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无量寿经 - (第三集)
无量寿经  (第三集)  1998  美国达拉斯  档名:02-020-0003

  诸位同修,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,倒数第四行,第四个字看起:

  【以诸法药。救疗三苦。升灌顶阶。授菩提记。】

  从这里看起。这个几句是教给我们出世间法,这个『三苦』就是指三界里面的苦苦、坏苦、行苦,这个三大类。在欲界里面这三种苦统统具足,色界虽然没有苦苦,苦苦里面通常包括著八苦,生老病死四种,这是属於我们身内的,身外则有求不得苦、有怨憎会苦、有爱别离苦、有五阴炽盛苦,这些名相我们在此地也都省略了。色界天人虽然因为他欲爱淡薄,而且他是化生,他不是胎生,他是化生,所以生老病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这些他都没有。因此他有坏苦,因为他还有色身,他还有宫殿,既有色身、宫殿这些色法,色法是不常住的,《金刚经》上给我们讲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所以,这个色法毕竟有一天要变坏的,到变坏的时候他苦报就现前。

  六道里面最高级的是无色界天,就是高级的凡夫,他连色身都不要了,换句话说,纯属精神的世界,我们一般称为灵界,所以叫灵魂,灵界,他没有色身。实在讲,他虽然没有一个粗的色身,但是他还有微细色身,这种微细色身是我们一般人见不到的。譬如说我们作梦,在梦中有没有色?梦中当然有色,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,梦中这个色身别人见不到,自己能够感受得到。还有我们心里面念头,譬如我们想一个人,这个人的色相就现在我们,现在所谓是现在我们脑海里,也就是现在我们想像之中,他这个色相也很清楚,也很明白。我们要想一朵花,那花的色相也浮现出来,我们想一个处所,那个处所的相也会现出来,这都是别人见不到的。可见得,色法非常之微妙,有粗色,有微细之色。

  无色界实在讲,它有细色,没有粗色,因此它没有坏苦。只有粗色才会变坏,想像当中的色它是不会变的,不会变坏的,因此他没有坏苦。但是他有行苦,所谓行苦,就是这个好境界他不能永久保持,他是要靠定功。所以我们晓得色界要修四禅,要修四种禅定,无色界也要修四种禅定,就是无色定,我们合起来称为四禅八定,八定包括色界这个四种禅定。这个禅定的期限是有限的,不是永恒的,不是说你一得到永远得到,不然,它会失掉的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四禅八定最深的定功只有八万大劫,这个时劫在我们人道里面看那是相当之长。但是八万大劫到了的时候,他定功会失掉,失掉了也就是说他在那一道就死亡了。所以,到无色界天还是可以说他有生死,他定功失掉之后,他就要往下面堕落,往往堕落都在恶道。为什么说堕恶道?俗话说爬得高摔得重,他堕恶道主要的原因,因为这些人都是修行人,不是真正修行人到不了色界跟无色界天,他之堕落都是因为毁谤三宝,这个罪业就深重了。为什么这个时候会毁谤?因为他自己到这个境界他误会了,他认为这就是佛的境界,他认为这就是究竟涅盘。到定功失掉了,他就后悔了,原来佛是骗人的,你看我到最高的境界,已经证得涅盘,还会退转,可见得这个不究竟。他有一念这种疑惑的心起来,这就是谤三宝,这就是谤佛法,所以他的果报就很重,多半是堕落在三途。

  究竟法一定要超越三界,超越轮回,能够超越六道轮回的唯有佛法。如果世间这些学术、宗教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,佛决定不再麻烦,不会到这个世间来,这个世间的问题他们可以解决,佛来了就没有意义。佛之慈悲实在是世间人有这个欲求,希望超越三界而没有能力,所以佛才出现在世间,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。这个『诸法』就是佛的教法,教给我们出世的方法,也就是一切大乘了义经教,能够『救疗三苦』,换句话说,三苦也就是指六道。

  『升灌顶阶』,灌顶是比喻,阶是阶级。在古印度,国王在受职的时候,就是就职大典当中,都是用海水,用四海之水来灌顶,有这么个仪式。所以灌顶是最高职位的就职大典,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修证,我们修行证最高的果位,也就像世间国王就职一样。灌顶在佛法里面讲,有本性灌顶,这是灌顶真正的含义,以本性智慧清净慈悲之水具含万德而灌其心,灌顶的本意是在此地。所以,在形式上取这个水灌顶,它是表法,水表慈悲,慈悲之水,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。换句话说,灌顶位必须这个人修得究竟圆满的平等心、清净心、慈悲心,才能举行这个仪式。

  『授菩提记』,授菩提记是预先告诉这个菩萨,告诉这个修行人,你什么时候成佛,你在哪个国土成佛,名号叫什么,以及在那个国土,能够度多少众生。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,常常看到的。再看下面经文。

  【为教菩萨。作阿闍黎。常习相应。无边诸行。成熟菩萨。无边善根。】

  这是在教学里面不可以缺少的手段,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以身作则,自己做出一个榜样给学生看。所以,『为教菩萨』,菩提是觉,众生是迷,教他破迷开悟,这就是教菩萨。『作阿闍黎』,阿闍黎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就是老师。佛绝对不是好为人师,好为人师这是个毛病,佛不是好为人师,是为教菩萨,为教人破迷开悟,不得不以老师的身分出现在世间。阿闍黎翻作轨范师,也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一切人的榜样,可以做大家的模范,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阿闍黎。

  『常习相应』,他既然要给大家做示范,他自己必须要做得很标准,这个标准就是相应,习就是他的生活习惯,一定要相应。这个相应他与境界相应、与行门相应、与果相应,这个里头包括了境、行、果都要相应。相应当中这就示现『无边诸行』,行就是指生活行为。所以,诸位必须要了解,修行,行就是生活行为,生活行为与境行果相应,这就是修行,与佛菩萨的境界、与佛菩萨的行持、与佛菩萨的果证要能够相应。换句话说,修行就是修正我们凡夫的境行果,变成佛菩萨的境行果,这就相应了。所以,他能够帮助菩萨,『成熟菩萨,无边善根』。

  【无量诸佛咸共护念。诸佛刹中。皆能示现。譬善幻师。现众异相。於彼相中。实无可得。】

  经文很明白的告诉我们,这样的示现有佛护持。我们世间一般人都祈求佛菩萨保佑,能求得到吗?佛门里头常说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是决定求得到的。但是这个求要如理如法的求,如果是不合理不如法,那是决定求不到的。像本经,佛做出这个样子来给我们看,就是教给我们求佛菩萨保佑的方法,你要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去做,你一定能够得到『无量诸佛咸共护念』。也许你会说,这个我做不到!事上做不到,你要有这个心,要有这个愿,念念不忘佛自行化他的功德,念念希望自己能做到,就行了。尤其是以一句阿弥陀佛自己受持,劝勉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,就行了,这个功德就相当的圆满。当然,佛菩萨是已经成就的人,神通广大,他们确实有能力,在『诸佛刹中,皆能示现』,这就是分身,他有能力。佛刹无量无边,诸佛也无量无边,他能够同时在一切刹土,诸佛的面前现身,承事、供养、闻法,他有这种能力。所以,皆能示现。这两句话也就是佛门里面常说的,以文殊智圆满普贤行。

  底下是比喻,『譬善幻师』,善幻师就好比一个非常高明的魔术师,他会变魔术。『现众异相』,变现种种异相,变得很巧妙,变得很逼真,这些菩萨们各个都有这个能力。『於彼相中,实无可得』,这两句话很重要,显示出《金刚经》里面给我们讲的真实义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他现这些相,因为他知道这些相统统没有自性,是随自己心意变现出来的,所以他有受用,他没有执著。这是佛菩萨与我们凡夫不相同的地方,我们凡夫一天到晚也在那里打妄想,这个妄想就变成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相,变成我们六道轮回。这一点要注意,六道轮回不是佛菩萨现的,也不是神所造的,不是的,也不是阎罗王主宰的,它是我们自己心想变现出来的。我们一天到晚所想的,就是六道轮回的因缘,因缘不断,果报怎么能够了?所以,因缘果永远在那里相续不断。轮回是这么来的,是自己造的,自己在这个里面受,正是所谓自作自受。

  佛教给我们的方法,就是把轮回的心转变过来,我们去造净业,我们天天想佛菩萨,想久了,轮回境界就没有了,佛菩萨的境界就现前。这是宇宙人生真正的实相,真实相如是。不管是轮回相也好,是净土相也好,相都不是永恒的,相是心想变现的。因此,相是实无可得,不但四圣依正庄严不可得,我们六道轮回里头也是不可得。真正彻底悟入不可得,这是大智慧,可以说六百卷《大般若经》就说的这两句话。如果把两句再缩短,就是「实无可得」,六百卷《大般若》就讲一个实无可得。我们入了这个境界,心才真正的清净,真正的平等。

  【此诸菩萨。亦复如是。】

  这是以无所得故,生灭亦如,去来无碍。『此诸菩萨』,如果近指就是指前面所讲的大阿罗汉,以及贤护等十六正士,这是指的上首。与他们同类的,在这个会上一共是有一万两千多人,实际上还不止,人数比这个还要多,这些菩萨统统都有这样智慧、神通、道力。

  【通诸法性。达众生相。供养诸佛。开导群生。化现其身。犹如电光。】

  这个几句是说照真达俗,『通诸法性』,法性是一切法的本体,这一句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。当然这些人就不是普通人,都是法身大士,都是破无明证法身的大菩萨,因为他通达法性了,就是都是见性之人。『达众生相』,达是明达,就是十法界一切众生的现相。上面这一句是通达本体,下面这句是通达现相,体相都明了,作用当然也在其中,这就不必说了;也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体相作用,这些菩萨们都明了、都通达而没有障碍。所以,他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,也就是他有能力教化众生。

  底下是说他示现的教化之相,前面说过以身作则,他做出个样子来给我们看。『供养诸佛』,这是第一个要教给我们的,供养诸佛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尊师重道。我们想破迷开悟,破迷开悟不能离开老师,老师是我们法身慧命依靠之处,所以我们对於老师,佛就是我们的老师,是我们根本的老师,我们要供养他,我们要承事、要供养。『开导群生』,这是下化,前面一句这是上求佛法,下化众生,供佛向佛求法。供养里面特别著重法供养,在《华严经》十大愿王里头「广修供养」所看到的。开是开示,导是引导,我们要开示、引导一切众生。『化现其身,犹如电光』,电光在此地是比喻,佛菩萨示现在人间,或者示现在六道,都是众生缘成熟,机感相应,缘熟了他就现,缘尽了他就灭了。所以像电光一样,相有体无,还是符合前面的原则,就是一切法不可得。这些示现都是提醒我们,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确实是如是的。

  【裂魔见网。解诸缠缚。远超声闻辟支佛地。入空无相无愿法门。善立方便。显示三乘。於此中下。而现灭度。】

  末后这两句就是八相成道最后示现的般涅盘。『魔见』把它比作网,人要被罗网罩住,那很难出来。见是见解,所谓「魔见」就是错误的见解、错误的思想,我们身语的行为都是受思想、见解的支配。见解、思想错了,身、语就造业,既然造业,后来必定有果报。错误的见解是迷惑,由迷惑造业,由业受报,受报之后又起惑,惑业苦永远不断,这就是轮回的原理。我们要想超越轮回,在果上是断不了的,果是果报,必须在因、缘上断。实在讲,因我们也是断不了的,唯一可以了脱轮回的办法,就是从缘上断。此地『裂魔见网,解诸缠缚』都是从缘上下手,我们把错误的见解,错误的思想把它舍弃、放下,我们取佛的见解、佛的思想,佛的见解思想到哪里去学?经典上所说的就是。

  所以,我们把我们自己这邪知邪见把它换过来,那就得依照经论,经论就是修正我们见解、思想的标准。由此可知,读诵大乘就非常重要。为什么读诵大乘?就是修正我们的见解、思想;戒律是修正我们身、语的行为,我们身体的造作,我们言语谈吐,是修正事上的行为;经论是修正我们心里面的见解、思想。所以,经律论是我们修行的标准。尤其是这部经,经典太多我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,从这部经下手就非常之好。因为这部经字字句句都是第一义,经文非常的平实,我们看起来不难懂,念多了,里面的意思自然涌现,就是佛门常讲的开悟,念多了就会开悟。古人常说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这就是有悟处,我们中国古人,无论读世间书籍,或者读佛的经典,都是著重在悟,唯有悟才能够开发自性,自心真正的智慧才能够流露,有智照才不至於发生过失。诸缠缚是比喻烦恼,所以这个两句一个是破见惑,一个是破思惑。

  『远超声闻辟支佛地』,菩萨的修持,实实在在他是超越了小乘四果罗汉以及辟支佛。下面这一句是佛门里头常讲的大三空三昧,也叫做三解脱门,就是『空无相无愿』。三解脱门就是三三昧,通大小乘,小乘也有说,大乘也说,名词都相同,可是里头境界不相同。三解脱门里面,第一个是讲空,空三昧。三昧是正受,也就是纯正的思想、见解、受用,它是观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,自性本空。无,就是看我们自己身体,我们这个身,粗一点说是四大五蕴因缘和合而组成这个身相。这个身相没有自体,就是没有自性,缘聚就现这个身相,色受想行识这四大五蕴和合,身相就现了;四大五蕴要是散了,这个相就没有了。因此,我们晓得这个相是假的,不是真的,缘聚则有,缘散则灭。这里头是不是真的有生灭?没有,没有生灭,只是缘聚、缘散而已。我们世间人不明了这个真相,把色身当作真的,生了就欢喜,灭了就痛苦,哪里晓得这个相是不生不灭的相!

  我们色身如此,一切法,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,无有一法例外的,没有例外的。所以,你真正要是透彻这个真相,这个真相就是实相,经上讲的诸法实相,真正明达诸法实相,你决定不会再执著这个身是我,我执就破了。所以,空三昧破我执。知道无我也无有我所,我都没有了,哪里还有我所有的?可见得,我这种执著,这种见解、思想、执著,以及我所有的这种见解、思想、执著,都是属於魔见网,是魔见网里面最强烈的,破这个魔见网,那要修空三昧。

  第二是真正晓得法空,一切法也是空的,法是什么?刚才讲了因缘,我们这个身缘聚缘散,身是假的,它有缘由。缘是不是真的?缘也不是真的,换句话说,四大五蕴也不是真实的,也是因缘组合。这样就晓得原来一切法,四大五蕴也是空的,也不是真的,这些因与缘也不可得。既然晓得一切法不可得,一切法无相,你对三界就没有愿没有求了;没有愿、没有求,八苦里头求不得苦没有了,爱别离、怨憎会也没有了。由於第一个,你观一切法是因缘生法,生老病死苦没有了,真正是把三苦、八苦都拔除得干干净净。《心经》上说得好,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那就是他观照的功夫已经契入大三空三昧,所以一切苦厄都没有了,无愿、无求。

  这个求愿就是我们凡夫的求愿,而不是讲佛菩萨度众生的弘愿,佛菩萨有普度众生的大愿,但是他没有求。换句话说,他很清楚在那里观察,观察还是我们凡夫说的,实际上连观察都说不上。佛菩萨永远住在平等、清净之中,所谓是寂而常照,寂是一念不生,照是一切明了,什么地方有感,他自自然然就现,自然就现这才是不违本誓,不违背他的本愿。虽然有感,他是无愿无求,我们要深深体会这个意思,要好好的来学习。这是如果拿我们俗话来说,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无愿无求感应道交,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,所以他就无作。

  这个三三昧,就是空无相无愿,能通涅盘,佛门里面果证,讲到最后是证大涅盘,三三昧就是能证涅盘的条件,所以称它作三解脱门。僧肇大师以前说过,他说空无相无作,这个无作也就是无愿,无愿就无作。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,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,符合大三空三昧。这个意思「般若经」里面说得最为透彻,佛所说的一切经,我们决定不能执著,他所说的一切经都是引发我们自性。如果你要是执著在经典上、名相上,你就不能见性,我们一切不执著,才能够明心见性,才能够真正的入境界,所谓入境界就是开显自性。我们的自性与佛的自性是一不是二,我们本性里面的智慧,本性里面所含藏的功德,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,而且这当中决定没有界限。佛说这一切经典目的是在此地,这是我们要明了的。这也是学佛的一点难处,因为一般人的习惯都是会没法子离开注解,所谓是落实在经疏里,这是错误的,也就是说没有法子离相。《大乘起信论》马鸣菩萨就跟我们讲得很清楚,要离文字相、离言说相、离心缘相,这样才能够得到如来所说真实义。如何能够做到即相离相,这是我们当前的课题。

  我们要想得到佛法的受用,我们天天读诵这是相,这是即相,就在这个相里头要离相,离言说、离文字、离心缘。心缘就是思想,不但是语言、文字不能执著,这个经里头什么意思都不可以有,有意思就已经落到第六意识里面去了。所以,我们在讲席里头过去也讲过,佛经没有意思,你要以为这里头有意思就错了。没有意思,我们在此地讲也没有意思,这个经的意思就无有穷尽了。而且所讲的是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,这个流露就是机感相应。当然这种相应也要靠自己修证的境界,境界高的,他的感应就殊胜,境界低的,感应就比较上劣一点,下劣一点,决定是机感相应而流露出来的。所以,三空三昧是我们修行必须要著眼的。

  在念佛法门里面,得三空三昧就叫做一心不乱,换个名词而已,宗门里面就称之为大彻大悟,教下就叫做大开圆解,实际上是一个境界,都是入空无相无愿法门,就是证三空三昧。这个三空是三乘人共修的,声闻有,缘觉有,菩萨也有。二乘人观空他的目标就是在无我,所以阿罗汉、辟支佛破我执,但是他没有破法执,他三空三昧就入得浅。大菩萨们他们入得深,他是无法不包,所以空亦空,空法即空,他能够不证空。不像小乘人,小乘人证空,换句话说,他空没空得了,他还住在偏真涅盘;大乘菩萨连空他也不要,空有二边都不要。二乘人无相,那个无相他只近四谛,大乘人无相在一切法。二乘人无作,他是不造生死之业,也就是他不造六道轮回的业,因此他在果上讲他超越了六道轮回;大乘菩萨的无作,他是一切法都不造。由此可知,三三昧的名词相同,里面契入境界浅深,确实不一样。

  这个三种,如果他在修学过程当中,像我们现在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观察,观自己起心动念,观自己身体行为,以及观宇宙人生一切万法,但是我们的烦恼、情执还没有断,这个时候就叫做三三昧。虽得受用,我们情执没有断,就叫做三三昧。如果情执断掉了,那就叫三解脱门,为什么?情执一断,最起码的你证阿罗汉果,这是声闻、缘觉;功夫深的证大乘的佛果,最低限度也是十地菩萨以上,法云地菩萨以上。所以,这个叫做「入空无相无愿法门」,这是说自己修行我们俗话讲证果了。

  『善立方便,显示三乘』,他要没有这个能力,他怎么可以随类化身?怎么可以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?要入这个境界才行,才有能力。此地讲的是菩萨,菩萨入这个境界,最低限度都是圆教初住,法身大士,所以他有能力了。像《楞严经》二十五圆通章里面所说的这二十五位菩萨,都是圆教初住。他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像观世音菩萨一样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,就能够现什么身,这就叫做「善立方便,显示三乘」。『於此中下』,这个中下,就是中乘跟下乘,中是说声闻、缘觉,下就是讲人天乘。诸位要晓得,佛示现灭度是对中下而说的,为什么?上乘人,大菩萨知道,佛不生不灭,哪有什么灭度?没有。我们凡夫观念当中有生有死,大菩萨没有生死。所以,佛只是示现给罗汉、辟支佛、人天来看的。

  示现这个什么意思?警觉。假如佛在人间常住,常住不死,我们人看惯了,看惯就看疲了,也不会愿意跟他学了。为什么?佛是神,他可以不死,我们都要死,我们怎么能够跟他一样?懈怠心就生起来了。所以,佛一定示现跟我们人一样,我们人的寿命七、八十岁,佛也七、八十岁就入灭了。佛一灭,大家警觉了,佛在世的时候没好好的学,现在他老人家不在了,我们要拼命赶紧学。所以,这一灭度,可以提醒了许许多多众生认真的来修学,这是八相成道的意义。

  佛虽然灭度了,他的法运还没有尽,所谓有正法、有像法、有末法。我们今天虽然生在末法时代,还能够读到真实的经典,这是我们有幸,我们更应当提高警觉,那就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如果不能得度,往后机缘非常的渺茫。人生难得一世,佛法难闻,尤其是净土法门,诸位不要看著净土法门好像传得很普遍,几个人相信?几个人把净土法门真搞明白、真清楚了,真正修行,而有把握往生的?这种人不多,非常的稀有。我们今天有缘遇到,决定不能把这个机会轻易错过,要认真努力,依照这部经理论、方法、境界去修学,我们这一生决定能往生。我们将来的果证就像经上所说的无二无别,这是比什么都重要。再看下面经文。

  【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。及得一切陀罗尼门。随时悟入华严三昧。具足总持百千三昧。住深禅定。悉睹无量诸佛。於一念顷。遍游一切佛土。得佛辩才。住普贤行。】

 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。这一段是承前面大三空三昧而来。由入三空三昧,就是入三解脱门,所以得到究竟涅盘。这个经文上给我们说的,『无生无灭诸三摩地』,三摩地是禅定的名称,在康僧铠的译本里面说「亦无所作,亦无所有」。

  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论的依据,通达明了这个道理,依这个道理而修六度万行,换句话说,依这个道理,就是依这个见解、依这个思想来生活,来处事待人接物。这在《华严》里面,完全表现在末后一品,就是「普贤行愿」,特别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把『华严三昧』表演给我们看。说得粗一点,就是佛菩萨的生活方式就是华严三昧,就是一真法界的现象。这是以一切的思想、见解、行为来庄严一真法界、庄严究竟佛果,这叫做《华严》,一心修就叫做三昧。华严三昧是统摄法界的,一切佛法都在其中,统统包含尽了。起用,那就是宣说诸佛的经典,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十波罗蜜,《华严经》用十来表法。

  所以,他『具足总持百千三昧,住深禅定』,在我们这个法门里面讲,就是理一心不乱。到理一心不乱,这个人的思想、见解、行为就是华严三昧,就是总持百千三昧。『悉睹无量诸佛』,不但十方刹海无量诸佛你见到了,眼前你见解不同了,思想、见解都变了,变成什么?你看一切众生都是佛。所以无量诸佛在现前就展现出来。正如同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我们现在看不到,可是你要是入华严三昧,住深禅定,你就见到佛讲这个话不错,果然是事实,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。这个话佛在《圆觉经》上也说过,这都是事实真相。『於一念顷』,这是讲时间之短暂,一念顷也就是所谓的一刹那。『遍游一切佛土』,这个遍游是指的分身、化身,什么地方有机缘,什么地方就现身,这才能够遍游一切佛土。

  『得佛辩才』,辩才里面有义、有法、有词、有乐说,叫四无碍辩才,四种无碍辩才。义是义理,义理通达没有障碍。法是法门、方法、技巧,它也没有障碍。词是语言,一切众生的语言他都通达,也没有障碍。最后乐说,他欢喜说,众生缘成熟了,非常欢喜,乐於来说这个法门。这是佛的四无碍辩才。『住普贤行』,可见得这一章里面特别强调普贤行,普贤就是十大愿王;换句话说,一定要以这个十愿做为我们这个一生思想、见解、生活、行为的标准。在过去,我们自己国家里面有青年守则十二条,这是我们德行教育的纲领;在佛法里,大乘佛法,了义一乘佛法,生活纲领就是普贤十愿。从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到普皆回向,我们要牢牢记住,时刻不忘,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行为,这就是「住普贤行」。一个真正住普贤行的人,发愿求生净土,这是讲念佛求生净土,这个人必定是上品上生;上品上生得不到,上品中生是决定靠得住的。所以,这是修西方极乐世界的上三品。我们自己如果想将来往生西方世界,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,你就得要依照这个经典的教训努力去做去。

  这种做法,大家一定要晓得,不是每天念念经就行了,念经有什么用?一定要把这个经变成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行为,变成自己实际的生活,这个才有用。念佛亦复如是,这句佛号一定要能够把一切妄念、一切烦恼把它换过来,这个佛号念了才管用。如果佛号常常念,烦恼还常常起,那就是古人所说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念佛人并不见得各个都往生,以前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,李老师很感慨的跟我说,他说我们台中莲社,那是在民国四十七、八年的时候,台中莲社的莲友有二十多万人,真正能够往生的,李老师说也不过三、五人而已,不成比例。原因在哪里?佛他是天天念,也拿著念珠一天到晚阿弥陀佛,可是他的思想,贪瞋痴慢一点都没有减少,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。他跟阿弥陀佛结了个善缘,西方极乐世界下了个种子,他这一生不能往生。

  这一生要能往生,起码要专念,就是你这句佛号要能够伏得住烦恼,要能够伏得住习气,它起作用。我们妄念起来,烦恼一起来,一句阿弥陀佛马上把它压住,使烦恼习气虽然起来它还是不起作用;它只起一念,第二念就换成阿弥陀佛,就把它压下去了,要有这样的能力才能往生,叫带业往生。如果我们仅仅这样做法,这还是很危险的,万一到临命终时压不住了那怎么办?那就大错特错了。所以,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十大愿王、用《观无量寿经》里面三种净业来薰习,就是我们要认真的去做。其他的法门太多了,我们学也学不了,经太多了,咱们念也念不了。真的净土五经,依照五经,我们取西方净土实报土上品上生就够了,不要再多搞,要老老实实把十愿做到,十大愿王做到,要老老实实把三种净业修好。

  这三种净业,第一是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十善业就是身不杀、不盗、不淫,口是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,意是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这是第一个净业。第二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。三皈是我们修学的基本,觉不迷,正不邪,净不染。「具足众戒」这条比较上难一点,我们依照印光大师,印光大师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的,距离我们最近,他的教训决定不错。他老人家教我们依《安士全书》、《感应篇汇编》、《了凡四训》来修学,用这三部书代替戒律,那就是具足众戒、不犯威仪。所以,这三本书我们要常常看,常常去翻阅,要依照这个里面教条去做。第三种净业是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。我们能把这些教训统统都兑现,彻底做到,我想这个人决定上品上生。所以不必再贪多,贪多增长贪心,不贪世间法,贪佛法还是不行,贪心没断,只是把贪的对象换了换,那没有用处的。所以说世间法要放下,出世间法也要放下,我们找到五经,再加上印祖指给我们的《安士全书》、《感应篇汇编》、《了凡四训》够了,这个分量不多,也不少,我们现代人修学是恰到好处。这是「住普贤行」的人。

  【善能分别众生语言。】

  这就是得言语的陀罗尼,言语没有障碍了。

  【开化显示真实之际。】

  『开』是开示、开导,『化』是教化,这都是教化众生。『显示真实之际』,真实就是一真法界,真实就是实报庄严土,换句话说,是会十法界归一真法界,或六道众生同愿往生极乐,这就是真实之际。

  【超过世间诸所有法。心常谛住度世之道。】

  『谛』是真实,真实安住在『度世之道』。这个地方讲真实度世之道,可以说无过於本经,无过於持名求生净土,这是真实的度世之道,我们的心要安住在这个道上。换句话说,就是以依靠五经、依靠印祖教给我们的这三本书,《安士全书》、《感应篇汇编》、《了凡四训》,我们把心安住在五经、这个三书去修行,决定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度世之道。

  【於一切法随意自在。】

  以上所说的,都是自己成就的功德,都是著重在自利,成就自己。下面这一段著重在化他,自己有了成就,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去帮助别人。

  【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。】

  『庶类』就是众生,为一切众生『作不请之友』,他不来请,我们就要去,就要去帮助他,去把这个法门说给他听,劝他,勉励他修学,我们要给他作善友,善友就是善知识。

  【受持如来甚深法藏。】

  这就是宣说、演说一切经典。『如来甚深法藏』是指什么?实在讲就是指这部经,或者讲净土三经,难信之法,实在是甚深法藏。黄念祖居士在注解里头,这一句他克指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他说受持如来甚深法藏,就是一句阿弥陀佛。我们要劝人念佛,劝人如理如法的去念这一句阿弥陀佛。你劝这个人,这个人真正依教奉行了,换句话说,这个人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尊菩萨,你帮助他成就了,这个功德无量无边,你帮助一个众生成菩萨、成佛。

  【护佛种性。】

  佛种一般讲有四个意思,第一个就是指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,这是佛种。第二是指烦恼是佛种,大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,为什么?迷的时候它叫烦恼,悟的时候它叫菩提。所以,这在迷悟之间,烦恼跟菩提是同一个体性。第三是以菩提心为佛种。第四就是以念佛为佛种,那是克指本经,只要你念这句阿弥陀佛,佛种子就种下去了。

  【常使不绝。】

  我们要把这个经典、把这个持名念佛的方法普遍的弘扬,推荐、介绍给一切众生,为一切众生不请之友。

  【兴大悲。】

  这是兴起大悲心。

  【愍有情。】

  这一切有情众生,我们要像诸佛菩萨一样,同情他们,怜悯他们,想方法帮助他们。

  【演慈辩。授法眼。杜恶趣。开善门。】

  『兴大悲,愍有情』不是空口说说就完了,要有具体的表现,要有真实的做法,底下提了几个纲领。『演慈辩』,演是演讲,慈是慈悲,就是以慈心、以爱心去为人演说,去破除别人的疑难。辩就是辩论、辩解,要使人破迷开悟,要使众生真正能够理解,信受奉行。『授法眼』,授是传授。『开善门』是劝人修善。我们刚才所提到的,印祖劝我们读诵的这三本书,它的内容就是教我们断恶修善,《观经》的三种净业,《华严》的十大愿王,都符合这个教学的标准。

  【於诸众生。视若自己。拯济负荷。皆度彼岸。】

  这是要发广大心,要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。人都有私心,都为自利,如果我们把自利的观念、自利的这个心情展开来利益一切众生,这就是佛心,这就是菩萨行。我们自己要想成佛,要想成菩萨,一定要有这个转变,知道自他不二,性相一如,帮助他就是真正帮助自己;不肯帮助别人,换句话,就是损害自己。『拯济负荷』,就是以度众生为自己第一个职志,换句话说,是以帮助别人为我们这一生第一桩的大事,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。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人念佛,帮助一切人修西方净土,帮助一切人当生成佛。『皆度彼岸』,说实在的话,就是念佛求生净土,才能够真正的皆度彼岸。

  修学其他的法门,不能说其他的法门不好,我们在这个经本后面附印倓虚老法师的《念佛论》,希望诸位把倓老法师这篇开示多念几遍,念个十遍、二十遍,你一定有悟处。你才晓得修其他法门难,不是那个法门不好,那个法门不契时机,时机是讲现代众生的根机。佛说那么多法门,在当时契机,过去那些人行,他们的生活环境,他们的意识形态,修那个法门能成就;在我们现在,所谓科技发达到工业这个时代,修学那些法门确实有困难。所以,末法时期净成就是个事实,佛在《大集经》里面给我们这么说,我们今天仔细想想千真万确的事实。我们自己修学这个法门,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修这个法门,才不至於落空,有决定性的成就。

  【悉获诸佛无量功德。智慧圣明。不可思议。】

  这是讲果德,皆度彼岸,彼岸就是西方极乐世界,度就是往生。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哪怕是下下品生,这个的确其他法门里头没有的,唯独西方极乐世界,下下品生的人都『获诸佛无量功德,智慧圣明,不可思议』。诸位细细的读这部经,将来细细的去研究古德今贤的注疏,你就能够深深体会到这个意思。这个法门功德利益之殊胜实实在在说不出来,不但我说不出来,就是诸佛菩萨也说不出来,你要是没有见到不会相信。我们今天这一点信心,都是从圣言量得来的,我们相信佛不欺骗人,佛每句话都是诚谛之语,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如来是如语者、真语者、不异语者、不诳语者,我们信得过。

  经文到这边都是赞叹这些菩萨们的权实两种德行,在一般经里面,这个叹德文没有这么长,没有这么精细,这是本经难得的好处。我们在这段赞叹这些大士之德行,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。下面这是遍列法会还有其余的大众。

  【如是等诸大菩萨。无量无边。一时来集。】

  这个『等』就是像十六正士,像普贤、文殊,像憍陈如这样的大比丘们,『无量无边』,可见得这个法会殊胜庄严无与伦比。这人从哪儿来的?他方世界来的,十六正士里面就有不少是他方世界的。菩萨听到释迦牟尼佛,要讲《无量寿经》,为一切众生介绍西方极乐世界,他们非常欢喜,也都来参加这个大会,做影响众。为什么?因为这些菩萨在他们自己居住的国土里头,也是讲这个经,也是弘扬这个法门,也是拿念佛求生净土劝导一切众生。世尊今天宣说这个法门,志同道合,自自然然就来集会了。

  【又有比丘尼五百人。】

  这四众真的都具足了,出家女众与会的有五百人。

  【清信士七千人。】

  『清信士』就是受过三皈五戒的,我们一般讲在家居士,经论里面常讲的优婆塞、优婆夷,严格的来说,是要在家受过菩萨戒的。我们同修当中,现在虽然是戒不太如法,但是还是要受一受,有这个机缘要去受菩萨戒。就像弘一大师所说的,受戒是避免嫌疑,避免别人言语上的过失,就是讥刺。发心弘法的同修一定要受菩萨戒,因为戒经里面常讲,白衣说法是不如法的,白衣上座这是不如法的,白衣就是不是佛教徒,他升座讲经说法。所以说比丘在底下站著,白衣升座,这是不如法。要怎样才如法?受了菩萨戒就如法,菩萨戒就不是白衣了,因为他有搭衣,那就如法了。菩萨升座讲经,比丘在底下立著也是如法的,你看佛陀在世,维摩居士就是在家菩萨,他老人家升座讲经,底下听众有很多出家人。舍利弗、目犍连都去听经,听经的时候也要拜他,因为升座是代佛说法,比丘一样要顶礼三拜,右绕三匝。所以,把居士看作佛是一样的,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。

  千万不要有个错误观念,现在这个错误观念错得太离谱了,所以佛法就衰,一出家好像就比居士大,出家人贡高我慢,这是很大的错误。所以,欧阳竟无居士在内学院训里面他就写得很好,他引经据典说出如来的正教。佛门里面老师第一大,因为它是师道,尊师重道,老师第一大。老师不一定是在家、出家的,如果这个老师他是在家人,甚至於在家女众,她是个受过菩萨戒的女众,她升座讲经,我们这些男众比丘去听经,也应该要顶礼三拜,右绕三匝,尊师重道。现在我们说这个话,有许多法师听到反对,那怎么可以?这都是不了解佛法。真正了解佛法,你说维摩长者在世的时候,舍利弗、目犍连,这是比丘,佛弟子,他见维摩的时候为什么要顶礼三拜,右绕三匝?这经上有的,诸位打开《维摩经》你就看到。

  玄奘大师在中国是了不起的一位出家大德,他在印度求学的时候,他两个老师,戒贤论师是出家人,是他的老师,另外还有一个胜军居士,是他的老师。他对於胜军居士的礼节跟对待戒贤论师是一样的,没有差等。所以,佛门里称呼和尚,这是最大的,和尚是亲教师,和尚没有在家、出家。在家人也称和尚,在家只要他教学,他的弟子称他就称和尚。我在台中学佛,那个时候虽然出家了,李炳老是在家居士,他是我的亲教师,亲教师就是和尚。所以,和尚不分在家、出家,不分男女老少,只要他有资格教人,受教的人对他就称和尚。佛门,和尚第一大,就是老师第一大,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常识。要想佛教兴,一定要如法,绝对不能说一剃头就第一大,一穿这个长袍大袖子就第一大,这是灭佛法,不是兴佛法。出家人一定是住持正法,维护正法,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,要明了礼数,礼节一定要明了。

  所以,出家同修虽然受戒而不得戒,这是事实,出家人也是如此,受戒不会得戒的,受个形式避免别人造口业。我们努力修学,以前章嘉大师教过我,戒律我们做到一条就算一条,要把它做到。尤其是印光大师用《安士全书》(就是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)、《感应篇》,用这两种来代替戒律,这两种书不受戒的人也可以看,也可以学,不像戒律。戒律譬如说比丘戒、出家戒,在家人不能看,为什么不能看?不是秘密,是怕你造口业,还是佛的大慈大悲。因为,你不懂得比丘戒,那比丘犯了错误你不知道,你对他还很恭敬;比丘戒你要看过了,你看他这个破戒了,那又犯戒了,你生烦恼又造口业。为了这么个原因,不准你看。并不是比丘戒里有什么秘密,见不得人的,不是,是为了防止大家造口业,防止大家见别人过失。六祖说得很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他人过」,我们不看这个戒律,我们就见不到人家过,应当是如此。所以,法会里面有七千男居士,有五百女居士。

  【清信女五百人。】

  还有天人,天人数量一定很多,此地没有说数量,说有:

  【欲界天。色界天。诸天梵众。】

  三界的天人都有。

  【悉共大会】

  经文到这个地方,这是本经的序分,把法会这个殊胜的状况统统介绍给我们,说得很详细、很明白。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,底下这一章就是正宗分了,向下是正宗分,序分到此地讲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