是了解西方极乐世界是大圆满!正如同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了三种真实,那三句很重要。「真实之际」这句话就是说的真如本性,经上讲的,意思就是明心见性,就是净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,开化显示真实之际。第二说「住真实慧」,真实慧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。佛门里面常讲的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,是自性本具的,不是外面学得来的,统统都显露出来,都得受用。这一句讲的自受用。入了这个境界,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智慧,我们过的什么日子?高度智慧的日子、高度智慧的生活,这就是佛菩萨。对人对事对物,「惠以真实之利」,他受用。所以,住真实慧是自受用,惠以一切众生真实之利是他受用。这是大慈大悲,帮助一切众生最真实的利益,就是劝导一切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众生不肯相信,众生不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这什么原因?对於西方极乐世界不了解,他不清楚!不但西方世界不了解,十方世界他也不了解,如果都搞清楚了,他自然有选择。由此可知,不给他说明不行,为人演说就非常重要。演说这两个字是两个意思,说是说明,演是表演;换句话说,我们自己是不是走这个路子?我们要做给他看,他才能相信。不仅是言说,还要做到,说到做到,做到说到,这是为人演说。
【菩提是毕竟常乐处。】
这个话是真的,不入这个境界他不知道,这是真乐。
【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,则违菩提门。】
所以度众生、帮助众生要帮到底。帮助众生离开六道,是不是圆满?不圆满、不究竟。离开六道算是不错了,但是人家还有见思、无明没破,自性的功德没有能够现前,必须继续不断的帮助他。即使帮助他到等觉菩萨,算不算圆满?还不算圆满,因为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。这些事实,佛在大乘经上说得很多,像我们中国人常常读诵的《地藏王菩萨本愿经》,我想每个学佛的人,无论是在家、出家,一生当中总读过几遍。地藏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目标也是令一切众生成佛,不是讲成等觉菩萨。可见得目标都是在无上菩提,都是在圆满的佛果,这就是『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』,这是成佛。
【此毕竟常乐,依何而得。】
这个目标没错,纯正的目标,能不能达得到?答案是肯定的,决定能达得到的。要依什么才能达到?
【要依大义门。】
若非『大义』,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作佛,而且是平等作佛,那谈何容易?所以这个「大义门」只有一门。
【大义门者,谓彼安乐国土是也。】
佛法里面讲『大义门』就是净土法门,就是劝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所以,我们如果真正参透了这个道理,彻底明白这个事相,我们自己的修学,以及弘法利生,帮助一切众生,给诸位说,一部经就够了。中国古时候的大德,就有一生讲一部《弥陀经》,专讲《弥陀经》,一生讲两、三百遍的。这个人我们想想,那就是阿弥陀佛再来,他是《弥陀经》专家。与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上讲的理、事完全相应,这一门深入!《弥陀经》若是细讲,比《无量寿经》还要深,我们在最近十年当中,《无量寿经》讲过九遍,而最长的一遍在图书馆讲的,一百零七次圆满,一次一个半小时,一百零七次就是一百六十个小时。而我们讲《弥陀经疏钞》讲了两百八十多次,这第三次讲的,第二次好像讲了三百三十五次,也是一次一个半小时,三百多个小时,比《无量寿经》长出一倍。而第三遍讲的时候,前面讲得详细,后面速度就快了,是馆长催我,快讲快讲,不要拖太久了。本来我的预想,我第三次讲的一遍,细讲应该超过四百次,后面就缩短了,就两百八十次圆满。
由此可知,《弥陀经》比《无量寿经》深,比《无量寿经》难讲。《无量寿经》好讲,实在讲一般程度稍微好一点的人,不讲《无量寿经》都看得懂,但是《弥陀经》看不懂,《弥陀经》字字句句含无量义。所以我们学经,学《无量寿经》很好,学著会讲,一生就讲这一部经,就依照这部经来修行,没有一个不成就的。自己成就,也帮助别人成就。
【故令一心专至,愿生彼国,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。】
因为这个道理,这个事实真相,所以世尊,以至於十方一切诸佛如来,都这样的教导我们,要『一心专至』。「一心专至」就是经上讲的一向专念,或者是祖师们所说的一门深入,都是这个意思。『愿生彼国』,这个愿心要真实、要强烈,我们这个愿望要强。要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里,唯有这个法真实,除此一法之外,皆非真实。既然不是真实,为什么不放下?不但世法要放下,佛法也要放下,《金刚经》上佛说得很好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佛说这个话说到究竟处。那个「法」是讲佛法,佛法也要放下,叫我们专取西方净土,生到西方净土,就得大圆满。这个大圆满是真实究竟的圆满,无论是智慧、德能、才艺,没有一样不圆满。如果依其他的法门,要得大圆满相当不容易,这是事实真相,不能不知道的。佛在大乘教里面常常告诉我们,修行证果,证果是指无上菩提,也就是大圆满,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。这三大阿僧只劫,难!时间太长了,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数字,所谓是天文数字。
可是三大阿僧只劫是对谁讲的?你要知道,不是对我们讲的,我们没资格,三大阿僧只劫是对圆教初住菩萨讲的,这个要知道。圆教初住菩萨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四十一个位次要修三大阿僧只劫,第一个阿僧只劫证三贤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;第二个阿僧只劫,是初地到七地;第三个阿僧只劫,八地到十地。所以是对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是对那种人讲的,不是对我们讲的。在这以前,没算,以前要算进去,无量阿僧只劫。你才晓得修行难!为什么要修净土?搞清楚了,你才知道不修净土不行!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,一生就圆满菩提。
所以你想想看,华藏世界文殊、普贤为什么要求生极乐世界?文殊、普贤是等觉菩萨,刚才讲了,三大阿僧只劫只到十地,等觉再成佛我看至少也要一个阿僧只劫。你看算的时间,愈往上去愈难,第一个阿僧只劫证三十个位次,第二个阿僧只劫证七个位次,第三个阿僧只劫证三个位次,那最后一个等觉成佛,至少也要一个阿僧只劫。但是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,跟阿弥陀佛见了面就证到了,立刻就证得,时间缩得太短了。即使以《观无量寿经》上来说,下品下生的人,五逆十恶下品下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十二劫花开见佛。十二劫我们看起来很长的时间,要比起无量大劫来讲,十二劫算什么?十二劫花开见佛是什么地位?圆教初住地位。我们真是搞了无量劫又无量劫,连个初果都没有搞到,初果到圆教初住,不晓得要经过多少阿僧只劫,这个里头进进退退太大了,进的少退的多。你把事实真相搞清楚,你才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去不可。
何况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,生到那个地方去,虽然各人功夫浅深不一样,这个没有关系。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,使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相貌跟阿弥陀佛一样,身体体质跟阿弥陀佛一样,诸位在四十八愿里念到!换句话说,平等成佛,平等成佛的经只有这一部,诸位看看整个《大藏经》,没有讲平等成佛的,平等成佛就这一部经,就这一个法门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第八页,倒数第三行,从第七段看起:
【日释观彻合赞云,此经念佛为宗,往生为体,一经所尊专在念佛,故以念佛为之宗也,宗之所趣唯在往生,故以往生为经体。】
这也是日本一位法师,他的法号叫『观彻』,他有《无量寿经合赞》。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,在唐宋的时代,日本有许多的高僧来到中国留学,他们回去之后,对於《无量寿经》的修学、弘扬,都超过我们中国。现存在《卍续藏》里面所收藏的《无量寿经》注解,有二十多种是日本人的著作,这些著作都非常有价值,这是其中之一,《无量寿经合赞》。他对於本经的宗旨,所说的跟前面大致上都相同,这部经是以『念佛为宗』,也就是蕅益大师在小本里面所讲的信、愿、持名,信愿行三资粮,是这部经的修学宗旨。『往生为体』,这个「体」就是趣的意思,跟前面性体不一样,虽然用的字是一样,意思不相同,我们必须要了解。
『一经所尊专在念佛』,「尊」是崇尚,这部经修学所崇尚的就是在念佛。本经经文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,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一向专念就是本经所尊崇的,所以『以念佛为之宗』。『宗之所趣』,「趣」是归趣、趣向,也就是我们念佛目的何在?目的是往生不退成佛,所以『以往生为经体』,就是这部经的归趣。再看底下这条∶
【疏钞曰,依正清净,信愿往生,以为宗趣。】
『疏钞』是莲池大师《弥陀经疏钞》,大师在《疏钞》里说宗趣,这个三句话很重要。『依正清净』这句话的意思是双关的,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这个是不必说,而十方世界每个求生净土的众生,我们在这个地方称众生而不称人,因为称人只限於人道,称众生,九法界的全部都包括在其中,也必须要「依正清净」,然后信、愿才能够往生。《疏钞》里头这一句,比前面所讲的念佛为宗,意思更为精深;换句话说,如果你信愿念佛,念佛没有达到往生的标准,你还是去不了,不是说每个念佛人都能往生。这桩事情,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常说,他以台中莲社为例子,念佛的人很多,他老人家很感叹的说,一万个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的也不过就是三、五个而已。由此可知,真正能往生的是万分之五,我们就算最多的,一万个人里面才只有五个人。
为什么那么多念佛的人不能往生?莲池大师这个标准在此地,好,虽念佛,没有达到这个标准,就是依正清净。正报是心,心不清净,依报是身,我们的身,我们的生活环境不清净;依正要不清净,虽然信、愿也不能往生。所以,莲池大师这个标准清楚,一点都不模糊。我们念佛人,一定要以一心不乱作为修学的标准,一心不乱就依正清净了,以此为宗趣。
【圆中钞云,以信愿净业为一经宗致。】
『宗』是宗旨,『致』也是趣向的意思。这是幽溪大师所说的,在《弥陀经圆中钞》里面讲的。后面是《要解》,这三个注解是《阿弥陀经》古注里面最好的三个注子。这个地方说得简单,『信愿净业为一经的宗致』。由此可知,《圆中钞》讲到「净业」,《疏钞》里面讲到「依正清净」,如果没有净的标准,这一生往生就不可靠。后面:
【弥陀要解曰,以信愿持名为宗。】
这是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讲的,意思跟前面都相同。下面一段:
【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曰。】
《往生论》是天亲菩萨做的,前面曾经简单介绍过了,注解是昙鸾法师。昙鸾法师他是生在南北朝时代,东晋时代的人,对於净宗也是一生专修专弘,是我们净宗一位很有成就的大德。他的道场在玄中寺,玄中寺在中国历史上出了三位祖师,所以玄中寺也就是净土宗的道场。昙鸾以后就是善导大师,这非常著名的,善导住在玄中寺。善导以后,道绰大师也住在玄中寺,所以玄中寺出了三位祖师。这个地方在现在的山西,距离北京大概三百多里的样子,也是我们净宗的祖庭,就是祖师的道场。《往生论》注解里面说:
【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,虽行有优劣。】
这我们在经上都看到很清楚、很明白了。
【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。】
这一句很重要,我们在经上「三辈往生」这一品里面看到,上辈、中辈、下辈里面的行业不相同,上、中、下三根不相同。但是说到修行,都是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这两句完全相同,可见得发心非常重要。我们一般老实说,念佛不能往生,绝大多数都是在菩提心上出了问题,一向专念他真干了,他没发菩提心,没有发菩提心,就是心不清净。菩提是觉悟,没有发菩提心的人没觉悟。什么叫没觉悟?对於这个世间还有人我是非,还有许多放不下的事情,这就是没觉悟。真正觉悟的人,一定是身心世界统统放下。所以觉悟不觉悟,从这个地方看就很清楚。觉心是清净的,不觉,心是染污的,心里面有是非人我,有贪瞋痴慢,这个没有觉悟、没发菩提心,虽然念佛也不能往生,正是古德所说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因为往生真正的条件是「心净则土净」,你要心清净了,才能往生,正如《疏钞》上讲的依正清净,这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。所以,大师在《往生论》注解里,特别提示出来告诉我们,三辈往生都要发无上菩提心。
【此无上菩提心,即是愿作佛心,愿作佛心,即是度众生心,度众生心,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。】
昙鸾的话说得好,说得透彻。什么叫『无上菩提心』?无上菩提心就是发真正作佛的心,这是彻底觉悟了。我们知道,唯有作佛,才能恢复自己自性本具的德能,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、照顾一切众生,所以『愿作佛心』就是『度众生心』。如果我们要把无上菩提心展现在事相上来说,就是四弘誓愿,四弘誓愿大家都知道,四弘誓愿就是无上菩提心落实在修行事相之中。第一个是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所以愿作佛心就是度众生心。如果不发度一切众生这样的大心,你菩提心没有。度众生的心一定是『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』,帮助一切众生,接引一切众生。我们有能力接引吗?有,你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、推荐给别人,就是接引他,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,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有佛住世。
【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,要发无上菩提心也。】
不发心就不行,发心度众生,要自己要发心断烦恼,要发心学法门,这样才能成佛道。往生不退成佛就是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这是四弘誓愿落实在修净土人的行门上。
【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,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,为乐故愿生,亦当不得往生也。】
这个话讲得也很清楚、明白。你菩提心没有,你有缘听到《无量寿经》、听到《弥陀经》,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你为了自己享受,发愿求生净土,不得往生,这个要知道。所以要想真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要记住经上常讲的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。为人演说的意思很广,并不是一定要上台来讲经,不是的,那你就想错了。随时随处,我们真的有这个心,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大众,这就是为人演说。时时刻刻劝人念佛求生净土,遇到人就劝他,这就是为人演说,这就是度众生。
【安乐集曰。】
《安乐集》是元晓大师做的,元晓大师有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也有《安乐集》,《安乐集》还是《无量寿经》注解,他有两种。
【依天亲净土论云。】
『净土论』就是《往生论》。
【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,有其二义。】
这句里头,要查查原文看看,因为『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』,这个「会」字可能有问题,在此地不太好讲这个字。『有其二义』。
【一者,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,二者,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。】
这个在过去《往生论》里面我们都曾经讲过,这段也非常重要。天亲菩萨《往生论》就是他老人家修学净土成就的报告,把他的修学经验提供我们做参考。如果以佛法三转法轮的意思来说,《往生论》可以说是作证转,天亲菩萨依照这个法门修学,给我们做了个见证。他讲发菩提心,先要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背的,然后又需要知道有三种顺菩提门的。底下说:
【何等为三,一者依智慧门,不求自乐,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。】
这一条重要,可是很难做到,这个就是障碍菩提门的,如果你要不放下、不舍弃,它就变成障碍,障碍你的菩提心发不起来。所以一定要知道。这是智慧,没有智慧的人才贪图自己享受,有智慧的人修福而不享福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教诫菩萨们,菩萨修福,菩萨惜福,菩萨不受福德,菩萨不享福。为什么?特别是在六道里头,一享福就迷惑了,有几个人享福而不迷的?有几个人享福而不造业的?好像没有见到过。所以,佛特别教诫菩萨不受福德。但是我们在许多大乘经上,看到佛菩萨享不享福?佛菩萨很享福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,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,他享福。我们在净土经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与往生的大众,真的享福。为什么佛教一切菩萨在娑婆世界,无论是什么身分,你示现的是出家身分、是在家身分,都不准你享福?这个用意很深。深位的菩萨,我们说深位,就是地位很高的,像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这是真正不退转的菩萨,他可以享福。他享福,心还是清净的,他享福,心依旧不染的。为什么也不受福德?这是大慈大悲,做榜样给我们看!他来教化我们,他享福,叫我们不能享福,我们能相信吗?肯跟他学吗?做不到。他叫我们苦行,他比我们更苦,我们看到点点头,可以跟你学。你叫我修苦行,你自己不肯修苦行,我们就不会接受,不会相信了,他要做样子给我们看。
娑婆世界,特别是我们地球上的人,不能享福。现代这些古装的录影带很多,我相信看的人很多,你看看历史上,自古至今,的确是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,哪个享福不迷惑颠倒的?哪个享福不造业的?哪个享福不堕落的?你能从这个地方警觉,这就是智慧,『不求自乐,远离我心贪著自身』。生活清苦一点好,苦的环境里面,能够激发道心,使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。顺境里头贪恋,放不下、舍不得。生活环境很清苦,觉得这个世间没有意思,厌离这个世界,对於这个世界能生厌离心,生厌离心就是你真的放得下,你不会再贪恋,往生净土就有希望了。
【二者依慈悲门,拔一切众生苦,远离无安众生心故。】
前面是讲自己,要离一切贪爱、享受,第二要依慈悲,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。哪些众生有苦难?给诸位说,凡是没有离开六道轮回,都是苦恼众生。不要看他今天作天王、作人王、世间大富长者,那是假的、空的,他能够享受富贵的时间非常短暂。诸位冷眼去观察你就晓得,很短暂!付出的代价太重了,实在不值得。所付的代价,我们总说一句,就是造业。他造多少业,才得那么一点点享受,佛经上有个比喻说「刀头舐蜜」,那个比喻很好!所以凡是六道众生都苦,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三界统苦,我们要有大慈悲心,帮助这一切众生脱离三界、脱离轮回。『远离无安众生心故』,「无安众生心」是凡夫心,这没有慈悲,我们要远离,要学佛菩萨那样的慈悲。一切众生只顾到自己,他不顾别人,所以无有安众生心的意念,这个意愿凡夫没有。我们要远离,要有菩萨的慈悲。
【三者方便门,怜愍一切众生心,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。】
佛法中常讲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『方便』又说善巧方便,这是权智。有智慧,有种种方法来诱导众生,来帮助一切众生,这个地方讲『怜愍一切众生心』。而『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』,「身」是物质享受,「心」是精神上的享受,这两种享受都是众生贪著的,贪求恭敬供养。凡夫之人,如果没有恭敬供养,他不肯做事。世间人每天很勤奋、很勤劳的在工作,为的是什么?我们中国人常讲名利,名、利两个字在推动,不是为名,就是为利。此地这个恭敬供养就是名利,恭敬是名,供养是利,要没有名利,谁肯干?没有名利,为一切众生服劳役,只有佛菩萨肯干,凡夫之人不肯干的。凡夫之人做一桩什么事情,无论大事小事,先要讲求代价,就是先要谈名利,没有名利决定不干。
哪个行业里面都讲名利,在古代的社会,唯有老师教学生不讲名利,所以古时候,师道在社会上是最为大众尊敬的。老师教学生决定不能够跟学生收取学费的,那就变成生意买卖,那样的老师在社会上没有人能够瞧得起。老师教学生,学生当然有义务供养,供养是随分随力,家庭环境好的,对老师可能供养多一点,家庭环境差的,对老师供养就少一点。其至於还有少数的学生,家境非常清寒困苦,老师还要从他束修里头拿一点出来帮助学生。古时候的师道,这是顺便提一提,现代师道没有了,现在老师教学要谈钟点费,这是很惋惜的一桩事情。
佛、菩萨如是,我们学佛、学菩萨也应当如是,远离恭敬供养。绝不是哪个地方对我恭敬,哪个地方对我供养多,我要到那里去弘法;那个地方没有恭敬、没有供养,这地方就不能去,这个不是菩萨,这是没有菩提心。菩提心,就是佛菩萨他所观察的就是机缘。机缘是从哪里看?是讲这些佛法他能不能相信?他愿不愿意接受?如果他能信、能愿,缘成熟了,缘成熟了,无条件的去帮助他。如果某个地方,现在这个情形真有,而且我们普遍能见得到,他对你有恭敬、有供养,恭敬供养都非常隆重,你讲佛法他听不听?他不听,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。像这些地方,恭敬供养再多都不能去。为什么?因为那些众生并不想学佛。不想学佛法,为什么要搞这一套?搞热闹!现在佛门里头,搞热闹的、作秀的很多,他是属於这一类的。我们必须要搞清楚,然后正法你才能够稍稍有些体会。上面讲的这三条:
【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。】
这三条是与菩提心相违背的,你如果不舍掉,不能够离远,决定障碍你发菩提心。我们再看下面。
【顺菩提门者。】
这是天亲菩萨教我们一定要学的,前面三种要远离,这三条要学。
【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,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。】
可见得前面这三种翻过来就行了,把相违背的翻过来,就随顺了。
【何等为三。】
这三条都是清净。
【一者无染清净心。不为自身求安乐故。菩提是无染清净处,若为自身求乐,即违菩提门。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。】
在这之前也曾经跟诸位同修报告过,无上菩提是圆满的大觉,觉性圆满,觉心也圆满。觉性跟觉心有什么不一样?我们讲性,是从体上讲的,讲心是从用上讲的,体、用都圆满,这是佛门常说的大圆满之一。圆满里面决定没有界限,这是我们不能不明了的。一切众生累劫修行,不能开悟、不能证果,原因在哪里?实在讲,界限不能突破。界限是什么?《金刚经》上讲得很具体四相四见,这是佛把种种界限归纳为这四大类,若不能突破界限,种种修行都不能成就。所以一定要知道突破界限的重要性,要把人我的界限突破,从这里下手,这是大乘法微妙奇特的法门。佛菩萨跟一切众生,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?众生起心动念先想到「我」,於我有没有好处?於我有没有利益?他第一个念头想这个。於我家有没有利益、有没有好处?於我这个团体有没有利益、有没有好处?他第一个念头是动在这里。因此,四相永远不能突破。为什么?念念执著四相四见,念念增长四相四见,他怎么能破?佛在大乘法当中教菩萨如何突破?实在讲那个方法很简单,佛教菩萨起心动念不要想我,想一切众生。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有没有好处?有没有利益?人能够把这个念头转过来,四相不要去破,自然没有了,四见也没有了。离了四相四见,不但超越六道,十法界也超越了,直接契入一真法界,就是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讲的法身大士。这是菩萨跟众生截然不同之处。
我们学佛从哪里学?要从这个地方学。起心动念要想到一切众生,纵然我们的心量没有那么大,现在还不能够起心动念都想到尽虚空遍法界,至少你起心动念要能想到一个国家,这一个地球。想到一个国家还不行,那个国家跟我们这个国家还要打仗,还要战争,我们的日子还不好过。最低限度你还想到这整个地球。可是我们晓得,整个地球好,别的星球不好,也不行。现在科技发达,常常看到不明飞行体,那大概都是外太空的人到这里来观察,我们好,他们不好,将来星球跟星球当中又有战争,这又麻烦。你才想到佛法这个心量大是正确的,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真实利益,我们起心动念要从这个地方去著眼,而后你才能普度一切众生,才能够与菩提心相应。
像此地讲的『随顺菩提门』,第一个是『无染清净心,不为自身求安乐』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「无染清净心」就是身心安乐的根本。我们在大乘经里面体会到很多,心清净身就清净,身心清净,你的身体自然健康长寿,自然百病不生,这就是自身真实安乐处。无需要人侍候照顾,要很多人侍候照顾,必然是自己身心不健康,才要人照顾;身心健康,何必要人照顾?不要人照顾就是不受福德,他可以享福,他不接受福德,为什么?身心健康!像我们过去在台中看到李炳南老居士,九十五岁还自己烧饭,自己洗衣服,不需要人照顾,那是真正不受福德。不是没有人侍候他,多少年轻人想侍候他,他老人家拒绝。九十五岁之后,才有郑胜阳跟他姐姐姐弟两个人侍候老师,九十五岁以后。这些人都做出样子给我们看,所以要晓得,无染清净心是真正的享受,是真实的福报。
『菩提是无染清净处』,发菩提心,菩提就是清净无染。『若为自身求乐』,这个「乐」是五欲六尘的享受,你要是贪染五欲六尘的享受,你就迷了,你就不觉悟。『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』。
【二者安清净心。】
『安』是平安,怎样才能够安?心平等就安了。我们现在这个心不安,为什么不安?心不平等,心有高下。此地所说的,与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完全相应,《无量寿经》在经题上教我们修行的纲领,清净、平等、觉。第一个讲清净,这顺菩提门,第二个平等,平就安,不平,永远不得安宁。我们一个人如果自己要想求得心安,能不能做到?能,只要离开一切分别执著,你的心就安了。你要想到你的心为什么不安?就是你有分别、有执者。诸佛菩萨无论在什么地方,在九法界里面度化众生,在天堂,他不分别、不执著乐受,在三途,他不分别、不执著苦受,所以他的受是平等的。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,他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他的心永远是平等的,哪一个处所他不安?这是我们要学习的,要有『安清净心』。
【为拔一切众生苦故。】
这就是以清净心、平等心摄受一切众生。在世间,我们都知道,任何一个人,无量劫来在六道里面轮回,与一切众生所结的恩怨也是无量无边。这种恩怨必定是酬偿、报复,也是永无止境的,而且愈报愈残酷,所谓是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,非常可怕,这就是一切众生苦的源头、苦的根本。菩萨要令一切众生心安,必须要令一切众生彻底了解事实真相,所谓是理得心就安,道理明白,心安了,心安理得,理得心安。人与人之间,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?没搞清楚,这就冤冤相报;搞清楚了,无论是顺境、逆境一笑了之,就没事了。即使受到极大的冤屈,他也不会计较,也不会报复,为什么?《金刚经》上几句话念一念就好了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没事!这些现象,知道是业缘,我过去没有得罪他,他今天怎么会来报复我?他为什么不报复别人,单单报复我?必定是我跟他过去世有这个结,今天他报复来了,我这里就帐消了、勾了,这个帐到此地就结了,没事了。
如果我还存怨恨心,我还想报复他,那就生生世世没完没了,你还能想离六道轮回吗?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往生,「那个仇我还没报,现在还不能去」,哪有这种道理!「那个人欠我的债还没有还我,我还要讨债」,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了。所以,所有恩怨、债务从此一笔勾消,没事了。我们对人好,应该的,别人对我不好也应该的,不就没事了!你的心真的安了。你把这个世间,这些因因果果的事理、因果都看透彻,都明白了,你心才能安,才能以真诚、清净、平等心帮助一切众生离苦。
【三者乐清净心。】
这三条,诸位仔细观察,无染、安、乐这三个底下都连著清净,换句话说,安乐从哪里来的?从清净心来的,没有清净心,哪来的安乐!而且这些字彼此互为因缘,我们从后面看,后面是果。乐是果,乐从哪里来的?乐从安来的,安是因,乐是果。安从哪里来的?安从平来的,心平了,平才安,平是因,安是果。平从哪里来的?从公来的,公平,所谓公,念念为一切众生,不是私心,私里头没有平,没有平,哪有安,哪有乐?什么都谈不上。你看看中国这些字,互为因果,上一个是因,底下是个果,果又变成因,下面又有一个果,诸位细细从这个地方观察。『乐清净心』,乐是与乐。
【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。】
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得乐,得的是什么乐?绝对不是眼前功名富贵、五欲六尘,不是这个乐。诸位要记住,这决定不是乐,这是苦因。什么是乐?『大菩提』,菩提是觉,大菩提就是大觉,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,就叫大菩提。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,教下所谓大开圆解,现代一般学术界里面所说的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这才叫真正大乐。
【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。】
如果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能彻底明了,你怎么会劝勉一切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?必定是了解西方极乐世界是大圆满!正如同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了三种真实,那三句很重要。「真实之际」这句话就是说的真如本性,经上讲的,意思就是明心见性,就是净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,开化显示真实之际。第二说「住真实慧」,真实慧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。佛门里面常讲的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,是自性本具的,不是外面学得来的,统统都显露出来,都得受用。这一句讲的自受用。入了这个境界,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智慧,我们过的什么日子?高度智慧的日子、高度智慧的生活,这就是佛菩萨。对人对事对物,「惠以真实之利」,他受用。所以,住真实慧是自受用,惠以一切众生真实之利是他受用。这是大慈大悲,帮助一切众生最真实的利益,就是劝导一切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众生不肯相信,众生不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这什么原因?对於西方极乐世界不了解,他不清楚!不但西方世界不了解,十方世界他也不了解,如果都搞清楚了,他自然有选择。由此可知,不给他说明不行,为人演说就非常重要。演说这两个字是两个意思,说是说明,演是表演;换句话说,我们自己是不是走这个路子?我们要做给他看,他才能相信。不仅是言说,还要做到,说到做到,做到说到,这是为人演说。
【菩提是毕竟常乐处。】
这个话是真的,不入这个境界他不知道,这是真乐。
【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,则违菩提门。】
所以度众生、帮助众生要帮到底。帮助众生离开六道,是不是圆满?不圆满、不究竟。离开六道算是不错了,但是人家还有见思、无明没破,自性的功德没有能够现前,必须继续不断的帮助他。即使帮助他到等觉菩萨,算不算圆满?还不算圆满,因为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。这些事实,佛在大乘经上说得很多,像我们中国人常常读诵的《地藏王菩萨本愿经》,我想每个学佛的人,无论是在家、出家,一生当中总读过几遍。地藏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目标也是令一切众生成佛,不是讲成等觉菩萨。可见得目标都是在无上菩提,都是在圆满的佛果,这就是『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』,这是成佛。
【此毕竟常乐,依何而得。】
这个目标没错,纯正的目标,能不能达得到?答案是肯定的,决定能达得到的。要依什么才能达到?
【要依大义门。】
若非『大义』,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作佛,而且是平等作佛,那谈何容易?所以这个「大义门」只有一门。
【大义门者,谓彼安乐国土是也。】
佛法里面讲『大义门』就是净土法门,就是劝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所以,我们如果真正参透了这个道理,彻底明白这个事相,我们自己的修学,以及弘法利生,帮助一切众生,给诸位说,一部经就够了。中国古时候的大德,就有一生讲一部《弥陀经》,专讲《弥陀经》,一生讲两、三百遍的。这个人我们想想,那就是阿弥陀佛再来,他是《弥陀经》专家。与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上讲的理、事完全相应,这一门深入!《弥陀经》若是细讲,比《无量寿经》还要深,我们在最近十年当中,《无量寿经》讲过九遍,而最长的一遍在图书馆讲的,一百零七次圆满,一次一个半小时,一百零七次就是一百六十个小时。而我们讲《弥陀经疏钞》讲了两百八十多次,这第三次讲的,第二次好像讲了三百三十五次,也是一次一个半小时,三百多个小时,比《无量寿经》长出一倍。而第三遍讲的时候,前面讲得详细,后面速度就快了,是馆长催我,快讲快讲,不要拖太久了。本来我的预想,我第三次讲的一遍,细讲应该超过四百次,后面就缩短了,就两百八十次圆满。
由此可知,《弥陀经》比《无量寿经》深,比《无量寿经》难讲。《无量寿经》好讲,实在讲一般程度稍微好一点的人,不讲《无量寿经》都看得懂,但是《弥陀经》看不懂,《弥陀经》字字句句含无量义。所以我们学经,学《无量寿经》很好,学著会讲,一生就讲这一部经,就依照这部经来修行,没有一个不成就的。自己成就,也帮助别人成就。
【故令一心专至,愿生彼国,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。】
因为这个道理,这个事实真相,所以世尊,以至於十方一切诸佛如来,都这样的教导我们,要『一心专至』。「一心专至」就是经上讲的一向专念,或者是祖师们所说的一门深入,都是这个意思。『愿生彼国』,这个愿心要真实、要强烈,我们这个愿望要强。要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里,唯有这个法真实,除此一法之外,皆非真实。既然不是真实,为什么不放下?不但世法要放下,佛法也要放下,《金刚经》上佛说得很好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佛说这个话说到究竟处。那个「法」是讲佛法,佛法也要放下,叫我们专取西方净土,生到西方净土,就得大圆满。这个大圆满是真实究竟的圆满,无论是智慧、德能、才艺,没有一样不圆满。如果依其他的法门,要得大圆满相当不容易,这是事实真相,不能不知道的。佛在大乘教里面常常告诉我们,修行证果,证果是指无上菩提,也就是大圆满,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。这三大阿僧只劫,难!时间太长了,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数字,所谓是天文数字。
可是三大阿僧只劫是对谁讲的?你要知道,不是对我们讲的,我们没资格,三大阿僧只劫是对圆教初住菩萨讲的,这个要知道。圆教初住菩萨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四十一个位次要修三大阿僧只劫,第一个阿僧只劫证三贤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;第二个阿僧只劫,是初地到七地;第三个阿僧只劫,八地到十地。所以是对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是对那种人讲的,不是对我们讲的。在这以前,没算,以前要算进去,无量阿僧只劫。你才晓得修行难!为什么要修净土?搞清楚了,你才知道不修净土不行!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,一生就圆满菩提。
所以你想想看,华藏世界文殊、普贤为什么要求生极乐世界?文殊、普贤是等觉菩萨,刚才讲了,三大阿僧只劫只到十地,等觉再成佛我看至少也要一个阿僧只劫。你看算的时间,愈往上去愈难,第一个阿僧只劫证三十个位次,第二个阿僧只劫证七个位次,第三个阿僧只劫证三个位次,那最后一个等觉成佛,至少也要一个阿僧只劫。但是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,跟阿弥陀佛见了面就证到了,立刻就证得,时间缩得太短了。即使以《观无量寿经》上来说,下品下生的人,五逆十恶下品下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十二劫花开见佛。十二劫我们看起来很长的时间,要比起无量大劫来讲,十二劫算什么?十二劫花开见佛是什么地位?圆教初住地位。我们真是搞了无量劫又无量劫,连个初果都没有搞到,初果到圆教初住,不晓得要经过多少阿僧只劫,这个里头进进退退太大了,进的少退的多。你把事实真相搞清楚,你才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去不可。
何况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,生到那个地方去,虽然各人功夫浅深不一样,这个没有关系。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,使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相貌跟阿弥陀佛一样,身体体质跟阿弥陀佛一样,诸位在四十八愿里念到!换句话说,平等成佛,平等成佛的经只有这一部,诸位看看整个《大藏经》,没有讲平等成佛的,平等成佛就这一部经,就这一个法门。
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