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量寿经(新加坡二次宣讲) (第二集) 1994/11 新加坡 档名:02-027-0002
请掀开经本第一面,页序在最下面的阿拉伯数字,第一面「法会圣众第一」。佛经,它的体例自然的分成三分,这就是序分、正宗分和流通分。昨天已经略略给诸位介绍过了。序分,在这部分里面要为我们说明这次法会它的缘由。正宗分,这是法会最主要的一分,将一会重要的义趣完全发挥出来。最后的流通分,是希望听到这部经的人、读到这部经的人,都有责任、有义务将这个法门尽心尽力的宣扬,也就是推荐介绍给一切众生,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大法圆满的利益。由此可见,佛法心量是很大的,大乘经上常讲「横遍十方,竖穷三际」,这是佛菩萨的心量。我们学佛目的就是要作佛,也就是所谓的成佛;我们学佛目的就是要成佛,也就是说要恢复我们本能的心量,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。
现在请看经文第一品里面「法会圣众」。给我们介绍这一次的法会里面的状况。
【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王舍城。耆闍崛山中。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。】
这是一小段,先看这一小段。这一小段就像我们现代的会议记录,把法会的时间、处所、说法的人以及参加的大众都有一个记载。这是跟一般老师上课教学稍微有一点不同。
第一句『如是我闻』,我们常常读佛经的人一定会知道,所有的佛经一开端都有这一句都是相同的。既然每部佛经前面都有这一句,由此可知,这一句就非常重要。这四个字到底说的是些什么意思?实在讲这四个字就是说明佛为我们所说的一切经,他的根据就在这一句;换句话说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要是把它总括起来,他说的是什么?就是说了一个「如是」。那这就妙极了。
要是从字面浅显的来说,如是我闻,「我」是集结经的人,阿难尊者。我们知道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完全是用口语,并没有文字的记载;一直到佛圆寂之后,众弟子们觉得老师一生对於大众许许多多宝贵的教诲,应当要流传给后代。流传后代,靠口传就很难,而且容易发生错误,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文字把它记载下来。记载要正确,不能够误导后人,因此这个工作做得非常的谨慎。同时这个集结是团体来做,而不是属於个人。集结的方式是请阿难尊者把佛以往讲的这些经重复说一遍。阿难尊者在同学当中,他是最有名的多闻第一,也就是说世尊一生所讲的这些经典,阿难统统听过。
那阿难记忆力非常之好,几乎像我们的录音机一样,他听一遍之后他就不会忘记,能够像佛一样的说出来。也许诸位很难相信这个记忆力这么好,我能相信。我现在老了,我在年轻的时候跟李老师学佛,我听他老人家讲经,我不能记到百分之百,这个能力我没有,但是至少可以能够记到百分之九十五,我有这个能力。所以阿难尊者能够记忆到百分之百,我相信。有这样的能力,那学东西自然那就快速。因此大众推阿难尊者升座讲经,旁边就有人记录,听众是五百阿罗汉。我看到我们这个四楼旁边有五百罗汉也都来了,那五百罗汉来了。
这五百罗汉都是佛的学生,他们都曾经听佛讲经的,请他们来作证明。阿难宣说之后,如果其中有一个人提出反对的意见,说阿难尊者你这个说法我没听说过,这一段的话就要删掉,就不能够记录。所以这个集结经的严谨,是要五百个听众每一个人都承认,都没有话说,这才能够记录下来;不是现在是多数通过就可以了,不行,一个人提出意见,就不能够记下来,一定是人人都赞成、人人都同意这个话确确实实是佛说的。所以这个经典写成之后,第一句用「如是我闻」,这部经是我听佛所说的。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记录,就如同佛亲口所说的一样,这叫信成就,使后人能够相信,这是集结的意思。
它真正的深义,佛法里面所说的密义,「如」就是真如,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事实真相。与事实真相完全吻合,这就是「是」;如果不是事实真相,那就不是。所以这两个字放在此地,显示出世尊为我们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,这是通途的说法,这个讲法能够适合於一切经。但是它在每部经、每次的法会,那有它特别的意思。譬如在这一会上,这一会是世尊为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这也全是事实,决不是虚构的。虚空太大,世界无量无边,我们的智慧、知识、能力太小,不要说太空当中许许多多事实真相我们不明了,即使在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地球,地球上许许多多事实真相我们也无法明了,何况他方世界。佛与大菩萨他们的智慧无量无边,尽虚空遍法界他都能见到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;我们见不到的,他见到了。佛跟我们所说的都是事实,决不是理想,决不是推测,跟我们讲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有;跟我们讲六道轮回,六道轮回也是真有,也不是假的。所以这是「如」的意思。
既然这一句是信成就。信是修学最基本的一个条件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「信为能入」,把佛法比喻做大海,信就能入。佛法的大海,实在说就是智慧的大海;无量无边的智慧,你要相信,你才能够得到,所谓是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。道就是成佛之大道,成就究竟圆满智慧的这条道路,这就是信。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是从信心里面生出来的,这个母是母亲,是比喻能生的意思,能生无量无边的功德,就是信心。信就非常重要!
蕅益大师在《弥陀经要解》里面跟我们说「依实相理」。实相就是事实真相。释迦牟尼佛依事实真相的道理,为我们说明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是正确的,这叫如是。在本经里面讲,蕅益大师这个讲法非常的圆满,佛给我们说的是事实真相,佛教给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决定正确。既然如此,佛为什么说了许许多多的经论?为什么说这么多?只要给我们说这一部经就好了,为什么说得那么多,搞得我们今天是眼花撩乱,无所适从,这为什么原因?这里头有道理的。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,这个法门不是一切人都能接受的。实在说,任何一部经论、任何一个法门都无法叫大家共同来接受,因此佛就随顺众生的根性,你喜欢哪一个法门,他就给你讲哪个法门,所以应机说法。众生的根机是无量无边,佛讲的法门也就无量无边了;四弘誓愿里面讲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
佛说了许许多多法,可是你要知道,这许许多多法到最后都归到一法,万法归一,这才是个正理。所以说殊途同归。这个「一」是什么?这个一就是极乐世界,就是西方净土,这是我们很明显的能够看出来。无量法门同归华藏世界,华藏像大海;到了华藏世界之后,文殊、普贤这两位菩萨,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这我们才想像、才体会到,原来西方世界大概是华藏的中心,是华藏的精华;所以华藏世界的菩萨都要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,到那个地方去修学。可见得这的确是大乘当中的大乘,了义当中的了义,殊胜无比!
如果我们修,从别的路走、别的法门来修学,到最后到华藏世界,再跟普贤菩萨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这要修多久?在《华严经》上佛给我们说了真话,不止三大阿僧只劫,而是无量大劫,不是三大阿僧只劫,这时间就太长太长!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?因为他有进进退退,实在说进得少,退得多,他有退转,所以这个时劫就非常非常长。这个法门这就容易了,一生当中决定成就,不必要那么长的时间。照《弥陀经》上说若一日、若二日到若七日,就成功了。古德告诉我们根性利的人一天就成就了,根性劣的人七天也能成就;这跟三大阿僧只劫、无量阿僧只劫,简直不能比。我们要问一问,这个时间是短是快,但是成就的果报要跟修三大阿僧只劫的人比一比到底哪个高?假如这七天成就的比不上人家,人家三大阿僧只劫的高,我们这个比不上人家,那这个法门也并不很殊胜,也并不很奇特。可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,依照这个法门修学,他的成就比修三大阿僧只劫、比修无量阿僧只劫的还要高,还要殊胜,这就不可思议!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。
我们佛门里面许许多多的大法师、大善知识、大居士不相信,这不足以为奇,为什么?还有很多阿罗汉、辟支佛也不相信,还有许多菩萨们也不相信,难信之法。佛说这个法门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」,成了佛他才相信,没有话说,完全明白了;等觉菩萨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,实在说他也搞不清楚。可是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,这样难信的法门,我们为什么会相信?这奇怪!这个法门给你讲了不相信,那是很正常的,不奇怪;相信了,这才奇怪,这不平常。你之所以能够相信,佛在这个经上也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是你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时候成熟,这是你自己的功德,同时这就是讲现在就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本愿的加持,这是他力。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。所以我们听到这个经典、听到佛的名号,能生欢喜心,能理解,肯发愿念佛求生净土,这就是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,真正不可思议,我们一定要深信不疑。
就本宗的教义来说,「如」,是心是佛,这是如的意思;「是」,是心作佛。我们今天要作佛,这个重要!这才是真正的大事因缘。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「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」。这个大事就是我们这一生作佛的机会成熟了,这是大事,如是两个字的意思。我闻是闻成就。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说的,不是传闻,传闻未必是真实,亲闻,使我们对於尊者的复讲能够生起信心。
『一时』,这是时间的成就。什么时候说的?并没有把年月日记载下来。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,对於经典上的六种成就很敬佩,唯独对「一时」怀疑。阿难既然记忆力那么好,佛所说的每句话他都没有忘记,这是哪一年、哪一月、哪一日讲的,应该要把它记下来,含糊笼统说个一时,不能叫人服气,这心服口服很不容易。古人的注解说的也不是说得很圆满,当然说得也有道理,因为佛当年讲经不是在一个地方,这我们晓得。世尊四十九年足迹可以说遍五印度,印度是很大的地方,他到处讲经。那个时候印度并没有统一,跟中国的情况是一样,属於部落的时代,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小国家。佛出生的时候是我们中国周朝的时代,我们中国周朝,诸位读历史都晓得多少个国家?八百诸侯,八百多个国家。而每个国家用的历法不一样,在中国到周朝的时候已经不错了,周朝几乎所有的诸侯都用周朝的日历;换句话说,对於这个时是能够统一。但在印度就不一样,每个国家的历法不相同,因此记载下来也无从考查,这是真的,这是事实。虽然无从考查,如果能够记录下来,我们后人看到这个,心里也很踏实,这「一时」总觉得含糊笼统。
到后来对於大乘经典稍稍明白一点,这才晓得他用的「一时」意思很深。实实在在讲不指年月日时,那个是死的,这个一时是活的、活活泼泼的。古德也有讲法,「师资道合之时」、「机感相应之时」;这个讲法也很有道理,也很能讲得通。在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,唐朝时候我们中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,他老人家读《法华经》忽然入定了,他读到「药王品」入定;这一入定,他这个人在天台山(浙江的天台),他的神识到印度去了。就在这个地方,王舍城耆闍崛山,这个山我们通常也叫它做灵山,灵鹫山就是这个地方。释迦牟尼佛讲《法华经》在灵鹫山讲的,《无量寿经》也在灵鹫山讲的。智者大师到灵鹫山去了,见到释迦牟尼佛正在讲《法华经》,他在底下还听了一座;这一出定就告诉大家,释迦牟尼佛讲《法华经》的法会还没散,还在讲,一时。
由此可知,这个「一」在本宗里面讲「一心不乱」。如果我们证得一心不乱的时候,世尊在灵鹫山讲《无量寿经》这个法会现在也没散,你可以在灵鹫山亲自听释迦牟尼佛讲经。这个「一」的意思就长了,它是活活泼泼的。也可以说三资粮具足的时候,这对我们净宗来说信愿持名,就像本经所说的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个时候必定得感应道交,就有感应道交了,我们一定能够见到世尊,乃至於一切诸佛如来讲《无量寿经》的法会。所以它这个字太好太好,意思非常之深。
『佛』是释迦牟尼佛,本师释迦牟尼佛。在此地我们要认识清楚佛教是教育,是释迦牟尼佛对一切众生最真实、最圆满、最究竟的教育,它不是宗教,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。我们称佛称本师,根本的老师,创立这个教育的老师,就是创立佛陀教育的第一个老师,我们称他作本师。我们自称三宝弟子,弟子是学生,所以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,这个诸位一定要清楚。宗教里面没有师生的关系,教育里面才有师生的关系。佛是我们的老师,有时候我们尊称为导师,他引导我们。
『在王舍城』,而不是说他「住」,为什么?佛出家了,没家,有家才有住。所以问你:你住在哪里?我家在那里,他住在那里。佛没住,佛出了家;出了家只好问,佛现在在哪里?在哪里讲经?哪个地方请,他就到哪里去,他没有一定的地方。所以要问佛在什么地方?在跟住不一样,佛在王舍城。这地名我们也把它省略,不要详细介绍,一般注解里面都介绍得很详细。
『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』,这是当时参加法会的大众。我们看到这个状况,一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。我们这一个讲堂,我想听众最多也不过一千人,我们说法还要藉麦克风、还要扩音器;释迦牟尼佛这个讲堂一万二千人,比我们人要多十二倍,那个时候没有麦克风、没有扩音器,佛说法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同时大家还要知道,来参加与会的大众不是从一个地方来的,在那个时候印度都是小国,从许许多多国家来的,言语也不相同,文字也不相同。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。佛的音,妙音!我们从这儿体会。假如佛说法后面人都听不懂,听不懂的人都解散了、都跑掉了,谁还愿意在这儿坐著?我们在这里能想像到佛有不思议的神力,的确是以圆满音说法。
通常我们在许多经上所看到的,与会的大众千二百五十人,这是佛的常随弟子。释迦牟尼佛到哪里,这一批人都跟到那里,几乎一生没有离开释迦牟尼佛的,千二百五十人,所以许多经典里面集结都用他们来做代表。当然除这常随众之外,还有很多人参加,那都不记录在文字里面。此地记录的,使我们觉察到它跟《法华经》一样。佛讲《法华经》听众是万二千人俱,这就说明这个经跟《法华经》是平等的。《法华》在整个佛法里面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大家尊称为一乘圆教;这就说明这个经是一乘圆教,跟《法华》相等。再看底下两句,这是赞叹与会大众的德能。
【一切大圣。神通已达。】
这两句话不是随便说的。『一切』就是指与会的这大比丘一万二千人,他们都是大圣。这个大圣,如果在小乘来说就是阿罗汉;小乘的四果罗汉是大圣,三果以下的那就不能称为大圣。可是我们在前面看到,他说大比丘,他不是小比丘;本经是大乘经不是小乘经。因此这个大比丘就不是小乘是大乘的。尤其这个地方说的大圣,大圣在大乘佛法里面,一定是要证到地上菩萨才能称为大圣。我们平常赞佛「菩萨摩诃萨」,摩诃萨就是大圣。菩萨,这通指三贤位的菩萨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我们称菩萨。初地到十地到等觉我们称摩诃萨,这大圣。由此可知,这些人不是普通人,都是十地以上等觉菩萨。他们化身示现为比丘的身分,参与这个法会听佛讲经,作为影响众,这个意思就深、很不平凡。这些人『神通已达』,他的智慧神通都已经达到圆满了,这个「达」是通达无碍,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。下面给我们列举「上首」。这个上首就好像大众里面的班长一样,大众里面有杰出表现的,提出他们来做代表。
【其名曰。尊者憍陈如。尊者舍利弗。尊者大目犍连。尊者迦叶。尊者阿难等。而为上首。】
我们在每部经里面的开端都看到这些人名,但是这些人名不相同。仔细再看看这部经所列的名字很特别,特别在哪里?第一位列的是『憍陈如』。你们诸位要留意去看看这些佛经,哪部经里头把憍陈如列在第一个?它这个排名顺序含义甚深,不是随便排的。憍陈如是什么人物?读《释迦牟尼佛传记》我们都晓得,世尊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,然后在鹿野苑度五比丘。这释迦牟尼佛最初说法,度这五比丘,为这五个人说法,憍陈如第一个开悟的,第一个证果的。他摆在这个地方,那用意就不平凡,就是说明这部经是第一个成佛的。在一切法门里面修行证果这是第一经,用憍陈如来代表。我们今天接受到这部经,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,诸位晓得第一得度、第一成佛;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,这一生当中一定是成就圆满的佛果。
第二位是『舍利弗尊者』,舍利弗代表智慧。如果不是大智慧,不能接受这个法门,不能相信这个法门;能够相信,能够接受,这是大智慧。诸位要知道智慧跟聪明不一样,聪明人没有智慧,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聪明,这是诸位一定要辨别清楚。智慧是辨别真妄,是辨别邪正,辨别利害,这是智慧。六道轮回是虚妄的,六道轮回是大害。往生净土永脱轮回,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,这个利益之大,一切诸佛纵然无量劫的宣说都说不尽,这也都是事实真相。所以用舍利弗代表大智,能信、能愿、能持名。
第三位是目犍连尊者,『大目犍连』。这是世尊会下神通第一。唯有大目犍连才肯信愿持名,为什么?他能够通达明了。通是通达的意思,神是神奇莫测,换句话说,不是我们普通常识能够达得到的。世间人喜欢神通,喜欢智慧,究竟圆满的神通智慧在西方极乐世界。你看舍利弗、目犍连向往西方净土。『迦叶尊者』代表宗门,代表的禅宗,他是禅宗的初祖。『阿难尊者』代表教下。这两个人就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。除了禅宗之外,其余的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,以这两个人代表整个的佛法,不离开净土。整个佛法最后都是归宿於净土,以他两位来做上首,这是声闻众。下面这一段再给我们说菩萨众。
【又有普贤菩萨。文殊师利菩萨。弥勒菩萨。及贤劫中一切菩萨。皆来集会。】
这个法会实在讲非常非常的殊胜。『普贤』跟『文殊』是华严会上的二大菩萨。华严三圣,佛是毗卢遮那,菩萨就是文殊、普贤,华严三圣。这个意思是说明本经跟《华严经》是平等的,就是《华严》。前面我们看到这个大比丘万二千人俱,实在讲本经就是《法华》,跟《法华》没有两样;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本经就是《华严》。所以古人有称《无量寿经》为中本《华严》,《阿弥陀经》是小本《华严》。净宗跟《华严》的关系非常密切,真的是《华严》的归宿。
所以蕅益大师说,净土《无量寿经》跟《阿弥陀经》是「华严奥藏,法华秘髓」,我们从这个地方也能得到证明。蕅益大师说的话,的确是有根据,不是随便说的。这个经典在整个佛法的地位上来说,登峰造极,达到了最高峰,确确实实是第一经。同时普贤菩萨又是密宗的初祖,他代表了密宗。所以《无量寿经》里头有密,有禅、有密。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都在这一部经中;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都从这部经里头流出去的。换句话说,这一切法门到最后还归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源头,这是根源。
密宗的承传,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是佛灭度之后六百年,有一尊龙树菩萨出现在世间,龙树菩萨非常聪明,他的智慧、他的能力确确实实是超乎常人,世间流传的经论,龙树菩萨在短短几个月当中全部读尽了。佛法的经典、外教的经典,印度有许许多多宗教他统统都学,统统都学完了,於是乎自己贡高我慢,世间所有的他全都学了,没有一个人能跟他相比。《金刚经》上常讲大菩萨要护念小菩萨。於是大龙菩萨见到龙树生起慈悯之心,就请他到龙宫。龙宫里面收藏著有很丰富的经典,到龙宫里面去参观,他也很欢喜就跟著大龙菩萨到龙宫里面去参观。看到大龙菩萨收藏的佛经,数量是多少?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、一四天下微尘品。龙树菩萨这一看,呆了,贡高我慢的心马上没有了,为什么?自己学的太渺小了,看看这个地方的藏经这样丰富,自己学的太少。这是一部什么经?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
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全部的经典,在龙宫里面收藏。龙树菩萨一看叹为观止,阎浮提众生没有能力接受;於是乎看中本,中本数量还是太大,无法接受;再看小本,小本是什么东西?目录提要。就好像《四库全书》,我想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应该有《四库全书》。《全书》有一个目录提要,台湾所印的精装本目录提要有这么厚的本子五本。大概龙树菩萨就把《华严经》的目录提要带回我们人间了,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《华严经》,数量有多少?有十万偈。一偈是四句,印度人计算这个书本跟我们中国人不一样。我们中国人算字数,这一本书有多少字,算字数;像《老子》五千言,就是五千个字。我们中国人算字,印度人不算字数,算四句,这一句长短不论,四句叫一偈。以偈为单位,总共有十万偈,四十万句。这是《华严经》的目录提要,总共有四十品,有四十品十万偈。
从东晋,《华严经》传到中国,因为这个经太大,古时候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,那个时候没有印刷,都是手写的,也没有纸张,写在贝叶上。贝多罗的树叶,也许同学们见过,那个树叶很厚,像我们那个芭蕉叶一样很厚。把它切成一块一块,一块写四行,两头打一个洞,用绳子穿起来。这一部《华严经》,如果用现在的大卡车,恐怕要好几车才能装得下,一部经!不像现在。所以你晓得那个时候很容易散失,容易丢掉,不容易保管。
第一次传到中国来,就是个残缺不完整的本子,总共有三万六千颂;十万偈只有三万六,你看看三分之一多一点。我们中国把它翻译出来了,这就是晋朝翻译的,叫《六十华严》,六十卷。我们读经,往往读到那里,忽然看到好像断掉了,下面接不上,这经文有缺失,确确实实遗失了,没有传到中国来。到唐朝,实叉难陀从印度带了《华严经》,也不完整,但是比晋经多了九千颂,所以它总共有四万五千偈,差不多将近一半,在唐朝翻译出来,就是现在大家所见到的《八十华严》;只有原来的一半,一半还缺一点。唐德宗的时候,乌荼国国王,这是个小国,向中国朝廷进贡,进贡就是给皇帝送礼物,礼物里面有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。这一品完整的,没有欠缺,把它翻译出来四十卷,叫《四十华严》。所以中国《华严经》三次翻译,都不是完整;但是《四十华严》到中国之后,跟《八十》合起来,虽然不完整,但是大致上意思能够看得出来。这是《华严经》传到中国的历史。
这是讲到龙树菩萨。龙树菩萨在南天开铁塔,把铁塔打开,见到金刚萨埵菩萨,也叫金刚手菩萨。这个金刚萨埵,或者叫金刚手是一个人,普贤菩萨的化身,把密法传给龙树;龙树传下来,密宗是这么来的。所以密宗是普贤菩萨传的。观世音菩萨大家都知道,观世音菩萨在密宗里面叫准提菩萨,准提是观音菩萨的化身,在密宗里面的化身。所以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。普贤菩萨在此地也就代表了密,密教。文殊菩萨代表禅宗。禅,不是六度里头的禅定,诸位要晓得,禅是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。你看《坛经》六祖大师一开端就叫的大家「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」,没有叫他念禅定,叫他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。所以禅是文殊代表。这两位菩萨在此地就显示出密净不二,禅净不二。所以净宗里头有禅、有密、有教,所有一切法门都在本经之中,这个经就宝贵,这个经确确实实是佛法的精华!我们读了、接受了,一切佛法都在其中,再不要去费很多精神、很多时间去涉猎许许多多经论,用不著,这一部经典全都包括了。
『弥勒菩萨』,这是当来下生的一尊佛,现在在兜率天,后补佛。我们这个世间不少人向往弥勒菩萨,因为知道他将来到这个世间来成佛,我们都很乐意做他的弟子,就像舍利弗、目犍连跟释迦牟尼佛一样,所以有不少人想生兜率内院,将来菩萨下来作佛,他们跟下来作弟子。这个愿心很好,可是到兜率天内院可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。修学这个法门,这常讲的弥勒净土,修弥勒净土比修弥陀净土要难。你看弥陀净土经上讲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,若七日就能往生;弥勒净土七天不能往生,没那么容易。
弥勒菩萨是法相唯识的祖师,是法相唯识的专家、权威。你要在法相唯识上不能奠定很好的基础,恐怕他不要你,这个难!而法相唯识的确也很不好学。在今天这个世间我所知道的法师大德们,对於法相唯识有研究的的确不多。在新加坡有一位演培法师,他是专攻法相唯识,对於唯识宗他真的有心得,他是修弥勒净土的,所以很不容易!可是我们要真想见弥勒菩萨,我有一个窍门比他还容易,比他还殊胜,为什么?他生到弥勒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学生,见到老师当然恭恭敬敬,不敢随便讲话;我们求生西方净土,而且决定有把握往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学生,弥勒菩萨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,我们到弥勒内院去逛一逛,见到老学长,那不一样,是不是?那不相同。这是窍门,走近路!所以我们要想找弥勒菩萨不难。何况本经后半部,从第三十二品弥勒菩萨当机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两位当机,前面是阿难尊者当机,后半部是弥勒菩萨当机。由此可知,弥勒菩萨将来成佛必定要讲净土三经,一定也是劝大家念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也许大家要问,弥勒菩萨什么时候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作佛?释迦牟尼佛在《弥勒下生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要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,弥勒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作佛,这个时间我们一听天文数字,太长太长!这是真的。这个时间怎么计算的?诸位要晓得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天,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四百年,一年也照三百六十五天计算,他的寿命四千岁;诸位算一算这个数字就知道,五十六亿多年他那一边他的报身到了,才下生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。现在有一些人这妖言惑众,说弥勒菩萨已经下生了,说弥勒菩萨掌天盘,这妖言惑众,这没有根据的。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法不依人,要依经典上所说的,这是正确的,经典上没有,那是胡造谣言,决定不可以听信。
下面是『贤劫中一切菩萨』,这一个大劫名字就叫做贤劫。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,弥勒是第五尊佛。世尊告诉我们,在这一个大劫当中有一千尊佛出世,贤人特别多,圣贤很多,所以这个劫称为贤劫。「贤劫中一切菩萨」,就是弥勒以后这个千佛,九百九十五尊佛,他们现在是菩萨;我们佛门里面供的护法韦陀菩萨,就是千佛最后的一位,最后的一尊佛,这些人也都来参加集会,这是非常重要的人。他的意思实在讲也很明显,就是说明这一千尊佛都跟释迦牟尼佛一样,没有不讲《无量寿经》的,没有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的。
由此可知,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共同宣扬的,念佛求生净土是一切诸佛对於众生共同的愿望,因此众生发心念佛求生净土,一切诸佛都欢喜。既欢喜,当然加持,当然保佑。所以你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不止是阿弥陀佛保佑你,所有一切诸佛如来个个都保佑你,个个都加持你,这个功德的殊胜没有其他的能够跟它相比的,真的是无比的殊胜。这是说『来集会』的。总而言之,他们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就是这句。这些罗汉我们就迹象上来看,憍陈如、舍利弗、目犍连以及这些菩萨们,实实在在都是告诉我们,无量无边的法门最后都归於净土,所谓殊途同归。我们要懂得这一个密义,懂得它的深义。
下面的经文这一开端还是列的上首,是在家的菩萨,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。夏莲居老居士没有把这一段文连在上面,而把它分开了。因为照理讲应该是「又贤护等十六正士」,一直到「解脱菩萨,而为上首」。这应当合在第一段,看起来才比较顺,但是他从这个地方就把它分在第二品,是引起我们注意,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相,那就是这一个法门是度在家居士为主的,主要是普度众生。在家的同修多!出家人少数,在家人多数。在家人总以为在家业障深重,出家将来能成就,在家人不能成就,都有这个错误的观念。殊不知这个经就是叫在家人一生成佛,不输给出家人。从这个经文里面你就能看到。
【又贤护等十六正士。】
『正士』就是菩萨的称呼。正是正觉,士就是我们世间所讲有学问、有道德的人。这个正觉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,菩萨的尊称。所以菩萨在佛门里一般称呼称大士,像我们通常称观音大士、文殊大士、普贤大士,称大士,称正士。这个地方称正士也称开士,开悟的开,这都是对於菩萨的称呼,对菩萨的尊称。
说到这个地方我略微跟诸位提一提。那就是现在有一些人对出家人尊敬,尊敬称呼过了头,过分了,对出家人称大师,这不可以,不可以称大师,大师只有对佛的敬称。你看看观音菩萨称大士,出家人称大师,比观音菩萨还高,这成什么话?这不可以的,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。不懂佛学常识的人他错误,那没有话说,他无知!我们懂得,不可以,不可以这样称呼。所以大师是对佛的尊称,不是随便出家人都可以称的,这要晓得。
此地列的十六位菩萨全是在家菩萨,在家有十六位。出家的你看看,普贤、文殊、弥勒只列了三位,出家的声闻只列了五位,在家的列了十六位,这个比例上就很显明的说明,这个法门是度在家人的。十六位菩萨当中只有一位贤护是我们这个世界的。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也是出现在印度的,贤护菩萨,在家菩萨;其余的菩萨他方世界来的,这个意思也很深。证明十方诸佛都说这个法门,他们今天听到释迦牟尼佛也说这个法门了,非常欢喜都来参与这个集会,做影响众,全是在家菩萨。
『贤护』,我们先看看它名号里面所表的意思,这个名号是代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。像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我们真正发心求生净土,真的发心,那这不是假的,真的很难。真发心求生净土;这个心一发,你就是菩萨,你就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。可是你要发真心,假的不行,什么是假的?发心要求生净土,这个世间牵肠挂肚放不下,那是假的,那个得不到诸佛的护念。真正发心是这个地方统统放下了,确确实实心里头没有牵挂、没有留恋,一心念佛求生净土,这个人立刻就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,得到诸佛的加持。这个一定要清楚。
【所谓善思惟菩萨。】
第二位『所谓善思惟菩萨』。这一位菩萨名号里面代表的是真实的智慧,我们常讲智慧明了,思惟就是明了的意思。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,一接触就明了,这是三慧,闻思修三慧;而不是说接触之后再去研究研究,再去想一想,那一想就坏了,想就落在第六意识里头去了,那就变成虚妄的分别了。所以菩萨跟《楞严》上所讲的「舍识用根」,他们这个观察,决不用心意识,离心意识,那是真实的智慧。一接触就明了的意思,我们叫它做思慧。明了当然就不迷惑的意思,我们叫它做修慧。实际上他闻思修是没有差别的,是一次完成的,闻思修一而三,三而一,不是三个阶段;三个阶段那就落在意识里头去了,那是凡夫,那就不是圣人。我们要懂得善思惟菩萨。
【慧辩才菩萨。】
这个意思非常明显,他有真实的智慧,辩才无碍。
【观无住菩萨。】
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六祖能大师从这一句开悟的,从这一句明心见性的,这一位菩萨大概也跟六祖一样,从这一句经文悟入的,所以叫『观无住菩萨』。加上个「观」,那个味道更深,有《心经》上讲的「观自在菩萨」的味道。无住才自在,住就不自在了。所以可以说与观世音菩萨那个名号的意思相同。
【神通华菩萨。】
这一位菩萨所表的行权方便,权巧方便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,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。
【光英菩萨。】
第六位『光英菩萨』。光是光明,英是发挥,光明英发,这是展现的这个现象,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,这光英菩萨。
【宝幢菩萨。】
『幢』是高显的意思,古时候通信设备没有现在这样发达,道场,古时候并不是个学校,所以佛讲经教学,要用现代的话来说,是属於社教,是社会教育,并没有立学校去招生,没有;也就像我们现在这个讲经说法,大众欢喜都来听,没有任何约束。那怎么通知?我们现在比较方便,现在可以发通知寄到诸位家里;有的时候可以做广告登报纸,甚至於广播都可以传递这个消息。在从前没有这些工具,邮政也没有,於是乎这个讲堂前面都有很高的旗杆,这个旗杆不是挂国旗的,是挂信号的。幢,圆形的,有一点像飞机场那个风筒,有点像那个样子的。这个圆形的,挂在旗杆上,大家看到这个,就知道今天这个地方有法师讲经,喜欢听经的人看到这个,他就来了,这是个信号。所以讲经的道场常说「法幢高竖」,就是这个意思,升这个法幢。通常一般做法会就升幡;幡是扁的,扁的幡挂在旗杆上,这是今天我们有法会。圆形的幢升起来时候,今天这里有讲经。
「宝幢」,佛法是宝。世间的珍宝,我们得到了可以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,所以这有财宝,物质生活可以能够过得好一些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我们有最大的一个问题,生死事大,世间再多的财物没有办法叫你不老,没有办法叫你不病,没有法子让我们不死。秦皇、汉武都为这个事情忧心忡忡,想尽方法到海岛上去找仙人求不死药,结果还是死了。可是真正的佛法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,真实不虚,佛法是宝。宝幢菩萨就是宣扬佛法,是让佛法的珍宝能够传授给大众。
【智上菩萨。】
这是无上的智慧,佛法所求的,我们学佛学什么?就是学究竟圆满的智慧。这佛经里面是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。有了智慧,这才能解决一切问题。接著下面。
【寂根菩萨。】
他所表的是六根清净无染,这就是定。根就是六根,六根清净。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。寂是寂静,在定功里面来说,这是最上层的。《仁王经》说菩萨五个等级,它是用忍,忍就是定,最高的这个等级叫寂灭忍,还在无生法忍之上。无生法忍的菩萨是七地、八地、九地。寂灭忍的菩萨是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妙觉就是佛。所以这是『寂根菩萨』表的意思。
我们讲修行,讲功夫,或者讲享受,试问问你们世间人讲的享受,到底享受了什么?都含糊笼统,迷惑颠倒!你们所享受的是什么?佛的眼睛很清楚、很明亮,你们享受的是苦,除了苦之外,你还享受什么?你们自己冷静想想,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,这一天是不是受的苦?无论你做的什么工作,佛法讲的造业,你造的什么业?善业、恶业、无记业,总而言之一句话,你所受的都是苦,没有乐!那个乐是什么?乐是打麻醉针,哪里是乐?这是苦海无边,所以回头是岸,没有乐。真正的乐是什么?寂灭,心地清净,那才是真乐,你们没有法子体会,为什么?从来没有享受过,你怎么会体会得到?心地清净,没有妄想,没有烦恼,没有忧虑,没有牵挂,真乐!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所以这就乐在其中,真乐。所以是清净寂灭是最高的享受,的确是一尘不染,无所不知。
在佛法里面常用「寂照」,这两个字很妙。寂是清净心,照是智慧的起用,是样样明了。寂而常照,这是佛;佛清净寂灭。常照是利益一切众生。菩萨是照而常寂,照是样样明了,在样样明了当中修清净心,这是菩萨;心已经清净了,那是佛。菩萨在样样清楚里面修清净心,就像《华严经》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历事炼心。历事就样样明了,炼心是炼清净心,要让这个心在一切境界里头一尘不染,达到真正的清净,这是菩萨。
【信慧菩萨。】
信里面有慧,这个信是真信,实信,真实的信心,特别是在本宗。因为净宗的修行最重要的条件三个,信、愿、行。所以要真正的相信。
【愿慧菩萨。】
信底下接著就是愿,愿生净土,愿成佛道,愿度众生。
【香象菩萨。】
第十二位『香象菩萨』。香象是比喻。佛法里面常用狮子、用大象来做比喻。你看看文殊菩萨骑的是狮子,普贤菩萨骑的是大象;其实文殊、普贤不骑狮子,也不骑大象,为什么要这样画起来?画是表法的意思。狮子代表勇猛,代表智慧,智慧最勇猛;象代表什么?代表稳重,象这样子稳重,所以是代表稳重,代表定。走路它也很稳当,一步一步,不慌不张的,代表定。普贤他坐在定上,文殊坐在慧上,是取这个意思。
【宝英菩萨。】
这个菩萨是代表愿海庄严。
【中住菩萨。】
代表的是中道,无住这就是中道。
【制行菩萨。】
代表持戒念佛。制是法制,就是戒律。
【解脱菩萨。】
代表的是成就,代表的是自在,真实的受用。『解脱』,烦恼解除了,迷惑颠倒解除了,脱离生死苦海,脱离六道轮回,脱离十法界,取这个意思。所以解脱是从果上说的,换句话说,前面这十六位从因上讲的,这是从果上来说的。所以这个意思表达得非常的圆满。
【而为上首。】
这十六位菩萨是在家同修的『上首』,但是诸位要明了这十六位都是等觉菩萨,他们所证得的果位跟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完全相等。那一些是出家的等觉菩萨,这是在家的等觉菩萨,说明修行证果跟出家、在家没有关系,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。出家、在家那究竟又为了什么?出家是专业弘法,佛教育这样好,如果没有专业的人员去推广,众生就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,所以一定要有专业的人员去推广它,去宣传、去把它发扬光大。所以出家是肩负这一个责任。而在家是护持。在家人一定要护法,诸位要晓得道场决定是在家人建立的,在家人管理的,出家人只是弘法。古人所谓的「铁打的常住流水僧」,出家弘法。
前天茗山老和尚从这儿经过,我在机场跟他见了面,他老人家还说,出家弘法哪里请,哪里就要去,不能够说不去,拒绝的,没有这个理由的。佛法是为了弘通,哪里说有人来请的时候可以不去,没有理由不去的。所以弘法的人他是流动的,道场是在家同修建立,发心来管理,来主持,请法师到这个地方来弘法利生,讲经说法,教化这一方。在家的菩萨这是他第一个使命,当然在家菩萨也可以讲经说法,这是古时候都有。但是出家一定要肩负弘法利生的使命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讲到这里也是一个段落。
请掀开经本第一面,页序在最下面的阿拉伯数字,第一面「法会圣众第一」。佛经,它的体例自然的分成三分,这就是序分、正宗分和流通分。昨天已经略略给诸位介绍过了。序分,在这部分里面要为我们说明这次法会它的缘由。正宗分,这是法会最主要的一分,将一会重要的义趣完全发挥出来。最后的流通分,是希望听到这部经的人、读到这部经的人,都有责任、有义务将这个法门尽心尽力的宣扬,也就是推荐介绍给一切众生,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大法圆满的利益。由此可见,佛法心量是很大的,大乘经上常讲「横遍十方,竖穷三际」,这是佛菩萨的心量。我们学佛目的就是要作佛,也就是所谓的成佛;我们学佛目的就是要成佛,也就是说要恢复我们本能的心量,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。
现在请看经文第一品里面「法会圣众」。给我们介绍这一次的法会里面的状况。
【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王舍城。耆闍崛山中。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。】
这是一小段,先看这一小段。这一小段就像我们现代的会议记录,把法会的时间、处所、说法的人以及参加的大众都有一个记载。这是跟一般老师上课教学稍微有一点不同。
第一句『如是我闻』,我们常常读佛经的人一定会知道,所有的佛经一开端都有这一句都是相同的。既然每部佛经前面都有这一句,由此可知,这一句就非常重要。这四个字到底说的是些什么意思?实在讲这四个字就是说明佛为我们所说的一切经,他的根据就在这一句;换句话说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要是把它总括起来,他说的是什么?就是说了一个「如是」。那这就妙极了。
要是从字面浅显的来说,如是我闻,「我」是集结经的人,阿难尊者。我们知道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完全是用口语,并没有文字的记载;一直到佛圆寂之后,众弟子们觉得老师一生对於大众许许多多宝贵的教诲,应当要流传给后代。流传后代,靠口传就很难,而且容易发生错误,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文字把它记载下来。记载要正确,不能够误导后人,因此这个工作做得非常的谨慎。同时这个集结是团体来做,而不是属於个人。集结的方式是请阿难尊者把佛以往讲的这些经重复说一遍。阿难尊者在同学当中,他是最有名的多闻第一,也就是说世尊一生所讲的这些经典,阿难统统听过。
那阿难记忆力非常之好,几乎像我们的录音机一样,他听一遍之后他就不会忘记,能够像佛一样的说出来。也许诸位很难相信这个记忆力这么好,我能相信。我现在老了,我在年轻的时候跟李老师学佛,我听他老人家讲经,我不能记到百分之百,这个能力我没有,但是至少可以能够记到百分之九十五,我有这个能力。所以阿难尊者能够记忆到百分之百,我相信。有这样的能力,那学东西自然那就快速。因此大众推阿难尊者升座讲经,旁边就有人记录,听众是五百阿罗汉。我看到我们这个四楼旁边有五百罗汉也都来了,那五百罗汉来了。
这五百罗汉都是佛的学生,他们都曾经听佛讲经的,请他们来作证明。阿难宣说之后,如果其中有一个人提出反对的意见,说阿难尊者你这个说法我没听说过,这一段的话就要删掉,就不能够记录。所以这个集结经的严谨,是要五百个听众每一个人都承认,都没有话说,这才能够记录下来;不是现在是多数通过就可以了,不行,一个人提出意见,就不能够记下来,一定是人人都赞成、人人都同意这个话确确实实是佛说的。所以这个经典写成之后,第一句用「如是我闻」,这部经是我听佛所说的。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记录,就如同佛亲口所说的一样,这叫信成就,使后人能够相信,这是集结的意思。
它真正的深义,佛法里面所说的密义,「如」就是真如,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事实真相。与事实真相完全吻合,这就是「是」;如果不是事实真相,那就不是。所以这两个字放在此地,显示出世尊为我们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,这是通途的说法,这个讲法能够适合於一切经。但是它在每部经、每次的法会,那有它特别的意思。譬如在这一会上,这一会是世尊为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这也全是事实,决不是虚构的。虚空太大,世界无量无边,我们的智慧、知识、能力太小,不要说太空当中许许多多事实真相我们不明了,即使在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地球,地球上许许多多事实真相我们也无法明了,何况他方世界。佛与大菩萨他们的智慧无量无边,尽虚空遍法界他都能见到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;我们见不到的,他见到了。佛跟我们所说的都是事实,决不是理想,决不是推测,跟我们讲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有;跟我们讲六道轮回,六道轮回也是真有,也不是假的。所以这是「如」的意思。
既然这一句是信成就。信是修学最基本的一个条件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「信为能入」,把佛法比喻做大海,信就能入。佛法的大海,实在说就是智慧的大海;无量无边的智慧,你要相信,你才能够得到,所谓是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。道就是成佛之大道,成就究竟圆满智慧的这条道路,这就是信。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是从信心里面生出来的,这个母是母亲,是比喻能生的意思,能生无量无边的功德,就是信心。信就非常重要!
蕅益大师在《弥陀经要解》里面跟我们说「依实相理」。实相就是事实真相。释迦牟尼佛依事实真相的道理,为我们说明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是正确的,这叫如是。在本经里面讲,蕅益大师这个讲法非常的圆满,佛给我们说的是事实真相,佛教给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决定正确。既然如此,佛为什么说了许许多多的经论?为什么说这么多?只要给我们说这一部经就好了,为什么说得那么多,搞得我们今天是眼花撩乱,无所适从,这为什么原因?这里头有道理的。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,这个法门不是一切人都能接受的。实在说,任何一部经论、任何一个法门都无法叫大家共同来接受,因此佛就随顺众生的根性,你喜欢哪一个法门,他就给你讲哪个法门,所以应机说法。众生的根机是无量无边,佛讲的法门也就无量无边了;四弘誓愿里面讲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
佛说了许许多多法,可是你要知道,这许许多多法到最后都归到一法,万法归一,这才是个正理。所以说殊途同归。这个「一」是什么?这个一就是极乐世界,就是西方净土,这是我们很明显的能够看出来。无量法门同归华藏世界,华藏像大海;到了华藏世界之后,文殊、普贤这两位菩萨,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这我们才想像、才体会到,原来西方世界大概是华藏的中心,是华藏的精华;所以华藏世界的菩萨都要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,到那个地方去修学。可见得这的确是大乘当中的大乘,了义当中的了义,殊胜无比!
如果我们修,从别的路走、别的法门来修学,到最后到华藏世界,再跟普贤菩萨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这要修多久?在《华严经》上佛给我们说了真话,不止三大阿僧只劫,而是无量大劫,不是三大阿僧只劫,这时间就太长太长!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?因为他有进进退退,实在说进得少,退得多,他有退转,所以这个时劫就非常非常长。这个法门这就容易了,一生当中决定成就,不必要那么长的时间。照《弥陀经》上说若一日、若二日到若七日,就成功了。古德告诉我们根性利的人一天就成就了,根性劣的人七天也能成就;这跟三大阿僧只劫、无量阿僧只劫,简直不能比。我们要问一问,这个时间是短是快,但是成就的果报要跟修三大阿僧只劫的人比一比到底哪个高?假如这七天成就的比不上人家,人家三大阿僧只劫的高,我们这个比不上人家,那这个法门也并不很殊胜,也并不很奇特。可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,依照这个法门修学,他的成就比修三大阿僧只劫、比修无量阿僧只劫的还要高,还要殊胜,这就不可思议!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。
我们佛门里面许许多多的大法师、大善知识、大居士不相信,这不足以为奇,为什么?还有很多阿罗汉、辟支佛也不相信,还有许多菩萨们也不相信,难信之法。佛说这个法门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」,成了佛他才相信,没有话说,完全明白了;等觉菩萨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,实在说他也搞不清楚。可是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,这样难信的法门,我们为什么会相信?这奇怪!这个法门给你讲了不相信,那是很正常的,不奇怪;相信了,这才奇怪,这不平常。你之所以能够相信,佛在这个经上也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是你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时候成熟,这是你自己的功德,同时这就是讲现在就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本愿的加持,这是他力。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。所以我们听到这个经典、听到佛的名号,能生欢喜心,能理解,肯发愿念佛求生净土,这就是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,真正不可思议,我们一定要深信不疑。
就本宗的教义来说,「如」,是心是佛,这是如的意思;「是」,是心作佛。我们今天要作佛,这个重要!这才是真正的大事因缘。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「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」。这个大事就是我们这一生作佛的机会成熟了,这是大事,如是两个字的意思。我闻是闻成就。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说的,不是传闻,传闻未必是真实,亲闻,使我们对於尊者的复讲能够生起信心。
『一时』,这是时间的成就。什么时候说的?并没有把年月日记载下来。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,对於经典上的六种成就很敬佩,唯独对「一时」怀疑。阿难既然记忆力那么好,佛所说的每句话他都没有忘记,这是哪一年、哪一月、哪一日讲的,应该要把它记下来,含糊笼统说个一时,不能叫人服气,这心服口服很不容易。古人的注解说的也不是说得很圆满,当然说得也有道理,因为佛当年讲经不是在一个地方,这我们晓得。世尊四十九年足迹可以说遍五印度,印度是很大的地方,他到处讲经。那个时候印度并没有统一,跟中国的情况是一样,属於部落的时代,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小国家。佛出生的时候是我们中国周朝的时代,我们中国周朝,诸位读历史都晓得多少个国家?八百诸侯,八百多个国家。而每个国家用的历法不一样,在中国到周朝的时候已经不错了,周朝几乎所有的诸侯都用周朝的日历;换句话说,对於这个时是能够统一。但在印度就不一样,每个国家的历法不相同,因此记载下来也无从考查,这是真的,这是事实。虽然无从考查,如果能够记录下来,我们后人看到这个,心里也很踏实,这「一时」总觉得含糊笼统。
到后来对於大乘经典稍稍明白一点,这才晓得他用的「一时」意思很深。实实在在讲不指年月日时,那个是死的,这个一时是活的、活活泼泼的。古德也有讲法,「师资道合之时」、「机感相应之时」;这个讲法也很有道理,也很能讲得通。在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,唐朝时候我们中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,他老人家读《法华经》忽然入定了,他读到「药王品」入定;这一入定,他这个人在天台山(浙江的天台),他的神识到印度去了。就在这个地方,王舍城耆闍崛山,这个山我们通常也叫它做灵山,灵鹫山就是这个地方。释迦牟尼佛讲《法华经》在灵鹫山讲的,《无量寿经》也在灵鹫山讲的。智者大师到灵鹫山去了,见到释迦牟尼佛正在讲《法华经》,他在底下还听了一座;这一出定就告诉大家,释迦牟尼佛讲《法华经》的法会还没散,还在讲,一时。
由此可知,这个「一」在本宗里面讲「一心不乱」。如果我们证得一心不乱的时候,世尊在灵鹫山讲《无量寿经》这个法会现在也没散,你可以在灵鹫山亲自听释迦牟尼佛讲经。这个「一」的意思就长了,它是活活泼泼的。也可以说三资粮具足的时候,这对我们净宗来说信愿持名,就像本经所说的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个时候必定得感应道交,就有感应道交了,我们一定能够见到世尊,乃至於一切诸佛如来讲《无量寿经》的法会。所以它这个字太好太好,意思非常之深。
『佛』是释迦牟尼佛,本师释迦牟尼佛。在此地我们要认识清楚佛教是教育,是释迦牟尼佛对一切众生最真实、最圆满、最究竟的教育,它不是宗教,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。我们称佛称本师,根本的老师,创立这个教育的老师,就是创立佛陀教育的第一个老师,我们称他作本师。我们自称三宝弟子,弟子是学生,所以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,这个诸位一定要清楚。宗教里面没有师生的关系,教育里面才有师生的关系。佛是我们的老师,有时候我们尊称为导师,他引导我们。
『在王舍城』,而不是说他「住」,为什么?佛出家了,没家,有家才有住。所以问你:你住在哪里?我家在那里,他住在那里。佛没住,佛出了家;出了家只好问,佛现在在哪里?在哪里讲经?哪个地方请,他就到哪里去,他没有一定的地方。所以要问佛在什么地方?在跟住不一样,佛在王舍城。这地名我们也把它省略,不要详细介绍,一般注解里面都介绍得很详细。
『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』,这是当时参加法会的大众。我们看到这个状况,一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。我们这一个讲堂,我想听众最多也不过一千人,我们说法还要藉麦克风、还要扩音器;释迦牟尼佛这个讲堂一万二千人,比我们人要多十二倍,那个时候没有麦克风、没有扩音器,佛说法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同时大家还要知道,来参加与会的大众不是从一个地方来的,在那个时候印度都是小国,从许许多多国家来的,言语也不相同,文字也不相同。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。佛的音,妙音!我们从这儿体会。假如佛说法后面人都听不懂,听不懂的人都解散了、都跑掉了,谁还愿意在这儿坐著?我们在这里能想像到佛有不思议的神力,的确是以圆满音说法。
通常我们在许多经上所看到的,与会的大众千二百五十人,这是佛的常随弟子。释迦牟尼佛到哪里,这一批人都跟到那里,几乎一生没有离开释迦牟尼佛的,千二百五十人,所以许多经典里面集结都用他们来做代表。当然除这常随众之外,还有很多人参加,那都不记录在文字里面。此地记录的,使我们觉察到它跟《法华经》一样。佛讲《法华经》听众是万二千人俱,这就说明这个经跟《法华经》是平等的。《法华》在整个佛法里面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大家尊称为一乘圆教;这就说明这个经是一乘圆教,跟《法华》相等。再看底下两句,这是赞叹与会大众的德能。
【一切大圣。神通已达。】
这两句话不是随便说的。『一切』就是指与会的这大比丘一万二千人,他们都是大圣。这个大圣,如果在小乘来说就是阿罗汉;小乘的四果罗汉是大圣,三果以下的那就不能称为大圣。可是我们在前面看到,他说大比丘,他不是小比丘;本经是大乘经不是小乘经。因此这个大比丘就不是小乘是大乘的。尤其这个地方说的大圣,大圣在大乘佛法里面,一定是要证到地上菩萨才能称为大圣。我们平常赞佛「菩萨摩诃萨」,摩诃萨就是大圣。菩萨,这通指三贤位的菩萨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我们称菩萨。初地到十地到等觉我们称摩诃萨,这大圣。由此可知,这些人不是普通人,都是十地以上等觉菩萨。他们化身示现为比丘的身分,参与这个法会听佛讲经,作为影响众,这个意思就深、很不平凡。这些人『神通已达』,他的智慧神通都已经达到圆满了,这个「达」是通达无碍,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。下面给我们列举「上首」。这个上首就好像大众里面的班长一样,大众里面有杰出表现的,提出他们来做代表。
【其名曰。尊者憍陈如。尊者舍利弗。尊者大目犍连。尊者迦叶。尊者阿难等。而为上首。】
我们在每部经里面的开端都看到这些人名,但是这些人名不相同。仔细再看看这部经所列的名字很特别,特别在哪里?第一位列的是『憍陈如』。你们诸位要留意去看看这些佛经,哪部经里头把憍陈如列在第一个?它这个排名顺序含义甚深,不是随便排的。憍陈如是什么人物?读《释迦牟尼佛传记》我们都晓得,世尊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,然后在鹿野苑度五比丘。这释迦牟尼佛最初说法,度这五比丘,为这五个人说法,憍陈如第一个开悟的,第一个证果的。他摆在这个地方,那用意就不平凡,就是说明这部经是第一个成佛的。在一切法门里面修行证果这是第一经,用憍陈如来代表。我们今天接受到这部经,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,诸位晓得第一得度、第一成佛;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,这一生当中一定是成就圆满的佛果。
第二位是『舍利弗尊者』,舍利弗代表智慧。如果不是大智慧,不能接受这个法门,不能相信这个法门;能够相信,能够接受,这是大智慧。诸位要知道智慧跟聪明不一样,聪明人没有智慧,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聪明,这是诸位一定要辨别清楚。智慧是辨别真妄,是辨别邪正,辨别利害,这是智慧。六道轮回是虚妄的,六道轮回是大害。往生净土永脱轮回,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,这个利益之大,一切诸佛纵然无量劫的宣说都说不尽,这也都是事实真相。所以用舍利弗代表大智,能信、能愿、能持名。
第三位是目犍连尊者,『大目犍连』。这是世尊会下神通第一。唯有大目犍连才肯信愿持名,为什么?他能够通达明了。通是通达的意思,神是神奇莫测,换句话说,不是我们普通常识能够达得到的。世间人喜欢神通,喜欢智慧,究竟圆满的神通智慧在西方极乐世界。你看舍利弗、目犍连向往西方净土。『迦叶尊者』代表宗门,代表的禅宗,他是禅宗的初祖。『阿难尊者』代表教下。这两个人就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。除了禅宗之外,其余的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,以这两个人代表整个的佛法,不离开净土。整个佛法最后都是归宿於净土,以他两位来做上首,这是声闻众。下面这一段再给我们说菩萨众。
【又有普贤菩萨。文殊师利菩萨。弥勒菩萨。及贤劫中一切菩萨。皆来集会。】
这个法会实在讲非常非常的殊胜。『普贤』跟『文殊』是华严会上的二大菩萨。华严三圣,佛是毗卢遮那,菩萨就是文殊、普贤,华严三圣。这个意思是说明本经跟《华严经》是平等的,就是《华严》。前面我们看到这个大比丘万二千人俱,实在讲本经就是《法华》,跟《法华》没有两样;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本经就是《华严》。所以古人有称《无量寿经》为中本《华严》,《阿弥陀经》是小本《华严》。净宗跟《华严》的关系非常密切,真的是《华严》的归宿。
所以蕅益大师说,净土《无量寿经》跟《阿弥陀经》是「华严奥藏,法华秘髓」,我们从这个地方也能得到证明。蕅益大师说的话,的确是有根据,不是随便说的。这个经典在整个佛法的地位上来说,登峰造极,达到了最高峰,确确实实是第一经。同时普贤菩萨又是密宗的初祖,他代表了密宗。所以《无量寿经》里头有密,有禅、有密。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都在这一部经中;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都从这部经里头流出去的。换句话说,这一切法门到最后还归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源头,这是根源。
密宗的承传,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是佛灭度之后六百年,有一尊龙树菩萨出现在世间,龙树菩萨非常聪明,他的智慧、他的能力确确实实是超乎常人,世间流传的经论,龙树菩萨在短短几个月当中全部读尽了。佛法的经典、外教的经典,印度有许许多多宗教他统统都学,统统都学完了,於是乎自己贡高我慢,世间所有的他全都学了,没有一个人能跟他相比。《金刚经》上常讲大菩萨要护念小菩萨。於是大龙菩萨见到龙树生起慈悯之心,就请他到龙宫。龙宫里面收藏著有很丰富的经典,到龙宫里面去参观,他也很欢喜就跟著大龙菩萨到龙宫里面去参观。看到大龙菩萨收藏的佛经,数量是多少?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、一四天下微尘品。龙树菩萨这一看,呆了,贡高我慢的心马上没有了,为什么?自己学的太渺小了,看看这个地方的藏经这样丰富,自己学的太少。这是一部什么经?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
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全部的经典,在龙宫里面收藏。龙树菩萨一看叹为观止,阎浮提众生没有能力接受;於是乎看中本,中本数量还是太大,无法接受;再看小本,小本是什么东西?目录提要。就好像《四库全书》,我想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应该有《四库全书》。《全书》有一个目录提要,台湾所印的精装本目录提要有这么厚的本子五本。大概龙树菩萨就把《华严经》的目录提要带回我们人间了,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《华严经》,数量有多少?有十万偈。一偈是四句,印度人计算这个书本跟我们中国人不一样。我们中国人算字数,这一本书有多少字,算字数;像《老子》五千言,就是五千个字。我们中国人算字,印度人不算字数,算四句,这一句长短不论,四句叫一偈。以偈为单位,总共有十万偈,四十万句。这是《华严经》的目录提要,总共有四十品,有四十品十万偈。
从东晋,《华严经》传到中国,因为这个经太大,古时候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,那个时候没有印刷,都是手写的,也没有纸张,写在贝叶上。贝多罗的树叶,也许同学们见过,那个树叶很厚,像我们那个芭蕉叶一样很厚。把它切成一块一块,一块写四行,两头打一个洞,用绳子穿起来。这一部《华严经》,如果用现在的大卡车,恐怕要好几车才能装得下,一部经!不像现在。所以你晓得那个时候很容易散失,容易丢掉,不容易保管。
第一次传到中国来,就是个残缺不完整的本子,总共有三万六千颂;十万偈只有三万六,你看看三分之一多一点。我们中国把它翻译出来了,这就是晋朝翻译的,叫《六十华严》,六十卷。我们读经,往往读到那里,忽然看到好像断掉了,下面接不上,这经文有缺失,确确实实遗失了,没有传到中国来。到唐朝,实叉难陀从印度带了《华严经》,也不完整,但是比晋经多了九千颂,所以它总共有四万五千偈,差不多将近一半,在唐朝翻译出来,就是现在大家所见到的《八十华严》;只有原来的一半,一半还缺一点。唐德宗的时候,乌荼国国王,这是个小国,向中国朝廷进贡,进贡就是给皇帝送礼物,礼物里面有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。这一品完整的,没有欠缺,把它翻译出来四十卷,叫《四十华严》。所以中国《华严经》三次翻译,都不是完整;但是《四十华严》到中国之后,跟《八十》合起来,虽然不完整,但是大致上意思能够看得出来。这是《华严经》传到中国的历史。
这是讲到龙树菩萨。龙树菩萨在南天开铁塔,把铁塔打开,见到金刚萨埵菩萨,也叫金刚手菩萨。这个金刚萨埵,或者叫金刚手是一个人,普贤菩萨的化身,把密法传给龙树;龙树传下来,密宗是这么来的。所以密宗是普贤菩萨传的。观世音菩萨大家都知道,观世音菩萨在密宗里面叫准提菩萨,准提是观音菩萨的化身,在密宗里面的化身。所以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。普贤菩萨在此地也就代表了密,密教。文殊菩萨代表禅宗。禅,不是六度里头的禅定,诸位要晓得,禅是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。你看《坛经》六祖大师一开端就叫的大家「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」,没有叫他念禅定,叫他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。所以禅是文殊代表。这两位菩萨在此地就显示出密净不二,禅净不二。所以净宗里头有禅、有密、有教,所有一切法门都在本经之中,这个经就宝贵,这个经确确实实是佛法的精华!我们读了、接受了,一切佛法都在其中,再不要去费很多精神、很多时间去涉猎许许多多经论,用不著,这一部经典全都包括了。
『弥勒菩萨』,这是当来下生的一尊佛,现在在兜率天,后补佛。我们这个世间不少人向往弥勒菩萨,因为知道他将来到这个世间来成佛,我们都很乐意做他的弟子,就像舍利弗、目犍连跟释迦牟尼佛一样,所以有不少人想生兜率内院,将来菩萨下来作佛,他们跟下来作弟子。这个愿心很好,可是到兜率天内院可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。修学这个法门,这常讲的弥勒净土,修弥勒净土比修弥陀净土要难。你看弥陀净土经上讲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,若七日就能往生;弥勒净土七天不能往生,没那么容易。
弥勒菩萨是法相唯识的祖师,是法相唯识的专家、权威。你要在法相唯识上不能奠定很好的基础,恐怕他不要你,这个难!而法相唯识的确也很不好学。在今天这个世间我所知道的法师大德们,对於法相唯识有研究的的确不多。在新加坡有一位演培法师,他是专攻法相唯识,对於唯识宗他真的有心得,他是修弥勒净土的,所以很不容易!可是我们要真想见弥勒菩萨,我有一个窍门比他还容易,比他还殊胜,为什么?他生到弥勒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学生,见到老师当然恭恭敬敬,不敢随便讲话;我们求生西方净土,而且决定有把握往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学生,弥勒菩萨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,我们到弥勒内院去逛一逛,见到老学长,那不一样,是不是?那不相同。这是窍门,走近路!所以我们要想找弥勒菩萨不难。何况本经后半部,从第三十二品弥勒菩萨当机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两位当机,前面是阿难尊者当机,后半部是弥勒菩萨当机。由此可知,弥勒菩萨将来成佛必定要讲净土三经,一定也是劝大家念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也许大家要问,弥勒菩萨什么时候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作佛?释迦牟尼佛在《弥勒下生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要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,弥勒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作佛,这个时间我们一听天文数字,太长太长!这是真的。这个时间怎么计算的?诸位要晓得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天,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四百年,一年也照三百六十五天计算,他的寿命四千岁;诸位算一算这个数字就知道,五十六亿多年他那一边他的报身到了,才下生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。现在有一些人这妖言惑众,说弥勒菩萨已经下生了,说弥勒菩萨掌天盘,这妖言惑众,这没有根据的。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法不依人,要依经典上所说的,这是正确的,经典上没有,那是胡造谣言,决定不可以听信。
下面是『贤劫中一切菩萨』,这一个大劫名字就叫做贤劫。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,弥勒是第五尊佛。世尊告诉我们,在这一个大劫当中有一千尊佛出世,贤人特别多,圣贤很多,所以这个劫称为贤劫。「贤劫中一切菩萨」,就是弥勒以后这个千佛,九百九十五尊佛,他们现在是菩萨;我们佛门里面供的护法韦陀菩萨,就是千佛最后的一位,最后的一尊佛,这些人也都来参加集会,这是非常重要的人。他的意思实在讲也很明显,就是说明这一千尊佛都跟释迦牟尼佛一样,没有不讲《无量寿经》的,没有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的。
由此可知,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共同宣扬的,念佛求生净土是一切诸佛对於众生共同的愿望,因此众生发心念佛求生净土,一切诸佛都欢喜。既欢喜,当然加持,当然保佑。所以你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不止是阿弥陀佛保佑你,所有一切诸佛如来个个都保佑你,个个都加持你,这个功德的殊胜没有其他的能够跟它相比的,真的是无比的殊胜。这是说『来集会』的。总而言之,他们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就是这句。这些罗汉我们就迹象上来看,憍陈如、舍利弗、目犍连以及这些菩萨们,实实在在都是告诉我们,无量无边的法门最后都归於净土,所谓殊途同归。我们要懂得这一个密义,懂得它的深义。
下面的经文这一开端还是列的上首,是在家的菩萨,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。夏莲居老居士没有把这一段文连在上面,而把它分开了。因为照理讲应该是「又贤护等十六正士」,一直到「解脱菩萨,而为上首」。这应当合在第一段,看起来才比较顺,但是他从这个地方就把它分在第二品,是引起我们注意,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相,那就是这一个法门是度在家居士为主的,主要是普度众生。在家的同修多!出家人少数,在家人多数。在家人总以为在家业障深重,出家将来能成就,在家人不能成就,都有这个错误的观念。殊不知这个经就是叫在家人一生成佛,不输给出家人。从这个经文里面你就能看到。
【又贤护等十六正士。】
『正士』就是菩萨的称呼。正是正觉,士就是我们世间所讲有学问、有道德的人。这个正觉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,菩萨的尊称。所以菩萨在佛门里一般称呼称大士,像我们通常称观音大士、文殊大士、普贤大士,称大士,称正士。这个地方称正士也称开士,开悟的开,这都是对於菩萨的称呼,对菩萨的尊称。
说到这个地方我略微跟诸位提一提。那就是现在有一些人对出家人尊敬,尊敬称呼过了头,过分了,对出家人称大师,这不可以,不可以称大师,大师只有对佛的敬称。你看看观音菩萨称大士,出家人称大师,比观音菩萨还高,这成什么话?这不可以的,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。不懂佛学常识的人他错误,那没有话说,他无知!我们懂得,不可以,不可以这样称呼。所以大师是对佛的尊称,不是随便出家人都可以称的,这要晓得。
此地列的十六位菩萨全是在家菩萨,在家有十六位。出家的你看看,普贤、文殊、弥勒只列了三位,出家的声闻只列了五位,在家的列了十六位,这个比例上就很显明的说明,这个法门是度在家人的。十六位菩萨当中只有一位贤护是我们这个世界的。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也是出现在印度的,贤护菩萨,在家菩萨;其余的菩萨他方世界来的,这个意思也很深。证明十方诸佛都说这个法门,他们今天听到释迦牟尼佛也说这个法门了,非常欢喜都来参与这个集会,做影响众,全是在家菩萨。
『贤护』,我们先看看它名号里面所表的意思,这个名号是代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。像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我们真正发心求生净土,真的发心,那这不是假的,真的很难。真发心求生净土;这个心一发,你就是菩萨,你就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。可是你要发真心,假的不行,什么是假的?发心要求生净土,这个世间牵肠挂肚放不下,那是假的,那个得不到诸佛的护念。真正发心是这个地方统统放下了,确确实实心里头没有牵挂、没有留恋,一心念佛求生净土,这个人立刻就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,得到诸佛的加持。这个一定要清楚。
【所谓善思惟菩萨。】
第二位『所谓善思惟菩萨』。这一位菩萨名号里面代表的是真实的智慧,我们常讲智慧明了,思惟就是明了的意思。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,一接触就明了,这是三慧,闻思修三慧;而不是说接触之后再去研究研究,再去想一想,那一想就坏了,想就落在第六意识里头去了,那就变成虚妄的分别了。所以菩萨跟《楞严》上所讲的「舍识用根」,他们这个观察,决不用心意识,离心意识,那是真实的智慧。一接触就明了的意思,我们叫它做思慧。明了当然就不迷惑的意思,我们叫它做修慧。实际上他闻思修是没有差别的,是一次完成的,闻思修一而三,三而一,不是三个阶段;三个阶段那就落在意识里头去了,那是凡夫,那就不是圣人。我们要懂得善思惟菩萨。
【慧辩才菩萨。】
这个意思非常明显,他有真实的智慧,辩才无碍。
【观无住菩萨。】
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六祖能大师从这一句开悟的,从这一句明心见性的,这一位菩萨大概也跟六祖一样,从这一句经文悟入的,所以叫『观无住菩萨』。加上个「观」,那个味道更深,有《心经》上讲的「观自在菩萨」的味道。无住才自在,住就不自在了。所以可以说与观世音菩萨那个名号的意思相同。
【神通华菩萨。】
这一位菩萨所表的行权方便,权巧方便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,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。
【光英菩萨。】
第六位『光英菩萨』。光是光明,英是发挥,光明英发,这是展现的这个现象,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,这光英菩萨。
【宝幢菩萨。】
『幢』是高显的意思,古时候通信设备没有现在这样发达,道场,古时候并不是个学校,所以佛讲经教学,要用现代的话来说,是属於社教,是社会教育,并没有立学校去招生,没有;也就像我们现在这个讲经说法,大众欢喜都来听,没有任何约束。那怎么通知?我们现在比较方便,现在可以发通知寄到诸位家里;有的时候可以做广告登报纸,甚至於广播都可以传递这个消息。在从前没有这些工具,邮政也没有,於是乎这个讲堂前面都有很高的旗杆,这个旗杆不是挂国旗的,是挂信号的。幢,圆形的,有一点像飞机场那个风筒,有点像那个样子的。这个圆形的,挂在旗杆上,大家看到这个,就知道今天这个地方有法师讲经,喜欢听经的人看到这个,他就来了,这是个信号。所以讲经的道场常说「法幢高竖」,就是这个意思,升这个法幢。通常一般做法会就升幡;幡是扁的,扁的幡挂在旗杆上,这是今天我们有法会。圆形的幢升起来时候,今天这里有讲经。
「宝幢」,佛法是宝。世间的珍宝,我们得到了可以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,所以这有财宝,物质生活可以能够过得好一些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我们有最大的一个问题,生死事大,世间再多的财物没有办法叫你不老,没有办法叫你不病,没有法子让我们不死。秦皇、汉武都为这个事情忧心忡忡,想尽方法到海岛上去找仙人求不死药,结果还是死了。可是真正的佛法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,真实不虚,佛法是宝。宝幢菩萨就是宣扬佛法,是让佛法的珍宝能够传授给大众。
【智上菩萨。】
这是无上的智慧,佛法所求的,我们学佛学什么?就是学究竟圆满的智慧。这佛经里面是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。有了智慧,这才能解决一切问题。接著下面。
【寂根菩萨。】
他所表的是六根清净无染,这就是定。根就是六根,六根清净。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。寂是寂静,在定功里面来说,这是最上层的。《仁王经》说菩萨五个等级,它是用忍,忍就是定,最高的这个等级叫寂灭忍,还在无生法忍之上。无生法忍的菩萨是七地、八地、九地。寂灭忍的菩萨是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妙觉就是佛。所以这是『寂根菩萨』表的意思。
我们讲修行,讲功夫,或者讲享受,试问问你们世间人讲的享受,到底享受了什么?都含糊笼统,迷惑颠倒!你们所享受的是什么?佛的眼睛很清楚、很明亮,你们享受的是苦,除了苦之外,你还享受什么?你们自己冷静想想,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,这一天是不是受的苦?无论你做的什么工作,佛法讲的造业,你造的什么业?善业、恶业、无记业,总而言之一句话,你所受的都是苦,没有乐!那个乐是什么?乐是打麻醉针,哪里是乐?这是苦海无边,所以回头是岸,没有乐。真正的乐是什么?寂灭,心地清净,那才是真乐,你们没有法子体会,为什么?从来没有享受过,你怎么会体会得到?心地清净,没有妄想,没有烦恼,没有忧虑,没有牵挂,真乐!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所以这就乐在其中,真乐。所以是清净寂灭是最高的享受,的确是一尘不染,无所不知。
在佛法里面常用「寂照」,这两个字很妙。寂是清净心,照是智慧的起用,是样样明了。寂而常照,这是佛;佛清净寂灭。常照是利益一切众生。菩萨是照而常寂,照是样样明了,在样样明了当中修清净心,这是菩萨;心已经清净了,那是佛。菩萨在样样清楚里面修清净心,就像《华严经》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历事炼心。历事就样样明了,炼心是炼清净心,要让这个心在一切境界里头一尘不染,达到真正的清净,这是菩萨。
【信慧菩萨。】
信里面有慧,这个信是真信,实信,真实的信心,特别是在本宗。因为净宗的修行最重要的条件三个,信、愿、行。所以要真正的相信。
【愿慧菩萨。】
信底下接著就是愿,愿生净土,愿成佛道,愿度众生。
【香象菩萨。】
第十二位『香象菩萨』。香象是比喻。佛法里面常用狮子、用大象来做比喻。你看看文殊菩萨骑的是狮子,普贤菩萨骑的是大象;其实文殊、普贤不骑狮子,也不骑大象,为什么要这样画起来?画是表法的意思。狮子代表勇猛,代表智慧,智慧最勇猛;象代表什么?代表稳重,象这样子稳重,所以是代表稳重,代表定。走路它也很稳当,一步一步,不慌不张的,代表定。普贤他坐在定上,文殊坐在慧上,是取这个意思。
【宝英菩萨。】
这个菩萨是代表愿海庄严。
【中住菩萨。】
代表的是中道,无住这就是中道。
【制行菩萨。】
代表持戒念佛。制是法制,就是戒律。
【解脱菩萨。】
代表的是成就,代表的是自在,真实的受用。『解脱』,烦恼解除了,迷惑颠倒解除了,脱离生死苦海,脱离六道轮回,脱离十法界,取这个意思。所以解脱是从果上说的,换句话说,前面这十六位从因上讲的,这是从果上来说的。所以这个意思表达得非常的圆满。
【而为上首。】
这十六位菩萨是在家同修的『上首』,但是诸位要明了这十六位都是等觉菩萨,他们所证得的果位跟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完全相等。那一些是出家的等觉菩萨,这是在家的等觉菩萨,说明修行证果跟出家、在家没有关系,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。出家、在家那究竟又为了什么?出家是专业弘法,佛教育这样好,如果没有专业的人员去推广,众生就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,所以一定要有专业的人员去推广它,去宣传、去把它发扬光大。所以出家是肩负这一个责任。而在家是护持。在家人一定要护法,诸位要晓得道场决定是在家人建立的,在家人管理的,出家人只是弘法。古人所谓的「铁打的常住流水僧」,出家弘法。
前天茗山老和尚从这儿经过,我在机场跟他见了面,他老人家还说,出家弘法哪里请,哪里就要去,不能够说不去,拒绝的,没有这个理由的。佛法是为了弘通,哪里说有人来请的时候可以不去,没有理由不去的。所以弘法的人他是流动的,道场是在家同修建立,发心来管理,来主持,请法师到这个地方来弘法利生,讲经说法,教化这一方。在家的菩萨这是他第一个使命,当然在家菩萨也可以讲经说法,这是古时候都有。但是出家一定要肩负弘法利生的使命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讲到这里也是一个段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