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量寿经 (第十四集) 1988 美国达拉斯 档名:02-020-0014
【戒若琉璃。内外明洁。其所言说。令众悦服。】
我们从这里看起。前面说过菩萨的体德尊胜,有体必有用,用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。前面几行经文我们都看到了,在度化众生这一段经文上给我们说到「其心正直,善巧决定,论法无厌,求法不倦」,这是教化众生的根本,菩萨有言教必有身教,这才显示出大慈大悲。我们看世尊的应化,释迦牟尼佛他所显示给我们看的,佛就连小乘戒他也持得很清净。实际上他是圆教的果人,也就是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为什么还要持这些小小戒律,还要那么严持?这是做给众生看的,这身教。
『琉璃』是比喻戒律的清净,也显示持戒的功德,这一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。一切大乘经中时时开示我们「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」,定就是清净心,心清净了,定的境界就现前,所以戒律的功德就是帮助我们得定。『戒若琉璃,内外明洁』,这不但是已经得定了,而且从定里面开智慧了,明就是智慧。『其所言说,令众悦服』,菩萨教化众生,种种言词,因为言词与他的行持能够相应,表里一如,所以才能够叫大众心悦诚服。
【击法鼓。建法幢。曜慧日。破痴暗。】
这个几句都是形容词,『法鼓』,鼓原本是军中所用的战鼓,闻鼓声这就往前面冲锋陷阵,佛拿这个来比喻菩萨自行化他,勇猛精进。『建』是建立,建立『法幢』,幢有高显之意,有摧伏邪外之功能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。底下说『曜慧日,破痴暗』,就是破迷开悟。
【淳净温和。寂定明察。为大导师。调伏自他。】
『淳净』这是讲内,所谓是六根清净,一尘不染;外面柔和忍辱。『寂定明察』,这四个字就是教下讲的止观双运,禅门里面所讲的禅定的功夫。禅定是从梵语翻过来的,它的意义是静、寂,息灭一切妄念,这个就是静止意思;静里面还有虑,虑就是观的意思。所以教下直接就把它翻成止观,就是静虑止已。
『大导师』是指如来,这些菩萨都是法身大士,都有能力示现佛的形相来教化众生,所谓是应以佛身而度者,即现佛身而度脱之。所以,以大导师的身分出现。『调伏自他』,因为他们还是菩萨的地位,并没有证得究竟菩提,因此还要调伏自己,同时也帮助别人,正是所谓自行化他。
【引导群生。舍诸爱著。永离三垢。】
这个就是他教学的方针,以种种善巧方便,引导一切众生。『舍离爱著』,爱是迷情,著是执著。《华严经・出现品》里面佛给我们说,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相,很可惜的就是因为有分别妄想而不能够证得。可见得妄想、执著、分别是我们体性上最大的障碍。佛法就是叫我们破迷,迷就是爱,破执著,要我们把这两样东西舍掉,我们的心就得到清净了。『永离三垢』,三垢是说三界,三界都不清净,三界统苦,我们要觉悟,要有永离三界超越轮回之心。
【游戏神通。因缘愿力。出生善根。摧伏一切魔军。尊重奉事诸佛。】
菩萨在世间确实是游戏神通,就是示现在六道,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。他要度人道,他就得示现人身,他要度天人,他就得示现天身,他要度三恶道众生,一定也要现三恶道之身。这个是乘愿再来,不是业力受生的,所以他在六道里面来去自由。示现的在六道里面也有善恶种种果报,实际上他一切都不受;换句话说,菩萨在天堂里面没有乐受,如果有乐受他就是凡夫,他著了相。他在地狱里面他没有苦受,为什么没有苦受?因为他不著相,他心永远是清净的。相是有的,在哪一道必然跟哪一道的现相完全相同,没有例外的。问题就是我们凡夫受,凡夫接受这个苦乐,凡夫执著这些苦乐,佛菩萨不受,佛菩萨不执著。因此,虽有,对他来讲有跟没有是一样的,他永远是清净,永远不染,这就是游戏神通。
『因缘愿力,出生善根。』因缘这是指过去,菩萨在初发心的时候,甚至於在初发心之前,与一切众生都有很深的因缘。我们没有成佛之前,在六道之中,生生世世与一切众生做眷属,这个缘就非常的深。我们这一生没有宿命通,不知道过去世,不知道未来世,如果哪一天我们这个能力恢复了,知道过去现在未来,我们就晓得一切众生与自己究竟是个什么因缘,我们今天世间人讲关系,什么关系,佛法讲因缘。有因缘这才发愿力,发愿要度一切众生,像通常讲的四弘誓愿,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这些都是非常明显启示我们的。愿力才出生无尽的善根,善根我们在讲席里面常说,世间善根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於一切法永断贪瞋痴,出世间的善根就是一个精进。
『摧伏一切魔军』,魔军前面也讲过,像《八大人觉经》里面所说的四魔,五阴魔、烦恼魔、死魔、天魔。菩萨以定慧慈悲,所以能够降伏众魔。『尊重奉事诸佛』,诸佛是我们的亲教师,是我们修学的榜样,我们要尊重、要承事。
【为世明灯。最胜福田。殊胜吉祥。堪受供养。】
因为菩萨自行化他,是世间最好的导师,是众生修行的典范,典型、模范,所以功德无量无边。『为世明灯』,灯的功能是破暗,这个意思就是说由於他的教诲,使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,这就有明灯之意。他是最殊胜的福田,我们众生要想修福,到哪里去修?供养菩萨就是最殊胜的福田。田也是比喻,有能生的意思,我们五谷杂粮种在田地里头,它就结实。我们要想求福,福的种子种在什么地方?如果有个福田,我们去耕种这个福田,我们的福报就大了。佛菩萨、三乘圣人就是世间的福田,我们有机缘能够遇到,在这个里面种福,将来果报就无量无边。
也许诸位说,我们一生当中不要说佛菩萨,连一个阿罗汉都没有遇到,我想种福,我到哪里去种?这个实在是我们自己不明白究竟。最殊胜的福田实在就在我们眼前,譬如你今天真的遇到佛,你怎么去供养佛?佛什么也不要,我们能够供养的,四事。饮食,供养佛一钵饭,供养佛一件衣服,佛要是示现生病的时候供养他医药,他晚上睡眠的时候供养他卧具,佛只接受这四种供养。可是这四种供养,福德是无量无边。为什么供养会有这么大的福?诸位要晓得,因为我们供养,佛才住世,不供养,佛就不住世了,佛是从这个地方生的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今天佛虽然不住世,我们想正法住世,岂不是这个功德等於是供佛,等於供佛,没有两样。
正法住世,有三桩重要的事情我们不能够忽略,第一个是流通法宝,只要经典在世间,就跟佛在世间没有两样。所以一定要晓得,流通经典这是最胜福田。第二个我们要奖励人才,弘法利生的人才,我们要想方法去帮助他,去成就他,弘法的人才就有了。有经典没有弘扬的人才,不行,所谓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因此,奖励人才也就是最胜的福田。第三就是宣传佛法,使一切众生与佛有缘,使一切众生有机会接触到佛法。这个三桩事情,就等於你供养佛、供养菩萨、供养阿罗汉没有两样,是同样的功德,都是最殊胜的福田。『殊胜吉祥,堪受供养』,这是说这些菩萨们,他们有能力接受供养。
【赫奕欢喜。雄猛无畏。身色相好。功德辩才。具足庄严。无与等者。】
因为这些大菩萨常常在十方世界,上求佛法,下化众生,功德巍巍。『赫奕』也是盛大之貌,『欢喜』,我们常说的法喜充满。『雄猛无畏』是菩萨得大总持法门,与佛果地上的十力、四无畏非常的相似,所以在十方世界显示出雄猛无畏的威仪。『色身相好』,色身相好是果报,我们在经里面看到,像常说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江味农居士《金刚经讲义》里面就讲得很清楚。每一个相好都是他修得的,相好是果,修功是因,修因证果,从身色相好你能够晓得菩萨累劫的功行。
一般讲是指戒定慧,功是功夫,德是收获,所谓是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,这个德与得到的得意思是相通的。戒定慧三学,如果持戒而没有能得定,这个戒不算功德,算人天有漏的福德;如果他得定了,他前面那个戒也算是功德。这就是戒是不是功德,要看他有没有得定。定慧决定是功德,定慧是功德不是福德。『辩才』就是四无碍辩才。『具足庄严,无与等者』,具足就是指前面以种种欢喜、雄猛无畏、相好、功德辩才这些庄严自己。
【常为诸佛所共称赞。】
这些菩萨,诸佛都赞叹他,可见得他的功德真实不虚,才能感得诸佛的称赞。
【究竟菩萨诸波罗蜜。】
『波罗蜜』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究竟圆满的意思。菩萨行把它归纳起来讲就是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六度万行他都修到究竟圆满了,所以称为究竟诸波罗蜜。
【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。】
『三摩地』也是禅定的别名,菩萨常住在大定之中。经上常说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,那伽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龙象。龙我们没有见过,象我们见过,象身躯很大,非常的安详,好像常常都在定中一样。所以佛菩萨常常用龙象来做比喻,他的行住坐卧都好像是在定中一样,用这个比喻。这些菩萨都安住在『不生不灭诸三摩地』,不生不灭也就是无生法忍,可见得这个菩萨地位都相当之高。通常讲无生法忍的菩萨,都是讲七地、八地、九地,这个是真实证得无生法忍,就是证得不生不灭了。
【行遍道场。远二乘境。】
道场是诸佛菩萨讲经说法的场所,是诸菩萨修行的场所,这是从事相上来看,如果从理上讲,像《维摩经》上所说的「直心是道场」。理事都能够说得通,这菩萨『行遍道场』。『远二乘境』,二乘是声闻、缘觉,我们一般讲小乘,也就是说这些菩萨永远不会起一个小乘的心。小乘人只有自利,没有利他,纵然利他也不圆满,不像这些大乘菩萨,自行化他究竟圆满。这是佛之所以称赞他的。
【阿难。我今略说。彼极乐界。所生菩萨。真实功德。悉皆如是。若广说者。百千万劫。不能穷尽。】
这是佛叫著阿难跟他说,我在此地给你讲的是简简单单说一个大概,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们,要说他们真实的功德,就像经上所说的。这句话我们听了应当要振奋,应当欢喜,为什么?我们今天正是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一到那边去,我们所具的德能也跟经上所说的一样,真实功德必定现前。佛在此地是略说,如果详细的说,佛就说了,『百千万劫』都说不尽。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好处,我们听了之后,怎么能不发心?怎么可以不去?如果听了还不发心、还不想去,那就是李老师前面所说的,这个人不是愚人就是狂妄。一个正常的人,除非他不知道,他要知道了一定向往,一定发心。请看底下一章。
【寿乐无极第三十二】
『寿』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众生的寿命,『乐』是讲享受。我们看看他们那边的寿量,看看他们那边的享受。
【佛告弥勒菩萨。诸天人等。】
弥勒佛是当来下生佛,前面在序分里面我们见到他,他也是本经当机之一,因为佛有话要嘱咐他。所以此地,这是对弥勒菩萨以及诸天人众等而宣说的。
【无量寿国。声闻菩萨。功德智慧。不可称说。又其国土微妙。安乐。清净若此。】
这个两行这是总赞,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报、正报。『声闻菩萨』是正报,『国土微妙』是依报,『安乐清净』这是依正都包括在其中。这样的好,这样的殊胜。
【何不力为善。念道之自然。出入供养。观经行道。喜乐久习。才猛智慧。心不中回。意无懈时。外若迟缓。内独驶急。容容虚空。适得其中。中表相应。自然严整。】
这些,一方面叙说极乐世界的这些声闻菩萨们,当然也在此地勉励我们,所以句句话是双关的。『何不力为善』,努力修善。我们晓得极乐世界这样的清净庄严,这样的美好,只要我们努力为善就能够往生。『念道之自然』,这句话李老师在旁边给我们注出来,「真如常乐我净」,这是我们修行的目的。真如,我们本有,常乐我净,我们并没有失掉,你要真正明了「道之自然」这一句,真如的体用你多多少少会体会一点。我们今天讲真如的体用,真如就是自己的真心,就是自己的本性,我们讲真心、本性的体用迷失了,这一迷失,换句话说,处处显得不自然。不自然的地方就是做作,因为处处要做作,真性的体用就不能现前。如果做到一切自然,真性的体用完全显露。我们看佛菩萨示现在人间,那就是道之自然,我们要往这个深处去体会。
在中国,学佛的同修都知道寒山、拾得,也都知道六祖能大师,我们看看这些人一生的行谊,他多么自然,他多么自在,这是我们要常常念,常常要学习。学习说实在话,还没有到真正自然的时候,学习里面就带著做作。不过这个做作是善的,趣向自然的做作。实在说,如果讲一切得真正的自然、自在,只要把分别执著妄想断掉就行了,有分别执著妄想,多多少少都免不了做作。
『出入供养,观经行道』,讲他们那边人,出入是讲出入极乐世界,像每天早晨去供养十万亿佛,这当然离开西方极乐世界。供养完了之后,他又回来了,前面说过,回来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,回来听经。观经行道,前面经上也说过的,这些与在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那些习气都有关系。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,有在地上讲经的,有在空中讲经的,有听经的,有讨论佛法的,有经行的,有坐禅的,有念佛的,样样都有,处处都见到,这在此地简单一句话就带过去了。
『喜乐久习』这句话我们要学,学什么?学「久」这个字,我们世间众生往往不能成就,都是因为没有耐心,见异思迁,所以功行不能成就。看看这些菩萨们,他们学一个法门他有耐心,不仅是在这个世间有耐心的修学,纵然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昧的耐心修学,这样才能够快速的证得无上菩提。因为我们在经上明白了,一切的法门无有高下,换句话说,每个法门都能帮助我们成无上道,我们修一个法门就够了,何必修许许多多的法门!这是讲我们自修,我们学,懂得是要懂得多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没有说法门无量誓愿修,没说,修只要修一个,自己的事情。学为什么要学那么多?因为我们要帮助许许多多不同根性的众生,我们知道不多,就不能够广度一切众生,为了要广度一切众生才学一切法门。可见得学是为他而学的,不是为自己,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。所以说学法门乃是大慈大悲,是他受用。
我们自己修行,我选择这个念佛法门,持名念佛法门,我这一生就修学这个法门,永远不改变,二六时中时时刻刻不离一句佛号。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学什么?我还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改变。你要问我,为什么不改变?我觉得这个法门太简单了,太容易了,一点都不要麻烦,从初发心到圆满菩提我就用这一个法门。再告诉诸位,愈是好的方法愈简单。这个方法好,但是很麻烦,那实在讲并不是真正的好方法,真正的好方法一定是最简单的方法。我们在许许多多经论里面,我们也体会到,念佛是最好的方法,最简单的方法,成就最殊胜的一个方法,我们应当「喜乐久习」。
『才猛智慧,心不中回。』「中回」,回就是回转的意思,拿个俗话来说,就是不后悔。我选择这个法门了,一定是勇猛精进,决定不后悔。决定不后悔就是「才猛智慧」,你要没有智慧,你一定会后悔。惟有智慧的选择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才不至於中回。『意无懈时』,没有懈怠,没有放逸。『外若迟缓,内独驶急。』每一位个菩萨修行的方式都不一样,假如都是一样的,说老实话他的相貌也应该是一样的。你看我们所谓的十八罗汉,五百罗汉,五百罗汉每个人的相貌不相同,每个人修行的方式也不一样,有的人好像很精进,有的人好像一天到晚在游戏、在玩耍。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最熟悉的济公活佛,济公是个阿罗汉,因为世间人是被小说的渲染,对於济公和尚并没有真正的认识,真正你要认识他,你应该读《高僧传》里面的《济公传》。那个里面记载的,那是真实的,跟小说不一样。但是他一生所表现的,就是「外若迟缓」,内里面戒定慧精严,「内独驶急」。
『容容虚空,适得其中。』这是非常之难的,为什么?他行的是中道。凡夫偏有,二乘偏空,菩萨是空有二边都不偏,从容中道。儒家也讲中道,儒家讲中庸,佛法讲中道,意趣都相同。『中表相应』,中是内,表是外,表里一如,所谓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,这个叫中表相应。『自然严整』,严是庄严,整是肃穆的意思,庄严肃穆。
【检敛端直。身心洁净。无有爱贪。志愿安定。】
『检敛』是修身,也就是佛家常讲的威仪,今人所讲的风度,他有非常良好的风度。『身心洁净,无有爱贪』,所以才洁净,如果有爱有贪,身心就不会洁净。『志愿安定』,这个几句话都非常重要,不但对世间法我们要远离爱贪,出世间法也要远离。一个人修行功夫如果是得力,我们一般讲上轨道,得力了,他怎么样才能得力?就在「志愿安定」他就得力了。
(此处以下,缺漏相当长的一段经文)
你拜多少他不管,你不拜,他也不责备你,年岁大的人拜不动。年岁大的人也坐不久,静坐他也坐不久,体力衰了。我们看自古以来,那个修行、证果的人都年轻,他有体力,他的精神能够集中、能够贯注。我们在《坛经》里面,六祖大师他得道的那年二十四岁。像我们讲的佛七,精进佛七,我们年岁大的,一日一夜我们都有一点感觉得受不了,年轻,七天七夜实在说不在乎。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,七天七夜我没有尝试过,但是三天三夜都非常正常,没有一点疲倦的现象,一切的工作、生活都非常正常。可见得古人所讲的话没错,在年轻的时候,虽然听说,不在意,到现在老的时候才觉悟到古德讲的话正确。一定要把握健康、强壮、年轻的好时光,要拿它来修行,不要去搞「不急之务」,那个太可惜了。世间人因为他愚,没有远见,所以在那里造作祸殃。
【身愚神暗。】
身愚昧,『神』是讲精神、心理,心里糊涂。
【转受余教。颠倒相续。】
这个就是惑、业、苦的循环,起惑造业,造业就受苦,受了苦又迷惑了,又造业,这样愈迷愈深,造的业愈造愈重。
【无常根本。】
无常就是生死,这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。李老师眉注上面讲「自受业果」。
【蒙冥抵突。不信经法。心无远虑。各欲快意。迷於瞋恚。贪於财色。终不休止。哀哉可伤。】
这是佛对於世间人的怜悯,实在可怜,他是愚痴,没有智慧。『蒙』是懵懵懂懂,『冥』是无明、无知,「蒙冥」就是无知。『抵突』就是我们常常讲跋扈、固执,成见很深,不容易接受别人的忠告。『不信经法』,圣人教诲他听不进去,他不能接受。『心无远虑』,没有想到他将来会老,没有想到死了有来世,他没想到,没有远虑。如果我们想到将来会有老,老苦,怎样能够避免老苦?是可以做得到的,懂得佛法他就会做了。怎么样去做?照顾老人,对於老人,欢欢喜喜以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到我们自己年老一定就受到果报。所以我们常常想到,如果我老了,希望年轻人怎么样对待我,我现在年轻,就应该如何对待老人,这因果报应。年轻人看到老人就讨厌,说话都不愿意跟他多讲几句,好了,到我们将来老的时候,也得受这个果报,因果报应丝毫不爽。如果你能够广行布施,将来虽然老,老也不衰,我们看到不少修行人,像去年往生的李炳老、广钦法师就是例子,活了九十多岁,体力不衰,不需要人照顾。那么大的年岁,还是自己照顾自己,这相当不容易,虽老不衰,他不苦,没有老苦。
所以,眼光总要向远处看,不仅看到将来,要看到来世,来世我们怎么办。如果不趁现在做个妥善的安排,六道轮回决定是免不了,六道里面三恶道的成分占的最多,这个实在是值得忧虑的事情。世人短视、浅见,『各欲快意』,只想眼前的痛快。『迷於瞋恚,贪於财色』,贪瞋痴、杀盗淫他不能够止住,不能够改过。『终不休止,哀哉可伤』,天天还造十恶业,将来的果报必定是在三途。所以佛才提出哀伤、怜悯。
【先人不善。不识道德。无有语者。殊无怪也。】
『先』是讲在生的时候,生时,也是指我们现在这个时候。思想、见解、行为都不善,怎么不善?不认识道德,把道德看轻了。儒家的伦常、八德,佛法的五戒、十善,这是世出世间道德的标准,都疏忽了。『无有语者,殊无怪也』,也没人说。
【死生之趣。善恶之道。都不之信。谓无有是。】
跟他讲因果,跟他讲来世,他更不能接受,根本就不相信,说哪有这回事情!这个是真正迷惑颠倒到了极处。
【更相瞻视。且自见之。或父哭子。或子哭父。兄弟夫妇。更相哭泣。一死一生。迭相顾恋。忧爱结缚。无有解时。思想恩好。不离情欲。不能深思熟计。专精行道。年寿旋尽。无可奈何。】
这一段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世间相,世间现象。佛说你初时是有可以原谅的,你没有见到,没有人跟你说,可是遇到有这个缘,你不能接受,不能相信,那就可怜了,就非常可怜。这是讲到生死之际。生离死别我们一般讲人之常情,无可奈何之下只有痛哭流涕。痛苦能不能解决问题?不能解决问题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唯独佛法,所以不学佛怎么行?李老师在底下写了古人有两首诗,这个两首诗诸位可以看一看,我把它念一念。「望乡台畔尚思家」,这是讲的饿鬼道,人死了之后到鬼道里头望乡台,望乡台里面还想家,「月惨风凄冥路斜,纵有纸钱无处使,只缘一点念头差」。这是第一首。第二首说「双袖斑斑血泪痕,今朝万事不堪论,也曾听说西方路,回味生前向佛门」。这两首诗很值得玩味的,都是说的真话。
所以这个经末后一行,提醒我们要『专精行道』,如果把这个疏忽了,那你真正可惜了。尤其我们这个法门,本经的宗旨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那真是专精行道。请看底下这一段,六十四面第一行。
【惑道者众。悟道者少。各怀杀毒。恶气冥冥。为妄兴事。违逆天地。恣意罪极。顿夺其寿。下入恶道。无有出期。】
这个几句话,好像是释迦牟尼佛就是为我们现代社会上所说的。佛距离我们三千年了,他对於我们眼前社会的状况真是知道得清清楚楚,现在社会不就是这个样子吗?迷惑的人太多了,不要说世间一般人,就是我们说佛门,学佛的,学佛的迷惑的也太多了,这个现象奇怪,可以说自古以来没有这种现象。现代学佛的人迷信,信假不信真,真正觉悟的少。『各怀杀毒』,心里都有怨毒,都有杀气,自赞毁他,这是『恶气冥冥,为妄兴事,违逆天地』,违背了自然。『恣意罪极,顿夺其寿』,寿命也减短了,换句话说,冤枉死的人就多了,横死的人多,『下入恶道,无有出期』,这是讲他将来的果报。最后一段是佛劝勉我们,说:
【若曹当熟思计。】
『若曹』现在的话就是「你们」,你们大家应当要仔细去考虑,多想一想,多计划计划。
【远离众恶。择其善者。勤而行之。】
一定要断恶修善。
【爱欲荣华。不可常保。】
这个一定要觉悟、要看破。
【皆当别离。无可乐者。】
不要迷恋在荣华富贵,荣华富贵那是像昙花一现而已,如果贪恋,必然造许许多多的罪业。真正觉悟的人不贪图这些,衣能够保暖就够了,吃得饱,穿得暖,有个小房子能够遮蔽风雨,一生无牵无挂,无忧无虑,安心办道,这是世间第一等有福之人。因为,他这一生道业决定成就,这一生就可以能够永脱轮回,了生死出三界,这是普通人决定做不到的。
【当勤精进。生安乐国。】
佛特别劝我们要努力、要精进,要求生西方净土。
【智慧明达。功德殊胜。】
这两句的赞叹我们不必多说,全经都是说的这桩事情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无比,功德之胜,诸佛也没有办法说得尽。而且这是易行道,可以说西方最殊胜的地方就是易行道,别的法门成就难,他这个地方成就非常容易。阿弥陀佛所以能够胜过一切诸佛,并不是别的地方他能超过诸佛,佛佛道同,怎么能超过?他之所以能胜过诸佛,就是他度众生这个方法简单、容易,这就是他殊胜之处,信愿持名就能往生。一往生西方就圆证三不退,这是无量无边法门里头最容易修行的,叫易行道。不但易行,是最稳当,不但稳当,蕅益大师讲的,至圆至顿,圆是圆满到了极处,顿是顿超,不需要很多的时间就能成就。所以讲『智慧明达,功德殊胜』。
【勿得随心所欲。亏负经戒。在人后也。】
这个话说得好,凡是不能成就的人,都是被五欲六尘害了,他放不下。虽然也听到了佛法,虽然也受了戒,可是没能做到,这就辜负了。看看别人个个都往生了,个个都作佛了,自己落在后头。所以这几句话是佛的苦口婆心,也给我们很深的警惕。我们不能在人之后,一定要把三经或者是五经要认真的来读诵,认真的来研究。我们把这些事情,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事情要搞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真正明白了,断疑生信,信心清净,愿力坚固,才晓得自己应该怎么样去修,这一生决定能生净土。那我们就不辜负经戒了,我们也不会落在别人后面。请看底下一章:
【心得开明第三十四】
【弥勒白言。佛语教戒。甚深甚善。】
近而言之,就是前面两章,佛对弥勒菩萨说的。弥勒菩萨在这一章里面他是当机者,前面是阿难当机者,因为这边统统对弥勒菩萨说的,所以本经有两个当机者。弥勒听了佛的教戒,佛的开导之后,赞叹说『甚深甚善』。
【皆蒙慈恩。解脱忧苦。】
因为听了甚深甚善的大法,蒙佛慈悲加持,能够开解,心得开明,这是『解脱忧苦』。
【佛为法王。尊超群圣。】
『群圣』是指十地,或者连等觉算进去,就是十一地。
【光明彻照。洞达无极。】
这是赞叹佛的智慧、神通。
【普为一切天人之师。】
佛为天人导师。
【今得值佛。复闻无量寿声。】
这个真是难得,常言说得好,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,弥勒菩萨遇到佛,这是一难,又闻到阿弥陀佛,这是难中之难。我们再想想自己,我们自己虽然没有生在佛世,生在佛的末法之中,没有亲自见到佛陀,可是我们见到佛的形像,这是不幸中之大幸。我们也能见到诸佛如来教诫众生的第一经《无量寿经》,可以说我们的幸运也不亚於弥勒菩萨,这是真的。如果我们能够信解,能够依教修行,诸位想想,我们跟弥勒菩萨有什么两样?所以要晓得这个机会不容易,正是古人所谓的「无量劫以来希有难逢之一日」,我们今天遇到《无量寿经》。
【靡不欢喜。心得开明。】
心开意解,就是我们普通讲的开悟,真正觉悟了。这可以说是弥勒菩萨听佛开导的心得,他真听进去了,真正觉悟了。
【佛告弥勒。敬於佛者。是为大善。】
一切善行里面,没有说对佛尊敬这个善大,佛是世出世间第一位善知识。我们能够尊敬他,我们的心与他就相应,正是所谓「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」,你要不是至善,你怎么会尊敬至善之人?诸位细细想想这个道理你就明了。
【实当念佛。】
既然你能够敬佛,佛劝我们,你实在应当念佛。念什么佛?念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,这才是大善。
【截断狐疑。】
我们对於西方净土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,如果有疑,讨论这个经论,读经、研究就是断疑生信的。
【拔诸爱欲。】
这个是功夫,『拔诸爱欲』。
【杜众恶源。游步三界。无所罣碍。】
这四句都是讲的功夫。你真正开悟,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是什么,明白了,不会再贪恋了,不会再执著,也不会再计较,这是真正的心开意解。『杜众恶源』,恶源就是贪瞋痴慢邪见,我们这些统统没有了。『游步三界,无所罣碍』,三界就是六道轮回,虽然在六道里面,没有障碍了,就跟菩萨们一样,游戏神通。为什么没有障碍?诸位想想,三界的障碍就是六个根本烦恼,贪瞋痴慢疑恶见。你能把这些东西都断掉了,虽然身体在这个世间,与圣人、与那个乘愿再来的人也相仿佛了。在这个世间干什么?
【开示正道。度未度者。】
帮助佛度众生,还有那些迷惑颠倒的人,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觉悟的人,我们要想方法帮助他,认真的去想方法,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。跟诸位说,这个念头就叫发大菩提心。本经宗旨不是说得很清楚吗?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这才能往生。如果不发菩提心,只是做到一向专念,听说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,七宝宫殿,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,那么样的自在快乐,为了一昧去享受快乐而去的,恐怕不容易往生。这个话不是我说的,古德说的。道绰大师好像在《安乐集》、《往生论》注解里都有说,与本经宗旨完全相应。因为我们读过三辈往生,三辈往生不管是上辈、中辈、下辈,统统都要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我们对於这一句经文要认真。
菩提心怎么发法?就是我们时时刻刻有念头帮助别人,帮助别人学佛,帮助别人修净土,帮助别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你只要念念存这个心,这就叫大菩提心。这个法门是大乘,不是小乘,是积极,不是消极,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。我能力很有限,能力很有限,我心是无限的,我见人合掌念一句阿弥陀佛,他听到心里面去了,他种了善根。这个是不费钱的,也不费时间,也不费力气的,为什么我们不做?说人家不喜欢听。不喜欢听我们也念,不管他喜不喜欢,过几年他就会感激你,他明白了。我们要有这个意念,为众生种善根,『开示正道,度未度者』。
【若曹当知十方人民。永劫以来。辗转五道。忧苦不绝。】
这是我们要晓得的,佛说了,你们大家都要知道,『十方』是指十方世界,十方有无量无边的世界,每个世界都有六道。经是对我们人说的,在人间说的,所以在六道里面说『人民』。『永劫以来』就是无量劫以来,我们都是『辗转五道』,五道就是六道,讲五道就是不带阿修罗道。《楞严》上说得很清楚,阿修罗是除了地狱道没有之外,其余的四道都有阿修罗,阿修罗在哪一道就归属於哪一道,在天道他就归在天道,人道就归在人道,畜生、饿鬼亦复如是。如果我们讲六道,那个阿修罗是专门讲天阿修罗,把他单独算一道,实际上严格的来讲只有五道,没有六道。辗转五道就是五道里头轮回,『忧苦不绝』。
【生时苦痛。老亦苦痛。病极苦痛。死极苦痛。】
生老病死,五道里头统统都有,这个世间有什么可乐?
【恶臭不净。无可乐者。】
『恶臭不净』是指前面这个五桩事情,生老病死再加上「忧苦不绝」。人,实在讲不仅是人,天也是如此,只要不出六道,可以说他都不免忧悲苦恼,他没有办法避免的。所以要晓得「恶臭不净,无可乐者」,我们仔细去想一想,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情。我们讲清净,清净是假相,不是真的。怎么晓得?一个礼拜不洗澡,身上都臭了,那是真的。你不洗、不化妆它,那是本来面目;天天洗,天天化妆,那是假的,都是个假相。我们要认识真相,这个要觉悟。
【宜自决断。洗除心垢。】
『宜』是应该,你应当要觉悟,应当要做个了断,要选择一条道路。佛教给我们,『洗除心垢』,心垢就是心里面的贪瞋痴慢,烦恼、习气,我们把这个洗掉。
【言行忠信。】
『言』是言语,『行』是行为,『忠信』是表里一如,底下讲的:
【表里相应。】
不自欺,不欺人。
【人能自度。转相拯济。至心求愿。积累善本。虽一世精进勤苦。须臾间耳。】
值得的!佛不度众生,要自己度自己,佛只是给我们做个增上缘。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恩德,就是把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,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无比的恩德,没有他我们怎么晓得,不知道!他一介绍,我们才知道,原来虚空里面、法界当中还有一个极乐世界,而且这个极乐世界想想我们还有资格去,这一生就能去得了,这是佛给我们大恩大德。弥陀的恩德更大了,他建立西方净土来帮助我们。尤其难得的,在我们临命终时他亲自来接引我们去,来迎接。所以这是『人能自度』,我们自己要相信,要发愿,要念佛。
念佛最重要的是心念,古大德有一天十万声的、五万声的、三万声的,为什么念这么多?他信得真,一心一意只想求西方世界,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让它空过,这是精进之相。这个就是『至心求愿,积累善本』。依照本经,除念佛之外,我们还要修积功德,纵然小小的善事,都可以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。像回向偈讲的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」,要把经典里面教诫我们的,都能够做得到。虽然是『一世精进勤苦』,也不过是『须臾间耳』,人生百年,一弹指就过去了,不算很长,很短的时间。
【后生无量寿国。快乐无极。永拔生死之本。无复苦恼之患。】
这是将来得到的,我们这一生能够勤苦精进,我们将来得到的果报,不可思议。
【寿千万劫。自在随意。】
『千万劫』在此地也是个比喻,如果真的是千万劫,我们人都可以算得出来,哪里像四十八愿所讲的,一四天下的缘觉,所有人都成缘觉,共同计算都算不出来。那是真的,此地是方便说。因为,净土所有一切经论,以及祖师大德的注疏,我们统统都要以四十八愿做标准。与四十八愿相应的,那是真的,与四十八愿不相应的,那是权说、方便说,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。寿命长!
【宜各精进。求心所愿。】
『宜』是应该,『各』是各人,每个人都应该要精进。『求心所愿』,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就像阿弥陀佛一样,愿愿都圆满。
【无得疑悔。】
你现在不要怀疑,怀疑之后你一定后悔。
【自为过咎。生彼边地。七宝城中。於五百岁受诸厄也。】
这是讲什么?你不要怀疑,如果你还是有怀疑,怀疑的人他也精进,也念佛发愿往生,他能往生,往生到哪里?往生到边地,极乐世界的边地。在边地里头,那个快乐也是很自在的,经上讲,边地里面的人,快乐超过了忉利天宫。但是怎么样?他五百岁不闻法,不见佛、不闻法,这就是他的苦难。连下品下生都不如,下品下生到那里也闻法,虽然他花没有开,下品下生的人十二劫花才开。他在花里面,莲华化生在花里面,阿弥陀佛、观音、势至化身在里面给他说法,所以他见到的是化身佛。花开见佛那是见报身佛,花一开就是实报庄严土,见到报身佛了。什么叫边地,后面还有一章专门要讲这个问题。
【弥勒白言。受佛明诲。专精修学。如教奉行。不敢有疑。】
弥勒是等觉菩萨,听了哪有不清楚的道理,在此地是给我们做一个榜样。弥勒菩萨不怀疑,『专精修学,如教奉行』,我们还会有什么疑惑?看到弥勒菩萨这个样子,我们赶紧跟著他学,那就一定不会错了。再看底下一章:
【浊世恶苦第三十五】
【佛告弥勒。汝等能於此世。端心正意。不为众恶。甚为大德。】
这是佛对於弥勒菩萨这些人的赞叹,因为底下有『汝等』,都是在会的这些大菩萨。我们今天在佛灭后三千多年遇到这部经,恭敬读诵,体究力行,也就如同当时在会相彷佛。佛对於弥勒菩萨们所说的话,如果我们直下承当,那就是佛说法的本意。『此世』是指五浊恶世。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,我们能够『端正心意』,心里没有邪曲,没有迷惑,没有颠倒。『不为众恶』,杀盗淫妄我们不作,恶口、绮语、两舌、贪瞋痴慢我们也不做。这就是佛赞叹的,你是大德,你跟菩萨没有两样!
【所以者何。】
为什么佛这样的赞叹?
【十方世界善多恶少。易可开化。】
这是讲其他诸佛世界,有善有恶,但是善多恶少,佛教化容易。
【唯此五恶世间。最为剧苦。】
现在五浊恶世,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世间,浊恶到了极处,这是我们要明白的。浊恶到了极处,我们还能端正心意,那就更值得赞叹,更不容易。所以果报是『最为剧苦』。
【我今於此作佛。教化群生。令舍五恶。去五痛。离五烧。降化其意。令持五善。获其福德。】
这是佛自己说的,他出现在这个世间,为的什么?为了教化众生,希望众生『舍五恶』,五恶是因,不要造这个因。五恶指什么?杀、盗、淫、妄,经上指的这四个,五戒里还有个酒戒,但是这是只讲四重戒,经文上讲的杀盗淫妄。加上前面这一段,李老师有个小标题,「首明取舍途径」,这一段就是讲的因果轮回。加上前面这一段,一共是五种,一条一条的底下列得很清楚。所以,教我们舍五恶。『去五痛』,五痛是烦恼,花报,就是你现前的果报。『离五烧』,这个烧是指将来的果报,就是三途苦报。佛为这个事情出现於世间。『降化其意』,降是降伏其心,变化众生的气质,变化众生的思想、行为,佛是为这个而来的。『令持五善』,五善就是五戒,这样才能够获得真实的福德。
【何等为五。】
底下一条一条给我们解释。
【其一者。世间诸众生类。欲为众恶。强者伏弱。】
『伏』就是欺负他,我们现代人所谓弱肉强食,以为这是正当的,不晓得因缘果报。
【转相克贼。】
『克』是相克,『贼』是贼害。
【残害杀伤。迭相吞噉。】
这都是我们眼前所见到的,世间人没有天眼通,如果有天眼,他就看出来了,所谓人死为羊,羊死为人。世间的刀兵劫,就是由於杀生,杀业累积而成的。佛法里说得好,要想叫世间没有刀兵劫,就是没有战争,这个好,人人都希望,可是你不能造战争的业因,业因是什么?杀生。所以经上讲「除非众生不食肉」,一切众生都不吃肉了,这个世间就不会再有刀兵劫,果报如是!
【不知为善。后受殃罚。故有穷乞。孤独。聋盲。瘖哑。痴恶。尪狂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。不肯为善。】
这是举这些例子,这些例子我们今天都称之为残障,残障也是业报,六根不具足,有缺陷。佛给我们讲,都是前世『不信道德,不肯为善』,所以才有这一世果报。他受了果报他并不觉悟,他心里面有怨恨、有嫉妒、有不平,於是造的业就更重了。前世造的恶业,这一世得人身,得残障之身,如果不晓得修行,不知道忏悔,来世必定又入三恶道,比这一世更苦,这是真正值得怜悯的。
【其有尊贵。豪富。贤明。长者。智勇。才达。】
这是世间一类善果报的人。
【皆由宿世慈孝。修善积德所致。】
所以,真正明达因果,每个人都守本分,世界自然太平。贫穷之人晓得我应该受贫穷,我前世没修。对於富贵人家,他也不羡慕,也不嫉妒,晓得他前世修的,我前世没修,他得富贵应该的,我贫穷也是应该的。真是心安理得,理明白了,心安了,贫穷的安於贫穷,富贵的安於富贵。富贵人明理,晓得我的富贵是前生好施,喜欢布施,今天看到这个贫穷的人,他一定又会照顾他,为什么?他认为我布施他,我来生还得富贵。贫穷的人不怨天尤人,没有嫉妒,没有瞋恨,回心转意修善积德,他来生又得富贵。不明理不行。所以本经,梅光羲序文里头讲前清开国的时候,国家提倡念这部经典,他有道理。上下相安,大家明白因果报应,彼此相安,对於世道人心有很大很大的帮助。所以这个是有福之人,善业的福报,他是过去生当中『慈孝,修善积德所致』的。
【世间有此目前现事。寿终之后。入其幽冥。转生受身。改形易道。故有泥犁。禽兽。蜎飞蠕动之属。】
这讲轮回,『世间有此目前现事』,就是有造恶的、有修善的,造恶的,死了以后果报在三途,修善的果报在人天。这个地方是讲一些作恶的,『寿终之后,入其幽冥,转生受身,改形易道』,形状不相同了,道也不一样了。现在在人道,也许到『泥犁』是地狱道,『禽兽』这是畜生道,『蜎飞蠕动』都是属於畜生道。这一转生就入了三途,跟人身不一样了,形状变了,道也换了。这个事情快得很,转眼就到了。
【譬如世法牢狱。剧苦极刑。魂神命精。随罪趣向。所受寿命。或长或短。相从共生。更相报偿。】
这是拿世间的监牢狱来做个比喻,世间牢狱现在的监狱跟从前不一样了,现在处处讲究人道,受刑的人在牢狱里面也很舒服,只是不自由而已。过去牢狱受刑罚,种种的刑罚,所以他苦。这是拿这个来比喻他在阴曹地府里头要受罪的,受罪,当然不是他这个身体去,身死了,神魂去了。我们中国人讲灵魂,佛法里面讲神识,这个经是早期翻译的,最早到中国来的,所以还有很多佛学名词没用,用我们中国一般旧的观念,讲『魂神命精』,如果是后期翻译的都讲神识。『随罪趣向』,就看他在生前造的罪业,造的是什么样的罪业,他一定要得那个果报。
『所受寿命,或长或短』,畜生道寿命长短不一样,饿鬼道也是如此,地狱道也是如此。地狱有根本地狱,就是无间地狱,那个寿命最长,最苦。有游增地狱,他寿命比较短一点,苦比无间地狱要轻一点。还有一种地狱更轻的,好像我们一般很轻的叫关禁闭,把这个人关在海边,海里面或者山洞里面,那是比较轻一点的,寿命长短也没有一定。大概就是地狱是很多了,不外乎这三种形式。『相从共生』,这是随你罪业变现出来的,真正是自作自受。『更相报偿』,报是果报,你造的这个业,一定要受这个果报。
【殃恶未尽。终不得离。辗转其中。累劫难出。难得解脱。痛不可言。】
这是讲大地狱,造五逆十恶之罪,堕五无间地狱。无间地狱寿命长,比我们这个世界的寿命都长,世界,诸位晓得有成住坏空,这是大劫。他比这个还长,我们这个世界坏了怎么办?世界坏了『辗转其中』,他移到别的世界阿鼻地狱里去受罪,等那个世界坏了,这个世界又成了,他又再回来受罪。他没有办法出离,世界坏了他也没法子出离,『累劫难出,难得解脱』,真的『痛不可言』。五无间罪在现代造很容易,造这个罪很容易,我们也常见到。在过去造无间罪业是不太容易的,因为人心淳厚,他还相信因果报应,不大敢造五逆罪。
五逆罪是杀父亲、杀母亲,在我们中国古代社会,的确很难得听到的,现代这个社会多了!再有杀阿罗汉的,阿罗汉我们一般人见都见不到,但是杀一个社会上有道德的人,社会上是一个善人,等於杀阿罗汉。因为一个有道德的善人,他能够影响这一个地方,使这个地方的人潜移默化,也就是他是这个地方的好老师,是这个地方人的模范,你把他杀害了,等於杀阿罗汉。第四就是出佛身血。佛不在世,现在有佛的形像在世间,佛像。不管是塑的像或者是画的像,你以瞋恚心、以怨恨之心把它毁掉,那就等於是出佛身血。如果不是以怨恨心,不是瞋恚心,那个罪就轻,或者无意当中损害的,这个很轻,罪过很轻。破坏佛像、菩萨形像,罪业就看你的心态。第五就是破和合僧,破坏僧团,分化僧团。这个五种罪都是阿鼻地狱,就跟此地所讲的,「累劫难出,难得解脱,痛不可言」。所以我们要知道,要谨慎,要小心,这个五种罪业决定做不得。
【天地之间。自然有是。虽不即时暴应。善恶会当归之。】
报应不是说立刻就来,死了以后就现前,决定逃不过,决定免不了。所以这个经要常读,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警惕自己,我们的思想、言行就不会过分的越轨了。再看第二条:
【其二者。世间人民。不顺法度。】
此地讲的『法度』有两种,一种是国法,世间的法律,一种是出世间法,是佛法的戒律。我们讲到法律,现代的法律跟古时候的法律不同,现在是民主,法律谁定的?百姓,老百姓觉得怎么方便,我们定一个什么法律,只是图自己方便而已,当然也不能为过。古时候的法律,圣人所定的,换句话说它有相当的道德标准,不像现在。现在的标准是利害,是以利害为标准,古时候是以道德为标准,这个不一样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今不如古。这个世间人民不遵守法度。
【奢淫骄纵。任心自恣。】
这个两句实在就是现代世间人的写实。
【居上不明。在位不正。】
像现在全世界普遍的贪污、贿赂,这就是这两句所说的。
【陷人冤枉。损害忠良。】
因为唯利是图,没有公理,没有正义,所以忠良就受到损害了。至少忠良在社会上很难出人头地,为什么?他不会巴结人,他不会贿赂,所以在社会上他得不到地位,他的智慧、才能因此也就没有办法贡献给社会,这就是损害。
【心口各异。】
就是心口不相应,口里说的是一套,心里想的是另外一套。
【机伪多端。】
我们俗话讲奸诈。
【尊卑中外。更相欺诳。】
『尊卑』是对家里面,对父母,或者对子女,对兄弟都欺骗。外面是对朋友,更不必说了,对家里人都欺骗,何况对外面?
【瞋恚愚痴。欲自厚己。】
为什么?都是为了自私自利。
【欲贪多有。利害胜负。结忿成雠。破家亡身。不顾前后。】
这些都是造作的恶业,只图眼前小利,不顾后果。这些事情不必多加解释,诸位每天看新闻,每天看报纸杂志里头几乎天天都有报道。
【富有悭惜。不肯施与。】
豪富的人家前生修布施,这一生得来的。可是这一转世就有隔阴之迷,前世事情忘掉了,现在这一世有财富,又舍不得,吝啬了,不晓得因果报应。他这个财富用完了,用完就没有了。所以说实在话,天理是很公平的,为什么?富人不是生生世世富,穷人不是生生世世穷。我们往往看到穷人肯布施,出钱、出力都肯,反而富人,豪富人家反而吝啬,纵然肯施,施得很有限,没有贫人那么样慷慨。所以,贫人来生就富了,富人来生就贫了,一转世他们地位马上就换了。这是『不肯施与』。
【戒若琉璃。内外明洁。其所言说。令众悦服。】
我们从这里看起。前面说过菩萨的体德尊胜,有体必有用,用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。前面几行经文我们都看到了,在度化众生这一段经文上给我们说到「其心正直,善巧决定,论法无厌,求法不倦」,这是教化众生的根本,菩萨有言教必有身教,这才显示出大慈大悲。我们看世尊的应化,释迦牟尼佛他所显示给我们看的,佛就连小乘戒他也持得很清净。实际上他是圆教的果人,也就是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为什么还要持这些小小戒律,还要那么严持?这是做给众生看的,这身教。
『琉璃』是比喻戒律的清净,也显示持戒的功德,这一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。一切大乘经中时时开示我们「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」,定就是清净心,心清净了,定的境界就现前,所以戒律的功德就是帮助我们得定。『戒若琉璃,内外明洁』,这不但是已经得定了,而且从定里面开智慧了,明就是智慧。『其所言说,令众悦服』,菩萨教化众生,种种言词,因为言词与他的行持能够相应,表里一如,所以才能够叫大众心悦诚服。
【击法鼓。建法幢。曜慧日。破痴暗。】
这个几句都是形容词,『法鼓』,鼓原本是军中所用的战鼓,闻鼓声这就往前面冲锋陷阵,佛拿这个来比喻菩萨自行化他,勇猛精进。『建』是建立,建立『法幢』,幢有高显之意,有摧伏邪外之功能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。底下说『曜慧日,破痴暗』,就是破迷开悟。
【淳净温和。寂定明察。为大导师。调伏自他。】
『淳净』这是讲内,所谓是六根清净,一尘不染;外面柔和忍辱。『寂定明察』,这四个字就是教下讲的止观双运,禅门里面所讲的禅定的功夫。禅定是从梵语翻过来的,它的意义是静、寂,息灭一切妄念,这个就是静止意思;静里面还有虑,虑就是观的意思。所以教下直接就把它翻成止观,就是静虑止已。
『大导师』是指如来,这些菩萨都是法身大士,都有能力示现佛的形相来教化众生,所谓是应以佛身而度者,即现佛身而度脱之。所以,以大导师的身分出现。『调伏自他』,因为他们还是菩萨的地位,并没有证得究竟菩提,因此还要调伏自己,同时也帮助别人,正是所谓自行化他。
【引导群生。舍诸爱著。永离三垢。】
这个就是他教学的方针,以种种善巧方便,引导一切众生。『舍离爱著』,爱是迷情,著是执著。《华严经・出现品》里面佛给我们说,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相,很可惜的就是因为有分别妄想而不能够证得。可见得妄想、执著、分别是我们体性上最大的障碍。佛法就是叫我们破迷,迷就是爱,破执著,要我们把这两样东西舍掉,我们的心就得到清净了。『永离三垢』,三垢是说三界,三界都不清净,三界统苦,我们要觉悟,要有永离三界超越轮回之心。
【游戏神通。因缘愿力。出生善根。摧伏一切魔军。尊重奉事诸佛。】
菩萨在世间确实是游戏神通,就是示现在六道,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。他要度人道,他就得示现人身,他要度天人,他就得示现天身,他要度三恶道众生,一定也要现三恶道之身。这个是乘愿再来,不是业力受生的,所以他在六道里面来去自由。示现的在六道里面也有善恶种种果报,实际上他一切都不受;换句话说,菩萨在天堂里面没有乐受,如果有乐受他就是凡夫,他著了相。他在地狱里面他没有苦受,为什么没有苦受?因为他不著相,他心永远是清净的。相是有的,在哪一道必然跟哪一道的现相完全相同,没有例外的。问题就是我们凡夫受,凡夫接受这个苦乐,凡夫执著这些苦乐,佛菩萨不受,佛菩萨不执著。因此,虽有,对他来讲有跟没有是一样的,他永远是清净,永远不染,这就是游戏神通。
『因缘愿力,出生善根。』因缘这是指过去,菩萨在初发心的时候,甚至於在初发心之前,与一切众生都有很深的因缘。我们没有成佛之前,在六道之中,生生世世与一切众生做眷属,这个缘就非常的深。我们这一生没有宿命通,不知道过去世,不知道未来世,如果哪一天我们这个能力恢复了,知道过去现在未来,我们就晓得一切众生与自己究竟是个什么因缘,我们今天世间人讲关系,什么关系,佛法讲因缘。有因缘这才发愿力,发愿要度一切众生,像通常讲的四弘誓愿,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这些都是非常明显启示我们的。愿力才出生无尽的善根,善根我们在讲席里面常说,世间善根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於一切法永断贪瞋痴,出世间的善根就是一个精进。
『摧伏一切魔军』,魔军前面也讲过,像《八大人觉经》里面所说的四魔,五阴魔、烦恼魔、死魔、天魔。菩萨以定慧慈悲,所以能够降伏众魔。『尊重奉事诸佛』,诸佛是我们的亲教师,是我们修学的榜样,我们要尊重、要承事。
【为世明灯。最胜福田。殊胜吉祥。堪受供养。】
因为菩萨自行化他,是世间最好的导师,是众生修行的典范,典型、模范,所以功德无量无边。『为世明灯』,灯的功能是破暗,这个意思就是说由於他的教诲,使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,这就有明灯之意。他是最殊胜的福田,我们众生要想修福,到哪里去修?供养菩萨就是最殊胜的福田。田也是比喻,有能生的意思,我们五谷杂粮种在田地里头,它就结实。我们要想求福,福的种子种在什么地方?如果有个福田,我们去耕种这个福田,我们的福报就大了。佛菩萨、三乘圣人就是世间的福田,我们有机缘能够遇到,在这个里面种福,将来果报就无量无边。
也许诸位说,我们一生当中不要说佛菩萨,连一个阿罗汉都没有遇到,我想种福,我到哪里去种?这个实在是我们自己不明白究竟。最殊胜的福田实在就在我们眼前,譬如你今天真的遇到佛,你怎么去供养佛?佛什么也不要,我们能够供养的,四事。饮食,供养佛一钵饭,供养佛一件衣服,佛要是示现生病的时候供养他医药,他晚上睡眠的时候供养他卧具,佛只接受这四种供养。可是这四种供养,福德是无量无边。为什么供养会有这么大的福?诸位要晓得,因为我们供养,佛才住世,不供养,佛就不住世了,佛是从这个地方生的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今天佛虽然不住世,我们想正法住世,岂不是这个功德等於是供佛,等於供佛,没有两样。
正法住世,有三桩重要的事情我们不能够忽略,第一个是流通法宝,只要经典在世间,就跟佛在世间没有两样。所以一定要晓得,流通经典这是最胜福田。第二个我们要奖励人才,弘法利生的人才,我们要想方法去帮助他,去成就他,弘法的人才就有了。有经典没有弘扬的人才,不行,所谓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因此,奖励人才也就是最胜的福田。第三就是宣传佛法,使一切众生与佛有缘,使一切众生有机会接触到佛法。这个三桩事情,就等於你供养佛、供养菩萨、供养阿罗汉没有两样,是同样的功德,都是最殊胜的福田。『殊胜吉祥,堪受供养』,这是说这些菩萨们,他们有能力接受供养。
【赫奕欢喜。雄猛无畏。身色相好。功德辩才。具足庄严。无与等者。】
因为这些大菩萨常常在十方世界,上求佛法,下化众生,功德巍巍。『赫奕』也是盛大之貌,『欢喜』,我们常说的法喜充满。『雄猛无畏』是菩萨得大总持法门,与佛果地上的十力、四无畏非常的相似,所以在十方世界显示出雄猛无畏的威仪。『色身相好』,色身相好是果报,我们在经里面看到,像常说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江味农居士《金刚经讲义》里面就讲得很清楚。每一个相好都是他修得的,相好是果,修功是因,修因证果,从身色相好你能够晓得菩萨累劫的功行。
一般讲是指戒定慧,功是功夫,德是收获,所谓是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,这个德与得到的得意思是相通的。戒定慧三学,如果持戒而没有能得定,这个戒不算功德,算人天有漏的福德;如果他得定了,他前面那个戒也算是功德。这就是戒是不是功德,要看他有没有得定。定慧决定是功德,定慧是功德不是福德。『辩才』就是四无碍辩才。『具足庄严,无与等者』,具足就是指前面以种种欢喜、雄猛无畏、相好、功德辩才这些庄严自己。
【常为诸佛所共称赞。】
这些菩萨,诸佛都赞叹他,可见得他的功德真实不虚,才能感得诸佛的称赞。
【究竟菩萨诸波罗蜜。】
『波罗蜜』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究竟圆满的意思。菩萨行把它归纳起来讲就是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六度万行他都修到究竟圆满了,所以称为究竟诸波罗蜜。
【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。】
『三摩地』也是禅定的别名,菩萨常住在大定之中。经上常说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,那伽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龙象。龙我们没有见过,象我们见过,象身躯很大,非常的安详,好像常常都在定中一样。所以佛菩萨常常用龙象来做比喻,他的行住坐卧都好像是在定中一样,用这个比喻。这些菩萨都安住在『不生不灭诸三摩地』,不生不灭也就是无生法忍,可见得这个菩萨地位都相当之高。通常讲无生法忍的菩萨,都是讲七地、八地、九地,这个是真实证得无生法忍,就是证得不生不灭了。
【行遍道场。远二乘境。】
道场是诸佛菩萨讲经说法的场所,是诸菩萨修行的场所,这是从事相上来看,如果从理上讲,像《维摩经》上所说的「直心是道场」。理事都能够说得通,这菩萨『行遍道场』。『远二乘境』,二乘是声闻、缘觉,我们一般讲小乘,也就是说这些菩萨永远不会起一个小乘的心。小乘人只有自利,没有利他,纵然利他也不圆满,不像这些大乘菩萨,自行化他究竟圆满。这是佛之所以称赞他的。
【阿难。我今略说。彼极乐界。所生菩萨。真实功德。悉皆如是。若广说者。百千万劫。不能穷尽。】
这是佛叫著阿难跟他说,我在此地给你讲的是简简单单说一个大概,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们,要说他们真实的功德,就像经上所说的。这句话我们听了应当要振奋,应当欢喜,为什么?我们今天正是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一到那边去,我们所具的德能也跟经上所说的一样,真实功德必定现前。佛在此地是略说,如果详细的说,佛就说了,『百千万劫』都说不尽。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好处,我们听了之后,怎么能不发心?怎么可以不去?如果听了还不发心、还不想去,那就是李老师前面所说的,这个人不是愚人就是狂妄。一个正常的人,除非他不知道,他要知道了一定向往,一定发心。请看底下一章。
【寿乐无极第三十二】
『寿』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众生的寿命,『乐』是讲享受。我们看看他们那边的寿量,看看他们那边的享受。
【佛告弥勒菩萨。诸天人等。】
弥勒佛是当来下生佛,前面在序分里面我们见到他,他也是本经当机之一,因为佛有话要嘱咐他。所以此地,这是对弥勒菩萨以及诸天人众等而宣说的。
【无量寿国。声闻菩萨。功德智慧。不可称说。又其国土微妙。安乐。清净若此。】
这个两行这是总赞,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报、正报。『声闻菩萨』是正报,『国土微妙』是依报,『安乐清净』这是依正都包括在其中。这样的好,这样的殊胜。
【何不力为善。念道之自然。出入供养。观经行道。喜乐久习。才猛智慧。心不中回。意无懈时。外若迟缓。内独驶急。容容虚空。适得其中。中表相应。自然严整。】
这些,一方面叙说极乐世界的这些声闻菩萨们,当然也在此地勉励我们,所以句句话是双关的。『何不力为善』,努力修善。我们晓得极乐世界这样的清净庄严,这样的美好,只要我们努力为善就能够往生。『念道之自然』,这句话李老师在旁边给我们注出来,「真如常乐我净」,这是我们修行的目的。真如,我们本有,常乐我净,我们并没有失掉,你要真正明了「道之自然」这一句,真如的体用你多多少少会体会一点。我们今天讲真如的体用,真如就是自己的真心,就是自己的本性,我们讲真心、本性的体用迷失了,这一迷失,换句话说,处处显得不自然。不自然的地方就是做作,因为处处要做作,真性的体用就不能现前。如果做到一切自然,真性的体用完全显露。我们看佛菩萨示现在人间,那就是道之自然,我们要往这个深处去体会。
在中国,学佛的同修都知道寒山、拾得,也都知道六祖能大师,我们看看这些人一生的行谊,他多么自然,他多么自在,这是我们要常常念,常常要学习。学习说实在话,还没有到真正自然的时候,学习里面就带著做作。不过这个做作是善的,趣向自然的做作。实在说,如果讲一切得真正的自然、自在,只要把分别执著妄想断掉就行了,有分别执著妄想,多多少少都免不了做作。
『出入供养,观经行道』,讲他们那边人,出入是讲出入极乐世界,像每天早晨去供养十万亿佛,这当然离开西方极乐世界。供养完了之后,他又回来了,前面说过,回来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,回来听经。观经行道,前面经上也说过的,这些与在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那些习气都有关系。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,有在地上讲经的,有在空中讲经的,有听经的,有讨论佛法的,有经行的,有坐禅的,有念佛的,样样都有,处处都见到,这在此地简单一句话就带过去了。
『喜乐久习』这句话我们要学,学什么?学「久」这个字,我们世间众生往往不能成就,都是因为没有耐心,见异思迁,所以功行不能成就。看看这些菩萨们,他们学一个法门他有耐心,不仅是在这个世间有耐心的修学,纵然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昧的耐心修学,这样才能够快速的证得无上菩提。因为我们在经上明白了,一切的法门无有高下,换句话说,每个法门都能帮助我们成无上道,我们修一个法门就够了,何必修许许多多的法门!这是讲我们自修,我们学,懂得是要懂得多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没有说法门无量誓愿修,没说,修只要修一个,自己的事情。学为什么要学那么多?因为我们要帮助许许多多不同根性的众生,我们知道不多,就不能够广度一切众生,为了要广度一切众生才学一切法门。可见得学是为他而学的,不是为自己,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。所以说学法门乃是大慈大悲,是他受用。
我们自己修行,我选择这个念佛法门,持名念佛法门,我这一生就修学这个法门,永远不改变,二六时中时时刻刻不离一句佛号。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学什么?我还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改变。你要问我,为什么不改变?我觉得这个法门太简单了,太容易了,一点都不要麻烦,从初发心到圆满菩提我就用这一个法门。再告诉诸位,愈是好的方法愈简单。这个方法好,但是很麻烦,那实在讲并不是真正的好方法,真正的好方法一定是最简单的方法。我们在许许多多经论里面,我们也体会到,念佛是最好的方法,最简单的方法,成就最殊胜的一个方法,我们应当「喜乐久习」。
『才猛智慧,心不中回。』「中回」,回就是回转的意思,拿个俗话来说,就是不后悔。我选择这个法门了,一定是勇猛精进,决定不后悔。决定不后悔就是「才猛智慧」,你要没有智慧,你一定会后悔。惟有智慧的选择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才不至於中回。『意无懈时』,没有懈怠,没有放逸。『外若迟缓,内独驶急。』每一位个菩萨修行的方式都不一样,假如都是一样的,说老实话他的相貌也应该是一样的。你看我们所谓的十八罗汉,五百罗汉,五百罗汉每个人的相貌不相同,每个人修行的方式也不一样,有的人好像很精进,有的人好像一天到晚在游戏、在玩耍。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最熟悉的济公活佛,济公是个阿罗汉,因为世间人是被小说的渲染,对於济公和尚并没有真正的认识,真正你要认识他,你应该读《高僧传》里面的《济公传》。那个里面记载的,那是真实的,跟小说不一样。但是他一生所表现的,就是「外若迟缓」,内里面戒定慧精严,「内独驶急」。
『容容虚空,适得其中。』这是非常之难的,为什么?他行的是中道。凡夫偏有,二乘偏空,菩萨是空有二边都不偏,从容中道。儒家也讲中道,儒家讲中庸,佛法讲中道,意趣都相同。『中表相应』,中是内,表是外,表里一如,所谓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,这个叫中表相应。『自然严整』,严是庄严,整是肃穆的意思,庄严肃穆。
【检敛端直。身心洁净。无有爱贪。志愿安定。】
『检敛』是修身,也就是佛家常讲的威仪,今人所讲的风度,他有非常良好的风度。『身心洁净,无有爱贪』,所以才洁净,如果有爱有贪,身心就不会洁净。『志愿安定』,这个几句话都非常重要,不但对世间法我们要远离爱贪,出世间法也要远离。一个人修行功夫如果是得力,我们一般讲上轨道,得力了,他怎么样才能得力?就在「志愿安定」他就得力了。
(此处以下,缺漏相当长的一段经文)
你拜多少他不管,你不拜,他也不责备你,年岁大的人拜不动。年岁大的人也坐不久,静坐他也坐不久,体力衰了。我们看自古以来,那个修行、证果的人都年轻,他有体力,他的精神能够集中、能够贯注。我们在《坛经》里面,六祖大师他得道的那年二十四岁。像我们讲的佛七,精进佛七,我们年岁大的,一日一夜我们都有一点感觉得受不了,年轻,七天七夜实在说不在乎。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,七天七夜我没有尝试过,但是三天三夜都非常正常,没有一点疲倦的现象,一切的工作、生活都非常正常。可见得古人所讲的话没错,在年轻的时候,虽然听说,不在意,到现在老的时候才觉悟到古德讲的话正确。一定要把握健康、强壮、年轻的好时光,要拿它来修行,不要去搞「不急之务」,那个太可惜了。世间人因为他愚,没有远见,所以在那里造作祸殃。
【身愚神暗。】
身愚昧,『神』是讲精神、心理,心里糊涂。
【转受余教。颠倒相续。】
这个就是惑、业、苦的循环,起惑造业,造业就受苦,受了苦又迷惑了,又造业,这样愈迷愈深,造的业愈造愈重。
【无常根本。】
无常就是生死,这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。李老师眉注上面讲「自受业果」。
【蒙冥抵突。不信经法。心无远虑。各欲快意。迷於瞋恚。贪於财色。终不休止。哀哉可伤。】
这是佛对於世间人的怜悯,实在可怜,他是愚痴,没有智慧。『蒙』是懵懵懂懂,『冥』是无明、无知,「蒙冥」就是无知。『抵突』就是我们常常讲跋扈、固执,成见很深,不容易接受别人的忠告。『不信经法』,圣人教诲他听不进去,他不能接受。『心无远虑』,没有想到他将来会老,没有想到死了有来世,他没想到,没有远虑。如果我们想到将来会有老,老苦,怎样能够避免老苦?是可以做得到的,懂得佛法他就会做了。怎么样去做?照顾老人,对於老人,欢欢喜喜以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到我们自己年老一定就受到果报。所以我们常常想到,如果我老了,希望年轻人怎么样对待我,我现在年轻,就应该如何对待老人,这因果报应。年轻人看到老人就讨厌,说话都不愿意跟他多讲几句,好了,到我们将来老的时候,也得受这个果报,因果报应丝毫不爽。如果你能够广行布施,将来虽然老,老也不衰,我们看到不少修行人,像去年往生的李炳老、广钦法师就是例子,活了九十多岁,体力不衰,不需要人照顾。那么大的年岁,还是自己照顾自己,这相当不容易,虽老不衰,他不苦,没有老苦。
所以,眼光总要向远处看,不仅看到将来,要看到来世,来世我们怎么办。如果不趁现在做个妥善的安排,六道轮回决定是免不了,六道里面三恶道的成分占的最多,这个实在是值得忧虑的事情。世人短视、浅见,『各欲快意』,只想眼前的痛快。『迷於瞋恚,贪於财色』,贪瞋痴、杀盗淫他不能够止住,不能够改过。『终不休止,哀哉可伤』,天天还造十恶业,将来的果报必定是在三途。所以佛才提出哀伤、怜悯。
【先人不善。不识道德。无有语者。殊无怪也。】
『先』是讲在生的时候,生时,也是指我们现在这个时候。思想、见解、行为都不善,怎么不善?不认识道德,把道德看轻了。儒家的伦常、八德,佛法的五戒、十善,这是世出世间道德的标准,都疏忽了。『无有语者,殊无怪也』,也没人说。
【死生之趣。善恶之道。都不之信。谓无有是。】
跟他讲因果,跟他讲来世,他更不能接受,根本就不相信,说哪有这回事情!这个是真正迷惑颠倒到了极处。
【更相瞻视。且自见之。或父哭子。或子哭父。兄弟夫妇。更相哭泣。一死一生。迭相顾恋。忧爱结缚。无有解时。思想恩好。不离情欲。不能深思熟计。专精行道。年寿旋尽。无可奈何。】
这一段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世间相,世间现象。佛说你初时是有可以原谅的,你没有见到,没有人跟你说,可是遇到有这个缘,你不能接受,不能相信,那就可怜了,就非常可怜。这是讲到生死之际。生离死别我们一般讲人之常情,无可奈何之下只有痛哭流涕。痛苦能不能解决问题?不能解决问题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唯独佛法,所以不学佛怎么行?李老师在底下写了古人有两首诗,这个两首诗诸位可以看一看,我把它念一念。「望乡台畔尚思家」,这是讲的饿鬼道,人死了之后到鬼道里头望乡台,望乡台里面还想家,「月惨风凄冥路斜,纵有纸钱无处使,只缘一点念头差」。这是第一首。第二首说「双袖斑斑血泪痕,今朝万事不堪论,也曾听说西方路,回味生前向佛门」。这两首诗很值得玩味的,都是说的真话。
所以这个经末后一行,提醒我们要『专精行道』,如果把这个疏忽了,那你真正可惜了。尤其我们这个法门,本经的宗旨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那真是专精行道。请看底下这一段,六十四面第一行。
【惑道者众。悟道者少。各怀杀毒。恶气冥冥。为妄兴事。违逆天地。恣意罪极。顿夺其寿。下入恶道。无有出期。】
这个几句话,好像是释迦牟尼佛就是为我们现代社会上所说的。佛距离我们三千年了,他对於我们眼前社会的状况真是知道得清清楚楚,现在社会不就是这个样子吗?迷惑的人太多了,不要说世间一般人,就是我们说佛门,学佛的,学佛的迷惑的也太多了,这个现象奇怪,可以说自古以来没有这种现象。现代学佛的人迷信,信假不信真,真正觉悟的少。『各怀杀毒』,心里都有怨毒,都有杀气,自赞毁他,这是『恶气冥冥,为妄兴事,违逆天地』,违背了自然。『恣意罪极,顿夺其寿』,寿命也减短了,换句话说,冤枉死的人就多了,横死的人多,『下入恶道,无有出期』,这是讲他将来的果报。最后一段是佛劝勉我们,说:
【若曹当熟思计。】
『若曹』现在的话就是「你们」,你们大家应当要仔细去考虑,多想一想,多计划计划。
【远离众恶。择其善者。勤而行之。】
一定要断恶修善。
【爱欲荣华。不可常保。】
这个一定要觉悟、要看破。
【皆当别离。无可乐者。】
不要迷恋在荣华富贵,荣华富贵那是像昙花一现而已,如果贪恋,必然造许许多多的罪业。真正觉悟的人不贪图这些,衣能够保暖就够了,吃得饱,穿得暖,有个小房子能够遮蔽风雨,一生无牵无挂,无忧无虑,安心办道,这是世间第一等有福之人。因为,他这一生道业决定成就,这一生就可以能够永脱轮回,了生死出三界,这是普通人决定做不到的。
【当勤精进。生安乐国。】
佛特别劝我们要努力、要精进,要求生西方净土。
【智慧明达。功德殊胜。】
这两句的赞叹我们不必多说,全经都是说的这桩事情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无比,功德之胜,诸佛也没有办法说得尽。而且这是易行道,可以说西方最殊胜的地方就是易行道,别的法门成就难,他这个地方成就非常容易。阿弥陀佛所以能够胜过一切诸佛,并不是别的地方他能超过诸佛,佛佛道同,怎么能超过?他之所以能胜过诸佛,就是他度众生这个方法简单、容易,这就是他殊胜之处,信愿持名就能往生。一往生西方就圆证三不退,这是无量无边法门里头最容易修行的,叫易行道。不但易行,是最稳当,不但稳当,蕅益大师讲的,至圆至顿,圆是圆满到了极处,顿是顿超,不需要很多的时间就能成就。所以讲『智慧明达,功德殊胜』。
【勿得随心所欲。亏负经戒。在人后也。】
这个话说得好,凡是不能成就的人,都是被五欲六尘害了,他放不下。虽然也听到了佛法,虽然也受了戒,可是没能做到,这就辜负了。看看别人个个都往生了,个个都作佛了,自己落在后头。所以这几句话是佛的苦口婆心,也给我们很深的警惕。我们不能在人之后,一定要把三经或者是五经要认真的来读诵,认真的来研究。我们把这些事情,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事情要搞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真正明白了,断疑生信,信心清净,愿力坚固,才晓得自己应该怎么样去修,这一生决定能生净土。那我们就不辜负经戒了,我们也不会落在别人后面。请看底下一章:
【心得开明第三十四】
【弥勒白言。佛语教戒。甚深甚善。】
近而言之,就是前面两章,佛对弥勒菩萨说的。弥勒菩萨在这一章里面他是当机者,前面是阿难当机者,因为这边统统对弥勒菩萨说的,所以本经有两个当机者。弥勒听了佛的教戒,佛的开导之后,赞叹说『甚深甚善』。
【皆蒙慈恩。解脱忧苦。】
因为听了甚深甚善的大法,蒙佛慈悲加持,能够开解,心得开明,这是『解脱忧苦』。
【佛为法王。尊超群圣。】
『群圣』是指十地,或者连等觉算进去,就是十一地。
【光明彻照。洞达无极。】
这是赞叹佛的智慧、神通。
【普为一切天人之师。】
佛为天人导师。
【今得值佛。复闻无量寿声。】
这个真是难得,常言说得好,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,弥勒菩萨遇到佛,这是一难,又闻到阿弥陀佛,这是难中之难。我们再想想自己,我们自己虽然没有生在佛世,生在佛的末法之中,没有亲自见到佛陀,可是我们见到佛的形像,这是不幸中之大幸。我们也能见到诸佛如来教诫众生的第一经《无量寿经》,可以说我们的幸运也不亚於弥勒菩萨,这是真的。如果我们能够信解,能够依教修行,诸位想想,我们跟弥勒菩萨有什么两样?所以要晓得这个机会不容易,正是古人所谓的「无量劫以来希有难逢之一日」,我们今天遇到《无量寿经》。
【靡不欢喜。心得开明。】
心开意解,就是我们普通讲的开悟,真正觉悟了。这可以说是弥勒菩萨听佛开导的心得,他真听进去了,真正觉悟了。
【佛告弥勒。敬於佛者。是为大善。】
一切善行里面,没有说对佛尊敬这个善大,佛是世出世间第一位善知识。我们能够尊敬他,我们的心与他就相应,正是所谓「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」,你要不是至善,你怎么会尊敬至善之人?诸位细细想想这个道理你就明了。
【实当念佛。】
既然你能够敬佛,佛劝我们,你实在应当念佛。念什么佛?念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,这才是大善。
【截断狐疑。】
我们对於西方净土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,如果有疑,讨论这个经论,读经、研究就是断疑生信的。
【拔诸爱欲。】
这个是功夫,『拔诸爱欲』。
【杜众恶源。游步三界。无所罣碍。】
这四句都是讲的功夫。你真正开悟,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是什么,明白了,不会再贪恋了,不会再执著,也不会再计较,这是真正的心开意解。『杜众恶源』,恶源就是贪瞋痴慢邪见,我们这些统统没有了。『游步三界,无所罣碍』,三界就是六道轮回,虽然在六道里面,没有障碍了,就跟菩萨们一样,游戏神通。为什么没有障碍?诸位想想,三界的障碍就是六个根本烦恼,贪瞋痴慢疑恶见。你能把这些东西都断掉了,虽然身体在这个世间,与圣人、与那个乘愿再来的人也相仿佛了。在这个世间干什么?
【开示正道。度未度者。】
帮助佛度众生,还有那些迷惑颠倒的人,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觉悟的人,我们要想方法帮助他,认真的去想方法,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。跟诸位说,这个念头就叫发大菩提心。本经宗旨不是说得很清楚吗?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这才能往生。如果不发菩提心,只是做到一向专念,听说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,七宝宫殿,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,那么样的自在快乐,为了一昧去享受快乐而去的,恐怕不容易往生。这个话不是我说的,古德说的。道绰大师好像在《安乐集》、《往生论》注解里都有说,与本经宗旨完全相应。因为我们读过三辈往生,三辈往生不管是上辈、中辈、下辈,统统都要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我们对於这一句经文要认真。
菩提心怎么发法?就是我们时时刻刻有念头帮助别人,帮助别人学佛,帮助别人修净土,帮助别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你只要念念存这个心,这就叫大菩提心。这个法门是大乘,不是小乘,是积极,不是消极,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。我能力很有限,能力很有限,我心是无限的,我见人合掌念一句阿弥陀佛,他听到心里面去了,他种了善根。这个是不费钱的,也不费时间,也不费力气的,为什么我们不做?说人家不喜欢听。不喜欢听我们也念,不管他喜不喜欢,过几年他就会感激你,他明白了。我们要有这个意念,为众生种善根,『开示正道,度未度者』。
【若曹当知十方人民。永劫以来。辗转五道。忧苦不绝。】
这是我们要晓得的,佛说了,你们大家都要知道,『十方』是指十方世界,十方有无量无边的世界,每个世界都有六道。经是对我们人说的,在人间说的,所以在六道里面说『人民』。『永劫以来』就是无量劫以来,我们都是『辗转五道』,五道就是六道,讲五道就是不带阿修罗道。《楞严》上说得很清楚,阿修罗是除了地狱道没有之外,其余的四道都有阿修罗,阿修罗在哪一道就归属於哪一道,在天道他就归在天道,人道就归在人道,畜生、饿鬼亦复如是。如果我们讲六道,那个阿修罗是专门讲天阿修罗,把他单独算一道,实际上严格的来讲只有五道,没有六道。辗转五道就是五道里头轮回,『忧苦不绝』。
【生时苦痛。老亦苦痛。病极苦痛。死极苦痛。】
生老病死,五道里头统统都有,这个世间有什么可乐?
【恶臭不净。无可乐者。】
『恶臭不净』是指前面这个五桩事情,生老病死再加上「忧苦不绝」。人,实在讲不仅是人,天也是如此,只要不出六道,可以说他都不免忧悲苦恼,他没有办法避免的。所以要晓得「恶臭不净,无可乐者」,我们仔细去想一想,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情。我们讲清净,清净是假相,不是真的。怎么晓得?一个礼拜不洗澡,身上都臭了,那是真的。你不洗、不化妆它,那是本来面目;天天洗,天天化妆,那是假的,都是个假相。我们要认识真相,这个要觉悟。
【宜自决断。洗除心垢。】
『宜』是应该,你应当要觉悟,应当要做个了断,要选择一条道路。佛教给我们,『洗除心垢』,心垢就是心里面的贪瞋痴慢,烦恼、习气,我们把这个洗掉。
【言行忠信。】
『言』是言语,『行』是行为,『忠信』是表里一如,底下讲的:
【表里相应。】
不自欺,不欺人。
【人能自度。转相拯济。至心求愿。积累善本。虽一世精进勤苦。须臾间耳。】
值得的!佛不度众生,要自己度自己,佛只是给我们做个增上缘。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恩德,就是把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,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无比的恩德,没有他我们怎么晓得,不知道!他一介绍,我们才知道,原来虚空里面、法界当中还有一个极乐世界,而且这个极乐世界想想我们还有资格去,这一生就能去得了,这是佛给我们大恩大德。弥陀的恩德更大了,他建立西方净土来帮助我们。尤其难得的,在我们临命终时他亲自来接引我们去,来迎接。所以这是『人能自度』,我们自己要相信,要发愿,要念佛。
念佛最重要的是心念,古大德有一天十万声的、五万声的、三万声的,为什么念这么多?他信得真,一心一意只想求西方世界,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让它空过,这是精进之相。这个就是『至心求愿,积累善本』。依照本经,除念佛之外,我们还要修积功德,纵然小小的善事,都可以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。像回向偈讲的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」,要把经典里面教诫我们的,都能够做得到。虽然是『一世精进勤苦』,也不过是『须臾间耳』,人生百年,一弹指就过去了,不算很长,很短的时间。
【后生无量寿国。快乐无极。永拔生死之本。无复苦恼之患。】
这是将来得到的,我们这一生能够勤苦精进,我们将来得到的果报,不可思议。
【寿千万劫。自在随意。】
『千万劫』在此地也是个比喻,如果真的是千万劫,我们人都可以算得出来,哪里像四十八愿所讲的,一四天下的缘觉,所有人都成缘觉,共同计算都算不出来。那是真的,此地是方便说。因为,净土所有一切经论,以及祖师大德的注疏,我们统统都要以四十八愿做标准。与四十八愿相应的,那是真的,与四十八愿不相应的,那是权说、方便说,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。寿命长!
【宜各精进。求心所愿。】
『宜』是应该,『各』是各人,每个人都应该要精进。『求心所愿』,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就像阿弥陀佛一样,愿愿都圆满。
【无得疑悔。】
你现在不要怀疑,怀疑之后你一定后悔。
【自为过咎。生彼边地。七宝城中。於五百岁受诸厄也。】
这是讲什么?你不要怀疑,如果你还是有怀疑,怀疑的人他也精进,也念佛发愿往生,他能往生,往生到哪里?往生到边地,极乐世界的边地。在边地里头,那个快乐也是很自在的,经上讲,边地里面的人,快乐超过了忉利天宫。但是怎么样?他五百岁不闻法,不见佛、不闻法,这就是他的苦难。连下品下生都不如,下品下生到那里也闻法,虽然他花没有开,下品下生的人十二劫花才开。他在花里面,莲华化生在花里面,阿弥陀佛、观音、势至化身在里面给他说法,所以他见到的是化身佛。花开见佛那是见报身佛,花一开就是实报庄严土,见到报身佛了。什么叫边地,后面还有一章专门要讲这个问题。
【弥勒白言。受佛明诲。专精修学。如教奉行。不敢有疑。】
弥勒是等觉菩萨,听了哪有不清楚的道理,在此地是给我们做一个榜样。弥勒菩萨不怀疑,『专精修学,如教奉行』,我们还会有什么疑惑?看到弥勒菩萨这个样子,我们赶紧跟著他学,那就一定不会错了。再看底下一章:
【浊世恶苦第三十五】
【佛告弥勒。汝等能於此世。端心正意。不为众恶。甚为大德。】
这是佛对於弥勒菩萨这些人的赞叹,因为底下有『汝等』,都是在会的这些大菩萨。我们今天在佛灭后三千多年遇到这部经,恭敬读诵,体究力行,也就如同当时在会相彷佛。佛对於弥勒菩萨们所说的话,如果我们直下承当,那就是佛说法的本意。『此世』是指五浊恶世。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,我们能够『端正心意』,心里没有邪曲,没有迷惑,没有颠倒。『不为众恶』,杀盗淫妄我们不作,恶口、绮语、两舌、贪瞋痴慢我们也不做。这就是佛赞叹的,你是大德,你跟菩萨没有两样!
【所以者何。】
为什么佛这样的赞叹?
【十方世界善多恶少。易可开化。】
这是讲其他诸佛世界,有善有恶,但是善多恶少,佛教化容易。
【唯此五恶世间。最为剧苦。】
现在五浊恶世,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世间,浊恶到了极处,这是我们要明白的。浊恶到了极处,我们还能端正心意,那就更值得赞叹,更不容易。所以果报是『最为剧苦』。
【我今於此作佛。教化群生。令舍五恶。去五痛。离五烧。降化其意。令持五善。获其福德。】
这是佛自己说的,他出现在这个世间,为的什么?为了教化众生,希望众生『舍五恶』,五恶是因,不要造这个因。五恶指什么?杀、盗、淫、妄,经上指的这四个,五戒里还有个酒戒,但是这是只讲四重戒,经文上讲的杀盗淫妄。加上前面这一段,李老师有个小标题,「首明取舍途径」,这一段就是讲的因果轮回。加上前面这一段,一共是五种,一条一条的底下列得很清楚。所以,教我们舍五恶。『去五痛』,五痛是烦恼,花报,就是你现前的果报。『离五烧』,这个烧是指将来的果报,就是三途苦报。佛为这个事情出现於世间。『降化其意』,降是降伏其心,变化众生的气质,变化众生的思想、行为,佛是为这个而来的。『令持五善』,五善就是五戒,这样才能够获得真实的福德。
【何等为五。】
底下一条一条给我们解释。
【其一者。世间诸众生类。欲为众恶。强者伏弱。】
『伏』就是欺负他,我们现代人所谓弱肉强食,以为这是正当的,不晓得因缘果报。
【转相克贼。】
『克』是相克,『贼』是贼害。
【残害杀伤。迭相吞噉。】
这都是我们眼前所见到的,世间人没有天眼通,如果有天眼,他就看出来了,所谓人死为羊,羊死为人。世间的刀兵劫,就是由於杀生,杀业累积而成的。佛法里说得好,要想叫世间没有刀兵劫,就是没有战争,这个好,人人都希望,可是你不能造战争的业因,业因是什么?杀生。所以经上讲「除非众生不食肉」,一切众生都不吃肉了,这个世间就不会再有刀兵劫,果报如是!
【不知为善。后受殃罚。故有穷乞。孤独。聋盲。瘖哑。痴恶。尪狂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。不肯为善。】
这是举这些例子,这些例子我们今天都称之为残障,残障也是业报,六根不具足,有缺陷。佛给我们讲,都是前世『不信道德,不肯为善』,所以才有这一世果报。他受了果报他并不觉悟,他心里面有怨恨、有嫉妒、有不平,於是造的业就更重了。前世造的恶业,这一世得人身,得残障之身,如果不晓得修行,不知道忏悔,来世必定又入三恶道,比这一世更苦,这是真正值得怜悯的。
【其有尊贵。豪富。贤明。长者。智勇。才达。】
这是世间一类善果报的人。
【皆由宿世慈孝。修善积德所致。】
所以,真正明达因果,每个人都守本分,世界自然太平。贫穷之人晓得我应该受贫穷,我前世没修。对於富贵人家,他也不羡慕,也不嫉妒,晓得他前世修的,我前世没修,他得富贵应该的,我贫穷也是应该的。真是心安理得,理明白了,心安了,贫穷的安於贫穷,富贵的安於富贵。富贵人明理,晓得我的富贵是前生好施,喜欢布施,今天看到这个贫穷的人,他一定又会照顾他,为什么?他认为我布施他,我来生还得富贵。贫穷的人不怨天尤人,没有嫉妒,没有瞋恨,回心转意修善积德,他来生又得富贵。不明理不行。所以本经,梅光羲序文里头讲前清开国的时候,国家提倡念这部经典,他有道理。上下相安,大家明白因果报应,彼此相安,对於世道人心有很大很大的帮助。所以这个是有福之人,善业的福报,他是过去生当中『慈孝,修善积德所致』的。
【世间有此目前现事。寿终之后。入其幽冥。转生受身。改形易道。故有泥犁。禽兽。蜎飞蠕动之属。】
这讲轮回,『世间有此目前现事』,就是有造恶的、有修善的,造恶的,死了以后果报在三途,修善的果报在人天。这个地方是讲一些作恶的,『寿终之后,入其幽冥,转生受身,改形易道』,形状不相同了,道也不一样了。现在在人道,也许到『泥犁』是地狱道,『禽兽』这是畜生道,『蜎飞蠕动』都是属於畜生道。这一转生就入了三途,跟人身不一样了,形状变了,道也换了。这个事情快得很,转眼就到了。
【譬如世法牢狱。剧苦极刑。魂神命精。随罪趣向。所受寿命。或长或短。相从共生。更相报偿。】
这是拿世间的监牢狱来做个比喻,世间牢狱现在的监狱跟从前不一样了,现在处处讲究人道,受刑的人在牢狱里面也很舒服,只是不自由而已。过去牢狱受刑罚,种种的刑罚,所以他苦。这是拿这个来比喻他在阴曹地府里头要受罪的,受罪,当然不是他这个身体去,身死了,神魂去了。我们中国人讲灵魂,佛法里面讲神识,这个经是早期翻译的,最早到中国来的,所以还有很多佛学名词没用,用我们中国一般旧的观念,讲『魂神命精』,如果是后期翻译的都讲神识。『随罪趣向』,就看他在生前造的罪业,造的是什么样的罪业,他一定要得那个果报。
『所受寿命,或长或短』,畜生道寿命长短不一样,饿鬼道也是如此,地狱道也是如此。地狱有根本地狱,就是无间地狱,那个寿命最长,最苦。有游增地狱,他寿命比较短一点,苦比无间地狱要轻一点。还有一种地狱更轻的,好像我们一般很轻的叫关禁闭,把这个人关在海边,海里面或者山洞里面,那是比较轻一点的,寿命长短也没有一定。大概就是地狱是很多了,不外乎这三种形式。『相从共生』,这是随你罪业变现出来的,真正是自作自受。『更相报偿』,报是果报,你造的这个业,一定要受这个果报。
【殃恶未尽。终不得离。辗转其中。累劫难出。难得解脱。痛不可言。】
这是讲大地狱,造五逆十恶之罪,堕五无间地狱。无间地狱寿命长,比我们这个世界的寿命都长,世界,诸位晓得有成住坏空,这是大劫。他比这个还长,我们这个世界坏了怎么办?世界坏了『辗转其中』,他移到别的世界阿鼻地狱里去受罪,等那个世界坏了,这个世界又成了,他又再回来受罪。他没有办法出离,世界坏了他也没法子出离,『累劫难出,难得解脱』,真的『痛不可言』。五无间罪在现代造很容易,造这个罪很容易,我们也常见到。在过去造无间罪业是不太容易的,因为人心淳厚,他还相信因果报应,不大敢造五逆罪。
五逆罪是杀父亲、杀母亲,在我们中国古代社会,的确很难得听到的,现代这个社会多了!再有杀阿罗汉的,阿罗汉我们一般人见都见不到,但是杀一个社会上有道德的人,社会上是一个善人,等於杀阿罗汉。因为一个有道德的善人,他能够影响这一个地方,使这个地方的人潜移默化,也就是他是这个地方的好老师,是这个地方人的模范,你把他杀害了,等於杀阿罗汉。第四就是出佛身血。佛不在世,现在有佛的形像在世间,佛像。不管是塑的像或者是画的像,你以瞋恚心、以怨恨之心把它毁掉,那就等於是出佛身血。如果不是以怨恨心,不是瞋恚心,那个罪就轻,或者无意当中损害的,这个很轻,罪过很轻。破坏佛像、菩萨形像,罪业就看你的心态。第五就是破和合僧,破坏僧团,分化僧团。这个五种罪都是阿鼻地狱,就跟此地所讲的,「累劫难出,难得解脱,痛不可言」。所以我们要知道,要谨慎,要小心,这个五种罪业决定做不得。
【天地之间。自然有是。虽不即时暴应。善恶会当归之。】
报应不是说立刻就来,死了以后就现前,决定逃不过,决定免不了。所以这个经要常读,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警惕自己,我们的思想、言行就不会过分的越轨了。再看第二条:
【其二者。世间人民。不顺法度。】
此地讲的『法度』有两种,一种是国法,世间的法律,一种是出世间法,是佛法的戒律。我们讲到法律,现代的法律跟古时候的法律不同,现在是民主,法律谁定的?百姓,老百姓觉得怎么方便,我们定一个什么法律,只是图自己方便而已,当然也不能为过。古时候的法律,圣人所定的,换句话说它有相当的道德标准,不像现在。现在的标准是利害,是以利害为标准,古时候是以道德为标准,这个不一样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今不如古。这个世间人民不遵守法度。
【奢淫骄纵。任心自恣。】
这个两句实在就是现代世间人的写实。
【居上不明。在位不正。】
像现在全世界普遍的贪污、贿赂,这就是这两句所说的。
【陷人冤枉。损害忠良。】
因为唯利是图,没有公理,没有正义,所以忠良就受到损害了。至少忠良在社会上很难出人头地,为什么?他不会巴结人,他不会贿赂,所以在社会上他得不到地位,他的智慧、才能因此也就没有办法贡献给社会,这就是损害。
【心口各异。】
就是心口不相应,口里说的是一套,心里想的是另外一套。
【机伪多端。】
我们俗话讲奸诈。
【尊卑中外。更相欺诳。】
『尊卑』是对家里面,对父母,或者对子女,对兄弟都欺骗。外面是对朋友,更不必说了,对家里人都欺骗,何况对外面?
【瞋恚愚痴。欲自厚己。】
为什么?都是为了自私自利。
【欲贪多有。利害胜负。结忿成雠。破家亡身。不顾前后。】
这些都是造作的恶业,只图眼前小利,不顾后果。这些事情不必多加解释,诸位每天看新闻,每天看报纸杂志里头几乎天天都有报道。
【富有悭惜。不肯施与。】
豪富的人家前生修布施,这一生得来的。可是这一转世就有隔阴之迷,前世事情忘掉了,现在这一世有财富,又舍不得,吝啬了,不晓得因果报应。他这个财富用完了,用完就没有了。所以说实在话,天理是很公平的,为什么?富人不是生生世世富,穷人不是生生世世穷。我们往往看到穷人肯布施,出钱、出力都肯,反而富人,豪富人家反而吝啬,纵然肯施,施得很有限,没有贫人那么样慷慨。所以,贫人来生就富了,富人来生就贫了,一转世他们地位马上就换了。这是『不肯施与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