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量寿经(三次宣讲) (第十七集) 1994/10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02-026-0017
请掀开讲义第二十八页第四行,我们看第四小段:
【若依五教。古今中外净宗大德。莫不以本经实属圆教也。蕅益指出。天台纯圆。贤首全圆。其秘髓与奥藏。皆不出此大经之外。】
这是说到古大德对本经的看法,『五教』是贤首宗就是华严宗的判法,前面介绍过,「五教」是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。古大德都认为本经是属於『圆教』,蕅益大师给我们说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他说『天台纯圆』,天台是《法华经》,这是属於圆教的;『贤首全圆』,贤首是讲《华严经》。可以说是中国古大德看大乘佛法一乘教义的只有三部经: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跟《梵网经》,以为这三部经是一乘法,也是圆教的经典。古德也曾经做了一个比较,我们在前面都曾经看过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要跟《无量寿经》做一个比较,这《无量寿经》是第一。所以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也不过是本经的导引而已。这个说法,我们乍听好像太过分了,可是细细听听古大德的意见,以及他们提出的证据,确实是可以相信的,像《华严》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这部经自始自终字字句句都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,正是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的归宿,所以本经是圆中之圆,这后面我们会看到。
所以蕅益大师讲:《华严》的奥藏,《法华》的秘髓,就在本经。这个话是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说的,也就是小本《阿弥陀经》里面讲的。那么小本《阿弥陀经》,我们今天念的是《无量寿经》,蕅益大师不是在这部经上说的,为什么引用在这个地方?这我们要晓得《无量寿经》跟《阿弥陀经》的关系是一不是二,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大本、小本;换句话说,《无量寿经》是大本《阿弥陀经》,比《阿弥陀经》说得更详细、说得更清楚。《阿弥陀经》是小本的《无量寿经》,说得简单扼要,里面的内容无二无别,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。因此,祖师对《弥陀经》的看法,换句话说,跟《无量寿经》看法就无二无别。
【圆中钞云。】
这是元朝大佑,前面我们曾经看到过,《弥陀圆中钞》在本省也有流通,流通量虽然不大,但是曾经印过几次。
【圆顿法门。亦必须先开圆解。而次修圆行。破三惑而证圆果。以阶不退。】
这是先把圆、顿教的定义为我们说出来,他这个地方说得很好,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必须要注意到的。他的顺序一定是『先开圆解,次修圆行』,然后才能『证圆果』,圆是圆满,没有欠缺。明白这个道理,才知道佛法的教学是符合现代人所讲的科学理念,绝非迷信!
昨天下午,有一个出家人到这儿来看我,他倒非常关心我们台湾的国运,他来要求我讲《仁王经》。因为台湾这么多年来,过去年年都作仁王法会,仁王护国息灾法会过去都作七天,以后听说减少两天,就作了五天,又过几年就减少到三天,听说这两年只作一天,他说这不是好现象,要找我来讲《仁王经》。我说:讲《仁王经》行吗?就能够护国了吗?那个讲是解而已,明白这个道理,理明白之后如果大家不肯照做,那无济於事。不是说讲《仁王经》、作仁王法会,这个地方诸佛菩萨龙天就来保佑,那是迷信,那是宗教,那不是佛法,所以大家对这个意思统统都错会了。
仁王法会我们在过去曾经讲过,但是这个经很长,我们曾经用二十天的时间,一天两个小时,四十个小时讲《仁王经》大意,没有讲全部的经文,把大意都讲出来了。仁王法会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,国家有灾难的时候要召开一个救国会议,所以仁王法会是救国法会。经上告诉我们要礼请一百位的法师,这一百位,百是一个圆满的数字不是定数,你请一百个出家人,不管用!这一百位,换句话说,应该参与这个法会的统统都要到。这个法会里面的内容是什么?内容是了解现前的危机,建立共识,是这个意思。宣扬佛陀智慧的教导,我们大家彼此放弃自己的成见,同心合力来挽救这个社会危机,来挽救这个国家,是这么个意思。如果说得更清楚、更明白一点,实在讲是教育救国会议,譬如在平常,这举一个例子,因为从前道场法师都是负责教化一方的,个人有个人的宗旨,个人有个人教的方法,现在国家有难,必须要统一方针、统一宗旨,能够团结全民来应付这个灾变,那个会议宗旨是这个。不是我们找一百个人来把《仁王经》念念,这个灾难就消了,那是迷信!解了以后要行。
所以我就老实告诉他们,我说那个经讲了没用,我讲得再详细,没有人肯相信,没有人肯照做,那有什么用处?灾难是不可以避免的,大家不能够改变心理,不能够断恶修善,这个灾变如何能避免?所以学佛要明理,佛法决定没有迷信,所以是能够真正修行,圆解圆行。
『破三惑』。这是修行的功夫,三惑就是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这是大障碍,障碍了我们的真心本性,障碍了我们智慧德能。纵然修行,如果这三惑不破,那个修行没用处、没效果!就好比在学校读书,读得是很勤快,考试都不及格,那有什么用处?没有用处。所以修行的效果在断烦恼。我们今天用功修行,大家都很认真在精进,有没有效果?自己要常常去检点我们的妄想是不是少了?烦恼是不是轻了?如果今年妄想比去年少,烦恼轻了,那就说明你修行的功夫得力了,你有进步了。妄想少、烦恼轻,相对的一定是智慧增长,我们检点功夫要从这个地方去观察。假如我们的妄想、杂念、烦恼跟去年还一样,甚至於比去年还多,那你修行的功夫叫白修了,一丝毫都不得力,白修了,等於没修。如果是妄想少、烦恼轻达到相当的程度,你念佛就能够得三昧,我们常讲功夫成片,你就能得到。得到功夫成片,往生就有把握了,这在修净土的人来说才算是有成就。否则的话,依旧是六道轮回。这不能超越轮回就不算是有成就。
这个地方「破三惑而证圆果」,在我们这个法门里面是理一心不乱。三惑里头有无明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是理一心不乱,往生的品位就高了。这是一般讲「圆顿法门」,圆顿法门一定要明心见性,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,不能够算是圆顿。
【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。以之为开解生信。】
这才说到本经,我们这个法门跟其他大乘法门不一样。诸位要知道其他大乘法门一定要破三惑,也就是说最低限度要「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」,那才是圆顿法门,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,那就不算是圆顿。但是净宗跟其他法门不一样,所以这个法门里头,『但说』,只说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我们听了之后能够相信、能够接受,这就是有大善根、大福德。没有善根福德的人他怀疑,他不相信。有善根、有福德的人对於释迦牟尼佛有信心,佛是个好人,佛不骗人,佛不会拿我们开玩笑,佛的心是真诚的,佛的智慧是圆满的,佛所见到的、佛所说的必定是实实在在的,我们相信佛的话。佛告诉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就相信确确实实有。这不是释迦牟尼佛虚构的,不是释迦牟尼佛想像的,一定是真有,一定真正有阿弥陀佛,我们念佛,他一定会来接引我们。深信不疑,发出恳切的愿望,我们愿意生到极乐世界,我们愿意见阿弥陀佛,有这样恳切的愿望。
【七日持名。一心不乱。以之为造修行门。】
这个修行真的是简单,「持名念佛」,时间也不算太长,经上给我们说的「若一日到若七日」。七日就成功。那我们现在同修们念佛不止念了七天,七十个七天都不止,为什么你还没消息?念了七年、念了七十年也没消息,原因在什么地方?绝对不是经上有错误,佛在经上讲的没错误,错在我们自己这一边,我们自己只要好好的去检点、检点,把这个根源就找出来了。我们的信有问题,信不深,信心不深;我们的愿不恳切,我们的信心要跟世间名利财色做一个比较,就比出来了。所以我前面跟大家做个比喻,今天晚上有个机会你去谈一笔生意可以赚一千万,今天晚上你来不来听经?不来!这个比较去信钱财的心比信阿弥陀佛的心,不晓得超过多少倍!信佛的心像水上浮萍一样,若有若无。这样的信心念阿弥陀佛,不但七十年不成功,七百年也不能成功,道理在此地。
所以信愿行都有问题,不恳切。真正是恳切,七天决定成功。我们在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里面看过这个例子,有人念佛,三天、五天、七天就往生了,他也不生病,预知时至,佛来接引。所以证明佛给我们讲的「若一日到若七日」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一心不乱是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,能不能做到?真能做到。但是要深信切愿的人才能做到,信愿不真实的人做不到。
现在这个社会上,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书刊,我是很多年都没有上过街了,现在市场上一些东西我很多都不知道,但是我从一些报纸上,电视、广播里头看到广告,知道一点消息。现在中国、外国预言家很多,从前很少,现在很多,到处都是。有些预言家看水晶球看到将来的世界,有的时候有人看镜子,还有奇奇怪怪的东西,可不可以相信?我相信。我为什么相信?跟佛法里面讲的原理是一个,他把整个精神意志集中在一点上,他得定。那个境界是怎么产生的?定中见到的,跟我们佛法讲入定没有两样。他关在一个小房间里,房间里黑黑的,不让任何人来打扰,旁边摆个水晶球,专门看那个,看那个里面就出现象。
所以专门意志集中的时候,那就是修定。定境现前,在定中境界可以突破我们现在讲的时空的元次,他突破了,他能看到过去、能看到未来。所以这个原理一点都不希奇。不仅是水晶球、镜子也好,任何东西只要你专注,因为是从定中现的境界,是这么一回事情。但是他那个功夫很浅,时间不长,他定功失掉了,他这个境界也就消失了。所以在定境里面能够观察到过去、未来的这些事情。像这样的事情,这不是一般的预言,这叫现量的境界,不是推测的,往往是很正确的。如果是他真的是这样修的话,他所看到境界是真实的。如果说是他有意去编排来欺骗人的,那当然那是妄语,所以这在原理上我们同意。
念佛也是如此,他为什么很短的时间能往生?也就是他做到我们《无量寿经》讲的「一向专念」。只要做到一向专念,或者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这种功夫很容易成就。你这个功夫现前,如果你的愿心希望往生,那就成功,就达到了。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这是一个重要的讯息,如果我们用心,心要专一,七天没有不成就的,根性利的一天就成功了。根性利的是心比较清净,妄想杂念少的人,一天这个境界就达到了。妄想杂念较多的人,就要三、四天,五、六天,七天是个极限,这是佛说的,决定成就。如理如法的修行,这一心不乱实在是可以得到的,这是净宗修学的法门。
【临命终时。即得往生。以阶跋致。】
临终往生是可以随著自己愿望的。念佛真正念到一心,真正成就三昧,生死就没有了,佛家常讲「了生死」,这生死就了。了是了断,没有了。往生极乐世界可以随自己意思,想现前去,现在马上就去得了,一日到七日成功了,他去得了;想在这个世界再多住几年也不碍事,也行,得这个自在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如果到这境界没有不希望早一点往生,为什么?那边的境界比这边好得太多了。那还要在这边多住一个时期,那是什么意思?他与这边众生还有缘分,多住几天多劝一些人、多带一些人过去,是这个意思,决不是贪图这个地方的苦受。在这个世界没有乐是受苦!所以那样的人就是乘愿再来,就是代众生受苦。他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他不去,他要在这多住几年,多帮助一些人,在这个地方受这些苦难,代众生受苦。这个在法供养里面,「代众生苦供养」。所以确实有这个能力,生死自在。修其他的法门,达到这个境界很不容易;修净宗的人达到这个境界,可以说很容易。这个很容易的原因也非常非常之深,绝对不是偶然的。就自己来说,那是无始劫以来的善根福德因缘的现前,不是偶然的。就外面的力量来说?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,所以才能够在短时间有不可思议的成就。
所以『临命终时』。就是这个世界六道轮回,我们做一个了断,做一个结束了,从此以后再没有轮回了。纵然到这个世间来,那是属於乘愿再来,是菩萨再来的,是愿力现前的不是业力。业力是自己做不了主,生死自己做不了主,愿力自己可以做得了主,愿意来就来,愿意去就去,来去自在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,《弥陀经》里面讲的「阿鞞跋致」,我们《无量寿经》上翻的阿惟越致菩萨是一个意思,这就是圆证三不退!
阿惟越致菩萨跟其他大乘经上所讲的不一样,其他大乘经上广义的说「圆教初住,别教初地」,就可以说他是阿鞞跋致菩萨。如果狭义的说,阿惟越致菩萨是七地以上的菩萨,七地以上,跟大乘经上常讲证无生忍的菩萨境界大概是相同的、相类似的。可是西方极乐世界阿惟越致菩萨就大大的不同,因为他是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。三不退是圆证三不退,不是分证,圆证,他的神通、道力、智慧、德能跟等觉菩萨是相同的,也就是我们常讲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跟他们是相同的,这绝对不是自己修行功夫证得的,不是的,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得的。这是不可思议的功德,这是超越一切大乘法门,任何法门都不能够跟它相比的,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。
【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。】
这一句总结出这部经、这个法门,在整个佛法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法门,因为他的成就是至高无上的成就。『醍醐』是比喻,把它比喻世尊五个阶段的说法,古德用这个比喻。醍醐是从奶里面提炼出来的,最原始的是奶,从奶里面提出酪,酪里面提出酥,生酥、熟酥,熟酥再提炼就是醍醐,所以醍醐是奶品里面最好的,用这个来比喻圆教法门,比喻法华时。在这五时说教里面比喻著法华,比喻大乘圆教。他在醍醐上加一个『无上』。
【甄解称本经。】
《甄解》是日本唐朝时候在中国留学亲近善导大师的学生,回到日本之后,在那个时代日本的净土宗比我们中国还要兴盛。《甄解》是《无量寿经》很好的一部注解。黄念祖居士这个注子里面引用了不少,这也是其中的一段。
【无量寿经是专中之专。顿中之顿。真中之真。圆中之圆。绝对不二之教。一乘真如之道也。】
这几句实实在在的是把本经赞叹到极处了,没有任何一部经典能够超出本经之上,这是实实在在的。所有一切的大乘经,在中国佛教里面大家都知道的《金刚般若》,的确是大乘法里面了不起的一个法门,但是诸位要知道,要跟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一比较,那它差得很远很远,为什么?依照《金刚般若》的修行如理如法,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这了不起!那是什么样的果位?跟诸位说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,别教初地的果位,是这样的位次。他也证三不退,他是初证三不退,好像我们看月亮,他才是个月牙,初二、初三的月亮,才露一个月牙;在净土宗的月亮是十五,满月。都是真的一点都不假,但是那个光明大小就差太多了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
可是诸位要晓得一个人能在一生当中,能够证到那个月牙就了不起!那就已经证得三不退了,但是不圆,我们这个经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,那怎么能比?可是在功夫上来讲,依照《金刚般若》那个功夫是了不起的,见思烦恼断了、尘沙烦恼断了,无明破一品了,才达到那个境界。我们这个不要断,见思烦恼也不要断,尘沙烦恼也不要断,无明也不要破,只要具足信愿行,有个恳切的愿望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,这就行了。而且到那里去,那个地位比圆初住、比别教初地菩萨高得太多、太多了,他跟等觉菩萨一样。我们如果要不把这个事实看清楚,你就不会死心塌地去念佛,还认为其他的法门好,是好,不是不好。我们这个概要讲完之后,下一次回国,我们用一点时间把《金刚经》跟大家讲一遍,然后你就晓得《金刚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天壤之别,但是《金刚经》有没有好处?有好处,帮助我们发菩提心,帮助我们看破,帮助我们放下。我们能够看破放下,我们很容易得一心不乱。所以藉它来帮助,这有好处。现在大家念佛功夫不得力,原因在哪里?看不破、放不下!
【印光大师赞要解云。】
『赞』是赞叹,对於蕅益大师《弥陀要解》的赞叹。
【理事各臻其极。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。妙极确极。纵令古佛出世。重注此经。亦不能高出其上矣。】
蕅益大师在《弥陀经》注解里面,他这个注解叫《要解》,文字不多,我们看大师自己写的跋文,他注《阿弥陀经》用了九天的时间,九天时间写成的,对於道理跟事实真相都说得非常透彻。『各臻其极』,真的说到究竟圆满,说得太好了。所以印光大师讲的自佛说这一部经以来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只树给孤独园讲《弥陀经》,一直到今天,历代都有许许多多的大德为《弥陀经》作注解,都比不上蕅益大师,比不上他的《要解》,这里面包括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,包括幽溪大师的《圆中钞》,所以《弥陀经》注解里面《要解》确实是第一。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内容丰富,《要解》是真正把纲领都抓到了、都掌握到了,我们研究《弥陀经》可以以《要解》为纲领,以《疏钞》为别目,以《疏钞》为辅助。这样对於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你一定会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理事明了了,方法懂了,往生极乐世界你当然就有把握了。
所以印光大师赞叹是『妙极确极』,妙是说它文字表达的巧妙,言简意赅。文字不多,但是表达得非常圆满,非常充分,没有遗漏,这是「妙」。所说的理与事确实,确极,完全正确;换句话说,蕅益大师所说的就是佛所讲的。所以纵令古佛出世,再给《弥陀经》作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。这是把蕅益大师这个注解赞叹到极处了。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,这很多人都晓得。大势至菩萨对这个注解这样赞叹,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?蕅益大师的身分始终没有显露出来,在我们净土宗我们晓得的第二祖,净宗第二祖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这十三位祖师里面,我们知道两位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。蕅益大师是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?我们真的就不晓得了,但是从印光大师这几句话来推测,若不是阿弥陀佛也必定是观音菩萨再来的,否则的话,不可能注得这样圆满。
再看我们近代,我们现在读的《无量寿经》会集本,夏莲居老居士。夏老居士绝对不是普通人,要不是古佛再来,大概也是观音势至之流,为什么?如果不是这样的佛跟大菩萨,是没有办法会集得出来的,这很不容易!宋朝王龙舒的会集本,彭际清的节校本,魏源的会集本,在我们看都很不错,都很难得了。实际上里面有瑕疵,不圆满,到这一部才真正是做的圆满,绝对不是普通人,我们要珍惜这个机缘,珍惜这个缘分,不能错过!
【可见上之判教。如佛亲判也。】
这是举出几个例子,古大德的判法就跟佛亲自为我们判别没有二样。
【疏钞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。深意苦心。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。亦即证明本经属於圆教。实不容或疑也。】
《疏钞》是莲池大师作的,莲池大师那个时代背景我们要知道。他那个时代禅宗很发达,净宗没落,弘传的人少,社会上大家对於禅宗非常尊重,修学的风气也很兴盛,轻视净土。这样殊胜的法门,一切众生在末法时期,离开这个法门不能得度!莲池大师在这个环境里面,想把净宗抬高抬不起来;如果要是贬禅宗,会引起很多人不服,那会带来很多的障碍,很多的麻烦。这是我们读《疏钞》,看到他老人家的用心。《疏钞》里面处处引用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来解释《阿弥陀经》,这个用意就很明显。就是把《弥陀经》跟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等量齐观,用大经来解释,就把《弥陀经》提高了,每段后面还有一个特别的解释称理,称理那一段,我们在古大德注经里头都没见过,恐怕莲池大师以后也没有,只有在《疏钞》里面看过这种例子,这是很不平常的例子。称理那就是禅宗的机锋,专门对学禅的人所说的,以这个方法来接引参禅的人,你看看净宗段段与你们禅的境界相应!所以从这个地方你能够体会到莲池大师的深意苦心,著出这样一部《弥陀经疏钞》。《弥陀经疏钞》说实实在在话就是一部小《藏经》,里面的内容真的是包罗万象,是以《弥陀经》作纲,整个佛法无所不包。因为他这个《疏钞》后面还有往生咒的注解、注疏,往生咒是密宗的,前面经是显说,咒是密说,真正是性相显密,无不圆融。
莲池大师注《弥陀经》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注解,所以《疏钞》确实就是一部小藏经,说明《弥陀经》境界跟《华严经》上事事无碍的境界无二无别,这就是把《弥陀经》提升到《华严经》。所以,清初彭际清居士就说过,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。《阿弥陀经》就是小本《华严》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是同一部经,只是讲得详细、简单而已,里面的内容无二无别。这是把净土宗提升了,这不是勉强提升上去的,事实如此!过去一般人忽略了,没有看到,莲池大师契入这个境界,才为我们详详细细说出来,这要知道,证明本经属於圆教,《华严》是圆教,它是《华严》的纲要、《华严》的归宿;所以《甄解》称为圆中之圆,圆是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,《无量寿经》跟《阿弥陀经》是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的归宿,岂不是圆中之圆。『实不容或疑也』,你要把这个道理,这个事实搞清楚了,你就能深信不疑。
【黄念祖居士依疏钞义。】
他注解这个《无量寿经》是仿照莲池大师《疏钞》这个格式,采取十门开启,这跟《华严经》完全相同的。
【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之相。】
《华严》最特殊的就是十玄门,这是其他一切经里面所没有的,而黄念祖老居士为我们指出,这《无量寿经》里面具足十玄门,他一条、一条跟我们列出来了。这一段我们省略了,因为那个要节录下来太多了,讲解要费很长的时间,诸位可以参考他的注解。
【取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。】
《华严经》的注解,现在在《藏经》里面有三种完整的注子,这个《探玄记》是贤首大师依据《六十华严》注解的,所以《探玄记》是《六十华严》的注解。我们通常看到的流通本最广泛的是《华严经疏钞》,《疏钞》是清凉大师的,是《八十华严》的注解。《探玄记》是《六十华严》的注解,这个时期早。清凉是贤首的学生,他的老师依《六十经》作《探玄记》,他依《八十经》作《疏钞》,这是师徒二人。后来他的弟子宗密也非常了不起,华严宗第五代的祖师,他有《圆觉经疏钞》流传於世,著作也相当丰富。对於《华严》,他有《华严经别行疏钞》,也是我们现前在讲的这一部,《别行疏》是清凉大师的,《钞》是宗密的。
【引证经文。】
这是黄老居士以《探玄记》十玄门的次第来看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这个十玄统统具足。
【以明本经实具十玄。】
实实在在具足《华严经》的十玄门,换句话说,跟《华严经》无二无别!
【於是确证本经正属圆教。即是中本华严。】
中本《华严》最早是彭际清讲的,彭际清是清朝乾隆时间的人,是我们佛门的一位在家的大德,这个人很有成就,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就是他作的,彭际清作的。
【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。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。】
这是引用古德、引用经典,证明大、小二本确确实实是圆教,一点都不假,绝对不是修净土的人自己狂妄、自己夸大,不是的!是实实在在的事实,绝对不过分。
【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】
所以,《华严》到圆满还是在西方极乐世界,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,为什么?所有一切大乘法门的归宿。就是般若也不例外,般若也是如此,明心见性了。明心见性证的是分证佛,也就是说圆教初住菩萨,就像《楞严经.观世音菩萨圆通章》里面所说的,这大家要晓得,《楞严经》上二十五圆通,那个二十五位菩萨都代表的是圆教初住,也就是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。所以你看都是观世音菩萨,他那个阶级不一样:《楞严经》上是圆教初住的观世音菩萨,《华严经》上善财童子参访的观世音菩萨代表第七回向,是三贤菩萨之一,第七回向;而《法华经.普门品》里面的观世音菩萨是等觉的观世音菩萨,你看观音三经他代表的身分地位不一样。但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随类化身,这个地方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他就示现八相成道去作佛了,以佛的身分出现来度化众生。所以成佛得问你成什么佛,初住菩萨就是佛,真佛,绝对不是假佛。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诸佛就是讲的分证佛,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,这就是四十一尊佛,称为诸佛,是讲这个意思。是哪一个等级的佛?他不是究竟圆满佛,这我们要知道。所以这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,天台家都称作分证即佛,他是分证佛不是圆满佛。
所有大乘法门的修行,到了分证佛位都到华藏世界,《华严经》里面讲的一真法界,都到这个地方去了。这个地方的教主是毗卢遮那如来,上首菩萨是文殊、普贤,是毗卢遮那的上首菩萨,在华藏世界修行,因为你证圆初住就到华藏,从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再到初地,登地了。这一登地,普贤菩萨就来给你说法,说什么法?念佛求生净土。「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」,始是初地,终是等觉,就是这十一个位次他们修的什么法门?修念佛法门。所以现在不念佛,修行其他的法门,纵然你修成功了,到华藏世界登了地,我看你还是念「阿弥陀佛」乖乖求生净土。到那个时候在西方世界我们再一见面,你怎么耽误这么久才来!这是真的。所以对於现在念佛往生净土,那些菩萨见到佩服得五体投地,你们这样快就成就了。你看他要遭多少难、要吃多少苦头,绕多大的圈子,真是经历无量劫,到最后还是念佛求生净土。
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搞清楚,不能不明白,你都搞清楚、都明白了,在无量法门里头,你自然会选择。何况这个法门「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」。只要相信发愿,阿弥陀佛就加持你、就接引你,往生就圆证三不退,这摆在面前的真正利益。像本经上所说的「惠以众生真实之利」,所以《华严》到最后是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』。
【今本经全显极乐。】
这个大、小二本字字句句都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都是阿弥陀佛利生的弘愿,真的这个经典字句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结晶!
【导引凡圣。同归极乐。】
『凡』是六道凡夫,『圣』就像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!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最初也许还不能接受普贤菩萨的教导,为什么?智慧不够,还有很重的无明在障碍。四十一品无明才破一品!对於其他法门他明了,对於念佛成佛这个法门,他还是有障碍,所以一定要慢慢在那个地方用功,把这个烦恼淘汰的差不多了,三十一品无明断掉三十品,这才登地。这个时候智慧开了,普贤菩萨一说,他就明了了,一点就醒了,就老实念佛了,是这么回事情。
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。诚有据也。】
所以古人称《无量寿经》是中本《华严》,称《弥陀经》是小本《华严》,确实有根据的,不是随便说的,也不是自己修净土有意把自己身分抬高,不是这个意思,确确实实是有根据的。我们下面还有五分钟,我们把底下第一段可以简单介绍出来。下面是第七大段「部类差别」,这也要辨别、也要清楚。不但使我们的信心能够坚定,同时我们也得到修学的方法。
【一同部。】
就是与本经同部的。
【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。】
就是同一部的。
【疏钞谓大小二本。文有繁简。义无胜劣。判属同部。】
这莲池大师跟我们说的,《阿弥陀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是一部经,一个说得详细,一个说得简单。所以只有文字多少上有差别,其实里面所讲的义理没有差别。一个是略说,一个是详说,所以这两部经是属於『同部』的。
【小本现有三种。】
我们讲这个版本,大本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底下我们会介绍,现在有九种版本。《弥陀经》有三种版本。
【秦唐二译。大体相同。稍有出入。】
『秦』就是姚秦的时候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,我们现在所读的《阿弥陀经》就是秦译的。唐译的是玄奘大师的译本,没有流通,所以许多同修没有见过。在过去这个本子只收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没有单独流通的。这些年来我们提倡净土,专修专弘,所以玄奘大师的本子我们从《藏经》里面抄出来,现在也印成单行本。我们这个地方有《弥陀三经合刊》,就这三种本子都印在一起,诸位都可以看看。但是我们受持还是以罗什的本子为主,因为这个本子我们念得很习惯,大家都念这个本子,不必去更改,但是那两种本子可以做参考。玄奘大师的译本,唐译,意思大致是相同的,但是翻译稍微有出入,出入里头就是讲「十方佛」,玄奘大师翻的是十方,罗什大师翻的是六方,他就省略了四方。
【秦译简要流畅。众所宗向。】
这是因为他翻译的文字翻得好,很流利畅通无阻,我们读起来很顺口,读起来也很喜欢,所以大家都采取这个本子。
【唐译则准确详备。】
玄奘大师完全是依照梵文本那个格式翻出来的,叫直译,因此跟梵文本对照完全相同。罗什大师的本子是意译,是翻它的意思,没有按照文字这样来翻法,是用它的意思来翻,所以我们中国人念起来就很舒服,像中国人自己写的文章一样。玄奘大师这个本子你一看就是外国东西,翻得很生硬,我们读起来比较上困难,不太习惯。
【力保原面。】
保持梵文原来的样子。第三种本子就是夏莲居的会集本,他不但把《无量寿经》五种原译本会集成一本,他也把《阿弥陀经》这两个本子也会集成一本,不过他这个会集本也很难流通。因为这小本《弥陀经》实在罗什大师翻得很好,我们受持习惯了,所以也就不采取夏莲居的会集本了,所以这会集本也提供我们做参考。
【夏莲居居士撷其精要。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失之廿一字。】
就是罗什大师译本里面,因为过去经文都是抄写的,可能在抄写当中漏掉了一行,所以有二十一个字没有了。但是这二十一个字在《襄阳石经》,襄阳石刻的那个《阿弥陀经》比我们现在的本子多了二十一个字。我们尊重经典,虽然晓得这个事实,我们也不能把这个字补进去。因为我们这样做,开这个例子就不好,将来随便人把这个字随便补进去,以后这个经典就不能看、就乱了。所以只能够在讲解的时候说出来,他这个会集本里头可以这样做法。
【襄阳石经乃六朝人手书而石刻者。】
所以这个是可以相信的,是很可靠的。
【於一心不乱之下。】
就是《弥陀经》,『一心不乱』底下还有十六个字,这十六个字加上,那个意思就很清楚,「一心不乱」底下,这样念法:
【专持名号,以称名故,诸罪消灭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。】
就这几个字,所以这几个字要补上去,意思的确是非常的清楚、非常明白。
【会本依古德意,补入此二十一字。大有益於圣教也。】
这是讲这个同部的,那么除同部之外有同类的,同类而不同部,都是讲西方净土的,同类的。
【二同类。凡倡导忆念弥陀。愿生极乐之经典。均属同类。其中亦有亲疏。以持名念佛为亲。其他为疏。】
这提倡持名念佛的,这跟《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的主张的完全相同,如果是观想念佛、观像念佛?虽然是念佛,就比较疏远一点了。下面举了几个例子:
【如佛说观无量寿经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。往生论。安乐集等等。】
当然还很多都是属於这一类的,这是属於同类的。
【三带说净土经论。】
那就多了。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,提到西方极乐世界,顺便告诉大家要发心求生,念佛求生,那像这样的经典就太多了。
【净宗经论合刊。内载有二百四十余种。】
这在经文上都能够看得出来。
【此乃略举其要。遗漏难免。】
由此可知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,实实在在讲,时时刻刻提倡净土,时时刻刻都劝导大家念佛求生净土,所以这个法门的确是世尊一代时教里面最重要的教诫,确确实实本经是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讲义第二十八页第四行,我们看第四小段:
【若依五教。古今中外净宗大德。莫不以本经实属圆教也。蕅益指出。天台纯圆。贤首全圆。其秘髓与奥藏。皆不出此大经之外。】
这是说到古大德对本经的看法,『五教』是贤首宗就是华严宗的判法,前面介绍过,「五教」是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。古大德都认为本经是属於『圆教』,蕅益大师给我们说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他说『天台纯圆』,天台是《法华经》,这是属於圆教的;『贤首全圆』,贤首是讲《华严经》。可以说是中国古大德看大乘佛法一乘教义的只有三部经: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跟《梵网经》,以为这三部经是一乘法,也是圆教的经典。古德也曾经做了一个比较,我们在前面都曾经看过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要跟《无量寿经》做一个比较,这《无量寿经》是第一。所以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也不过是本经的导引而已。这个说法,我们乍听好像太过分了,可是细细听听古大德的意见,以及他们提出的证据,确实是可以相信的,像《华严》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这部经自始自终字字句句都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,正是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的归宿,所以本经是圆中之圆,这后面我们会看到。
所以蕅益大师讲:《华严》的奥藏,《法华》的秘髓,就在本经。这个话是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说的,也就是小本《阿弥陀经》里面讲的。那么小本《阿弥陀经》,我们今天念的是《无量寿经》,蕅益大师不是在这部经上说的,为什么引用在这个地方?这我们要晓得《无量寿经》跟《阿弥陀经》的关系是一不是二,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大本、小本;换句话说,《无量寿经》是大本《阿弥陀经》,比《阿弥陀经》说得更详细、说得更清楚。《阿弥陀经》是小本的《无量寿经》,说得简单扼要,里面的内容无二无别,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。因此,祖师对《弥陀经》的看法,换句话说,跟《无量寿经》看法就无二无别。
【圆中钞云。】
这是元朝大佑,前面我们曾经看到过,《弥陀圆中钞》在本省也有流通,流通量虽然不大,但是曾经印过几次。
【圆顿法门。亦必须先开圆解。而次修圆行。破三惑而证圆果。以阶不退。】
这是先把圆、顿教的定义为我们说出来,他这个地方说得很好,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必须要注意到的。他的顺序一定是『先开圆解,次修圆行』,然后才能『证圆果』,圆是圆满,没有欠缺。明白这个道理,才知道佛法的教学是符合现代人所讲的科学理念,绝非迷信!
昨天下午,有一个出家人到这儿来看我,他倒非常关心我们台湾的国运,他来要求我讲《仁王经》。因为台湾这么多年来,过去年年都作仁王法会,仁王护国息灾法会过去都作七天,以后听说减少两天,就作了五天,又过几年就减少到三天,听说这两年只作一天,他说这不是好现象,要找我来讲《仁王经》。我说:讲《仁王经》行吗?就能够护国了吗?那个讲是解而已,明白这个道理,理明白之后如果大家不肯照做,那无济於事。不是说讲《仁王经》、作仁王法会,这个地方诸佛菩萨龙天就来保佑,那是迷信,那是宗教,那不是佛法,所以大家对这个意思统统都错会了。
仁王法会我们在过去曾经讲过,但是这个经很长,我们曾经用二十天的时间,一天两个小时,四十个小时讲《仁王经》大意,没有讲全部的经文,把大意都讲出来了。仁王法会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,国家有灾难的时候要召开一个救国会议,所以仁王法会是救国法会。经上告诉我们要礼请一百位的法师,这一百位,百是一个圆满的数字不是定数,你请一百个出家人,不管用!这一百位,换句话说,应该参与这个法会的统统都要到。这个法会里面的内容是什么?内容是了解现前的危机,建立共识,是这个意思。宣扬佛陀智慧的教导,我们大家彼此放弃自己的成见,同心合力来挽救这个社会危机,来挽救这个国家,是这么个意思。如果说得更清楚、更明白一点,实在讲是教育救国会议,譬如在平常,这举一个例子,因为从前道场法师都是负责教化一方的,个人有个人的宗旨,个人有个人教的方法,现在国家有难,必须要统一方针、统一宗旨,能够团结全民来应付这个灾变,那个会议宗旨是这个。不是我们找一百个人来把《仁王经》念念,这个灾难就消了,那是迷信!解了以后要行。
所以我就老实告诉他们,我说那个经讲了没用,我讲得再详细,没有人肯相信,没有人肯照做,那有什么用处?灾难是不可以避免的,大家不能够改变心理,不能够断恶修善,这个灾变如何能避免?所以学佛要明理,佛法决定没有迷信,所以是能够真正修行,圆解圆行。
『破三惑』。这是修行的功夫,三惑就是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这是大障碍,障碍了我们的真心本性,障碍了我们智慧德能。纵然修行,如果这三惑不破,那个修行没用处、没效果!就好比在学校读书,读得是很勤快,考试都不及格,那有什么用处?没有用处。所以修行的效果在断烦恼。我们今天用功修行,大家都很认真在精进,有没有效果?自己要常常去检点我们的妄想是不是少了?烦恼是不是轻了?如果今年妄想比去年少,烦恼轻了,那就说明你修行的功夫得力了,你有进步了。妄想少、烦恼轻,相对的一定是智慧增长,我们检点功夫要从这个地方去观察。假如我们的妄想、杂念、烦恼跟去年还一样,甚至於比去年还多,那你修行的功夫叫白修了,一丝毫都不得力,白修了,等於没修。如果是妄想少、烦恼轻达到相当的程度,你念佛就能够得三昧,我们常讲功夫成片,你就能得到。得到功夫成片,往生就有把握了,这在修净土的人来说才算是有成就。否则的话,依旧是六道轮回。这不能超越轮回就不算是有成就。
这个地方「破三惑而证圆果」,在我们这个法门里面是理一心不乱。三惑里头有无明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是理一心不乱,往生的品位就高了。这是一般讲「圆顿法门」,圆顿法门一定要明心见性,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,不能够算是圆顿。
【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。以之为开解生信。】
这才说到本经,我们这个法门跟其他大乘法门不一样。诸位要知道其他大乘法门一定要破三惑,也就是说最低限度要「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」,那才是圆顿法门,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,那就不算是圆顿。但是净宗跟其他法门不一样,所以这个法门里头,『但说』,只说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我们听了之后能够相信、能够接受,这就是有大善根、大福德。没有善根福德的人他怀疑,他不相信。有善根、有福德的人对於释迦牟尼佛有信心,佛是个好人,佛不骗人,佛不会拿我们开玩笑,佛的心是真诚的,佛的智慧是圆满的,佛所见到的、佛所说的必定是实实在在的,我们相信佛的话。佛告诉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就相信确确实实有。这不是释迦牟尼佛虚构的,不是释迦牟尼佛想像的,一定是真有,一定真正有阿弥陀佛,我们念佛,他一定会来接引我们。深信不疑,发出恳切的愿望,我们愿意生到极乐世界,我们愿意见阿弥陀佛,有这样恳切的愿望。
【七日持名。一心不乱。以之为造修行门。】
这个修行真的是简单,「持名念佛」,时间也不算太长,经上给我们说的「若一日到若七日」。七日就成功。那我们现在同修们念佛不止念了七天,七十个七天都不止,为什么你还没消息?念了七年、念了七十年也没消息,原因在什么地方?绝对不是经上有错误,佛在经上讲的没错误,错在我们自己这一边,我们自己只要好好的去检点、检点,把这个根源就找出来了。我们的信有问题,信不深,信心不深;我们的愿不恳切,我们的信心要跟世间名利财色做一个比较,就比出来了。所以我前面跟大家做个比喻,今天晚上有个机会你去谈一笔生意可以赚一千万,今天晚上你来不来听经?不来!这个比较去信钱财的心比信阿弥陀佛的心,不晓得超过多少倍!信佛的心像水上浮萍一样,若有若无。这样的信心念阿弥陀佛,不但七十年不成功,七百年也不能成功,道理在此地。
所以信愿行都有问题,不恳切。真正是恳切,七天决定成功。我们在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里面看过这个例子,有人念佛,三天、五天、七天就往生了,他也不生病,预知时至,佛来接引。所以证明佛给我们讲的「若一日到若七日」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一心不乱是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,能不能做到?真能做到。但是要深信切愿的人才能做到,信愿不真实的人做不到。
现在这个社会上,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书刊,我是很多年都没有上过街了,现在市场上一些东西我很多都不知道,但是我从一些报纸上,电视、广播里头看到广告,知道一点消息。现在中国、外国预言家很多,从前很少,现在很多,到处都是。有些预言家看水晶球看到将来的世界,有的时候有人看镜子,还有奇奇怪怪的东西,可不可以相信?我相信。我为什么相信?跟佛法里面讲的原理是一个,他把整个精神意志集中在一点上,他得定。那个境界是怎么产生的?定中见到的,跟我们佛法讲入定没有两样。他关在一个小房间里,房间里黑黑的,不让任何人来打扰,旁边摆个水晶球,专门看那个,看那个里面就出现象。
所以专门意志集中的时候,那就是修定。定境现前,在定中境界可以突破我们现在讲的时空的元次,他突破了,他能看到过去、能看到未来。所以这个原理一点都不希奇。不仅是水晶球、镜子也好,任何东西只要你专注,因为是从定中现的境界,是这么一回事情。但是他那个功夫很浅,时间不长,他定功失掉了,他这个境界也就消失了。所以在定境里面能够观察到过去、未来的这些事情。像这样的事情,这不是一般的预言,这叫现量的境界,不是推测的,往往是很正确的。如果是他真的是这样修的话,他所看到境界是真实的。如果说是他有意去编排来欺骗人的,那当然那是妄语,所以这在原理上我们同意。
念佛也是如此,他为什么很短的时间能往生?也就是他做到我们《无量寿经》讲的「一向专念」。只要做到一向专念,或者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这种功夫很容易成就。你这个功夫现前,如果你的愿心希望往生,那就成功,就达到了。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这是一个重要的讯息,如果我们用心,心要专一,七天没有不成就的,根性利的一天就成功了。根性利的是心比较清净,妄想杂念少的人,一天这个境界就达到了。妄想杂念较多的人,就要三、四天,五、六天,七天是个极限,这是佛说的,决定成就。如理如法的修行,这一心不乱实在是可以得到的,这是净宗修学的法门。
【临命终时。即得往生。以阶跋致。】
临终往生是可以随著自己愿望的。念佛真正念到一心,真正成就三昧,生死就没有了,佛家常讲「了生死」,这生死就了。了是了断,没有了。往生极乐世界可以随自己意思,想现前去,现在马上就去得了,一日到七日成功了,他去得了;想在这个世界再多住几年也不碍事,也行,得这个自在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如果到这境界没有不希望早一点往生,为什么?那边的境界比这边好得太多了。那还要在这边多住一个时期,那是什么意思?他与这边众生还有缘分,多住几天多劝一些人、多带一些人过去,是这个意思,决不是贪图这个地方的苦受。在这个世界没有乐是受苦!所以那样的人就是乘愿再来,就是代众生受苦。他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他不去,他要在这多住几年,多帮助一些人,在这个地方受这些苦难,代众生受苦。这个在法供养里面,「代众生苦供养」。所以确实有这个能力,生死自在。修其他的法门,达到这个境界很不容易;修净宗的人达到这个境界,可以说很容易。这个很容易的原因也非常非常之深,绝对不是偶然的。就自己来说,那是无始劫以来的善根福德因缘的现前,不是偶然的。就外面的力量来说?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,所以才能够在短时间有不可思议的成就。
所以『临命终时』。就是这个世界六道轮回,我们做一个了断,做一个结束了,从此以后再没有轮回了。纵然到这个世间来,那是属於乘愿再来,是菩萨再来的,是愿力现前的不是业力。业力是自己做不了主,生死自己做不了主,愿力自己可以做得了主,愿意来就来,愿意去就去,来去自在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,《弥陀经》里面讲的「阿鞞跋致」,我们《无量寿经》上翻的阿惟越致菩萨是一个意思,这就是圆证三不退!
阿惟越致菩萨跟其他大乘经上所讲的不一样,其他大乘经上广义的说「圆教初住,别教初地」,就可以说他是阿鞞跋致菩萨。如果狭义的说,阿惟越致菩萨是七地以上的菩萨,七地以上,跟大乘经上常讲证无生忍的菩萨境界大概是相同的、相类似的。可是西方极乐世界阿惟越致菩萨就大大的不同,因为他是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。三不退是圆证三不退,不是分证,圆证,他的神通、道力、智慧、德能跟等觉菩萨是相同的,也就是我们常讲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跟他们是相同的,这绝对不是自己修行功夫证得的,不是的,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得的。这是不可思议的功德,这是超越一切大乘法门,任何法门都不能够跟它相比的,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。
【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。】
这一句总结出这部经、这个法门,在整个佛法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法门,因为他的成就是至高无上的成就。『醍醐』是比喻,把它比喻世尊五个阶段的说法,古德用这个比喻。醍醐是从奶里面提炼出来的,最原始的是奶,从奶里面提出酪,酪里面提出酥,生酥、熟酥,熟酥再提炼就是醍醐,所以醍醐是奶品里面最好的,用这个来比喻圆教法门,比喻法华时。在这五时说教里面比喻著法华,比喻大乘圆教。他在醍醐上加一个『无上』。
【甄解称本经。】
《甄解》是日本唐朝时候在中国留学亲近善导大师的学生,回到日本之后,在那个时代日本的净土宗比我们中国还要兴盛。《甄解》是《无量寿经》很好的一部注解。黄念祖居士这个注子里面引用了不少,这也是其中的一段。
【无量寿经是专中之专。顿中之顿。真中之真。圆中之圆。绝对不二之教。一乘真如之道也。】
这几句实实在在的是把本经赞叹到极处了,没有任何一部经典能够超出本经之上,这是实实在在的。所有一切的大乘经,在中国佛教里面大家都知道的《金刚般若》,的确是大乘法里面了不起的一个法门,但是诸位要知道,要跟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一比较,那它差得很远很远,为什么?依照《金刚般若》的修行如理如法,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这了不起!那是什么样的果位?跟诸位说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,别教初地的果位,是这样的位次。他也证三不退,他是初证三不退,好像我们看月亮,他才是个月牙,初二、初三的月亮,才露一个月牙;在净土宗的月亮是十五,满月。都是真的一点都不假,但是那个光明大小就差太多了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
可是诸位要晓得一个人能在一生当中,能够证到那个月牙就了不起!那就已经证得三不退了,但是不圆,我们这个经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,那怎么能比?可是在功夫上来讲,依照《金刚般若》那个功夫是了不起的,见思烦恼断了、尘沙烦恼断了,无明破一品了,才达到那个境界。我们这个不要断,见思烦恼也不要断,尘沙烦恼也不要断,无明也不要破,只要具足信愿行,有个恳切的愿望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,这就行了。而且到那里去,那个地位比圆初住、比别教初地菩萨高得太多、太多了,他跟等觉菩萨一样。我们如果要不把这个事实看清楚,你就不会死心塌地去念佛,还认为其他的法门好,是好,不是不好。我们这个概要讲完之后,下一次回国,我们用一点时间把《金刚经》跟大家讲一遍,然后你就晓得《金刚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天壤之别,但是《金刚经》有没有好处?有好处,帮助我们发菩提心,帮助我们看破,帮助我们放下。我们能够看破放下,我们很容易得一心不乱。所以藉它来帮助,这有好处。现在大家念佛功夫不得力,原因在哪里?看不破、放不下!
【印光大师赞要解云。】
『赞』是赞叹,对於蕅益大师《弥陀要解》的赞叹。
【理事各臻其极。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。妙极确极。纵令古佛出世。重注此经。亦不能高出其上矣。】
蕅益大师在《弥陀经》注解里面,他这个注解叫《要解》,文字不多,我们看大师自己写的跋文,他注《阿弥陀经》用了九天的时间,九天时间写成的,对於道理跟事实真相都说得非常透彻。『各臻其极』,真的说到究竟圆满,说得太好了。所以印光大师讲的自佛说这一部经以来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只树给孤独园讲《弥陀经》,一直到今天,历代都有许许多多的大德为《弥陀经》作注解,都比不上蕅益大师,比不上他的《要解》,这里面包括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,包括幽溪大师的《圆中钞》,所以《弥陀经》注解里面《要解》确实是第一。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内容丰富,《要解》是真正把纲领都抓到了、都掌握到了,我们研究《弥陀经》可以以《要解》为纲领,以《疏钞》为别目,以《疏钞》为辅助。这样对於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你一定会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理事明了了,方法懂了,往生极乐世界你当然就有把握了。
所以印光大师赞叹是『妙极确极』,妙是说它文字表达的巧妙,言简意赅。文字不多,但是表达得非常圆满,非常充分,没有遗漏,这是「妙」。所说的理与事确实,确极,完全正确;换句话说,蕅益大师所说的就是佛所讲的。所以纵令古佛出世,再给《弥陀经》作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。这是把蕅益大师这个注解赞叹到极处了。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,这很多人都晓得。大势至菩萨对这个注解这样赞叹,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?蕅益大师的身分始终没有显露出来,在我们净土宗我们晓得的第二祖,净宗第二祖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这十三位祖师里面,我们知道两位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。蕅益大师是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?我们真的就不晓得了,但是从印光大师这几句话来推测,若不是阿弥陀佛也必定是观音菩萨再来的,否则的话,不可能注得这样圆满。
再看我们近代,我们现在读的《无量寿经》会集本,夏莲居老居士。夏老居士绝对不是普通人,要不是古佛再来,大概也是观音势至之流,为什么?如果不是这样的佛跟大菩萨,是没有办法会集得出来的,这很不容易!宋朝王龙舒的会集本,彭际清的节校本,魏源的会集本,在我们看都很不错,都很难得了。实际上里面有瑕疵,不圆满,到这一部才真正是做的圆满,绝对不是普通人,我们要珍惜这个机缘,珍惜这个缘分,不能错过!
【可见上之判教。如佛亲判也。】
这是举出几个例子,古大德的判法就跟佛亲自为我们判别没有二样。
【疏钞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。深意苦心。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。亦即证明本经属於圆教。实不容或疑也。】
《疏钞》是莲池大师作的,莲池大师那个时代背景我们要知道。他那个时代禅宗很发达,净宗没落,弘传的人少,社会上大家对於禅宗非常尊重,修学的风气也很兴盛,轻视净土。这样殊胜的法门,一切众生在末法时期,离开这个法门不能得度!莲池大师在这个环境里面,想把净宗抬高抬不起来;如果要是贬禅宗,会引起很多人不服,那会带来很多的障碍,很多的麻烦。这是我们读《疏钞》,看到他老人家的用心。《疏钞》里面处处引用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来解释《阿弥陀经》,这个用意就很明显。就是把《弥陀经》跟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等量齐观,用大经来解释,就把《弥陀经》提高了,每段后面还有一个特别的解释称理,称理那一段,我们在古大德注经里头都没见过,恐怕莲池大师以后也没有,只有在《疏钞》里面看过这种例子,这是很不平常的例子。称理那就是禅宗的机锋,专门对学禅的人所说的,以这个方法来接引参禅的人,你看看净宗段段与你们禅的境界相应!所以从这个地方你能够体会到莲池大师的深意苦心,著出这样一部《弥陀经疏钞》。《弥陀经疏钞》说实实在在话就是一部小《藏经》,里面的内容真的是包罗万象,是以《弥陀经》作纲,整个佛法无所不包。因为他这个《疏钞》后面还有往生咒的注解、注疏,往生咒是密宗的,前面经是显说,咒是密说,真正是性相显密,无不圆融。
莲池大师注《弥陀经》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注解,所以《疏钞》确实就是一部小藏经,说明《弥陀经》境界跟《华严经》上事事无碍的境界无二无别,这就是把《弥陀经》提升到《华严经》。所以,清初彭际清居士就说过,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。《阿弥陀经》就是小本《华严》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是同一部经,只是讲得详细、简单而已,里面的内容无二无别。这是把净土宗提升了,这不是勉强提升上去的,事实如此!过去一般人忽略了,没有看到,莲池大师契入这个境界,才为我们详详细细说出来,这要知道,证明本经属於圆教,《华严》是圆教,它是《华严》的纲要、《华严》的归宿;所以《甄解》称为圆中之圆,圆是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,《无量寿经》跟《阿弥陀经》是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的归宿,岂不是圆中之圆。『实不容或疑也』,你要把这个道理,这个事实搞清楚了,你就能深信不疑。
【黄念祖居士依疏钞义。】
他注解这个《无量寿经》是仿照莲池大师《疏钞》这个格式,采取十门开启,这跟《华严经》完全相同的。
【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之相。】
《华严》最特殊的就是十玄门,这是其他一切经里面所没有的,而黄念祖老居士为我们指出,这《无量寿经》里面具足十玄门,他一条、一条跟我们列出来了。这一段我们省略了,因为那个要节录下来太多了,讲解要费很长的时间,诸位可以参考他的注解。
【取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。】
《华严经》的注解,现在在《藏经》里面有三种完整的注子,这个《探玄记》是贤首大师依据《六十华严》注解的,所以《探玄记》是《六十华严》的注解。我们通常看到的流通本最广泛的是《华严经疏钞》,《疏钞》是清凉大师的,是《八十华严》的注解。《探玄记》是《六十华严》的注解,这个时期早。清凉是贤首的学生,他的老师依《六十经》作《探玄记》,他依《八十经》作《疏钞》,这是师徒二人。后来他的弟子宗密也非常了不起,华严宗第五代的祖师,他有《圆觉经疏钞》流传於世,著作也相当丰富。对於《华严》,他有《华严经别行疏钞》,也是我们现前在讲的这一部,《别行疏》是清凉大师的,《钞》是宗密的。
【引证经文。】
这是黄老居士以《探玄记》十玄门的次第来看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这个十玄统统具足。
【以明本经实具十玄。】
实实在在具足《华严经》的十玄门,换句话说,跟《华严经》无二无别!
【於是确证本经正属圆教。即是中本华严。】
中本《华严》最早是彭际清讲的,彭际清是清朝乾隆时间的人,是我们佛门的一位在家的大德,这个人很有成就,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就是他作的,彭际清作的。
【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。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。】
这是引用古德、引用经典,证明大、小二本确确实实是圆教,一点都不假,绝对不是修净土的人自己狂妄、自己夸大,不是的!是实实在在的事实,绝对不过分。
【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】
所以,《华严》到圆满还是在西方极乐世界,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,为什么?所有一切大乘法门的归宿。就是般若也不例外,般若也是如此,明心见性了。明心见性证的是分证佛,也就是说圆教初住菩萨,就像《楞严经.观世音菩萨圆通章》里面所说的,这大家要晓得,《楞严经》上二十五圆通,那个二十五位菩萨都代表的是圆教初住,也就是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。所以你看都是观世音菩萨,他那个阶级不一样:《楞严经》上是圆教初住的观世音菩萨,《华严经》上善财童子参访的观世音菩萨代表第七回向,是三贤菩萨之一,第七回向;而《法华经.普门品》里面的观世音菩萨是等觉的观世音菩萨,你看观音三经他代表的身分地位不一样。但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随类化身,这个地方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他就示现八相成道去作佛了,以佛的身分出现来度化众生。所以成佛得问你成什么佛,初住菩萨就是佛,真佛,绝对不是假佛。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诸佛就是讲的分证佛,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,这就是四十一尊佛,称为诸佛,是讲这个意思。是哪一个等级的佛?他不是究竟圆满佛,这我们要知道。所以这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,天台家都称作分证即佛,他是分证佛不是圆满佛。
所有大乘法门的修行,到了分证佛位都到华藏世界,《华严经》里面讲的一真法界,都到这个地方去了。这个地方的教主是毗卢遮那如来,上首菩萨是文殊、普贤,是毗卢遮那的上首菩萨,在华藏世界修行,因为你证圆初住就到华藏,从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再到初地,登地了。这一登地,普贤菩萨就来给你说法,说什么法?念佛求生净土。「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」,始是初地,终是等觉,就是这十一个位次他们修的什么法门?修念佛法门。所以现在不念佛,修行其他的法门,纵然你修成功了,到华藏世界登了地,我看你还是念「阿弥陀佛」乖乖求生净土。到那个时候在西方世界我们再一见面,你怎么耽误这么久才来!这是真的。所以对於现在念佛往生净土,那些菩萨见到佩服得五体投地,你们这样快就成就了。你看他要遭多少难、要吃多少苦头,绕多大的圈子,真是经历无量劫,到最后还是念佛求生净土。
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搞清楚,不能不明白,你都搞清楚、都明白了,在无量法门里头,你自然会选择。何况这个法门「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」。只要相信发愿,阿弥陀佛就加持你、就接引你,往生就圆证三不退,这摆在面前的真正利益。像本经上所说的「惠以众生真实之利」,所以《华严》到最后是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』。
【今本经全显极乐。】
这个大、小二本字字句句都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都是阿弥陀佛利生的弘愿,真的这个经典字句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结晶!
【导引凡圣。同归极乐。】
『凡』是六道凡夫,『圣』就像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!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最初也许还不能接受普贤菩萨的教导,为什么?智慧不够,还有很重的无明在障碍。四十一品无明才破一品!对於其他法门他明了,对於念佛成佛这个法门,他还是有障碍,所以一定要慢慢在那个地方用功,把这个烦恼淘汰的差不多了,三十一品无明断掉三十品,这才登地。这个时候智慧开了,普贤菩萨一说,他就明了了,一点就醒了,就老实念佛了,是这么回事情。
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。诚有据也。】
所以古人称《无量寿经》是中本《华严》,称《弥陀经》是小本《华严》,确实有根据的,不是随便说的,也不是自己修净土有意把自己身分抬高,不是这个意思,确确实实是有根据的。我们下面还有五分钟,我们把底下第一段可以简单介绍出来。下面是第七大段「部类差别」,这也要辨别、也要清楚。不但使我们的信心能够坚定,同时我们也得到修学的方法。
【一同部。】
就是与本经同部的。
【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。】
就是同一部的。
【疏钞谓大小二本。文有繁简。义无胜劣。判属同部。】
这莲池大师跟我们说的,《阿弥陀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是一部经,一个说得详细,一个说得简单。所以只有文字多少上有差别,其实里面所讲的义理没有差别。一个是略说,一个是详说,所以这两部经是属於『同部』的。
【小本现有三种。】
我们讲这个版本,大本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底下我们会介绍,现在有九种版本。《弥陀经》有三种版本。
【秦唐二译。大体相同。稍有出入。】
『秦』就是姚秦的时候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,我们现在所读的《阿弥陀经》就是秦译的。唐译的是玄奘大师的译本,没有流通,所以许多同修没有见过。在过去这个本子只收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没有单独流通的。这些年来我们提倡净土,专修专弘,所以玄奘大师的本子我们从《藏经》里面抄出来,现在也印成单行本。我们这个地方有《弥陀三经合刊》,就这三种本子都印在一起,诸位都可以看看。但是我们受持还是以罗什的本子为主,因为这个本子我们念得很习惯,大家都念这个本子,不必去更改,但是那两种本子可以做参考。玄奘大师的译本,唐译,意思大致是相同的,但是翻译稍微有出入,出入里头就是讲「十方佛」,玄奘大师翻的是十方,罗什大师翻的是六方,他就省略了四方。
【秦译简要流畅。众所宗向。】
这是因为他翻译的文字翻得好,很流利畅通无阻,我们读起来很顺口,读起来也很喜欢,所以大家都采取这个本子。
【唐译则准确详备。】
玄奘大师完全是依照梵文本那个格式翻出来的,叫直译,因此跟梵文本对照完全相同。罗什大师的本子是意译,是翻它的意思,没有按照文字这样来翻法,是用它的意思来翻,所以我们中国人念起来就很舒服,像中国人自己写的文章一样。玄奘大师这个本子你一看就是外国东西,翻得很生硬,我们读起来比较上困难,不太习惯。
【力保原面。】
保持梵文原来的样子。第三种本子就是夏莲居的会集本,他不但把《无量寿经》五种原译本会集成一本,他也把《阿弥陀经》这两个本子也会集成一本,不过他这个会集本也很难流通。因为这小本《弥陀经》实在罗什大师翻得很好,我们受持习惯了,所以也就不采取夏莲居的会集本了,所以这会集本也提供我们做参考。
【夏莲居居士撷其精要。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失之廿一字。】
就是罗什大师译本里面,因为过去经文都是抄写的,可能在抄写当中漏掉了一行,所以有二十一个字没有了。但是这二十一个字在《襄阳石经》,襄阳石刻的那个《阿弥陀经》比我们现在的本子多了二十一个字。我们尊重经典,虽然晓得这个事实,我们也不能把这个字补进去。因为我们这样做,开这个例子就不好,将来随便人把这个字随便补进去,以后这个经典就不能看、就乱了。所以只能够在讲解的时候说出来,他这个会集本里头可以这样做法。
【襄阳石经乃六朝人手书而石刻者。】
所以这个是可以相信的,是很可靠的。
【於一心不乱之下。】
就是《弥陀经》,『一心不乱』底下还有十六个字,这十六个字加上,那个意思就很清楚,「一心不乱」底下,这样念法:
【专持名号,以称名故,诸罪消灭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。】
就这几个字,所以这几个字要补上去,意思的确是非常的清楚、非常明白。
【会本依古德意,补入此二十一字。大有益於圣教也。】
这是讲这个同部的,那么除同部之外有同类的,同类而不同部,都是讲西方净土的,同类的。
【二同类。凡倡导忆念弥陀。愿生极乐之经典。均属同类。其中亦有亲疏。以持名念佛为亲。其他为疏。】
这提倡持名念佛的,这跟《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的主张的完全相同,如果是观想念佛、观像念佛?虽然是念佛,就比较疏远一点了。下面举了几个例子:
【如佛说观无量寿经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。往生论。安乐集等等。】
当然还很多都是属於这一类的,这是属於同类的。
【三带说净土经论。】
那就多了。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,提到西方极乐世界,顺便告诉大家要发心求生,念佛求生,那像这样的经典就太多了。
【净宗经论合刊。内载有二百四十余种。】
这在经文上都能够看得出来。
【此乃略举其要。遗漏难免。】
由此可知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,实实在在讲,时时刻刻提倡净土,时时刻刻都劝导大家念佛求生净土,所以这个法门的确是世尊一代时教里面最重要的教诫,确确实实本经是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