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无量寿经 - (第十三集)
无量寿经  (第十三集)  1988  美国达拉斯  档名:02-020-0013

  请掀开经本,第五十七面,倒数第四行:

  【菩萨修持第三十】

  请看经文。

  【复次阿难。彼佛刹中一切菩萨。禅定。智慧。神通。威德。无不圆满。诸佛密藏。究竟明了。调伏诸根。身心柔软。深入正慧。无复余习。】

  从这个地方看起。世尊又叫著阿难给他说,『彼佛刹中』是指阿弥陀佛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里面『一切菩萨』,这是指四土三辈九品,都包括在其中。这些菩萨他们的『禅定,智慧』,禅定就是《弥陀经》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,这是念佛三昧。三昧就是禅定,念佛三昧,三昧中王。『神通,威德,无不圆满』,这里面就是说的菩萨种种的修持。在他方世界修到圆满确实是相当不容易的,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是各个都修到圆满了,这是极乐世界修行的缘殊胜。前面我们曾经读过,极乐世界的菩萨皆是三不退,这是缘特别的殊胜,才能够圆满成就。『诸佛密藏,究竟明了』,密藏是指佛所说之法,佛法是从如来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,言语、意义非常的深广,所以称之为密藏。像开经偈里面说过,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,又说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是「究竟明了」,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「诸佛密藏」。这是闻法明了,教下所谓是大开圆解。

  『调伏诸根,身心柔软,深入正慧。』调伏这就是讲的修行,根是指六根,如果不入甚深法藏,我们诸根就不容易调伏。《金刚经》上须菩提尊者向世尊所请教的一个问题,「云何降伏其心」,调伏诸根实在上说就是降伏其心。心,实在讲就是意根,眼耳鼻舌身意,六根里面是意根做主,意根是主宰,其余的五根可以说都是意根的作用,帮助意根起作用。由此可知,调伏诸根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调伏意根,也就是《金刚经》里所强调的「降伏其心」,因为意能调伏了,其余的五根自然不成问题。所以佛法律仪戒是调伏前五根的,眼耳鼻舌身,是调伏这个的,定慧就是调伏意根的,这是戒定慧它的功能。「身心柔软」,这是诸根调伏之后身心柔软了,轻安、解脱,也可以说像经上常讲的大自在,《心经》里讲的观自在,身心柔软就是大自在的意思。「深入正慧」,正慧是指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不现前,无明烦恼就断不尽,微细的无明烦恼,需要智慧观照它才能够消失的。

  底下说,『无复余习』,习是习气,纵然烦恼断了,习气还是不断。过去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们表演给我们看的,有许多他确实是断了见思烦恼,证得阿罗汉果。但是,他习气没有断,习气没有断,他就是没能深入正慧;如果深入正慧,就是般若智慧现前,他习气必定也就断了。这是说这些菩萨习气都断了。

  【依佛所行。七觉圣道。】

  底下讲菩萨行说了很多,说得这么多,当然句句都是菩萨修行的纲领,这个两句是总说。修行不仅要明理,要懂方法,同时我们还要有个学习的榜样,那就容易了。一般的榜样就是《华严经》上的善财童子,他是普遍作为一个菩萨的修行样子,修行的榜样。菩萨是以佛为修行的榜样,『依佛所行』,佛怎样存心,佛怎样待人接物,佛怎样去帮助别人,这些我们要细心去观察,我们要学习,学得跟佛一样,这是依佛所行。

  『七觉圣道』,七觉是七菩提分,圣道是八圣道分,像《弥陀经》里面给我们提出的纲领,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。此地虽然没有说五根五力,但是前面讲调伏诸根,又给我们说身心柔软,深入正慧,这就是五根、五力要是不具足,是决定做不到的。七觉支就是七菩提分,八圣道分,是大小乘共同学习的科目,名称相同,内容当然有浅深不一样。

  【修行五眼。】

  『五眼』就是承前面所说的「依佛所行」。通常我们讲人有肉眼,天人他不但有肉眼,他有天眼,罗汉有慧眼,阿罗汉、辟支佛有慧眼,菩萨有法眼,到成佛了,所谓是五眼圆明,就是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统统具足。

  【照真达俗。】

  慧眼『照真』,天眼『达俗』,到法眼、佛眼更不必说了,「照真达俗」都到了究竟圆满。底下这个五眼,经上有跟我们说明。

  【肉眼简择。】

  这是我们凡夫都有的,我们人间都有的,我们有肉眼,我们会观察,我们会选择。所以善於『简择』的,我们都常常说他有眼光,他有眼力,他能够认识真妄,能够认识邪正,能够辨别是非。

  【天眼通达。】

  『天眼』是没有障碍的,我们肉眼虽然能见,隔一道墙我们见不到,隔一张纸我们也见不到了,所以说肉眼碍非通,它有障碍,不能通达。天眼就没有障碍了,天眼,隔著墙他能够见得到,这是真正有天眼。小乘圣者,像证阿罗汉果了,我们不要说证阿罗汉,证得初果,天眼就现前。小乘须陀洹初果他有天眼通、有天耳通、有他心通,初果证得六通里头他具足三种。到二果圣人就有宿命通,三果的圣人就有神足通,到四果罗汉那就能证得漏尽通。你到这个程度,你不必修神通,它自然的现前。所以,我们自己修行究竟功夫到什么程度,实在说也不必去问人,想想我们的烦恼断了几分,我们的能力恢复了几成,就明了了。如果你修行的功夫,你得到天眼、天耳、他心,自己明白大概是小乘须陀洹的地位。这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,人往往到这个境界他就自以为不得了,贡高我慢的心生起来,以为自己修行证果,於是乎功夫停留在这个阶段不能够再进步,这是个很大的毛病。所以,绝不能够以得小为足,得一点点就满足了,这是错误的。

  【法眼清净。】

  『法眼』是菩萨才具足的,内外清净,真俗清净。

  【慧眼见真。】

  所以讲二乘人证得偏真涅盘。

  【佛眼具足。】

  佛是前面四种眼统统具足,圆明广大。

  【觉了法性。辩才总持。自在无碍。】

  这都是说西方世界的菩萨们,他们有这样的能力,而且每位菩萨几乎统统都具足。我们发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,也就像此地所讲的一样,这个要是在他方世界修行,实在不容易。在现前的社会里面我们常常听到,有天眼通的人,有天耳通的人,有他心通、宿命通的人,有,确实是有。这些人也常常在外面讲经说法,也拥有许多的信徒,我们能不能亲近他?不能。为什么不能?佛在《楞严》上说得很好,许多有这种五通能力的人并不是他自己修得的,而是妖魔鬼怪附在他身上,使他有这个神通发现。可能这个神通并不是那个人自己的,是妖魔鬼怪藉这个人的身体,显示他的神通;魔要是离开了,他这个能力立刻就失掉。因为这个缘故,我们不能亲近他。

  怎么晓得他那个神通不是自己的?实在讲,我们头脑稍微冷静一点就能够观察得到,他有通他一定有慧,一定有慧解,有慧有通,他一定有德有行。如果我们观察这个人,他有通,他没有德,他没有行,那我们就晓得,这个通纵然是有,不是他自己的;如果他具足智慧、德行,这个神通可能是他自己修来的。我们在古圣前贤里面所看到的神僧,《大藏经》里头有个《神僧传》,都是有神通,那个神通是他修得的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,这些人都是有智、有德、有行,我们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就不会出错。

  不仅如此,甚至於像近代,说这个人走了,他留著有舍利,他留的有肉身,在一般上讲这个了不起,到底靠得住靠不住?也有疑问。为什么?妖魔鬼怪也会变这个戏法,来欺骗我们。所以我们要明了,这个人纵然是走了以后,他留有舍利,他留有肉身,我们还要跟他生前去对照一下,从他的德行里面来观察。如果他这个瑞相与他的德行相应,这个瑞相是真的,我们不必怀疑;如果他这个瑞相与德行不相应,这个瑞相就未必是真的。我曾经见过舍利,这人过世了,烧出来有舍利,我们拣起来,舍利也非常之好,把它收藏,供养起来。几个月以后再打开看看这个舍利,这舍利变成灰了,本来舍利是一粒一粒的凝聚的,它散了,散了变成什么?变成粉末一样,我们才晓得这是假的。还有,没有粉末的,我们用手轻轻去拿一下,一捏它就碎了。舍利是坚固子,铁锤都敲不碎的,我们只稍稍用力捏一下它就碎了。由此可知,这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这些事情我亲见过,所以我晓得。肉身与舍利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都不可靠,原来是佛家里头一种瑞相,叫人起信心的,现在这些都被妖魔鬼怪利用,他也变这个戏法,搞得我们真是邪正莫辨,真假难分,这实在是苦。

  我们怎么办?好在佛教诫我们,依法不依人,我们要守住这个原则就好。不求神通,不求瑞相,即使有神通、瑞相现前,我们也要抱著见怪不怪,以这种心态我们就不会著魔,不会被妖魔鬼怪欺骗。我们守住正法,说依法,法是经典,我们的思想、我们的见解、我们的行持,只要符合经典就好,就决定不会错。有些人他起了有某种感应,好像有不思议的神力显现,但是他与经上所讲的并不相应,这个我们还是不去做的为好。因为现代人好奇鹜怪,妖魔鬼怪他有这些手段,众生有这个爱好,投其所好,所以容易受他的欺骗;如果真正能够依法,魔有再大的神通,他也无可奈何。这是学佛,尤其是生在这个时代,必须时时刻刻提高警觉。经上都是赞叹西方世界的菩萨,我们往生就得到,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样不具足。

  【善解世间无边方便。所言诚谛。深入义味。度诸有情。演说正法。】

  他智慧、德能现前,当然世间一切法他没有一样不通达,一切众生心之所思。佛菩萨给我们说的话真正是至诚恳切,经上讲『所言诚谛,深入义味』。我们细细去思惟,他所说的字字句句含无量义,字字句句都有甚深的法味。为度一切众生,『演说正法』,演是表演,说是言说。佛菩萨出现在世间,从他出生,叫八相成道,所示现的,以身来表法,以言来说法,身表法就是演,表演,做出来给我们看。我们读《华严经》,这个例子就太明显了,善财童子与五十三位善知识,就是五十三位菩萨,将佛在《华严》上所讲的圆教一乘,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之处,表演给我们看。我们才真正明白了,原来一乘妙法就是我们的生活,生活就是一乘妙法。法在哪里?法在起心动念、生活行为,这真正是妙极了。所以,佛法称之为妙法,原来这个就是,悟了,没有一法不是佛法,佛法实在讲只有迷悟。

  迷了,这一切法我们叫它做世间法,为什么?它有障碍了。世是指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它有界限;间是间隔,间也有界限的意思,就是十方。所以,世间,或者讲世界,就是讲三世十方,它有障碍。悟了,三世十方障碍没有了,叫一真;迷了,就把一真变成十方三世,变成世界。所以认真的说,佛法只讲迷悟,并没有什么世间与出世间,所谓世间、出世间是佛的方便说。再看底下一段。

  【无相无为。无缚无脱。无诸分别。远离颠倒。於所受用。皆无摄取。遍游佛刹。无爱无厌。亦无希求不希求想。亦无彼我违怨之想。】

  这个几句话实在是将这些菩萨们的身心柔软,无比的清净,都显露无遗,都显示出来。『无相』是他不著相,不是说一切形相没有了,不是的;一切形相统统在,统统具足,无相是心里面的相没有了。在迷的时候,心里头著相,一天到晚打妄想,你只要想,心里头就有相。所以无相,是无你心里面的虚妄相。『无为』,为是作为,菩萨哪能没有作为?你看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人间,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,到处奔波,今天这个人请,明天那个人请,他忙得不亦乐乎,怎么说无为?无为说他心里面决定没有攀缘,没有说他一定要去想做个什么事情,没有,所谓是无为而无所不为,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。心里面要有所为,我们心就不清净,为什么?你只一有为,必然有分别执著妄想,必定有的;只有心里清净,无相无为,才是真正的清净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没有妄想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自然的相应。

  所谓说众生有感,佛菩萨有应,感应道交,这个感应是无相无为的,这才叫真正感应。像我们敲磬,我们一敲,这是感,你敲了它立刻就响,它响就是应。我们试问问,磬有没有起分别执著?这人敲我一下了,我赶快要响一响。如果它要有这个念头,那就是有为的,它没有这个念头。小叩则小鸣,大叩则大鸣,不叩则不鸣,所以它是无为的。我们敲它就响,无为而无所不为,诸佛菩萨的智慧亦复如是。他心清净,什么也没有,你一问他,他立刻就回答你,给你解释得头头是道,那个答覆、解释,就是我们有感他有应,他应完了以后他还是清清净净。他不会记挂著,某人来问我,我给他讲了些什么道理,常常念著这个事情,没有,他心清净的。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习。所以无相无为,不是说无相,我们什么相不要了,无为,我们什么事也不要做了,那就错了,那是望文生义。

  『无缚无脱』,这两句是讲烦恼,烦恼叫系缚,好像绳索把我们捆住了,这很难过。贪瞋痴慢,喜怒哀乐,那都是一条一条的绳索。是不是真的有?没有。既然没有,哪谈上什么解脱?佛家讲解脱是对烦恼讲的,因为你有烦恼系缚,才给你说个解脱,实际上烦恼性空。所以,人要想断烦恼,有的人说烦得不得了,非常的痛苦,人一天一天消瘦下去,他真烦恼,他也很想摆脱烦恼,他就是摆脱不掉。实在讲,佛家有妙法,帮助你解决这个烦恼。什么妙法?教你去找,譬如你生烦恼了,你立刻回光返照,去找,那个烦恼在哪里?在头上,在身体上,在手上,在脚上,你去找,看看你能不能把烦恼找到。如果你认真一找,你找不到,不晓得烦恼在哪里,就像什么?就像《楞严经》上释迦牟尼佛教阿难,叫他找心,心在哪里?阿难找了七处,都找不到,「七处徵心」,那是很好的一个例子。

  我们心里欢喜了,你去找那欢喜在哪里,你什么地方欢喜?你悲伤了,你哪个地方悲伤?你生气了,气在哪里?你找去,看你有没有办法找到。到你认真去找找不到了,你才晓得空的,它是一桩什么事情?事情是有,你决定找不到。这就是我们现代人讲的,只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已,并不是真的,是一种抽象的概念。我们要了解,像阿难尊者,心在哪里都找不到,心之作用当然更是虚无缥缈。这样用功,这就是用观照的功夫,把你烦恼都照破了,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从此以后一切苦没有了。苦从哪里来的?苦从迷惑颠倒来的,你现在智慧把它照破了。因灭了,哪里还会有果报?所以实在讲「无缚无脱」,谁系缚你?没人系缚。

  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大师,也是出家之后学道,道业修不成,心不安,忧虑。遇到达摩,向达摩请教,达摩理都不理他。到最后他实在没法子,在冬天,跪在雪地里面,把自己的手臂砍断,拿著手臂去供养达摩祖师。达摩看到他这个样子,你何苦来?他说我为求法而来。他说你求什么?他说求大师给我安心。达摩祖师手一伸,「你把心拿来」,他听了这句话,马上回头找心。达摩祖师说,「你叫我给你安心,行啊,你把心拿来」。他这一静下来,回过头去找找不到,告诉达摩祖师,「觅心了不可得」。实在讲,慧可大师比阿难尊者高明,阿难尊者还讲心在内,心在外,心在中间,讲了一大套理由,都是胡思乱想,一条一条被释迦牟尼佛驳倒。慧可大师比阿难程度高,他回答觅心了不可得。达摩祖师回他一句话,「与汝安心竟」,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,你现在没事了。他恍然大悟,他从这里开悟。悟了什么?悟了本来没烦恼,没什么安与不安,就是悟了「无缚无脱」。既然没有缠缚,哪有解脱?所以,佛实在讲是无法可说,佛也无有法与人,只是众生有病,有心病,佛法无非是给你所谓去念解缚而已。去念解缚是谁?是你自己。佛只点醒你,一句话点醒你,你自己要能够去念解缚。你觉悟了,谁系缚你?没有人。没有人系缚你,你还要个解脱干什么?那不是头上安头,画蛇添足,不是自找麻烦吗?这个地方是要觉悟的地方。

  『无诸分别,远离颠倒』,清净心里面本来没有分别,诸位要晓得,我们所有一切的业障,所有一切的苦难、罪业,都是从分别心起来的。这一分别、一执著,你才有迷惑颠倒,业障苦难。如果一切法里头没有分别,心清清净净,所谓六根清净,一尘不染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们现在在凡夫,我们常讲我们染污了,真的染污了吗?如果真的染污了,你还有恢复的日子?没有了,没有染污。好比说今天阴天,太阳被云彩遮住了,真的遮住了吗?没有,太阳多大!实在讲云彩没有遮住太阳,遮了我们的眼睛,这个没错,它怎么能遮得了太阳!原来遮了我们的眼睛。我们不明真相,以为它遮了太阳,这叫颠倒,这叫迷惑。

  我们心有没有被染污?没有。心就像太阳一样,贪瞋痴慢、七情五欲就像云彩一样,与清净心毫无交涉。没有染,我们自己以为染了,毛病就产生在这里,自己以为染了那就染了。染什么?你执著它,你心里面起了分别、起了执著,我染污了。执著的那个心不是真心,是妄心,第七末那意识,不是真心,分别是第六意识,统统叫妄心。阿赖耶也不是真的,唯识里面虽然说阿赖耶是真妄和合,就是半真半妄。怎么说半真半妄?体是真心,作用是妄心,因为它迷了,它落印象,迷了。如果一觉,所谓觉后空空无大千,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,道理就在此地。所以要晓得,一切分别执著是错误的,不是真实的,远离颠倒,颠倒妄想。

  『於所受用,皆无摄取。』受用有没有?有,我们看,就是经上所说的,不要说别的经,本经,你看阿弥陀佛的受用,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诸大菩萨的受用,我们读了羡慕得不得了。《华严经》上毗卢遮那佛的受用,我们刚才所说的,《华严》末后,五十三位善知识与善财童子的受用,有,不是没有;虽有怎么样?他没有摄取,所以他自在。摄取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的「爱取有」。我们凡夫,所以说颠倒,就是在受用里面起了爱,爱就是无明。爱了怎么样?爱了就想得到,想自己拥有它,得到它,不能把它舍掉,这叫取。取什么?取就造业,迷惑造业。这个爱是广义的,顺心我们就贪爱,我们爱,爱得到它;不顺自己意思我们就讨厌,讨厌怎么?讨厌也是爱,我们爱,爱舍离它。所以,这个爱字是广义的。取也是广义的,我要拥有它,这是取,我要破坏它也是取,只用一个字来代表。

  你要是无爱、无取、无有,那个受用才叫做正受,一切有受用,受用里头没有分别执著妄想,爱取有是妄想,没有妄想。这样受用是清净的,这样受用永远没有过失,这样受用不造业。我们看诸佛菩萨的受用,人家受用不造业。所以他这个世界没有六道,没有三途,因为这些菩萨远离颠倒,他在受用里头他没有爱,他没有分别,他没有爱,受用里头他也没有取,爱取有他都没有。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地方,就在此地。我们凡夫就是有爱、有取、有有,就有轮回;佛菩萨没有爱、没有取、没有有,所以他那个叫一真法界。

  底下说得更明白了,『遍游佛刹』,遍游佛刹是上供诸佛,求法,下化众生,上求下化。『无碍无厌』,他这个心是平等的,一切随缘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,感应道交,感应里面也没有爱,也没有有。『亦无希求不希求想』,希求、不希求二边都没有,可见得这个心真正清净。『亦无彼我违怨之想』,没有彼此之分,没有,这就是证得清净法身的境界。法身是什么?法是一切万法,这个时候真正觉悟,真正明了,也真正契入,原来一切法就是自己,自己就是一切万法,这个境界很难懂。平常我们不得已,拿梦境来比喻,譬如作梦的时候,梦醒过来,回头想想,梦中所有一切境界全是自己心里变现之物。换句话说,全梦即心,全心就成了梦境,心跟梦境是一不是二。你要晓得,心是自己,那整个梦境不是自己,谁是自己?梦里头有个自己那个人是自己,梦当中有其他别的人也是自己,梦里面山河大地、一切万物,没有一样不是自己。真正承认了,没有「彼我违愿之想」了,这就是你证得了清净法身。你才晓得,你不会再以为这个身是我。我有没有?我有,我在哪里?一切万法没有一样不是我,包括虚空,虚空也是我变现的。这种境界,佛法没有到我们中国来之前,我们中国圣人也体会到,像老子所说的「天地与我同根,万物与我一体」,就是这个境界,这就是如来法身的境界。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。

  【何以故。】

  这是一句问话,为什么?底下要把这个所以然的道理给我们说出。

  【彼诸菩萨。於一切众生。有大慈悲利益心故。】

  前面讲了无相无为,你看看此地是有为,不是真正无为。菩萨真正有慈悲心,真正有利益一切众生之心,而且这个心是念念不忘,永无退时。所以,佛菩萨对众生恩德之大,不可思议。由此可知,无为就是不著所为之相,也就是佛家常讲三轮体空,是这个意思。譬如我们经上常举布施的例子来说,布施是有为法,他做了,做了他不执著一个能布施的我,不著我相,「我今天做了哪些好事」,他没有,没有这个念头,做了就跟没有做一样。也不执著接受我布施的那个对象,「某人今天受了我的恩惠」,他也没有,他心里干干净净。也不执著当中布施这个物相,「我把这个物送他了」,也没有执著这个物相,叫三轮体空。

  不著我相、不著人相、不著当中布施的物相,真是所谓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,他心清净。心清净是不著有,他又常常在修布施,他不著空,这叫空有二边都不著,这才叫中道第一义谛。这才合乎心性里头有体、有用,体如其用,用如其体。凡夫有体、有用,但是用不如体,体不如用,毛病出在哪里?毛病出在分别执著。因为体里头没有分别执著,用里头也没有分别执著,可见得分别执著就叫做妄想,它产生这个东西来。所以迷失了自己,迷失了自己的本体,迷失了自己的大用;换句话说,迷失了自己清净法身,迷失了自己一真法界,这个亏吃大了。

  佛在此地赞叹这些菩萨们,说这些菩萨们修行的一些原则,句句话都是开启我们的智慧,破除我们的分别执著。我们果然觉悟了,果然把虚妄的给舍弃了,放下了,我们跟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就相去不远。将来往生品位一定增高,必然与这些诸上善人会聚一处,这经上讲俱会一处。

  【舍离一切执著。成就无量功德。】

  一切执著归纳起来不外乎人我执、法我执。经上常说,破人我执证阿罗汉果,破人我执,见思烦恼没有了;破法我执就断无明了,就证清净法身,这是圆初住以上的菩萨。所以说『舍离一切执著』,我们把一切执著丢掉,那真是心开意解,比什么都舒服,比什么都自在,这就是『成就无量功德』。

  【以无碍慧。解法如如。】

  这两句话说得好。实在讲,诸佛如来、祖师大德讲经说法,说什么法?就是说的『如如』。佛经一展开第一句话,「如是我闻」,这四个字就说尽了,说得圆圆满满,无欠无缺。这一《大藏经》就是「如是」两个字的注解,你要不懂,好,什么叫如?什么叫是?给你仔细讲讲就讲了三藏十二部,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。有没有讲完?这个意思无有穷尽的,哪能说得完?也可以一句话就说完了,「如是我闻」不就说完了吗?「解法如如」,法是一切万法,十法界依正庄严。这两个如字,第一个如是讲法性,第二个如是讲法相;如果你说第一个如讲法性,第二个如讲法相,都可以,没有什么差别。一切相如其性,性如其相,这叫如如。我们没入这个境界,你入这个境界你就是大菩萨,绝对不是凡夫,你入这个境界你必定没有分别执著。如果你还有分别执著,你也会说这个,那你只是在解的位子上,你没有做得到,你没有证得。

  佛法讲悟有两种,一种叫解悟,一种叫证悟,解悟是你理解了,你没有做到。怎么晓得没有做到?凡事还有分别执著,这是没有做到,心没有真正到清净。如果是证悟,他心清净了,他所讲的跟他所证的境界完全一样,这叫证悟。证悟是功夫,解悟里头没有功夫,换句话说,他还是有六道生死轮回;证悟的人必定了生死出三界,因为这是他的境界,是他亲证的境界。就像我们刚才所讲的作梦一样,一下真正觉悟了,好像我们在作梦里面,梦里面觉悟了,虽然觉悟还在作梦,并没有醒过来,在梦中知道我现在在作梦,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我自己。

  一切法,梦中境界那就是法相,能作梦的那个心就是法性,所以说全梦即心,就是法相如法性;全心即梦,法性如法相。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这就是解法如如。所以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跟众生说什么?就是说如如法。经的前面这四个字,「如是我闻」,不仅是释迦牟尼佛的经,经一开头用这四个字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经,前面都冠上这四个字。这四个字也就是佛经的标志,也就是佛经之所为,佛经之所说,就是讲这个如如。所以「以无碍慧」才能解法如如,要在宗门里面讲,这两句话就是明心见性,无碍慧就是明心,解法如如就是见性。

  【善知集灭。音声方便。】

  这里面就讲的四谛法,四谛法是苦、集、灭、道,只说了两个字。两个字就行了,集是因,苦是果,说一个就可以了,在世间法里面说了一个因;灭与道是出世间法,灭是果,道是因,在出世间法讲了一个果,讲了个灭。苦集灭道,世出世间各说一个就行了,苦集灭道通大小乘,通一切法。『音声方便』,这是代表世出世间法。『善知』,不仅是知,善知。善什么意思?善是知而不执著,知而不分别,这个叫善。我们说这个事我知道,我知道的比别人多,这值得骄傲,这个知不善。他那个知,知若不知,这叫善。他知道得再多,他心里一点波动都没有,这叫善知。没有感觉得骄傲,没有觉得有炫耀之处,没有,知若无知。

  【不欣世语。乐在正论。知一切法。悉皆空寂。生身烦恼。二余俱尽。】

  对於世间语言他不执著。『欣』是欣喜,世间语多了,像世间的音乐、歌舞,都包括在其中,世间人以为是乐事,他不执著。他『乐在正论』,正论是什么?佛法,讲经说法利益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永脱轮回,超生死,登彼岸,菩萨乐於做这些事情;对世间人以为这些歌舞这是乐事,菩萨并不欣赏这些,并不爱好这些。『知一切法,悉皆空寂』,一切法相有,作用也有,体性没有,体是空的。我们世间人所以迷,认为世间一切法相有,体也有,作用也有,认为它统统都有,於是他才有执著,他才有分别。假如真正知道了,相有体无,相是幻相,不是真相,这个相与作用,我们享受这些作用,决定没有贪著,没有分别执著,他心地自然清凉自在,心开意解。

  『生身烦恼,二余俱尽』,俱尽就是永断,烦恼永断,生身就是生死,烦恼、生死这两样永远断了。断了他还有没有这个身?他有,他这个身不是生死身了,可是我们凡夫看到生死身。譬如我们看释迦牟尼佛,也看到他出生,八十岁他也死了,我们凡人看到他有生死,其实他自己没有生死;我们凡夫看到他也有烦恼,其实他有没有?他没有,他没有烦恼。他的生死、烦恼统统都尽了,都没有了。他的生与死,我们讲受生,生是接受这个生命,受生就像穿一件衣服一样,死就像脱一件衣服一样。有没有生死?没有,只是舍身、受身而已,舍身就像衣服脱下来再换一件新的,他自在,他没有生死。实在上讲,我们凡夫跟佛菩萨有什么两样?菩萨在六道舍身受身,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所以他不惊不怖,他很自然,脱个衣服、换个衣服很自然。凡夫不自然,凡夫就像小孩,迷恋著这个衣服,他穿得很舒服,要把它脱掉的时候大叫大哭,他舍不得,他不知道这个衣服脏了应该要换一件的,要常常换的。所以,凡夫也是不生不灭。

  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,为什么?的确没有两样,不同的地方就是一个迷,一个悟。佛菩萨晓得这个情形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所以他生死没有烦恼。生死就是舍身受身,再比喻就是换衣服,他不生烦恼,随随便便,脱一件,再换一件,很自然的。凡夫迷了,认为这个衣服是自己,一脱了,这还得了,这个不得了。所以,舍身受身都苦,都有极大的痛苦。痛苦从哪里来的?痛苦从他那执著来的,执著的愈深,痛苦就愈大,执著浅一点,痛苦就少一点,没有执著就没有痛苦。烦恼亦复如是,执著愈重烦恼愈大,执著轻的烦恼轻,不执著的人没有烦恼。所以,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【於三界中平等勤修。究竟一乘。至於彼岸。】

  此地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。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,实在讲它是一真法界,为什么又说『於三界中平等勤修,究竟一乘』?这个我们懂得,这个没有问题。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三界,但是它欲界里面有人天,没有三恶道,没有阿修罗,这是它特殊的地方。同时,我们也明白的看得出来,西方世界这些诸菩萨们,每天早晨都去供养他方无量无边诸佛,供养完了以后,回来听经闻法。他方世界都有六道,都有三界,既然供佛闻法,当然也随缘度化众生,这是一定的道理,上求下化。佛劝一切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他们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的,必定也会帮助佛,劝一切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。这个经文我们前面读过的。所以,他们不管是在极乐世界,或者是在他方世界,自行化他都是平等勤修,究竟一乘,就是一佛乘,像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,「无二亦无三,唯有一乘法」。『至於彼岸』,彼岸是大涅盘、大菩提,就是圆教的佛果。

  【决断疑网。证无所得。】

  『证无所得』才是真正智慧现前,可是前面这一句很重要,『决断疑网』,疑是根本烦恼,根本烦恼有六个,贪瞋痴慢,底下就是疑。疑,简单的说是疑圣教,对於佛菩萨的教诫、佛门的经典怀疑;第二是怀疑自己业障深重,不能成佛,甚至於怀疑自己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。这是自己造的障碍,障碍到你不敢学佛。这些人都还是好人,为什么?他还是有良心,他做了坏事,他受良心的责备,恶事做多了不敢进佛门,看到佛菩萨他害怕,这都是好人;有些人做尽坏事情,见佛菩萨像没看到,那真是无救了。像这样的人,没有碰到善知识把他点醒,他毕竟还是有惭、有愧的,惭愧在佛门讲是两种善根。但是他因为就是疑,虽有惭愧但是他怀疑,坏就坏在疑上。惭愧是良心发现,那是好心,但是他怀疑,怀疑自己不配跟佛菩萨在一起,不敢进佛门,不敢进佛殿,不敢看佛像,他觉得他自己罪业深重,於是乎一生把学佛的机缘错过了,毛病都出在疑上。所以,这个疑网要把它断掉,网是比喻,像罗网一样。

  「证无所得」,一部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讲什么?就是讲无所得。六百卷般若,释迦牟尼佛讲了二十二年,这是给我们讲真实话,你在这个世间,什么都得不到,没有一样你能得到。将来出世了,你成佛了吗?成什么佛!你要以为有个佛可成,那坏了你就迷了。成佛没有别的,智慧德能现前而已,你所得到的统统是你自己本来有的,没有一样是你本来没有的,你得到的,没有,没有一样。所以才说「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」,到最后无所得。因为到那个时候,你真正觉悟了,真正明白了,尽虚空遍法界原来就是一个自己,你还得什么?禅宗所谓,尽虚空世界是沙门一只眼,真正看清楚,真正明白了,原来是这么回事情。所以,证无所得,那是你真正得道了,我们俗话常讲真正证果了,证阿罗汉果、证缘觉果、证菩萨果、证佛果,都是证个无所得。

  【以方便智。增长了知。从本以来。安住神通。得一乘道。不由他悟。】

  证无所得也就是根本智,般若经上讲的「般若无知」就是无所得,这是智之本体。体当然就有作用,作用叫方便智,叫权智。从根本智起后得智,这个地方的两句话是「证无所得,以方便智,增长了知」,就是般若经上所讲的以根本智起后得智,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。无所不知是后得智,就是此地讲的「以方便智,增长了知」,就是无所不知。换句话说,你今天还是有所得,因为你有所得,你的般若智慧就透不出来。阿罗汉、辟支佛他因为有所得,所以他没有智慧,他没有证法身。法身、般若、解脱叫三德秘藏,阿罗汉只有半个解脱,就是有少分的解脱,般若跟法身他统统没有证得。原因在哪里?就是因为他证有所得,他成阿罗汉,他证得偏真涅盘,他证得涅盘。所以他是有修有证,坏在这个地方,坏在他有得,般若智慧透不出来。当然后得智他更没有,根本智他没有露出来,他哪有后得智?他的神通是从禅定里面发现的。所以,阿罗汉有神通,他没有般若智慧,他没有证得清净法身。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那不得了,可以说人人都是圆满功德。

  『从本以来,安住神通,得一乘道』,这在佛法里头是最高的佛法,叫一乘法,一乘法是一佛乘。五乘佛法里面,讲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,他们所修的是一佛乘。得一乘道,『不由他悟』,是自觉自悟的,自己证得的。

  到这个地方,说了个修行的纲领,我们认识这些菩萨他们怎么修的?他们所修的这些,当然在境界上我们做不到,但在原理上我们能够体会少分,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也可以模仿少分。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,为什么?你做到一分你得一分受用,你做到两分你得两分受用,决定不会空过。

  再看底下一章:

  【真实功德第三十一】

  这个经文紧接著前面来的。你看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,每一章开头都有「佛告阿难」,那是个段落,此地没有。这没有,可见得这个文是接著上面,这是集结的人,这个两段它有两个重点,他把它加上两个标题而分开来了,实在上这个两段是一气呵成的。

  【其智宏深。】

  智慧太大太深了。

  【譬如巨海。】

  这比喻。

  【菩提高广。】

  『菩提』是讲觉性,讲他的觉悟,觉性高,觉的量广。

  【喻若须弥。】

  须弥是高山,大山,我们世界最大的山。

  【自身威光。超於日月。】

  这是讲这些菩萨的光明,前面我们说过,极乐世界菩萨身光一百由旬,有这么大的光明,我们在「大士神光」里面读到。

  【其心洁白。犹如雪山。】

  这里都是形容词,比喻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。

  【忍辱如地。一切平等。】

  实在讲,忍辱是我们说的,这个名词在西方极乐世界用不著,为什么?人家根本就没有忍辱相。我们这边忍辱,人家是对我们侮辱,我们忍耐不与他计较,他有个忍辱,著了相;西方极乐世界不著这个相。佛说,不得已方便说,忍辱像大地,地最能忍,你给它最名贵的香水撒在地上,地接受了,最污秽的大便摆在地上,它也不生气,它平等的接受。这是形容那些菩萨们,他们那个心就是这么样的平等,这么样的清净。

  【清净如水。洗诸尘垢。】

  水有能力把一切尘垢洗干净,比喻说他的心清净,菩萨的心清净,一切的烦恼、尘垢都被清净心洗脱掉了。

  【炽盛如火。烧烦恼薪。】

  炽盛的火就是猛火,比喻菩萨的智慧。烦恼好比柴火,火一烧就把它烧干净了,烧尽了,智慧猛火烧烦恼薪。

  【不著如风。无诸障碍。】

  对一切法的不执著像风一样,风一吹就过去了,绝无留恋的。於一切法,世出世间法他不执著,所以他没有障碍,这些都是显示菩萨尊胜自在之德。

  【法音雷震。觉未觉故。】

  前面这三行是讲他自在尊胜之德,内修的,底下是讲他起作用,他利益众生的功德。菩萨利益众生就是为众生说法,『法音雷震』,说法警觉人,使人内心震动。『觉未觉故』,未觉是指六道迷惑的众生,觉是教学,佛说法、菩萨说法就是要觉悟那些没有觉悟的众生。

  【雨甘露法。】

  这个『雨』念去声,当动词讲,落下来,从上面落下来。『甘露』是比喻清凉自在的佛法,好比说从天而降。

  【润众生故。】

  来滋润众生无明烦恼的心情,来滋润他们。

  【旷若虚空。大慈等故。】

  『旷若虚空』是讲这些菩萨心量之大,所谓是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他有这么大的度量,像虚空法界一样。『大慈等故』,他这个大慈大悲,对於一切众生绝对是平等的,平等的慈悲。

  【如净莲华。离染污故。】

  这是说他的身心,身心都清净,像莲华一样,出污泥而不染。这就好比菩萨在世间,与三途六道的凡夫和光同尘,不但他心不染,身也不染,身心都不染。

  【如尼拘树。覆荫大故。】

  『尼拘树』是印度很大的树,我们晓得印度是热带,热带的树,大的树树叶都很大,所以树底下就荫凉,这个树翻成中国意思叫无节树。这个树长得直,高大,荫也大,『覆荫大故』。这个比喻这些菩萨们能够庇佑这些众生,众生得到菩萨覆荫,才得到清凉自在。

  【如金刚杵。破邪执故。】

  『金刚杵』也是比喻叫智慧,所以般若经里面比喻作金刚般若波罗蜜,用金刚来作比喻,金刚就是金刚杵。金刚杵这是佛经里面说的,天上有势力很大的金刚力士,大力士,这个大力士他手上有个兵器,武器就是金刚杵。金刚杵能坏一切的兵器,一切兵器碰到它都坏了,没有一样能够破坏金刚杵。用这个来比喻,金刚杵『破邪执故』,就是一切众生的执著。智慧不开,你执著不会破的,真正智慧现前,执著就破了。破执著就证道果,譬如说破我执就证阿罗汉果,破法执就证圆教初住菩萨果,或者是别教初地菩萨的果。

  由此可知,我们之所以不能够证果,就是因为有执著。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亦复如是。我执破了就得事一心不乱,法执破了就得理一心不乱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处所不一样。破我执的人生方便有余土,破法执的人生实报庄严土,两种执著都没有破的,生凡圣同居土。所以执著虽然难破,我们要努力,怎么个破法?就是要勤修定慧,真正的定可以破我执,慧能破法执。当然智慧开了,法执都破了,我执当然不必说,当然是已经破了。所以破我执的,未见得破法执,破法执的人,必定破我执。

  【如铁围山。众魔外道不能动故。】

  这是说他的信心坚定,志愿不退,就像大铁围山,一切魔王外道,虽然他有神通、有势力,他对於大铁围山是无可奈何,动不了它。这些菩萨,他们的信愿、智慧、德能就跟大铁围山一样,所有魔王外道对他都无可奈何。

  【其心正直。善巧决定。论法无厌。求法不倦。】

  这是讲度他的这些化仪,就是教化众生的仪式、方式,教化众生的方式。至於方式当然也不能细说,也只能说个大概,说个纲领。他的『心正直』,像《观经》里面给我们讲的至诚心,他是以这个心待人接物,真诚,待人真诚,一点虚伪都没有。『善巧决定』,因为一切众生,实在讲,他在迷惑颠倒的时候,他的习性变幻莫测。菩萨跟他们在一起,什么时候应该给他们说什么法,什么时候应该教他们怎样行,不是一定的。如果是一定的,佛何必说这么多法门,何必这么辛苦,一个法门度一切众生不就够了?不行,因为众生志心不定,变幻莫测,佛以无量无边的法门来适应他,来诱导他,这就是善巧的决定,像《普门品》上所说的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应该给他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。

  『论法无厌,求法不倦』,志无穷,学不厌,永远不疲不倦,为求法,为弘法。这句我们应当要学,要认识法之可贵,所谓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,开经偈上讲「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」。我们遇到了,怎么能说我疲倦了,我要休息一下,那实在太可惜了。所以,要珍惜闻法的机缘,珍惜学法的机缘,决定不能让它空过。《普贤行愿》十大愿王,愿愿到最后都是无有疲厌,我们看看这些菩萨们,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所以他们能够增长智慧,能够增长德能,断烦恼证菩提,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。人家天天在讨论,天天在研究,天天在求法,才有这样的成就、这样的成绩,这都不是平白无缘无故而得来的。

  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