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无量寿经(三次宣讲) - (第十一集)
无量寿经(三次宣讲)  (第十一集)  1994/10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02-026-0011

 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面倒数第二行,看第九小段:

  【往生同居。便是横生上三土。证位不退。亦即圆证三不退。念念普利群生。心心流入觉海。是为本经之趣。】

  这一段在此地做了一个总结,结出本经的归趣。四土九品,有一些的确是我们凡夫一生都不能够到达的。净宗的殊胜就是在凡圣同居土,同居土的殊胜超过一切诸佛的刹土,一切诸佛刹土都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。极乐世界的殊胜,由於本师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威神的加持,使每个往生同居土的人就等於同时生方便土、实报土、寂光土,这确确实实古人所讲千经万论所无。佛没有这个说法,一切诸佛刹土也没有这个事实,所以这个法门称为难信之法,真的是其来有自!

  『证位不退』,位不退是小果,在小乘须陀洹的果位,在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,这是最低的一个层次。在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生到极乐世界,即使下下品往生,诸位要知道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位不退,就是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,这个便宜占大了。因为要在我们这个世间一定要修学大乘,将见思烦恼当中八十八品见惑断尽,才能够证得初信位的果位,这个事情就很不容易。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的的确确是阿弥陀佛加持的,使我们就能够得到这个果位。其实不止这个果位,弥陀愿力把我们提升了,实际上诸位要晓得,我们往生叫带业往生,实际上是位不退,这是真的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这个果位。

  佛的愿力再加持,就『圆证三不退』,这很不可思议。「三不退」前面讲过,此地特别注意那个「圆」字,圆是圆满。证三不退的菩萨在圆教初住菩萨就证三不退,但是不圆满,到什么地位才圆满?如果真正说圆满是等觉菩萨。菩萨位圆满了,再没有了,往上去一步就成佛了,所以这个圆满的位子是等觉菩萨。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准放低一点,不要限得这么高、这么严格,那最低限度也是八地、九地菩萨。这不能再低了。与愿文里面所说的,世尊在经中所讲的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萨,这就完全相应,这是实实在在不可思议。

  我们学佛,遇到这个法门是非常的希有,非常的难得。这个法门的的确确叫我们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,错过这个机缘实在是太可惜了,所以世缘要放下。如果不放下,对往生是很大的障碍,怕的是我们这一生不能成就。世缘要放下,佛缘也要放下,就是讲求的专修这个法门,一定要专修。

  『念念普利群生』,这就是普贤菩萨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念念都是广度一切众生。『心心流入觉海』,这个「觉海」在佛学的名词叫萨婆若海。萨婆若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觉海的意思,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大觉,念念趣向大觉,这是真精进!是这一部经的归趣。也就是说我们修学依照这一部经,修学这个法门最终的目的。可见得它是成就圆满的菩提,圆满的果觉。

  再看底下第四大段「方便力用」。佛家常说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。如果没有方便,一切众生就无法恢复自性,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,见性就成佛。因此,方便就包括佛教导我们所有一切的法门,这个法门都叫做方便。方是方法,便是便利、便宜的意思。

  【度生方便。正是诸佛大愿之所结。大智之所显。万德之所庄严。果觉之究竟处也。】

  这几句话说得非常的圆满。佛修行成佛之后做什么?或者我们要问到底什么个样子就叫做成佛?这几句话都把它显示出来了。任何一尊佛菩萨在因地之中都曾经发过很重的誓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都发过这个愿要度众生。那么他修行证果了,这个时候有智慧、有能力、有慈悲、有方便,他从前发的愿当然要兑现。那要不兑现,不就打妄语了,一定要兑现。所以普度众生是果地上『大愿之所结』,这个结就是结果,没有不度众生的。

  佛有无量的智慧,智慧实在讲也是在度众生,他的智慧才能显示得出来,如果不度众生,佛的智慧没有办法看出来。佛一天到晚在那里打坐,他那个智慧从哪里显示出来?在教化众生方面,我们就晓得佛的智慧无量无边。众生根性不相同,爱好不相同,佛为众生讲经说法,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能令一切众生得利益,这就是大智慧之所显。『万德之所庄严』。这个地方的「庄严」是指十法界,十法界当中,唯有佛的德能才能叫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。这个庄严就是真实的利益,也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真善美慧,唯有佛法里面才有。『果觉之究竟处也』。如来证到极果,极果之究竟处的表现,就是这个样子。所以佛度众生没有理由,所谓的是「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」。没有条件的,没有理由的,一定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。

  佛的愿力,即使诸佛如来也赞叹不尽,可是我们自己要努力、要争气,不要使佛菩萨失望,为什么?我们一定要明白,如果不能脱离轮回,一切都是假的,一切都落空。所以你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,你要记住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?如果这一个法门决定可以帮助我永脱轮回,这个法门对我来讲就是真实法;如果没有把握了生死脱轮回,这个法门对我讲就是不究竟。修得再好、再精进、再庄严,也不过是来生一点福报而已,那个福报享得很快!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就看得很清楚,这个社会上做大官的、发大财的,他为什么做大官发大财?前生在佛门里面修的一点福报。我们冷静去观察,他那个福报很快就消掉了,如果享福不知道修福,往往那个福报几年,二、三十年就没有了,一生都保不住!即使修得再好的,能够保持到这一生富贵善终,来生怎么样?就靠不住了!尤其享福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情,我们中国古话说得好,叫「利令智昏」,丰富的物质享受会把我们享昏了头,智慧没有了,於是做事情就颠倒。邪正颠倒了、是非颠倒了、善恶颠倒了、利害颠倒了,这个愚痴。

  所以有地位、有身分、有财富的人,好像他也在修福,做很多好事。那些好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?大家详细念念《了凡四训》,我相信你也有能力看得出来他那个好事是真的好事、是假的好事。这就是说利益冲昏了头,这个事情麻烦!福报享尽了,大多数的人都堕三恶道,堕三恶道的时间就长了。所以我们想到这一些苦处,就不能不认真把握净宗法门。我们明了只有这个法门,只有依靠这个法门,这一生当中确确实实能够永脱轮回。我们的问题,无量劫来解决不了的问题,这一生能够彻底解决,这是大事,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。不但这是我们一生当中的大事,是我们无量劫来唯一的一桩大事情,怎么能够疏忽?说到这样大的利益:

  【是故继体性宗趣后。而论本经方便胜妙之大力大用。】

  前面讲本经的『体性宗趣』,接著要讲方便力用:

  【诸佛出世有三种利益。】

  这是一切诸佛示现的样子,在佛法里面叫仪式,示现的榜样。第一个讲经说法。

  【法施利益。令众生破迷开悟。早证无上菩提。】佛出现在世间就为这么一桩事情,后来的菩萨、祖师大德也是为这桩事情,这我们一定要知道。我们发愿做佛的弟子,理应继承佛陀的事业,佛陀的事业就是讲经说法,所以古时候的出家人没有一定的住所,所谓是「铁打的常住流水僧」。出家人的生活行云流水,没有一定的住处,为什么?到处讲经说法,哪个地方有缘就到哪里去,缘要深一点多住几天,缘要浅一点少住几天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显示出这个样子,佛没有一定的住所。我们读佛陀的传记,他老人家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差不多是走遍了整个的印度。经中常讲「五印度」,把印度分作五个区域,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。南面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(锡兰岛),北面是他出生的地方,现在的尼泊尔;他在恒河流域的时间比较长,许多大经、重要的经论几乎都在恒河流域所讲的。所以世尊一生行云流水,没有一定的住处。

  我们展开经本,在序分里面就看到一时佛在什么地方,没有说佛住在某个地方,佛没有住,佛在哪个地方。今天在这里,明天在那里,后天又在另外一个地方。所以用在不用住,住在那里他就不动。在那个地方,今天在,明天不一定在。道场叫做常住,道场搬不走。道场是谁建立的?不是佛菩萨建立,这个诸位要知道,道场是这个地方人士、在家的信众,他们在此地有家有业,他不能够行云流水,他是长住在这个地方;建立一个道场,建立一个精舍,请出家人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。经讲完了,这个法师又被别人请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,出家人过的是这个生活。

  出了家,没有家,这才是个正理。佛教传到中国也是维系这一个道统没有改变,所以中国从前大道场差不多都是国家建立的,所以叫十方常住,不是私人,国家建得多。另外有一部分是这些大富长者们,他们有这个力量,或者是一个人独建,或者是集合几个人共建道场。引请,现在叫聘请,聘请法师大德来住持弘法。自己建立道场的历史很短,可以说在近代才有这个现象,古时候没有。古制度有一个好处,出家人身心清净,他没有杂碎的事情。这个道场不是他的,他不需要管理,你这里房子漏了,漏了他换一间;没有人给他整理,他就到别的地方去。他心清净,不管杂事。所以这些维护道场这些事务,行政上面都是在家人操心,在家人护持三宝,这样佛法才能够兴隆。

  今天出家人,身出了家,进到一个寺庙,寺庙里面的事情比家里事情还要烦、还要多。所以现在讲修行成就,在家人往往容易,出家人难。你在家应付不过是你父母、儿女、兄弟、朋友,有多少人?算你多,一百个人不得了!你看那个道场信徒,大一点的道场,我们台湾最大的道场听说有三百多万信徒,你家里眷属有那么多吗?他要应付这么多人,还有什么时间修行!所修的都是是非人我,都是这些拉拉杂杂,所以往生就难了,在家人往生容易。

  我们古德说得好「知事多时烦恼多,识人多处是非就多」。现在在家人认识的人比出家人少,少,是非就少;在家人知道的事情比出家人也少,少就烦恼少,所以出家人是非多,烦恼多,这不可以不晓得。我们这个道场小,大家到这个地方来听经的人数也不多,所以比较起来烦恼是非少,少得很多。而有些人告诉我:法师,你将来要不要去再多拉一些信徒,你这道场太小了。我说:不可以,再多我们吃不了兜著走,那还得了!小道场有小道场的好处,自己成就,大家成就。要这么多人成就,那不得了,这是希有的庄严道场。所以这是正如同古德所说的,我们重质不重量,我们重实质不重形式,形式不重要,所以这是弘法利生非常重要。弘法的目的这里也讲得很清楚,那个目的就是帮助众生『破迷开悟』。这是弘法的目的。要帮助他早证菩提,这个证菩提就是成佛道,帮助他早一天成佛,弘法利生的目的是在此地,千万不能搞错了。

  【二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。无量相好。若有众生称念观察。皆能灭罪消业。永背三途。随意所乐。常生净土乃至成佛。】

  这一句我们要把它讲清楚,诸佛确实这个身相都具足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。无量相好是称的报身佛。我们没有那个智慧,也没有那样的心量,我们没有办法观察。我们能够观察应化身这个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那已经就相当不错了。如果实在还没有能力去观三十二相,能够观其中一相、二相都得利益,都能够消灾灭罪。所以塑造佛像,现代造的佛像已经不讲究了,使我们看到这个佛菩萨形像是一种艺术的人像,不是佛像,没有依照《造相度量经》里面所说的来雕塑。因为照这个《造相度量经》里面造出来的像跟人像不一样。现在人讲求艺术,讲求美观,所以那个佛像是美男子像,菩萨像美女子之像,这种像叫人看了之后增长罪业,消不了罪业,增长罪业。为什么?起贪爱之心,增长贪瞋痴。那个三十二相造出来的,它不是的,它的确叫你消灭贪瞋痴。

  因为三十二相那是果报,果必有因,所以看到佛的相好,自己就要知道修因;善因才得善果,恶因才有恶报。所以诸位仔细去观察佛的相、菩萨的相都很慈祥,罗汉的相跟佛菩萨的相不一样,但是你仔细观察他还是很慈祥的,但是他那个相貌奇奇怪怪的,那代表什么?习气没断,他还有习气没断。习气要断掉之后,他的相貌就非常圆满,非常的慈悲,所以他还有习气在。所以这个相确实是表心的,所谓是「相随心转」。心清净相就清净,心真诚相貌里头显出真诚,心慈悲相貌就显出慈悲,相随心转,这一点都不错。所以众生见到佛的相好光明。

  『称念』,称念是赞叹,十大愿王里面称赞。『观察』,观察是属於观想,这是智慧。能赞叹这是福,能观察这是慧,福慧双修。一个人修福修慧,当然就『灭罪消业』。道理在这个地方。肯修福、肯修慧,绝对不会堕三途,跟三途相背的。三途是贪瞋痴,业报!贪瞋痴叫三毒烦恼,所以佛菩萨一切的教诲,乃至於这个身相的示现,身相示现,身教;讲经说法,言教,他做出来表现给我们看,让我们在这里面生智慧,断烦恼,是这么意思。『常生净土乃至成佛』。

  【三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。】

 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。因为前面一、二两条所说的是笼统,没有指定那一个法门;换句话说,大小乘佛法都可以包含在其中。这第三条它有专指,专指净土法门,没有指别的,这是很不一样的地方。劝谁?劝他的父母、家亲眷属。诸位要晓得父母、家亲眷属是世间人最亲爱的人、最关心的人,在一切法门当中,应当以什么法门劝他?最好的法门,第一殊胜的法门,劝他们修。这个意思在此地。前面没有专指,这一句专指『念佛三昧』。所以古德说这一切三昧当中,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!我们要晓得这个意思。明白佛对我们的暗示,这没有明的劝勉我们,你看他劝他父母、劝他家亲眷属用什么法门,那这个法门还能错吗?他的父母、家亲眷属跟我们的父母、家亲眷属大概是差不多,他们修学这个法门能成就,想必我们的父母、家亲眷属修这个法门也必定能成就。就如同底下所引的:

  【佛告父王。一切众生在生死中。念佛之心。但能系念不止。定生佛前。一得往生。即能改变一切诸恶。成大慈悲。】

  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在六道生死轮回之中。我们在这里面生起念佛的心,这个心的确很不容易生起,为什么?他确实要具足大善根、大福德、大因缘。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」,他这三个条件要具足,可见得很不平凡。这个样子不怀疑,对於这个法门理论、事实真相、修学方法真正能够理解,能够明了,他才能够建立信心、愿心,而后『但能系念不止』。但能就是专一,一心称念。此地用系念好!为什么?系念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到。如果说一心称念,一心不容易做到,系念容易做到,系念就是我们常常讲挂念。心里头常常有他,常常想著他,这就叫做系念。这都可以做得到的,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。

  这两句实在上就是讲的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。觉名妙行菩萨在《西方确指》里面有一段开示说得很好,我们曾经把它印在阿弥陀佛佛像那个卡片的背面,他说大凡修净土的人,这就指的多数修净土的人当中,多数人,最忌讳的就是夹杂。你修净土为什么不能成功?你念佛为什么不能得念佛三昧?为什么不能得功夫成片?我们在《净土圣贤录》、在《往生传》里面看人家念佛,功夫好的,半年、一年就功夫成片,就得念佛三昧;功夫稍微差一点的,三年、五年就得到。想想我们自己,我们念了多少年了?有人从年轻一直念到老死,心里头还是乱七八糟,功夫成片都做不到。他不检讨自己,他还怀疑佛法,还谤佛,佛经上讲的不对,讲的不灵,这罪过就重了。他不能得三昧的原因是为什么?就是夹杂。在世法里面夹杂著名闻利养,夹杂著贪瞋痴慢。念佛还要求富贵,还要求平安,还要求长寿,还要求升官发财,你说这糟糕不糟糕?夹杂这么多东西在里头。

  佛法里面也夹杂,夹杂了诵经。一个念佛的人每天念《弥陀经》,又念《普门品》,又去念《金刚经》,又去念《地藏经》,又去念《药师经》,很多!我们现在同修当中,你问他早晚课,他说出来一大堆、一大堆的。还有人告诉我,两个钟点我都做不完。急急忙忙的做,还要去赶上班做事情,这夹杂!还要夹杂的是持咒,又要去读经又要去持咒;还有夹杂的还要去做法会,交际应酬很多。大师说:又还要喜欢说一些没有要紧的禅话。这就是夹杂禅,夹杂著密,夹杂著教,还要去夹杂一些什么神通、感应、吉凶祸福,还搞这些东西,真是见神、见鬼,到后来都变成神经分裂。果报他得到了,到哪里去?神经病院,这他证果了,证的这个果,你说冤枉不冤枉?他怎么能往生?他怎么能得三昧?这些都是夹杂。

  这一夹杂你的心就不能专一了。心不专一,换句话说,见佛往生就难了。这是自己造成自己的障碍,你不能成就。我们明白这一些事实,这才晓得大势至菩萨的伟大,印祖将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附在净土四经之后,成为净土五经,这很了不起!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专修专弘,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,不假方便自得心开,一切其他法门统统放下。所以古来有不少的高僧大德(修净土的人)就是一本《弥陀经》,一句阿弥陀佛,其他的什么都不杂,所以人家的功夫很快就成就了,道理就在此地,秘诀也就在此地。所以一定要专一、精进,否则的话,我们这一生一定像过去一样,空过了!这一空过,麻烦就大了,又不晓得要经过多少劫你才有机缘遇到这个法门,很不容易遇到。

  现在人说老实话比从前人有福,得利於科学的工具,录音带、录影带的传播。诸位想想假如没有录音带、录影带,我们这个讲经,到现场来听经就这么几个人,就住在台北市学佛的同修,一生当中没有踏进我们这个佛堂的人有多少?他没有机会遇到!现在确确实实是得利这个录音带跟录影带,这个东西比经书好,经书有的时候他不喜欢看,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,听比较欢喜,看嫌麻烦。尤其是最近的第四台的传播,确确实实许许多多人在电视机旁边、广播旁边听到这个法门,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利益,发心来修学。这一点比过去人有福报,但是真正要想成就,那就要相信佛菩萨的教诲,从今之后一切放下,专心念佛。这是我们一生当中最要紧、最要紧的一桩大事,其他的事情随缘,决定不要放在心上,心上只要系念阿弥陀佛,那就对了。

  菩萨说了一首偈「阿弥陀一句,万法之总持」,这个意思我们懂得,我们在讲席里面曾经讲过很多遍,我们明了的确是万法之总持,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。可是念的时候声与心要相应,口里念阿弥陀佛,心里头真想阿弥陀佛,心里头真有阿弥陀佛,这就叫相应。口里念阿弥陀佛,心里头不想阿弥陀佛,这个不相应,这没有用处的。口念心里头要想。

  所以天亲菩萨《往生论》里面跟我们讲的五念法,那个方法确实是好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、要效法的。五念法第一个是礼拜,我们拜佛专拜阿弥陀佛,不必再拜其他的佛,拜其他的佛,我们又夹杂、又搞乱,只拜阿弥陀佛。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的总代表,拜一尊阿弥陀佛,所有一切诸佛如来统统都拜了,要懂得这个意思。第二个拜佛礼拜是恭敬,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用恭敬心来修行,一心恭敬、一心礼敬,是这个意思,这不能错会。我们身虽然没拜佛,但是我们的修行是用真诚的心、恭敬的心,那这就是礼拜。称赞就是称名,作愿就是求愿往生。我念佛、我修行不为别的,专为往生极乐世界,专为亲近阿弥陀佛,要有这个强烈的愿望。

  第四个观察。观察就是想念,他不用观想,用观察。察好!察是什么?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就是你观想,你想念,要想得很清楚不能够模糊,想什么?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也就是说我们要想佛在经里面所说的。所说的道理,所说的方法,所说的境界,样样都清楚,样样都明了,这叫观察。末后回向。所以每句佛号里面都具足这五法,天亲菩萨念佛的方法。我们现在念佛只有一句阿弥陀佛,其他的四个都没有,所以我们的功夫比不上天亲菩萨。

  菩萨这个法门传到中国之后,中国的净土宗把它当作经典一样重视,三经一论,一论就是《往生论》,把它当经典一样重视。早年昙鸾法师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昙师有《往生论》的注解,他用这个方法。后来道绰用这个方法,善导大师也用这个方法,这个方法确确实实非常有效。在近代诸位看到的夏莲居老居士,他用这个方法,你看他编的《净修捷要》,那是给一个工作繁忙的人,提供他作为早晚课诵用的。完全依据五念法来编的,所以它有三十二拜,有礼拜、有称赞、有观察、作愿回向,是念念法法具足。这相应非常要紧,念兹佛在兹,感应不思议,莲开七宝池。

  末后一句这是果报,果报决定得生净土。要紧就是念兹在兹,这个意思是念念不忘,这才行。那这就成了三昧,所以念佛三昧的样子就是如此。这是『定生佛前』,决定得生,『一得往生,即能改变一切诸恶,成大慈悲』。因为到西方极乐世界,所有一切恶缘都断了、都没有了,也就是说阿赖耶识里面虽然有恶的种子习气,没有外缘来勾引,所以种子习气永远不会发作、不会起现行。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环境太好了,最理想的修行环境,我们怎能不去?可是诸位要记住,要去决定要专,决定不能杂,这个要紧,这个千万要记住。所以到那个地方决定是断恶修善,成大慈悲。

  【此乃释尊大慈至孝劝父之言。唯劝念佛。】

  你看佛对他的父母,对他的家亲眷属就劝他念佛,没有劝他修其他的法门。这是真实的慈,『大慈至孝』,孝顺到了极处了。为什么?因为念佛一生可以成佛,修学其他法门当中,一生成不了佛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这个地方千万不能误会,千万不能错过。

  【可见种种法门非不殊胜。】

  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做一个总结。尤其是大乘法门不是不殊胜。

  【但非凡众之所能修。】

  这一句话说得好,法门虽然殊胜,凡夫没法子修。为什么没有法子?他要断烦恼。譬如说在中国念《金刚经》的人很多,念《心经》的人很多。《金刚经》的标准要破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你去破,果然能够破了,行!《金刚经》这个法门对你算是很契机,可以灭罪、可以消灾、可以明心见性。如果你四相断不了,你还是要搞六道轮回,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,一点办法都没有,这要知道。不是说那个经念几遍,罪就灭掉了,那你是错解如来真实义,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?经上讲得很清楚「受持读诵,如教修行」。说了一个读诵,里面就包括受持、依教奉行。你要把它做到才行,做不到,光是念没有用处。但是要做到真难,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,成天打妄想,睡觉都打妄想,作梦!梦就是打妄想发现的,不打妄想就不会作梦。所以心地清净的人梦就少,没有妄念的人决定不会作梦,梦是从妄想生的。由此可知,睡觉都不老实。这个习气日夜都不能断,你就晓得多难。所以说『非凡众之所能修』,大小乘佛法都是这样的。

  【唯有系心念佛法门,最是应机。】

  在所有一切法门当中,唯独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行,为什么?不要断烦恼,叫带业往生。不断烦恼能成就,我们才有指望。断烦恼才有成就,我们没指望。除这一门之外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都要断烦恼才能成就,不断烦恼决定不能成就。这个事实,实在讲我们应该冷静去多想一想。学了佛,总相信三世因果,我相信大家都相信三世因果。相信三世因果,就一定想到我们有过去世,咱们过去世也学佛、也修行!

  《无量寿经》佛为我们授记,为我们说明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,不单单是讲修行,就是讲供养诸佛如来,也曾经供养过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,不是一佛,二佛,三、四、五佛,像《金刚经》上说的,不是那么少。供养这么多诸佛,那当然我们的修行,那个时间累积起来也是无量劫了。想想看现在结果怎么样?摆在眼前不就是这个样子。为什么原因无量劫的修行落到如此地步?没有断得了烦恼,就是这么个原因。这才晓得断烦恼有多难,知道这个事实,其他一切大乘法门自自然然就不敢去尝试,为什么?我不浪费这个时间,做不到!做不到还想听这些大乘经,那简直叫打闲岔。这个闲岔不打,他心不死,他不肯回头,这就无可奈何。

  我说这些话,最近有人要找我讲《金刚经》,这打闲岔。其实讲《金刚经》也未尝不可,但是要晓得我们是用什么态度来讲,用什么方式去讲,不违背我们念佛的宗旨。我们讲这一部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实在就是解释《往生论》上两句最重要的话,天亲菩萨在《往生论》里头,把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归纳成十七句,到最后做总结。十七句总归一法句,总结就是一句。这一句是什么?叫清净句。清净句是什么意思?真实智慧,无为法身。大家要问这「真实智慧,无为法身」是什么意思?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就是的。那一部《金刚经》就解释这两句话。

  同样一个道理,我过去讲《地藏经》,一部《地藏经》就是讲三福里头的第一福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你们诸位想想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是不是讲的这四句。这就是所有一切大乘经统统会归到净土,帮助我们认识净土,理解净土,我们对净宗信心才能够生得起来。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《金刚经》上说的。我们往生的愿才会切,真信切愿,然后死心踏地老实念佛,这是俗话常讲「不到黄河心不死」,这些大经大论说说让他死了心,再回过头来老实念佛,我们用意是如此。

  【但能依教念佛。】

  依照世尊弥陀诸佛如来的教诲,老实念佛。

  【定能往生。一得往生便能转恶成善。】

  那个恶是什么?就是六道轮回。诸位要晓得,你纵然是生天享天福,做了天王,做了大自在天王,不能出轮回还是恶。纵然你有甚深的禅定,生到四禅天、四空天,生到非想非非想天,不能出轮回也是恶,恶是这个意思;转恶成善,善是大菩提、大涅盘,这是善。永脱轮回不生不灭,发菩提心广度众生,这是善。所以此地的善恶,不是六道里面善生善道,恶感恶道,不是这个善恶。

  【念佛之方便妙用。显示无余。】

  念佛的力量,念佛的用处,这一部经也是很明显的给我们说出。让我们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认识到这个经,这个法门的力量,它的功用,我们自然就肯念佛,肯认真、肯努力的去修学。我们今天时间到了,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