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量寿经(三次宣讲) (第十八集) 1994/10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02-026-0018
请掀开讲义三十面倒数第六行,看第八段「译会校释」。这个题目里面说了四桩事情,译是翻译,会是会集,校是节校,到后面会跟诸位介绍。释是解释,就是注解。介绍这部经,先从「译」这个地方来看起,译就是翻译,佛经原本是印度梵文写的。世尊灭度之后,大概是一千年,佛法传到中国。传来之后,这一定先要把梵文的经典翻译成中文,在过去大家读佛经没有疑问,可是现代人问题多了。现代人做学问提倡科学的方法,科学方法第一个就是怀疑,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进步,就不能探讨事实的真相。这种方法在某些学术上是正确的,但是对於圣人的智慧、经验、结晶上来讲,有些时候不太恰当,特别是用在佛法上。因为佛法不是从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。如果是从分别、是从想像、是从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,的确免不了有错误,是可以怀疑,再加以探讨来求证,这是正确的。可是佛法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换句话说,凡夫没有能力去探索,凡夫用的心是妄心,佛用的心是真心,真心里面流出来的东西,那妄心如何能够加以怀疑、加以探讨来求证?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,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晓得。
现代所提倡的很时髦的科学方法论,对佛法用不上,这一桩事情普通的人很难理解。过去我们在佛教会办大专讲座的时候,有一次我去见方东美先生,我很想请他出来,在大专讲座里给我们讲一讲佛教里面的「因明」,我向他老人家提出来,他就告诉我:因明是科学的方法,是纯粹的哲学,但是那是三千年前古老的东西,现在有比它更进步的逻辑辨证法。末后他又说了一句,他说这个东西在佛法里面初级、中级还用得上,高级的佛法完全没有用处。方先生讲的话有道理,高级的佛法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逻辑还是用的第六意识思考,达不到。所以因明、逻辑辨证法在高级佛法里面用不著,因为它超越。这个事情方先生能说得出来,很了不起。所以,以后我们大专讲座这一门课就罢了,就不再开了,能有这个见地就相当不容易。
经典的翻译,我们从传记里面所看到的,这些翻译的大师都是三藏法师。三藏法师用现代的观念来看,这个称号就是他的学历,好像今天我们头衔冠上博士头衔。三藏是经、律、论,三藏他都通达,他才有资格翻经,如果不是三藏法师,没有资格来翻译经典的。不仅是有三藏的头衔,实际上这些大德们都是证果的,这不是普通人!历代翻经的这些法师,差不多都是三果以上,我们从小乘来讲,三果以上。他们的心比我们清净多了!换句话说,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人家断了,八十一品思惑大概也断了一半,纵然没有全断也得断一半,全断那就证四果罗汉,这是讲参与翻译工作的这些人。
而译场主持的这些人确实许多是佛菩萨再来的!像我们知道的鸠摩罗什大师,《弥陀经》是他翻译的,传记里面记载,他曾经是过去七尊佛的翻译法师,翻译专家,哪能有错!曾经替七尊佛所翻译,这不是普通人。所以都是大菩萨、法身大士乘愿再来的,我们对他们的这些作品怎么能怀疑?有什么资格提出疑惑?说得不好听的话,不自量力!不知道人家那个水准之高,不知道。古时候人心淳厚,尊师重道,依教奉行,历代成就的人太多、太多了,我们今天怀疑的人很多,没成就的人很多。所以我们很冷静仔细观察比较一下,为什么古人修的有成就,今人修的不能成就,要把这个毛病找出来:古人对於圣贤的教训没有怀疑。
所以译是从梵文把它翻成中文,这是翻译。这部经梵文本不止一种,梵文本我们没见到,我们只见到各种不同的译本,底下有介绍。但在这不同译本当中,里面出入很大,特别是阿弥陀佛的大愿,有的译本上是四十八愿,有些译本上是二十四愿,有些译本上是三十六愿,这出入太大。如果是原本只有一种本子,再多的人翻译,尽管里面怎么不同,这数目字应该是相同的,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别。所以古大德判定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本子,就是根据这个说的,否则的话,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别。
从这个发现也就证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《无量寿经》必定是多次宣说,不是说一次,多次宣说,所以后来集结才有不同的本子,不是说一次。我们知道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,一部经一生只讲一遍,从来没有讲第二遍的。这《无量寿经》现在有证明至少讲三遍,可能还不止,因为中文的译本有十二种,十二种当中七种失传,所以说至少是讲三遍,只有比这个多,没有比这个少。由此可知,这个法门是世尊非常重视的法门,如果不重视,为什么讲这么多遍?有这么多的翻译?因为世尊多次宣讲,译本很多,於是乎就有会集的必要,所以底下有:
【会校。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。】
会集本有三种,最早的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,以后有魏源的会集本,现在我们读的是这近代距离我们的年代不算很远,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,这个距离我们现在大概五十年的样子,这是最近的会集本有三种。至於校订的有一种,是清朝初年彭绍升居士,他是根据康僧铠的本子做了一个校订,删节校订。他做出这么一个本子,保持原译本里面的意思,再译文重新加以整理,我们读诵起来的确是通畅多了。这个本子在台湾也有流通,它没有单行本,但是有注解的本子,像诸位看到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,就是用的节校本。丁福保居士《无量寿经笺注》采取的经本就是彭绍升的节校本,这两个本子在台湾有流通。所以彭绍升的节校本我们也能够看得到,这是讲『会』、讲『校』。
【释。指本经诸本的注释。】
就是注解的本子。下面我们依著这个顺序来介绍。
【本经译本。自汉迄宋。凡有十二。宋元而降。仅存五种。】
这先说翻译的本子,这一部经传到中国来很早,在初期翻译这个本子就传来了。所以最早的本子,我们看到的是安世高的本子,这是支娄迦谶的本子,他跟安世高同一个时代,是后汉时候。翻译的时间也相当之长,从汉到宋,这八百年当中有十二次的翻译,可以说同一个经本,在我们中国翻译次数最多,无过於《无量寿经》。由此可知,中国历代的祖师大德们,对於这个经本子、这个法门的重视。可是宋元以后,『降』就是以后,『仅存五种』,其中有七种失传。古时候古书失传,实在讲非常容易,因为那个时候都是用手写的本子,流传的数量非常有限,本子不多。社会一个动乱、一个变迁,往往东西就散失、就失传了,不像现在。现在印刷术发达,流通的数量很多,这个地方失掉了,别的地方还有保存,所以东西不容易散失。现在存的五种本子就是《大藏经》里面有的。
【一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。支娄迦谶。译於洛阳。】
这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本子。这是:
【后汉月氏沙门。】
这个字念「肉」,不是月,『月氏』是后汉时候一个国家的名称,这个地方在现在的新疆的西北,现在是属於俄国的领土,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小国家,月氏是翻译这个人他的籍贯,他是月氏国。后汉是指时代,代表的时代。沙门代表他的身分。这在古时候的译经师很谦虚、很客气,沙门是个普通学佛的人,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。这是很谦虚的称呼,后来,都冠上三藏法师了。『支娄迦谶』是他的名字。『译於洛阳』,后汉首都在洛阳,第一个佛寺是白马寺,洛阳白马寺。要算公元的年代,这个法师在中国,他是公元一百四十七年到一百六十八年,我们现在公元是一千九百九十五年了,这是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,是那个时代。
【二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。】
这个名字很长,完全是用梵文音译的,也有简单的名字:
【一名无量寿经。一名阿弥陀经。吴月氏优婆塞支谦。】
这是它的简称,梵文的意思也就是这个意思。这是『吴月氏优婆塞支谦』翻译的。「吴」是三国时代东吴,所以它这个字是代表时代的,三国时代。这一位是居士(在家居士),优婆塞在家居士,他也是月氏人,这部经是他翻译的。
【三无量寿经。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於洛阳白马寺。】
这个比较晚,支谦的翻译是在东吴黄武年中,是公元二二三到二二八年,曹魏也是在三国,这是曹操的儿子篡位之后建立三国,这三国鼎立的一个时代。这底下有小注,这个上面还掉了一个字,这个「嘉」上面应该还有一个字,四年壬申,公元二百五十二年。这是康僧铠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。现在流传的这五种译本,是以康僧铠的本子译的最完善,四十八愿就出在这个本子上,所以大家讲四十八愿都是说的康僧铠的本子。汉译的《清净平等觉经》,里面是二十四愿。现在我们常讲四十八愿,都是依据康僧铠的本子,康僧铠的本子流传最多,古德这个注解也多半用他的版本、用他的译本。
【四无量寿如来会。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。】
这是唐朝时候,『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翻译』的,这个本子是在《大宝积经》之中,《大宝积经》分量很大,等於说是《大宝积经》里面的一品,是《无量寿如来会》,这一品实际上内容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很有力的一个证明,释迦牟尼佛讲《大宝积经》里面,他也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出来了。所以这是非常有力的证明,证明释迦牟尼佛是多次宣讲,这在公元七百零六年到七百十三年。
【五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。赵宋沙门法贤译。】
『赵宋』,赵匡胤所建立的王朝,这是最后一次翻译的,『沙门法贤译』的。这年代比较晚,是在公元九百八十年。这五种本子现在存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我们可以看得到的。在古时候佛经目录当中有,可是经没有了,目录还有。从目录当中,我们发现有七种,但是这七种都不存在,都失去了。
【佚失七种。据开元释教录计有。】
『开元』是唐明皇时代,等於是佛经的目录,开元『释』,释就是释迦牟尼佛,释教,就是佛教经典的目录,它那个目录里头有,有这七种,但是这七种现在不存在了。七种,第一个就是安世高的本子,安世高的本子不在了,安世高这个本子跟支娄迦谶是同时代的,如果我们从公元上来看,就非常接近,第一个本子叫:
【无量寿经,二卷,后汉安世高译。】
这是桓灵之世,后汉桓帝、灵帝的时候,后汉最后一个皇帝是灵帝。根据记载,这是建初二年,也就是一百四十八年,所以在年代上讲跟支娄迦谶非常接近,大概几乎是同时代。
【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。】
这有二卷。
【曹魏沙门帛延译於洛阳白马寺。】
在甘露三年。
【三无量寿经。二卷。晋沙门竺昙摩罗密译。永嘉二年。】
也有地方说这是竺法护,到底是哪一个人我们不清楚,同时这个经已经不存在了。但是我们在智者大师《观无量寿经》注解里面,曾经提到这个本子。由此可知,这个本子在唐朝初年的时候还在,还存在。智者大师给《观无量寿经》做的注解《观无量寿经妙宗钞》,这个本子在台湾也流通的很普遍,里面提到这个本子。
【四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。】
这有二卷,它也有几个别名。
【一名乐佛土乐经。一名极乐佛土经。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。】
这是东晋时代西域沙门竺法力翻译的。这在公元四百一十九年。
【五新无量寿经。二卷。东晋沙门佛陀跋陀罗。】
这位法师在中国译经也相当之多。他在刘宋永初二年,就是公元四百二十一年,我们称公元概念比较清楚。
【六新无量寿经。】
也是有二卷。
【宋凉州沙门宝云译於道场寺。】
这在永初二年,公元四百二十一年,跟前面是同一个年代。第七种也叫作:
【新无量寿经。二卷。】
也是在刘宋的时候。
【罽宾国沙门。昙摩罗蜜多译。】
『罽宾』是我们现在的新疆,在现在新疆天山南麓的一个地方,古时候是一个小国家,现在是中国的版图。『昙摩罗蜜多翻译』的,这是公元四百二十四年到四百四十一年之间。
【以上连现存者。总历八代。】
经历了八个朝代,以年代来讲从后汉到赵宋八百年,八百多年,总共是十二次的翻译。
【甄解云。】
这是日本道隐法师,《甄解》是道隐作的,后面会提到。
【凡於诸经中。传译之盛无如今经。】
这个经就是现在这部经典,道隐给《无量寿经》作注解,在注解里头有这么几句话。这是一切经『传』,历代的承传、翻译那个盛况,一切经都不能跟《无量寿经》相比,可见得《无量寿经》在古代是大家非常热爱的一部经典。
【斯乃以出世正意。利益无边故也。】
他说这到底是什么缘故?因为这一部经确确实实能帮助一个人超越三界,超越六道轮回,它真能做得到。别的经,虽然在理论上做得到,在事修上困难,你不一定能成就。这个法门是除非你不肯修,你要肯修是决定成就。所以真正是最上的利益,出三界了生死,往生就圆证三不退,这个利益可以说,一切经论、一切法门没有办法跟它相比的,所以确确实实是无边的利益。
【会疏云。凡於一切经中传译盛然。无如今经。斯乃道理幽邃。利益最上故也。】
这是唐朝时候两位古大德都是这么一个看法。由这两种注解里头这个说法,我们能够联想到,绝对不是这两位法师他们的高见,很可能是在那个时代一般人共同的看法,他们在注经的时候把它写进去。净土宗在中国建立是在东晋的时代,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第一个念佛堂,集合志同道合的同学一百三十个人,个个都成就!往生的瑞相记在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中。那个时候远公大师们所依的经论,给诸位说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因为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无量寿经》都还没有翻译出来,这个经是最早翻译的,所以净土宗建立之初,就依靠这一部经。诸位要知道,那真的叫一门深入!就依一部经、就依一句佛号,就能成功了。以后罗什大师将《阿弥陀经》翻译出来,《观无量寿经》再翻译出来,到后来有《往生论》。净宗典籍,三经一论才完备,那都是以后的事,可见得这部经对净宗的重要性。
【本经为佛多次宣说。】
这是古来大德们,也可以说是公认的。
【且诵习者多。】
『诵』是读诵,『习』是修学。就是读《无量寿经》的人多,修净土的人多。
【梵本传写者多。梵本有多种。】
这就证明佛是多次宣说。
【存没详略不同。】
佛每一次宣讲,有的时候说得详细一点,有的时候说得省略一点,这个情形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。佛以后,在中国这祖师大德们讲经,有的时候一部经讲很多遍,遍遍都不一样!有些时候讲得详细,有的时候讲得简单,这不是一次讲的。我们《无量寿经》也讲了不少遍,详略的也是很不相同,在这种情形之下,要想修学便利起见,这个会集就很有必要了;否则的话,要把所有的讲演统统都要听到,意思才完整!有的时候在这边讲得详细,那边讲得省略,意思就听不完整,这就说明有会集的必要。
【梵策写本又易脱落。】
从前这个书本,梵文的经本是写在贝叶上的,贝多罗的树叶,这个贝叶,诸位在故宫里面可以看见,你们到故宫去观赏佛教的文物,你留意贝叶经,他把树叶裁成长条,二边打个洞,用绳子穿起来。古时候这一片树叶大概写四行,梵文写的。这一部经它的分量很多,绳子要断掉之后,就很容易脱落,所以脱落的时候,有的时候就散失了,这一部经文哪一段没有了,哪几句没有了,常常有的这种事情。
【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。】
现在就是我们存在五种译本当中,里面有很多的不同处。
【若细究存世之五种。可推知当年梵策至少有三种。】
『梵策』就是原本,梵文的原本至少有三种。
【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,方有此异耳。】
才有这么大的差别。譬如最大的差别,就是愿文的失误,有二十四、有四十八、有三十六,这个差别太大了,如果不是原本不相同,是决定不应该的,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别。
【可见会集诸译,实有必要。】
为了便利大众修学,这个『会集』就非常重要了,因为我们要看五种原译本太麻烦了,这当中还有七种丢掉的。如果都存在,你要看十二种本子,那就很麻烦。所以这五种本子,在古时候实在讲也很不容易得到,因为它流传的数量太少,譬如会译第一个《大阿弥陀经》。
【会校之本。自宋迄今。凡有四种。】
我们看底下,『会校之本,自宋迄今,凡有四种』:
【一大阿弥陀经。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。】
实在讲他是会集,『宋』是时代。『国学进士』是他的学历。他是一位在家居士,『龙舒』是他的籍贯。龙舒是在现在的安徽舒城,现在讲舒城,他是这个地方人。这是第一次会集,他所见到的原译本,只见到四种,唐《大宝积经》里面的《无量寿如来会》,这个本子王龙舒没有见到。诸位去想一想,古时候得经本,难!龙舒在一般社会地位相当崇高,他是进士及第,家庭也相当富有,对於佛法有很深的造诣,一定是到处去找《无量寿经》的本子,还缺了一本,找不到,所以他会集本是四种本的会集本,但是《大宝积经》里头《无量寿如来会》里面还有一些经文是四种本子里头所没有的,所以这是美中不足!
有人说会集是不应该的,应当要读原译本。会集如果不应该、有罪过,王龙舒居士念佛往生是站著走的,他预知时至,他没有生病。我们看《龙舒净土文》,前面有一个木刻的像,龙舒居士立化像,他站著往生。如果真的不能会集,会集是有罪过,王龙舒居士怎么能往生?由此证明,会集没有过失,会集是应当的,便利於后学,这个功德很大!但是会集一定要忠於他所做的工作,这很重要。也就是说对於经文的筛检选择要细心,应该舍弃的,雷同的地方要舍弃。几个本子里面有差异地方统统要节录出来,我们才能看到所有版本的本来的面目,一定要这样做法,这才正确。
龙舒居士他的译本,当然很遗憾,他只看到四种,《如来会》这一个本子他没有见到,这美中不足。王龙舒作这个本子是在绍兴三十年到三十二年,也就是他会集,也很难得用了三年的时间,可见得他相当用心,的确是认真负责在做,希望能够嘉惠后人。他这个本子以后被收到《大藏经》里面去。古来许多这些祖师大德们,在著疏里面,就像莲池大师的《弥陀经疏钞》里面引用的大本,几乎一半都是王龙舒的会集本里面的文字。由此可知,这些祖师大德对他的会集本很尊重,虽然并不是尽善尽美,已经相当难得了。
【二无量寿经。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。】
这个名字没有改,就用原经的经题。『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』。节是节录,换句话说,没有采取全部的经文,而采取全部经文里面重要的节录下来的,节录再参考其他本子来校正,所以做了个节校本,这个他只采取一部经,以康僧铠的本子为主,以一部经为主,它不是会集本,所以它算是节校本。但是比康僧铠的本子好读,容易看得多。
【三摩诃阿弥陀经。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。】
这是个会集本,这个本子的会集确实比王龙舒的高明,因为魏源居士五种本子他都见到了。但是他这个本子,印光法师对他有批评,在《文钞》里面我们看到的,第一就是他取舍不太妥当,这是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本子序文里面可以看到。这个序文是梅光羲居士作的,序文很长,把前面这三种会校本的缺失,一条、一条都指出来了。我们就晓得印光法师何以不赞成,不赞成的原因你就明白了。
魏源是可以说是清朝晚年,咸丰年间的人,咸丰皇帝就是慈禧太后的丈夫,慈禧太后大家对她都很熟悉。所以这年代很近。彭际清居士,他是乾隆时候的人,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,要以现在的职位来讲就是国防部长。所以他是一个贵族出身,他的父亲要以现在的阶级来讲,乾隆皇帝的国防部长。
【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。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。】
第四种就是我们现在所采取的,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,这是『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』。「郓城」是他的籍贯,这个城在山东,这个本子会集记载的也很清楚。民国二十一年,夏老居士发心重新来校订、来会集,到民国二十四年完成,他也是用三年的时间初稿才完成。以后又不断的来修订,他的初稿我们现在看不到了,我们今天看的已经是属於定本。根据黄念祖居士所讲的,他已经改过十次,这才是定本,用了十年的工夫,年年来修订,这是最后的定本。但是我们在慈舟法师的科判能看出一点眉目。慈舟法师的科判是初版的,初版从科判里面看,他这个经文一共只分三十七品,大概是依三十七道品而分的,分三十七品。我们现在这个本子是四十八品,可能是根据四十八愿来编的。所以我们看慈舟法师那个科判,能够看到初版的面目,跟我们现在不一样。
这是会校的四种,合前面原译本的五种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的版本到现在总共是九种。因为过去印光大师对於这个会集有批评,所以有很多人反对采取会集本,这是执著,这是没有把事实真相搞清楚。夏老居士这个会集本,印光法师是没有见到,如果印祖见到也许会点头了,这个本子会集得很理想。从前那些会校本子里面所犯的错误,这全都没有了,都改进了。印祖并不是反对会集,是反对会集里面不当。反对这个,不是反对会集,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意思。这是夏莲居居士、当时在家出家这些大德们,参与这个还有慧明老和尚,慈舟法师为他作科判,而且曾经在济南讲过一遍,就是采取这个会集本。
慈舟在当时也是负声望的一位大法师。在台湾,道源老和尚是慈舟的学生,现在忏云法师也是慈舟的学生,这二位法师在台湾都是很受人尊敬的,慈舟是他们的老师。居士当中,李炳南老居士也是大家很敬重的,梅光羲居士是李炳南的老师。可见早一代对於夏老的会集本都非常尊重,都认为这一个本子才是《无量寿经》最完美的版本,我们应该可以能够相信。
底下再介绍这个经的注解,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。在中国古时候,注《无量寿经》的人不多,不如日本人的多。第一种就是现在我们在《藏经》里面所看到的:
【无量寿经义疏。六卷。隋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。】
这是『隋朝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』。这一位法师法号也叫慧远,跟我们净土宗初祖慧远,名字完全相同,但是不同时代,所以在历史上称他作小慧远,有这么一个区别。他是隋朝时候的人,是净影寺的住持,著作也相当多。他这个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流传下来了,注解的也相当的详细。他是根据康僧铠的本子注的。
【无量寿经义疏。一卷。唐嘉祥寺吉藏撰。】
第二种也叫《无量寿经义疏》,只有一卷,是『唐朝嘉祥寺吉藏撰』的,写的。吉藏大师这一个注解的本子很简单,注的文字大概比经文还少,可以说只是把每一段重要的意思点出来而已,文字不多,也很难得。这个本子好像在台湾没有流通,在大陆上有,有木刻版本,不过数量不多,这个本子我看过。中文本子,现在就是在中国注的就是这两种,另外有几种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是外国人注的。
【三无量寿经义述文赞。三卷。新罗沙门憬兴著。】
第三种叫《无量寿经义述文赞》,有三卷,这是『新罗沙门憬兴著』。在我们《大藏经》上收的有,这是韩国的一位法师,现在是韩国,在从前是新罗、高丽,都是属於现在的韩国。
【四无量寿经宗要。一卷。新罗沙门元晓撰。】
第四种《无量寿经宗要》,有一卷,『新罗沙门元晓撰』的。这个元晓法师,好像最近韩国拍了元晓大师的电视,这一宣传,知道这个人的就多了。可见得元晓对於净宗念佛法门很有贡献,他也是念佛往生的。
【五游心安乐道。亦元晓师撰。】
第五种叫《游心安乐道》,这个也是元晓撰的。现在在台湾狮头山,有一个性梵法师,最近他写了一本《无量寿经讲义》,他也是根据康僧铠的本子写的。这是最新出来的,我们这里没有把它列进去,也应该把它列进去。末后:
【日本则有了惠。峻谛。道隐。观彻等数十种之多。远超我国。】
他们这些本子都完整的保存在《卍字续藏经》里面。《卍字续藏经》在我们台湾流通得很广,所以日本方面,关於净土宗的著作,我们看到的比中国人多得太多了。他们这些人当年都是在中国留学,大多数都亲近善导大师,所以在日本对於善导大师提起来,没有一个不尊敬的,我们中国人知道善导大师的人不多,日本人几乎普遍都晓得。中国道场里面看不到善导大师的像,在日本善导大师的雕像、塑像很多,几乎到处都能见到。由此可知,日本人对於善导大师的崇敬超过我们中国人。善导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,所以日本净土的兴盛,可想在那个时候盛极一时。
【注释大经校会本者。共有五种。】
前面这是注原译本,原译本的注解,后面再介绍这是会集本。
【第一种无量寿经起信论。三卷。第二种无量寿经笺注。二卷。】
这是丁福保、彭际清的两种本子,都是依彭际清的节校本,所以这个节校本虽然没有单行本流通,我们从这两个本子,这两个本子在台湾都有流通,我们可以能够看得到。
【第三种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。】
清朝末年,这大概是在光绪年间,王耕心作的,印光大师实在讲对王耕心这个本子是很不客气的批评。他是依魏源居士的会集本,把题目也改了,加上《摩诃阿弥陀经》,这实在讲是没有出处,是不甚妥当。
【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眉注。】
第四种就是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。我们称它叫《眉注》,这是李炳南老居士,是民国三十九年他在台中法华寺,讲这部经写的注子,就在经本上写的这个注子,我们把它的原本都印出来流通。很多同修都看到过,他注得不多,但是非常的精要,把段落都勾出来,重要的意思都提示给我们,所以是很难得的一个好本子。
【五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。】
最后一种就是黄念祖居士的注解,这个本子现在流通很普遍了。黄老居士写这个注解也非常的辛苦,最早这个本子是打字油印的。诸位想想,打字油印这个本子,在我们经验当中,大概不可能超过一百部,因为那个蜡纸就坏了。蜡纸油印的,一百部以后就不可能印得很清楚了。
我在美国讲《无量寿经》,在DC就遇到黄老居士,那个时候跟他没有见面,我离开DC,他到达,但是我们就通信,我就把李炳老的《眉注》,我们印这个本子,送一本给他。那个时候我们才晓得他确确实实是梅光羲的外甥。因为这个名字,我们过去在台中听李炳老讲过,所以知道有一个黄念祖这个人,但是我们以为他老人家早就作古了,不在世了,这没想到他还在,还确实就是这个人,所以我们很高兴,把这个本子送给他。因为会集那个序文是他舅舅作的,梅光羲是他舅舅,梅光羲是李老师的老师,所以这个关系很接近。夏莲居就是黄念祖的老师,所以他们是师生关系,所以这么一串,我们都能连得上关系。
我就把这个本子送给他,他看了之后,非常欢喜,就把他的注解带了一部美国,把注解用快速的邮件寄给我。我收到之后,那一天正好回台湾,所以也来不及打开,就放在行李里面带回台湾来。打开来一看,看了非常好,很难得,是《无量寿经》这一部注解。於是我立刻就要DC的同修去问他,有没有版权?如果有版权了,算了,就不要再理会了。如果没有版权,我就准备给它印、给它流通,他很快就回信来「没有版权,欢迎翻印」。所以我们就在台湾印第一版,印一万本。这个本子出来之后,他又经过了二年的时间重新修订,现在我们这个版本是修订的本子,是定本了,跟第一次本子里面内容有一些有出入。所以这个经、注解,这是大量的得以流通。这是把这一部经从翻译到会集到注解、流通的经过情形,大略给诸位做了一个报告。
下面这是解释经题,经题是一部经的纲领,如果对经题的意思能够明了,这一部经的大义你就能够掌握的住了,对於修学有很大的便利。所以这个题,我们还有一次可以细细的来说。
【凡经之名题。皆直显本经之要旨。使学者因名达体。一览经题。直窥全经大义。是以天台家注经。先释经名。】
我们这次跟诸位介绍的《无量寿经》纲要,这里面的内容有一部分是取自於黄念祖居士这个注解,有一部分是取自於李老师当年的讲经的笔记。因为他讲这个经的时候我没有听到,他是民国三十九年讲这部经,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学佛,我三十八年到台湾,四十二年才听到佛法。所以李老师讲这个,我根本还不信佛教,跟佛教还没有接触过。而是以后,李炳老把他的笔记交给我,我能够看得懂他的笔记,对他这个题要我能够明了。
在一般讲经、注经都喜欢采取天台宗的方式,天台宗确实简要详明,但是黄念祖老居士没有采取天台,还是采取贤首宗的「十门开启」,为什么他不怕麻烦?实在讲,这是在这个时代特别提倡净宗所用的苦心,跟莲池大师注解《阿弥陀经》用意很相似。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,用的是贤首大师的十门开启,尤其是彭际清居士说: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,这句话是彭际清讲的,所以彭际清居士给《华严经》修行的方法,写了一篇文章叫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,那就是用念佛的方法修学《华严》,所以彭居士对《华严》、对净宗,他有独到之处。黄老居士对彭际清是非常佩服、非常赞叹,所以注经采取贤首家的十门开启。我们这个段落就是根据这个来的。
贤首家把解释经题放在最后,一开端就说明教起因缘。而天台家一开头就把解释经题放在最前面,叫人一接触就能够认识经题。各有各的长处。实在说,天台宗比较合乎现代人心,现代人一来听经,头一天题目听到就很高兴。如果说,讲了好多天,题目都没有听到,他都跑掉了,他不听了。怎么这么罗嗦、这么麻烦?听了那么多天,经题还没讲到,所以没有那么长的耐心。这天台宗有它的好处。「经题」就是这一部经的总纲领,题目!经文实在说就是这一个题目的解释,题目的发挥而已,因此题目非常重要。『使学者因名达体』。你读到这个名词,就了解它的意思,就能体会它的宗旨。所以是『一览经题,直窥全经大义』,对修学就真正抓住纲领了。所以题目非常重要,这是天台家为什么把解释名题列在第一条,道理在此地。
下面就解释我们这个经题。这个经题会集,实在讲也是天衣无缝,会集得是真好。譬如王龙舒的会集本,他用《大阿弥陀经》,这个名字是他自己起的,原译本里头没有这个意思,找不到根据。他自己起这个名字,所以后人不服。魏源的本子是《摩诃阿弥陀经》,「摩诃」也是大的意思。实在说是王龙舒用这个「大」,是用我们中国字。他加个「摩诃」也没有道理、也没有根据。这才晓得夏莲居会集得好,你看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》,这是五种原译本最后的,赵译的,赵宋的译本,经题是这个。后汉第一个译本《清净平等觉经》,你看都是经题。原本的经题把这两个题合起来做一个会集本的题。经文是会集的,题也是会集的,没有加一个字。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,他的智慧、他的善巧就比前人高明。实实在在,在这个题当中把整个五种原译本的意思全部涵盖了,全部包括了。这个题实实在在是好,无怪乎民初许许多多这些大德们,对他赞叹!
这个题目比较上长,我们把它分成八段来解释,这八段上面我都标了数字。
【一佛。】
『佛』是梵语音译的,
【义为觉者。】
它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。觉悟在梵文就称之为佛陀,古时候的译经为什么不直接把它翻成『觉者』,翻成佛,反而把我们迷惑了。那个时候译场翻经也有个规距,有个体例,在体例里面有五种不翻,这五种里面有一种叫「尊重不翻」,我们对它很尊重,所以用它的音再来注解。另外是含多义不翻,它的意思含得很多,在中国字汇里面找不到相同的意思,这个没有法子翻,要用原音,音译再加以注解。「佛」字有这二个意思:一个是尊重,一个是含多义,因为它的觉含著有:
【自觉。觉他。觉行圆满。】
含著三个意思,我们中国这个「觉」的意思,里头没有这三个意思。佛法到中国那个时候,中国的文字不多,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需要的量没有现在这么大。佛教到中国来,我们中国的字汇不够用,所以就造了不少的新字,为了翻译佛经。所以佛教经典很多字,普通字典查不到的,就是造了很多的新字。而这个「佛」字也是当时新造的,这一边没有人字旁这个弗字,我们中国有,这是我们中国古时候就有这个字,意思是否定的意思。「佛」用这个音,在印度讲「佛」是人,所以就加个人字边,这个字是翻译的时候新造的字,所以「佛」是人,新造的字。在此地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,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的。
「觉」我们要明了它的意思很深,『自觉』是拣别凡夫不觉,凡夫迷,迷而不觉。佛是觉而不迷。迷与觉从哪里分?就大乘佛法来说,如果你用真心,真心是觉的,真心不迷;如果你用妄心,妄心是迷而不觉,这就很容易区分。真心跟妄心又从哪里分?这在佛法里也说得很清楚,「真心离念」,真心里面没有念头,换句话说,有念就是妄心。我们现在念头很多!有念头是妄心,没有念头是真心,这是真妄一个很简单、很明显的区分的方法。你看禅宗六祖惠能在《坛经》里面讲的「本来无一物」,那个本来无一物的那个心,那是真心,我们这个心里头不止一物!拉拉杂杂的东西不晓得有多少,所以这是妄心。妄心决定是迷,真心决定是觉。所以「自觉」简单的讲,他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。『觉他』。自己觉悟,他能够帮助别人,别人在迷,帮助别人破迷开悟,所以这就是教化众生,他能够热心的教化众生,到『觉满』,满是圆满,圆满才叫成佛。
所以这个意思里面,第一个意思阿罗汉就有了,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,他得到清净心,所以跟这个题后面,后面这个题「清净」,清净就是自觉。平等就是觉满。觉要不满,不平等,满了才平等。所以我们在讲十法界缘上来说,佛法界,佛就是用的真诚心、平等心,那是佛,佛用的是平等心。菩萨用的是六度心,六度就是觉他。辟支佛、阿罗汉用的是缘觉心、用的是四谛心,那就是自觉。可见得佛的心是平等的,平等就是觉满,三种觉都圆满了,这成佛了。释迦牟尼佛就到这个境界,所以我们称他作佛。在这个经上,「佛说」的佛,还有一个特别意思,那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,没有一尊佛不讲《无量寿经》的。所以这个「佛说」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说,所有一切诸佛都说,所以这个「佛」字跟我们在经上看到其他经题上那个「佛说」的意思又要深广一层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讲义三十面倒数第六行,看第八段「译会校释」。这个题目里面说了四桩事情,译是翻译,会是会集,校是节校,到后面会跟诸位介绍。释是解释,就是注解。介绍这部经,先从「译」这个地方来看起,译就是翻译,佛经原本是印度梵文写的。世尊灭度之后,大概是一千年,佛法传到中国。传来之后,这一定先要把梵文的经典翻译成中文,在过去大家读佛经没有疑问,可是现代人问题多了。现代人做学问提倡科学的方法,科学方法第一个就是怀疑,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进步,就不能探讨事实的真相。这种方法在某些学术上是正确的,但是对於圣人的智慧、经验、结晶上来讲,有些时候不太恰当,特别是用在佛法上。因为佛法不是从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。如果是从分别、是从想像、是从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,的确免不了有错误,是可以怀疑,再加以探讨来求证,这是正确的。可是佛法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换句话说,凡夫没有能力去探索,凡夫用的心是妄心,佛用的心是真心,真心里面流出来的东西,那妄心如何能够加以怀疑、加以探讨来求证?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,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晓得。
现代所提倡的很时髦的科学方法论,对佛法用不上,这一桩事情普通的人很难理解。过去我们在佛教会办大专讲座的时候,有一次我去见方东美先生,我很想请他出来,在大专讲座里给我们讲一讲佛教里面的「因明」,我向他老人家提出来,他就告诉我:因明是科学的方法,是纯粹的哲学,但是那是三千年前古老的东西,现在有比它更进步的逻辑辨证法。末后他又说了一句,他说这个东西在佛法里面初级、中级还用得上,高级的佛法完全没有用处。方先生讲的话有道理,高级的佛法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逻辑还是用的第六意识思考,达不到。所以因明、逻辑辨证法在高级佛法里面用不著,因为它超越。这个事情方先生能说得出来,很了不起。所以,以后我们大专讲座这一门课就罢了,就不再开了,能有这个见地就相当不容易。
经典的翻译,我们从传记里面所看到的,这些翻译的大师都是三藏法师。三藏法师用现代的观念来看,这个称号就是他的学历,好像今天我们头衔冠上博士头衔。三藏是经、律、论,三藏他都通达,他才有资格翻经,如果不是三藏法师,没有资格来翻译经典的。不仅是有三藏的头衔,实际上这些大德们都是证果的,这不是普通人!历代翻经的这些法师,差不多都是三果以上,我们从小乘来讲,三果以上。他们的心比我们清净多了!换句话说,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人家断了,八十一品思惑大概也断了一半,纵然没有全断也得断一半,全断那就证四果罗汉,这是讲参与翻译工作的这些人。
而译场主持的这些人确实许多是佛菩萨再来的!像我们知道的鸠摩罗什大师,《弥陀经》是他翻译的,传记里面记载,他曾经是过去七尊佛的翻译法师,翻译专家,哪能有错!曾经替七尊佛所翻译,这不是普通人。所以都是大菩萨、法身大士乘愿再来的,我们对他们的这些作品怎么能怀疑?有什么资格提出疑惑?说得不好听的话,不自量力!不知道人家那个水准之高,不知道。古时候人心淳厚,尊师重道,依教奉行,历代成就的人太多、太多了,我们今天怀疑的人很多,没成就的人很多。所以我们很冷静仔细观察比较一下,为什么古人修的有成就,今人修的不能成就,要把这个毛病找出来:古人对於圣贤的教训没有怀疑。
所以译是从梵文把它翻成中文,这是翻译。这部经梵文本不止一种,梵文本我们没见到,我们只见到各种不同的译本,底下有介绍。但在这不同译本当中,里面出入很大,特别是阿弥陀佛的大愿,有的译本上是四十八愿,有些译本上是二十四愿,有些译本上是三十六愿,这出入太大。如果是原本只有一种本子,再多的人翻译,尽管里面怎么不同,这数目字应该是相同的,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别。所以古大德判定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本子,就是根据这个说的,否则的话,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别。
从这个发现也就证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《无量寿经》必定是多次宣说,不是说一次,多次宣说,所以后来集结才有不同的本子,不是说一次。我们知道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,一部经一生只讲一遍,从来没有讲第二遍的。这《无量寿经》现在有证明至少讲三遍,可能还不止,因为中文的译本有十二种,十二种当中七种失传,所以说至少是讲三遍,只有比这个多,没有比这个少。由此可知,这个法门是世尊非常重视的法门,如果不重视,为什么讲这么多遍?有这么多的翻译?因为世尊多次宣讲,译本很多,於是乎就有会集的必要,所以底下有:
【会校。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。】
会集本有三种,最早的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,以后有魏源的会集本,现在我们读的是这近代距离我们的年代不算很远,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,这个距离我们现在大概五十年的样子,这是最近的会集本有三种。至於校订的有一种,是清朝初年彭绍升居士,他是根据康僧铠的本子做了一个校订,删节校订。他做出这么一个本子,保持原译本里面的意思,再译文重新加以整理,我们读诵起来的确是通畅多了。这个本子在台湾也有流通,它没有单行本,但是有注解的本子,像诸位看到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,就是用的节校本。丁福保居士《无量寿经笺注》采取的经本就是彭绍升的节校本,这两个本子在台湾有流通。所以彭绍升的节校本我们也能够看得到,这是讲『会』、讲『校』。
【释。指本经诸本的注释。】
就是注解的本子。下面我们依著这个顺序来介绍。
【本经译本。自汉迄宋。凡有十二。宋元而降。仅存五种。】
这先说翻译的本子,这一部经传到中国来很早,在初期翻译这个本子就传来了。所以最早的本子,我们看到的是安世高的本子,这是支娄迦谶的本子,他跟安世高同一个时代,是后汉时候。翻译的时间也相当之长,从汉到宋,这八百年当中有十二次的翻译,可以说同一个经本,在我们中国翻译次数最多,无过於《无量寿经》。由此可知,中国历代的祖师大德们,对於这个经本子、这个法门的重视。可是宋元以后,『降』就是以后,『仅存五种』,其中有七种失传。古时候古书失传,实在讲非常容易,因为那个时候都是用手写的本子,流传的数量非常有限,本子不多。社会一个动乱、一个变迁,往往东西就散失、就失传了,不像现在。现在印刷术发达,流通的数量很多,这个地方失掉了,别的地方还有保存,所以东西不容易散失。现在存的五种本子就是《大藏经》里面有的。
【一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。支娄迦谶。译於洛阳。】
这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本子。这是:
【后汉月氏沙门。】
这个字念「肉」,不是月,『月氏』是后汉时候一个国家的名称,这个地方在现在的新疆的西北,现在是属於俄国的领土,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小国家,月氏是翻译这个人他的籍贯,他是月氏国。后汉是指时代,代表的时代。沙门代表他的身分。这在古时候的译经师很谦虚、很客气,沙门是个普通学佛的人,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。这是很谦虚的称呼,后来,都冠上三藏法师了。『支娄迦谶』是他的名字。『译於洛阳』,后汉首都在洛阳,第一个佛寺是白马寺,洛阳白马寺。要算公元的年代,这个法师在中国,他是公元一百四十七年到一百六十八年,我们现在公元是一千九百九十五年了,这是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,是那个时代。
【二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。】
这个名字很长,完全是用梵文音译的,也有简单的名字:
【一名无量寿经。一名阿弥陀经。吴月氏优婆塞支谦。】
这是它的简称,梵文的意思也就是这个意思。这是『吴月氏优婆塞支谦』翻译的。「吴」是三国时代东吴,所以它这个字是代表时代的,三国时代。这一位是居士(在家居士),优婆塞在家居士,他也是月氏人,这部经是他翻译的。
【三无量寿经。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於洛阳白马寺。】
这个比较晚,支谦的翻译是在东吴黄武年中,是公元二二三到二二八年,曹魏也是在三国,这是曹操的儿子篡位之后建立三国,这三国鼎立的一个时代。这底下有小注,这个上面还掉了一个字,这个「嘉」上面应该还有一个字,四年壬申,公元二百五十二年。这是康僧铠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。现在流传的这五种译本,是以康僧铠的本子译的最完善,四十八愿就出在这个本子上,所以大家讲四十八愿都是说的康僧铠的本子。汉译的《清净平等觉经》,里面是二十四愿。现在我们常讲四十八愿,都是依据康僧铠的本子,康僧铠的本子流传最多,古德这个注解也多半用他的版本、用他的译本。
【四无量寿如来会。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。】
这是唐朝时候,『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翻译』的,这个本子是在《大宝积经》之中,《大宝积经》分量很大,等於说是《大宝积经》里面的一品,是《无量寿如来会》,这一品实际上内容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很有力的一个证明,释迦牟尼佛讲《大宝积经》里面,他也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出来了。所以这是非常有力的证明,证明释迦牟尼佛是多次宣讲,这在公元七百零六年到七百十三年。
【五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。赵宋沙门法贤译。】
『赵宋』,赵匡胤所建立的王朝,这是最后一次翻译的,『沙门法贤译』的。这年代比较晚,是在公元九百八十年。这五种本子现在存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我们可以看得到的。在古时候佛经目录当中有,可是经没有了,目录还有。从目录当中,我们发现有七种,但是这七种都不存在,都失去了。
【佚失七种。据开元释教录计有。】
『开元』是唐明皇时代,等於是佛经的目录,开元『释』,释就是释迦牟尼佛,释教,就是佛教经典的目录,它那个目录里头有,有这七种,但是这七种现在不存在了。七种,第一个就是安世高的本子,安世高的本子不在了,安世高这个本子跟支娄迦谶是同时代的,如果我们从公元上来看,就非常接近,第一个本子叫:
【无量寿经,二卷,后汉安世高译。】
这是桓灵之世,后汉桓帝、灵帝的时候,后汉最后一个皇帝是灵帝。根据记载,这是建初二年,也就是一百四十八年,所以在年代上讲跟支娄迦谶非常接近,大概几乎是同时代。
【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。】
这有二卷。
【曹魏沙门帛延译於洛阳白马寺。】
在甘露三年。
【三无量寿经。二卷。晋沙门竺昙摩罗密译。永嘉二年。】
也有地方说这是竺法护,到底是哪一个人我们不清楚,同时这个经已经不存在了。但是我们在智者大师《观无量寿经》注解里面,曾经提到这个本子。由此可知,这个本子在唐朝初年的时候还在,还存在。智者大师给《观无量寿经》做的注解《观无量寿经妙宗钞》,这个本子在台湾也流通的很普遍,里面提到这个本子。
【四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。】
这有二卷,它也有几个别名。
【一名乐佛土乐经。一名极乐佛土经。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。】
这是东晋时代西域沙门竺法力翻译的。这在公元四百一十九年。
【五新无量寿经。二卷。东晋沙门佛陀跋陀罗。】
这位法师在中国译经也相当之多。他在刘宋永初二年,就是公元四百二十一年,我们称公元概念比较清楚。
【六新无量寿经。】
也是有二卷。
【宋凉州沙门宝云译於道场寺。】
这在永初二年,公元四百二十一年,跟前面是同一个年代。第七种也叫作:
【新无量寿经。二卷。】
也是在刘宋的时候。
【罽宾国沙门。昙摩罗蜜多译。】
『罽宾』是我们现在的新疆,在现在新疆天山南麓的一个地方,古时候是一个小国家,现在是中国的版图。『昙摩罗蜜多翻译』的,这是公元四百二十四年到四百四十一年之间。
【以上连现存者。总历八代。】
经历了八个朝代,以年代来讲从后汉到赵宋八百年,八百多年,总共是十二次的翻译。
【甄解云。】
这是日本道隐法师,《甄解》是道隐作的,后面会提到。
【凡於诸经中。传译之盛无如今经。】
这个经就是现在这部经典,道隐给《无量寿经》作注解,在注解里头有这么几句话。这是一切经『传』,历代的承传、翻译那个盛况,一切经都不能跟《无量寿经》相比,可见得《无量寿经》在古代是大家非常热爱的一部经典。
【斯乃以出世正意。利益无边故也。】
他说这到底是什么缘故?因为这一部经确确实实能帮助一个人超越三界,超越六道轮回,它真能做得到。别的经,虽然在理论上做得到,在事修上困难,你不一定能成就。这个法门是除非你不肯修,你要肯修是决定成就。所以真正是最上的利益,出三界了生死,往生就圆证三不退,这个利益可以说,一切经论、一切法门没有办法跟它相比的,所以确确实实是无边的利益。
【会疏云。凡於一切经中传译盛然。无如今经。斯乃道理幽邃。利益最上故也。】
这是唐朝时候两位古大德都是这么一个看法。由这两种注解里头这个说法,我们能够联想到,绝对不是这两位法师他们的高见,很可能是在那个时代一般人共同的看法,他们在注经的时候把它写进去。净土宗在中国建立是在东晋的时代,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第一个念佛堂,集合志同道合的同学一百三十个人,个个都成就!往生的瑞相记在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中。那个时候远公大师们所依的经论,给诸位说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因为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无量寿经》都还没有翻译出来,这个经是最早翻译的,所以净土宗建立之初,就依靠这一部经。诸位要知道,那真的叫一门深入!就依一部经、就依一句佛号,就能成功了。以后罗什大师将《阿弥陀经》翻译出来,《观无量寿经》再翻译出来,到后来有《往生论》。净宗典籍,三经一论才完备,那都是以后的事,可见得这部经对净宗的重要性。
【本经为佛多次宣说。】
这是古来大德们,也可以说是公认的。
【且诵习者多。】
『诵』是读诵,『习』是修学。就是读《无量寿经》的人多,修净土的人多。
【梵本传写者多。梵本有多种。】
这就证明佛是多次宣说。
【存没详略不同。】
佛每一次宣讲,有的时候说得详细一点,有的时候说得省略一点,这个情形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。佛以后,在中国这祖师大德们讲经,有的时候一部经讲很多遍,遍遍都不一样!有些时候讲得详细,有的时候讲得简单,这不是一次讲的。我们《无量寿经》也讲了不少遍,详略的也是很不相同,在这种情形之下,要想修学便利起见,这个会集就很有必要了;否则的话,要把所有的讲演统统都要听到,意思才完整!有的时候在这边讲得详细,那边讲得省略,意思就听不完整,这就说明有会集的必要。
【梵策写本又易脱落。】
从前这个书本,梵文的经本是写在贝叶上的,贝多罗的树叶,这个贝叶,诸位在故宫里面可以看见,你们到故宫去观赏佛教的文物,你留意贝叶经,他把树叶裁成长条,二边打个洞,用绳子穿起来。古时候这一片树叶大概写四行,梵文写的。这一部经它的分量很多,绳子要断掉之后,就很容易脱落,所以脱落的时候,有的时候就散失了,这一部经文哪一段没有了,哪几句没有了,常常有的这种事情。
【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。】
现在就是我们存在五种译本当中,里面有很多的不同处。
【若细究存世之五种。可推知当年梵策至少有三种。】
『梵策』就是原本,梵文的原本至少有三种。
【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,方有此异耳。】
才有这么大的差别。譬如最大的差别,就是愿文的失误,有二十四、有四十八、有三十六,这个差别太大了,如果不是原本不相同,是决定不应该的,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别。
【可见会集诸译,实有必要。】
为了便利大众修学,这个『会集』就非常重要了,因为我们要看五种原译本太麻烦了,这当中还有七种丢掉的。如果都存在,你要看十二种本子,那就很麻烦。所以这五种本子,在古时候实在讲也很不容易得到,因为它流传的数量太少,譬如会译第一个《大阿弥陀经》。
【会校之本。自宋迄今。凡有四种。】
我们看底下,『会校之本,自宋迄今,凡有四种』:
【一大阿弥陀经。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。】
实在讲他是会集,『宋』是时代。『国学进士』是他的学历。他是一位在家居士,『龙舒』是他的籍贯。龙舒是在现在的安徽舒城,现在讲舒城,他是这个地方人。这是第一次会集,他所见到的原译本,只见到四种,唐《大宝积经》里面的《无量寿如来会》,这个本子王龙舒没有见到。诸位去想一想,古时候得经本,难!龙舒在一般社会地位相当崇高,他是进士及第,家庭也相当富有,对於佛法有很深的造诣,一定是到处去找《无量寿经》的本子,还缺了一本,找不到,所以他会集本是四种本的会集本,但是《大宝积经》里头《无量寿如来会》里面还有一些经文是四种本子里头所没有的,所以这是美中不足!
有人说会集是不应该的,应当要读原译本。会集如果不应该、有罪过,王龙舒居士念佛往生是站著走的,他预知时至,他没有生病。我们看《龙舒净土文》,前面有一个木刻的像,龙舒居士立化像,他站著往生。如果真的不能会集,会集是有罪过,王龙舒居士怎么能往生?由此证明,会集没有过失,会集是应当的,便利於后学,这个功德很大!但是会集一定要忠於他所做的工作,这很重要。也就是说对於经文的筛检选择要细心,应该舍弃的,雷同的地方要舍弃。几个本子里面有差异地方统统要节录出来,我们才能看到所有版本的本来的面目,一定要这样做法,这才正确。
龙舒居士他的译本,当然很遗憾,他只看到四种,《如来会》这一个本子他没有见到,这美中不足。王龙舒作这个本子是在绍兴三十年到三十二年,也就是他会集,也很难得用了三年的时间,可见得他相当用心,的确是认真负责在做,希望能够嘉惠后人。他这个本子以后被收到《大藏经》里面去。古来许多这些祖师大德们,在著疏里面,就像莲池大师的《弥陀经疏钞》里面引用的大本,几乎一半都是王龙舒的会集本里面的文字。由此可知,这些祖师大德对他的会集本很尊重,虽然并不是尽善尽美,已经相当难得了。
【二无量寿经。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。】
这个名字没有改,就用原经的经题。『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』。节是节录,换句话说,没有采取全部的经文,而采取全部经文里面重要的节录下来的,节录再参考其他本子来校正,所以做了个节校本,这个他只采取一部经,以康僧铠的本子为主,以一部经为主,它不是会集本,所以它算是节校本。但是比康僧铠的本子好读,容易看得多。
【三摩诃阿弥陀经。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。】
这是个会集本,这个本子的会集确实比王龙舒的高明,因为魏源居士五种本子他都见到了。但是他这个本子,印光法师对他有批评,在《文钞》里面我们看到的,第一就是他取舍不太妥当,这是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本子序文里面可以看到。这个序文是梅光羲居士作的,序文很长,把前面这三种会校本的缺失,一条、一条都指出来了。我们就晓得印光法师何以不赞成,不赞成的原因你就明白了。
魏源是可以说是清朝晚年,咸丰年间的人,咸丰皇帝就是慈禧太后的丈夫,慈禧太后大家对她都很熟悉。所以这年代很近。彭际清居士,他是乾隆时候的人,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,要以现在的职位来讲就是国防部长。所以他是一个贵族出身,他的父亲要以现在的阶级来讲,乾隆皇帝的国防部长。
【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。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。】
第四种就是我们现在所采取的,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,这是『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』。「郓城」是他的籍贯,这个城在山东,这个本子会集记载的也很清楚。民国二十一年,夏老居士发心重新来校订、来会集,到民国二十四年完成,他也是用三年的时间初稿才完成。以后又不断的来修订,他的初稿我们现在看不到了,我们今天看的已经是属於定本。根据黄念祖居士所讲的,他已经改过十次,这才是定本,用了十年的工夫,年年来修订,这是最后的定本。但是我们在慈舟法师的科判能看出一点眉目。慈舟法师的科判是初版的,初版从科判里面看,他这个经文一共只分三十七品,大概是依三十七道品而分的,分三十七品。我们现在这个本子是四十八品,可能是根据四十八愿来编的。所以我们看慈舟法师那个科判,能够看到初版的面目,跟我们现在不一样。
这是会校的四种,合前面原译本的五种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的版本到现在总共是九种。因为过去印光大师对於这个会集有批评,所以有很多人反对采取会集本,这是执著,这是没有把事实真相搞清楚。夏老居士这个会集本,印光法师是没有见到,如果印祖见到也许会点头了,这个本子会集得很理想。从前那些会校本子里面所犯的错误,这全都没有了,都改进了。印祖并不是反对会集,是反对会集里面不当。反对这个,不是反对会集,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意思。这是夏莲居居士、当时在家出家这些大德们,参与这个还有慧明老和尚,慈舟法师为他作科判,而且曾经在济南讲过一遍,就是采取这个会集本。
慈舟在当时也是负声望的一位大法师。在台湾,道源老和尚是慈舟的学生,现在忏云法师也是慈舟的学生,这二位法师在台湾都是很受人尊敬的,慈舟是他们的老师。居士当中,李炳南老居士也是大家很敬重的,梅光羲居士是李炳南的老师。可见早一代对於夏老的会集本都非常尊重,都认为这一个本子才是《无量寿经》最完美的版本,我们应该可以能够相信。
底下再介绍这个经的注解,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。在中国古时候,注《无量寿经》的人不多,不如日本人的多。第一种就是现在我们在《藏经》里面所看到的:
【无量寿经义疏。六卷。隋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。】
这是『隋朝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』。这一位法师法号也叫慧远,跟我们净土宗初祖慧远,名字完全相同,但是不同时代,所以在历史上称他作小慧远,有这么一个区别。他是隋朝时候的人,是净影寺的住持,著作也相当多。他这个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流传下来了,注解的也相当的详细。他是根据康僧铠的本子注的。
【无量寿经义疏。一卷。唐嘉祥寺吉藏撰。】
第二种也叫《无量寿经义疏》,只有一卷,是『唐朝嘉祥寺吉藏撰』的,写的。吉藏大师这一个注解的本子很简单,注的文字大概比经文还少,可以说只是把每一段重要的意思点出来而已,文字不多,也很难得。这个本子好像在台湾没有流通,在大陆上有,有木刻版本,不过数量不多,这个本子我看过。中文本子,现在就是在中国注的就是这两种,另外有几种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是外国人注的。
【三无量寿经义述文赞。三卷。新罗沙门憬兴著。】
第三种叫《无量寿经义述文赞》,有三卷,这是『新罗沙门憬兴著』。在我们《大藏经》上收的有,这是韩国的一位法师,现在是韩国,在从前是新罗、高丽,都是属於现在的韩国。
【四无量寿经宗要。一卷。新罗沙门元晓撰。】
第四种《无量寿经宗要》,有一卷,『新罗沙门元晓撰』的。这个元晓法师,好像最近韩国拍了元晓大师的电视,这一宣传,知道这个人的就多了。可见得元晓对於净宗念佛法门很有贡献,他也是念佛往生的。
【五游心安乐道。亦元晓师撰。】
第五种叫《游心安乐道》,这个也是元晓撰的。现在在台湾狮头山,有一个性梵法师,最近他写了一本《无量寿经讲义》,他也是根据康僧铠的本子写的。这是最新出来的,我们这里没有把它列进去,也应该把它列进去。末后:
【日本则有了惠。峻谛。道隐。观彻等数十种之多。远超我国。】
他们这些本子都完整的保存在《卍字续藏经》里面。《卍字续藏经》在我们台湾流通得很广,所以日本方面,关於净土宗的著作,我们看到的比中国人多得太多了。他们这些人当年都是在中国留学,大多数都亲近善导大师,所以在日本对於善导大师提起来,没有一个不尊敬的,我们中国人知道善导大师的人不多,日本人几乎普遍都晓得。中国道场里面看不到善导大师的像,在日本善导大师的雕像、塑像很多,几乎到处都能见到。由此可知,日本人对於善导大师的崇敬超过我们中国人。善导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,所以日本净土的兴盛,可想在那个时候盛极一时。
【注释大经校会本者。共有五种。】
前面这是注原译本,原译本的注解,后面再介绍这是会集本。
【第一种无量寿经起信论。三卷。第二种无量寿经笺注。二卷。】
这是丁福保、彭际清的两种本子,都是依彭际清的节校本,所以这个节校本虽然没有单行本流通,我们从这两个本子,这两个本子在台湾都有流通,我们可以能够看得到。
【第三种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。】
清朝末年,这大概是在光绪年间,王耕心作的,印光大师实在讲对王耕心这个本子是很不客气的批评。他是依魏源居士的会集本,把题目也改了,加上《摩诃阿弥陀经》,这实在讲是没有出处,是不甚妥当。
【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眉注。】
第四种就是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。我们称它叫《眉注》,这是李炳南老居士,是民国三十九年他在台中法华寺,讲这部经写的注子,就在经本上写的这个注子,我们把它的原本都印出来流通。很多同修都看到过,他注得不多,但是非常的精要,把段落都勾出来,重要的意思都提示给我们,所以是很难得的一个好本子。
【五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。】
最后一种就是黄念祖居士的注解,这个本子现在流通很普遍了。黄老居士写这个注解也非常的辛苦,最早这个本子是打字油印的。诸位想想,打字油印这个本子,在我们经验当中,大概不可能超过一百部,因为那个蜡纸就坏了。蜡纸油印的,一百部以后就不可能印得很清楚了。
我在美国讲《无量寿经》,在DC就遇到黄老居士,那个时候跟他没有见面,我离开DC,他到达,但是我们就通信,我就把李炳老的《眉注》,我们印这个本子,送一本给他。那个时候我们才晓得他确确实实是梅光羲的外甥。因为这个名字,我们过去在台中听李炳老讲过,所以知道有一个黄念祖这个人,但是我们以为他老人家早就作古了,不在世了,这没想到他还在,还确实就是这个人,所以我们很高兴,把这个本子送给他。因为会集那个序文是他舅舅作的,梅光羲是他舅舅,梅光羲是李老师的老师,所以这个关系很接近。夏莲居就是黄念祖的老师,所以他们是师生关系,所以这么一串,我们都能连得上关系。
我就把这个本子送给他,他看了之后,非常欢喜,就把他的注解带了一部美国,把注解用快速的邮件寄给我。我收到之后,那一天正好回台湾,所以也来不及打开,就放在行李里面带回台湾来。打开来一看,看了非常好,很难得,是《无量寿经》这一部注解。於是我立刻就要DC的同修去问他,有没有版权?如果有版权了,算了,就不要再理会了。如果没有版权,我就准备给它印、给它流通,他很快就回信来「没有版权,欢迎翻印」。所以我们就在台湾印第一版,印一万本。这个本子出来之后,他又经过了二年的时间重新修订,现在我们这个版本是修订的本子,是定本了,跟第一次本子里面内容有一些有出入。所以这个经、注解,这是大量的得以流通。这是把这一部经从翻译到会集到注解、流通的经过情形,大略给诸位做了一个报告。
下面这是解释经题,经题是一部经的纲领,如果对经题的意思能够明了,这一部经的大义你就能够掌握的住了,对於修学有很大的便利。所以这个题,我们还有一次可以细细的来说。
【凡经之名题。皆直显本经之要旨。使学者因名达体。一览经题。直窥全经大义。是以天台家注经。先释经名。】
我们这次跟诸位介绍的《无量寿经》纲要,这里面的内容有一部分是取自於黄念祖居士这个注解,有一部分是取自於李老师当年的讲经的笔记。因为他讲这个经的时候我没有听到,他是民国三十九年讲这部经,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学佛,我三十八年到台湾,四十二年才听到佛法。所以李老师讲这个,我根本还不信佛教,跟佛教还没有接触过。而是以后,李炳老把他的笔记交给我,我能够看得懂他的笔记,对他这个题要我能够明了。
在一般讲经、注经都喜欢采取天台宗的方式,天台宗确实简要详明,但是黄念祖老居士没有采取天台,还是采取贤首宗的「十门开启」,为什么他不怕麻烦?实在讲,这是在这个时代特别提倡净宗所用的苦心,跟莲池大师注解《阿弥陀经》用意很相似。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,用的是贤首大师的十门开启,尤其是彭际清居士说: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,这句话是彭际清讲的,所以彭际清居士给《华严经》修行的方法,写了一篇文章叫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,那就是用念佛的方法修学《华严》,所以彭居士对《华严》、对净宗,他有独到之处。黄老居士对彭际清是非常佩服、非常赞叹,所以注经采取贤首家的十门开启。我们这个段落就是根据这个来的。
贤首家把解释经题放在最后,一开端就说明教起因缘。而天台家一开头就把解释经题放在最前面,叫人一接触就能够认识经题。各有各的长处。实在说,天台宗比较合乎现代人心,现代人一来听经,头一天题目听到就很高兴。如果说,讲了好多天,题目都没有听到,他都跑掉了,他不听了。怎么这么罗嗦、这么麻烦?听了那么多天,经题还没讲到,所以没有那么长的耐心。这天台宗有它的好处。「经题」就是这一部经的总纲领,题目!经文实在说就是这一个题目的解释,题目的发挥而已,因此题目非常重要。『使学者因名达体』。你读到这个名词,就了解它的意思,就能体会它的宗旨。所以是『一览经题,直窥全经大义』,对修学就真正抓住纲领了。所以题目非常重要,这是天台家为什么把解释名题列在第一条,道理在此地。
下面就解释我们这个经题。这个经题会集,实在讲也是天衣无缝,会集得是真好。譬如王龙舒的会集本,他用《大阿弥陀经》,这个名字是他自己起的,原译本里头没有这个意思,找不到根据。他自己起这个名字,所以后人不服。魏源的本子是《摩诃阿弥陀经》,「摩诃」也是大的意思。实在说是王龙舒用这个「大」,是用我们中国字。他加个「摩诃」也没有道理、也没有根据。这才晓得夏莲居会集得好,你看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》,这是五种原译本最后的,赵译的,赵宋的译本,经题是这个。后汉第一个译本《清净平等觉经》,你看都是经题。原本的经题把这两个题合起来做一个会集本的题。经文是会集的,题也是会集的,没有加一个字。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,他的智慧、他的善巧就比前人高明。实实在在,在这个题当中把整个五种原译本的意思全部涵盖了,全部包括了。这个题实实在在是好,无怪乎民初许许多多这些大德们,对他赞叹!
这个题目比较上长,我们把它分成八段来解释,这八段上面我都标了数字。
【一佛。】
『佛』是梵语音译的,
【义为觉者。】
它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。觉悟在梵文就称之为佛陀,古时候的译经为什么不直接把它翻成『觉者』,翻成佛,反而把我们迷惑了。那个时候译场翻经也有个规距,有个体例,在体例里面有五种不翻,这五种里面有一种叫「尊重不翻」,我们对它很尊重,所以用它的音再来注解。另外是含多义不翻,它的意思含得很多,在中国字汇里面找不到相同的意思,这个没有法子翻,要用原音,音译再加以注解。「佛」字有这二个意思:一个是尊重,一个是含多义,因为它的觉含著有:
【自觉。觉他。觉行圆满。】
含著三个意思,我们中国这个「觉」的意思,里头没有这三个意思。佛法到中国那个时候,中国的文字不多,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需要的量没有现在这么大。佛教到中国来,我们中国的字汇不够用,所以就造了不少的新字,为了翻译佛经。所以佛教经典很多字,普通字典查不到的,就是造了很多的新字。而这个「佛」字也是当时新造的,这一边没有人字旁这个弗字,我们中国有,这是我们中国古时候就有这个字,意思是否定的意思。「佛」用这个音,在印度讲「佛」是人,所以就加个人字边,这个字是翻译的时候新造的字,所以「佛」是人,新造的字。在此地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,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的。
「觉」我们要明了它的意思很深,『自觉』是拣别凡夫不觉,凡夫迷,迷而不觉。佛是觉而不迷。迷与觉从哪里分?就大乘佛法来说,如果你用真心,真心是觉的,真心不迷;如果你用妄心,妄心是迷而不觉,这就很容易区分。真心跟妄心又从哪里分?这在佛法里也说得很清楚,「真心离念」,真心里面没有念头,换句话说,有念就是妄心。我们现在念头很多!有念头是妄心,没有念头是真心,这是真妄一个很简单、很明显的区分的方法。你看禅宗六祖惠能在《坛经》里面讲的「本来无一物」,那个本来无一物的那个心,那是真心,我们这个心里头不止一物!拉拉杂杂的东西不晓得有多少,所以这是妄心。妄心决定是迷,真心决定是觉。所以「自觉」简单的讲,他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。『觉他』。自己觉悟,他能够帮助别人,别人在迷,帮助别人破迷开悟,所以这就是教化众生,他能够热心的教化众生,到『觉满』,满是圆满,圆满才叫成佛。
所以这个意思里面,第一个意思阿罗汉就有了,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,他得到清净心,所以跟这个题后面,后面这个题「清净」,清净就是自觉。平等就是觉满。觉要不满,不平等,满了才平等。所以我们在讲十法界缘上来说,佛法界,佛就是用的真诚心、平等心,那是佛,佛用的是平等心。菩萨用的是六度心,六度就是觉他。辟支佛、阿罗汉用的是缘觉心、用的是四谛心,那就是自觉。可见得佛的心是平等的,平等就是觉满,三种觉都圆满了,这成佛了。释迦牟尼佛就到这个境界,所以我们称他作佛。在这个经上,「佛说」的佛,还有一个特别意思,那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,没有一尊佛不讲《无量寿经》的。所以这个「佛说」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说,所有一切诸佛都说,所以这个「佛」字跟我们在经上看到其他经题上那个「佛说」的意思又要深广一层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