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量寿经(新加坡二次宣讲) (第三集) 1994/11 新加坡 档名:02-027-0003
请掀开经本第三页第二行第二句看起。我们先把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。
【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。具足无量行愿。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游步十方。行权方便。入佛法藏。究竟彼岸。】
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。从经文里面我们很明显的看到,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都是修普贤行,修普贤行就是普贤菩萨。同样一个道理,如果修观音行的,这个人就是观世音菩萨,修地藏行的,那他就是地藏菩萨。这个大家一定要清楚、要明了,菩萨的德号是代表一个法门。
普贤菩萨是《华严经》上,依照《华严经》修行的,这是普贤行。观世音菩萨有三部经,这三部都不是独立的,附属在大经之中。第一部是《华严经》里面「观自在菩萨章」,这部分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,观音菩萨为善财童子所说的;第二部在《楞严经》里面,《楞严经》第六卷一开端是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」;第三部是在《法华经》里面,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」。如果依照这三经修行,这个人就是修观音法门,他就是观音菩萨,他是一个初发心的观音菩萨。那我们平常看到西方三圣,阿弥陀佛旁边那一位观音菩萨,那是等觉的观音菩萨,地位差很远。一个是初发心,就好像在学校读书的学生,一个是幼稚园小班的,一个是大学已经博士班的,那不一样。但是都是学生,都学这个法门。
同样一个道理,修学普贤法门的就叫普贤菩萨。我们念佛,立定志愿这一生当中决定求生净土,可以说你现在是普贤班上的小小班,幼稚园的小小班;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这我们晓得,我们烦恼没有断,真真实实的带业往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,这是下下品往生;下下品就是一年级,比我们这个小小班高多了,一年级的普贤菩萨。在西方世界普贤菩萨有多少个等级?这诸位要晓得,有五十二个等级,好像一年级、二年级、三年级到五十二年级毕业了,毕业就成佛了。所以有五十二个阶级,统统是普贤菩萨,那里的的确确普贤菩萨的法界,这是最殊胜不可思议的。
世尊在《华严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;圆成佛道,就是证得圆教的佛果。这也就是说明要不是修普贤行,如果用天台家的讲法,你可以证得藏教的佛果、通教的佛果、别教的佛果,圆教没有办法证得;圆教佛一定要修普贤行。普贤行这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普贤菩萨在大经的最后,将修行做了一个总的归纳,也就是菩萨修学的总纲领,一共有十条,我们称它做「十大愿王」。
这个地方既然说『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』,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我们总要做一个简略的介绍。第一条是礼敬诸佛,第二条称赞如来,第三是广修供养,一直到第十条普皆回向。我相信这十愿许多同修都非常熟悉,因为在《朝暮课诵》里面有,每天都要念,念得很熟。念得虽然很熟,这十条里面的含义不清楚,不要说修行,连里面怎么个讲法也讲不出来,这哪能谈得上修普贤行?
普贤菩萨跟一般菩萨都修礼敬。一般菩萨也礼敬诸佛,普贤菩萨也礼敬诸佛,我们也礼敬诸佛,差别究竟在哪里?差别在心境不同。我们这个心有分别、有执著,一般菩萨虽然比我们功夫要高深得多了,但是他的心不是真正的清净;换句话说,他还是有比我们微细的分别执著,因此他不是普贤行。普贤行那个心境,一定要符合本经经题上所说的「清净平等觉」。清净心,心里面一丝毫的杂染都没有;平等心,生佛平等,万法平等,《华严经》上所讲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」,这是万法平等。普贤菩萨用这种心来修,所以他能够圆成佛道。
由此可知,清净平等觉是总原则,是修行的总纲领。普贤菩萨十愿是修行的条目,也就是说落实在日常生活,在一切事物之中,我们应该要怎样去修清净平等觉。他心地清净,这恭敬心就圆满了;心地不清净,恭敬心怎么能圆满?我们佛门的礼节,大家见面知道合掌;合掌是什么意思?合掌代表一心。平常我们这个手掌手指是分开的,这散乱的,表示妄念很多。怎么样表示恭敬?所有的妄念都息住,合一,一心;一心是恭敬!所以诸位要晓得清净心是恭敬,平等心是恭敬,觉悟的心是恭敬,全都是修的清净平等觉。
对人恭敬,对事恭敬,对物恭敬。这个地方诸位要特别留意的,礼敬不是说见到人就磕头礼拜;如果这样修,那个人不就变成神经不正常!那马路上多人,见到人就磕头,磕不完的,哪有这种道理?这个敬是在心敬,事上要不违背世间法。所谓佛法在世间,不坏世间法。世间人用什么样的礼节,我们就用什么样的礼节,要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这都是十愿里头所说的。
譬如在前清帝王的时代,最恭敬的礼是三跪九叩首,现在你们看戏里面可以看得出来,演古装剧你可以看得出来,那个时候的礼节。现代人的礼节,最恭敬的礼节是三鞠躬,我们面对的是现代人,所以我们的最敬礼,三鞠躬就够了,最敬礼。但是通常我们跟人打招呼见面行礼,点点头;现在点点头就是敬礼了。如果你要行三鞠躬礼,人家又觉得你这个人头脑有问题,那不正常。所以礼节要随俗。恭敬心是真诚,对人有一番敬意,要有敬心,这是普贤行。
对事怎样修礼敬?事情要尽心尽力,认真负责把它做好,这是对事的礼敬。无论大事、小事,无论自己的事情或者公家的事情,你们上班或者是为政府机关做事,或者是为私人公司行号做事,要尽心尽力,做得圆圆满满,这修普贤行!不认真、不负责任、投机取巧,那你不能往生,这个诸位要晓得。所以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为什么?口里念佛,身行与道相违背,这个法门是普贤法门,不是普通法门。希望大家真正心里面想这一生要往生,你就特别要注意。我们身口意三业要一致,不可以口是心非,那就错了,那就不是修普贤行。对物的恭敬,譬如说我们讲堂桌椅板凳对它的恭敬,我们把它摆得很整齐,擦得很干净,这就是对它的礼敬。
总不外乎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这都叫诸佛。为什么都叫诸佛?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将来一定作佛,所以普贤菩萨眼睛里面是平等法。这一切万物它有法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,不是两个性,这个性就是真心本性,是一个,能生万法。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说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。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所生的,都是自性所变现的;自性是佛,所变现的一切万事万物当然统统是佛。要用这样的心量、这样的观察对於一切恭敬,这才叫礼敬诸佛。所以跟我们平常行礼意思不一样,境界不相同。由此可知,普贤行实在是非常的广大,是菩萨行门里面真正达到了究竟圆满。弥陀的学生,愿意求生净土的,要在这个地方著眼,要在这个地方下手、用功。
第二「称赞如来」。称是称扬,赞是赞叹。奇怪的是这个地方它不用诸佛,它换了,换成如来了。如来跟诸佛有没有差别?如果说诸佛就是如来,如来就是诸佛,那这里不应该换;既然换了,大概是有另外的一个讲法。这没错。正如同《金刚经》里头所说的,大家读《金刚经》,你稍稍留意一下《金刚经》里面,有的时候说诸佛,有的时候说如来。说诸佛跟如来意思不一样。说诸佛是从相上说的,说如来是从性上说的,这不相同。这意思就是说明礼敬是从相上说,一切恭敬,不能有分别执著;我们对佛是怎样恭敬,我们对於父母、师长同样恭敬,对於一切大众也同样恭敬,乃至於对於那些无恶不作的人还是一样恭敬,决定没有分别,决定没有执著,这是礼敬。但是称赞就不一样,为什么?称赞会影响这个社会,会影响风俗,一定要称扬正面的,负面的我们不称扬。也就是我们称扬善的,而不称扬恶的。善是性德,所以用如来;不善这违背性德,我们不称赞,礼敬、不称赞。这就是古人常讲的,我们对於一些恶人恶事是敬而远之。你看敬,礼敬,没有两样;远是什么?那是不跟他学,不称赞他、不学他,这就对了。远不是躲得远远的,不是这个意思;这个意思那恭敬心就失掉了,那就没有敬意了。是不称赞,不跟他学,是这么个意思。
所以这一些纲领都要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学了就会用。从今之后处事待人接物,我们就要遵守这个原则,遵守这个纲领去做,认真努力的去做,这就是修行。把我们从前许多错误的观念、错误的想法、错误的看法、错误的做法统统修正过来,这叫修行。这在《华严经》上我们很明显的看到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把普贤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来给我们看,表演给我们看。所以《华严经》的确是最好的教科书,世间教科书里头找不到,没有这么圆满。
《华严》里面有理论,圆满的理论;有方法,非常精细的方法;还有表演,这个表演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而善财就是我们的代表,我们的模范。所以大家听到善财童子,你马上会想到观音菩萨旁边有个小孩,在那里合掌拜观音,那是善财童子。这个观念深深的植在人心当中,於是对於真正的佛法是一无所知,这很遗憾的一桩事情。实在讲善财就是我们本人,就是修普贤行的人,就叫善财。善是什么?善根,你有善根;财是代表福德。《弥陀经》上说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,由此可知,每一个往生的人都是善财。所以诸位要晓得叫做善财是自己,不是别人。我是女人,善财是男的,大概不是我。弄错了,善财没有男女,男人是善财,女人也是善财,具足善根福德的人就叫善财。所以我们要明白佛经里头的真实义。你看开经偈,我们一升座讲经,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不要把佛的意思搞错了,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。
这一次法会非常殊胜,我们有一本《认识佛教》的小册子供养大众,希望大家多看看。我们对於佛法有正确的认识,正确的理解,佛法对我们才会起真正的作用,会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。五十三位善知识,就是我们从早到晚在这个社会上接触各阶层这些人物,这五十三个是代表。里面出家的只有六个,还是在家的多。五十三个人只有六个是出家的,在家的多。而在家里面诸位仔细去看,各行各业、男女老少都有,这就是代表个个阶层的人物,从早到晚天天遇到,这是我们修普贤行的环境,我们要会修。善财童子就是遵循普贤菩萨这十条纲领。
社会上这些大众,真的有好人也有不好的人;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?有代表善的也有代表恶的。像胜热婆罗门、甘露火王他们就代表恶的这一方面,就不是善的,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。甘露火王瞋恚,脾气很大,见到人就发脾气,打人、骂人,甚至於杀害人。伐苏蜜多女是妓女、淫女,代表贪爱。这三个人代表著贪瞋痴三毒烦恼,善财童子跟他们接触,礼敬但是没有赞叹,为什么?贪瞋痴是违背了性德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不善的这些人与事我们对他要敬,但是不赞叹;善的,我们要赞叹。这真的符合我们中国古德的教诲,隐恶扬善;看到人家不好的不说,一字不提,看到人家好的,赞叹、赞扬。我们这个社会才有光明,社会才能够转恶为善,使大家都能得到幸福,都能得到美满。所以这个称赞是如来而不是诸佛,意思就在此地。
第三「广修供养」,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。在普通的菩萨,因为他的心不平等,心还不清净,所以菩萨修的是布施。你看菩萨修六波罗蜜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。他修布施,普贤菩萨是供养,你看那个心多恭敬。我们对佛的布施叫供养,对普通人叫布施,你看那个心就有分别了。普贤菩萨没有分别,对佛供养,对众生也供养;对好人供养,对恶人还是供养,真的平等,真平等。所以普贤菩萨的心量跟别人不相同。
供养是因,果报是福。财供养得财富,法供养得聪明智慧,无畏供养得健康长寿。你看看这三样东西都是我们要求的。不学佛的人也想,不是佛教,其他外教,基督教、天主教,我遇到他们说到,他们都要,他们都喜欢长寿,都喜欢健康,都喜欢有钱有财富,但是不懂得修因,你怎么会得到?靠佛菩萨保佑,靠上帝神明赐给你,那叫作梦!没这回事情的。他说有见证,某个人信教很虔诚的,上帝赐给他福报;只有一个,几千几万个人信上帝的只有一个人得到的,其他都得不到,上帝怎么这么偏心?这不是真的,真的话每个人求,每个人都得到,那是真的;如果那是真的,我也信上帝去了。佛给我们讲真话,福德是要你自己修,你自己不修,佛菩萨没有能力给你。佛说要赐福给你,那佛菩萨就变成骗你,佛没有这个说法。佛只有教导我们,这是真的;我们不懂,佛教给我们,把这个方法教给我们。
你看这个世间人发财,他有财富、发大财。有人发财很快乐,为什么?他没有操心,他这个财源源源不断而来;有的人发财发得好辛苦,好不容易才赚得的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容易得来跟辛苦得来,都是前生布施的因;前生要没有布施,同样一个行业,我去做保险亏本,为什么?前生没有修布施,哪来的财富?所以绝对不是说这一生很聪明、很能干、运气很好,那你是看表面,为什么?聪明能干运气好的人比他多得是,为什么人家不发财,为什么偏偏他发财?前世种的因,这一生受的果报,要懂这个道理。前世布施财,布施得很痛快、很欢喜,他这一生得财富就得得很容易、很欢喜,他不操一点心;前一生布施,布施得很苦,像割肉一样的,看到布施不能不布施一点,看到情面,那这一生也能够得财富,得的好不容易,得的好辛苦,就这么个意思!
我们举个简单例子。我们供养别人饮食,譬如说你们大家学佛的人会供养法师,我们做了好的饭菜,做好了到这个地方来供养法师,你得的福报就自在。如果说我们请法师到某一个地方去吃饭,法师好辛苦跑到那个地方去吃一餐饭,你将来得的福报也就很辛苦才能得来,你不很辛苦,你就得不来。你就从这个例子上去推想就知道了。所以布施供养还要很痛快、很欢喜,叫接受的人不要太辛苦,我们将来得福报就容易,这一定要知道!
法布施得的是聪明智慧,同样也是这个道理。我们供养世出世间法,供养佛法,在今天这个时代,经书、录音带、录影带这些都是法宝。我们生欢喜心,尽心尽力的供养,这得智慧,得聪明智慧。当然能够建立一个道场,自己没有能力建道场,租借场地请法师来讲经说法,这也是法布施、法供养。实在说,今天我们做这些事情,三种布施统统具足。因为这供养里面,就是拿印经来说,印经要钱,钱,财布施;经书里面是佛法,法布施;大家读到经典,接受这个经典,依教奉行,这是属於无畏布施。他这一生当中能够脱离三界轮回,能够了生死,成佛道,这个供养真的达到究竟圆满了,那个福报实在说是诸佛菩萨都说不尽,我当然更没有这个能力了。所以供养是福慧之因,要广修供养。
菩萨可以说自从发了菩提心,菩提心真正觉悟,不再迷惑了。从今而后,念念为一切众生,心心为弘扬佛法。在这个时代,净土特别契机,换句话说,一切佛法当中,弘扬净土能令众生得真实的利益,得现前的利益。其他法门不是没有利益,这个利益不是现前的;换句话说,这一生未必能得到利益,而是来生后世。来生后世要不能出三界,换句话说,你的布施供养都变成福报了,就是我们这个世间有地位有财富的,变成这些人了。变成这些人不错,也能够享受一生;假如这一生当中又迷惑又颠倒了,那福享完了,来生又要堕落。所以这一种布施供养就不是究竟、不是圆满。所以说净宗法门现前得利益,这是我们应当要认真去考虑。
以我们眼前有限的福报、有限的时间,应当如何来修福,怎样来修供养?其实这个供养的范围非常广大,只是我们的心量太小,而非普贤行。譬如你在家里面,你是一个家庭主妇,你每天早晨起来,把你家庭环境收拾得干干净净,三餐饭煮得很好,供养你的父母,这是供养!让你一家人都吃得很舒服,你是供养一家人,但是你没有存一个供养的心。供养的事你都做了,你没有一个供养的心,因此你得的福报不圆满;如果你有恭敬供养的心,那你的福报就很圆满了。
能再把这个供养的心、供养的事扩大,平等心对待一切大众。我在新加坡,我对你们居士林有好感,什么好感?是因为你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这里修供养,你们底下的餐厅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不是说不是我道场的同修就不可以来吃饭,什么人都可以来吃,这了不起,这是广修供养。所以居士林的法缘殊胜,佛法一天一天的兴旺,有它的道理。你们有这么大的心量,认真在这里修供养,在这里修布施,所以这道场得福,道场里面所有的同修有福,这很难得、很难得。所以这个供养布施,我们要非常重视,要认真努力来修学。
现在有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很苦,总想改善自己的命运,改善自己生活环境,不晓得从哪里改起。我过去介绍大家《了凡四训》,而且一再劝同修们要把《了凡四训》念三百遍,三百遍念下去,你的印象深了,道理明白了,就晓得应该怎样处事待人接物,你会修福了。那是我们要改造命运,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,非常好的一份修学的教材。而普贤行,那的确是究竟圆满,比《了凡四训》不晓得要高出多少,那不能为比的。我们要重视,重视自己的幸福。
第四要「忏悔业障」。这也是许多同修们都感觉得自己的业障太重,无始劫一直到今生造的罪业太多了。业障深重都想来修忏悔。怎么个忏悔法?不知道。以为在佛堂里面拜几部《梁皇忏》,拜几部《大悲忏》,业障就忏掉了;拜完之后,回去好好的想想,你的业障忏掉了没有?如果业障还在,没有忏除,那这个忏叫白拜了。忏有没有效果?真的有效果,为什么你去拜而没有效果?你是身在那里拜,心没有拜;有口也有身,看到你在磕头礼拜,心里在打妄想,心跟行不相应,所以你的业障没忏掉。
在这个地方,我们把这个意思说得更清楚一点,更明白一点,什么叫业障?假如连业障都不知道,那怎么个忏法?那忏怎么会晓得有效果?所以先要晓得什么叫业障。业是造作。你看看我们常常见到一个初认识的人,一定问他,你做哪一个行业?做哪一个行业,你造哪一个行业,你在造业,造业当然就有障。人人都造业,不单成年人在社会上造业,小孩一上学念书,你看那个课本里头,作业簿,他就在作业了,就开始去作业。这个业实在讲就是事,我们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;事做完了,那个结果就叫做业,叫事业。
事,是正在造作的时候,造作结果叫业。事有善、有恶,因此这个业也就有善有恶。而造作的工具,身口意,这是工具!心里面起心动念是造业,意业。心里头造业,起一个善的念头,你造了善业;起个恶念,你就造了恶业,起心动念都在造业;口里面言语,叫口业;身体的造作,叫身业。三业之中是意业为主,意不动,心不动,那你身口怎么会造业?所以意是主。恶业是障碍,善业也是障碍,障碍什么?障碍我们的自性清净心,就是障碍我们在经上所讲修学的三大纲领,清净平等觉,就障碍这个,叫业障。障什么?障清净心、障平等心、障觉心。我们自性的清净平等觉不能现前,这叫业障。
假如一忏悔?我们这个业障真的消除了,这消除的样子是什么?心清净,妄想少、杂念少、烦恼少了,烦恼就是贪瞋痴慢,烦恼少了,心清净了,心里面豁然有智慧了,这就是业障忏除的现象。从前对於什么含含糊糊的,都不清楚,现在看东西、听东西都听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这是业障忏除的现象。所以忏业,忏是忏悔业障,要从心地上下功夫。怎样做?第一个你要知道自己的过失,每天要反省、要检点我今天有哪一些过失。我们凡夫真的业障太重,重到什么程度?怎么想都想不出我今天有什么过错,这是业障太重了。一天到晚在犯过失不知道,找不到一个过失,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。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。
知道自己的过失给诸位说,这叫开悟!然后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,那叫修行。所谓修行就是忏除业障,改过自新。一天能改一个过失,如果改上三年,给诸位说你不是圣人也是贤人,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但有把握,你的品位一定很高,为什么?心真的清净了,这个人叫做真正修行。真修行不是说每天我念多少部经,念多少声佛号,拜多少拜佛,那是假的,那是样子、形式!真修行在心地不在形式,形式没有太大的关系,心地非常重要。要改心,把恶的心、恶的念头改成善的,然后再把善的念头改成清净的。所以念佛人叫修净业,不是叫修善业,修净业。心净则土净,才能往生,才能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。
由此可知,忏悔业障是我们修行的重点。无论是哪一个宗派,无论是哪一个法门,这一条都是重点,共同的重点,要在这个地方认真去下功夫。实在说这四大纲领,可以讲把菩萨行门,修行都说出来了,主要的就是这四条。后面可以讲是附带的意思,因为菩萨不但要自己成就,而且希望帮助一切众生成就,自利利他,自行化他,因此不能忘了广大的群众,不能舍弃一切众生,於是有底下的几条纲领。
第五「随喜功德」。这里面就有自行化他,不像前面四条,完全是自己修学,完全是自利,这里面有自利又有利他。这一条普贤菩萨特别列出来,他有很深的用意。因为一切众生可以说无始劫来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烦恼,不要学的,什么烦恼?忌妒心,哪个人没有?看到别人比我好,心里就难过、就忌妒了。忌妒心生起来,瞋恨心就连带起来了,要想方法去障碍他、去破坏他,不让他成就,那这样你就造很重的罪业。世间圣人教给我们要成人之美,看到人有好事要尽心尽力帮助他,这是对的。不可以去破坏他;破坏他是错的,障碍他是错的,这是普遍而且是很严重的烦恼。
因此普贤菩萨,你看在忏除业障的后面,第一个就教给我们要学随喜功德。见到别人有善行、有善愿,不但我不嫉妒,我能生欢喜心,尽心尽力去帮助他,成就他,这叫随喜功德。他有多大的功德,我的功德跟他是无二无别。我们这个世间俗话讲借光,他有光明,我们沾了光,我们所沾到的光明与他本身的光明无二无别。如果我们没有力量,帮不上忙,能生欢喜心,一样的,这个功德也是圆满的。教我们修随喜功德,破嫉妒、悭贪的烦恼,破嫉妒悭贪根本烦恼。
世法、佛法里面有许多善人,佛经里面常常讲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们有善心、善行,我们是个真正的佛弟子就应当要帮助他、成全他,使他的善行能够传播在这个社会,让社会大众都能得到他的利益,都能享受他的福报,这个功德就大。甚至於我们修随喜功德的人比他的功德还要大,原因在哪里?他做的这个善事多少人赞叹、多少人表扬,报掉了;我们这个随喜功德没有人赞叹我们,也没有人表扬我们,我们的功德统统积蓄、储蓄在那个地方。我们积的是阴德,他做的是阳德,大家赞叹统统报掉了。所以你要明白这个道理,你才晓得随喜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!你做的善心、你做的善行,决定有善报。
第六「请转法轮」。这是一切善行里面第一善行。我们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,唯独佛法是真实的。佛法能帮助一个人觉悟,破迷开悟,能帮助这一个人现前在这一生当中得到幸福快乐,帮助一个人家庭美满、事业顺利、成功,社会和谐、国家富强、世界大同。这是佛法对於现前的利益,的确是广大无边。它还有更殊胜的利益,那就是了生死出三界,永脱轮回,圆成佛道,这是其他一切法都不能够相比的。但是佛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。这世间聪明智慧的人对佛法没有法子理解,一定要有人说;这个说法的人,他不会自己来,一定要有人发心去请他,谁去请?我们懂得佛法的人才会请,不懂佛法的人不会请法师大德来讲经,一定是懂佛法的人。
我们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,我们想报佛恩;报佛恩怎么个报法?供的佛菩萨像每天给他供一点香蕉、水果,给他磕头礼拜,这就是报恩了吗?这不是的,实在讲佛菩萨绝不希罕你这些供养。佛菩萨的愿心就是希望把他的教诲能够广泛、普遍的传播给一切大众,使一切大众都能得到佛法,都能够明白佛法,都能够依教修行,这是佛的心愿。因此请法师大德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,这是第一大福报。
所以我们讲修福,修什么福报最大?这个福报最大。假如我自己这一个人没有这个能力,因为你请法师讲经要不少的开销。如果自己没有道场,你要租场地,请法师来讲一个月,租一个场地,这一个月的租金不少!对於法师这个生活还得照顾,甚至於听经的大众也要都照顾到。一个人有力量,一个人做很好;一个人没有力量,集合大众同修,志同道合的邀集几个人,我们来发心做,这个功德也是一样的。这前面讲了随喜功德。有一、二个人发起带头,礼请法师来讲经说法,这叫请转法轮。
这个法轮是比喻,实在讲就是我们佛门里面的标志、mark、商标,我们佛门里面的标志就是法轮;用法轮、用莲花,通常用这两种,还有用卍字,卍字是表吉祥的意思。法轮的意思是圆满。轮这个东西它很有意思,轮是圆的,圆是动的;因为它动,所以才带动了现代的科技。今天科技这样发达,什么力量带动?轮带动的。所以不但是在我们这个世界,他方世界也不例外。你看经上讲的转轮圣王,这是统治多少个星球的,那个福报就大!那个轮是他的交通工具,也是他武力的代表。我们最近这些年来发现有飞碟、幽浮,大概就是轮王的轮宝到我们这边来视察的,所以它也是个圆形。所以这个轮它的作用非常之大,很圆满。佛法用这个。更深的意思,圆是动的,圆心是静的,圆心不动;佛法常讲动静不二,体相一如。所以心是空的,相是有,它又代表的是真空妙有,表这个意思。所以讲经说法就比喻转动法轮,用这个法轮来做代表。而莲花代表清净的意思,出污泥而不染,代表清净心。
所以这个表法最殊胜的、最圆满的还是轮,还是法轮。请转法轮就是请法师大德讲经说法,弘法利生。现在我们利用科学工具,使得我们的效果扩大了很多很多倍,这是在过去没有的。过去法师们讲经,顶多是他的学生听经的时候做成笔记,然后把它印成书来流通,数量比较上有限;现在我们可以把它做成录音带、录影带普遍的流通,使没有参与我们道场法会的人,也如同亲临道场一样的感受。这是科学工具带给现代人的一份厚礼。所以佛法的弘扬传播一定要现代化、一定要科学化。我们今天力量还没有能达到,当然这还是受了环境的关系,如果将来科技再发达,环境容许我们这个佛堂楼顶上最好就有无线电发射台,我们这地方讲经,每家电视一打开统统都看到了,你看那我们在这一个讲堂讲经,就等於对全世界弘扬,这才是现代化的道场,一定要向这个方向、这个目标去努力。所以往后科技发达,道场实在讲不要太大,一定要用这个无线电,用卫星传播。讲经的道场不必要很大,能够把这个效果传遍到全世界。这个是请讲经。
第七「请佛住世」。这是一步更进一步。请法师讲经,这一部经讲完了他就走了。诸位想想,有几个人听一部经就开悟了?听一部经就证果了?佛陀在世的时候有,佛灭度之后就没听说过,那要怎么办?比如刚才讲我们业障太重,唯一的办法要薰修。薰修也是比喻。古人古时候没有像现在的香水这么方便,身上衣服喷一喷,马上就香,多快、又干净、又好看;从前人要衣服香怎么办?熏香,用香烟来熏,大概至少要薰一天,那个衣服才会有香气,就是要长久的时间去薰习,这就是什么?一定要请法师长住在这个地方不要走,每天给我们讲经,年年不中断,这样长时期的薰习,中等根性、业障重的人也都开悟了。当然这就要更具备一些条件,比临时请法师来讲经那个条件更要多,这一点很重要。
在我们中国历史上,诸位仔细去观察,中国的这些祖师大德们,往往在一个道场就住几十年,甚至於一生不离开这一个道场,成就的人就很多,这是我们要明白的。当然这里面,缘是第一个重要的因素。我对於这个深深的理解,总想能住在一个地方不动,可是没有这个福报,没有这个缘分,这世间人讲劳碌奔波命。今天这个地方来找我,再过两天那个地方来找我,对我来讲也有个好处,世间人很不容易打破家的观念,我真的没有了,这个观念完全没有了。我只知道是在作客,都在住旅馆,住几天又走了。即使大家晓得我在台北有个道场,我在那个道场也是作客,一年也住不了二、三个月;一次回台湾大概只住一个多月,不到两个月又走了,所以统统是作客。帮助我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不放下不行!非放下不可,没有家的观念。
但是我做的仅是宣传佛法,把佛法介绍给大家、推荐给大家,要想帮助诸位成就我还做不到,没有这个缘分。要想真正帮助大家成就,一定要长住在这个地方,长年累月的跟大众在一块薰修。像我们过去台中李炳南老师,他在台中一住三十八年,三十八年没有离开台中,天天讲经说法,所以台中往生的人很多,薰修的力量。我在台中住了十年,跟李老师学讲经,在那里住了十年,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决定学不出来的,所以真正想学会一样东西,是要相当长的时间。这是请佛住世。佛现在不在了,今天我们能够请到出家或者是在家的善知识,有修有学,那有证这就很难了,真正有修有学非常难得。
修学的纲领到这个地方可以说已经讲圆满了,普贤菩萨修学的纲领讲圆满了。十愿实际上这七条是愿,后面三条是属於回向,回向实际、回向菩提、回向众生,回向这三处。常随佛学,这是回向菩提,恒顺众生是回向给众生,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。实际就是真如本性,一切都回归在自性;一切万法从自性流出,一切万法还归自性,所以普皆回向这个意思就很深。
这回向菩提里面,常随佛学这个纲领很重要。我们要学佛,佛才是我们修学的标准,才是我们修行的榜样。我们要跟佛学,这是最上乘的。我也听说同修当中对我很尊敬、很仰慕、要拜我做老师,这是感情作用,你为什么不拜阿弥陀佛做老师?做弥陀弟子,那就对了,常随佛学!我是以阿弥陀佛做老师,你也以阿弥陀佛做老师,我们同学!这就对了。阿弥陀佛在哪里?《无量寿经》就是阿弥陀佛,我们每天展开经本读诵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,接受阿弥陀佛的开示。
每一天去读诵,以清净心读诵、真诚心读诵、恭敬心读诵,你天天都有悟处。读一遍,明白一些,这就是受用,佛的意思懂了。懂了之后我就照做,天天有悟处;换句话说,佛是天天给我们开示。你说我每天念这个经,佛又没有看到,你错了;刚才我跟你讲了,你用真诚心、清净心、恭敬心,佛在这里加持,佛光在照你;不但阿弥陀佛加持你,一切诸佛如来都加持你,哪有不开悟的道理?天天有悟处,所以你会法喜充满,每天都有一点觉悟,都明白一些,这多欢喜,这真正宝贵,没有比这个更宝贵的,没有比这个更欢喜的。但是你一定要照做,要依教修行;你真修行,明天又有悟处;天天有悟处,天天认真修行,这才是佛真正的弟子。所以我们以《无量寿经》就是阿弥陀佛。何况佛在经上明白告诉我们,阿弥陀佛另外一个名号就叫做清净平等觉,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。我们能这样修的话,那真是普贤菩萨这一个教诲,常随佛学我们真正落实了,确实没有空过。
第九「恒顺众生」。要学普贤菩萨,要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众生习气不相同,根性不一样,有善有恶;不但在我们这个世间,范围如果再扩展,这有六道众生、十法界众生,乃至於他方世界众生无量无边。我们在这些境界里面,所谓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;人事环境是正报,物质环境是依报的器世间,在这个里面修普贤行,修普贤菩萨十大纲领,以这十大纲领完成《无量寿经》的总纲领,清净平等觉。由此可知,这一本《无量寿经》真的是无价之宝;我前面跟诸位说过,是如来唯一真传,诸佛真传的宝藏!得来不容易。我们确实是有很大很大的福报,我们这一生当中才遇到;而且能听到,果然能够听懂,能依教奉行,那就恭喜你,你这一生就成佛了,不再搞轮回,不再做凡夫。因此对於众生要恒顺,也就是说在一切人事环境、有情众生这个境界里面,修自己的清净心、平等心。看不顺眼的,慢慢练习看顺眼,这叫修行。
末后一条「普皆回向」。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理体。这就是回向偈里面常讲的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」,普皆回向就是庄严佛净土,就是这个意思。普贤菩萨这个名号里面与回向有关系。普皆回向显示普这个字。普贤菩萨是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;恒顺这才是贤,常随佛学、恒顺众生,这是贤。所以回向这三句里头,把普贤菩萨的名号包含在里面了。《华严经》普贤菩萨自己说过,他说「我既往生彼国已」,普贤跟文殊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到达极乐世界之后,他讲我既然往生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;「现前成就此大愿」,这一句话很重要,这是普贤菩萨为什么发愿求生净土?这个原因说出来了。这就是说明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,他这个十大愿圆满了,换句话说,如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,在华藏世界修行,他还感觉他这个愿没有得到圆满,还有欠缺。到达西方世界,这才究竟圆满了;这也就显示到达西方极乐世界,圆成佛道。可见得西方净土是无比的殊胜,连文殊、普贤都要求生,我们为什么不去?我们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跟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势至平起平坐,为什么?他们是阿弥陀佛的学生,我们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,我们跟他的关系是同学。他是我们的学长,我们是他的学弟,所以当然地位是平等的,而且他们有义务要常常照顾我们,学长要照顾学弟。所以这些一定要搞清楚,我们的愿心才踏实,信心才坚定。
普贤菩萨又说「普愿沉溺诸众生,速往无量光佛刹」。普贤菩萨的愿望,希望一切沈沦在六道轮回这些众生,赶快念佛求生净土。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,第三十六愿教化随意愿,真实的显示在我们面前。普贤菩萨的愿望。由此可知,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,以及跟到释迦牟尼佛这一些大阿罗汉、这一些大菩萨们,很可能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再来的,示现来接引我们,这在理论上讲是决定讲得通的。这一句经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。我们继续看底下的经文,第三面第二行末后一句。
『具足无量行愿,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』。先说这两句。具足是本来具足,人人都具足,一切众生统统具足无量的行愿,可见得行愿是性德,不是外来的。「行」,菩萨行,六度。「愿」,刚才讲的普贤菩萨的十愿,是菩萨究竟圆满行的总纲领。六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这六条我想大家都相当熟悉,但是它的精义知道的人不多,所以每个人会念不会修,这很可惜。一定要懂得它的精义,知道怎么个修法。所谓修法是把它变成我们自己日常的生活。
布施,这里头有财布施,有法布施,有无畏布施。财里面有内财,有外财;身外之物是外财,我们身体体力是内财。譬如说这道场里面有很多同修来做义工,来出力的,出力是内财布施,内财的供养。出钱的是外财,身外之物是外财;我用我的劳力来做事情,内财,都是布施供养。我们从早到晚,你在你家里面服务,为一家人工作,你是布施你一家人,供养你一家人;如果你明白,你晓得,你就在家庭里面修菩萨道,你修的是菩萨行,你会做得很快乐。心地清净,充满了智慧,充满了喜悦。假如你迷惑颠倒,我在家里替这些家人做这些苦力、做劳工,天天伺候他,他连感谢都不感谢我,一天到晚生气,那你虽然布施,里面还带著烦恼,所以你将来的果报就不自在!佛菩萨讲为什么你学了佛,带给你真正的幸福快乐?工作都做得非常快乐,不会起烦恼,那为什么?我在布施供养,我在修福!那修福当然是快乐的事情。
我们在团体当中尽心尽力工作,也是在修布施;在一个公司行号我们为老板服务,为公司服务也是布施,也是供养。无论在什么时候、无论在什么场所,不是用外财,就是用内财。天天、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都在修布施,都在修供养;可惜你没有这个观念,你在那里造业,你看多可惜!念头一转,那个业就变成布施供养,就变成菩萨业。你看看六道凡夫业,一转变菩萨业,净业。学佛要会转,转境界;没有转工作,没有转事相,把念头转了,那你就非常快乐。而且普贤菩萨无有疲厌,不会疲倦的,不会厌倦的,为什么?法喜充满。这是讲布施,诸位细心去体会这个意思,然后天天都在做。我们要转凡成圣,从前我们是凡夫,感觉到我的辛苦都是为了别人,别人还不领情,做得是怨声载道,心里不平;念头一转,心平了、快乐了,心里一快乐,就健康、就长寿,把这个观念转过来。
持戒就是守法,所以这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。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程序,有一定的方法,要遵守;公事私事、大小事情都有个法度,我们要明了,要遵守。使我们所做的样样如法,样样有条理,有层次不乱,有条不紊。第三忍辱。忍辱就是忍耐。无论做什么事情,成功都要靠耐心。大事情要大的忍耐,小事情要小的忍耐,没有耐心的人做事情就不会有成就。一定要有耐心,要把事情观察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知道机缘什么时候成熟,而不操之过急,这样的心慢慢它就定下来了。所以后面有精进、禅定。进是进步,精是精纯而不杂乱。我们求学,学哪一个科系,就在这个科系里头求进步;毕业了踏进社会从事某一个行业,就在这一个行业里面求进步,这就对了。你的心专,专一,在进步当中就得定。定就是我们常讲的三昧,三昧就是正常的享受;正常的享受,就是一般人所讲的幸福快乐、事业顺利成功美满。
菩萨这六条纲领,普贤菩萨这十愿,真的能够帮助我们达到。诸位细细去想,如何能应用在生活上,应用在家庭,应用在事业上,这是活的东西,不是死的!这佛经如果学得没有用处,谁学它?它的好处就是学了马上就管用,用上了,立刻就得效果,真的是快速,马上就见效。心清净就生智慧,所以最后一条般若就是智慧。心清净,心有主宰,心里头不会乱动,没有杂念,没有妄想,它就生智慧。行愿无量无边,佛为我们说法把它归纳成几个大纲。所以菩萨行六个大纲,六度;普贤菩萨十个大纲,十大愿王。「具足无量行愿」,性德。顺性德我们称赞,这性德。
「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」,这一切功德法,古来一些大德都以为是如来果地上的无量功德,实在讲跟前面合起来讲,前面是性德,但是必须要有修德,性德才能够显现出来,所以要真正去修。这一句我们要以本宗的教义来说,这一切功德法就是指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就是一切功德法门。我们把心就安住在《无量寿经》上。我们每天去读它,每天去思惟,每天去实行,也就是说我要把它做到,要把它变成我们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,这是真正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。一切是圆满的,一个功德都不漏,圆满的功德!
『游步十方,行权方便,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』。前面这两句意思很明显,我们自己已经安住在《无量寿经》之中,自己得到一切功德法,得到真实的利益;但是进一步要把大经的功德要推广、要介绍给一切众生,「游步十方」,普遍的去宣传、去介绍、去推荐,去做这个工作。「行权方便」。这就是常说的善巧方便,有些人不接受,我们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让他能够欢喜接受,行权方便。当他不能接受排斥的时候,不要勉强,为什么?因缘没成熟,他喜欢其他的法门,不妨用其他的法门诱导他;到最后回过头来,就入了这个法门,所以你要懂得方法。巧妙的方法,能够诱导一切众生认识佛法,认识《无量寿经》,认识净土法门,这非常非常重要。
「入佛法藏」,这通常说之为一乘大法。像佛在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,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」。本经是一乘当中的一乘,最精纯无过於此!所以古德说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还是《无量寿经》的引导,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。一乘果海,就是西方极乐世界,就是这一句名号,南无阿弥陀佛。
「究竟彼岸」,彼岸就是圆满成佛,成究竟的佛,不是分证佛。天台家藏通别圆。圆教的佛才是究竟彼岸。用什么方法?念佛成佛,这真正不可思议。所以是这个法门,方法简单容易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阿弥陀佛就行了。可是诸位要记住,你要用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去修清净平等觉,那这一句阿弥陀佛就相应了。所以一念相应,一念佛;念念相应,念念佛。
我们平常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得很多,为什么不相应?为什么功夫不得力?我们的心不真诚、不清净、不平等、不慈悲,我们把六度十愿统统都忘掉了,所以虽然念,念得不相应,念得不得力。今天我们都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把从前不相应的那些毛病统统改过来,从今而后我们的念佛就一念相应,一念佛;念念相应,念念佛。一定得到快乐、得到幸福、得到美满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第三页第二行第二句看起。我们先把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。
【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。具足无量行愿。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游步十方。行权方便。入佛法藏。究竟彼岸。】
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。从经文里面我们很明显的看到,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都是修普贤行,修普贤行就是普贤菩萨。同样一个道理,如果修观音行的,这个人就是观世音菩萨,修地藏行的,那他就是地藏菩萨。这个大家一定要清楚、要明了,菩萨的德号是代表一个法门。
普贤菩萨是《华严经》上,依照《华严经》修行的,这是普贤行。观世音菩萨有三部经,这三部都不是独立的,附属在大经之中。第一部是《华严经》里面「观自在菩萨章」,这部分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,观音菩萨为善财童子所说的;第二部在《楞严经》里面,《楞严经》第六卷一开端是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」;第三部是在《法华经》里面,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」。如果依照这三经修行,这个人就是修观音法门,他就是观音菩萨,他是一个初发心的观音菩萨。那我们平常看到西方三圣,阿弥陀佛旁边那一位观音菩萨,那是等觉的观音菩萨,地位差很远。一个是初发心,就好像在学校读书的学生,一个是幼稚园小班的,一个是大学已经博士班的,那不一样。但是都是学生,都学这个法门。
同样一个道理,修学普贤法门的就叫普贤菩萨。我们念佛,立定志愿这一生当中决定求生净土,可以说你现在是普贤班上的小小班,幼稚园的小小班;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这我们晓得,我们烦恼没有断,真真实实的带业往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,这是下下品往生;下下品就是一年级,比我们这个小小班高多了,一年级的普贤菩萨。在西方世界普贤菩萨有多少个等级?这诸位要晓得,有五十二个等级,好像一年级、二年级、三年级到五十二年级毕业了,毕业就成佛了。所以有五十二个阶级,统统是普贤菩萨,那里的的确确普贤菩萨的法界,这是最殊胜不可思议的。
世尊在《华严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;圆成佛道,就是证得圆教的佛果。这也就是说明要不是修普贤行,如果用天台家的讲法,你可以证得藏教的佛果、通教的佛果、别教的佛果,圆教没有办法证得;圆教佛一定要修普贤行。普贤行这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普贤菩萨在大经的最后,将修行做了一个总的归纳,也就是菩萨修学的总纲领,一共有十条,我们称它做「十大愿王」。
这个地方既然说『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』,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我们总要做一个简略的介绍。第一条是礼敬诸佛,第二条称赞如来,第三是广修供养,一直到第十条普皆回向。我相信这十愿许多同修都非常熟悉,因为在《朝暮课诵》里面有,每天都要念,念得很熟。念得虽然很熟,这十条里面的含义不清楚,不要说修行,连里面怎么个讲法也讲不出来,这哪能谈得上修普贤行?
普贤菩萨跟一般菩萨都修礼敬。一般菩萨也礼敬诸佛,普贤菩萨也礼敬诸佛,我们也礼敬诸佛,差别究竟在哪里?差别在心境不同。我们这个心有分别、有执著,一般菩萨虽然比我们功夫要高深得多了,但是他的心不是真正的清净;换句话说,他还是有比我们微细的分别执著,因此他不是普贤行。普贤行那个心境,一定要符合本经经题上所说的「清净平等觉」。清净心,心里面一丝毫的杂染都没有;平等心,生佛平等,万法平等,《华严经》上所讲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」,这是万法平等。普贤菩萨用这种心来修,所以他能够圆成佛道。
由此可知,清净平等觉是总原则,是修行的总纲领。普贤菩萨十愿是修行的条目,也就是说落实在日常生活,在一切事物之中,我们应该要怎样去修清净平等觉。他心地清净,这恭敬心就圆满了;心地不清净,恭敬心怎么能圆满?我们佛门的礼节,大家见面知道合掌;合掌是什么意思?合掌代表一心。平常我们这个手掌手指是分开的,这散乱的,表示妄念很多。怎么样表示恭敬?所有的妄念都息住,合一,一心;一心是恭敬!所以诸位要晓得清净心是恭敬,平等心是恭敬,觉悟的心是恭敬,全都是修的清净平等觉。
对人恭敬,对事恭敬,对物恭敬。这个地方诸位要特别留意的,礼敬不是说见到人就磕头礼拜;如果这样修,那个人不就变成神经不正常!那马路上多人,见到人就磕头,磕不完的,哪有这种道理?这个敬是在心敬,事上要不违背世间法。所谓佛法在世间,不坏世间法。世间人用什么样的礼节,我们就用什么样的礼节,要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这都是十愿里头所说的。
譬如在前清帝王的时代,最恭敬的礼是三跪九叩首,现在你们看戏里面可以看得出来,演古装剧你可以看得出来,那个时候的礼节。现代人的礼节,最恭敬的礼节是三鞠躬,我们面对的是现代人,所以我们的最敬礼,三鞠躬就够了,最敬礼。但是通常我们跟人打招呼见面行礼,点点头;现在点点头就是敬礼了。如果你要行三鞠躬礼,人家又觉得你这个人头脑有问题,那不正常。所以礼节要随俗。恭敬心是真诚,对人有一番敬意,要有敬心,这是普贤行。
对事怎样修礼敬?事情要尽心尽力,认真负责把它做好,这是对事的礼敬。无论大事、小事,无论自己的事情或者公家的事情,你们上班或者是为政府机关做事,或者是为私人公司行号做事,要尽心尽力,做得圆圆满满,这修普贤行!不认真、不负责任、投机取巧,那你不能往生,这个诸位要晓得。所以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为什么?口里念佛,身行与道相违背,这个法门是普贤法门,不是普通法门。希望大家真正心里面想这一生要往生,你就特别要注意。我们身口意三业要一致,不可以口是心非,那就错了,那就不是修普贤行。对物的恭敬,譬如说我们讲堂桌椅板凳对它的恭敬,我们把它摆得很整齐,擦得很干净,这就是对它的礼敬。
总不外乎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这都叫诸佛。为什么都叫诸佛?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将来一定作佛,所以普贤菩萨眼睛里面是平等法。这一切万物它有法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,不是两个性,这个性就是真心本性,是一个,能生万法。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说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。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所生的,都是自性所变现的;自性是佛,所变现的一切万事万物当然统统是佛。要用这样的心量、这样的观察对於一切恭敬,这才叫礼敬诸佛。所以跟我们平常行礼意思不一样,境界不相同。由此可知,普贤行实在是非常的广大,是菩萨行门里面真正达到了究竟圆满。弥陀的学生,愿意求生净土的,要在这个地方著眼,要在这个地方下手、用功。
第二「称赞如来」。称是称扬,赞是赞叹。奇怪的是这个地方它不用诸佛,它换了,换成如来了。如来跟诸佛有没有差别?如果说诸佛就是如来,如来就是诸佛,那这里不应该换;既然换了,大概是有另外的一个讲法。这没错。正如同《金刚经》里头所说的,大家读《金刚经》,你稍稍留意一下《金刚经》里面,有的时候说诸佛,有的时候说如来。说诸佛跟如来意思不一样。说诸佛是从相上说的,说如来是从性上说的,这不相同。这意思就是说明礼敬是从相上说,一切恭敬,不能有分别执著;我们对佛是怎样恭敬,我们对於父母、师长同样恭敬,对於一切大众也同样恭敬,乃至於对於那些无恶不作的人还是一样恭敬,决定没有分别,决定没有执著,这是礼敬。但是称赞就不一样,为什么?称赞会影响这个社会,会影响风俗,一定要称扬正面的,负面的我们不称扬。也就是我们称扬善的,而不称扬恶的。善是性德,所以用如来;不善这违背性德,我们不称赞,礼敬、不称赞。这就是古人常讲的,我们对於一些恶人恶事是敬而远之。你看敬,礼敬,没有两样;远是什么?那是不跟他学,不称赞他、不学他,这就对了。远不是躲得远远的,不是这个意思;这个意思那恭敬心就失掉了,那就没有敬意了。是不称赞,不跟他学,是这么个意思。
所以这一些纲领都要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学了就会用。从今之后处事待人接物,我们就要遵守这个原则,遵守这个纲领去做,认真努力的去做,这就是修行。把我们从前许多错误的观念、错误的想法、错误的看法、错误的做法统统修正过来,这叫修行。这在《华严经》上我们很明显的看到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把普贤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来给我们看,表演给我们看。所以《华严经》的确是最好的教科书,世间教科书里头找不到,没有这么圆满。
《华严》里面有理论,圆满的理论;有方法,非常精细的方法;还有表演,这个表演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而善财就是我们的代表,我们的模范。所以大家听到善财童子,你马上会想到观音菩萨旁边有个小孩,在那里合掌拜观音,那是善财童子。这个观念深深的植在人心当中,於是对於真正的佛法是一无所知,这很遗憾的一桩事情。实在讲善财就是我们本人,就是修普贤行的人,就叫善财。善是什么?善根,你有善根;财是代表福德。《弥陀经》上说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,由此可知,每一个往生的人都是善财。所以诸位要晓得叫做善财是自己,不是别人。我是女人,善财是男的,大概不是我。弄错了,善财没有男女,男人是善财,女人也是善财,具足善根福德的人就叫善财。所以我们要明白佛经里头的真实义。你看开经偈,我们一升座讲经,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不要把佛的意思搞错了,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。
这一次法会非常殊胜,我们有一本《认识佛教》的小册子供养大众,希望大家多看看。我们对於佛法有正确的认识,正确的理解,佛法对我们才会起真正的作用,会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。五十三位善知识,就是我们从早到晚在这个社会上接触各阶层这些人物,这五十三个是代表。里面出家的只有六个,还是在家的多。五十三个人只有六个是出家的,在家的多。而在家里面诸位仔细去看,各行各业、男女老少都有,这就是代表个个阶层的人物,从早到晚天天遇到,这是我们修普贤行的环境,我们要会修。善财童子就是遵循普贤菩萨这十条纲领。
社会上这些大众,真的有好人也有不好的人;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?有代表善的也有代表恶的。像胜热婆罗门、甘露火王他们就代表恶的这一方面,就不是善的,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。甘露火王瞋恚,脾气很大,见到人就发脾气,打人、骂人,甚至於杀害人。伐苏蜜多女是妓女、淫女,代表贪爱。这三个人代表著贪瞋痴三毒烦恼,善财童子跟他们接触,礼敬但是没有赞叹,为什么?贪瞋痴是违背了性德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不善的这些人与事我们对他要敬,但是不赞叹;善的,我们要赞叹。这真的符合我们中国古德的教诲,隐恶扬善;看到人家不好的不说,一字不提,看到人家好的,赞叹、赞扬。我们这个社会才有光明,社会才能够转恶为善,使大家都能得到幸福,都能得到美满。所以这个称赞是如来而不是诸佛,意思就在此地。
第三「广修供养」,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。在普通的菩萨,因为他的心不平等,心还不清净,所以菩萨修的是布施。你看菩萨修六波罗蜜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。他修布施,普贤菩萨是供养,你看那个心多恭敬。我们对佛的布施叫供养,对普通人叫布施,你看那个心就有分别了。普贤菩萨没有分别,对佛供养,对众生也供养;对好人供养,对恶人还是供养,真的平等,真平等。所以普贤菩萨的心量跟别人不相同。
供养是因,果报是福。财供养得财富,法供养得聪明智慧,无畏供养得健康长寿。你看看这三样东西都是我们要求的。不学佛的人也想,不是佛教,其他外教,基督教、天主教,我遇到他们说到,他们都要,他们都喜欢长寿,都喜欢健康,都喜欢有钱有财富,但是不懂得修因,你怎么会得到?靠佛菩萨保佑,靠上帝神明赐给你,那叫作梦!没这回事情的。他说有见证,某个人信教很虔诚的,上帝赐给他福报;只有一个,几千几万个人信上帝的只有一个人得到的,其他都得不到,上帝怎么这么偏心?这不是真的,真的话每个人求,每个人都得到,那是真的;如果那是真的,我也信上帝去了。佛给我们讲真话,福德是要你自己修,你自己不修,佛菩萨没有能力给你。佛说要赐福给你,那佛菩萨就变成骗你,佛没有这个说法。佛只有教导我们,这是真的;我们不懂,佛教给我们,把这个方法教给我们。
你看这个世间人发财,他有财富、发大财。有人发财很快乐,为什么?他没有操心,他这个财源源源不断而来;有的人发财发得好辛苦,好不容易才赚得的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容易得来跟辛苦得来,都是前生布施的因;前生要没有布施,同样一个行业,我去做保险亏本,为什么?前生没有修布施,哪来的财富?所以绝对不是说这一生很聪明、很能干、运气很好,那你是看表面,为什么?聪明能干运气好的人比他多得是,为什么人家不发财,为什么偏偏他发财?前世种的因,这一生受的果报,要懂这个道理。前世布施财,布施得很痛快、很欢喜,他这一生得财富就得得很容易、很欢喜,他不操一点心;前一生布施,布施得很苦,像割肉一样的,看到布施不能不布施一点,看到情面,那这一生也能够得财富,得的好不容易,得的好辛苦,就这么个意思!
我们举个简单例子。我们供养别人饮食,譬如说你们大家学佛的人会供养法师,我们做了好的饭菜,做好了到这个地方来供养法师,你得的福报就自在。如果说我们请法师到某一个地方去吃饭,法师好辛苦跑到那个地方去吃一餐饭,你将来得的福报也就很辛苦才能得来,你不很辛苦,你就得不来。你就从这个例子上去推想就知道了。所以布施供养还要很痛快、很欢喜,叫接受的人不要太辛苦,我们将来得福报就容易,这一定要知道!
法布施得的是聪明智慧,同样也是这个道理。我们供养世出世间法,供养佛法,在今天这个时代,经书、录音带、录影带这些都是法宝。我们生欢喜心,尽心尽力的供养,这得智慧,得聪明智慧。当然能够建立一个道场,自己没有能力建道场,租借场地请法师来讲经说法,这也是法布施、法供养。实在说,今天我们做这些事情,三种布施统统具足。因为这供养里面,就是拿印经来说,印经要钱,钱,财布施;经书里面是佛法,法布施;大家读到经典,接受这个经典,依教奉行,这是属於无畏布施。他这一生当中能够脱离三界轮回,能够了生死,成佛道,这个供养真的达到究竟圆满了,那个福报实在说是诸佛菩萨都说不尽,我当然更没有这个能力了。所以供养是福慧之因,要广修供养。
菩萨可以说自从发了菩提心,菩提心真正觉悟,不再迷惑了。从今而后,念念为一切众生,心心为弘扬佛法。在这个时代,净土特别契机,换句话说,一切佛法当中,弘扬净土能令众生得真实的利益,得现前的利益。其他法门不是没有利益,这个利益不是现前的;换句话说,这一生未必能得到利益,而是来生后世。来生后世要不能出三界,换句话说,你的布施供养都变成福报了,就是我们这个世间有地位有财富的,变成这些人了。变成这些人不错,也能够享受一生;假如这一生当中又迷惑又颠倒了,那福享完了,来生又要堕落。所以这一种布施供养就不是究竟、不是圆满。所以说净宗法门现前得利益,这是我们应当要认真去考虑。
以我们眼前有限的福报、有限的时间,应当如何来修福,怎样来修供养?其实这个供养的范围非常广大,只是我们的心量太小,而非普贤行。譬如你在家里面,你是一个家庭主妇,你每天早晨起来,把你家庭环境收拾得干干净净,三餐饭煮得很好,供养你的父母,这是供养!让你一家人都吃得很舒服,你是供养一家人,但是你没有存一个供养的心。供养的事你都做了,你没有一个供养的心,因此你得的福报不圆满;如果你有恭敬供养的心,那你的福报就很圆满了。
能再把这个供养的心、供养的事扩大,平等心对待一切大众。我在新加坡,我对你们居士林有好感,什么好感?是因为你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这里修供养,你们底下的餐厅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不是说不是我道场的同修就不可以来吃饭,什么人都可以来吃,这了不起,这是广修供养。所以居士林的法缘殊胜,佛法一天一天的兴旺,有它的道理。你们有这么大的心量,认真在这里修供养,在这里修布施,所以这道场得福,道场里面所有的同修有福,这很难得、很难得。所以这个供养布施,我们要非常重视,要认真努力来修学。
现在有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很苦,总想改善自己的命运,改善自己生活环境,不晓得从哪里改起。我过去介绍大家《了凡四训》,而且一再劝同修们要把《了凡四训》念三百遍,三百遍念下去,你的印象深了,道理明白了,就晓得应该怎样处事待人接物,你会修福了。那是我们要改造命运,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,非常好的一份修学的教材。而普贤行,那的确是究竟圆满,比《了凡四训》不晓得要高出多少,那不能为比的。我们要重视,重视自己的幸福。
第四要「忏悔业障」。这也是许多同修们都感觉得自己的业障太重,无始劫一直到今生造的罪业太多了。业障深重都想来修忏悔。怎么个忏悔法?不知道。以为在佛堂里面拜几部《梁皇忏》,拜几部《大悲忏》,业障就忏掉了;拜完之后,回去好好的想想,你的业障忏掉了没有?如果业障还在,没有忏除,那这个忏叫白拜了。忏有没有效果?真的有效果,为什么你去拜而没有效果?你是身在那里拜,心没有拜;有口也有身,看到你在磕头礼拜,心里在打妄想,心跟行不相应,所以你的业障没忏掉。
在这个地方,我们把这个意思说得更清楚一点,更明白一点,什么叫业障?假如连业障都不知道,那怎么个忏法?那忏怎么会晓得有效果?所以先要晓得什么叫业障。业是造作。你看看我们常常见到一个初认识的人,一定问他,你做哪一个行业?做哪一个行业,你造哪一个行业,你在造业,造业当然就有障。人人都造业,不单成年人在社会上造业,小孩一上学念书,你看那个课本里头,作业簿,他就在作业了,就开始去作业。这个业实在讲就是事,我们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;事做完了,那个结果就叫做业,叫事业。
事,是正在造作的时候,造作结果叫业。事有善、有恶,因此这个业也就有善有恶。而造作的工具,身口意,这是工具!心里面起心动念是造业,意业。心里头造业,起一个善的念头,你造了善业;起个恶念,你就造了恶业,起心动念都在造业;口里面言语,叫口业;身体的造作,叫身业。三业之中是意业为主,意不动,心不动,那你身口怎么会造业?所以意是主。恶业是障碍,善业也是障碍,障碍什么?障碍我们的自性清净心,就是障碍我们在经上所讲修学的三大纲领,清净平等觉,就障碍这个,叫业障。障什么?障清净心、障平等心、障觉心。我们自性的清净平等觉不能现前,这叫业障。
假如一忏悔?我们这个业障真的消除了,这消除的样子是什么?心清净,妄想少、杂念少、烦恼少了,烦恼就是贪瞋痴慢,烦恼少了,心清净了,心里面豁然有智慧了,这就是业障忏除的现象。从前对於什么含含糊糊的,都不清楚,现在看东西、听东西都听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这是业障忏除的现象。所以忏业,忏是忏悔业障,要从心地上下功夫。怎样做?第一个你要知道自己的过失,每天要反省、要检点我今天有哪一些过失。我们凡夫真的业障太重,重到什么程度?怎么想都想不出我今天有什么过错,这是业障太重了。一天到晚在犯过失不知道,找不到一个过失,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。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。
知道自己的过失给诸位说,这叫开悟!然后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,那叫修行。所谓修行就是忏除业障,改过自新。一天能改一个过失,如果改上三年,给诸位说你不是圣人也是贤人,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但有把握,你的品位一定很高,为什么?心真的清净了,这个人叫做真正修行。真修行不是说每天我念多少部经,念多少声佛号,拜多少拜佛,那是假的,那是样子、形式!真修行在心地不在形式,形式没有太大的关系,心地非常重要。要改心,把恶的心、恶的念头改成善的,然后再把善的念头改成清净的。所以念佛人叫修净业,不是叫修善业,修净业。心净则土净,才能往生,才能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。
由此可知,忏悔业障是我们修行的重点。无论是哪一个宗派,无论是哪一个法门,这一条都是重点,共同的重点,要在这个地方认真去下功夫。实在说这四大纲领,可以讲把菩萨行门,修行都说出来了,主要的就是这四条。后面可以讲是附带的意思,因为菩萨不但要自己成就,而且希望帮助一切众生成就,自利利他,自行化他,因此不能忘了广大的群众,不能舍弃一切众生,於是有底下的几条纲领。
第五「随喜功德」。这里面就有自行化他,不像前面四条,完全是自己修学,完全是自利,这里面有自利又有利他。这一条普贤菩萨特别列出来,他有很深的用意。因为一切众生可以说无始劫来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烦恼,不要学的,什么烦恼?忌妒心,哪个人没有?看到别人比我好,心里就难过、就忌妒了。忌妒心生起来,瞋恨心就连带起来了,要想方法去障碍他、去破坏他,不让他成就,那这样你就造很重的罪业。世间圣人教给我们要成人之美,看到人有好事要尽心尽力帮助他,这是对的。不可以去破坏他;破坏他是错的,障碍他是错的,这是普遍而且是很严重的烦恼。
因此普贤菩萨,你看在忏除业障的后面,第一个就教给我们要学随喜功德。见到别人有善行、有善愿,不但我不嫉妒,我能生欢喜心,尽心尽力去帮助他,成就他,这叫随喜功德。他有多大的功德,我的功德跟他是无二无别。我们这个世间俗话讲借光,他有光明,我们沾了光,我们所沾到的光明与他本身的光明无二无别。如果我们没有力量,帮不上忙,能生欢喜心,一样的,这个功德也是圆满的。教我们修随喜功德,破嫉妒、悭贪的烦恼,破嫉妒悭贪根本烦恼。
世法、佛法里面有许多善人,佛经里面常常讲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们有善心、善行,我们是个真正的佛弟子就应当要帮助他、成全他,使他的善行能够传播在这个社会,让社会大众都能得到他的利益,都能享受他的福报,这个功德就大。甚至於我们修随喜功德的人比他的功德还要大,原因在哪里?他做的这个善事多少人赞叹、多少人表扬,报掉了;我们这个随喜功德没有人赞叹我们,也没有人表扬我们,我们的功德统统积蓄、储蓄在那个地方。我们积的是阴德,他做的是阳德,大家赞叹统统报掉了。所以你要明白这个道理,你才晓得随喜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!你做的善心、你做的善行,决定有善报。
第六「请转法轮」。这是一切善行里面第一善行。我们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,唯独佛法是真实的。佛法能帮助一个人觉悟,破迷开悟,能帮助这一个人现前在这一生当中得到幸福快乐,帮助一个人家庭美满、事业顺利、成功,社会和谐、国家富强、世界大同。这是佛法对於现前的利益,的确是广大无边。它还有更殊胜的利益,那就是了生死出三界,永脱轮回,圆成佛道,这是其他一切法都不能够相比的。但是佛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。这世间聪明智慧的人对佛法没有法子理解,一定要有人说;这个说法的人,他不会自己来,一定要有人发心去请他,谁去请?我们懂得佛法的人才会请,不懂佛法的人不会请法师大德来讲经,一定是懂佛法的人。
我们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,我们想报佛恩;报佛恩怎么个报法?供的佛菩萨像每天给他供一点香蕉、水果,给他磕头礼拜,这就是报恩了吗?这不是的,实在讲佛菩萨绝不希罕你这些供养。佛菩萨的愿心就是希望把他的教诲能够广泛、普遍的传播给一切大众,使一切大众都能得到佛法,都能够明白佛法,都能够依教修行,这是佛的心愿。因此请法师大德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,这是第一大福报。
所以我们讲修福,修什么福报最大?这个福报最大。假如我自己这一个人没有这个能力,因为你请法师讲经要不少的开销。如果自己没有道场,你要租场地,请法师来讲一个月,租一个场地,这一个月的租金不少!对於法师这个生活还得照顾,甚至於听经的大众也要都照顾到。一个人有力量,一个人做很好;一个人没有力量,集合大众同修,志同道合的邀集几个人,我们来发心做,这个功德也是一样的。这前面讲了随喜功德。有一、二个人发起带头,礼请法师来讲经说法,这叫请转法轮。
这个法轮是比喻,实在讲就是我们佛门里面的标志、mark、商标,我们佛门里面的标志就是法轮;用法轮、用莲花,通常用这两种,还有用卍字,卍字是表吉祥的意思。法轮的意思是圆满。轮这个东西它很有意思,轮是圆的,圆是动的;因为它动,所以才带动了现代的科技。今天科技这样发达,什么力量带动?轮带动的。所以不但是在我们这个世界,他方世界也不例外。你看经上讲的转轮圣王,这是统治多少个星球的,那个福报就大!那个轮是他的交通工具,也是他武力的代表。我们最近这些年来发现有飞碟、幽浮,大概就是轮王的轮宝到我们这边来视察的,所以它也是个圆形。所以这个轮它的作用非常之大,很圆满。佛法用这个。更深的意思,圆是动的,圆心是静的,圆心不动;佛法常讲动静不二,体相一如。所以心是空的,相是有,它又代表的是真空妙有,表这个意思。所以讲经说法就比喻转动法轮,用这个法轮来做代表。而莲花代表清净的意思,出污泥而不染,代表清净心。
所以这个表法最殊胜的、最圆满的还是轮,还是法轮。请转法轮就是请法师大德讲经说法,弘法利生。现在我们利用科学工具,使得我们的效果扩大了很多很多倍,这是在过去没有的。过去法师们讲经,顶多是他的学生听经的时候做成笔记,然后把它印成书来流通,数量比较上有限;现在我们可以把它做成录音带、录影带普遍的流通,使没有参与我们道场法会的人,也如同亲临道场一样的感受。这是科学工具带给现代人的一份厚礼。所以佛法的弘扬传播一定要现代化、一定要科学化。我们今天力量还没有能达到,当然这还是受了环境的关系,如果将来科技再发达,环境容许我们这个佛堂楼顶上最好就有无线电发射台,我们这地方讲经,每家电视一打开统统都看到了,你看那我们在这一个讲堂讲经,就等於对全世界弘扬,这才是现代化的道场,一定要向这个方向、这个目标去努力。所以往后科技发达,道场实在讲不要太大,一定要用这个无线电,用卫星传播。讲经的道场不必要很大,能够把这个效果传遍到全世界。这个是请讲经。
第七「请佛住世」。这是一步更进一步。请法师讲经,这一部经讲完了他就走了。诸位想想,有几个人听一部经就开悟了?听一部经就证果了?佛陀在世的时候有,佛灭度之后就没听说过,那要怎么办?比如刚才讲我们业障太重,唯一的办法要薰修。薰修也是比喻。古人古时候没有像现在的香水这么方便,身上衣服喷一喷,马上就香,多快、又干净、又好看;从前人要衣服香怎么办?熏香,用香烟来熏,大概至少要薰一天,那个衣服才会有香气,就是要长久的时间去薰习,这就是什么?一定要请法师长住在这个地方不要走,每天给我们讲经,年年不中断,这样长时期的薰习,中等根性、业障重的人也都开悟了。当然这就要更具备一些条件,比临时请法师来讲经那个条件更要多,这一点很重要。
在我们中国历史上,诸位仔细去观察,中国的这些祖师大德们,往往在一个道场就住几十年,甚至於一生不离开这一个道场,成就的人就很多,这是我们要明白的。当然这里面,缘是第一个重要的因素。我对於这个深深的理解,总想能住在一个地方不动,可是没有这个福报,没有这个缘分,这世间人讲劳碌奔波命。今天这个地方来找我,再过两天那个地方来找我,对我来讲也有个好处,世间人很不容易打破家的观念,我真的没有了,这个观念完全没有了。我只知道是在作客,都在住旅馆,住几天又走了。即使大家晓得我在台北有个道场,我在那个道场也是作客,一年也住不了二、三个月;一次回台湾大概只住一个多月,不到两个月又走了,所以统统是作客。帮助我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不放下不行!非放下不可,没有家的观念。
但是我做的仅是宣传佛法,把佛法介绍给大家、推荐给大家,要想帮助诸位成就我还做不到,没有这个缘分。要想真正帮助大家成就,一定要长住在这个地方,长年累月的跟大众在一块薰修。像我们过去台中李炳南老师,他在台中一住三十八年,三十八年没有离开台中,天天讲经说法,所以台中往生的人很多,薰修的力量。我在台中住了十年,跟李老师学讲经,在那里住了十年,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决定学不出来的,所以真正想学会一样东西,是要相当长的时间。这是请佛住世。佛现在不在了,今天我们能够请到出家或者是在家的善知识,有修有学,那有证这就很难了,真正有修有学非常难得。
修学的纲领到这个地方可以说已经讲圆满了,普贤菩萨修学的纲领讲圆满了。十愿实际上这七条是愿,后面三条是属於回向,回向实际、回向菩提、回向众生,回向这三处。常随佛学,这是回向菩提,恒顺众生是回向给众生,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。实际就是真如本性,一切都回归在自性;一切万法从自性流出,一切万法还归自性,所以普皆回向这个意思就很深。
这回向菩提里面,常随佛学这个纲领很重要。我们要学佛,佛才是我们修学的标准,才是我们修行的榜样。我们要跟佛学,这是最上乘的。我也听说同修当中对我很尊敬、很仰慕、要拜我做老师,这是感情作用,你为什么不拜阿弥陀佛做老师?做弥陀弟子,那就对了,常随佛学!我是以阿弥陀佛做老师,你也以阿弥陀佛做老师,我们同学!这就对了。阿弥陀佛在哪里?《无量寿经》就是阿弥陀佛,我们每天展开经本读诵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,接受阿弥陀佛的开示。
每一天去读诵,以清净心读诵、真诚心读诵、恭敬心读诵,你天天都有悟处。读一遍,明白一些,这就是受用,佛的意思懂了。懂了之后我就照做,天天有悟处;换句话说,佛是天天给我们开示。你说我每天念这个经,佛又没有看到,你错了;刚才我跟你讲了,你用真诚心、清净心、恭敬心,佛在这里加持,佛光在照你;不但阿弥陀佛加持你,一切诸佛如来都加持你,哪有不开悟的道理?天天有悟处,所以你会法喜充满,每天都有一点觉悟,都明白一些,这多欢喜,这真正宝贵,没有比这个更宝贵的,没有比这个更欢喜的。但是你一定要照做,要依教修行;你真修行,明天又有悟处;天天有悟处,天天认真修行,这才是佛真正的弟子。所以我们以《无量寿经》就是阿弥陀佛。何况佛在经上明白告诉我们,阿弥陀佛另外一个名号就叫做清净平等觉,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。我们能这样修的话,那真是普贤菩萨这一个教诲,常随佛学我们真正落实了,确实没有空过。
第九「恒顺众生」。要学普贤菩萨,要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众生习气不相同,根性不一样,有善有恶;不但在我们这个世间,范围如果再扩展,这有六道众生、十法界众生,乃至於他方世界众生无量无边。我们在这些境界里面,所谓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;人事环境是正报,物质环境是依报的器世间,在这个里面修普贤行,修普贤菩萨十大纲领,以这十大纲领完成《无量寿经》的总纲领,清净平等觉。由此可知,这一本《无量寿经》真的是无价之宝;我前面跟诸位说过,是如来唯一真传,诸佛真传的宝藏!得来不容易。我们确实是有很大很大的福报,我们这一生当中才遇到;而且能听到,果然能够听懂,能依教奉行,那就恭喜你,你这一生就成佛了,不再搞轮回,不再做凡夫。因此对於众生要恒顺,也就是说在一切人事环境、有情众生这个境界里面,修自己的清净心、平等心。看不顺眼的,慢慢练习看顺眼,这叫修行。
末后一条「普皆回向」。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理体。这就是回向偈里面常讲的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」,普皆回向就是庄严佛净土,就是这个意思。普贤菩萨这个名号里面与回向有关系。普皆回向显示普这个字。普贤菩萨是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;恒顺这才是贤,常随佛学、恒顺众生,这是贤。所以回向这三句里头,把普贤菩萨的名号包含在里面了。《华严经》普贤菩萨自己说过,他说「我既往生彼国已」,普贤跟文殊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到达极乐世界之后,他讲我既然往生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;「现前成就此大愿」,这一句话很重要,这是普贤菩萨为什么发愿求生净土?这个原因说出来了。这就是说明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,他这个十大愿圆满了,换句话说,如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,在华藏世界修行,他还感觉他这个愿没有得到圆满,还有欠缺。到达西方世界,这才究竟圆满了;这也就显示到达西方极乐世界,圆成佛道。可见得西方净土是无比的殊胜,连文殊、普贤都要求生,我们为什么不去?我们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跟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势至平起平坐,为什么?他们是阿弥陀佛的学生,我们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,我们跟他的关系是同学。他是我们的学长,我们是他的学弟,所以当然地位是平等的,而且他们有义务要常常照顾我们,学长要照顾学弟。所以这些一定要搞清楚,我们的愿心才踏实,信心才坚定。
普贤菩萨又说「普愿沉溺诸众生,速往无量光佛刹」。普贤菩萨的愿望,希望一切沈沦在六道轮回这些众生,赶快念佛求生净土。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,第三十六愿教化随意愿,真实的显示在我们面前。普贤菩萨的愿望。由此可知,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,以及跟到释迦牟尼佛这一些大阿罗汉、这一些大菩萨们,很可能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再来的,示现来接引我们,这在理论上讲是决定讲得通的。这一句经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。我们继续看底下的经文,第三面第二行末后一句。
『具足无量行愿,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』。先说这两句。具足是本来具足,人人都具足,一切众生统统具足无量的行愿,可见得行愿是性德,不是外来的。「行」,菩萨行,六度。「愿」,刚才讲的普贤菩萨的十愿,是菩萨究竟圆满行的总纲领。六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这六条我想大家都相当熟悉,但是它的精义知道的人不多,所以每个人会念不会修,这很可惜。一定要懂得它的精义,知道怎么个修法。所谓修法是把它变成我们自己日常的生活。
布施,这里头有财布施,有法布施,有无畏布施。财里面有内财,有外财;身外之物是外财,我们身体体力是内财。譬如说这道场里面有很多同修来做义工,来出力的,出力是内财布施,内财的供养。出钱的是外财,身外之物是外财;我用我的劳力来做事情,内财,都是布施供养。我们从早到晚,你在你家里面服务,为一家人工作,你是布施你一家人,供养你一家人;如果你明白,你晓得,你就在家庭里面修菩萨道,你修的是菩萨行,你会做得很快乐。心地清净,充满了智慧,充满了喜悦。假如你迷惑颠倒,我在家里替这些家人做这些苦力、做劳工,天天伺候他,他连感谢都不感谢我,一天到晚生气,那你虽然布施,里面还带著烦恼,所以你将来的果报就不自在!佛菩萨讲为什么你学了佛,带给你真正的幸福快乐?工作都做得非常快乐,不会起烦恼,那为什么?我在布施供养,我在修福!那修福当然是快乐的事情。
我们在团体当中尽心尽力工作,也是在修布施;在一个公司行号我们为老板服务,为公司服务也是布施,也是供养。无论在什么时候、无论在什么场所,不是用外财,就是用内财。天天、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都在修布施,都在修供养;可惜你没有这个观念,你在那里造业,你看多可惜!念头一转,那个业就变成布施供养,就变成菩萨业。你看看六道凡夫业,一转变菩萨业,净业。学佛要会转,转境界;没有转工作,没有转事相,把念头转了,那你就非常快乐。而且普贤菩萨无有疲厌,不会疲倦的,不会厌倦的,为什么?法喜充满。这是讲布施,诸位细心去体会这个意思,然后天天都在做。我们要转凡成圣,从前我们是凡夫,感觉到我的辛苦都是为了别人,别人还不领情,做得是怨声载道,心里不平;念头一转,心平了、快乐了,心里一快乐,就健康、就长寿,把这个观念转过来。
持戒就是守法,所以这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。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程序,有一定的方法,要遵守;公事私事、大小事情都有个法度,我们要明了,要遵守。使我们所做的样样如法,样样有条理,有层次不乱,有条不紊。第三忍辱。忍辱就是忍耐。无论做什么事情,成功都要靠耐心。大事情要大的忍耐,小事情要小的忍耐,没有耐心的人做事情就不会有成就。一定要有耐心,要把事情观察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知道机缘什么时候成熟,而不操之过急,这样的心慢慢它就定下来了。所以后面有精进、禅定。进是进步,精是精纯而不杂乱。我们求学,学哪一个科系,就在这个科系里头求进步;毕业了踏进社会从事某一个行业,就在这一个行业里面求进步,这就对了。你的心专,专一,在进步当中就得定。定就是我们常讲的三昧,三昧就是正常的享受;正常的享受,就是一般人所讲的幸福快乐、事业顺利成功美满。
菩萨这六条纲领,普贤菩萨这十愿,真的能够帮助我们达到。诸位细细去想,如何能应用在生活上,应用在家庭,应用在事业上,这是活的东西,不是死的!这佛经如果学得没有用处,谁学它?它的好处就是学了马上就管用,用上了,立刻就得效果,真的是快速,马上就见效。心清净就生智慧,所以最后一条般若就是智慧。心清净,心有主宰,心里头不会乱动,没有杂念,没有妄想,它就生智慧。行愿无量无边,佛为我们说法把它归纳成几个大纲。所以菩萨行六个大纲,六度;普贤菩萨十个大纲,十大愿王。「具足无量行愿」,性德。顺性德我们称赞,这性德。
「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」,这一切功德法,古来一些大德都以为是如来果地上的无量功德,实在讲跟前面合起来讲,前面是性德,但是必须要有修德,性德才能够显现出来,所以要真正去修。这一句我们要以本宗的教义来说,这一切功德法就是指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就是一切功德法门。我们把心就安住在《无量寿经》上。我们每天去读它,每天去思惟,每天去实行,也就是说我要把它做到,要把它变成我们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,这是真正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。一切是圆满的,一个功德都不漏,圆满的功德!
『游步十方,行权方便,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』。前面这两句意思很明显,我们自己已经安住在《无量寿经》之中,自己得到一切功德法,得到真实的利益;但是进一步要把大经的功德要推广、要介绍给一切众生,「游步十方」,普遍的去宣传、去介绍、去推荐,去做这个工作。「行权方便」。这就是常说的善巧方便,有些人不接受,我们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让他能够欢喜接受,行权方便。当他不能接受排斥的时候,不要勉强,为什么?因缘没成熟,他喜欢其他的法门,不妨用其他的法门诱导他;到最后回过头来,就入了这个法门,所以你要懂得方法。巧妙的方法,能够诱导一切众生认识佛法,认识《无量寿经》,认识净土法门,这非常非常重要。
「入佛法藏」,这通常说之为一乘大法。像佛在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,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」。本经是一乘当中的一乘,最精纯无过於此!所以古德说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还是《无量寿经》的引导,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。一乘果海,就是西方极乐世界,就是这一句名号,南无阿弥陀佛。
「究竟彼岸」,彼岸就是圆满成佛,成究竟的佛,不是分证佛。天台家藏通别圆。圆教的佛才是究竟彼岸。用什么方法?念佛成佛,这真正不可思议。所以是这个法门,方法简单容易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阿弥陀佛就行了。可是诸位要记住,你要用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去修清净平等觉,那这一句阿弥陀佛就相应了。所以一念相应,一念佛;念念相应,念念佛。
我们平常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得很多,为什么不相应?为什么功夫不得力?我们的心不真诚、不清净、不平等、不慈悲,我们把六度十愿统统都忘掉了,所以虽然念,念得不相应,念得不得力。今天我们都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把从前不相应的那些毛病统统改过来,从今而后我们的念佛就一念相应,一念佛;念念相应,念念佛。一定得到快乐、得到幸福、得到美满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