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无量寿经(新加坡二次宣讲) - (第二十三集)
无量寿经(新加坡二次宣讲)  (第二十三集)  1994/11  新加坡  档名:02-027-0023

 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四十一面,第四行第二句看起:

  【其五者。世间人民。徙倚懈怠。不肯作善。治身修业。父母教诲。违戾反逆。譬如怨家。不如无子。负恩违义。无有报偿。】

  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。后面这第五段,在五戒里面这是饮酒,这段里跟我们说酒的过失。同时这段文里面含义很广泛,也提到了贪瞋痴,这是意业的三恶。由此可知,这品经里面,不但是说五戒,实际上也把十善都包括在其中。譬如我们读到妄语恶,这妄语里面,他也说了口的四种过,恶口、两舌、妄语、绮语,所以实际上这个经文是很圆满的,包括了十善业道,五戒与十善业道。我们念到经文的时候稍微提一提,诸位就明白了。

  一开头还是讲造因,『世间人民,徙倚懈怠』。徙倚就是心不定,徘徊不定的样子;懈怠,懒散。这四个字它的意思就是形容这个人在世间没有目标,没有方向,犹豫不决,懈怠懒散,是形容这个样子。『不肯作善,治身修业』。这两句连起来看,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的不务正业,苟且放逸的意思;不肯从事於正当的职业、正当的工作来谋生,是这个意思。对於父母的教诲,『违逆』就是不愿意接受。『反逆』那就更严重,反抗,不但是不能接受,而且还反抗。『譬如怨家,不如无子』。使父母对於子女真是失望,为子女操心忧虑,反而不如没有这个儿子来得好。这是从这个地方看到父母对於儿女的失望达到痛心的地步。

  『负恩违义,无有报偿』。辜负父母教养之恩,他不懂得孝养父母,孝养父母是义!义是应当要做的,应该要做的。连动物有些都知道报恩,我们在书本里面所看到,乌鸦有反哺,乌鸦老了,小乌鸦会到外面去找食物来喂老乌鸦;羊有跪乳之恩,小羊吃奶,跪在母亲的面前,所以这样的人实在说连动物都不如。

  【放恣。游散。耽酒。嗜美。鲁扈。抵突。不识人情。】

  这段是讲的贪。『放恣,游散』。贪玩,游手好闲。『耽酒,嗜美』,这是贪吃。这个地方的美是指的美味饮食,喜欢喝酒,喜欢吃好东西,讲求这些。这都是属於贪瞋痴里面意三业的贪恶。『鲁扈,抵突』。鲁是粗鲁,扈是跋扈,抵突是不顺人情。就是我们讲或者在言语,或者在态度上顶撞,就是这个意思。『不识人情』,不能够通情达理。

  【无义无理。不可谏晓。】

  如果能够接受别人劝勉,那还不错,还能回头;这些人你劝勉他,他不但不能接受,还要抵突。也就是他以恶言、恶的态度来相报,不能接受。这是在佛法里面讲愚痴,业障很重,不能听人劝告!

  【六亲眷属。资用有无。不能忧念。】

  一个正常的人他会孝顺父母,对於亲朋好友会常常关照,常常念在心里面,他们现在生活过得怎么样,他会关心。这句『六亲眷属,资用有无,不能忧念』。对於亲戚朋友毫不关心!

  【不惟父母之恩。】

  这个『惟』是思惟。他不想父母养育之恩。

  【不存师友之义。】

  『不存』。存是存念。『师友之义』。也不会怀念老师对他怎样教导,这些好朋友对他些忠告,他心里面完全没有,他不想这些。

  【意念身口。曾无一善。】

  这是讲意身口三业,身口意三业没有一桩是善的;换句话说,真正叫作恶多端!找不出他有什么一桩好事情值得人赞叹的,找不到。这段我们看到贪恶。

  【不信诸佛经法。不信生死善恶。】

  这两句是愚痴。佛是人天导师,世出世间大圣人!佛是一个圆满的觉悟者,对於世出世间诸法的实相,他都明白、都觉悟了。他为什么能够究竟圆满觉悟?佛告诉我们,这是因为心地清净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明白觉悟。佛说了,这是每个众生本能的事,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情。众生为什么不觉?为什么会迷了?就是因为有妄想执著。佛妄想执著放下了、断除掉了,所以他这个本能自自然然的恢复,不是从外面学来的。佛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,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,希望我们也能够快快的恢复自己的本能;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我们这个能力就很快的恢复。佛法教化众生就如此而已!所以我们要相信佛所说的经,要相信佛教导我们的方法;经典所说的理论、境界决定是真实的,经典所传给我们修学的方法一定是正确的,不信那是愚痴!从前李老师讲那不是愚痴,就是狂妄!狂妄还是愚痴,总离不了愚痴。

  『不信生死善恶』。生死善恶是事实,摆在我们面前,这就是六道轮回的果报。善因善行一定有善果,恶因恶行一定是三恶道的恶报,决定不能够避免,这要相信。真正相信了,我们起心动念,言语造作,自自然然会有收敛,不敢造恶。为什么?造作这个恶因,后来的恶报受不了!这就是聪明人,这就是有智慧的人。他不能相信、不能接受,这愚痴到了极处。

  【欲害真人。斗乱僧众。】

  这两句是瞋恚。从嫉妒、瞋恚心生出来的。『真人』,是修道之人。有道德,有修行的人,他看了不顺眼,要去伤害他,去毁谤他,去伤害他。僧团,是传持佛法的团体,佛法在世间,决定是利益这一方,后面经文有详细的说明。这个地方没有佛法,众生就苦了,所以经典上也常常把佛法比喻作灯明,在黑暗当中有这一盏明灯,可以指引我们的方向。他要破和合僧团,『斗乱僧众』,就是破和合僧团,这是瞋恚。所以这段里面,贪瞋痴这是意三恶。这是十善里面所说的。

  【愚痴蒙昧。】

  这是说痴恶之痛。

  【自为智慧。】

  他自己以为聪明,自己以为很有智慧,这是我们常讲世智辩聪,自以为是,这样的人。

  【不知生所从来。死所趣向。】

  佛这两句话说得好!你自以为聪明,自以为是,你生从哪来,死了以后到哪里去,晓不晓得?不知道。那不知道,就不是真智慧,真有智慧的人晓得,我们生从哪里来,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大概学佛,在佛法上稍稍有一些修养,真正有一点心得,都不会迷惑,都应该很清楚。我们现在学佛,学了很多年了,看到经上这两句,我也不知道,我也糊里糊涂。如果是这个情形,我们这几年学的是糊涂佛。为什么学佛学了愈学愈迷惑?没搞清楚。这不但我们在座的同修,糊里糊涂学佛的人太多太多了。真正学佛,几个人把佛法搞清楚了?搞清楚的人不多。假如搞清楚的人多了,这个社会就不会说我们学佛人是迷信。现在我们走到外面,很多这些年轻人、知识分子看到我们这样子,迷信,他在后面讲迷信。我们也遭了不白之冤。这就是什么?真正搞清楚、真正搞明白的人不是多数,是少数。这我们极力要弘扬的,也就是说,我们要尽心尽力为社会大众说明,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对我们有切身的好处。我们每个人都想生活得很快乐,生活得很幸福,佛法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达到。

  【不仁不顺。希望长生。】

  『仁』是仁慈。没有仁慈的心,他没有;他也不能随顺大众,还希望『长生』,还希望长寿。所以,从这经文上看,这样的人心里面是充满了贪瞋痴,希望长生是贪心。

  【慈心教诲。而不肯信。】

  谁教诲他?父母、师长!这个儿子再坏,父母还是关心他,还是爱护他,还是教导他,但是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。老师也是如此,但是现在这个世间师道也没有了,现在的学校,老师跟学生的关系,跟过去师生的关系,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。过去,老师对学生那个爱护关心超过父子,为什么?老师的道德学问要找个人传授,要找个传人,儿子不一定能传,学生能传,所以把道学看得非常重;能传道的这个学生,那个关心爱护决定超过自己的儿女。所以师徒如父子,有这样深厚的关系,决不是一般泛泛之交!这样的恩情,现在人没有这个福报。现在老师到钟点上课,上完之后就下课,老师跟学生没有什么接触了。老师上课甚至於为什么?为薪水、为钟点费。学生来求学为什么?为分数、为考试。各人有各人的目的,彼此没有关怀了。

  我这个年龄真的还算是很有福气,小时候念书,在抗战期间我们远离家乡,没有父母照顾,学校收容,老师就代替了父母。老师对我们,生活上照顾,生活在一起,学校就是一个家庭,所以我们对老师那种感恩戴德怀念,是现在人无法想像的。生活起居老师统统照顾。夜晚老师总要到我们寝室,要打个小灯笼来看两次。怕什么?学生睡觉不老实,被子踢下去了,老师还要替你盖被子!所以我们对老师很怀念、很感激。这是『慈心教诲』,不信那就没法子。不信不接受,这就没法子。

  【苦口与语。无益其人。】

  这是父母师长苦口婆心的教诲,但是对他来讲没有利益。为什么没有利益?他不能接受。

  【心中闭塞。意不开解。】

  他心里头好像有东西塞住一样,茅塞塞住一样,不会开悟,不会明白的。这个人愚痴到这样的程度,这所谓讲痴恶之痛,确实是如此。前面这是说的因。这段里面有「放恣,游散,耽酒」,有这句,所以在五戒里面这是属於饮酒恶;可是整个经文里面又讲到贪瞋痴恶,所以包括十恶业。十恶翻过来就是十善,我们看果报。

  【大命将终。悔惧交至。】

  到他命终的时候,这恶报现前了。人在临终的时候果报现前,一定见的是很不好的境界,见到无常大鬼、见到牛头阿傍,见到这些,这是临终的时候他会见到。这是果报现前,这个时候恐惧后悔没用了,来不及了。

  【不豫修善。】

  『豫』是预先。不懂得预先修善。

  【临时乃悔。悔之於后。将何及乎。】

  后悔没用处,来不及了,还是要接受恶报。底下的经文是世尊劝我们。前面这些恶因、恶缘、恶果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们要时时刻刻去反省、去检点有没有犯这些过失,如果有这些过失赶快要改。

  【天地之间。五道分明。善恶报应。祸福相承。身自当之。无谁代者。】

  『天地之间』,就是宇宙之间。『五道』,是天道、人道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真有不是假的。『分明』,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?这些事情是善恶报应。修善的人,人天去享福;造恶的人,三途去受报,有福、有祸。『祸福相承』。相承,这个意思就说明福里面有祸,祸里面有福。祸享尽了,他所修的那点善就现前了;享福的人很容易造罪业,你看祸跟福那两个字很像,差不了好多,要仔细的观察。到底是福是祸?很不容易辨别。愚痴的人往往把祸当作福,把福当作祸,愚痴搞错了!所以『身自当之,无谁代者』。没有人能够代替。善恶果报真的是自作自受,没有人能够代替。

  【善人行善。从乐入乐。】

  善因、善缘、善果,这是真正得乐;唯有行善才会得乐。

  【从明入明。】

  『明』是心地有智慧、聪明!愈来愈有智慧,愈来愈聪明。

  【恶人行恶。从苦入苦。】

  这叫身苦,愈来愈苦。这一生人身很苦,来生要变畜生、变饿鬼那个身就更苦!

  【从冥入冥。】

  『冥』是愚痴、糊涂,愈来愈糊涂,愈来愈愚痴。这是善恶所显示出来的现象,确实是这个样子。

  【谁能知者。独佛知耳。】

  哪个人对这桩事情了解的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?佛知道。佛所说的我们怎么能不相信?佛所教导我们的如何不去奉行?

  【教语开示。信行者少。】

  佛晓得,佛清楚明白,佛教导我们,为我们开示,可是听的人、相信的人不多。相信的人不多,佛还是要讲,为什么?一切众生无始劫生死轮回,愚痴、习气很重,哪有听一次开示就开悟了?没这个道理。所以一定是长时期的听,长时间的薰习,他豁然开悟、明白了。这点我们一定要清楚,一定要明了,听经不可能听一次就明白的,就省悟过来的,一定要多听!在从前这个缘很难,只有这一个地方有法师讲经,长年不断的讲经,你常常听经,听个一年、二年、三年,觉悟了,回头了。这是要这么长的时间来薰习才有效果。现在这个世间讲经的法师大德很少,偶尔请个法师来讲一天经、讲几天经,讲完他走了,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;诸位在这听一个月,一年才听一个月,其他的十一个月打妄想,你想想看那有什么用处?所以没有效果!

  现在讲经的法师虽然少,科学工具比从前进步,咱们可以利用。没有法师讲经,我们这有录音带、录影带反覆不断的去听。这部经如果能够听上三十遍,听上五十遍,那个效果就不一样。没有三、五十遍,不行!没用处。这是大家,真正在佛法上要得受用,决定是长时间的薰习;中国古来的祖师大德们也不例外。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,唐朝终南山道宣律师,这是学戒律的,他专攻《四分律》,哪个地方有法师讲《四分律》,他一定去听。他这部《四分律》听了二十遍。那当然不是一个人讲,也不是在一个地方讲的,哪里讲他就到哪里去讨经单。古时候叫讨经单,就是我要听一部经,我想住在你这个地方,你给我一点工作,我也替你做工,等於像半工半读的样子,在这寺庙里讨经单,这部经听完了,他就走了。那个二十遍相当辛苦!《四分律》也相当长,讲一遍也得要好几个月,那个时候求学苦!现在这个录影带拿回家去,打开电视机,躺在沙发上,是不是?这多痛快!泡了好茶,这不一样。以前人多苦,现在人是享受!希望大家认真享受。

  没有这二、三年的时间,佛法究竟什么好,究竟什么好处,你真的得不到,一定要真正下个三年工夫。这三、五年工夫,我们才会尝到法味!法味尝到之后,法喜充满,你才真正入进去了。所以说,这是经文里面讲的『从乐入乐』,你才入得进去;『从明入明』,你真入进去了;入明,开悟了,入乐是得法喜了,真快乐!然后你才晓得人生真正幸福,真正快乐,你尝到了。现在给你讲人生真正快乐,真正幸福,你体会不到,为什么?你没有享受过,你体会不到。只有在这上下功夫,你就得到了。

  【生死不休。恶道不绝。】

  『生死不休』。这两句是讲轮回。在轮回里面舍身受身,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没完没了。业力支配你,这个人可怜,这个人真苦!

  【如是世人。难可具尽。】

  像这样的世间人,『难可具尽』。就是太多太多了,说不尽!

  【故有自然三途。无量苦恼。辗转其中。】

  六道轮回不是佛造的,也不是上帝安排的。从哪里来的?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,就像作梦一样,梦中的境界从哪里来的?自己业力变的。所以说是『自然三途』,没人制造,是善恶业力变现出来的。这里面有无量的苦处,你得在里面受这个报应。只要不出轮回,诸位一定要记住,必定是在恶道的时间长,在善道的时间短,这一定道理。你要问究竟为什么?你自己想想就明白了。我们从早到晚,想一天是恶念多还是善念多?这事就明白了。恶念就是为自己,自私自利的念头是恶念,三恶道受报;会想著别人,会念念为别人好,这个念头是善念,两相一比较就晓得,恶念多,当然恶道的时间长久;善念少,这是善道的时间短暂!我们得人身,人身是善道,能活多少年?顶多一百岁。可是三恶道那个时间就长久,堕到三恶道那个寿命决定不止一百岁,所以说是『无量苦恼,辗转其中』。

  【世世累劫。无有出期。】

  这个话都是真的,我们在六道里头已经是无量劫个无量劫,没有办法出去!

  【难得解脱。痛不可言。】

  没有法子解脱,没有办法超越,生生世世修行也没成功,为什么修行不成功?佛前面讲的这些过失我们犯了。有意犯,无意犯,都造成解脱的障碍,也造成了往生的障碍,念佛不能往生。

  【如是五恶五痛五烧。譬如大火。焚烧人身。】

  这一节是比喻。『五恶』就是杀盗淫妄酒,里面还包括了贪瞋痴,这是恶!造作五恶,你这一生当中,自然就没有快乐幸福可言,你的生活过得很痛苦,『痛』是花报,你的日子不好过,过得很痛苦。诸位要明了,世间有富贵之人,虽然他是大富大贵,像古代一样,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,他的日子也不好过。我们在历史上看到,几个帝王生活过得很自在、很快乐的?很少!太少太少了,所以我们看到贵,贵而不乐;富,富而不乐,为什么富贵不乐?那就造的因不好!他造五恶。『五烧』是来世的果报,就是三途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『譬如大火,焚烧人身』。造这个恶业就像火烧,受的果报就像身体被火焚烧一样,那么样的痛苦。末后这三行佛才为我们传授五戒十善,说了那么多,到这个地方正授。

  【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。端身正念。言行相副。所作至诚。】

  『若』是假设。假设你自己能够在这五浊恶世之中,这个『其中』,前面讲五浊恶世。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,能够『一心制意』,就是能够克服自己的念头,不正当的念头,杀盗淫妄、贪瞋痴的念头,我能够控制得住,制就是制服,克制。把这些妄想、把这些烦恼伏住。『端身正念』。身体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都遵照佛的教诫,都如世间的法度。『言行相副』。表里一致,心里面想的跟所说、所行的决定相应,而不是口是心非。『所作至诚』。真诚的心对自己,也以真诚的心对人对事。这就是一片真诚。

  【独作诸善。】

  『诸善』,就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饮酒、不妄语,乃至於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。诸善就是五戒十善。你能够做,别人做不做与我不相干,我要做;我是佛的弟子,我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诫。做佛弟子的标准,这是最起码的标准,一定要遵守五戒十善。

  【不为众恶。】

  前面所讲的这些恶决定不做。

  【身独度脱。获其福德。可得长寿泥洹之道。是为五大善也。】

  五恶翻过来是『五大善』。我们的身,别人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,我们这个身可以,我这一生就超越六道轮回了。『脱』,脱离三界,脱离轮回,脱离六道。当然这是持戒念佛,这段是讲持五戒,五戒十善,持戒念佛!这才能够了生死,出三界。『可得长寿』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寿命无极!这得无量寿,到西方极乐世界,一生不退成佛。『泥洹之道』。就是大般涅盘,就是成佛,这一生当中,脱离六道轮回,往生不退成佛,这五样善是帮了大忙,所以叫五大善。我们经文讲到这个地方,这才是五戒十善的真传、正授,大家今天统统都受了五戒,统统都受了十善业道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品。

  「重重诲勉第三十六」。佛在这品经里面,显示恶因恶果。应当要怀这个畏惧之心,这不能不怕、不能不警觉!再劝我们要正心诚意,不忘功夫,以免后悔。看经文:

  【佛告弥勒。吾语汝等。】

  还是叫著弥勒菩萨的名字,底下的话就非常重要了。叫著弥勒菩萨,这是提醒大家的注意。

  【如是五恶五痛五烧。】

  就是前面这品经里面所说的、前面所讲的。

  【辗转相生。】

  怎么『辗转相生』?你造五恶,你就得痛烧之报,他在受报的时候,他又迷惑颠倒,又再造五恶,於是乎因果循环,这麻烦大!他不觉悟。譬如世间,受这个恶的果报的人,他不甘心,他认为老天爷不公平,为什么对他这么不好,於是就更造罪业,来生的果报就更苦,他不会回头!所以轮回很可怕。我常常在讲席当中劝勉同修们,这轮回是一世比一世苦,你说是来生比这一生好的,太少太少,那是哪些人?学佛的人,认真修行而没能往生的,只有这些人来生会比这一生好一点,除此之外,堕落下去,一定是一世不如一世!我们常讲,一代不如一代,这是事实,很可怕、很可怕!

  【敢有犯此。当历恶趣。】

  你要是敢做,那你必定要经历恶道,你要受折磨!

  【或其今世。先被病殃。死生不得。示众见之。】

  这些佛在经上讲的这一句,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老人病。医生给他诊断,实在讲也诊断不出什么病,可是他就是躺在床上,动弹不得,迷迷糊糊,一天要三班护士去照顾他,他也不死,所以是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;得这么样的怪病,这是恶业所感!痛,这是五痛,这痛!来生决定恶道去了。

  【死生不得。示众见之。】

  让大家看在眼里,有智慧的人、警觉性高的一看到觉悟了,就明白了,愚痴人看到还是不觉悟,他还是不懂。

  【或於寿终。入三恶道。愁痛酷毒。自相燋然。】

  这或者是人在临终的时候,我们看了临终很恐怖的这个现象,也会叫人觉悟。为什么他走,走的这个相这样难看,这样恐怖?凡是这样走的,必定入三恶道。假如他生前造的有善因,他走的时候,那个相一定很好看。人走的时候就像睡著了一样,相貌很慈祥,颜色很好,这是好相,这种人纵然不念佛,他也不会堕三恶道。所以我们从这个相上能够看得出来一个人,他可以能够判断他是到善道、是恶道,这不难知道的。

  【共其怨家。更相杀伤。从小微起。成大困剧。】

  这段是从因上来教诲我们,谆谆教导,苦口婆心。『共其怨家,更相杀伤』。这就是讲的冤冤相报。冤冤相报,往往起因很小。『从小微起』。微不足道的因,会变成惨烈的一个结局,『成大困剧』。剧是剧烈,剧苦!与前世的冤业有关系。因此一个觉悟的人、学佛的人要懂得忍让,不能够计较,处处忍让,时时刻刻提高警觉,特别在这个社会、这个时代,吃一点亏,上一点当,实在讲是消灾免难,不要去计较。

  【皆由贪著财色。】

  这是说明原由。人与人之争执,总不外乎贪财、贪色,彼此不相让,才会酿成杀身的大祸!

  【不肯施惠。】

  不肯布施,不肯帮助别人。有财富的人要懂得『施惠』,你的福报才能够久享。假如你有财富,你不肯布施,只知道自己享受,我们中国古人常讲「一家保暖,千家怨」。别人看到你,嫉妒、瞋恨!嫉妒、瞋恨,时间久了你的麻烦就来了。譬如说,你家里失火了,旁边人说:烧得好、烧得好!为富不仁;你家里被强盗、小偷抢,他在旁边看到,他也不会报警:抢得好!这是人心不平,这要知道。如果你富有,你对於,特别是你的邻居,邻里乡党,你常常照顾他,逢年过节都送点礼物,请请他,照顾他。他们感恩,希望你发财,为什么?你发财,我们大家沾光!你发得愈多,他大家愈快乐!你家里有什么事情,大家都来帮忙,不一样!这才叫真正有智慧,能够保全。一家如此,诸位想想,那个国也如此!你这个国家富有了,你能够帮助别的国家,常常对人家有恩惠,大家对你就拥护,会把你拥护到,你是我们这许多国家的一个领导,对你尊重!假如你也为富不仁,常常去赚别人的钱,欺负别人,其他的国家对你就敌对了,就把你看作仇敌,积怨久了,对你也就没有好处,一样的道理。所以自己有福报的时候,要懂得再修福,万万不要叫自己那个福报享尽了,那就可怜了,那个恶的业果就会现前,这是真正的愚痴!这种人是贪著财色,不肯施惠。

  【各欲自快。无复曲直。】

  只贪图自己的享受,只贪图自己的快乐,他不晓得这种福报里面藏著祸根!古人讲「福兮祸所依」,你在享福的时候,那个祸根已经藏在底下,这是没有智慧。『无复曲直』。曲直是讲个道理。所以说横行霸道,不讲理!

  【痴欲所迫。】

  这是什么原因?愚痴、欲望!愚痴、欲望使他造作这些罪业。

  【厚己争利。】

  总希望自己占到便宜。占尽便宜,实在讲就是吃了大亏,这个『利』哪里可以能争得到?争不到的。所争到的还是命里头有的,你才争得到。不争也得到,那何必去争?他为什么去争?愚痴,不明理,明理的人不去争。命里有决定是有,命里没有,争也争不来。

  【富贵荣华。当时快意。】

  实实在在讲,人间的富贵荣华时间非常短暂,真的,古人讲「昙花一现,石火电光」,一下就完了。

  【不能忍辱。不务修善。】

  『忍辱』就是忍耐。自己能够稍为忍,能够忍就可以帮助别人,能够欢欢喜喜的帮助别人。最聪明的人、最有智慧的人,他能把自己的财富,他自己取多少?取自己生活之所需,其余的他可以尽量的去施舍、去帮助人,这是大智慧,大聪明人。我们印光大师最赞叹的苏州的范家,宋朝的范仲淹,他们一家人世世代代都这个做法。苏州范家,从范先生到现在差不多将近一千年,家道不衰,代代都出贤人,都有好子孙,什么原因?积德修善!自己能够吃得饱,能够穿得暖就够了,多余的帮助社会,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,他这么做。我们在历史上,读范先生的传记,他在读书的时候家境非常清贫,在寺庙里面念书,借寺庙的一个房子,在寺庙里读书。每天吃饭,哪有饭吃,煮的粥。大概粥煮的比较厚一点,这一小锅粥切成四块,一餐吃一块,过这么样苦的日子。但是这个人念念没有想到自己贫苦,他没有想到,他这个心念想到天下苦难的众生,他没有想到自己,一生都没有改这个念头。

  有一次他也去看相算命,看到一个看相算命的先生,替人家看相算命,他也去了。他就问那个看相的:你看看我,我将来可不可以做宰相?那个看相的笑他:你的口气未免太大!他马上就再换个口气,他说:你看看我可不可以做个医生?这个看相的人就奇怪了,他说:为什么你一下掉就掉到这个底下来了?他说:做宰相可以救天下人,叫我不能做,我做医生也可以救人!这看相的人很佩服他:你这个心,真宰相也!后来果然做宰相了。他从小那个念头不是为自己,是为救天下苍生。到他真的做了宰相,你看《义田记》这篇文章,诸位看看你就明白了。他把他的俸禄,也就是国家给他的这一份薪水,薪金!他拿去养了三百多家,没有去享受,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。并不是自己想吃好一点,穿好一点,住的房子好一点,没有,还是过最低的生活水平,把他所有的钱救济这些贫穷苦难的人,养三百多家!这是我们的好榜样,说是积善修德,范仲淹先生他做到了。我们积的是什么善?修的是什么德?有一万块钱,拿二、三块钱去布施,我做了好多好事,,我做了善事;比那个一毛不拔的好多了,总是拔了一毛了,这不行!这将来怎么堕落,还是怎么样去,没有法子!

  所以你要真的去修善、真的去积德,那才管用。这我们一定晓得,要能够忍。像范先生他就能忍,能够忍受这艰难困苦的生活,他能忍受;这也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「代众生苦」。他可以过得富裕一点,但是他不这样做,自己还过苦日子,希望别的苦人能够过得好一点,这就是菩萨心肠,真的是大慈大悲。明眼人看到富贵荣华时间太短了,不值得,应当节省节俭去帮助别人;这迷惑颠倒的人他不懂,他不能忍,他贪图享受。『不务修善』。不是认真努力去修善。

  【威势无几。随以磨灭。】

  『威』是我们常讲的某人很威风、很有势力。他那个威风势力没几天,时间很短就报掉了,他只有这么大的福报,就报掉了。因为他没有继续修善,所以他那个福享得很快,尤其享福的时候在造罪业,犯前面这五恶、十恶,那他这个福报很快就消掉、就报尽了。

  【天道施张。自然纠举。茕茕忪忪。当入其中。古今有是。痛哉可伤。】

  『天道』,就是自然之理,因缘果报自作自受,所以『自然纠举』。不是别人来纠举,自自然然,你要福报尽了,恶业现前,必定要受恶报。『茕茕忪忪』。这是形容,形容这个人心里头没有主宰,惊慌失措,无依无靠,身心不安,是这个意思,形容这个状态。『当入其中』。这个「中」是三恶道。你一定要入恶道,一定要受轮回之苦。『古今有是』。古今中外,因缘果报的定律是真的、是事实,这不是假的。到这个时候就『痛哉可伤』。这个果报是非常非常之苦!地狱的苦报,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里面讲得很多、讲得很清楚。下面这是世尊对我们的教训:

  【汝等得佛经语。熟思惟之。】

  『汝等』。就是弥勒菩萨在会的这些大众,今天也包括我们在其中;我们今天读佛经,当然也包括我们在其中。我们今天得到『佛经』,读到佛的教训,应当『熟思惟之』。读了之后,细细去想想,想想佛所讲的话,佛所讲的道理,要多想想,细想想。当你想明白、想通了,你自自然然就会遵守,就会接受了。

  【各自端守。终身不怠。】

  『怠』是懈怠。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己认真端守,恭恭敬敬的遵守佛的教诫。『端』是恭敬的意思。以真诚之心,恭恭敬敬的来接受佛的教诲,遵守佛的教训,『终身不怠』。一生当中,时时刻刻提高警觉,不可以懈怠。

  【尊圣敬善。仁慈博爱。】

  佛给我们提出几个重要的纲领,对於圣贤人一定要尊重,其实这个字里面就是尊师重道。『敬善』。前面给我们讲的善人,贤人,善事,五戒十善,我们要敬重,要仁慈,要博爱。仁慈博爱是教给我们对人。对待一切众生,我们用什么样的心,用什么样的态度?要用仁慈博爱对待一切众生。果然仁慈博爱,自自然然就像范仲淹先生一样,能够舍己为人,这仁慈博爱才真的表现在事实上,不是在这里喊口号。我们要真做,真的去帮助人。

  【当求度世。拔断生死众恶之本。当离三涂。忧怖苦痛之道。】

  这两句是教我们要立志,要以永脱轮回为目标。不要再有意念我还要在这个世间。有这个意念,就不能出轮回,轮回心。念念『求度世』,超越世间,就是超越轮回!那要超越轮回,必须要『拔断生死众恶之本』,要断恶。生死众恶之本,就是贪瞋痴,这是根本。前一品里面所讲的五恶十恶都是生死众恶之本,我们要把它从根拔除。不但不造作,连心里头这个恶念都没有,这叫拔除。这个恶的意念都没有,这才行。

  【当离三涂。】

  『三涂』是三恶道。三恶道是忧,心忧虑、恐怖,身苦痛,这是形容三恶道之苦,我们一定要有出离这三界六道轮回的念头。

  【若曹作善。云何第一。】

  这是佛教给我们修善。『若曹』,是你们大家。你们大家要『作善』,前面讲的是断恶,恶要断,善要修!怎样修善?佛告诉我们这第一善:

  【当自端心。】

  心是根本。不仅仅是禅宗的大德讲到修行,从根本修。什么是根本?心是根本,这是我们要懂得的。所以,大乘法跟小乘法不相同的地方,小乘人修著重在事相上,所以小乘戒律结罪的标准论事不论心,就像杀生,你动了念头要杀生,但是你没有做,在小乘戒里面不犯戒,我没杀它,没杀生;大乘戒就不一样,大乘戒是论心不论事,你事上没有杀它,心里动念要杀它,已经破戒了。所以大乘戒戒条少,很难持,小乘戒戒条虽然多,容易持,跟世间法律一样,论事不论心;大乘菩萨论心不论事。所以大乘人心清净,小乘人戒律持得很严,心未必清净,所以,他不在起心动念上结罪;菩萨戒是在起心动念上结罪。如果菩萨,譬如说是绝对没有起心动念,误杀了一个众生,算不算犯戒?不算,为什么?他心里头没有,所以,他不在事上结罪,在心上结罪。但是小乘人,你说是我没有起个念头,你杀了人就算结罪,小乘人结罪,大乘人没罪。所以这个结罪不相同,标准不一样,这是我们要晓得的。

  『端心』。这个经是大乘经,是以菩萨戒的标准,我们一定要端心。心要怎样才是真正的端正?用儒家来讲,就是正心诚意,端心就是正心诚意。这里面也有许多不同程度的标准,如果以世间标准来说,五戒十善这个心那就是端心。这是世间的标准。如果以菩萨的心,菩萨是六度万行,自利利他,这是菩萨的端心。在我们净宗里面,这个端心就是本经「三辈往生」里头所说的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阿弥陀佛」,这就是净宗的端心,这是第一!我们要把心安在阿弥陀佛上,要定在西方极乐世界,这就对了。

  【当自端身。耳目口鼻。皆当自端。】

  这是教给我们,日常生活当中,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。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,决定不能违犯,样样要合乎规矩,合乎礼法。可是现代就很麻烦了,礼没有了,法也没有了,你说哪个规矩是对?实在讲,因为没有标准,都对!

  我有一次在台湾,见到这世间人,老人过世了,子孙在做丧礼,有些儿女披麻带孝,穿著白衣服,披著麻;有些穿著是黑布的长衫。就有同修来问我:这个礼哪个对、哪个不对?我就说都对!怎么都对?因为没有礼!没有礼,你怎么做都对。那个穿白的孝服,披麻的那个,满清的礼服,民国成立以来没有制礼作乐,那是满清的礼;穿黑的长袍是外国礼,是西洋的礼。没有礼了,你用哪个礼,我都觉得大概都讲得通。这是乱世,真是可悲!没有标准。因此,此地讲端身耳鼻口,这就难了。我们一定要懂得,心正则行就正,一切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。我们心端正,心里面没有邪思、没有邪念。身口造作,要懂得现代,要懂得此时此地大家的习惯、风俗,我们遵守这些就不为过了,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了。当然佛的教诫是基本的精神,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上,要知道此时此地大家的习俗,我们不要违背,我们样样遵守,这就可以了。

  【身心净洁。与善相应。】

  这是一个很好的标准。在礼乐崩坏的时代,我们能够守住这个原则就不错了。我们身清净,心清净;这个地方的清净,诸位要懂得,不是说你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,洗得干干净净当然也重要,可是佛意思不在此地,意思在断除一切污染,你就清净了。我们心里面远离贪瞋痴慢,贪瞋痴慢是污染,名闻利养是污染,五欲六尘也是污染,我们要远离这些;除了这些之外,对於圣贤人的教诲要怀疑不信,那也是污染,那是愚痴、无明!把这些污染统统远离,我们的心就清净了。心清净,我们身怎么清净?身一切造作自然如法如理,就是能够遵守五戒十善。身不造杀盗淫,身清净;口没有妄语、恶口、绮语、两舌,口清净。这身清净是这个意思。而不是叫你把这个身洗得干干净净,穿得整整齐齐,不是这个意思。『身心净洁,与善相应』。这要是和前面的意思来讲,与五戒十善相应,五戒十善你都做到了。

  【勿随嗜欲。】

  这是心,千万不要随自己贪心、愚痴这些欲望,不能随这个心。

  【不犯诸恶。】

  这是身,身一定持戒,一定行善。所以这两句就是身与行。世间人造恶都是心里头有恶念、有欲望,这是一切恶之根本。佛教导我们对於欲望要舍掉,要知道它是我们心里面的毒素,心里头有毒!不但世间的欲望我们要舍,对於佛法里头的欲望也要舍,因为舍的是欲不是对象,不是换对象。世间对象换个佛法对象,那还是不行,你那个欲望还存在;欲望就是贪心,就是痴心。所以一定要舍得干干净净,然后我们的身口自然就洁净了,就不会犯过失了。

  【言色当和。】

  我们处世待人的时候,我们的言语、我们的容貌、我们的态度要温和,言语要柔软,态度要和睦。

  【身行当专。】

  这句里面含的意思很深。在生活里面,『专』的意思是敬。专是专一,专一是表敬,我们敬人、敬事、敬物。如果在学佛、在求学上讲,那就是一门深入,你才会有成就。所谓「教之道,贵以专」。世间求学,这也是一个科系,你念大学你念一个科系,你不能念很多的科系,很多科系去念的话,你这一辈子也毕不了业,你学杂了。你专心学一个科系,四年就完成了,四年就毕业了。在社会上,从事行业也要专,专心致力於一个行业容易成功。有很多大企业家,他经营许多的事业,他必定是一个行业成就之后,才能够遍及一切,是这么个道理。佛法也常说,譬如说学经,一经通达了,然后一切经就可以通达;一个法门成就了,一切法门都成就了。是这么个道理。开始学一定要专,专在一门上,这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。所以这个字里面包含的意思很深很广。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,常常去细嚼它的味道。

  【动作瞻视。安定徐为。】

  这实实在在是说讲修养。真正是一个大福德的人、大智慧的人他的举止一定非常安详,不会很急躁。凡是急躁的人成就都会很有限。真的建大功,立大业,自古以来态度都是很端庄的,这几个字他真的做到了,心安,身安,心定。徐是慢慢的,一点急躁的这种现象都没有,非常的安详。这点佛在这里教导,我们一定要学。过去我们在曾国藩的家书、家训里面看到他教导他的子侄,他的晚辈,曾先生对於『安定徐为』四个字他是非常重视。说话要求慢,走路要求慢,不准你急躁的,做事也要求你慢慢做,样样要做的踏实,他要求这个。最忌讳的是浮躁!这不能成大功,立大业;成大功立大业一定是安定徐为。

  【作事仓卒。】

  这就是完全相反的,急躁!

  【败悔在后。】

  现在好像有成就,你将来一定会失败。小事情尚且如此,事情如果事业愈做愈大了,愈是大事愈要细心,愈要周详的顾虑。那个急躁的时候,小事情急躁还无所谓,处理大事情急躁,往往就有疏忽,这个疏忽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困难,甚至於造成很大的失败。那个时候后悔来不及了!『败悔在后』,世出世间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。修行,愈到后愈见功效,愈到后愈困难,这也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,佛教我们修忍辱波罗蜜,你能忍才会能够安、才能得定。你不能忍,这个安与定你得不到的。菩萨六度,忍辱才能够有进步、才能精进,精进才能得定。杂进、乱进不能得定,要精进才能得定。精就是前面讲的专,身心当专,他才能得定。可见得这个很重要、很重要。安定当中,他就有真正的智慧,智慧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楚、看得明白。你去指挥、去经营不会出乱子!这些事情,古今中外都脱离不了这个原则,虽然现在这个社会形态跟从前不同,但是这个原则还是管用,还是不可以违背。

  【为之不谛。亡其功夫。】

  『谛』是真实。如果你所行不谨慎,不踏实;不谛就是不踏实、不谨慎,你的功夫会前功尽弃,那就很可惜了。所以说是,尤其是大的事情。我们在美国看到一桩事情,王安电脑,在美国非常有名的。你看王安一死,不到一年就完了,这就是『为之不谛,亡其功夫』,这就是一个例子。所以,你看到大的事业,它垮的时候很快就完了。这些事实如果诸位稍稍冷静一点,随时随处都看到,你在看到仔细想想,这个经上讲「做事仓卒,败悔在后」,跟佛讲的完全一样,佛把它为什么会那么样快的垮掉,前因后果讲得就这么清楚、这么详细。所以我们一读,想想这个完全正确,这就给我们一个很高的警惕,我们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诲,遵循佛的教训,我们的功夫才不致於丧失。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