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无量寿经(三次宣讲) - (第五集)
无量寿经(三次宣讲)  (第五集)  1994/10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02-026-0005

  诸位同学,请掀开讲义第十二页第四行,这是概要里面的第三大段「一经宗趣」。说明这一部经的宗旨、归趣。

  【宗谓宗旨。又修行之要径也。趣者。趣向。归趣也。体是理。】

  前面的辨体是理。

  【宗是行。是故依经宗旨。明其所为。识其所求。究其所至。名之为趣。】

  这一小段实实在在把学佛精要的方法为我们说出来。许多同修们常常感到我们修行的功夫不得力,为什么原因不得力?实在讲就是不懂得修行的方法。念佛以为念这句阿弥陀佛就行,读经也认为这个经典从头到尾一天念个一遍、二遍也就行,这决定不是修行,而是发生了很大的误会。『行』是我们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语、行为,行是指这些东西,这些东西有了错误,要把错误修正过来,这才叫修行。

  我们要问,我们念这句佛号,这些错误的思想、见解、行为有没有修正过来?我们每天读经,《无量寿经》念了一遍、二遍,有人念十遍、八遍,对於那个「行」有没有修正过来?如果没有,那么我们念佛读经,就是古人所讲的「口善」,只口善而已!除口善之外,什么好处你也没得到。口里没骂人,念经,这口善,因此功夫不得力。功夫要真正得力,要懂得修行、依教奉行!奉行就是依照经典的理论、教训来修正我们的行为,这个功夫就得力了。可见得这个经不光是念的,念当然很重要,念得很熟,常常记在心里。如果说忘掉记不得,那我们修行的标准就失掉了。所以首先要把这些教训牢牢的记住,这就读诵目的在此地。

  真正修行就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的时候,能够想到经典里面的教训,我这个念头该不该有?我这话该不该说?我这事该不该做?经典是标准!依照经典要遵奉,这叫修行。所以一定要晓得依经的宗旨,这个宗旨就是里面讲的教训,里面给我们说的标准,修行的方法,标准。

  『明其所为』,明是明了,佛为什么这样教导我们,知道佛的心意。『识其所求』,求是希望,要认识清楚,我们喜欢什么,佛对我们的期望又是什么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至是所达到的,『究其所至』,要穷究,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将来究竟得什么样的结果,这就是至。这部经它的所至是无上菩提,是究竟的佛果;它的方法是往生不退,用这个方法来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。这一段是说明什么叫宗趣,我们在研究一部经论,宗趣究竟重要到什么样的程度,这几句话都为我们说清楚、说明白。

  【本经以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为宗。】

  回过头来再看本经,本经以『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为宗』,这就把修行的方法纲领为我们指示出来。

  【而以圆生四土。迳登不退为趣。】

  它的归趣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极乐世界非常殊胜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『圆生四土』,诸位要重视「圆生」,重视这一句,这是真正的难信之法。一切诸佛都有四土,释迦牟尼佛也有四土。我们今天住的这个世间是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。释迦牟尼佛也有方便有余土,也有实报庄严土、常寂光净土,但是我们都见不到。见不到就是这当中有隔、有碍,有障碍。西方极乐世界特别,它也有四土,它四土没有障碍。所以凡圣同居土的人见到方便有余土,也见到实报庄严土,也见到常寂光净土,所以一生一切生。这些大阿罗汉们,他们住的是方便土,法身大士这些菩萨是住在实报土。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跟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天天在一起,他住的是实报土,我们是凡圣同居土,它在一起,这就是圆生!这是非常非常的希有,可以时时刻刻不离开这些诸大菩萨,而且是圆证三不退,这个利益就太大太大!

  可是修行的方法要注意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句经文在「三辈往生」那一章里面。一向专念我们不难懂,发菩提心,什么叫菩提心?怎样发?这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,如果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,不晓得怎么发法,那么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,这个一向专念变成人天福报,修的是人天福报,不能往生,所以菩提心非常重要。从这个名词字面上来说,菩提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,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,不迷了,真的觉悟了。觉悟什么?觉悟烦恼可厌,烦恼不是好事情,生死轮回可怖,这很恐怖的,真正觉悟了,觉悟的人他不想别的,他就想怎样断烦恼,怎样了生死,出离三界轮回。真有这个心,这就是菩提心。

  我们学佛,每天也很用功,有没有这个心?觉得这个世界很可爱,这就不是菩提心。念得再勤,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,为什么?没有离开娑婆世界这个念头,没这个念头,这样念佛就是没有菩提心,就是有一向专念也没发菩提心,这不能往生。一定要觉悟,这个世界虚幻不实,这个世界确确实实如佛在经上所讲的「五浊恶世」,浊恶达到了极处。

  佛又告诉我们,西方阿弥陀佛有一个清净的世界,只要我们发愿求生,阿弥陀佛是统统都欢迎,决定没有拒绝的,所以说万修万人去。积德修善的人,阿弥陀佛欢迎;造作一切罪恶,临终真正肯忏悔的人,佛也欢迎。一忏悔就是好人,他回头了,所以说五逆十恶也能往生,显示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。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觉悟,要真正能够舍弃这个世界,一心一意求生净土,一心一意要见阿弥陀佛,这个念头就是无上菩提心。我们看底下这一小节,三明宗。

  【经云。三辈往生之人,莫不以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为因。】

  这就是刚才说的,因为十方世界,十法界有情众生,这个十法界就包括了佛法界,佛也还发愿往生吗?要发愿,因为佛这里面差别也很多。天台的四教,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别教佛都不是圆满究竟,他还要发愿往生,下至地狱众生。生到西方世界,说实在的话,其他尽管不平等,往生西方世界这个修因是平等的,为什么?都是『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』而往生的。华严会上文殊菩萨是这样往生的,普贤菩萨也是这么往生的,我们今天是凡夫,一品烦恼也没断,我们也是修这个因往生的。因平等,到西方极乐世界果当然平等,西方世界,平等法界。本经的经题「清净平等觉」,西方世界清净法界、平等法界,因平等,果也平等。

  【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。】

  这是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。

  【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。】

  所以这两愿是大愿的核心。

  【故知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。是弥陀本愿之心髓。全部大经之宗要。往生必修之正因。方便度生之慈航。本经所崇。全在於此。修行要径。唯斯捷要。故为本经之宗也。】

  这个话是古往今来净宗的祖师大德们所公认的,决定错不了,所以这两句八个字确确实实是阿弥陀佛本愿的核心,叫『本愿之心髓』、净宗修行的总纲领,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。特别是这个觉心,真正是觉而不迷。我们实在讲,我们是长迷不觉,病根在此地,那要怎么办?读经,读经要每天经常不断的去反省、去检点,把自己的毛病、过失找出来。知过就是觉,迷是什么?不知道自己过失,知道自己的毛病,知道自己的过失,就是觉悟。每天发现自己的过失,你就天天觉悟,你哪一天不知道自己有过失,你这一天就迷惑颠倒。改过就是修行,修叫修正,修正过失,修正错误。

  好善喜贤谓之有德。这个人有德,什么德?好善,喜欢善事,喜欢好人,对於好人、好事不嫉妒、不妨碍,看到了心里生欢喜心,而且还会很热心的帮助他,成人之美、成人之善,这个人叫有德!这有德。清净平等那叫得道,修行得道。得什么道?得个什么道?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心平等,心清净,你就得道!道就是清净心、平等心,觉当然在其中;不觉你怎么会清净平等?这是真正的得道!这里头并没有什么玄妙,平平实实,没有一丝毫的迷信,我们只要细心体会佛在经上所讲的道理、愿望,教导我们达到这个愿望的方法,你去体会这些。经的文字虽然不多,可是里面所讲的义趣是无有穷尽,从初发心一直修到成佛,意犹未尽,这是经的妙处!

  这个经的好处、味道说不尽的,我们在这个讲堂里面这是第三遍,过去有录音带你们拿去听听,不一样!遍遍味道不相同,何况在其他地方讲的遍数就更多,遍遍都不一样。讲到成佛再讲这个经,那个味道还讲不完,这称之为「经」。你要问为什么?因为是性德的流露,自性功德无有穷尽。世间这些书籍那个味道有止境的,不是好的文学作品,看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,兴趣没有了,那个味浅一尝就没有了。好的文学作品,可以让你看一遍还想看,还有余味,但是看个十遍、八遍,不想看,味道尽了。儒家、道家的典籍,文学上乘的作品,的确可以让你念个一百遍、二百遍还有味道,它终究是有止境的时候,不像佛经。

  佛经确实这里头的味道,我们叫「法味」,永无止境!所以你真正能够尝到法味,你对於佛法的修学,跟没尝到法味,那个心态完全不同,不同在哪里?尝到味道、滋味之后他心是定的,没尝到他心是乱的。这个心乱就是这个也想学学,那个也想学学,那个也还不错,他要遍涉经藏,滋味尝到了,他没有这个念头。一门深入,为什么他不想再遍涉经藏?其实所有一切经藏味道他都尝到了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一切经藏虽然没有接触过,他一接触就通达、就明了,何必要找这个麻烦?他不要,这就是法味真正尝到,所以他心是定的。这一部经的味道,比起其他大经,给诸位说,格外要浓厚,下下根人也能够尝到,这是很了不起,那中上根就不必说,下下根都能够尝到。

  既然它是全部大经的宗要,这句话也是个双关语,我们要懂得。从狭义来讲,这个大经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换句话说,净土经的宗要;如果从广义来说,这两句是一切经的宗要,这个意思一般人很难看出,很不容易看出,必须真正彻底明了所有一切法门,都是从念佛法门演变出来,因此所有一切法门无不还归念佛法门。

  大、小本,《无量寿经》跟《阿弥陀经》,佛明白告诉我们,西方净土的菩萨们没有一个不是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佛法僧就涵盖了无量无边的法门,离不开这三桩事情,觉正净!由此可知,这个念佛法门涵盖了无量无边的法门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『往生必修之正因』。我们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就是要有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决定,一定要用这个方法来修学。

  『方便度生之慈航』,前面跟诸位说过,有许多经论究竟而不方便,也有不少的经论方便但是不究竟。最极究竟方便只有这一部经,不但是究竟方便,究竟方便达到了极处。『本经所崇』,崇是崇尚,全在於此,全在这两句话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。『修行要径』,最要紧的一条路。『捷要』是最近的一条路。这个「径」就是快速,确实任何一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来得快,所以古人讲简单、容易、稳当、快速,而且成就特别高,就是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也不能为比。《华严》到最后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《华严》就不圆满,没有达到最高峰,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。下面又给我们来说明菩提心:

  【发心有二义。】

  发菩提心。

  【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。】

  换句话说,这是菩提心的障碍,你必须要离开,你要不能离开,这个东西障碍你的菩提心,你的菩提心发不出来,哪三种?

  【第一个依智慧门。不求自乐。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。】

  这个『自乐』,就是我们社会上一般人讲的物质的享受、五欲六尘的享受,要能够舍弃。所以大小乘教中,佛教导弟子要以苦为师。佛门,这是过去佛门不是现在。过去佛门常说「比丘常带三分病」,什么病?吃不饱、穿不暖,不是别的病,就是这个病。所以他常常觉得这个世间苦,他那个出离的心很强,所以过去学佛修道都清贫,贫僧、贫道;现在不一样,现在颠倒过来,整个社会都颠倒,现在是富僧、富道。从前有出离的心,现在没有,你看现在多少出家人:我将来来生还要做出家人,还要做和尚。为什么?富!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,没有出离心。『远离我心贪著自身』,对於这个身体很贪爱,对於一切所有的我与我所贪著,这是菩提心很大的障碍。我们一般人想发菩提心,就是发不起来,不知道原因在哪里,原因就是太珍惜自己的名闻利养的享受,所以这要有智慧。诸位晓得,如果你还是贪图这个世间名闻利养,你就要晓得你没有智慧,有了智慧这个东西自然他就舍离。

  【第二依慈悲门。拔一切众生苦。远离无安众生心故。】

  这就第二个要真正慈悲,要能够舍己为人,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。『拔一切众生苦』,就是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,『远离无』,无就是没有,没有什么?没有慈悲心。看到苦难的众生自己回避了,躲过去了,不理会了,这是菩提心的障碍。但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也不要一味去攀缘,那也错,那你这个烦恼也无边。一切随缘,遇到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,没有遇到不要去找,不要天天去找去,那也是错误。随缘而不攀缘,他心是定的,心是清净的,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这里头要有智慧、要有方便,尽心尽力就是圆满。有一些众生苦难,我们的力量没有法子,帮不上忙,这个没办法,我们只有唯一的方法,只有自己诵经念佛给他回向,除这个没有法子帮忙,有能力帮助他的,我们会尽心尽力的帮助。

  【第三依方便门,怜愍一切众生心。】

  『众生心』是迷惑颠倒!世出世法的教学,过去都讲求的是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,这师道的尊严。今天这个社会师道没有了。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,我们学佛是磕头、顶礼去求法求来的,等到我们对现代的众生,我们要磕头顶礼送给他,他还未必要。你千万不要想到,我过去是那样求,你也要这样求我,我才给你,那你一生一个众生也度不到、也没有,他不懂!所以我们要磕头顶礼把佛法送给他,他要不要还不晓得。这个世界颠倒了,这就是为什么要「怜愍一切众生心」,要怜愍他。

  如果我们要追究这个原因也不难明了,过去的人多多少少受过教育,现在人没受过教育。我说这个话也许大家听到很奇怪,我刚刚出家的时候,民国四十八年,我在临济寺(圆山)出家,那个时候的圆山临济寺跟现在不一样,那个时候的圆山是乡下,台北火车站,开到那边的公共汽车(十七号车),一个小时一班,终点站就是在动物园,圆山动物园,都不过桥的,那是乡下,现在那个中山北路都是田地,人很少。临济寺周围环境很好,树木很多,所以我们早晨起来,扫树叶、扫院子都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。

  有一天早晨我在扫院子,有几个学生,三、四个学生从我们那边,那里有一条小路上圆山,他从那边上去,态度就很不好,我就很感慨,叹了一口气:可惜,这些人没受过教育。被他们听到,他们回过头来就找我麻烦,他说:你刚才说什么?我说:可惜你们没受过教育。他说:我们是台湾大学法学院的学生,你怎么说我没受过教育?我说:那好了,我向你请教,什么叫教?什么叫育?什么叫教育?这三个问题你答覆我。他们那几个人被我问倒,答不出来,回过头来问我,客气多了,态度就好多了。那个时候学生跟现在学生不一样,还是满可爱的。

  所以我就跟他说:你们不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,你们连小学教育都没学过。他非常惊奇,他说:什么叫小学教育?我们为什么没有受?我说:扫地你会不会扫?吃饭你会不会吃?他说吃饭怎么不会吃?我说:我四个菜给你,这四个菜怎么摆法,你懂不懂?他说:那不是随便摆?我说:没那么简单,你去读《礼记》、读《月令》,这四个菜有一定的摆法,酱油碟摆在什么地方,醋摆在什么地方,不能摆错!一摆错,你没有受过教育,你外行。中国这几个菜摆的时候,它按照阴阳五行八卦,你懂不懂?洒扫、应对你都不懂,那是小学教育!

  他说:那我们现在念大学算什么?我说:我承认,你们接受过高等知识的训练,但是你们没有受过教育,教育是什么?就是教你做人。中国自古以来教育,教育教给你人与人的关系,父子的关系、兄弟的关系、夫妇的关系、朋友的关系、君臣的关系,君臣就是今天讲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,是教你懂得人与人的关系、人与天的关系,今天就讲人与大自然的关系,你这些都了解,你起心动念、举止动作那自然就很正常,与大自然能相感应!你对这个不懂,你没学过,你学过的是高等知识,所以大学正确的名称应该是高等知识传习所,这个名称很恰当,不可以称为学校。我说得他们都佩服、都点头。那个时候的学生还满可爱,你跟他说得有理,他还服你,现在不行,现在我不敢问那些学生,现在学生会打老师。所以这很不容易。

  佛教导我们什么?教导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,宇宙就是生活环境,人生实在讲就是人与人的关系,人与一切事物的关系,让我们正确、清楚的了解。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,我们心里要明白,不能求人家要尊师重道,不可能!现在在家庭里面,儿子跟父亲平起平坐。学生眼中,能够把老师看作朋友,已经很不错,很瞧得起你!

  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故。】

  在从前学生对老师要恭敬、要供养的,现在别指望!指望这个那就错了,那也变成菩提心的障碍。他能恭敬供养,很好,他不能恭敬、不能供养,很正常,一点不能怪他,这样才没有妨碍,所以这是障碍要去掉。自己要真正有智慧,了解现前的环境,佛法所谓的是契机、契理,这一个时代的根机要认识清楚,跟过去不相同,不能拿过去的标准来要求这个时代,那你就错了。所以现在父亲对待儿女拍拍肩膀,朋友,佛门里也是如此,师父对徒弟也是朋友,哪里可以看作徒弟,不可以的。大家在一起能够和睦共修,那这个道场已经算是很难得。这是三种妨碍菩提心,要懂得远离。

  【次须知三种顺菩提门。一无染清净心。不为自身求安乐故。菩提是无染清净处。】

  其次,这个要知道。第一个『无染清净心,不为自身求安乐故,菩提是无染清净处』,真正要能做到「无染清净」,一定要能放下,彻底的放下,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讲的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无染,「本来无一物」,清净,一切都放下!佛菩萨念念度众生,度众生也要放下,度众生的事要不要做?要做,随缘、积极去做,心里头没有,决定没有执著。心里头常常要念做好事、度众生,这是心里还是放不下,所做的这些好事都是世间有漏的福报,不是出世的正因,为什么?你心不清净,这一点很微细,必须要辨别明了。心不清净!

  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同修,不要说看外面,我们道场自己的同修,我们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天,我们都作三时系念超度的佛事,我们一看,你看这个牌位贴得满满的,我看到处都是,为什么?求消业障,求跟那些冤家债主把这个结解开,冤结解开,有没有效?当然不能说没有效,也许效果不大,什么原因?心不清净,心果然无染清净,你的业障也消除,怨结也解掉,道理在此地。

  我们今天最大的麻烦,有我、有人、有我执。《金刚经》上讲四相具足。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四相具足。这样忏悔,很难,只能修事忏,没有办法达到理忏,可以忏掉一点,不干净,拖泥带水。四相空了,连根都拔掉,这个要紧,所以诸位要真正想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,没有丝毫障碍,要学无染清净心。

  「不为自身求安乐故」,没有这个意念,没有这个念头,身在这个世间,随缘。有好的、安乐的环境也不必回避,有苦难的环境也甘心情愿,这样就好。无论外面境界是顺、是逆,我们是以清净、平等心来处理。所以环境确实有顺逆,在清净心里面没有,为什么?顺境他没有乐受,逆境他也没有苦受,苦乐境界对他是平等的,从平等境里面养清净心,从清净心里面看平等境,这叫功夫、这叫修行,修的是这个。所以懂得菩提,菩提是觉悟,觉就是无染、就是清净,心清净、心无染就是觉,就是智慧,就是般若。

  【第二安清净心。】

  我们中国人常讲平安,平是功,功夫。心平静、平等,苦乐境界,顺逆境界,保持心的平静不起波浪,这是功,功夫,所得到什么?得到是安,身安、心安,身心都安。安又是功,这是功夫。下面所得到的是乐,快乐。所以讲平安,平是因,安是果;安乐,安是因,乐是果,这个词句里都是有因有果。平里面,常说公平,这个心大公无私就平,有私就不平。『安清净心』。

  【为拔一切众生苦故。】

  必须心安、身安才能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,为什么?因为安定的心起作用就是真实的智慧,唯有真实的智慧,才能帮助一切众生解决问题。众生为什么遭遇到苦难?没智慧。如果我们也没智慧,他也没智慧,我们去帮他解决,往往是问题是愈来愈糟,你去帮助他,愈帮助他愈痛苦。你们自己想想现在社会是不是这个样子?多少好人出来办好事,我们所受的好处就愈来愈多,你们想想什么好处?身心不安稳,无所适从。我们台湾过去选举好人好事,大概是在第二届,李老师很感概,把这四个字写在黑板上,好人好事,然后用个粉笔把那个「好」字画个圈,好人好(ㄏㄠˋ)事。确实很感慨好事,多事。

  【乐清净心。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。生彼国土故。】

  自己真的得到安,就有能力、有智慧帮助一切众生得到身心安稳,那要讲到乐?三界里头没有乐,这是真的,我们讲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不但欲界没有乐,色界、无色界也没有,真正要得乐?西方极乐世界。其他诸佛刹土里有没有乐?没有西方世界那么究竟,这是真的,所以一切诸佛如来,没有一尊佛不劝人求生净土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西方净土的成就,实实在在不可思议,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时时刻刻提醒大家的。我们要顺这三种心「无染清净心、安清净心、乐清净心」。所以一个学佛的人得到这三样,这个表现出来的,我们佛门常讲法喜充满,这三样东西得不到,你不可能有法喜,这三样东西得到,那当然得到的是浅深、多少不一样,可是决定表现出来的是法喜。这个法喜是什么?快乐,他活得非常快乐,这就是得到这一点。得到少分他的生活也非常快乐,所以佛法我们常讲宗旨,佛门的宗旨是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这是常说的,真的离苦得乐。得不到乐,那我们又何必学佛?换句话说,学佛最浅显的目的,我这一生要过得非常自在、非常快乐,这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得到究竟乐是决定往生,而这一生当中也决定得生,往生不是一句空头的口号,决定是事实,我能得到,一切众生个个人都能得到。

  【元晓师云。发菩提心。是明正因。又云发心有二。一随事发心。如四弘愿。二顺理发心。信解诸法实相而发心者。】

  这是唐朝时代,现在的韩国,有一位高僧大德元晓大师,好像现代韩国还拍了有元晓法师的传记录影带,这是一位高僧。他对於净宗的注疏很多,《无量寿经》他有注解。他说『发菩提心是明正因』,这跟我们中国古德看法完全相同,他又说这个发心,发心的因缘有两种,一种是『随事发心』,一种是『顺理发心』,两种因虽然不同,但是效果相同,这个功效是一样的。

  「随事发心」,他举一个例子,譬如依四弘誓愿,四弘誓愿是事。四弘誓愿,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几乎每天都挂在口边上,都会念!但是没发的,怎么知道没发?譬如第一个这叫你发愿的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你要看欢喜不欢喜,这个众生我喜欢他,我要帮助他、度他,那个讨厌才不度他,可见得这一愿就落空。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不但不断烦恼,烦恼天天增长,一面念佛还一面生烦恼。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变成什么?盲修瞎练。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舍不得离开人间富贵,所以这是随事没发。四弘誓愿确实是菩提心具体落实在生活事相上,每天念,念,唤醒自己。念这四句偈,就要认真的反省检点,我这一天起心动念与这四句偈相应不相应?如果不相应,赶紧改过来,要跟它相应。相应的程度不够,要想方法把它提升,也就是要认真的去做,这是随事发心。

  「随理」比较难,理是什么?『信解诸法实相』,那自然发心,这一句实在讲法身大士,真正的菩提心,所谓是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心?因为事实真相见到了。尽虚空遍法界确确实实是从一个理里面变现出来,这个理是什么?就是真心本性,在佛法里面也叫做「法身理体」,大乘经上常讲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」,这个一法身就是诸法实相,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真相见到,这个菩提心当然生,为什么?自他不二,万法一如,所以他关心一切众生就是关心自己,这是顺理发心。

  【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。念佛为助行。】

  这是他们的修行方法。这也有一点道理,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告诉我们,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愿之有无,信愿就是发心;就是你能不能往生,决定在信愿,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。所以元晓讲的也满有道理。

  【善导。灵芝。】

  『灵芝』是宋朝时候人,他的著作也很多。

  【与日净宗。】

  『日』是日本,与日本净土宗诸家。

  【则以持名为正行。发心为助行。】

  他们看法不太一样,实在讲就是十八愿跟十九愿,元晓大师是以十九愿为正,十八愿为助。那么善导这些大师以十八愿为正,以十九愿为助,这是他们看法差别不一样的地方,但是决定都能往生。

  【莲池大师和会之曰。还以持名为正行。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。】

  这是莲池大师《疏钞》里面讲的,他把这几个不同的意见会合起来,他会合得有道理。持名是正行,第十八愿确确实实是古今净宗祖师大德们公认的。『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』,持名为什么?就是为了求生净土,求生净土这个意愿就是无上菩提心,蕅益大师也把这个证明了,我们愈想愈正确,他讲的实在是合理。

  【彻悟禅师云。真为生死。发菩提心。以深信愿。持佛名号。】

  前面两句是觉悟,后面两句叫修行,第一句就我刚才讲的知过。生死是最大的过失,生死轮回,怎么会搞这个东西?我们要知道。我这一次在美国,遇到一位蔡老居士,是蔡念生老居士的儿子,蔡教授。他现在年岁大了、退休了,住在美国休斯顿,我们在一起吃饭谈到这个,如何帮助现在这些苦难的众生。儒家的教育被这个社会舍弃掉,佛法的教育被今天社会也遗忘了,这用什么方法来唤醒?他讲在众多德目当中,我们想办法找一条来提倡,这是有道理的。

  在这众多德目里头应当选那一条?「耻」,管子所说「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,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」。如果我们知道耻辱,有羞耻心,知道耻辱,我们就有救。他这个提议很正确,我当时就表示赞同,我们来组织一个知耻学社,来推动知耻的运动。好!我就请他:你写一篇缘起。他写出来,写出来送给我看,里面有些地方不太妥当,我跟他讲你还得好好的修改一下。他说怎么不妥当?我说不太妥当,因为现在说话不能说得太刺激人,有很多人一看不能接受,我们这个运动就会受到障碍。委曲婉转,不容易!要唤起大众知耻的心。

  『真为生死』,知过,『发菩提心』就是觉悟;『以深信愿』,这就是改过,『持佛名号』,真修。我们看彻悟禅师这四句话,你细心的去体会,我刚才讲的知过就是觉悟,改过就是修行,他这四句话实在讲也是这个意思。由此可知,我们菩提心发不出来是耻辱,我们世出世间法不能放下是耻辱,我们这句佛号念得不好、不相应是耻辱,我们得不到法喜充满是耻辱,念佛将来不能往生是耻辱。「知耻近乎勇」,我们才能有救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