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无量寿经的启示 - (共一集)
无量寿经的启示  (共一集)  1990  美国净宗学会  档名:02-016-0001

  我们在这个场地是第二次与大家聚会。记得去年我们聚会的时间虽然很短,非常难得,同修们成立了「美国净宗学会」。「净宗学会」是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提倡的,虽然提倡之后,在大陆上并没有组织。共产党统治了中国,所有的宗教都停止活动,一直到邓小平执政之后,这个政策才稍稍有了修改,宗教是有限度的活动,一直到现在还是有限度的活动,个人学佛、拜佛、研究经典,共产党不限制了,但还是不容许有任何的组织。

  前年我到北京,我去的目的是拜访黄念祖老居士,这个人在现代可以说是佛教里面希有的一位大德。过去我曾经是听说有这个人,都以为这个人已经不在世间了,没想到大前年在D.C.讲经听说他还在世,这是非常欢喜的一桩事情,这样才取得了联系,前年我特地到大陆上去拜访他。关於净土宗,他是晚年专门修学净土也专门弘扬净土。他是夏莲居老居士的学生,跟夏莲居二十年,他的舅父就是梅光羲老居士。梅老居士是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师,李老师是跟他舅舅学的,所以我们当中有这么一段因缘。我的佛法是跟李老居士学的,所以是总是算起来还都是一家人,所以我特地去看他。他把夏老居士这个构想告诉我,但是在大陆上一直到今天,净宗学会不能成立,所以就把这个事情交代给我,希望我在台湾、在海外能够帮助修净土的同修组织这个学会,这是一年多来我们在各个地区现在总共有十一个净宗学会,所以非常之难得。看看今年夏天能不能召开一个世界净宗学会,我们大家共同来切磋琢磨,把学佛的风气发扬光大。

  净宗就是净土宗,它主要的经典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的最多。我们晓得佛在世的时候,大概经典都是讲一次,没有重复的,都是讲一次,唯独《无量寿经》是佛多次的宣讲,多次宣讲这就很特别了,当然它很重要,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经典,佛不至於多次的宣讲。佛法与中国人的缘分很深,换句话说,中国人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最为深厚。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,《无量寿经》也是最先传入的,后汉的时候,就是早期佛法到中国来的时候,这部经就来了,像安世高就有翻译。安世高是汉桓帝的时候,桓灵之时。安世高到中国,大概三国那个时候的人物刚刚出世,像诸葛亮、曹操大概都是四、五岁的小朋友,这是安世高到中国来。他的译经,就是翻译的经典,非常受中国人的欢迎,就是文字完全是中国化,采取的义译,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,中国人非常喜欢他的译本。

  从后汉到北宋,这当中差不多是八百多年,这部经重复的翻译总共有十二次,所以翻译之盛,任何经典都不能跟这部经相比。它有十二种不同的译本,很可惜的,宋以后有七种本子失传,现在我们在《大藏经》里面所看到的只有五种,七种失传。在过去印刷术没有发明,我们晓得中国的印刷术是宋朝才发明,印刷术发明的初期还不很普遍,所以经卷都是手抄本。手抄本,诸位就可想而知,中国过去写的是毛笔字,在全国经本就不多,何况容易遗失,失传的情形是我们能够理解的。

  留下来的五种本子,内容出入很大,於是对於修学的人就带来了困惑,究竟依哪个本子好?如果五种本子都看,那的确是不容易的事情,你一生当中能够把五种本子都看到那非常幸运,因为从前经本太少了,到哪里去找去?不像现在,现在容易了,现在印刷术发达,非常容易。所以就是连宋朝王龙舒居士,这是非常有名而了不起的一位大德,他曾经将《无量寿经》做了一个会集本,但是这五种本子他当时只看到四种,唐译的《大宝积经.无量寿如来会》他没有看到。像这样有名的一位学者大德,五种本子都不能够找齐,你就想到从前经本之得来实在是很不容易,所以他只有用四种本子来会集。所谓会集就是校对,重新编排,编成一个新的本子,把各种本子里面好的地方统统编辑在一起,重复的地方去掉,变成一本完整的《无量寿经》,这样的一个本子,这叫做会集本。

  龙舒居士自己的修持,值得我们效法,值得我们尊敬的。他往生是站著走的,他是预知时至,他并没有生病,站著走的。我们现在看到《龙舒净土文》前面有一幅画的像,站在那个地方念佛,手上拿著念珠的像,那就是他往生的像,立化像。这是可以给我们做证明,他的修持确实是功夫到家,也证明他所会集这个本子决定没有错误,如果会集本子有错误,他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成就?所以他的成就证明他所做的这个事情是一桩好事情,没做错。不过很遗憾的就是取舍有问题,有些地方很重要的东西他往往漏掉了。还有一点遗憾,因为会集跟翻译不相同,翻译你自己可以斟酌词句,会集不可以,会集一定要用原译本的原文,如果自己改了字,后人会批评。龙舒居士多多少少是改了几个字,意思当然是没有问题,但是把人家原本上的字改掉,后人对他就有指责,这是美中不足。由於这个原因,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有彭际清居士,咸丰年中有魏源居士,他们都有《无量寿经》的节本与会集本。这些本子的出现一定是后后胜於前前,愈是后人做的,比前人一定好,如果不比前人好,这个本子就没有意义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遗憾的就是还是不免把原文的字改掉,这是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对於过去三家的会本有批评,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桩事情,虽然印老对这个本子都很赞叹,可是美中不足。

  夏莲居老居士是民国初年的人,他在清朝时候做过官,民国初年他就专心学佛,这个人国学的根基非常之深厚,我们从《无量寿经》梅光羲的序文里面可以知道。老居士的事迹,黄念祖居士是非常清楚,我要黄老居士给他写个传记,他告诉我这是一定要写的,但是现在还不能发表,我说为什么?他说现在机缘还不成熟。这位老居士的感应非常之多,实在是不可思议。在民国二十一年,他发心重新会集,就是我们现在所采取的《无量寿经》这个本子,今天这个经本带了不少到此地来。他花了三年的时间把初稿完成,又过两年才发行初版,初版发行之后曾经有两次的修订,这才成为定本,当然流通量也不多,尤其共产党统治之后,在大陆上可以说是完全禁止,所有佛书都烧掉了。

  我们在台湾得到这个本子是律航法师,律航法师刚刚到台湾的时候还没有出家,他在台湾出家,他是位军人,中将阶级。他没出家的时候在台湾我就认识他,我们那个时候在「总理纪念周」的时候常常碰到,以后他跟慈航法师出家,第一本经书是他带到台湾。他曾经在大陆上亲近过夏老居士,听夏老居士讲过这部经。带到台湾之后,他就送给李炳南老居士,所以李老居士就把这本经书交给瑞成书局翻印,瑞成书局是排字,曾经印过两次。同时李老居士在台中讲过一遍,这是民国三十九年讲过一遍,也给这部经做了一个很详细的注解,他这个注解是眉注,就是在经本上自己用毛笔写的,我们将这个原本印出来了,也是一个很好的纪念,老居士往生的时候我才把它印出来。

  当时,民国五十七年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居士,他把这个本子给我,我看到就很欢喜。五十六年我到台北讲经,我就想讲这个本子,同时我们在台北也印过两次,那时候印的数量不多,一次是一千本,一次是二千本,总共印了三千本,就想讲,李老师不同意,李老师告诉我,他说:你现在声望还不够,不能讲这部经。我说:为什么?他说:因为这部经是会集本,有人批评。他说会带来麻烦,暂时不能讲。所以就把这部经放下,印出来的经书就到处送人结缘掉了。本来印的经是准备讲的。那一年就是我们这里高贵宇同修的母亲做五十岁生日,就印《无量寿经》,准备讲《无量寿经》,李老师不同意就打消了。於是在台北讲《楞严经》,六十年开始讲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

  这个经本就一直放下,一直到前年李老师往生了,我就想到这桩事情。他老人家往生,我们用什么方法纪念他?最好的方法无过於把这部经书大量的翻印流通,所以那时候就印了一万本。许多同修看到这个本子欢喜,来找我,希望我讲一遍,所以在台北就开讲,在海外我也到处普遍的都讲这部经,非常受欢迎。尤其难得的是在新加坡,新加坡佛教虽然是很盛,跟我们台湾差不多,都是拜拜修福,讲经的不多,听经的兴趣也不浓厚,净土没人讲过。我到新加坡第一次去讲净土就讲《无量寿经》,法缘的确很殊胜,每天晚上平均人数都超过七百人,我在那里讲了一个月把这部经讲完,一共讲了六十个小时,每天晚上两小时。第二次就是去年十一月,我再去讲《无量寿经》大意,讲了十天二十个小时,每天听众超过一千人,圆满的那一天大概有一千五、六百人。现在新加坡,很小的地方,还没有台北市大,我最保守的估计,念《无量寿经》的人至少有五千人以上,这里面有很多对於这部经能够背诵。当然第二次去,相隔六个月,听众几乎增加一倍,原因是这半年当中有三个人念佛往生,瑞相非常之好,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信心。有三位同修,都是年岁很大,生病往生的,他们往生见到佛光,听到天乐,闻到异香,这都是去助念的同修们看到这么好的瑞相,所以对这个法门信心增长,我想听众人数之增加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。可见这个法门确实不是空谈,有实际效果,大家能够见到。

  今天我们有缘,这边净宗学会的同修邀请我跟大家讲一点佛法,我们也特别选了《无量寿经》的一段经文,这一段经文并不在一起,是从经里面好几段凑起来的,虽然是凑起来的,但是它也有一个体系。我们把这个纲领经文都印出来,我们依照这个略略跟大家介绍。第一段是说佛法的宗旨,我们把经文,底下是经文,摘录了一段:

  【如来以无尽大悲。矜哀三界。所以出兴於世。光阐道教。欲拯群萌。惠以真实之利。难值难见。如优昙花。希有出现。】

  这一段是经文。我们先要把佛法的定义认识清楚。现在社会上把佛教看成宗教,实际上它也是宗教,我们不能够否认的,但是原始的佛教并非宗教,佛教变成宗教也不过是最近的事情,如果在历史上来说大概只有一百多年,不超过两百年,清朝中叶以后,它才变成宗教。可以说在乾隆以前,佛教还不是宗教,变成宗教总是嘉庆以后的事情,所以这个历史并不很长。那么佛教是什么?我们中国人常称儒家、佛家,这个很有道理,实在讲它是教育,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,与我们中国的孔子完全相同,它是对於世人无尽悲悯的教学,所以它的确不是宗教,这是我们首先要认清楚的。

  凡是宗教都是迷信,宗教是靠神明来保佑,是依靠於外来的,教育不是如此,佛教给我们每个人要信谁?要相信你自己,顶天立地,不依赖任何一个人,所以它教学的目的是智慧。教学的纲领,三大纲领是戒学、定学、慧学,戒定慧三学是以智慧为目标,以定学为枢纽,以戒学为手段,所以持戒是手段、是方法,因戒得定,定才能够开智慧。佛法虽然宗派很多,法门很多,「法」是方法,「门」是门径,方法、门道很多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这么多法门总是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都是修定,所以「定」是枢纽。决定不是只有禅才修定,其他的法门也修定,与禅实在讲没有两样,只可以说方法不一样,手段不一样,得到定是一样的,从「定」才能够开智慧。

  所以佛法所追求的,这个经文上有一句,常常读到的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翻成中国意思就是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这句话要拿现在通俗的话来讲,可以说就是「究竟圆满的智慧」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你只要有智慧,无论从事於哪一个行业都是第一,没有第二,佛法里头没有第二的,从事於任何行业都是第一,你有高度的智慧,它求的是这个,所以它是智慧的教育,是智慧的教学。佛告诉我们这个智慧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有的,不是从外面来的,要是从外面来的,我们能不能得到是未知数。佛告诉我们,这个智慧是你自己本来有的,像《华严经.出现品》就讲得很好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;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这把我们的病根一语道破。我们现在智慧为什么这么少?能力为什么这么弱?原因就是你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东西把你本有的智慧德能障碍住了。佛的教学无非是把这些障碍去掉,恢复自己的智慧德能,这是佛法。

  所以佛法里面是绝对平等的,我们每个人跟十方一切诸佛是平等的,没有两样。学佛的同修们跟佛的关系只是师生关系而已。譬如释迦牟尼佛,这是我们这个世间佛陀教育的创办人,我们尊称他为本师,根本的老师,就是创始的老师,我们自己称三宝弟子,弟子是学生,我们跟他的关系是师生关系,我们跟这些诸大菩萨是前后同学的关系。菩萨是佛的学生,早期的学生,我们现在也是佛的学生,所以我们跟观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、弥勒菩萨是同学,前后,他们是学长,是这样的关系,所以不可以把佛菩萨看作神明来看待,那就错了,那就变成宗教。现在一般世人都把佛菩萨看作神明,所以佛教变成宗教。佛教真正的面目很少人知道,甚至於连很多出家人都搞不清楚,那么我们要在佛法里面得到真实的利益就困难了。

  佛法的修学刚才说了,法门很多,但是这么多的法门总有个原则纲领,确实有,修学的纲领就是「觉正净」,我们通常称为「三宝」。我相信在此地很多同修都「皈依三宝」,皈依三宝就是修学指导的纲领。佛法讲「修行」,「行」是行为、是行持,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,这叫做修行,所以修行是修正行为。行为很多,佛法把它归纳为三纲,三大类:身,我们身体的动作,这是身的行为;口里面的言语,是口的行为;心里面的念头,叫做心意的行为,你行为再多总不出这三大类,身口意这三类统统都包括了。身口意三业行为最重要的是心里的行为,也就是你的思想见解,这最重要,因为心要是思想见解纯正,身口自然就正。身口修得很好,里面还有妄想,这是表面功夫,是很难得到真正的受用,由此可知,它特别重视思想见解的邪正。

  修学修正的标准就是觉、正、净,佛给我们提出这三个标准。第一个就是觉,觉悟,觉而不迷,迷是凡夫,觉就是佛菩萨,所以佛这个字翻成中国意思就是觉的意思。皈依佛就是皈依觉,觉是你自己要觉悟,皈是回头,我们从前不觉,从前迷惑颠倒,现在回过头来,我们要觉悟。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不迷,我们要觉悟,这叫做皈依佛。「法」就是正确的思想见解。我们从前想法、看法错误,现在回过头来要依正确的思想见解,这叫皈依法。「僧」是清净的意思,六根清净一尘不染。我们以前心理常常受染污,什么染污?譬如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,我们眼见色、耳闻声,接触境界心里面就起贪瞋痴慢,贪瞋痴慢就是染污,心不清净。从今之后把这些染污舍掉,恢复到自性清净心,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常常保持自己心地清净不染,这叫皈依僧。所以皈依僧不是皈依一个出家人,皈依一个出家人那你被出家人染污。所以三皈依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叫三自皈;皈依自性觉、自性正、自性清净,这叫三皈依,这叫做三宝,为什么?用这三大纲领能够恢复你自性无量的智慧德能,达到学佛的终极目标。

  这是佛以无尽的大悲心,大慈大悲,看到我们众生迷惑颠倒,迷失了自性,他来教导我们,帮助我们恢复自性。所以佛法不是神道,佛法是师道,他是老师,我们敬佛是尊师重道,是这个意义,依照他这个方法,依照他的教学纲领,我们努力自己来学习。

  第二段是讲愿,在纲领上提出一个深心、一个悲心,这就是佛门常讲的菩提心。菩提是觉悟的意思,菩提心就是觉心。深心,我们一般说的好善好德。悲心是对於一切众生的怜悯、同情、帮助。底下一条说的是修道、传道、弘道。这三心都是从大悲心里面生出来的,所谓「三心圆发」,「圆」是圆满,佛教给我们要发这三种心。下面这段经文:

  【闻佛说法。欢喜开解。寻发无上真正道意。】

  这是说阿弥陀佛。他在当初跟我们一样,也是一个初学的同修。在过去,他出现在世间的时候,那个时候有一尊佛在世间教学,世间自在王佛。他本人是一个国王的身分,听佛说法之后,他不做国王了,他把王位舍弃跟佛出家,以后修学有成就,建造西方极乐世界,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建造的。这个历史、过程,以及他如何发愿来建造,他用什么方法建造,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有些什么好处,这些全都记载在《无量寿经》里面,诸位去读这部经你就都能够得到答案,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修学的榜样。

  【心常谛住度世之道。於一切万物。随意自在。为诸庶类。作不请之友。】

  这是我们常讲行菩萨道,这几句经文很重要,我们应当要学习。学佛刚才讲要恢复自性,恢复自性本来具足的无量智慧、德能、才艺。我们也要晓得我们为什么会迷失自性,到现在眼前这个地步,这是迷失了自性,迷的原因就是妄想、执著,天天在打妄想,样样执著,心量窄小,不能容人,不能容物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迷失了自性、为什么智慧不彰,原因在自己,所以学佛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把心量拓开,要能够容忍,要能够包容。要知道,我们的心,我们的本心,我们的真心,经上讲得很好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你看原来的心量多大!整个虚空法界在我们心里面包容著,现在我们的心量变得很小,两个人都容纳不下,你说可不可怜!所以学佛从哪学起?要从把心量拓开学起,学著能容忍,能够包容万物,要把心量拓开。

  『心常谛住度世之道』,这是佛教给我们,这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,就是我们念念要想到造福社会,造福人群,我心量就拓开了。绝对不要是念念都为自己,这个心量就小了。念念为社会,念念为大众,这个社会好,大众都好,那我当然也好。念念为自己一个人好,不顾社会、不顾大众,你怎么好也好不了,中国古人常说「一家饱暖千家怨」,共产党为什么会在这个世间发生?就是这个道理。这个世间毕竟是贫苦的人多,穷人多,富有的人不能照顾贫穷的人,贫穷人对富有的人必然是嫉妒,必然是不满,怨天尤人,他就会作乱,社会动乱,你再富有,你也不会有好日子过。如果富有的人能够照顾贫穷的人,这个社会就会安定,贫穷的人不会抱怨,对富有的人能够生起感恩、爱护,所以彼此能够相安,这些道理我想不难懂,如何我们真正发心去做,尽心尽力的去做。说得更浅显一点,就是说我们有福不要只想著自己享,我们把我们的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,这就好了,这就是这句话的意思。

  我们将我们的智慧、能力、财富与一切众生共享,这个共享的方法太多了,不是有一个一定的方法,方法很多,随个人自己喜欢的去选择。我自己所选择的这个道路,我们是印送经书,这些经书送到全世界,喜欢的人我们都无条件的供养他,这是一个方法。这个方法在过去,印光法师一生就是走这个路,我知道之后,我觉得这个很好,可以不违背修学的原则,就是心地觉不迷、正不邪、净不染,我们有一分钱做一分事情,有两分钱做两分事情,财富不储蓄,统统把它做尽,心安理得,道理明了之后,我们这样做,做得非常心安,这是佛教给我们要这样做法。自己要有信心,不要怀疑,不要恐惧,我把我的财富统统布施掉了,那我明天怎么办?我明天吃饭怎么办?想到这些事情,想到明天,想到明年,还想到几十年之后,你什么都不敢动,这个心愈想愈小,圈子愈画愈小,这就是妄想执著。明天还没有到,你想明天的事情就叫做打妄想,你不能够掌握到现在。实在说,在你心地不清净的时候,换句话说,你还有妄想执著,你就落在命数之中,你有命运,有命运就是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,你有定命,你命里面有的总是有,绝对是有,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,想尽方法去求,求不到的。

  我最近从台湾来,台湾有一位同修,过去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常常听我讲经,最近大概有六、七年我看不到他。二、三个礼拜以前,他来看我,我说「这么多年没有看到你了(看到他人,人很瘦,也很可怜),你搞什么?」他说他搞股票。我说「有没有赚钱?」他说前二、三年,做了三年赚了五千多万,去年一年赔光了。我说「好了,你这四年的时间白忙了,落空了」,三年赚了五千万,一年赔光。他说「我很不甘心,我还要再做」。我说「那好,你去做吧!」执迷不悟。命里头没有钱,我说「你这样去做,我看你这个情形,大概再赚五千万的时候,连命也赔掉了。命没有了,赚钱有什么用处?没用处」。我说「你再不回头,(我看他那个样子)你活不了几年」,年岁很轻。我说「你千万不要迷在钱里头把命丢掉了,这得不偿失」,不觉悟,跟他讲了还是不觉悟。现在迷在这里面的人太多了。作股票的人心都很专,如果把那个心拿来念佛不得了,决定上品上生,专心。这是眼前我们看到很多的,所以这是迷失了自己。

  如果心地到清净,给诸位说,你就可以能够改造命运,可以转移命运,所以命有没有?有,操纵在自己手上。命是自己造的,所以自己可以改,改的方法,这部《无量寿经》可以说是第一法则,依照这个方法来修改,你决定成功,而且时间还不需要很长,短短的时间就能够改过来,效果非常的显著。这些年来运用这个方法来改造的人很多,成功的例子非常多,确实是佛家所讲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这个「有求」是你命里头本来没有的,你求能求到,这个叫「求」,命里头有的那算什么求?那不算求,命里头确确实实没有的,有求必应。所以你要明理,要懂得方法,如理如法的去求,没有一样求不到的。凭什么?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,这是一个基本的原理。自性变现的,换句话说,你向谁求到的?还不是自性里头求到的,不是从外求的。从外面求不容易得到,那个权操纵在别人手上。自性变现的,是跟自己求,哪有求不到的?所以有求必应。向外求,有求未必会应,从自性里面求是有求必应。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是从自性里面求得的,不是从外面求得的。这个理非常之深,你要明了之后,你才晓得这是真理,决定可靠,决定不落空,我们依照这个原理原则来修学,这样才能够满愿,起步就是要心量拓开,求得心地的清净。

  所以现代人学佛,效果、成就往往比不上古人。我们看看古人,你在《高僧传》、在《居士传》里面去看,古人学佛往往在三年、五年当中就得到成就,成效就得到了,现在人学佛学一辈子得不到效果,是不是今人不如古人?这个话不然。现代人头脑比从前人聪明,现在人所得到的物质享受比古人丰富,为什么我们学佛成就不如古人?那是方法上错了。这个方法错误,首先错在观念上,古人学佛学什么?学觉正净;现在人学佛学什么?是想懂得佛教经典,知道得愈多愈好,拼命在去研究,换句话说,他不是求的觉正净,他所求的是知识。知识再丰富不能解决问题,智慧才能解决问题。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,它的结果如何?我想诸位都知道,它的结果是世界毁灭,是世界大的灾难,可见得得到的结果与我们的心愿完全相违。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,理论很深,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错误,古人所讲「差之毫厘,谬之千里」,那个毫厘之差是观念,千里之谬是后果,后果不堪设想,同学们如果真正能够认识、理解,我相信大家的看法都相当的悲观。

  大陆上年轻人普遍的一个想法,中国没有前途,这是果报,起因在什么地方?起因在当初教育上一念之差,把我们传统教育的精神、宗旨舍弃了,全盘西化,学美国人,这是一念之差造成今天的后果,在台湾亦复如是。今天台湾社会的动乱,三十年前方东美先生就看到今天的局面。三十年前我跟他学的时候,他对於台湾教育的批评,他就说这个教育是全盘失败的教育,那个时候政府刚刚从大陆撤退到台湾,他老人家说「台湾是个岛国,这么小的地方,两所大学就够了,不要办这么多大学。大学是培养通才的,学校办多了,造就的人才多了,将来没有这么多位子给他坐怎么办?那就争,就会打得头破血流,就会制造政治上的混乱」,今天被他看到,完全看中了。你培养这么多人才,你没有这么多位子给他坐怎么办?三十年前人家看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他说这是我们教育上很彻底的失败。

  所以他那个时候的看法、主张,他认为台湾是岛国,对於政治人才的需求不多,所以两所学校足够了,应该是普遍的办航空与航海。如果确确实实那个时候政府要能够采取他这个构想的话,今天台湾是全世界造船的王国、造飞机的王国,那不得了,那台湾今天的经济不至於如此,确实是世界第一。用我们的智慧、技能向航空、航海上、机械上去发展,他那个观念是这样想法。所以三十年之后我们看到这个后果,一念之差。今天台湾还拼命在那里建大学,还有人想办学校,办学校目的是什么?学校很赚钱,目的在此地,没有想到社会后果,没想到这个。佛法教学的眼光非常之远大,它不但看一世,它看来世,所以佛法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,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。

  底下这一句尤其是非常之圆满,『於一切万物,随意自在』,这是自度,佛法讲自度度他,自行化他,换句话说,自度、自行就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我们自己生活的态度应该要怎么做法。佛在此地教给我们,「於一切万物」,就是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,不外乎这两大类,随意就自在了,随意就是随缘,不要去攀缘,你就得自在,我们中国人常讲「随遇而安」,这样的想法、做法是不是太消极?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消极,其实不是消极,因为平安就是福。

  今天大家认为什么叫福报?有财富、有地位,这叫福报,这是你看错了。财富跟地位决定不是福报,为什么?很操劳,很辛苦,那有什么福?烦恼多。真正的福报是什么?身没事,心也没事,身心无事是真正的福报。真正的福报一般凡夫不能享受,为什么?他觉得无事就感到无聊,他不晓得那是真正福报,所以说那个福他不能享。身心无事是真正的福报,心里面没有忧虑、没有牵挂、没有烦恼。再告诉诸位,如果你心真正没有烦恼、没有忧虑、没有牵挂,我告诉诸位,你不会生病。病从哪里来的?病从烦恼、忧虑、牵挂里来的,你要是没有这些东西,心地清净,你就长生不老,这多幸福!

  人为什么会老?忧能使人老,你忧虑。你没有忧虑、没有牵挂、没有烦恼,你怎么会长病?你怎么会老?不可能。健康、长寿、不老都是大家所求的,但是你求不到,为什么?你不知道那个原因,你不晓得修因,你得不到这个果报。这是真正的享福,真实的福报。所以物质生活,我们只要穿得暖,吃得饱,有一个房子可以遮避风雨,足够了,就可以过神仙生活了。过分在物质上追求,这是得不偿失,固然你能得到一些,你付出的代价太多了,不值得。这是佛教给我们的。这就是说在物质生活上我们一定要有节制,这是消极,是不错的,但是在对於社会的造福,帮助别人,那是积极的。

  底下这句,『为诸庶类,作不请之友』,「庶类」是指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他有苦难,他来求我们,我们去帮助,佛说这已经就做得不够了,他没有来要求,我们主动要去帮助他,「不请之友」。我们晓得他有困难,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,甚至於这个困难他现在自己还不知道。因为有智慧的人,也就是心地清净的人,他的眼光远大,像刚才讲的方东美先生就能够看到三十年以后的社会状况,这个眼光比别人就高,比别人看得远。一般人只能看到现前,看到明年、后年,看个三、五年,他能够看到几十年之后,这就是应该要帮助人。帮助人,那个人能不能接受那是他的福报,他能接受,於整个社会有很大的影响,他不能接受那就没有法子。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用什么方法?用教学,这是最究竟、最圆满、最彻底的做法,使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。一切苦难是迷惑造成的,幸福快乐是觉悟的结果,所以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我们自己在物质生活上节俭就是离苦得乐,我们有多余的能够帮助别人,这是一桩非常快乐的事。

  凡夫只看到果报不晓得修因,大家都想得到财富,财富从哪里来的?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,你修因才会结果。佛告诉我们,财富从哪里来的?绝对不是说你很聪明、你很能干,你能够赚得来,比你聪明、比你能干、比你主意多的人很多,为什么他赚不到钱?由此可知,财富是命里头有的。命里怎么有的?是你前世所修的,这是因果通三世。前世修的有财富,这一生得到,这一生不修,你的财富享尽就没有了,为什么?你没有再修因,没有再种。怎么个修法?佛说从布施得来的。今天发大财的人是过去生中财布施多。财布施得的是财富,法布施得的是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的是健康长寿,所以要想得到果报就要懂得修因。我们这一生所享受的果报是前生所种的因,但是刚才说过命运可以转变,怎么转变法?在修因上,如果懂得这个道理积极来修,不要等来生得果报,这一生果报就现前,为什么?你修的这个因修得很积极,修得很多,等不到来世他的果报就现前,求富贵得富贵,求长寿得长寿,没有一样得不到的。只是天天想得到而不肯去做,那是枉然,那是决定落空的。佛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,佛菩萨并不保证你要得到什么,谁保证你?自己保证自己,自己要肯去做。佛菩萨只提供理论、提供方法,这个理论与方法决定正确,你自己要去做。所以真正的福田是社会、是众生,你能够为社会造福,能够帮助一切众生,你的福报是源源不断的。

  命运是真有,确实是有,诸位念《了凡四训》就晓得。袁了凡遇到云谷禅师,云谷禅师是把佛法的理论教给他,他依照这个修学改造了命运。自古以来用这个方法改造的人非常之多,不过没有把它写出来,了凡先生是写出来大家知道,而且比袁了凡先生成就更殊胜的也非常之多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,也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。所以命运决定操在自己手中,不可以怨天尤人,怨天尤人那是真正的罪过。命是自己造的,怎么能够怪人?福是自己求的,与别人不相关。所以我们能够记住这个原则,常常照著佛法来修学,可以说自己的愿望都能够达到。底下一段说:

  【受持如来甚深法藏。护佛种性常使不绝。】

  我们先说这几句。『如来』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,你看《金刚经》在中国很普遍,流通很广,读的人很多,《金刚经》上有的时候说「佛」,有的时候说「如来」,说「佛」跟说「如来」是两个意思,说「佛」是讲的释迦牟尼佛,从形相上说;说「如来」是从自性上说,真如本性。『法』是一切法,『藏』是含藏,一切法含藏在真如本性之中,这像个仓库一样,我们虽有,但是我们迷了不知道。佛教给我们,你要觉悟,你要明了,你要能够接受、保持自性甚深的法藏。真的明了了,我们就有目标、有方向,修什么?我们修「如来甚深法藏」,这个如来是自己的如来不是别人的如来。

  『护佛种性』,这个佛的「种性」也不是释迦牟尼佛的,不是一切诸佛的,是你自佛。这个「佛」也是自己,如来是自己,佛也是自己。佛就是觉的意思,觉而不迷,要常常守著这个,决定不迷,怎么不迷?前面跟大家讲的觉不迷、正不邪、净不染,觉正净是一而三,三而一,但是入门确实有难易不同。我们今天讲觉,怎样才是觉?这个标准、定义很难下,实在讲也相当不容易。佛教从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,禅宗走的就是觉的道路,觉正净里它偏重在觉门。二十八传到菩提达摩,达摩到中国,达摩在印度,释迦牟尼佛后,他第二十八代,在中国是禅宗的初祖,一生当中想传多半都是传一、二个人而已,你就能想像走这个门不容易。在中国,六祖惠能大师,这是大家公认了不起的一个人,他的缘非常殊胜,他传多少人?四十三个人而已。你想想当年跟他学的,何止几万、几十万人跟他学,真正入门的四十三个,这在中国佛教史里面空前绝后,惠能以前没有这个情形,惠能以后也没有。大概最多的,得到真传的,五、六个人就不得了,这就很多很多,几乎是单传的很多,你看从达摩到惠能都是单传,达摩的学生只有一个慧可,慧可传给僧璨,都是一生就传一个人,由此可知,觉门很难。

  正门,这是讲正知正见,就是正确的思想见解,这属於教下,像华严宗、天台宗、法相宗、三论宗,这些都是依靠经典,好像念书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逐步逐步慢慢的学,这个人虽然是多一点,但是也不容易,要很长的时间受佛教正规的教育,时间长。

  实在讲最容易的就是求净,净门就是清净心,所以净土宗所修的是清净心,密宗也是修清净心。净宗跟密宗比较,净土宗比较稳当,因为它是纯从清净心下手,比较稳当。密宗不太稳当,不太稳当的原因在哪里?他跟鬼神接触太多,因为他念的神咒,神咒多半都是鬼神的名号,你把那些鬼神统统找来了,找来之后没有方法把他打发走怎么办?所以容易惹麻烦,实在这个原理是很容易理解的。你把这些鬼神找来了,如果你心地清净正大光明,这些鬼神拥护你、尊敬你,护法;你心不清净,心还染污,还有妄想、杂念,你把这鬼神找来了,鬼神来了之后瞧不起你,瞧不起你,他就会跟你开玩笑,他就玩弄你,那你就受不了。找来的时候他不尊敬你,他觉得你不配我尊敬,这叫自找麻烦。净土宗是求清净心,跟鬼神不往来,所以这个麻烦就没有了。所以密跟净都是修清净心。这些道理、事实我们都要认清楚。

  心清净了哪有不觉的道理?哪有不正的?所以觉正净这三个字只要你得一个,三个同时都得到,这就是一个绝对理想的标准。尤其净土宗的方法非常之巧妙,只用一句佛号把心恢复到清净,这句佛号的作用就是清净剂,摆在我们心里头,心就清净。心不清净就是起心动念打妄想,妄想,不管这个想的是善是恶、是真是假,这统统不管,念头一起,马上把它换成阿弥陀佛,决定不要叫妄想继续不断打下去,古人所谓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念就是妄念,妄念起来不怕,要觉。净土宗的觉就是「阿弥陀佛」,我妄念起来了,第二个念头就是「阿弥陀佛」,把妄念赶走了,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净心剂,就这个作用。我不念阿弥陀佛就会打妄想,念阿弥陀佛就不打妄想,阿弥陀佛念久了,妄想没有了,佛号也可以不要了,才能恢复到真正的清净。所以念经劝你念一部经,佛教经典很多,统统不要念,念一部,念一部心容易清净。

 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想从净门入门,从清净心入门,学多了就不会清净,学一门容易得清净。一门虽然你去研究,你去思索,但是这部经毕竟有个范围,你研究久了,研究多了,好像这部经的边际你统统都走到,你就不会再想,不会再想,心就定了,所以叫「思尽无思」,你想,想到尽头就不想了,心就定了。如果你经典念多了,你想想看你哪一天能回头?这部经想完了还想那部经,那部经想完想那部经,你永远不会回头,永远没有止境,换句话说,你心就得不到清净,所以一部经容易得到。思尽无思,思尽还源,还源就恢复到本性,恢复到自性清净,佛法你就真正得到了,得到什么?得到的是清净心,得到的是清净心起作用,就是无量的智慧,你对於世出世间宇宙人生的看法不一样,你看得清楚不会错误,你看得深远。你能够把这个智慧、把这个清净心用在生活上,你这一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,你用在你的事业上,你的事业顺利成功,你才晓得佛陀教育之美好,佛陀教育真正的价值。

  修学的方法就是一门深入,如果想博学多闻,那是一门深入得到智慧之后再博学多闻,所以他博学多闻不是一下手就可以做的。像一棵大树一样,它先有一个根、一个本,这就是一门深入,深入之后,这才分枝,这才使枝叶繁茂开花结果,那就是佛门讲的参学,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成就无量无边的智慧,那是第二个阶段的事情。第一个阶段一定是一门深入,学一样,一样能够得到清净心。换句话说,开头学一定是修觉正净,觉正净这三个门选择一门,一门深入,入进去之后,这才能够参学,才能够走第二个阶段,第二个阶段是博学多闻。第二个阶段是完全自由,完全开放,没有任何约束,第一个阶段是要受约束。所以这个经文虽然是很简单,每一句里头都有很深的义趣在。

  【兴大悲。愍有情。演慈辩。授法眼。杜恶趣。开善门。於诸众生。视若自己。拯济负荷。皆度彼岸。】

  这几句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一些原则。世间一切人之所以能够勤奋的去工作,什么力量推动他?归纳起来可以说「名利」两个字在那里推动,如果名与利都没有了,谁愿意做事情?所以当年尼克森访问大陆的时候,回来告诉我们,说中国这个民族是全世界最懒惰的民族,为什么最懒惰?每个人不愿意工作,所以工作效率非常之低,不愿意做工作,我们到大陆访问才晓得,原来大陆上共产党分配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终身职,分配你的工作,你做一辈子,没有调整的,你的待遇也没有调整,一生就是这个待遇。一个月拿三十块,你一生都是拿三十块,你做也是三十块,不做也是三十块,所以大家都不做,何必拼命去做?你不做,每个月三十块送给你,你怎么做法,每个月还是给你三十块,大家不做了,所以名利没有,大家都不做,变成懒惰的民族,可见得动力是在此地。我们看看台湾,台湾人为什么拼命工作,一天做十二个小时,星期天还不休息?他赚的钱自己都可以得到,名利都归自己,所以拼命在做。所以世间人这一生勤苦、勤奋的在工作,忙什么?忙名利,这个力量在推动他。佛菩萨名闻利养都不要,什么力量推动他?他也勤苦的在那个地方为一切众生服务,他的动力就是大悲心,『兴大悲,愍有情』,他的动力在此地,这个动力,大悲心是真正的爱心。

  我们这个世间人的爱心,父母爱护子女,儿女多了,父母还有偏心,爱这个,讨厌那个,不公平,所以这个爱是假的不是真的,那个爱心会变的,不长远的。所以这个世间人往来,大家不要对於对方太信任,那是你愚痴,是你迷惑颠倒,没有那个道理的。为什么?没有一个靠得住的,他那个心一天到晚在那里变,一天到晚胡思乱想,今天说给你爱,明天就跟你分别,分手了。你看爱到极处,结婚了,结婚没几天,听说又离婚了,这是假的,哪有真的?没有真的,这要觉悟。真正的爱,永远不会变的,是佛菩萨,为什么?他是真心,真心是清净心、是觉心,他对於一切众生的爱护叫慈悲,慈悲就是爱,所以真心的爱,佛法叫慈悲,虚情假意的爱,就是世间人讲的爱情,那虚情假意不是真的。所以佛在经上给我们讲,你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,自己对自己都不能相信,为什么?自己那个意思会变,都不是真的。自己对自己都不能相信,还能相信别人吗?所以我们的思想观念会变,确实会变,变到最后不变了,那你就成佛了。变尽了就不变了,就还源了,所以心地到真正清净就不会变。

  对於宇宙人生彻底明了,彻底搞清楚了,这时候不会变了,这时候对於一切众生的爱护叫大慈大悲,「大」是赞叹之词。所以佛菩萨为怜悯一切众生,勤苦的在教化,他的动力就是慈悲心在推动,不是名利。於一切众生,佛菩萨不希望一切众生对他的供养,他不接受,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他的生活方式是乞食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他什么都不要,你去供养他,顶多他一天吃一餐饭,你供养他一钵饭就够了,除这个之外,他什么都不要,他也不要房子,他晚上在树底下打坐休息一下就可以了,确实於一切大众没有任何要求。他所愿意看到的,希望大家都能过得很幸福美满,他就自在了,这种力量的推动就是慈悲。所以慈悲是从正觉里面生出来的,真正觉悟,真实的觉心。

  悲悯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迷惑颠倒,所以造业受报,在那里造什么?造六道轮回。六道轮回真正有,怎么来的?是自己制造的。自己制造轮回,自己在轮回里面受报,这是很苦的一桩事情。如何能够超越六道轮回,那这个事情是自己,因为是你自己造的,还得要你自己去解决,别人没有办法帮你解决,佛菩萨纵有智慧德能,帮不上忙,佛菩萨只可以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你,你自己要超越。

  下面这就是佛菩萨对众生的帮助,也是教给我们的。『授法眼』,「授」是传授。所以「法眼」,这也是比喻,意思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认识清楚,你真正把它搞清楚了,「法」就是一切诸法,一切诸法我都搞清楚了,都搞明白了,这就叫做法眼。我们不晓得,佛菩萨给我们讲解,我们听了之后应当要觉悟,真正觉悟了,真正通达明了了,那我们也有法眼。

  『杜恶趣,开善门』,「恶趣」狭义的说,三恶道;广义的说,六道都恶。我们要把六道之因找出来,把这个因消灭,那么六道就没有了,就超越六道,这个「开善门」。所以首先要认识什么是善因善果、什么是恶因恶果,我们要认识清楚。断一切恶因自然不受恶报,修一切善因自然得善果,因果报应是自然的定律,首先要明了,接著要肯认真的去做。善恶在心地,要从心地里面去做功夫,断一切恶念,要生一切善念。

  善与恶的标准,我们在这里简单跟诸位介绍。佛法通常讲有五乘佛法,换句话说,善恶的标准是有很多层次,许多层次里面我们就找一个原则,就是许许多多的层次都离不开这个原则,我们把这个掌握到就够了。这个原则简单的讲,起心动念,凡是为自己都是恶,凡是为一切众生都是善,这是一个决定不变的原则。也许一般人听到了,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为别人,那我活在这个世间是为什么?何况中国还有一句俗话说「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」,人哪有不为自己的?为自己有什么不好?为自己,跟诸位说,永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,因为六道轮回是怎么样造成的?就是「为自己」这三个字造成的。你要不为自己,六道轮回就没有了,为什么?我执破了。在佛法教育里面,我执破了,超越三界,证阿罗汉果,所以才晓得佛法教给我们破我执,这是绝对正确的。我今天念念为众生不为自己,你就有可能超越六道,超凡入圣。念念还都为自己,你就是造再多的好事,再大的功德,超越不了六道,换句话说,来生人天福报而已,这不是解决的办法。所以佛讲的这个话是有道理的,是值得我们信赖的,应当依教奉行。

  现在有很多学佛的人对佛法有相当的造诣,对大众也有很多的贡献,讲经说法,甚至於写了许多佛教的书籍去帮助别人,可是那些书籍我们到后面看它一看,「版权所有,翻印必究」,那我们就晓得他写这个书的目的还是为自己,造再多的好事情还是出不了三界。想出三界,阎罗王一定把他抓回来,为什么?有证据,你看你「版权所有,翻印必究」,这就是他的证据,他就出不了三界,为什么?我执没有破,虽然利益众生,没有把自己忘掉。佛教给我们,利益一切众生,把「我」忘掉。释迦牟尼佛每一部经典在后面流通分里都劝大家,应当把这个经典流通,功德无量。现在印经典居然后面都有「版权所有」,这个版权谁给他的?印经典后头印上这几句话,这个罪过就很大,为什么?现在讲盗版权,他盗释迦牟尼佛的版权。你看看,五戒里头不偷盗,他已经偷盗了,偷盗释迦牟尼佛的版权,这还得了?这不得了。所以佛弟子,这是我们应当都要记住的。

  我们把佛教介绍给一切众生绝对不是为自己,你讲演也好,你写作也好,是为一切众生而说,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做,与自己不相干,自己有没有事情?自己没事,所以「说而无说」,无说就不累。我听说有很多当老师的上一、二个钟点课觉得很累,为什么?他有说,有说当然就累,没有说,他就不累,如果能够说而无说那就不累。所以在讲台上继续不断讲个十个钟点、二十个钟点都不累,为什么?没说,他怎么会累?写作也是如此,作而无作,就是决定不为自己,是为大众。你工作的时间再多,工作量再大,你不会有疲倦,为什么?你没有做,你心清净,心里面没有负担。世间人工作为什么会疲劳?为什么会累?他心里头在作,他心里面在想,他心里头有负担,这就会有疲倦,会累,换句话说,心不清净。心清净了,确实不疲不厌,厌是厌倦,不厌倦,他也不疲倦。

  『於诸众生,视若自己』,这句话很重要,诸佛菩萨确实如此,自他不二,所以这个慈悲心是真的,这个爱心是真的。自他不二,视人如己,所以才能够尽心尽力去帮助这些众生。

  『拯济负荷,皆度彼岸』,「彼岸」是比喻,好像两岸,这一边这个岸是生死苦恼,那一边是永远不生不灭,永无烦恼忧虑,得到清净自在,这都是确确实实我们能够得到的,佛法帮助我们获得。我们能信,能够理解,能够依照这个方法修学,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可以得到,如果这个缘分要是好的话,不必很多时间,三、五年当中就可以得到,缘要是差一点的话,恐怕得要二、三十年,像我自己修学的缘就比较差一点,差不多到二、三十年才得到,诸位修学如果因缘胜,在时间上比我可以缩短很多。我因为自己的业障很深重,虽然遇到好老师,不听话,对於老师是阳奉阴违,表面上听话,实际上并没有完全照老师的话去做,所以耽误自己很多时间,不过搞到三十年才能回头也算是很难得,很不容易,因为我知道许多人一生回不了头的太多了,我这三十年肯回头也就不容易了,所以深深有感触。诸位如果真正能够依照古大德这个方法去修学,三、五年一定有成就。我的毛病就是学得太多太杂,这个耽误了。如果要是一门深入的话,三、五年有决定性的成就。

  我看底下这一段很长,我们这一次没有法子介绍完,不过我们的《无量寿经》有录音带,同时这一部经介绍大意是讲过很多遍,全部的经文在新加坡讲过一遍,在台湾讲过一遍。新加坡讲的是六十个小时,台湾讲的时间长,我一共讲了九十次,每一次一个半小时,现在所流通的是九十分钟的带子,一共有九十个,讲得比新加坡详细。现在这两套的带子都流通,这一边将来向佛陀教育基金会或者向华藏图书馆都可以能够要得到。这是帮助诸位读《无量寿经》。星洲这一套带子从新加坡带回台湾之后,台大有一位谢教授很发心,把它全部写出来,写成讲义大概有七、八十万字,现在这套讲义交给我整理,当然口语跟写出来的东西不一样,里面废话就很多,所以我现在在看,再把它删,还有一些东西补充,重新仔细的校对一次,我想今年年底可以出版,这部书出版之后对於大家研究《无量寿经》会很有帮助。

  这部经已经有的注解是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,我们印得也很多,去年印了一万本都送完了,我们就想印第二版。黄老居士写一封信来,他说他前面这一版里面还有一些要改的,改的不多,但是很重要,他希望我底下再印能够印改订的本子,做为一个定本将来流通。所以他说他的工作努力一点,提前做了,他叫我印经印得慢一点,我们两个配合一下,可是在台湾要的人太多,所以只好把从前这个版重新又印了二千部在台湾本岛流通。

  希望把过去所讲的统统整理出来写成文字出版,做这个工作。我想的方式是写成稿子之后,现在用电脑很方便,像这种用电脑做成版,做成版,我每个星期把我所改的东西随时输入电脑,用这种方式来流通,什么同学要,我们留下一个地点,我们每个星期都可以寄给他。譬如将来印书,因为我们这个没有版权的,欢迎翻印,谁愿意拿去翻印谁就拿去翻印,我就不管了,我只是谁问我要我就送他一本,我用这种方式来流通。大家觉得东西还可以能看,值得流通,你们自己去印。