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- (第七集)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 (第七集)  1996/4  美国圣荷西  档名:02-031-0007

  请掀开经本,第七面第二行看起,注解的第七段:

  【世亲菩萨往生论云,庄严佛土功德成就,庄严佛功德成就,庄严菩萨功德成就,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,应知,略说入一法句故,一法句者,谓清净句,清净句者,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。】

  这段文是《往生论》上讲的,《往生论》是天亲菩萨著作的,这个小册子的分量不多,内容可以说是天亲菩萨受持净土三经、念佛往生的心得报告。这份报告称之为论,在佛法里面,菩萨、祖师大德的著作,如果称为论的,这个字它的分量就很重。意思就是说,他这个著作跟佛的意思完全相契合,决定没有错误,如佛所说无二无别,才能称之为论。正如同我们中国古代有很多著述,或者是注解的东西,我们称「传」,譬如说在五经、十三经里面,我们看到的《春秋左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,看到传,传就是解释。《春秋》是孔子做的,左丘明给《春秋》做个注解,称之为传。传,就是他解的没有丝毫的错误,与夫子的意思完全相应,这样的分量才可以用这个传。也就是说后人可以读诵、参考,不能够改他的东西,他的东西是正确的。

  传到后世,后世人不敢这样自负,我们看到后来的人给这些经、论做注解,都叫「注疏」。我们看到清凉大师《华严经疏》、《疏钞》,这就比较谦虚得多了。所谓疏是疏通,可能还有不妥当的地方,还可以请你指教指教,有这个意思在。那个传,没有这些客气话的,决定是正确的,在佛经上就是用论。愈到晚近,你看现在人这些经论的注解,都不敢讲注疏,都用什么?用「讲义」、「讲记」这些。这就是说,我所说的里面错误很多,请求大家多多指教,有这个意思在。所以《往生论》用这个字,就是与经义完全相应。这是个普通常识,我们读书应当要明了的。

  《论》里面这一段话非常重要,古大德们在注解经书,或者是自己有的一些著作,引用《往生论》上的话,引用这段很多。在此地,黄念祖居士也引用了这段。这段开头给我们说了三种庄严,通常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依正庄严是笼统的讲,它这个地方说得详细。『庄严佛土功德成就』,这句就是依报的庄严,西方极乐世界生活环境,这里是指的物质环境。物质环境之美好,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上看到,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看得就更清楚了。《弥陀经》虽然说一个大概,没有细说,可是三经合起来看,西方世界物质生活的状况,我们就知道一个大概,这是庄严佛土的功德成就。第二是『庄严佛功德成就』,第三是『庄严菩萨功德成就』,这两句是正报。佛是阿弥陀佛,是西方世界的导师,菩萨是十方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些大众,皆是菩萨,可以说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实报土的上上品往生,皆是菩萨。不但是菩萨,我们在经上读到,即使四十八愿里面也明白的告诉我们,凡是去往生的皆是阿惟越致菩萨,这一句我们要特别留意。什么叫做阿惟越致?阿惟越致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不退转,古德给我们讲的圆证三不退,不是普通的不退转,是圆满的三不退。

  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,圆教初住菩萨、别教初地菩萨就证得三不退,三不退所谓是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通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小乘的圣者证得阿罗汉果,这样的人就证得了位不退,不会再退落到凡夫。再往上进一步,证得菩萨的果位,他就证得行不退,菩萨不会再退到小乘位。第三是念不退,念不退必须是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《华严经》上所谓的法身大士,他们念念都与如来圆满智慧相应。这个叫三不退。虽然三种不退圆初住菩萨就证得,但是不圆满,诸位想想,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还有四十个位次,所以他是分证,不是圆满的证得。由此可知,圆证三不退不容易。要讲圆证,古德告诉我们,严格的说是等觉菩萨,像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这些人,他们的三不退才叫圆证,圆满了。即使我们将标准放宽一点,不必提这么高,把它放到最低的标准,古大德告诉我们,至少也是八地菩萨。八地叫不动地,也就是说,七地以前还有进进退退的,八地不会再退转,真的不退转了。这是讲标准放宽,最低限度是八地菩萨。

  由此可知,净宗经典告诉我们,即使我们是造作很深的罪业,下下品往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圆证三不退,圆证三不退就是经上讲的阿惟越致的菩萨。由此可知,世尊一生当中所说的无量法门,唯独这个经上给我们说,凡夫往生能够圆证三不退。其他任何经论里面你都找不到,这才知道这部经可贵,这部经真正不可思议!我们这一生当中有幸遇到这个法门,如果遇到这个法门不肯认真修学,这一生不能往生净土,那就太可惜了。这个机会,佛法里讲缘分,是很难遇到的,「开经偈」上讲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彭际清居士给我们说的「无量劫中希有难逢」,所以这个机缘一定要珍惜。怎样庄严功德成就?这些事都在《无量寿经》上,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前面几乎有一半的经文,为我们说出西方世界理事、性相、因果,《往生论》上这三句就做了个总结。

  藉助『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』,这个「愿心」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这是四十八愿的成就,这『应知』!阿弥陀佛愿心不可思议,所以我们为了便利诸位同修,假如你工作很忙,我们早课就念《无量寿经》第六品,第六品就是四十八愿,只念这一品。希望我们自己依照阿弥陀佛的愿心来发愿,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。晚课,我勉励同修们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六品经文,这六品经文内容是说,阿弥陀佛在日常生活当中,教导我们怎样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哪些我们应该要做的,哪些不应该做的。所以这六品经文可以与阿弥陀佛同德同行。我们心、愿、德行都跟阿弥陀佛相应,就决定往生,这个叫真正修净土。天亲菩萨这几句话说得好,世亲就是天亲。

  『略说入一法句故』,这是总归,归到最后是「一法句」。一法句指的是什么?指的是『清净句』。「清净句」是什么?给诸位说,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,这一句佛号就是『真实智慧无为法身』。我们细读《无量寿经》,这段的意思才能够彻底的明了,因为《大经》过去我们讲过很多遍,这个地方就不再麻烦,略说就可以了。再看底下一段:

  【明蘧庵大师曰,琼林玉沼,直显於心源,寿量光明,全彰於自性。】

  这四句话,可以说完全是宗门明心见性的境界。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,昨天我们讲得很多,也讲得相当的清楚,一真法界、十法界怎么来的,事实真相如何,我们稍稍体会到一些,全是自性变现之物。『琼林』是讲西方的宝树,『玉沼』是讲西方的七宝莲华池,华池宝树在西方极乐世界处处都可以见到。这些东西都是自性变现之物,所以性相一如、理事不二,所现的清净国土、庄严的法界,就是从一念自性里面现出来的。也就是古德所说的,这是自性本具,自自然然显示出来的,不是有心去设计,也不是用劳力去创造,没有,没有人创造,没有人设计。这是自性里面的庄严,比一切设计去制造的都要美好,所以它是自然成就的。

  『寿量光明』这一句是讲的正报,前面是讲依报,这一句讲的正报。所以,蘧庵大师跟天亲菩萨《往生论》里面这段,说得有广略不同,意思、境界实在讲无二无别。「寿量」,无量寿,佛无量寿、无量光,光里面含义非常的丰足。不但佛放光,「光明」包含了圆满的智慧,也包含身相的光彩,我们今天讲的风度、光彩都包括在光明里面,寿量是指他的健康长寿。所以这四个字,把正报完全都包含了。『全彰於自性』,「彰」是明显展现在外面,自性变成的现相,变成正报的现相,变成依报的现相。但是诸位一定要记住,这是一念心性所现的。如果是二念,就不行了,二念就掉到十法界里去,再要有三念、四念,那就每况愈下,从十法界就会堕落到六道里面来。所以一念是非常的重要。再看下面一段:

  【幽溪大师圆中钞曰。】

  净宗经论里面,一般人常念的是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虽然是净宗第一经,但是在唐以后,依照《无量寿经》修学的人就少了。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?梅光羲居士在夏老会集本前面的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,诸位多看看自然就明了。净宗这么重要的一部经典,为什么大家不依靠它,去依靠《阿弥陀经》?这个里面最要紧的就是经本的传递,经本的相传。《无量寿经》的译本总共有十二种不同的翻译本,唐以后留传到现代,只剩五种本子,这当中有七种本子失传了。梅老居士说,梅老居士这些话也是根据古人所讲的,因为版本太多,不晓得依哪个版本好。依一个版本,其他版本要没有看到,这个经的意思就不圆满;要是五种本子都来读诵,又嫌麻烦罗嗦。所以,大家就不愿意依照这个经本,而依小本《弥陀经》。当然《弥陀经》还有一个特别因缘,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,罗什大师与我们中国人特别有缘分。所以弘法利生不能不讲求法缘,你跟这个人没有缘,你的东西再好人家也不相信你,也不接受你的。罗什大师的缘胜,你看看我们中国人读经,凡是罗什大师翻的都喜欢读,《法华经》是他翻的,《金刚经》是他翻的。反而在中国译经大师当中,译经第一是玄奘大师,玄奘大师除了一个《心经》大家传诵之外,其他的他老人家翻的东西,没有一个人愿意念他的。他翻的东西真多,《弥陀经》他也有译本,谁念他的本子?不但我们不念,他的徒弟窥基大师都不念他的本子。可见得缘分重要,不能不跟众生结法缘。罗什大师的缘好,过去曾经为七佛的译经师,他译得好,法缘结得深广,我们想这也是一个道理在。

  《无量寿经》因为这种情形,所以古德就想到会集的重要。会集就是各种版本互相参考校对,重复的部分舍掉,不重复的部分统统把它抄集起来,然后再分类,重新编辑,做这个工作。最早做这个工作是宋朝王龙舒居士,他的本子传下来了,现在《大藏经》里面收的有,叫《大阿弥陀经》,《大阿弥陀经》就是王龙舒居士的《无量寿经》会集本。它的遗憾,龙舒居士一生苦心到处搜集,只找到四种本子,现在流传下来唐译《大宝积经.无量寿如来会》这部分,龙舒居士没有见到。但是我们晓得,《大宝积经.无量寿如来会》那一会里面,有些经文是其他四种本子里面没有的,而且很重要。因此龙舒居士这个本子就不完整,这是非常可惜的一桩事情,但是他会集得算是不错。莲池大师《弥陀经疏钞》里面所引用的《无量寿经》,几乎三分之一都是用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,可见他的会集是会集得很好。

  因为它有欠缺,不能算是善本,於是在清朝咸丰年间,魏源居士做第二次的会集。当然,后面的会集一定比前面好,如果不能比前面好,他的会集就没有价值。魏源这五种原译本他都见到了。他会集这个本子,在他没有完成他就往生了,由他的学生整理,这才流通。早年,我们净宗祖师印光大师,对他这个本子有批评。他的本子确实比王龙舒的本子好,遗憾的是采取有问题,很多重要的经文他有遗漏,不甚重要的,他里头有重复,而且经文的原文他又把字改了几个,这是印光大师很不赞成的。所以批评这个本子也不是个完善的本子。这些都是叫人无法依从《无量寿经》。因此之故,夏莲居老居士在民国二十年间,才发心做第三次的会集。我们现在讲堂里面所采取的本子,就是夏莲居的会集本。这个本子出来,可惜印光法师没见到,印祖已经往生。如果印祖要见到这个本子,我们深深相信他会赞叹,《无量寿经》总算有个圆满的好本子,这个本子可以流通了。这是集五种原译之大成,它的好处、优点,梅光羲老居士在序文里面都详细为我们介绍出来。

  这个地方所讲的《圆中钞》是《弥陀经》的注解,《弥陀经》自古至今注解的本子很多,但是大家所公认的,《弥陀经》有三种最好的注解。第一个就是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,第二就是幽溪大师的《圆中钞》,第三个是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,这是《阿弥陀经》的三种注解。如果要依《阿弥陀经》修行的,这三种注解是不可以不读。可是诸位要知道,要读这三种注解,分量超过《无量寿经》太多了,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。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,正如蕅益大师所说的,博大精深,里面的义理实在讲是无限深广,确实比得上《华严》,真的是小《华严经》。《圆中钞》虽然简略,三种注解里头,《圆中钞》的分量最少,可是《弥陀经》的精义、精华它都指出来,非常难得。而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尢其是殊胜,因为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最后出来的,换句话说,《圆中钞》跟《疏钞》蕅益大师都熟读,所以他的《要解》真的是这两部注解的精华。里面有许多是他独到的见解,古来这些祖师大德没说的,他都说出来了。所以,印光大师对《要解》的赞叹,说「即使古佛再来,给《弥陀经》做个注解,也不能超过其上」,这是把《要解》赞叹到极处。

  有些人听到印光大师这个话不免生疑惑,印祖这个赞叹是不是太过分了?我在许多地方讲经,就遇到有些人来问我,会不会太过分了一点?如果我们深入经藏,深入净宗的经论,你就晓得印祖的话说得不过分,而且是恰如其分。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,蕅益大师的身分我们不知道,没有曝露。大势至菩萨对他这样赞叹,我们就以此类推,蕅益大师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,我看也是观世音菩萨再来。否则的话,以那样简单的文字,把《弥陀经》的经义都能够圆满的点出来,实在是不容易,如果不是真正过来人,说不出来的。所以这些祖师大德都不是凡人。

  这是《弥陀经》三种注子里面的《圆中钞》。《圆中钞》流通的量比较少一点,在台湾有单行本流通。它这个里面有这几句话:

  【夫琼林玉沼,寿量光明,固一切诸法之相也,然则直显於心源,全彰於自性,顾何相之可得哉。】

  他前面几句话,蘧庵法师所说的,实在讲,都是得自於《圆中钞》上面的,意思是相同的,文字也接近。我们看它后面两句,『顾何相之可得』,这句重要,「顾何相之可得」就是《般若经》上所讲的即相离相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说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见如来,就是在相上见到性,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见相就是见性。

  【此正无相不相。】

  无相不相就是无相无不相。

  【相而无相之正体。】

  这个『体』就是讲的实相。所以,黄老居士把这段也引用出来,说明本经的体性是建立在实相的基础上,就是事实真相。末后这段说:

  【弥陀要解云。】

  这是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。

  【实相无二,亦无不二。】

  必须两句合在一起,才能体会它的意思。『无二』是从实相体上说的,无二就是一。『亦无不二』是从相上讲的。有体,体必定现相,相就不二,相就太多了,但是体是一个,相用无量无边,故说不二。实相无二无不二,这个意思才圆满,如果说无二,或者说无不二,意思就不圆满,一个是偏在性体上,一个是偏在作用上。必须要晓得,性体跟作用是一不是二,这两句话就是说明这个意思。

  【是故举体作依作正,作法作报。】

  这底下一连串说出来,换句话说,尽虚空遍法界,不仅仅是依正庄严,万事万法都离不开理体,都离不开自性。体就是自性,依报是它变的,正报也是它变的。不但依正庄严是它变的,佛在经上讲,诸佛如来有法身,法身也是它;实在跟诸位说,法身就是体,就是性体。报身,经上讲佛的报身大,报身的相好不可思议。平常我们讲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应化身,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的世间,示现的就是这个相,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身相。而大乘经上说诸佛如来的报身,报身是有相,报身是大身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大身就是报身。我们在「赞佛偈」里面念的,我们赞叹阿弥陀佛,说「白毫宛转五须弥,绀目澄清四大海」,你想想看那个相多大?白毫是佛眉毛的当中,我们看好像有个珠子,那个不是珠子,是两根白毫盘旋在一起。有多大?五座须弥山那么大,我们人要是爬到那个地方,见不到!

  须弥山到底有多大,我们不知道,须弥山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上。但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有等流的须弥山,须弥山的意思就是妙高,这个地区最高的这座山,就可以称它为这个地方的须弥山。如果我们称地球上的须弥山,那就是喜马拉雅山,没有比这个山更高的。但是佛所讲的须弥山,是讲我们这个小世界里面最高的一座山,这个山不在地球上。古人游庐山,苏东坡的诗上讲「不见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」,庐山是个小山,比须弥山小得太多了。我们人要是在佛的白毫当中,见不到,太高太大了,你才晓得佛的相有多大,不可思议。佛的头部比我们地球不晓得大多少倍,我们怎么能看到佛?佛在我们面前看不到的。佛的相好,经上赞叹「佛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」,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无量的相好。报身也是自性变现的。

  【作自作他。】

  这一句说明我们要了解一个事实真相,自他不二。『自』是自己,『他』是别人,自己跟别人,那个别人从哪里来的?也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。就跟作梦一样,梦中有自己,梦中也有很多别人,自己跟别人全是自心变现的,并没有外头人真的跑到你梦中去。说明这个事实真相,自他不二。

  【乃至能说所说。】

  『能说』的是佛,能说经的,『所说』的是法,佛讲无量无边的法门,无量无边法门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离开自性,无有一法可得。

  【能度所度。】

  能度众生的是佛菩萨,所度的是九法界一切众生。

  【能信所信。】

  能信的是我们无量的善根福德因缘,所信的是世尊为我们宣说这个法门。

  【能愿所愿。】

  能愿是我们发愿求生西方净土,所愿是西方极乐世界,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成就的。

  【能持所持。】

  能持是一心,所持的是名号,一心称念。

  【能生所生。】

  能生是我们的愿心,我们发愿求生净土,这能生。所生是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九品,这是我们所生的地方。

  【能赞所赞。】

  能赞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,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,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西方极乐世界。所赞的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。

  蕅益大师举这几个例子,涵盖了世出世间所有的一切法门。

  【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。】

  『正印之所印』是比喻,意思就是说,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理体就是实相。『实相』是什么?实相就是真如,就是真心、就是本性,佛在经上说了几十种不同的名字,但是都是讲的一桩事情。现在哲学里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,在大乘经上称之为实相。实相能生能变,一切万事万法是实相所生所变。学佛的人求的就是明了实相,证得实相,问题就解决了。明了实相就叫开悟,叫解悟,证得实相就叫成佛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所以成佛不是别的,也没有什么奇怪的,确实证得实相,就叫做佛菩萨。

  我们翻开经本,再看底下这段。第三段里面,「一经宗趣」,这部经它的宗旨、它的趣向。宗旨是讲它修学的方法,趣是讲它的归趣,我们一般人讲归宿。依照这个方法修学,最后达到什么样一个境界,那就是归趣。在这段里面,大乘经论里头也有不少的参考资料,抄集在这个地方,我们一条一条的来看。

  【香象心经疏云,言之所贵曰宗,宗之所归曰趣。】

  这是解释宗趣两个字的定义,底下圭峰大师《圆觉略疏》里面,也有几句话说得很简单,我们把它念掉,合起来讲。

  【圭峰大师圆觉略疏云,趣者,意趣,趣向,即心意识所归趣之处。】

  《心经》的注解,自古至今数量非常可观,不亚於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自古至今有几百家的注解,《心经》亦复如是。这两部经可以说跟中国人非常有缘分,过去读书人不信佛的人很多,但是不读这两部经的几乎找不到。他佛不信,这两部经他常读,念儒书的人也喜欢读佛经。这是《心经香象疏》,解释宗趣。『言之所贵曰宗』,宗有崇尚的意思,也是修学的指导纲领,我们用这个话来讲,大家就很清晰,容易明了。如果讲「言之所贵」,这个句子还是很难体会,言语所贵,贵在哪里?是指导我们修学的原理原则,这个言语就非常可贵,这个我们叫宗。『宗之所归』,底下这个解释就清楚了,是解释『趣』,趣是『意趣、趣向』。我们依照这个原理原则去修行,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?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?这就是趣向。在本经,信愿持名是宗,这是修学的指导原则;往生不退成佛,那是归趣,所谓是『心意识所归趣』,这是圭峰大师在《圆觉略疏》里头说的。

  圭峰是贤首宗第五代的祖师,也是很了不起的人,唐朝时候人,他是清凉大师的学生。清凉在中国历史上称他做华严菩萨,他老人家一生讲《华严经》五十遍。他活到一百多岁,他的寿命很长,活到一百多岁,曾经做过九个皇帝的老师,所以称作清凉国师,非常稀有。《华严经》讲一遍,我们现在估计一下,至少要三千个小时讲一遍,他一生讲了五十遍,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,没有了。留下来有一部《华严经疏钞》,《疏》跟《钞》都是他做的。疏解释经的,钞是解释疏的,他那个注注得太深了,以后再加注解,注他那个注子,就叫做钞。所以《疏》跟《钞》都是自己做的。圭峰是他的学生,他老人家当年在世,看到佛的经藏浩如烟海,这么多,自己到底修哪个法门好?他自己也无法选择,於是拈阄,捏阄还是在《大藏经》随便抽一本。好像是三次他都抽到《圆觉经》,於是就死心塌地一生就一门深入。他给《圆觉经》做了三个注解,《圆觉经大疏》、《圆觉经大疏释义钞》、《圆觉经略疏》,好多种,全是他做的。所以可以讲在中国佛教史上,是《圆觉经》的专家。他的注解,一直到今天,差不多有一千四百年左右,这么长的时间当中,研究《圆觉经》、做《圆觉经》注解的人,都没有办法超过他的范围。我们过去也看过不少种,但是都离不了他的范围,他的确是有独到的心得。

  他是讲的心意识的归趣。心意识,法相宗里面所说的,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的归趣。

  【嘉祥疏云。】

  『嘉祥』是唐朝时候人,这个疏就是《无量寿经义疏》,嘉祥大师做的,现在《大藏经》里面有这个本子。它的分量不多,分量可能比经文还要少一点,所以是笔墨不多,但是把《无量寿经》的精义也都标示出来了。我们今天看他这个本子的确是简单扼要,也是难得的一个好注解。

  【此经宗致凡有二例。】

  这是解释《无量寿经》的宗趣。

  【一弥陀修因,感净土果。】

  他把这部经的宗趣说了两条,一个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修因,感得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的果报。这是本经里面说得很详细,也说得很圆满。

  【二者,劝物(指众生)修因,往生彼土。】

  这两个合起来,确实他把本经的宗趣讲得非常清楚,非常的明了。文里面『劝物修因』,这我们在括弧上指出,「物」是指众生。他为什么不说劝人修因?诸位要知道,如果是劝人,畜生、饿鬼、地狱、诸天、修罗都不能包括在里头,所以用物。物的范围就大了,上至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全都包括在其中,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生物。物就是生物,人也是生物的一种,这个范围就大了。这个法门是普度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,所以不能用人,要用个物。这种字在经论里面很多,我们看到要知道它的意思。可见得佛法,诸位必须要知道,佛法没有界限。如果有个观念,这是我的道场,那是别人的道场,这就不是佛法。我们要庄严自己的道场,我们不肯帮助别人道场,这就错了。必须要知道,尽虚空遍法界皆是佛道场。我们「回向偈」天天念,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国土」,佛国土不是我们这一家,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国土,我们要把界限打破。佛所度的是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,所以佛法没有国界,没有国家的界限。

  我们今天国家是讲小国家,佛法讲大的国土,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,跟我们这个经上后面讲到十四个佛刹,佛刹跟佛刹当中有没有界限?没有。没有界限,没有种族的界限,当然更没有其他一切人为的界限,今天所讲宗教的界限,甚至於党派的界限,在佛法里面统统没有。所有一切界限在佛法当中全都消失,佛法是清净法,佛法是平等法。所以「劝物修因,往生彼土」,这才能够与佛心相应。

  【元晓师宗要云。】

  这个『宗要』就是《无量寿经宗要》,元晓师做的,前面曾经介绍过了。他是唐朝时候,现代的韩国人,那个时候好像叫新罗。现在好像录影带有元晓大师的传记,我看很多在播放的,就是此地讲的元晓大师。他在注解里面说:

  【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体,摄物(指众生)往生以为意致。】

  『意致』就是趣,这是他讲这部经的宗趣。佛在本经,将西方极乐世界,不但是因果,性相、事理都讲得非常清楚,非常明白。因果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,如果我们不知道怎么修因,怎么能往生?往生是果,一定要懂得怎么样修,你才能够证往生不退之果,所以因果就非常重要。正因为如此,世尊在《无量寿经》对於因果讲得不够详细,他只讲了一个三辈往生,虽然都说到了,不够详细。因此再说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把因果方面特别作了个补充,在方法上讲十六观,在因果上讲九品往生。可以说《观无量寿经》大部分都是补充「三辈往生」这一品的,特别加以详细的说明。

  『摄物往生』,你看这里也用物,他不用人。但是有些地方讲「摄受众生」,那也行,众生也能够把九法界都包括进去,众生可以,所以他不说是人。摄受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是它的归趣。

  【昙鸾师云,以佛名号为经体。】

  『昙鸾』是南北朝时代的人,也就是东晋的时代,他比善导大师还早,我们净土宗没有把他列为祖师,很遗憾,他对於净宗专修专弘确实有很大的贡献。《往生论》是天亲菩萨做的,《往生论》的注解是昙鸾做的,昙鸾的《往生论》注解注得非常之好,后人也没有办法超过其上。他这个注子现在还保留在藏经里面,好像也有单行本流通,研究《往生论》,不能不读他的注解。

  他讲『以佛名号为经体』,这个说法跟古德的讲法不一样,有没有道理?也不无道理。实在说,我不知道他这灵感是不是从《阿弥陀经》上来的?因为昙鸾法师这个时代,《无量寿经》翻出来了,鸠摩罗什大师翻的。罗什大师比他早,他在罗什大师后面。因为罗什大师翻《阿弥陀经》,《阿弥陀经》这个名号是罗什大师定的,不是本来的经名。本来的经名是「一切诸佛所护念经」,而罗什大师没有用本来的名字,把它换成佛号,用佛号做经题,这个用意很深。他这个灵感是不是从这儿来的?「以佛名号为经体」,罗什大师以名号为经的题目,这是为经的宗体,这都是有独到的见解,因为一切众生得闻名号,无论他信与不信,阿赖耶识里头就种下金刚种子,将来遇到缘,必定往生西方世界,不退成佛。这真的是大智慧、大慈悲,非常之难得。

  【善导师云,念佛三昧为宗,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(体字即指宗趣之趣)。】

  底下有个小注,此地这个体字即指宗趣之趣,跟昙鸾法师用的体字,意思恰好相同。不是说前面的性体,这是讲的宗,宗体,就是宗趣的意思。本经是以『念佛三昧为宗』,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。我们念佛,念佛的原则、念佛的目标,就是要得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是什么?《弥陀经》上讲的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,我们通常讲念佛的功夫,这是真正功夫。功夫得力不得力,就是你有没有得到念佛三昧。三昧是正受的意思,正常的享受,意思有浅深不同,最深的是理一心不乱,其次的是事一心不乱,最浅的是功夫成片,这是念佛人上中、下、三等功夫。假如你真正得功夫成片,你就决定得生,净土你就得到了。怎么知道得到?因为你现前心清净了,诸位要懂这个道理,经上讲的「心净则土净」。功夫成片是下品的成就,这个成就已经很不可思议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。如果得事一心不乱,往生是方便有余土;得理一心不乱,往生是实报庄严土。由此可知,我们最低的限度,要念到功夫成片。

  什么叫功夫成片?这个不可以不知。功夫成片就是自己心里面,除了一句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都没有,真的是「念佛忆佛,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」,这是你到功夫成一片了;换句话说,这个世间一切万缘真的放下了,不再把它放在心上。放在心上,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这叫做功夫成片,我们念佛人要在这上面努力。应该放下的要放下,不应放下的还要放下,不放下你就达不到这个境界。得不到这个境界,你依旧还要搞轮回,这一生不能成就,那叫真正可惜。

 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