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量寿经菁华 (第一集) 1993/8 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 档名:02-018-0001
诸位法师,诸位同修:
这一次我们在「大觉莲社」,利用星期天的时间,预定是四次,也就是四个星期,一共有八个小时,给诸位介绍《大乘无量寿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在净土宗称为大经,在美国也曾经讲过几遍了。在过去几年,我们台湾印《大藏经》已经超过十次以上,这是佛门里面的一桩大事,数量也相当可观,流通到全世界。「商务印书馆」将《四库全书》也印出来了,世界书局接著印《四库全书荟要》,这是中国古来的典籍,在这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,先后都出版了。多少年来,我们唯恐这一些典籍会散失、会失传,现在我们实在是很可以放心了,有这么多流通到全世界;即使在美国许多大的图书馆里面,我们也都曾经看到。
可是我想到一个问题,这许多的宝藏如果没有人能够去读诵,放在图书馆里,依然是非常的可惜。所以也就联想到这个《大藏经》,几个人一生当中有机会把《大藏经》看一遍?实际上我们也晓得,纵然发心去阅藏(看《大藏经》),看前面不知道后头,看到后面,前面已经忘光了,实实在在得不到利益。所以我就想到,假如有人能够把经典里面重要的句子,把它摘录下来,让我们大家都能够看到,都能够读到,都能够应用在生活当中,中国固有的文化、大乘佛法,才能够真正的利益众生。
早年,我看过弘一大师《晚晴集》的一个小册子,《晚晴集》里面一共节录了一百零一条,都是经典跟祖师的语录。前一个月,我在达拉斯有一个星期的时间,那一边办「佛学讲座」,我就采用了弘一大师的《晚晴集》,将《晚晴集》做了一次通俗的研究讨论。同学们听了之后,非常欢喜,我觉得这个很值得试一试。
於是乎这一次叶居士来找我,问我讲什么?我就在《无量寿经》里面,总共摘录了六十条。如果这个方法试验成功了,我想《大藏经》咱们可以采取这个方法。我们现在印的《大藏经》是日本的《大正藏》,总共是一百册。假如把一部《大藏经》能够浓缩成一册,那就方便太多了;像《四库全书》、《四库荟要》,中国大部的典籍,都用这个方法把它节录出来,成为一册、二册,那将来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够读到。
当然节录有节录的重点,这就是佛法里常说的「应病与药」。今天这个社会、这个时代,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症状?一般人只知道现在社会非常的混乱,真正是天下大乱的一个时代。如果我们冷静观察,这个大乱的根源是什么?可以说伦理道德丧失了,因果的道理与事实没有人重视了,这是现前社会病态主要的因素。我们对治这个因素,从世出世间典籍里面(这些典籍就是宝藏、宝山,咱们到山里面去采药,来对治众生的大病),我们所著重的就是伦理道德与因果的道理与事实,我们只采辑这一方面的。
所以这一次选读这个六十段,是为整个社会病态作为标准的,而不是对修净土的人所说的。如果专修净土,我不会选择这些,我们一定会选择四十八愿,一定会选择《无量寿经》三十二到三十七品,这是对於专修净土的人,是不可以不知道、不可以不读的。所以此地所选择的是以整个社会大众为对象,这也是将选读的因缘,简单跟诸位说明了。
这个六十段我们读了之后,也可以说《无量寿经》全经都读到了。这一种方式也有一个好处,因为句句都是我们需要的。换句话说,经里面精彩的教诲,无论是读、无论是讲都非常方便。因为一部经不可能自始至终都契机,於是乎这一部经当中有不少冷场,不切实用,听起来就没有味道。这个节录出来,可以说句句都是精华,句句都是高潮,所以无论是讲、无论是听、无论是读,都能够提起很高的修学兴趣,我们这一次也等於说是初次的来尝试。请看第一条:
【一、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。具足无量行愿。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】
这一句在净宗来说非常重要。古德将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列在「净土三经」之后,称为「净土四经」,这种作法确实是有根据的。根据什么?就是这一条经文,使我们明了西方极乐世界,从下下品到上上品,都是修的普贤之德。大乘经论里面告诉我们,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。注意,那个「圆」是指圆满的佛果,就是天台家讲的圆教的佛果,这是究竟圆满。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九品,从下下到上上统统修的是普贤大士之德,难怪连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都要跟著普贤菩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。这个根据,我们从经典里面找出来了。
『无量行愿』,「行」是实行,「愿」是志愿,浓缩就是佛门里常说的「四弘誓愿」。「四弘誓愿」展开来,就是无量的行愿。普贤菩萨是用「十大愿王」作为无量行愿的总纲领。普贤行跟其他所有一切行门不相同的地方,我们要知道,那就是普贤菩萨的心是真正的清净平等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尽虚空遍法界,一视同仁。
第一句「礼敬诸佛」。他这个礼敬的精神跟一般礼敬不一样,「礼敬诸佛」,哪些是诸佛?一切众生就是诸佛。这是佛在《华严经》、《圆觉经》上都说过: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。」所以要晓得,这个「礼敬诸佛」,不是我们看到佛,我们对他尊敬;不是佛,我们就对他不恭敬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这个「诸佛」是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平等的恭敬,来礼敬。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。
经上不仅如此,而且告诉我们,一切有情众生,我们讲动物,动物都有佛性,有佛性的都是佛。无情的众生,我们不叫它做佛性,叫它做法性。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。所以《华严经》说: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。」无情的众生怎么办?跟敬佛一样的恭敬。桌椅板凳是无情众生,我们对它的恭敬跟对诸佛的恭敬,无二无别,这叫做普贤行。那我们见了桌椅板凳,是不是也跟它顶礼三拜?那就错了。这个桌椅板凳,我们把它摆得很整齐,擦得很干净,这就是对它的礼敬。所以在仪式上,就是外表上有种种差别,内心的这个尊敬是毫无两样,这叫「礼敬诸佛」!学佛从这个地方学起。
不但至高无上的佛法从「礼敬」学起,佛门课诵本忏仪里面,诸位常常念到「一心恭敬」、「一心礼敬」。一心就是普贤行,一心是平等的。对佛是这个心,对人也是这个心,对畜生还是这个心,对桌椅板凳也是这个心,这叫「一心」。二心就有分别了,就有差别了。所以二心、三心就不恭敬了,那就不是普贤行了,一心才是普贤行,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,知道自己怎样修学。
第二句「称赞如来」,跟第一句用的名词不一样。第一句是讲「诸佛」,第二句为什么换成「如来」?「如来」跟「诸佛」有什么不一样?这里面确实有很大的差别,说「佛」是从相上说的,说「如来」是从性上说的。相上,我们要一心平等的恭敬。这个赞叹,那要从性上讲了,与性相应的这是善事,我们要赞叹;不相应的是恶事,恶事不赞叹,恶人不赞叹。但是要恭敬,所谓「敬而远之」,恭敬心没有差别,不赞叹他。
从什么地方我们能看得出来?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,我们就看得很清楚,很明白。善财每参访一位善知识,一定是先礼敬(先要致敬),然后一定是赞叹。可是五十三位善知识里,有三个人,他有礼敬,没有赞叹。这三个人是谁?第一位是胜热婆罗门,这一位善知识代表的是愚痴。第二位甘露火王,代表的是瞋恚。第三位伐苏蜜多女,代表的是贪爱。这三个人代表的「贪、瞋、痴」。所以这个「贪瞋痴」,善财童子虽然去参学,不赞叹;有礼敬,没有赞叹。由此可知,这个赞叹是赞叹善法,不赞叹恶法,但是在礼敬没有善恶的分别。所以「礼敬」跟「赞叹」当中有这么大的差别,这是我们要晓得,应当要学习的。
「十愿」,在此地我就不要一条一条的细说了。《无量寿经》全套的录音带里面讲得很详细,诸位可以做参考。普贤菩萨与十愿,归纳无量的行愿。阿弥陀佛则是以四十八愿,当然比十愿就详细得多了。
但是这个里面,最重要的是「具足」这两个字。我们有没有具足?如果我们这个愿不具足(我们希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是「信、愿、行」,我们有信有行,一天到晚「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…」,这是有行;愿不具足),就像这个鼎三个腿缺了一条,就去不成!这个要紧。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,如果真的希望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必须要把《无量寿经》四十八愿当作早课,天天去念它,时时去学,要把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,那就叫「具足」了。四十八愿就是无量行愿,普贤菩萨「十大愿王」、「四弘誓愿」都在其中,一定要变成自己的行愿才行。
『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』,「一切功德法」就是名号,这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就是一切功德法。怎么知道的?隋唐时代,古大德曾经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做了一个比较。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哪一个算第一?一般人公认《华严经》第一,几乎大家都没有反对的,《华严经》是经中之王,根本法轮,《华严经》第一。
《华严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来做个比较,《无量寿经》第一。为什么?《华严经》到最后,普贤菩萨「十大愿王,导归极乐」,《华严经》才圆满。如果没有「十大愿王,导归极乐」,《华严经》就不能圆满。《无量寿经》自始至终都是讲西方极乐世界,是《华严经》的归宿,是《华严经》的总结论,说它是第一之第一,这没有话说,确实讲得通,无论在理上、在事实上是这个样子的。
古人只比到这里,我们再追,继续不断的再追。《无量寿经》夏莲居居士分为四十八品,这四十八品里面,哪一品是第一?当然是四十八愿。第六品是讲四十八愿,阿弥陀佛自己叙说的,全经最重要的就是这一部分。
四十八愿一共有四十八条,哪一条第一?这不用我们说了,古人已经说过了,第十八愿第一。为什么说十八愿第一?十八愿就是临终十念往生,这就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
所以,「一切功德法」,这个我们才真正把它找到了,这一句名号就是「一切功德法」。为什么?名号展开是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展开是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展开是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一展开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这一句名号是总纲领。这一句名号,像一座山一样,它是山尖峰,我们把这个抓到了,所有一切佛法、一切经典、一切法门就统统抓到了;叫你「安住」,你的心要住在「阿弥陀佛」上,这就对了。
所以真正修行人,想自己在这一生当中,稳稳当当快速成就,其他的法门不需要学了,这一句佛号就够了。为什么还要你念经,不叫你老实念佛?因为你不相信,这才叫你去读经,慢慢让你在经典里面道理明白了,事实搞清楚了,信心才建立;信心真正生起,其他东西自自然然就放下了。
所以不但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,即使一切诸佛教化众生,都是以这一个法门为第一,真实不二法门。这个法门,实在说容易,但是很难相信,难信易行;相信了,那这个人有大福报,有大智慧。智慧福报就像经典上所显示的,小乘像舍利弗智慧第一,大乘像文殊菩萨智慧第一,不是智慧第一,他不能相信。
我们想想,我们没智慧,我们的智慧不但比不上文殊菩萨,连小乘舍利弗尊者我们也比不上。但是我们对这个法门一听就欢喜、就相信、就接受、就愿意修学,从这一点来说,我们不比文殊菩萨差。因为他也选择这个法门,我也选择这个法门;他是智慧的选择,我也是智慧的选择。从这一点来说,我们可以跟他没有两样。「安住」是心安理得,理、事都搞清楚了,我们这个心才真正安住在这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佛号之中,这就是「一切功德法中」。
我们虽然选读这个经句,也没有把净宗宗旨丧失,这个第一条就是净宗的宗旨。我们看底下第二条:
【二、以定慧力。降伏魔怨。】
这是我们现前,无论是在国内、还是在国外,大家非常关心的一桩事情。为什么?我们的苦难太多了。『魔』不是魔鬼,「魔」就是种种苦难,种种的折磨,佛经里面的「魔」都是折磨的意思。原来是折磨的磨,这个字下面是个石头,折磨的磨。折磨太苦了!太可怕了!太痛苦了!梁武帝把那个石头去掉,换成一个「鬼」字,所以这个字是梁武帝造的。折磨比遇到鬼还可怕,是这么个意思,这字是他造的,以后就用这个字了;但是我们不要误会,它是折磨。
『怨』是怨家,我们在这个生活当中,从早到晚,一年到头,天天遇到。魔障,中国人俗话常说:「不如意事常八九。」那个常八九的不如意事,就是魔。怨家是什么?佛在经上告诉我们「十恶怨家」,这个怨家不是外头,是自己。「十恶」:身,杀、盗、淫;口,妄语、两舌、绮语、恶口;意,贪、瞋、痴,佛说这个十种是我们的怨家。怨家还不肯舍离,还喜欢得不得了,天天要跟它在一起,那你这个「魔怨」就不得了了,你的日子怎么会好过!
这一生苦,说老实话,来生比这一生更苦。怎么晓得?你自己冷静去想一想,你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,有没有离开魔怨?你跟这个怨家是愈结愈深,难分难解!造作恶业,来生果报怎么可能会好?所以诸位要晓得,这一生苦,来生比这一生更苦,总是一世比一世往下沉,不会往上面去的。这是实实在在的话,一世不如一世。我们中国人俗话常讲:「一代不如一代。」这是一世不如一世,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,你要是冷静去观察,你不难发现。
佛教给我们,如何我们不再堕落?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那你一定要『降伏魔怨』。这个经上讲的比《金刚经》上讲得详细,《金刚经》上讲:「降伏其心。」我们这个地方用「魔怨」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那个「心」。什么心?十恶之心,妄想心、烦恼心、颠倒心,讲的是这个,就是此地讲的「魔怨」。用什么方法降?定、慧,这就重要!所以,不可以不修定。慧是从定当中生的,如来教诫一切众生,是以「戒定慧」三学为宗旨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
「定」在佛法修学过程当中,它是中枢,它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。戒是手段,不是目的,用这个手段达到修定,达到这个定学。定还是手段,真正的目的是在智慧,开智慧!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。定功能够伏魔怨,能够伏住、控制住;慧能够化解它。所以,慧一现前,就把十恶变成十善了,把魔怨变成大善知识、大功德主。慧现前才是真正的大的转变,转凡成圣,转苦为乐,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,没有慧不行。因此,佛法任何宗派、任何法门,都是以智慧为修学的目标,而是以定(这个定在佛经里面常用的三昧,三昧比较说得普遍。我们念佛人念到「一心不乱」,也叫做「念佛三昧」)为修学的枢纽。
我们修行是用念佛这个方法,念佛这个方法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最殊胜的方法。在用到最殊胜的方法,念了这么多年,这么久了,还没有得到定,这个原因在哪里?原因把戒丢掉了,没戒!所以,念一辈子,念佛三昧都不能现前。不要说一心了,功夫成片还没消息,这个问题严重了。可见得这个「戒」太重要了!
「戒」是什么?知道的人不多,大家对这个戒含糊笼统,看到戒,「有五戒,有十戒,有菩萨戒、比丘戒」,想到这些地方去了。算你没想错,但是你也没想对。为什么说你没对?如果对了的话,那你一定得「念佛三昧」了。你「念佛三昧」没得到,可见得你想的没对。你就是持戒也没对,持戒不能得定。
我也见到有一些持戒很严的人,戒律持得很好,自己觉得很了不起,常常听到他批评「这个人破戒,那个人犯戒」,气得气呼呼的。我就想到他永远不会得定,为什么?常常生烦恼,看到这个破戒,那个不持戒,他就生烦恼了,他心就不平,心不清净,他怎么能得定?六祖大师说得好: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」自己境界清净,别人清净不清净,一概都不理会,他心清净,他就得定。他不晓得这个道理,天天看到别人毛病,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,所以他的修行不能成就。
如果说到好处,只能说来生得一点福报而已。这个福报,我还不敢讲人天,为什么?他未必能得人天身。不在人天也有福报吗?有!畜生里有福报。你看美国人养的小宠物,福报真大!饿鬼道里面有福德鬼,像城隍、土地公、山神,你看初一、十五都有人拜拜、祭祀他。修行修到这种地步,岂不叫冤枉!所以,什么叫做「戒」,我们要把它搞清楚。
这个地方的戒,最重要是老师的教诫,我们今天把这个疏忽掉了。所以中国自古以来,无论在家、出家,修行人往往三年五载就有成就。我们今天科技发达,物质资源比从前丰富的太多,为什么我们今天修行二十年、三十年都不能有成就?如果说我们的聪明智慧不如他,这个我不相信;我们的福报不如他,我更不相信。问题到底发生在哪里?发生在从前他们都听老师的话,现在人不听老师的话,毛病发生在这里。古人有「师承」,现在人把老师丢掉了,不要了。「亲近善知识」这一句话没错,但是现在人用这一句话意思用错了。亲近善知识这一句话的意思,他不懂,他错解了,他也错用了。
诸位要知道,古人这个「师承」是只有一个老师,一个老师指你是一条路,这一条路是成功的道路,这叫师承。这个老师一定把你的修学基础奠定好,这是老师的责任。你的基础没有奠定,你决定不能够离开老师。就像小孩不能离开父母,他不能独立,时时刻刻要父母照顾;到他能独立了,这才放他出去。从前修学,学生对老师也是这样的,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老师(现在人讲毕业了)?得根本智。根本智是什么?就是定,真正修到得到定了,慧现前了,这个定慧力量现前了,老师说你可以出师了,可以出去了。出去是什么?出去参学。那就讲亲近善知识了,什么样的人你都可以接触了,什么样的事也都可以接触,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善财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他在文殊菩萨那里得根本智,就是此地讲「以定慧力」,他定慧力得到了。出去五十三参是干什么?是「降伏魔怨」,他才有这个能力。
五十三位善知识,就是我们今天所说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,归纳成五十三大类。所以这个善知识里面,各行各业、男女老少都有,你都可以去接触;你接触,成就你的后得智,就是圆满的智慧。为什么?接触好的境界,你也不动心,也不会起贪心;恶的境界,你也会不动心,你也不受它干扰,不受它诱惑,成就你的「定」。你接触之后,样样清楚,样样明了,成就你的「慧」。所以,「定慧力」是我们修学真实的根本。
但是现在难,难在没有老师。我想找一个老师,到哪儿去找?找不到!纵然真正有好老师,他不敢收你。为什么不敢收你?你不听话,你要跟老师抬杠。老师不愿意找这个麻烦,老师也不收你。现在说实在话,最悲哀的是「师承」断掉了,这个时代没有师承。
有很多人来问我:「法师,你这样一说,怎么办?还有没有补救的方法?」
我说:「补救的方法有。」
他说:「什么方法?」
我说:「找古人,以古大德做老师。」
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,就是沾到了一点师承的边缘,大概从我以后恐怕就没有了,我还沾到一点边。过去我在台中求学,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,他就非常谦虚,他说:「我的学问道德不够资格做你老师。」劝我以印光法师为师,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。印光法师不在了,我们跟谁学?印光大师的著作在,如果我们一心一意依照《文钞》来修学,那就是印光法师的学生。读他的书,听他的教训,依教奉行,这就是师承。这个是李老师介绍给我的。
我今天跟大家介绍这个老师,比印光大师还高明,什么人?阿弥陀佛,为什么不以阿弥陀佛作老师!阿弥陀佛在哪里?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就是阿弥陀佛,一心一意专攻这三部经。读经就是修戒定慧。但是读经不能思考,不能想这个经里什么意思;一想那就完了,戒定慧都没有了。所以念就叫老实念,老实念是修「戒定慧」。
怎么说老实念就是修「戒定慧」?诸位要晓得,戒律再多,它的精神只有两句话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」「诸恶莫作」是小乘戒,「众善奉行」是菩萨戒,一切戒律都不外乎这两句。我们读经,恭恭敬敬的读,一心一意的读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没有妄想,你想想看,你还做什么恶?你这个「诸恶」不就没做了。可见得小乘戒圆满了,不要一条一条修,你圆修了,一切圆满了。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,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,读经就是「众善奉行」,所有一切戒律都圆满了,「戒」学圆满了;一心读诵就是修「定」,定里面没有妄想,没有怀疑,没有杂念;这个经从头到尾念得字字清楚,没有念错、没有念漏,这就是「慧」,这个就是根本智。
所以你要晓得念一个钟点,就是一个钟点在真修。假如你一面念,一面想里面的意思,戒没有了,定也没有了,慧也没有了,那是念我们世间的书,那就完全错了。所以读经无论你一天读一个小时、读半个小时,或者是有时间能读两个小时,你能够用这个方法,读经是修戒定慧,禅宗里面禅堂的打坐也是修戒定慧,密宗里面持咒也是修戒定慧。我们用读经的方法修戒定慧,方法不一样,功夫成就没有两样,所以说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这个要知道。想研究里面道理,另外找一个时间。另外找个时间,你看注解去研究,那个可以。这是不能够在读诵里面混在一起,那你全盘都失败了。
到你定慧力成就了,你的障碍自然就少了。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慢慢会感觉样样都很顺利,障碍少(魔障少了)。理明白了,把十恶的念头逐渐逐渐转成十善的念头了,这个魔怨才真正的降伏、才真正消失,佛法常说:「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」这个效果才真正现前。所以这是明了之后,有助於我们的修学。第三条:
【三、常以法音。觉诸世间。】
前面第二句是自己修学,是自利。第三句是利他,我明白了,我得到好处了,我要帮助别人,把自己修学的心得能够常常讲给别人听,帮助别人像我一样的成就。这个『法』就是方法、理论,这是讲教他。第四条:
【四、洗濯垢污。显明清白。】
这两句都是从比喻上说的。现在说到染污,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比过去的人体会要深刻得多,因为全世界每一个地方都在大声疾呼要做好环保。科学家给我们提出了警告,地球的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了,如果不能改善,他们的预言说五十年之后,这个地球不适合人类生存了。可见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了,这个也是事实。这些人虽然晓得努力在做了,这个环境能不能改善?会不会有效果?我觉得问题很严重,所收的效果很有限。原因在什么地方?世间人只知其当然,不知其所以然,一切环保工作所做的是治标,他不懂得治本。「本」是什么?人性的污染,这个问题严重。所以心理的污染、思想的污染、见解的污染、精神的污染,这个问题大了!
我在二十年前,有一天在方东美先生家里,正好遇到教育部有两位官员,也是拜访方先生。那个时候台湾政府正在提倡「复兴文化运动」,复兴中华文化,这个官员就向方先生请教:「有没有有效的方法,能够把这个复兴文化的工作做好?」方先生大概冷静了有好几分钟,态度非常严肃,一句话都不说。过了几分钟之后,他说:「有!」教育部的人就很欢喜,就请教方先生用什么方法。方先生就说:「台湾所有的报纸停刊,杂志停刊,电视广播统统都不要了。」他一听说,摇头说:「做不到。」这些东西天天在污染人性,在破坏文化,只要有这些东西存在,复兴文化收不到效果。
方老师的见解,我们想想真有道理。所以我常常劝勉我们学佛念佛的同修,不要看报纸,不要看杂志、电视,什么都不要看。为什么?保护自己的清净心,你看这个东西必定受污染。我们这个污染洗都洗不干净了,天天还在增加,那还得了!所以这些东西统统要远离,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。我们用读经、用念佛这个方法,把我们「心地、思想、见解」的污染把它洗干净,这才能『显明清白』,恢复到清净心。
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(我们这个题是个省略的题目,具足的经题,诸位都晓得是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),经题里面「清净平等觉」就是我们修学的纲领。我们学什么?我们就是修清净心,修平等心,修觉而不迷。虽然说了「清净、平等、觉」三个,这是「一而三,三而一」,只要你得到一个,那两个一定同时得到。所以净宗著重在清净心,心净则土净,我们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感应,就是在清净心。所以「显明清白」非常重要,就是要知道避免这一些污染,这个绝对不是个好东西。
从前修行人,寺院道场都是建立在深山里头,人迹不到。这个社会是个染缸,与它隔绝。现在麻烦大了!交通便捷了,以前上山很困难,到寺庙要走好几天,不是很虔诚的人,他不会去。现在马路开了,车很方便就到了,所以就变成游览观光的场所了。游览观光是说得好听,说得不好听就是染污的场所,怎么能适合於修清净心!第五条:
【五、心常谛住度世之道。】
这一句就是一般常说的「发菩提心」。「四弘誓愿」里的第一句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能常常有这个念头,就是『度世之道』。『谛』是真实,这是心真的住在这上面,也就是住在四弘誓愿上。我们要想度众生,也就是要想帮助别人,先要成就自己。所以,四弘誓愿不但是大菩提心,而且明白的告诉我们一条修行证果的层次、阶段。首先你要发愿,愿引导你前进,愿是一个动力。修行从哪里下手?从断烦恼下手。所以刚才跟诸位说过,我们亲近一个老师,跟一个老师学,原因就是帮助你断烦恼。听一个老师的话,等到你烦恼断尽了,就是魔怨都没有了,定慧成就了,然后再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
现在人,四弘誓愿的前面两愿不要了,一开头就是要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学了没有几天,他都成佛、成菩萨了,到处宣扬他是什么佛,成了什么菩萨再来的。胡说八道!这真可惜。所以要知道入门,在从前是五年学戒,那个「戒」是老师的教诫,至少是五年的时间跟一个人学,成就定慧,奠定自己的根基,然后才可以广学多闻。这是从前的人,社会比我们现在单纯的太多了,还得要五年遵守老师的教诫。现在我们生在这个花花世界,要加十倍的功力。染污超过十倍,我们时间也要拖长十倍,从前五年,现在要五十年,我跟大家讲都讲真话。
要学五十年?算了,别学了!就一句「阿弥陀佛」念到底。广学多闻,见到阿弥陀佛再说;在我们娑婆世界,我不学了。所以我们现在四弘誓愿分成两段,现前我只是修前头两句,我要发心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、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;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再作后头两句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、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安全、保险,这个不会错误。后头两句现在学,一定把你念佛的功夫障碍掉了。现在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,往生净土。
我在讲席当中说过很多次了,上上根人只持一句阿弥陀佛,什么经都不看。要不要懂?不要懂。我心定下来了,相信就行了,这一句佛号就念到功夫成片、一心不乱。大势至菩萨讲: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」这是上上根人。比这个次一等的,再读读《无量寿经》、念念《阿弥陀经》,净土三经、五经,这是次一等的人。再次一等人,就再多念一点《净土十要》,像《印光大师文钞》、净宗的这个经典,念个几十部,这是第三等人。如果觉得这个还不够,还要念《金刚经》、《地藏经》,那往生没指望了,不能去了。没指望!为什么?太杂了,太多了。
佛法讲精进,精是精纯不杂,我这个头脑里没有第二个念头,只有一个阿弥陀佛;除阿弥陀佛之外,不生第二个念头,这种人决定得生。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,不行!想想佛这个怎么说,那个怎么说。你去问佛,佛一定把你狠狠的呵斥一顿,佛说:「我什么也没说。」这话是真的。你们念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上佛确实一生没说过一句法,谁要说佛说法了,那叫谤佛。佛既然一句法没说,你怎么说这个意思、那个意思?胡思乱想!成天的在打妄想,这是大错特错。佛只是教我们修定,智慧开了之后,世出世间一切法就自然通达,自然明了。这是真的!分别、执著、妄想里面,决定得不到真实法,这是我们要注意的。可是我讲得很清楚,讲得很明白,听的人都不相信。现在看到你点头,出了门之后,你还是搞你的,不相信就没有法子了。这是要「心常谛住度世之道」。第六条:
【六、为诸庶类。作不请之友。】
这是菩萨教化众生的悲愿,但是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懂得观机。机缘成熟了,我们要不帮助他,对不起人!没有成熟,你帮助他,他反而毁谤,自讨无趣。一定要懂得观机,应机说法,那就没有错了。众生根性不相同,机缘不相同,无论他修学什么法门都好。喜欢学禅,你就老实参禅;喜欢念咒,你就恭恭敬敬念咒;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。如果学一个法门就能够度一切众生,释迦牟尼佛何必说那么多法门?说那么多法门是应种种不同根性的人而说的,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。我们修净土,不能强迫每一个人都修净土。佛都不强迫,我们有甚么理由强迫?佛看到大家修行都欢喜,我们看到为什么不欢喜?所以一定要晓得这个原则。遇到缘成熟的,不要等他请,我们主动的去帮助他,把佛法介绍给他,把佛法推荐给他。佛法确实有许多层次,慢慢他这个层次提升了,他自然会找到这一个捷径,会找到这一个殊胜的法门。所以要有耐性,可以以善巧方便协助他。第七条:
【七、兴大悲。愍有情。演慈辩。授法眼。杜恶趣,开善门。於诸众生,视若自己。拯济负荷,皆度彼岸。】
『兴大悲』,这个「兴」就是发的意义(意思),要发起大慈悲心,愍念有情的众生。一切众生,真的是迷惑颠倒。
『演慈辩,授法眼,杜恶趣,开善门』,这个四句都是讲教学的方便,教学的方式。「演」,不但是讲解,还得做给他看。演是表演,不但有言教,而且有身教,做出榜样给他看。「辩」是言教。「授法眼」,授是传授、教给他,法是方法,眼是比喻,使他明白这个方法,懂得这些道理。「杜恶趣」,杜是防止、防范,恶趣是恶道。怎样不堕恶道?必须不造恶业,不造恶业自然就不堕恶道了。
「开善门」,「善门」浅而言之,就是人天善法。这是有一类的人,他不想出三界,你要跟他讲出三界、成佛作祖,他害怕,他不敢。但是你讲来生再作人,做一个大富大贵的人,他很高兴。遇到这样的人,你就教给他这个方法,这是人天的善门。如果那个志向广大的人,他知道三界都苦,三界没有意思。天上虽然福报大,寿命长,总有一天还是要死,总不是究竟的,最好能够超越三界。你就把超越三界的方法教给他,这是大善门。
实在讲,任何一个法门,要想在一生当中真正能成就,除了念佛,恐怕就找不到第二个办法了,这是我学佛四十多年当中的体验,实在找不到第二个方法。所以念佛法门确实殊胜,能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家,这是至善之门,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。
『於诸众生,视若自己,拯济负荷,皆度彼岸』,这就是对人跟对自己没有两样。这个实实在在就是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对於一切众生,一视同仁;只要他肯接受,我们总是全心全力去帮助他。再看第八条:
【八、如来以无尽大悲。矜哀三界。所以出兴於世。光阐道教。欲拯群萌。惠以真实之利。】
这一句里面为我们说明了,佛为什么要到这个世界来,这一点我们要晓得。佛为什么出现在印度,为什么不出生在中国?为什么不出现在欧洲?美洲更不必说了,美洲没人,佛来了无众生可度。欧洲的文化比我们还晚。我们中国文化虽然久,中国人最高的只有一个生天的意念,没有出三界的这个念头。至於讲来生作人,或者生天,我们中国儒家、道家这些学问方法够了,佛用不著来。再看看印度,佛就不能不来了。释迦牟尼佛出现的那个时代,印度宗教最发达,我们在佛经上看到六师外道,大的九十六种。这些里面有不少确实有禅定的功夫,像婆罗门教,婆罗门、瑜伽、数论,他们这些人定功高的能到四空天,这个我们中国人做不到。我们中国人,说老实话,天上也是在欲界天,色界天这个意念都没有。印度人能够到色界天、到无色界天,就是不能超越,而且把四禅天、四空天当作涅盘的境界,这是很大的误会。所以在那个时间,看看全世界,确实印度那边众生根性机缘成熟,佛是『矜哀三界』,出现在这个地方,帮助他们超越六道,得真正的菩提涅盘。所以佛并没有偏心,那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,用什么方法来教化。像《普门品》所说的:「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。」印度那边是要用佛身说法,中国这边是要用菩萨身来说法,这是示现的不相同,它的目的是相同的。
目的是『欲拯群萌,惠以真实之利』。「拯」是拯救、拯济。「群萌」是一切众生。「真实之利」,这个里面也有差别,满足众生的愿望就是真实。这个人想生天,佛教给他生天的方法,他真的生天了,这是他得到真实的利益了。绝对的真实、究竟圆满的真实是成佛,等觉菩萨比如来还差一等,不是究竟圆满。唯有究竟圆满,那就是最真实的利益。佛跟大家讲《无量寿经》,把信愿持名、求生净土的方法告诉大家,这才是究竟圆满的真实之利。诸位细细看看三经里面所说的极乐世界,四土九品,依正庄严,一生圆满成就,不要等到第二生,所以这是释迦佛在这一会里面,跟我们讲的是绝对的真实。佛在这个经上讲过三次真实,这里我们看到「真实之利」,一部经上讲三次真实,很少见!
下面这是几首偈子,值得我们记诵。记是记住,诵是应当要背诵,对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好处。第九条:
【九、愿我得佛清净声。法音普及无边界。宣扬戒定精进门。通达甚深微妙法。智慧广大深如海。内心清净绝尘劳。超过无边恶趣门。速到菩提究竟岸。无明贪瞋皆永无。惑尽过亡三昧力。】
『愿我得佛清净声,法音普及无边界』,这是我们应当要向往的。不要去想这个世间名闻利养,不要想这些,这些东西是空的、是假的,俗话常讲:「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。」决定得不到。得不到的东西,天天打妄想想得到,这太苦了!这也实在太愚痴了。一切得不到的东西不想,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你想这些干什么?要想的,想跟佛一样清净音,想尽虚空遍法界弘法利生,你能够想这个,好!常常想这个,不知不觉跟一切诸佛同心、同愿、同行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
『宣扬戒定精进门』,这个就是戒定慧三学。
『通达甚深微妙法,智慧广大深如海,内心清净绝尘劳,超过无边恶趣门,速到菩提究竟岸,无明贪瞋皆永无,惑尽过亡三昧力』,这一段里头最重要的就是「三昧力」。三昧力就是第二条里面讲「以定慧力」,定慧力就是三昧力。这些愿望真的要想得到,是从三昧里成就的。
「通达甚深微妙法」,这个「甚深微妙法」是指什么?给诸位说,就是指净土法门。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是微妙法,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一比,《无量寿经》是第一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就是「甚深微妙法」。相信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不难,相信《无量寿经》难!最难信之法。所以我们跟人家介绍,人家不相信,我们也会笑笑。为什么?不相信是正常的。一介绍他就相信,那个人不平常,那不是普通人。佛在《无量寿经》讲过那不是凡人,决定是再来人,不是凡人。凡人,你跟他讲,他一定摇头不相信,所以这是正常的一个现象。
「智慧广大深如海,内心清净绝尘劳」。唯有智慧才真正能够把身心的污染洗刷干净了,内心就清净了。唯有内心清净,一尘不染,智慧才会现前,所以它两个是相辅相成的。正因为相辅相成,才产生无量的法喜,就是你真有一分功夫,就多一分智慧;多一分智慧,这个信心深,又能够增长一分功夫;增长一分功夫,又增长一分智慧。这是定慧相辅相成,永无止尽!应用在事相上,它就超过了一切恶趣门。
「无边恶趣门」,也是比较当中所说的。在我们六道里面,饿鬼道跟地狱道两个相比,饿鬼道善,地狱道是恶;畜生道跟饿鬼道相比,畜生道是善,饿鬼道是恶,这是恶趣门。菩萨跟佛比,佛是善,菩萨是恶;诸位明白这个就对了。所以这个「无边恶趣门」包括了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一直到你圆满成佛,这就对了。
「速到菩提究竟岸」,它这里有个「究竟」,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,还不算究竟。所以等觉菩萨跟佛比,等觉菩萨是恶趣,不能算是善道。
「无明贪瞋皆永无」,这是讲三种烦恼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统统断尽了,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。
「惑尽过亡三昧力」,惑是三种惑统统尽了,所有一切过失再也没有了,这是三昧力。我们明白这一个事实,才知道三昧是我们现前修学的中心,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所修的「念佛三昧」。念佛三昧在《阿弥陀经》里面称为「一心不乱」,在《无量寿经》里面称为「一向专念」,都是这个意思。虽然境界有浅深不同,那是说法的方便,其实这个「一向专念」、「一心不乱」、「念佛三昧」,总而言之都是相同的,但是里面有功夫浅深差别不同而已,这是事实。第十条:
【十、常行布施及戒忍。精进定慧六波罗。未度有情令得度。已度之者使成佛。假令供养恒沙圣。不如坚勇求正觉。】
这是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怎么作法。我们现在身体还在,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去,每一天还得要应付许许多多的人、事,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,用什么样的方式,佛在此地教我们『常行』。「常」,不是偶然的,经常要这样做。
『布施』是舍、是放下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你放下,你就自在了。所有一切苦恼的来源,都是你放不下。乃至於疾病、生死、轮回,都是因为你妄想、执著不肯放下,自己招来的,真的是自作自受。一切要放下,布施就是舍,就是放下。
『戒』就是持戒,持戒就是守法,奉公守法,人自然是心安,远离一切恐怖。
『忍』是忍辱,《般若经》上告诉我们: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。」所以,忍也是一个坚强的耐心。世法要成就都要相当的耐心,何况学佛,一定要能够忍耐。
『精进』,进就是不退,精是纯而不杂,这叫精。专精,这个很重要。我们见到很多同修,不是不努力,他也很发愤,但是他不是精进,他是杂进。他学很多,学得很杂,他叫杂进、乱进,所以他功夫不能成就。不如一门精进,一门进步非常快速。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比喻,一个人只学一部经,他学上一年,很有成就。另一个人,同时他学十部经,他一年的成就决定比不上那个学一门的,这是一个道理。
所以学经不难,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了,我专学《阿弥陀经》,天天念、天天研究,你要是一部经研究上十年了,十年之后你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角落,人家看到你,「阿弥陀佛来了」、「阿弥陀佛化身」,你跟阿弥陀佛没两样了。你十年学十部经、学二十部经,都是平平常常的,没有什么了不起。如果专学一部经,你十年学一部《地藏经》,那你成了地藏菩萨了;你学一部《普门品》,你就变成观音菩萨了,就这么一个道理。问题在你肯不肯专?肯不肯专攻、专精?现在一般人喜欢要博要多,那就没办法,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,是一个失败的思想,不能成功!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。
我跟大家讲我沾一点师承的边缘,听老师的话,还不是完全听,当中还打折扣。要是完全听,我今天还得了,不得了!所以现在想想后悔,没有完全专听。我在李老师会下跟老师十年,十年学五部经。你看,哪一个佛学院一个学期都不止学五部经,我十年才学五部经。李老师规定一部经不能够完全学好,决定不可以学第二部。学到什么样子,还要老师同意,他的标准,不是我的标准。他认为可以了,可以再学一部了;他认为不可以,这一部继续努力去做。所以俗话说:「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。」老人的经验,的确我们现在佩服。年轻的人无知,意气用事,不相信老人的经验,就吃亏了。这是精进,非常重要!
『定、慧』前面说过了,合起来这叫做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」,这叫六波罗蜜。这个六大纲领,就是佛教给我们日常处事待人接物,我们要守住这个原则。「定」就是自己要有主宰,不为外境所动。「慧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理智,不会感情用事,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理智的,不是感情的,你就不会做错事情,不会犯过失了。这个六条是日常生活行持的准则。
「未度有情令得度」,用现在的话来说,没有接触佛法的、不懂佛法的人,我们要想方法找机会让他接触到,让他认识到佛法。
「已度之者使成佛」,已经学佛的人,而且发大心想快速成就,那我们就用念佛法门来帮助他,他这一生决定得到成就。
末后这两句话非常重要,「假令供养恒沙圣,不如坚勇求正觉」。世间人求福的人多,供养佛菩萨那个福报很大,天天去修供养、求福、求长寿、求发财,求这个。佛告诉我们「不如坚勇」,坚定你的志愿、信心,勇猛精进求生净土,生到净土就一生成佛。不如这个。
讲到供养,实在说,不但佛菩萨你今天供养不到,佛菩萨不在,阿罗汉、须陀洹你也没有这个福分,你也见不到。我们今天能供的是佛菩萨的形像,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有没有福报?福报要看你怎么供养。你不会供养的,天天这样供也没有福报,会供养的有福报。怎么叫会供养?你要懂得佛法里面供养真正的意义。《华严经》清凉大师《疏钞》讲得很多,讲得很清楚。这一边念《地藏经》的人多,《地藏经科注》注解里面讲得很详细,供养是表法的。
佛前面供花,花代表因,植物先开花后结果,花是因;供果是代表果报。我们供的花,时时刻刻眼睛一看,就提醒我要修行,我要信愿持名,这是花。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那是果。供果,看到果,就想到我要到西方世界去,我要见阿弥陀佛。所以这个花果是常常提醒自己的,那就有福了。如果你认为这个供养是佛菩萨好看,我多供一点佛菩萨就欢喜我、就保佑我,那你就大错特错了,你就完全搞颠倒了。时时刻刻提醒自己。
最简单的供养是一杯水,水供养在那里代表什么?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、一样的平(平等),是给自己看的,不是给佛菩萨看的。心要像水一样清,没有一点灰尘,没有一点污染,平等没有一点起伏,它是教育、它是教学。
供养的灯,灯是表光明,我们心地要正大光明,要能牺牲自己,帮助别人。所以这个灯用油灯,油烧干了,照耀别人;燃烧自己,照耀别人,这叫大慈悲。现在用电灯了,这个现象就很难看得到了。从前用油灯、用蜡烛很容易看到,燃烧自己,照耀别人。现在用电灯,不太容易见到这个现象。
所以佛门里头种种陈设,都是非常好的教育,大家把这个真正的意义忘掉了,都搞迷信,变成谄媚佛菩萨、巴结佛菩萨,这成什么话!这错了。世间正人君子都不受你巴结,何况佛菩萨!这真叫侮辱佛菩萨,佛菩萨要是有知的话,早就把你赶出去了。所以一定要晓得,它是非常良好的教育设施,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。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修:
这一次我们在「大觉莲社」,利用星期天的时间,预定是四次,也就是四个星期,一共有八个小时,给诸位介绍《大乘无量寿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在净土宗称为大经,在美国也曾经讲过几遍了。在过去几年,我们台湾印《大藏经》已经超过十次以上,这是佛门里面的一桩大事,数量也相当可观,流通到全世界。「商务印书馆」将《四库全书》也印出来了,世界书局接著印《四库全书荟要》,这是中国古来的典籍,在这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,先后都出版了。多少年来,我们唯恐这一些典籍会散失、会失传,现在我们实在是很可以放心了,有这么多流通到全世界;即使在美国许多大的图书馆里面,我们也都曾经看到。
可是我想到一个问题,这许多的宝藏如果没有人能够去读诵,放在图书馆里,依然是非常的可惜。所以也就联想到这个《大藏经》,几个人一生当中有机会把《大藏经》看一遍?实际上我们也晓得,纵然发心去阅藏(看《大藏经》),看前面不知道后头,看到后面,前面已经忘光了,实实在在得不到利益。所以我就想到,假如有人能够把经典里面重要的句子,把它摘录下来,让我们大家都能够看到,都能够读到,都能够应用在生活当中,中国固有的文化、大乘佛法,才能够真正的利益众生。
早年,我看过弘一大师《晚晴集》的一个小册子,《晚晴集》里面一共节录了一百零一条,都是经典跟祖师的语录。前一个月,我在达拉斯有一个星期的时间,那一边办「佛学讲座」,我就采用了弘一大师的《晚晴集》,将《晚晴集》做了一次通俗的研究讨论。同学们听了之后,非常欢喜,我觉得这个很值得试一试。
於是乎这一次叶居士来找我,问我讲什么?我就在《无量寿经》里面,总共摘录了六十条。如果这个方法试验成功了,我想《大藏经》咱们可以采取这个方法。我们现在印的《大藏经》是日本的《大正藏》,总共是一百册。假如把一部《大藏经》能够浓缩成一册,那就方便太多了;像《四库全书》、《四库荟要》,中国大部的典籍,都用这个方法把它节录出来,成为一册、二册,那将来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够读到。
当然节录有节录的重点,这就是佛法里常说的「应病与药」。今天这个社会、这个时代,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症状?一般人只知道现在社会非常的混乱,真正是天下大乱的一个时代。如果我们冷静观察,这个大乱的根源是什么?可以说伦理道德丧失了,因果的道理与事实没有人重视了,这是现前社会病态主要的因素。我们对治这个因素,从世出世间典籍里面(这些典籍就是宝藏、宝山,咱们到山里面去采药,来对治众生的大病),我们所著重的就是伦理道德与因果的道理与事实,我们只采辑这一方面的。
所以这一次选读这个六十段,是为整个社会病态作为标准的,而不是对修净土的人所说的。如果专修净土,我不会选择这些,我们一定会选择四十八愿,一定会选择《无量寿经》三十二到三十七品,这是对於专修净土的人,是不可以不知道、不可以不读的。所以此地所选择的是以整个社会大众为对象,这也是将选读的因缘,简单跟诸位说明了。
这个六十段我们读了之后,也可以说《无量寿经》全经都读到了。这一种方式也有一个好处,因为句句都是我们需要的。换句话说,经里面精彩的教诲,无论是读、无论是讲都非常方便。因为一部经不可能自始至终都契机,於是乎这一部经当中有不少冷场,不切实用,听起来就没有味道。这个节录出来,可以说句句都是精华,句句都是高潮,所以无论是讲、无论是听、无论是读,都能够提起很高的修学兴趣,我们这一次也等於说是初次的来尝试。请看第一条:
【一、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。具足无量行愿。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】
这一句在净宗来说非常重要。古德将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列在「净土三经」之后,称为「净土四经」,这种作法确实是有根据的。根据什么?就是这一条经文,使我们明了西方极乐世界,从下下品到上上品,都是修的普贤之德。大乘经论里面告诉我们,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。注意,那个「圆」是指圆满的佛果,就是天台家讲的圆教的佛果,这是究竟圆满。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九品,从下下到上上统统修的是普贤大士之德,难怪连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都要跟著普贤菩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。这个根据,我们从经典里面找出来了。
『无量行愿』,「行」是实行,「愿」是志愿,浓缩就是佛门里常说的「四弘誓愿」。「四弘誓愿」展开来,就是无量的行愿。普贤菩萨是用「十大愿王」作为无量行愿的总纲领。普贤行跟其他所有一切行门不相同的地方,我们要知道,那就是普贤菩萨的心是真正的清净平等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尽虚空遍法界,一视同仁。
第一句「礼敬诸佛」。他这个礼敬的精神跟一般礼敬不一样,「礼敬诸佛」,哪些是诸佛?一切众生就是诸佛。这是佛在《华严经》、《圆觉经》上都说过: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。」所以要晓得,这个「礼敬诸佛」,不是我们看到佛,我们对他尊敬;不是佛,我们就对他不恭敬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这个「诸佛」是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平等的恭敬,来礼敬。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。
经上不仅如此,而且告诉我们,一切有情众生,我们讲动物,动物都有佛性,有佛性的都是佛。无情的众生,我们不叫它做佛性,叫它做法性。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。所以《华严经》说: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。」无情的众生怎么办?跟敬佛一样的恭敬。桌椅板凳是无情众生,我们对它的恭敬跟对诸佛的恭敬,无二无别,这叫做普贤行。那我们见了桌椅板凳,是不是也跟它顶礼三拜?那就错了。这个桌椅板凳,我们把它摆得很整齐,擦得很干净,这就是对它的礼敬。所以在仪式上,就是外表上有种种差别,内心的这个尊敬是毫无两样,这叫「礼敬诸佛」!学佛从这个地方学起。
不但至高无上的佛法从「礼敬」学起,佛门课诵本忏仪里面,诸位常常念到「一心恭敬」、「一心礼敬」。一心就是普贤行,一心是平等的。对佛是这个心,对人也是这个心,对畜生还是这个心,对桌椅板凳也是这个心,这叫「一心」。二心就有分别了,就有差别了。所以二心、三心就不恭敬了,那就不是普贤行了,一心才是普贤行,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,知道自己怎样修学。
第二句「称赞如来」,跟第一句用的名词不一样。第一句是讲「诸佛」,第二句为什么换成「如来」?「如来」跟「诸佛」有什么不一样?这里面确实有很大的差别,说「佛」是从相上说的,说「如来」是从性上说的。相上,我们要一心平等的恭敬。这个赞叹,那要从性上讲了,与性相应的这是善事,我们要赞叹;不相应的是恶事,恶事不赞叹,恶人不赞叹。但是要恭敬,所谓「敬而远之」,恭敬心没有差别,不赞叹他。
从什么地方我们能看得出来?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,我们就看得很清楚,很明白。善财每参访一位善知识,一定是先礼敬(先要致敬),然后一定是赞叹。可是五十三位善知识里,有三个人,他有礼敬,没有赞叹。这三个人是谁?第一位是胜热婆罗门,这一位善知识代表的是愚痴。第二位甘露火王,代表的是瞋恚。第三位伐苏蜜多女,代表的是贪爱。这三个人代表的「贪、瞋、痴」。所以这个「贪瞋痴」,善财童子虽然去参学,不赞叹;有礼敬,没有赞叹。由此可知,这个赞叹是赞叹善法,不赞叹恶法,但是在礼敬没有善恶的分别。所以「礼敬」跟「赞叹」当中有这么大的差别,这是我们要晓得,应当要学习的。
「十愿」,在此地我就不要一条一条的细说了。《无量寿经》全套的录音带里面讲得很详细,诸位可以做参考。普贤菩萨与十愿,归纳无量的行愿。阿弥陀佛则是以四十八愿,当然比十愿就详细得多了。
但是这个里面,最重要的是「具足」这两个字。我们有没有具足?如果我们这个愿不具足(我们希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是「信、愿、行」,我们有信有行,一天到晚「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…」,这是有行;愿不具足),就像这个鼎三个腿缺了一条,就去不成!这个要紧。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,如果真的希望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必须要把《无量寿经》四十八愿当作早课,天天去念它,时时去学,要把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,那就叫「具足」了。四十八愿就是无量行愿,普贤菩萨「十大愿王」、「四弘誓愿」都在其中,一定要变成自己的行愿才行。
『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』,「一切功德法」就是名号,这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就是一切功德法。怎么知道的?隋唐时代,古大德曾经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做了一个比较。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哪一个算第一?一般人公认《华严经》第一,几乎大家都没有反对的,《华严经》是经中之王,根本法轮,《华严经》第一。
《华严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来做个比较,《无量寿经》第一。为什么?《华严经》到最后,普贤菩萨「十大愿王,导归极乐」,《华严经》才圆满。如果没有「十大愿王,导归极乐」,《华严经》就不能圆满。《无量寿经》自始至终都是讲西方极乐世界,是《华严经》的归宿,是《华严经》的总结论,说它是第一之第一,这没有话说,确实讲得通,无论在理上、在事实上是这个样子的。
古人只比到这里,我们再追,继续不断的再追。《无量寿经》夏莲居居士分为四十八品,这四十八品里面,哪一品是第一?当然是四十八愿。第六品是讲四十八愿,阿弥陀佛自己叙说的,全经最重要的就是这一部分。
四十八愿一共有四十八条,哪一条第一?这不用我们说了,古人已经说过了,第十八愿第一。为什么说十八愿第一?十八愿就是临终十念往生,这就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
所以,「一切功德法」,这个我们才真正把它找到了,这一句名号就是「一切功德法」。为什么?名号展开是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展开是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展开是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一展开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这一句名号是总纲领。这一句名号,像一座山一样,它是山尖峰,我们把这个抓到了,所有一切佛法、一切经典、一切法门就统统抓到了;叫你「安住」,你的心要住在「阿弥陀佛」上,这就对了。
所以真正修行人,想自己在这一生当中,稳稳当当快速成就,其他的法门不需要学了,这一句佛号就够了。为什么还要你念经,不叫你老实念佛?因为你不相信,这才叫你去读经,慢慢让你在经典里面道理明白了,事实搞清楚了,信心才建立;信心真正生起,其他东西自自然然就放下了。
所以不但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,即使一切诸佛教化众生,都是以这一个法门为第一,真实不二法门。这个法门,实在说容易,但是很难相信,难信易行;相信了,那这个人有大福报,有大智慧。智慧福报就像经典上所显示的,小乘像舍利弗智慧第一,大乘像文殊菩萨智慧第一,不是智慧第一,他不能相信。
我们想想,我们没智慧,我们的智慧不但比不上文殊菩萨,连小乘舍利弗尊者我们也比不上。但是我们对这个法门一听就欢喜、就相信、就接受、就愿意修学,从这一点来说,我们不比文殊菩萨差。因为他也选择这个法门,我也选择这个法门;他是智慧的选择,我也是智慧的选择。从这一点来说,我们可以跟他没有两样。「安住」是心安理得,理、事都搞清楚了,我们这个心才真正安住在这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佛号之中,这就是「一切功德法中」。
我们虽然选读这个经句,也没有把净宗宗旨丧失,这个第一条就是净宗的宗旨。我们看底下第二条:
【二、以定慧力。降伏魔怨。】
这是我们现前,无论是在国内、还是在国外,大家非常关心的一桩事情。为什么?我们的苦难太多了。『魔』不是魔鬼,「魔」就是种种苦难,种种的折磨,佛经里面的「魔」都是折磨的意思。原来是折磨的磨,这个字下面是个石头,折磨的磨。折磨太苦了!太可怕了!太痛苦了!梁武帝把那个石头去掉,换成一个「鬼」字,所以这个字是梁武帝造的。折磨比遇到鬼还可怕,是这么个意思,这字是他造的,以后就用这个字了;但是我们不要误会,它是折磨。
『怨』是怨家,我们在这个生活当中,从早到晚,一年到头,天天遇到。魔障,中国人俗话常说:「不如意事常八九。」那个常八九的不如意事,就是魔。怨家是什么?佛在经上告诉我们「十恶怨家」,这个怨家不是外头,是自己。「十恶」:身,杀、盗、淫;口,妄语、两舌、绮语、恶口;意,贪、瞋、痴,佛说这个十种是我们的怨家。怨家还不肯舍离,还喜欢得不得了,天天要跟它在一起,那你这个「魔怨」就不得了了,你的日子怎么会好过!
这一生苦,说老实话,来生比这一生更苦。怎么晓得?你自己冷静去想一想,你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,有没有离开魔怨?你跟这个怨家是愈结愈深,难分难解!造作恶业,来生果报怎么可能会好?所以诸位要晓得,这一生苦,来生比这一生更苦,总是一世比一世往下沉,不会往上面去的。这是实实在在的话,一世不如一世。我们中国人俗话常讲:「一代不如一代。」这是一世不如一世,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,你要是冷静去观察,你不难发现。
佛教给我们,如何我们不再堕落?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那你一定要『降伏魔怨』。这个经上讲的比《金刚经》上讲得详细,《金刚经》上讲:「降伏其心。」我们这个地方用「魔怨」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那个「心」。什么心?十恶之心,妄想心、烦恼心、颠倒心,讲的是这个,就是此地讲的「魔怨」。用什么方法降?定、慧,这就重要!所以,不可以不修定。慧是从定当中生的,如来教诫一切众生,是以「戒定慧」三学为宗旨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
「定」在佛法修学过程当中,它是中枢,它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。戒是手段,不是目的,用这个手段达到修定,达到这个定学。定还是手段,真正的目的是在智慧,开智慧!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。定功能够伏魔怨,能够伏住、控制住;慧能够化解它。所以,慧一现前,就把十恶变成十善了,把魔怨变成大善知识、大功德主。慧现前才是真正的大的转变,转凡成圣,转苦为乐,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,没有慧不行。因此,佛法任何宗派、任何法门,都是以智慧为修学的目标,而是以定(这个定在佛经里面常用的三昧,三昧比较说得普遍。我们念佛人念到「一心不乱」,也叫做「念佛三昧」)为修学的枢纽。
我们修行是用念佛这个方法,念佛这个方法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最殊胜的方法。在用到最殊胜的方法,念了这么多年,这么久了,还没有得到定,这个原因在哪里?原因把戒丢掉了,没戒!所以,念一辈子,念佛三昧都不能现前。不要说一心了,功夫成片还没消息,这个问题严重了。可见得这个「戒」太重要了!
「戒」是什么?知道的人不多,大家对这个戒含糊笼统,看到戒,「有五戒,有十戒,有菩萨戒、比丘戒」,想到这些地方去了。算你没想错,但是你也没想对。为什么说你没对?如果对了的话,那你一定得「念佛三昧」了。你「念佛三昧」没得到,可见得你想的没对。你就是持戒也没对,持戒不能得定。
我也见到有一些持戒很严的人,戒律持得很好,自己觉得很了不起,常常听到他批评「这个人破戒,那个人犯戒」,气得气呼呼的。我就想到他永远不会得定,为什么?常常生烦恼,看到这个破戒,那个不持戒,他就生烦恼了,他心就不平,心不清净,他怎么能得定?六祖大师说得好: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」自己境界清净,别人清净不清净,一概都不理会,他心清净,他就得定。他不晓得这个道理,天天看到别人毛病,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,所以他的修行不能成就。
如果说到好处,只能说来生得一点福报而已。这个福报,我还不敢讲人天,为什么?他未必能得人天身。不在人天也有福报吗?有!畜生里有福报。你看美国人养的小宠物,福报真大!饿鬼道里面有福德鬼,像城隍、土地公、山神,你看初一、十五都有人拜拜、祭祀他。修行修到这种地步,岂不叫冤枉!所以,什么叫做「戒」,我们要把它搞清楚。
这个地方的戒,最重要是老师的教诫,我们今天把这个疏忽掉了。所以中国自古以来,无论在家、出家,修行人往往三年五载就有成就。我们今天科技发达,物质资源比从前丰富的太多,为什么我们今天修行二十年、三十年都不能有成就?如果说我们的聪明智慧不如他,这个我不相信;我们的福报不如他,我更不相信。问题到底发生在哪里?发生在从前他们都听老师的话,现在人不听老师的话,毛病发生在这里。古人有「师承」,现在人把老师丢掉了,不要了。「亲近善知识」这一句话没错,但是现在人用这一句话意思用错了。亲近善知识这一句话的意思,他不懂,他错解了,他也错用了。
诸位要知道,古人这个「师承」是只有一个老师,一个老师指你是一条路,这一条路是成功的道路,这叫师承。这个老师一定把你的修学基础奠定好,这是老师的责任。你的基础没有奠定,你决定不能够离开老师。就像小孩不能离开父母,他不能独立,时时刻刻要父母照顾;到他能独立了,这才放他出去。从前修学,学生对老师也是这样的,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老师(现在人讲毕业了)?得根本智。根本智是什么?就是定,真正修到得到定了,慧现前了,这个定慧力量现前了,老师说你可以出师了,可以出去了。出去是什么?出去参学。那就讲亲近善知识了,什么样的人你都可以接触了,什么样的事也都可以接触,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可是诸位要晓得,善财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他在文殊菩萨那里得根本智,就是此地讲「以定慧力」,他定慧力得到了。出去五十三参是干什么?是「降伏魔怨」,他才有这个能力。
五十三位善知识,就是我们今天所说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,归纳成五十三大类。所以这个善知识里面,各行各业、男女老少都有,你都可以去接触;你接触,成就你的后得智,就是圆满的智慧。为什么?接触好的境界,你也不动心,也不会起贪心;恶的境界,你也会不动心,你也不受它干扰,不受它诱惑,成就你的「定」。你接触之后,样样清楚,样样明了,成就你的「慧」。所以,「定慧力」是我们修学真实的根本。
但是现在难,难在没有老师。我想找一个老师,到哪儿去找?找不到!纵然真正有好老师,他不敢收你。为什么不敢收你?你不听话,你要跟老师抬杠。老师不愿意找这个麻烦,老师也不收你。现在说实在话,最悲哀的是「师承」断掉了,这个时代没有师承。
有很多人来问我:「法师,你这样一说,怎么办?还有没有补救的方法?」
我说:「补救的方法有。」
他说:「什么方法?」
我说:「找古人,以古大德做老师。」
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,就是沾到了一点师承的边缘,大概从我以后恐怕就没有了,我还沾到一点边。过去我在台中求学,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,他就非常谦虚,他说:「我的学问道德不够资格做你老师。」劝我以印光法师为师,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。印光法师不在了,我们跟谁学?印光大师的著作在,如果我们一心一意依照《文钞》来修学,那就是印光法师的学生。读他的书,听他的教训,依教奉行,这就是师承。这个是李老师介绍给我的。
我今天跟大家介绍这个老师,比印光大师还高明,什么人?阿弥陀佛,为什么不以阿弥陀佛作老师!阿弥陀佛在哪里?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就是阿弥陀佛,一心一意专攻这三部经。读经就是修戒定慧。但是读经不能思考,不能想这个经里什么意思;一想那就完了,戒定慧都没有了。所以念就叫老实念,老实念是修「戒定慧」。
怎么说老实念就是修「戒定慧」?诸位要晓得,戒律再多,它的精神只有两句话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」「诸恶莫作」是小乘戒,「众善奉行」是菩萨戒,一切戒律都不外乎这两句。我们读经,恭恭敬敬的读,一心一意的读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没有妄想,你想想看,你还做什么恶?你这个「诸恶」不就没做了。可见得小乘戒圆满了,不要一条一条修,你圆修了,一切圆满了。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,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,读经就是「众善奉行」,所有一切戒律都圆满了,「戒」学圆满了;一心读诵就是修「定」,定里面没有妄想,没有怀疑,没有杂念;这个经从头到尾念得字字清楚,没有念错、没有念漏,这就是「慧」,这个就是根本智。
所以你要晓得念一个钟点,就是一个钟点在真修。假如你一面念,一面想里面的意思,戒没有了,定也没有了,慧也没有了,那是念我们世间的书,那就完全错了。所以读经无论你一天读一个小时、读半个小时,或者是有时间能读两个小时,你能够用这个方法,读经是修戒定慧,禅宗里面禅堂的打坐也是修戒定慧,密宗里面持咒也是修戒定慧。我们用读经的方法修戒定慧,方法不一样,功夫成就没有两样,所以说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这个要知道。想研究里面道理,另外找一个时间。另外找个时间,你看注解去研究,那个可以。这是不能够在读诵里面混在一起,那你全盘都失败了。
到你定慧力成就了,你的障碍自然就少了。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慢慢会感觉样样都很顺利,障碍少(魔障少了)。理明白了,把十恶的念头逐渐逐渐转成十善的念头了,这个魔怨才真正的降伏、才真正消失,佛法常说:「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」这个效果才真正现前。所以这是明了之后,有助於我们的修学。第三条:
【三、常以法音。觉诸世间。】
前面第二句是自己修学,是自利。第三句是利他,我明白了,我得到好处了,我要帮助别人,把自己修学的心得能够常常讲给别人听,帮助别人像我一样的成就。这个『法』就是方法、理论,这是讲教他。第四条:
【四、洗濯垢污。显明清白。】
这两句都是从比喻上说的。现在说到染污,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比过去的人体会要深刻得多,因为全世界每一个地方都在大声疾呼要做好环保。科学家给我们提出了警告,地球的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了,如果不能改善,他们的预言说五十年之后,这个地球不适合人类生存了。可见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了,这个也是事实。这些人虽然晓得努力在做了,这个环境能不能改善?会不会有效果?我觉得问题很严重,所收的效果很有限。原因在什么地方?世间人只知其当然,不知其所以然,一切环保工作所做的是治标,他不懂得治本。「本」是什么?人性的污染,这个问题严重。所以心理的污染、思想的污染、见解的污染、精神的污染,这个问题大了!
我在二十年前,有一天在方东美先生家里,正好遇到教育部有两位官员,也是拜访方先生。那个时候台湾政府正在提倡「复兴文化运动」,复兴中华文化,这个官员就向方先生请教:「有没有有效的方法,能够把这个复兴文化的工作做好?」方先生大概冷静了有好几分钟,态度非常严肃,一句话都不说。过了几分钟之后,他说:「有!」教育部的人就很欢喜,就请教方先生用什么方法。方先生就说:「台湾所有的报纸停刊,杂志停刊,电视广播统统都不要了。」他一听说,摇头说:「做不到。」这些东西天天在污染人性,在破坏文化,只要有这些东西存在,复兴文化收不到效果。
方老师的见解,我们想想真有道理。所以我常常劝勉我们学佛念佛的同修,不要看报纸,不要看杂志、电视,什么都不要看。为什么?保护自己的清净心,你看这个东西必定受污染。我们这个污染洗都洗不干净了,天天还在增加,那还得了!所以这些东西统统要远离,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。我们用读经、用念佛这个方法,把我们「心地、思想、见解」的污染把它洗干净,这才能『显明清白』,恢复到清净心。
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(我们这个题是个省略的题目,具足的经题,诸位都晓得是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),经题里面「清净平等觉」就是我们修学的纲领。我们学什么?我们就是修清净心,修平等心,修觉而不迷。虽然说了「清净、平等、觉」三个,这是「一而三,三而一」,只要你得到一个,那两个一定同时得到。所以净宗著重在清净心,心净则土净,我们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感应,就是在清净心。所以「显明清白」非常重要,就是要知道避免这一些污染,这个绝对不是个好东西。
从前修行人,寺院道场都是建立在深山里头,人迹不到。这个社会是个染缸,与它隔绝。现在麻烦大了!交通便捷了,以前上山很困难,到寺庙要走好几天,不是很虔诚的人,他不会去。现在马路开了,车很方便就到了,所以就变成游览观光的场所了。游览观光是说得好听,说得不好听就是染污的场所,怎么能适合於修清净心!第五条:
【五、心常谛住度世之道。】
这一句就是一般常说的「发菩提心」。「四弘誓愿」里的第一句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能常常有这个念头,就是『度世之道』。『谛』是真实,这是心真的住在这上面,也就是住在四弘誓愿上。我们要想度众生,也就是要想帮助别人,先要成就自己。所以,四弘誓愿不但是大菩提心,而且明白的告诉我们一条修行证果的层次、阶段。首先你要发愿,愿引导你前进,愿是一个动力。修行从哪里下手?从断烦恼下手。所以刚才跟诸位说过,我们亲近一个老师,跟一个老师学,原因就是帮助你断烦恼。听一个老师的话,等到你烦恼断尽了,就是魔怨都没有了,定慧成就了,然后再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
现在人,四弘誓愿的前面两愿不要了,一开头就是要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学了没有几天,他都成佛、成菩萨了,到处宣扬他是什么佛,成了什么菩萨再来的。胡说八道!这真可惜。所以要知道入门,在从前是五年学戒,那个「戒」是老师的教诫,至少是五年的时间跟一个人学,成就定慧,奠定自己的根基,然后才可以广学多闻。这是从前的人,社会比我们现在单纯的太多了,还得要五年遵守老师的教诫。现在我们生在这个花花世界,要加十倍的功力。染污超过十倍,我们时间也要拖长十倍,从前五年,现在要五十年,我跟大家讲都讲真话。
要学五十年?算了,别学了!就一句「阿弥陀佛」念到底。广学多闻,见到阿弥陀佛再说;在我们娑婆世界,我不学了。所以我们现在四弘誓愿分成两段,现前我只是修前头两句,我要发心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、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;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再作后头两句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、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安全、保险,这个不会错误。后头两句现在学,一定把你念佛的功夫障碍掉了。现在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,往生净土。
我在讲席当中说过很多次了,上上根人只持一句阿弥陀佛,什么经都不看。要不要懂?不要懂。我心定下来了,相信就行了,这一句佛号就念到功夫成片、一心不乱。大势至菩萨讲: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」这是上上根人。比这个次一等的,再读读《无量寿经》、念念《阿弥陀经》,净土三经、五经,这是次一等的人。再次一等人,就再多念一点《净土十要》,像《印光大师文钞》、净宗的这个经典,念个几十部,这是第三等人。如果觉得这个还不够,还要念《金刚经》、《地藏经》,那往生没指望了,不能去了。没指望!为什么?太杂了,太多了。
佛法讲精进,精是精纯不杂,我这个头脑里没有第二个念头,只有一个阿弥陀佛;除阿弥陀佛之外,不生第二个念头,这种人决定得生。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,不行!想想佛这个怎么说,那个怎么说。你去问佛,佛一定把你狠狠的呵斥一顿,佛说:「我什么也没说。」这话是真的。你们念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上佛确实一生没说过一句法,谁要说佛说法了,那叫谤佛。佛既然一句法没说,你怎么说这个意思、那个意思?胡思乱想!成天的在打妄想,这是大错特错。佛只是教我们修定,智慧开了之后,世出世间一切法就自然通达,自然明了。这是真的!分别、执著、妄想里面,决定得不到真实法,这是我们要注意的。可是我讲得很清楚,讲得很明白,听的人都不相信。现在看到你点头,出了门之后,你还是搞你的,不相信就没有法子了。这是要「心常谛住度世之道」。第六条:
【六、为诸庶类。作不请之友。】
这是菩萨教化众生的悲愿,但是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懂得观机。机缘成熟了,我们要不帮助他,对不起人!没有成熟,你帮助他,他反而毁谤,自讨无趣。一定要懂得观机,应机说法,那就没有错了。众生根性不相同,机缘不相同,无论他修学什么法门都好。喜欢学禅,你就老实参禅;喜欢念咒,你就恭恭敬敬念咒;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。如果学一个法门就能够度一切众生,释迦牟尼佛何必说那么多法门?说那么多法门是应种种不同根性的人而说的,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。我们修净土,不能强迫每一个人都修净土。佛都不强迫,我们有甚么理由强迫?佛看到大家修行都欢喜,我们看到为什么不欢喜?所以一定要晓得这个原则。遇到缘成熟的,不要等他请,我们主动的去帮助他,把佛法介绍给他,把佛法推荐给他。佛法确实有许多层次,慢慢他这个层次提升了,他自然会找到这一个捷径,会找到这一个殊胜的法门。所以要有耐性,可以以善巧方便协助他。第七条:
【七、兴大悲。愍有情。演慈辩。授法眼。杜恶趣,开善门。於诸众生,视若自己。拯济负荷,皆度彼岸。】
『兴大悲』,这个「兴」就是发的意义(意思),要发起大慈悲心,愍念有情的众生。一切众生,真的是迷惑颠倒。
『演慈辩,授法眼,杜恶趣,开善门』,这个四句都是讲教学的方便,教学的方式。「演」,不但是讲解,还得做给他看。演是表演,不但有言教,而且有身教,做出榜样给他看。「辩」是言教。「授法眼」,授是传授、教给他,法是方法,眼是比喻,使他明白这个方法,懂得这些道理。「杜恶趣」,杜是防止、防范,恶趣是恶道。怎样不堕恶道?必须不造恶业,不造恶业自然就不堕恶道了。
「开善门」,「善门」浅而言之,就是人天善法。这是有一类的人,他不想出三界,你要跟他讲出三界、成佛作祖,他害怕,他不敢。但是你讲来生再作人,做一个大富大贵的人,他很高兴。遇到这样的人,你就教给他这个方法,这是人天的善门。如果那个志向广大的人,他知道三界都苦,三界没有意思。天上虽然福报大,寿命长,总有一天还是要死,总不是究竟的,最好能够超越三界。你就把超越三界的方法教给他,这是大善门。
实在讲,任何一个法门,要想在一生当中真正能成就,除了念佛,恐怕就找不到第二个办法了,这是我学佛四十多年当中的体验,实在找不到第二个方法。所以念佛法门确实殊胜,能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家,这是至善之门,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。
『於诸众生,视若自己,拯济负荷,皆度彼岸』,这就是对人跟对自己没有两样。这个实实在在就是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对於一切众生,一视同仁;只要他肯接受,我们总是全心全力去帮助他。再看第八条:
【八、如来以无尽大悲。矜哀三界。所以出兴於世。光阐道教。欲拯群萌。惠以真实之利。】
这一句里面为我们说明了,佛为什么要到这个世界来,这一点我们要晓得。佛为什么出现在印度,为什么不出生在中国?为什么不出现在欧洲?美洲更不必说了,美洲没人,佛来了无众生可度。欧洲的文化比我们还晚。我们中国文化虽然久,中国人最高的只有一个生天的意念,没有出三界的这个念头。至於讲来生作人,或者生天,我们中国儒家、道家这些学问方法够了,佛用不著来。再看看印度,佛就不能不来了。释迦牟尼佛出现的那个时代,印度宗教最发达,我们在佛经上看到六师外道,大的九十六种。这些里面有不少确实有禅定的功夫,像婆罗门教,婆罗门、瑜伽、数论,他们这些人定功高的能到四空天,这个我们中国人做不到。我们中国人,说老实话,天上也是在欲界天,色界天这个意念都没有。印度人能够到色界天、到无色界天,就是不能超越,而且把四禅天、四空天当作涅盘的境界,这是很大的误会。所以在那个时间,看看全世界,确实印度那边众生根性机缘成熟,佛是『矜哀三界』,出现在这个地方,帮助他们超越六道,得真正的菩提涅盘。所以佛并没有偏心,那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,用什么方法来教化。像《普门品》所说的:「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。」印度那边是要用佛身说法,中国这边是要用菩萨身来说法,这是示现的不相同,它的目的是相同的。
目的是『欲拯群萌,惠以真实之利』。「拯」是拯救、拯济。「群萌」是一切众生。「真实之利」,这个里面也有差别,满足众生的愿望就是真实。这个人想生天,佛教给他生天的方法,他真的生天了,这是他得到真实的利益了。绝对的真实、究竟圆满的真实是成佛,等觉菩萨比如来还差一等,不是究竟圆满。唯有究竟圆满,那就是最真实的利益。佛跟大家讲《无量寿经》,把信愿持名、求生净土的方法告诉大家,这才是究竟圆满的真实之利。诸位细细看看三经里面所说的极乐世界,四土九品,依正庄严,一生圆满成就,不要等到第二生,所以这是释迦佛在这一会里面,跟我们讲的是绝对的真实。佛在这个经上讲过三次真实,这里我们看到「真实之利」,一部经上讲三次真实,很少见!
下面这是几首偈子,值得我们记诵。记是记住,诵是应当要背诵,对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好处。第九条:
【九、愿我得佛清净声。法音普及无边界。宣扬戒定精进门。通达甚深微妙法。智慧广大深如海。内心清净绝尘劳。超过无边恶趣门。速到菩提究竟岸。无明贪瞋皆永无。惑尽过亡三昧力。】
『愿我得佛清净声,法音普及无边界』,这是我们应当要向往的。不要去想这个世间名闻利养,不要想这些,这些东西是空的、是假的,俗话常讲:「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。」决定得不到。得不到的东西,天天打妄想想得到,这太苦了!这也实在太愚痴了。一切得不到的东西不想,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你想这些干什么?要想的,想跟佛一样清净音,想尽虚空遍法界弘法利生,你能够想这个,好!常常想这个,不知不觉跟一切诸佛同心、同愿、同行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
『宣扬戒定精进门』,这个就是戒定慧三学。
『通达甚深微妙法,智慧广大深如海,内心清净绝尘劳,超过无边恶趣门,速到菩提究竟岸,无明贪瞋皆永无,惑尽过亡三昧力』,这一段里头最重要的就是「三昧力」。三昧力就是第二条里面讲「以定慧力」,定慧力就是三昧力。这些愿望真的要想得到,是从三昧里成就的。
「通达甚深微妙法」,这个「甚深微妙法」是指什么?给诸位说,就是指净土法门。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是微妙法,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一比,《无量寿经》是第一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就是「甚深微妙法」。相信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不难,相信《无量寿经》难!最难信之法。所以我们跟人家介绍,人家不相信,我们也会笑笑。为什么?不相信是正常的。一介绍他就相信,那个人不平常,那不是普通人。佛在《无量寿经》讲过那不是凡人,决定是再来人,不是凡人。凡人,你跟他讲,他一定摇头不相信,所以这是正常的一个现象。
「智慧广大深如海,内心清净绝尘劳」。唯有智慧才真正能够把身心的污染洗刷干净了,内心就清净了。唯有内心清净,一尘不染,智慧才会现前,所以它两个是相辅相成的。正因为相辅相成,才产生无量的法喜,就是你真有一分功夫,就多一分智慧;多一分智慧,这个信心深,又能够增长一分功夫;增长一分功夫,又增长一分智慧。这是定慧相辅相成,永无止尽!应用在事相上,它就超过了一切恶趣门。
「无边恶趣门」,也是比较当中所说的。在我们六道里面,饿鬼道跟地狱道两个相比,饿鬼道善,地狱道是恶;畜生道跟饿鬼道相比,畜生道是善,饿鬼道是恶,这是恶趣门。菩萨跟佛比,佛是善,菩萨是恶;诸位明白这个就对了。所以这个「无边恶趣门」包括了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一直到你圆满成佛,这就对了。
「速到菩提究竟岸」,它这里有个「究竟」,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,还不算究竟。所以等觉菩萨跟佛比,等觉菩萨是恶趣,不能算是善道。
「无明贪瞋皆永无」,这是讲三种烦恼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统统断尽了,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。
「惑尽过亡三昧力」,惑是三种惑统统尽了,所有一切过失再也没有了,这是三昧力。我们明白这一个事实,才知道三昧是我们现前修学的中心,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所修的「念佛三昧」。念佛三昧在《阿弥陀经》里面称为「一心不乱」,在《无量寿经》里面称为「一向专念」,都是这个意思。虽然境界有浅深不同,那是说法的方便,其实这个「一向专念」、「一心不乱」、「念佛三昧」,总而言之都是相同的,但是里面有功夫浅深差别不同而已,这是事实。第十条:
【十、常行布施及戒忍。精进定慧六波罗。未度有情令得度。已度之者使成佛。假令供养恒沙圣。不如坚勇求正觉。】
这是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怎么作法。我们现在身体还在,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去,每一天还得要应付许许多多的人、事,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,用什么样的方式,佛在此地教我们『常行』。「常」,不是偶然的,经常要这样做。
『布施』是舍、是放下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你放下,你就自在了。所有一切苦恼的来源,都是你放不下。乃至於疾病、生死、轮回,都是因为你妄想、执著不肯放下,自己招来的,真的是自作自受。一切要放下,布施就是舍,就是放下。
『戒』就是持戒,持戒就是守法,奉公守法,人自然是心安,远离一切恐怖。
『忍』是忍辱,《般若经》上告诉我们: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。」所以,忍也是一个坚强的耐心。世法要成就都要相当的耐心,何况学佛,一定要能够忍耐。
『精进』,进就是不退,精是纯而不杂,这叫精。专精,这个很重要。我们见到很多同修,不是不努力,他也很发愤,但是他不是精进,他是杂进。他学很多,学得很杂,他叫杂进、乱进,所以他功夫不能成就。不如一门精进,一门进步非常快速。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比喻,一个人只学一部经,他学上一年,很有成就。另一个人,同时他学十部经,他一年的成就决定比不上那个学一门的,这是一个道理。
所以学经不难,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了,我专学《阿弥陀经》,天天念、天天研究,你要是一部经研究上十年了,十年之后你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角落,人家看到你,「阿弥陀佛来了」、「阿弥陀佛化身」,你跟阿弥陀佛没两样了。你十年学十部经、学二十部经,都是平平常常的,没有什么了不起。如果专学一部经,你十年学一部《地藏经》,那你成了地藏菩萨了;你学一部《普门品》,你就变成观音菩萨了,就这么一个道理。问题在你肯不肯专?肯不肯专攻、专精?现在一般人喜欢要博要多,那就没办法,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,是一个失败的思想,不能成功!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。
我跟大家讲我沾一点师承的边缘,听老师的话,还不是完全听,当中还打折扣。要是完全听,我今天还得了,不得了!所以现在想想后悔,没有完全专听。我在李老师会下跟老师十年,十年学五部经。你看,哪一个佛学院一个学期都不止学五部经,我十年才学五部经。李老师规定一部经不能够完全学好,决定不可以学第二部。学到什么样子,还要老师同意,他的标准,不是我的标准。他认为可以了,可以再学一部了;他认为不可以,这一部继续努力去做。所以俗话说:「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。」老人的经验,的确我们现在佩服。年轻的人无知,意气用事,不相信老人的经验,就吃亏了。这是精进,非常重要!
『定、慧』前面说过了,合起来这叫做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」,这叫六波罗蜜。这个六大纲领,就是佛教给我们日常处事待人接物,我们要守住这个原则。「定」就是自己要有主宰,不为外境所动。「慧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理智,不会感情用事,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理智的,不是感情的,你就不会做错事情,不会犯过失了。这个六条是日常生活行持的准则。
「未度有情令得度」,用现在的话来说,没有接触佛法的、不懂佛法的人,我们要想方法找机会让他接触到,让他认识到佛法。
「已度之者使成佛」,已经学佛的人,而且发大心想快速成就,那我们就用念佛法门来帮助他,他这一生决定得到成就。
末后这两句话非常重要,「假令供养恒沙圣,不如坚勇求正觉」。世间人求福的人多,供养佛菩萨那个福报很大,天天去修供养、求福、求长寿、求发财,求这个。佛告诉我们「不如坚勇」,坚定你的志愿、信心,勇猛精进求生净土,生到净土就一生成佛。不如这个。
讲到供养,实在说,不但佛菩萨你今天供养不到,佛菩萨不在,阿罗汉、须陀洹你也没有这个福分,你也见不到。我们今天能供的是佛菩萨的形像,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有没有福报?福报要看你怎么供养。你不会供养的,天天这样供也没有福报,会供养的有福报。怎么叫会供养?你要懂得佛法里面供养真正的意义。《华严经》清凉大师《疏钞》讲得很多,讲得很清楚。这一边念《地藏经》的人多,《地藏经科注》注解里面讲得很详细,供养是表法的。
佛前面供花,花代表因,植物先开花后结果,花是因;供果是代表果报。我们供的花,时时刻刻眼睛一看,就提醒我要修行,我要信愿持名,这是花。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那是果。供果,看到果,就想到我要到西方世界去,我要见阿弥陀佛。所以这个花果是常常提醒自己的,那就有福了。如果你认为这个供养是佛菩萨好看,我多供一点佛菩萨就欢喜我、就保佑我,那你就大错特错了,你就完全搞颠倒了。时时刻刻提醒自己。
最简单的供养是一杯水,水供养在那里代表什么?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、一样的平(平等),是给自己看的,不是给佛菩萨看的。心要像水一样清,没有一点灰尘,没有一点污染,平等没有一点起伏,它是教育、它是教学。
供养的灯,灯是表光明,我们心地要正大光明,要能牺牲自己,帮助别人。所以这个灯用油灯,油烧干了,照耀别人;燃烧自己,照耀别人,这叫大慈悲。现在用电灯了,这个现象就很难看得到了。从前用油灯、用蜡烛很容易看到,燃烧自己,照耀别人。现在用电灯,不太容易见到这个现象。
所以佛门里头种种陈设,都是非常好的教育,大家把这个真正的意义忘掉了,都搞迷信,变成谄媚佛菩萨、巴结佛菩萨,这成什么话!这错了。世间正人君子都不受你巴结,何况佛菩萨!这真叫侮辱佛菩萨,佛菩萨要是有知的话,早就把你赶出去了。所以一定要晓得,它是非常良好的教育设施,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。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