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量寿经(三次宣讲) (第十二集) 1994/10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02-026-0012
请掀开讲义第二十一面倒数第三行,请看第四段:
【念佛有四种。一持名念佛。即本经所宗。称念阿弥陀佛名号。善导大师曰。唯有径路修行。但念阿弥陀佛。因其方便直捷。成功迅速也。】
佛法重在实行,如果只是在经义上研究、探讨,而不能真正去做,真实的利益是得不到的。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受用,或者今日之下所讲的享受,真实的享受我们得不到,所以一定要重视修行。修行的方法很多,我们常常听到的是八万四千法门,法就是方法,门是比喻,比喻的门径。又看到四弘誓愿里面所讲的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那个无量比八万四千又不晓得多了多少倍。由此可知,方法门径很多、很多,在这么许多方法当中,哪一种方法最方便,或者说哪一种方法最适合我们自己修学的?我们能够有这么一个想法,这样一个选择,这就是有智慧。
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们,在众多方法之中特别赞扬念佛的方法。我们在小本《弥陀经》里面看到,六方诸佛都赞叹。这个方法实在讲值得我们去研究,值得我们细心的去观察、去肯定它,这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。因为在无量法门里面确实是浩如大海,我们怎样去选择实在是很不容易,这是一切诸佛给我们一个指示,给我们一个提示。不妨依著这一个提示仔细去观察这个方法对於我适不适合。念佛这个法门,这是从总纲上说,念佛也有许许多多种的念法。但是再多种类,也不外乎这四大类,此地讲的四种,种是种类。有持名、有观想、有观相、有实相,总不外乎这四大类就是了。这四大类当中,佛祖又特别提倡的持名,持名就是执持名号,也就是《无量寿经》跟小本《阿弥陀经》所提倡的。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法会里头特别提倡,劝我们采用这个方法,就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。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这是在前面都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了。
世间人、许多学佛的人不了解佛法,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实。许多学佛的不知道佛是什么,许多念佛的也不晓得阿弥陀佛是什么,那就难怪他念这一句名号,念了很长的时间而得不到效果。底下引用善导大师一句名言『唯有径路修行』。径路就是近路,也就是说我们学佛目的是想成佛,成佛最快的一条道路,最近的一条道路就是『持名念佛』。所以『但念阿弥陀佛』,这一句话讲得很好,讲得一点都不错。如果我们要把这一句话的意思真正懂得、真正明白了,那就很不简单。说实在话,必须像古德所讲的「通宗通教」。宗是禅宗,禅宗以外是教下,宗门教下你全都通达,你才懂得这两句话的意思。善导大师为什么这样说,你才真正明了。
这个我们也不能详细说,详细说可以讲世尊说法四十九年,也不过就是解释这两句而已!最重要的,佛在大乘经论上常常告诉我们,像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一切法,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经上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,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宇宙人生,这所有一切法从哪里来的?佛告诉我们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。现就是生的意思,就是出生的意思,这一切法都是我们心性变现出来的东西。又告诉我们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这句话的意思跟《华严经》上「唯识所变」那个意思完全相同,唯识所变我们不太好理解,如果没有学过唯识的不好懂,但是要讲到「从心想生」,我们就比较容易懂了。
心里常常打妄想,想什么它就现什么。像一些人作梦,日有所思夜有所梦。梦从哪里来的?从心想生的。也许你会说:我今天做这个梦很奇怪,没想!没想他怎么会梦?其实这个微细的想,往往我们自己都不能觉察,实实在在是从心想生,一点都不错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就能体会佛为我们选择法门的依据,那我们心里想佛不就作佛了吗?这真是直捷稳当!所以说他讲『方便直捷,成功迅速』。直接叫你去想佛,心里想佛就变佛的境界。说实在话,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有这样的直捷,有这么样的稳当,有这么样的快速,道理在此地。
所以佛教给我们想佛。想哪一尊佛?佛很多!有很多同修天天念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」,有没有错?没错,也很难得。可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去念阿弥陀佛,教我们去想阿弥陀佛,我们偏偏不听话,偏偏违背他的意思去念释迦牟尼佛。诸位要细细想想这个味道,佛为什么教我们念阿弥陀佛?《无量寿经》上,可以说把这个理由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那就是因为我们成佛不容易,不但成佛不容易,我们要想超越六道轮回都非常困难。
依照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,我们每位同学你今天能够到这个佛堂来,在这里坐上一个半钟点,听这一次经,不是偶然的,决定不是普通人。普通人,我们下面爱买市场人很多,你去拉一个上来听听,你看他能不能坐得住?五分钟都坐不住,他就要跑了。你们到此地来能够坐上一个半钟点,不简单!佛说这是过去生中都是学佛的人,过去多久?那这个没办法计算,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。一尊佛出世,常讲的三大阿僧只劫,无量无边诸佛如来,这个数字那怎么能算得清?真正是无量劫来多生多劫的修行,这个善根福德很大、很大,要不是佛说,我们怎么晓得?可是无量劫的修行,供养那么多诸佛如来,今天是个什么样子?我们自己很清楚,今天这个样子,这是结果,结果还是一塌糊涂。原因在哪里?原因是没有超越六道,也就是说生生世世修行,都没有办法超越六道;如果能超越六道,那早已经成佛、成菩萨,决定不是凡夫。由此可知,超越六道之难!太难、太难了。
形成六道的原因是什么?佛说得很清楚是我执、我见。我们细细想想,不错。我们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一定想到是「我」,这就是一条非常坚牢的锁炼,把我们锁在六道轮回里面,没有法子出离!什么时候我执破了,六道就出去了,所以经典上常讲四果罗汉超越六道轮回,为什么会超越?因为他我执没有了,见思烦恼断了。我执破了、烦恼断了这才能够超越六道。由此可知,我们累劫的修持没有能断烦恼、没有能破我执,所以落得今天这个样子。在这一生当中,如果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,来生来世纵然又遇到佛法修行,大家想想亦不过是跟这一生一样,谈不上成就。
而这一个法门,这个念佛法门,所以你要会念,你要懂得这里面的道理、方法、境界,这一句佛号就能够帮助我们破我执、断烦恼,这叫真正会用功。如果这一句佛号依然不能够断烦恼、不能够破我执,我们这样念佛念一生,还是不能往生。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不是佛号不灵,他不会念,怎么叫不会念?他是口里头念,心里头不念,那就没用处,要心里头念。所以「念」这个字是一个会意的字,让我们看到这个字体会它的意思。在六书里头它属於会意,你看它上面是个「今」,下面是个「心」,就是现在这个心,现在这个心上真有阿弥陀佛那才行,这叫念佛。一般人念佛,口上念佛,心里头念名闻利养,念贪瞋痴慢,那就错了,就搞轮回了!口里头念佛,心里头还继续不断的搞轮回,他怎么能出得了轮回?所以念佛要紧的是心上有佛,决定不能够夹杂。
前面跟诸位说过,觉明妙行菩萨讲得好,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;换句话说,心里面只可以念阿弥陀佛、想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心里头什么都没有,干干净净,这才叫一个念佛人,这才叫做执持名号。这样的念法,那这个效果就跟《弥陀经》上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见佛;大势至菩萨讲的「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」,一日到七日。所以你想想看无量法门当中,哪有这个法门迅速?它真快!所以连法相宗的祖师—窥基大师在《阿弥陀经通赞疏》里面,都赞叹念佛法门是顿超的大法。顿超就是不经过菩萨的阶级,不必经过;不必经历长劫的修行,一天到七天就成功。
我们念佛不止七天,七年都不止了,为什么连个消息都没有?就是不会念,这个念的是口是心非,心上没有佛,所以这就没有感应。我们念得不如法、不如理,毛病出在这个地方。所以经上讲的没有错,祖师的话也没有错,我们要重视「持名念佛」,唯有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得到真实的成就。也有人说,念佛的好处充其量不过是往生,来生的事情,现在问题不能解决。这个观念错了,错在哪里?他这个念头就叫妄想,妄想就是夹杂,念佛里头夹杂著妄想。真正念佛人现在所得到的利益就不可思议!现在得到的利益叫花报,往生净土是果报,花果都不可思议。我们细读经文你就明了。
【二观像念佛。以供养圣像。注目观视。然像去还无。因成间断。】
这个方法也很好,诸位要知道这四种念佛都是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,世尊为我们说的。这是十六观里头第十三观就是『观像念佛』。修这个法门真的要有相当的福报,你没有福报,你没有办法修。你一定要有一个庄严的佛堂,供养庄严的佛像,时时看佛像,把这个佛像深深的印在我们脑海之中。现在人讲脑海,佛法里面叫「阿赖耶识」,把这个印象印在八识田中。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修行的原则是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所以相继非常重要。这个地方末后两句话说,如果你离开了佛堂,离开了佛像,就间断了,就不能相继了。换句话说,你一天到晚都在佛堂里看佛像,你的衣食住行都有人供养,都有人照顾,这个福报就很大!不像前面的持名,持名念这一句名号,随时随处他都能念。观像念佛就受很多的限制,离开佛堂他就变成中断了。这是这一种念佛的方法。
【三观想念佛。】
在《十六观经》里面,世尊教我们念佛的方法,实在说是以『观想』为主要的,十六观里面讲「观想」就讲了十二种。由此可知,世尊确确实实是以「观想念佛」为主。观是观察,想就是心想、想念。
【如观经所说。以我心目。想彼如来。但境细心粗。妙观难成。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。】
西方极乐世界正报是阿弥陀佛,依报是生活环境,无论是正报、依报,相实在讲非常微细。以佛的相来说,不止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。佛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!像我们这种粗心大意的人怎么能观得起来?不要说佛的这个身相,就是劣应身相,佛在经上常讲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我们都没有办法把他想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都想不出来,何况佛这个殊胜的相。所以这是难的地方,但是我们要晓得它重要。
因此天亲菩萨造《往生论》,这是我们一般俗称叫《往生论》,其实就是天亲菩萨依《无量寿经》修学的经验报告。天亲菩萨依照《无量寿经》,他用五种方法来念佛,所以《往生论》也叫做五念法,这是我们应该要晓得的。五念法里面第一个是礼拜。礼拜不只是拜佛,像在早晚作早晚课的时候,我们至少都要先拜三拜佛,我们修净土的人就是拜阿弥陀佛,也有的人先拜本师释迦尼佛三拜,再拜阿弥陀佛,这也可以。表示我们对於世尊的恩德念念不忘,这个法门是他教导我们的,他要不说我们不晓得有这样殊胜的法门,这是报恩的意思。而真正的意思?这个礼拜就是恭敬,我们用真诚心、清净心、恭敬心来修学念佛法门,这就叫礼拜,所以礼拜并不重视在形式上。形式上你没有礼拜,但是你用的是真诚心、清净心、恭敬心,这个意思就具足了。
第二是称念,称念就是称名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或者就念四个字「阿弥陀佛」也可以。因为《弥陀经》上教给我们「执持名号」,名号只有四个字,所以念四个字可以,很如法。第三要发愿。我为什么念阿弥陀佛?我目的就是求生净土,一定要有愿,每一声佛号里头都具足五念,就是五个意思。因此念佛法门也叫做不回向法门,课诵完了之后不必再作回向,为什么?念念当中都是求生净土,句句佛号都是为了求生净土,所以它叫做不回向法门。
第四个叫观察。这个观察就是观想。换句话说,不但我们要念佛,我们要常常想佛,要想得很清楚、想得很明白。想什么?当然不是像观想念佛那个想法,因为观想念佛那个境界太微细了,我们没法子达到。我们这个观察里面,想阿弥陀佛在因地里面的发愿,想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如来那个地方的求学,想他勇猛精进,想他发愿建造净土,想他在十方世界接引众生。换句话说,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讲的种种的事相我们常常念在心上,我们想这些就不要打别的妄想,想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,想这些。一方面使我们对净土仰慕之心,一方面启发我们学习的心理,我们要学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怎样发心,我也怎么发心;他怎样发愿,我也怎样发愿;他怎么修行,我也像他一样修行。总而言之,我们的心、愿、解、行都向阿弥陀佛学习,这就是观察。所以这是非常非常重要,与观想念佛很接近。
至於修行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忏悔。忏悔是通大小乘所有一切法门,可以说无量法门就是无量的忏悔法。我们这个法门,念佛、想佛就是忏悔法,所以它妙不可言!这我们要真正懂得。世间有些不明理的人,事情做错了,到佛前发露忏悔,发露忏悔是小乘人的办法。我做了多少多少错事情,在佛前面求忏悔,诸位想想你把你那些做的错事回味一遍,就又造了一次。一切法从心想生,你每回忆一遍就又造一次,这个业障怎么能忏除得了?愈忏愈多,忏一遍就又造一遍了,这还得了!这是不懂得忏悔的道理,不懂得忏悔的方法。忏悔是后不再造,这一心念阿弥陀佛,这就是后不再造。所以不必再想过去造的那些罪业,因为你每想一遍就又造一遍,从此之后我统统都不想了,我天天想阿弥陀佛,你的罪业就消完了,真正忏悔掉。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所以我们的业障天天在佛菩萨面前忏悔都忏不完,道理就是在此地。每天在佛菩萨面前,都再造一遍,再造两遍,唯恐造得不多,这是我们搞错了。所以你一心念佛,读经念佛就是真正忏悔。所以观想念佛,确实不如持名念佛那样的方便。因此,方法虽然是非常高明的方法,可是诸佛、祖师大德还是提倡持名。像天亲菩萨这个修法就很好,声声佛号里面具足五个意思,五念在一句佛号里面完成,所以他念佛得力,上上品往生。
【四实相念佛。】
这是念佛法门里面最高级的、最圆满的、最究竟的,也是我们学不到的。我们晓得有这个方法,学不到,为什么学不到?看看底下这一段就明白了。
【远离生灭。有无。能所。】
『生灭』是心,就是念头。一个念头生,一个念头灭。生灭的念头没有了,诸位想想那是什么境界?阿罗汉都做不到!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。所以我们晓得这一开口就是圆初住菩萨的地位,别教是初地。由此可知,我们哪天证得圆初住菩萨,从那个时候以后,你每天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念念都是实相念佛,没证得这个境界之前,你与实相都不相应。所以这是我们明了不要去求也不要去学,学不到的。你学这个都叫打妄想。这是什么境界?在《弥陀经》里面讲的这是「一心不乱」。一心不乱里面有事一心、有理一心,这是理一心不乱。得到理一心不乱以后,以后还很长,你看圆教初住菩萨就得理一心。理一心里面功夫有浅深不同,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还有四十二个位次。这四十二个位次都是实相念佛,这自自然然的入了实相,证得实相。『远离生灭,有无,能所』。上面讲的三句都是相对的。
【言说。名字。心缘等相。】
马鸣菩萨在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告诉我们「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」,这都是说的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,这不是凡夫,不是二乘!二乘权教菩萨都做不到。
【专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。】
『自性本具天真之佛』是谁?就是阿弥陀佛。
【实相之佛。圆觉之性。虽然众生本具。】
这一句话很重要,也就是净宗里头常讲「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」。这个时候念的佛,的的确确是念的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。可是我们凡夫:
【因妄心念念生灭。而不能观。】
『观』是观察。
【故佛告父王。诸佛本德。真如实相等。非是凡夫所行境界。故劝父王持名念佛也。】
这就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对他最亲的人,这是父子至亲,以他来作为一个榜样。佛劝他父亲修什么法门?那一定是最好的,那总不会骗人的。劝他父亲『持名念佛』。为什么持名念佛?因为实相念佛不是凡夫境界,可是从持名能够达到实相,自自然然达到。持名念佛功夫三个层次,第一个念到功夫成片,再提升就是事一心,再往上提升就是理一心,理一心就是实相念佛。所以自自然然入这个境界,不要勉强。
我们这几天把前面这一份概要讲完之后,可能还有二、三次的时间,如果讲经也只能够讲个一、二段,我想我们把经就止住,下一次回来的时候经文再从头讲起。剩下来的时间我跟诸位简单报告一下《金刚经》的大意。《金刚经》就是讲的实相。换句话说,《金刚经》的境界完全是实相念佛。我们虽然做不到,懂一点对我们有好处,对我们念佛,在功夫上来讲确实是有帮助。譬如我们的烦恼断不掉,我执没有办法除掉,菩提心发不起来,听听《金刚经》对於这些都会有帮助。
【四种念佛。持名念佛最为方便究竟。故称为径中之径。】
这个『径』是近路。古大德把整个佛法做一个比较,大乘是修行的近路,比小乘人巧妙太多了。譬如小乘人破我执,难!他有一个我,要破我,这个麻烦。所以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之后,身见没有了,不执著这个身是我,可是我执还有,不过是不执著这个身是我。身见破了,这证小乘初果,从此之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,才把思惑断掉,这样才能够把我执断掉,超越六道轮回。诸位要知道人间寿命短,天上寿命长!这七次往返,那个时间都是天文数字,很不容易。大乘人用的方法巧妙,大乘法里面教给我们把心量扩大,教给我们起心动念不想自己想一切众生,心量就大了。如果照这个方法去做,时间做久了,自自然然那个我执不破,自己没有了,这个方法就高明。所以它的时间短,只要你真正肯做,绝对不是方法有问题,是我们没做。
我们虽然天天读大乘经,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,这就糟糕,没做!如果真的如教修行,我们起心动念都想到社会、都想到大众、都想到一切众生。不必多久,你能够做上个半年、一年,你对於「我」就很淡薄了。这个方法非常好!就是没有认真去做,所以大乘是修行的近路,这古人说的。大乘里面的禅宗,在大乘法里面,禅又是近路,这近路的近路,径中径,径中径是禅宗。念佛?比禅还要近。所以念佛法门叫径中径又径。古德是给我们这样说法的,这就是说这一条路是最近的路子。你看这一条路子直接叫我们想阿弥陀佛,直接叫我们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所以比禅还要高明!禅要修得不如法很容易出岔子,这个法门决定不会出问题,也就是常讲决定不会著魔,没有魔事。因为念佛有佛力加持,有诸佛护念,龙天拥护,所以决定没有魔事,这就是径中径又径。
【四种念佛。难易悬殊。深浅似异。实则事理不二。浅深相即。】
这前面讲的四种念佛,看起来好像实相很深,观想很难,这是从表面上看,而实际上它是相通的。『理事不二,浅深相即』,你看它浅,它跟深通的,你看它深,它在方法上很容易,很浅显。
【若是圆人看来。称名暗合道妙。初步即是到家。】『圆人』就是见解圆融的人,看一个事情看得很彻底、看得很究竟的。他晓得起步持名念阿弥陀佛,殊不知,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究竟圆满。但是刚才说过了,要一心称念,这就关键在这个地方。一心就没有二念,有二念就不是一心,所以这个持名叫你一心称念。《无量寿经》上「一向专念」,注重那个「一」,《弥陀经》上「一心不乱」。你要用一心念,那就对了,你用二心、三心这就不行,那只能够说是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而已。这个结缘的事情我们干得太多了,无量劫干到今天都是在跟阿弥陀佛结个缘,从来没有一心念;如果一心念早就往生了,早就成佛了,所以关键在一心,这非常非常重要。
【故持名念佛又何异於实相。】
这个一心称念跟『实相』真的没有两样,实相念就是一心称念。
【疏钞云。】
《疏钞》是莲池大师所说的。
【实相云者。非必灭除诸相。盖即相而无相也。】
这是「实相念佛」,并不是说我们离一切相,《金刚经》上讲「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。那个离相并不是把事相真正离开,不是这个意思,心里头不执著。这个重要。离是叫你心离,不是叫你在事上离,事上没有妨碍。《华严》上说得很清楚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。事不妨碍,妨碍是我们的执著。我们分别、执著这就是妨碍,如果说是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心里头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,这就对了。
【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。念得纯熟。万缘齐放。能所顿空。即是无住。於此之时。一句佛号。朗然明白。相续不断。即是生心。故暗合道妙。句句是佛知见。念念放般若光。念佛号即是念实相也。】
这一段的意思很好,而且是真实的事实,决不是理想,决不是虚构的,字字句句都是讲的事实真相。『持名即是甚深般若』,我们晓得禅宗所修的是般若,这一点大家也必须要了解,这是佛学常识。禅宗不是修六度里头的禅定,你要认为他修的禅定,那就错了,那就不是径中径,他是修的般若。诸位要是读《六祖坛经》你就明白,六祖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第一句话就是教导大家「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」,可见得他是修般若的。禅是手段,依禅定而得到般若,所以他是修般若的。那么我们持名念佛?不但是般若,而且是甚深般若。就跟《心经》上所讲的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」。观世音菩萨怎么行现在我们明白了,念阿弥陀佛。念阿弥陀佛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。过去我们常常念《心经》,观音菩萨怎么修的不知道!现在明白了,果然与西方净土相应,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候补佛,他怎么不念阿弥陀佛?当然是念阿弥陀佛。念阿弥陀佛就是行甚深般若,这我们才晓得怎么个念法。刚才讲过「一心称念」,那个一心称念就是「甚深般若」。
『念得纯熟,万缘齐放』。念的时候就是万缘齐放。可是那个「放」,虽然放,一不念又回来,我们现在就是这个状况。在一心念的时候,心里头很清楚「阿弥陀佛」,没有的别杂念,佛号放下了,乱七八糟念头又来了。它有个弹性的,永远没有办法把这些妄想执著舍掉。原因是什么?功夫不够,所以要念得纯熟。只要在纯熟上用功夫就行了。功夫纯熟了,妄想杂念舍掉之后,它再不会回来了,那功夫就得力了。所以实实在在许多同修来问念佛功夫不得力?不得力,你功夫不够。哪有一念就得力的?没这种人!所以只顾一心称念,不要去打妄想,也不要怕妄念起来,那个没有关系,妄念它起它的,我念我的佛,要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佛号上。
妄想杂念起来,不要去理会它,不要去管它,只照顾佛号,时间久了,功夫纯了,妄想杂念自然就少了。这就功夫渐渐得力了。这我们自己会觉察到的,不必去问别人,我们自己功夫,别人怎么会晓得?很显著的一个现象,晚上不会做恶梦了,没有学佛的时候会做恶梦,而且梦中境界非常的凌乱,这都是不好的现象。念佛功夫要得力,恶梦没有了,而且纵然作梦,梦里面的境界很清楚,就像白天处事一样,不会很乱。更要纯熟,梦中常常会念佛,常常会思惟经义,梦中里面会开悟,会突然想到经里头的意思,会明白了,会有这个现象。这些都证明功夫得力了。
我们的妄想杂念少了,功夫得力了,再进步这就入一心不乱,那就得定。得定之后梦境不会再有,但是定中有境界,定中境界跟梦中境界不一样。所以「万缘齐放,能所顿空」,这个时候就是无住,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「无住生心」。学禅的人学到无住就得定了,但是很少在无住里头再生心,因此他那个禅只学了一半,来生到哪里去?到四禅天去,因为他有无住、他有定,看他定功的浅深,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他还是出不了三界!我们念佛人不一样,我们念佛人无住跟生心同时,这就高明了,比他高。所以『一句佛号,朗然明白』。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念念相续,这就是生心,所以这一句佛号为什么跟你讲是「甚深般若」?金刚般若是甚深般若!一心念佛与金刚般若完全相应。禅宗这个号称他们修的是上上乘的法门,他不晓得念佛人修的比他彻底、比他究竟、比他圆满,他不知道。
『故暗合道妙,句句是佛知见』。什么是佛知见?无住生心就是佛的知见,佛知佛见!无住是一切都不执著,不但不执有,也不执空,空空亦不执著。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法相与非法相统统不执著,一切皆离。离的念头也没有,这个时候就是真心现前,真心本性现前。真心本性的起用就是生心,这个起用就是大慈大悲,慈悲到真正的极处,就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,所以一切诸佛都念阿弥陀佛,就是这个道理。他要不念佛,那有无住就没生心,所以佛在经上跟我们讲「佛佛都相念」。佛佛相念什么?都念阿弥陀佛。所以阿弥陀佛是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。这不但是理,实在讲它是事实。
『念念放般若光』。这到放光的时候已经念到理一心不乱了,这是光明通达。《心经》里面举出一个例子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这就是放般若光。这光从哪里放出来的?从名号里面放出来的,真正离苦得乐,所以念佛号就是念实相,也可以说念佛号就是生实相。
【小本有一心不乱之文。今本不云一心不乱。而专主一向专念。则所宗更为明确。更契众生根机。弥显慈尊恩德。】
小本是《阿弥陀经》,罗什大师是意译的,所以我们看玄奘大师的译本上不是『一心不乱』,这是意译的。他译得好,连玄奘大师、窥基法师都很尊重、都很佩服。但是这一句往往使初学的人看到,生起畏惧,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太难了!这一心不乱做不到,於是他佛也不念了,他不学这个法门,这法门太难了,一心不乱不容易得到。大本经上讲『一向专念』。想想一向专念这我还可以做得到。这就是他清楚、他明白,使一般初学的人看起来不感觉得害怕,不会觉得恐惧,自己衡量自己也许还能做得到。
其实一向是下手,一心不乱是功夫。可是你一定要记住,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专念才能成功。法门可贵的是专修专弘,决定不能夹杂。因此真正明白这个道理,真正认识这个法门,他一生的修行一定就是一部经、一句名号,他是真的明白、真清楚了。莲池大师到晚年一卷《阿弥陀经》,一句「阿弥陀佛」,他念四个字,这成功了。你要问他为什么早年他去学那么多经教,他不念佛?早年不懂、不认识,没搞清楚!要早年就懂得、就清楚、就这样干了,那一定是上上品往生。所以真正明白、真正搞清楚了,这个时候自然放下,不要等人劝,自然放下。真正认识一即一切,一部经就是一切经,读一部经就是读整个《大藏经》,念一句佛号就是修无量的法门。他明白这个道理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到晚年才搞清楚、才搞明白,所以真正进入一向专念。世尊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一向专念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恩德。我们看到这个开示就觉得不难,我们可以能够做得到。
【弥陀无尽大悲胜愿。方便至极。力用难思。凡圣齐收。利钝俱被。但能发心专念。悉得度脱。如是方称如来本怀。才是究竟方便。】
这是在论用这一段里面做出了完整的结论,弥陀的大愿就是四十八愿。四十八愿的重点,这是古德为我们说出,就是第十八愿跟十九愿。十八愿,十念必生就是一向专念;十九愿是发菩提心。所以经上讲往生这个条件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就是根据第十八愿、十九愿而来的,真正是方便到了极处。它的能力、它的功用不可思议。就一般而论,能帮助我们往生不退成佛。若就利根而论?就在现前已经能够与甚深般若相应了;换句话说,跟禅宗里面「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」入同样的境界,所以说『力用难思』。
『凡圣齐收』。根性劣的凡夫,凡圣同居土往生;根性利的这些人,方便土、实报土往生。『利钝俱被』,被是加被的意思。无论是利根人、钝根人,所以是上从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这法门能够普度,不像其他的法门。其他法门度钝根的就不能度利根,度利根的不能度钝根,不能够度一切众生。所以这个法门『但能发心专念』,这就这么一个条件,只要你肯真正的发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成功了,真正「发心专念」,那个心就与菩提心相应,就是甚深般若。甚深般若是高度的智慧!文殊普贤是高度智慧的人选择这个法门,你也一心称念,你的选择跟文殊普贤是相等的。其他的智慧比不上他,选择这个法门的智慧,跟文殊、普贤无二无别,这是甚深智慧的选择。所以只要能专念,『悉得度脱』,没有一个不往生的,没有一个不入如来甚深智慧的。
『如是方称如来本怀』。诸佛帮助众生,就是希望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,这是佛的本怀。在所有一切法门里头,唯独这个法门与佛的本怀相应,也就是说确确实实能帮助一切众生,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。在现前唯独这个法门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我们的生活过得幸福快乐,确确实实充实了自己的生活,丰富了自己的生命,你不学佛、不念佛的人不能感觉到,真正念佛你会感觉到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讲义第二十一面倒数第三行,请看第四段:
【念佛有四种。一持名念佛。即本经所宗。称念阿弥陀佛名号。善导大师曰。唯有径路修行。但念阿弥陀佛。因其方便直捷。成功迅速也。】
佛法重在实行,如果只是在经义上研究、探讨,而不能真正去做,真实的利益是得不到的。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受用,或者今日之下所讲的享受,真实的享受我们得不到,所以一定要重视修行。修行的方法很多,我们常常听到的是八万四千法门,法就是方法,门是比喻,比喻的门径。又看到四弘誓愿里面所讲的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那个无量比八万四千又不晓得多了多少倍。由此可知,方法门径很多、很多,在这么许多方法当中,哪一种方法最方便,或者说哪一种方法最适合我们自己修学的?我们能够有这么一个想法,这样一个选择,这就是有智慧。
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们,在众多方法之中特别赞扬念佛的方法。我们在小本《弥陀经》里面看到,六方诸佛都赞叹。这个方法实在讲值得我们去研究,值得我们细心的去观察、去肯定它,这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。因为在无量法门里面确实是浩如大海,我们怎样去选择实在是很不容易,这是一切诸佛给我们一个指示,给我们一个提示。不妨依著这一个提示仔细去观察这个方法对於我适不适合。念佛这个法门,这是从总纲上说,念佛也有许许多多种的念法。但是再多种类,也不外乎这四大类,此地讲的四种,种是种类。有持名、有观想、有观相、有实相,总不外乎这四大类就是了。这四大类当中,佛祖又特别提倡的持名,持名就是执持名号,也就是《无量寿经》跟小本《阿弥陀经》所提倡的。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法会里头特别提倡,劝我们采用这个方法,就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。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这是在前面都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了。
世间人、许多学佛的人不了解佛法,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实。许多学佛的不知道佛是什么,许多念佛的也不晓得阿弥陀佛是什么,那就难怪他念这一句名号,念了很长的时间而得不到效果。底下引用善导大师一句名言『唯有径路修行』。径路就是近路,也就是说我们学佛目的是想成佛,成佛最快的一条道路,最近的一条道路就是『持名念佛』。所以『但念阿弥陀佛』,这一句话讲得很好,讲得一点都不错。如果我们要把这一句话的意思真正懂得、真正明白了,那就很不简单。说实在话,必须像古德所讲的「通宗通教」。宗是禅宗,禅宗以外是教下,宗门教下你全都通达,你才懂得这两句话的意思。善导大师为什么这样说,你才真正明了。
这个我们也不能详细说,详细说可以讲世尊说法四十九年,也不过就是解释这两句而已!最重要的,佛在大乘经论上常常告诉我们,像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一切法,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经上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,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宇宙人生,这所有一切法从哪里来的?佛告诉我们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。现就是生的意思,就是出生的意思,这一切法都是我们心性变现出来的东西。又告诉我们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这句话的意思跟《华严经》上「唯识所变」那个意思完全相同,唯识所变我们不太好理解,如果没有学过唯识的不好懂,但是要讲到「从心想生」,我们就比较容易懂了。
心里常常打妄想,想什么它就现什么。像一些人作梦,日有所思夜有所梦。梦从哪里来的?从心想生的。也许你会说:我今天做这个梦很奇怪,没想!没想他怎么会梦?其实这个微细的想,往往我们自己都不能觉察,实实在在是从心想生,一点都不错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就能体会佛为我们选择法门的依据,那我们心里想佛不就作佛了吗?这真是直捷稳当!所以说他讲『方便直捷,成功迅速』。直接叫你去想佛,心里想佛就变佛的境界。说实在话,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有这样的直捷,有这么样的稳当,有这么样的快速,道理在此地。
所以佛教给我们想佛。想哪一尊佛?佛很多!有很多同修天天念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」,有没有错?没错,也很难得。可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去念阿弥陀佛,教我们去想阿弥陀佛,我们偏偏不听话,偏偏违背他的意思去念释迦牟尼佛。诸位要细细想想这个味道,佛为什么教我们念阿弥陀佛?《无量寿经》上,可以说把这个理由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那就是因为我们成佛不容易,不但成佛不容易,我们要想超越六道轮回都非常困难。
依照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,我们每位同学你今天能够到这个佛堂来,在这里坐上一个半钟点,听这一次经,不是偶然的,决定不是普通人。普通人,我们下面爱买市场人很多,你去拉一个上来听听,你看他能不能坐得住?五分钟都坐不住,他就要跑了。你们到此地来能够坐上一个半钟点,不简单!佛说这是过去生中都是学佛的人,过去多久?那这个没办法计算,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。一尊佛出世,常讲的三大阿僧只劫,无量无边诸佛如来,这个数字那怎么能算得清?真正是无量劫来多生多劫的修行,这个善根福德很大、很大,要不是佛说,我们怎么晓得?可是无量劫的修行,供养那么多诸佛如来,今天是个什么样子?我们自己很清楚,今天这个样子,这是结果,结果还是一塌糊涂。原因在哪里?原因是没有超越六道,也就是说生生世世修行,都没有办法超越六道;如果能超越六道,那早已经成佛、成菩萨,决定不是凡夫。由此可知,超越六道之难!太难、太难了。
形成六道的原因是什么?佛说得很清楚是我执、我见。我们细细想想,不错。我们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一定想到是「我」,这就是一条非常坚牢的锁炼,把我们锁在六道轮回里面,没有法子出离!什么时候我执破了,六道就出去了,所以经典上常讲四果罗汉超越六道轮回,为什么会超越?因为他我执没有了,见思烦恼断了。我执破了、烦恼断了这才能够超越六道。由此可知,我们累劫的修持没有能断烦恼、没有能破我执,所以落得今天这个样子。在这一生当中,如果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,来生来世纵然又遇到佛法修行,大家想想亦不过是跟这一生一样,谈不上成就。
而这一个法门,这个念佛法门,所以你要会念,你要懂得这里面的道理、方法、境界,这一句佛号就能够帮助我们破我执、断烦恼,这叫真正会用功。如果这一句佛号依然不能够断烦恼、不能够破我执,我们这样念佛念一生,还是不能往生。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不是佛号不灵,他不会念,怎么叫不会念?他是口里头念,心里头不念,那就没用处,要心里头念。所以「念」这个字是一个会意的字,让我们看到这个字体会它的意思。在六书里头它属於会意,你看它上面是个「今」,下面是个「心」,就是现在这个心,现在这个心上真有阿弥陀佛那才行,这叫念佛。一般人念佛,口上念佛,心里头念名闻利养,念贪瞋痴慢,那就错了,就搞轮回了!口里头念佛,心里头还继续不断的搞轮回,他怎么能出得了轮回?所以念佛要紧的是心上有佛,决定不能够夹杂。
前面跟诸位说过,觉明妙行菩萨讲得好,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;换句话说,心里面只可以念阿弥陀佛、想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心里头什么都没有,干干净净,这才叫一个念佛人,这才叫做执持名号。这样的念法,那这个效果就跟《弥陀经》上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见佛;大势至菩萨讲的「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」,一日到七日。所以你想想看无量法门当中,哪有这个法门迅速?它真快!所以连法相宗的祖师—窥基大师在《阿弥陀经通赞疏》里面,都赞叹念佛法门是顿超的大法。顿超就是不经过菩萨的阶级,不必经过;不必经历长劫的修行,一天到七天就成功。
我们念佛不止七天,七年都不止了,为什么连个消息都没有?就是不会念,这个念的是口是心非,心上没有佛,所以这就没有感应。我们念得不如法、不如理,毛病出在这个地方。所以经上讲的没有错,祖师的话也没有错,我们要重视「持名念佛」,唯有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得到真实的成就。也有人说,念佛的好处充其量不过是往生,来生的事情,现在问题不能解决。这个观念错了,错在哪里?他这个念头就叫妄想,妄想就是夹杂,念佛里头夹杂著妄想。真正念佛人现在所得到的利益就不可思议!现在得到的利益叫花报,往生净土是果报,花果都不可思议。我们细读经文你就明了。
【二观像念佛。以供养圣像。注目观视。然像去还无。因成间断。】
这个方法也很好,诸位要知道这四种念佛都是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,世尊为我们说的。这是十六观里头第十三观就是『观像念佛』。修这个法门真的要有相当的福报,你没有福报,你没有办法修。你一定要有一个庄严的佛堂,供养庄严的佛像,时时看佛像,把这个佛像深深的印在我们脑海之中。现在人讲脑海,佛法里面叫「阿赖耶识」,把这个印象印在八识田中。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修行的原则是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所以相继非常重要。这个地方末后两句话说,如果你离开了佛堂,离开了佛像,就间断了,就不能相继了。换句话说,你一天到晚都在佛堂里看佛像,你的衣食住行都有人供养,都有人照顾,这个福报就很大!不像前面的持名,持名念这一句名号,随时随处他都能念。观像念佛就受很多的限制,离开佛堂他就变成中断了。这是这一种念佛的方法。
【三观想念佛。】
在《十六观经》里面,世尊教我们念佛的方法,实在说是以『观想』为主要的,十六观里面讲「观想」就讲了十二种。由此可知,世尊确确实实是以「观想念佛」为主。观是观察,想就是心想、想念。
【如观经所说。以我心目。想彼如来。但境细心粗。妙观难成。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。】
西方极乐世界正报是阿弥陀佛,依报是生活环境,无论是正报、依报,相实在讲非常微细。以佛的相来说,不止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。佛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!像我们这种粗心大意的人怎么能观得起来?不要说佛的这个身相,就是劣应身相,佛在经上常讲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我们都没有办法把他想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都想不出来,何况佛这个殊胜的相。所以这是难的地方,但是我们要晓得它重要。
因此天亲菩萨造《往生论》,这是我们一般俗称叫《往生论》,其实就是天亲菩萨依《无量寿经》修学的经验报告。天亲菩萨依照《无量寿经》,他用五种方法来念佛,所以《往生论》也叫做五念法,这是我们应该要晓得的。五念法里面第一个是礼拜。礼拜不只是拜佛,像在早晚作早晚课的时候,我们至少都要先拜三拜佛,我们修净土的人就是拜阿弥陀佛,也有的人先拜本师释迦尼佛三拜,再拜阿弥陀佛,这也可以。表示我们对於世尊的恩德念念不忘,这个法门是他教导我们的,他要不说我们不晓得有这样殊胜的法门,这是报恩的意思。而真正的意思?这个礼拜就是恭敬,我们用真诚心、清净心、恭敬心来修学念佛法门,这就叫礼拜,所以礼拜并不重视在形式上。形式上你没有礼拜,但是你用的是真诚心、清净心、恭敬心,这个意思就具足了。
第二是称念,称念就是称名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或者就念四个字「阿弥陀佛」也可以。因为《弥陀经》上教给我们「执持名号」,名号只有四个字,所以念四个字可以,很如法。第三要发愿。我为什么念阿弥陀佛?我目的就是求生净土,一定要有愿,每一声佛号里头都具足五念,就是五个意思。因此念佛法门也叫做不回向法门,课诵完了之后不必再作回向,为什么?念念当中都是求生净土,句句佛号都是为了求生净土,所以它叫做不回向法门。
第四个叫观察。这个观察就是观想。换句话说,不但我们要念佛,我们要常常想佛,要想得很清楚、想得很明白。想什么?当然不是像观想念佛那个想法,因为观想念佛那个境界太微细了,我们没法子达到。我们这个观察里面,想阿弥陀佛在因地里面的发愿,想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如来那个地方的求学,想他勇猛精进,想他发愿建造净土,想他在十方世界接引众生。换句话说,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讲的种种的事相我们常常念在心上,我们想这些就不要打别的妄想,想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,想这些。一方面使我们对净土仰慕之心,一方面启发我们学习的心理,我们要学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怎样发心,我也怎么发心;他怎样发愿,我也怎样发愿;他怎么修行,我也像他一样修行。总而言之,我们的心、愿、解、行都向阿弥陀佛学习,这就是观察。所以这是非常非常重要,与观想念佛很接近。
至於修行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忏悔。忏悔是通大小乘所有一切法门,可以说无量法门就是无量的忏悔法。我们这个法门,念佛、想佛就是忏悔法,所以它妙不可言!这我们要真正懂得。世间有些不明理的人,事情做错了,到佛前发露忏悔,发露忏悔是小乘人的办法。我做了多少多少错事情,在佛前面求忏悔,诸位想想你把你那些做的错事回味一遍,就又造了一次。一切法从心想生,你每回忆一遍就又造一次,这个业障怎么能忏除得了?愈忏愈多,忏一遍就又造一遍了,这还得了!这是不懂得忏悔的道理,不懂得忏悔的方法。忏悔是后不再造,这一心念阿弥陀佛,这就是后不再造。所以不必再想过去造的那些罪业,因为你每想一遍就又造一遍,从此之后我统统都不想了,我天天想阿弥陀佛,你的罪业就消完了,真正忏悔掉。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所以我们的业障天天在佛菩萨面前忏悔都忏不完,道理就是在此地。每天在佛菩萨面前,都再造一遍,再造两遍,唯恐造得不多,这是我们搞错了。所以你一心念佛,读经念佛就是真正忏悔。所以观想念佛,确实不如持名念佛那样的方便。因此,方法虽然是非常高明的方法,可是诸佛、祖师大德还是提倡持名。像天亲菩萨这个修法就很好,声声佛号里面具足五个意思,五念在一句佛号里面完成,所以他念佛得力,上上品往生。
【四实相念佛。】
这是念佛法门里面最高级的、最圆满的、最究竟的,也是我们学不到的。我们晓得有这个方法,学不到,为什么学不到?看看底下这一段就明白了。
【远离生灭。有无。能所。】
『生灭』是心,就是念头。一个念头生,一个念头灭。生灭的念头没有了,诸位想想那是什么境界?阿罗汉都做不到!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。所以我们晓得这一开口就是圆初住菩萨的地位,别教是初地。由此可知,我们哪天证得圆初住菩萨,从那个时候以后,你每天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念念都是实相念佛,没证得这个境界之前,你与实相都不相应。所以这是我们明了不要去求也不要去学,学不到的。你学这个都叫打妄想。这是什么境界?在《弥陀经》里面讲的这是「一心不乱」。一心不乱里面有事一心、有理一心,这是理一心不乱。得到理一心不乱以后,以后还很长,你看圆教初住菩萨就得理一心。理一心里面功夫有浅深不同,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还有四十二个位次。这四十二个位次都是实相念佛,这自自然然的入了实相,证得实相。『远离生灭,有无,能所』。上面讲的三句都是相对的。
【言说。名字。心缘等相。】
马鸣菩萨在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告诉我们「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」,这都是说的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,这不是凡夫,不是二乘!二乘权教菩萨都做不到。
【专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。】
『自性本具天真之佛』是谁?就是阿弥陀佛。
【实相之佛。圆觉之性。虽然众生本具。】
这一句话很重要,也就是净宗里头常讲「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」。这个时候念的佛,的的确确是念的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。可是我们凡夫:
【因妄心念念生灭。而不能观。】
『观』是观察。
【故佛告父王。诸佛本德。真如实相等。非是凡夫所行境界。故劝父王持名念佛也。】
这就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对他最亲的人,这是父子至亲,以他来作为一个榜样。佛劝他父亲修什么法门?那一定是最好的,那总不会骗人的。劝他父亲『持名念佛』。为什么持名念佛?因为实相念佛不是凡夫境界,可是从持名能够达到实相,自自然然达到。持名念佛功夫三个层次,第一个念到功夫成片,再提升就是事一心,再往上提升就是理一心,理一心就是实相念佛。所以自自然然入这个境界,不要勉强。
我们这几天把前面这一份概要讲完之后,可能还有二、三次的时间,如果讲经也只能够讲个一、二段,我想我们把经就止住,下一次回来的时候经文再从头讲起。剩下来的时间我跟诸位简单报告一下《金刚经》的大意。《金刚经》就是讲的实相。换句话说,《金刚经》的境界完全是实相念佛。我们虽然做不到,懂一点对我们有好处,对我们念佛,在功夫上来讲确实是有帮助。譬如我们的烦恼断不掉,我执没有办法除掉,菩提心发不起来,听听《金刚经》对於这些都会有帮助。
【四种念佛。持名念佛最为方便究竟。故称为径中之径。】
这个『径』是近路。古大德把整个佛法做一个比较,大乘是修行的近路,比小乘人巧妙太多了。譬如小乘人破我执,难!他有一个我,要破我,这个麻烦。所以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之后,身见没有了,不执著这个身是我,可是我执还有,不过是不执著这个身是我。身见破了,这证小乘初果,从此之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,才把思惑断掉,这样才能够把我执断掉,超越六道轮回。诸位要知道人间寿命短,天上寿命长!这七次往返,那个时间都是天文数字,很不容易。大乘人用的方法巧妙,大乘法里面教给我们把心量扩大,教给我们起心动念不想自己想一切众生,心量就大了。如果照这个方法去做,时间做久了,自自然然那个我执不破,自己没有了,这个方法就高明。所以它的时间短,只要你真正肯做,绝对不是方法有问题,是我们没做。
我们虽然天天读大乘经,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,这就糟糕,没做!如果真的如教修行,我们起心动念都想到社会、都想到大众、都想到一切众生。不必多久,你能够做上个半年、一年,你对於「我」就很淡薄了。这个方法非常好!就是没有认真去做,所以大乘是修行的近路,这古人说的。大乘里面的禅宗,在大乘法里面,禅又是近路,这近路的近路,径中径,径中径是禅宗。念佛?比禅还要近。所以念佛法门叫径中径又径。古德是给我们这样说法的,这就是说这一条路是最近的路子。你看这一条路子直接叫我们想阿弥陀佛,直接叫我们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所以比禅还要高明!禅要修得不如法很容易出岔子,这个法门决定不会出问题,也就是常讲决定不会著魔,没有魔事。因为念佛有佛力加持,有诸佛护念,龙天拥护,所以决定没有魔事,这就是径中径又径。
【四种念佛。难易悬殊。深浅似异。实则事理不二。浅深相即。】
这前面讲的四种念佛,看起来好像实相很深,观想很难,这是从表面上看,而实际上它是相通的。『理事不二,浅深相即』,你看它浅,它跟深通的,你看它深,它在方法上很容易,很浅显。
【若是圆人看来。称名暗合道妙。初步即是到家。】『圆人』就是见解圆融的人,看一个事情看得很彻底、看得很究竟的。他晓得起步持名念阿弥陀佛,殊不知,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究竟圆满。但是刚才说过了,要一心称念,这就关键在这个地方。一心就没有二念,有二念就不是一心,所以这个持名叫你一心称念。《无量寿经》上「一向专念」,注重那个「一」,《弥陀经》上「一心不乱」。你要用一心念,那就对了,你用二心、三心这就不行,那只能够说是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而已。这个结缘的事情我们干得太多了,无量劫干到今天都是在跟阿弥陀佛结个缘,从来没有一心念;如果一心念早就往生了,早就成佛了,所以关键在一心,这非常非常重要。
【故持名念佛又何异於实相。】
这个一心称念跟『实相』真的没有两样,实相念就是一心称念。
【疏钞云。】
《疏钞》是莲池大师所说的。
【实相云者。非必灭除诸相。盖即相而无相也。】
这是「实相念佛」,并不是说我们离一切相,《金刚经》上讲「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。那个离相并不是把事相真正离开,不是这个意思,心里头不执著。这个重要。离是叫你心离,不是叫你在事上离,事上没有妨碍。《华严》上说得很清楚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。事不妨碍,妨碍是我们的执著。我们分别、执著这就是妨碍,如果说是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心里头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,这就对了。
【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。念得纯熟。万缘齐放。能所顿空。即是无住。於此之时。一句佛号。朗然明白。相续不断。即是生心。故暗合道妙。句句是佛知见。念念放般若光。念佛号即是念实相也。】
这一段的意思很好,而且是真实的事实,决不是理想,决不是虚构的,字字句句都是讲的事实真相。『持名即是甚深般若』,我们晓得禅宗所修的是般若,这一点大家也必须要了解,这是佛学常识。禅宗不是修六度里头的禅定,你要认为他修的禅定,那就错了,那就不是径中径,他是修的般若。诸位要是读《六祖坛经》你就明白,六祖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第一句话就是教导大家「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」,可见得他是修般若的。禅是手段,依禅定而得到般若,所以他是修般若的。那么我们持名念佛?不但是般若,而且是甚深般若。就跟《心经》上所讲的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」。观世音菩萨怎么行现在我们明白了,念阿弥陀佛。念阿弥陀佛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。过去我们常常念《心经》,观音菩萨怎么修的不知道!现在明白了,果然与西方净土相应,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候补佛,他怎么不念阿弥陀佛?当然是念阿弥陀佛。念阿弥陀佛就是行甚深般若,这我们才晓得怎么个念法。刚才讲过「一心称念」,那个一心称念就是「甚深般若」。
『念得纯熟,万缘齐放』。念的时候就是万缘齐放。可是那个「放」,虽然放,一不念又回来,我们现在就是这个状况。在一心念的时候,心里头很清楚「阿弥陀佛」,没有的别杂念,佛号放下了,乱七八糟念头又来了。它有个弹性的,永远没有办法把这些妄想执著舍掉。原因是什么?功夫不够,所以要念得纯熟。只要在纯熟上用功夫就行了。功夫纯熟了,妄想杂念舍掉之后,它再不会回来了,那功夫就得力了。所以实实在在许多同修来问念佛功夫不得力?不得力,你功夫不够。哪有一念就得力的?没这种人!所以只顾一心称念,不要去打妄想,也不要怕妄念起来,那个没有关系,妄念它起它的,我念我的佛,要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佛号上。
妄想杂念起来,不要去理会它,不要去管它,只照顾佛号,时间久了,功夫纯了,妄想杂念自然就少了。这就功夫渐渐得力了。这我们自己会觉察到的,不必去问别人,我们自己功夫,别人怎么会晓得?很显著的一个现象,晚上不会做恶梦了,没有学佛的时候会做恶梦,而且梦中境界非常的凌乱,这都是不好的现象。念佛功夫要得力,恶梦没有了,而且纵然作梦,梦里面的境界很清楚,就像白天处事一样,不会很乱。更要纯熟,梦中常常会念佛,常常会思惟经义,梦中里面会开悟,会突然想到经里头的意思,会明白了,会有这个现象。这些都证明功夫得力了。
我们的妄想杂念少了,功夫得力了,再进步这就入一心不乱,那就得定。得定之后梦境不会再有,但是定中有境界,定中境界跟梦中境界不一样。所以「万缘齐放,能所顿空」,这个时候就是无住,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「无住生心」。学禅的人学到无住就得定了,但是很少在无住里头再生心,因此他那个禅只学了一半,来生到哪里去?到四禅天去,因为他有无住、他有定,看他定功的浅深,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他还是出不了三界!我们念佛人不一样,我们念佛人无住跟生心同时,这就高明了,比他高。所以『一句佛号,朗然明白』。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念念相续,这就是生心,所以这一句佛号为什么跟你讲是「甚深般若」?金刚般若是甚深般若!一心念佛与金刚般若完全相应。禅宗这个号称他们修的是上上乘的法门,他不晓得念佛人修的比他彻底、比他究竟、比他圆满,他不知道。
『故暗合道妙,句句是佛知见』。什么是佛知见?无住生心就是佛的知见,佛知佛见!无住是一切都不执著,不但不执有,也不执空,空空亦不执著。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法相与非法相统统不执著,一切皆离。离的念头也没有,这个时候就是真心现前,真心本性现前。真心本性的起用就是生心,这个起用就是大慈大悲,慈悲到真正的极处,就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,所以一切诸佛都念阿弥陀佛,就是这个道理。他要不念佛,那有无住就没生心,所以佛在经上跟我们讲「佛佛都相念」。佛佛相念什么?都念阿弥陀佛。所以阿弥陀佛是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。这不但是理,实在讲它是事实。
『念念放般若光』。这到放光的时候已经念到理一心不乱了,这是光明通达。《心经》里面举出一个例子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这就是放般若光。这光从哪里放出来的?从名号里面放出来的,真正离苦得乐,所以念佛号就是念实相,也可以说念佛号就是生实相。
【小本有一心不乱之文。今本不云一心不乱。而专主一向专念。则所宗更为明确。更契众生根机。弥显慈尊恩德。】
小本是《阿弥陀经》,罗什大师是意译的,所以我们看玄奘大师的译本上不是『一心不乱』,这是意译的。他译得好,连玄奘大师、窥基法师都很尊重、都很佩服。但是这一句往往使初学的人看到,生起畏惧,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太难了!这一心不乱做不到,於是他佛也不念了,他不学这个法门,这法门太难了,一心不乱不容易得到。大本经上讲『一向专念』。想想一向专念这我还可以做得到。这就是他清楚、他明白,使一般初学的人看起来不感觉得害怕,不会觉得恐惧,自己衡量自己也许还能做得到。
其实一向是下手,一心不乱是功夫。可是你一定要记住,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专念才能成功。法门可贵的是专修专弘,决定不能夹杂。因此真正明白这个道理,真正认识这个法门,他一生的修行一定就是一部经、一句名号,他是真的明白、真清楚了。莲池大师到晚年一卷《阿弥陀经》,一句「阿弥陀佛」,他念四个字,这成功了。你要问他为什么早年他去学那么多经教,他不念佛?早年不懂、不认识,没搞清楚!要早年就懂得、就清楚、就这样干了,那一定是上上品往生。所以真正明白、真正搞清楚了,这个时候自然放下,不要等人劝,自然放下。真正认识一即一切,一部经就是一切经,读一部经就是读整个《大藏经》,念一句佛号就是修无量的法门。他明白这个道理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到晚年才搞清楚、才搞明白,所以真正进入一向专念。世尊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一向专念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恩德。我们看到这个开示就觉得不难,我们可以能够做得到。
【弥陀无尽大悲胜愿。方便至极。力用难思。凡圣齐收。利钝俱被。但能发心专念。悉得度脱。如是方称如来本怀。才是究竟方便。】
这是在论用这一段里面做出了完整的结论,弥陀的大愿就是四十八愿。四十八愿的重点,这是古德为我们说出,就是第十八愿跟十九愿。十八愿,十念必生就是一向专念;十九愿是发菩提心。所以经上讲往生这个条件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就是根据第十八愿、十九愿而来的,真正是方便到了极处。它的能力、它的功用不可思议。就一般而论,能帮助我们往生不退成佛。若就利根而论?就在现前已经能够与甚深般若相应了;换句话说,跟禅宗里面「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」入同样的境界,所以说『力用难思』。
『凡圣齐收』。根性劣的凡夫,凡圣同居土往生;根性利的这些人,方便土、实报土往生。『利钝俱被』,被是加被的意思。无论是利根人、钝根人,所以是上从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这法门能够普度,不像其他的法门。其他法门度钝根的就不能度利根,度利根的不能度钝根,不能够度一切众生。所以这个法门『但能发心专念』,这就这么一个条件,只要你肯真正的发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成功了,真正「发心专念」,那个心就与菩提心相应,就是甚深般若。甚深般若是高度的智慧!文殊普贤是高度智慧的人选择这个法门,你也一心称念,你的选择跟文殊普贤是相等的。其他的智慧比不上他,选择这个法门的智慧,跟文殊、普贤无二无别,这是甚深智慧的选择。所以只要能专念,『悉得度脱』,没有一个不往生的,没有一个不入如来甚深智慧的。
『如是方称如来本怀』。诸佛帮助众生,就是希望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,这是佛的本怀。在所有一切法门里头,唯独这个法门与佛的本怀相应,也就是说确确实实能帮助一切众生,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。在现前唯独这个法门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我们的生活过得幸福快乐,确确实实充实了自己的生活,丰富了自己的生命,你不学佛、不念佛的人不能感觉到,真正念佛你会感觉到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