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量寿经(新加坡二次宣讲) (第四集) 1994/11 新加坡 档名:02-027-0004
请掀开经本第三页第四行第二句看起。我们将经文念一段,对一对地方。
【愿於无量世界成等正觉。舍兜率。降王宫。弃位出家。苦行学道。作斯示现。顺世间故。】
前面所说的是与会的这些大圣,他们的智慧德能非常具体的为我们显示(在菩萨行中最为殊胜的普贤行),都是修普贤行的;与佛同心同愿,尽虚空遍法界,以这个法门接引广大的众生。下面为我们举一个例子,这些圣者就如同《法华经.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一样,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就现什么身,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。三十二是三十二类,每一类里面应化的示相,实在讲是无量无边,显示出这些菩萨们的德能。这个地方为我们举一个例子,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,我们看看此地这段现佛身的例子;应以菩萨身,他就现菩萨身而为说法。这个地方是举的现佛身。『愿於无量世界成等正觉』,这就是以佛的身分。虽现佛身,诸位要知道还是用念佛法门,教化一切众生念佛成佛;因为这个法门是第一法门,是究竟圆满的法门,是一切众生平等得度的法门,实在是殊胜无比。
下面这说的八相成道。这是我们诸位同修都相当熟悉的,但是这里面有值得学习的地方,我们不能够错过。『舍兜率』,菩萨要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,得离开兜率天;兜率这个地方生活环境好,非常快乐,非常自在。兜率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叫知足;兜率天就是知足天,知足就常乐了。我们看现在这个世间人有很多的确地位很高、有很多的财富,但是他还是很苦,为什么他苦?不知足。钱有了,有了还想有,多了还想多,好苦,这真苦!知足就乐了。知足是什么?知足的人无求,人到无求,我们中国俗话讲品自高。真正得乐是知足。这一层天叫知足天。所有的等觉菩萨,补处尊者,补处就是候补佛,都住在兜率天,都是从兜率天下降。这个地方它有很深表法的意思,换句话说,菩萨修行如果没有到知足,菩萨功夫就不圆满,他还没知足!知足就成佛了。我们在大经上看到菩萨也贪!贪度众生、贪功德,所以他还是不知足,一知足就成佛了,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。
无论世法跟出世法,要懂得知足。譬如我们现在学佛法,佛法的经典浩如烟海!现在我们看的《大藏经》,都用小字缩版了,精装这么厚还有一百册,要是从头到尾看一遍,哪一年才能看完。样样都想学,每个宗派都想学,每个法门都想学,每部经论都想学,那就叫贪,那就放不下!我们知足,一部经,一部《无量寿经》就好了;像古大德所说的,三藏十二部让给那些不知足的人去悟,八万四千行让给那个不知足的人去行。我们知足了,一部经、一句阿弥陀佛,好快乐!知足就乐了,修行也是如此,一定要知足。这部经里面的内容已经包含了一切经,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了,所以要能舍,要能放下。
舍兜率是八相成道里面第一个降生,这是第一个相。『降王宫』。佛应化到这个世间来,绝对不是生在一般民间,为什么?影响力不大。我们是业报身没有办法,自己做不了主,业力叫你去投胎,那是遇到缘不能不去;佛菩萨是愿力,他不是业力。愿力就可以随自己选择的,所以他一定选择到国王家里面去降生。生下来太子的身分,然后出家,这才真的是希有。世间人一天到晚脑子里想的是什么?名闻利养,一天到晚忙的也是名闻利养。菩萨降生在王宫里面,名闻利养都具足了。说地位,将来他是国王的地位,我们中国人所谓「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」,这个世间的富贵名利他统统具足,他能够舍弃出家。我们好好的想一想,我们天天在搞名利,他为什么不要?这个做法就会让我们开悟,让我们明了人生真正的意思,人生真正的价值,真实的快乐幸福,这个人一生没有白过。
一生都在辛苦,一生都在忙碌,不晓得为谁忙,这个人很可怜;我们佛经上常讲「可怜悯者」,不晓得为谁忙。古人也讲「为谁辛苦,为谁忙」,他不知道,你说那多可怜!甚至於忙得三餐饭都没有时间吃,你说多可怜。吃不好、睡不好,一天忙到晚,地位再高、财富再多,也是很可怜,没有我们幸福;我们三餐饭按照时间吃,晚上睡得很舒服,这就很有福报,这就是很快乐、很幸福。降在王宫里面,这八相成道里面两个相,一个是投胎,一个是出生;在王宫里面投胎,在王宫里面出生。
『弃位出家』,这是第四,八相里面第四相。他把王位舍弃掉,富贵舍弃掉,出家了。这要不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,真正对於事实真相彻底明白的人,他不会做。世间人都迷在名利里头,拼命在那个地方夺取,现在都不是争取,抢,夺取,争名夺利,舍弃掉了,为什么?真正觉悟了,真正明白了,这个东西是假的,是空的,是麻烦,是痛苦,绝对不是幸福,不是快乐。刚才我说的有钱人、有地位的人,一天忙到晚,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,睡觉的时间都没有,你说多可怜。他明白了,他开悟了,不要!假的!这出家去修道去了。『苦行学道』。苦行,是世间人认为出家人好苦,这是世俗眼光去看他。其实最快乐了,人生在这个世间,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。
我在初出家受戒的时候,我们的得戒和尚,道源老法师,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是真的。民国初年,他还做小和尚的时候,他见到的。他们乡村里面有一个要饭的,这个要饭的生活很惬意、很自在,每天到外面讨饭,晚上随便哪个破庙里头睡一觉;以后他的儿子发达了、发财了,是这个地方上的财主,那当然人家说:你看你这么大的家室,这么有钱,你怎么可以叫你的父亲到外面去要饭,做乞丐?他自己也没面子,想尽方法,派了很多人把他父亲找回来。找回之后给他换上新衣服,好好的供养他。他这个父亲,大概过了一个月偷偷的又跑掉了,又去要饭去了。人家问他干什么?我这个生活自在,关在那里享受,这不自在。哪有每天到处去游山玩水,走到哪里,吃到哪里,是不是?走到哪里,睡到哪里,这个生活多惬意、多自在!他有他的人生哲学,他有他真正的乐趣。我们一般人看了是讨饭的叫化子,实在讲,他那个做叫化子,不是被逼的,不是家里没得吃,他家里很富有,他是快乐,他是看破红尘!这个人的境界很了不起,绝对不是普通人。
所以是一般人认为苦,出家人乐趣多,生活简单,少造业。心地清净,需要量就少。出家人是从前三衣一钵,什么都没有,这就真快乐,一点累赘都没有。一天吃一餐饭,一餐饭很容易得来,而且供养的人也很尊敬、也很欢喜,只吃一餐。一餐够不够?足够了,为什么?心清净。我们身体是个机器,机器它要动,它要运作,运作要有能量去推动它,能量就是从饮食当中来的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能量的消耗,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烦恼上。所以世间人一天吃三餐、还要吃点心、还要吃消夜,这苦死了,结果吃了什么?吃了一身病,病从口入!他怎么会不生病?修行人妄想少、烦恼少,他消耗能量就少,所以每天补充一次,足够用了!这在生活上不求人,这有多快乐,这有多幸福。所以我们对於饮食要懂得。修行就是修清净心;心地愈清净,你在饮食方面一定自然会减少,不需要很多,你已经足够了;纵然吃三餐,你也会吃得很少;你的体力一定很正常,一定很健康。世俗人不明白这个道理,不知道这个境界,以为是苦,实在讲是常乐、真乐。学道,道是什么?道就是清净心,道就是平等心,道就是觉而不迷,是学这个。
『作斯示现,顺世间故』。这两句话把这本源给我们说出来了,他是示现的,他不是真的这一次才发心出家的,他是示现的,是来表演的。正如同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样。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印度,八相成道;我们都是以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夜睹明星豁然大悟,成佛了。我们只看到这个相,而实际上世尊在《梵网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他这一次来示现作佛,已经是第八千次了。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这第八千次了,这我们才恍然大悟,他是作斯示现。随顺世间,世间人来都要找父母,都要投胎;假如佛出现在这个世间没有父母,从天而降,他教化众生就难了。我们一看他,我们是父母生的,你是从天上来的,那我怎么能比得上你?我怎么能学得成?他的表演,我们是父母生的,他也是父母生的;我们从小长大的,他也从小长大的;他能成佛,我们也能成佛,使我们增长了信心,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。虽然是示现,但是在教化上来讲,也的确是事实。我们如果明白这个道理,懂得这个方法,依教修行,这一生当中确确实实能出三界,能了生死,能成佛道。可见得世尊的示现没有欺骗我们,都是实情。
【以定慧力。降伏魔怨。】
这是第五个相,降魔。这一句就是我们同修们常常心上放不下的,叫魔障、业障。业障跟魔障是一桩事情。什么是魔?我们先要把它认识,认识它,你就有办法降伏它;你要不认识它,那你没有法子对付它。《楞严经》上有个比喻,譬如我们要抓贼,你要认识他,你才能把这个贼抓到;如果你不认识他,你到哪里去抓去?这个比喻很好。那魔是什么?《八大人觉经》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魔有四类,就是有四种,我们不可以不清楚,不可以不明了。第一个五阴是魔。我们这个身体是五阴身。五阴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这个色是物质,我们这个肉身,这个物质叫色身。受想行识是心,跟心理的作用。我们这个人就是五阴聚合而成的。五阴的本身就是魔,你说这个东西多麻烦。如果不了生死,你怎么能脱五阴魔?菩萨修行在菩提道上种种的障难,根源就是五阴。《楞严经》里面讲的五十种阴魔,五十大类;这五十大类就是色受想行识。每一蕴里面有十类,十大类,五十类阴魔。可见得五阴真的是『魔怨』的根本,我们要认清它。
第二类是烦恼魔。贪瞋痴慢,这些东西是折磨我们。魔是折磨的意思,让我们的身心得不到清净,身心得不到自在,这很苦。第三是天魔。这是外面的,我们讲的是外面的环境,这不是从本身的。因为五阴、烦恼都是自身的,都是自己本身的;不是属於这两类,属於外面的干扰,外面的障碍,统统叫天魔。这是外来的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的障难。
第四个叫死魔。人不能常住在世间,人会死的,这个大家不要忌讳,我们学佛的人不忌讳。世间人怕死,听到死很不高兴,很不愿意;我们学佛的人知道有生必有死,死是很正常的事情。但是寿命短促,我们的修行功夫没成就,这就死了,这一生的修持,说老实话,非常可惜,没有完工;纵然轮回再来,这一个轮回再来,有隔阴之迷,前生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,纵然遇到善缘,遇到好的善知识,还要从头修起。我们诸位在座同修每个人都是再来人,都是过来人,过去生中都曾经修过,也修得不错,那一轮回到这一生,想想如何?我们就明了了,这个死真的是折磨我们;如果没有死,我们的修学早就成就了。这个世界有生死轮回,所以非常非常麻烦。我们找到一个没有死魔的地方,西方极乐世界,到那里去,人人都是无量寿,这个环境好。所以这四种魔障,西方极乐世界都没有,我们这个世界,任何一个人不能够避免的。
怨是冤家,这个东西很麻烦。冤家是什么?我们对於一切众生,我们杀害的这些众生,这些众生要讨命、要报仇;我们占别人便宜的、欠人家的债要讨债;欠命的要还命,欠债的要还债,这是冤家债主。我在一九七七年,在香港光明讲堂讲《楞严经》,光明讲堂是寿冶老和尚建立的。他那个讲堂上面挂了一副对联,我看到了,很感动,他上联写的是「夫妻是缘」,没有缘分,不会做夫妻,夫妻是缘;「有善缘,有恶缘,冤冤相报」。下联是「儿女是债,有讨债,有还债,无债不来」。他说的是真的,一点没错,世间人与人的关系,事实的真相是什么?报恩报怨、讨债还债,就干这个事情,这就是怨!我们真的把这个世间事情看穿了,再修定修慧;看破是慧,如如不动就是定,事情看穿了,这才能够降伏魔怨。一定要看破,要放下;看破是慧,放下就是定,魔怨不会再干扰你了,所以一定要有定慧力。没有定力、没有智慧,不能看破,不能放下。从早到晚,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,你怎么能脱得了魔掌?这是我们要觉悟的,要明白的。
【得微妙法。成最正觉。】
这是八相成道的第六相「成道」,这是示现成佛了。成佛,怎么成佛的?蕅益大师在《弥陀要解》里面给我们说得好,释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。这个话的确,从前没听别人讲过,以前没有人这样说过,蕅益大师说的。蕅益大师有证据,证据就在《阿弥陀经》;我们天天念《阿弥陀经》都没有发现,经过他老人家一点出来了,我们看看果然不错。所以『得微妙法』,就是得到念佛这个法门;念佛这个法门是最微妙之法,九界有情众生你要真正得到了,真正相信了,念佛就成佛。
实在说世尊在许多大经大论,告诉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原理,就是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;这句话真的是真理!如果你要问我,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哪一句话最重要?我就可以告诉你,这一句话最重要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因此佛教给我们念佛,我们心里头念佛想佛,那就成佛,从心想生!所以诸位要晓得,念什么成什么。这也是《华严经》上跟我们讲的原理。十法界依正庄严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识就是心想。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?心想变现出来的。十法界,我们想佛,就现佛法界;想菩萨,就现菩萨法界;想罗汉,就现罗汉法界;现在世间人想什么?天天想发财,想发财是什么法界?饿鬼法界,贪心!贪是饿鬼,瞋恚是地狱,愚痴是畜生。他天天想这些,所以将来之后都做鬼去了,你说这冤枉不冤枉?
我们今天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,道理搞明白了,我们想佛,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」,他是从心想生。这是微妙法,『成最正觉』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都是这个道理,都是这个方法。我们这才肯定,完全相信了。所以大家要记住,你天天要想幸福,想快乐,不要想烦恼,不要想痛苦,为什么?都从心想生!日子已经很苦了,你天天想苦,那苦中加苦!年岁大了就想老,要老化得很快;老了之后,老人都有病,天天想病,没有病也生了很多病。所以这是想老、想病、想死,这是最不健康的想法,这是思想见解上重大的毛病。
我们学佛的人不想,天天想阿弥陀佛,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就对了,这是最健康的心理。我们常讲心理健康、心理卫生,这最健康的心理就是心地清净,以清净心想佛。我们每天念《无量寿经》,想佛在这个经上讲的这些道理、这些境界、这些教训,我们跟佛就一样了。常常想,天天想,不知不觉就成佛了;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加持,这就是佛对我们的恩德。佛不告诉我们,我们怎么会知道?这的确是事实真相,是宇宙的秘密,佛在此地给我们揭穿了,把这个告诉我们。所以「成最正觉」,就是成佛了。底下这一段是第七个相,「转法轮」。
【天人归仰。】
『归』是皈依,『仰』是景仰,也就是尊敬的意思。
【请转法轮。】
请佛说法。实在上说,我们看到佛这么快乐、这么自在,在人生之中他所表现的充满了智慧,充满了德能,这都是我们所希求的、所向往的。我们非常想佛来告诉我们,他是怎样修学成就的。何况更殊胜、更不思议的成就是了生死、脱轮回,他没有生死,他也没有轮回;不但轮回他突破了,十法界他也突破了,这是我们非常想明了的,想知道的,想学习的。请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,为我们说明这其中的道理,为我们说明事实的真相,我们好学习。
【常以法音。觉诸世间。】
『法』,这里面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道理,一个是方法。佛将宇宙人生的道理为我们说出,事相为我们说出,如何能够突破我们的迷惑颠倒,而证得事实真相,这种种修学的方法。『常』,是不断的为我们说,无有间断的为我们宣说。『觉诸世间』,这个「诸世间」包括六道,包括九法界有情众生,都需要佛的教导。下面四句略说教学的成果,或者讲教学的效果。
【破烦恼城。】
我们的烦恼太多太多了,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,将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为八万四千,这八万四千就有个数目了,无量无边没数字!八万四千而不是笼统随便说的,确确实实一条一条给我们说出,说了八万四千条。我们现代人喜欢简单,怕麻烦、怕罗嗦、怕耽误时间,这佛知道;於是乎再把它归纳,归纳成一百零八条,这是纲领,一百零八类,叫「百八烦恼」。我们这念珠一百零八颗,意思就是要念阿弥陀佛、念戒定慧断百八烦恼,是取这个意思的。可是百八还嫌罗嗦、还嫌麻烦,於是天亲菩萨造《百法明门论》,把这个烦恼再归纳,归纳为二十六类,这就容易了。现在一般讲经说法,讲到烦恼的头数,都是依天亲菩萨这个说法。这二十六类,六个根本烦恼、二十个叫随烦恼,这二十六个我们在此地也不必细说。
这根本烦恼里面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(恶见就是邪知邪见),这六个是根本。佛为我们说法,教导我们怎样把这个烦恼拔除。菩萨行门里面,这就是菩萨修行的纲领,也就是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,必须要遵守的原则,六个,我们叫它做六度,这六条就是断烦恼的。「布施」是破悭贪的,你看这个烦恼,根本烦恼第一个就是贪,贪瞋痴。「忍辱波罗蜜」就是破瞋恚的。「般若波罗蜜」是破愚痴的。所以菩萨修这六度,对自己来讲就是『破烦恼城』。城是比喻,它非常坚固,很不容易攻破;菩萨用六度的方法把烦恼攻破,城是比喻。
【坏诸欲堑。】
这个堑是护城河。现在这个城市已经没有了,古时候的城市有,在中国大陆上还保守著有几个古城,像西安还有城墙,还在。城墙外面护城河,那个河叫堑,是防守城池的。这也是用它来做比喻。这欲!五欲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佛在经上常讲这是「地狱五条根」。这个东西要不把它拔掉,三界六道要想超越,难!我们念佛求生净土,也要把烦恼拔掉,你才能去得成。不要以为我念佛,临终时候佛来接引我,没错,佛是来接引你;可是后面地狱五条根拴在那个地方,佛拉也拉不动,你还是去不了。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要淡化,我们要晓得这些东西都是有害的、有毒的。贪瞋痴这个念头,心里头有毒,这个心就不好,心坏!如果我们这个身体哪里有毛病,你都晓得赶快找医生,赶快就开刀动手术把它割除;你现在心坏了,你都不晓得、你不著急!心里头有贪瞋痴,这心坏了,大障碍!念佛也不能往生。所以我们一定要明了、要清楚,要把贪瞋痴放下,我们才能作佛。
佛菩萨没有贪瞋痴,佛菩萨绝对不留恋五欲六尘,他心清净,没有这些东西。我们今天心里头有这些东西,这个心就有病,心就有毒,心就不是好心。一定要认真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恢复我们的清净心。所以念佛人的功夫在哪里用?贪心一起来了,「阿弥陀佛」,把贪心压住了;瞋恚心一发脾气了,「阿弥陀佛」,脾气不发了,瞋恚心打掉了,这就是古人常讲的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。念是烦恼妄想,烦恼妄想起来,不怕,觉悟得快,这个觉悟就是这一句佛号;第一个念头是烦恼,第二个念头是阿弥陀佛,就把这个妄想烦恼杂念打掉了,这叫用功。真正会用功,这个念佛才叫得力。念久了,妄想烦恼自然少了,自然轻了,这个妄想烦恼轻了,它就不产生障碍。佛来接引的时候,你真能放得下,真能够舍得干净,这才能随著佛往生西方。所以世出世间法都不能贪,要晓得统统是假的,统统是空的,决定没有一法你可以得到。《心经》上跟我们讲的真话,「无智亦无得」;无得是真的,不要以为这也是自己的,那也是自己的,那就糟透!那是搞三恶道!
【洗濯垢污。显明清白。】
烦恼、五欲离开了,心就清净了,因为这些东西染污了自己的清净心,这个时候能够离开,就破迷开悟!破迷了。禅宗大德常讲「迥脱根尘,灵光独耀」。根是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。尘是外面的境界,色声香味触法。不但尘不染了,根也不用了;这真的是《楞严经》上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,用根中之性,这就高明了,跟诸佛菩萨一样了。见用见性见,不是眼识;识是污染,性是光明。灵光独耀,听不用耳识去听,用闻性去闻,用六根的根性。根性真心,也叫真如,也叫本性,用这个。当然这个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很难。我们这是凡夫,业障深重决定不会用,一天到晚用的还是六识。用六识也能往生,我们便宜就占在此地,这叫带业往生;如果用根中之性,那就不是带业了,那个业完全消掉了。那样的人念佛往生,那品位就高了,生到西方世界,他是生实报庄严土,他不是凡圣同居土。
『显明清白』,这是灵光独耀,心地清净明了。这两句,如果用大势至菩萨的话来说,就是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我们用大势至菩萨这两句话格外的好懂。功夫纯熟了,自得心开。显明清白就是自得心开的境界;实在讲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,「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」。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开悟?就是因为有业障、有烦恼、有欲望,把我们的心性光明障碍住了,不能开悟。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去掉之后,我们的心性里面的智慧光明自然就透出来了,那叫开悟,那叫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就成佛了。这是说明佛为我们说法,是我们能够达到的境界。再看下面经文:
【调众生。宣妙理。贮功德。示福田。】
这还是在转法轮的当中,这是第二段;前面是第一段,破迷开悟,偏重在慧上。有慧还得要有福!成佛,佛叫二足尊。足就是满足、圆满,二是两种圆满。一个是智慧圆满,福报圆满,智慧跟福报都圆满。前面这是智圆满、慧圆满了,现在教我们修福,福亦圆满。福报怎么修法?『调众生』。调,调御、调理。众生妄想、杂念、烦恼很多,要把他调理,使他能够顺法性,不要违背法性,这样渐渐他才能够远离妄想分别执著,先把他调顺。这就是诸佛菩萨对於一切大众教导的所谓善巧方便。
用什么方法来调理?要说明,『宣妙理』。宣是宣示,也就是说把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,人生就是本人,这对自己的关系非常密切;换句话说,佛要告诉我,告诉我自己,我的生活环境的真相。真相明白了,这个事情就好办了。我们知道哪些该放下的,自然会放下,该取的我们会取,该舍的我们会舍,明了了!不需要人劝导。今天很多人劝导我们要舍,为什么我们还不肯舍?事实真相没搞清楚,你叫我舍,我会问为什么我要舍?为什么那些人不舍,为什么要我舍?事实真相没搞清楚,一定要讲清楚。宣妙理,这就是佛法上常讲的「开示悟入」。佛为我们开示,我们自己要能悟入,悟入是我们的事情,学生的事情;老师对我们是开示、说明。
『贮功德』,功德重要。功是功夫,所谓一分耕耘,一定有一分收获。功德一定要明了,要知道修积。下面阿弥陀佛为我们做榜样,他在未成佛的时候,在修菩萨道的时候,积功累德,人家真知道修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,持戒是功,得定就是德,持戒得定;修定是功,开智慧就是德。戒定慧三学,前面一个是功,后面一个就是德。同样道理,布施是功,破除悭贪就是德;持戒有功,破恶是德;忍辱是功,断除瞋恚就是德,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。什么叫功?什么叫德?功德跟福德不一样。功德能断烦恼,功德能破无明;因为定就能断烦恼,慧就能破无明,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,圆成佛道,这要靠功德!福德也很重要,福德是帮助你度众生,因为你没有福报,你度众生就比较困难。众生愚痴,有大福报的人,他很愿意亲近,没有福的人,众生看了你就讨厌。所以佛一定要降生在帝王之家,大家对他景仰、仰慕,会跟他学佛。如果佛出现在要饭讨饭的人家,谁理他?再好的学问、再好的道德,也没有人愿意亲近他。所以这个身分、地位,世间人迷在这上;佛也恒顺众生,他有他的善巧方便。一定要知道修福。
『示福田』。指示我们世间人非常重视福报。要怎样去修福?这一点同修们要牢牢的记住,要认识清楚。福报多分是前世修的,佛经里头常讲「因果通三世」;又告诉我们「欲知过去因,今生受者是」。假设你要想知道我过去生中修的是什么因,佛跟我们讲,我们这一生所享受的就是的,这一生享受的是果报!如是因,一定得如是果。因果是相应的。「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。如果我们想知道我们来生得什么样的果报,佛告诉我们,我们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的。我们这一生如果造作的是善因,那来生一定是善果;这一生造作的是恶因,那来生一定是恶报;因缘果报,丝毫不爽。财富从那儿来的?财富是财布施来的,你不肯施财,你怎么会得财富?所以要知道财富是果报,财布施是因,要知道修因;聪明智慧是果报,法布施是因;健康长寿是果报,无畏布施是因。
我今年前两个月在温哥华讲经。在温哥华世界佛教会会长冯公夏老居士,这个老居士今年九十二岁,看起来就像六十岁的人一样,又有钱又有聪明智慧,他在那边讲《楞严经》,又健康又长寿。他老人家站在那里,我说这就是好例子,他过去生中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三种布施他统统都做,今天他的果报就摆在我们眼前。你不修因,怎么会得果报?我过去生中没有修,现在我想日子过好一点,怎么办?拼命修也行。袁了凡先生过去生中修得不足,所以生活很苦。碰到了云谷禅师,云谷禅师就把佛法里面修福的方法,「示福田」就告诉他,他就真做,全家都做。他在晚年,晚年的福报是他这一生修的,不是他过去生中修的,连寿命都长了。孔先生给他算命,他只有五十三岁,他活到七十多岁;命中没有儿子,他也有好儿子,孝顺的儿子。这些财富、子孙、健康长寿,都是他自己这一生当中修的。所以我们现在修,晚年来享,还来得及;现在要不肯修,享完了就没有了。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,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我们就晓得应该怎么做法,自求多福!这是佛法真实的利益。
我早年讲经也常常跟大家说,我自己本身是个例子。我在过去生当中修慧不修福,有一点聪明智慧,是一点福报都没有,而且寿命还短;从前算命看相的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,我很相信。所以我学佛,我就把那个日子时间订到四十五岁,四十五岁要死了,所以要好好的修,要认真的干!我现在快七十岁了,这个寿命这一生修的,这不是前生的;现在还觉得满有福报的,过得很幸福、很快乐,都是这一生修的。我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,我才会告诉你;我要没有得到真正的好处,我没有把握跟你们讲,我是真得到了,证明佛法里头所讲的真实不虚,样样都是真实的。所以我跟大家讲的非常肯定,决定不是模棱两可的,我是亲自得到的。
这是把福田告诉我们,就是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而一切布施当中,普贤菩萨告诉我们,法布施为最;第一殊胜就是法布施。法里面包括财,包括无畏。所以你能够修法布施,那是最聪明的,你得的果报也最快速、也最明显。我过去在台中求学的时候,李老师常常看到同学当中有命很薄的。薄命的人从面相上能看出来,短命的相,没有福报,李老师就劝他发心讲经,讲经福报最大,而且也最快,所以他就找这些人,劝他去讲经,劝他要努力去修法布施。这个转命运是的确比其他布施要转得快,效果非常的显著。底下一句就说这桩事情:
【以诸法药救疗三苦。】
『三苦』,是对众生讲的,芸芸众生都在这三苦当中。三苦说的是什么?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就是讲的六道轮回。以佛法拯救六道轮回,是这个事情。佛法广大而无边际,如何能够落实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,这就非常重要了。如果不能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,这个佛法谈玄说妙,我们还是得不到受用。因此『诸法』,我们一定要找到它的纲领,简单明了容易,这才好修。在净宗我们的修学归纳为五个科目,这大家就好记了。第一个修福。这没有福不行,《观无量寿经》佛教给我们「三福」,这三条非常重要。世尊明白为我们宣示说,「三世诸佛净业正因」;换句话说,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他要想成佛一定是在这个基础上,离开这个基础,他没有法子成佛。你就晓得这三条是我们修行的大根大本。
第一条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;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我们有没有认真去做?假如没有认真去做,你所学的佛法完全落空,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,也不能往生。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的,为什么?三世诸佛都是以这个为修行的基础,你没有基础,那怎么可以?没有一尊佛不孝顺父母的,没有一尊菩萨不孝顺父母的,我们对父母不孝顺,那你就别学佛了,你就谈不上了。学佛从哪里学起?从孝顺父母学起。许多念佛人疏忽了这桩事情,所以念佛念了一辈子不能往生。
从前李炳老也常讲,在台中,台中念佛的人很多;一万个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只有三、五个而已。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能往生?没基础,没有认真去修这个基础。凡是能往生的,你去打听打听,这个基本条件他一定做到了。他知道孝顺父母,他知道尊敬师长,尊师重道,心地慈悲,一定能够持五戒修十善,这样的人才能往生。我们看到经典里面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,佛都常讲的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如果三福这一条都做不到,那就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!念佛往生是要善男子、善女人。那个善的标准就是这四句,非常非常重要,决定不能疏忽。如果我们这一生当中,真正想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就不能够疏忽,你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。
第二福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。那这个福报就更大!受持三皈,在形式上的三皈大家都受了。我在台北有个同修很感慨的告诉我,许许多多受了三皈的人,不晓得三皈是什么。以为就皈依一个法师,这个搞错!我们有一个《三皈传授》的小册子,外面都有结缘的;已经受三皈的同修、没受三皈的同修都应该去看看,多看几遍,晓得什么叫三皈依;从哪里皈?依靠什么?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能搞错!这是修行的根本,是修行的基础。从三皈依再发心持戒,戒律,我们今天果然把五戒十善做到了,就决定得生净土;其他的戒条难,不容易,只要能将五戒十善做好就行了。
所以今天纵然是出家,弘一大师讲得好,弘一大师在《讲演集》里面有几篇讲演,是从前在闽南佛学院讲的,在厦门。他老人家说,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的比丘了。我们受的这些戒是形式有名无实,这个自己要知道。所以蕅益大师是研究戒律的人,他一生自称菩萨戒沙弥,他不敢称比丘,菩萨戒沙弥。他的徒弟成时法师,蕅益大师的《全集》就是他学生替他编的,编辑,替他出版的。这个人对佛法也非常有贡献,没有他,蕅益大师的著作就没有法子流传到后世,他替他流通的。因为老师称沙弥,做徒弟的人就不敢称沙弥了,怎么称法?出家优婆塞,成时法师第一个自称出家优婆塞。我们民国初年弘一大师也是这样自称的,出家优婆塞。所以我们出家人能把五戒十善做好了,做个出家优婆塞,名副其实,这也决定得生净土。不犯威仪,守礼节、守规矩,规规矩矩的做人,这就对了。这是第二福。
第三福是大乘菩萨所修的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。发菩提心是真正觉悟,真正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深信因果,专门指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决定相信念佛成佛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;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」。我们对这个一丝毫都不怀疑,这叫深信因果。
「读诵大乘」。我们每天念大乘《无量寿经》,我们一生尽形寿奉行,受持奉行。我们要读得很熟,要明白经里面所讲的这些道理,一定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都遵照佛的教训。「劝进行者」。我们自己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我们有义务、有责任去宣扬、劝导大众修学这个法门,使一切大众都能得到佛法最殊胜的利益。这是三福,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,要记得很熟、很清楚、很明白,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遵循的,这是福田的根本。
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,换句话说,人不能够离开人群。人是要从事社会活动的,是过群体生活的,因此佛教给我们处众要修六和,六和也是我们基本的戒条,要修六和敬。六和里面第一个「见和同解」,就是现在世间所讲的建立共识。我们的想法、看法要接近,要相同,这样才能够和睦相处。世出世间圣贤的教化没有别的,实在讲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共识,这样社会才能和谐,世界才能够大同。第二条「戒和同修」。戒是守法。佛给我们的教诫我们要遵守,国家的法律,社会的风俗习惯、道德观念,条条都要遵守。这是戒和同修。养成一个守法、守规矩的精神,这样见解相同、思想很接近,人人都能守法,然后才真正可以做到「身同住,口无诤,意同悦」,大家生活在一块欢欢喜喜,这幸福快乐。
末后一条「利同均」。利同均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水平要接近,贫富不能够差距太大,差距太大那是会引起社会的动乱。也就是说富有的肯布施,富要肯布施,要懂得布施,这是修福;贫贱的人懂得修福,这个社会就和谐了,国家就太平了,不会有动乱了,这非常重要的因素。人人能守六和。中国古人常讲「家和万事兴」,家庭要和睦,遵守佛的这个教训,你的家就会和;我们寺院道场四众也能够和睦,道场就兴旺;你们做生意,公司行号,老板跟员工能够修六和敬,你这个行业就兴旺,你事业就很顺利,就会成功。所以这个六和,从一个家庭到公司,到社会,到国家,乃至於到整个世界,人人都能修六和敬,世界和平,自然大同。
由此可知,佛的教导不是谈玄说妙,是真真实实给我们带来了幸福,是真实为我们解决许多的困扰、许多的争论,他确实能给我们解决。从这个基础上再建立佛法,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。我们从这五个科目,从这个简单纲领当中认真的去学习,就得殊胜无比的利益;这也正是大经里面所说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所以这一个法门就是整个佛法,这一个法门就是全体的利益,究竟圆满的利益,真的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三苦。
【升灌顶阶。授菩提记。】
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,这部经里面包括著一切法门、无量法门。这两句就是现代人很熟悉的密宗,『灌顶』是密宗里面的修法。密宗的修学,在佛法里面是属於高级的佛法,这个诸位要知道。如果用现在学校做比喻,密宗是研究院,是研究所,这是高级的佛法。「灌」是慈悲加持的意思,「顶」就是最高的法门,顶法!没有比这个更高。佛大慈大悲把最高的法门传授给你,这叫「灌顶」。所以诸位千万不要误会上师拿一点水在你头顶上洒一洒,那就叫灌顶,那这样的灌顶,你每天去冲凉的时候,那个灌得很舒服了,这要晓得。真正的灌顶是佛把最高、第一法门传授给你,这叫灌顶。在形式上,这个灌顶那是仪式,仪式不重要,实质重要。
现在我们明白了,这部经在释迦牟尼佛所有一切经里面是至高无上的顶点,我们得到这个经就是佛为我们灌顶。我们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,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灌顶,阿弥陀佛为我们灌顶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给我们灌顶一次;念两遍,灌顶两次;念三遍,就灌顶三次。哪一个什么上师都比不上!何必还要去找那些麻烦?自己在家里一切诸佛如来已经给你灌顶了。你自己要知道、要明白,这是这个意思,决定不可以误会。近代黄念祖老居士他学过密,他在密法里头也有相当的造诣,他是金刚上师。你看他的注解《无量寿经注解》里面解释这一段,他就讲得很清楚,就讲得很明白,他没有骗人,他就是这样说法的。
『授菩提记』。这一部经末后可以说是佛为我们大家普遍授记,说明娑婆世界念佛的众生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在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了,然后到他方世界示现成佛,度化众生都叫做妙音如来,这就是佛给我们授记,就在这个经上!所以我们第一次在新加坡讲《无量寿经》,有一天皈依。皈依的同修好像有二百七十多人,起法名来不及了,我一想经上给我们授记,将来我们都是妙音如来,现在统统是妙音居士,所以我们就用妙音做法名。这个好!亲切,我们的名字在《无量寿经》上,佛给我们授记的。现在是妙音居士,将来是妙音如来,你看看这个多亲切,「授菩提记」。所以我们受持三皈,用的法名妙音是从这儿来的,是从《无量寿经》上来的,佛给我们授记的,这还有错?所以这个法名是佛起的,不是我起的,佛起的。
【为教菩萨,作阿闍黎;常习相应无边诸行。成熟菩萨无边善根。】
这也是一小段,统统都是属於转法轮这一段里面。确实非常非常难得,在转法轮里面可以说是显、密、宗、教都讲到了,文字不多,讲得很圆满,让我们看到真的生欢喜心,真的相信这部经就是一切经的浓缩,这个法门就是一切法门的总纲领。一修一切修,这心踏实了,再没有怀疑了。『阿闍黎』也是密宗里面的称号,我们显宗里面一般都称法师,密宗里头称阿闍黎;实在讲阿闍黎这个称号,显、密都通用的;但是现在习惯上讲的密宗里面称阿闍黎,显宗里面称法师。这是梵语,它的意思叫轨范师。他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,可以做我们的模范,称为阿闍黎。
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』,这句非常重要。常是不间断,习是学习,要跟佛法相应的这样的心行。佛、菩萨怎样存心?我们的心要像佛菩萨,我们的愿要像佛菩萨,我们的言语行为也像佛菩萨,这就是「相应无边诸行」。那也许诸位要问,我现在在家,我做生意、做买卖、我做工,我做哪一个行业,那我怎么个修法?有,都有榜样。《华严经.善财五十三参》,那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代表的就是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你去看去。你从事哪一个行业去找找看,哪一个菩萨跟你行业相同的,你就跟他学就对!佛的教法很圆满。所以五十三参实在讲就是这个四句的展开,就是这四句的详细说明。详细说明在《四十华严》,四十卷;在我们这个地方就是「为教菩萨,作阿闍黎。常习相应无边诸行,成熟菩萨无边善根」。这几句就把整个《四十华严》说尽了,这就是五十三参的总纲领。教学的目的就是「成熟菩萨无边的善根」,菩萨善根圆满,那就成佛了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只好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第三页第四行第二句看起。我们将经文念一段,对一对地方。
【愿於无量世界成等正觉。舍兜率。降王宫。弃位出家。苦行学道。作斯示现。顺世间故。】
前面所说的是与会的这些大圣,他们的智慧德能非常具体的为我们显示(在菩萨行中最为殊胜的普贤行),都是修普贤行的;与佛同心同愿,尽虚空遍法界,以这个法门接引广大的众生。下面为我们举一个例子,这些圣者就如同《法华经.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一样,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就现什么身,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。三十二是三十二类,每一类里面应化的示相,实在讲是无量无边,显示出这些菩萨们的德能。这个地方为我们举一个例子,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,我们看看此地这段现佛身的例子;应以菩萨身,他就现菩萨身而为说法。这个地方是举的现佛身。『愿於无量世界成等正觉』,这就是以佛的身分。虽现佛身,诸位要知道还是用念佛法门,教化一切众生念佛成佛;因为这个法门是第一法门,是究竟圆满的法门,是一切众生平等得度的法门,实在是殊胜无比。
下面这说的八相成道。这是我们诸位同修都相当熟悉的,但是这里面有值得学习的地方,我们不能够错过。『舍兜率』,菩萨要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,得离开兜率天;兜率这个地方生活环境好,非常快乐,非常自在。兜率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叫知足;兜率天就是知足天,知足就常乐了。我们看现在这个世间人有很多的确地位很高、有很多的财富,但是他还是很苦,为什么他苦?不知足。钱有了,有了还想有,多了还想多,好苦,这真苦!知足就乐了。知足是什么?知足的人无求,人到无求,我们中国俗话讲品自高。真正得乐是知足。这一层天叫知足天。所有的等觉菩萨,补处尊者,补处就是候补佛,都住在兜率天,都是从兜率天下降。这个地方它有很深表法的意思,换句话说,菩萨修行如果没有到知足,菩萨功夫就不圆满,他还没知足!知足就成佛了。我们在大经上看到菩萨也贪!贪度众生、贪功德,所以他还是不知足,一知足就成佛了,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。
无论世法跟出世法,要懂得知足。譬如我们现在学佛法,佛法的经典浩如烟海!现在我们看的《大藏经》,都用小字缩版了,精装这么厚还有一百册,要是从头到尾看一遍,哪一年才能看完。样样都想学,每个宗派都想学,每个法门都想学,每部经论都想学,那就叫贪,那就放不下!我们知足,一部经,一部《无量寿经》就好了;像古大德所说的,三藏十二部让给那些不知足的人去悟,八万四千行让给那个不知足的人去行。我们知足了,一部经、一句阿弥陀佛,好快乐!知足就乐了,修行也是如此,一定要知足。这部经里面的内容已经包含了一切经,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了,所以要能舍,要能放下。
舍兜率是八相成道里面第一个降生,这是第一个相。『降王宫』。佛应化到这个世间来,绝对不是生在一般民间,为什么?影响力不大。我们是业报身没有办法,自己做不了主,业力叫你去投胎,那是遇到缘不能不去;佛菩萨是愿力,他不是业力。愿力就可以随自己选择的,所以他一定选择到国王家里面去降生。生下来太子的身分,然后出家,这才真的是希有。世间人一天到晚脑子里想的是什么?名闻利养,一天到晚忙的也是名闻利养。菩萨降生在王宫里面,名闻利养都具足了。说地位,将来他是国王的地位,我们中国人所谓「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」,这个世间的富贵名利他统统具足,他能够舍弃出家。我们好好的想一想,我们天天在搞名利,他为什么不要?这个做法就会让我们开悟,让我们明了人生真正的意思,人生真正的价值,真实的快乐幸福,这个人一生没有白过。
一生都在辛苦,一生都在忙碌,不晓得为谁忙,这个人很可怜;我们佛经上常讲「可怜悯者」,不晓得为谁忙。古人也讲「为谁辛苦,为谁忙」,他不知道,你说那多可怜!甚至於忙得三餐饭都没有时间吃,你说多可怜。吃不好、睡不好,一天忙到晚,地位再高、财富再多,也是很可怜,没有我们幸福;我们三餐饭按照时间吃,晚上睡得很舒服,这就很有福报,这就是很快乐、很幸福。降在王宫里面,这八相成道里面两个相,一个是投胎,一个是出生;在王宫里面投胎,在王宫里面出生。
『弃位出家』,这是第四,八相里面第四相。他把王位舍弃掉,富贵舍弃掉,出家了。这要不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,真正对於事实真相彻底明白的人,他不会做。世间人都迷在名利里头,拼命在那个地方夺取,现在都不是争取,抢,夺取,争名夺利,舍弃掉了,为什么?真正觉悟了,真正明白了,这个东西是假的,是空的,是麻烦,是痛苦,绝对不是幸福,不是快乐。刚才我说的有钱人、有地位的人,一天忙到晚,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,睡觉的时间都没有,你说多可怜。他明白了,他开悟了,不要!假的!这出家去修道去了。『苦行学道』。苦行,是世间人认为出家人好苦,这是世俗眼光去看他。其实最快乐了,人生在这个世间,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。
我在初出家受戒的时候,我们的得戒和尚,道源老法师,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是真的。民国初年,他还做小和尚的时候,他见到的。他们乡村里面有一个要饭的,这个要饭的生活很惬意、很自在,每天到外面讨饭,晚上随便哪个破庙里头睡一觉;以后他的儿子发达了、发财了,是这个地方上的财主,那当然人家说:你看你这么大的家室,这么有钱,你怎么可以叫你的父亲到外面去要饭,做乞丐?他自己也没面子,想尽方法,派了很多人把他父亲找回来。找回之后给他换上新衣服,好好的供养他。他这个父亲,大概过了一个月偷偷的又跑掉了,又去要饭去了。人家问他干什么?我这个生活自在,关在那里享受,这不自在。哪有每天到处去游山玩水,走到哪里,吃到哪里,是不是?走到哪里,睡到哪里,这个生活多惬意、多自在!他有他的人生哲学,他有他真正的乐趣。我们一般人看了是讨饭的叫化子,实在讲,他那个做叫化子,不是被逼的,不是家里没得吃,他家里很富有,他是快乐,他是看破红尘!这个人的境界很了不起,绝对不是普通人。
所以是一般人认为苦,出家人乐趣多,生活简单,少造业。心地清净,需要量就少。出家人是从前三衣一钵,什么都没有,这就真快乐,一点累赘都没有。一天吃一餐饭,一餐饭很容易得来,而且供养的人也很尊敬、也很欢喜,只吃一餐。一餐够不够?足够了,为什么?心清净。我们身体是个机器,机器它要动,它要运作,运作要有能量去推动它,能量就是从饮食当中来的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能量的消耗,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烦恼上。所以世间人一天吃三餐、还要吃点心、还要吃消夜,这苦死了,结果吃了什么?吃了一身病,病从口入!他怎么会不生病?修行人妄想少、烦恼少,他消耗能量就少,所以每天补充一次,足够用了!这在生活上不求人,这有多快乐,这有多幸福。所以我们对於饮食要懂得。修行就是修清净心;心地愈清净,你在饮食方面一定自然会减少,不需要很多,你已经足够了;纵然吃三餐,你也会吃得很少;你的体力一定很正常,一定很健康。世俗人不明白这个道理,不知道这个境界,以为是苦,实在讲是常乐、真乐。学道,道是什么?道就是清净心,道就是平等心,道就是觉而不迷,是学这个。
『作斯示现,顺世间故』。这两句话把这本源给我们说出来了,他是示现的,他不是真的这一次才发心出家的,他是示现的,是来表演的。正如同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样。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印度,八相成道;我们都是以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夜睹明星豁然大悟,成佛了。我们只看到这个相,而实际上世尊在《梵网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他这一次来示现作佛,已经是第八千次了。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这第八千次了,这我们才恍然大悟,他是作斯示现。随顺世间,世间人来都要找父母,都要投胎;假如佛出现在这个世间没有父母,从天而降,他教化众生就难了。我们一看他,我们是父母生的,你是从天上来的,那我怎么能比得上你?我怎么能学得成?他的表演,我们是父母生的,他也是父母生的;我们从小长大的,他也从小长大的;他能成佛,我们也能成佛,使我们增长了信心,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。虽然是示现,但是在教化上来讲,也的确是事实。我们如果明白这个道理,懂得这个方法,依教修行,这一生当中确确实实能出三界,能了生死,能成佛道。可见得世尊的示现没有欺骗我们,都是实情。
【以定慧力。降伏魔怨。】
这是第五个相,降魔。这一句就是我们同修们常常心上放不下的,叫魔障、业障。业障跟魔障是一桩事情。什么是魔?我们先要把它认识,认识它,你就有办法降伏它;你要不认识它,那你没有法子对付它。《楞严经》上有个比喻,譬如我们要抓贼,你要认识他,你才能把这个贼抓到;如果你不认识他,你到哪里去抓去?这个比喻很好。那魔是什么?《八大人觉经》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魔有四类,就是有四种,我们不可以不清楚,不可以不明了。第一个五阴是魔。我们这个身体是五阴身。五阴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这个色是物质,我们这个肉身,这个物质叫色身。受想行识是心,跟心理的作用。我们这个人就是五阴聚合而成的。五阴的本身就是魔,你说这个东西多麻烦。如果不了生死,你怎么能脱五阴魔?菩萨修行在菩提道上种种的障难,根源就是五阴。《楞严经》里面讲的五十种阴魔,五十大类;这五十大类就是色受想行识。每一蕴里面有十类,十大类,五十类阴魔。可见得五阴真的是『魔怨』的根本,我们要认清它。
第二类是烦恼魔。贪瞋痴慢,这些东西是折磨我们。魔是折磨的意思,让我们的身心得不到清净,身心得不到自在,这很苦。第三是天魔。这是外面的,我们讲的是外面的环境,这不是从本身的。因为五阴、烦恼都是自身的,都是自己本身的;不是属於这两类,属於外面的干扰,外面的障碍,统统叫天魔。这是外来的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的障难。
第四个叫死魔。人不能常住在世间,人会死的,这个大家不要忌讳,我们学佛的人不忌讳。世间人怕死,听到死很不高兴,很不愿意;我们学佛的人知道有生必有死,死是很正常的事情。但是寿命短促,我们的修行功夫没成就,这就死了,这一生的修持,说老实话,非常可惜,没有完工;纵然轮回再来,这一个轮回再来,有隔阴之迷,前生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,纵然遇到善缘,遇到好的善知识,还要从头修起。我们诸位在座同修每个人都是再来人,都是过来人,过去生中都曾经修过,也修得不错,那一轮回到这一生,想想如何?我们就明了了,这个死真的是折磨我们;如果没有死,我们的修学早就成就了。这个世界有生死轮回,所以非常非常麻烦。我们找到一个没有死魔的地方,西方极乐世界,到那里去,人人都是无量寿,这个环境好。所以这四种魔障,西方极乐世界都没有,我们这个世界,任何一个人不能够避免的。
怨是冤家,这个东西很麻烦。冤家是什么?我们对於一切众生,我们杀害的这些众生,这些众生要讨命、要报仇;我们占别人便宜的、欠人家的债要讨债;欠命的要还命,欠债的要还债,这是冤家债主。我在一九七七年,在香港光明讲堂讲《楞严经》,光明讲堂是寿冶老和尚建立的。他那个讲堂上面挂了一副对联,我看到了,很感动,他上联写的是「夫妻是缘」,没有缘分,不会做夫妻,夫妻是缘;「有善缘,有恶缘,冤冤相报」。下联是「儿女是债,有讨债,有还债,无债不来」。他说的是真的,一点没错,世间人与人的关系,事实的真相是什么?报恩报怨、讨债还债,就干这个事情,这就是怨!我们真的把这个世间事情看穿了,再修定修慧;看破是慧,如如不动就是定,事情看穿了,这才能够降伏魔怨。一定要看破,要放下;看破是慧,放下就是定,魔怨不会再干扰你了,所以一定要有定慧力。没有定力、没有智慧,不能看破,不能放下。从早到晚,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,你怎么能脱得了魔掌?这是我们要觉悟的,要明白的。
【得微妙法。成最正觉。】
这是八相成道的第六相「成道」,这是示现成佛了。成佛,怎么成佛的?蕅益大师在《弥陀要解》里面给我们说得好,释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。这个话的确,从前没听别人讲过,以前没有人这样说过,蕅益大师说的。蕅益大师有证据,证据就在《阿弥陀经》;我们天天念《阿弥陀经》都没有发现,经过他老人家一点出来了,我们看看果然不错。所以『得微妙法』,就是得到念佛这个法门;念佛这个法门是最微妙之法,九界有情众生你要真正得到了,真正相信了,念佛就成佛。
实在说世尊在许多大经大论,告诉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原理,就是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;这句话真的是真理!如果你要问我,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哪一句话最重要?我就可以告诉你,这一句话最重要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因此佛教给我们念佛,我们心里头念佛想佛,那就成佛,从心想生!所以诸位要晓得,念什么成什么。这也是《华严经》上跟我们讲的原理。十法界依正庄严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识就是心想。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?心想变现出来的。十法界,我们想佛,就现佛法界;想菩萨,就现菩萨法界;想罗汉,就现罗汉法界;现在世间人想什么?天天想发财,想发财是什么法界?饿鬼法界,贪心!贪是饿鬼,瞋恚是地狱,愚痴是畜生。他天天想这些,所以将来之后都做鬼去了,你说这冤枉不冤枉?
我们今天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,道理搞明白了,我们想佛,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」,他是从心想生。这是微妙法,『成最正觉』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都是这个道理,都是这个方法。我们这才肯定,完全相信了。所以大家要记住,你天天要想幸福,想快乐,不要想烦恼,不要想痛苦,为什么?都从心想生!日子已经很苦了,你天天想苦,那苦中加苦!年岁大了就想老,要老化得很快;老了之后,老人都有病,天天想病,没有病也生了很多病。所以这是想老、想病、想死,这是最不健康的想法,这是思想见解上重大的毛病。
我们学佛的人不想,天天想阿弥陀佛,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就对了,这是最健康的心理。我们常讲心理健康、心理卫生,这最健康的心理就是心地清净,以清净心想佛。我们每天念《无量寿经》,想佛在这个经上讲的这些道理、这些境界、这些教训,我们跟佛就一样了。常常想,天天想,不知不觉就成佛了;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加持,这就是佛对我们的恩德。佛不告诉我们,我们怎么会知道?这的确是事实真相,是宇宙的秘密,佛在此地给我们揭穿了,把这个告诉我们。所以「成最正觉」,就是成佛了。底下这一段是第七个相,「转法轮」。
【天人归仰。】
『归』是皈依,『仰』是景仰,也就是尊敬的意思。
【请转法轮。】
请佛说法。实在上说,我们看到佛这么快乐、这么自在,在人生之中他所表现的充满了智慧,充满了德能,这都是我们所希求的、所向往的。我们非常想佛来告诉我们,他是怎样修学成就的。何况更殊胜、更不思议的成就是了生死、脱轮回,他没有生死,他也没有轮回;不但轮回他突破了,十法界他也突破了,这是我们非常想明了的,想知道的,想学习的。请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,为我们说明这其中的道理,为我们说明事实的真相,我们好学习。
【常以法音。觉诸世间。】
『法』,这里面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道理,一个是方法。佛将宇宙人生的道理为我们说出,事相为我们说出,如何能够突破我们的迷惑颠倒,而证得事实真相,这种种修学的方法。『常』,是不断的为我们说,无有间断的为我们宣说。『觉诸世间』,这个「诸世间」包括六道,包括九法界有情众生,都需要佛的教导。下面四句略说教学的成果,或者讲教学的效果。
【破烦恼城。】
我们的烦恼太多太多了,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,将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为八万四千,这八万四千就有个数目了,无量无边没数字!八万四千而不是笼统随便说的,确确实实一条一条给我们说出,说了八万四千条。我们现代人喜欢简单,怕麻烦、怕罗嗦、怕耽误时间,这佛知道;於是乎再把它归纳,归纳成一百零八条,这是纲领,一百零八类,叫「百八烦恼」。我们这念珠一百零八颗,意思就是要念阿弥陀佛、念戒定慧断百八烦恼,是取这个意思的。可是百八还嫌罗嗦、还嫌麻烦,於是天亲菩萨造《百法明门论》,把这个烦恼再归纳,归纳为二十六类,这就容易了。现在一般讲经说法,讲到烦恼的头数,都是依天亲菩萨这个说法。这二十六类,六个根本烦恼、二十个叫随烦恼,这二十六个我们在此地也不必细说。
这根本烦恼里面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(恶见就是邪知邪见),这六个是根本。佛为我们说法,教导我们怎样把这个烦恼拔除。菩萨行门里面,这就是菩萨修行的纲领,也就是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,必须要遵守的原则,六个,我们叫它做六度,这六条就是断烦恼的。「布施」是破悭贪的,你看这个烦恼,根本烦恼第一个就是贪,贪瞋痴。「忍辱波罗蜜」就是破瞋恚的。「般若波罗蜜」是破愚痴的。所以菩萨修这六度,对自己来讲就是『破烦恼城』。城是比喻,它非常坚固,很不容易攻破;菩萨用六度的方法把烦恼攻破,城是比喻。
【坏诸欲堑。】
这个堑是护城河。现在这个城市已经没有了,古时候的城市有,在中国大陆上还保守著有几个古城,像西安还有城墙,还在。城墙外面护城河,那个河叫堑,是防守城池的。这也是用它来做比喻。这欲!五欲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佛在经上常讲这是「地狱五条根」。这个东西要不把它拔掉,三界六道要想超越,难!我们念佛求生净土,也要把烦恼拔掉,你才能去得成。不要以为我念佛,临终时候佛来接引我,没错,佛是来接引你;可是后面地狱五条根拴在那个地方,佛拉也拉不动,你还是去不了。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要淡化,我们要晓得这些东西都是有害的、有毒的。贪瞋痴这个念头,心里头有毒,这个心就不好,心坏!如果我们这个身体哪里有毛病,你都晓得赶快找医生,赶快就开刀动手术把它割除;你现在心坏了,你都不晓得、你不著急!心里头有贪瞋痴,这心坏了,大障碍!念佛也不能往生。所以我们一定要明了、要清楚,要把贪瞋痴放下,我们才能作佛。
佛菩萨没有贪瞋痴,佛菩萨绝对不留恋五欲六尘,他心清净,没有这些东西。我们今天心里头有这些东西,这个心就有病,心就有毒,心就不是好心。一定要认真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恢复我们的清净心。所以念佛人的功夫在哪里用?贪心一起来了,「阿弥陀佛」,把贪心压住了;瞋恚心一发脾气了,「阿弥陀佛」,脾气不发了,瞋恚心打掉了,这就是古人常讲的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。念是烦恼妄想,烦恼妄想起来,不怕,觉悟得快,这个觉悟就是这一句佛号;第一个念头是烦恼,第二个念头是阿弥陀佛,就把这个妄想烦恼杂念打掉了,这叫用功。真正会用功,这个念佛才叫得力。念久了,妄想烦恼自然少了,自然轻了,这个妄想烦恼轻了,它就不产生障碍。佛来接引的时候,你真能放得下,真能够舍得干净,这才能随著佛往生西方。所以世出世间法都不能贪,要晓得统统是假的,统统是空的,决定没有一法你可以得到。《心经》上跟我们讲的真话,「无智亦无得」;无得是真的,不要以为这也是自己的,那也是自己的,那就糟透!那是搞三恶道!
【洗濯垢污。显明清白。】
烦恼、五欲离开了,心就清净了,因为这些东西染污了自己的清净心,这个时候能够离开,就破迷开悟!破迷了。禅宗大德常讲「迥脱根尘,灵光独耀」。根是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。尘是外面的境界,色声香味触法。不但尘不染了,根也不用了;这真的是《楞严经》上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,用根中之性,这就高明了,跟诸佛菩萨一样了。见用见性见,不是眼识;识是污染,性是光明。灵光独耀,听不用耳识去听,用闻性去闻,用六根的根性。根性真心,也叫真如,也叫本性,用这个。当然这个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很难。我们这是凡夫,业障深重决定不会用,一天到晚用的还是六识。用六识也能往生,我们便宜就占在此地,这叫带业往生;如果用根中之性,那就不是带业了,那个业完全消掉了。那样的人念佛往生,那品位就高了,生到西方世界,他是生实报庄严土,他不是凡圣同居土。
『显明清白』,这是灵光独耀,心地清净明了。这两句,如果用大势至菩萨的话来说,就是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我们用大势至菩萨这两句话格外的好懂。功夫纯熟了,自得心开。显明清白就是自得心开的境界;实在讲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,「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」。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开悟?就是因为有业障、有烦恼、有欲望,把我们的心性光明障碍住了,不能开悟。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去掉之后,我们的心性里面的智慧光明自然就透出来了,那叫开悟,那叫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就成佛了。这是说明佛为我们说法,是我们能够达到的境界。再看下面经文:
【调众生。宣妙理。贮功德。示福田。】
这还是在转法轮的当中,这是第二段;前面是第一段,破迷开悟,偏重在慧上。有慧还得要有福!成佛,佛叫二足尊。足就是满足、圆满,二是两种圆满。一个是智慧圆满,福报圆满,智慧跟福报都圆满。前面这是智圆满、慧圆满了,现在教我们修福,福亦圆满。福报怎么修法?『调众生』。调,调御、调理。众生妄想、杂念、烦恼很多,要把他调理,使他能够顺法性,不要违背法性,这样渐渐他才能够远离妄想分别执著,先把他调顺。这就是诸佛菩萨对於一切大众教导的所谓善巧方便。
用什么方法来调理?要说明,『宣妙理』。宣是宣示,也就是说把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,人生就是本人,这对自己的关系非常密切;换句话说,佛要告诉我,告诉我自己,我的生活环境的真相。真相明白了,这个事情就好办了。我们知道哪些该放下的,自然会放下,该取的我们会取,该舍的我们会舍,明了了!不需要人劝导。今天很多人劝导我们要舍,为什么我们还不肯舍?事实真相没搞清楚,你叫我舍,我会问为什么我要舍?为什么那些人不舍,为什么要我舍?事实真相没搞清楚,一定要讲清楚。宣妙理,这就是佛法上常讲的「开示悟入」。佛为我们开示,我们自己要能悟入,悟入是我们的事情,学生的事情;老师对我们是开示、说明。
『贮功德』,功德重要。功是功夫,所谓一分耕耘,一定有一分收获。功德一定要明了,要知道修积。下面阿弥陀佛为我们做榜样,他在未成佛的时候,在修菩萨道的时候,积功累德,人家真知道修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,持戒是功,得定就是德,持戒得定;修定是功,开智慧就是德。戒定慧三学,前面一个是功,后面一个就是德。同样道理,布施是功,破除悭贪就是德;持戒有功,破恶是德;忍辱是功,断除瞋恚就是德,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。什么叫功?什么叫德?功德跟福德不一样。功德能断烦恼,功德能破无明;因为定就能断烦恼,慧就能破无明,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,圆成佛道,这要靠功德!福德也很重要,福德是帮助你度众生,因为你没有福报,你度众生就比较困难。众生愚痴,有大福报的人,他很愿意亲近,没有福的人,众生看了你就讨厌。所以佛一定要降生在帝王之家,大家对他景仰、仰慕,会跟他学佛。如果佛出现在要饭讨饭的人家,谁理他?再好的学问、再好的道德,也没有人愿意亲近他。所以这个身分、地位,世间人迷在这上;佛也恒顺众生,他有他的善巧方便。一定要知道修福。
『示福田』。指示我们世间人非常重视福报。要怎样去修福?这一点同修们要牢牢的记住,要认识清楚。福报多分是前世修的,佛经里头常讲「因果通三世」;又告诉我们「欲知过去因,今生受者是」。假设你要想知道我过去生中修的是什么因,佛跟我们讲,我们这一生所享受的就是的,这一生享受的是果报!如是因,一定得如是果。因果是相应的。「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。如果我们想知道我们来生得什么样的果报,佛告诉我们,我们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的。我们这一生如果造作的是善因,那来生一定是善果;这一生造作的是恶因,那来生一定是恶报;因缘果报,丝毫不爽。财富从那儿来的?财富是财布施来的,你不肯施财,你怎么会得财富?所以要知道财富是果报,财布施是因,要知道修因;聪明智慧是果报,法布施是因;健康长寿是果报,无畏布施是因。
我今年前两个月在温哥华讲经。在温哥华世界佛教会会长冯公夏老居士,这个老居士今年九十二岁,看起来就像六十岁的人一样,又有钱又有聪明智慧,他在那边讲《楞严经》,又健康又长寿。他老人家站在那里,我说这就是好例子,他过去生中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三种布施他统统都做,今天他的果报就摆在我们眼前。你不修因,怎么会得果报?我过去生中没有修,现在我想日子过好一点,怎么办?拼命修也行。袁了凡先生过去生中修得不足,所以生活很苦。碰到了云谷禅师,云谷禅师就把佛法里面修福的方法,「示福田」就告诉他,他就真做,全家都做。他在晚年,晚年的福报是他这一生修的,不是他过去生中修的,连寿命都长了。孔先生给他算命,他只有五十三岁,他活到七十多岁;命中没有儿子,他也有好儿子,孝顺的儿子。这些财富、子孙、健康长寿,都是他自己这一生当中修的。所以我们现在修,晚年来享,还来得及;现在要不肯修,享完了就没有了。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,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我们就晓得应该怎么做法,自求多福!这是佛法真实的利益。
我早年讲经也常常跟大家说,我自己本身是个例子。我在过去生当中修慧不修福,有一点聪明智慧,是一点福报都没有,而且寿命还短;从前算命看相的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,我很相信。所以我学佛,我就把那个日子时间订到四十五岁,四十五岁要死了,所以要好好的修,要认真的干!我现在快七十岁了,这个寿命这一生修的,这不是前生的;现在还觉得满有福报的,过得很幸福、很快乐,都是这一生修的。我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,我才会告诉你;我要没有得到真正的好处,我没有把握跟你们讲,我是真得到了,证明佛法里头所讲的真实不虚,样样都是真实的。所以我跟大家讲的非常肯定,决定不是模棱两可的,我是亲自得到的。
这是把福田告诉我们,就是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而一切布施当中,普贤菩萨告诉我们,法布施为最;第一殊胜就是法布施。法里面包括财,包括无畏。所以你能够修法布施,那是最聪明的,你得的果报也最快速、也最明显。我过去在台中求学的时候,李老师常常看到同学当中有命很薄的。薄命的人从面相上能看出来,短命的相,没有福报,李老师就劝他发心讲经,讲经福报最大,而且也最快,所以他就找这些人,劝他去讲经,劝他要努力去修法布施。这个转命运是的确比其他布施要转得快,效果非常的显著。底下一句就说这桩事情:
【以诸法药救疗三苦。】
『三苦』,是对众生讲的,芸芸众生都在这三苦当中。三苦说的是什么?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就是讲的六道轮回。以佛法拯救六道轮回,是这个事情。佛法广大而无边际,如何能够落实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,这就非常重要了。如果不能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,这个佛法谈玄说妙,我们还是得不到受用。因此『诸法』,我们一定要找到它的纲领,简单明了容易,这才好修。在净宗我们的修学归纳为五个科目,这大家就好记了。第一个修福。这没有福不行,《观无量寿经》佛教给我们「三福」,这三条非常重要。世尊明白为我们宣示说,「三世诸佛净业正因」;换句话说,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他要想成佛一定是在这个基础上,离开这个基础,他没有法子成佛。你就晓得这三条是我们修行的大根大本。
第一条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;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我们有没有认真去做?假如没有认真去做,你所学的佛法完全落空,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,也不能往生。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的,为什么?三世诸佛都是以这个为修行的基础,你没有基础,那怎么可以?没有一尊佛不孝顺父母的,没有一尊菩萨不孝顺父母的,我们对父母不孝顺,那你就别学佛了,你就谈不上了。学佛从哪里学起?从孝顺父母学起。许多念佛人疏忽了这桩事情,所以念佛念了一辈子不能往生。
从前李炳老也常讲,在台中,台中念佛的人很多;一万个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只有三、五个而已。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能往生?没基础,没有认真去修这个基础。凡是能往生的,你去打听打听,这个基本条件他一定做到了。他知道孝顺父母,他知道尊敬师长,尊师重道,心地慈悲,一定能够持五戒修十善,这样的人才能往生。我们看到经典里面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,佛都常讲的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如果三福这一条都做不到,那就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!念佛往生是要善男子、善女人。那个善的标准就是这四句,非常非常重要,决定不能疏忽。如果我们这一生当中,真正想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就不能够疏忽,你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。
第二福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。那这个福报就更大!受持三皈,在形式上的三皈大家都受了。我在台北有个同修很感慨的告诉我,许许多多受了三皈的人,不晓得三皈是什么。以为就皈依一个法师,这个搞错!我们有一个《三皈传授》的小册子,外面都有结缘的;已经受三皈的同修、没受三皈的同修都应该去看看,多看几遍,晓得什么叫三皈依;从哪里皈?依靠什么?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能搞错!这是修行的根本,是修行的基础。从三皈依再发心持戒,戒律,我们今天果然把五戒十善做到了,就决定得生净土;其他的戒条难,不容易,只要能将五戒十善做好就行了。
所以今天纵然是出家,弘一大师讲得好,弘一大师在《讲演集》里面有几篇讲演,是从前在闽南佛学院讲的,在厦门。他老人家说,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的比丘了。我们受的这些戒是形式有名无实,这个自己要知道。所以蕅益大师是研究戒律的人,他一生自称菩萨戒沙弥,他不敢称比丘,菩萨戒沙弥。他的徒弟成时法师,蕅益大师的《全集》就是他学生替他编的,编辑,替他出版的。这个人对佛法也非常有贡献,没有他,蕅益大师的著作就没有法子流传到后世,他替他流通的。因为老师称沙弥,做徒弟的人就不敢称沙弥了,怎么称法?出家优婆塞,成时法师第一个自称出家优婆塞。我们民国初年弘一大师也是这样自称的,出家优婆塞。所以我们出家人能把五戒十善做好了,做个出家优婆塞,名副其实,这也决定得生净土。不犯威仪,守礼节、守规矩,规规矩矩的做人,这就对了。这是第二福。
第三福是大乘菩萨所修的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。发菩提心是真正觉悟,真正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深信因果,专门指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决定相信念佛成佛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;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」。我们对这个一丝毫都不怀疑,这叫深信因果。
「读诵大乘」。我们每天念大乘《无量寿经》,我们一生尽形寿奉行,受持奉行。我们要读得很熟,要明白经里面所讲的这些道理,一定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都遵照佛的教训。「劝进行者」。我们自己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我们有义务、有责任去宣扬、劝导大众修学这个法门,使一切大众都能得到佛法最殊胜的利益。这是三福,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,要记得很熟、很清楚、很明白,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遵循的,这是福田的根本。
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,换句话说,人不能够离开人群。人是要从事社会活动的,是过群体生活的,因此佛教给我们处众要修六和,六和也是我们基本的戒条,要修六和敬。六和里面第一个「见和同解」,就是现在世间所讲的建立共识。我们的想法、看法要接近,要相同,这样才能够和睦相处。世出世间圣贤的教化没有别的,实在讲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共识,这样社会才能和谐,世界才能够大同。第二条「戒和同修」。戒是守法。佛给我们的教诫我们要遵守,国家的法律,社会的风俗习惯、道德观念,条条都要遵守。这是戒和同修。养成一个守法、守规矩的精神,这样见解相同、思想很接近,人人都能守法,然后才真正可以做到「身同住,口无诤,意同悦」,大家生活在一块欢欢喜喜,这幸福快乐。
末后一条「利同均」。利同均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水平要接近,贫富不能够差距太大,差距太大那是会引起社会的动乱。也就是说富有的肯布施,富要肯布施,要懂得布施,这是修福;贫贱的人懂得修福,这个社会就和谐了,国家就太平了,不会有动乱了,这非常重要的因素。人人能守六和。中国古人常讲「家和万事兴」,家庭要和睦,遵守佛的这个教训,你的家就会和;我们寺院道场四众也能够和睦,道场就兴旺;你们做生意,公司行号,老板跟员工能够修六和敬,你这个行业就兴旺,你事业就很顺利,就会成功。所以这个六和,从一个家庭到公司,到社会,到国家,乃至於到整个世界,人人都能修六和敬,世界和平,自然大同。
由此可知,佛的教导不是谈玄说妙,是真真实实给我们带来了幸福,是真实为我们解决许多的困扰、许多的争论,他确实能给我们解决。从这个基础上再建立佛法,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。我们从这五个科目,从这个简单纲领当中认真的去学习,就得殊胜无比的利益;这也正是大经里面所说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所以这一个法门就是整个佛法,这一个法门就是全体的利益,究竟圆满的利益,真的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三苦。
【升灌顶阶。授菩提记。】
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,这部经里面包括著一切法门、无量法门。这两句就是现代人很熟悉的密宗,『灌顶』是密宗里面的修法。密宗的修学,在佛法里面是属於高级的佛法,这个诸位要知道。如果用现在学校做比喻,密宗是研究院,是研究所,这是高级的佛法。「灌」是慈悲加持的意思,「顶」就是最高的法门,顶法!没有比这个更高。佛大慈大悲把最高的法门传授给你,这叫「灌顶」。所以诸位千万不要误会上师拿一点水在你头顶上洒一洒,那就叫灌顶,那这样的灌顶,你每天去冲凉的时候,那个灌得很舒服了,这要晓得。真正的灌顶是佛把最高、第一法门传授给你,这叫灌顶。在形式上,这个灌顶那是仪式,仪式不重要,实质重要。
现在我们明白了,这部经在释迦牟尼佛所有一切经里面是至高无上的顶点,我们得到这个经就是佛为我们灌顶。我们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,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灌顶,阿弥陀佛为我们灌顶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给我们灌顶一次;念两遍,灌顶两次;念三遍,就灌顶三次。哪一个什么上师都比不上!何必还要去找那些麻烦?自己在家里一切诸佛如来已经给你灌顶了。你自己要知道、要明白,这是这个意思,决定不可以误会。近代黄念祖老居士他学过密,他在密法里头也有相当的造诣,他是金刚上师。你看他的注解《无量寿经注解》里面解释这一段,他就讲得很清楚,就讲得很明白,他没有骗人,他就是这样说法的。
『授菩提记』。这一部经末后可以说是佛为我们大家普遍授记,说明娑婆世界念佛的众生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在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了,然后到他方世界示现成佛,度化众生都叫做妙音如来,这就是佛给我们授记,就在这个经上!所以我们第一次在新加坡讲《无量寿经》,有一天皈依。皈依的同修好像有二百七十多人,起法名来不及了,我一想经上给我们授记,将来我们都是妙音如来,现在统统是妙音居士,所以我们就用妙音做法名。这个好!亲切,我们的名字在《无量寿经》上,佛给我们授记的。现在是妙音居士,将来是妙音如来,你看看这个多亲切,「授菩提记」。所以我们受持三皈,用的法名妙音是从这儿来的,是从《无量寿经》上来的,佛给我们授记的,这还有错?所以这个法名是佛起的,不是我起的,佛起的。
【为教菩萨,作阿闍黎;常习相应无边诸行。成熟菩萨无边善根。】
这也是一小段,统统都是属於转法轮这一段里面。确实非常非常难得,在转法轮里面可以说是显、密、宗、教都讲到了,文字不多,讲得很圆满,让我们看到真的生欢喜心,真的相信这部经就是一切经的浓缩,这个法门就是一切法门的总纲领。一修一切修,这心踏实了,再没有怀疑了。『阿闍黎』也是密宗里面的称号,我们显宗里面一般都称法师,密宗里头称阿闍黎;实在讲阿闍黎这个称号,显、密都通用的;但是现在习惯上讲的密宗里面称阿闍黎,显宗里面称法师。这是梵语,它的意思叫轨范师。他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,可以做我们的模范,称为阿闍黎。
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』,这句非常重要。常是不间断,习是学习,要跟佛法相应的这样的心行。佛、菩萨怎样存心?我们的心要像佛菩萨,我们的愿要像佛菩萨,我们的言语行为也像佛菩萨,这就是「相应无边诸行」。那也许诸位要问,我现在在家,我做生意、做买卖、我做工,我做哪一个行业,那我怎么个修法?有,都有榜样。《华严经.善财五十三参》,那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代表的就是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你去看去。你从事哪一个行业去找找看,哪一个菩萨跟你行业相同的,你就跟他学就对!佛的教法很圆满。所以五十三参实在讲就是这个四句的展开,就是这四句的详细说明。详细说明在《四十华严》,四十卷;在我们这个地方就是「为教菩萨,作阿闍黎。常习相应无边诸行,成熟菩萨无边善根」。这几句就把整个《四十华严》说尽了,这就是五十三参的总纲领。教学的目的就是「成熟菩萨无边的善根」,菩萨善根圆满,那就成佛了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只好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