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量寿经(三次宣讲) (第十三集) 1994/10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02-026-0013
请掀开讲义第二十三面第六行,这是玄义的第五大段,「所被根器」。被这一个字是念破音字,不念「贝」而念「匹」,跟「披」是同一个意思。台湾话里面讲「加披」是对的,这个音是很正确。我们看第一条:
【疏钞云。前三非器。谓无信者。无愿者。无行者。反是皆器。】
『器』是根器,这是一个比喻,原本这个器就是器皿,譬如我们要供养人茶水,必须要有个茶杯,这个杯就是器,有这个器才能够接受。佛法里面把一切众生,用这个字来做比喻能够接受佛法的,依照佛法修学的,就称之为「法器」,能够接受如来教法的这些人。莲池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告诉我们有三种人是『非器』,就是不能接受这个法门,除这三种之外,都能接受。由此可知,这个法门所被根器之广,是任何法门所不能比的。哪三种?第一个是『无信』,他不相信这个法门,这就没有法子了;第二个是虽然相信不想往生,这也不是净宗法门的对象;第三种虽然他也信,他也想往生,但是他不肯念佛。这个『行』就是念佛,不念佛也不行。所以这就是说明净宗修学三个基本条件是信、愿、行。换句话说,具足这三个条件都是这个法门的根器,也就是说,修学这个法门一定得到成就。下面是对信愿行有一个简单的解释,这个解释非常重要。
【信谓信生佛不二。是心是佛。是心作佛。】
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将这个「信」字解释得很详细、很圆满。他为我们说出六种,这个地方只说了一种,而这一种是六种里面最要紧的,这就是要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成佛,这个信心非常重要。我们看到不少学佛的同修确确实实缺乏这个信心,他总自己感到一生造的罪业很重,我这样子怎么能成得了佛?不但不能成佛,如果要生到极乐世界跟这些菩萨在一块都感觉到很惭愧,都不好意思,这一种念头是决定不能往生。所以往生西方净土有强烈的自信心。佛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这个事实,众生与佛不二,这是从体性上来说的。差别在哪里?佛悟自性,我们是迷了自性,只是迷悟不同而已,而自性则无二无别,完全是一样的。成佛就是悟了自性,就是觉悟、明了自性,这就叫成佛。由此可知,成佛是众生理所当然的一桩事,所以何必客气不敢承当?那就错了。
在《观经》里面把净宗的原理,佛用两句话为我们宣示出来了,这两句话就是『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』。是心是佛是性德,本性本来如是,底下这一句是修德,虽然你本来是佛,没错!可是你要不修,你就不能成佛,一定要修。本来是佛,现在又肯修行作佛,那这个佛是做定了,决定成就。本来是佛,现在不肯修行,那就没有法子了,自性佛不能现前,所以是心作佛。净宗修学的原理就是根据这个道理来的。我们现在是生死凡夫,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?就是是心在作生死凡夫,那就没话说。生死凡夫是怎么作的?是妄想、执著所作的。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,一天到晚是人我是非、贪瞋痴慢,搞这些东西。这就是是心作凡夫、是心在作六道。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,而不晓得同样一个道理,我们把这个念头转过来,我们作佛就成佛,这是净宗修学成佛的原理。所以底下说道:
【众生念佛。定得往生。究竟成佛。】
就是根据这个原理、这个事实真相而说的。所以成佛没什么希奇,成佛没什么了不起,个个人本来是佛,这一定要晓得的。但是成佛就得大自在,永远离苦得乐!这一桩事情就在我们一念之间,关键就在『念佛』,我们肯念佛就行了。念是心里头真有佛,而不是在口里头,口里面有佛,心里面还打妄想,还想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,这不叫念佛,这不相应,心里头要真有佛。真有佛,其他杂念就没有了,所以叫一心称念,二心就不行,一定要一心称念。
我们学佛学了不少年,对这桩事情多少也懂得一些,可是念佛的时候总有妄想、总有杂念,这怎么办?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,我们的妄想杂念作的时间太长、太久了,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我们的心就是在作妄想,就是在作杂念,现在要想一下把它转过来,当然不可能,习气太重、太重了!现在我们晓得这个原理,晓得这个事实,这是心在造作。现在不想再造作妄想杂念,现在专造阿弥陀佛,这是我们现在明白了。明白叫始觉,你开始觉悟了。从此之后,要能保持著这个觉悟,不再迷了,那我们成功就有指望。
怎样保持?就是把这一句佛号抓紧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我们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一句佛号上,念兹在兹。在念佛的时候起妄想不怕,起妄想是正常的,这妄想跟念佛可以同时,彼此不相碍。只要我们专注在佛号上,不要理会妄想,不要理会也不要著急,也不要害怕,那么我们念佛的功夫得力了,这个得力还是靠薰习;换句话说,我们要培养念佛的习惯,培养念佛的习气。这个习气要培养成了,妄想杂念自然就少了。少了我们就晓得我们念佛功夫得力了,这样才能够往生。所以这个关键是在念佛,念佛成佛。
念佛人决定得生净土,一生净土,一定是『究竟成佛』。成佛上面加个究竟,就是说明这个佛是圆满的佛果,像天台家所说藏通别圆。那个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别教佛都不圆满,圆教才究竟圆满。我们生到极乐世界成的是哪一种佛?是圆教的究竟圆满佛,这的确是无比的殊胜。我们要相信。这非常、非常重要,这就是信自己!所以净宗里面讲信,跟一般宗教讲信,是大大的不相同,它是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础上。其次我们再讲信他,他是谁?他是讲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。西方极乐世界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,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决定没有妄语,他所说的一定是事实,我们信得过他;我们相信世尊所讲的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,愿愿都真实,愿愿现在都兑现了,没有一愿是虚假的。我们信他是信这个,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。再讲到「愿」。
【愿谓厌离娑婆。欣慕极乐。如子忆母。必欲往生。】
信真的成就了,真正建立了,那个功德就很大。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。实相就是真如本性,信心清净就明心见性。可是禅宗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成的什么佛?大概是藏教佛、通教佛,最多也不过是别教佛,圆教没有法子,那个究竟圆满佛距离他见性还远之远矣。我们知道见性的菩萨破一品无明就见一分真性,这就是见性的菩萨,所谓见性成佛。自性里面有四十一品无明,他才破一品,后面还有四十品。四十品破尽了,才叫究竟圆满佛。所以他往后那个位次,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一步、一步向上提升,远之远矣!唯独到西方极乐世界容易,很快就能够圆满,他不必经历这么多位次,也不必经历很长的时间,他就能成就。所以觉悟的菩萨们,没有一个不愿意求生净土的,除非他是没有遇到这个法门,遇到这个法门决定求生。
菩萨有智慧,我们没有智慧,遇到这个法门还不想去。为什么不想去?对这个世间有贪恋,舍不得!这就麻烦。虽然信了,也不能成就。所以一定要把这两个世界、两个生活环境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这个地方就放得下。为什么不愿意去?为什么放不下?没有搞清楚。这个世间有财产舍不得放下,要是搞清楚了,西方世界那个财富比这儿多,不晓得多多少,这就肯去。住的房子比这里要大,我们这个地方住的房子钢筋水泥造的,西方极乐世界的房子是七宝造的,不能比!这个世间有亲人,亲情放不下,殊不知西方世界亲人比这边多,这一点不假。所以必须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们就很愿意舍弃这个世界,所以是『厌离娑婆』,不愿意在这个世间、在这个六道里面再受苦,再去受这些折磨。对於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当然你就欢喜,你羡慕,你很想去。
下面这是个比喻,『如子忆母』。比喻欣慕之心,像小孩念父母一样。他没有别的心愿,只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。要有这样的热情。『必欲往生』。必定想生极乐世界。要有这样的愿,非常恳切的愿。有愿还要行。
【行谓从愿起行。】
『行』就是佛在本经里面教给我们「一向专念」,无有间断。就是大势至菩萨在《念佛圆通章》里面教给我们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都摄六根就是一向,净念相继就是专念。这个样子,三个条件都具足了。
【以上三事。号为资粮。信愿行三。缺一不可。】
这是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,三个条件。这三个条件具足了,没有不往生的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决定一生成佛,这是真实的成就,任何一个法门都没有法子跟净土相比。其他大乘法里面,虽然有很好的理论,也有善巧方便法门,它能帮助我们的只是成罗汉、成菩萨、成权教的佛果而已,像藏通别佛,这是跟西方净土不能比的地方。所以一定要具足这三个条件。这三个条件具足了,无论是智愚或者是在社会上贵贱、男女老少,一律没有差别,平等的往生,平等的成佛。
【净土法门,奇特殊妙。】
『殊』是殊胜,『妙』是微妙。
【当机之说。亦有三例。】
这样殊胜奇妙的法门,要什么样的条件、什么样的资格才能够修学?这就是『当机之说』。这个说法大概是自古以来有这么几种讲法。这几种讲法都列在此地给我们做一个参考,我们一定要清楚、要明了。
【一上辈往生。唯是菩萨。唐善导大师以前之古德。多认为上品上生者。是四地至七地的菩萨。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的菩萨。从上上至中上四品。凡夫绝分。】
说那个不是凡夫。像《华严经》上,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大概是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、中上品,大概这四品是他们去往生的。善导大师以前这些高僧大德是这个讲法,这是我们在古德注疏里面都能够看得到的。第二种说法:
【本为凡夫。兼为圣人。】
这个讲法是善导大师讲的。在《高僧传》里面记载的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。弥陀化身再来的,那么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,这是决定错不了的。阿弥陀佛建立西方净土,为谁?是为凡夫不是为这些菩萨们。善导大师《四帖疏》,这个《四帖疏》就是《观无量寿经疏》,我们曾经讲过,他这一段话特别是在「上品上生章」里头讲的。「上品上生章」他的注解注得特别详细,把古人这种说法完全驳斥了,我们纵然不能够读《四帖疏》的全部,至少要把「上品上生章」多读几遍,这是增长我们的信心。
【善导大师四帖疏。破前说曰。】
这个『破』就是驳斥古来大德这个错误的说法。
【如来说此十六观法。但为常没众生。不干大小圣也。】
这个话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如来是释迦牟尼佛,《十六观经》是释迦牟尼佛讲的,而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讲到修行方法,就是世尊所说的十六种观想的方法。这里面包括观想念佛、观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统统都在这部经里面。而佛的意思是为『常没众生』。什么叫常没?就是六道轮回里面的生死凡夫,所谓的是「头出头没」。到三善道来投生,这是把六道比喻作苦海,这个头伸出来,吸一口新鲜空气,再一下又再到那个海底下去了,不知道多久再冒出来一次,这个海底就是三恶道!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六道凡夫,决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,在三善道的时间短。三善道好比我们休假出去旅游,时间很短,三恶道才是老家,住在那个地方时间太久了,饿鬼、地狱、畜生。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、一定要明了。
佛何以这样肯定的为我们说?佛对於这个事实是亲眼所见,不是猜测的。他是现量境界,他看得太清楚、太明白了。佛说出这个道理,我们仔细想想也满合理的。人为什么会堕三恶道?造作的恶业,轮回的形成原理就是迷惑、造业感得的果报。惑业苦,这是轮回的来由。惑业苦里头断一条,轮回的现象就没有了。所以永嘉大师说「觉后空空无大千」。由此可知,六道轮回是我们迷了才发生的这个现象,真正觉悟了,这个现象就没有了。
那我们想想我们从早到晚,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,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是善多还是恶多?冷静仔细想一想,就觉得佛的话有道理,我们确确实实恶念多,造的恶事多,好事少!恶造得多,恶的念头强,佛说轮回是强者先牵,哪一个念头强先受果报,我们恶念强!哪些是恶念?贪、瞋、痴。所以佛说这叫三毒。贪的念头强就饿鬼道去了,贪心变饿鬼,瞋恚心强就堕地狱,愚痴强就变畜生。愚痴就是迷惑颠倒,真假、邪正、善恶、是非不能辨别,把假的当真的,真的看作假的,这叫愚痴!
我们看看现在这个社会,不要看别人,看看我们学佛的这些同修们就看出来了。说实在话,一个人看自己很难,自己有什么毛病不容易觉察,看别人!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,看别人,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,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。这个方法也是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,我们自己有没有把假的当作真的?很可能我们就犯了愚痴自己不知道。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来说,我们学佛,把佛菩萨的形像当作神明来供养,这个事情太多、太多了,这就是迷惑,这就是愚痴。自己以为拜佛,佛会保佑我,将来还变畜生,你说冤枉不冤枉!拜佛会拜到畜生道里去,原因就在此地。
过去慈云灌顶法师为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写了一个注解叫《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》,我们过去讲过,这个本子我们也印过很多次,不难看到。他末后为我们说出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,第一条就是念佛人下地狱。我那个时候做学生的时代,在台中跟李老师的时候,我看到这本书第一条念佛人堕地狱,我就吓一跳!我就向李老师请教,这怎么回事情?念佛再不好,不应该堕三恶道,这不应该堕地狱。李老师说这个问题很严重,这是个大问题,他说我不跟你一个人答覆,我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解释。念佛人心里面还有嫉妒,还有瞋恨,堕地狱!是嫉妒、瞋恨心堕地狱,不是念佛堕地狱。念佛人要把贪瞋痴念掉,那就行,那才能往生。念佛人口里念佛,心里面还充满贪瞋痴,来生还是在三恶道。所以灌顶大师讲一百种不同的果报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所以阿弥陀佛发愿是度我们六道众生的,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度六道众生的,『不干大小圣也』。「大圣」就是大乘的菩萨,「小圣」就是小乘的罗汉,小乘初果到四果,大乘像前面所引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善导大师说与他们不相干,这个法门专度凡夫。他这个说法,我们仔细去看看经,相应,说得很有道理。因为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上看到的。现在我们读的这个本子第二品一开端「贤护等十六正士」,那是在家人,在家菩萨!他们的人数占了十六个人,绝大多数。这个意思就是显示出,这部经、这个法门对象是在家的同修、是六道凡夫。底下:
【又云五浊凡夫。但以遇缘有异。致令九品差别。】
这一句话说得非常、非常好!可以说将我们的疑惑彻底解除了。为什么往生会有九品?善导大师说:九品无关我们的根性,当然更与大小乘没关系。不像前面讲的要登地的菩萨才能往生,才是上三品往生,那我们是博地凡夫,那往生只有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之分,往上去没我们分。这样说法实在讲跟西方世界的教义相违背,为什么?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,这样说法就太不平等了,这个差别太大,哪里能够算是平等法?何况这个平等在经题上就列上「清净平等觉」。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,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法门是平等法门。九品差别怎么来的?是遇缘不同。这个话说得我们觉得是有道理,遇到的缘,机缘不一样,所以才有差别。机缘很难得,这与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统统有关系,就像小本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」,这个意思是一样的。
过去生中有善根、有福德,这一生才遇缘殊胜。殊胜的缘是我们能遇到这一部经典。学佛的人很多,特别是在过去,过去在古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、没有发达,得一本经书相当不容易。在民国初年,有许多学佛的同修还是手抄佛经,经书买不到。要想求一部经典怎么办?只有找大的寺庙,这大寺庙里面有《藏经》,藏经楼就像图书馆一样,去借。在一般习惯上来讲,《藏经》都是不能够离开藏经楼的。你可以借出来在里面抄,所以用的是手抄本。不像现在,现在是印刷术太发达了,每个人家里面都可以供一部《大藏经》,这是从前人连作梦也不敢想的。经本得来不容易,你要遇到这个经本,特别是《无量寿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自古以来传下来一共有五种不同的原译本。这五种不同本子里面内容有出入,所以这个本子唐以后很少人依《无量寿经》来修行,大家都依《阿弥陀经》。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本子太多,不晓得依哪一个本子好。五种本都能够看到,那相当不容易,这就是缘的问题。
现在我们的缘比古时候要殊胜得太多、太多!正因为原译本多,读一种不能够明白圆满的意思,五种本都读,本子都找不到,所以古德才有会集的这个想法。最早会集的是宋朝的王龙舒居士(王日休居士),这是最早的会集本,叫《大阿弥陀经》。以王居士的地位、财富,学佛,《无量寿经》这个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,还有一种他都没有机会能见得到。由此可知,古时候这个经书见到之难。所以他那个本子是四种原译本的会集本。在唐朝翻译的《大宝积经》里面的「无量寿会」,这一会这个本子,王龙舒居士没见过。这个会集就不圆满,少一种!而《大宝积会》里面有一些经文,是其他四种本子里头都没有的,那这就很重要了。
所以一直到民国初年,夏莲居老居士,这最近的会集我们现在所采用的,这是一个最完整的会集本,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。我们现在人有福,因缘殊胜,这遇缘好!这是你遇到的本子圆满、完备。第二这缘要理解得透澈,要有人给我们详细讲解,使对全经的义理了然於胸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缘殊胜;第三有好的同参道友,大家在一块认真的修学,如教修行,这个缘就具足了。这些因缘要具足,这上品上生!所以九品往生里面,上上品往生我们有分,特别是现代人确确实实是有分,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修。在缘上来讲具足,往生的品位不高,这个怪自己,决不能怪别人。怪自己哪里犯的过失?没有能够如教修行。佛所讲的没去照做,这往生的品位就低了。所以九品差别是在遇缘的不同。
【又云其机者。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。】
这一句话也说得很好!这是善导大师为我们做了一个总结。在这一句话里面,他把『一切善恶』这四个字就是说明六道的凡夫,六道凡夫里面的「善」就是三善道的,「恶」就是三恶道的。这是阿弥陀佛主要接引的大众。大乘菩萨、小乘圣者是附带的。底下这『凡愚』是通指六道的众生,六道都是凡夫。
【大师之说。上契圣心。下洽群机。】
善导大师这个说法跟古大德的说法完全不相同,确确实实与经义相吻合。经是佛说的,确确实实说的是佛心里面的话,没有违背佛的意思。『下洽群机』,洽是融洽,群机就是从上上到下下,上上是指等觉菩萨,下下是指地狱众生,这就是常讲九法界一切众生;菩萨对佛来说也是众生,九界众生。净土法门,普度!
【实大有功於净土。】
善导大师这个说法,对净宗确确实实是莫大的功德。令一切众生起建了信心,发愿求生净土。
【故中日诸师多承此说。】
这特别是在日本。日本在隋唐时候派了很多出家人到中国来留学,而这里面不少人都是善导的学生。他们学成回国之后,所以净土宗在日本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宗派。他们对於老师非常尊敬,超过我们中国。中国一般寺庙里面,善导大师的像还不多见,可是在日本寺庙里头,善导大师的像就很多,很多寺庙的名称用「善导寺」。我们台北善导寺是日本人建的,纪念善导大师。所以你看到善导寺,这净土宗的道埸。这都是说明善导大师对於日本、对於韩国的佛教影响很深。再看第三种说法:
【专接上根。傍及中下。】
说净土法门的对象是专门对上上根的人。
【疏钞曰。明信位初心。有四种机。以礼忏灭罪被初机。以修习止观被中机。以求生净土被上机。】
这个说法是莲池大师讲的,这是我们净宗中兴的大德,他生在明朝末年。这是《弥陀经疏钞》里头说的。『明』是说明,『信位初心』,初发心的,对於佛法有信心,很想修学。大师讲这众生有上中下三等根器。『礼忏灭罪』。依照大小乘经典的方法修行,修礼拜、修忏悔,我们常讲经忏。这个经忏诸位要知道,不是现在寺院里头超度死人的经忏,不是这个。这个「经」是讲读诵经典。像在我们台湾,台北华严莲社听说每个月都有一定的时间,大家在一起读诵《华严经》,这是读经。礼忏,很多寺院里面也有一定的时间举行拜大悲忏,这最普遍的。在台湾还有拜梁皇忏、水忏,净土宗的有净土忏,修地藏法门的有地藏忏,修《法华经》的有法华忏,这个忏仪很多,几乎重要的大乘经典都有修行的方法。这古大德编的,编的修行的方法,通常讲行法,修行的方法。这是对初机的,也就是说对下等根机的,教给他们修行的方法。
中等根机?比他们高,他们修禅定,『修习止观』。止观就是禅,在禅宗叫禅定,在教下叫止观,比前面这一层要高。更上层的?更上层的念佛,专接上根。哪些是上根?念佛人是上根。『以求生净土被上机』,这是确确实实的,为什么念佛人是上根人?上根是有真实的智慧,选择这个法门就是真实智慧。没有真实智慧,你怎么会选这个法门?这成佛的法门。诸位要晓得修习止观若不能见性,就不能出三界。纵然得定,也只能够往生四禅天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看他定功浅深,不能出三界,他将来果报在天上。那定要修不成,修不成就是未到定,有定功但是不够,那就生欲界天。我们常常看到经上讲的「夜摩天,兜率天,化乐天,他化自在天」,都是未到定,就是他修的禅定功夫还不够初禅,不到初禅。像考试打分数一样,六十分及格,他只有四十分、五十分,这就生到欲界天人,位次就更低。由此可知,前面礼忏灭罪是人天福报,是修福的,大概色界天都没分。念佛人的果报超越三界,往生净土,所以这是上根人不是下根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:
【初谓业障众生。中谓凡夫二乘。是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。】
凡是修净土的人都是大乘菩萨,因为净土所要求的,《无量寿经》讲得很清楚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。菩提心一发就是菩萨。什么叫菩提心?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说得好,凡夫真正发愿求生净土,他说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。这个讲法确实蕅益大师以前这些祖师大德们没有这个讲法,没说过,他第一次说的。他说这个话,我们细细想一想有没有道理?很有道理。为什么?生到净土,古人讲过「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」。你能够见阿弥陀佛,这不是菩萨,见不到的!
所以真正发愿求生净土,这个心的的确确是无上菩提心。一般的菩萨不如,比不上!一般菩萨虽然发的,像《起信论》里面讲的「直心,深心,大悲心」。你发那个心见不了佛,人家这一发心就见佛,见佛比你就高多了,所以的确是无上菩提心。这是蕅益大师讲得清楚、讲得明白、讲得容易懂,我们听了之后,觉得我们有分。《起信论》里讲的、《观经》里讲的,讲的我们听不懂,想想自己发不出来,没分,於是就退心了;听到蕅益大师讲的,我们就振奋起来了,觉得我也可以做得到。所以要真正发心求生净土。
【又要解谓持名。法门深妙。破尽一切戏论。斩尽一切意见。唯马鸣。龙树。智者。永明之流。彻底担荷得去。】
这是蕅益大师赞叹净宗的行法,修行的方法。持名念佛这个方法,这个方法太深、太妙了!可是,念佛实在讲非常简单、非常容易,它的深妙处只有深妙之人才能看得出来,一般人看不出它的深妙处。唯有真正有学问、真正有见识的人他知道,这个方法简单容易,确实深妙。下面这两句话说得好,『破尽一切戏论』,这一句话是对教下讲的。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,如果你要是懂得念佛法门,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了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话都是戏论,都是开玩笑的话,都是废话,一句阿弥陀佛把它破尽了。『斩尽一切意见』,这是对禅宗讲的,你说这就深妙了。超越了禅宗,超越了教下。宗门、教下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,这一句佛号超越了,从理上说,深;从方法上讲,妙,太巧妙了,一句佛号就超越,决定不是宗门教下能相比的。
刚才我说过禅宗不见性不能成就,只得禅定,这是生四禅天。纵然明心见性了,成就还是有限,见性成佛,成的什么佛?藏教佛、通教佛,去圆教佛果,真的是远之远矣,不晓得还要修多久才能成就。依照佛在一般经上讲的三大阿僧只劫,第一个阿僧只劫完成三贤位,佛说这都是从别教讲的不是圆教;第二个阿僧只劫,从初地到七地,七个位次;第三个阿僧只劫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,三个位次,三大阿僧只劫。纵然明心见性,所谓见性成佛,不过是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别教这是初地。那么从初地到七地一个阿僧只劫,再到十地,两个阿僧只劫,成什么样的佛?成别教佛。别教佛的地位是相当圆教第二行位的菩萨。所以你就晓得太远了,时间太长了,怎么能跟念佛人比!
念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依照《观无量寿佛经》所说的下下品往生,只要经十二劫。诸位晓得,十二劫就花开见佛悟无生了,花开见佛悟无生什么地位?圆教初住地位,别教初地的地位。换句话说,像他们那个修行,修到这个是经过一个阿僧只劫,在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十二劫,他怎么能比?这不能比。那是讲下下品往生的。如果说下中品往生的,那经上讲只要六劫,那时间就缩短一半了,所以真的是深、真的是妙!这两句话不是假话是事实,超越宗门教下,教下包括了贤首宗、天台宗、三论宗、法相唯识宗,没有一样能比得上念佛人。
念佛之殊胜,所以念佛法门好,谁知道?马鸣菩萨知道,龙树菩萨知道,这两个人是大乘八宗共祖。大乘八个宗派都是马鸣、龙树传下来的,所以他是八个宗派的祖师,共同的祖师。他们知道,他们在末后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。在中国智者大师知道,智者是天台宗的,专门弘扬《法华经》,可是智者大师是念佛往生的,他给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做了个注解,后来他的学生四明尊者做了个钞,这个注解也很有名,叫《观无量寿经妙宗钞》,他是念佛往生的,四明尊者也是念佛往生的。天台宗的祖师,因为智者大师提倡念佛求生净土,所以天台宗历代的祖师几乎都是念佛往生的。『永明』,永明是从禅宗里面回过头来的,他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再回过头来专修念佛法门,求生净土。永明在传记里面记载,他也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。这是我们中国两位大德,他们清楚、他们明白。智者是代表教下,永明是代表禅宗,所以像他们这一等的人物,这一流的人物,『彻底担荷得去』,他们能够直下承当,一丝毫怀疑都没有。
【因持名一法。乃至圆至顿。】
『圆』是圆满,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圆满的,宗门、教下都没有这个圆满,跟念佛人一比,他就有欠缺,所以这是圆到极处,顿到极处,『顿』是顿超,禅宗是顿,跟念佛一比差远了!
【无上法门。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。故曰深妙。】
『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』就是不可思议,不是我们想像得到的,不是我们推测得到的,所以说它是深妙。
【但蓦直念去。】
『蓦直』指一直,只要你一直念去,死心塌地一直念去。
【不假方便。】
不须要藉任何方法来帮助。
【不落思量。】
这两句话合在一起,『不假方便』,不需要用教下的方法来帮助;「不落思量」,不需要用禅宗的方法来帮助,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。
【直起直用。】
指直截了当。
【自得心开。】
只要你功夫用的熟了,自自然然心开意解,跟禅宗里面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一样的境界。禅宗的方法难,净宗念佛这个方法容易,都可以念到大彻大悟、都可以念到明心见性。
【当下破尽戏论。荡除一切计度分别。始能直下承当者。肉身大士也。】
这就说明谁是善根,你只要肯『直下承当』,只要肯发愿求生净土,一心念佛,你就是肉身菩萨,这个大士是大菩萨!就是前面所讲的上根人不是下根人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讲义第二十三面第六行,这是玄义的第五大段,「所被根器」。被这一个字是念破音字,不念「贝」而念「匹」,跟「披」是同一个意思。台湾话里面讲「加披」是对的,这个音是很正确。我们看第一条:
【疏钞云。前三非器。谓无信者。无愿者。无行者。反是皆器。】
『器』是根器,这是一个比喻,原本这个器就是器皿,譬如我们要供养人茶水,必须要有个茶杯,这个杯就是器,有这个器才能够接受。佛法里面把一切众生,用这个字来做比喻能够接受佛法的,依照佛法修学的,就称之为「法器」,能够接受如来教法的这些人。莲池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告诉我们有三种人是『非器』,就是不能接受这个法门,除这三种之外,都能接受。由此可知,这个法门所被根器之广,是任何法门所不能比的。哪三种?第一个是『无信』,他不相信这个法门,这就没有法子了;第二个是虽然相信不想往生,这也不是净宗法门的对象;第三种虽然他也信,他也想往生,但是他不肯念佛。这个『行』就是念佛,不念佛也不行。所以这就是说明净宗修学三个基本条件是信、愿、行。换句话说,具足这三个条件都是这个法门的根器,也就是说,修学这个法门一定得到成就。下面是对信愿行有一个简单的解释,这个解释非常重要。
【信谓信生佛不二。是心是佛。是心作佛。】
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将这个「信」字解释得很详细、很圆满。他为我们说出六种,这个地方只说了一种,而这一种是六种里面最要紧的,这就是要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成佛,这个信心非常重要。我们看到不少学佛的同修确确实实缺乏这个信心,他总自己感到一生造的罪业很重,我这样子怎么能成得了佛?不但不能成佛,如果要生到极乐世界跟这些菩萨在一块都感觉到很惭愧,都不好意思,这一种念头是决定不能往生。所以往生西方净土有强烈的自信心。佛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这个事实,众生与佛不二,这是从体性上来说的。差别在哪里?佛悟自性,我们是迷了自性,只是迷悟不同而已,而自性则无二无别,完全是一样的。成佛就是悟了自性,就是觉悟、明了自性,这就叫成佛。由此可知,成佛是众生理所当然的一桩事,所以何必客气不敢承当?那就错了。
在《观经》里面把净宗的原理,佛用两句话为我们宣示出来了,这两句话就是『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』。是心是佛是性德,本性本来如是,底下这一句是修德,虽然你本来是佛,没错!可是你要不修,你就不能成佛,一定要修。本来是佛,现在又肯修行作佛,那这个佛是做定了,决定成就。本来是佛,现在不肯修行,那就没有法子了,自性佛不能现前,所以是心作佛。净宗修学的原理就是根据这个道理来的。我们现在是生死凡夫,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?就是是心在作生死凡夫,那就没话说。生死凡夫是怎么作的?是妄想、执著所作的。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,一天到晚是人我是非、贪瞋痴慢,搞这些东西。这就是是心作凡夫、是心在作六道。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,而不晓得同样一个道理,我们把这个念头转过来,我们作佛就成佛,这是净宗修学成佛的原理。所以底下说道:
【众生念佛。定得往生。究竟成佛。】
就是根据这个原理、这个事实真相而说的。所以成佛没什么希奇,成佛没什么了不起,个个人本来是佛,这一定要晓得的。但是成佛就得大自在,永远离苦得乐!这一桩事情就在我们一念之间,关键就在『念佛』,我们肯念佛就行了。念是心里头真有佛,而不是在口里头,口里面有佛,心里面还打妄想,还想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,这不叫念佛,这不相应,心里头要真有佛。真有佛,其他杂念就没有了,所以叫一心称念,二心就不行,一定要一心称念。
我们学佛学了不少年,对这桩事情多少也懂得一些,可是念佛的时候总有妄想、总有杂念,这怎么办?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,我们的妄想杂念作的时间太长、太久了,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我们的心就是在作妄想,就是在作杂念,现在要想一下把它转过来,当然不可能,习气太重、太重了!现在我们晓得这个原理,晓得这个事实,这是心在造作。现在不想再造作妄想杂念,现在专造阿弥陀佛,这是我们现在明白了。明白叫始觉,你开始觉悟了。从此之后,要能保持著这个觉悟,不再迷了,那我们成功就有指望。
怎样保持?就是把这一句佛号抓紧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我们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一句佛号上,念兹在兹。在念佛的时候起妄想不怕,起妄想是正常的,这妄想跟念佛可以同时,彼此不相碍。只要我们专注在佛号上,不要理会妄想,不要理会也不要著急,也不要害怕,那么我们念佛的功夫得力了,这个得力还是靠薰习;换句话说,我们要培养念佛的习惯,培养念佛的习气。这个习气要培养成了,妄想杂念自然就少了。少了我们就晓得我们念佛功夫得力了,这样才能够往生。所以这个关键是在念佛,念佛成佛。
念佛人决定得生净土,一生净土,一定是『究竟成佛』。成佛上面加个究竟,就是说明这个佛是圆满的佛果,像天台家所说藏通别圆。那个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别教佛都不圆满,圆教才究竟圆满。我们生到极乐世界成的是哪一种佛?是圆教的究竟圆满佛,这的确是无比的殊胜。我们要相信。这非常、非常重要,这就是信自己!所以净宗里面讲信,跟一般宗教讲信,是大大的不相同,它是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础上。其次我们再讲信他,他是谁?他是讲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。西方极乐世界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,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决定没有妄语,他所说的一定是事实,我们信得过他;我们相信世尊所讲的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,愿愿都真实,愿愿现在都兑现了,没有一愿是虚假的。我们信他是信这个,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。再讲到「愿」。
【愿谓厌离娑婆。欣慕极乐。如子忆母。必欲往生。】
信真的成就了,真正建立了,那个功德就很大。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。实相就是真如本性,信心清净就明心见性。可是禅宗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成的什么佛?大概是藏教佛、通教佛,最多也不过是别教佛,圆教没有法子,那个究竟圆满佛距离他见性还远之远矣。我们知道见性的菩萨破一品无明就见一分真性,这就是见性的菩萨,所谓见性成佛。自性里面有四十一品无明,他才破一品,后面还有四十品。四十品破尽了,才叫究竟圆满佛。所以他往后那个位次,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一步、一步向上提升,远之远矣!唯独到西方极乐世界容易,很快就能够圆满,他不必经历这么多位次,也不必经历很长的时间,他就能成就。所以觉悟的菩萨们,没有一个不愿意求生净土的,除非他是没有遇到这个法门,遇到这个法门决定求生。
菩萨有智慧,我们没有智慧,遇到这个法门还不想去。为什么不想去?对这个世间有贪恋,舍不得!这就麻烦。虽然信了,也不能成就。所以一定要把这两个世界、两个生活环境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这个地方就放得下。为什么不愿意去?为什么放不下?没有搞清楚。这个世间有财产舍不得放下,要是搞清楚了,西方世界那个财富比这儿多,不晓得多多少,这就肯去。住的房子比这里要大,我们这个地方住的房子钢筋水泥造的,西方极乐世界的房子是七宝造的,不能比!这个世间有亲人,亲情放不下,殊不知西方世界亲人比这边多,这一点不假。所以必须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们就很愿意舍弃这个世界,所以是『厌离娑婆』,不愿意在这个世间、在这个六道里面再受苦,再去受这些折磨。对於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当然你就欢喜,你羡慕,你很想去。
下面这是个比喻,『如子忆母』。比喻欣慕之心,像小孩念父母一样。他没有别的心愿,只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。要有这样的热情。『必欲往生』。必定想生极乐世界。要有这样的愿,非常恳切的愿。有愿还要行。
【行谓从愿起行。】
『行』就是佛在本经里面教给我们「一向专念」,无有间断。就是大势至菩萨在《念佛圆通章》里面教给我们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都摄六根就是一向,净念相继就是专念。这个样子,三个条件都具足了。
【以上三事。号为资粮。信愿行三。缺一不可。】
这是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,三个条件。这三个条件具足了,没有不往生的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决定一生成佛,这是真实的成就,任何一个法门都没有法子跟净土相比。其他大乘法里面,虽然有很好的理论,也有善巧方便法门,它能帮助我们的只是成罗汉、成菩萨、成权教的佛果而已,像藏通别佛,这是跟西方净土不能比的地方。所以一定要具足这三个条件。这三个条件具足了,无论是智愚或者是在社会上贵贱、男女老少,一律没有差别,平等的往生,平等的成佛。
【净土法门,奇特殊妙。】
『殊』是殊胜,『妙』是微妙。
【当机之说。亦有三例。】
这样殊胜奇妙的法门,要什么样的条件、什么样的资格才能够修学?这就是『当机之说』。这个说法大概是自古以来有这么几种讲法。这几种讲法都列在此地给我们做一个参考,我们一定要清楚、要明了。
【一上辈往生。唯是菩萨。唐善导大师以前之古德。多认为上品上生者。是四地至七地的菩萨。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的菩萨。从上上至中上四品。凡夫绝分。】
说那个不是凡夫。像《华严经》上,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大概是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、中上品,大概这四品是他们去往生的。善导大师以前这些高僧大德是这个讲法,这是我们在古德注疏里面都能够看得到的。第二种说法:
【本为凡夫。兼为圣人。】
这个讲法是善导大师讲的。在《高僧传》里面记载的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。弥陀化身再来的,那么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,这是决定错不了的。阿弥陀佛建立西方净土,为谁?是为凡夫不是为这些菩萨们。善导大师《四帖疏》,这个《四帖疏》就是《观无量寿经疏》,我们曾经讲过,他这一段话特别是在「上品上生章」里头讲的。「上品上生章」他的注解注得特别详细,把古人这种说法完全驳斥了,我们纵然不能够读《四帖疏》的全部,至少要把「上品上生章」多读几遍,这是增长我们的信心。
【善导大师四帖疏。破前说曰。】
这个『破』就是驳斥古来大德这个错误的说法。
【如来说此十六观法。但为常没众生。不干大小圣也。】
这个话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如来是释迦牟尼佛,《十六观经》是释迦牟尼佛讲的,而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讲到修行方法,就是世尊所说的十六种观想的方法。这里面包括观想念佛、观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统统都在这部经里面。而佛的意思是为『常没众生』。什么叫常没?就是六道轮回里面的生死凡夫,所谓的是「头出头没」。到三善道来投生,这是把六道比喻作苦海,这个头伸出来,吸一口新鲜空气,再一下又再到那个海底下去了,不知道多久再冒出来一次,这个海底就是三恶道!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六道凡夫,决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,在三善道的时间短。三善道好比我们休假出去旅游,时间很短,三恶道才是老家,住在那个地方时间太久了,饿鬼、地狱、畜生。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、一定要明了。
佛何以这样肯定的为我们说?佛对於这个事实是亲眼所见,不是猜测的。他是现量境界,他看得太清楚、太明白了。佛说出这个道理,我们仔细想想也满合理的。人为什么会堕三恶道?造作的恶业,轮回的形成原理就是迷惑、造业感得的果报。惑业苦,这是轮回的来由。惑业苦里头断一条,轮回的现象就没有了。所以永嘉大师说「觉后空空无大千」。由此可知,六道轮回是我们迷了才发生的这个现象,真正觉悟了,这个现象就没有了。
那我们想想我们从早到晚,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,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是善多还是恶多?冷静仔细想一想,就觉得佛的话有道理,我们确确实实恶念多,造的恶事多,好事少!恶造得多,恶的念头强,佛说轮回是强者先牵,哪一个念头强先受果报,我们恶念强!哪些是恶念?贪、瞋、痴。所以佛说这叫三毒。贪的念头强就饿鬼道去了,贪心变饿鬼,瞋恚心强就堕地狱,愚痴强就变畜生。愚痴就是迷惑颠倒,真假、邪正、善恶、是非不能辨别,把假的当真的,真的看作假的,这叫愚痴!
我们看看现在这个社会,不要看别人,看看我们学佛的这些同修们就看出来了。说实在话,一个人看自己很难,自己有什么毛病不容易觉察,看别人!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,看别人,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,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。这个方法也是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,我们自己有没有把假的当作真的?很可能我们就犯了愚痴自己不知道。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来说,我们学佛,把佛菩萨的形像当作神明来供养,这个事情太多、太多了,这就是迷惑,这就是愚痴。自己以为拜佛,佛会保佑我,将来还变畜生,你说冤枉不冤枉!拜佛会拜到畜生道里去,原因就在此地。
过去慈云灌顶法师为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写了一个注解叫《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》,我们过去讲过,这个本子我们也印过很多次,不难看到。他末后为我们说出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,第一条就是念佛人下地狱。我那个时候做学生的时代,在台中跟李老师的时候,我看到这本书第一条念佛人堕地狱,我就吓一跳!我就向李老师请教,这怎么回事情?念佛再不好,不应该堕三恶道,这不应该堕地狱。李老师说这个问题很严重,这是个大问题,他说我不跟你一个人答覆,我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解释。念佛人心里面还有嫉妒,还有瞋恨,堕地狱!是嫉妒、瞋恨心堕地狱,不是念佛堕地狱。念佛人要把贪瞋痴念掉,那就行,那才能往生。念佛人口里念佛,心里面还充满贪瞋痴,来生还是在三恶道。所以灌顶大师讲一百种不同的果报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所以阿弥陀佛发愿是度我们六道众生的,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度六道众生的,『不干大小圣也』。「大圣」就是大乘的菩萨,「小圣」就是小乘的罗汉,小乘初果到四果,大乘像前面所引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善导大师说与他们不相干,这个法门专度凡夫。他这个说法,我们仔细去看看经,相应,说得很有道理。因为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上看到的。现在我们读的这个本子第二品一开端「贤护等十六正士」,那是在家人,在家菩萨!他们的人数占了十六个人,绝大多数。这个意思就是显示出,这部经、这个法门对象是在家的同修、是六道凡夫。底下:
【又云五浊凡夫。但以遇缘有异。致令九品差别。】
这一句话说得非常、非常好!可以说将我们的疑惑彻底解除了。为什么往生会有九品?善导大师说:九品无关我们的根性,当然更与大小乘没关系。不像前面讲的要登地的菩萨才能往生,才是上三品往生,那我们是博地凡夫,那往生只有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之分,往上去没我们分。这样说法实在讲跟西方世界的教义相违背,为什么?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,这样说法就太不平等了,这个差别太大,哪里能够算是平等法?何况这个平等在经题上就列上「清净平等觉」。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,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法门是平等法门。九品差别怎么来的?是遇缘不同。这个话说得我们觉得是有道理,遇到的缘,机缘不一样,所以才有差别。机缘很难得,这与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统统有关系,就像小本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」,这个意思是一样的。
过去生中有善根、有福德,这一生才遇缘殊胜。殊胜的缘是我们能遇到这一部经典。学佛的人很多,特别是在过去,过去在古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、没有发达,得一本经书相当不容易。在民国初年,有许多学佛的同修还是手抄佛经,经书买不到。要想求一部经典怎么办?只有找大的寺庙,这大寺庙里面有《藏经》,藏经楼就像图书馆一样,去借。在一般习惯上来讲,《藏经》都是不能够离开藏经楼的。你可以借出来在里面抄,所以用的是手抄本。不像现在,现在是印刷术太发达了,每个人家里面都可以供一部《大藏经》,这是从前人连作梦也不敢想的。经本得来不容易,你要遇到这个经本,特别是《无量寿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自古以来传下来一共有五种不同的原译本。这五种不同本子里面内容有出入,所以这个本子唐以后很少人依《无量寿经》来修行,大家都依《阿弥陀经》。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本子太多,不晓得依哪一个本子好。五种本都能够看到,那相当不容易,这就是缘的问题。
现在我们的缘比古时候要殊胜得太多、太多!正因为原译本多,读一种不能够明白圆满的意思,五种本都读,本子都找不到,所以古德才有会集的这个想法。最早会集的是宋朝的王龙舒居士(王日休居士),这是最早的会集本,叫《大阿弥陀经》。以王居士的地位、财富,学佛,《无量寿经》这个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,还有一种他都没有机会能见得到。由此可知,古时候这个经书见到之难。所以他那个本子是四种原译本的会集本。在唐朝翻译的《大宝积经》里面的「无量寿会」,这一会这个本子,王龙舒居士没见过。这个会集就不圆满,少一种!而《大宝积会》里面有一些经文,是其他四种本子里头都没有的,那这就很重要了。
所以一直到民国初年,夏莲居老居士,这最近的会集我们现在所采用的,这是一个最完整的会集本,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。我们现在人有福,因缘殊胜,这遇缘好!这是你遇到的本子圆满、完备。第二这缘要理解得透澈,要有人给我们详细讲解,使对全经的义理了然於胸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缘殊胜;第三有好的同参道友,大家在一块认真的修学,如教修行,这个缘就具足了。这些因缘要具足,这上品上生!所以九品往生里面,上上品往生我们有分,特别是现代人确确实实是有分,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修。在缘上来讲具足,往生的品位不高,这个怪自己,决不能怪别人。怪自己哪里犯的过失?没有能够如教修行。佛所讲的没去照做,这往生的品位就低了。所以九品差别是在遇缘的不同。
【又云其机者。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。】
这一句话也说得很好!这是善导大师为我们做了一个总结。在这一句话里面,他把『一切善恶』这四个字就是说明六道的凡夫,六道凡夫里面的「善」就是三善道的,「恶」就是三恶道的。这是阿弥陀佛主要接引的大众。大乘菩萨、小乘圣者是附带的。底下这『凡愚』是通指六道的众生,六道都是凡夫。
【大师之说。上契圣心。下洽群机。】
善导大师这个说法跟古大德的说法完全不相同,确确实实与经义相吻合。经是佛说的,确确实实说的是佛心里面的话,没有违背佛的意思。『下洽群机』,洽是融洽,群机就是从上上到下下,上上是指等觉菩萨,下下是指地狱众生,这就是常讲九法界一切众生;菩萨对佛来说也是众生,九界众生。净土法门,普度!
【实大有功於净土。】
善导大师这个说法,对净宗确确实实是莫大的功德。令一切众生起建了信心,发愿求生净土。
【故中日诸师多承此说。】
这特别是在日本。日本在隋唐时候派了很多出家人到中国来留学,而这里面不少人都是善导的学生。他们学成回国之后,所以净土宗在日本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宗派。他们对於老师非常尊敬,超过我们中国。中国一般寺庙里面,善导大师的像还不多见,可是在日本寺庙里头,善导大师的像就很多,很多寺庙的名称用「善导寺」。我们台北善导寺是日本人建的,纪念善导大师。所以你看到善导寺,这净土宗的道埸。这都是说明善导大师对於日本、对於韩国的佛教影响很深。再看第三种说法:
【专接上根。傍及中下。】
说净土法门的对象是专门对上上根的人。
【疏钞曰。明信位初心。有四种机。以礼忏灭罪被初机。以修习止观被中机。以求生净土被上机。】
这个说法是莲池大师讲的,这是我们净宗中兴的大德,他生在明朝末年。这是《弥陀经疏钞》里头说的。『明』是说明,『信位初心』,初发心的,对於佛法有信心,很想修学。大师讲这众生有上中下三等根器。『礼忏灭罪』。依照大小乘经典的方法修行,修礼拜、修忏悔,我们常讲经忏。这个经忏诸位要知道,不是现在寺院里头超度死人的经忏,不是这个。这个「经」是讲读诵经典。像在我们台湾,台北华严莲社听说每个月都有一定的时间,大家在一起读诵《华严经》,这是读经。礼忏,很多寺院里面也有一定的时间举行拜大悲忏,这最普遍的。在台湾还有拜梁皇忏、水忏,净土宗的有净土忏,修地藏法门的有地藏忏,修《法华经》的有法华忏,这个忏仪很多,几乎重要的大乘经典都有修行的方法。这古大德编的,编的修行的方法,通常讲行法,修行的方法。这是对初机的,也就是说对下等根机的,教给他们修行的方法。
中等根机?比他们高,他们修禅定,『修习止观』。止观就是禅,在禅宗叫禅定,在教下叫止观,比前面这一层要高。更上层的?更上层的念佛,专接上根。哪些是上根?念佛人是上根。『以求生净土被上机』,这是确确实实的,为什么念佛人是上根人?上根是有真实的智慧,选择这个法门就是真实智慧。没有真实智慧,你怎么会选这个法门?这成佛的法门。诸位要晓得修习止观若不能见性,就不能出三界。纵然得定,也只能够往生四禅天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看他定功浅深,不能出三界,他将来果报在天上。那定要修不成,修不成就是未到定,有定功但是不够,那就生欲界天。我们常常看到经上讲的「夜摩天,兜率天,化乐天,他化自在天」,都是未到定,就是他修的禅定功夫还不够初禅,不到初禅。像考试打分数一样,六十分及格,他只有四十分、五十分,这就生到欲界天人,位次就更低。由此可知,前面礼忏灭罪是人天福报,是修福的,大概色界天都没分。念佛人的果报超越三界,往生净土,所以这是上根人不是下根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:
【初谓业障众生。中谓凡夫二乘。是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。】
凡是修净土的人都是大乘菩萨,因为净土所要求的,《无量寿经》讲得很清楚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。菩提心一发就是菩萨。什么叫菩提心?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说得好,凡夫真正发愿求生净土,他说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。这个讲法确实蕅益大师以前这些祖师大德们没有这个讲法,没说过,他第一次说的。他说这个话,我们细细想一想有没有道理?很有道理。为什么?生到净土,古人讲过「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」。你能够见阿弥陀佛,这不是菩萨,见不到的!
所以真正发愿求生净土,这个心的的确确是无上菩提心。一般的菩萨不如,比不上!一般菩萨虽然发的,像《起信论》里面讲的「直心,深心,大悲心」。你发那个心见不了佛,人家这一发心就见佛,见佛比你就高多了,所以的确是无上菩提心。这是蕅益大师讲得清楚、讲得明白、讲得容易懂,我们听了之后,觉得我们有分。《起信论》里讲的、《观经》里讲的,讲的我们听不懂,想想自己发不出来,没分,於是就退心了;听到蕅益大师讲的,我们就振奋起来了,觉得我也可以做得到。所以要真正发心求生净土。
【又要解谓持名。法门深妙。破尽一切戏论。斩尽一切意见。唯马鸣。龙树。智者。永明之流。彻底担荷得去。】
这是蕅益大师赞叹净宗的行法,修行的方法。持名念佛这个方法,这个方法太深、太妙了!可是,念佛实在讲非常简单、非常容易,它的深妙处只有深妙之人才能看得出来,一般人看不出它的深妙处。唯有真正有学问、真正有见识的人他知道,这个方法简单容易,确实深妙。下面这两句话说得好,『破尽一切戏论』,这一句话是对教下讲的。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,如果你要是懂得念佛法门,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了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话都是戏论,都是开玩笑的话,都是废话,一句阿弥陀佛把它破尽了。『斩尽一切意见』,这是对禅宗讲的,你说这就深妙了。超越了禅宗,超越了教下。宗门、教下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,这一句佛号超越了,从理上说,深;从方法上讲,妙,太巧妙了,一句佛号就超越,决定不是宗门教下能相比的。
刚才我说过禅宗不见性不能成就,只得禅定,这是生四禅天。纵然明心见性了,成就还是有限,见性成佛,成的什么佛?藏教佛、通教佛,去圆教佛果,真的是远之远矣,不晓得还要修多久才能成就。依照佛在一般经上讲的三大阿僧只劫,第一个阿僧只劫完成三贤位,佛说这都是从别教讲的不是圆教;第二个阿僧只劫,从初地到七地,七个位次;第三个阿僧只劫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,三个位次,三大阿僧只劫。纵然明心见性,所谓见性成佛,不过是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别教这是初地。那么从初地到七地一个阿僧只劫,再到十地,两个阿僧只劫,成什么样的佛?成别教佛。别教佛的地位是相当圆教第二行位的菩萨。所以你就晓得太远了,时间太长了,怎么能跟念佛人比!
念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依照《观无量寿佛经》所说的下下品往生,只要经十二劫。诸位晓得,十二劫就花开见佛悟无生了,花开见佛悟无生什么地位?圆教初住地位,别教初地的地位。换句话说,像他们那个修行,修到这个是经过一个阿僧只劫,在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十二劫,他怎么能比?这不能比。那是讲下下品往生的。如果说下中品往生的,那经上讲只要六劫,那时间就缩短一半了,所以真的是深、真的是妙!这两句话不是假话是事实,超越宗门教下,教下包括了贤首宗、天台宗、三论宗、法相唯识宗,没有一样能比得上念佛人。
念佛之殊胜,所以念佛法门好,谁知道?马鸣菩萨知道,龙树菩萨知道,这两个人是大乘八宗共祖。大乘八个宗派都是马鸣、龙树传下来的,所以他是八个宗派的祖师,共同的祖师。他们知道,他们在末后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。在中国智者大师知道,智者是天台宗的,专门弘扬《法华经》,可是智者大师是念佛往生的,他给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做了个注解,后来他的学生四明尊者做了个钞,这个注解也很有名,叫《观无量寿经妙宗钞》,他是念佛往生的,四明尊者也是念佛往生的。天台宗的祖师,因为智者大师提倡念佛求生净土,所以天台宗历代的祖师几乎都是念佛往生的。『永明』,永明是从禅宗里面回过头来的,他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再回过头来专修念佛法门,求生净土。永明在传记里面记载,他也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。这是我们中国两位大德,他们清楚、他们明白。智者是代表教下,永明是代表禅宗,所以像他们这一等的人物,这一流的人物,『彻底担荷得去』,他们能够直下承当,一丝毫怀疑都没有。
【因持名一法。乃至圆至顿。】
『圆』是圆满,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圆满的,宗门、教下都没有这个圆满,跟念佛人一比,他就有欠缺,所以这是圆到极处,顿到极处,『顿』是顿超,禅宗是顿,跟念佛一比差远了!
【无上法门。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。故曰深妙。】
『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』就是不可思议,不是我们想像得到的,不是我们推测得到的,所以说它是深妙。
【但蓦直念去。】
『蓦直』指一直,只要你一直念去,死心塌地一直念去。
【不假方便。】
不须要藉任何方法来帮助。
【不落思量。】
这两句话合在一起,『不假方便』,不需要用教下的方法来帮助;「不落思量」,不需要用禅宗的方法来帮助,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。
【直起直用。】
指直截了当。
【自得心开。】
只要你功夫用的熟了,自自然然心开意解,跟禅宗里面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一样的境界。禅宗的方法难,净宗念佛这个方法容易,都可以念到大彻大悟、都可以念到明心见性。
【当下破尽戏论。荡除一切计度分别。始能直下承当者。肉身大士也。】
这就说明谁是善根,你只要肯『直下承当』,只要肯发愿求生净土,一心念佛,你就是肉身菩萨,这个大士是大菩萨!就是前面所讲的上根人不是下根人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