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无量寿经 - (第十集)
无量寿经  (第十集)  1988  美国达拉斯  档名:02-020-0010

  请掀开经本,第四十七面,第七行:

  【三辈往生第二十四】

  请看经文。

  【佛告阿难。十方世界诸天人民。其有至心愿生彼国。凡有三辈。其上辈者。舍家弃欲。而作沙门。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。阿弥陀佛。修诸功德。愿生彼国。】

  从这个地方看起。这一章与底下一章「往生正因」对我们信愿有很大的关系,我们要特别注意它。佛告诉阿难说,『十方世界诸天人民』,这一句里面就包括了我们娑婆世界,也包括我们本身在内。『其有至心愿生彼国』,「至心」两个字非常的重要。我们看到有许许多多修净土的同修,念佛也非常的精进,但是到后来没能够往生,原因在哪里?就是没有真正发心。至心就是真心,真诚之心,要有这个心才能够去得了,才能够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。真心想往生的人,可以说他的宇宙人生观必然会大大的改变,因为发了这个心之后,他一心一意向往著西方极乐世界,而把我们现前这个世界当作我们旅游当中的一个处所而已。所以对这个地方只是观赏观赏,绝无留恋,於这个世间一切人与事,必然是得过且过,决定不会认真。正因为如此,他分别、执著、妄想自然就减少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障碍也逐渐消失了,这样才能够去得成。

  佛给我们说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有三个阶等不相同,就是『三辈』,三辈里面还有九品,此地说得不甚详细,详细的说明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中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可以说就是这一章的展开,详细说明,也可以说是二十四章跟二十五章,说明三辈九品的因果。上辈的,经上说得清清楚楚,要『舍家弃欲,而作沙门』,换句话说,一定要出家。也许同修听了这个话就产生疑惑,因为前面不是明明祖师给我们说过,像善导大师所讲的,这个法门、这部经是为在家人而说的,我们在序品里面看到表法的这些大德,「贤护等十六正士」,全是在家的等觉菩萨。从人数比例上来看,出家的菩萨少,在家的菩萨多,可见得他是以在家为主。为什么此地又说「舍家弃欲,而作沙门」?

  诸位要晓得,家有四种,第一种叫「田宅之家」。我们现在一般讲出家,都是指这个意思,我离开我自己的田园、自己的房屋,我把这个舍掉了,这个叫出家。第二种,「三界是家」。我们现在想,田宅之家舍掉了,可是三界之家没有出得去,这不能算出家。第三种「烦恼是家」,烦恼没有断,你也没出得了家。第四种「无明是家」,你没有能够断无明,你不算是真正出家。家有这么多,此地讲的舍家弃欲是指哪个?诸位要晓得,前面既然讲了,这是为在家同修而说的,我们就晓得这个「舍家」必定是四种家里面舍烦恼之家、舍无明之家,这就对了,前面十六正士才能讲得通。

  弃欲,欲是欲望,五欲六尘我们都要远离它,要远离五欲六尘。这个修行法,不管是在家出家,统统都要修的。譬如说你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这个世界你要能够舍弃,你要是我这个世界离不开、舍不得,阿弥陀佛虽然大慈大悲,到时候来接引你,你不愿意去,你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,佛也不会勉强你,这还是去不成。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,可是真正修行人要提高自己的警觉,欲望愈少愈好,生活能过得去就够了。佛常教给我们少欲知足,唯有如此,对於我们道业才没有障碍,对於我们将来往生我们对世缘才没有牵挂。所以,此地讲的舍家,诸位要知道,并不是一定叫你去出家,做个僧人,不是如此,是叫你出烦恼家,出无明家。离欲,就是教你这个世间七情五欲、贪瞋痴慢要把它舍掉。

  「而作沙门」,沙门这个名词,在印度是出家人的通称,并不是佛教里面专有的。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,沙门就变成中国出家人的专门称呼的字样。沙门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「勤息」,就是「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」,这叫沙门。由此可知,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,是在家、出家人都可以做的。因此沙门是在家、出家人通称。假如他出家了,形式上出了家,他天天还是贪瞋痴,他也不修戒定慧,这样的人能算沙门吗?不算。另一位在家居士,他确实天天在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,虽然是在家居士身,也一样称沙门,他是真正的沙门。所以,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明了,万万不要看到,上辈往生一定要出家,我就赶紧出家,你出了家之后,将来一样堕落,一样不能往生。

  说个实在话,我学佛这么多年,我看到那个往生的人,预知时至,站著走的,坐著走的,我看到许多都是在家人。出家人走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预知时至的,我只看到一个,就是前年往生的广钦法师,出家人我只见到这么一个。其他的那些人走的时候都是有病苦,到后来甚至於人事不知,糊里糊涂走的,纵然有人助念,在我想都不太容易得真实的利益。反而不如在家人,你看看倓虚老法师所讲的,他一生当中见到二十多个,其中也是绝大多数都是在家人,出家人占的比例很少。可见得经上所讲的「舍家弃欲,而作沙门」,不是讲的形式,是讲实质上的,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。千万不要发生误会,看到这个两句,心里面想著我将来往生要上品上生,为了要求上品上生就赶紧出家。这个想法就错了,你是望文生义,所以三世佛冤,三世佛都喊冤枉。所以,这个地方要明了。

  所谓出家,「出」也有三种,这个三种是「身出心不出」,这个没有用处,身出家了,心没出家。第二种是「心出身不出」,这就是在家居士,他有没有出家?他心出家了,身没有出家,我们特别要注意这一种。第三种是「身心具出」。那当然很好,身出家了,心也出家了,不但出田宅之家,出烦恼之家,出无明之家,出三界之家,这是真正实实在在的沙门。第四种所谓「身心都不出」,这是一般的凡夫。所以,我们要懂得佛法里面讲的家有许多种,出也有许多种,这要搞清楚。

  底下这句话也就是本经的宗旨,『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』,修学这个法门你要记住这两句话,本经三辈都说发菩提心,可见得不发菩提心不行。发菩提心有两种,一种是随事,一种是顺理。随事发心,就像平常讲的四弘誓愿。四弘誓愿并不是叫我们念念就算了的,那个不行,是要把这四句话变成自己的本愿,自己确实念念如是,念念都想度一切众生。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度的意思,简单的说就是帮助人,帮助一切众生,帮助他破迷开悟,帮助他离苦得乐,帮助他学佛,帮助他选择究竟了义的念佛法门。我们要有这个心,只要有机会我们要随分随力去做,常常存这个心,常常去做这个事情。不能说我有这个心,有这个心不做,那你虽然有愿没有行,你这个愿是个空愿,这个愿不是真正的愿,一定要去做。做的方法就太多了,说不尽。像我们常常劝人家念一句阿弥陀佛,这都是给那个众生阿赖耶识里面种个弥陀种子,将来有机会,他这个善根现前,他这个种子就起作用;阿赖耶识里头没有弥陀种子,他纵然学佛他也不肯念佛。所以说已经有种子了,帮他增长,已经增长了,帮他成熟,没有种子的帮他下种。我们举个很浅显的例子,我们印的阿弥陀佛的佛号,在国外,我们贴在自己的车上,让一些人看到念一句,弥陀的种子他就种下去了;我们印的小佛像,他人家看一眼,这个种子也种下去了。所以,念念有心帮助一切人,这是举个小的例子。

  第二条是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第三条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第四条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实在说四弘誓愿的根本,就是第一愿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就是这一愿。为了要度众生,我自己要断烦恼,度众生必须要有品德、要有学问,自己没有高尚的品德,很深的学问,你怎么能度得了人?没有法子帮助人。所以,为了度众生,我自己要断烦恼,为了度众生,我自己要学法门。如果大家常常想著这第一愿,我们的修学就不敢懈怠了;如果说度自己,我今天懒惰,今天少做一天就算了,我自己的事情与别人不相干,这就与你这个四弘誓愿不相应。常常想著,如果我早一天成就,许许多多众生就少受一天苦难,我晚一天成就,他们就多受一天苦难,我为了积极要去度这些众生,自己就只好精进不懈,快快的成就自己。如果自己烦恼没有断,单单学法门没有用处,单单学法门,烦恼没有断,纵然有智慧,这个慧叫狂慧,度不了众生的。如果自己断了烦恼,不懂佛法,你自己自修可以,你也没有办法帮助一切众生。所以,断烦恼跟学法门同样的重要,一个是修学品德,一个是成就学问,我们常讲品学兼优。所以都是为了第一愿。

  成佛道还是为了第一愿,我在讲席当中常常遇到,有人来跟我说,成佛,成佛有什么好处?成佛有什么意思?我不成佛有什么不好?其实他不了解真正的意义。因为,成佛你才能度等觉菩萨,你要不成佛,你度众生就不圆满,因为你度的,只能比你程度低的,跟我们同样的程度,比我们程度高的,我们度不了他。所以,你要是成佛了,等觉菩萨你也能度他,度众生才圆满,为了圆满普度一切众生,那势必要成佛道。由此可知,菩萨的修学,我们不说别的菩萨,净土的菩萨,凡是修净土的同修都是菩萨。净土的菩萨一定是发大慈悲心,普度一切众生的,念念都是为众生著想,不为自己著想,这叫做发菩提心。自己在一生当中,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,去成就别人。这是讲从随事发心。

  如果从理上发心,前面跟诸位说过,你自己明心见性,你自己得一心不乱了,这个时候宇宙人生的实相你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的信愿坚固不移,这是说理上发心了,明理而发心的。我们今天明理发心虽然做不到,我们随事,因为事就是理,理事不二,要发这样的心。这是一般的说法,通途说法。若就本经来说,阿弥陀佛他发的菩提心就是我们的榜样,他菩提心是什么样子?前面第六章里面所讲的四十八愿,就是阿弥陀佛发菩提心的样子。所以修学净土的同修要明白,四十八愿是我们修这个法门基本的依据。无论是什么经论,不管是哪个祖师大德他们怎么个说法,所说的一切必须与四十八愿相应;换句话说,决定不能违背四十八愿,如果违背四十八愿,我们可以说那是魔说,不是佛说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给我们介绍净土法门,句句话一定跟四十八愿相应,这是诸位千千万万要记住的。

  「一向专念」就是修行的方法,所谓一向,拿现代的话来说,就是贯彻始终,一个方向,一个目标,专念阿弥陀佛。身、口、意,我们拜阿弥陀佛,我们待人接物,见到人我们合掌,阿弥陀佛,这是专礼。不管对待哪个人,合掌一问讯都是阿弥陀佛,专礼阿弥陀佛;口专称阿弥陀佛,称佛名号,心里面专想阿弥陀佛,这三业都专了,这叫一向专念。想,专想力量很大,不可思议,为什么?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?从想来的。你看想,我们中国的文字实在不可思议,想,心里头生了一个相。所以一切的相,十法界依正庄严,森罗万象,都是从心生出来的,心里面变出那个相,就叫做想。《十六观经》,就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它是教给我们修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。这个方法里面,非常重视观想,观想不成,这才持名。所以,持名也是观想的一种,持名在《十六观经》里面就是第十六观,第十六观专门讲持名念佛。《观经》里面,这个十六观里头,前面十二观是观想,十三观是观像,到第十六观是持名,这是把念佛的方法,统统都教给我们。

  善导大师告诉我们,如果能身语意三业专勤,这样的人必定往生,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,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,万修万人去,一个都漏不掉。在古时候,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第一个莲社,他集合志同道合,大家都是至心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,这真叫志同道合。他们一共是一百二十三个人,在一块念佛,个个往生,一个没有漏掉。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,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去,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去,专修。远公大师在世的时候,所依据的经典就是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因为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,小本《弥陀经》跟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都没有翻译出来,所以那时候净土只有一部经,到后来才有三经。这是讲「一向专念」的重要,果然专了,我们二六时中念念都有阿弥陀佛,念念与阿弥陀佛同在,这个功夫就得力了,念到心开意解,这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

  『修诸功德,愿生彼国』,念佛是修慧,有慧还得要有福,还要修福,还要修诸功德,这一点决定不能忘掉。功德此地没写,没讲,后面讲得很清楚,《观经》里面讲得就更清楚。《观经》在一开头,佛还没有讲十六观之前,告诉韦提希尊者说,如果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要先修三种福。这三种福在末后他下个结论说,这三种是「净业正因」,你看多重要,三种净业正因。所以,凡是学佛的人,对於这段的开示要牢牢的记住,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、见解,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,待人处事的原则。绝不是说我把它念得记住,天天念念,那没用处的,你要是做不到,你功德就不圆满,不圆满将来可能往生就会产生障碍。为什么?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,我们纵然念佛,古德有个比喻说,你念的功夫念到了风吹不入,雨打不湿,功夫念到这个程度,结果怎么样?还是没有能往生得了,还是有障碍。原因在哪里?念得虽然不错,但是不善,善的标准不够,人家那里统统是善人,我们一到那个地方去,不行,跟人家不能同一类。所以你一定要修这三种净业,才能到那个地方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。我们要不具备相当善的标准,那怎么行?

  三福第一个是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要把它做到。孝养父母不仅仅说养父母之身,我们每天赚点钱让父母生活过得很自在,这是养他的身。如果要说养他的身都能养,孔老夫子都说了,「至於犬马,皆能有养」,畜生也会养,乌鸦有反哺之恩,畜生也会养。可见得这个孝养不只这个意思。要养父母之心,要养父母之志,这才叫真正的孝养,讲到究竟处,一定要劝父母念佛。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了,永脱轮回,圆证三不退,父母还在六道轮回,还出不了三界,那我们对他有亏欠,有歉疚。所以,必须要劝父母学佛,劝父母念佛。

  也许你说,我们学佛,我们出家,父母都反对,我们怎么劝他也听不进去。为什么听不去?我父母业障重!这一句话就把他推掉了,这是错误的。你劝父母,父母不听,你要回来反省,是你自己修行功夫不够,不能感化父母,怎么能说父母业障重?把责任推给他,大错特错。在我们中国讲孝子,为什么一定讲舜王?诸位要读读历史你就晓得,舜,因为他母亲死得早,他的父亲娶了继母,继母以后生了个小孩,他父亲听他继母的话,处心积虑要把他置於死地,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他常常想,我得不到父母的欢心,过失都在自己,天天反省,改过自新,到最后把他父母感化了。像舜王那样的才真正叫孝养父母。

  我们果然照这个经典里面依教修行,在世间是圣贤君子,人能做到这样的程度,哪有不能感动人的道理?你不能感动人,是你没有修行,自己在德行、学问上没成就。父母一看,你出家,出家还不是这个样子,那当然不能感动他。所以,一定要依教修行,依什么?依这个经就够了,我们只要把这个经里头佛给我们讲的这些教训,你要统统做到了,必然能够感动你父母,劝你父母念佛,唯有念佛在这一生当中,才能了生死出三界,当生成就。我们自己得到这样殊胜的利益,第一个我们就应该想到,我们应该把这个方法、这个利益让父母来分享。

  「奉事师长」,佛门里面样的师长,是传法给我们的老师。我们知道这个法门,认识这个法门,依照这个法门修学,我们饮水思源,怎么知道的?从哪里得到的?老师传授的,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。所以要奉事师长。养大慈悲心,不但不杀害众生,如果令众生生烦恼了,我们都感觉得有过失,为什么叫众生生烦恼呢?十善业,十善是人天两道第一要素,一定要把它做好。换句话说,就是人天德行的标准。这是第一福,第一种净业。第二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这我们都不细讲了。第三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。这都是讲「修诸功德」,我们要真做。

  【此等众生。临寿终时。阿弥陀佛。与诸圣众。现在其前。经须臾间。即随彼佛往生其国。便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。】

  这一段是讲他往生的瑞相,佛与圣众来接引他,他寿终的时候佛来接引。『经须臾间』,就是一刹那之间,极短的时间,他就随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了。到极乐世界,他在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』,西方极乐世界,前面我们念过有七宝池,莲花化生。

  【智慧勇猛。神通自在。】

  一到西方极乐世界,因为佛来接引你的时候,你必定受到佛光注照,佛光一照,你的业就消了,一心也得到了,智慧也现前。『智慧勇猛,神通自在』,正如前面四十八愿所说的,六种神通都现前,这种所获得的利益,真正不可思议。虽然是带业往生过去的,但是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几乎与佛菩萨都没有两样,所以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,不可思议。底下的话就是正像李老师这个上头注解上所说的,「重复叮咛」,可见得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,在这里劝导我们。

  【是故阿难。】

  『是故』是指前面,前面这样殊胜的利益、功德。

  【其有众生。欲於今世见阿弥陀佛者。应发无上菩提之心。复当专念极乐国土。积集善根。应持回向。由此见佛。生彼国中。得不退转。乃至无上菩提。】

  到这里是一段,这是苦口婆心劝导我们,劝导里面这些话又重复前面的意思。『其有众生』,有这个众生,想在这一生当中见阿弥陀佛,这句话正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」,我们确实能见得到阿弥陀佛的。现前可以见到他,命终的时候他一定来接引,接引的时候哪有不见之理?可是一定要『发无上菩提之心』,前面讲菩提心,你要发无上菩提心,菩提心要发得圆圆满满。念兹在兹,就是度一切众生,求生西方世界。我求生西方世界为什么?就是为成就自己的断烦恼、学法门。到西方极乐世界,不但我们见思烦恼容易断,尘沙、无明也容易断,无量无边的法门,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很短的时期自自然然都学成。因为在那个地方你有神通,你有道力,你可以分身去十方诸佛国土去参学,同时可以闻诸佛说一切法,所以成就圆满智慧就快了。这些都是为了普度众生,这是重复上面发心。

  『复当专念极乐世界』,专念极乐世界就是想,受持阿弥陀佛的名号,常常想经里面的境界,就想西方世界,想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。譬如想弥陀四十八愿里面,想西方世界没有恶道,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,随念往十方诸佛国土闻法、度众生,决定不退转,决定不堕恶道,想这些种种的依正庄严。我们所想的一定要跟经里面一样,想经上所说的,经里面没有说的不要想。所以修行这个法门,要记住,我们依法不依人。什么叫依法?就是与经上所讲的相应,经怎么说我们就怎么想,经上没有的我们就不想,不要去打妄想,经上没有的你去想那叫做妄想。不求神通,不求感应,只求如法,如法就是把经里所说的统统做到,这就行了,这叫如法。因为求神通、求感应,往往会著魔;我不求神通,不求感应,我完全如法,魔再多,魔力量再大,他对我无可奈何,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。

  『积集善根,应持回向』,这就修善。善根简单的说就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我们修这三善根。大乘菩萨善根是精进,所以我们能够不贪、不瞋、不愚痴、精进不懈,这就是积集善根。我们将一切无论是大善、小善,我们所修学的统统回向西方净土,庄严弥陀国土。就是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,我们带什么礼物去?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贡献?就是以这个善根作为礼物,以这个善根去奉献,奉献给阿弥陀佛,奉献给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,这就是「应持回向」的意思。『由此见佛,生彼国中,得不退转,乃至无上菩提』,这是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,「不退转」就是圆证三不退,「无上菩提」就是圆教究竟的果位,也就是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。再看底下这一段,中辈的。

  【其中辈者。虽不能行作沙门。大修功德。】

  这是讲他比前面那个要差一等,前面那个心真正出家了,这个不行,他心里面有牵挂。纵然是个出家人,出家人如果心里有牵挂,也是属於这一等人。因为你身出家了,心还没有出家,你还牵挂著道场,还牵挂著信徒,还牵挂著世间一些琐碎事情不能摆脱,依然是这一等人,不能『大修功德』。可是基本的条件必须要具备,那就是:

  【当发无上菩提之心。一向专念。阿弥陀佛。】

  这个不能够缺的,上辈往生有这一条,中辈还是有这一条,可见得这个非常的重要。

  【随己修行。诸善功德。奉持斋戒。起立塔像。饭食沙门。悬缯然灯。散华烧香。以此回向。愿生彼国。】

  这就是在事相上做得多,这个也如法,都是随事发心修行的。修诸功德,底下举这几个例子,『奉持斋戒』,这一句要晓得它里头甚深立意,不能只是讲究形式,只讲求形式是没有用处的。拿这个法门来讲,帮助我们得一心不乱的,帮助我们得清净心的。如果形式上的斋戒再严,清净心得不到,一心不乱得不到、定得不到,这个斋戒是世间有漏的善法,不能往生。所以诸位要特别注意这一句,不能望文生义,死在字里行间。将来照这样做了不能往生,你必然会谤佛、谤法、谤僧,佛说的我都照做了,结果我还去不了,可见得佛讲的都是假话。你造这个罪业,那就变成无间地狱去了,谤佛。佛说的没错,你自己把意思会错了。斋是斋心,戒跟福不一样,福不能得定,戒能得定。譬如说五戒跟十善不一样,十善虽然是十条,但是它是福,它是人天有漏福报;五戒虽然少,戒能得定,能证果。这不相同的,我们要得把它辨别清楚。

  譬如说五戒里面,有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,十善里面也有,但是善的力量跟戒的力量不一样,为什么?目的不相同。修十善,目的只是生天,果报只希望人天两道;持戒的目的是希望得定,得定的目的是希望开慧,开慧是希望破无明,了生死出三界,它目的不相同。所以,戒跟善不一样,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。戒是帮助得定,斋是帮助我们心清净。什么叫斋?斋,过中不食叫斋,不是过午。午时,我们中国的时间,早晨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这都是午时,所以有人说持午,过午不食这是错了,那已经破了斋。斋是过中不食,就是日中,日中每天时间不一样,真正要严格来持斋的话,必须去找一本天文日历,查查看,譬如今天,天文日历上有记载,几点几分几秒是日中,它连秒都算上的。在古时候没有天文日历,所以用日晷量太阳,量日中。可是诸位想到,如果碰到阴天怎么办?这时辰就拿不准了。阴天下雨就没法子了,就不晓得什么时候是日中,现在有天文日历就方便多了。

  这都是从事相上建立的,从事相上,要懂得它真正的意义,它是斋心,它是戒除我们的习气,使我们身心洁净,目的在此地,这是要守的。所以,从事相上去做,要做到实际,从外表影响到我们心理,这是斋戒的目的就达到了。如果仅仅在事相上,心理上一点都没有影响到,这个斋戒是虚有其名,虚有其表,没用处的。真正斋戒的人,他二六时中如在定中,他心里没有妄念,没有执著,如果心里面还有许多分别执著妄想,这个斋戒只有形式,并无功德。

  『起立塔像』,这我们随分随力去做。塔是佛塔,佛塔有两种,一种是供佛舍利的,这是舍利塔;一种是供佛经像的,藏经的塔,像是佛像,塑造佛像,或者绘画佛像都可以。我们要处处建立,这个两句话,要把意思引申一下,就是建立道场。因为建立个道场,这个地方就有佛法,这个地方众生就福了。我们在近代,非常明显的能够看得出来,哪个地方有佛法,佛法兴,那个地方人就有福报。所以,人有没有福报,从两个地方去看,佛法那是大福报;第二就是那个地方的人非常的善良,风俗淳厚,这个地方人有福报。有福报的地方可以住,没有福报的地方我们得要离开,诸位从这个地方看,多少能看得出一个大概。

  『饭食沙门』,这就是供养出家人。出家人的供养佛在经上讲四事供养,这个四事就是饮食、衣服,饮食是天天需要的,衣服给他做了一件他可以穿好多年,卧具、医药,就是这四种供养。所以,饭食是四事供养之一,说到这个,这四桩事情就统统都有了,不要那么罗嗦,你要懂得这个意义。你不供养出家人,这个出家人在此地他就住不下去,因为他还是个肉身,他需要活下去,他自己又不从事生产,如果这个地方一方佛弟子不能供养,他在此地就不能住。所以,我们要想把他留住,请他在这个地方弘法利生,必须要对他的生活要加以照顾。

  『悬缯然灯』,缯就是幡、幢一类的。幡幢是什么作用,你要晓得,我们今天是不是也要去做个幡、做个幢,挂在外面?挂那个是形式,它的用意是宣传佛教。譬如古时候,这个寺庙里面今天法师升座讲经,希望外面人来听经,怎么通知他?在从前,既没有广播,又没有通讯,也没有报纸,也没有广告,甚至於也没有邮差,你怎么去通知别人,说我们今天这个地方道场讲经。那个通知很简单,从前寺庙前面都有旗杆,那个旗杆不是挂国旗的,就是挂幢幡的。幢是圆形的,就有一点像现在飞机场那个风筒一样,圆形的,里面是空的,把它升上去,风吹起来随风飘荡。如果很远我们一看升的是幢,是圆形的,就晓得今天这个地方有讲经的。远远一看就知道了,这儿今天有法师讲经,喜欢听经的人他就来了。所以它属於宣传的。如果悬幡,幡是扁的,悬幡多半是做法会,今天这个地方有法会。现在我们懂得这个意思了,悬缯这是什么意思?我们做一点宣传工作,我们这个道场有法会,或者有讲经,我们在报纸上登个消息,或者发个通知,就这个意思。时代变了,我们今天再悬幢、悬幡,处处都是高楼,人家看也看不见,意义失掉了。所以要懂得这个意义,我们现在登报纸,或者用广播广播这个消息,我们这个活动的消息,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然灯,在从前的灯是用油灯,有酥油灯,有香油灯,用这些油灯。现在我们不必点这些油灯,我们现在用电灯。其实,油灯有表法的作用,表什么?燃烧自己,照耀别人,那个油愈烧愈点愈少。电灯看不出来,看不出它是燃烧自己照耀别人,不过电灯泡也是有寿命的,不像油灯那么显著。你看到它少,看到那个油一点一点少掉了,点上不久又要添油了,那个感触非常明显。蜡烛也是非常之好,都是有燃烧自己照耀别人,就是舍己为人。同时它也象徵光明,所谓燃烧自己,照耀别人。所以,一定要懂得佛前面这些供养具的真实的意思。

  『散华』,散华是什么意思?华代表因,代表修因,因为开花之后就结果。散花的意思你明白了,种因,不是叫我们拿一篮子花到处去散,那你就弄错了。处处去种因,劝人念佛,劝人学佛,或者是将佛像、佛经、佛号普遍宣扬去介绍给别人,这就是散花的意义。佛前面供花,花就代表这个意思,代表修因,花表六度万行。所以,佛前供花是提醒我们自己修因证果。供果此地没有说,也是这个意思。佛菩萨像前供果,果代表菩提涅盘,见到果我们就要想到我们要修行证果。在本经,我们的果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果报。

  『烧香』,香代表信,信香,香又表戒定,佛赞里面有「戒定真香」。所以,香是表法的。燃香,我们闻到香就想到信心,我们要信佛,我们要修戒,我们要修定。灯表慧,所以我们佛前面供有灯、有香,表戒定慧。如果不知道这些意思,换句话说,你那个香、灯都是白供了,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。『以此回向,愿生彼国』,我们拿这些供养具,供养具里面所表的意义清楚、明白,身体力行,这才能回向。不是说我只照这样做,佛说的这些,你看饭食沙门,出家人我天天我都送东西给他吃,我也挂了幡,我也然灯,我也供花,也烧了香,结果还是不能去。那就是只知道这些形式,不晓得怎么个做法。

  【其人临终。阿弥陀佛化现其身。光明相好。具如真佛。与诸大众前后围绕。现其人前。摄受导引。即随化佛往生其国。】

  这一段是讲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现象,这个人他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化身来了。前面上辈往生的,临终时候是「阿弥陀佛,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」,那是阿弥陀佛的报身来的,这比前面要差一等,阿弥陀佛的化身来的。虽然是化身,他的光明、相好跟真佛没有两样,跟前面上辈所见的没有两样,化佛。也是『与诸大众前后围绕,现其人前』,佛来接引你,『摄受导引』。同样,化佛也放光,你见到佛光一样是消业障,增福慧,这必然的道理。

  【住不退转。无上菩提。功德智慧。次如上辈者也。】

  他功德、智慧比上辈往生的人要差一些,这个里头就有因有果,因为在因地修行比上辈的差一等,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当然也不一样。这个所谓是有三辈九品的来由。

  【其下辈者。假使不能作诸功德。】

  这就连前面这些他都做不到,他为什么做不到?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,遇缘不同,不是他做不到,他不知道怎么做法,没有听说过,不懂,这就是没有这个因缘,不晓得。譬如讲就像前面所说的「起立塔像」,他供个塔、供个像,他只晓得这个事,他不晓得意义。「饭食沙门」,他不晓得如何来供养出家人,如理如法的供养他不知道,这个都是错误了。「悬缯」,他也是挂幡、挂个幢,他不懂得意义。反而像前面中辈里面所说的,他这个事相上他都没有,但是他都做了,为佛教宣传,极力鼓吹宣扬净土,那就是悬缯。然灯,用自己的智慧,用自己的能力,天天在帮助别人,劝别人修学净土法门,这就是然灯散华。他虽没有形式上做,可是这里面所讲的义趣他统统都做到,这个人是中品,形式上没有,是中品;另外一个,形式上统统都有,不懂意义,关著门自己在家里面修,这就变成下品,下辈往生。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知道。所以说不能『作诸功德』,功德不是形式,功德是实质,不是形式。

  【当发无上菩提之心。】

  它三辈都要『发无上菩提之心』,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,不发菩提心不行;换句话说,西方极乐世界最要紧的一个条件,就是要发菩提心。随事发心,就一定要跟四弘誓愿相应。

  【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欢喜信乐。不生疑惑。以至诚心。愿生其国。】

  我们看到有许许多多不认识字的一些老太婆们念佛往生,她符合这一条。她经义什么都不懂,她诚诚恳恳,在家里念佛、拜佛,她也能预知时至,也有往生很好的瑞相,多半我们一看,她与这条相应。

  【此人临终。梦见彼佛。亦得往生。】

  这个境界跟前面就差多了,上品佛来接引,中品化佛接引,下品是梦佛接引。他也能往生,临命终时他也见到佛来接引他。所以,往生品位的高下,要看他见的佛像,要看他见到来接他的人多少。如果说三圣跟诸上善人统统都来接引,这个人必定是上辈往生;见化佛来,诸上善人人数不太多,这是中辈的。下辈的,只是梦佛、梦菩萨来接引,没有见到有大众,这是下辈的。

  【功德智慧。次如中辈者也。】

  我们读这一章经文,就觉得善导大师讲的话很有道理,没错,的确是遇缘不同。这一章详细的说明就在《观无量寿经》里头,说得详细,可以说这一章是《观无量寿经》的大纲、概说。再看底下一段:

  【若有众生住大乘者。以清净心。向无量寿。乃至十念。愿生其国。闻甚深法。即生信解。乃至获得一念净心。发一念心。念於彼佛。此人临命终时。如在梦中。见阿弥陀佛。定生彼国。得不退转。无上菩提。】

  这一段是给谁说?是给那些杂修的人说的,不是专修的人。或者他是学禅,或者是学密,或者是学教,平时修学其他的宗派,其他的法门,他修那些法门如果回向也能往生。你看看这些经文,杂修不如专修,比专修差得远了。所以,一开端讲『若有众生住大乘者』,就是修学一般的大乘佛法,它的条件是『以清净心,向无量寿』,这就是我们讲回向,修学一切大乘法可以,你一定要回向。清净是什么?你还是相信西方净土,你相信,如果你对西方净土不太相信,那就没有法子;或者亦信,信心不坚,信的力量不强,那也不行,也不能生。像我这次在新加坡,演培法师他是修弥勒净土的,西方净土信不信?他也相信,但是他没有意思求生西方,那西方极乐世界他就不能去了。他真修得好,修成功,他将来往生弥勒净土,就是兜率内院。所以,他一定要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。

  『乃至十念』,这个十念,临终十念都可以。或者在早晚课诵里面他有十念也行,像这种带修,修学其他法门带修净土的,可以说在我们中国许许多多宗派里面我们都见到。譬如大家看到禅宗早晚课诵里面,晚课都念《弥陀经》都念佛,这就是带修,就是属於这一类的。他真正相信,真正希望生西方极乐世界,他虽然修别的法门,念其他的经典,他能够回向。这是『闻甚深法』,这个闻甚深法就是指这部经,《无量寿经》跟小本《弥陀经》都是甚深法。因为这个经前面我们读到,十方诸佛都说,这是难信之法,完全是诸佛的境界。蕅益大师说,非九界凡夫所能知的,唯佛与佛才能究竟,这个法门所以说是甚深法。他听了《弥陀经》,或者听了《无量寿经》,他就能相信,他就能懂。

  『乃至获得一念净心』,这是讲他时间短,他在临命终之前,他回心转意要求生净土,行,他把他一生修学大乘的功德在这个时候回向,他能生。『发一念心,念於彼佛』,这都是讲时间短,在临命终时。『此人临命终时,如在梦中,见阿弥陀佛,定生彼国』,你看比照一下,他跟下辈往生境界差不多。这样的人如果是专修的话,必然是在中上品,不会在下品。这两者一比较,我们就明了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修一切大乘法门,不如专修弥陀法门。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也是『得不退转,无上菩提』,「得不退转」是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,要成「无上菩提」,那就有早晚不同,譬如上辈,他成无上菩提一定早,中辈时间就要长一点,下辈时间就更长。可是得不退转,那是一往生都得到。这一段经文非常的重要。

 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章:

  【往生正因第二十五】

  这个我们也要特别注意,因为我们不修因,哪里能得到这个果报?所以对这个因我们要记住,要认真去做。

  【复次阿难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闻此经典。受持读诵。书写供养。昼夜相续。求生彼刹。】

  正因里头第一个就给我们说了这么多。第一个是『受持』,受是接受,接受佛在本经里面一切的教诲,我们要接受;持是什么?持是要把它做到。现在人有很多误会了,认为受持就是念经。我受持《无量寿经》,怎么受持法?我一天念一遍,就受持了。其实经里面所讲的一切,没有一句做到的,只是每天在佛菩萨面前念一遍,这叫受持,那就错了;实在讲他没有受,他也没有持,这两个字统统没有。受是真正明白接受了,接受统统把它做到,这叫受持。

  『读诵』,天天要念,这也就是《观经》三福里面的「读诵大乘」。这个经是大乘经,我们一生读诵这个就行了,正是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,没有不通达的,经讲的是一个理,一个道理。读诵,我们前面都曾经说过,它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,要这样读诵才有功德,才有利益。这样读诵,读一部经就是读一切经,因为任何一部经,你读诵的目的都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。所以,这个地方决定不能误会。读经的时候你不会胡思乱想,这就是小乘戒,诸恶莫作。读经的时候一个妄念都没有,哪里会作恶?不但不会作恶,起个恶念都不会,就是诸恶莫作。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,这是善中之善,那就是众善奉行。尤其是这部经,跟《华严》一样,称性而说的,字字句句就是如来的真如本性。所以你读经就是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诸恶莫作是小乘戒,众善奉行就是大乘戒,就是菩萨戒,你一切戒学统统具足。读诵的时候专心,专心就是定,就是修定,念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其中没有一个妄想,没有一个妄念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就是修慧。所以我们念这部经的时候,是戒定慧三学齐修,同时修,这一点很重要。这是第二。

  第三『书写』,书写就是流通。虽然经在近代印刷术发达,我们可以不必书写,可以印经流通,印经就等於书写。因为这样子使佛法能够相续不断,流通十方三世,普度一切众生,所以书写的功德不可思议,我们今天是印经。在过去,只有用这个方法来传播,但是在现在,除了这个方法之外,还有更多,都是这个意思的引申。譬如像我们现在做录音带,我们录音、我们读诵,把读诵的做成录音带,那也等於跟书写一样,我们流通,帮助别人理解这部经典。譬如说有人得到这个经,他不能念,经里面有很多难字,或者句读,他没有办法念得出来。我们把它念成一个录音带,尤其在美国这个社会,大家工作非常繁忙,他根本没有机会去读经,我们送他一个带子,《无量寿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有经书,《无量寿经》有录音带,他在上下班开车的时候,他可以听经。喜欢念佛的,我们供给他念佛的音带,喜欢听经的,我们供给他听经的音带,就是读经的音带,他开车上班,就把这部经念完了。跟著录音带念,他念熟了,以后再看这个经他就觉得这个经我好熟,他也就喜欢去看,喜欢去读诵了,我们用这种方法帮助一切人。

  『供养』,这也非常之重要,供养的意义在哪里?是保存,我们自己虽然不读它,我们保存它,恭恭敬敬保存它,流传给后世,或者赠送给需要的人。不能说这个经我不要它,我不念它,我就不要了,不可以。一切大乘经典,我不念的还有别人需要,所以我们也要珍惜、供养,到有这个机缘给别人,或者有机缘的时候我们将它翻印,普遍的流通,我们自己不学,有很多人需要学。所以,我们对法宝要供养。『昼夜相续,求生彼刹』,昼夜相续是讲我们这个心,受持的心,读诵的心,书写的心,供养的心,我们常常存这个心,念念不忘流通大法。

  【发菩提心。持诸禁戒。坚守不犯。】

  这一句著重在持戒,戒律要精、要严。大小乘持戒有不相同的地方,小乘人的戒是论事不论心,他在事上持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是小乘戒,初学的;大乘戒论心不论事。所以,往往我们看到大乘菩萨很随便,但是人家心地清净。这里头有个显著的例子,戒律里头律宗,律宗第一代的祖师是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。这个人非常了不起,戒律精严,感动到天人供养。戒律精严的人当然是日中一食,每天中午送饭给他是天人来供养他,这在传记里面都记载的很清楚。他是专精戒律,传记里面所说的,他一生当中听《四分律藏》听二十多遍,《四分律藏》是相当大的一部书,我们这个木刻版本一共是二十本,你就晓得讲一遍是多么不容易。他勤学,哪个地方有讲《四分戒律》,他都到哪里去学,去听,他听过二十多遍,严持戒律。

  有一次窥基大师经过终南山,顺便去拜访他,窥基大师是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,他们两个人好像都是开山祖师,一个是律宗的开山祖师,一个是唯识宗的开山祖师。但是窥基大师就很随便,好像不太重视戒律,古时有传说三车法师,这是他不重视戒律的。其实他是再来人,他是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,在西域路上遇到一个修行人,年岁很大了,他在那里入定。入定时间一定很久很久了,为什么?身上衣服、头上统统都是尘土,很厚的尘土。所以,他是很深的定,看那个样子总是有几个月,或者一、两年,都不出定的样子,枯坐在那个地方。玄奘大师在他耳朵面前敲引磬,叫他出定,出定之后就跟他讲,他说我到西天去取经,你现在赶快到大唐国去投胎,我回来之后我要找你,你做我的徒弟,要弘法利生。他就接受了,入定的时候就圆寂了,圆寂就去投胎,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,他刚好的是十九岁、二十岁,就是窥基大师。所以这是再来人,在中国建立法相唯识宗,那都是了不起大菩萨,传说他是初地菩萨。

  他去看道宣律师,道宣律师就很不痛快,因为什么?学问没话说,他的确是有学问,有智慧,但是不持戒,轻慢他了,有点瞧不起的味道。他那天大概也在那山上住的时间也长了一点,把吃饭的时间耽误掉,大概是窥基大师不持午,随便什么时候吃饭都可以,道宣律师一定是过中不食的,大概就把吃饭时间给耽误掉了。那一天天人也没送供养来,没供养,换句话说,他也饿了一天,持戒的人就是如此,这一天时间过了,过了决定不能吃。所以他就是一天没吃饭,到第二天窥基大师也走了,下山走了。天人中午来送饭,他就责备他,昨天你为什么没来送饭?昨天来送饭,也可以炫耀一下,你看我天人供养,给窥基法师看一看。哪里晓得他昨天没来,没来也饿了一天。这个天人就告诉他,他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,满山的护法神护持这个山,他说我进不来,不是不送饭来,我进不来。道宣律师听了这个话满身都流汗,非常的惭愧,以后对窥基大师就非常尊重,不晓得是这个原因。

  所以,这『持诸禁戒』我们要了解,了解小乘戒与大乘戒的不相同处。我们初学,实在讲小乘戒容易持,大乘戒不容易持。譬如说结罪,小乘戒杀生,必须要把那个众生的命断掉,才叫杀生,才结罪;如果没有把那个众生命断掉,不能叫杀生,他没有破戒,不犯罪。跟我们世间法律一样,就事论事,你心里想杀他,但是你没有杀害他,这不犯罪,小乘戒不犯罪,没有破戒。可是大乘戒就不一样,大乘戒讲不杀生,你动个念头要杀他,破戒了。有没有杀害他?一毛也没损害他,但是你已经破戒了,你已经结罪了,你已经犯了杀生的罪业。所以,大乘戒结罪是在起心动念,小乘戒结罪是就事论事,你心里不管怎么想那不要紧。所以,大乘戒难持,小乘戒容易持,大乘戒比小乘戒殊胜的道理也就在此地。这是我们要知道,发菩提心,持诸禁戒,『坚守不犯』,我们这个「不犯」,不仅事上不犯,最重要的是心里没有这个念头,心地清净,这个叫真正的不犯。

  【饶益有情。所作善根。悉施与之。令得安乐。】

  这些统统都是我们修净土重要的条件,所以这一章非常要紧,句句话我们都要记住,我们努力去做。『饶益』也是利益,『有情』就是一切有情众生,我们要帮助他,要使他得利益。利益还不算,要饶益,饶益是最丰饶的利益,诸位想想最丰饶的利益是什么?无过於劝他念佛求生净土,这个利益是最丰饶的,这个利益是教他一得永得。他永远脱离轮回,了生死出三界,圆证三不退,一生成就无上菩提,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了,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圆满,我们要拿这种利益来帮助一切众生。『所作善根』,我们自己所修的再小一点善根,我们都回向给众生,期望什么?期望这个众生信解这个法门,希望这个众生欢喜修学这个法门,念念都要有这个愿,念念都要有这种行持。『令得安乐』,教他能够得到真实的安乐。

  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。及彼国土。】

  这是我们自己要常常不断的去修,前面那些都是属於福德的因缘,这是修慧,要常常念佛,要常常想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。

  【是人命终。如佛色相。种种庄严。生宝刹中。速得闻法。永不退转。】

 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,这个人他具足这些条件,他命终的时候跟佛的色相一样,当然是前面所讲的,佛来接引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闻法、修行、不退转、证果。前面讲修因,这是讲的果报。这一章,这章文很长,这是第一段,第一段是总说,都说的是纲领,向下就说的稍详细一点了,一条一条来给我们介绍。

  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